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继承传统 开拓创新 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双拥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刘艳[1](2020)在《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双拥运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拥是指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为了调节军政军民关系而采取的重要举措,是推动中国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回顾研究双拥运动的历史,总结其经验启示,对于做好新形势下的双拥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加强军政军民团结,要求广泛深入地进行双拥传统的教育,把双拥工作扎扎实实、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构建军民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这对于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早日实现十九大的战略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双拥运动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作为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的陕甘宁边区,既要抵抗日本侵略,又要冲破国民党的全面封锁,再加上边区连年的自然灾害,军队与人民自顾无暇,矛盾日益凸显。为了解决军民之间的矛盾,维护军民鱼水情,守卫好革命抗日根据地,在边区政府和军队深思熟虑下,决定开展一场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运动,于是在1943年春节前后,一场声势浩大的双拥运动展开了。1943年1月开始,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式颁布了有关拥护军队的一系列政策法令,随后,八路军留守兵团也积极响应,发布了关于拥护政府爱护人民的决定和拥政爱民指示。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边区政府和部队分别带领人民群众和革命战士开展一系列的双拥行动。通过采取军民大生产、对部队和人民进行思想教育、优待抗日家属、开展慰问活动等方式,使边区人民群众和部队对于军民关系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边区的军政军民关系不断改善和融洽。陕甘宁边区开展的双拥运动,开创了双拥工作先河,树立了双拥典范;转变了军队和人民的思想,改进了军队和政府的工作作风;密切了军民关系,增强了军民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了边区生产,繁荣了边区经济。同时,它启示新时代今天,要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双拥工作的根本宗旨;把军队的正规化建设作为双拥工作的战略基础;把维护军民团结作为双拥工作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加强双拥工作的政策法规建设;创造主题鲜明、富有时代特色的双拥活动形式。
荆笛[2](2020)在《新时代《解放军报》强军话语建构研究 ——以建军节纪念报道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我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阶段。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要求我们建设一支同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强大军队。(1)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了我国经济社会和国防军队发展的新要求,对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新时代“习近平强军思想”深刻回答了强军兴军的使命任务、目标方向、原则制度、根本指向、战略布局、重要路径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本文以新时代的《解放军报》建军节纪念报道为案例,运用批判性话语理论对习近平强军思想在《解放军报》中的话语建构展开研究,运用文本分析法和视觉分析法梳理强军话语在新闻文本和新闻图片两个部分的建构方式及特点;结合文化传播理论探究强军话语建构了怎样的军队形象,如何指导强军实践。并在最后一章中讨论强军话语和军队形象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产生的新内容、新特点,及受众反馈,作为本研究的创新点。
侯燕[3](2019)在《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年,既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又是影响社会问题的不定因素。青年群体的发展方向与各种政治力量的走势存在一定内在联系,青年与青年问题也因此始终受到社会的关注。马克思主义者总是把世界的发展进步与青年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满腔热情地寄希望于青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把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由于曾从事共青团工作,胡锦涛对于青年和青年问题有着直观感受和深刻理解,他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的青年思想的基础上,坚持从事关国家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高度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与青年变化时代特征的科学认识与判断,从而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但凡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性。任何科学思想形成和发展都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独特的实践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胡锦涛青年思想,有着丰富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也有其内在根基,其产生、形成、发展和成熟都遵循社会历史基本规律。改革开放翻开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厚积薄发的新篇章,党领导全国人民以无限的智慧和热情投入这一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青年自身的特征与需求也呈现出相应的时代气息。随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胡锦涛青年思想,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坚持科学发展,强调以人为本,把青年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注重以服务青年发展促进青年理想信念的形成与生力军作用的发挥,指引着当代青年与青年工作的发展方向。