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静脉曲张:临床及内镜特征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孙若楠[1](2021)在《钛夹联合内镜下组织胶注射在胃静脉曲张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食管胃静脉曲张是肝硬化常见并发症,其中胃静脉曲张出血(GVB)的发生率低于食管静脉曲张出血(EVB),占所有静脉曲张出血的10%-30%,然而,胃静脉曲张出血更凶险,死亡率更高。60%-85%的胃静脉曲张患者伴有胃肾分流(GRS),使传统的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有异位栓塞的风险。由于胃静脉曲张复杂的解剖学和血流动力学特点,其治疗方法也更为复杂.内镜下钛夹夹闭联合组织胶注射是近年临床报道较多的新的胃静脉曲张的内镜治疗改良技术,先胃镜下对胃曲张静脉的分支进行钛夹夹闭以减缓或阻断曲张静脉内血流,再行曲张静脉内组织胶注射。这种技术通过钛夹减缓或中断胃静脉曲张(GV)的血流以利于组织胶在曲张静脉内滞留,有可能降低合并大GRS的GV的单纯内镜组织胶注射异位栓塞的发生风险。这种改良的内镜下组织胶栓塞术是否真的较传统的内镜下组织胶治疗具有临床优势,由于缺乏对比研究,目前尚难以定论。为探讨钛夹辅助在胃静脉曲张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本研究通过回顾性观察内镜下钛夹联合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与传统内镜下胃组织胶注射对于合并胃肾分流的孤立性胃静脉曲张治疗结果,对比两种治疗方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方法收集山东省立医院东院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和北京地坛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内镜下治疗肝硬化患者,经纳入和排除标准及剔除失访患者,共纳入合并胃肾分流道的胃静脉曲张(GOV2型或IGV1型)患者228例。将患者分为两组:钛夹联合组(钛夹联合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组织胶组(单纯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其中钛夹联合组74例,组织胶组154例。主要基线资料收集:(1)基本资料:患者年龄、性别、肝硬化病因、内镜检查证实存在孤立胃静脉曲张、胃静脉曲张活动性出血或既往胃静脉曲张出血等;(2)实验室指标: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肌酐(Scr)、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根据实验室指标进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评分及计算MELD评分;(3)影像学检查:胃肾分流道直径及腹水情况等;(4)胃镜检查:明确患者静脉曲张类型及是否合并食管静脉曲张;(5)术后随访:术后主要是门诊复诊或电话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术后是否出现异位栓塞、再出血、生存及其它术后并发症。主要观察指标是异位栓塞、再出血和死亡。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描述,不服从正态分布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两组比较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百分比)描述,等级变量用Wilcoxon秩和检验,非等级变量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两组患者的再出血及生存曲线,进一步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着性水平P<0.05。研究结果1.临床基线资料:收集228例经内镜治疗的孤立性胃静脉曲张(GOV2或IGV1)肝硬化患者(钛夹联合组74例,组织胶组154例)基线资料,两组之间的基线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肝硬化病因、本次治疗目的、腹水程度、肝性脑病程度、是否合并肝癌、各种实验室指标、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但两组间胃肾分流道直径、腹水有统计学差异,提示存在选择偏移.两组之间基线资料大部分具有可比性.钛夹联合组随访时间为10.42±8.68个月,组织胶组随访时间为16.41 ± 15.06个月。2.异位栓塞及其它术后并发症:两组之间术后异位栓塞发生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1.000)。GRS>1cm时和GRS≤1cm时两组异位栓塞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其中钛夹联合组出现1例肺栓塞,组织胶组出现1例肺栓塞和1例脑栓塞,均存在相关症状体征变化,但均未导致死亡.其它并发症包括术后发热、出血(术后72小时内),研究结果显示两组之间术后发热的发生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130);两组之间术后出血(72小时内)发生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553)。3.组织胶用量及治疗次数:比较本次治疗应用组织胶的剂量及术后接受内镜治疗次数(包括本次治疗)。结果显示两组之间术后接受内镜治疗次数(包括本次治疗)无统计学差异,术中应用组织胶剂量有统计学差异(P=0.041),组织胶组组织胶用量相较于钛夹联合组更大。GRS>1cm和GRS≤1cm时,两组组织胶用量及内镜治疗次数无统计学差异。4.再出血:随访结果显示共91例患者发生再出血,其中钛夹联合组23例,组织胶组68例。钛夹联合组患者的再出血率为31.9%,而组织胶组患者的再出血率为45.9%,两组患者再出血的Kaplan-Meier曲线显示两组的再出血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log-rank 检验,P=0.630),多因素分析显示INR(HR=9.275,95%CI(1.948,44.163),P=0.005)、肝癌(HR=2.725,95%CI(1.387,5.354),P=0.004)、肝性脑病 3-4 级(HR=62.273,95%CI(3.860,1004.718),P=0.004)是影响患者再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分别对两组单独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肌酐(HR=1.019,95%CI(1.001,1.037),P=0.033)是钛夹联合组患者再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肝性脑病 3-4 级(HR=77.300,95%CI(5.317,1123.840),P=0.001)及 INR(HR=8.161,95%CI(1.731,38.484),P=0.008)是组织胶组患者再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胃肾分流道直径分为大胃肾分流道组(GRS>1cm)和小胃肾分流道组(GRS≤1cm),GRS>1cm时,钛夹联合组和组织胶组的患者中共32例患者发生再出血,其中钛夹联合组14例,组织胶组18例,钛夹联合组患者的再出血率为32.6%,而组织胶组患者的再出血率为36.7%,两组患者再出血的Kaplan-Meier曲线显示两组的再出血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log-rank检验,P=0.601),GRS≤1cm时,钛夹联合组和组织胶组的患者中共58例患者发生再出血,其中钛夹联合组9例,组织胶组49例,钛夹联合组患者的再出血率为31%,而组织胶组患者的再出血率为47.1%,两组患者再出血的Kaplan-Meier曲线显示两组的再出血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log-rank检验,P=0.447)。综上,钛夹联合组和组织胶组再出血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肝癌、肝性脑病3-4级、INR是患者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肌酐为钛夹联合组患者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肝性脑病3-4级及INR为组织胶组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5.生存:随访期间,共24例患者死亡,其中钛夹联合组6例,组织胶组18例。钛夹联合组生存率为91.9%,组织胶组生存率为88.3%,两组患者生存的Kaplan-Meier曲线显示钛夹联合组和组织胶组的生存无明显统计学差异(log-rank检验,P=0.378)。其中,钛夹联合组患者中3例死于肝癌,2例死于消化道大出血,1例死因不详;组织胶组死亡患者中8例死于肝功能衰竭,3例死于肝癌,3例死于消化道大出血,1例死于肝性脑病,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2例死因不详。