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沥青路面综合养护车的现状和发展方向(论文文献综述)
焦生杰,任化杰[1](2020)在《沥青路面微波养护技术研究综述》文中提出阐述了沥青路面微波养护技术的发展历程,简要介绍了微波加热的基本原理与特点、微波应用器与频率的选用、微波加热沥青混凝土电磁热模型和用于加热沥青混合料和除冰相关材料的介电常数,分析了国内外对沥青路面微波养护技术的学术研究与设备的发展现状、专利应用情况,总结了微波加热在RAP材料、除冰除雪、沥青路面微波养护设备、微波吸波材料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和应用,同时指出了现存的问题与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推动微波技术在公路养护行业的应用与发展提供参考。
李国征[2](2020)在《多功能公路养护车设计及坑槽修补模块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多功能公路养护车是一种能实现多种养护功能,一机多用的公路养护动力平台。公路通车里程的大量增加必然会带来大规模的养护工作量,养护工作的增加必然要求养护装备的大量增长。论文顺应国家形势需求,依托新乡市科技重大项目的支持,研发一种多功能公路养护车。旨在提高养护车辆的使用率,减轻养护单位购置设备的资金压力,满足日益增长的公路养护需求。根据我国当前公路养护实际状况,首先从模块化设计的概念入手,提出了多功能公路养护车总体设计的思路。然后通过实际路况调研,分析了整车技术方案、模块功能与参数,确认了总体设计方案,包括该车总体结构组成,关键技术参数。论文对车辆的关键部件进行了选型,对车辆轴荷进行了校核计算,重点设计了快换作业平台。液压系统是多功能公路养护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作业模块的动力由该系统提供。论文研究确定了该车液压系统的功率,液压泵排量与转速,以及液压油箱容积等参数,通过前、中、后部的液压接口,可以很方便地为不同的作业设备提供动力。同时进行了多功能公路养护车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以及调试。对关键作业模块——坑槽修补模块进行了详细设计,确定了该模块的工作原理和工艺流程,以及适应多种路用材料的合理仓容、拌合器转速和生产能力等参数,设计了单轴拌合装置,对坑槽修补模块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多功能能公路养护车达到了设计目标,各性能指标均能满足使用要求。
王贝[3](2020)在《轮式工程改装车平台电液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与技术不断发展,使得道路养护机械的技术水平也日益提高。底盘机构作为机械化养护的支撑,不仅可以为公路机械提供必要的牵引力,还能使机械以既定速度按照规定方向行驶作业,底盘性能的优劣对整机性能的好坏与寿命的长短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目前,我国在公路养护中不同的养护作业必须配备不同的专用机械,这样所配备的专用机械种类繁多。由于公路养护方式大多具有间歇作业形式,导致部分设备长时间闲置、利用率很低。通过设计改装车平台,使同一底盘可适应至少两种不同的作业形式,实现“一机多用”,并可以安全、高效、可靠、稳定的完成作业。本文通过分析公路养护机械的作业形式,研究设计了可满足“一机多用”要求的轮式工程改装车平台的电液控制系统。平台结构选用汽车二类底盘,以单发动机作为动力输出来源,利用全功率取力器分别给平台的行走系统和作业系统提供动力。平台行走液压系统为闭式系统,采用电比例伺服反馈控制方式由变量泵来提供动力;作业液压系统为开式液压系统,将系统分为两个回路,每n个执行元件构成一个回路,由双联齿轮泵分别为两个回路提供动力,这样所设计的回路可保证回路中始终有至少两个执行元件在作业,有利于泵的均匀负荷,也有利于执行元件的复合动作。设计了平台液压系统原理图,并对系统的主要动力元件进行了计算与选型。用AMESim软件对液压系统进行了建模与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理论计算结果满足要求。通过分析公路养护机械作业工况,确定了平台电控系统的输入/输出信号,给出控制节点分配图,并对电控系统的软件和硬件进行了设计与选型。该平台的研究,为道路养护机械生产厂家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潘红[4](2019)在《沥青路面综合养护车的装置及使用方法》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公路事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高速公路、高等级路面逐渐增多,使得公路养护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公路养护机械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保证沥青路面的质量,在养护过程中应当根据公路的特点采取合适的施工工艺,以此使沥青路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从沥青路面综合养护车的用途及适用范围出发,分析了沥青路面综合养护车的工作装置,然后就沥青路面综合养护车的使用技术进行探究。