本研究通过对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现实基础以及形成发展过程进行回溯和梳理,阐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的总体脉络和逻辑体系,探讨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在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中国化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如何以胡锦涛青年思想为指导,坚持服务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高青年素质,更好地为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提供人才保障进行了前瞻性分析。本研究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思想、列宁斯大林的青年思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青年思想以及中西方文化中的青年观点,是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理论和文化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党的青年工作面临的任务与挑战、胡锦涛自身成长和青年工作经历则构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现实依据。就其发展阶段来看,胡锦涛青年思想经历了由孕育到初步形成、再到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始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紧密相连。本研究也探讨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关于青年的地位和价值、青年的优势与不足、青年工作的旨归与要求等方面的基本观点,这些也恰恰构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立论基础。在总论其形成基础、发展阶段和基本出发点之后,本研究选取胡锦涛青年思想极具时代特征的政治视角、利益视角、人才视角、实践视角、全球视角等维度对其内容构成进行了分论。从坚持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突出价值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青年发展提供指引,实施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青年工作等方面论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政治视角;从为大局服务与为青年服务的一致性、寓引导教育于服务之中、着力服务青年的根本需求等方面讨论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利益视角;从人才强国与青年人才培养、科教兴国与青年教育、社会环境与青年成长、执政能力与干部选拔等方面剖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人才视角;从火热社会实践中的无悔青春、党和国家需要青春力量、伟大时代召唤创业者等方面分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实践视角;从青年要努力拓展世界眼光、青年是和谐世界的重要建设者、加强各国青年之间的交流等方面阐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全球视角。最后,提出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现实启示,即坚持党的领导,准确把握青年脉搏,积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青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激发青年的主体自觉,充分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搭建更为广阔的青年创新实践平台,引导青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续奋斗;坚持服务青年,注重青年的利益实现,增强服务青年的实效性,推进青年工作改革创新,牢牢把握青年工作的生命线。基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胡锦涛青年思想系统且全面地回答了关于青年的基本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既有理论范畴,又是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胡锦涛青年思想内容丰富、时代感强,不仅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而且对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且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及其科学品质,开拓青年工作的思路、方法、手段,增强青年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为了阐明胡锦涛青年思想对于开展青年工作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选取了多个案例,从某一角度或某一形式印证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实践价值。比如,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例,简述了党和青年的特殊关系,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对于青年发展的重要意义,就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进行了论述;以大学青年教师为例,从剖析职业获得感生成入手,对于如何立足青年的基本特征、遵从青年成长的客观规律、正确分析青年的实际状况、在服务中赢得青年进行了探讨;以高校共青团发展路向为例,就共青团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凝聚青年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进行了分析;以21世纪以来蓬勃发展的青年自组织为例,讨论了新时期青年社会实践主体的拓展形式,得到的基本结论是,自组织这一随着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组织形式对于青年参与社会、投身实践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价值,但也存在着局限性,需要在实践中贴近青年、创新思路,充分发挥青年群体的主体作用,积极引领青年成长发展;以孔子学院的形成发展为例,简析青年国际交流状况,以此说明青年拓展世界眼光的重大意义,并印证青年对于促进国际交流、树立国际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积极作用。站在新的历史时期分析青年和青年工作,不难看到胡锦涛青年思想严谨而科学的理论品质及重大而深刻的时代价值。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国际青年争夺战愈演愈烈,党的青年工作也面临各种新情况与新挑战,但综观国际国内大势,中国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胡锦涛深刻指出,未来属于青年,未来取决于青年,未来更需要青年去创造。当代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与青年运动的主题,在根本上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完全一致,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从进一步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出发,全面梳理、分析胡锦涛青年思想对青年工作的指导价值和实践成效,对于引领当代中国青年自觉担负起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历史责任,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征程,无疑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与指导价值。