结果表明肝癌(HR=4.856,95%CI(1.402,16.817),P=0.013)和 MELD 评分(HR=1.280,95%CI(1.012,1.618),P=0.040)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分别对两组单独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肝癌(HR=13.933,95%(CI(2.141,90.661),P=0.006)是钛夹联合组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Child-Pugh评分(HR=2.287,95%CI(0.887,5.897),P<0.001)是组织胶组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GRS>1cm时,钛夹联合组和组织胶组患者中共7例患者死亡,其中钛夹联合组5例,组织胶组2例。钛夹联合组生存率为88.6%,组织胶组生存率为95.9%,两组患者生存的Kaplan-Meier曲线显示两组患者生存无明显统计学差异(log-rank检验,P=0.091)。其中,钛夹联合组患者中3例死于肝癌,1例死于消化道大出血,1例死因不详;组织胶组死亡患者中2例死于肝功能衰竭;GRS≤1cm时,钛夹联合组和组织胶组的患者中共15例患者死亡,其中钛夹联合组1例,组织胶组14例。钛夹联合组生存率为96.7%,组织胶组生存率为86.4%,两组患者生存的Kaplan-Meier曲线显示两组患者生存无明显统计学差异(log-rank检验,P=0.554).其中,钛夹联合组患者中1例死于消化道大出血;组织胶组死亡患者中,5例死于肝功能衰竭,3例死于消化道大出血,2例死于肝癌,1例死于肝性脑病,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死因不详。综上,钛夹联合组和组织胶组再生存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肝癌是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癌是钛夹联合组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Child-Pugh评分是组织胶组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这项回顾性研究发现,钛夹联合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合并胃肾分流道的胃静脉曲张技术上可行,临床有效且安全,并没有证实钛夹联合组织胶治疗合并胃肾分流道的孤立性胃静脉曲张能减少异位栓塞发生率,但也没有增加手术出血的发生风险。钛夹联合内镜下组织胶治疗能减少术中组织胶用量,或可降低异位栓塞发生风险。考虑到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且样本量较小,需要未来前瞻性研究和多中心研究进一步证实。
任金正[2](2021)在《肝硬化脾肾或胃肾分流患者临床特点及合并胃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和目的门静脉高压是肝硬化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由于肝脏门静脉系统缺少静脉瓣且肝脏门静脉系统与腔静脉之间存在交通支,为缓解门静脉的压力,肝脏门静脉系统血管常通过吻合支建立侧支循环,除了常见的食管胃底静脉和腹壁静脉曲张外,还可形成脾肾分流、胃肾分流。然目前对脾肾或胃肾分流的特点却知之甚少。了解肝硬化脾肾或胃肾分流患者的临床特点有助于我们提高对此特殊分流类型的认识,并可使我们对这部分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决策思路,从而为此类患者提供更加规范的个体化治疗。对于合并脾肾或胃肾分流的胃静脉曲张的治疗,目前国内外指南均未涉及,现有的治疗方案仍争议较大临床应用有限。由于脾肾或胃肾分流的存在,常规给予组织胶注射治疗发生异位栓塞的风险较高,对于此类患者胃静脉曲张的治疗,我们采用了“高渗糖+组织胶+生理盐水”三明治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本论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回顾了 2015.02-2021.02期间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就诊的资料完善的46例肝硬化合并脾肾或胃肾分流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了肝硬化合并脾肾或胃肾分流患者的临床特点;第二部分,我们回顾了 2015.02-2021.02期间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齐鲁医药学院附属淄博第一医院以及济宁医学院附属金乡医院行胃镜下高渗糖改良“三明治法”组织胶注射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的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初步分析了采用“高渗糖+组织胶+生理盐水”三明治法对合并脾肾或胃肾分流的胃底静脉曲张的治疗效果。肝硬化合并脾肾或胃肾分流患者的临床特点对象与方法本研究查阅了 2015.02-2021.02月期间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就诊的2213例肝硬化患者病历资料,共发现存在脾肾或胃肾分流的患者46例,并从病历系统随机抽取于2015.02-2021.2月期间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就诊的49例肝硬化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该患者是否合并脾肾或胃肾分流,将患者分为合并自发性门体分流组及对照组(未合并分流组)。通过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化验指标及胃镜检查等资料,对比两组患者在病因、主要症状、肝性脑病、门脉高压性胃病、肝功能储备等临床特征之间的差别,从而描述其临床特点。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观察研究方法。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于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中位数及四分位间距表示,组间差异采用秩和检验。所有数据均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根据两组患者的病因分析,合并自发性门体分流组中酒精性肝炎0例(0.0%),对照组中酒精性肝炎5例(10.2%),p值为0.0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酒精性肝炎为病因的患者均未合并自发性分流。2.本研究中表现为呕血、发热、恶心呕吐的患者中,其中合并自发性门体分流组分别占10例(21.7%)、6例(13.0%)、14例(30.4%),对照组分别占25例(51.0%)、0例、25例(51.0%),两组患者间呕血、发热、恶心呕吐症状构成差异,p值分别为为0.003、0.003、0.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本研究中发生肝性脑病、脾大、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患者中,其中合并自发性门体分流组中分别占5例(10.9%)、36(78.3%)、5例(10.9%);对照组分别占 0 例、23 例(46.9%)、22 例(44.9%),p值分别为 0.018、0.005、0.0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合并自发性门体分流的肝硬化患者中,Child-PughB或C级所占比例较大,两组患者之间的Child-Pugh评分总得分及A、B、C分级比例具有差异,p值分别为0.008、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酒精性肝炎可能与肝硬化的自发性门体分流相关,合并脾肾或胃肾分流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感染。2.脾肾或胃肾分流的存在,可降低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生率,减少消化道出血的发生,但更容易出现脾大和肝性脑病,肝功能分级更倾向于Child-PughB级和C级。合并脾肾或胃肾分流的胃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效果分析对象与方法收集2015.02-2021.02期间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齐鲁医药学院附属淄博第一医院以及济宁医学院附属金乡医院行胃镜下高渗糖改良“三明治法”组织胶治疗的13例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胃镜检查及随访结果,初步分析“高渗糖+组织胶+生理盐水”三明治法治疗合并脾肾或胃肾分流的胃静脉曲张的治疗效果。记录胃静脉曲张类型、组织胶用量、平均注射点数及有无术后新发咳嗽、腹痛、胸痛、胸闷、气短及脑梗塞相关症状及体征。随访胃镜和门静脉CTA,观察并记录治疗效果。所有数据均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3例患者,胃肾分流患者11例(85%),脾肾分流患者2例(15%),在胃静脉曲张的Sarin分型中,其中IGV1型9例,IGV2型2例,GOV1型1例,GOV2型4例,其中有3例患者,同时合并上述两种类型的胃静脉曲张。2.术后情况:13例患者中,2例(15%)患者术后出现腹痛,为剑突下疼痛,疼痛评分分别为2分、3分,1例(8%)患者未给予治疗经短暂临床观察后自行缓解,另1例(8%)给予胃黏膜保护剂后15分钟症状缓解。另有4例(30%)患者术后出现恶心呕吐,其中2例(15%)患者未给予治疗经临床观察后自行缓解,另2例(15%)患者给予止吐治疗后症状好转。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新发咳嗽、胸痛、胸闷、气短及脑梗塞等异位栓塞的临床表现及体征。术后复查门静脉CTA亦未见异位栓塞的影像表现,可见组织胶阻断了胃曲张静脉血流且组织胶局限在曲张静脉内。3.随访情况:13例患者中,仅有1例(8%)患者术后第6天出现黑便,量少,约50ml,无呕血、腹痛、胸痛,未就诊。所有患者术后及随访均未出现新发咳嗽、胸痛、胸闷、气短及脑梗塞相关症状及体征。13例患者中,11例(85%)患者复查胃镜可见曲张静脉已消失或基本消失,其中1例(8%)复查胃镜见曲张静脉已基本消失,但胃底可见一条新的曲张静脉存在,复给予一次高渗糖改良三明治法治疗,2例(15%)患者未行胃镜复查。结论高渗糖改良“三明治法”组织胶治疗合并胃肾或脾肾分流的胃静脉曲张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值得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进一步研究及验证,此种方法简单易操作医疗成本低,可能为广大基层医院提供了选择。
