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鼻渊舒口服液为主治疗慢性鼻窦炎67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玲娟,龚琦胜,杜孟芯,蒋槺,张勤修[1](2020)在《鼻渊舒口服液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评价鼻渊舒口服液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电子检索CNKI、VIP、万方、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Medline、OVID数据库,收集各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4月的有关鼻渊舒口服液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研究,根据预先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各文献质量,提取纳入文献的相关数据,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得出结果,并进行讨论。结果实验组在临床疗效、嗜酸粒细胞数、VAS评分、不良反应、复发情况几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意义(P<0.01)。结论鼻渊舒口服液治疗慢性鼻窦炎优于西药,疗效好,安全性高,但需要纳入更多高质量的RCT研究支持这一结论。
柏越隽[2](2020)在《芳香清温通利法治疗脾胃湿热型鼻渊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从理论分析及临床观察两方面探讨芳香清温通利法治疗脾胃湿热型鼻渊的机制。为临床治疗脾胃湿热型鼻渊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理论研究:探讨脾胃湿热与鼻渊发病的关系及芳香清温通利法治疗的理论基础。2.临床研究:采用随机数字分表法分组,将符合脾胃湿热型鼻渊的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以清温通窍汤加减口服,对照组以鼻渊舒口服液口服,疗程均为28天。观察治疗前后鼻部症状、体征及全身症状变化;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状况并记录,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两组在治疗结束后总疗效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对比,均有改善(P<0.01﹚,两组患者在治疗中无发生不良反应事件。结论:以芳香清温通利法为组方原则的中药清温通窍汤能有效消除或缓解脾胃湿热型鼻渊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鼻黏膜肿胀的程度,改善鼻腔的通气功能,促进鼻腔生理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该法治疗效果良好。因此,服用中药清温通窍汤是一种治疗慢性鼻-鼻窦炎安全、有效的方法。
周鹤[3](2020)在《慢性鼻窦炎临床用药的疗效分析及药学服务路径验证》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疗效及安全性。采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不同中药口服制剂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疗效和安全性,采用增量成本-效果分析对不同中药口服制剂进行经济学评价。基于Meta分析建设“慢性鼻窦炎药学服务路径”,并验证其在慢性鼻窦炎患者预后中的作用。研究方法:1.大环内酯类药物的系统评价部分:计算机检索自建库至2018年3月25日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等中英文数据库,筛选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提取资料并根据Cochrane推荐的“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评价质量。采用Stata 1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中药口服制剂的系统评价部分:计算机检索自建库至2019年3月28日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生物医学数据库等中英文数据库,筛选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RCTs,提取资料并根据Cochrane推荐的“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评价质量。采用Stata 1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和治疗成本,利用药物经济学增量成本-效果分析法,评价不同用药方案的经济学差异。3.慢性鼻窦炎药学服务路径的验证部分:采用抽签的方式随机选取2019年1月1日~2019年6月30日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门诊的慢性鼻窦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路径组和非路径组。在患者就诊时对路径组患者遵照“慢性鼻窦炎药学服务路径”对其进行药学服务,对非路径组患者进行常规药学服务,6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有效率及主观生活质量评分(VAS评分和SNOT-22评分)的变化。结果:1.大环内酯类药物的系统评价部分:共纳入25项RCTs,包括2106例患者。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有效率[OR=5.33,95%CI(4.03,7.04),P=0.000]、显效率[OR=2.65,95%CI(2.20,3.20),P=0.000]等指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Lund-Kennedy评分[SMD=-2.18,95%CI(-5.61,1.26),P=0.214]、不良反应发生率[OR=0.81,95%CI(0.40,1.65),P=0.569]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中药口服制剂的系统评价部分:共纳入69项RCTs,包括5种中药口服制剂(苍耳子鼻炎胶囊、鼻窦炎口服液、鼻渊通窍颗粒、香菊片、鼻渊舒口服液),包括10385例患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鼻窦炎口服液在提高总有效率方面排序最高(MeanRank=1.7),且鼻窦炎口服液在提高有效率方面优于鼻渊舒口服液,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1.91,95%CI(1.05,3.50)]。