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水平的研究

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水平的研究

一、冠心病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血脂水平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边娟[1](2021)在《血浆骨保护素对早发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分层预测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早发冠心病(premature coronary heart disease,PCHD)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按照GRACE评分分为低、中、高危组不同组别之间血浆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水平,探究血浆骨保护素与早发急性冠脉综合征不同危险分层之间的关系及对高危组预测价值,并观察不同血浆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基线水平分组间6个月内再次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率,探究不同基线水平OPG与MACE事件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东关分院心脑血管专科医院心内科2019年8月—2021年1月因症状疑似早发冠心病患者收住院患者210例,其中男性106例,年龄48.86±4.65岁;女性104例,年龄54.65±6.49岁。资料收集:入院记录一般资料并书写病历,嘱患者距离次日采血禁饮食8小时,于次日采集患者相关生化指标样本并送检于我院检验科,样本在25℃下高速3000r/min离心20min后,取EP管-80℃冰箱冻存,采用ELISA检测血浆骨保护素浓度。所有入院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和冠状动脉成像CT结果分为PCHD组150例和对照组60例,比较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及OPG水平;再据临床表现、心电图变化、心肌损伤标记物等分为PSAP组41例,PACS组109例,进行一般临床资料及OPG含量比较;将PACS组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GRACE评分≤108分、108-140、>140),上述分组依据GRACE评分分组,分析比较各组间OPG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OPG与GRACE评分的之间的相关性,后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GRACE评分高危组的危险因素,血浆OPG水平对高危组的预测价值采用ROC曲线分析;据ROC曲线测得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高OPG组和低OPG组,比较两组间半年内MACE事件发生率。结果:1.PCHD组在早发冠心病家族史、LDL-C、HCY明显高于CON组,(P<0.05);在年龄、尿酸、胱抑素C、甘油三酯、缺血修饰白蛋白、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总胆固醇及D-二聚体PCHD组高于CON组(P>0.05)。2.PCHD组血浆OPG水平明显高于CON组(p<0.001),且PACS组血浆OPG水平高于PSA组(P<0.001)。3.PACS组HCY、LDL-C高于PSAP组(p<0.05)。4.PACS组根据GRACE评分分为低、中、高危组,其中高危组吸烟史、LDLC、OPG水平明显高于中危及低危组(P<0.05),且OPG血浆OPG水平与PACS组GRACE评分呈正相关(r=0.591,P<0.001)。5.二元Logistic回归示血浆OPG和高血压病史是PACS高危组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11,95%CI=1.005-1.016,P<0.001;OR=3.451,95%CI=1.101-10.820,P=0.034)。6.采用ROC曲线分析OPG对PACS组GRACE评分高危组的预测价值,结果示ROC曲线下面积(AUC)=0.823,95%CI=0.724-0.905,P<0.001。取OPG=396.64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518,其对GRACE评分高危组的诊断价值最大,其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80.4%与71.4%。7.PACS组分为高OPG组55例和低OPG组54例,两组间院内、1月内MACE事件的发生率比较(P>0.05);院外3、6月两组间MACE事件的发生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血浆OPG水平与PACS组GRACE评分呈正相关(r=0.591,P<0.001)。2.血浆OPG≥396.64pg/ml时,提示PACS更高的缺血风险。3.高血浆OPG水平,提示远期MACE事件发生率高。