宋元[3](2021)在《21例儿童食管胃静脉曲张的临床诊疗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10年儿童食管胃静脉曲张的临床特点、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和内镜治疗疗效,旨在为日后针对食管胃静脉曲张儿童患者内镜下治疗规范早日形成统一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0.03.01-2020.03.01期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胃镜诊断为食管胃静脉曲张且年龄小于18岁患者共21例,统计归纳21例患儿临床特征、内镜表现及术后疗效,并研究分析静脉曲张出血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21例患儿,男13例,女8例,男:女为1.63:1,年龄最小6岁,最大17岁,平均年龄12.19±3.40岁,住院次数共47次,共行电子内镜42次。病因分别为门静脉海绵样变6例(28.57%)、隐源性肝硬化5例(23.81%)、肝豆状核变性4例(19.05%)、血吸虫肝硬化2例(9.52%)、乙型肝炎肝硬化2例(9.52%)、特发性门静脉高压1例(4.76%)、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例(4.76%)。呕血和/或黑便(13例)是最常见起病症状,其它症状包括腹痛/腹胀(5例)、黄疸(2例)及双下肢水肿(1例),发病年龄为3~17岁,平均年龄10.10±4.08岁。近10年我院儿童上消化道出血的第一、二大病因分别是十二指肠溃疡出血(65.54%)和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3.48%)。57.14%的患儿被诊断为GOV1型,19.05%的患儿被诊断为GOV2型,66.67%的患儿出现红斑,门脉高压性胃病占80.95%。腹部彩超与腹部CT/CTA在显示食管胃静脉曲张、侧支循环/分流、门静脉增粗方面,二者不存在一致性;在显示脾脏增大方面,二者一致性较强。在不同年龄的儿童中,国际标准化率的分布没有显着差异。血小板计数随年龄呈线性下降。53.19%患儿在入院时体重在年龄的第25百分位以上,21.27%患儿入院时属于低体重。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静脉曲张直径和红斑是儿童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止血组内镜止血成功率93.3%。择期治疗组均治疗成功,无发生术后出血。两组发生术后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术后发热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止血术后容易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均为轻度,经对症处理3-4天后不良反应症状基本缓解。6周及1年内再出血率均为6.7%,43.8%患者进行了2次以上的内镜下序贯治疗,共行3.71次内镜复查,平均经历3次内镜下治疗,复诊共持续19.8月。治疗前静脉曲张平均最大直径1.64cm,最后一次内镜下曲张静脉平均直径0.47cm,根据治疗前后平均直径得出P=0.003<0.05,认为两组治疗前后静脉曲张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例患儿经历1.5次内镜治疗后实现了食管胃静脉曲张完全根除。在对患者的长期随访中,没有死亡病例。结论:1.我院近10年儿童食管胃静脉曲张最常见的病因是门静脉海绵样变。2.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3.48%)是我院近10年儿童上消化道出血第二大原因,仅次于十二指肠溃疡(65.54%)。3.无论采用何种内镜技术,内镜下治疗/预防儿童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安全有效的4.静脉曲张直径和红斑是儿童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
罗添成,黄晓铨,夏睿琦,吴玲,纪元,李锋[4](2021)在《不明原因门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内镜治疗》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不明原因门静脉高压患者肝穿刺活检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探讨内镜治疗非肝硬化性门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的治疗疗效。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因食管胃静脉曲张入院并接受肝穿刺活检的不明原因门脉高压患者,分析其病理学特征、门脉CT影像学、内镜下食管胃静脉曲张表现,并随访内镜治疗后出血情况。结果共纳入31例不明原因的门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并接受肝穿刺活检的患者,10例患者存在原因不明的肝硬化,21例患者为非肝硬化。非肝硬化组患者以男性为主(71.4%),年龄较肝硬化组小[28.0(29.5-49.5)岁vs 58.5(43.5-65.8)岁,P=0.004],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比例显着少于肝硬化组(4.8% vs 40.0%,P=0.027)。非肝硬化组病例肝穿刺病理学表现包括门脉血管病变、淤胆、肝窦扩张等特征,与肝硬化组患者发生比例相似(P>0.05)。非肝硬化组患者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率、接受内镜治疗比例、胃静脉曲张Sarin分型与肝硬化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测定值显着低于肝硬化组[4.5(2.8-12.8)mmHg vs 12(8-18)mmHg,P=0.018]。共21例患者接受了内镜治疗,肝硬化组和非肝硬化组内镜治疗后再出血风险相似(P=0.751)。结论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以年轻男性为主,较少合并糖尿病,HVPG不能反映真实门脉压力,与不明原因的肝硬化性门脉高压临床表现相似,病理学表现缺乏特征,内镜治疗仍是预防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有效治疗选择。
姜珊珊[5](2021)在《内镜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有效性及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2017年1月~2020年1月于我院行内镜下套扎和/或组织黏合剂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eal gastric varices beeding,EGVB)患者的效果,分析内镜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内再出血相关危险因素,为二级预防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纳入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经过套扎和/或组织黏合剂治疗的319例患者,评价内镜下急诊止血成功率、早期再出血率、迟发性再出血率,内镜治疗中位随访时间内的曲张静脉消除率、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及门脉血栓形成、排胶溃疡出血的发生情况等。内镜治疗术后中位随访时间内再出血患者52例,非再出血患者135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首次内镜治疗时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血小板(Platelet,PLT)、白蛋白(Albumin,ALB)、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Na、K、肌酐(Creatinine,Cr)、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Dimer、Child-pugh分级,内镜下食管胃静脉曲张分型及曲张程度,以及CT门静脉成像+三维重建等资料。