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大地湾遗址文物看伏羲对人类的贡献(论文文献综述)
韩磊[1](2021)在《面向成纪文化的旅游商品设计》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探索后疫情时代成纪地区旅游商品的发展,本课题通过研究成纪文化并借助预测网络分析未来畅销的商品类型,为成纪旅游商品提出科学的设计发展模式。首先分析成纪代表文化的物质元素与精神内涵,提取代表性的物质文化作为设计元素,解析代表精神思想内涵作为设计指导。其次搜集热点产品数据,选择某产品类型的销售指数、搜索指数、供应指数来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并运用灰色模型预测后续搜索指数和供应指数,代入BP神经网络来预测此类产品的销售数据。进而将预测的销售数据与往年实际销售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畅销的商品类型。最后结合成纪文化中提取的物质设计元素和精神思想内涵进行旅游商品的开发,并通过实例研究验证了本课题的可行性。本课题通过预测热点产品的销售数据,为后疫情时代旅游商品产业提供更可靠的行业信息,同时地域文化中的物质元素和精神内涵为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提供有效支持。
张永瑾[2](2021)在《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纹饰与史前先民的审美意识》文中指出马家窑彩陶的出现为史前生活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为我们展现生动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反观出审美意识的萌芽。甘肃彩陶不仅仅是在陇原大地上农耕时代的特有的艺术性创造活动,更是泥与火的艺术产物,是史前先民把握世界、认识世界的反映方式。本文通过对比研究方法分析马家窑文化各个分期中,从纹饰的起源、分类、构成要素和形式法则,在具体的纹饰中探析史前审美意识发展脉络。从马家窑彩陶文化的源头梳理,对彩陶中具体的纹饰的变化做个案分析,从而探析崇拜意识、巫术行为、审美意识之间的关系。彩陶作为一种器具首先要满足实用性的需要,其次纹饰的宗教意义要大于他的装饰意义,要通过它来更深入认识史前的审美意识不仅从宏观梳理马家窑彩陶纹饰中的审美规律和原始思维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的对比研究。马家窑彩陶的意义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更是研究现代设计的基石。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推陈出新,但是抽象语言、图案装饰法则、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等设计理念历久弥新,在马家窑彩陶的发展脉络中反观现代设计,寻找史前先民审美意识对中华民族审美观以及在现代设计的影响。
王锐[3](2021)在《甘青彩陶的艺术人类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将甘青地区的彩陶纹饰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彩陶纹饰的产生与甘青地区的自然地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历史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密切。依据田野考察的第一手考察资料进行分析,运用考古学、历史学、图像学以及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探讨彩陶纹饰的产生、发展、演变与人类思想观念、审美观念的关系,分析复制彩陶生产者的彩陶制作逻辑和彩陶纹饰的人类学还原。论文总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关于甘青地区历史、地理、自然环境人文风土与习俗研究,首先对甘青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其次是根据相关文献分析甘青地区的自然环境、地理和地质条件对彩陶的影响,分析地理文化视野下的甘青地区与彩陶文化的关联。最后是关于人文风土与习俗的研究,描述甘青地区的民族分布与社会文化,民间信仰与宗教文化以及民间艺术文化。第二章,基于彩陶纹饰的人类学研究,阐述彩陶纹饰的类型与分布,彩陶纹饰与民俗图案的对比研究并且对彩陶纹饰进行图像学分析。第三章,关于彩陶烧制的人类学研究,彩陶烧制技术,彩陶纹饰的绘制,第四章,审美习俗与生产习俗的人类学还原。