与基础治疗相比,各组增量成本效果比分别为:鼻窦炎口服液22.87、香菊片393.5、鼻渊通窍颗粒37.66、苍耳子鼻炎胶囊25.90、鼻渊舒口服液27.12,以鼻窦炎口服液△C/△E最低。3.慢性鼻窦炎药学服务路径的验证部分:路径组和非路径组经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在VAS评分和各SNOT-22评分上均有显着性差异,两组治疗后SNOT-22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2,P<0.05),各主要症状的SNOT-22评分在“流脓鼻涕”(t=-3.02,P<0.05)、“头面部疼痛或压迫感”(t=-4.34,P<0.05)、“难以入睡”(t=-2.47,P<0.05)、“工作效率下降”(t=-2.14,P<0.05)、“注意力不集中”(t=-2.14,P<0.05)、“沮丧、焦躁、易怒”(t=-2.18,P<0.05)、“忧虑”(t=-4.35,P<0.05)、“感觉不安或难堪”(t=-2.68,P<0.05)、“鼻塞”(t=-2.41,P<0.05)9项症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13项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在VAS评分和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路径组与非路径组相比具有降低VAS评分,提高有效率的趋势。结论:1.大环内酯类药物的系统评价部分: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慢性鼻窦炎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够显着提高慢性鼻窦炎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纤毛清除功能,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减少复发,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2.中药口服制剂的系统评价部分:中药口服制剂联合基础治疗可显着降低患者炎症指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在提高有效率方面,5种中药制剂以鼻窦炎口服液最佳,其次为香菊片、鼻渊通窍颗粒、苍耳子鼻炎胶囊、鼻渊舒口服液。在经济学方面,以鼻窦炎口服液最优,其次为苍耳子鼻炎胶囊、鼻渊舒口服液、鼻渊通窍颗粒、香菊片。3.慢性鼻窦炎药学服务路径的验证部分:应用“慢性鼻窦炎药学服务路径”进行药学服务与常规的药学服务相比,可以提高慢性鼻窦炎患者的预后,其作用主要体现在改善患者主观精神、心理因素造成的症状上。
陈媛[4](2019)在《慢性鼻—鼻窦炎FESS术后配合加味补阳还五汤鼻腔冲洗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冲洗鼻腔对于修复慢性鼻-鼻窦炎术后鼻腔创面黏膜,促进黏膜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2016年9月-2017年12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3个用药组,分别为曲安奈德鼻喷组(以下简称曲安奈德组)、中药鼻腔冲洗+曲安奈德组(以下简称中药组)和生理盐水鼻腔冲洗+曲安奈德组(以下简称生理盐水组)。所有患者均为FESS术后,并于术后常规鼻腔换药,曲安奈德组采用曲安奈德鼻喷剂,术侧鼻腔早晚各喷1次;中药组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鼻腔冲洗,每2天1剂,水煎2次,去滓过滤,水煎为400ml,鼻腔冲洗2天4次,冲洗后使用曲安奈德鼻喷雾剂,术侧鼻腔早晚各喷1次。生理盐水组用400毫升生理盐水治疗,分2天4次鼻腔冲洗,每次100ml,然后采用曲安奈德鼻喷剂,术侧鼻腔早晚各喷1次。三组均为连续治疗8周,并嘱咐患者在冲洗时进行有规律的张口呼吸,将药液装入洗鼻器瓶身后,倒置瓶身,再将喷头放入术侧鼻腔,使药液从术侧鼻腔进入口腔,最后将口中药液吐出。于术后第7天开始用药,用药前、第8天、第15天、第36天,第56±2天分别记录120例患者中医症状的积分。同时,在用药前和用药结束后(第56±2天)记录患者的糖精清除时间及鼻内镜体征评分,将三组两两比较,评价疗效。结果1、8周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症状和体征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分,并评价疗效。结果如下:曲安奈德组总有效率:77.5%。中药组总有效率:92.5%。生理盐水组总有效率:85%。三组有效率显示有差异性(P<0.05)。可以看出中药组总体有效率高于生理盐水组与曲安奈德组。2、在糖精清除时间方面:通过统计学分析,可以看出三组治疗后均有效;而治疗后三组比较结果可以看出糖精清除时间的减少中药组优于曲安奈德组和生理盐水组,生理盐水组优于曲安奈德组。3、三组VAS积分结果比较:8周治疗结束后,VAS总积分明显降低,三组的鼻塞、流涕存在统计学差异,中药组对各项指标的改善效果均较曲安奈德组和生理盐水组高。4、三组鼻内镜积分结果比较:8周治疗结束后,鼻内镜检查总评分明显降低,治疗前后在各体征上,手术后入组患者鼻息肉均切除,且术后未见复发患者;在指标水肿、结痂的比较上,显示出三组有差异性(P<0.05),中药组对各项指标的改善效果均较曲安奈德组和生理盐水组高。结论1、中药冲洗鼻腔、曲安奈德喷鼻、生理盐水冲洗鼻腔三种方法对于降低中医症状积分和鼻内窥镜体征积分都有疗效。2、中药组的改善效果优于曲安奈德组和生理盐水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刘文雅[5](2019)在《针药结合治疗胆腑郁热型鼻渊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鼻窦炎口服液结合针刺治疗胆腑郁热型鼻渊在主观症状和客观体征上的改善程度,并与指南用药进行对照,客观评价针药结合治疗该型鼻渊的疗效。方法:经山西中医药大学门诊及住院部收集胆腑郁热型鼻渊患者60例,其临床表现辨证分型符合诊断标准,根据简单随机分组的研究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患者采用口服鼻窦炎口服液和针刺治疗的方法,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口服罗红霉素的治疗方法,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主客观指标的评分,以明确针药结合治疗胆腑郁热型鼻渊各症状、体征的有效性及有无优势。