应用SPSS25.0软件分析数据,建立回归预测模型,同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临床数据预测价值,探讨套扎和/或组织黏合剂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术后中位随访时间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1.319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2.7个月,在2017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共行内镜治疗573次,其中单纯套扎治疗114次,单纯组织黏合剂治疗102次,套扎联合组织黏合剂治疗357次。2.行急诊内镜下止血62次,止血成功率100.00%,早期再出血率15.20%。3.内镜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内患者食管胃静脉曲张的消除率12.30%、显效率20.32%、有效率62.03%、无效率5.35%,食管胃静脉曲张消除率与缓解率之和为94.65%,平均治疗次数为2.09±0.18次,无效患者平均治疗次数为3.76±0.23 次。4.内镜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内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4.81%。5.组织黏合剂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内排胶溃疡出血的发生率为7.25%。6.内镜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内再出血率为27.81%。7.套扎和/或组织黏合剂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内再出血组和非再出血组患者中单因素统计结果显示AST、Cr、TBIL、ALB、PT、Child-pugh分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是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内镜治疗后再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B、PT、AST是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内镜治疗后再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LB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e,AUC)为0.746,对内镜治疗后再出血预测价值较高。结论:1.对于EGVB的患者,内镜下套扎和/或组织黏合剂注射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控制出血,急诊止血成功率高,早期和迟发性再出血率低,有门静脉血栓形成及排胶溃疡出血形成的风险,需引起重视。2.ALB、PT、AST是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独立危险因素,ALB对于套扎和/或组织黏合剂注射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再出血有一定的预测价值,AUC为0.746。
张凯[6](2020)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临床特征及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的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和目的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指门静脉主干及其肝内外分支内的血栓形成。PVT在正常人中的发生率较低,而肝硬化患者发生PVT的概率明显升高。大多数PVT患者进展缓慢,无临床症状。然而,一些患者尤其是急性PVT患者,腹痛等腹部体征出现的概率较高,慢性PVT多在已发生的肝脏疾病基础上导致门静脉高压症加重。急性PVT患者往往起病急、症状重,慢性PVT患者临床症状相对缓慢,而一旦发现已出现临床并发症。门静脉血栓形成是影响肝硬化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硬化合并急性门静脉血栓形成若发展并累及到肠系膜静脉,有导致肠缺血甚或出现危及生命的肠坏死的可能。门静脉血栓形成不仅影响肝硬化患者预后,也使其临床治疗变得更为复杂,随介入微创技术和专用覆膜支架的临床应用,TIPS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近年TIPS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门静脉高压治疗也引起临床很大兴趣,已被认为TIPS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安全且有效方法。但门静脉血栓有范围和程度的差异,这些不同血栓范围、不同血栓程度和不同血栓类型是否影响肝硬化患者临床转归和TIPS治疗效果,目前尚有不同观点,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明确。为此,本论文就以上问题分为两部分进行探讨。第一部分回顾分析303例行TIPS治疗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分析在行TIPS治疗的肝硬化患者中,PVT的存在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行TIPS的疗效特点的影响;第二部分回顾复习肝硬化并PVT为预防食管胃静脉曲张再出血而行TIPS治疗的患者165例,分析不同血栓类型和程度患者不同的TIPS操作方案;不同血栓类型和程度对TIPS术后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影响,为肝硬化合并PVT患者特别是有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史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临床依据。第一部分门静脉血栓对行TIPS治疗肝硬化患者临床特征和临床治疗的影响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在行TIPS治疗的肝硬化患者中,PVT的存在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和临床治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山东省立医院东院区303例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行TIPS治疗的患者。其中合并PVT184例(急性PVT患者24例,慢性PVT患者160例),无PVT组119例。收集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数据并进行随访,对PVT组(184例)与无PVT组(119例)的临床特征及TIPS疗效进行对比;同时对比急性PVT组(24例)与慢性PVT组(160例)的临床特征及TIPS临床疗效。结果1.肝硬化合并PVT组患者较非血栓组食管胃静脉曲张程度更高(χ2=20.514,P<0.001),有出血史的患者所占比例更高(χ2=7.587,P=0.006),基线白细胞计数更高(t=2.543,P=0.011),基线血小板计数更高(t=3.957,P<0.001),均有统计学差异。肝硬化合并PVT组的急性腹痛发生率较非PVT组更高,但并无显着性差异(χ2=2.771,P=0.096)。两组间基线腹胀病人所占比例及基线肝功能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2.肝硬化合并急性PVT组与肝硬化合并慢性PVT组,急性PVT组基线Child-Pugh 评分更高(t=2.615,P=0.010)、基线 Child-Pugh 分级更高(χ2=7.072,P=0.021)、基线腹痛发生率更高(χ2=27.727,P<0.001)、基线腹胀发生率更高(X2=6.660,P=0.010)、基线腹水程度更重(χ2=12.930,P=0.005)、基线白细胞计数更高(t=4.327,P<0.001)、基线血小板计数更高(t=3.426,P=0.001),但基线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病人所占比例较低(X2=15.777,P<0.001)。3.PVT组随访29.4±25.9个月,非PVT组随访22.8 ±21.4个月,虽然两组间随访时间存在差异,但肝硬化合并PVT组的患者相较于不合并PVT的患者在施行TIPS后具有更高的肝性脑病发生率(χ2=9.498,P=0.002)。且两组间在TIPS成功率、生存率、再出血率、术后支架狭窄率等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且两组患者在施行TIPS后门静脉压力均可显着下降。.4.肝硬化合并急性PVT组随访25.7±24.7个月,慢性PVT组随访29.9±26.1个月,两组患者在TIPS成功率无显着性差异,在有限的随访期内两组间生存率、再出血率、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术后支架狭窄率等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且两组患者在施行TIPS后门静脉压力均可显着下降。