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oolmax复合纱线毛细效应与纱线捻度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范小怡[1](2021)在《贴身穿羊毛混纺针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评价与产品开发》文中指出近年来,羊毛产品逐渐向轻薄化四季皆宜的方向发展,轻薄型针织类毛织物在贴身服用面料的应用逐渐增多。毛纺企业通常会采用羊毛与不同纤维原料混纺的方法,实现各纤维原料的性能互补,改善羊毛针织服装的贴身穿着舒适性。但目前企业多凭经验进行相关产品的开发,存在产品开发随意性较大,理论依据不足,产品性能不明确等问题。为此,本课题将对具有不同羊毛混纺纱线的轻薄型针织面料的热湿舒适性能进行综合评价,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轻薄型毛衫成品的实际应用效果评估,为毛纺织企业进行相关产品的开发设计提供有效的参考。首先,本课题通过选取轻薄贴身穿针织服装常用的4种羊毛混纺纱线,及3种集圈比例不同的单面针织结构,制备出12种织物样品,并制备同规格的3种纯羊毛织物样品作为对照组,保证纱线线密度、纱线原料混纺比例以及织物上机密度等规格参数均相同。本实验通过测试纱线的毛羽及捻度两项结构参数和织物的线圈密度、面密度、厚度等基本参数,对比分析了各试样的基本性能,用于后续的热湿舒适性能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羊毛混纺纱线的有害毛羽值高于纯羊毛纱线,其中羊毛/莱赛尔混纺纱的有害毛羽值和捻度最大,其针织物可能会对人体皮肤产生较明显的刺痒感;羊毛/coolmax涤纶混纺纱和羊毛/尼龙混纺纱的有害毛羽值和捻度较小,二者针织物对人体皮肤的刺激较为柔和;所有织物样品均为轻薄型针织面料,其中羊毛/莱赛尔针织物的厚度最大,羊毛/coolmax涤纶针织物的厚度最薄。其次,本课题测试了织物的散热性、透气性、吸湿性、散湿性、导湿性等热湿舒适性能,并探究了轻薄型羊毛混纺针织面料的纱线原料及针织结构两个因素对其热湿舒适性能的影响。此外,在不同穿着场景下,人体对贴身穿面料的热湿舒适性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为了合理优选出适用于贴身穿着的轻薄型羊毛混纺针织面料,本课题根据轻度和中度两种强度的运动特点对实验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进行客观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纱线原料对织物的散热性、透气性、吸湿性、导湿性及散湿性具有显着影响,其中原料为羊毛/莱赛尔、羊毛/coolmax涤纶、羊毛/丙纶、羊毛/锦纶的轻薄针织物均适用于在轻度运动场景下贴身穿着,原料为羊毛/莱赛尔、羊毛/coolmax涤纶、羊毛/丙纶的轻薄型针织面料均适合用于在中度运动场景下贴身穿着;针织结构对织物的散热性、导湿性及散湿性具有显着影响,其中集圈比例越高,轻薄针织物的热湿舒适性的客观综合评价结果越好。最后,本课题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开发了贴身穿羊毛混纺针织衫,并通过分析人体穿着实验结果,优选出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最适用于贴身穿着的羊毛混纺纱线类型。在研究过程中,本课题探究了在轻、中两种运动强度的贴身穿着场景下人体的生理热湿参数以及主观感受评价的变化差异,并进行了织物样品热湿舒适性能的主、客观综合评价的匹配度检验,从而得到了羊毛混纺纱线用于贴身针织服装的总体舒适性结果。结果显示:羊毛/锦纶混纺纱制成的针织衫最适合在进行轻度运动时贴身穿着时,其总体舒适性最佳,且闷感、热感及刺痒感最不明显;羊毛/coolmax涤纶混纺纱与羊毛/丙纶混纺纱制成的针织衫最适合在进行中度运动时贴身穿着,二者的总体舒适性最佳,在运动结束后平均皮表温度及衣内湿度最快恢复到运动前水平,且闷感、热感及湿感最不明显,刺痒感适中;羊毛/莱赛尔混纺纱制成的针织衫最不适合贴身穿着,其刺痒感最为明显,接触舒适性最差。