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将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主观症状(鼻塞、流浊涕、头痛、嗅觉降低)VAS评分:组内比较,两组接受治疗后主观症状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治疗后组间比较,在鼻塞、流浊涕、头痛、嗅觉降低方面,观察组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客观体征评分(鼻内镜检查Lund-Kennedy评分、鼻窦CT检查Lund-Mackay评分):组内比较,两组在接受治疗后客观体征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在接受治疗后,两组的客观体征评分无显着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总疗效比较:治疗4周后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经秩和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3,P=0.02<0.05)结论:从初步的临床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和对照组在缓解胆腑郁热型鼻渊的主观症状和客观体征上都有一定的有效性本研究通过对鼻窦炎口服液和针刺结合与指南用药罗红霉素治疗胆腑郁热型鼻渊的观察,得出结论两种方法对于缓解鼻-鼻窦炎患者鼻塞、流浊涕、头痛、嗅觉减退等主观症状及减轻鼻、鼻窦粘膜水肿、鼻腔、鼻窦积脓等客观体征都有疗效。在改善主观症状上:(1)鼻塞:治疗1周、4周后,两组鼻塞症状的改善无明显差异,但在治疗2周后这个时间节点上,观察组疗效要好于对照组。(2)流浊涕:治疗1周后,两组流浊涕的症状改善无明显差异,治疗2周、4周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头痛:治疗1周、2周、4周后,两组头痛症状的改善,观察组持续优于对照组。(4)嗅觉减退:治疗1周、2周后,两组嗅觉减退的症状改善无明显差异,治疗4周后,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在改善客观体征方面:在减轻鼻腔和鼻窦黏膜水肿、分泌物蓄积等方面均有一定疗效,但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本次研究周期有限,对远期疗效尚不明确,对治疗机制的研究尚不深入,但为治疗鼻渊开拓了新的思路,提供了更简便效廉的方法。
曹刘[6](2018)在《鼻渊舒口服液调控慢性鼻-鼻窦炎表皮葡萄球菌细菌生物膜相关agrA、luxS基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课题前期研究明确清胆泻热法(代表方为鼻渊舒口服液)通过抑制鼻腔优势菌种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而起效。立足于这一基础,本研究通过RT-PCR技术检测成膜相关基因agrA、luxS、atlE的表达,探讨慢性鼻-鼻窦炎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胆腑郁热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为治疗组;纳入健康者为对照。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取中鼻道分泌物进行指标检测,治疗组予以华神集团出产的鼻渊舒口服液服用,连续服用2个疗程(14天),在服药前后分别取同一侧中鼻道鼻腔分泌物。选择分离优势菌种为表葡菌且治疗前鼻腔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经治疗后转为鼻腔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的临床样本纳入试验组;其中治疗前标本8例为试验组1,治疗后标本8例为试验组2,健康人标本4例为对照组。设计并合成引物,运用RT-PCR技术分别检测出细菌生物膜调控基因:表皮葡萄球菌:agrA、luxS、atlE服药前后的表达量,BB170哈氏弧菌发光法检测AI-2分子信号强度,最后经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研究结果1.所有样本统计结果:治疗后luxS基因表达较治疗前高(P<0.05),但治疗前、治疗后分别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5);agrA基因、atlE基因表达量治疗前与治疗后、及治疗前后分别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2.luxS/AI-2通路起效部分病例统计结果:治疗后luxS基因表达较治疗前高(P<0.05),且治疗前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治疗后与健康对照组无差异(P>0.05)。agrA基因、atlE基因表达量治疗前与治疗后、及治疗前后分别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3.agr通路起效部分病例统计结果:治疗后agrA基因表达较治疗前减少(P<0.05),且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无差异(P>0.05),而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luxS基因、atlE基因治疗前与治疗后、治疗前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相关性分析结果:agr通路起效部分病例,不同指标差值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两两指标之间均无相关性。对agrA与atlE行差值线性相关趋势分析可观察到负相关趋势。结论1.在鼻渊舒口服液治疗CRS主要通过抑制优势菌群表葡菌生物膜起效,其膜抑制能力可能通过复杂的基因调控网络起效,这一复杂系统可能包括QS系统关键基因luxS及相关生物信号AI-2、agr系统关键基因agrA及相关粘附调控基因atlE。2.鼻渊舒口服液对关键基因luxS的调节表现为上调,通过上调luxS基因降低了AI-2信号,负调控达到成膜抑制效果;对关键基因agrA的调节表现为下调,正调控达到成膜抑制效果。3.对agr相关粘附基因atlE的调节表现较复杂,既有上调也有下调,表明鼻渊舒口服液并非通过agr-atlE通路的单一线性调节影响表葡菌BF形成,而是可能直接调节atlE的表达,或者存在其他复杂通路同时影响atlE的表达。
