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时俱进,推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体制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韩俊喆[1](2021)在《1950-1965年广西水利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利建设关系国计民生,治水兴水关系定国安邦。新中国成立以前,广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边疆省份,主要是发展农业经济,而土地作为发展农业经济的基础,从最初来看,水美田肥的地方就是经济发达的地方,因而开展水利建设对于农业经济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广西后,为巩固地方政权、稳定农业生产、恢复国民经济,开始了水利建设。通过对1950--1965年广西水利建设的发展历程进行深入考察,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地方治理现代化的视角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1950--1965年间,先是中共广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委员会,1958年之后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和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对于开展水利建设,不仅仅是注重水利工程方面的修建,例如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提水工程、水电工程,也同样十分重视水利主管机构的组建、水利人才培养模式、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利法规的制定,而后者作为开展水利建设的体制机制,从制度层面保障了水利建设的长久发展。此外,通过开展土地改革,变革农业生产关系,进一步激发了广西各族人民开展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在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劳动者作为社会生产力最基本的要素占据主导位置,有效的保证了这一时期广西水利建设的速度、质量和规模。本文主要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简要阐述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切入点,阐明运用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对“水利”与“1950--1965年”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1950--1965年广西水利建设的背景。首先,新中国成立初期,严峻的国际形势造成周边局势的动荡,亟需中国共产党在短时间内巩固人民政权。与此同时,国内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国民经济亦处在崩溃的边缘。在广西,货币市场混乱、匪患严重,时刻威胁着新生的人民政权。其次,新中国成立初期,水旱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秩序。在广西,封建旧时代遗留下来的水利设施相对简单且工程质量差,因而对于治理水旱灾害收效甚微。此外,广西人文环境的改变也不断的加剧水旱灾害发生的频率。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水旱灾害频发的局面,从根本上要求中共广西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委员会着眼于水利建设,兴修水利,契合了广西各族人民群众的最大愿望。第三部分,主要从四个阶段分析与考察1950--1965年广西水利建设的发展历程:第一,恢复阶段(1950--1952)。中共广西省委与省人民政府委员会高度重视水利建设,以建立健全水利主管机构为抓手,初步组织起自上而下的水利主管机构,确立了优先培养水利技术人才的模式,投资修复或续建旧有引水工程设施,兴建小型蓄水工程。第二,起步阶段(1953--1957)。中共广西省委与省人民政府委员会严格落实党中央制定的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投资修建水库为重点,修建中小型蓄水工程,在勘测、规划、设计的基础上试办小型水电站。第三,高潮阶段(1958--1960)。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与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在贯彻落实总路线的同时,把批判“反冒进”与宣传贯彻总路线结合,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在全自治区范围内开展起来。同时,集中力量布局、勘测、规划、设计全区范围内的水电建设,有步骤的试办中小型水电站,有条件的开展水电电网建设。第四,调整阶段(1961--1965)。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与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坚决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开始对区内水利建设进行全面调整,主要是加强工程管理与配套建设,有效开展了库区移民安置工作。此外,根据广西各地水利发展的客观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机电排灌工程建设、水土保持工作、山区人畜饮水工作,与此同时,开始进行河流梯级开发规划与县域电网布局。第四部分,1950--1965年广西水利建设的成效与特点。通过贯彻党委领导、“民办公助”的方针,以安全性需求为主导,一是组建起自上而下的水利主管机构,二是水利职业技术教育蓬勃发展,三是初步形成了合理有序的水利建设格局,四是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增加,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作物产量提高,促进了广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五部分,1950--1965年广西水利建设的经验与启示。这一时期广西水利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重大的成效,总的来说是坚持了“一个核心、一个主体,两个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即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水利建设的核心与根本,各族人民群众是水利建设的主体和依靠力量,科技进步是水利建设的不竭动力,同时遵循保护生态环境优先的原则。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广西的治水兴水在拥有良好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在严格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前提下,科学擘画水利建设未来发展的蓝图,实现广西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一是要坚持与时俱进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要创新水利监督与管理体制机制;三是要坚持经济性需求与生态性需求并重,强化生态水利建设;四是要坚持科技治水兴水,持续推进水利科学技术的进步。
刘欢[2](2020)在《我国水利风景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指出水利风景区作为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建设与管理,除了满足地方修复水工程、维系水资源、美化水环境等多层级多方面的需求外,也给当地的生态保护、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明显改善。早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一些基层水管单位就曾经尝试发展水利风景资源从而推进水利旅游。水利部在1997年颁发了《水利旅游区管理办法(试行)》,从2001年至今,水利部分17批次共批准设立了832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但随着时代的推进以及生态文明要求的不断提高,其涌现出的开发不当、管理不善等问题也日益明显。本研究主要包括梳理水利风景区相关政策、法律规定以及发展轨迹,研究分析国内外水利发展的相关法律、政策和管理模式。通过总结我国水利风景区过去在行政管理上成效及优势、问题及不足,探析在机构改革及三定方案出台后水利风景区在机构改革上将会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形势,从而提出良好运行水利风景区管理机制的具体办法以及更好发展的有效实现形式。围绕上述研究内容,采用实地调研、对比研究等研究方法。提出了在管理体制方面完善水利部的水利风景区管理职能、与有关部委建立部际协调机制、明确“条块”关系与职责、加强法规和部门规章保障、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的建议,在管理机制方面加强激励机制、加强激励机制、构建信息基础平台和推动数据开放共享、完善动态监管与退出机制及加强政策研究和第三方评估方面的建议。