范天琪[2](2021)在《全棉吸湿快干牛仔布制备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健康”已经成为21世纪人们关注的热点,大家在关注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穿着健康,追求服装的天然性。传统的牛仔面料厚重且热湿舒适性差,不能满足人们对服饰舒适性的需求。目前市场上的大多数吸湿快干织物是通过与改性涤纶混纺的方式制成的,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纺织品向健康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牛仔布原本的织物风格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消费者对纯棉时代以及服饰天然性的需求也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因此开发全棉吸湿快干的牛仔布是非常有意义的。本课题通过制备不同种类的全棉牛仔布,采用正交实验探究了吸湿快干性能单一指标的影响机理,探讨了不同因素对全棉牛仔布吸湿快干性能各指标的作用,并进一步综合分析了不同种类全棉牛仔布的吸湿快干性能,从而得到了全棉吸湿快干牛仔布的最佳制备工艺,并对企业后续生产不同风格的全棉吸湿快干牛仔布提供相应的指导建议。首先,本课题通过市场调研以及查阅大量文献,对对水分在棉织物中的传导过程、机织物的制备流程、织物的吸湿快干原理以及国家标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了气流纺、环锭纺以及环锭纺低捻三种不同的成纱方式,2/1右斜纹、2/1破斜纹以及3/1右斜纹三种不同的组织结构,85.79%、90.36%以及94.88%三种不同的织物紧度作为研究的主要因素水平,使用吸湿快干助剂、亲水硅油以及硅油进行后整理,从而得到不同类型的面料。其次,本课题按照现行的吸湿快干织物的评定标准测试并评判了全棉牛仔布的吸湿快干性能,通过正交实验中的极差分析法分析了表征吸湿快干性能的单一指标。结果表明:组织结构是影响全棉牛仔布浸湿时间、吸水率与水分蒸发速率最重要的因素,纱线结构是影响全棉牛仔布吸水速率与芯吸高度最重要的因素,织物紧度是影响全棉牛仔布各个速干性指标(液态水扩散速度、最大浸湿半径、单向传递指数)最重要的因素。最后,本课题将不同全棉牛仔布的吸湿快干性能单个指标按照性能的好坏从1到27排序,绘制出以各指标为横坐标,指标所在等级为纵坐标的曲线。结果表明:27种全棉牛仔布中有6种牛仔布达不到吸湿快干织物标准。通过对合格的全棉吸湿快干牛仔布综合分析发现:环锭纺制成的12s低捻棉纱按照2/1破斜纹,90.36%的织物紧度进行织造,在使用吸湿快干助剂整理后,可以得到吸湿快干性能优异的全棉牛仔布;环锭纺制成的12s低捻棉纱按照3/1右斜纹,85.79%的织物紧度进行织造,所得的牛仔布在使用吸湿快干助剂整理后,可以得到具备吸湿快干性能的休闲全棉牛仔布;气流纺纺制的12s棉纱按照2/1右斜纹,94.88%的织物紧度进行织造,所得的牛仔布在使用吸湿快干助剂整理后,可以得到具备吸湿快干性能的硬挺全棉牛仔布。
彭蕙[3](2021)在《PAN静电纺微纳米纤维包芯纱的制备及其水分传递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静电纺丝技术作为新兴的微纳米纤维制备技术,具有较大的研发及应用价值,目前已经在微纳米纤维膜和纱线方面有了较多的研究,但其机械性能较差,难以真正运用到传统纺织工艺上,限制了高性能微纳米纤维在传统纺织品上的应用。此外,由微纳米纤维带来的尺度效应已经在水分传导领域有了一定的探索,具有非常优异的吸湿导水性或超疏水性,是一种良好的工程材料,但能够真正将其落实到传统纺织品上的研究还非常少。首先,本文利用课题组自制的纳米纤维纱线机,将最广泛使用的高聚物之一聚丙烯腈(PAN)与不同支数的天然纤维棉纱、合成纤维腈纶纱、涤纶纱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成了微纳米纤维包芯纱,得出了各种包芯纱最佳纺丝参数,在溶液流量和纺丝电压相同的情况下制得PAN包芯纱的表面形态无太大差异。测得不同支数包芯纱的微纳米纤维层厚度及包覆率,厚度上,棉为45-58μm,腈纶为36-45μm,涤纶为34-47μm;包覆率上,棉为6.5-56.3%,腈纶为7.0-30.0%,涤纶为6.4-51.9%,利用更细的芯纱可制得皮芯比更大的包芯纱。再对芯纱进行测试发现,随支数增大,芯纱直径减小,捻度增大,腈纶和涤纶毛羽减少,棉毛羽先增后减,其中腈纶的毛羽最大。其次,通过自行设计的方法运用电子单纤维强力仪粗略测试了16S、21S、32SPAN包芯纱的皮芯结合力,对同支数芯纱有结合力大小值PAN/腈纶>PAN/涤纶>PAN/棉,对同种类芯纱,随芯纱变细结合力逐渐减小,将结合力除以皮芯接触面积得到单位面积皮芯结合力(单位×103N/m2),PAN/腈纶分别为48.5,36.6,21.6,PAN/涤纶分别为34.9,33.5,23.6,PAN/棉分别为19.6,15.2,11.2,腈纶和涤纶的包芯纱单位面积结合力与其芯纱表面毛羽值呈正相关,棉因表面含有较多非纤维素类杂质而稍有差异。另外,PAN微纳米纤维的包覆增大了纱线整体的断裂强力,提高了棉和涤纶的芯吸高度,降低了腈纶的芯吸高度,纱线越细,包芯纱及其芯纱的芯吸高度越低。对比芯吸高度增量发现,微纳米纤维对粗芯纱的影响强于细芯纱,芯吸高度增量与包芯纱单位面积结合力值基本成正相关,皮芯相互作用越强对芯吸增量影响越大,其中棉略不稳定。PAN微纳米纤维的包覆还能大大增强纱线表面的浸润性,同时带来皮芯层间的差动毛细效应。