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弹结构动力可靠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宁[1](2021)在《汽车起重机臂架可靠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汽车起重机作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作业设备之一,对我国经济及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臂架作为汽车起重机的主要受力部件,对其进行可靠性分析研究对保障汽车起重机作业安全至关重要。现有汽车起重机设计规范依然采用安全系数法设计,该法忽略了实际工程中材料特性参数、几何尺寸及载荷等参数的随机波动对结构安全性能的影响,难以衡量结构在作业时的安全程度,其设计结果不尽合理。因此,本文选取汽车起重机臂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考虑各随机因素的影响对汽车起重机臂架可靠性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运用变量分解法计算汽车起重机臂架可靠性。结合变量分解法和数值积分法将用于臂架可靠性计算的功能函数原点矩的多维积分分解为多个单维或低维积分的求和形式,并利用最大熵原理获得了臂架功能函数的概率密度函数。该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计算效率,可为臂架可靠性分析提供计算方法。2)汽车起重机臂架可靠性分析。建立了汽车起重机臂架的等效梁模型,并进行受力分析,推导了臂架的强度、刚度、整体稳定性以及局部稳定性可靠性分析的功能函数,利用变量分解法获得了各功能函数的原点矩,基于最大熵法拟合了功能函数的概率密度函数,以15t汽车起重机臂架为例计算了臂架结构各失效模式下的可靠度,实现了臂架安全程度的概率度量,并分析各随机因素对可靠性的影响。3)变形地面下汽车起重机整机抗倾翻稳定性的可靠性分析。基于力矩平衡原理,推导了汽车起重机在地面变形基础上的稳定力矩和倾翻力矩,建立了抗倾翻稳定性的可靠性计算模型,并利用变量分解法求解该模型获得了抗倾翻稳定性的可靠性。
章森[2](2020)在《炮射导弹通用行为模块研究》文中提出炮射导弹系统是利用坦克的观瞄系统、火炮以及自动或者手动控制的制导系统发射出炮射导弹,直接指向目标,也可以利用装备小型化的电子装备和精确射控系统,有效拦截当下及远处的危险目标。炮射导弹系统主要由探测系统、控制系统和战斗部组成,炮射导弹的飞行是利用降低空气阻力动力学的原理。分析炮射导弹的飞行状态、命中率等试验情况,炮射导弹的弹翼、战斗部等零部件,制导力矩、初始速度、加速时间、弹径和质心等参数以及飞行过程中的风速、气温、气压等环境因素,都能对炮射导弹产生影响,所以从这些方面可以对炮射导弹通用行为模块进行研究。本文针对炮射导弹进行通用行为模块研究,通用行为模块分为三个模块:零部件行为模块、环境扰动模块和参数扰动模块。对零部件行为模块进行了零部件行为模式的研究,对参数扰动模块进行了弹体展开机构(弹簧中径)可靠性研究,并且进行了仿真分析,对环境扰动模块进行了风速可靠性研究,并且进行了仿真分析。经过分析研究,对炮射导弹通用行为模块的研究,对炮射导弹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马齐勇[3](2019)在《弹上电气控制组合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电气控制组合是导弹电气系统关键功能单元,主要用于全系统供配电控制、短期供电设备供电控制,发动机电磁阀姿态信号放大,脱落信号的产生和变换等。型号对电气控制组合提出了较高的可靠度要求,为确保导弹可靠性,需对电气控制组合进行高可靠设计。本文采用集成化、模块化设计理念,进行了总体功能构架及供配电模块、供电控制模块、信号变换模块三大模块设计,主要进行了全系统供电功率切换电路、供电断开逻辑电路、试验终止信号隔离驱动放大电路、短期设备供电测控电压输出电路、信号变换放大电路的高可靠电路设计;结构上,进行了汇流条设计,三层结构的模块化设计,使用Creo软件进行建模,Ansys软件进行热力学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证明了电气控制组合的结构设计方案能够满足设计技术指标要求;采用元器件应力分析法对电气控制组合进行可靠性分析。本文对电气控制组合设计研究,采用磁保持继电器线圈触点并联冗余方法、触点负载降额设计,线圈瞬态抑制等方法,设计了全系统供电切换电路;采用光耦驱动继电器,继电器触点并联、增加瞬态抑制电路,设计了试验终止信号隔离驱动放大电路,有效提高了电路可靠性。信号变换模块设计了抗共模干扰比例运算放大电路,具有高共模抑制比,实现了14路发动机电磁阀8倍信号变换放大。采用汇流条电源馈电方式,减少导线或电缆网连接,节约馈线所占的空间,有效降低电源线对电路干扰和馈电系统噪声以及电路中电压降和地电位漂移。采用三层结构的模块化设计,实现了集成化、小体积设计。对电气控制组合进行了样品的试制,从零部件的加工生产、组装,筛选,试验,用户装弹等方面对其技术指标进行全面考核和验证;经可靠性预计,计算结果为发射可靠度RFS:0.999978,飞行可靠度RFX:0.99969,并采取FMECA可靠性验证分析设计存在的缺陷,对薄弱环节的可靠性进行了修正,修正后满足型号可靠度要求。
孙霄剑[4](2018)在《整体式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空面导弹一体化设计》文中提出多学科设计优化(Multidisciplinary Design Optimization,MDO)是飞行器设计的发展趋势,变可信度方法是解决MDO复杂问题行之有效的途径。论文针对整体固冲导弹总体优化设计需求,重点研究了变可信度方法在MDO问题中的应用。研究内容为:第一,建立了适用于带有进气道的空面导弹参数化模型。建立的参数化模型是MDO气动、质量、动力等学科的基础。完成了空面导弹多方案对比及选型。第二,建立了基于Co-Kriging的变可信度气动计算方法。为减小高可信度方法时间代价,提高低可信度方法准确度,通过比较形成基于Co-Kriging的中可信度气动计算方法,检验了其较高的计算精度。第三,建立了基于工程计算方法的整体固冲内外弹道一体化模型,提出了利用不同可信度几何模型形成质量模型的方法。第四,提出了变可信度MDO策略,升级了MDO平台MID(Missile Integrated Design),完成了空面导弹一体化设计。针对不同学科模型提出不同变可信度策略,完整地建立多种可信度的MDO框架。通过求解实际问题,验证变可信度MDO框架和改进MID可以进行MDO问题的求解和空面导弹的一体化设计。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以指导空面导弹的总体一体化设计,也可应用于其他飞行器,为飞行器设计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邓红林[5](2016)在《服役条件下折叠翼展开机构力学特性及可靠性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折叠翼展开机构是飞行器类武器装备上的重要部件,有利于改善武器装备的飞行力学性能,方便贮存和运输,其工作可靠性直接决定了武器装备的作战能力。由于服役过程中复杂的空气动力学及冲击动力学环境,导致其工作载荷多变、失效模式多样和失效机理复杂。