张进[3](2020)在《安徽临淮岗水利风景区管理体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安徽临淮岗水利风景区依托淮河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兴建,具有得天独厚的工程优势、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先后获得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称号。然而,景区没有步入良性发展轨道,2017年被安徽省景评委严重警告和限期整改。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根源主要还是现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所造成的。本文以旅游管理学、产权经济学以及公共产品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为主要理论工具,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和比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临淮岗水利风景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存在的弊端,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比较中外不同类型景区的管理模式,从中得到先进的管理启示,并据此建构符合景区实际的管理体制,为景区优化管理体制机制提供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本文通过对临淮岗水利风景区管理体制机制进行实证研究,从而拓展了水利风景区的研究领域,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水利风景区管理体制机制相关研究内容,为理顺和创新类似水利风景区的体制机制提供有益参考,同时也为水利风景区管理体制今后的改革提供经验借鉴,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的主要观点是,由于现有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导致临淮岗水利风景区存在多头管理、运行机制不畅,产权不清、发展经营受限,规划落后、规划体系不完备,投入有限、发展动力不足,人才缺乏、管理质效不高等现实问题,只有推进景区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科学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景区方能走出目前的现实困境,并在涵养水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发展旅游、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为此,本文提出优化景区管理体制机制的对策建议。一是构建独立统一的权威管理机构,建立以水工程管理单位为主导的管理体制及与地方政府合作的利益共享机制。二是实行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与监督权相分离和制衡的制度。三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进一步强化规划引领,完善规划体系,突出规划特色。四是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景区多元投入机制。五是加快专业人才引进,加大专业培训力度,加强人才交流培养合作,建立专业化人才培养机制。
华清君[4](2020)在《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文中认为陈云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作为国家财经工作的卓越领导人,在长期的国家财经治理实践中,他始终坚持从各个时期的国情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探索、创新、总结,彰显了非凡的国家财经治理能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国家财经治理思想。陈云的财经治理能力首先源于青少年时期他在苏南勤勉忙碌的商业氛围和上海浓郁发达的商业环境中耳濡目染受到的深刻影响,此后经过长期反复踏实的财经理论学习与钻研,他的财经理论功底不断得以增强、深化和升华。这使他在长期的财经领导工作中,能够把自己财经方面的超凡天赋与财经科学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能够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根本的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以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为主要的实践参照和理论思考,以西方经济理论与实践为重要的思想启发和借鉴运用,从而在建立和完善国家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等重大决策实践过程中,在对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机制和运行保障开展治理的过程中,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制订、实施有效的治理策略,在每一次危机的紧要关头,他常常临危受命,并总是不负众望,一次又一次使国家和人民转危为安。研究陈云同志国家财经治理的理论渊源、实践历程和建立的丰功伟绩,其间显现着鲜明独特的思想脉络,主要可以概括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等六个方面。陈云关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着眼于从上层建筑角度发挥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的保障激励作用,从生产关系角度发挥利益攸关方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动创造作用,从资源配置角度发挥要素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率引领作用,从再生产过程角度发挥各环节促进生产发展的导向联动作用。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明确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以及实现这个中心任务应当构建的体制机制,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核心和目的,也是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所围绕的核心和目的,旨在阐明发展依靠什么,如何激发活力,而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是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服务的。陈云关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的思想,着眼于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在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中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改善。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基本路径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脉络和主线,旨在阐明经济如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对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以及对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对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有着决定性影响。