最后,将PAN微纳米纤维包芯纱作为纬纱制成了织物,其SEM图显示织物中的微纳米纤维与微米纤维相差2个数量级,不同支数芯纱织造的织物结构参数不同。对织物进行水分传递性能测试,发现PAN微纳米纤维加入后,在织物的瞬时接触角方面,棉由128°减小至111°,吸水快10 s,腈纶由148°减小至105°,吸水更快,涤纶由136°减小至100°,由不吸水变为吸水;在芯吸高度方面,织物纬向芯吸高度与其包芯纱趋势相同;在织物透湿量方面,腈纶上升,棉和涤纶影响较小;在织物水分蒸发速率方面,3类织物的蒸发速率都有所增大,其中PAN/涤纶织物#40S蒸发最快。根据MMT测试结果,同类织物中液态水综合管理性能最优的如下:PAN/棉织物#12.5S的单向传递指数达到了802.0%(5级),液态水动态传递综合指数为0.64(4级);PAN/腈纶织物#40S的综合指标值分别为70.5%(2级)和0.51(3级);所有织物中PAN/涤纶织物#10S的单向传递指数最高,为924.6%(5级),液态水动态传递综合指数最高,为0.75(4级)。可根据实用目的选取合适的纱线进行织物的制备,如快速吸水织物、单向导湿排汗织物等。
马丽芸[4](2021)在《基于皮芯结构复合纱的柔性传感器和纳米发电机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智能可穿戴设备也成为一类重要的需求产品。近年来,智能可穿戴设备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通讯技术、材料科学等各个学科领域的发展呈现出巨大增长态势。与人体相关的生理信号例如压力、湿度、温度等各类信息的收集及利用,是大数据服务高温等极端环境作业、运动健康以及医疗行业的基础,依托各类人体信号的收集及处理,可及时调整工作环境、提出正确训练建议及诊断治疗方案,因此柔性传感器的研究和开发对于实现远程突发状况等处理具有重要意义。传感器的柔性化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将电子器件的柔性化具有其他类型传感器所不具备的优势,其结构稳定,易于携带,佩戴舒适,可长时间使用,更有利于人类健康和运动信号的长期采集。因此,本论文采用纺纱技术手段,基于纤维、纱线材料,辅以皮芯结构复合纱的特殊结构优势,构建了以电容、电流、电压等为检测信号的功能性柔性传感器,对其传感机理、结构与性能的相关性进行理论分析与试验,并应用于人体呼吸、关节运动等健康信号的监测和特殊环境所需求的信号检测与传送,实现了柔性传感器的全纤维设计,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以下是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首先,在四轴系喂入纺纱原理的基础上,自主搭建包缠纺纱系统装置,制备了一种基于皮芯结构的,以铜丝为芯纱,异形截面聚酯长丝为皮层纱的复合纱,表征了不同异形截面长丝的表面形貌,分析了不同的表面形貌及截面形态的异形长丝的湿度响应及湿敏性能。通过观察异形截面纤维的形貌,可知该纤维为非圆形截面,纵向带有沟槽,再对异形纤维截面图像进行统计计算,得出不同异形截面的聚酯类纤维的比表面积差异;又通过自主搭建的测试纤维的水分子传输能力的实验平台,对异形截面纤维的水分子传输能力进行对比;最终,通过预测计算及实验验证得出,异形截面纤维的比表面积越大,其水分子吸收和解吸就越容易。异形截面纤维的凹槽形状不仅影响单根纤维的运输水分子能力,而且还影响由此类异形截面纤维组成的纱线的运输水分子性能。此类纤维的凹槽在纱线集合体中形成间隙,基于毛细效应,水分子可以很容易地从潮湿侧转移到干燥侧并迅速蒸发。在此基础上又通过湿度-电学性能测试,系统分析对比了不同异形截面复合纱湿度传感器的灵敏度、响应时间、复合纱在不同湿度作用下的电学响应性能,明晰了异形截面纤维复合纱湿度传感器的影响因素,分析了异形截面纤维的感湿性能,首次提出异形纤维复合纱的湿度传感模型,为复合纱湿度传感器的构建开拓了新的应用领域,奠定了研究基础。其次,基于单电极模式纳米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及定义分析,再结合两轴系喂入纺纱方式中皮芯结构复合纱的特点,探究出全纤维纱线和织物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制备方法,明确该功能性的纱线和织物进行量产的方法,构建了基于聚酰亚胺短纤纱与镀银导电长丝的皮芯结构的全纤维阻燃复合纱及其织物的摩擦纳米发电机,对该功能性纱线及织物进行系统性表征。通过洗涤及阻燃测试探究了该复合纱的耐久性,结果表明该复合纱摩擦纳米发电机性能稳定且在洗涤或燃烧测试后不会产生较明显的损伤或性能下降。针对电学性能进行探究,可知该复合纱摩擦纳米发电机在1 Hz至2.5 Hz的测试频率条件下电学输出为0.230-0.295μA;另外,随着纱线长度的增长,纱线输出性能也随之变大。