因此,以服役条件下的折叠翼展开机构为研究对象,进行服役力学特性分析及可靠性评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包括:分析折叠翼展开机构的工作原理和服役环境,运用ANSYS Workbench建立折叠翼展开机构流固耦合模型,研究翼面在展开过程中所受气动载荷的变化规律,将非均匀分布气动载荷等效为集中力,确定气动载荷集中化处理的等效修正系数,得到折叠翼展开机构翼面气动载荷等效模型。采用机构物理建模与仿真控制相结合的方法,将翼面气动载荷等效集中加载,基于MATLAB/SimMechanics建立“一字型”折叠翼展开机构的动力学仿真模型;借助已研制的折叠翼展开机构原理样机进行多组地面模拟试验,对比分析仿真结果与原理样机试验数据,验证了SimMechanics动力学仿真模型的可行性,获得准确的力学特性数据。考虑折叠翼展开机构服役载荷分布情况,采用Reliability Workbench可靠性工作平台建立其故障树分析模型,并进行故障树各底事件的FV重要度分析,确定影响折叠翼展开机构工作失效的关键失效模式;对展开阶段和锁定阶段的关键失效模式进行失效机理分析,得到关键失效模式的失效判据。依据故障树分析获得的各失效模式的失效判据,确定折叠翼展开机构失效模式的极限状态方程,构建各关键失效模式的可靠性理论模型,并采用Monte Carlo法对各可靠性理论模型进行数值模拟求解,得到相应的可靠度值。基于模糊可靠性理论建立折叠翼展开机构可靠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考虑翼面变形卡滞、展开时间延迟、锁紧销错位和锁紧销断裂四种失效模式,通过模糊可靠性分析得到可靠度综合评价值。
赵海龙[6](2015)在《可靠性和可靠性灵敏度分析的函数替代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函数替代方法是可靠性和可靠性灵敏度分析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可靠性研究领域有着极其广泛地应用。代理模型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计算效率与计算精度的权衡。本文在概率可靠性的研究范畴内,分别结合人工神经网络、Kriging模型和多项式响应面模型探讨了代理模型在可靠性和可靠性灵敏度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分析求解方法,同时编制开发了具有较强通用性的结构机构可靠性分析设计软件系统,并进一步针对某型导弹关键结构和典型机构开展了工程应用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结合马尔科夫链对传统人工神经网络的实验设计方法进行了改进,并分别结合重要抽样、截断重要抽样以及多抽样中心重要抽样三种抽样方法进一步提出了用于可靠性分析的结合人工神经网络的数字模拟方法。所提方法充分利用了马尔科夫链的自适应性以及人工神经网络优秀的非线性拟合性能,降低了传统方法对实验设计的依赖,通过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实现了对数字模拟样本的高精度预测,从而保证了可靠性分析结果的计算精度,同时有效提高了可靠性分析的计算效率。相关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能够用于对多种类型可靠性问题的求解,能够以较高的计算效率得到精度较好的失效概率分析求解结果。2.针对工程实际中大量存在的隐式可靠性问题,提出了基于主动学习Kriging模型的自适应数字模拟方法。所提方法继承了主动学习机制、马尔科夫链以及Kriging代理模型的诸多优点,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前提下显着提高了可靠性分析的计算效率。马尔科夫链的运用提高了所提方法的自适应性,保证了用于Kriging模型构建的实验设计样本的质量;主动学习机制的引入充分利用了Kriging模型提供的预测方差信息,有效改进了Kriging模型的拟合能力,提高了对数字模拟样本的预测精度;Kriging模型的使用使得所提方法对真实极限状态函数的计算次数大幅降低,从而提高了计算效率。算例分析结果证明了所提方法的计算效率和适用性。3.基于多项式响应面模型提出了分布函数灵敏度和重要性测度分析的半解析方法。分别推导得到了多项式情况下响应量的概率矩和概率矩对分布参数的偏导数,并给出了通过矩估计方法求解分布函数灵敏度的具体公式;推导得到了变量独立和变量相关两种情况下条件期望以及条件方差的求解公式,给出了具体的求解步骤,实现了对重要性测度的求解。所提方法结合多项式响应面模型通过半解析手段求解得到了各个输入变量的分布函数灵敏度和基于方差的重要性测度,实现了对可靠性灵敏度指标的高效求解,给出的输入变量重要程度排序信息能够为改进结构设计提供有效指导。4.提出了基于Kriging模型进行分布函数灵敏度和重要性测度分析的数字模拟方法。考虑到Kriging模型对非线性函数优秀的拟合近似能力,所提方法具有更为广泛的适用性,能够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前提下大幅提高可靠性灵敏度分析的计算效率。所提方法对数字模拟策略进行了一定改进,减少了用于灵敏度分析的数字模拟样本,进一步降低了计算量。数字模拟的求解策略保证了在Kriging模型基础上所得到的可靠性灵敏度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对数值和简单工程算例的分析结果证实了所提方法的适用性。5.编制开发了具有较强通用性的结构机构可靠性分析设计软件系统,实现了可靠性和可靠性灵敏度分析方法的软件化。软件系统集成了多种概率分布模型和多种可靠性及可靠性灵敏度分析方法,能够用于对各类可靠性问题的求解。软件系统能够与其他商用CAE分析软件进行通信,实现了通过商用CAE软件进行可靠性分析的可能,进而实现了对隐式可靠性问题的求解,增强了实用性。软件系统拥有简洁直观的用户界面设计,能够以图表方式给出丰富的分析结果信息,同时支持简单报告的生成,方便用户的使用。众多数值和工程算例的应用结果证明了软件系统的强大功能,展示出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6.针对某型导弹舵翼面结构以及某型滑翔弹弹翼展开机构对所提出的可靠性和灵敏度方法进行了工程应用研究。实现了对舵翼面结构有限元模型和弹翼展开机构虚拟样机模型的参数化处理,得到了对应的参数化仿真模型。构建了能够准确预测舵翼面结构力学性能响应和弹翼展开机构运动特性响应的Kriging代理模型。通过数字模拟手段求解得到了舵翼面结构和弹翼展开机构的失效概率、分布函数灵敏度以及基于方差的重要性测度分析结果。在考虑不确定性因素的前提下得到了舵翼面结构和弹翼展开机构的安全性能评估,并进一步给出了提高性能的具体措施。