赵统光[4](2019)在《方位幻境 ——中国传统空间观念与美学经验》文中研究表明人类通过两种途径认知空间,分别是以身体所处为参照的身位系统和以外部世界为参照的方向系统,二者合称“方位”。方位观念肇始于新石器时代,启蒙于栖居经验。早期建筑既作为缩小的天地以轴线形式规定了风与火的对位,又作为放大的身体以朝向形式参与到同集体和地形的对话。当身位秩序与天文图示结合后,方位观念才趋于成熟。方和位的矛盾共生性被征以圆方交迭的隐喻符号,并辅以女娲伏羲的纠缠图像,写入东方文明的开端。一方面,在巫—王—儒的相继努力下,“位从于方”的理想幻境被实现到了人间,从此中原辐辏于天下,回形蛛网式的王权秩序成为涵纳文明的空间架构;另一方面,王权秩序的不稳定性,致使玄家于乱世中重建了“方从于位”的美学,给失意文人以退隐的选择。然而进退两难却生出困境万千,文人只好借助方位互否的空间隐喻排遣心中苦楚,方位艺术在符号—图案—人物画—山水画中一脉相承,渐臻妙境,最终集大成于园林。明清文人园林借方位互映隐喻人生进退,文人通过游园可打消退隐妄念,而非沉溺其中。沧浪亭更是化空间为谜语,以园载道,精妙地传达了文人深思熟虑后的安身立命之法。因此方位既是传统空间艺术的生成路径,也是解开园林之谜的钥匙。
伏宓[5](2017)在《“大地湾遗址区”的调查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遗址”、“遗址区”是近年来新出的概念,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指导作用。在“大遗址”的视角下,为便于对区域性遗址的研究与保护,可以将甘肃省内、以大地湾遗址为中心的葫芦河流域早期文化遗址所在的区域,统称为“大地湾遗址区”。目前,“大地湾遗址区”共有早期文化遗址519处,涵盖了从大地湾一期到寺洼文化的所有文化类型。通过对“大地湾遗址区”内的17个遗址点实地调查后发现:区域内遗址,在葫芦河支流流域较干流流域更为密集;从文化类型发育来看,南部早于北部。依据调查结果结合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发现:新石器时代“大地湾遗址区”的农牧业、渔业和手工业均较为发达;庄浪县博物馆馆藏的一件陶罐口沿上的“Χ”图像显示,“大地湾遗址区”出土器物上的刻画符号应该是原始文字的雏形;根据中国早期文明的自身演变发展特点,判断大地湾遗址区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大地湾遗址区”内,遗址点数量众多、文化序列完整,文化内涵丰富。对“大地湾遗址区”开展整体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挖掘甘肃东部地区的区域性遗址历史文化内涵,提升其文化地位及价值;有助于推进对“大地湾遗址区”的有效保护及合理的开发利用,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王志翔[6](2017)在《陇右彩陶纹饰与氏族先祖神话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部分氏族先祖神话作为研究对象,文章通过梳理这些神话,将考古发现的彩陶纹饰等作为新的研究依据,在对文学、历史、考古所得的材料进行搜集与分析之后,论证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从而研究中国史前神话及传说时代的相关人物事迹。论文开始为绪论,主要归纳中国神话的产生与发展的脉络。通过对文献中出现的早期神话人物进行分析,为下文的研究做一铺垫。论文主体分为三章,每章包括三个小节,共计九节内容。各章节主要内容如下。论文第一章主要研究伏羲神话。研究思路是将伏羲神话与大地湾遗址中发现的彩陶鱼纹纹饰进行联系,从这一角度开展研究。本章第一节主要写了传世文献中记载的伏羲神话,这些神话大部分与陇右相关且可用彩陶纹饰进行解释;本章第二节用彩陶鱼纹去解释“伏羲龙身”这一传说的形成过程。分析认为“伏羲龙身”是“伏羲鳞身”在历史发展中变化之后的产物。中国古代即有“鱼龙互化”这一传说,故“伏羲龙身”是先民与鱼类联系密切的表现。有着伏羲神话流传的陇右大地上发现了具有大量鱼纹彩陶的大地湾遗址,便可看做这一现象的体现;本章第三节研究伏羲在卦台山画卦的神话,认为画卦与伏羲氏族对日月、山水等自然崇拜相关,这些在陇右的彩陶纹饰上亦有体现。论文第二章侧重于女娲神话。女娲是神话中伏羲之后的帝王,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起到过相当重要的作用,功高甚伟。本章从陇东南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蛙纹入手,来研究女娲神话。文章第一节先介绍女娲神话的一些内容,将“女娲造人”神话视为史前时期人类制陶技术的发展。其次,本节还会将《山海经》中所记载的“女娲之肠”等神话进行分析,将女娲与“女蛙”做一比较研究,展现女娲氏族与蛙纹彩陶间具有的联系;本章第二节重点研究彩陶蛙纹纹饰,通过对大地湾遗址以及马家窑遗址中大量的蛙纹纹饰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其与女娲部族的活动相关。除去典型的蛙纹纹饰之外,彩陶鲵鱼纹以及十字圆点纹等皆可视为蛙纹的变体。