张华[5](2018)在《浅析沥青路面综合养护车的技术和应用》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支持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支撑,公路事业的建设也在不断的进步,而随着公路工程的建设规模的加大,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公路养护问题,而目前我国的高等级公路几乎全是沥青路面,而这种路面必须要经常进行周期养护。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沥青路面的养护技术水平也在提高,一些新设备、新技术逐步的运用到日常的沥青公路养护中,其中综合养护车是现代科技的产物,本文针对目前沥青路面综合养护车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其用途与范围进行研究,从而提升综合养护车在沥青路面维护上的应用效果。
赵祥[6](2016)在《沥青路面养护车副车架轻量化设计及上料机构运动学仿真》文中认为随着国内道路交通的快速发展,我国公路建成通车里程数已位居世界第二。公路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路面损伤对运输效率和行驶安全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路面的维修养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沥青路面养护车正是为修补公路而设计制造的一种专用汽车。国内专用车制造厂研发了各型沥青路面养护车来满足道路养护的市场需求。为了提高沥青路面养护车的工作效率,优化产品性能,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有必要对沥青路面养护车副车架及上料机构做深入的CAE分析研究。以我校与河北省某专用汽车制造厂共同设计开发的某型沥青路面养护车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建模软件UG对副车架建立三维模型;其次利用HyperWork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副车架建立有限元模型;然后对副车架在满载弯曲工况和满载扭转工况下的强度、刚度及副车架的自由模态进行分析研究;再者,根据有限元分析结果对副车架进行拓扑优化和尺寸优化,并对优化后的副车架进行分析验证,证明其在减重32.86%后仍满足设计要求;最后,对该型养护车装备的上料机构建立虚拟样机模型,利用ADAMS/Cable模块对钢丝绳—滑轮系统进行建模,完成了运动学分析。分析结果证明,所设计的上料机构满足工作要求。
解德杰[7](2015)在《沥青路面养护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沥青路面总量的不断增加,养护工程也日益庞大,社会对道路畅通、安全、舒适、美观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沥青路面养护机械便由此产生。沥青养护设备能够对沥青路面的病损进行全面高速有效的养护,大大提升公路养护的质量,并且使养护成本大大降低,同时也减轻了人工的劳动负荷,对病损路面进行有效维护保障公路的畅通。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沥青路面养护车,对加热搅拌型滚筒料仓进行了研究,对其保温料仓进行相关设计,并就滚筒料仓设计中的滚筒结构、搅拌功能、出料系统、加热保温方式等进行了分析。设计中料仓采用滚筒式结构,内部焊接有螺旋叶片,以实现顺时针旋转对混合料进行搅拌、逆时针旋转实现卸料的功能;出料系统采用螺旋出料器,防止混合料发生离析;料仓采用红外辐射加热方式,并在滚筒与外壳之间设置保温层,实现对沥青混合料的保温。利用Fluent仿真分析软件对混合料的加热过程进行仿真研究,建立了沥青混合料的分析模型,分析了混合料加热的均匀性与加热效率,为企业产品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武道[8](2014)在《沥青路面多功能综合养护车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高等级沥青道路建设事业进入飞速发展阶段,然而路面的养护技术和设备制约着沥青路面进一步发展。本文结合某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热带季风多雨区高等级公路保畅快速修复成套技术研究”,提出子课题“沥青路面多功能综合养护车设计与研究”。旨在研发一种以冷修补为技术特征,能够进行高质量、快速修复的沥青路面小型多功能综合养护车以及现场快速修复施工工艺,并形成成套技术,实现沥青路面快速修复。本文根据路面养护车的设计原则,对沥青路面多功能综合养护车进行了结构设计和零部件选型设计,使沥青路面多功能综合养护车集切割、挖掘、破碎、搅拌、压实功能于一体。在结构设计的基础上,校核了空载、满载状态下,包括载荷分配、操作稳定性、行驶稳定性在内的多项性能指标,规定了整车行驶速度应限制在100km/h内。并针对以最大挖掘半径向后挖掘、以最大挖掘半径侧面挖掘、单斗受力三种极限工况下,关键部件的有限元分析,验证了各工况下关键部件都处于安全范围内,且整车安全系数分别达到1.797、1.547、2.8。本文通过运动学仿真获得了挖掘装置活动的包络曲线和有效挖掘范围包络曲线;同时获得了挖掘装置有效工作时的最大挖掘半径、最大卸料高度、最大挖掘深度等关键性能数据;并提出了将各状态下液压缸的伸长量测量记录下来,载入数据库,用于挖掘装置实现自动化作业的方案。通过动力学仿真,模拟了挖掘装置以最大挖掘半径挖掘和单斗受力两种状态下,挖掘机底架与车架连接处转矩的变化曲线,曲线显示:此关键部位受载基本对称,底架、车架和螺栓等部件受力均匀。
