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算机多媒体视频处理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正,吴斌,王文哲,滕一阳,帅杰,肖云鹏,白婷[1](2021)在《基于图像和视频信息的社交关系理解研究综述》文中指出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上涌现了大量的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数据.多媒体数据的特点表现为形式上多源异构、语义上互相联系.基于多媒体信息的社交关系理解是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从海量异构的多媒体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帮助人们快速地理解多媒体信息中的社交关系,促进多媒体内容理解、人物追踪、知识图谱的构建等多媒体数据检索和智能商业服务的发展.图像和视频是多媒体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图像和视频信息的社交关系理解研究逐渐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对近年来基于图像和视频信息的社交关系理解的分类和研究现状进行总结.首先,给出问题定义并对基于图像和视频信息的社交关系理解过程进行介绍.其次,从图像和视频两个角度概括总结社交关系理解的主要研究现状.然后,在介绍已有的图像和视频数据集的基础上,对现有的主要算法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对基于图像和视频信息的社交关系理解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作进一步阐述.本文旨在为感兴趣的研究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帮助其更全面地了解基于图像和视频信息的社交关系理解的研究现状,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陈玉婷[2](2021)在《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基本理念要求和目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下,将学科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充分整合、倡导多元化教学方式是目前教育教学所向。视频资源作为一种现代媒体已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其课堂应用优势日渐明显,与其相关的研究层出不穷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教师收集并将视频引进课堂并不困难,但需要教师进行思考和探索的是使用何种方法和策略可以将视频资源在课堂中的应用价值达到最大化,以此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加大对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研究力度和深度,探讨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和建议,从而促使视频资源与课堂教学相整合的效果达到最优化,以便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主要分为六个章节,三大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通过研究背景和国内外就视频资源辅助课堂教学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整理归纳本研究的主要研究问题,确定研究范围和研究主体;再通过文献研究法进行相关概念界定,梳理视频资源特点和应用优势,基于经验之塔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为视频资源与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相融合建立联系,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二部分,针对初中师生就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应用现状展开问卷调查,将所获得的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根据所呈现出的调查现象和结果提出视频资源与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相整合的应用策略和建议。第三部分,通过教学实践研究从学生学业成绩和课堂表现两方面探索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应用价值,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本文提出的应用策略进行授课,以此验证本文提出的应用策略的可行性,让本文提出的应用策略和建议更具实践意义,提高其可信度。通过三个部分本文明确了合理运用视频资源在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具有积极且正向的辅助作用,具体表现在知识掌握、思维能力、学习行为和价值观四个方面;提出了视频资源课前、课中和课后应用策略以及筛选、获取和加工处理视频的相关建议。总的来说,本研究结合教学实际旨在能让初中生物学课堂应用视频逐渐成为一套完整且常态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不仅让学生能轻松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将其迁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有效落实对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杨朋朋[3](2021)在《数字图像与视频的源取证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当前的我们正处在一个全新的数字时代,也是一个由图像、视频、音频、文本等信息交互的网络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成像技术以及日益成熟的制作工艺使得数码相机、智能手机等数字媒体获取设备数量激增。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使得数字媒体编辑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人人都可以对数字媒体进行编辑修改,然后上传到社交媒体平台与其他人分享。这对于数字媒体真实性和完整性验证无疑是极大的挑战。因此研究新的多媒体取证方案迫在眉睫。本论文以数字图像和视频为研究对象,进行捕获场景、捕获设备、编辑软件三个方面的源取证分析。本论文的主要创新性研究成果包括:1.提出了一种基于拉普拉斯卷积神经网络的重获取取证算法。在国际上首次利用深度学习技术解决重获取图像取证问题。使用拉普拉斯滤波对图像进行预处理,消除图像内容干扰的同时放大重获取图像和原始场景图像间的差异,提升卷积神经网络对重获取取证特征的表征能力。在四种不同图像大小的数据集上验证了提出算法的有效性。2.提出了一种基于内容自适应融合残差网络的数字图像设备来源辨别算法。首先,探索自学习卷积预处理方式实现了取证信号的有效提取,其次设计了多尺度融合残差网络捕获更全面的设备取证特征;然后根据图像内容不同进行差异化处理并利用迁移学习技术精细化地提升网络性能。实验表明了提出方案对三个级别(品牌级别、型号级别、个体级别)设备取证任务的有效性。相比于基于传感器模式噪声的算法,提出的方案在低分辨图像情况下取得了更优异的性能。3.构建了高动态范围图像取证数据库,分析了高动态范围图像对基于传感器模式噪声设备取证方案的影响,发现了高动态范围图像成像过程中多曝光图像对齐操作引入的像素位移问题,进而提出了基于块一致性特征的高动态范围图像设备取证算法。具体地,所构建的数据库考虑了图像捕获方式、捕获内容、以及捕获设备的多样性,共包含了成对的标准动态范围图像和高动态范围图像5415张,是目前第一个公开的高动态范围图像取证数据库。在构建的图像取证数据库上对基于传感器模式噪声的设备取证方案进行评估,对比了图像类型、设备指纹类型对设备取证方案的影响。设计了块一致性特征,解决高动态范围图像的设备取证难点。实验结果验证了提出的块一致性特征的有效性。4.提出了一种基于视频封装容器的数字视频完整性分析方案。首先,利用视频封装容器构建域-符号和值-符号,从而建立更好的视频封装容器特征表征方式;其次,通过似然比框架实现无关特征量的自动去除;最后构建决策树分类器,实现对视频源有效分类的同时,提供了简单的决策解释。我们在构建的包含7000条视频文件的视频取证数据库上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案可以有效辨别原始视频和篡改视频、以及视频编辑软件。即使对于经历了无重编码裁剪操作或者降采样到缩略图分辨率的视频,提出的方案依然可以进行有效辨别。另外,提出的方法不仅提升了运算效率、获得了更好的检测准确率,而且还提供了一些简单的决策解释。
乌云嘎[4](2021)在《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小学《科学》地理内容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以苏教版教材为例》文中指出《国际地理教育宪章(1992版)》明确指出,地理在中小学都应该是一门核心学科。地理作为一门全民学科,在所有教学对象、所有学生的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国际地理教育宪章(2016年修订)》中提到,小学至中学的学生应有机会接受优质的地理教育。新时代小学科学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地理教师应当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等各种课堂教学技能,在小学和中学地理教学工作当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进行多媒体技术辅助小学《科学》地理内容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创新点在于设计了蒙文的多媒体技术辅助小学《科学》地理内容教学案例,并衔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旨在为蒙授学校的一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本文运用文献法,收集相关文献包括宪章和课程标准等教育类文件,对相关专着、期刊进行阅读分析和总结后,了解了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优越性、必要性和原则等;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发现法、多元智力理论以及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等理论基础上,利用案例分析法,对相关教学案例进行个案研究。