窦豆[7](2017)在《鼻渊舒口服液对胆腑郁热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腔细菌生物膜形成及生物信号AI-2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课题研究鼻渊舒口服液对治疗前后胆腑郁热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腔群体感应系统生物膜形成信号AI-2变化的影响。研究方法纳入符合条件患者72例(成都地区36例,重庆永川地区36例)及健康正常人20例(成都10例,永川地区10例)取其中鼻道分泌物,并给予患者华神集团鼻渊舒口服液,每日3次,每次一支,进行2周治疗,对比治疗前后细菌生物膜形成情况,利用哈氏弧菌BB170,RT-PCR法检测治疗前后形成细菌生物膜Lux S基因、生物信号AI-2变化情况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鼻腔分泌物SIg A含量变化情况。探究鼻渊舒口服液对鼻腔细菌生物膜及鼻腔分泌物影响。利用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研究结果(1)治疗后鼻腔菌群结构稳定,菌种多样性降低,鼻腔非致病性优势菌种比例提高。(2)治疗前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腔优势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阳性率达73.6%,鼻渊舒口服液治疗后鼻腔优势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阳性率降低为33%。(3)探究细菌生物膜形成,Lux S基因,生物信号AI-2变化发现,治疗后比治疗前,Lux S表达量降低,生物膜种间信号AI-2活性降低,峰值维持时间短。且部分患者经治疗后无细菌生物膜形成。(4)两地区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较正常人鼻腔分泌物SIg A浓度含量高,二者之间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t=3.86,P=0.003<0.01);不同地区(成都和重庆永川)CRS患者之间(P=0.095>0.05),正常人之间鼻腔分泌物SIg A含量(P=0.592>0.05),无统计学差异。同一地区治疗前后(P成都=0.044<0.05,P永川=0.00406<0.050),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鼻渊舒口服液治疗后,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黏膜功能改善,鼻腔菌群生存环境发生变化,调节鼻腔菌种,菌种多样性降低。(2)鼻渊舒口服液抑制条件致病菌治病,使Lux S表达降低,抑制Lux S/AI-2通路,QS群体感应系统,拮抗细菌生物膜形成。
李玲珑[8](2017)在《鼻渊舒口服液抑制慢性鼻—鼻窦炎表皮葡萄球菌细菌生物膜调控基因luxS、icaA表达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RT-PCR技术分析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口服“鼻渊舒口服液”前后鼻腔内条件致病菌表皮葡萄球菌细菌生物膜调控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鼻渊舒口服液作为清胆泄热法代表方调节表皮葡萄球菌成膜基因表达情况。研究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72例胆腑郁热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其中成都36例,永川36例;另外在两地分别纳入健康者各10例,分别命名为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并取中鼻道分泌物进行指标检测,治疗组予以华神集团出产的鼻渊舒口服液服用,连续服用2个疗程(14天),在服药前后分别取同一侧中鼻道鼻腔分泌物。分别对治疗前后分泌物中的优势菌种进行鉴定,将优势菌为表皮葡萄球菌的样本进行菌株分离、保种、冻存。设计并合成引物、探针,运用RT-PCR技术分别检测出细菌生物膜调控基因:表皮葡萄球菌:ica A、lux S,金黄色葡萄球菌:ica A、agr服药前后的表达量,最后经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研究结果:1.经优势菌种分离鉴定,优势菌种为表皮葡萄球菌的比率服药前为61%,服药后为64%,在治疗前后皆分别为所占比例最高的菌种;在保种表皮葡萄球菌样本中运用RT-PCR技术检测ica A,服药前检出率为:25%,服药后的样本中均未检出ica A。在相对应样本中运用96孔结晶紫法测定服药前后细菌生物膜的阳性率分别为:75%、25%;。另一部分15例鼻腔混合细菌标本中ica A检出3例占20%。2.表皮葡萄球菌lux S基因的表达结果:服药前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5),服药后低于服药前基因表达量,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服药后lux S与正常人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3.lux S基因表达量与AI-2信号分子之间的相关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可从趋势发展中观察到呈正向相关的趋势。单一表皮葡萄球菌以及混合菌种的样本中lux S与ica A表达量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相关性不显着(P>0.05)。4.金黄色葡萄球菌的ica A基因未在本次研究中测出,agr仅检出1例。结论:1.表皮葡萄球菌在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中是优势菌种,并多以BF+的致病形式存在;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中由表皮葡萄球菌所形成的细菌生物膜并非所有都是以ica A依赖的方式存在,还存在着非ica A依赖的方式调控细菌生物膜。2.口服鼻渊舒口服液在下调表皮葡萄球菌ica A阳性率的同时降低了细菌生物膜的阳性率;服药后lux S表达量及AI-2信号分子浓度较服药前的相对减少,同时观察到伴有BF的减少。口服鼻渊舒口服液可能通过下调ica A、lux S的表达、减少AI-2的含量,达到抑制细菌生物膜的结果。3.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能不是以BF+的致病形式存在于鼻-鼻窦炎患者中。
刘奕彤[9](2016)在《利用16SrDNA分析清胆泄热法治疗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鼻腔菌群结构变化》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利用16SrDNA分析鼻腔菌群结构,探讨鼻渊舒口服液作为清胆泄热法的代表方在治疗胆腑郁热证慢性鼻-鼻窦炎方面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2例胆腑郁热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及9例健康正常人纳入组取其中鼻道分泌物,并予以慢性鼻-鼻窦炎病人组华神集团生产的鼻渊舒口服液,每日3次,每次1支,2周治疗结束后再次取同侧中鼻道分泌物。利用16SrDNA克隆文库测序分析法检测各组鼻腔细菌菌群结构表达情况。最后经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研究结果慢性鼻-鼻窦炎病人组中样品最大shannon指数为1.406,Simpson指数最小为0.213,服用鼻渊舒口服液后的鼻窦炎患者组中最大shannon指数为0.453,simpson指数最小为0.103,健康正常人的shannon指数最大为0.952,Simpson指数最小为0.15。