潘雪娇[9](2014)在《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养护车摊铺压实系统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来源于长安大学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2013G1502053)、2012年江苏省“双创人才计划”和扬州“绿扬金凤计划”。本文所研究的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养护车作为沥青路面养护机械中最重要的机种类型之一,在养护作业中,它是集加热、翻松、回收、拌合、摊铺及压实等多项养护工序为一体的一次性连续、高效、高质量施工作业的养护机械,其摊铺压实系统作为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养护车的核心组成机构,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沥青路面最终的摊铺压实养护质量,因此,对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养护车摊铺压实系统的研究不仅在科学层面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而且在路面养护工程机械应用层面也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本文展开的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1.为了研究该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养护车的摊铺压实一体系统的可行性和稳定性,在理论分析该系统的连续振动耦合机理的基础上,采用振动学和动力学等交叉学科理论知识,对其建立了“沥青路面-熨平-压实”多自由连续振捣摊铺压实系统动力学模型和状态空间模型,利用MATLAB仿真软件分析了该模型系统中关键参数对熨平板和压实钢轮工作响应的影响,并对所建模型系统的固有振动频率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研究,仿真分析结果验证了该系统模型的正确性。2.为了研究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养护车的摊铺压实一体系统中最关键的工作机构——连续振捣机构的工作性能,在理论分析该系统的连续振捣机构液压系统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采用液压传动和传统PID控制等交叉学科理论知识,对其建立了双泵-双马达的连续振捣摊铺压实液压变频系统的仿真模型,利用AMESim仿真软件对其进行了仿真与分析,结果验证了在不同振捣频率下所建的双泵-双马达的连续振捣摊铺压实液压变频系统的可行性和稳定性,同时仿真结果表明,增加的传统PID控制和蓄能器虽然能有效地改善现有系统的性能,实现连续振捣频率的无极调节,但是整个系统的响应性能还有待提高。3.为了能更好的控制连续振捣机构的响应性能,以得到更好的路面摊铺压实质量,进一步研究了对其直接影响的连续振捣频率的实时跟踪与控制,在理论分析了连续振捣频率实时跟踪与控制的原理和意义的基础上,采用自适应控制和动态滑模控制等交叉学科理论知识,设计了一个自适应动态滑模控制器,从理论上验证了该控制器的稳定器,并利用仿真软件对传统PID控制和所设计的自适应动态滑模控制均做了仿真与分析,对比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自适应动态滑模控制器对系统的整体性能控制有较大的改善,有效的控制了系统的超调量和稳态响应时间,较好地抑制了参数变化的不确定性和干扰性,具有较好的转速/频率自适应动态控制响应性能,实现了对摊铺压实连续振捣马达转速/频率的实时跟踪和控制。
叶玲[10](2014)在《国内沥青路面综合养护车的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文中研究指明沥青路面养护技术是一门材料、工艺、设备相结合的综合学科,着重介绍沥青路面综合养护车分类以及各自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
二、我国沥青路面综合养护车的现状和发展方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沥青路面综合养护车的现状和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沥青路面微波养护技术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微波加热的基本原理与特点 |
2 微波应用器与频率的选用 |
3 微波加热沥青混凝土电磁热模型 |