郭建波[2](2020)在《活血化痰法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循证医学分析与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致死类型。不稳定型心绞痛则介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之间,与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的心肌缺血密切相关。在2019年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结果中,全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约有2.9亿,其中约有1100万人患有冠心病,死亡率在所有疾病中占居首位。目前,针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诊断与常规治疗仍存在局限性,中医通过辨证论治法,能够有效地改善临床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临床症状。痰瘀互阻证作为主要证候之一,亟需临床应用高效处方进行治疗。目的1.针对临床痰瘀互阻证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研究活血化痰法疗效与安全性的临床证据,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和高效新药的开发提供初步依据。2.在结合活血化痰法与经典名方的基础上,探索瓜蒌丹参颗粒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的实验药效。方法1.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连续性变量采用随机效应模型、Cohen’s d、95%CI、亚组分析方法,分别对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血脂指标,C反应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进行meta分析;二分类变量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相对危险度RR(Relative Risk)、95%CI和L’ Abbe图异质性检验方法,分别对心绞痛疗效、硝酸甘油停减率、患者退出率、中医证候疗效、心电图疗效和不良反应事件进行mmeta分析;研究间的异质性大小通过Q统计与I2结合进行评价;异质性来源通过Meta回归方法及气泡图进行判断;运用剪补分析的漏斗图和Egger检验,评估纳入研究的发表偏倚;全部研究均采用敏感性分析排除导致异质性的研究再进行meta分析。2.根据活血化痰与经典名方相结合的特点,制备中医新药瓜蒌丹参颗粒;通过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模型;分别从同型半胱氨酸、乳酸脱氢酶、肌钙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和心脏组织形态学方面,观察瓜蒌丹参颗粒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的药效情况。结果1.基于循证医学的meta分析结果:(1)初次检索共收录1246篇文献,最终纳入17项研究,涉及到16种运用活血化痰法的中药方剂;其中活血化痰法联用的观察组有631例患者,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有612例患者;(2)运用活血化痰的观察组比对照组的心绞痛疗效更为显着(RR=1.21,95%CI[1.12,1.31],P<0.01);(3)观察组治疗后服用硝酸甘油的患者比例显着少于对照组(RR=1.36,95%CI[1.22,1.51],P<0.01);(4)观察组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的4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综合评分高于对照组(SMD=0.54,95%CI[0.38,0.7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5)观察组的患者退出率低于对照组,但不具有显着差异(RR=0.60,95%CI[0.18,1.95],P=0.39);(6)在中医证候疗效评价中,观察组高于对照组(RR=1.21,95%CI[1.13,1.30],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7)在心电图疗效结果中,观察组显着优于对照组(RR=1.19,95%CI[1.09,1.31],P<0.01);(8)在两组血脂4项指标的结果中,观察组的低密度脂蛋白(SMD=-0.50,95%CI[-0.75,-0.25],P<0.05)、总胆固醇(SMD=-1.57,95%CI[-1.91,-1.23],P<0.05)和甘油三酯(SMD=-0.40,95%CI[-0.60,-0.19],P<0.05)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在高密度脂蛋白指标上高于对照组(SMD=0.61,95%CI[0.38,0.84],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9)在其他血液指标的结果中,观察组的C反应蛋白(SMD=-0.74,95%CI[-1.07,-0.40],P<0.01)、高敏 C 反应蛋白(SMD=-0.74,95%CI[-1.02,-0.46],P<0.01)和同型半胱氨酸(SMD=-0.63,95%CI[-0.96,-0.30],P<0.01)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10)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对照组,但不具有显着差异(SMD=0.35,95%CI[0.08,1.56],P=0.17)。2.瓜蒌丹参颗粒的药效学实验结果:(1)实验的42只Wistar雄性大鼠因造模造成高剂量瓜蒌丹参颗粒组、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和丹蒌片组各死亡1只,低剂量瓜蒌丹参颗粒组死亡2只,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在各组同型半胱氨酸结果的比较中,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的第2次采血较第1次升高,具体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的第2次结果均高于瓜蒌丹参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及丹蒌片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各组乳酸脱氢酶结果的比较中,瓜蒌丹参颗粒低剂量组与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的第2次浓度均高于第1次,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的第2次采血结果高于瓜蒌丹参颗粒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肌钙蛋白的结果比较中,丹蒌片组及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的第2次采血结果均高于第1次,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2次采血的组间比较中,瓜蒌丹参颗粒高剂量组的肌钙蛋白浓度低于瓜蒌丹参颗粒低剂量组和丹蒌片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在第2次的结果高于其他各组(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5)在各组高敏C反应蛋白的结果比较中,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的第2次浓度高于第1次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瓜蒌丹参颗粒高剂量组的两次采血结果中,第1次的结果高于第2次(P<0.05);在第2次采血结果的组间比较中,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高于瓜蒌丹参颗粒低剂量组、高剂量组、丹蒌片组及假手术组的结果(P<0.05);(6)各组第2次采血的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均高于第1次采血结果(P<0.05);在第2次采血结果的组间比较中,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的TNF-α的浓度均高于其他各组(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7)瓜蒌丹参颗粒低剂量组第2次结果的白介素-6浓度低于第1次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次采血结果的组间比较中,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的IL-6浓度均高于瓜蒌丹参颗粒低剂量组和假手术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在HE和Masson染色结果中,相比较其他各组,瓜蒌丹参颗粒高剂量组出现了较少的心肌损伤。结论1.循证医学的meta分析表明,活血化痰法能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阻证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情况、血脂水平、C-反应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水平,具有较好的治疗接受度,在临床应用时无明显的不良反应。2.初步探索了瓜蒌丹参颗粒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的同型半胱氨酸、乳酸脱氢酶、肌钙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介素-6浓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心肌组织的损伤。

杨玉[3](2020)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残余风险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残余风险因素与血瘀证积分的相关性。方法:设计为横断面研究的现况调查,入选2019年6月至12月山东省中医院住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78例,以血瘀证积分分为血瘀证(n=46)和非血瘀证(n=32),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及多元相关分析,探讨血瘀证积分与相关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收缩压(r=0.129,P=0.024)、同型半胱氨酸(r=0.148,P=0.009)、高敏C反应蛋白(r=0.097,P=0.04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124,P=0.041)、目前吸烟量(r=0.019,P=0.012)是ACS合并颈动脉斑块血瘀证的危险因素(P=0.001)与血瘀证积分呈正相关。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颈动脉斑块血瘀证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收缩压、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前吸烟量,均属于可改变危险因素,特别应注重对新危险因素(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的积极干预。活血化瘀治法方药更适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可能降低同型半胱氨酸和高敏C反应蛋白。