可以说,与女娲部族活动相关的蛙纹纹饰在一段时期内是广泛分布于陇东南的。此外,本节还分析了彩陶“旋涡纹”与女娲部族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本章第三节则以陇东南流传至今的祭祀女娲的相关习俗与活动做一说明,进一步证实女娲神话产生的地域范围。论文第三章以黄帝的神话传说作为研究对象。本章首先以陇右与黄帝相关的历史遗迹、文献记载等资料入手,并将甘肃相邻的陕西宝鸡为炎帝早期活动的范围作为佐证,来论证黄帝部族初时的活动范围;第二节则继续从彩陶纹饰入手,通过轩辕与“天鼋”、古文字鼋与陇右彩陶上的蛙纹纹饰进行比较,证明活动于此地域内的轩辕部族与之前活动于陇右的女娲部族实为同一部族这样的观点;本章第三节则是对黄帝的其他神话所做的研究。尽管本文是从彩陶纹饰的角度入手去研究相关神话,但论文最终的目的仍然是对夏商周三代之前三皇五帝的部分神话所进行的新探索。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蕴含着中华民族起源的重要内容,陇右有大量关于其中部分人物的神话传说以及祭祀遗存,但是用彩陶纹饰去结合史前神话所做的研究较少,故而从彩陶纹饰入手、结合相关神话人物进行研究与探讨,或许会得到新的启发,打开新的研究空间。
晏波,李慧慧[7](2016)在《三十年来大地湾遗址及相关问题研究综述》文中提出大地湾遗址是我国西北地区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因其文化遗存历时长、文化类型丰富,备受考古及各学科研究者的重视。全面收集现有论着可以看出,30余年来学界主要集中在大地湾遗址考古发掘、聚落遗址、彩陶玉骨器、地画、史前农业、史前环境、大地湾遗址文化关系、遗址保护及文化价值等主要方面研究。当前学界在大地湾遗址文化分期、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关系、聚落演变、环境变迁诸问题已达成共识。
王凯宏[8](2016)在《“非遗”视角下中国现代黑陶文化生态发展研究 ——以绥棱黑陶为样本》文中研究说明宋应星所着的《天工开物·陶埏》对陶器工艺有一段概括:“水火既济而土合”。陶器是人类早期文明的象征,她伴随着华夏民族的成长历程。不论是在农业还是精神文化上都起到推动整个早期社会快速发展的作用,是人类革命性的产物。陶的出现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她是距今至少一万五千以前的先人第一次用火改变了泥土的性质,并将这脚下的泥土按照主观的意志赋予了形体、生命和思想,实现了泥土的“涅盘”新生!美国着名人类学家罗伯特在《文明与野蛮》一书中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要单拿一种活动来判断一个民族的文化发达程度,陶器要算最合适的。”黑陶作为工艺美术中的重要艺术门类,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黑陶的形成基础及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的生产、生活最原始阶段。陶器最初并不是作为工艺美术品而出现的。上古时代,先民们开始制作的陶器,主要是作为日常生活中功能性器具,为生活提供方便,同时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原始社会的陶器在人们生活中,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远远超过到在现代人生活中的作用。陶器是原始社会人们重要的生活资料,陶器不仅可以作为划分考古学文化的标志,也是人们早期的工艺美术作品之一。在黑陶的装饰上,全国各地的方法是不同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区的黑陶纹饰是用贝壳或者卵石做工具,在半干的陶坯体表面进行砑光的方法形成的;云南中甸的黑陶酥油壶是把破碎的瓷器按照纹饰样式打成形状规则的瓷片后,再把这些瓷片镶嵌到坯体上,通过瓷片的黑白对比,从而达到了装饰的效果;山东德州一些厂家生产的黑陶采用硬刻的方法诠释纹饰设计思想,景泰蓝的掐丝工艺也被恰当运用到黑陶的表面,丰富了纹饰的方法和工艺精神;绥棱的现代黑陶的装饰则是采用刻花和镂雕来完成的,镂空透雕技术是寇化林发明的。这点我们从杨永善教授的“绥棱黑陶产品的造型多为形体变化单纯的花盆、花缸、笔筒、花瓶和花罐等,又以双层透雕的产品最为别具一格。”这句话中找到佐证的。2009年8月,杨永善教授为侯力平《绥棱陶艺》一书所写的序言中再次写到:“20世纪50年代末,绥棱寇化林创制了以装饰陈设为主的黑陶、红陶和土色陶器,其中以刻花镂雕的黑色陶器最为着名,并影响了国内许多地区。”关于绥棱现代黑陶的“双拉型”技术的发明过程,刘家弟先生一文中是有详细记载的。该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种技术在当时还是保密项目。”一种技术之所以要保密,就是因为不想让别人知道,这句话有力地证明了多层镂空技术是绥棱人的发明。