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组的鼻腔菌群多样性较健康正常人高,服用鼻渊舒口服液治疗后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腔菌群多样性有所降低,较健康正常人低。鼻窦炎病人组的菌群结构为Staphylococcaceae占67.53%, Enterobacteriaceae占22.34%,Streptococcaceae占5.87%,Pseudomonadaceae占0.91%,Oxalobacteraceae占0.28%,Xanthomonadaceae占0.21%。服用鼻渊舒治疗后的鼻窦炎病人组菌群比例为Enterobacteriaceae占95.28%,Staphylococcaceae占3.24%、Streptococcaceae占0.93%,其余细菌均未达到0.1%。健康正常人组菌群比例为Staphylococcaceae占96.12%,Enterobacteriaceae 占 0.85%, Streptococcaceae占0.51%,其余细菌均未达到0.1%。结论①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较正常健康人鼻腔菌群多样性高,二者菌群比例有所不同,但优势菌都为Staphylococcaceae,推测慢性鼻-鼻窦炎发病是条件致病菌引起的。②服用鼻渊舒口服液治疗后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菌群多样性减少,优势菌群的科属发生改变,推测鼻渊舒口服液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作用机制在于改变鼻腔内环境,调整鼻腔菌群结构,抑制条件致病菌生长。
刘亚婷[10](2016)在《慢性鼻—鼻窦炎的细菌生物膜表达及鼻渊舒口服液对人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的调节作用》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正常人及胆腑郁热型鼻渊患者窦口鼻道复合体处粘膜有无细菌生物膜形成,以及鼻渊舒口服液对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窦口鼻道复合体处分泌物中人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调节作用,揭示以清胆泄热法为依托的鼻渊舒口服液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阻止疾病发生的药理机制,为鼻腔五度辨证学说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本课题所有受试者均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门诊患者及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共收取CRS组20例,正常对照组10例。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予鼻渊舒口服液治疗,疗程为2周。用扫描电镜观察正常人、CRS患者窦口鼻道复合体处粘膜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CRS窦口鼻道复合体处分泌物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变化,并对治疗前后患者窦口鼻道复合体处人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探索鼻渊舒口服液与人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之间的关系。结果:1.胆腑郁热型鼻渊患者10例窦口鼻道复合体处粘膜6例有细菌生物膜形成,正常人10例有1例形成细菌生物膜。2.正常人与胆腑郁热型鼻渊患者窦口鼻道复合体处分泌物中人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有统计学差异。3.治疗前后胆腑郁热型鼻渊患者窦口鼻道复合体处分泌物中人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较正常人更易形成细菌生物膜,细菌生物膜的存在可能是导致慢性鼻-鼻窦炎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常人、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窦口鼻道复合体处分泌物中人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治疗前具有统计学差异,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治疗前后人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有统计学差异,提示SIgA含量的高低可能与慢性鼻-鼻窦炎的发病有关系,鼻渊舒口服液能够提高鼻窦炎患者的人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含量,提高人体免疫力,减少鼻窦疾病的发生。
二、鼻渊舒口服液为主治疗慢性鼻窦炎67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鼻渊舒口服液为主治疗慢性鼻窦炎67例(论文提纲范文)
(1)鼻渊舒口服液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 |
1.4 文献及数据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结果 |
2.2 纳入研究特征 |
2.3 偏倚风险 |
2.4 meta分析结果 |
2.4.1 疗效 |
2.4.2 嗜酸粒细胞数变化 |
2.4.3 VAS评分 |
2.4.4 复发情况 |
2.4.5 不良反应 |
2.4.6 CT评分 |
2.4.7 发表偏倚 |
3 讨论 |
4 结论 |
(2)芳香清温通利法治疗脾胃湿热型鼻渊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理论研究 |
1 鼻渊与脏腑的关系 |
1.1 脏腑经络失常是鼻渊发病的基础 |
1.2 脾胃湿热是鼻渊发病的主要病因病机 |
2 芳香清温通利法的理论基础 |
2.1 芳香通窍法的理论基础 |
2.2 清温通利治法的理论基础 |
2.3 芳香清温通利法的临床应用 |
临床研究 |
1 临床研究 |
1.1 研究内容 |
1.2 研究方法 |
1.3 试验分组 |
1.4 治疗方案 |
1.5 观察指标 |
1.6 不良反应 |
1.7 有效性评价 |
1.9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临床分析 |
2.1 一般情况分析 |
2.2 疗效评价 |
2.3 不良反应 |
3 结论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鼻渊的认识 |
1.1 古代中医家对鼻渊的认识 |