黄火炎[4](2020)在《双清消斑饮对痰瘀互结型冠心病伴糖耐量异常患者糖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双清消斑饮对痰瘀互结型冠心病伴糖耐量异常患者临床疗效以及糖代谢的影响,为中医药干预延缓冠心病伴糖耐量异常患者糖代谢异常进展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痰瘀互结型冠心病伴糖耐量异常患者共12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阿卡波糖组、中药组,每组43例,对照组予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糖耐量异常健康教育,阿卡波糖组予对照组基础上+阿卡波糖片,中药组予对照组基础上+双清消斑饮,治疗周期为12周,对比治疗前后FPG、2hPG、HbA1c、hsCRP、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1.129例纳入试验患者最终完成临床试验且纳入统计的共121例,其中中药组40例,阿卡波糖组40例,对照组41例。2.治疗后三组FPG、2hPG、HbA1c、hsCRP均有所下降。治疗后中药组、阿卡波糖组FPG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组FPG下降与阿卡波糖组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组、阿卡波糖组2hPG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组2hPG下降与阿卡波糖组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组、阿卡波糖组HbA1c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组HbA1c下降与阿卡波糖组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组hsCRP下降明显优于阿卡波糖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阿卡波糖组hsCRP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中药组与阿卡波糖组、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卡波糖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疗效临床痊愈0例、显效3例、有效17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48.8%;阿卡波糖组临床痊愈0例、显效10例、有效17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67.5%;中药组临床痊愈4例、显效11例、有效2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7.5%;三组组间比较,中药组与阿卡波糖组、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卡波糖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试验过程中,未登记到患者反馈的不良反应,尿常规、粪便常规+OB、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指标未见明显改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双清消斑饮能够改善冠心病伴糖耐量异常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临床症状有良好的疗效。2.双清消斑饮能够改善患者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疗效与阿卡波糖相当;双清消斑饮能够改善高敏C反应蛋白,优于阿卡波糖。3.双清消斑饮安全性良好,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程楠[5](2020)在《营养代谢因素与高龄房颤和大动脉炎患者的预后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研究背景及目的老年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既往对房颤患者的研究多关注于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对于高龄房颤患者而言,其死亡风险高于脑卒中风险,并且高龄患者通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对于高龄房颤患者的综合管理更为重要。本研究将纳入分析80岁以上高龄房颤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患者生存的相关因素,以期对高龄房颤患者进行较为综合的管理。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于本院住院的80岁以上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病历信息,并于2017年10月1日至11月30日期间对所有患者进行统一随访,记录患者存活情况。比较不同生存结局的高龄房颤患者的临床特点。采用Cox生存分析纳入年龄、性别、体重质量指数、CHA2DS2-VASc评分、合并疾病、抗凝治疗情况以及实验室指标进入模型分析影响高龄房颤患者长期生存的因素。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有无抗凝治疗患者的生存曲线、有无低蛋白血症患者的生存曲线。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评价体重质量指数、估测的肾小球滤过率以及CHA2DS2-VASc评分对于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能力。研究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487例,中位年龄82.0(80.0-84.0)岁,女性患者202(41.5%)例,所有患者CHA2DS2-VASc评分的中位值为4(3-5)分,97(19.9%)例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经过中位随访27.0(13.0-42.0)月,96(19.7%)例患者死亡。与存活的患者相比,死亡患者合并冠心病、陈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贫血、低蛋白血症的比例较高,CHA2DS2-VASc评分较高,采用抗凝治疗的比例较低、估测的肾小球滤过率较低(P均<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未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P<0.001),伴有低蛋白血症的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未伴有低蛋白血症的患者(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体重质量指数(风险比:0.942,95%可信区间:0.890-0.998,P=0.044)、估测的肾小球滤过率(风险比:0.987,95%可信区间:0.976-0.999,P=0.029)、CHA2DS2-VASc评分(风险比:1.174,95%可信区间:1.016-1.356,P=0.030)、是否合并低蛋白血症(风险比:1.940,95%可信区间:1.078-3.491,P=0.027)、以及是否采用抗凝治疗(风险比:0.230,95%可信区间:0.093-0.573,P=0.002)均是影响患者生存的因素。体重质量指数、估测的肾小球滤过率、CHA2DS2-VASc评分对于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效能:体重质量指数ROC曲线下面积为0.569(95%可信区间:0.505-0.633,P=0.040),估测的肾小球滤过率ROC曲线下面积为0.595(95%可信区间:0.525-0.665,P=0.005),CHA2DS2-VASc 评分 ROC 曲线下面积为 0.584(95%可信区间:0.520-0.648,P=0.012)。结论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生存预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体重质量指数、估测的肾小球滤过率水平、CHA2DS2-VASc评分、是否合并低蛋白血症以及是否采用抗凝治疗均是影响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对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不仅要关注其抗凝治疗情况,也要关注其合并疾病以及营养状态等指标,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与管理,以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第二部分: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营养状态及对预后的影响研究背景及目的营养不良状态在老年患者中十分常见,并对患者预后造成不良影响。老年房颤患者的综合管理中也包括对老年患者进行营养不良状态的评估与管理。然而目前针对老年房颤患者营养状态的研究十分有限,本研究将利用三种营养不良的客观评估工具对80岁以上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营养状态进行评估,并进一步探讨营养不良状态对于高龄房颤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就诊我院的80岁以上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采用控制营养状况(Controlling Nutritional Status,CONUT)评分、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评分和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eriatric Nutritional Risk Index,GNRI)评分对患者营养状态进行评估,并于2017年10月1日至11月30日期间对所有患者进行统一随访,记录患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血栓栓塞事件和死亡)的情况。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不同营养不良状态的患者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率。采用Cox生存模型分析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影响因素。