杨永善教授在他的着作《说陶论艺》中写到,绥棱黑陶的风格特点不同于和龙山文化,绥棱陶器烧制最初是红陶,后期利用柴草等经过烟的熏制,进行碳素渗透,才演化成黑陶的。“不同于”、“烟的熏制”、“进行碳素渗透”等词语已经毫无疑问地告诉了我们,绥棱黑陶与“龙山文化”没有任何的牵扯关系。绥棱黑陶制作技艺与龙山文化毫无关系,绝对没有受到了龙山文化的影响,绝不是龙山文化的“嫡亲后裔”,也与黑龙江境内其它地方的黑陶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它是完全的土生土长的,是绥棱艺术沃野上的纯粹的的“土着”居民。对此,杨永善教授和刘家弟先生早有定论。做为绥棱现代黑陶发展的见证人和推动者的刘家弟先生在《绥棱黑陶回顾》中,也以不可置疑的语气说,寇化林把花纹刻上花盆的制作技术是无师自通,“纯属是他朴素审美意识的产物,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瞎鼓捣’出来的。”中华文脉《中国陶瓷艺术·黑陶》一书中也较为客观地承认“黑龙江绥棱地区作为当代黑陶发祥地之一制造黑陶的历史已有百余年。”笔者先后到了中国很多生产黑陶的地区,虽然都有透雕工艺,但其透雕的水平,能超过绥棱的几乎寥寥无几。中国现代黑陶制作工艺主宰了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黑陶生产技艺,极大地影响了这些地方黑陶技艺的使用和形成,成为了中国现代黑陶制作技艺的“奠基石”。绥棱,无疑是中国现代黑陶的发祥地,我国现代黑陶制作工艺的萌芽、成熟和发展都是在这块土地上完成了“破茧成蝶”的裂变,并最终影响到我国现代黑陶的制作工艺和发展。
王文杰,吴静[9](2015)在《远古女娲与大地湾》文中提出一、远古女娲《说文》云:"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山海经·大荒西经》云:"女娲功烈,非仅造人,又兼补天。"考古学家陆思贤先生在他着的《神话考古》中云:"在中国古史的传说中,女娲氏是创造人类的伟大母亲,与伏羲神话作比较,女娲神话似乎更古老一些。"女娲"抟黄土作人"是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人类起源神话。在秦安略阳川有关女娲的神话传说显得更深更浓更具体。《风俗通》
房伊宁[10](2014)在《《四库全书》中史部集部古籍伏羲史料考辨》文中提出本文旨在对《四库全书》史部与集部古籍中的伏羲相关史料进行考辨。通过史籍记载和后世学者对伏羲形象进行梳理,归纳出具有代表性的伏羲形象,并立足于史料归纳总结伏羲对人类的贡献,有选择的搜集《四库全书》中关于伏羲庙及祭祀的相关文献记载,来分析后世对伏羲的崇拜。本文包括绪论、伏羲形象考、伏羲对人类的贡献、伏羲庙及祭祀、结语。绪论分为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重难点和研究方法。分析了本论文选题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及学术意义,回顾了伏羲相关问题研究概况及立足于史料典籍对伏羲的研究现状,并且阐述了本文的研究重难点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伏羲形象考。从文献记载总结伏羲的众多形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伏羲形象的说法,得出伏羲形象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结论。第二章伏羲对人类的贡献。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史书典籍,对伏羲的发明和发现进行分类梳理。第三章伏羲庙及祭祀。搜集《四库全书》史部(不包括各地方志)、集部中关于伏羲庙及祭祀的相关文献记载,并按地域对其进行考辨。结语部分总结了正文的论述,再次阐明对伏羲及其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从大地湾遗址文物看伏羲对人类的贡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大地湾遗址文物看伏羲对人类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成纪文化的旅游商品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与内容 |
一、成纪文化概况 |
(一)伏羲文化简述 |
(二)大地湾文化简述 |
(三)麦积山文化简述 |
(四)代表文化的精神思想 |
(五)本章小结 |
二、后疫情时代热点旅游商品预测分析 |
(一)大数据挖掘 |
(二)灰色模型 |
(三)人工神经网络 |
(四)预测模型 |
(五)本章小结 |
三、后疫情时代成纪文化益智类旅游商品设计实践 |
(一)益智类产品 |
(二)成纪精神内涵指导设计 |
(三)大地湾棋类旅游商品设计 |
(四)麦积山和尚棋设计 |
(五)伏羲三子棋设计 |
(六)本章小结 |
四、其他旅游商品设计实例展示 |
(一)伏羲茶具设计 |
