论新时代如何体现党员先进性

论新时代如何体现党员先进性

一、论新时期党员的先进性如何体现(论文文献综述)

欧阳月明[1](2021)在《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是勇于进行自我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历史时期,都始终高度重视党性教育。注重加强党性教育是党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进程中,面临着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要顺利进行伟大斗争,成功应对大变局,进而深入推进伟大事业,圆满实现伟大梦想,关键在于能否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能否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当前,党内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党性观念缺失、纪律意识淡薄,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提高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显得十分重要而紧迫。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迎来许多新机遇、新契机、新变化,面临不少新挑战、新任务、新课题,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短板。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这一重大命题。党性教育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核心,提高党性教育质量是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以新时代为研究背景,以党员干部为研究对象,以党性教育为研究主题,以提高质量为研究视角,在阐述内涵特征,遵循理论渊源,回顾发展历程,总结历史经验,吸取经验教训,分析现实际遇的基础上,对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八个部分。第一章是导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研究的思路、方法,以及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这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前提。第二章是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概念分析。主要阐述党性、党性教育、党性教育质量等概念的基本内涵,分析党性教育与党性修养、党性锻炼、党性分析、党性教育培训等概念的逻辑关联,以及梳理党性教育的主要特征。第三章是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理论遵循。主要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八大前中国共产党历代主要领导人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重点阐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性教育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鲜明特色和时代价值,这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四章是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历史考察。主要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梳理中国共产党党性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党性教育的历史经验。第五章是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比较借鉴。主要分析苏共亡党亡国中党性教育的失败教训、当今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性教育的有益做法、发达国家主要政党党性教育的经验借鉴,为本文研究提供重要参考。第六章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现实际遇。主要论述新时代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现实意义,分析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和问题短板,这是本文研究的现实基础。第七章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总体要求。主要论述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基本理念、目标指向、主要原则以及评估维度。第八章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具体对策。主要从丰富内容、创新方法、拓展途径、健全机制、增强合力五个方面,提出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具体对策。

葛英儒[2](2021)在《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政党的第一属性是政治性,政党自我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是政治建设。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基本理论、政治原则以及严明纪律组织起来的先进政党。在历史变迁和实践发展中,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从自发到自觉、从表面到深层、从理论到实践,逐渐形成了相应的基本规范和制度体系,不断呈现出系统性、工程性、集成性的鲜明特征。在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历史进行中,政治建设的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水平实现了新发展、新跃进。因此,“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命题的提出是基于历史基础和现实需要而形成,是一个科学的党建研究命题。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体系,是新时代落实党的建设总要求和不断提升党的政治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保障,是党的政治自觉和制度自信的充分彰显,是管党治党的长效机制。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是一项宏大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工程。全党必须从各个方面考量促进党的建设“政治要素”和“制度要素”的共生共长、融合协同,致力于为党的政治建设构建坚实制度保障,并顺利推进建设“系统完备、科学有效的政治规范体系”。本研究遵循“概念阐释—思想资鉴—历史考察—问题分析—逻辑解析—内容构建—实践展开”的研究思路,既进行历史性的考察,也开展共时性的分析,深入分析和探索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的历史、理论和实践问题,实现对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这一新命题、新课题的进一步思考和解答,从制度层面不断强化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是围绕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原则、主要方面和实践要求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制度规范,并具有体系化的结构特质。这一制度体系既是从党的政治建设本身出发进行的制度设计,经过历史积累和演进形成了制度基础,又是从科学建构的维度出发形成制度保障,是现实可操作性的实践方案,具有权威性、统领性和稳定性的基本特点。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作为党的制度体系的主体制度系统,在管党治党中发挥着强制约束功能、持久维护功能、正向激励功能和文化涵育功能。因此,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命题意义重大。从理论上看,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国外执政党治党理政的制度实践和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也为制度体系构建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借鉴。在伟大的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推进自身政治建设及其制度构建,不仅形成了深厚的优良传统,也塑造了科学的制度体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不同历史阶段,既有新的制度生成,也有对已有制度的创新发展。整体来看,主要围绕民主集中、组织领导、政治纪律、政治生活、监督检查、干部管理等方面对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进行构建和发展。应该说,既往一切制度努力为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的形成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还面临着一些现实性的问题,仍需要以严肃、审慎的态度加以应对。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既不是漫无目的的试错,也不是先入为主的试对,而是要始终遵循内在规律、围绕具体内容、结合具体实际进行有效梳理、整合和演绎,必须始终坚定方向、坚持原则、筑牢基础,进一步破解现实发展困境和引领实践方向。在内容上,本研究从政治信仰制度、政治领导制度、政治生活制度、政治文化制度、政治能力提升制度等方面对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进行构建和描述,将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的具体制度系统完整呈现出来,不断完善制度体系的框架和内容。在实践上,注重从组织领导、思想引领、动态优化、条件创设等方面综合协力地推进和实施,确保制度体系构建能够顺利推进和达到更高水平,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杜倩[3](2020)在《新时代基层党员理想信念建设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十分重视基层党员理想信念建设。不断加强党员的理想信念建设是我们党长久以来战胜困难、永葆生机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对基层党员的理想信念建设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不同的时代环境和目标任务,基层党员理想信念建设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历史转折期。受经济社会转型、主要矛盾变化、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信息化时代新媒体挑战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基层党员的理想信念出现问题,他们在思想意识、价值趋向、行为实践等方面产生了对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动摇和路线偏离。基层党员是党联系群众的实践主体。实践主体的理想信念动摇将会直接、全面地影响党的方针、路线的贯彻实施,弱化“客体”群众对党的信任感和群体目标感,不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基层党员理想信念建设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发挥基层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号召基层党员以实际行动带动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红色力量。针对党内出现的理想信念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理想信念建设的新观点和新思想。这些重要论述成为新时代基层党员理想信念建设的重要遵循。论文以新时代基层党员理想信念建设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理论与实践结合法等对新时代基层党员理想信念建设展开全方位,多层次的详尽研究。首先分析了基层党员理想信念建设所处的现实背景,结合十八大以来的新世情、新国情、新党情、新使命,明晰基层党员群体理想信念建设的时代迫切性。其次从我国基层党员理想信念建设的历史与理论的双维视角,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基层党员理想信念建设的历史依据和理论依据。中国共产党无论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都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加强基层党员的理想信念建设,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必须把这些经验运用好、发展好。论文总结分析了党成立以来基层党员理想信念建设实践的重要经验,阐述了新时代基层党员理想信念建设的历史依据。新时代基层党员理想信念建设也有充分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党的建设理论和习近平关于党员理想信念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基层共产党员理想信念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接着分析总结了新时代基层党员理想信念建设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新时代,基层党员理想信念建设存在得主要问题有:一是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建设重视不够;二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建设效果不明显;三是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建设标准内容模糊。论文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一是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建设的理论研究还不够;二是理想信念建设方法手段单一;三是基层党的干部模范带头作用不够;四是多元社会利益给理想信念建设带来巨大挑战。最后对新时代基层党员理想信念建设的路径进行了积极探索。深化理想信念建设理论研究,为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改进理想信念建设方式方法,使理想信念建设更有成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作用,发挥榜样作用;营造风清气正的基层社会风尚。