采用重分类改善指标(Net Reclassification Index,NRI)和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ntegrated Discrimination Index,IDI)评估CONUT、PNI和GNRI评分对于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复合终点事件发生风险的增量贡献。研究结果纳入的461例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位年龄为82.0(80.0-84.0)岁,女性患者198(43.0%)例。总计有303(65.7%)例患者伴有营养不良状态,由CONUT、PNI和GNRI三种评分判定的营养不良的比例分别为62.9%、5.0%和21.9%。经过中位随访27.0(15.0-42.0)月,有130(28.2%)例患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88(19.1%)例患者死亡。由CONUT、PNI、GNRI三种评分分别判定的中重度营养不良的患者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以及全因死亡率均明显高于轻度营养不良和无营养不良状态的患者(P均<0.001)。在多因素Cox生存分析中,调整年龄、性别、房颤类型、合并疾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估测的肾小球滤过率水平以及抗凝药物使用后,伴有中重度营养不良状态仍然是患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和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由CONUT评分判定的中重度营养不良状态对患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风险比为2.051(95%可信区间:1.143-3.679,P=0.016),对死亡的风险比为3.688(95%可信区间:1.856-7.326,P<0.001);由PNI评分判定的中重度营养不良状态对患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风险比为3.374(95%可信区间:1.898-5.998,P<0.001),对死亡的风险比为 5.509(95%可信区间:2.887-10.514,P<0.001);由GNRI评分判定的中重度营养不良状态对患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风险比为2.254(95%可信区间:1.381-3.679,P=0.001),对于死亡的风险比为3.604(95%可信区间:2.094-6.204,P<0.001)。NRI 和 IDI 分析显示,将 CONUT 评分(NRI:0.582,95%CI:0.218-0.638,P=0.013;IDI:0.012,95%CI:0.001-0.042,P=0.020)和 GNRI 评分(NRI:0.779,95%CI:0.412-0.817,P<0.001;IDI:0.041,95%CI:0.013-0.138,P<0.001)加入到基线多因素Cox回归模型中可显着提高模型对于患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预测能力。结论营养不良状态是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一种常见的合并症。伴有中重度营养不良状态是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营养不良状态评分可为预测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提供额外预测价值。对于高龄房颤患者,要重视其营养不良状态并及时进行个体化干预,以期改善患者的预后。第三部分:大动脉炎患者营养状态评估和预后分析研究研究背景及目的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K)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血管炎,伴有疾病进展期以及严重并发症的TAK患者死亡风险明显增加。营养状态与炎症过程密切相关。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eriatric nutritional risk index,GNRI)是由营养风险指数(Nutritional risk index,NRI)公式改进而来的评价营养状态的指标,克服了 NRI中日常体重信息无法获得的缺陷。本研究利用GNRI这一客观评价营养状态的工具对TAK患者的营养状态进行评估,并探讨营养状态与TAK患者疾病活动性以及临床预后的关系。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于我院住院的TAK患者病历信息,并于2018年8月1日至9月30日统一进行随访。利用GNRI评分评估TAK患者的营养状态,并将所有TAK患者分为:无营养不良状态(GNRI>98),轻度营养不良状态(GNRI:92-98),中度营养不良状态(GNRI:82-91),重度营养不良状态(GNRI<82)。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不同营养状态的TAK患者生存曲线,采用Cox生存分析模型分析TAK患者长期生存的影响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 GNRI 评分对于 TAK 患者长期生存的预测效能。研究结果总计纳入563例TAK患者进行分析,GNRI评分的平均值为105.4±10.2,有126(22.4%)例TAK患者伴有营养不良状态。与未伴有营养不良状态的TAK患者相比,伴营养不良状态的TAK患者年龄更小、病程更短、出现呼吸困难的比例较高、处于疾病活动期的比例更高、合并贫血和心力衰竭的比例更高,肺动脉、锁骨下动脉、升主动脉、头臂干、髂外动脉受累比例更高(P均<0.05)。GNRI评分与炎症指标红细胞沉降率(r=-0.220,P<0.001)、C反应蛋白(r=-0.241,P<0.001)呈现负相关。经过中位随访36.0(25.0-60.0)月,24例患者出现死亡。Kaplan-Meier分析显示伴有营养不良状态的TAK患者生存率显着低于无营养不良患者(P=0.02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中重度营养不良状态(风险比:4.465,95%可信区间:1.485-13.424,P=0.008)、病程(风险比:1.006,95%可信区间:1.000-1.006,P=0.038)、合并心力衰竭(风险比:21.176,95%可信区间:4.833-92.785,P<0.001)、以及合并冠心病(风险比:6.102,95%可信区间:2.260-16.474,P<0.001)均是影响TAK患者长期生存的危险因素。GNRI评分预测TAK患者长期生存的最佳界值点为 101.5,ROC 曲线下面积为 0.665(95%可信区间:0.546-0.785,P=0.007),灵敏度为67.6%,特异度为65.2%。结论营养不良状态在TAK患者中并不罕见,伴有营养不良状态的TAK患者处于疾病活动期的比例更高、临床预后更差。中重度营养不良状态、病程、合并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均是影响TAK患者长期生存的危险因素。营养不良状态在TAK患者中临床表现隐匿,容易被忽视。对于病情活动以及合并有心力衰竭的TAK患者,筛查其可能存在的营养不良状态并及时进行干预可能会提高TAK患者的生存率。第四部分:大动脉炎患者血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水平及其与左室质量指数的相关性研究研究背景及目的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K)是一种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血管炎,近年研究显示TAK患者心脏受累情况并不少见,并对TAK患者预后造成不良影响。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23是体内钙磷代谢的重要蛋白质,参与炎症过程以及心室重构过程,并可对心血管疾病临床预后进行预测。本研究探讨TAK患者血浆FGF23水平与其病情活动性以及左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连续纳入47例确诊的TAK患者和52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测定其血浆FGF23浓度。按照TAK患者血浆FGF23浓度的中位值,将所有TAK患者分为血浆高FGF23水平组和血浆低FGF23水平组,比较两组TAK患者临床特点。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TAK患者血浆FGF23水平与LVMI的相关性。研究结果TAK患者的平均年龄41.4±15.5岁,女性患者占87.2%。所有TAK患者血浆FGF23浓度的中位值为121.8(84.5-168.8)RU/mL,TAK患者血浆FGF23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121.8(84.5-168.8)比 86.7(70.5-101.1)RU/ml,P<0.001]。与血浆低FGF23水平组相比,血浆高FGF23水平组中女性TAK患者比例更高(100.0%比 75.0%,P=0.010),合并心力衰竭比例更高(43.5%比 12.5%,P=0.018),Hata分型V型与非V型的比值更高(16:7比8:16,P=0.013),加用免疫抑制剂的比例更高(21.7%比0.0%,P=0.022),同时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更大[54.0(47.0-58.0)比47.0(44.0-51.5)mm,P=0.017],LVMI 更高[126.3(81.1-177.7)比 85.9(69.7-114.3)g/m2,P=0.041]。在未服用糖皮质激素的TAK患者中,活动期与稳定期患者血浆FGF23 浓度分别为 132.6(85.7-323.2)RU/mL 和 92.9(82.4-124.1)RU/mL,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193)。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β=-0.399,P=0.016)和Hata分型V型(β=0.376,P=0.018)是TAK患者血浆FGF23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TAK患者血浆FGF23水平与LVMI存在正相关(r=0.369,P=0.011)。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中,调整年龄、性别、TAK病程、Hata分型(V型或者非V型)、合并高血压病、基线心血管事件以及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后,血浆FGF23水平与LVMI仍存在显着相关性(β=0.402,95%可信区间:0.032-0.301,P=0.016)。结论TAK患者血浆FGF23水平显着升高,年龄和Hata分型V型是影响TAK患者血浆FGF23水平的重要因素,血浆FGF23水平与TAK患者LVMI存在显着相关性,FGF23可能参与了 TAK患者心脏结构异常的病理过程,有望为TAK患者发生心脏并发症提供预测信息。血浆FGF23能否作为TAK患者疾病活动性的指标未来还需进一步进行研究。