张屹尚[7](2015)在《复杂结构的不确定性传递及重要性分析研究》文中指出航空及机械等复杂工程结构系统中广泛存在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针对复杂结构的特点,研究这些不确定性对输出性能的影响,预测复杂结构系统在不确定性环境下的风险评估和可靠性模型的不确定性传递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提高复杂结构在不确定性环境下的性能,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展开以下研究:1)在结构可靠性分析和设计中,往往存在部分不确定性分布特征不明确而仅知其不确定参数的边界,因此基于凸集非概率模型的不确定性描述得到广泛关注。为了有效分析凸集非概率输入变量对可靠性工程中所关心的结构系统失效的影响,在矩独立重要性测度的基础上,扩展了其在非概率可靠性分析中的工程应用,建立了基于凸模型非概率可靠性的矩独立重要性测度。针对凸集非概率输入变量对非概率可靠性贡献表达式的特点,将态相关参数(State Dependent Parameter,SDP)方法和主动学习Kriging(Active learning Kriging,ALK)方法建立代理模型的优点推广到该重要性测度的计算当中,并以实际算例验证了所提重要性测度的合理性,所推导的非概率可靠性重要性测度的普遍适用性以及所建求解方法的可行性。2)为研究输入变量分布参数对基于失效概率的重要性测度的影响程度,建立一个基于失效概率的重要性测度对输入变量分布参数的灵敏度分析体系。该参数灵敏度首先分析各个不确定性分布参数对基于失效概率的重要性测度不确定性传递,得到重要性测度后在分布参数处求导。针对复杂结构模型,将重要性分析中高效的ALK方法引入到基于失效概率的重要性测度参数的灵敏度分析中,解决了传统的MC求解中计算量过于庞大的困难,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3)为了降低复合随机振动系统动力学输出的失效概率,引入了基于失效概率主重要性测度指标和总重要性测度指标,通过控制重要性程度高的输入变量的不确定性来降低失效概率。结合复合随机振动系统动力学输出的特点,采用ALK方法能在不减少精确度的条件下大幅减少计算量。其次从随机结构无条件动力可靠度的表达式出发,利用条件概率密度函数的解析变换,给出了一种衡量基本随机变量对动力可靠性影响的矩独立重要性测度指标。基于态相关参数模型,提出了求解矩独立重要性测度指标的态相关参数(SDP)法。与直接Monte-Carlo法对比,所提方法可以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同时大幅度提高计算效率,适用于分析复合随机振动系统的非线性可靠性响应。4)将基于均值和方差的区域重要性指标进一步推广到复合随机结构结构系统,分别定义了输入变量的任意取值区域对输出动力学可靠度及动力学可靠性测度主贡献的区域重要性指标,为复杂结构动力学可靠性设计工程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另外,本文还针对当前基于输出动力学可靠性测度主贡献的区域重要性指标定义中的问题,根据了其表达式的特点建立了所提各种指标高效的求解方法。5)针对同时含有主、客观混合不确定性的结构系统,考虑到主客观变量含有非概率变量的情况,提出了新的主客观重要性测度。所提指标体系能够很好的度量含非概率变量情况下主客观输入变量对结构可靠度的影响,为主、客观混合不确定性情况下减缩模型维度和减少输出响应的不确定性提供指导。同时建立了主、客观混合不确定性从主观输入变量向输出性能可靠度的传递过程,给出了两种重要性测度的基本求解方法和实现步骤。针对所提出的主、客观变量重要性测度指标求解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了两种主、客观输入变量重要性分析算法,并采用数值和工程算例验证了其效率和精度,满足实际复杂工程结构的需要。
李江龙[8](2015)在《空空导弹系统可靠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导弹武器系统作为国防武器系统的重要武器系统之一,在国际军事装备竞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年来,我国开始越来越重视武器系统的可靠性研究。通过武器系统的可靠性提高可以大幅度的提高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水平,随着可靠性工作在武器系统的设计、研发、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开展,使得相关的研究、设计、生产和使用人员对导弹武器系统有了更深的了解,间接促进了未来国防武器系统的创新和新武器系统的研发。然而,国内可见文献中为数不多可靠性研究工作和方法大多针对于系统的元件和组成部件研究,对于整体武器系统的可靠性研究工作更是少之又少。因为武器系统往往系统组成复杂、组成部件之间相互干扰和影响,很难用一种方法或者手段解决系统可靠性分析中的所有难题,直接导致了武器系统的可靠性研究工作进展缓慢。空空导弹是导弹家族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含量高,工艺复杂并且要求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为此,本论文以此类导弹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导弹系统可靠性的分析方法和过程。首先,对导弹系统进行系统结构分解和功能层次划分,列出各分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详细了解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特点,以及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并对相互影响和相互关联的系统之间进行界定区分。其次,根据之前划分的系统结构,对各分系统进行单独的可靠性研究。具体是对导弹的战斗部系统利用ADC模型进行效能评估;对导弹推进系统和导弹制导与控制一体化系统利用测得的有限数据,采用统计学中极少子样数据处理方法进行可靠度的计算;对导弹电源系统进行可靠度的计算和故障模式影响及其危害性分析。最后,通过利用系统的任务阶段时间内的可靠度数据,对系统进行可靠性预计,FMECA和FTA分析,计算了系统的整体可靠度,找出系统的主要失效模式和特定故障顶事件的发生概率和找出导致顶事件发生的基本事件。论文最后以导弹电源系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模糊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方法,有效弥补了传统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的不足,为系统可靠性研究提供技术基础。本论文系统给出了导弹武器系统的可靠性研究方法,针对导弹武器系统部分分系统可靠性研究中面临的问题给出了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同时运用所研究的导弹虚拟出的可靠性数据作为研究基础,具体给出系统可靠性研究的方法和实施步骤,为导弹武器系统的可靠性研究提供了技术手段,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武器系统的可靠性水平提供参考。