江亚洲[4](2019)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研究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大量官员纷纷落马反映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过程出现了重大问题,党的政治文化建设在十八届六中全会后被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的环境正在变得比任何时代都要复杂。面对这些情况,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如何才能不断提高传播效应,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能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健康、稳定、繁荣的思想文化环境和提供精神动力呢?本研究选择以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作为研究切入点,通过详细剖析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来帮助我们认识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和整合的深层机理,最终服务于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从结构和功能主义的理论框架研究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文章认为这种传播机制既要有助于实现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的功能,又要切合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的结构安排,另外还应体现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执政党,其政治文化传播的特殊性。具体采用跨学科研究法、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概括并剖析了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研究认为:可以从对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先进性论证、以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为内容的政治教育和对其他群体政治亚文化的融入三个环节来阐释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这三个环节分别表示了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和作用过程。其中:对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先进性论证包括价值论证、逻辑论证和事实论证;以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为内容的政治教育分为学校教育、干部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其他群体政治亚文化的融入则有身份建构、规则嵌入和政策输出这些主要途径。另外,这三个大环节在逻辑上具有一定的前后关系,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并无先后性,这三个环节是整体统一而又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并向前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最终实现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传播使命。研究发现: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自身也在不断被建构,而且这一建构过程与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本身具有开放性,它的各个环节并不是僵化和单向的,它包含的各个要素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发现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中存在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建构的新动能,这将我们带入到了一种具有反思和创造性的传播主义思潮。即不能再单以那种受控制论、文化遗传主义的传播学观点来理解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传播机制,它的运转也是一个开放阐释和建构的过程。研究还发现: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来看,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存在实际传播对象范围没有被有效覆盖、传播主体与传播对象的互动性不强、传播内容与传播主体行为存在偏差和党媒传播媒介的空间逐渐受到侵蚀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会影响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功能的发挥,所以需要针对性的推动传播对象向广大工人和农民阶层延伸、加强传播主体和传播对象的有效互动、强化传播主体对传播内容的认知和实践和加大对新型媒介生态的调控力度。这一发现对于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的建构完善非常具有针对意义,我们可以将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传播机制称为开放式的传播机制。那么,要实现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有效传播,仅靠单向度的宣传是不够的,更是要让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在开放式的传播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创新、与时俱进。借助于这一开放式的传播机制,实现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再从人民中来,再到人民中去”。

杨阳[5](2019)在《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新时代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刘少奇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并经过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创作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在党内,刘少奇首先研究党员修养并形成了专门理论体系,发展和丰富了中国党建理论,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在刘少奇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刘少奇给予了高度评价,回顾了刘少奇伟大的一生,对其为中国革命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进行了总结,给予了高度评价,为新时代共产党员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本文从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新时代价值角度出发,研究了该书的形成条件、主要内容,重点探讨了该书的新时代价值。首先,研究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形成的历史条件。刘少奇是中国革命的先驱者,根据革命形势、抗日战争等需要,在总结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实践,借鉴苏联共产党党建思想的基础上,经过萌芽、形成,并在教育锻炼党员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形成了该书。其次,研究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的主要内容。《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部重要的党建思想着作,立足党性角度,理论联系实践,从共产党人党性锻炼和修养的目的、标准、方法、归宿、要求等方面论述了中国共党员修养,不仅填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党员修养研究方面的空白,也为新时代的党员修养提供了教材。再者,重点研究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的时代价值。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刘少奇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坚定理想、坚持真理、担当尽责、廉洁奉公等方面论述了该书的时代价值,探讨了新时代党员加强自身党性修养和全面素养的方法和措施。

刘燕[6](2018)在《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建设研究(1921-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治信仰是政治主体对政治系统及其运行过程、特定的政治目标坚信不疑的态度、主张和价值观。政治信仰集知识性和价值性于一体,它能够指导政治行为,赋予政治行为以特定的意义,构成一定社会中人们最重要的政治取向。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身政治信仰。习近平指出:“共同的政治信仰,是一个政党领导人民建设国家的思想基础。”(1)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信念,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就是因为党有无比坚定的政治信仰,并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和理论。研究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信仰及其建设,就是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学”。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如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并转化为推动革命成功的伟大力量,有助于深化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和规律的研究,进一步把握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实质和成功秘诀,并为今天党的政治信仰建设提供历史借鉴。论文主要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对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建设予以系统研究和评述,以形成整体性认识,提出若干新见解。论文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建设的形成发展、内涵内容、主要途径、鲜明特征、精神表征、历史经验和现实启迪等问题,着重分析在当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什么党的政治信仰能够始终坚定不渝,政治信仰如何与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排山倒海、改天换地的强大力量,并从中总结党的政治信仰建设和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经验,揭示其中规律,发掘历史上党的政治信仰建设的当代价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信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目标,与各个社会发展阶段的实际密切联系,在各历史阶段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但其性质和目标不变,党的政治信仰建设的基本精神不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信仰的思想理论和伟大情怀,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建设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治信仰的理论立足实践,立足对现实经济生活的剖析,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符合人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向,体现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崇高目标的统一。