4 用于加热沥青混合料和除冰相关材料的介电常数 |
5 沥青路面微波养护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5.1 国外研究现状 |
5.2 国内研究现状 |
5.3 沥青路面微波养护技术学术研究现状 |
5.4 国内沥青路面微波养护技术专利现状 |
6 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
7 结 语 |
(2)多功能公路养护车设计及坑槽修补模块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多功能公路养护车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多功能公路养护车发展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多功能公路养护车总体设计 |
2.1 设计原则与要求 |
2.2 总体方案设计 |
2.2.1 基本工作原理 |
2.2.2 总体设计内容与结构组成 |
2.2.3 关键技术和主要参数 |
2.3 整车设计计算 |
2.3.1 车辆底盘的选型计算 |
2.3.2 轴载质量计算 |
2.3.3 质心位置计算 |
2.3.4 车辆行驶稳定性计算 |
2.3.5 随车吊的选型计算 |
2.3.6 操作稳定性分析 |
2.4 关键结构设计 |
2.4.1 快换作业平台的设计 |
2.4.2 前悬挂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功能公路养护车动力系统设计 |
3.1 整车动力系统的基本要求 |
3.2 功能模块的动力需求与计算 |
3.2.1 除雪模块的液压设计与选型 |
3.2.2 撒盐模块的液压设计与选型 |
3.2.3 打桩模块的液压设计与选型 |
3.2.4 坑槽修补模块的液压设计与选型 |
3.2.5 清扫模块的液压设计与选型 |
3.2.6 护栏清洗模块的液压设计与选型 |
3.3 整车动力系统设计 |
3.4 液压泵的计算与选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功能公路养护车控制系统设计 |
4.1 控制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
4.1.1 主车控制系统 |
4.1.2 主车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1.3 主车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
4.1.4 主要功能模块控制系统 |
4.2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4.3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4.3.1 软件控制流程图 |
4.3.2 触摸屏程序设计 |
4.4 控制系统功能实现调试与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多功能公路养护车模块设计与实验研究 |
5.1 坑槽修补模块的结构设计 |
5.1.1 主要结构与工作原理 |
5.1.2 技术要求与主要参数 |
5.1.3 设计和计算 |
5.2 单轴拌合器的材料拌合实验 |
5.3 压缩空气输送液体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轮式工程改装车平台电液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轮式工程机械底盘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轮式工程机械底盘发展趋势 |
1.4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平台的系统方案构建 |
2.1 平台的总体结构设计 |
2.2 平台动力传动系统介绍 |
2.2.1 双发动机传动系统 |
2.2.2 单发动机传动系统 |
2.2.3 单发动机系统与双发动机系统对比分析 |
2.3 平台取力器介绍 |
2.4 平台液压系统 |
2.5 平台电控系统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平台液压系统的设计 |
3.1 平台参数选择 |
3.2 轮式行走系统的运动学 |
3.3 轮式行走系统的动力学 |
3.4 平台行走液压系统设计 |
3.5 行走液压系统工作装置的选型 |
3.5.1 行走液压系统压力的确定 |
3.5.2 行走液压马达选型 |
3.5.3 行走液压泵选型 |
3.6 平台作业液压系统设计 |
3.7 作业液压系统工作装置计算及选型 |
3.7.1 作业液压系统工作压力确定 |
3.7.2 作业液压系统主要元件参数的确定 |
3.7.3 作业液压泵选型 |
3.8 发动机选型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AMESim的平台液压系统建模与仿真 |
4.1 仿真软件的介绍与选择 |
4.2 AMESim软件功能介绍 |
4.3 平台行走液压系统建模仿真 |
4.3.1 非基本元件的建模 |
4.3.2 平台行走液压系统AMESim建模 |
4.3.3 平台行走液压系统参数设置 |
4.3.4 平台行走液压系统AMESim仿真 |
4.4 平台作业液压系统建模仿真 |