结论(1)门静脉血栓形成会加重肝硬化患者静脉曲张和消化道出血等失代偿事件的发生,加重肠道血流循环障碍如腹痛等临床症状;尤其是肝硬化合并急性PVT,患者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均更高,腹痛等缺血性肠病临床表现的发生率更高。(2)合并PVT的肝硬化患者行TIPS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较无PVT者相对较高,但手术成功率并无明显差别,基于有限的随访资料PVT的存在不影响TIPS操作的临床疗效。第二部分肝硬化并门静脉血栓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的个体化操作技术和临床疗效研究目的分析不同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临床分型和不同血栓程度对TIPS的技术要求,探索肝硬化合并PVT不同临床分型的个体化TIPS操作方案;进而观察肝硬化合并PVT分型和程度对TIPS后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山东省立医院东院区肝硬化伴PVT因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行TIPS治疗的患者165例。其中急性PVT 16例,慢性PVT 149例。本研究在既往PVT分型的基础上,结合TIPS操作技术要求及影响TIPS操作的临床要素,提出了 PVT的新的分型:(1)Ⅰ型,无门静脉主干阻塞,仅有门静脉分支或属支阻塞(肝内分支包括门静脉左支或右支;肝外属支包括肠系膜上静脉或脾静脉);(2)Ⅱ型,仅有门静脉主干阻塞,未累及肝内门静脉分支;(3)Ⅲ型,门静脉主干伴门静脉右支阻塞(Ⅲa)或门静脉主干伴门静脉左支阻塞(Ⅲb);(4)Ⅳ型,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均阻塞,无肠系膜上静脉阻塞,无脾静脉阻塞(Ⅳa),或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均阻塞,有肠系膜上静脉阻塞,无脾静脉阻塞(Ⅳb);(5)Ⅴ型,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阻塞,伴有脾静脉阻塞,无肠系膜上静脉阻塞(Ⅴa),或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阻塞,伴有脾静脉阻塞,有肠系膜上静脉阻塞(Ⅴb)。根据PVT分型的不同,选择不同TIPS治疗方案:Ⅰ型,首选常规TIPS途径多可门静脉穿刺成功;门静脉穿刺困难时可选择经皮经肝辅助TIPS途径。Ⅱ型,门静脉主干部分阻塞推荐常规TIPS途径;若门静脉主干完全阻塞可联合经皮经肝途径;门静脉肝内分支纤细经皮经肝途径仍无法实现门静脉穿刺时可考虑联合经皮经脾途径。Ⅲ型,常规TIPS操作困难时,可联合经皮经肝门静脉左支穿刺辅助(Ⅲa)或经皮经肝门静脉右支穿刺辅助(Ⅲb);经皮经肝途径无法实现门静脉穿刺者则推荐经皮经脾途径。Ⅳ型,门静脉主干部分阻塞推荐常规TIPS途径;门静脉主干完全阻塞时推荐联合经皮经肝途径;经皮经肝途径无法实现门静脉穿刺则推荐经皮经脾途径。Ⅴ型,门静脉主干部分阻塞推荐常规TIPS途径;若门静脉主干完全阻塞,可行经皮经肝辅助途径;若经皮经肝途径无法实现门静脉穿刺,在血栓为新鲜疏松血栓的情况下,可试行经皮经脾途径辅以取栓术。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数据并进行随访,分别观察临床分期、血栓程度等对肝硬化合并PVT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TIPS疗效。归纳出可以指导TIPS个体化操作的新的PVT临床分型,探讨不同临床分型的临床特点及TIPS疗效和预后特点。结果1.共复习肝硬化PVT合并消化道出血行TIPS治疗165例,根据血栓的范围和程度,其中Ⅰ型20例,TIPS成功18例,14例采用常规TIPS途径,4例采用经皮经肝途径辅助;Ⅱ型32例,TIPS成功29例,18例采用常规TIPS途径,7例采用经皮经肝途径辅助,4例采用经皮经脾途径辅助;Ⅲ型42例,TIPS成功42例,27例采用常规TIPS途径,15例采用经皮经肝途径辅助;IV型27例,TIPS成功25例,11例采用常规TIPS途径,11例采用经皮经肝途径辅助,3例采用经皮经脾途径辅助;Ⅴ型44例,TIPS成功35例,13例采用常规TIPS途径,20例采用经皮经肝途径辅助,2例采用经皮经脾途径辅助。五组间TIPS操作成功率(χ2=10.49,P=0.0313)、门静脉穿刺途径(χ2=19.377,P=0.013)、经皮经肝或经皮经脾穿刺病例所占比例(χ2=11.559,P=0.021)均有显着性差异,从Ⅰ型至Ⅴ型,五组患者操作难度逐渐增加,操作成功率呈下降趋势,非常规TIPS途径所占比例逐渐增加。2.五种类型患者在实施TIPS后,门静脉压力均获得显着性下降。Ⅰ型基线PVP 30.1±6.2mmHg,术后 PVP 18.2±3.6mmHg(t=9.771,P<0.001);Ⅱ 型基线PVP 28.5±6.0mmHg,术后 PVP 18.9±5.8mmHg(t=12.818,P<0.001);Ⅲ 型基线 PVP 26.2±7.0mmHg,术后 PVP 17.0±5.7 mmHg(t=10.491,P<0.001);Ⅳ型基线 PVP 29.1 ± 5.8mmHg,术后 PVP 19.7 ± 5.0 mmHg(t=9.4,P<0.001);Ⅴ型基线 PVP 28.2±5.9mmHg,术后 PVP 15.5±6.7mmHg(t=10.305,P<0.001)。五种类型患者在PVP下降绝对值(F=2.449,P=0.050)、PVP下降百分比(F=2.449,P=0.050)均有显着性差异,且V型患者的PVT下降绝对值及下降百分比均为最高。3.在实施TIPS成功后,各分型患者间生存率(χ2=1.610,P=0.807)、再出血率(χ2=2.778,P=0.596)、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χ2=1.470,P=0.832)、支架狭窄率(χ2=5.274,P=0.260)均无显着性差异。结论(1)根据所需TIPS操作方案不同,本研究将肝硬化合并PVT患者分为五种临床分型,并根据不同临床类型采取不同的TIPS操作方式,从Ⅰ型至Ⅴ型,TIPS操作难度逐渐增加,Ⅴ型(弥漫性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手术成功率最低。(2)五种临床类型患者术后生存率、再出血率、肝性脑病发生率、支架狭窄率等疗效指标无显着性差异,但五种临床类型患者在成功实施TIPS后均可实现门静脉压力的显着下降,尤其是门静脉阻塞范围及程度最重的V型患者,门静脉压力下降幅度最大。(3)根据本研究的临床分型,肝硬化合并PVT的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可以实现TIPS操作的个体化选择,并达到患者较高的TIPS成功率,即便在成功率相对较低的V型患者,与其他临床类型患者相比在成功实施TIPS后仍能同等获益。
赵一[7](2020)在《超声内镜在门脉高压所致食管胃静脉曲张精准断流术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是门静脉系统压力持续升高而产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常继发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比如肝炎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等。食管胃静脉曲张(gastroesophageal varices,GOV)是门静脉高压引起的最重要的临床事件,一旦出血,预后差,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消化性系统的急症之一。然而在肝硬化诊断时,几乎有50%的患者已经有食管胃静脉曲张,并且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每年约5%到15%的患者发生急性静脉曲张出血。虽然目前在诊疗方面有较大进步,但静脉曲张出血后,6周的死亡率仍然高达20%。即使积极接受治疗,患者首次静脉曲张出血停止后,1至2年内再出血率可高达60%至70%,死亡率高达33%。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提高,内镜下止血效果较好,已成为静脉曲张的一线治疗方案。内镜治疗主要包含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术(endoscopic injection sclerotherapy,EIS)、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endoscopic variceal ligation,EVL)和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endoscopic tissue adhesive,ETA),但存在并发症高,一次治疗效果差,需要反复多次重复治疗,疗程长,患者痛苦大,叠加医疗费用高,推广应用困难等缺陷。近年来,为了提高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疗效,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减少患者痛苦,减低医疗费用,提出了新的手术方法即内镜下精准食管胃静脉曲张断流术(endoscopic selective varices devascularization,ESVD),即胃镜下在贲门胃底曲张静脉内联合注射栓塞剂,并黏膜内反复穿刺探寻深部静脉曲张来源支,最终达到一次性消除静脉曲张的目的,具有前瞻性、个体化及精准性等优势。但考虑胃镜无法对黏膜下细小血管、较深来源静脉及胃底增厚皱襞进行观察及鉴别,在探寻来源支过程中具有一定盲目性,容易漏诊和误诊,使诊治效果不理想,导致患者治疗次数、并发症发生率升高。