杨昌斌[4](2019)在《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简称“双拥”)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领导人民军队独创的光荣传统和特有的政治优势。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领导人民军队,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双拥实践活动,并形成了一系列双拥工作理论,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实践领域的不断拓展和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创了治国理政建军的新境界。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双拥工作,对做好双拥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开展双拥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文从提出“双拥思想”(“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简称)概念(即“关于双拥工作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概括”)入题,对“双拥”这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独创的具有政治性、全局性、社会性的活动,从理论上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和总结,以“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简称“当代双拥思想”)作为研究课题,主要从八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课题选题的缘起与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国内外关于双拥、双拥工作、双拥思想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文献研究,界定了相关概念,说明了论文创新点,明确了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第二部分,主要揭示双拥思想的内涵和价值意蕴,探究其渊源及其在实践中体现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成为双拥工作和处理军政军民关系的思想指南的独特价值。第三部分,廓清双拥工作的历史发展脉络,概括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断丰富发展的双拥思想的核心内容,提出不同历史时期双拥思想有其核心要义、目标、任务,阐明双拥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丰富创新,体现了双拥思想血脉基因、精髓本质。第四部分,系统梳理当代双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双拥工作的讲话、指示等内容,分析当代双拥思想的形成路径和发展历程,指出当代双拥思想形成于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时期,成熟于党的十八大确立习近平同志为全党全国全军领导集体核心以后。第五部分,重点论述当代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要义。从双拥工作本质、目标、主体、关键等四个方面对当代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展开阐述论证,详细阐述军民融合内涵、理念、机制、发展战略等核心要义,深刻剖析当代双拥思想需要把握的理论核心。第六部分,深入论述当代双拥思想具有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统一、全局性与局部性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统一的四个理论特点,揭示双拥思想的理论价值、科学禀赋。第七部分,从当代双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汇聚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实现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重要保证等三个方面,分析当代双拥思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第八部分,从实践维度,全面论述如何推动当代双拥思想指导工作、落地见效。主要从政治思想、工作力量、组织制度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坚持充分发挥广大军民主体作用、坚持组织制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等实践要素。本文试图在三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提出“双拥思想”和“当代双拥思想”。论文提出的“双拥思想”,是将其提升到政治理论的指导思想层面,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在此基础上,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建军实践中,对“双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完善定义为“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简称为“当代双拥思想”。二是从理论层面首次概括出党的历代双拥思想的核心要义。党的第一代双拥思想核心要义是“军民一致”,党的第二代双拥思想核心要义是“军民共建”,党的当代双拥思想核心要义是“军民融合”。三是系统阐述当代双拥思想的理论特点和重大意义。指出当代双拥思想具有科学性与实践性、继承性与创新性、全局性与局部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理论特点。是十八大以来党在治国理政建军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双拥实践的新发展,是汇聚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和实现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重要保证。
张红娟,张小琴[5](2019)在《对新时代双拥工作的理性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战争时期双拥与和平时期双拥尽管在政治意义、地位作用和根本目的等方面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形势任务的变化,在活动形式、内容、方法、要求等诸多方面有了很大区别。因此,如何使和平时期双拥保持历史功效,彰显出时代特色,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