张静[6](2017)在《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白介素-18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血脂、白介素-18、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差异。方法:选择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钙服用,剂量分别为每天10 mg和20 mg,均连续服用8周。测定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IL-18、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记录2组患者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前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18测定结果分别和对照组治疗前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18测定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18测定结果分别和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高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18测定结果分别和对照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高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18测定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均能够降低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均对冠心病炎症反应产生抑制作用,用药均安全,但瑞舒伐他汀降低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及抑制炎症反应更显着。

孙岩,廖淑萍[7](2010)在《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 2008年5月-2009年10月糖尿病患者共141例,其中糖尿病合并症组68例,单纯糖尿病组73例;另选取对照组51例。对入选者的血清胱抑素C、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进行分析。结果老年男女糖尿病合并症组血清胱抑素C、高敏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最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最低,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糖尿病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男女单纯糖尿病组高敏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男女单纯糖尿病组血清胱抑素C与对照组比较,无统率学意义(P>0.05)。老年女性单纯糖尿病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男性糖尿病二组与对照组血清胱抑素C低于老年女性糖尿病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男性糖尿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高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不相关。老年女性糖尿病合并症组血清胱抑素C与空腹血糖正相关;单纯糖尿病组血清胱抑素C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负相关、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相关、与高敏C反应蛋白不相关。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高脂、高糖及低度炎症状态下,血清胱抑素C水平较高。血脂对血清胱抑素C的影响可能存在性别差异。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的加重,血清胱抑素C有升高趋势。