首先根据《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版)》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课程目标和主要概念进行分析;其次用总结归纳法,对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的地理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整理出适宜多媒体辅助教学的15个主题。依据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并参照2011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依据教材、依据学情、依据多媒体辅助教学特点、依据教学案例设计原则,对选择的四个主题进行教学案例设计,得出教学案例设计策略。教学案例设计策略为4个方面:依据课标选择多媒体辅助小学《科学》地理教学案例主题、多媒体辅助小学《科学》地理内容符合教学案例设计、倡导科学探究、运用多媒体课件功能等策略。设计的四个教学案例,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并与其它教学方式、方法有机结合。运用行动研究法,从四个案例中分别实施了《太阳系大家族》和《火山和地震》两个案例,通过对实施的案例进行反思,得出3点教学启示:讲解教学内容时应结合地理教学法、多媒体技术展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开发课程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等。最终得出本文研究结论: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形象生动展示教学内容,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设计多媒体技术辅助的小学《科学》地理教学案例,归纳多媒体辅助教学策略;多媒体辅助小学《科学》地理内容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教学的情境性以及突出学生合作交流。
孟翀[5](2021)在《整合技术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教师作为教育变革的核心参与者,是确保教育质量的中坚力量。围绕为什么培养教师,培养什么样的教师,如何培养教师等课题的研究方兴未艾,一直贯穿教育教学变革的始终。教师反思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逐渐成为广大教育决策者、管理者以及一线教师关注教师发展的重要问题。信息技术作为新兴的学科领域,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地融入到教师教育当中,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助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信息技术对教师教育的影响,已经由早期的配合者、支持者角色转变为教师教育的参与者,并逐步走进教师教育的课程教学的内核,成为当前教师教育变革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整合技术视角下的教师应该怎样进行教学反思?整合技术视角下教师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成为教师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议题,特别是整合技术视角下教师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研究,对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至关重要。有鉴于此,本研究利用信息技术领域内的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教师反思性教学理论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构建了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采用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来探索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提出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发展的有效策略与发展建议。研究发现,第一,为了预先掌握与呈现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发展现状,为后续质化的个案研究以及实证验证提供坚实的现实基础。研究根据相关理论,确定了整合技术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发展的实践、认知、情感、元认知、批判以及道德等六个方面的维度,利用李克特五级量表问卷法收集样本原始数据,采用SPSS 22.0中的独立样本T检验(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的数据分析方法,来反映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整体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整体发展水平并不理想,在性别属性、年龄、学历背景、教龄、工作职称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为后续质化的个案研究以及实证验证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第二,因为具体教学情境的不确定性,以及教师教学反思行为的不稳定性,本研究离不开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与教学中具体的教学决策。因此,研究根据样本的水平将总样本分为低等水平组、中等水平组以及高等水平组,在分组基础上选择了教师M、N以及O三个个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法、非参与式课堂教学观察法、生活史分析相融合的研究方法收集数据,采用扎根理论的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及选择性编码三阶段理论,凝练与归纳了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的核心类属与次级类属,确定了内部影响因素、外部影响因素和过程影响因素,并深度描绘影响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相关因素的本质内涵,以及确定相关影响因素之间定性结构关系。为后续量化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三,本研究在前期理论框架建构与个案研究相关结论基础上,建构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理论假设,设计调查问卷进行测量,同样选择个案的样本总量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和基于协方差的结构方程模型(CB-SEM)相结合的模型法进行实证研究,确定了内部影响因素、外部影响因素和过程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结构关系。最后,本研究综合考量个案研究的质化结论与问卷调查法的量化研究结构,以及影响因素的定性结构关系与量化结构关系的相关研究结论,从教师教学反思发展的文化根基、实践范式、发展逻辑、平台建设、监控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能力发展的建议。同时,针对实施中存在的争议或问题,并结合本研究从学科环境创设、信息技术课程培训、保障措施等提出优化策略。
王开宇[6](2021)在《网页设计中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各个行业领域中都有应用,依托计算机为行业提供了较大的便利。在进行网页设计时,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设计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同时能够增强网页设计的效果,而且可以使网页设计的时间得到一定的缩短,所以在网页设计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已经较为普遍。鉴于此,主要从网页设计的概念出发,对多媒体技术下网页设计的特点、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以及网页设计的发展进行了有关分析,以供参考。