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信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列宁继承且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信仰理论,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信仰”概念。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政治信仰思想,使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信仰具有深厚的文化涵养和资源。这些优秀的传统政治信仰思想立足中国大地,反映了世代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的建设提供了土壤,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具备重要的思想资料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28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治信仰是贯穿革命始终的主线和灵魂。论文以中国革命的历史演进为线索,结合不同时期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任务,梳理、总结和评析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政治信仰建设的主要内容,从总体上把握其历史脉络和特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信仰能够变成磅礴力量,除了信仰建设在内容上与当时革命的实际相结合、与人民利益相结合外,与党的政治信仰建设选择的正确途径也有直接关系。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创造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政治信仰建设途径方法,主要是政治信仰教育、政治信仰宣传和政治信仰动员。政治信仰教育,主要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教育。政治信仰系统化教育包括理论观念信仰教育、人生目标信仰教育和行为操守信仰教育。政治信仰宣传的途径和形式,主要有通过报刊等出版物、标语口号和宣传画、文艺娱乐、榜样模范进行等。政治信仰动员的途径和形式,主要有通过纪念活动、文艺民俗、发布政治训令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信仰建设有鲜明特征,并由一系列的革命精神表征、呈现出来。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建设的鲜明特征主要表现在:不断学习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懈践行的革命信仰、坚守信仰的精神和人格。从党的政治信仰的鲜明特点和精神表征看,革命时期党的政治信仰建设合乎信仰生成规律,体现了理论建设和实践养成相结合的原则,紧密结合党的理论和路线纲领政策,使理想信念得以坚定,党性得以升华,意志品质得以锻炼。这是革命得以胜利的法宝。论文还分析了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的典型历史事例和角色。从这些坚守政治信仰或背叛政治信仰的历史人物和事例及其比较中,我们感受到政治信仰的强大力量,它能够决定一个人的政治选择和政治行为、塑造所在社会的文化环境、在人的生死关头发挥巨大的力量。对革命时期党的政治信仰建设的基本经验和历史启迪进行总结,这是论文研究的落脚点。党的政治信仰建设的宝贵经验体现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信仰建设的灵魂,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是信仰建设的重心,坚定为人民解放而奋斗是信仰建设的目标,党员的忠诚品格和付诸于行动是信仰建设的力量源泉。它告诉我们:强化历史逻辑,不忘初心,以革命精神强化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强化理论逻辑,着力推进理论学习,契合政治信仰建设的现实需求;强化实践逻辑,推进实践发展与创新,将信仰建设落实在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推进上;强化价值逻辑,涵养终极关怀,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和发展思想;强化文化逻辑,增强文化自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化主体逻辑,锻造共产党人的忠诚品格,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新时代,政治信仰建设要与时代关切紧密结合。论文结合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对今天如何不忘初心,怎样借鉴历史经验继续前进,进一步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提出一些见解。贯通现实,这也是全文研究的一个目的指向。论文提出了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的几个维度,包括联系内与外、贯通古与今、统筹点与面,建设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家园。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建设合历史、逻辑、价值、规律、时代于一体。

宋镠洋[7](2018)在《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奉献”一词源于古达祭祀文化,是生者对死者表达哀思、怀念的方式,也是告慰死者灵魂,防止死者灵魂回到人间的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奉献”一词的含义不断演变,逐渐失去了它原本的内涵,转变成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志愿行为。“奉献精神”是“奉献”的升华,它把“奉献”作为一种稳定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固定下来,使其成为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党员领导干部队伍是党内先进分子的代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骨干力量和中坚力量,是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全面小康的领头羊。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是党的性质、宗旨的反映,体现了党员领导干部高尚的行政道德,也是党员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核心要素。在新时期背景下,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党面临的“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还将存在,并且会深刻地影响党员领导干部的价值观、事业观和政绩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大多数的党员领导干部都具有奉献精神,他们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在自己的岗位上鞠躬尽瘁、秉公用权、艰苦奋斗,为党、国家和人民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然而,还有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在权力、地位和金钱的诱惑下丧失了党性和立场,忘记了权力的来源,利用自己的权力为所欲为,只知索取而不谈奉献,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给党的事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本文选取了若干个党员领导干部进行分析,从理论上阐释了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相关问题。本文由绪论和五章内容组成,具体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的方法、重点、难点和创新点。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贯穿在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奉献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章概述了新时期背景下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总体情况,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分析了党员领导干部群体的特征。党员领导干部是领导干部群体中由共产党员来担任领导职务的群体,他们是共产党员队伍中的先进分子,手中掌握着巨大的权力。第二部分指出,“奉献精神”是个体为了维护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而自觉自愿地牺牲自身利益的高尚品质,反映了个体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种高尚的人生价值追求。本部分还论述了奉献精神的广泛存在性以及它的时代价值。第三部分阐述了“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概念界定。“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内涵是指党员领导干部群体为了实现国家、集体和人民的利益,自愿牺牲自己的一切而不求回报的高尚品格,反映了党员领导干部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和事业观。它的实质是政治道德、职业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是党员领导干部高尚的人生价值追求。在新时期背景下,党员领导干部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党员领导干部需要以奉献精神来扞卫自己的精神家园,用奉献精神引导和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第二章梳理了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行政道德三个部分汲取了关于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思想资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开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基础上,确立了无产阶级的革命道德规范,提出了公仆理论。公仆理论认为,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服务是社会公仆的唯一宗旨和职责,这是由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性质所决定的。列宁在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干部道德的思想理论、坚持巴黎公社公仆道德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对领导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中,也有很多论述包含了奉献精神的因素。毛泽东同志的老三篇体现出了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风骨;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党员领导干部要注重发扬共产主义道德;江泽民同志提出要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胡锦涛同志强调了党员领导干部树立群众观和权力观,不断加强道德修养;习近平同志更是加强了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第三章探讨了新时期发扬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必要性。在新时期背景下,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面临着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变化的影响。当前,世界形势是复杂的、严峻的。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的背景下,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对工作要有强烈的责任和担当。另外,西方发达国家从未放弃过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中,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是坚定的党性原则和崇高的道德境界,它牢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从国内环境看,我国正在实行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历社会转型期的过程之中,许多旧事物、旧思想正在逐渐消失,许多新事物、新思想在不断形成。这些变化深刻地影响了党员领导干部的精神世界,也影响了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党员领导干部是我们党执政的骨干,也是管党治党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全面从严治党,关键是要抓住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最新数据表明,我国的党员人数已达到8944.7万人,党员人数的增多带来了许多党情的新变化,同时也影响了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弘扬。