而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通过高频超声探头,既能窥察黏膜表面曲张血管,又可对黏膜深处血管、侧支循环及周围组织结构进行检查,提高静脉曲张诊断率,并能对曲张静脉与胃底黏膜下病灶进行鉴别。况且,还可通过彩色多普勒技术实时监测,对未完全闭塞的曲张静脉及未发现的曲张血管进行补充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复发。因而,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精准断流治疗显得更具优势。本文主要通过探究EUS在精准食管胃静脉曲张断流术中的应用,观察对静脉曲张血流阻断的成效,并通过胃镜随访,记录患者再出血情况、静脉曲张改善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了解EUS在断流术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疗提供新的途径。方法纳入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接收的门脉高压所致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ogastric varices bleeding,EGVB)患者43例。根据治疗方法采用随机数据表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3例采取胃镜引导下精准食管胃静脉曲张断流术治疗,治疗组20例首先胃镜引导下精准食管胃静脉曲张断流术治疗,然后采用超声内镜探查食管下段及贲门胃底黏膜明确静脉曲张栓塞情况,必要时再行胃镜引导下的精准治疗,记录和分析临床资料和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病因、肝功能Child-Pugh分级、Sarin分型、食管静脉曲张分级等。术后1周进行复查胃镜,如果静脉曲张未见明显改善,再次于贲门胃底进行精准静脉曲张断流术,方法同前。术后3个月记录患者再出血状况,术后6个月记录静脉曲张临床改善情况及并发症产生情况,并对两组患者的止血成功率、再出血率、临床静脉曲张总改善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次数进行对比研讨。结果1.共4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对照组23例,治疗组20例,患者的一般临床数据,如性别,年龄,肝硬化病因,Child-Pugh分级,静脉曲张分类没有显着差异。2.对照组每例患者平均治疗次数为(1.83±0.49)次,硬化剂平均用量(40.30±14.23)ml,组织胶平均用量(3.27±0.65)ml;治疗组每例患者平均治疗次数为(1.40±0.50)次,硬化剂平均用量(43.65±15.15)ml,组织胶平均用量(3.36±0.76)ml。治疗组总治疗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硬化剂总用量及组织胶总用量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72小时内两组患者止血成功率均为100%,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3个月内再出血率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为26.09%(6/23),0.00%(0/20),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随访6个月,静脉曲张临床总改善率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为65.22%(15/23),95.00%(19/20),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共发生并发症13例(56.52%),治疗组共发生并发症4例(20.00%),两组术后并发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均未发生异位栓塞和死亡。结论胃镜引导下精准食管胃静脉曲张断流术与超声内镜引导下精准食管胃静脉曲张断流术对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较轻,经对症治疗后多数能得到有效缓解。但相比之下,超声内镜引导下精准食管胃静脉曲张断流术优势更大,为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诊疗提供了更好的选择方案。
田朴[8](2020)在《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首次内镜治疗后1年内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影响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内镜治疗后1年内再出血的相关风险因素,为临床制定更好的预防再出血(二级预防)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回顾性连续性收集2015年1月2019年1月期间,陕西省人民医院消化内一科收治入院的肝硬化EGVB患者,筛选出仅接受药物治疗的81例患者和首次内镜治疗的178例患者,分别根据1年内是否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和非再出血组,对两组患者的再出血率进行比较。2.采用SPSS25.0软件对内镜治疗组肝硬化病因、性别、年龄、吸烟史及饮酒史、是否合并门静脉血栓及脾肾分流、既往是否有出血史、是否脾大、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实验室检查、内镜下LDRf分型、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内镜治疗次数进行分析。对以上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学分析有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模型,以再出血为因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模型。绘制ROC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结果:1.内镜治疗组与仅药物治疗组之间再出血率行卡方检验分析(P=0.006),内镜治疗组再出血率低于仅药物治疗组。2.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乙型肝炎患者中,再出血和非再出血分别为35.29%和67.50%(P<0.05),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再出血率低。3.再出血组的平均内镜治疗次数少于未再出血的组(平均分别为1.43次和1.92次),内镜治疗次数与是否再出血行线性趋势卡方检验(P<0.001),随着内镜治疗次数的增加,再出血率逐渐下降。4.在178例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并行首次内镜下治疗患者中,95例(53.37%)发生再出血。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25)、NSBB(P=0.025)、既往出血(P<0.001)、内镜治疗次数(P<0.001)、食管静脉曲张直径(P<0.001)、Rf(P<0.001)、肝功能Child-Pugh评分(P=0.041)、谷丙转氨酶(P=0.036)、谷草转氨酶(P=0.031)、国际标准化比值(P=0.049)为影响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后1年内再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既往出血史,食管静脉曲张直径,谷丙转氨酶是其独立危险因素,内镜治疗次数为保护因素。上述指标多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指标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1,敏感度为80%,特异度为75.9%,对判断是否再出血具有一定的准确性。结论:1.与单纯药物治疗比较,内镜治疗可显着降低治疗后1年内的再出血率,且随着内镜治疗次数的增加,再出血率逐渐降低。2.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再出血率低。3.年龄,既往出血史,食管静脉曲张直径,谷丙转氨酶为预测内镜治疗后1年内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内镜治疗次数为保护因素,且拟合的联合预测对判断是否再出血具有一定的准确性。