郇光周[9](2014)在《导弹关键螺栓联接结构有限元分析与预紧力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工程实际中,导弹关键舱体间以及舱体与舱体内置敏感元器件之间广泛采用螺纹联接方式。由于导弹结构性能的要求和几何尺寸的限制,一般采用小直径的螺栓或者螺钉进行联接,当施加扭矩时,若扭矩过大,螺栓易被扭断,发生破坏,若扭矩过小,在承受外载荷时,联接面容易发生间隙导致螺栓松动,而且导弹在运输以及发射过程中会受到弯矩、冲击以及振动等多种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此时扭矩取值不当会导致导弹关键部位螺栓联接结构发生故障。螺栓扭矩在计算与仿真中具体表现为螺栓预紧力,因此,螺栓预紧力对导弹结构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研究导弹关键部位螺栓联接满足强度设计要求的预紧力值或者范围十分必要。本论文以具体工程项目为依托,对导弹关键部位螺栓联接结构的预紧力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面向导弹螺栓联接结构仿真分析,介绍了非线接触分析、模态分析以及随机振动(PSD)分析等基本理论,根据螺栓联接相关理论计算得出小直径螺栓预紧力与扭矩之间的转换关系,介绍结构可靠性分析相关基本知识。2、建立导弹三处关键部位螺栓联接结构的几何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对应的有限元模型,分别施加不同的预紧力进行静力学分析,得到满足强度设计要求的螺栓初始预紧力范围。建立导弹全弹有限元模型,施加不同的预紧力与弯矩组合载荷进行静力学分析,根据强度设计要求优化初始预紧力范围,并推介得到施加在螺栓联接结构上的指导预紧力值。3、在指导预紧力值的基础上,针对关键舱体间预紧力螺栓联接结构以及舱体与重要敏感元器件之间的预紧力螺栓联接结构进行模态分析和随机振动分析,得到关键节点处的随机振动响应。研究在随机振动环境下,指导预紧力值减小(模拟螺栓松动)对关键节点响应的影响。4、针对导弹三处关键部位预紧力螺栓联接结构的指导预紧力值,利用应力-强度干涉理论与一次二阶矩等方法进行可靠性分析与可靠度的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指导预紧力值满足导弹预紧力螺栓联接结构的的可靠性设计要求。
桂敏锐[10](2014)在《基于可靠性的超音速反舰导弹多学科设计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各学科的研究水平的提高,模型更加精确,导弹设计问题越来越复杂。导弹设计涉及到气动设计、结构、材料、强度和刚度、控制、动力系统以及低可探测性、可靠性、可维修性和经济性等多个学科领域,包含多个子系统。由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设计要求通常相互交叉影响,加剧了导弹设计的复杂性。多学科设计优化可以通过考虑多学科的交叉耦合进行综合分析、综合设计来提升总体性能;通过并行设计缩短研制周期、降低研制费用。可靠性不但直接反映组成产品的各部件质量,而且影响产品整体质量性能的优劣。传统的安全系数方法处理可靠性问题时经常会有设计冗余的情况出现,因为安全系数通常是靠经验取得的,取值常常偏于保守。而可靠性设计在提高产品性能、增加产品可靠性的同时,也带来了有很多不确定的参数、约束条件,这大大增加了设计的复杂性。通过将可靠性分析、不确定性建模、近似技术等综合应用,基于可靠性的多学科设计优化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性多学科优化问题时能有效提高计算精度,降低计算成本。在航空航天领域,由于导弹设计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对产品可靠性的迫切要求,基于可靠性的多学科设计优化能最大的发挥出其优越性。本文研究多学科设计优化下的含可靠性分析的超音速反舰导弹优化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全局最优化方法,并通过实例验证,证明该方法的精确性和可行性;改进了导弹发射质量计算方式,使迭代次数明显减少,提高了计算速度;修改了顺序优化与可靠性评估算法,使之能自动跳出可靠性低的区域,回到可行区域,更适合与搜索算法结合使用。对超音速反舰导弹进行学科分析,建立了学科模型,分别采用传统设计方法、多学科设计优化、基于可靠性的多学科设计优化三种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对比分析三种算法的计算结果,得出有益的结论。
二、导弹结构动力可靠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导弹结构动力可靠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汽车起重机臂架可靠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汽车起重机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 |
2.1 汽车起重机可靠性计算方法 |
2.2 隐式功能函数可靠性计算方法 |
2.2.1 功能函数降阶 |
2.2.2 功能函数原点矩的计算 |
2.3 可靠性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汽车起重机臂架可靠性分析 |
3.1 汽车起重机臂架受力分析 |
3.1.1 汽车起重机臂架在变幅平面内的受力分析 |
3.1.2 汽车起重机臂架在回转平面内的受力分析 |
3.2 臂架强度可靠性分析 |
3.2.1 臂架强度分析 |
3.2.2 强度可靠性建模 |
3.3 臂架刚度可靠性分析 |
3.3.1 臂架刚度分析 |
3.3.2 臂架刚度可靠性建模 |
3.4 局部稳定性可靠性分析 |
3.4.1 臂架局部稳定性分析 |
3.4.2 臂架的局部稳定性可靠性建模 |
3.5 整体稳定性可靠性分析 |
3.5.1 臂架整体稳定性分析 |
3.5.2 臂架整体稳定性可靠性建模 |
3.6 某型汽车起重机臂架可靠性计算 |
3.6.1 强度可靠性计算 |
3.6.2 刚度可靠性计算 |
3.6.3 局部稳定性可靠性计算 |
3.6.4 整体稳定性可靠性计算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汽车起重机倾翻稳定性的可靠性分析 |
4.1 刚性地面下汽车起重机力矩分析 |
4.2 斜坡地面下汽车起重机力矩分析 |
4.3 变形地面下汽车起重机的倾翻稳定性 |
4.3.1 刚性地面下汽车起重机支腿压力分析 |
4.3.2 单次变形地面下汽车起重机支腿压力分析 |
4.3.3 连续变形地面下汽车起重机支腿压力分析 |
4.3.4 连续变形地面下汽车起重机倾翻稳定性的可靠性 |
4.4 地面连续变形时某汽车起重机倾翻稳定性可靠性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炮射导弹通用行为模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炮射导弹国内外发展背景 |
1.3 炮射导弹通用行为模块研究国内外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炮射导弹的结构和性能建模 |
2.1 炮射导弹系统的结构 |
2.2 炮射导弹工作原理 |
2.3 炮射导弹性能分析 |
2.3.1 结构性能 |
2.3.2 射程 |
2.3.3 制导控制性能 |
2.3.4 战斗部威力 |
2.4 可靠度模型 |
2.5 炮射导弹整体研究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3 零部件行为建模 |
3.1 通用行为模块分析 |
3.2 零部件行为模块建模 |