新时期的人民群众和过去的人民群众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上也不同于以往的人民群众,他们对我党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同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第四章分析了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现状并探讨了其原因,共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表现。从时代发展的角度看,党员领导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他们遇事冲在最前面,面对问题敢于担当。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表现在:坚持执政为民,当好人民公仆;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大公无私,清正廉洁;敬业守德,公正用权。第二部分指出党员领导干部缺乏奉献精神的表现。党员领导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同时,还有部分不合格党员领导干部的存在。这部分党员领导干部政治素质差、道德水平低、缺乏奉献精神,侵害了党的肌体,给党的事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破坏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党员领导干部缺乏奉献精神主要表现在:权力观扭曲,角色错位;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放松警惕,丧失底线;官僚主义作风残存。第三部分分析了党员领导干部为什么缺乏奉献精神。党员领导干部缺失奉献精神的原因很复杂,既有党员领导干部自身的原因,也有外界因素的影响。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党员领导干部缺失奉献精神最根本的因素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发生了变化,丧失了理想信念,而外界环境的影响和体制的不健全是造成党员领导干部缺失奉献精神的外部因素。第五章提出了培育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策略。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缺失,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党员领导干部自身道德素质有待提高;二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各方面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存在漏洞。根据这两点原因可知,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培育需要健全的体制机制的保障,也需要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要结合“硬约束”和“软约束”两个方面进行。因此,一方面,要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健全制度和体制,保障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生存的土壤,惩罚违背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不良行为。本章提出了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思想道德教育、健全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机制三个方面来培育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

郭增川[8](2017)在《建国以来中共党员发展政策的历史变迁与经验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不断谋划全局、擘画长远,通过一届又一届的砥砺奋进和接续奋斗,推动了国家长远目标的不断实现,进一步驶近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然而不可否认,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今天,党面临着日益尖锐的"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在谋就辉煌事业的道路上,还有许多矛盾风险挑战横亘在党和国家面前。盛世之下,"殷忧启圣"。长期执政条件下的党应理性审慎执政危机,不断从理论和实践上积极探索执政党建设的发展进路。这一探索首先应从党最基本的政策和问题入手。党员是党的肌体细胞和行为主体,党员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基础工程,这就决定了党员发展政策的基础性作用,其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党的生命力与执政力。鉴于上述动因,本文试就建国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共党员发展政策进行历史考察,并在此基础上科学总结历史经验,探寻有益的现实启示。在研究的过程中,本文首先探讨了中共党员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前期实践。然后契合党史上通常的划分习惯,将建国以来的中共党员发展政策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分别进行研究。最后科学总结建国以来党员发展政策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文章除导论部分外,每一章内容概括如下:第一章主要阐述分析中共党员发展政策的理论基础,并对民主革命时期的中共党员发展政策作简要回顾。第二章主要爬梳整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党员发展政策。第一节交代了建国初期的时代背景和党担负的历史使命,这是过渡时期党员发展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时代要求和现实依据。第二节主要从党员发展标准、党员发展程序和党员发展有关会议和文件三个向度梳理了党员发展政策的历史演变。第三节针对过渡时期党员发展政策的时代契合性作了简要探析。第三章主要整合探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党员发展政策。本章第一节分析了八大后党对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以及这一时期党的建设曲折发展历程,第二节从党员发展标准、程序、相关文件三个方面梳理了十年建设时期党员发展政策的历史演变,第三节简要考量了这一时期党员发展政策的历史合理性。第四章主要归纳反思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党员发展政策。本章依然分为三节。第一节阐述社会历史背景:"文革"时期国内外客观形势以及党内"左"倾思潮发展。第二节囿于该时期的历史特殊性,党员发展政策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对党员发展对象、党员发展标准和党员发展程序的演变作简要梳理。第三节总结归纳"文革"期的党员发展政策失误弊端和进步合理之处。第五章主要考察研究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党员发展政策。本章第一节交代了改革开放这一"跨世纪的伟大革命"时代背景下党面临的新的历史任务,第二节梳理了党员发展政策的历史演进,第三节对历史新时期的党员发展政策作简要总结。第六章主要总结历史经验,探寻现实启示。本章是整篇论文的升华部分,是继述史后的论评,对建国以来党员发展政策的历史经验作科学总结和归纳,旨在为新形势下党员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的现实启示。结语部分依据现有分析研究,探究党员发展政策的价值遵循,探索党员发展政策制定的现实路径,为现阶段党员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之鉴。

韩丹[9](2017)在《论新时期党员的责任担当意识》文中研究表明勇于担当是一个共产党员最基本的责任意识的体现。中国共产党员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在生活工作中都应树立责任意识,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准备。担当意识不仅是一个党员修养能力的体现,同时也代表一代共产党人的思想境界,是党员先进性、先锋性的体现,也是党员干部必备的政治品格。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对党员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状态做出了更新的要求。在工作中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对工作一丝不苟,勇于担当责任,是对现在党员的基本要求。本文就新时期党员应该具备的哪些责任进行分析,以促进党员更好的发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李如意[10](2015)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退出机制探析》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在掌握丰富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退出机制的理论基础、当前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原则与路径,旨在揭示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新角度与着力点,以促使党的建设能够更加科学化、更加规范化、更加制度化。第一部分是理论概述。文章廓清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退出机制的科学内涵,在比较1978年前后中国共产党党员退出机制的过程中指出了新时期党员退出机制的特点与优势,并追溯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员吸收与请退的理论渊源,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在党员请退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第二部分是现状分析。本文首先肯定了新时期党员退出机制取得的成就:党员队伍数量得到控制,质量有所提升;新时期党员退出机制取得了丰富经验;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得到了扩大与强化。然后指出了新时期党员退出机制尚存在的不足之处:系统不完善,程序缺失;考核标准片面,方式单一;请退措施虚置,创新不够;监督严重缺位,合力不足等。第三部分是对策分析。针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本部分提出了优化这一机制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措施。具体而言,新时期党员退出机制的优化要坚持科学性、系统性、权威性、可操作性、创新性和人本性的原则。在操作层面上,要进一步整合系统资源以加强程序衔接、制定考核标准以识别不同党员、创新考核方式以理顺考核程序、创新请退措施以增强制度执行力、拓宽监督渠道以形成监督合力。

二、论新时期党员的先进性如何体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新时期党员的先进性如何体现(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5.1 研究的重点
        1.5.2 研究的难点
        1.5.3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概念分析
    2.1 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基本内涵
        2.1.1 党性与中国共产党党性的内涵
        2.1.2 党性教育与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内涵
        2.1.3 质量与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的内涵
        2.1.4 新时代的内涵
    2.2 党性教育与相关概念的逻辑关联
        2.2.1 党性教育与党性修养
        2.2.2 党性教育与党性锻炼
        2.2.3 党性教育与党性分析
        2.2.4 党性教育与党性教育培训
        2.2.5 党性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
        2.2.6 党性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2.3 党性教育的主要特征
        2.3.1 党性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2.3.2 党性教育具有强烈的时代印记
        2.3.3 党性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要求
        2.3.4 党性教育具有渗透的独特功能
        2.3.5 党性教育具有内在的科学规律