1.2 现代中医家对鼻渊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慢性鼻-鼻窦炎的认识 |
2.1 现代医学对慢性鼻-鼻窦炎发病机制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对慢性鼻-鼻窦炎的治疗 |
3 芳香清温通利法治疗脾胃湿热型鼻渊的立法依据 |
4 清温通窍汤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4.1 方药分析 |
4.2 现代药理研究 |
5 临床疗效分析 |
6 问题和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鼻-鼻窦炎的中医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3)慢性鼻窦炎临床用药的疗效分析及药学服务路径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部分 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慢性鼻窦炎的Meta分析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检索策略 |
2.2.1 检索数据库 |
2.2.2 检索策略 |
2.3 文献筛选与提取 |
2.4 质量评价 |
2.5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3.3 数据分析 |
3.3.1 有效率 |
3.3.2 辅助指标 |
3.3.3 安全性 |
3.3.4 网状meta分析 |
3.4 偏倚分析 |
3.5 敏感性分析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中药口服制剂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网状Meta分析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检索策略 |
2.2.1 检索数据库 |
2.2.2 检索策略 |
2.3 文献筛选与提取 |
2.4 质量评价 |
2.5 经济学指标观察 |
2.6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3.3 数据分析 |
3.3.1 有效率的网状Meta分析 |
3.3.2 辅助指标 |
3.3.3 安全性 |
3.3.4 增量成本-效果分析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慢性鼻窦炎药学服务路径的验证 |
1 引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排除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研究方法 |
2.4 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 |
2.4.1 慢性鼻窦炎的诊断标准 |
2.4.2 慢性鼻窦炎的疗效评价标准 |
2.4.3 安全性评价 |
2.5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纳入患者的基线特征 |
3.2 疗效比较 |
3.2.1 VAS评分 |
3.2.2 SNOT-22评分 |
3.2.3 有效率 |
4 讨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慢性鼻—鼻窦炎FESS术后配合加味补阳还五汤鼻腔冲洗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症状 |
1.2.2 检查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3.3 中止、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观察方法 |
2.1.1 分组 |
2.1.2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2.1 疗效评定标准 |
2.3 疗效评定标准 |
2.4 安全性评价标准 |
2.5 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基线比较 |
3.1.1 治疗前三组的CRS分型、性别比照 |
3.2 治疗结果比较 |
3.2.1 治疗结束后临床总体疗效 |
3.2.2 治疗结束后糖精清除时间的比较 |
3.2.3 三组用药前后的VAS总积分、鼻内镜体征总积分对比 |
3.2.4 三组用药结束以后的各项症状的比较 |
3.2.5 三组治疗结束后鼻内镜各项体征积分比较 |
3.3 安全性分析 |
4 疗效分析 |
4.1 一般资料及治疗前VAS、鼻内镜体征积分分析 |
4.2 客观疗效方面 |
4.3 主观疗效方面 |
第二部分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慢性鼻-鼻窦炎的认识 |
1.1 定义 |
1.2 发病机制及病因学 |
1.2.1 环境因素 |
1.2.2 宿主局部因素 |
1.2.3 宿主系统因素 |
2 传统医学对慢性鼻-鼻窦炎的认识 |
2.2 慢鼻渊的病因病机 |
3 慢性鼻-鼻窦炎的术后治疗方法 |
3.1 现代医学治疗措施 |
3.1.1 西药治疗 |
3.1.2 鼻腔局部治疗 |
3.2 传统医学治疗方法 |
3.2.1 中药治疗 |
3.2.2 针药结合 |
3.2.3 中医外治法 |
4 慢性鼻-鼻窦炎术后鼻腔冲洗之现状 |
4.1 鼻腔冲洗的定义 |
4.2 FESS术后鼻腔黏膜的特点 |
4.3 FESS术后鼻腔冲洗的应用 |
4.3.1 盐水鼻腔冲洗液 |
4.3.2 糖皮质激素类鼻腔冲洗液 |
4.3.3 抗生素类鼻腔冲洗液 |
4.3.4 中药鼻腔冲洗液 |
4.4 加味补阳还五汤的组方依据及当代药理分析 |
4.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三部分 结论 |
第四部分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视觉模拟量表与评分表 |
附录2 CRF表 |
附录3 在校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一)发表文章 |
(二)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术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5)针药结合治疗胆腑郁热型鼻渊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符号表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法 |
3.结果及分析 |
4.讨论 |
5 结论 |
6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鼻渊舒口服液调控慢性鼻-鼻窦炎表皮葡萄球菌细菌生物膜相关agrA、luxS基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注释表 |
前言 |
1.生物膜相关理论研究 |
1.1.细菌生物膜概况 |