纪鸿尚,张娟[6](2019)在《宝鸡建设全国首批“双拥模范城”经过》文中指出渭水河畔炎帝故里的宝鸡以历史悠久、地藏丰富、环境优美、名人荟萃而着称。地处陕西八百里秦川西端,关中平原西部,周围与咸阳、汉中和甘肃天水、平凉为邻,控扼着从中原通往西南、西北的交通咽喉。我在宝鸡担任市委书记时,宝鸡市辖10县2区,土地总面积18117平方公里,有185个乡镇,330万人口。1989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为59.8亿元,其中工业产值51.2亿元。宝鸡人民历来就有拥军优属的光荣传
谢卫敏[7](2019)在《宁波市军地关系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军队在任何时期都是保家卫国最重要的武装力量,即使我国正处于和平时期,军队执行作战任务的机会较少,但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与荣誉、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国家和公民仍然需要强大的军队作为后盾。良好的军地关系是和平年代国家和政府必须妥善处理的社会关系,融洽的军地关系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一直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都将协调军地关系视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与管理职能,政府必须充分履行自身职能维系军地关系,并充分培育各种社会组织、力量,参与到和谐军地关系的构建中。论文在这一背景下,选择宁波市军地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实地调研来获取当前宁波市军地关系的现状、存在的具体问题,并针对具体的问题展开分析,提出军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建议。本文主要基于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范式,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在充分参阅军地关系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宁波市军地关系的实际状况,提出当前宁波市军地关系的改善建议。全文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绪论。分析选题背景和意义,对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阐释创新点;第二部分,核心概念与基础理论。界定军地关系的概念、外延及功能,重点阐释军地关系的基础理论,包括社会支持理论与公共产品理论,并结合具体问题展开分析;第三部分,关于宁波市军地关系的具体分析。主要分析目前宁波市军地关系的现状及其取得的成效;第四部分,宁波市军地关系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通过实地调研获取一手资料,了解当前军地关系存在的问题,涉及军地社会工作的开展及对当地社会服务的不足、政府涉军负面舆情处置的问题、社会工作介入军队服务的不足、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困境以及军转干部社会再融入的矛盾等五个方面,并分析这五个问题存在的原因;第五部分,对比分析当前国外军地关系协调的经验,从而为宁波市乃至我国军队关系的协调提供有益的借鉴;第六部分,宁波市军地关系的协调建议。针对上述问题和对比分析总结的经验,提出宁波市军地关系协调的建议。全文提出结论如下:应当增强军队社会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完善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机制,拓展后勤保障社会化的范围,为军人提供更优质的生活服务;做好军转干部安置工作,实现多途径的就业和指导;完善地方政府与军队的涉军舆情处置机制,确保军地关系不会受到负面舆情的影响。通过上述举措,进一步推进军地关系的和谐化发展。
太原市双拥理论研究会[8](2016)在《概览太原双拥》文中认为双拥是千百万军民群众共同参与的活动,太原双拥以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县)活动为中心内容,党政领导重视,军地全员参与,在二十多年的实践中,决策科学,计划周密;方法灵活,内容丰富;立足传统,敢于创新;驻军积极,活动给力;思路开阔,特点明显;理论研究,服务实践,连续八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殊荣。
贾亚生[9](2015)在《对和平时期双拥工作的思考》文中指出双拥工作无论战时或和平时期都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目的,通过建立"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军政军民关系,克服困难争取胜利。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克服对双拥工作在认识上和行动上的误区,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双拥工作。
苗斐[10](2015)在《邓小平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研究(1975-1997)》文中研究指明邓小平军队政治工作思想,是对毛泽东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我军政治工作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改革、创新和发展正逐步成为新时期我军政治工作的中心任务。因此,研究1975年邓小平复出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关于军队政治工作的论述,对于我军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动政治工作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梳理1975-1997年期间邓小平有关军队政治工作论述的基础上,对邓小平这一时期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内容、特点和影响以及价值和启示进行了较为系统地分析、归纳和总结。论文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邓小平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的形成与来源。本章主要概述了新时期邓小平军队政治工作思想产生、形成和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国内外、主客观条件,并为下文的展开提供理论基础。第二部分,邓小平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的主要内容。本章梳理了1975-1997年间,邓小平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的主要内容,分别从加强广大官兵思想政治教育、恢复和继承我军优良传统、加快干部和政工人才队伍建设、搞好军政军民与官兵关系、强化党在军队中的各项建设等五个主要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第三部分,邓小平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的特点与影响。通过对1975年以来邓小平有关我军政治工作的论述进行分析,总结其特点,主要有:原则性、时代性、科学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以及邓小平军队政治工作思想对党、国家、军队和社会建设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第四部分,邓小平军队政治工作思想对当前的意义与启示。这一部分是整篇论文的重点。邓小平军队政治工作思想对于我军政治工作实现科学、创新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也给我们以启示:要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确保党的绝对领导,加强创新理论学习,保持政治工作地位,坚持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紧贴强军目标,加快创新科学发展。