陈云关于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的思想,着眼于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维护理性的计划执行控制。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根本方法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精髓和动力,旨在阐明经济发展所需的要素如何组织,应当怎样配置,是对如何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而在资源配置上作出的制度安排。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服从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服务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思想,决定着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陈云关于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的思想,着眼于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运用政策工具稳定市场物价,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动态监控与理性校正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关于对经济运行实行休养和调理的机制,是诊治手段,旨在阐明如何监控经济运行过程,经济运行如何回归理性,因而是对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其他分支思想的再运用。陈云关于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的思想,要求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坚持把政治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要求,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始终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思想上的基本建设。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力量源泉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支柱和载体,旨在阐明治理活动的根本依靠是什么,如何形成长久的依靠,因此是践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个思想分支的主体力量,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最能动最根本的部分,是保证思想正确执行和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根本依靠。陈云关于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的思想,要求把有利于人民、满足人民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工作中坚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而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作决策,因此是解决干部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根基和活的灵魂,旨在阐明治理思想的思想方法以及如何发挥作用,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方法论基础。陈云财经治理实践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始终保持积极而又稳妥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具体情况运用相应的规律和财经理论,不因顺境而冲动,也不因困难而气馁,始终把握好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益效率和安全稳定,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这在根本上是由他的治理思想的理论品格所决定的,就是在财经治国中始终坚持风险思维,防止犯颠覆性错误。陈云财经治理的思想与实践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宝贵财富。新时代,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妥善处理分配问题;有助于我们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过程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助于我们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更好地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的双轮联动,避免陷入改革和市场经济治理中的形而上学。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发端并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步成熟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丰富并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主要作用于以发展对人民有利的社会生产力为根本目标、以克服纠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重点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奠基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思想不仅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许多相关思想对于今天的财经治理实践仍有着指导意义,必然为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并结合新的时代特征,而令其焕发出新的思想魅力。
陆取[5](2020)在《常州市x县水利工程质量政府监管研究》文中提出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洪安全、水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水利工程属于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的物质根基,在防洪、灌溉、减灾等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是重要内容,而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其实质是要解决政府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重点是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即哪些事应该由市场、社会、政府各自分担,哪些事应该由三者共同承担。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也是如此,需不断针对新常态,提出新要求,构建新模式,尤其是基层水利部门,如何更有效开展质量监督值得研究。本文以常州市x县为研究对象,研究基层政府的水利工程监管工作该如何有效开展。随着国内各项政策的落地,我国社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民众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也出现了很多的变化,我国社会的发展重点转变为如何对民众的各种生活需求进行满足,如何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安排服务,水利工程质量监督面临新问题、新挑战,基层水利部门工程质量监督机制该怎样有效构建,该怎样优化质量监督模式,该怎样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人员的能力效率,起到政府质量监督应有的效果,需要深入研究不断摸索。近十几年来,我国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体系逐步建成,代表政府行为的强制性质量监督与水利监理、企业内部质量控制有机的结合组成了我国现行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促进我国水利工程质量的提升产生了正向的促进作用。