王嵩[8](2006)在《邪毒内侵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及清热解毒法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目的 本课题研究以CPN感染加高脂饲料的模式复制出邪毒内侵致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结合临床试验,就其在血脂、炎症指标、氧化应激、纤溶系统等几个方面的影响探讨邪毒内侵致AS的机制。观察清热解毒法对这些指标的作用,并观察清热解毒法在AS形成早期阶段的干预作用,为AS的预防提供新的思路与途径。 2.试验方法 (1)动物试验。采用高脂饲料饲喂C57BL/6J小鼠并予以肺炎衣原体滴鼻感染(每隔周接种1次,共3次,6周时间)的方式造成AS模型,另设一亚组第8周时加入蛋氨酸形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观察对AS的影响。予以黄连素、阿奇霉素、立普妥灌胃进行干预,并设黄连素早期干预组(在造模开始阶段即开始给予黄连素),比较其作用。第16周后处死小鼠,取血清及胸主动脉送检。检测指标血清学检查主要包括血脂(并根据血脂计算动脉硬化指数),ELISA法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IL—1β、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病理学检查主要包括普通HE染色及计算内膜下单核细胞浸润数,免疫组化查热休克蛋白—70(HSP—70)计算染色系数(=染色强度*染色面积),电镜检查。 (2)临床试验。选取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人共50例。按照治疗组:对照组约2∶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17例)。按照其病程长短,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在西医基础治疗上治疗组给予三黄片治疗2周。分别在治疗前后观察以下指标。炎症指标:CRP、hs-CRP、hcy、WBC:其他指标:血脂、动脉硬化指数、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 3.试验结果 (1)动物试验。 黄连素早期干预对于血脂及动脉硬化指数的影响与立普妥相当,优于黄连素后期干预组及阿奇霉素组。对TG、HDL的作用与阿奇霉素相当。对于TG的影响优于其他各组。在造模的影响因素中,高脂、CPN均加重血脂指标,而且加CPN组更高于单纯高脂组。普食+CPN组与高脂+CPN组对血脂的影响作用无差异。饲料中加蛋氨酸制成高hcy血症,对于血脂及动脉硬化指数的作用与不加者比较差异明显。 对OX—LDL的影响,黄连素早期干预组优于晚期干预组,但与阿奇霉素、立普妥之间无差异。在单纯高脂组,黄连素对OX-LDL的水平无影响。高脂+CPN与空白对照组(普食+无CPN)、普食+CPN、高脂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普食+CPN组与普食+CPN+hcy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 对IL-1β的影响,B1组的作用与阿奇霉素、立普妥相当,优于B2、B3组。高脂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9](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提出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人。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10](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研究指明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二、冠心病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血脂水平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冠心病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血脂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血浆骨保护素对早发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分层预测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临床资料收集
    (三)相关定义
    (四)骨保护素测量方法
    (五)实验方法
二、过程与结果
    (一)PCHD与 CON组一般临床资料及OPG比较
    (二)PACS与 PSAP组一般临床资料及OPG比较
    (三)GRACE评分低、中、高危组一般资料及OPG比较
    (四)血浆OPG与 GRACE评分相关性分析
    (五)不同OPG分组间患者半年内 MACE 事件发生率比较
三、讨论
    (一)PCHD与 HCY
    (二)PCHD与 LDL-C
    (三)PCHD与其他因素
    (四)PCHD与OPG
    (五)不足与展望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早发冠心病的相关血清学标志物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2)活血化痰法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循证医学分析与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经典名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1 经典名方
        2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辨证论治
        3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西医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炎症因子影响的研究进展
        1 血清炎症因子
        2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循证医学分析 活血化痰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1 资料与设计
    2 文献检索与处理
    3 结果
    4 小结
第二部分 药效学研究 活血化痰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的药效学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一 PubMed检索策略
附录二 Meta分析涉及的方剂组成
附录三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附录四 Elisa检测结局指标的浓度计算方法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残余风险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研究资料与方案
    1.研究资料
        1.1 研究人群
        1.2 研究诊断标准
        1.3 研究纳入标准
        1.4 研究排除标准
    2.研究方案
        2.1 研究设计类型
        2.2 样本量
        2.3 临床资料收集
    3.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结果
    1.基线人口学和临床特征
    2.血瘀证组相关危险因素
    3.综合检验结果
讨论
    1.ASCVD与血瘀证
        1.1 ASCVD中医病因病机与血瘀证的关系
        1.2 ASCVD与血瘀证的病理机制
    2.残余炎症风险与血瘀证
    3.结果讨论
        3.1 高敏C反应蛋白与血瘀证
        3.2 同型半胱氨酸与血瘀证
        3.3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血瘀证
        3.4 目前吸烟量与血瘀证
        3.5 收缩压与血瘀证
    4.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残余风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4)双清消斑饮对痰瘀互结型冠心病伴糖耐量异常患者糖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样本量估算
        1.3 随机分组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痰瘀互结证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
    6 脱落标准
    7 终止标准
    8 脱落病例的处理
    9 研究方法
        9.1 治疗方案
        9.2 观察周期
        9.3 疗效观察指标
        9.4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9.5 安全性观察
        9.6 药物安全性评价
    10 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2 三组治疗前后指标比较
        2.1 FPG、2hPG治疗前后比较
        2.2 HbA1c、hsCRP治疗前后比较
        2.3 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比较
    3 临床疗效评定
    4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中医对冠心病伴糖耐量异常病名的认识
    2 痰瘀互结与冠心病伴糖耐量异常
        2.1 痰与瘀的关系
        2.2 痰瘀互结与冠心病
        2.3 痰瘀互结与糖耐量异常
    3 冠心病伴糖耐量异常的中医药治疗
    4 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伴糖耐量异常
    5 双清消斑饮方义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5.1 双清消斑饮方义
        5.2 双清消斑饮现代药理学研究
    6 双清消斑饮的临床疗效分析
        6.1 中医证候积分
        6.2 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
        6.3 高敏C反应蛋白
        6.4 安全性分析
    7 不足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营养代谢因素与高龄房颤和大动脉炎患者的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
    一、前言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营养状态及对预后的影响
    一、前言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大动脉炎患者营养状态评估和预后分析研究
    一、前言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大动脉炎患者血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水平及其与左室质量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一、前言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营养不良评估及其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文英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个人简历