4.4.1 平台作业液压系统建模 |
4.4.2 作业液压系统参数设置 |
4.4.3 平台作业液压系统AMESim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平台电控系统设计 |
5.1 平台电控系统组成 |
5.2 平台电控系统的输入输出信号 |
5.2.1 基本电气系统输入输出 |
5.2.2 控制器输入输出 |
5.3 平台电控系统的硬件选型 |
5.3.1 控制器介绍选择 |
5.3.2 控制器选择 |
5.3.3 扩展模块选择 |
5.3.4 显示屏模块选择 |
5.3.5 各控制节点输入输出分配图 |
5.4 平台电控系统的软件选择 |
5.4.1 软件功能分析 |
5.4.2 平台PLC软件开发工具 |
5.4.3 HMI组态软件控制程序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沥青路面综合养护车的装置及使用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沥青路面综合养护车的用途及适用范围 |
1.1 用途 |
1.2 适用范围 |
2 沥青路面综合养护车的工作装置 |
2.1 混合料箱 |
2.2 沥青罐 |
2.3 拌和装置 |
2.4 主要作业机具 |
3 使用技术 |
4 结语 |
(5)浅析沥青路面综合养护车的技术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沥青路面养护车的发展现状 |
2 综合养护车的用途及适用范围 |
2.1 综合养护车的用途 |
2.2 综合养护车的适用范围 |
3 综合养护车的构成装置 |
3.1 混合料箱 |
3.2 沥青罐 |
3.3 拌和装置 |
3.4 作业机具 |
4 沥青路面综合养护车的技术及应用 |
4.1 微波加热技术 |
4.2 红外加热技术 |
5 结论 |
(6)沥青路面养护车副车架轻量化设计及上料机构运动学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来源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CAE技术发展与应用状况 |
1.4 沥青路面养护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1 国外沥青路面养护车研究现状 |
1.4.2 国内沥青路面养护车研究现状 |
1.4.3 沥青路面养护车发展趋势 |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沥青路面养护车副车架三维模型和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1 UG软件介绍 |
2.1.1 UG软件概述 |
2.1.2 UG软件主要特点 |
2.2 副车架三维模型的创建 |
2.3 有限单元法介绍 |
2.3.1 有限单元法发展历史 |
2.3.2 有限单元法理论基础 |
2.3.3 有限单元法分析步骤 |
2.4 HyperWorks软件介绍 |
2.5 OptiStruct求解器介绍 |
2.6 沥青路面养护车主副车架有限元模型的创建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沥青路面养护车副车架静态及模态分析 |
3.1 副车架静态分析必要性 |
3.2 静态分析评价 |
3.2.1 强度评价指标 |
3.2.2 刚度评价指标 |
3.3 满载弯曲工况分析 |
3.3.1 边界条件处理 |
3.3.2 有限元计算结果 |
3.4 满载扭转工况分析 |
3.4.1 边界条件处理 |
3.4.2 有限元计算结果 |
3.5 副车架强度和刚度分析结果讨论 |
3.6 副车架模态分析必要性 |
3.7 模态分析理论与方法 |
3.8 副车架模态分析 |
3.8.1 边界条件确定 |
3.8.2 计算频段的确定 |
3.8.3 副车架模态分析结果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沥青路面养护车副车架的结构优化研究 |
4.1 结构优化概述 |
4.2 OptiStruct结构优化简介 |
4.2.1 OptiStruct结构优化方法 |
4.2.2 结构优化数学模型及迭代步骤 |
4.3 副车架拓扑优化 |
4.3.1 副车架拓扑优化前处理 |
4.3.2 拓扑优化设计流程 |
4.3.3 副车架拓扑优化结果 |
4.4 副车架尺寸优化 |
4.4.1 尺寸优化设计流程 |
4.4.2 副车架各零件组优化结果 |
4.5 副车架优化后验证分析 |
4.5.1 优化后副车架静态分析 |
4.5.2 优化后副车架模态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沥青路面养护车上料机构运动学仿真 |
5.1 虚拟样机技术及ADAMS动力学仿真软件简介 |
5.1.1 虚拟样机技术简介 |
5.1.2 ADAMS软件简介 |
5.1.3 ADAMS/Cable模块与建模理论简介 |
5.2 建立上料机构虚拟样机模型 |
5.2.1 上料机构设计 |
5.2.2 模型的导入 |
5.2.3 虚拟样机模型的建立 |
5.3 仿真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沥青路面养护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外养护车的技术概况与发展趋势 |