(二)伏羲U盘设计 |
(三)伏羲口罩设计 |
(四)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总结 |
(二)创新点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 B 灰色模型预测程序 |
附录 C BP神经网络预测程序 |
附录 D 原始数据 |
附录 E 结论数据 |
附件 |
(2)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纹饰与史前先民的审美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论文研究的重点 |
1.3 本研究主题范围内国内的研究现状 |
2 甘肃彩陶文化概况 |
2.1 甘肃彩陶文化-大地湾文化 |
2.2 甘肃彩陶文化-马家窑文化 |
2.2.1 马家窑彩陶文化早期——石岭下类型 |
2.2.2 马家窑彩陶文化中期——马家窑类型 |
2.2.3 马家窑彩陶文化晚期——半山类型 |
2.2.4 马家窑彩陶文化晚期——马厂类型 |
2.3 甘肃彩陶文化-齐家文化 |
2.4 甘肃彩陶文化-辛店文化 |
2.5 甘肃彩陶文化-寺洼文化 |
2.6 甘肃彩陶文化-沙井文化 |
3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中的构成元素与形式法则 |
3.1 马家窑彩陶纹饰中的构成元素 |
3.1.1 马家窑彩陶纹饰中的构成元素——线条 |
3.1.2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中的构成元素——色彩 |
3.2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中的形式法则 |
3.2.1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中的形式法则——对称 |
3.2.2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中的形式法则——适应器型 |
3.2.3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中的形式法则——从具象到抽象 |
4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中审美意识的萌芽 |
4.1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葫芦形纹 |
4.2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蛙纹 |
4.3 马家窑彩陶纹饰——鸟纹 |
4.3.1 鸟纹中的审美意识 |
4.4 马家窑彩陶纹饰——旋涡纹 |
4.5 马家窑彩陶纹饰——四大圆圈纹 |
5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与原始思维 |
5.1 日月崇拜 |
5.2 雷云电雨崇拜 |
5.3 女性崇拜 |
5.4 生殖崇拜 |
5.5 “近取诸身” |
5.6 巫术说 |
5.7 图腾说 |
6 从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探析史前审美意识 |
6.1 “圆”的启示 |
6.2 “形而上者谓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
6.3 美是感观的愉悦 |
6.4 崇拜心理刺激美的产生 |
6.5 “虚”与“实”的美学哲学 |
6.6 美能观照着人的本质 |
6.7 社会背景与上层建筑 |
7 彩陶纹饰下史前审美对现代审美的影响 |
7.1 彩陶纹饰抽象语言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
7.2 彩陶纹饰装饰规律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
7.3 彩陶纹饰“实用性与审美性统一”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
7.4 彩陶纹饰作为表现形式在现代设计中体现 |
8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甘青彩陶的艺术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一)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三)国内关于甘青地区研究的数据可视化 |
三、选题目的和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历史、地理、自然环境、人文风土与习俗研究 |
一、甘青地区历史综述 |
(一)甘青地区石器时代的历史 |
(二)甘青地区夏商周时期的历史 |
(三)甘青地区秦汉至明清时期的历史 |
二、甘青地区自然环境地理地质条件 |