(6)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白介素-18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18测定结果比较
    2.2 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
3 讨论

(7)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8)邪毒内侵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及清热解毒法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部分: 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1.1 现代医学研究近况
        1.1.1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1.1.1.1 血脂异常与AS
        1.1.1.2 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与AS
        1.1.1.3 氧化应激与AS
        1.1.1.4 同型半胱氨酸与AS
        1.1.2 动脉粥样硬化与感染和炎症的相关性研究
        1.1.2.1 炎症标志物及细胞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
        1.1.2.2 热休克蛋白与AS
        1.1.2.3 病原微生物与AS的研究
        1.1.2.4 肺炎衣原体
        1.1.2.5 感染负荷与AS
        1.1.3 抗生素干预AS的研究
    1.2 中医学研究进展
        1.2.1 病因病机文献研究
        1.2.2 现代中医认识
        1.2.3 中医治疗及机制
        1.2.3.1 活血化瘀类方药治疗AS研究
        1.2.3.2 除湿祛痰类方药治疗AS研究
        1.2.3.3 清热解毒类方药治疗AS研究
        1.2.3.4 补益类方药治疗AS研究
        1.2.3.5 黄连解毒汤及黄连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
    1.3 本课题前期研究结果
第二部分: 动物试验研究
    2.1 研究思路
    2.2 材料与方法
    2.3 试验结果
        2.3.1 测定结果
        (1) 血脂的检测结果
        (2) 动脉硬化指数的结果
        (3) OX-LDL的检测结果
        (4) 白细胞介素1-β检测结果
        (5) 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结果
        (6) 主动脉病理切片、HSP-70免疫组化及电镜结果
        2.3.2 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结果
    2.4 结论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3.1 试验思路
    3.2 病例选择及试验方法
    3.3 试验结果
        3.3.1 治疗组与对照组试验前后各指标结果
        (1) 临床病例治疗前后血脂检测及动脉硬化指数结果
        (2) 临床病例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结果
        (3) 临床病例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
        (4) 临床病例治疗前后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结果
        (5) 临床病例治疗前后白细胞检测结果
        3.3.2 临床病例亚组结果
        (1) 临床病例治疗前后血脂结果
        (2) 临床病例治疗前后动脉硬化指数结果
        (3) 临床病例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结果
        (4) 临床病例治疗前后D-D二聚体结果
        (5) 临床病例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结果
        (6) 临床病例治疗前后结果高敏C反应蛋白
        (7) 临床病例治疗前后同型半胱氨酸结果
        (8) 临床病例治疗前后白细胞结果
        3.3.3 临床病例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
    3.4 临床试验结论
讨论
结语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2 HE染色图片
附录3 HSP-70免疫组化染色图片
附录4 电镜图片
致谢

(9)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2 指南制定方法
    2.1 临床问题构建
    2.2 中成药遴选
    2.3 检索策略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2.4.1 纳入标准
        2.4.2 排除标准
        2.4.3 资料提取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6 证据综合分析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
    2.8 推荐意见形成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3.1 稳定性心绞痛
        3.1.1 临床问题
        3.1.2 推荐意见
        3.1.3 证据描述
        3.1.3.1 通心络胶囊(1C)
        3.1.3.2 脑心通胶囊(1C)
        3.1.3.3 丹蒌片(2B)
        3.1.3.4 麝香保心丸(1B)
        3.1.3.5 复方丹参滴丸(1B)
        3.1.3.6 丹红注射液(2D)
        3.1.3.7 红花注射液(2C)
        3.1.3.8 芪参益气滴丸(1C)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3.2.1 临床问题
        3.2.2 推荐意见
        3.2.3 证据描述
        3.2.3.1 通心络胶囊(1C)
        3.2.3.2 脑心通胶囊(2D)
        3.2.3.3 丹蒌片(2C)
        3.2.3.4 麝香保心丸(1B)
        3.2.3.5 复方丹参滴丸(1C)
        3.2.3.6 血府逐瘀胶囊(2D)
        3.2.3.7 丹红注射液(1C)
        3.2.3.8 红花注射液(2D)
        3.2.3.9 参麦注射液(2C)
    3.3 急性心肌梗死
        3.3.1 临床问题
        3.3.2 推荐意见
        3.3.3 证据描述
        3.3.3.1 麝香保心丸(1B)
        3.3.3.2 参麦注射液(2C)
    3.4 围介入手术期
        3.4.1 临床问题
        3.4.2 推荐意见
        3.4.3 证据描述
        3.4.3.1 通心络胶囊(1C)
        3.4.3.2 脑心通胶囊(2D)
        3.4.3.3 丹蒌片(2B)
        3.4.3.4 麝香保心丸(1C)
        3.4.3.5 复方丹参滴丸(1C)
        3.4.3.6 丹红注射液(2C)
        3.4.3.7 参麦注射液(2C)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期前收缩
        3.5.1.1 临床问题
        3.5.1.2 推荐意见
        3.5.1.3 证据描述
        3.5.1.3.1 稳心颗粒(1B)
        3.5.1.3.2 参松养心胶囊(1C)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3.5.2.1 临床问题
        3.5.2.2 推荐意见
        3.5.2.3 证据描述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
        3.5.3.1 临床问题
        3.5.3.2 推荐意见
        3.5.3.3 证据描述
        3.5.3.3.1 参松养心胶囊(1C)
        3.5.3.3.2 稳心颗粒(1C)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3.6.1 临床问题
        3.6.2 推荐意见
        3.6.3 证据描述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3.7.1 临床问题
        3.7.2 推荐意见
        3.7.3 证据描述
        3.7.3.1 速效救心丸(1C)
        3.7.3.2 复方丹参滴丸(1C)
        3.7.3.3 麝香保心丸(1C)
        3.7.3.4 宽胸气雾剂(1C)
4 中成药治疗冠心病药物推荐及证候分型判断流程(见图1、图2)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5.1 药物的遴选
    5.2 干预措施
    5.3 结局指标
    5.4 证据的筛选
    5.5 诊断标准
    5.6 辨证分型
    5.7 共识结果
6 更新计划
    6.1 更新时间
    6.2 更新方法