我国很多地区的工程水利得到很大的发展,各地区为了满足本地防洪、供水、灌溉等方面的要求,纷纷展开基层水利工程的水利。质量是基层水利工程的生命,是基层水利工程能够满足其使用基本功能和安全稳定的基础。但是,从常州市x县水利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机构设置现状、法律法规现状、工程制度现状、监管流程现状等来看,整体上虽然较为乐观,但依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构建科学、合理、完善的常州市x县水利工程质量政府监管体系,是x县水利工程发展的现实需求。在研究内容上,本文以常州市x县水利工程政府监管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水利工程质量政府监管工作的调研分析,立足法律、制度、人员等中多角度探究水利工程监管层面的现实问题,然后结合地区特点,针对性的提出了应对和改进的方案,全面推进x县的水利工程质量以及政府监管工作。论文框架在结构上细分为六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概述,整体上阐述了水利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活动的现实情况及学者们研究形成的各种文献成果,立足各种角度对水利工程质量的政府监管问题进行梳理。第二部分阐述水利工程质量、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水利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水利工程质量政府监管体系等相关概念,对政府监管过程中的很多理论指导内容进行梳理,我们本文的后续研究建立完善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对常州市x县水利工程质量政府监管工作实践进行详细分析,主要包括x县水利工程质量政府监管工作的各种情况以及现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等内容。具体而言,x县水利工程质量政府监管工作较以往成效显着,成绩斐然。但在监管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监管法律法规仍有待完善、监管体制仍有待提高。第四部分学习借鉴国外水利工程质量政府监管工作的先进经验。其中美国的政府直接参与工程项目质量监督模式、德国的委托专业第三方进行质量监督模式等实践举措,对x县水利工程质量政府监管工作的优化具有较好的现实指导作用。第五部分是结合问题的阐述,是优化方案的形成过程:一是优化完善质量监督体系;二是配备完备保障措施;三是强化市场准入门槛并建立信用管理体系。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改进完善,进一步提高x县水利工程质量政府监管工作效率。第六部分是结语。
李建国[6](2018)在《深化水利改革 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40周年内蒙古水利成就综述》文中研究指明1综述1978年以来,自治区水利厅认真贯彻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按照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认真落实各项改革任务,在构建水安全生态体系方面取得显着成效,切实发挥水利在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作用。40年来,我国奏响改革开放的伟大乐章。内蒙古水利工作顺应时代发展,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上,始终锐意进取,始终与时俱进、一往无前,
赖海涛[7](2016)在《惠州市惠阳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乃万物生长本源,水利建设是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自1949年我国成立开始,国家高度重视地方水利工程事业的发展工作。在长期的水利工程工作实践过程中,惠州市惠阳区摸索出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体系,然而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以及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现有管理体制在实践中暴露出诸如水利设备年久失修、产权不明、管理不到位等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对惠阳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现状展开深入地分析、探索,从而提出有效应对措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是利用有效的组织管理形式将各个分散组织顺利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利用这个整体提供合理措施,促使管理目标的切实达成。总而言之:水利主管部门就各自职责范围、管理权限以及两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都将以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作为首要指导标准。而管理机制组成构建、职责划分以及两者间协调沟通,都是水利管理体制主要内容。水利管理功能效率的好坏都将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安排息息相关,在整体水利管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从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出发,结合惠州市惠阳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对区内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现状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分析,并针对性的制定访谈提纲,对用水户等相关利益群体进行访谈,整理分析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存在问题的成因,如重建轻管现象严重,管护资金严重不足,管理责任难以落实,农民参与意识淡薄等。最后,针对存在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界定清晰产权,将投入、管理、负责及受益责任人的原则落实到实处,推进辖区内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组织做好防旱工作预案,加强管理沟通工作等相对应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对策。为我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在实践上提供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确保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苏银增[8](2016)在《全力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 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有力支撑》文中提出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在"十二五"时期,河北省水利改革发展成效卓着。水利投资规模实现新突破,重大引调水工程实现新突破,地下水超采治理实现新突破,农村饮水安全实现新突破,水资源管理实现新突破,水利融资实现新突破。防汛抗旱减灾取得新成效,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依法治水管水取得新成效,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成效,党的建设取得新成效。
罗小云[9](2016)在《继往开来 乘势而上 为实现江西绿色崛起提供有力水利支撑》文中认为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按照全国农田水利改革现场会、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等部署,在总结全省2015年及"十二五"期间江西水利取得的成绩的同时,分析今后水利发展形势,及早谋划"十三五"水利安排,部署2016年重点任务,为深化水利改革,提升江西省水利现代化水平,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水利保障。2015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5