哈丽达·赛力克大[7](2021)在《民族地区现代教育技术辅助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十九大的成功召开,对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的发展时期作出重大决断,标志着我国进一步加快了构建教育现代化、努力建设世界一流教育强国的发展道路。在这样的发展形式下,国家教育部于2018年正式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该计划全面关注新时期对各类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提出了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这将带领我国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承此契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下半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更是对教育现代化的实施工作明确指示要加速推进,次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这份发展纲领是国家在新的发展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实施的重大战略举措,同时也是深刻贯彻中共十九大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的会议精神,努力加快教育现代化实施进度。全国各地的教育系统、学校和教师锐意开拓进取,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各地的教育教学设施质量也逐步改善,越来越多的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于教学中,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提升。但是因为民族地区相对于内陆地区在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那么民族地区中学如何在此背景与差距下使用现有的、可利用、与实际条件可整合的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辅助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当前急迫解决的问题。本人借助工作机会,在此背景下结合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开展了本次研究。本研究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研究历史概况,综述了研究目的与意义。第二部分:概述了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由民族地区、现代教育技术、化学实验教学等核心概念及本研究所使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语义网络理论、认知学习理论构成。第三部分:介绍本研究针对民族地区的首府城市乌鲁木齐的第三十六中学学生及乌鲁木齐市各类学校化学教师展开问卷调查,统计和整理该地区高中化学教学实验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通过调研去摸清化学教师是如何看待和理解现代教育技术、各个学校当前具备的硬件配置和教师所具备的运用多媒体技术、现代教育计划辅助教学的水平,从而为探究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化学实验教学的方式奠定基础。第四部分:通过前期调查,提出了三种与民族地区相整合的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实验设计与制作的原则,并依据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的教学设计方案。第五部分:把设计好的教学实施方案进行对应的实践性教学,通过实践反馈安排统一的考核测试,并对参加测试的班级在开展实践前后的成绩对比分析。第六部分:对本文进行总结,概述研究总结,提出研究反思和展望。通过本研究调查发现了民族地区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走流程、简讲述、压课时、实效差、背实验、吸收弱、操作乱、记忆烂、缺条件、要求低、理念旧、能力差等问题,通过教学实践,学生的化学成绩与科学素养均有了良好改善,得到了运用现有的、可利用、与实际条件可整合的现代教育技术是可以更好地辅助开展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结论。希望本研究能够使民族地区的老师们尽快适应信息时代的来临,熟练掌握和应用与实际条件相整合的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化学实验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许振娟[8](2021)在《乡村初中数学教师信息技术使用研究 ——以水城县Y中学为例》文中指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使传统的教育模式向着现代化、信息化转型。在全面发展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现代科技手段渐渐被广泛融入到教学各个环节,如何有效的将信息技术运用到乡村初中数学教学中、为数学教学提供丰富素材、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对每一位乡村初中数学教师而言都责无旁贷。本研究根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从水城县Y中学数学教研组24名数学教师中抽取6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围绕“使用什么信息技术?”、“如何使用信息技术?”、“使用信息技术的影响因素是什么?”三个问题对抽取的6名研究对象开展访谈和课堂观察。从而了解乡村初中数学教师信息技术使用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影响因素,最终提出本文的研究启示。通过访谈和课堂观察,发现乡村初中数学教师信息技术使用现状为:使用的信息技术类型单一、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有待提高、整合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能力不足。根据访谈和课堂观察的现状进一步分析教师信息技术使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教师自身信息素养水平不高、教师没有正确掌握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意义、学校对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支持不到位、学生自觉性及信息素养差阻碍信息化教学的开展、政策约束减小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频率、信息技术相关培训未能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教科书中信息技术与数学内容并未真正融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限定现代数学工具作用的发挥。最后,笔者根据乡村初中数学教师信息技术使用现状及影响因素,提出几点研究启示: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信息素养;积极落实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学校加强管理,促进教师积极使用信息技术;组织专业培训,助力教师技术与教学整合能力的提升;教科书的编写设置数学软件与数学知识融合的内容;转变课堂教学结构,促进教学有效开展。
杨博然[9](2021)在《多媒体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一课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的传递方式也随之快速发展。这对于我国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改革是发展的源动力,推进教育改革,充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对于历史学科而言,由于其学科特殊性,多媒体资源的运用对历史教学改革产生较大影响。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对于课外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则更能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国内外学者很早就开展了对多媒体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的研究,对于如何把多媒体资源与历史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问题研究一直很多,但是对于初中阶段以某一课为例的具体实践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例,探讨多媒体资源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方法、意义,以及在这一课中多媒体资源应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多媒体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现状的调查与访谈,和多媒体资源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一课应用现状的进一步分析,总结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多媒体资源的处理与应用有待加强;其二是选取的多媒体来源和种类相对单一;其三是多媒体资源与课堂环节联系不紧密。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部分历史教师对多媒体资源的应用理念和应用手段滞后;二是对多媒体资源的思想认识有误。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五条建议:第一加强多媒体资源的处理使用能力;第二深化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多媒体资源;第三适当拓展文字史料的使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第四选取适合本课的教学方式,升华教学内容;第五正确把握历史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最后将多媒体的使用原则和建议应用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多媒体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教学实践价值。