(10)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2 指南制定方法
    2.1 临床问题构建
    2.2 中成药遴选
    2.3 检索策略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2.4.1 纳入标准
        2.4.2 排除标准
        2.4.3 资料提取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6 证据综合分析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表1~3)
    2.8 推荐意见形成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3.1 稳定性心绞痛
        3.1.1 临床问题
        3.1.2 推荐意见
        3.1.3 证据描述
        3.1.3. 1 通心络胶囊(1C)
        3.1.3. 2 脑心通胶囊(1C)
        3.1.3. 3 丹蒌片(2B)
        3.1.3. 4 麝香保心丸(1B)
        3.1.3. 5 复方丹参滴丸(1B)
        3.1.3. 6 丹红注射液(2D)
        3.1.3. 7 红花注射液(2C)
        3.1.3. 8 芪参益气滴丸(1C)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3.2.1 临床问题
        3.2.2 推荐意见
        3.2.3 证据描述
        3.2.3. 1 通心络胶囊(1C)
        3.2.3. 2 脑心通胶囊(2D)
        3.2.3. 3 丹蒌片(2C)
        3.2.3. 4 麝香保心丸(1B)
        3.2.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3.2.3. 6 血府逐瘀胶囊(2D)
        3.2.3. 7 丹红注射液(1C)
        3.2.3. 8 红花注射液(2D)
        3.2.3. 9 参麦注射液(2C)
    3.3 急性心肌梗死
        3.3.1 临床问题
        3.3.2 推荐意见
        3.3.3 证据描述
        3.3.3. 1 麝香保心丸(1B)
        3.3.3. 2 参麦注射液(2C)
    3.4 围介入手术期
        3.4.1 临床问题
        3.4.2 推荐意见
        3.4.3 证据描述
        3.4.3. 1 通心络胶囊(1C)
        3.4.3. 2 脑心通胶囊(2D)
        3.4.3. 3 丹蒌片(2B)
        3.4.3. 4 麝香保心丸(1C)
        3.4.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3.4.3. 6 丹红注射液(2C)
        3.4.3. 7 参麦注射液(2C)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
        3.5.1. 1 临床问题
        3.5.1. 2 推荐意见
        3.5.1. 3 证据描述
        3.5.1. 3. 1 稳心颗粒(1B)
        3.5.1. 3. 2 参松养心胶囊(1C)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3.5.2. 1 临床问题
        3.5.2. 2 推荐意见
        3.5.2. 3 证据描述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房颤
        3.5.3. 1 临床问题
        3.5.3. 2 推荐意见
        3.5.3. 3 证据描述
        3.5.3. 3. 1 参松养心胶囊(1C)
        3.5.3. 3. 2 稳心颗粒(1C)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3.6.1 临床问题
        3.6.2 推荐意见
        3.6.3 证据描述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3.7.1 临床问题
        3.7.2 推荐意见
        3.7.3 证据描述
        3.7.3. 1 速效救心丸(1C)
        3.7.3. 2 复方丹参滴丸(1C)
        3.7.3. 3 麝香保心丸(1C)
        3.7.3. 4 宽胸气雾剂(1C)
4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5.1 药物的遴选
    5.2 干预措施
    5.3 结局指标
    5.4 证据的筛选
    5.5 诊断标准
    5.6 辨证分型
    5.7 共识结果
6 更新计划
    6.1 更新时间
    6.2 更新方法

四、冠心病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血脂水平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浆骨保护素对早发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分层预测价值研究[D]. 边娟. 延安大学, 2021(11)
  • [2]活血化痰法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循证医学分析与药效学研究[D]. 郭建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残余风险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D]. 杨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双清消斑饮对痰瘀互结型冠心病伴糖耐量异常患者糖代谢的影响[D]. 黄火炎.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营养代谢因素与高龄房颤和大动脉炎患者的预后研究[D]. 程楠.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6]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白介素-18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比较[J]. 张静. 淮海医药, 2017(05)
  • [7]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J]. 孙岩,廖淑萍. 华西医学, 2010(08)
  • [8]邪毒内侵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及清热解毒法的干预研究[D]. 王嵩.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10)
  • [9]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09)
  • [10]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4)

标签:;  ;  ;  ;  ;  

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水平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