二、继承传统 开拓创新 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双拥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继承传统 开拓创新 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双拥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双拥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案 |
一、陕甘宁边区“双拥”运动历史背景 |
(一)应对严峻复杂的抗战形势的客观要求 |
(二)解决根据地军民矛盾的现实需要 |
二、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双拥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
(一)双拥政策的正式形成 |
(二)双拥运动的初步开展 |
(三)双拥运动的深入开展 |
三、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双拥运动的历史贡献 |
(一)开创双拥先河,树立双拥典范 |
(二)转变军民思想,改进工作作风 |
(三)密切军民关系,增强凝聚力、战斗力 |
(四)促进边区生产,繁荣边区经济 |
四、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双拥运动的经验与启示 |
(一)为人民服务是双拥工作的根本宗旨 |
(二)军队正规化建设是双拥工作的战略基础 |
(三)政策法规建设是双拥工作的根本保障 |
(四)维护军民团结是双拥工作的主要内容 |
(五)创新方式是双拥工作的不竭动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2)新时代《解放军报》强军话语建构研究 ——以建军节纪念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和意义 |
3.研究综述 |
4.研究内容 |
5.研究方法及相关理论 |
6.创新与不足 |
第1章 新时代的《解放军报》建军节纪念性报道 |
1.1 新时代的强军背景 |
1.1.1 十八大以前的军事思想 |
1.1.2 新时代的全新局势与强军目标 |
1.2 《解放军报》建军节纪念报道概况 |
1.2.1 报道数量:研究样本选择 |
1.2.2 报道主题:体现新时代强军目标 |
1.2.3 报道题材选择:价值引领 |
1.2.4 报道形式:突出视觉效果 |
1.2.5 报道角度:凸显强军叙事 |
1.3 建军节报道的叙事及仪式化呈现 |
1.3.1 强军叙事、历史叙事与“加冕”叙事 |
1.3.2 作为纪念报道的仪式化呈现 |
第2章 强军话语的文本建构 |
2.1 建构政治话语:树立坚定信念 |
2.1.1 词汇运用 |
2.1.2 修辞运用 |
2.1.3 引用互文 |
2.2 建构法治话语:坚持从严治军 |
2.2.1 词汇运用 |
2.2.2 修辞运用 |
2.2.3 引用历史 |
2.3 建构实战话语:注重改革创新 |
2.3.1 词汇运用 |
2.3.2 修辞运用 |
2.3.3 互文性 |
2.4 建构融合话语:兼顾富国强军 |
2.4.1 体现军民关系 |
2.4.2 介绍融合内容 |
2.4.3 指明融合方向 |
2.5 建构国际话语:走向世界一流 |
2.5.1 突出国际贡献、展示军事力量 |
2.5.2 展现和平思想 |
本章小结 |
第3章 视觉分析:强军话语的图像建构 |
3.1 红白黑的交织:党的领导与历史传承 |
3.1.1 贯彻党的意志 |
3.1.2 传承优良品质 |
3.2 人民子弟兵:军民关系与群众路线 |
3.2.1 突出情况危险、刻画士兵形象 |
3.2.2 正面展现军民关系 |
3.2.3 群众路线的历史传承 |
3.3 新型铁拳:改革创新与沙场实战 |
3.3.1 沙场氛围突出实战 |
3.3.2 新型武器体现创新成果 |
3.3.3 新型人才特写 |
3.3.4 徽章象征体制改革 |
3.4 和平之师:遂行反恐维稳的中国“蓝” |
3.4.1 中国“蓝”的身影 |
3.4.2 牺牲与回报 |
本章小结 |
第4章 强军话语的社会文化实践 |
4.1 重塑集体记忆:“人民子弟兵”铸就“新型铁拳” |
4.1.1 历史叙事强化“人民子弟兵”身份 |
4.1.2 “加冕”仪式建构“新型铁拳”认同 |
4.2 “和平之师”打造国家软实力 |
4.2.1 倡导和平价值观提升文化吸引力 |
4.2.2 注重大国担当增强民族荣誉感 |
4.3 媒体融合中的后现代军队形象 |
4.3.1 “@军报记者”的强军话语 |
4.3.2 媒体融合中军队形象的后现代特征 |
4.3.3 社交媒体的公众沟通效益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
(3)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三、基本概念界定 |
四、研究思路和主要方法 |
五、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形成基础与发展阶段 |
第一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理论文化渊源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思想 |
二、列宁斯大林的青年思想 |
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青年思想 |
四、中西方文化中的青年观点 |
第二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现实依据 |
一、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
二、现实需求: 青年工作面临的任务与挑战 |
三、个人因素: 胡锦涛自身的成长与青年工作经历 |
第三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形成发展阶段 |
一、胡锦涛青年思想孕育阶段 |
二、胡锦涛青年思想初步形成阶段 |
三、胡锦涛青年思想丰富完善阶段 |
第二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
第一节 青年的地位与价值 |
一、“青年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伟大力量” |
二、“党离不开青年,青年更离不开党” |
三、“未来属于青年,未来取决于青年,未来更需要青年去创造” |
第二节 青年的优势与不足 |
一、青年“最具创造活力” |
二、青年“值得信赖、堪当重任、大有希望” |
三、青年要“认真克服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
第三节 青年工作的旨归与要求 |
一、培养目标: “四个新一代” |
二、实现路径: “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
三、基本原则: “尊重青年、理解青年、相信青年、依靠青年” |
第三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政治视角 |
第一节 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 |
一、扩大党在青年群体中的执政基础 |
二、注重对青年的引导方式 |
第二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青年发展提供指引 |
一、强化青年理想信念教育 |
二、青年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
三、推进青年道德建设 |
第三节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青年工作 |