武新玮[10](2020)在《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需求体系建构及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7年我国《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发布,以科学素养培养为目标的科学课上升为基础课程。小学生天生对科学有好奇心,然而科学课教学却面临着师资力量薄弱、专业能力基础差、无法有效开展开好等问题。而从学校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可视化的发展趋势来看,研究认为为学校课堂配备“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能提升科学课教学质量与效率,缓解存在的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研究试图聚焦“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的需求体系建构与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旨在契合当前科学课变革时机,基于一线科学教师与学生的视角,重点通过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的潜在需求归纳、实验设计与试点,利用经典的KANO模型来分别调研和建构科学老师和学生的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的需求体系结构,并对师生之间需求结构的差异性进行分析、总结和尝试解释。其次,在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需求体系建构的基础上,以主要决定内容资源是否在课堂应用的教师为重点对象,利用KANO模型与ACSI满意度理论模型来构建假设,检验验证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需求体系中魅力型内容资源类型、期望型内容资源类型、必备型内容资源类型对教师使用满意度的影响机制,同时进一步验证前述定性的内容资源需求体系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再次以ACSI模型与TAM模型为理论假设模型基础,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践认知提取影响教师对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使用满意度的外部因素并构建外部变量,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来检验确认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教师使用满意度的相关影响因素的显着性,为实践层面的内容资源应用服务提供可靠的原则性指导。最后为实践层面的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开发与应用提供对策与建议。研究主要应用KANO问卷工具调查法、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方法,以及结合使用了深入实践的深度访谈法与参与式观察法。在同类主题的研究上,研究具有显着的实践特征,通过KANO模型工具与结构方程模型方法的联合应用,实现了定性和量化研究的有效统一,既发现和提出了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的需求结构,又验证了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需求结构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并提出和假设检验了影响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实际应用满意度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结论与成果对推动国家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发展,助力科学素质教育的优化升级,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与较高的实践意义。
二、计算机多媒体视频处理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机多媒体视频处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图像和视频信息的社交关系理解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问题描述 |
2.1 相关定义 |
定义1.角色节点集. |
定义2.角色边集. |
定义3.关系权重矩阵. |
定义4.图像集. |
定义5.视频帧集. |
定义6.社交关系集. |
定义7.社交特征集. |
定义8.角色社交关系网络. |
定义9.角色权重网络. |
2.2 问题形式化描述 |
2.2.1 关系存在判定问题的形式化描述 |
2.2.2 关系类型判定问题的形式化描述 |
2.3 研究方法 |
2.4 基于图像和视频信息的社交关系理解过程 |
2.4.1 数据预处理 |
(1)视频分割 |
(2)关键帧抽取 |
(3)目标检测 |
2.4.2 特征提取 |
(1)图像的基本特征 |
(2)图像的社交语义特征 |
(3)视频的基本特征 |
(4)视频的社交语义特征 |
2.4.3 社交关系抽取 |
2.4.4 研究应用 |
2.4.5 图像和视频研究的异同点总结 |
3 基于图像和视频信息的社交关系理解 |
3.1 基于图像和视频信息的社交关系理解方法 |
3.1.1 方法说明 |
(1)共现方法 |
(2)传统图方法 |
(3)监督信息 |
(4)机器学习 |
(5)深度学习 |
(6)多模态 |
(7)GNN |
3.1.2 方法比较分析与选择 |
3.2 基于图像信息的社交关系理解 |
3.2.1 关系存在判定 |
3.2.2 关系类型判定 |
(1)单一关系 |
(2)多元关系 |
3.3 基于视频信息的社交关系理解 |
3.3.1 关系存在判定 |
3.3.2 关系类型判定 |
(1)单一关系 |
(2)多元关系 |
4 实验 |
4.1 评测方法介绍 |
(1)准确率 |
(2)精确率 |
(3)召回率 |
(4) F1值 |
(5)均值平均精度 |
4.2 数据集介绍 |
4.2.1 图像数据集 |
4.2.2 视频数据集 |
4.3 基于图像数据集的实验 |
4.3.1 各类方法在PISC数据集上的比较 |
(1)数据集介绍 |
(2)性能比较 |
(3)实验结果展示 |
4.3.2 各类方法在PIPA数据集上的比较 |
(1)数据集介绍 |
(2)性能比较 |
4.4 基于视频数据集的实验 |
4.4.1 各类方法在SRIV数据集上的比较 |
(1)数据集介绍 |
(2)性能比较 |
(3)实验结果展示 |
4.4.2 各类方法在ViSR数据集上的比较 |
(1)数据集介绍 |
(2)性能比较 |
(3)实验结果展示 |
5 问题与挑战 |
(1)小样本训练与学习 |
(2)多源异构数据的关系融合 |
(3)无监督条件下的社交关系理解 |
(4)多角色不同关系识别 |
(5)高效的社交关系理解模型算法 |
(6)实时的数据反馈 |
(7)多媒体知识图谱 |
6 总结 |
(2)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
1.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
1.1.3 初中生物学学科性质的需求 |
1.1.4 “教与学”面临的共同诉求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分析法 |
1.6.2 问卷调查法 |
1.6.3 统计分析法 |
1.6.4 教育观察法 |
1.6.5 行动研究法 |
1.7 研究思路 |
1.8 研究创新 |
2 初中生物学视频资源相关概述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课程资源 |
2.1.2 教学资源 |
2.1.3 视频资源 |
2.2 初中生物学视频资源特点 |
2.2.1 直观形象性 |
2.2.2 开放共享性 |
2.2.3 再现与穿越性 |
2.2.4 富有感染性 |
2.3 初中生物学视频资源教学作用 |
2.3.1 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2.3.2 丰富课堂内容,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
2.3.3 化抽象为具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
2.3.4 指导实验演示,实现有效实验教学 |
2.3.5 增添课堂趣味,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
2.4 研究理论基础 |
2.4.1 经验之塔理论 |
2.4.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4.3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 |
3 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问卷基本情况说明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1.3 问卷的结构设置 |
3.1.4 问卷发放与回收 |
3.1.5 问卷信效度分析 |
3.2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2.1 教师个人基本信息分析 |
3.2.2 教师使用视频资源的基本情况分析 |
3.2.3 教师对视频资源课堂应用态度分析 |
3.2.4 教师对视频资源课堂应用效果分析 |
3.2.5 教师对视频资源课堂应用阶段分析 |
3.2.6 影响教师应用视频资源的因素分析 |
3.3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3.1 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分析 |
3.3.2 学生就视频资源学习基本情况分析 |
3.3.3 学生就视频资源课堂应用兴趣分析 |
3.3.4 学生就视频资源课堂应用效果分析 |
3.4 调查结论 |
3.4.1 师生对视频资源辅助教学持肯定态度 |
3.4.2 视频资源辅助课堂教学效果显着 |
3.4.3 视频资源的选择具有一定局限性 |
3.4.4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为薄弱 |
4 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策略与建议 |
4.1 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应用视频资源策略 |
4.1.1 课前精心选取优质视频资源 |
4.1.2 课中精确把握视频播放策略 |
4.1.3 课后及时进行反思与总结 |
4.2 生物学视频资源筛选建议 |
4.2.1 筛选视频时注重视频的教育性 |
4.2.2 筛选视频时注重视频的科学性 |
4.2.3 筛选视频时注重视频的代表性 |
4.2.4 筛选视频时注重视频与时俱进 |
4.2.5 筛选视频时注重学生“主体性” |
4.3 生物学视频资源获取途径建议 |
4.3.1 教材配套的光盘资源 |
4.3.2 自行录制 |
4.3.3 网络下载 |
4.4 生物学视频资源加工处理建议 |
4.4.1 视频资源的下载 |
4.4.2 视频资源的格式转换 |
4.4.3 视频资源的剪辑截取 |
4.4.4 视频资源的录屏软件 |
4.4.5 视频资源的编辑制作 |
5 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
5.1 实践目的 |
5.2 实践对象 |