第3章 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理论遵循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3.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3.1.2 列宁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3.2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3.2.1 毛泽东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3.2.2 邓小平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3.2.3 江泽民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3.2.4 胡锦涛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3.3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3.3.1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性教育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3.3.2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性教育重要论述的鲜明特色
        3.3.3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性教育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第4章 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历史考察
    4.1 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发展历程
        4.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员干部党性教育
        4.1.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党员干部党性教育
        4.1.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党性教育
        4.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党性教育
    4.2 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历史经验
        4.2.1 坚持正确路线、把握发展方向
        4.2.2 注重思想引领、加强理论武装
        4.2.3 不忘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
        4.2.4 服务中心任务、强化问题导向
        4.2.5 体现从严从实、融入日常经常
第5章 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比较借鉴
    5.1 从苏共亡党亡国看苏共党性教育的失败教训
        5.1.1 曲解、淡化甚至丢弃马克思主义
        5.1.2 忽视党的宗旨教育
        5.1.3 缺乏正确的党史教育
        5.1.4 对党忠诚教育缺失
        5.1.5 党性教育走形式、假大空
    5.2 当今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性教育的有益借鉴
        5.2.1 越南共产党开展党性教育的主要做法
        5.2.2 朝鲜劳动党开展党性教育的主要做法
        5.2.3 老挝人民革命党开展党性教育的主要做法
        5.2.4 古巴共产党开展党性教育的主要做法
    5.3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政党党性教育的批判借鉴
        5.3.1 美国共和党、民主党的党性教育
        5.3.2 德国、法国、英国主要政党的党性教育
        5.3.3 日本、新加坡主要政党的党性教育
第6章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现实际遇
    6.1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现实意义
        6.1.1 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选择
        6.1.2 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内在要求
        6.1.3 完成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的重要保证
        6.1.4 进行伟大斗争、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举措
    6.2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机遇挑战
        6.2.1 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生动实践带来的新契机
        6.2.2 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挑战
        6.2.3 国内改革发展稳定形势带来的新变化
        6.2.4 党的历史方位和党员队伍变化带来的新任务
        6.2.5 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带来的新要求
        6.2.6 互联网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带来的新课题
    6.3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问题短板
        6.3.1 党性的宣传阐释有所滞后
        6.3.2 党性教育认识误区仍然不同程度存在
        6.3.3 党性教育存在简单化、形式化、娱乐化倾向
        6.3.4 党性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强问题仍然突出
        6.3.5 党员干部参加党性教育的内生动力不足
        6.3.6 党性教育考核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
第7章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总体要求
    7.1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基本理念
        7.1.1 求真务实的理念
        7.1.2 与时俱进的理念
        7.1.3 全面从严的理念
        7.1.4 分类施教的理念
        7.1.5 贯通协同的理念
    7.2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目标指向
        7.2.1 根本目标和基本目标
        7.2.2 统一目标和分类目标
        7.2.3 宏观目标和具体目标
    7.3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主要原则
        7.3.1 政治引领与服务大局相结合
        7.3.2 思想改造与解决问题相结合
        7.3.3 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7.3.4 丰富内容与创新形式相结合
        7.3.5 集中学习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
        7.3.6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
    7.4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的评估维度
        7.4.1 党性教育的适用度
        7.4.2 党性教育的满足度
        7.4.3 党性教育的保障度
        7.4.4 党性教育的有效度
第8章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具体对策
    8.1 丰富党性教育内容
        8.1.1 深化党性教育需求调研
        8.1.2 精心抓好重点内容教育
        8.1.3 认真抓好基本内容教育
    8.2 创新党性教育方法
        8.2.1 坚持运用讲授式方法
        8.2.2 广泛运用渗透式方法
        8.2.3 倡导运用案例式方法
        8.2.4 深入运用互动式方法
        8.2.5 积极运用典型式方法
        8.2.6 大胆运用体验式方法
    8.3 拓展党性教育途径
        8.3.1 加大集中培训力度
        8.3.2 抓好集中教育活动
        8.3.3 严格党内政治生活
        8.3.4 强化日常监督管理
        8.3.5 用好实践锻炼平台
        8.3.6 发挥环境影响作用
        8.3.7 注重加强自我教育
    8.4 健全党性教育机制
        8.4.1 健全党性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8.4.2 健全党性教育保障机制
        8.4.3 健全党性教育考核评价机制
        8.4.4 健全党性教育宣传研究机制
    8.5 增强党性教育合力
        8.5.1 压实各级党组织的主体责任
        8.5.2 激发党员干部的内生动力
        8.5.3 发挥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主阵地作用
        8.5.4 强化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
        8.5.5 加强党性教育的工作统筹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概述
    一、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的概念辨析
        (一)制度、制度化与制度体系
        (二)党的政治建设与制度建设
        (三)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及其构建的内涵
    二、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的特点、功能和构建意义
        (一)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的主要特点
        (二)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的功能作用
        (三)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的构建意义
    三、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理论渊源与借鉴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建设理论的指导
        (二)国外执政党治党理政制度实践的借鉴
        (三)中国古代治国理政政治智慧的滋养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历史考察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初构
        (一)党内权力运行中集中领导制度的建立
        (二)党员权利实现中党内民主制度的确立
        (三)党的政治活动中政治纪律规矩的形成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发展
        (一)党的领导制度的深入发展
        (二)干部学习制度的系统建设
        (三)党的纪律制度的持续加强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变革
        (一)党内政治生活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正确坚持和发展
        (三)党员和党组织政治标准的严格规定
        (四)党的监督制度及纪律检查体制的改进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创新
        (一)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坚持和完善
        (二)党内政治生活制度的重塑和强化
        (三)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健全和执行
        (四)党的选人用人体制的完善和优化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问题审思
    一、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权威问题
        (一)党的政治建设权威主体边界模糊
        (二)党的政治建设权威运行过程失范
        (三)党的政治建设制度权威意识欠强
    二、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动力问题
        (一)党员参与制度创新实践不够充分
        (二)落后分子对于制度建设形成阻滞
        (三)基层党建基础工作推进存在短板
    三、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要素问题
        (一)政治建设制度系统发展程度不尽相同
        (二)政治建设制度体系内部衔接不够通畅
        (三)政治建设制度相应配套机制尚不健全
    四、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条件问题
        (一)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供给的现实困境
        (二)党内政治生活非制度化行为的侵扰
        (三)党的政治建设外部环境的多维影响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基本遵循
    一、坚定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方向
        (一)维护党中央权威性的核心指向
        (二)保持党组织有效性的突出指向
        (三)增强党员个体先进性的具体指向
    二、坚持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坚持政治强化与科学规范相统一