1.3 国内养护车的技术概况 |
1.4 国内养护车的发展趋势 |
1.5 本设计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养护车加热方式分析 |
2.1 传热方式简介 |
2.2 在沥青路面养护中常见的加热方式介绍 |
2.3 现有保温仓加热类型及性能要求 |
第三章 路面养护车的工作原理与结构分析 |
3.1 总体结构 |
3.2 工作原理 |
3.3 工作装置研究 |
3.3.1 旋转加热滚筒分析 |
3.3.2 保温料仓结构分析 |
3.4 传动系统的工作原理 |
3.4.1 动力系统分析 |
3.4.2 减速机的参数确定 |
第四章 路面养护车的总体参数匹配与计算 |
4.1 路面养护车功能及技术要求 |
4.2 路面养护车的总体布置 |
4.2.1 基准选定 |
4.2.2 总体布置内容 |
4.2.3 总体布置原则 |
4.2.4 重心布置 |
4.3 路面养护车加热能力计算分析 |
4.3.1 红外线加热板 |
4.3.2 热传导计算 |
4.4 路面养护车受力分析 |
4.4.1 旋转滚筒上料油缸受力分析 |
4.4.2 保温料仓油缸受力分析 |
4.5 主要参数的计算 |
4.5.1 料仓容积 |
4.5.2 加热速度 |
4.6 工作装置研究 |
4.6.1 旋转加热滚筒设计 |
4.6.2 保温料仓参数匹配与计算 |
4.7 部分产品目录、产品标准及实验标准 |
第五章 加热滚筒仿真与沥青混合料加热试验研究 |
5.1 加热滚筒仿真研究 |
5.2 沥青混合料加热试验研究 |
5.2.1 沥青混合料实验方案设计 |
5.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论文所做的工作与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沥青路面多功能综合养护车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道路养护机械发展现状 |
1.2.2 国内道路养护机械发展现状 |
1.2.3 沥青路面多功能综合养护车发展方向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沥青路面多功能综合养护车研发的可行性分析 |
2.1 课题来源 |
2.2 施工工艺可行性 |
2.3 经济可行性 |
2.4 市场需求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沥青路面多功能综合养护车的系统设计 |
3.1 总体方案设计 |
3.1.1 沥青路面多功能综合养护车的设计原则和要求 |
3.1.2 沥青路面多功能综合养护车设计目标 |
3.1.3 沥青路面多功能综合养护车的总体布置 |
3.2 各系统结构部件的选型与设计 |
3.2.1 底盘选取 |
3.2.2 切割机、破碎镐选型 |
3.2.3 挖掘机选型 |
3.2.4 破碎、搅拌系统设计 |
3.2.5 新料仓、新料斗设计 |
3.2.6 压路机选型 |
3.2.7 电控系统设计 |
3.3 底盘载荷分配分析 |
3.3.1 轴荷分配原则 |
3.3.2 满载状态下轴荷计算 |
3.3.3 空载状态下轴荷计算 |
3.4 行驶稳定性分析 |
3.4.1 满载状态下行驶稳定性分析 |
3.4.2 空载状态下行驶稳定性分析 |
3.5 操作稳定性分析 |
3.5.1 稳态方向稳定性分析 |
3.5.2 动态方向稳定性分析 |
3.6 造型设计 |
3.6.1 外观造型设计 |
3.6.2 典型工作状态表现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关键部件有限元分析 |
4.1 沥青路面多功能综合养护车的三种极限工况分析 |
4.2 最大挖掘半径向后挖掘工况下关键部件分析 |
4.2.1 挖掘机底架受力分析 |
4.2.2 汽车底盘受力分析 |
4.2.3 整体模型受力分析 |
4.3 最大挖掘半径侧面挖掘工况下关键部件分析 |
4.3.1 挖掘机底架受力分析 |
4.3.2 汽车底盘受力分析 |
4.3.3 整体模型受力分析 |
4.4 单斗受力工况下关键部件分析 |
4.4.1 挖掘机底架受力分析 |
4.4.2 汽车底盘受力分析 |
4.4.3 整体模型受力分析 |
4.5 转移旧料状态受力分析 |
4.6 添加新料状态受力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挖掘装置运动学及动力学仿真分析 |
5.1 运动学分析 |
5.1.1 挖掘装置介绍 |
5.1.2 挖掘装置虚拟样机模型的导入 |
5.1.3 挖掘装置运动学仿真 |
5.2 动力学分析 |
5.2.1 挖掘阻力的理论计算 |
5.2.2 挖掘装置动力学仿真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养护车摊铺压实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养护车摊铺压实系统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沥青路面养护车及其摊铺压实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沥青路面养护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1.2.2 摊铺压实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