5.3 实践思路 |
5.4 实践案例设计 |
5.4.1 实践内容选择 |
5.4.2 编写教学设计 |
5.5 实践实施过程 |
5.5.1 《食物中能量的释放》部分实施片段 |
5.5.2 《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第1 课时)》部分实施片段 |
5.5.3 《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第2 课时)》部分实施片段 |
5.6 实践结果分析 |
5.6.1 学业成绩分析 |
5.6.2 课堂观察分析 |
5.7 实践结论 |
5.7.1 合理运用视频资源能提升学生学业成绩 |
5.7.2 合理运用视频资源能提高学生逻辑思维 |
5.7.3 视频资源能提高学生课堂互动和参与度 |
6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三 课堂观察量表 |
附录四 对照班和实验班后测成绩统计表 |
附录五 《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教学设计 |
附录六 部分课堂观察量表记录图片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3)数字图像与视频的源取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本文的研究问题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
2 源取证研究进展 |
2.1 传统方案 |
2.1.1 镜头失真 |
2.1.2 传感器模式噪声 |
2.1.3 去马赛克特性 |
2.1.4 其他统计特征 |
2.2 数据驱动型源取证技术 |
2.2.1 重获取图像取证 |
2.2.2 设备来源辨别 |
2.2.3 计算机生成图像取证 |
2.2.4 GAN生成图像取证 |
2.2.5 社交媒体源辨别 |
2.2.6 反取证和反反取证 |
2.3 本章小结 |
3 拉普拉斯卷积神经网络重获取图像取证算法 |
3.1 引言 |
3.2 相关工作 |
3.3 网络结构设计 |
3.4 实验结果和分析 |
3.4.1 重获取图像取证数据库 |
3.4.2 实验设置 |
3.4.3 性能评估 |
3.4.4 信号增强层有效性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内容自适应融合残差网络的设备来源辨别算法 |
4.1 引言 |
4.2 相关工作 |
4.3 网络结构分析设计 |
4.3.1 内容自适应分析 |
4.3.2 内容自适应融合残差网络 |
4.4 实验结果和分析 |
4.4.1 数据集与实验设置 |
4.4.2 品牌级别的设备来源辨别 |
4.4.3 型号和个体级别的设备来源辨别 |
4.4.4 传感器模式噪声算法比较 |
4.4.5 图像篡改定位性能评估 |
4.5 本章小结 |
5 高动态范围图像设备取证 |
5.1 引言 |
5.2 数据库构建 |
5.3 基于传感器模式噪声的相机源辨别算法性能分析 |
5.3.1 基于传感器模式噪声的相机源辨别算法 |
5.3.2 设备指纹类型以及图像类型分析 |
5.3.3 相机源辨别算法可靠性分析 |
5.3.4 高动态范围图像低PCE情况分析 |
5.4 基于块一致性特征的高动态范围图像相机源辨别 |
5.5 实验结果和分析 |
5.5.1 实验设置 |
5.5.2 图像类型分析 |
5.5.3 设备指纹类型分析 |
5.5.4 混合类型设备指纹分析 |
5.5.5 PRNU算法性能评估 |
5.5.6 块一致性特征性能评估 |
5.6 本章小结 |
6 基于视频封装容器特性的高效视频完整性分析算法 |
6.1 引言 |
6.2 视频文件格式 |
6.3 视频完整性分析 |
6.3.1 视频封装容器的向量化表示 |
6.3.2 似然比框架 |
6.3.3 决策树分类模型 |
6.4 实验结果和分析 |
6.4.1 视频完整性验证 |
6.4.2 视频篡改特性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的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小学《科学》地理内容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以苏教版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
1.境外研究背景与现状 |
2.国内研究背景与现状 |
(二)研究意义和内容 |
1.研究意义 |
2.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研究方法 |
2.技术路线 |
(四)概念界定 |
1.多媒体 |
2.多媒体辅助教学 |
3.教学案例设计 |
(五)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布鲁纳的发现法 |
3.多元智力理论 |
4.地理课程与教学论 |
(六)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的必要性 |
1.课程标准的要求 |
2.小学《科学》地理内容需要多媒体辅助 |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越性 |
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
(一)课程目标分析 |
1.科学知识目标 |
2.科学探究目标 |
3.科学态度目标 |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
(二)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主要概念分析 |
(三)教材分析 |
1.教材的时代背景和编写意图 |
2.教材的编排体系 |
(四)适宜多媒体辅助教学内容分析 |
1.教学内容选择依据 |
2.适宜多媒体辅助教学内容遴选 |
二、多媒体辅助小学《科学》地理内容教学案例分析 |
(一)案例组成说明 |
(二)案例分析 |
(三)案例分析启示 |
三、基于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案例设计 |
(一)教学案例设计依据 |
1.依据课程标准 |
2.依据教材 |
3.依据学情 |
4.依据多媒体辅助教学特点 |
(二)教学案例设计原则 |
1.目标导向性原则 |
2.规律指示性原则 |
3.学生主体中心原则 |
4.学习情境创设原则 |
5.多媒体教学辅助性原则 |
(三)教学案例设计内容分析 |
1.教学案例设计主题的选择分析 |
2.多媒体与小学《科学》地理内容结合点分析 |
(四)教学案例设计 |
1.《太阳系大家族》教学案例设计 |
2.《火山和地震》教学案例设计 |
(五)教学案例设计策略 |
1.依据课标选择多媒体辅助小学《科学》地理教学案例主题 |
2.倡导科学探究 |
3.多媒体辅助小学《科学》地理内容 |
4.运用多媒体课件功能策略 |
四、教学案例实施 |
(一)案例实施记录 |
1.案例实施准备工作 |
2.案例实施过程 |
(二)案例实施反思与启示 |
1.案例实施反思 |
2.案例实施启示 |
五、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案例分析一览表 |
附录2:案例分析汇总表 |
附录3:教学案例设计 |
致谢 |
(5)整合技术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教育契机:回应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对信息技术的现实需要 |
(二)教育旨归:适应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
(三)教学反思:信息时代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途径 |
(四)实践基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整合的教育实践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设计 |
四、研究方法 |
(一)质化研究方法 |
(二)量化研究方法 |
五、研究工具 |
六、研究意义 |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 |
(二)研究的实践意义 |
七、研究创新性与局限性 |
(一)研究的创新性 |
(二)研究的局限性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教师教学反思的相关研究 |
(一)教师教学反思水平差异的研究 |
(二)教师教学反思培养策略的研究 |
(三)教师教学反思影响因素的研究 |
二、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相关研究 |
(一)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适切性与匹配性的研究 |
(二)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工具开发与运用的研究 |
三、技术接受视角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
(一)教师采纳信息技术行为过程的研究 |
(二)教师采纳信息技术影响因素的研究 |
(三)教师采纳信息技术行为策略的研究 |
四、研究述评 |
第三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
一、教师教学反思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 |
二、教师反思性教学相关理论 |
(一)反思性教学理论 |
(二)教师的个人理论 |
(三)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三、技术接受相关理论 |
(一)技术接受模型(TAM)及其拓展模型 |
(二)技术接受和使用统一模型(UTAUT) |
(三)个人计算机使用模型(MPCU) |
(四)社会认知理论(SCT)模型 |
(五)整合TAM与 TPB(C-TAM-TPB)模型 |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关理论 |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理论 |
(二)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理论 |
五、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理论框架构建 |
一、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关系的理论构建 |
(一)教学反思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核心目标 |
(二)教学反思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互动的中介力量 |