(一)地形地貌与气候特征 |
(二)土壤植被与河湖水系 |
三、甘青地区的民族分布与社会文化 |
(一)甘青地区的民族分布 |
(二)甘青地区的社会文化 |
四、甘青地区民间信仰与宗教文化 |
(一)甘青地区的民间信仰 |
(二)甘青地区的宗教文化 |
五、甘青地区民间艺术文化 |
(一)甘肃地区的民间艺术文化 |
(二)青海地区的民间艺术文化 |
第二章 彩陶纹饰的人类学研究 |
一、彩陶纹饰类型与种类分布 |
(一)彩陶纹饰的类型 |
(二)彩陶纹饰的种类分布 |
二、彩陶纹饰与民俗图案对比研究 |
(一)彩陶蛙纹、剪纸蛙纹与刺绣蛙纹的对比研究 |
(二)彩陶万字纹、剪纸万字纹与刺绣万字纹的对比研究 |
(三)彩陶葫芦纹、剪纸葫芦纹与刺绣葫芦纹对比研究 |
三、彩陶纹饰的图像学分析 |
(一)马家窑类型彩陶纹饰图像学分析 |
(二)半山类型彩陶纹饰图像学分析 |
(三)马厂类型彩陶纹饰图像学分析 |
第三章 彩陶烧制的人类学研究 |
一、彩陶烧制技术 |
(一)临洮闫建林彩陶烧制技术 |
(二)临洮雷智勇彩陶烧制技术 |
(三)临夏马黑麦彩陶烧制技术 |
二、彩陶纹饰的绘制 |
第四章 审美习俗与生产习俗的人类学还原 |
一、审美习俗的人类学还原 |
二、生产习俗的人类学还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方位幻境 ——中国传统空间观念与美学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rtact |
第一章 研究综述 |
1.1 空间与方位 |
1.2 论文大纲 |
1.3 文献综述 |
第二章 方位的初象 |
2.1 空间序化 |
2.2 天地再现 |
第三章 由秩序建构的幻境 |
3.1 巫的世界 |
3.2 王的朝向 |
3.3 理想图示 |
第四章 由迷失引发的幻境 |
4.1 处士武梁 |
4.2 大人先生 |
4.3 邂逅洛神 |
4.4 韩熙载的处境 |
第五章 真幻相映的园林艺术 |
5.1 园林假想 |
5.2 贾府与大观园 |
5.3 左手先生与留园 |
5.4 沧浪之水,清浊自取 |
5.5 空间博喻 |
第六章 对比思考 |
6.1 两种西方几何学的空间表达 |
6.2 自由还是孤独 |
6.3 拼贴还是弥合 |
6.4 当代空间观念的变革及其审美化 |
结论 |
专业能力展示 |
致谢 |
(5)“大地湾遗址区”的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三节 重点、难点、创新点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大地湾遗址区调查 |
第一节 秦安县遗址点调查 |
一、秦安县遗址点分布情况 |
二、秦安县遗址点考察情况 |
三、秦安县调查情况统计 |
第二节 静宁县遗址点调查 |
一、静宁县遗址点分布情况 |
二、静宁县遗址点考察情况 |
三、静宁县调查情况统计 |
第三节 庄浪县遗址点调查 |
一、庄浪县遗址点分布情况 |
二、庄浪县遗址点考察情况 |
三、庄浪县调查情况统计 |
小结 |
第二章 大地湾遗址区文化内涵与华夏文明起源问题研究 |
第一节 遗址点分布情况统计与研究 |
一、遗址点分布情况统计 |
二、统计数据的结果分析与研究 |
第二节 大地湾遗址区与文明起源问题研究 |
一、大地湾遗址区与物质文明的起源 |
二、大地湾遗址区与精神文明的起源 |
三、大地湾遗址区与制度文明的起源 |
小结 |
第三章 大地湾遗址区的保护与利用 |
第一节 遗址区保护利用现状 |
一、遗址点保护现状的比较与分析 |
二、遗址区相关保护与开发措施 |
第二节 对于大地湾遗址区保护利用的建议 |
一、大地湾遗址区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二、针对大地湾遗址区保护利用现存问题的建议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秦安县考察采集物信息表 |
附表2:静宁县考察采集物信息表 |
附表3:庄浪县考察采集物信息表 |
附表4:考察记录表 |
后记 |
(6)陇右彩陶纹饰与氏族先祖神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依据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一章 彩陶鱼纹纹饰与伏羲神话 |
第一节 多元系统的伏羲神话 |
第二节 彩陶鱼纹纹饰的神话阐释 |
第三节 原始崇拜与伏羲画卦 |
第二章 彩陶蛙纹纹饰与女娲神话 |
第一节 女娲相关神话考释 |
第二节 彩陶蛙纹纹饰的文化阐释 |
第三节 陇右女娲祭祀考 |
第三章 彩陶蛙纹纹饰与黄帝神话 |
第一节 黄帝传说及其活动范围 |
第二节 黄帝为女娲部族支裔论 |
第三节 嫘祖神话与战争联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论文所用部分彩陶列表 |
附录2:论文所用部分彩陶图片 |
致谢 |
(7)三十年来大地湾遗址及相关问题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地湾考古发掘报告及报道 |