丁华[10](2016)在《浦东新区书院镇现代农田水利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农田水利工程系统是现代农业生产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当今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农业生产发展稳定进行,均已经成为世界农业行列强国。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些国家完备的现代农业生产系统,包括完备的农田水利系统以及完善的农田水利建设财政补贴政策系统。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行业,是人们利用自然与改造自然的有利措施,本质在于改进农业生产的条件,提高耕地的产出量,保证粮食的生产安全。科学、高效、合理、因地制宜的规划设计方案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成功的前提条件,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具有举足轻重作用。为加快上海市农田水利建设与发展的步伐,全面提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课题旨在通过针对浦东新区书院镇农田水利工程现状分析以及农田水利运行管理的调查研究,分析当地现代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因地制宜的提出现代农田水利建设要求和规划原则,从书院镇现代农田水利建设总体布局和区域发展重点出发,研究书院镇农田水利三层次(保障型建设、高标准建设、信息化建设)和两阶段(近期、远期)的发展模式,提出工程建设重点内容和工程运行管理变革,为今后的工程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二、与时俱进,推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体制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与时俱进,推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体制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1950-1965年广西水利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1.“水利” |
2.“1950—1965年”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水利建设的背景 |
(一)新中国成立亟需巩固人民政权,各项建设百废俱兴 |
(二)水旱灾害频发,严重损害经济社会秩序 |
二、1950—1965年广西水利建设的发展历程 |
(一)恢复阶段(1950—1952) |
1.初步建立起自上而下的水利建设主管机构 |
2.依托大中专学校,培养水利技术人才 |
3.修复或续建旧有引水工程设施,兴建小型蓄水工程 |
(二)起步阶段(1953—1957) |
1.组建水利主管机构,重视水利技术人才培养 |
2.以水库为重点,修建中小型蓄水工程 |
3.重视水电建设的勘探、规划与设计,试办小型水电站 |
(三)高潮阶段(1958—1960) |
1.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全面开展,农村水利基本实现“五化”目标 |
2.水电建设发展起来,大力兴建中小型水电站 |
(四)调整阶段(1961—1965) |
1.加强工程管理与配套建设,重点兴建机电排灌工程 |
2.开展水库移民安置、水土保持、山区人畜饮水工作 |
3.河流梯级开发规划与县域电网布局 |
三、1950—1965年广西水利建设的成效与特点 |
(一)1950—1965年广西水利建设的成效 |
1.组建起自上而下的水利主管机构 |
2.水利技术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
3.初步形成了合理有序的水利建设格局 |
4.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增加,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产量提高 |
(二)1950—1965 年广西水利建设的基本特点 |
1.贯彻党委领导、“民办公助”的方针 |
2.安全性需求占据主导地位 |
四、1950—1965 年广西水利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
(一)1950—1965 年广西水利建设的历史经验 |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水利建设的核心和根本 |
2.各族人民群众是水利建设的主体和依靠力量 |
3.科技进步是水利建设的不竭动力 |
4.水利建设必须遵循保护生态环境优先的原则 |
(二)新时代广西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
1.与时俱进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2.创新水利监督与管理的体制机制 |
3.经济性需求与生态性需求并重,强化生态水利建设 |
4.坚持科技治水兴水,持续推进水利科学技术的进步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后记 |
(2)我国水利风景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水利风景区存在的功能价值 |
1.3.2 水利生态开发管理体制上的问题研究 |
1.3.3 水利评价体系管理上的问题研究 |
1.3.4 水利风景区日常管理上的问题研究 |
1.3.5 水利政策法律管理上的问题研究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1.5 理论基础 |
1.5.1 公共产品理论 |
1.5.2 府际关系理论 |
1.5.3 多中心治理理论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研究法 |
1.6.2 归纳对比法 |
1.6.3 实地调查法 |
第二章 水利风景区发展历史与现状 |
2.1 我国水利风景区发展的基本概况 |
2.1.1 水利风景区的发展历程 |
2.1.2 类型的划分与功能 |
2.2 水利风景区的发展现状 |
第三章 我国水利风景区管理体制特征与困境分析 |
3.1 我国水利风景区管理体制特征—宏观层面 |
3.1.1 .水利风景区建设的主管机构及领导体制 |
3.1.2 .水利风景区作为管理对象的运行特点 |
3.2 我国水利风景区管理体制特征—微观层面 |
3.2.1 水管单位直接管理模式 |
3.2.2 管委会管理模式 |
3.2.3 独立公司管理模式 |
3.3 水利风景区存在的主要矛盾与突出问题 |
3.3.1 水利风景区管理方面的主要矛盾 |
3.3.2 水利风景区在管理方面的突出问题 |
第四章 水利风景区管理改进和提升的相关建议 |
4.1 管理体制方面的建议 |
4.1.1 完善水利部的水利风景区管理职能 |
4.1.2 与有关部委建立部际协调机制 |
4.1.3 明确“条块”关系与职责 |
4.1.4 加强法规和部门规章保障 |
4.1.5 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 |
4.2 管理机制方面的建议 |
4.2.1 加强激励机制 |
4.2.2 加大资金投入保障 |
4.2.3 构建信息基础平台和推动数据开放共享 |
4.2.4 完善动态监管与退出机制 |
4.2.5 加强政策研究和第三方评估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3)安徽临淮岗水利风景区管理体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水利工程 |
2.1.2 水利风景资源 |
2.1.3 水利风景区 |
2.1.4 体制 |
2.1.5 机制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产权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 临淮岗景区发展历程与管理体制变迁 |
3.1 临淮岗水利风景区概况 |
3.2 临淮岗水利风景区发展历程 |
3.2.1 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创建历程 |
3.2.2 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历程 |
3.3 临淮岗水利风景区管理体制的变迁 |
3.3.1 水利单位景区管理机构的沿革 |
3.3.2 地方政府景区管理机构的设立 |
4 临淮岗景区管理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4.1 临淮岗景区管理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 |
4.1.1 多头管理,运行机制不畅 |
4.1.2 产权不清,发展经营受限 |
4.1.3 规划落后,规划体系不完备 |