(三)教学反思与教学实践的良性互动是以教师个体经验为前提的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内部影响因素 |
(一)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绩效预期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困难预期 |
(三)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群体影响 |
(四)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便利条件 |
三、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过程影响因素 |
(一)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意向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行为 |
四、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外部影响因素 |
五、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现状及差异分析 |
一、调查研究设计方案 |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统计方法 |
(二)问卷编制与问卷题项修订 |
(三)研究场所与研究对象选择 |
(四)调查问卷效度与信度检验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现状在不同维度的差异分析 |
(一)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总体发展水平 |
(二)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在不同性别属性方面的差异比较 |
(三)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在不同年龄阶段方面的差异比较 |
(四)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在不同学历背景方面的差异比较 |
(五)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在不同教龄阶段方面的差异比较 |
(六)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在不同工作职称方面的差异比较 |
三、调查研究结论 |
(一)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整体发展水平并不理想 |
(二)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在不同性别属性方面存在显着差异 |
(三)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在不同年龄阶段方面存在显着差异 |
(四)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在不同学历背景方面存在显着差异 |
(五)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在不同教龄阶段方面存在显着差异 |
(六)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在不同工作职称方面存在显着差异 |
四、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个案实证研究 |
一、个案研究设计方案 |
(一)研究个案的选择与确定 |
(二)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
(三)三级编码结果及信息饱和度检验 |
(四)研究信度、效度与伦理 |
二、小学语文教师M的个案研究 |
(一)行动前的反思:小学语文教师M个案的生活史追忆 |
(二)行动中的反思:小学语文教师M个案的课堂教学观察 |
(三)行动后的反思:小学语文教师M个案的课堂教学访谈 |
三、小学语文教师N的个案研究 |
(一)行动前的反思:小学语文教师N个案的生活史追忆 |
(二)行动中的反思:小学语文教师N个案的课堂教学观察 |
(三)行动后的反思:小学语文教师N个案的课堂教学访谈 |
四、小学语文教师O的个案研究 |
(一)行动前的反思:小学语文教师O个案的生活史追忆 |
(二)行动中的反思:小学语文教师O个案的课堂教学观察 |
(三)行动后的反思:小学语文教师O个案的课堂教学访谈 |
五、个案研究结论 |
(一)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内部影响因素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外部影响因素 |
(三)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过程影响因素 |
(四)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的结构关系 |
六、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模型验证研究 |
一、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假设模型与测量 |
(一)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假设模型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测量 |
二、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 |
(一)影响因素PLS-SEM初始模型的识别与评估 |
(二)影响因素PLS-SEM修正模型的识别与评估 |
三、基于协方差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 |
(一)影响因素CB-SEM初始模型的识别与评估 |
(二)影响因素CB-SEM修正模型的识别与评估 |
四、实证研究结论 |
(一)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内部影响因素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外部影响因素 |
(三)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过程影响因素 |
五、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发展策略与建议 |
一、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发展策略 |
(一)创设适宜教师采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情境 |
(二)提供更多的信息技术培训课程弱化教学困惑 |
(三)提供更为健全且系统的信息技术保障措施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发展建议 |
(一)个人哲学: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能力发展的文化根基 |
(二)实践批判: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能力发展的实践范式 |
(三)技术知识: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能力发展的逻辑起点 |
(四)虚拟共同体: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发展平台建设 |
(五)技术参与监控: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监控体系建设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一)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模型 |
(三)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 |
二、研究展望 |
(一)开发更为完善的研究工具 |
(二)拓展研究对象的选择范畴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发展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行为课堂观察量表 |
附录三: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课堂教学反思访谈提纲 |
(一)小学语文教师M个案访谈提纲 |
(二)小学语文教师N个案访谈提纲 |
(三)小学语文教师O个案访谈提纲 |
附录四: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6)网页设计中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多媒体技术下的网页设计特征 |
2 网页设计中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使用 |
2.1 网页视频处理中的应用 |
2.2 数字音频处理中的应用 |
2.3 图形、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
2.4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应用 |
3 网页设计的发展 |
3.1 网页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3.2 网页设计中计算机多媒体应用的强化 |
3.2.1 注重多元素的有效应用 |
3.2.2 对网页的整体布局进行合理设计 |
3.2.3 注重色彩的合理搭配,提高网页设计的美观性 |
3.2.4 元素使用和色调整体统一 |
3.2.5 对多媒体格式进行准确选择 |
3.2.6 网页和多媒体元素之间的风格保持统一 |
4 结语 |
(7)民族地区现代教育技术辅助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民族地区 |
2.1.2 现代教育技术 |
2.1.3 化学实验教学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语义网络理论 |
2.2.3 认知学习理论 |
3 民族地区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 |
3.1 调查对象的选取 |
3.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3 问卷信效度分析 |
3.4 调查的具体实施 |
3.5 调查结果的分析与结论 |