3.2.1 电路部分 |
3.2.2 零部件行为模块 |
3.2.3 零部件行为建模流程 |
3.3 零部件行为模块建立 |
3.4 本章小结 |
4 参数扰动建模 |
4.1 参数扰动建模方法 |
4.2 参数扰动建模流程 |
4.3 参数扰动数学模块的建立 |
4.4 本章小结 |
5 环境扰动建模 |
5.1 环境扰动建模方法 |
5.2 环境扰动建模流程 |
5.3 环境扰动数学模型的建立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弹上电气控制组合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的来源 |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电气控制组合总体方案设计 |
2.1 需求分析 |
2.1.1 总体功能要求 |
2.1.2 供配电模块要求 |
2.1.3 供电控制模块要求 |
2.1.4 信号变换模块要求 |
2.1.5 接口功能定义 |
2.2 技术指标 |
2.3 总体设计 |
2.3.1 功能构架框图 |
2.3.2 供配电模块电路设计方案 |
2.3.3 供电控制模块电路设计方案 |
2.3.4 信号变换模块电路设计方案 |
2.3.5 结构设计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气控制组合详细设计与实现 |
3.1 各功能模块电路设计 |
3.1.1 供配电模块设计 |
3.1.2 供电控制模块设计 |
3.1.3 信号变换模块设计 |
3.1.4 板间电连接器选择 |
3.1.5 电路参数计算 |
3.1.6 PCB版布局设计 |
3.1.7 关键元器件的降额设计 |
3.2 各功能模块结构设计 |
3.2.1 零件材料选用 |
3.2.2 结构布局方式 |
3.2.3 主要零件三维建模 |
3.2.4 机加工艺性设计 |
3.2.5 结构抗振动、冲击设计 |
3.2.6 结构静力学理论分析 |
3.2.7 三维实体模型建立及仿真 |
3.2.8 结构热设计 |
3.3 可靠性分析 |
3.3.1 可靠性指标要求与工作环境 |
3.3.2 可靠性预计 |
3.3.3 可靠性数学模型 |
3.3.4 可靠度计算模型 |
3.3.5 可靠性参数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气控制组合设计验证与测试 |
4.1 产品验证与测试方案 |
4.2 产品测试与试验验证 |
4.2.1 尺寸、重量检验 |
4.2.2 电气性能测试 |
4.2.3 功能测试 |
4.2.4 模拟负载 |
4.2.5 设计性能符合性测试验证 |
4.3 FMECA分析 |
4.3.1 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 |
4.3.2 危害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整体式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空面导弹一体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机载武器特点 |
1.2.2 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在机载武器的应用 |
1.2.3 飞行器多学科设计优化研究现状 |
1.2.4 变可信度建模方法 |
1.3 本文工作内容 |
第二章 空面导弹参数化建模 |
2.1 空面导弹总体指标 |
2.2 空面导弹MDO学科关系 |
2.3 外形参数化建模 |
2.3.1 参数化建模 |
2.3.2 外形参数的Datcom描述 |
2.4 空面导弹气动布局选型 |
2.4.1 空面导弹选型指标 |
2.4.2 空面导弹选型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变可信度气动计算方法研究 |
3.1 变可信度建模方法研究 |
3.1.1 多项式拟合法 |
3.1.2 Delta-Kriging拟合法 |
3.1.3 Co-Kriging拟合法 |
3.1.4 方法比较及分析 |
3.2 气动计算方法 |
3.2.1 低可信度计算方法 |
3.2.2 高可信度计算方法 |
3.3 中可信度气动计算方法研究 |
3.3.1 中可信度气动计算方法设计 |
3.3.2 多种可信度气动计算方法分析与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总体优化中的学科模型 |
4.1 整体式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模型 |
4.1.1 超声速进气道模型 |
4.1.2 无喷管助推器内弹道 |
4.1.3 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内弹道 |
4.1.4 内弹道性能验证 |
4.2 内外弹道一体化设计 |
4.2.1 三自由度运动微分方程 |
4.2.2 弹道设计 |
4.2.3 一体化内外弹道联合计算 |
4.3 质量模型 |
4.3.1 质量模型的建立 |
4.3.2 质量模型计算方法 |
4.3.3 质量学科模型计算结果讨论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空面导弹多学科优化及分析 |
5.1 MID系统简介 |
5.1.1 MID系统特点 |
5.1.2 MID系统功能 |
5.1.3 MID系统优化方法升级 |
5.2 MID系统在空面导弹设计中的应用 |
5.2.1 空面导弹多学科优化框架 |
5.2.2 变可信度策略研究 |
5.2.3 空面导弹变可信度多学科优化框架 |
5.3 最远射程MDO问题及结果分析 |
5.3.1 最远射程问题 |
5.3.2 最远射程问题解决方案 |
5.3.3 最远射程问题求解 |
5.3.4 最远射程问题结果分析 |
5.4 总长受限最远射程MDO问题及结果分析 |
5.4.1 总长受限最远射程问题 |
5.4.2 总长受限最远射程问题解决方案 |
5.4.3 总长受限最远射程问题求解 |
5.4.4 总长受限最远射程问题结果分析 |
5.5 最小质量MDO问题及结果分析 |
5.5.1 最小质量问题 |
5.5.2 最小质量问题解决方案 |
5.5.3 最小质量问题求解 |
5.5.4 最小质量问题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6.3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A 实现调用Dakota的代码 |
(5)服役条件下折叠翼展开机构力学特性及可靠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折叠翼展开机构研究状况 |
1.3 折叠翼展开机构力学特性研究状况 |
1.3.1 气动载荷研究现状 |
1.3.2 结构力学研究现状 |
1.4 折叠翼展开机构可靠性分析及评价研究状况 |
1.4.1 失效模式及失效机理研究现状 |
1.4.2 翼面变形卡滞可靠性研究现状 |
1.4.3 可靠性仿真评价研究现状 |
1.4.4 可靠性试验研究现状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折叠翼展开机构服役载荷特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折叠翼展开机构工作原理 |