蒋熙[9](2020)在《可分离式系线磁控胶囊内镜与传统电子胃镜诊断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最常见的致命并发症。目前指南建议所有肝硬化患者均应接受传统胃镜筛查并定期监测食管胃静脉曲张情况。然而,传统胃镜是一种侵入性检查,舒适度低,且具有潜在的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新型可分离式系线磁控胶囊内镜(detachable string magnetically controlled capsule endoscopy,ds-MCE)可以舒适、主动地控制胶囊在食道和胃中的运动,同时可分离式系线磁控胶囊内镜的电池寿命超过8小时,该胶囊在完善食管胃的检查后可以进一步检查小肠黏膜情况。本研究以传统电子胃镜为金标准,评估可分离式系线磁控胶囊内镜诊断肝硬化患者食管胃静脉曲张、食管静脉曲张大小分级、高出血风险食管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准确度,同时评估门脉高压性肠病的检出情况。方法:入组患者均为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就诊的肝硬化患者,入组后先接受ds-MCE检查,顺序完成食管、胃、小肠的检查,传统电子胃镜在完成ds-MCE检查后48h内进行。进行胃镜操作及诊断的内镜医师和ds-MCE操作和阅片的内镜医师互盲。上述两项检查完成后,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胶囊内镜通过食管、胃、小肠各个部位的时间,ds-MCE和胃镜下食管胃静脉曲张检出情况、食管静脉曲张大小、食管静脉曲张是否伴有红色征等危险因素、胃静脉曲张分类、门脉高压性胃病检出情况、门脉高压性肠病检出情况以及患者检查舒适度等指标。结果:(1)自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共计55例受试者纳入本研究,其中2例患者因未按规定要求进行胃肠道准备,及提前将数据记录仪脱下未纳入最终的统计分析。最后纳入数据分析的人数为53人,其中男性43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46.8±10.7岁。(2)成功入组的53例肝硬化患者胶囊内镜检查完成率为92%。ds-MCE检查过程中,食管中位检查时间为2.72min,胃部中位检查时间为14.23min,胃部中位通过时间为93.33min,小肠检查中位时间为5.26小时,胶囊在体内中位滞留总时间为11.09小时。(3)以传统电子胃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ds-MCE检出食管胃静脉曲张敏感度94%、特异度94%、阳性预测值97%、阴性预测值89%、总体准确度94%、Kappa值为0.87。(4)以传统电子胃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ds-MCE检出食管静脉曲张的敏感度97%、特异度为95%、阳性预测值97%、阴性预测值95%、总体准确度96%、Kappa值为0.92。(5)以传统电子胃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ds-MCE检出中/大型食管静脉曲张敏感度为96%、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97%、总体准确度为98%、Kappa值为0.96。(6)以传统电子胃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ds-MCE检出高出血风险食管静脉曲张敏感度为100%、特异度96%、阳性预测值96%、阴性预测值为100%、总体准确度为98%、Kappa值为0.96。(7)以传统电子胃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ds-MCE检出胃静脉曲张敏感度为86%、特异度95%、阳性预测值86%、阴性预测值95%、总体准确度为92%、Kappa值为0.81。(8)以传统电子胃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ds-MCE检出门脉高压性胃病敏感度100%、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100%、总体准确度100%、Kappa值为1.0。(9)53例纳入分析的患者中,共检出门脉高压性小肠病26例(49%),其中黏膜水肿样病变14例,黏膜红斑20例,樱桃红点征5例,蜘蛛痣样毛细血管扩张1例,血管发育异常病变2例,小肠静脉曲张11例,其中18例患者合并2种或2种以上病变。失代偿期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食管曲张静脉直径≥5mm、高出血风险食管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为门脉高压性肠病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10)对ds-MCE和胃镜检查的舒适性进行对比评价,无痛胃镜的总体舒适度评分平均为3.57±0.53分(0-4分),传统普通电子胃镜的舒适度评分为1.87±0.72分(0-4分),ds-MCE的舒适度评分为3.74±0.45分(0-4分)。同时47(87%)例患者倾向于选择ds-MCE检查。胶囊内镜检查和胃镜检查过程中无胶囊内镜滞留、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与传统电子胃镜相比,ds-MCE诊断肝硬化患者食管胃静脉曲张安全可行、准确度高、舒适度高,且具有进一步探查小肠病变的优势。ds-MCE有望成为肝硬化患者食管胃静脉曲张筛查与监测的一线检查方式。
魏姣姣[10](2020)在《内镜精准断流术与硬化剂注射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的疗效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内镜下曲张静脉精准断流术(ESVD)与内镜下曲张静脉硬化剂注射术(EIS)治疗肝硬化GOV1型伴(或不伴)GOV2型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纳入54例肝硬化伴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内镜治疗患者,其中EIS组29例、ESVD组25例,比较两组的食管胃静脉曲张即时止血率(72小时内)、近期止血率(72小时至6周)、远期止血率(6周至6个月)、食管胃曲张静脉好转率(6个月以上)、术后门静脉血栓进展率和消减率。结果:两组组间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肝硬化病程、脾切除史、曲张静脉严重程度、Child-Pugh分级、术前门静脉血栓、术后β受体阻滞剂使用、治疗次数、曲张静脉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IS组与ESVD组曲张静脉好转率(37.9%vs.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而即时止血率(96.6%vs.100.0%)、近期止血率(89.7%vs.100.0%)及远期止血率(72.4%vs.7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IS组与ESVD组门静脉血栓进展率(13.8%vs.12.0%)无统计学差异(P>0.05)。EIS组与ESVD组门静脉血栓消减率(11.1%vs.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结论:ESVD较EIS治疗肝硬化GOV1型伴(或不伴)GOV2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有更高的曲张静脉好转率和门静脉血栓消减率,两种方法在止血效果方面无明显差异。
二、胃静脉曲张:临床及内镜特征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静脉曲张:临床及内镜特征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钛夹联合内镜下组织胶注射在胃静脉曲张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肝硬化脾肾或胃肾分流患者临床特点及合并胃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方法和结果 |
第一章 肝硬化合并脾肾或胃肾分流患者的临床特点 |
1.研究对象 |
2.纳排标准 |
3.观察指标 |
4.诊断标准 |
5.统计分析 |
6.结果 |
7.讨论 |
第二章 合并脾肾或胃肾分流的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内镜下治疗效果分析 |
1.研究对象及病历资料 |
2.纳排标准 |
3.内镜下治疗 |
4.后续治疗及随访 |
5.统计分析 |
6.结果 |
7.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21例儿童食管胃静脉曲张的临床诊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临床指标 |
2.3.1 收集患儿的一般情况 |
2.3.2 收集检验及检查结果 |
2.3.3 收集患者内镜情况 |
2.3.4 随访 |
2.4 关于判定指标的定义及参考标准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儿童食管胃静脉曲张的临床特征 |
3.2 儿童门静脉高压征起病症状及发病年龄 |
3.3 我院10年儿童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与儿童上消化道出血构成比 |
3.4 影像学检查 |
3.5 凝血功能、脾脏亢进及生长发育情况 |
3.6 儿童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
3.7 疗效 |
3.8 随访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综述 儿童门静脉高压并食管胃静脉曲张的流行病学及内镜诊治现状 |
参考文献 |
(5)内镜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有效性及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不同分型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策略的选择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个人简历 |