3.5.1 学生调查分析与结论 |
3.5.2 教师调查分析与结论 |
4 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化学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制作 |
4.1 设计与制作的原则 |
4.1.1 实验教学设计与实际条件的整合 |
4.1.2 实验教学制作的原则与实际条件的整合 |
4.2 制作案例 |
4.2.1 虚拟仿真实验——“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制作案例 |
4.2.2 手机视频拍摄——“原电池”制作案例 |
4.2.3 微课——“铁盐与亚铁盐的转化”制作案例 |
5 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 |
5.1 实践对象的选取 |
5.2 教学实践的过程 |
5.3 实践效果的比对 |
5.3.1 成绩对比 |
5.3.2 学生实验技能的改变 |
6 研究结论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教师问卷 |
附录2 学生问卷 |
致谢 |
(8)乡村初中数学教师信息技术使用研究 ——以水城县Y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政策背景 |
1.1.2 现实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信息技术 |
1.3.2 信息素养 |
1.4 文献综述 |
1.4.1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相关理论 |
1.4.2 数学教师信息技术使用的研究现状 |
1.4.3 乡村教师信息素养 |
1.4.4 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影响因素 |
1.4.5 总体评述 |
第2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问题 |
2.2 研究目标 |
2.3 研究方法 |
2.4 研究对象的选取 |
2.4.1 水城县Y中学概况 |
2.4.2 研究对象的选取 |
2.5 研究工具设计 |
2.5.1 访谈提纲的设计 |
2.5.2 课堂观察记录表的设计 |
2.5.3 分析框架的建立 |
2.6 资料的收集 |
2.7 研究的信度、效度、推论及伦理道德 |
2.8 研究思路 |
第3章 乡村初中数学教师信息技术使用现状 |
3.1 T1教师信息技术使用现状分析 |
3.1.1 课前备课 |
3.1.2 课堂教学 |
3.1.3 课后作业、交流与辅导 |
3.1.4 课堂观察案例分析 |
3.2 T2教师信息技术使用现状分析 |
3.2.1 课前备课 |
3.2.2 课堂教学 |
3.2.3 课后作业、交流与辅导 |
3.2.4 课堂观察案例分析 |
3.3 T3教师信息技术使用现状分析 |
3.3.1 课前备课 |
3.3.2 课堂教学 |
3.3.3 课后作业、交流与辅导 |
3.3.4 课堂观察案例分析 |
3.4 T4教师信息技术使用现状分析 |
3.4.1 课前备课 |
3.4.2 课堂教学 |
3.4.3 课后作业、交流与辅导 |
3.4.4 课堂观察案例分析 |
3.5 T5教师信息技术使用现状分析 |
3.5.1 课前备课 |
3.5.2 课堂教学 |
3.5.3 课后作业、交流与辅导 |
3.5.4 课堂观察案例分析 |
3.6 T6教师信息技术使用现状分析 |
3.6.1 课前备课 |
3.6.2 课堂教学 |
3.6.3 课后作业、交流与辅导 |
3.6.4 课堂观察案例分析 |
3.7 小结 |
第4章 乡村初中数学教师信息技术使用的影响因素 |
4.1 教师信息素养水平不高 |
4.1.1 教师信息技术使用意识不足 |
4.1.2 教师信息技术使用能力水平有待提高 |
4.2 教师没有正确把握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内涵 |
4.3 学校对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支持不到位 |
4.3.1 教具类信息化设施设备欠缺 |
4.3.2 对信息化设备的管理不到位 |
4.3.3 没有针对教师信息技术使用的激励措施和评价制度 |
4.4 学生自觉性、信息素养差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阻力 |
4.5 政策约束减小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频率 |
4.6 信息技术相关培训未能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
4.6.1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相关培训较少 |
4.6.2 培训内容实践性不强 |
4.6.3 培训后未及时操练巩固 |
4.7 教科书中信息技术与数学内容并未真正融合 |
4.8 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限制现代数学工具作用的发挥 |
第5章 乡村初中数学教师信息技术使用的研究启示 |
5.1 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信息素养 |
5.2 积极落实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
5.3 学校加强管理,促进教师积极使用信息技术 |
5.4 组织专业培训,助力教师技术与教学整合能力的提升 |
5.5 教科书的编写设置数学软件与数学知识融合的内容 |
5.6 转变课堂教学结构,促进教学有效开展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6.1.1 乡村初中数学教师信息技术使用现状 |
6.1.2 乡村初中数学教师信息技术使用影响因素 |
6.1.3 乡村初中数学教师信息技术使用研究启示 |
6.2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改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乡村初中数学教师信息技术使用现状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实施课堂观察前、后访谈提纲 |
附录三 课堂观察记录表 |
致谢 |
(9)多媒体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一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外的相关研究 |
二、国内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多媒体资源概述 |
第一节 多媒体资源的界定 |
一、多媒体的界定 |
二、多媒体资源的类型和作用 |
第二节 多媒体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作用 |
一、作为课堂辅助教学手段 |
二、作为学生的辅助学习工具 |
第三节 使用多媒体资源的意义 |
一、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
二、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
三、开发课外教学资源,配合教师课堂教学 |
第二章 多媒体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现状 |
第一节 多媒体资源应用现状的调查分析 |
一、调查目的及对象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第二节 多媒体资源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中运用现状的调查分析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资源存在的问题 |
一、多媒体资源的处理与应用有待加强 |
二、选取的多媒体资源来源和种类相对单一 |
三、多媒体资源与课堂环节联系不紧密 |
第四节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资源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部分历史教师的多媒体资源应用理念和应用手段滞后 |
二、对多媒体资源的思想认识有误 |
第三章 多媒体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使用的原则与建议 |
第一节 多媒体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使用的原则 |
一、科学性原则 |
二、针对性原则 |
三、适度性原则 |
第二节 多媒体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使用的建议——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一课为例 |
一、加强多媒体资源的处理使用能力 |
二、深化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环节选取合适多媒体资源 |
三、适当拓展文字史料资源的使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
四、选取适合本课的教学方式,升华概括教学内容 |
五、正确把握历史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
第三节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教案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10)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需求体系建构及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新变化 |
1.1.2 新课标下科学教师队伍发展现状 |
1.1.3 数字原住民的数字化学习背景 |
1.1.4 教育信息化发展:从1.0到2.0 |
1.1.5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对象相关概念界定 |
1.3.1 科学课 |
1.3.2 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 |
1.3.3 客户满意度 |
1.4 相关文献综述 |
1.4.1 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研究综述 |
1.4.2 KANO模型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1.4.3 满意度测评相关理论模型研究综述 |