同时,该皮芯结构复合纱的摩擦纳米发电机能承受织造过程中的机械打击以及摩擦等,通过织造小样机制备了五种织物组织结构的机织物;这些织物具有良好的柔性、透气性;且不同组织结构的织物电学输出不同。总之,系统性构建了由纱线到织物的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制备方法,明晰了连续化加工生产全纤维纱线及其织物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工艺参数,分析了基于皮芯结构复合纱的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物理机械性能。此外,构建了基于聚四氟乙烯长丝与镀银导电长丝的皮芯结构的具有耐酸耐碱性能的全纤维复合纱及其织物的摩擦纳米发电机。采用原位观察、静态接触角、浸渍、喷洒的方式对复合纱及其织物进行疏水性分析;对复合纱及其织物的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耐酸耐碱性进行表征,采用浓酸溶液(浓碱溶液)浸渍的方法,对比外观及电学输出性能的变化。首次探究了液滴与复合纱及其织物接触分离时可产生的电学信号,并对液滴与复合纱接触分离时电子转移机理进行分析,表征发现不同液滴的流速与织物的接触分离所产生的电学输出随着流速的增大而增大。另外,表征了不同长度复合纱、不同测试频率及不同接触材料条件下,复合纱的电学输出性能:随着复合纱长度的增长,短路电流、短路电荷量以及开路电压的输出均有增加;复合纱的短路电流随着测试频率的变快而增加;不同材料的织物与该发电机接触所产生的短路电流也不同。验证了此类复合纱作为智能化及功能化纺织原料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最后,基于皮芯结构复合纱的柔性传感器,构建了可监测人体呼吸情况、关节运动等健康信息的智能口罩、智能关节护具配件及其他应用场景需要信息传递的智能纺织品。将皮芯结构复合纱的柔性湿度传感器固定在普通的3M口罩的呼吸阀的呼吸气体的出入口部位,通过实时测量该湿度传感器的电容信号变化情况,对人体呼吸频次、呼吸强度以及呼吸骤停的检测,实现监测人体呼吸状况的功能。建立远程呼吸监测系统的智能平台的框架,将基于该湿度传感器与无线充电、数据滤波和信息传输等功能的电路板相连接,监测的信号将在手机等终端显示。该数据还可以通过云端上传、存储及共享,也便于后期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将皮芯结构复合纱的纳米发电机缝制在护腕、护肘、护膝、护踝等部件上,通过人体关节弯曲时电学输出信号变化的相互关系,实现对关节运动的检测及信号分析。还利用皮芯结构复合纱的纳米发电机制备了自供电逃生和救援系统,该系统具有阻燃性能,通过LED灯与皮芯结构复合纱织物的合理连接和排列,构建了火场或无供电条件下实时显示最优逃离路线的逃生系统,同时还可通过多通道的信息采集功能,实现在救援终端实时显示精准求救位置的救援系统。基于聚四氟乙烯皮芯结构复合纱纳米发电机的疏水、耐酸、耐碱性能,可建立了智能防护服系统,通过将该复合纱及其织物缝制在普通洁净服上,在实现防化性能的基础上,利用多通道采集系统,实现信号的实时检测及传递。本论文较系统地分析了皮芯结构复合纱传感器的传感响应机理、力学性能及量产化制备方式,分析了基于皮芯结构复合纱湿度传感器的湿度-电容行为及湿度响应机制,通过对皮芯复合纱湿度传感器的结构成形、机理及其在呼吸监测应用进行分析;同时,基于皮芯结构复合纱的摩擦纳米发电机的接触分离的电学响应机理进行分析,提出了可量产化的加工方法及工艺参数,为纱线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连续化生产提供了思路和理论依据,丰富了传感器在检测人体运动、健康信息,极端环境的检测及信号传输等智能纺织品领域的应用范围。
毛宁[5](2021)在《静电纺亚微米纤维/棉纤维复合纱线导湿性能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棉纤维纺织品因其天然、柔软、亲肤的特性,非常适合用作贴身衣物和夏季轻薄服装面料,一直以来备受消费者的喜爱。但是,棉纤维在导湿性能上存在缺陷,在被汗液浸湿后,由于放湿速度特别缓慢,会变得厚重并且与皮肤产生粘连,带来很强的不适感。因而解决棉纤维吸湿不导湿的问题,使棉纤维服装面料获得良好的导湿性能,成为了伴随纺织产业发展的研究热点。静电纺亚微米纤维材料比起传统超细纤维具有更小的细度尺度,更高的比表面积,能够提供更丰富的毛细管通道,将亚微米纤维与棉纤维复合成纱能够促进其纤维集合体中水分的传递。通过调控亚微米纤维的理化性质和复合纱线的结构能够实现良好水分扩散和传递,为提高棉纤维纺织材料的导湿性能提供一个创新可行的技术方案。本文首先综述了纺织科学中热湿舒适性研究的起源与发展,并着重介绍了其中湿舒适性和湿传递的物理内涵,从基础物理学的角度,对纤维材料集合体中湿传递机理进行剖析。引入了目前用于解决计算流体力学直接高效的研究方法——数值计算,对液态水分传递过程进行模拟仿真。