2.3 折叠翼展开机构服役环境分析 |
2.4 折叠翼展开机构运动学分析 |
2.5 折叠翼展开机构气动载荷分析 |
2.5.1 折叠翼展开机构流固耦合建模 |
2.5.2 流固耦合计算与分析 |
2.5.3 气动载荷等效建模与验证 |
2.6 折叠翼展开机构力学特性分析 |
2.6.1 折叠翼展开机构动力学建模 |
2.6.2 折叠翼展开机构动力学分析 |
2.6.3 折叠翼展开机构力学测试试验与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折叠翼展开机构失效模式及失效判据分析 |
3.1 引言 |
3.2 折叠翼展开机构故障树分析 |
3.2.1 折叠翼展开机构故障树建立 |
3.2.2 故障树求解分析 |
3.3 折叠翼展开机构失效模式分析 |
3.3.1 次顶事件重要度分析 |
3.3.2 失效模式重要度分析 |
3.3.3 重要失效模式确定 |
3.4 折叠翼展开机构关键失效模式判据分析 |
3.4.1 翼面变形导致卡滞失效判据分析 |
3.4.2 冲击载荷下锁紧销断裂失效判据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折叠翼展开机构可靠性理论建模与评价 |
4.1 引言 |
4.2 折叠翼展开机构运动阶段可靠性建模 |
4.2.1 翼面变形卡滞可靠性模型 |
4.2.2 展开时间可靠性模型 |
4.2.3 展开阶段工作可靠性模型 |
4.3 折叠翼展开机构锁定阶段可靠性建模 |
4.3.1 锁紧销错位可靠性建模 |
4.3.2 锁紧销冲击力可靠性建模 |
4.3.3 锁定阶段工作可靠性模型 |
4.4 折叠翼展开机构可靠度计算 |
4.4.1 翼面变形卡滞可靠度分析与计算 |
4.4.2 展开时间可靠度分析与计算 |
4.4.3 锁紧销错位可靠度分析与计算 |
4.4.4 锁紧销冲击力可靠度分析与计算 |
4.5 折叠翼展开机构可靠性评价与分析 |
4.5.1 模糊评价数学模型构建 |
4.5.2 可靠度的模糊综合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和参与项目情况 |
附录Matlab程序 |
(6)可靠性和可靠性灵敏度分析的函数替代方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于概率模型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
1.2.2 基于概率模型的不确定性灵敏度分析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结合人工神经网络的数字模拟法 |
2.1 引言 |
2.2 可靠性分析的数字模拟法及其改进 |
2.2.1 蒙特卡罗法 |
2.2.2 重要抽样法 |
2.2.3 β球截断重要抽样法 |
2.2.4 基于多抽样中心的重要抽样法 |
2.3 马尔科夫链模拟 |
2.4 人工神经网络 |
2.5 结合人工神经网络的自适应重要抽样法 |
2.5.1 基本原理 |
2.5.2 计算步骤 |
2.5.3 算例分析 |
2.6 结合人工神经网络的多抽样中心自适应重要抽样法 |
2.6.1 基本原理 |
2.6.2 计算步骤 |
2.6.3 算例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结合主动学习Kriging模型的数字模拟法 |
3.1 引言 |
3.2 Kriging模型的基本理论 |
3.3 用于改进Kriging模型拟合效果的主动学习方法 |
3.3.1 主动学习的基本原理 |
3.3.2 EFF学习机制 |
3.3.3 U学习机制 |
3.4 结合主动学习Kriging模型的可靠性分析方法 |
3.4.1 基本原理 |
3.4.2 计算步骤 |
3.5 算例分析 |
3.5.1 算例 3-1 高非线性极限状态函数 |
3.5.2 算例 3-2 多设计点可靠性分析问题 |
3.5.3 算例 3-3 悬臂梁结构 |
3.5.4 算例 3-4 质量弹簧系统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响应面法进行灵敏度及重要性分析的半解析法 |
4.1 引言 |
4.2 分布函数灵敏度及重要性测度的基本概念 |
4.2.1 分布函数灵敏度 |
4.2.2 基于方差的重要性测度 |
4.3 响应面用于求解分布函数灵敏度 |
4.3.1 基本思想 |
4.3.2 分布函数灵敏度的转化 |
4.3.3 概率矩及概率矩对分布参数的偏导数 |
4.3.4 分析流程 |
4.3.5 算例分析 |
4.3.6 小结 |
4.4 响应面求解变量独立情况下基于方差的重要性测度 |
4.4.1 基本思想 |
4.4.2 变量独立时二次完全响应面的重要性测度解析解 |
4.4.3 分析流程 |
4.4.4 算例分析 |
4.4.5 小结 |
4.5 响应面求解变量相关情况下基于方差的重要性测度 |
4.5.1 输入变量相关情况下基于方差的重要性测度 |
4.5.2 基本思想 |
4.5.3 变量相关时二次不完全响应面的重要性测度解析解 |
4.5.4 分析流程 |
4.5.5 算例分析 |
4.5.6 小结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Kriging模型进行灵敏度及重要性分析的数字模拟法 |
5.1 Kriging模型用于求解分布函数灵敏度 |
5.1.1 基本思想 |
5.1.2 分布函数灵敏度求解的单重Monte Carlo数字模拟法 |
5.1.3 分析流程 |
5.1.4 算例分析 |
5.1.5 小结 |
5.2 Kriging模型求解变量独立情况下基于方差的重要性测度 |
5.2.1 基本思想 |
5.2.2 基于方差重要性测度求解的Monte Carlo数字模拟法 |
5.2.3 分析流程 |
5.2.4 算例分析 |
5.2.5 小结 |
5.3 Kriging模型求解变量相关情况下基于方差的重要性测度 |
5.3.1 基本思想 |
5.3.2 变量相关情况下方差贡献求解的数字模拟法 |
5.3.3 分析流程 |
5.3.4 算例分析 |
5.3.5 小结 |
5.4 Kriging模型用于求解失效概率的矩独立重要性测度 |
5.4.1 输入变量对失效概率的矩独立重要性测度 |
5.4.2 基本思想 |
5.4.3 失效概率矩独立的重要性测度指标求解的Monte Carlo法 |
5.4.4 分析流程 |
5.4.5 算例分析 |
5.4.6 小结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构机构可靠性和灵敏度分析的软件化实现 |
6.1 引言 |
6.2 软件的基本功能要求 |
6.3 软件的基本构成及内部结构 |
6.4 软件的主要界面及功能实现 |
6.4.1 主界面 |
6.4.2 前处理界面 |
6.4.3 自变量设定界面 |
6.4.4 定义分析过程界面 |
6.4.5 自变量映射及响应量映射界面 |
6.4.6 失效定义界面 |
6.4.7 可靠性分析界面 |
6.4.8 优化分析界面 |
6.4.9 随机变量分散性分析界面 |
6.4.10 基本变量概率模型数据库界面 |
6.5 算例分析 |
6.5.1 算例 6-1 质量弹簧系统 |
6.5.2 算例 6-2 导弹舱段连接结构 |
6.5.3 算例 6-3 悬臂梁结构基于可靠性的优化设计 |
6.6 软件系统的工程应用实例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某型导弹典型结构机构部件的可靠性及灵敏度分析 |