(1) 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ACSI)理论 |
(2) 技术接受度模型(TAM) |
1.5 研究框架与路径 |
1.6 研究方法 |
1.7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应用现状与潜在需求类别分析 |
2.1 国内科学课教学内容资源应用现状分析 |
2.1.1 国内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主要应用形式 |
2.1.2 国内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主要应用问题 |
2.1.3 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需求的新型特征分析 |
2.2 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的需求类别归纳分析 |
2.2.1 基于小学科学教学价值取向的内容资源需求类别来源分析 |
2.2.2 基于小学科学信息化教学实践取向的内容需求类别来源分析 |
2.3 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需求的类别小结 |
第三章 基于KANO模型的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需求体系建构研究 |
3.1 KANO用户满意度模型及其需求分析方法 |
3.1.1 KANO模型分析方法 |
3.1.2 KANO模型需求建构分析的优缺点 |
3.2 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的典型设计与试用实验 |
3.2.1 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体验案例的实验设计 |
3.2.2 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试点的实验设计 |
3.3 面向科学教师的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需求体系建构 |
3.3.1 面向教师的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KANO问卷设计发放 |
3.3.2 面向教师的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KANO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
3.3.3 面向教师的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需求的二维属性归类分析 |
3.3.4 面向教师的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需求体系结构 |
3.3.5 面向教师的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需求体系结构分析小结 |
3.4 面向学生的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需求体系建构 |
3.4.1 面向学生的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KANO问卷设计与发放 |
3.4.2 面向学生的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KANO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
3.4.3 面向学生的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需求的二维属性归类分析 |
3.4.4 面向学生的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的需求体系结构 |
3.4.5 面向学生的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需求体系结构分析小结 |
3.5 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需求的师生差异比较分析与总结 |
3.5.1 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师生需求差异的维度对照 |
3.5.2 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师生需求差异的维度异同分析 |
3.5.3 小结与反思 |
第四章 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教师使用满意度影响机制验证研究 |
4.1 理论模型建构 |
4.2 变量构念及假设 |
4.2.1 使用者满意度 |
4.2.2 感知价值 |
4.2.3 感知质量 |
4.2.4 使用者预期 |
4.2.5 魅力型内容资源感知 |
4.2.6 期望型内容资源感知 |
4.2.7 必备型内容资源感知 |
4.3 测量模型与问卷开发 |
4.4 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 |
4.5 信度与效度分析 |
4.6 模型检验结果 |
4.6.1 结构模型的路径分析 |
4.6.2 模型适配度检验 |
4.7 模型假设检验与结论 |
第五章 基于ACSI理论的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教师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研究 |
5.1 理论模型建构 |
5.2 变量构念及假设提出 |
5.2.1 使用者满意度 |
5.2.2 感知价值 |
5.2.3 感知质量 |
5.2.4 使用者预期 |
5.2.5 感知有用性 |
5.2.6 感知易用性 |
5.2.7 感知内容质量 |
5.2.8 内容丰富度 |
5.2.9 内容匹配度 |
5.2.10 自我效能感 |
5.3 测量模型与问卷开发 |
5.4 信度与效度分析 |
5.5 模型检验结果 |
5.5.1 结构模型的路径分析 |
5.5.2 模型适配度检验 |
5.6 模型假设检验与结论 |
5.6.1 基于数据验证的理论模型修正 |
5.6.2 基于ACSI模型的研究发现与建议 |
5.6.3 基于TAM模型的研究发现与建议 |
第六章 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开发及应用优化对策建议 |
6.1 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开发优化对策建议 |
6.1.1 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教学匹配优化建议 |
6.1.2 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有效有用优化建议 |
6.1.3 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开发优先级与激发兴趣优化建议 |
6.2 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应用服务优化建议 |
6.2.1 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试用体验阶段的服务优化建议 |
6.2.2 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教师使用自我效能提升建议 |
6.2.3 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教师使用的价值感知提升建议 |
第七章 研究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小学生科学课多媒体教学内容需求态度调查 |
附录2: 小学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需求程度调查 |
附录3: 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教师使用满意度调查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
四、计算机多媒体视频处理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图像和视频信息的社交关系理解研究综述[J]. 王正,吴斌,王文哲,滕一阳,帅杰,肖云鹏,白婷. 计算机学报, 2021(06)
- [2]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D]. 陈玉婷.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数字图像与视频的源取证技术研究[D]. 杨朋朋.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4]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小学《科学》地理内容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以苏教版教材为例[D]. 乌云嘎.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5]整合技术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研究[D]. 孟翀.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网页设计中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 王开宇.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21(05)
- [7]民族地区现代教育技术辅助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D]. 哈丽达·赛力克大.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8]乡村初中数学教师信息技术使用研究 ——以水城县Y中学为例[D]. 许振娟.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8)
- [9]多媒体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一课为例[D]. 杨博然. 扬州大学, 2021(09)
- [10]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需求体系建构及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D]. 武新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