在深入分析静电纺亚微米纤维在湿传递中的优势和棉纤维纺织材料导湿性能增强技术的基础上,首先对亚微米纤维/棉纤维复合纱线的结构进行了设计,以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液态水在不同结构复合纱线截面中的运动过程,揭示了复合纱线湿传递性能的影响因素。随后,分别探究了“树形”复合纱线的导湿机理,“镶嵌”复合纱线的成形和导湿机理。开发了一种能够规模化制备的导湿功能型的棉纤维基复合纱线。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课题组自主研发的静电纺纱线装置和产业化静电纺丝装置,分别设计并制备两种静电纺亚微米纤维/棉纤维复合纱线,即“树形”复合纱线结构和“镶嵌”复合纱线结构。基于流体力学方程,构建复合纱线截面中液态水分传递过程的物理模型,探讨了复合纱线结构特性对液态水分运动的作用机制。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结合计算流体力学,对复合纱线中液态水分传递过程进行了模拟仿真,验证了导湿机理的正确性。结果表明,跨尺度复合纱线导湿机制的产生取决于亚微米纤维通道和棉纤维通道产生的毛细管效应,特别是在两者界面处产生的差动毛细效应。该效应的强弱与毛细管的等效半径和接触角的余弦值成正相关。静电纺亚微米纤维的引入和复合纱线的结构设计,能够改变水流的运动状态,加快液态水的转移速度,提升纱线的导湿性能。(2)为了进一步探究“树形”复合纱线的导湿机理,制备了聚丙烯腈(PAN)和聚己内酯(PCL)静电纺亚微米纤维/棉纤维复合纱线。通过配置纺丝液浓度,调控“树形”纱线中亚微米纤维直径;通过包覆不同次数,调控“树形”纱线结构的皮芯比;通过表面活性剂改性,调控“树形”纱线中亚微米纤维的润湿性。研究结果表明,相对较薄的亚微米纤维层厚度(约76μm),适中的表面润湿性能(接触角约55°),能够使“树形”复合纱线及其织物获得卓越的导湿性能(单向水分传递指数达到1034.5%)。而纤维尺度在亚微米级别的变化对“树形”复合纱线导湿性能的影响较小。经分析,“树形”复合纱线的导湿机理源自于其内部静水压力和毛细管压力的共同作用。在棉纤维层和亚微米纤维层之间的界面上存在的差动毛细压力驱动水在亚微米纤维层快速传递.(3)为了实现静电纺亚微米纤维与棉纤维更低比例的复合,更高效地发挥亚微米纤维的优势,探索了静电纺亚微米纤维与棉纤维的“镶嵌”成条、成纱技术。利用物理学和统计学方法,研究了聚丙烯腈(PAN)和聚苯乙烯(PS),两种具有不同性质的亚微米纤维在复合棉条牵伸过程中的迁移行为。使用纤维示踪的方法,确定了静电纺亚微米纤维的变速点分布,评估了亚微米纤维的嵌入对复合纱线成纱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亚微米纤维的变速点分布与15 mm示踪纤维分布接近,在纱线成形过程中主要起到填充纱体的作用。此外,PAN亚微米纤维的加入对纱线质量(包括强力、毛羽和条干)有正面的影响。最后,通过一个静态牵伸力的实验设计,定量分析了牵伸力与亚微米纤维含量之间的关系,亚微米纤维的质量分数需要控制在10%以下,以保证“镶嵌”复合纱线良好的成纱质量。(4)探究了“镶嵌”结构复合纱线的导湿机理。分别制备了“镶嵌”结构PAN和PS亚微纤维/棉纤维复合纱线。对“镶嵌”结构复合纱线中亚微米纤维的分布情况进行观测,PAN亚微米纤维于在复合纱线的成型过程中容易发生集聚现象,而PS亚微米纤维线成型过程中能够被有效分散,在纱线和织物中分布更为均匀。对复合纱线织物的导湿性能进行了评价和比较,结果表明,复合纱线织物能够产生良好的芯吸效应加快水分传递,并获得了较快的水分蒸发速率,能够有效导出水分。其中,PS亚微米纤维复合织物导湿性能提升最为显着,下表面水分含量超越了上表面,并在整个测试过程中持续降低;下表面润湿面积很大,几乎覆盖整个测试区域,单向水分传递指数为400.9%,展现出良好的液态水分管理能力。经分析,“镶嵌”结构复合纱线的导湿机理源于亚微米纤维生成的强毛细效应和大比表面积带来的蒸发效应。PS亚微米纤维疏松多孔,分布均匀,并且提供了大量的有效蒸发面积,不仅能使水分快速传导,也能加速水分的蒸发,具有导湿功能性的开发潜力。本文基于不同的静电纺丝技术,构造了不同的亚微米纤维/棉纤维复合纱线结构。通过对结构的调控、材料的优化,实现了从高比例到低比例,从低效率到高效率的复合。为提高棉纤维纺织材料的导湿性能提供了实验和理论的探索。为提高棉纤维纺织材料的导湿性能提供一个可行的技术方案,也为静电纺纤维的产业化应用进行了一次创新的尝试,对棉纺织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和实用价值。