一、服务科学发展是青年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
二、以青年为本 |
三、发挥青年在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 |
第四节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论析——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例 |
第四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利益视角 |
第一节 “把为大局服务和为青年服务结合起来” |
一、“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 |
二、服务青年是党的宗旨在青年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
第二节 寓引导教育于服务之中 |
一、全党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 |
二、青年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 |
第三节 “竭诚服务青年” |
一、服务青年学习成才 |
二、促进青年就业创业 |
三、维护青年合法权益 |
第四节 案例分析: 在服务青年中赢得青年——以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获得感生成为例 |
第五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人才视角 |
第一节 人才强国与青年人才培养 |
一、青年人才是最重要战略性资源 |
二、“提高青年整体素质” |
三、完善青年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 |
第二节 科教兴国与青年教育 |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科教兴国” |
二、以“人民满意”为衡量标准,持续促进教育公平 |
三、以青年成才为终极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 |
第三节 社会环境与青年成长 |
一、树立“多样化人才”和“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 |
二、“以事业感召、培养、造就人才” |
三、青年的成才路径 |
第四节 执政能力与青年干部选拔 |
一、青年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
二、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
三、创新青年干部选拔机制 |
第五节 案例分析: 共青团如何以改革凝聚青年人才——以高校共青团发展路向为例 |
第六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实践视角 |
第一节 “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无悔、永恒的青春” |
一、社会实践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
二、人民群众的实践是青年学习提高的大课堂 |
三、“投身实践是青年成长的必由之路” |
第二节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贡献智慧和力量 |
一、“奉献是崇高的精神境界” |
二、青年要艰苦奋斗 |
三、时代呼唤千千万万青年志愿者 |
第三节 “做伟大时代的创业者” |
一、当代青年“生恰逢时”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青年汲取营养和力量的源泉” |
三、创新思维是青年发展的希望所在 |
第四节 案例分析: 青年自组织——社会实践主体的新拓展 |
第七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全球视角 |
第一节 青年要努力拓展世界眼光 |
一、起点: 把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首要任务是学习 |
二、任务: “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自己” |
三、基点: “始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
第二节 青年是和谐世界的重要建设者 |
一、“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 |
二、青年是和平发展的生力军 |
三、青年“肩负着开创世界人民美好未来之使命” |
第三节 加强各国青年之间的交流 |
一、青年交流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重视留学工作 |
三、构建青年交流的长效机制 |
第四节 案例分析: 青年国际交流状况论析——以孔子学院为例 |
第八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现实启示 |
第一节 坚持党的领导,促进青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一、青年运动要坚持党的领导 |
二、准确把握青年脉搏 |
三、优化青年发展的社会环境 |
第二节 坚持以人为本,激发青年的主体自觉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青年接续奋斗 |
二、充分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 |
三、搭建更为广阔的青年创新实践平台 |
第三节 坚持服务青年,把握青年工作的生命线 |
一、注重青年的利益实现 |
二、增强服务青年的实效性 |
三、推进青年工作改革创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 国内双拥研究 |
2.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四) 主要创新点 |
一、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内涵及价值意蕴 |
(一) 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内涵 |
1. 中国古代兵民关系思想的批判继承 |
2. 中国共产党双拥工作实践的理论概括 |
3. 马克思主义军政军民关系理论的中国化 |
(二) 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价值意蕴 |
1. 思想政治教育处理军政军民关系的思想结晶 |
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重要法宝 |
3. 贯彻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具体体现 |
4. 开展双拥工作和密切军政军民关系的行动指南 |
二、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历史脉络 |
(一) 双拥工作发端及双拥思想萌芽 |
1. 对革命军队军民关系的探索与实践 |
2. 新型军民关系雏形 |
3. 双拥思想萌芽 |
(二) 土地革命至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军民一致”为核心的双拥思想 |
1. 土地革命时期,双拥思想初步形成 |
2. 抗日战争时期,双拥思想正式形成 |
3. 解放战争时期,双拥思想进一步发展 |
4.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双拥思想日臻完善 |
(三) 改革开放时期以“军民共建”为核心的双拥思想 |
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拥思想在恢复中发展 |
2. 双拥工作不断创新,新时期新型军政军民关系形成 |