        (二)坚持整体推进与系统建构相统一
        (三)坚持教育引导与刚性约束相统一
        (四)坚持现实针对与战略设计相统一
    三、筑牢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基础
        (一)发扬旗帜鲜明讲政治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二)把握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政治形态跃升
        (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成熟定型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
    一、巩固政治信仰制度
        (一)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的制度
        (二)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
        (三)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的制度
    二、强化政治领导制度
        (一)落实“两个维护”的制度
        (二)健全党中央对重大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
        (三)坚持党组织在同级组织中领导核心地位的制度
    三、完善政治生活制度
        (一)完善党的组织生活和民主生活的制度
        (二)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制度
        (三)坚持正确干部选拔和任用使用的制度
        (四)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和服务群众的制度
        (五)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民主监督的制度
    四、建立政治文化制度
        (一)建立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制度
        (二)建立坚持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的制度
        (三)建立自觉抵制不良文化影响的制度
    五、健全政治能力提升制度
        (一)健全提升广大党员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能力的制度
        (二)健全提升党员干部把握大局和防范风险能力的制度
        (三)健全提升各级各类组织政治属性政治功能的制度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实践推进
    一、加强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组织领导
        (一)坚持党的中央组织顶层设计
        (二)强化各级各类组织政治责任
        (三)激发广大基层党员积极参与
    二、强化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思想引领
        (一)坚持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
        (二)加强制度体系的宣传教育
        (三)注重制度执行的意识培育
    三、推进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动态优化
        (一)科学评估制度体系的基本要素
        (二)及时回应政治建设的制度诉求
        (三)有序推进制度体系的结构调适
    四、创设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有利条件
        (一)营造制度改革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积极破解不良制度因素的困扰
        (三)有效推进与法律体系衔接联动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新时代基层党员理想信念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比较研究法
        (三)理论与实际结合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基层共产党员理想信念建设的现实背景
    一、西方不良思潮给基层党员理想信念建设带来冲击
    二、社会矛盾新变化带给基层党员理想信念建设挑战
    三、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向基层延伸的客观需要
    四、新时代新使命对基层党员的理想信念提出新要求
        (一)以坚定信仰担当使命—强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提高政治站位
        (二)以践行信仰实现使命——把理想信念落实到为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第二章 新时代基层党员理想信念建设的基本依据
    一、新时代基层党员理想信念建设的历史依据
        (一)革命时期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建设历史经验
        (二)建设时期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建设历史经验
        (三)改革时期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建设历史经验
    二、新时代基层党员理想信念建设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新时代基层党员理想信念建设提供哲学基础
        (二)党的建设理论为新时代基层党员理想信念建设提供直接的理论指导
        (三)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论述为基层党员理想信念建设提供行动指南
第三章 新时代基层党员理想信念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新时代基层党员理想信念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理想信念建设重视不够
        (二)理想信念建设效果不明显
        (三)理想信念建设标准模糊
    二、新时代基层党员理想信念建设问题的成因
        (一)理想信念建设理论研究不够
        (二)理念信念建设方法手段单一
        (三)基层党的干部模范带头作用不够
        (四)多元社会利益对理想信念建设带来巨大挑战
第四章 新时代基层党员理想信念建设的路径探索
    一、深化理想信念建设理论研究
        (一)把握好理论研究方向
        (二)多途径挖掘理论研究工作
    二、改进理想信念建设方式方法
        (一)对传统理想信念建设方法去粗取精
        (二)融入现代传播方式,形成微方法
    三、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带动作用
        (一)抓好基层“关键少数”
        (二)完善并执行基层干部责任制度
    四、营造风清气正的基层社会风尚
        (一)发挥网络新媒体对基层党员的影响
        (二)加大社会主义信念教育的普及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
        (二)理论回应
        (三)现实关照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政治传播
        (二)政治文化
    第四节 基本理论
        (一)政治社会化理论
        (二)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三)政治传播的功能理论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跨学科研究法
        (二)结构功能分析法
        (三)深入访谈法
        (四)内容分析法
    第六节 论文的创新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的内涵与特征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构成
        (一)作为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政治思想
        (二)作为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政治意识形态
        (三)作为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政治心理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的内涵
        (一)将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植入人们的政治生活之中
        (二)贬抑与之相对立的其他政治文化的发展
        (三)检验并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的发展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的特征
        (一)传播的隐蔽性
        (二)传播的超政党性
        (三)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第二章 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的结构功能主义分析视角
        (一)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分析视角的引入
        (二)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框架下的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分析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的使命
        (一)构建中国共产党政治合法性
        (二)提升国民政治文化素养
        (三)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的结构
        (一)传播主体
        (二)传播内容
        (三)传播中介
        (四)传播对象
    第四节 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的构成
        (一)对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先进性的论证
        (二)以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为内容的社会化教育
        (三)对其他群体政治亚文化的吸纳式融入
第三章 先进性论证:传播主体探寻传播内容的价值、逻辑和事实根基之过程
    第一节 传播主体对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先进性的价值论证
        (一)对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渊源之再阐释
        (二)强调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对中国共产党早期优良传统的传承
    第二节 传播主体对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先进性的逻辑论证
        (一)强调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二)强调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体制改革相适应
    第三节 传播主体对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先进性的事实论证
        (一)突出中国共产党自我建设的事实
        (二)突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发展的事实
    第四节 案例实证:对科学发展观先进性的论证——围绕《人民日报》相关报道的分析
        (一)素材选择与处理
        (二)对科学发展观先进性的论证
        (三)对科学发展观先进性认识的深化
第四章 社会化教育:传播主体对传播客体有组织地开展政治文化教化的过程
    第一节 引导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的学校教育
        (一)以高校党委为领导的党团组织生活培养
        (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的教学课程引导
        (三)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的校园文化熏陶
        (四)以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为内容的科学研究
    第二节 提高公职人员政治素养的干部教育
        (一)学习党内政治文化的干部准入教育
        (二)党政干部任职期间的例行教育培训
        (三)党中央领导下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第三节 推动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群众教育
        (一)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实践教育
        (二)对网络意识形态的规范化引导
        (三)领导经由出版工作的宣传教育
        (四)培养树立先进形象的典型教育
第五章 吸纳式融入: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内容与其他群体政治亚文化的互动过程