李平平[6](2020)在《涤纶仿麻织物在喷水织机上的制备及风格研究》文中提出涤纶仿麻织物,就是用化学纤维涤纶代替天然纤维麻而得到的织物。该种织物不仅具有麻的粗犷骨干的表面风格以及吸湿透气的优良性能,而且消除了穿着时麻织物的粗硬感以及麻织物容易褶皱的缺点。另外,涤纶仿麻织物不仅在性能上已经达到纯麻织物的优良性能,而且价格远远低于纯麻织物,近年来受到众多消费者的喜爱,被广泛的用于服装和家居等方面。目前,制备涤纶仿麻织物主要是通过纱线加强捻充分利用残余扭矩,再结合捻向和织物组织的合理配置,使织物表面形成优良的颗粒效应,仿麻感极强。该类仿麻织物主要在外观上仿麻。涤纶仿麻织物中,涤纶捻度和细度等参数配置对涤纶仿麻织物的风格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同时,用加相对较少捻度的粗纱替代加相对较多捻度的细纱,探讨前后两种涤纶仿麻织物的风格是否一致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通常,使用强捻丝来制备涤纶仿麻织物。在本文中,除了强捻涤纶丝外,还使用了不同数量的齿轮形涤纶异形丝作为纬纱,在喷水织机上仿制天然麻织物。探究了涤纶异形丝的数量对织物吸湿和排汗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纬纱齿轮形涤纶异形丝掺入量的增加,涤纶仿麻织物的的芯吸高度值呈现上升趋势,织物的芯吸性能逐渐提升,透湿性能和透气性能都呈现明显的增强。另外,织物的吸收水分性能、单向传递水分性能和扩散水分性能也不断增强。当纬纱中掺入齿轮形异形丝的量为25%时,织物的经向和纬向的芯吸高度均大于90 mm,织物的透湿率大于8000g/(m2·24h),透气率可达到234.4mm/s,由此说明织物达到了机织物吸湿速干评定标准。所以,当纬纱中掺入25%的齿轮形异形丝时即可制备吸湿速干涤纶仿麻织物。然后将有不同捻度的粗纱替换涤纶仿麻织物中的加强捻的细纱,通过KES织物风格测试仪测出各种织物的16项性能指标,探讨喷水织机涤纶捻度和细度的参数配置对涤纶仿麻织物风格的影响,即采用仪器测试的方法对涤纶仿麻织物的织物风格进行客观评定。结果表明,当涤纶仿麻织物中的纬纱50%被粗纱所替代且粗纱的捻度为1300捻/m时,织物在抵抗变形能力、回弹性和可延伸性能上均可与原有涤纶仿麻织物达成一致。同时用较少捻度的粗纱替换加较强捻度的细纱还可以改善涤纶仿麻织物的悬垂性,增强织物表面的麻感风格;由于粗细纱的交织,导致织物中出现较多的孔,提高了织物的热量流失和传递,进而提高了喷水织机涤纶仿麻织物的凉感。最后采用灰色理论进一步分析了各种织物通过KES织物风格仪测出的16项性能指标,来探讨加相对较少捻度的粗纱替代加相对较多捻度的细纱后,涤纶仿麻织物前后的织物风格是否一致。结果表明,掺入粗纱捻度相同的情况下,掺入粗纱量越多,织物的风格和性能越接近参照物。当织物中经纱50%、纬纱50%用捻度为1100捻/m的粗纱替代捻度为1700捻/m的细纱时,替代前后两种织物的风格达到一致。与此同时,粗细纱搭配,细纱在织物中起绉缩作用,粗纱在织物中起凹凸颗粒作用,不仅节约成本,还进一步增强麻感效果。
曹洪花[7](2020)在《基于电脑横机的防水导湿鞋面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来,针织鞋面受到企业和消费者的广泛欢迎,在电脑横机上编织的针织鞋面,具有可一次成型,花样款式多变,外观优美,轻薄透气,舒适性高,成本低等多个优点。防水导湿织物,是技术含量较高、研究热点较高的功能性纺织品。在人体运动过程中,防水导湿织物可以将人体产生的汗液尽快从体表传递到服装表面并蒸发散失,保证人体微环境的舒适性。但一直以来,研究者对防水透湿透气领域的研究和研究成果较多,但因为同时达到防水性能和导湿性能的难度较大,防水导湿织物及其产品的研究成果较少,且在防水导湿领域,对防水导湿机织物研究较多,对相关针织物研究较少,传统的防水导湿织物是利用涂层、膜层压复合和高密度等实现功能,而利用纱线自身特点和差动毛细效应得到防水导湿织物,尤其是防水导湿鞋面的研究和成果几乎空白,因此利用防水导湿机理,合理地设计纱线组合,纱线捻度和织物组织,织物密度,在电脑横机上编织防水导湿针织鞋面,并研究其编织工艺和性能具有很好的研究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首先,本文依据防水导湿机理和电脑横机特点,确定了纱线种类、纱线捻度、织物组织和织物密度(度目值)为四种主要影响因素,并分析确定了每种因素下要选取的水平,其中,纱线种类选取了不同单纤细度的丙纶低弹丝和涤纶低弹丝作为研究对象;给纱线加不同的捻度并进行毛细管效应测试得到可织范围内每种纱线的临界捻度,确定了捻度的取值范围;组织为添纱组织、双层组织和间隔组织三种;经上机试织,确定了合适的密度范围。根据以上分析,确定了具体的编织工艺,基于E12龙星电脑横机织造了13种不同编织工艺参数的针织物并测试了其防水性和导湿性,研究了纱线种类、纱线捻度、织物组织和密度对防水导湿性能的影响,并根据测试结果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为:组织为变化双层组织,表层纱线为150D/144F丙纶、里层纱线为300D/96F涤纶,表里层纱线捻度都为30T/10cm,表里层度目值都为75。探究了鞋面设计的原理,设计鞋面平面样板并根据最佳工艺参数计算鞋面在电脑横机上的针数和行数以及对应各部分的收放针工艺,设计出鞋面版型并制得全成形鞋面,最后,对鞋面透气透湿性、拉伸性、耐磨性、顶破性等各项舒适性和力学性能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该鞋面具有较好的透湿透气性和力学机械性能,能够满足鞋面在穿着过程中的舒适性和耐久性要求。该研究为防水导湿织物及鞋面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