(6)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临床特征及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门静脉血栓对行TIPS治疗肝硬化患者临床特征和临床治疗的影响 |
(一) 材料和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四) 结论 |
(五) 附录 |
第二部分 肝硬化并门静脉血栓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的个体化操作技术和临床疗效研究 |
(一) 材料和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四) 结论 |
(五) 附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论文1 |
英文论文2 |
(7)超声内镜在门脉高压所致食管胃静脉曲张精准断流术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2.1 入选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2.3 胃静脉曲张(GV)分类标准 |
1.2.4 食管静脉曲张(EV)分级 |
1.2.5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标准 |
1.3 仪器设备及药品 |
1.4 治疗方法 |
1.4.1 术前准备和评估 |
1.4.2 研究操作方法 |
1.4.3 术后处理 |
1.4.4 观察指标及临床疗效评估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基线资料 |
2.2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 |
2.3 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再出血情况 |
2.4 两组患者食管胃静脉曲张临床改善情况 |
2.5 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门脉高压所致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内镜下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8)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首次内镜治疗后1年内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诊断标准 |
2.5 研究方法 |
2.6 统计学处理 |
2.7 实验室检查项目正常值 |
第三章 结果 |
3.1 比较内镜治疗组与单纯药物治疗组再出血率 |
3.2 一般情况分析 |
3.2.1 两组间肝硬化病因比较 |
3.2.2 两组间性别、年龄、吸烟史及饮酒史比较 |
3.2.3 两组间是否合并门静脉血栓及脾肾分流比较 |
3.2.4 两组间既往是否有出血史比较 |
3.2.5 两组间是否合并脾大比较 |
3.2.6 两组间肝功能Child-Pugh评分比较 |
3.3 实验室检查 |
3.4 内镜下表现 |
3.4.1 曲张静脉位置(L)分布情况: |
3.4.2 食管静脉曲张直径(D) |
3.4.3 Rf |
3.5 治疗情况 |
3.5.1 两组间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Non-Selective Beta Blocker, NSBB)比较 |
3.5.2 两组间内镜治疗次数比较 |
3.6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7 ROC诊断曲线的构建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1. 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 |
1.1 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Endoscopic Injection Sclerotherapy,EIS) |
1.2 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Endoscopic Variceal Ligation,EVL) |
1.3 食管静脉曲张的序贯治疗: |
2. 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GVB)的治疗 |
2.1. EVL |
2.2 组织胶注射治疗(Histocryl Injection) |
2.3 超声内镜(EUS)引导下弹簧圈栓塞及组织胶注射治疗 |
2.4 内镜下钛夹联合组织胶治疗胃静脉曲张 |
3. 食管胃静脉曲张的其它治疗方法 |
3.1 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残存食管静脉曲张 |
3.2 内镜下自膨式金属支架(self-expandable metal stents, SEMS)植入术 |
3.3 内镜下喷洒止血粉(Hemostatic powder)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可分离式系线磁控胶囊内镜与传统电子胃镜诊断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方法 |
一、研究设计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材料 |
四、检查流程 |
五、研究终点 |
六、统计学分析 |
七、研究流程图 |
研究结果 |
一、患者一般资料 |
二、ds-MCE和传统胃镜检查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可行性及检查时间分析 |
三、食管胃静脉曲张总体检出情况 |
四、食管静脉曲张检出情况 |
五、食管静脉曲张大小评估 |
六、高出血风险食管静脉曲张检出情况 |
七、胃静脉曲张检出情况 |
八、门脉高压性胃病检出情况 |
九、门脉高压性肠病检出情况 |
十、其他消化道病灶检出情况 |
十一、检查舒适度及满意度评分 |
十二、不良反应与并发症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胶囊内镜在肝硬化门脉高压性消化道疾病中的应用现状与评价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10)内镜精准断流术与硬化剂注射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1 引言 |
2 对象和方法 |
2.1 病例选择 |
2.2 材料 |
2.3 方法 |
2.4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止血率 |
3.3 曲张静脉好转率 |
3.4 术后门静脉血栓变化 |
3.5 并发症 |
4 讨论 |
4.1 ESVD新技术 |
4.2 内镜治疗和PVT |
4.3 不足与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四、胃静脉曲张:临床及内镜特征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钛夹联合内镜下组织胶注射在胃静脉曲张治疗中的临床应用[D]. 孙若楠. 山东大学, 2021(11)
- [2]肝硬化脾肾或胃肾分流患者临床特点及合并胃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D]. 任金正. 山东大学, 2021(12)
- [3]21例儿童食管胃静脉曲张的临床诊疗分析[D]. 宋元. 南昌大学, 2021(01)
- [4]不明原因门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内镜治疗[J]. 罗添成,黄晓铨,夏睿琦,吴玲,纪元,李锋. 中国医师杂志, 2021(03)
- [5]内镜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有效性及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D]. 姜珊珊.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6]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临床特征及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的临床应用[D]. 张凯. 山东大学, 2020(12)
- [7]超声内镜在门脉高压所致食管胃静脉曲张精准断流术中的应用价值[D]. 赵一. 河南大学, 2020(02)
- [8]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首次内镜治疗后1年内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D]. 田朴. 延安大学, 2020(12)
- [9]可分离式系线磁控胶囊内镜与传统电子胃镜诊断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的对比研究[D]. 蒋熙.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
- [10]内镜精准断流术与硬化剂注射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的疗效比较[D]. 魏姣姣. 浙江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