7.1 引言 |
7.2 某型导弹舵翼面结构的可靠性及灵敏度分析 |
7.2.1 舵翼面结构模型简述 |
7.2.2 舵翼面结构的确定性力学性能分析 |
7.2.3 舵翼面结构可靠性分析 |
7.2.4 舵翼面结构分布函数灵敏度分析 |
7.2.5 舵翼面结构重要性测度分析 |
7.2.6 小结 |
7.3 某型滑翔弹弹翼展开机构的可靠性及灵敏度分析 |
7.3.1 弹翼展开机构模型简述 |
7.3.2 弹翼展开机构的确定性运动仿真分析 |
7.3.3 弹翼展开机构的参数化处理 |
7.3.4 弹翼展开机构可靠性分析 |
7.3.5 弹翼展开机构分布函数灵敏度分析 |
7.3.6 弹翼展开机构重要性测度分析 |
7.3.7 小结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工作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7)复杂结构的不确定性传递及重要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不确定性与可靠性 |
1.1.1 基于概率模型的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 |
1.1.2 基于凸集模型的非概率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 |
1.2 不确定性环境下的灵敏度分析 |
1.3 主、客观混合不确定性分析发展简介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
第二章 基于凸集模型的非概率可靠性矩独立重要性测度分析方法 |
2.1 引言 |
2.2 不确定信息的凸模型描述 |
2.3 基于凸集模型的非概率可靠性指标求解 |
2.4 基于凸集模型的非概率可靠性重要性测度 |
2.4.1 基本传统概率变量对功能响应函数的矩独立重要性测度 |
2.4.2 输入变量对传统概率可靠性的重要性测度 |
2.4.3 基于凸集模型的非概率可靠性的重要性测度及性质 |
2.4.4 非概率可靠性重要性测度的Monte-Carlo数值模拟法 |
2.5 基于凸集模型的非概率可靠性重要性测度的SDP解法 |
2.5.1 SDP模型 |
2.5.2 函数的一阶HDMR及其SDP模型 |
2.5.3 算例 |
2.6 非概率可靠性重要性测度的高效ALK解法 |
2.6.1 Kriging插值模型简介 |
2.6.2 Kriging插值模型的建立 |
2.6.3 基于优化加点准则的Kriging方法 |
2.6.4 算例 |
2.7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基于失效概率重要性测度的参数灵敏度分析 |
3.1 引言 |
3.2 输入变量对传统概率可靠性的重要性测度 |
3.3 基于失效概率重要性测度的参数灵敏度分析 |
3.4 基于失效概率的重要性测度参数灵敏度的ALK解法 |
3.4.1 基于概率可靠性的ALK方法 |
3.4.2 采用ALK方法求解失效概率的重要性测度参数灵敏度 |
3.5 算例 |
3.5.1 数值算例 1 |
3.5.2 Ishigami函数 |
3.5.3 屋架结构 |
3.5.4 十杆结构 |
3.6 小结 |
第四章 复合随机振动结构的不确定性传播分析方法 |
4.1 复合随机结构动力学概况 |
4.2 确定性结构的平稳随机响应分析 |
4.3 改进的输入变量对复合随机结构失效概率的重要性测度 |
4.3.1 基于改进失效概率的复合随机结构重要性测度双层MC解法 |
4.3.2 基于改进失效概率的复合随机结构重要性测度ALK解法 |
4.3.3 算例 |
4.4 复合随机振动结构的动力可靠性矩独立重要性测度及分析方法 |
4.4.1 随机变量对结构动力可靠性的重要性测度 |
4.4.2 动力可靠性矩独立重要性测度求解的方法 |
4.4.3 算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复合随机振动结构的区域重要性测度分析方法 |
5.1 CSM和CSV区域重要性测度指标 |
5.2 基于动力可靠性的区域重要性测度 |
5.2.1 基于动力可靠性的区域重要性测度定义 |
5.2.2 基于动力可靠性的区域重要性测度性质 |
5.2.3 CFDR计算流程 |
5.2.4 算例 |
5.3 基于动力可靠性测度的区域重要性分析方法 |
5.3.1 定义 |
5.3.2 CDRME曲线的性质 |
5.3.3 CDRME求解的SDP方法 |
5.3.4 算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非概率不确定性的主客观重要性分析 |
6.1 基于主客观不确定性的非概率可靠性重要性分析 |
6.1.1 不确定信息的区间描述方法 |
6.1.2 基于主客观不确定性的非概率可靠性重要性分析 |
6.1.3 基于主客观不确定性的非概率可靠性重要性测度SDP方法 |
6.1.4 算例分析 |
6.2 主观变量为凸集模型重要性测度研究 |
6.2.1 凸集随机不确定性传递 |
6.2.2 求解重要性测度 |
6.2.3 算例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致谢 |
(8)空空导弹系统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导弹武器系统可靠性研究现状 |
1.2.1 导弹武器系统的发展现状 |
1.2.2 导弹武器系统可靠性研究进展综述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解决方案 |
第2章 系统可靠性研究基本理论 |
2.1 可靠性基本理论 |
2.1.1 可靠性的定义 |
2.1.2 故障率定义和表达式 |
2.2 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和步骤 |
2.2.1 系统可靠性模型的建立 |
2.2.2 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 |
2.2.3 故障树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导弹武器分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 |
3.1 导弹的战斗部效能评估和可靠性研究 |
3.1.1 导弹战斗部的作战效能评估 |
3.1.2 导弹战斗部的系统可靠性研究 |
3.2 导弹推进系统可靠性研究 |
3.2.1 有限样本无失效数据的导弹推进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 |
3.2.2 无失效数据的导弹推进系统可靠度计算 |
3.3 导弹制导控制一体化系统介绍 |
3.3.1 弹制导控制一体化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 |
3.3.2 极少子样导弹制导控制一体化系统可靠度计算 |
3.4. 导弹电源系统可靠性分析 |
3.4.1 导弹电源可靠性模型的建立 |
3.4.2 导弹电源系统可靠性研究 |
3.5 导弹结构系统可靠性分析 |
3.5.1 导弹结构系统功能和结构层次划分 |
3.5.2 导弹结构系统可靠性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导弹武器系统整体任务可靠性分析研究 |