4.1.4 投入有限,发展动力不足 |
4.1.5 人才缺乏,管理质效不高 |
4.2 临淮岗景区管理体制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
4.2.1 条块分割导致各自为政现象突出 |
4.2.2 水工程管理单位认识上存在偏差 |
4.2.3 地方政府对发展旅游重视程度不够 |
4.2.4 景区发展的制度政策环境不完善 |
5 国内外不同类型景区管理体制机制的经验与启示 |
5.1 国外国家公园的经验与启示 |
5.1.1 国外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类型比较 |
5.1.2 国外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机制的启示 |
5.2 国内风景名胜区的经验与启示 |
5.2.1 国内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比较 |
5.2.2 国内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机制的启示 |
5.3 国内水利风景区的经验和启示 |
5.3.1 国内水利风景区发展历程 |
5.3.2 国内水利风景区对标案例 |
5.3.3 国内水利风景区管理体制机制的启示 |
6 优化临淮岗景区管理体制机制的对策建议 |
6.1 构建独立统一的权威管理机构 |
6.1.1 建立以水工程管理单位为主导的管理体制 |
6.1.2 建立与地方政府合作的利益共享机制 |
6.2 实行“四权”分离和制衡的制度 |
6.2.1 明确景区资源的所有权 |
6.2.2 探索管理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
6.2.3 严格行使景区的监督权 |
6.3 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 |
6.3.1 强化规划引领,促进资源整合 |
6.3.2 完善规划体系,推进规划实施 |
6.3.3 突出规划特色,丰富景区内涵 |
6.4 完善景区多元投入机制 |
6.4.1 积极争取财政支持 |
6.4.2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
6.4.3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
6.5 建立专业化人才培养机制 |
6.5.1 加快专业人才引进 |
6.5.2 加大专业培训力度 |
6.5.3 加强人才培养交流合作 |
7 结论、不足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临淮岗水利风景区管理现状感知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与发展过程 |
一、相关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
(一) 国家治理 |
(二) 国家财经治理 |
(三) 陈云财经治理的特征 |
二、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 |
(一) 以马克思主义财经治理的思想和方法为根本指导 |
(二) 以苏联社会主义财经管理模式为重要借鉴 |
(三) 以西方经济治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必要参考 |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
(一) 两次相对集中学习积淀了系统而深厚的理论功底 |
(二) 边区和东北的理财经历开始了思想的萌芽 |
(三)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各项工作促进了思想的初步形成 |
(四)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历程推进了思想的逐步成熟 |
(五) 探索和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了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
第二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实践历程 |
一、努力探求财经治理实践路径保证根据地自我供给 |
(一) 打好与法币间的“货币战争”以稳定市场 |
(二) 大力推进生产自救 |
(三) 运用再分配手段治理经济困难 |
二、成功运用财经治理综合手段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
(一) 建立财经治理的组织与制度框架 |
(二) 全面推进国民经济恢复 |
(三) 灵活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市场手段应对困难局面 |
三、充分调动财经治理制度力量稳步开展经济建设 |
(一) 健全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的财经制度体系 |
(二)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
(三) 把保障民生放在突出位置 |
(四) 用市场手段解决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问题 |
(五) 在加快对外贸易中解决经济发展问题 |
四、积极发挥财经治理思想作用扎实推进改革开放 |
(一) 对国民经济实行清醒地健康地调整 |
(二) 改革完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
(三) 在改革中促进经济发展 |
第三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体系 |
一、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 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 |
(一) 发挥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保障激励作用 |
(二) 发挥利益攸关方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能动创造作用 |
(三) 发挥资源配置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效率引领作用 |
(四) 发挥再生产各环节在促进生产发展中的导向联动作用 |
二、财经治理的基本路径: 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 |
(一) 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 |
(二) 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
(三) 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 |
(四) 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 |
三、财经治理的根本方法: 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 |
(一) 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 |
(二) 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 |
(三) 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 |
(四) 坚持计划全过程理性控制 |
四、财经治理的诊治手段: 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 |
(一) 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 |
(二) 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 |
(三) 运用政策工具治理市场物价 |
(四)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 |
(五) 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 |
五、财经治理的依靠力量: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 |
(一) 国家财经治理依靠大量培养和使用专业人才 |
(二) 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 |
(三) 严格干部的政治标准是国家财经治理的根本要求 |
(四)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
(五)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财经治理在思想上的基本建设 |
六、财经治理的方法论基础: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 |
(一) 坚持有利于人民的价值理性 |