三、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一)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初步形成 |
1. 双拥工作融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2. 双拥工作体现改革、发展、稳定要求 |
3. 双拥工作成为社会系统工程 |
4. 双拥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
5. 双拥工作实现军地互办实事常态化 |
(二)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发展成熟 |
1. 军政军民关系的新发展 |
2. 双拥工作目标的新定位 |
3. 双拥工作领域的新拓展 |
四、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与核心要义 |
(一)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 |
1. 明确双拥工作的本质既是政治任务,又是社会工作 |
2. 明确双拥工作的目标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部队战斗力 |
3. 明确双拥工作的主体是广大军民 |
4. 明确双拥工作的关键是领导 |
(二)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以“军民融合”为核心要义 |
1. 创新了双拥思想理念 |
2. 丰富了双拥思想内容 |
3. 提升了双拥工作战略地位 |
五、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理论特点 |
(一) 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
(二) 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 |
(三) 全局性和局部性相统一 |
(四) 历史性和现实性相统一 |
六、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重大意义 |
(一) 当代双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 |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在双拥领域的具体体现 |
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 |
(二) 当代双拥思想是汇聚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 |
1. 政治上增强军政军民团结的自觉性 |
2. 战略上增强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自觉性 |
3. 全局上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性 |
(三) 当代双拥思想是实现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重要保证 |
1. 加强双拥工作是提升部队战斗力的必然要求 |
2. 加强双拥工作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必然选择 |
3. 加强双拥工作是人民军队使命担当的必由之路 |
七、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实践要素 |
(一) 政治思想上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
1. 党的政治理论是双拥工作的指导思想 |
2. 党的领导是双拥工作的根本原则 |
3.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双拥工作的基本遵循 |
(二) 工作力量上始终坚持充分发挥广大军民主体作用 |
1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保证作用 |
2. 拓展双拥工作的实践主体 |
3. 调动广大军民参与双拥工作的积极性 |
(三) 组织制度上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
1. 强化双拥组织领导 |
2. 创新双拥工作载体 |
3. 完善法律政策制度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5)对新时代双拥工作的理性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继承双拥传统,让双拥之树在新时代生根 |
二、避免形式主义,让双拥之树在新时代发芽 |
(一)误区之一:认为双拥活动是以物质付出为内容的所谓交易论 |
(二)误区之二:认为双拥活动是以礼尚往来为形式的所谓应酬论 |
(三)误区之三:认为双拥活动是以不能不搞为标准的所谓维持论 |
三、适应新时代要求,让双拥之树在新时代开花 |
(一)理清双拥思路 |
(二)认识双拥动力 |
(三)讲究双拥方法 |
(四)着力双拥创新 |
(五)注重双拥实效 |
(6)宝鸡建设全国首批“双拥模范城”经过(论文提纲范文)
陕西双拥现场会宝鸡喜获省表彰 |
鲜血铸就宝天路优良传统代代传 |
习老来宝过春节参谒宝天纪念碑 |
党政军民齐努力共建“双拥模范城” |
(7)宁波市军地关系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小结 |
1.3 研究的重点及创新 |
1.3.1 研究的重点 |
1.3.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协调依据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军地关系的概念 |
2.1.2 军队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
2.2 军地关系的协调依据 |
2.3 理论基础 |
2.3.1 社会支持理论 |
2.3.2 公共产品理论 |
3 宁波市军地关系现状与成效 |
3.1 宁波市军地关系的现状 |
3.1.1 宁波市军地关系回溯 |
3.1.2 宁波市军地关系协调机构 |
3.2 宁波市军地关系发展取得的成效 |
4 宁波市军地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宁波市军地关系存在的问题 |
4.1.1 社会工作介入军队部队服务存在不足 |
4.1.2 宁波市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不足 |
4.1.3 军地协同处置负面涉军舆情的作用不大 |
4.1.4 宁波市军转干部社会再融入存在困境 |
4.1.5 军地协同应急救灾能力有待提高 |
4.2 宁波市军地关系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军队社会工作缺乏规范性和支持 |
4.2.2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
4.2.3 地方政府涉军舆情处置意识淡薄 |
4.2.4 军转干部安置存在困境 |
4.2.5 军地应急救灾协作断链 |
5 外国军地关系协调经验借鉴 |
5.1 美国军地关系协调经验分析 |
5.1.1 良好的军地关系协调机制 |
5.1.2 全方位的后勤保障社会化机制 |
5.2 德国军地关系协调经验分析 |
5.2.1 德国军队综合健康计划 |
5.2.2 多样化的退役军人再就业形式 |
5.3 法国军地关系协调经验分析 |
5.3.1 法国地方政府机构网络公关意识较强 |
5.3.2 法国军人的社会保障机制较为完善 |
5.4 经验总结 |
5.4.1 多元主体共筑和谐军地关系 |
5.4.2 军地双方共同应对负面舆情 |
5.4.3 地方政府进一步完善退役军人再就业的培训机制 |
5.4.4 进一步增强军队社会工作的实效性 |
6 协调宁波市军地关系的建议 |
6.1 促进宁波市军队社会工作的建议 |
6.1.1 加大对军队社会工作组织的支持力度 |
6.1.2 提升军队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 |