1.2.细菌生物膜形成发展的几个阶段 |
1.3.清胆泻热法治疗CRS的起效关键 |
1.4.BF的耐药机制研究——基因相关性 |
2.临床试验研究 |
2.1.临床病例资料 |
2.2.临床诊断标准 |
2.2.1.西医慢性鼻-鼻窦炎诊断标准(2012,昆明) |
2.2.2.中医鼻渊胆腑郁热证型辨证标准(见附表1) |
2.2.3.纳入病例标准 |
2.2.4.排除病例标准 |
2.2.5.终止试验标准 |
2.2.6.剔除及脱落病历标准 |
2.2.7.临床样本纳入标准 |
2.3.试验材料 |
2.3.1.研究所用主要试剂 |
2.3.2.研究所用主要设备及器械 |
2.4.临床试验方法 |
2.4.1.技术路线图 |
2.4.2.患者纳入 |
2.4.3.试验用药 |
2.4.4.样本采集、鉴定 |
2.4.5.样本分组 |
2.5.相关指标检测 |
2.5.1.鼻腔分泌物细菌RNA的提取 |
2.5.2.利用哈氏弧菌的发光值测定AI-2信号分子浓度 |
2.5.3.结果统计计算 |
3.试验结果 |
3.1.AI-2生物信号变化情况 |
3.2.全样本luxS基因表达量治疗前后变化情况 |
3.3.全样本agrA基因表达量治疗前后变化情况 |
3.4.全样本atlE基因治疗前后变化情况 |
3.5.luxS/AI-2依赖部分病例相关基因调节情况 |
3.6.agr依赖部分病例相关基因变化情况 |
3.7.luxS/AI-2及agr、atlE均变化病例相关基因表达变化 |
3.8.各指标治疗前后差值的相关趋势分析 |
4.讨论 |
4.1.细菌生物膜与慢性鼻-鼻窦炎(CRS) |
4.1.1.细菌感染与CRS |
4.1.2.细菌生物膜与CRS迁延 |
4.1.3.细菌生物膜在CRS所致病理损害 |
4.1.4.现阶段抗生物膜方法在CRS中的应用 |
4.2.清胆泻热法-鼻渊舒口服液治疗CRS理论研究 |
4.2.1.祖国医学中鼻的生理功能与脏腑关系 |
4.2.2.中医学对慢性鼻-鼻窦炎认识与治疗 |
4.2.3.胆主窦窍理论阐释 |
4.2.4.清胆泻热代表方鼻渊舒口服液方证分析 |
4.3.鼻渊舒口服液对菌群及优势菌种成膜影响 |
4.3.1.优势菌群变化 |
4.3.2.优势菌种成膜变化 |
4.4.agrA、atlE、luxS基因对成膜的调控机制 |
4.4.1.agrA基因 |
4.4.2.agr相关粘附基因altE |
4.4.3.luxS/AI-2系统 |
4.5.治疗前后agrA基因、atlE基因、luxS/AI-2的调控状况 |
4.5.1.全样本条件下相关指标调控情况 |
4.5.2.分类统计相关指标调控情况 |
4.5.3.对可能存在协同调节的初步探索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清胆泻热法鼻科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
(7)鼻渊舒口服液对胆腑郁热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腔细菌生物膜形成及生物信号AI-2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插图清单 |
缩略词注释表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祖国中医学对慢性鼻-鼻窦炎的认识与研究 |
1.1 鼻的生理功能与脏腑关系 |
1.2 中医学对慢性鼻-鼻窦炎认识与治疗 |
1.3“胆主窦窍”理论的形成及阐释 |
2.现代医学对慢性鼻-鼻窦炎的认识 |
2.1 慢性鼻-鼻窦炎的诊断 |
2.2 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分类 |
2.3 慢性鼻-鼻窦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 |
2.3.1 病原微生物感染 |
2.3.2 细菌生物膜 |
2.3.3 环境污染 |
2.3.4 药物因素 |
2.3.5 创伤、其它因素 |
2.4 鼻部因素 |
2.4.1 鼻部解剖结构异常 |
2.4.2 纤毛系统功能障碍 |
2.4.3 骨炎 |
2.4.4 牙源性鼻窦炎 |
第二章 临床试验研究 |
1.临床病例资料 |
1.1 研究病例来源 |
1.2 临床诊断标准 |
1.2.1 西医慢性鼻-鼻窦炎诊断标准(2012,昆明) |
1.2.2 中医鼻渊胆腑郁热证型辨证标准 |
1.3 纳入病例标准 |
1.4 排除病例标准 |
1.5 终止试验的标准 |
1.6 剔除及脱落病历标准 |
1.7 纳入病例基本信息 |
2.临床试验材料 |
2.1 研究所用主要试剂 |
2.2 研究所用主要设备及器械 |
3.临床试验方法 |
3.1 临床资料分组 |
3.2 试验用药方法 |
3.3 标本采集 |
3.4 标本处理 |
3.5 试验方法 |
3.6 技术路线图 |
4.结果 |
4.1 鼻腔优势菌种检测 |
4.2 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培养 |
4.3 哈氏弧菌BB170检测治疗前后生物信号AI-2 情况 |
4.4 鼻渊舒口服液对Lux S/AI-2 通路介导表皮葡萄球菌细菌生物膜的影响 |
4.5 ELISA法测定治疗前后鼻黏膜分泌物SIg A含量 |
讨论 |
1.临床分离鼻腔优势菌种变化 |
2.细菌生物膜在慢性鼻-鼻窦炎中占重要地位 |
2.1 细菌生物膜与慢性鼻-鼻窦炎发病 |
2.2 细菌生物膜与慢性鼻-鼻窦炎耐药性及治疗 |
3.鼻渊舒口服液有利于抑制细菌生物膜形成 |
4.鼻渊舒口服液阻碍生物信号AI-2 形成 |
5.鼻黏膜功能状态是发病与否的重要因素 |
结论 |
1.调节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腔菌群 |
2.鼻渊舒口服液抑制条件致病菌致病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
(8)鼻渊舒口服液抑制慢性鼻—鼻窦炎表皮葡萄球菌细菌生物膜调控基因luxS、icaA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试验研究 |
1.临床病例资料 |
1.1 研究病例来源 |
1.2 临床诊断标准 |
1.3 纳入病例标准 |
1.4 排除病例标准 |
1.5 终止试验标准 |
1.6 剔除及脱落病历标准 |
2.临床试验材料 |
2.1 研究所用主要试剂 |
2.2 研究所用主要设备及器械 |
3.临床研究方法 |
3.1 技术路线图 |
3.2 临床资料分组 |
3.3 试验用药方法 |
3.4 标本采集 |
3.5 样本前处理 |
3.6 试验操作步骤 |
3.7 结果统计计算 |
4.研究结果 |
4.1 菌群结构 |
4.2 基因检测结果 |
4.3 AI-2含量结果 |
4.4 AI-2与luxS |
4.5 症状体征评分 |
第二部分 讨论 |
第一节 文献研究 |
1.中医对鼻窦炎的认识 |
1.1 祖国医学对慢性鼻-鼻窦炎的认识与研究 |
1.2“鼻渊舒口服液”方证分析 |
1.3 鼻渊舒口服液前期研究 |
2.现代医学对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研究认识 |
2.1 慢性鼻-鼻窦炎的定义 |
2.2 慢性鼻-鼻窦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 |