    第一节 身份建构:吸收其他群体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党员身份带来的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植入
        (二)新时期党组织对其他群体的逐步开放
    第二节 规则嵌入:推动和规范其他群体的政治参与
        (一)其他群体政治参与规范化: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调节作用
        (二)党领导的民主政治制度实践
    第三节 政策输出:其他群体对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消费
        (一)党的其他基本群体政策:对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消费
        (二)中国共产党对其他基本群体的政策输出
    第四节 案例实证: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融入少数民族政治亚文化的实践
        (一)少数民族政治亚文化的特点
        (二)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对少数民族政治亚文化的融入
        (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思想的发展变化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完善对策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实际传播对象的范围没有被有效覆盖
        (二)传播主体与传播对象的互动性不强
        (三)传播内容与传播主体行为存在偏差
        (四)党媒传播媒介的空间逐渐受到侵蚀
    第二节 完善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的对策
        (一)推动传播对象向广大工人和农民阶层延伸
        (二)加强传播主体和传播对象的有效互动
        (三)强化传播主体对传播内容的认知和实践
        (四)加大对新型媒介生态的调控力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成果
致谢

(5)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新时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四、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党性修养及《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形成背景
    第一节 党性修养的概念和特征
        一、党性的概念
        二、党性修养的特征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党性思想
        一、毛泽东党性思想
        二、张闻天党性思想
        三、陈云党性思想
    第三节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形成条件
        一、社会历史条件
        二、思想理论来源
        三、个人主观条件
第二章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理论观点
    第一节 共产党员加强修养的必要性
        一、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
        二、完成长期执政任务的需要
        三、党员自身发展进步的需要
        四、党内存在错误思想意识
    第二节 共产党员修养的基本内容
        一、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处理实际问题
        三、注重革命实践
        四、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党的利益
        五、坚持群众路线
    第三节 共产党员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加强理论学习
        二、勇于革命实践
        三、正确开展党内斗争
        四、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修身”论
第三章《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新时代价值
    第一节 赋予了党性修养理论新的时代内涵
        一、提升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建工作的新高度
        二、为新时代党员队伍教育提供了科学理论
    第二节 为新时代加强共产党员修养提供了重要指引
        一、不忘初心、对党忠诚的修养
        二、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修养
        三、敢于担当、勇于创造的修养
        四、勤于学习、知行合一的修养
        五、心系人民、廉洁奉公的修养
    第三节 为新时代加强共产党员修养提供了科学方法
        一、坚持“内省”与“外省”相结合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三、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行
        四、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建设研究(1921-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旨趣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述评
        (一)国内对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二)国外对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
        (二)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政治信仰的学理分析
    第一节 政治信仰界说
        一、信仰的内涵及特征
        二、政治信仰的内涵及特征
        三、政治信仰和其他信仰之间的关系
        四、政治信仰生成的过程与规律性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界说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的根本内容
        二、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的最高目标
        三、为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建设具有阶段性的现实目标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的理论基础和文化资源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治信仰的理论
        二、列宁关于政治信仰的理论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的文化资源
        一、中国古代关于政治信仰的思想
        二、中国近代关于政治信仰的思想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建设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追寻探索:建党前后政治信仰的确立
        一、缘起分析:新文化运动引发的新思考
        二、渐进找寻: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影响
    第二节 初步实践:大革命时期党的政治信仰建设
        一、目标导向:以工农为主体的信仰建设
        二、效果初显:群众运动与信仰建设相互促进
    第三节 坚守前行:土地革命时期党的政治信仰建设
        一、动摇还是坚守:大革命失败后信仰建设的考验
        二、城市还是农村:信仰指引下的道路转向
        三、本本还是行动:信仰建设融入党建实践
    第四节 民族砥柱:抗战时期党的政治信仰建设
        一、动员与学习:信仰建设为抗战提供思想支撑
        二、继承与发展:信仰建设的体系化和中国化
        三、内容与形式:整风肃纪的信仰建设成效
    第五节 走向胜利:解放战争时期党的政治信仰建设
        一、凝聚党心民心:政治信仰建设在解放区和国统区同时推进
        二、民生导向:信仰建设进一步与人民利益紧密结合
        三、巩固阵地:文化阵地促进政治信仰建设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建设的主要途径
    第一节 理论层面的政治信仰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信仰教育
        二、革命信仰的教育
        三、纪律与信仰相结合的教育
        四、任务形势与信仰相结合的教育
        五、政治信仰的系统化教育
    第二节 宣传层面的政治信仰建设
        一、通过报刊等出版物进行宣传
        二、通过标语口号和宣传画进行宣传
        三、通过文艺娱乐进行宣传
        四、通过榜样模范进行宣传
    第三节 动员层面的政治信仰建设
        一、通过纪念活动进行动员
        二、通过文艺民俗进行动员
        三、通过发布政治训令进行动员
        四、通过整风肃纪进行整顿动员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建设的鲜明特点与精神表征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建设的鲜明特点
        一、依靠学习坚定政治信仰
        二、不断强化和不懈践行革命信仰
        三、坚守政治信仰的精神和人格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建设的精神表征
        一、追求与建构的信仰表征
        二、危机中求发展的信仰表征
        三、建设新中国的信仰表征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的典型历史事例及其角色分析
    第一节 信仰的忠诚永不褪色: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正面历史范例与角色
        一、血染红岩:政治信仰的伟大释放
        二、生命的珍藏:百份入党志愿书中的政治信仰力量
        三、红色家书:家书传志写信仰
    第二节 信仰的背叛永难抹去: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的反面历史事例与角色
        一、信仰不坚定者最终变节
        二、威逼利诱之下信仰改变
        三、背叛信仰后迷途知返
    第三节 忠诚还是背叛:政治信仰是核心要素
        一、政治信仰决定政治选择
        二、政治初心决定政治行为
        三、政治信仰塑造文化环境
        四、政治信仰在生死关头的巨大力量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建设的基本经验和历史启迪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强基固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信仰建设的灵魂
        二、核心关键:加强和完善党的建设和领导是信仰建设的重心
        三、不懈追求:坚定为人民解放而奋斗是信仰建设的目标
        四、品格铸造:党员的忠诚品格和行动是信仰建设的力量源泉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建设的历史启迪
        一、历史逻辑:不忘初心,以革命精神强化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
        二、理论逻辑:推进理论学习,契合政治信仰建设的现实需求
        三、实践逻辑:坚持实践创新,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夯实信仰基础
        四、价值逻辑: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五、文化逻辑:增强文化自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六、主体逻辑:锻造忠诚品格,成就信仰人生
结束语:传承与发展——新时代推进党的政治信仰建设的三个维度
    一、内与外:立足当下国际国内形势,加强政治信仰建设
    二、古与今:借鉴历史经验,承续传统加强政治信仰建设
    三、点与面:强化发展逻辑,建设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家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调研情况(2014年)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阶段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一、作者简历
    二、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7)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概述
    一、党员领导干部群体分析
        (一) 党员领导干部队伍现状
        (二) 党员领导干部身份的特殊性
        (三) 党员领导干部的发展需要
    二、奉献精神概述
        (一) 奉献精神的内涵
        (二) 奉献精神的特征
        (三) 奉献精神的广泛存在性
        (四) 奉献精神的时代价值
    三、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概念界定