(二) 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 |
(三) 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策 |
第四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
一、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理论的基础 |
(一)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
(二) 不同经济运行模式下的财经治理具有共同的目标与手段 |
(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丰富发展指明了方向 |
二、对国家治理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形象概括 |
(一) 陈云的市场和市场经济始终是关在“笼子”里的 |
(二) 坚持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自主调节 |
(三) 政府与市场发挥作用的辩证关系 |
三、为防范国家财经治理中的颠覆性错误提供了思路 |
(一) 防范颠覆性错误是国家治理的重大命题 |
(二) 坚持人民性和计划性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思想保障 |
(三) 陈云财经治理哲学思想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有效方法 |
(四) 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物质基础 |
结语 |
一、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
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紧扣各个时期关键问题 |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并服务于他所处的时代 |
四、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服务于时代又超越了时代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发表学术论文 |
出版学术专着 |
成果获奖情况 |
主持科研项目 |
致谢 |
(5)常州市x县水利工程质量政府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水利工程质量 |
2.1.2 水利工程质量政府监管 |
2.2 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政府失灵理论 |
2.2.3 权力制衡理论 |
3 常州市x县水利工程质量政府监管现状分析 |
3.1 常州市x县水利工程政府监管目前所采取的举措与成效 |
3.1.1 x县水利工程政府监管采取的举措 |
3.1.2 x县水利工程政府监管取得的成效 |
3.2 常州市x县水利工程政府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监管制度不健全 |
3.2.2 组织机构不完善 |
3.2.3 人员、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 |
3.2.4 监管手段与导向有待完善 |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顶层设计不够周密 |
3.3.2 职能划分不合理 |
3.3.3 体系保障不到位 |
3.3.4 监管手段、导向有待提高 |
4 国外水利工程质量政府监管工作经验借鉴 |
4.1 国外水利工程质量政府监管工作典型经验 |
4.1.1 美国:政府全过程开展工程质量监管 |
4.1.2 法国:市场化手段开展工程质量监管 |
4.1.3 德国:第三方机构全权负责监管 |
4.2 借鉴发达国家地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经验 |
4.2.1 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
4.2.2 政府全面高效的社会服务职能 |
4.2.3 完备的工程担保和保险制度 |
4.2.4 系统完备的培训、服务及行业管理 |
4.2.5 严格的工程市场准入制度 |
5 加强常州市x县水利工程质量政府监管对策 |
5.1 明确水利工程质量监管中政府职能的作用 |
5.1.1 加快转变监管工作思路 |
5.1.2 加快推进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的发展 |
5.1.3 优化完善各级质监站职权划分 |
5.2 转变基层水利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方式 |
5.2.1 实现质量政府监管由微观控制向宏观制约的转变 |
5.2.2 实现新型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模式 |
5.2.3 明确各方利益主体的质量责任义务 |
5.2.4 创新监管思路、完善监管方式、方法和内容 |
5.3 明确水利工程质量政府监管体系的发展方向 |
5.3.1 实现水利工程质量政府监管体系市场化 |
5.3.2 实现水利工程质量政府监管专业化 |
5.3.3 完善水利工程信用登记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6)深化水利改革 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40周年内蒙古水利成就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综述 |
2 40年来水利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 |
2.1 水利发展思路不断深化与完善 |
2.2 水资源节约保护得到加强 |
2.3 民生水利建设迈出新步伐 |
(7)惠州市惠阳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及评价 |
1.2.1 国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价 |
1.3 论文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论文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核心概念 |
2.1 核心概念 |
2.1.1 公共产品理论简介 |
2.1.2 水利资源的分类及其特性 |
2.2 相关理论 |
2.2.1 公地悲剧理论 |
2.2.2 自主组织与治理理论 |
2.2.3 参与式管理理论 |
第三章 惠州市惠阳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现状 |
3.1 惠州市惠阳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模式 |
3.1.1 成立事业站所 |
3.1.2 成立灌区委员会或用水户协会 |
3.1.3 根据属地原则集体管理 |
3.1.4 民营投资自我管理 |
3.2 惠阳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典型案例及规划、管护等基本情况 |
3.2.1 永良堤围 |
3.2.2 平潭堤围 |
3.2.3 农田灌区 |
3.2.4 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情况 |
3.2.5 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执行情况 |
3.2.6 农田水利工程管护情况 |
第四章 惠州市惠阳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
4.1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存在的问题 |
4.2 水利工程管理政策制定存在的问题 |
4.3 水利工程规划建设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
4.4 水利工程运行管护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惠州市惠阳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问题成因分析 |
5.1 重建轻管思想严重 |
5.2 管护资金严重不足 |
5.3 管理责任难以落实 |
5.4 农民参与意识淡薄 |
5.5 水利规划缺乏科学性 |
5.6 基层水行政主管单位人员思想意识存有缺位 |
5.7 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与工程管理脱节 |
第六章 惠州市惠阳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对策研究 |
6.1 完善产权制度,重视建后管理 |
6.2 创新整合投融资体制,建设相应资金使用措施 |
6.3 领导组织体制改革,明确、落实相关责任 |