6.1.3 针对军人的身心健康开展社会服务 |
6.1.4 加强军队与社会组织的对接 |
6.2 完善宁波市后勤保障社会化的政策机制 |
6.2.1 扩大服务外包范围 |
6.2.2 构建后勤保障社会化的监督评价机制 |
6.2.3 推进宁波市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信息系统的构建 |
6.3 加强宁波市政府涉军舆情应对机制建设 |
6.3.1 构建宁波市政府和驻军的舆情应对小组 |
6.3.2 增强宁波市各级政府的网络涉军舆情意识 |
6.3.3 提高负面涉军舆情的引导能力 |
6.3.4 提升地方驻军的信息公开度 |
6.4 完善宁波市驻军社会再融入的保障机制 |
6.4.1 健全宁波市驻军的社会保险政策 |
6.4.2 军地协同健全军人职业培训机制 |
6.4.3 完善自主择业的政策体系 |
6.5 完善宁波市应急救灾的军地协同机制 |
6.5.1 提升军地协同应急救灾能力 |
6.5.2 构建军地协同训练的常态化机制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概览太原双拥(论文提纲范文)
一、决策科学 计划周密 |
二、方法灵活 内容丰富 |
三、立足传统 敢于创新 |
四、驻军积极 活动给力 |
五、思路开阔 特点明显 |
六、理论研究 服务实践 |
(9)对和平时期双拥工作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一个故事引出话题 |
二、三种误区显露问题 |
三、五个方面探解难题 |
(一)双拥思路方面 |
(二)双拥动力方面 |
(三)双拥方法方面 |
(四)双拥创新方面 |
(五)双拥实效方面 |
(10)邓小平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研究(1975-199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邓小平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的形成与来源 |
一、时代背景 |
(一)国际战略格局的新动态 |
(二)国内社会形势的新发展 |
(三)世界军事领域的新变革 |
二、形成过程 |
(一)提出阶段 |
(二)形成阶段 |
(三)丰富和发展阶段 |
三、理论渊源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军队政治工作的学说 |
(二)列宁关于军队政治工作的理论 |
(三)毛泽东关于军队政治工作的理论 |
第二章 邓小平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加强广大官兵思想政治教育,保证军队政治合格 |
(一)保证我军政治合格,必须加强我军性质宗旨教育 |
(二)保证我军政治合格,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 |
(三)保证我军政治合格,必须加强党的基本政策教育 |
二、恢复和继承我军优良传统,保持军队过硬作风 |
(一)要恢复和继承我军优良传统 |
(二)要坚持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 |
(三)要大力弘扬我军革命精神 |
三、加快干部和政工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军队综合素质 |
(一)政治工作要大力培养“四有”革命军人 |
(二)政治工作要加快干部队伍“四化”建设 |
(三)政治工作要注重院校建设和人才培养 |
四、搞好官兵关系和军政军民关系,促进军队和谐发展 |
(一)要研究我军官兵关系和军政军民关系的新变化 |
(二)要从干部入手,进一步抓好我军官兵关系 |
(三)要从新情况入手,进一步搞好军政军民团结 |
五、强化党在军队中的各项建设,巩固党的地位作用 |
(一)加强各级党委领导班子建设 |
(二)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
(三)坚持党在军队中的民主制度 |
第三章 邓小平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
一、邓小平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的特点 |
(一)原则性 |
(二)时代性 |
(三)科学性 |
(四)实践性 |
(五)创新性 |
二、邓小平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的影响 |
(一)扞卫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
(二)支援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
(三)加快了军队的现代化发展 |
(四)促进了军民共建和谐社会 |
第四章 邓小平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的意义与启示 |
一、邓小平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的意义 |
(一)成为了邓小平军队建设思想的重要构成 |
(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政治工作思想 |
(三)推动了我军在新时期的全面建设和发展 |
二、邓小平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的启示 |
(一)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
(二)始终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官兵头脑 |
(三)始终坚持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地位 |
(四)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的根本作风和方法 |
(五)始终坚持围绕强军目标开展政治工作 |
(六)始终坚持政治工作不断创新发展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继承传统 开拓创新 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双拥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双拥运动研究[D]. 刘艳. 延安大学, 2020(12)
- [2]新时代《解放军报》强军话语建构研究 ——以建军节纪念报道为例[D]. 荆笛. 重庆工商大学, 2020(11)
- [3]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D]. 侯燕. 扬州大学, 2019(06)
- [4]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研究[D]. 杨昌斌.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5]对新时代双拥工作的理性思考[J]. 张红娟,张小琴.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9(04)
- [6]宝鸡建设全国首批“双拥模范城”经过[J]. 纪鸿尚,张娟. 百年潮, 2019(07)
- [7]宁波市军地关系实证研究[D]. 谢卫敏. 宁波大学, 2019(06)
- [8]概览太原双拥[J]. 太原市双拥理论研究会.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6(04)
- [9]对和平时期双拥工作的思考[J]. 贾亚生.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5(06)
- [10]邓小平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研究(1975-1997)[D]. 苗斐. 华东政法大学, 2015(05)
标签:双拥论文;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论文; 解放军报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