孟沙沙[8](2019)在《凉爽型羊毛针织产品的开发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羊毛是由蛋白质组成,且具有独特的蛋白质结构,使得其吸湿性和保暖性良好,服用领域较广。但是,一方面羊毛导热系数小、具有刺痒感,另一方面人们对于羊毛服用性能方面认识的不足,造成羊毛大多应用于秋冬季服装。随着羊毛改性技术的发展,以及羊毛吸湿凉爽性能的深入研究,研究人员逐步认识到改性羊毛织物好的吸湿凉爽性能。在炎热的夏季,人体温度升高,同时皮肤表面会产生大量的汗液,如何快速导热导湿,降低体表温度,保持人体凉爽,显得尤为迫切。因此研究和开发凉爽型夏季服装用高档羊毛针织面料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使面料具有吸湿吸汗、导湿快干和手感干爽的性能,本课题采用改性羊毛纱线包括丝光羊毛纱线和防缩羊毛纱线,分别与具有凉感功能的锦纶长丝进行交织,经针织结构设计及针织、染整制备工艺处理,探讨了不同组织结构、羊毛纱线种类等方面对织物基本服用性能和凉爽舒适性能的影响。首先,本课题对丝光羊毛纤维和防缩羊毛纤维的表观性能、亲水性和吸、放湿性能进行了表征,并与普通羊毛纤维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防缩羊毛纤维和丝光羊毛纤维表面鳞片的剥离程度依次加重,纤维表面类脂物逐渐减少,亲水基团增加,使纤维更具有亲水性;同时丝光羊毛纤维和防缩羊毛纤维的吸、放湿平衡回潮率都较普通羊毛纤维高,且3种羊毛纤维的吸、放湿速率均呈指数形式衰减。其次,对改性羊毛纱线和凉感锦纶长丝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并分别与普通羊毛纱线和常规锦纶长丝进行了对比。测试内容包括:羊毛纱线的捻度和毛羽指数等结构参数,吸、放湿性能和拉伸断裂性能,以及锦纶长丝的回潮率和拉伸断裂性能。发现丝光羊毛纱线和防缩羊毛纱线捻度均较普通羊毛纱线小,纱线毛羽多;丝光羊毛纱线和防缩羊毛纱线吸、放湿平衡回潮率均小于普通羊毛纱线,但防缩羊毛纱线断裂强力最高,弹性稍差,丝光羊毛纱线断裂强力最低,弹性变化不明显。凉感锦纶长丝横截面为“十”字形结构,且含有凉感功能颗粒,纵向蓬松;与常规锦纶长丝性能相比较,凉感锦纶长丝具有较高的回潮率,且断裂强力减小,断裂伸长率增加。第三,基于针织圆机纬编产品,设计开发了共9种使用丝光羊毛纱线/异截面凉感锦纶长丝、防缩羊毛纱线/异截面凉感锦纶长丝交织的罗纹排针配置的集圈、双罗纹织物,给出了织物的针织工艺和染整工艺;测试分析了织物的力学性能、吸湿排汗性能等基本服用性能。结果表明:罗纹排针配置的集圈织物和双罗纹织物在力学性能方面变化不明显,在外观保持性能、织物风格和吸湿排汗性能方面,集圈织物总体稍好于双罗纹织物,都满足针织服装基本服用性能的要求。第四,对织物的干、湿态升温性能、热传递性能、导湿性能以及接触凉感性能进行了表征分析,并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织物的凉爽舒适性能进行了综合评判,得出罗纹排针配置的集圈织物的凉爽舒适性能整体比双罗纹类织物好的结果;同时表明利用芯吸效应原理设计得到的单向导湿织物具有较好的凉爽功能。
张才前[9](2019)在《基于湿阻法的纺织面料导湿排汗测试仪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出现40℃以上高温天气,甚至呈持续多日高温不退态势。人体在这种环境下,需要通过大量出汗,以缓解体温过高的情况发生,如果汗液排放受阻而无法及时释放,就会引起皮肤湿粘、闷热、刺痒等不舒适感觉。影响人体汗液顺利排出的最关键因素是服装面料的导湿排汗性能。目前市场上已有大量夏季导湿排汗类服装,如运动服、运动裤、T恤、内衣、西裤、竞赛服等,但是市场上销售的导湿排汗服装及面料质量层次不齐,相关测试标准以及常规检测技术不够精确,对相关产品导湿排汗性能区分度不高,无法全面评价市场现有服装面料导湿排汗性能优劣。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设计了一种新的、可模拟人体实际排汗过程的面料导湿排汗性能测试方法,该方法依据电阻法检测原理,借助传感器技术及计算机软件快速、准确的数据采集功能,通过设计及制备,完成一套人体汗液在面料中扩散以及蒸发动态过程监测装置,并根据新型测试装置特点,设计汗液在面料中的迁移、蒸发性能评价指标,包括汗液沿面料芯吸速率和干燥时间等。