1.3 本文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养护车结构总成简介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二章 沥青混合料力学特性分析及其路面热再生技术研究 |
2.1 沥青混合料 |
2.1.1 沥青混合料的的分类 |
2.1.2 沥青混合料组成结构的类型 |
2.1.3 沥青混合料的强度特性 |
2.2 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摊铺压实流变特性 |
2.2.1 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摊铺压实机理 |
2.2.2 沥青混合料的流变特性分析 |
2.2.3 沥青路面损坏类型及原因分析 |
2.3 沥青路面现场热再生技术 |
2.3.1 沥青路面就地加热再生机理及养护工艺 |
2.3.2 沥青路面就地加热再生的现实意义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摊铺压实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分析与仿真研究 |
3.1 摊铺压实系统的基本构成及原理 |
3.1.1 摊铺压实系统的基本构成 |
3.1.2 摊铺压实系统的工作原理 |
3.2 摊铺压实系统激振器的工作原理 |
3.3 摊铺压实系统耦合动力学模型 |
3.3.1 连续振动压实机理 |
3.3.2 复合振动系统动力学耦合模型的建立 |
3.3.3 摊铺压实振动系统运动方程的分析 |
3.3.4 连续振捣耦合系统固有频率的分析 |
3.4 基于 Matlab 的仿真与分析 |
3.4.1 连续振动耦合系统状态空间模型 |
3.4.2 连续振动耦合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
3.4.3 仿真模型的主要参数的确定 |
3.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连续振捣摊铺压实液压系统特性分析与仿真研究 |
4.1 连续振捣连续摊铺压实液压变频系统 |
4.1.1 变频系统的工作原理 |
4.1.2 双泵-双马达调速回路特性分析 |
4.2 连续振捣摊铺压实液压变频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
4.2.1 AMESim 软件介绍 |
4.2.2 变频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
4.2.3 液压变频系统的主要参数的确定 |
4.3 连续振捣摊铺压实液压变频系统仿真模型的仿真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摊铺压实系统连续振动频率实时跟踪控制与仿真研究 |
5.1 连续振动频率实时跟踪与控制的原理及意义 |
5.2 连续振动频率实时跟踪控制系统模型的建立 |
5.2.1 双泵双马达控制系统原理 |
5.2.2 双泵双马达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
5.3 自适应动态滑模控制器的设计 |
5.3.1 自适应动态滑模控制理论原理 |
5.3.2 自适应动态滑模控制器设计 |
5.3.3 自适应动态滑模控制器稳定性验证 |
5.4 连续振动频率实时跟踪控制的仿真与分析 |
5.4.1 传统 PID 控制的双泵-双马达系统响应仿真 |
5.4.2 自适应动态滑模控制的双泵-双马达系统响应仿真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国内沥青路面综合养护车的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产品现状 |
3 产品的发展方向 |
4 结束语 |
四、我国沥青路面综合养护车的现状和发展方向(论文参考文献)
- [1]沥青路面微波养护技术研究综述[J]. 焦生杰,任化杰.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2020(05)
- [2]多功能公路养护车设计及坑槽修补模块实验研究[D]. 李国征. 长安大学, 2020(06)
- [3]轮式工程改装车平台电液控制系统研究[D]. 王贝. 长安大学, 2020(06)
- [4]沥青路面综合养护车的装置及使用方法[J]. 潘红. 科技创新导报, 2019(05)
- [5]浅析沥青路面综合养护车的技术和应用[J]. 张华. 绿色环保建材, 2018(10)
- [6]沥青路面养护车副车架轻量化设计及上料机构运动学仿真[D]. 赵祥. 河北工业大学, 2016(02)
- [7]沥青路面养护车研究[D]. 解德杰. 长安大学, 2015(02)
- [8]沥青路面多功能综合养护车设计与研究[D]. 武道. 长安大学, 2014(03)
- [9]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养护车摊铺压实系统研究[D]. 潘雪娇. 重庆交通大学, 2014(03)
- [10]国内沥青路面综合养护车的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J]. 叶玲. 轻工科技,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