第二节 研究结果讨论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表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9)利用16SrDNA分析清胆泄热法治疗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鼻腔菌群结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 祖国传统医学对慢性鼻-鼻窦炎的认识与研究 |
1.1 祖国医学对鼻渊认识与研究 |
1.2 鼻的生理功能与脏腑关系 |
1.3 “胆主窦窍”理论的形成及阐释 |
2. 现代医学对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研究认识 |
2.1 慢性鼻-鼻窦炎的定义 |
2.2 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分类 |
2.3 慢性鼻-鼻窦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 |
第二章 临床实验研究 |
1. 临床病例资料 |
1.1 研究病例来源 |
1.2 临床诊断标准 |
1.3 纳入病例标准 |
1.4 排除病例标准 |
1.5 终止试验的标准 |
1.6 剔除及脱落病历标准 |
2. 临床实验材料 |
2.1 研究所用主要试剂 |
2.2 研究所用主要设备及器械 |
3. 临床实验方法 |
3.1 临床资料分组 |
3.2 实验用药方法 |
3.3 标本采集 |
3.4 标本处理 |
3.5 数据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OTU聚类及物种注释概况 |
4.2 基于16SrDNA测序的物种多样性展示 |
4.3 基于16SrDNA测序的菌群结构展示 |
4.4 系统进化树 |
5. 讨论 |
5.1 分子学方法检测微生物技术 |
5.2 细菌生物膜在慢性鼻-鼻窦炎发病中占重要地位 |
5.3 清胆泄热法代表方鼻渊舒口服液 |
结论 |
1. 对慢性鼻-鼻窦炎发病机制的推断 |
2. 鼻渊舒口服液对鼻腔菌群的改变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慢性鼻—鼻窦炎的细菌生物膜表达及鼻渊舒口服液对人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资料 |
1.2 诊断标准及辨证准则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终止试验的标准 |
1.6 剔除及脱落病历标准 |
1.7 症状体征分级量化记分标准 |
1.8 质量控制 |
2 研究方法 |
2.1 技术路线 |
2.2 观察指标及采样方法 |
2.3 治疗方法 |
2.4 治疗疗程 |
2.5 疗效评价标准 |
2.6 资料整理与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方法 |
3.1 慢性鼻-鼻窦炎的细菌生物膜表达实验 |
3.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1.2 实验试剂的配制 |
3.1.3 实验过程 |
3.2 鼻渊舒口服液对人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的调节作用实验 |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2.2 实验试剂的配制 |
3.2.3 实验过程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2 临床研究结果 |
4.3 安全性评估 |
5 讨论 |
5.1 中医学对鼻渊的认识及治疗 |
5.2 西医学对慢性鼻-鼻窦炎的认识及治疗 |
5.3 细菌生物膜与慢性鼻-鼻窦炎发病关系探讨 |
5.4 SIgA水平对慢性鼻-鼻窦炎的影响探讨 |
5.5 鼻渊舒口服液的药物分析 |
5.6 鼻腔五度辨证学说 |
5.7 对正常人及患者鼻粘膜形成细菌生物膜差异的分析 |
5.8 对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治疗前后SIgA含量变化的分析 |
6 结论 |
7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现代医学对慢性鼻-鼻窦炎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祖国医学有关鼻渊的认识及治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一 |
附件二 |
四、鼻渊舒口服液为主治疗慢性鼻窦炎67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鼻渊舒口服液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J]. 李玲娟,龚琦胜,杜孟芯,蒋槺,张勤修. 中医眼耳鼻喉杂志, 2020(03)
- [2]芳香清温通利法治疗脾胃湿热型鼻渊的临床研究[D]. 柏越隽.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12)
- [3]慢性鼻窦炎临床用药的疗效分析及药学服务路径验证[D]. 周鹤.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4]慢性鼻—鼻窦炎FESS术后配合加味补阳还五汤鼻腔冲洗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媛.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针药结合治疗胆腑郁热型鼻渊的临床观察[D]. 刘文雅.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6]鼻渊舒口服液调控慢性鼻-鼻窦炎表皮葡萄球菌细菌生物膜相关agrA、luxS基因的研究[D]. 曹刘.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2)
- [7]鼻渊舒口服液对胆腑郁热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腔细菌生物膜形成及生物信号AI-2的影响[D]. 窦豆.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01)
- [8]鼻渊舒口服液抑制慢性鼻—鼻窦炎表皮葡萄球菌细菌生物膜调控基因luxS、icaA表达的研究[D]. 李玲珑.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01)
- [9]利用16SrDNA分析清胆泄热法治疗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鼻腔菌群结构变化[D]. 刘奕彤.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
- [10]慢性鼻—鼻窦炎的细菌生物膜表达及鼻渊舒口服液对人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的调节作用[D]. 刘亚婷.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