二、聚落、房屋遗址研究 |
三、彩陶、玉、骨器等研究 |
四、大地湾地画研究 |
五、大地湾遗址与史前农业 |
六、大地湾史前自然环境及遗址保护 |
七、大地湾遗址文化关系与文化价值 |
八、结语 |
(8)“非遗”视角下中国现代黑陶文化生态发展研究 ——以绥棱黑陶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国黑陶文化生态系统分析 |
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黑陶文化的影响 |
第二节 生产方式对黑陶文化的影响 |
第三节 社会制度对黑陶文化的影响 |
第四节 风俗文化对黑陶文化的影响 |
第二章 中国黑陶文化的生态格局与形式演变历史 |
第一节 中国传统黑陶文化生态格局 |
第二节 中国传统黑陶形式演变历史 |
第三章 中国现代黑陶地域分布与艺术风格特征 |
第一节 中国现代黑陶地域分布 |
第二节 中国现代黑陶艺术风格与特征 |
第四章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绥棱黑陶的技艺传承与工艺创新 |
第一节 绥棱黑陶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 绥棱陶器装饰技法 |
第三节 绥棱黑陶的成型技法 |
第四节 陶窑及黑陶烧成工艺 |
第五节 绥棱黑陶的艺术成就与价值 |
第五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绥棱黑陶的文化生态位研究 |
第一节 绥棱黑陶文化生态位的现状 |
第二节 绥棱黑陶文化生态位的失衡原因 |
第三节 解决绥棱黑陶文化生态位失衡的对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参观的博物馆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后记 |
(9)远古女娲与大地湾(论文提纲范文)
一、远古女娲 |
二、女娲祭典 |
三、古遗址大地湾 |
四显亲峡合婚 |
五、龙的传人 |
(10)《四库全书》中史部集部古籍伏羲史料考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综述 |
三、 研究重难点 |
四、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伏羲形象考 |
第一节 伏羲的自然形象 |
一、 人首蛇(龙)身 |
二、 牛首龙身 |
三、 相貌描写 |
第二节 伏羲的人文形象 |
一、 人皇形象 |
二、 雷神形象 |
三、 图腾形象 |
四、 符号形象 |
小结 |
第二章 伏羲对人类的贡献 |
一、 画八卦、理秩序 |
二、 造书契、以治民 |
三、 制嫁娶、变婚姻 |
四、 教佃渔、兴农牧 |
五、 作乐器、清人心 |
六、 置历法、应农时 |
七、 以龙纪官、细化管理 |
八、 尝百草、制九针 |
九、 杵臼、釜甑、干戈、铜 |
十、 发明布帛 |
小结 |
第三章 伏羲庙及祭祀 |
第一节 黄河流域 |
第二节 东南地区 |
第三节 黄河以北 |
第四节 黄河以南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从大地湾遗址文物看伏羲对人类的贡献(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成纪文化的旅游商品设计[D]. 韩磊. 兰州理工大学, 2021
- [2]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纹饰与史前先民的审美意识[D]. 张永瑾.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1(12)
- [3]甘青彩陶的艺术人类学研究[D]. 王锐.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4]方位幻境 ——中国传统空间观念与美学经验[D]. 赵统光. 中国美术学院, 2019(02)
- [5]“大地湾遗址区”的调查与研究[D]. 伏宓. 西北师范大学, 2017(02)
- [6]陇右彩陶纹饰与氏族先祖神话研究[D]. 王志翔. 西北师范大学, 2017(02)
- [7]三十年来大地湾遗址及相关问题研究综述[J]. 晏波,李慧慧.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6(05)
- [8]“非遗”视角下中国现代黑陶文化生态发展研究 ——以绥棱黑陶为样本[D]. 王凯宏.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2)
- [9]远古女娲与大地湾[J]. 王文杰,吴静. 档案, 2015(11)
- [10]《四库全书》中史部集部古籍伏羲史料考辨[D]. 房伊宁. 西北师范大学, 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