        (一) 中国共产党奉献精神概述
        (二) 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内涵和实质
        (三) 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层次
第二章 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借鉴
    一、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观点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论述
    二、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思想来源和经验借鉴
        (一)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 西方行政道德的批判借鉴
第三章 新时期发扬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必要性
    一、世情变化对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影响
        (一) 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新挑战
        (二) 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二、国情变化对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影响
        (一) 社会发展对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影响
        (二) 社会转型对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影响
    三、党情变化对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影响
        (一) 新时期背景下的党员队伍现状
        (二) 党的历史任务的变化
        (三) 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需要
    四、民情变化对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影响
        (一) 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的多样化
        (二) 人民的利益诉求尚待满足
第四章 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表现
        (一) 坚持执政为民,当好人民公仆
        (二) 励精图治,艰苦奋斗
        (三) 大公无私,清正廉洁
        (四) 敬业守德,公正用权
    二、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缺失的表现
        (一) 权力观扭曲,角色错位
        (二) 滥用权力,以权谋私
        (三) 放松警惕,丧失底线
        (四) 官僚主义作风残存
    三、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 党员领导干部自身的原因
        (二) 外部环境的影响
        (三) 体制尚未健全
第五章 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培育策略
    一、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一) 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教育内容
        (二) 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教育方式
        (三) 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教育机制
    二、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 党员领导干部思想道德教育的教育内容
        (二) 党员领导干部思想道德教育的教育途径
    三、健全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体制
        (一) 规范权力运行机制
        (二) 健全权力约束机制
        (三) 建立监督监察巡视制度
        (四) 改革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建国以来中共党员发展政策的历史变迁与经验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对象的概念及时间维度界定
    二、选题理由
    三、研究概况
    四、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五、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共党员发展政策的理论基础与前期实践
    一、中国共产党党员发展政策的理论基础
    二、民主革命时期党员发展政策的简要回顾
第二章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党员发展政策
    一、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及过渡时期党的历史使命
        (一) 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
        (二) 过渡时期党的历史使命
    二、过渡时期党员发展政策的演变
        (一) 党员发展标准渐趋合理完善
        (二) 党员发展程序基本保持不变
        (三) 党员发展会议文件脉络梳理
    三、过渡时期党员发展政策的时代契合性探析
        (一) 提升党员思想觉悟,以夯实意识形态基础
        (二) 扩大党员队伍规模,以满足社会建设需要
        (三) 增强党的阶级基础,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第三章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党员发展政策
    一、八大后党对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以及党建的曲折发展
        (一) 八大后党对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
        (二) 党建的曲折发展
    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员发展政策的演变
        (一) 党员发展标准的坚持和转向
        (二) 党员发展程序的修改和完善
        (三) 党员发展相关文件提要整合
    三、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员发展政策的历史合理性考量
        (一) 严化党员发展标准,以回应时代变革诉求
        (二) 开展整风轮训工作,以健全党的政治生活
        (三) 尊重党员退党权利,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党员发展政策
    一、"文革"时期国内外客观形势以及党内"左"倾思潮发展
        (一) "文革"时期国内外客观形势
        (二) 党内"左"倾思潮发展
    二、"文革"时期党员发展政策的演变
        (一) 党员发展对象片面强调两个方面
        (二) 党员发展标准重在阶级斗争觉悟
        (三) 党员发展程序压缩简化必要步骤
    三、"文革"时期党员发展政策的辨析与反思
        (一) 党员发展政策的失语、弊端述略
        (二) 党员发展政策的进步、合理归纳
第五章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党员发展政策
    一、"跨世纪的伟大革命"以及新形势下党的使命担当
        (一) "跨世纪的伟大革命"
        (二) 新形势下党的历史使命
    二、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党员发展政策的演变
        (一) 党员发展标准的调整和改进
        (二) 党员发展程序的改革与深化
        (三) 党员进出机制的完善和发展
        (四) 党员发展工作总要求的提出
    三、历史新时期党员发展政策的现实正当性探微
        (一) 吸收大量知识分子,以扩充知识后备力量
        (二) 健全党员进出机制,以永葆党的生机活力
        (三) 提出总体工作要求,以增强工作实践成效
第六章 建国以来党员发展政策的经验启示
    一、建国以来党员发展政策的历史经验
        (一) 《中国共产党章程》是党员发展政策的根本遵循
        (二) 掌握党员发展标准是党员发展政策的先决条件
        (三) 处理数量质量关系是党员发展政策的内在要求
        (四) 规范党员发展程序是党员发展政策的重要环节
        (五) 明确发展工作重点是党员发展政策的关键要素
    二、建国以来党员发展政策的现实启示
        (一) 明确党员发展政策的基石地位是党员发展政策的前提保证
        (二) 满足劳动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是党员发展政策的核心要义
        (三) 提高党的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党员发展政策的价值旨归
        (四) 立足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是党员发展政策的条件支撑
        (五) 构建科学广泛有效的监督机制是党员发展政策的根本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退出机制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
        1. 关于新时期党员退出机制内涵的研究
        2. 关于新时期党员退出机制现状的研究
        3. 关于新时期党员退出机制优化路径的研究
    (三)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3. 创新之处
一、新时期党员退出机制概述
    (一) 新时期党员退出机制的科学内涵
        1. 1978年以前中国共产党的党员退出机制
        2. 1978年以后中国共产党的党员退出机制
    (二) 党员退出机制的探索
        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员退出的探索
        2. 中国共产党关于党员退出的探索
二、新时期党员退出机制现状分析
    (一) 新时期党员退出机制取得阶段性成效
        1. 党员队伍数量得到控制,质量有所提升
        2. 新时期党员退出机制积累了丰富经验
        3. 新时期党员退出机制强化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
    (二) 新时期党员退出机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1. 系统不完善,程序缺失
        2. 考核标准片面,方式单一
        3. 请退措施虚置,创新不够
        4. 监督严重缺位,合力不足
三、新时期党员退出机制的优化原则与优化措施
    (一) 优化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2. 系统性原则
        3. 权威性原则
        4. 可操作性原则
        5. 创新性原则
        6. 人本性原则
    (二) 优化路径
        1. 整合系统资源,加强程序衔接
        2. 制定考核标准,识别不同党员
        3. 创新考核方式,理顺考核程序
        4. 创新请退措施,增强制度执行力
        5. 拓宽监督渠道,形成监督合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论新时期党员的先进性如何体现(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研究[D]. 欧阳月明. 南昌大学, 2021(02)
  • [2]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研究[D]. 葛英儒. 兰州大学, 2021(09)
  • [3]新时代基层党员理想信念建设研究[D]. 杜倩. 河南大学, 2020(02)
  • [4]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研究[D]. 江亚洲. 苏州大学, 2019(06)
  • [5]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新时代价值[D]. 杨阳. 南宁师范大学, 2019(01)
  • [6]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建设研究(1921-1949)[D]. 刘燕.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2)
  • [7]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研究[D]. 宋镠洋.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8(12)
  • [8]建国以来中共党员发展政策的历史变迁与经验启示[D]. 郭增川. 山东大学, 2017(09)
  • [9]论新时期党员的责任担当意识[A]. 韩丹. “决策论坛——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 2017
  • [10]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退出机制探析[D]. 李如意.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论新时代如何体现党员先进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