6.4 推进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 |
6.5 组织做好工作预案,加强规划工作 |
6.6 加强基层水利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人员素质 |
6.7 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 |
结论 |
附录 惠州市惠阳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8)全力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 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有力支撑(论文提纲范文)
一、“十二五”水利改革发展取得显着成效 |
1.水利建设管理实现六大突破 |
2.水利改革发展取得六大成效 |
3.水利工作实践积累的经验与启示 |
二、准确把握“十三五”水利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
三、“十三五”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
四、扎实做好2016 年水利工作 |
五、以“三严三实”作风深入推进水利党风廉政建设 |
(9)继往开来 乘势而上 为实现江西绿色崛起提供有力水利支撑(论文提纲范文)
1 2015年全省水利工作回顾 |
1.1 防汛工作取得全面胜利,防灾减灾成效显着 |
1.2 重大水利工程加快实施,江河洪水防御能力增强 |
1.3 农村饮水安全任务圆满完成,民生水利全面发展 |
1.4 最严格水资源制度加快建立,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初显 |
1.5 深化水利改革稳步开展,体制机制创新步伐加快 |
1.6 依法治水管水得到加强,水利管理能力有效提升 |
1.7 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体系日趋完善 |
1.8 水利基础工作扎实开展,行业能力建设不断加强 |
2“十二五”期间江西水利取得的成绩及工作启示 |
2.1“十二五”期间水利工作亮点 |
2.1.1 治水兴水思路进一步完善 |
2.1.2 防汛抗旱减灾能力显着提高 |
2.1.3 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 |
2.1.4 水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 |
2.1.5 水利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
2.1.6 水利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 |
2.1.7 水利建设投资规模进一步加大 |
2.1.8 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
2.2“十二五”期间的工作启示 |
2.2.1 始终坚持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 |
2.2.2 始终坚持防汛为第一要务 |
2.2.3 始终坚持民生水利为重点 |
2.2.4 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为动力 |
2.2.5 始终坚持干部队伍建设为保障 |
3“十三五”期间江西省水利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与主要问题 |
3.1“十三五”期间江西省水利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
3.1.1 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的新要求 |
3.1.2 水利改革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
3.1.3 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 |
3.1.4 水利发展体制机制不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等改革亟待突破 |
3.2“十三五”期间水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3.2.1 定位问题 |
3.2.2 融入问题 |
3.2.3 框架问题 |
3.2.4 保障问题 |
4 2016年江西水利重点工作 |
4.1 全力以赴保安全 |
4.2 着眼长远重生态 |
4.3 加大力度推建设 |
4.4 坚定不移促改革 |
4.5 科学高效强管理 |
4.6 持之以恒抓廉政 |
(10)浦东新区书院镇现代农田水利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研究方法及可行性 |
第二章 书院镇农田水利建设现状 |
2.1 书院镇概况 |
2.1.1 自然地理位置 |
2.1.2 水文气象 |
2.1.3 社会经济状况 |
2.2 农田水利工程现状 |
2.2.1 镇区水系 |
2.2.2 河网水质 |
2.2.3 灌区规模 |
2.2.4 灌溉泵站 |
2.2.5 灌溉渠系 |
2.2.6 水工建筑物 |
2.3 运行管理现状 |
2.4 主要问题 |
2.4.1 灌排基础保障功能需健全完善 |
2.4.2 农田水利科技含量需提升 |
2.4.3 农田水利管理水平需不断提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书院镇现代农田水利建设总体设想 |
3.1 现代农田水利建设要求和原则 |
3.1.1 现代农田水利建设要求 |
3.1.2 现代农田水利建设原则 |
3.2 农田水利建设总体布局 |
3.3 分区发展重点 |
3.3.1 现代种植业农田水利建设布局 |
3.3.2 旅游农业农田水利建设布局 |
3.4 总体发展目标 |
3.5 主要任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书院镇现代农田水利建设实施 |
4.1 主要建设内容 |
4.1.1 保障性农田水利建设 |
4.1.2 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 |
4.1.3 信息化农田水利建设 |
4.2 重点建设工程 |
4.2.1 灌区调整 |
4.2.2 重点建设区域 |
4.3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现代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维护 |
5.1 农田水利建设管理 |
5.1.1 组织管理 |
5.1.2 资金保障 |
5.1.3 质量保障 |
5.2 运行管理与维护 |
5.2.1 管理体制 |
5.2.2 运行机制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致谢 |
四、与时俱进,推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体制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1950-1965年广西水利建设研究[D]. 韩俊喆.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我国水利风景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刘欢.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4)
- [3]安徽临淮岗水利风景区管理体制机制研究[D]. 张进.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4]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D]. 华清君. 扬州大学, 2020(04)
- [5]常州市x县水利工程质量政府监管研究[D]. 陆取.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6]深化水利改革 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40周年内蒙古水利成就综述[J]. 李建国. 内蒙古水利, 2018(12)
- [7]惠州市惠阳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现状与对策研究[D]. 赖海涛.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8]全力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 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有力支撑[J]. 苏银增. 河北水利, 2016(02)
- [9]继往开来 乘势而上 为实现江西绿色崛起提供有力水利支撑[J]. 罗小云. 江西水利科技, 2016(01)
- [10]浦东新区书院镇现代农田水利建设研究[D]. 丁华.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