4.1 导弹武器系统的可靠度计算 |
4.2 导弹武器系统的FMECA分析 |
4.3 导弹武器系统的FTA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导弹电源系统的模糊FMECA分析 |
5.1 传统FMECA方法及其局限性研究 |
5.1.1 导弹电原的传统FMECA |
5.1.2 导弹电源系统的FMECA分析局限性 |
5.2 导弹电池的模糊FMECA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导弹关键螺栓联接结构有限元分析与预紧力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预紧力螺栓联接简介 |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预紧力螺栓联接相关基本理论 |
2.1 预紧力螺栓联接有限元分析基本理论 |
2.1.1 非线性接触有限元理论 |
2.1.2 模态分析理论 |
2.1.3 随机振动分析理论 |
2.2 螺栓联接安装扭矩与预紧力之间的转换 |
2.2.1 安装扭矩与预紧力 |
2.2.2 拧紧力矩系数 |
2.3 结构可靠性分析理论 |
2.3.1 结构可靠性概述 |
2.3.2 应力-强度干涉理论 |
2.3.3 结构可靠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导弹关键部位螺栓联接的静力学仿真分析 |
3.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3.1.1 导弹几何全模型 |
3.1.2 导弹三处关键部位螺栓联接局部几何模型 |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1 材料属性 |
3.2.2 单元类型的选取与有限元模型 |
3.2.3 非线性有限元接触设置 |
3.3 导弹三处关键部位预紧力螺栓联接的有限元分析与结果 |
3.3.1 关键舱体间预紧力螺栓联接有限元分析及其结果 |
3.3.2 敏感元器件1与舱体1预紧力螺栓联接有限元分析及其结果 |
3.3.3 敏感元器件2与舱体1螺栓联接结构有限元分析及其结果 |
3.4 导弹预紧力螺栓联接加载弯矩分析和预紧力优化 |
3.4.1 全弹有限元模型 |
3.4.2 应力分析结果与预紧力校核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导弹关键部位螺栓联接结构的随机振动分析 |
4.1 敏感元器件与舱体1螺栓联接结构动力学分析 |
4.1.1 动力学分析模型的建立 |
4.1.2 静力分析与模态分析 |
4.1.3 随机振动(PSD)分析及其响应 |
4.2 预紧力变化对舱体间螺栓联接结构随机振动响应的影响 |
4.2.1 动力学分析模型的建立 |
4.2.2 随机振动(PSD)分析及其响应 |
4.2.3 指导预紧力变小对舱体间螺栓联接振动特性及响应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导弹预紧力螺栓联接可靠性分析 |
5.1 导弹预紧力螺栓联接可靠性分析 |
5.1.1 安装扭矩范围值 |
5.1.2 螺栓联接预紧力的上下限 |
5.1.3 螺栓联接结构的可靠性分析 |
5.2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基于可靠性的超音速反舰导弹多学科设计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多学科设计优化研究现状 |
1.2.2 基于可靠性的多学科设计优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多学科设计优化 |
2.1 多学科设计优化简介 |
2.1.1 多学科设计优化的定义 |
2.1.2 多学科设计优化的主要研究内容 |
2.2 多学科设计优化的建模 |
2.3 复杂系统的分解 |
2.4 多学科设计优化的近似技术 |
2.5 灵敏度分析 |
2.6 多学科设计优化的优化过程 |
2.6.1 多学科设计优化的优化过程分类 |
2.6.2 协同优化 |
2.6.3 并行子空间优化 |
2.7 多学科设计优化中的搜索策略 |
2.7.1 全局最优与全局最优化算法 |
2.7.2 遗传算法 |
2.7.3 模拟退火算法 |
2.7.4 禁忌搜索算法 |
2.7.5 一种新的全局优化方法 |
2.8 多学科设计优化的集成开发框架 |
2.8.1 iSIGHT |
2.8.2 AML |
2.8.3 OPTIMUS |
2.8.4 PHX Model Center |
2.9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不确定性的多学科设计优化 |
3.1 不确定性设计理论 |
3.1.1 不确定性的来源及分类 |
3.1.2 不确定性建模 |
3.2 基于不确定性的设计优化 |
3.2.1 基于不确定性的设计 |
3.2.2 基于可靠性的优化 |
3.2.3 基于可靠性的多学科设计优化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导弹总体优化方法研究实例 |
4.1 战术技术要求 |
4.2 数学模型的建立 |
4.2.1 学科划分 |
4.2.2 空气动力学科计算模型 |
4.2.3 结构学科模型 |
4.2.4 助推装置设计学科模型 |
4.2.5 可靠性学科模型 |
4.2.6 推进系统学科模型 |
4.2.7 弹道学科模型 |
4.3 优化方法及计算结果 |
4.3.1 传统优化 |
4.3.2 多学科设计优化 |
4.3.3 基于可靠性的多学科设计优化 |
4.3.4 计算结果对比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导弹结构动力可靠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汽车起重机臂架可靠性分析[D]. 王宁. 长安大学, 2021
- [2]炮射导弹通用行为模块研究[D]. 章森. 中北大学, 2020(02)
- [3]弹上电气控制组合设计与实现[D]. 马齐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4]整体式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空面导弹一体化设计[D]. 孙霄剑.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5]服役条件下折叠翼展开机构力学特性及可靠性评价研究[D]. 邓红林. 浙江理工大学, 2016(07)
- [6]可靠性和可靠性灵敏度分析的函数替代方法研究及应用[D]. 赵海龙. 西北工业大学, 2015(04)
- [7]复杂结构的不确定性传递及重要性分析研究[D]. 张屹尚. 西北工业大学, 2015(12)
- [8]空空导弹系统可靠性研究[D]. 李江龙.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5(06)
- [9]导弹关键螺栓联接结构有限元分析与预紧力控制[D]. 郇光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10]基于可靠性的超音速反舰导弹多学科设计优化[D]. 桂敏锐.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