同时对影响面料导湿排汗性能最关键的因素纱线导湿性能作分析,得出纱线导湿规律。最后利用主分量分析法,分析纱线及织物规格等因素对面料导湿排汗性能影响权重比率,通过多元回归计算面料综合导湿排汗系数。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面料中汗液浓度与其电阻阻值对应关系,借助计算机自动检测技术,构建面料导湿排汗测试装置及相关评价方法,间接测试液滴在面料上扩散及蒸发性能。同时对测试装置分辨率及可靠性等性能进行分析,得到测试装置测试结果准确,可重复性高,对面料导湿排汗性能区分度好的结论。(2)测试并分析液体在不同粗细的涤纶短纤维及长丝纱线中芯吸性能。结果表明长丝及短纤维导湿规律有一定差异,短纤维纱线在孔隙多或纱线细度小的情况下,纱线导湿性能相对较好;长丝纱线在细度大或捻度小的情况下,纱线芯吸性能较好;温度因素对长丝及短纤维纱线影响趋势一致,即温度高,纱线芯吸性能好。(3)用自动面料导湿及干燥性能测试装置分别对Coolmax及Coolplus长丝面料导湿排汗性能进行测试分析,同时将测试结果与传统织物毛细效应法(导湿性)及称重法(排汗性)作对比。结果表明,自动测试装置可精确测试汗液沿面料5个不同方向的干燥时间和导湿速率,同时避免传统方法因需要多次取样,而引起样品本身性能差异,以及多次测试实验环境差异等因素对测试结果产生影响。(4)利用主分量分析法,分析纱线性能、针织物横密、纵密、总密度、面密度、厚度、体积密度这7个基本参数对面料导湿排汗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影响面料导湿及排汗性能最主要参数是纱线导湿性能,影响最小的参数是面密度;不考虑面料组织因素,通过主分量分析法也可以区分各面料导湿性能优劣;但主分量分析法在面料干燥性能指标应用上存在较大误差,需增加针织面料组织因素、空气流动速度、大气压力等因素。本文提出的面料导湿及排汗性测试方法及测试装置,可有效提高面料导湿排汗性能动态测试效率及测试精度,为纺织品性能测试分析提供了新手段,测试结果可应用于面料设计及应用,减少服装加工中面料的人为主观分析引起的浪费,同时基于虚拟仪器处理技术设计的新型测试装置,推动了纺织领域中虚拟仪器测试系统中的应用发展,适应纺织领域自动化及信息化的发展要求,促进在线测试技术的发展。
吴颖[10](2017)在《高捻涤纶长丝针织运动面料的服用舒适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目前,随着运动逐渐成为全民追求的健康生活方式,运动服装在现代生活中也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追捧,人们对运动服的需求不断升级,使得运动服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然而,在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增加的同时,服装市场对运动服装的发展必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健康、舒适、美观的中高端运动服将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一直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涤纶针织运动面料研究的关注点都在纤维截面形状、组织结构和后整理方法等方面,而对于纱线捻度对涤纶针织运动面料舒适性的研究比较缺少。在对运动面料服用舒适性的研究上,针对织物粘体性方面的主客观分析更是少之又少,但它却对服装舒适性的影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课题结合海天公司实际开发产品需求和生产经验,进行高捻涤纶针织运动面料的开发研究,对其服用舒适性进行分析探索。本文首先将四种不同捻系数规格的涤纶细旦长丝和无捻涤纶长丝进行交织,针对性地设计了三种以集圈组织为基础的不同组织结构,完成加捻针织运动面料的织造、染整后,获得12种试样。其次,论文探讨分析了纱线捻度和织物组织结构对热传导性、透湿性、芯吸、快干性、粘体性、透气性、柔软性、抗起毛起球性以及抗勾丝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适当加捻的涤纶长丝有利于提高针织物的芯吸性能、快干性能和透气性,但加捻过大,反而会降低其织物的芯吸性、快干性和透气性;捻系数越大,纱线表面越粗糙,使其织物与人体接触面积减少从而使织物的抗粘体性提高;能形成网眼的集圈组织,有利于降低湿阻,而多列集圈能形成较大空隙,更有利于提高透湿能力。为了能准确地分析捻度和组织结构共同对高捻涤纶长丝针织面料的服用舒适性能影响的差异性,本课题还通过模糊数学方法对服用性能测试数据进行综合评判。此外,为了进一步验证客观测试评价的准确性,以及更真实地反映人体实际穿着服装时的服用感,本论文还设计了着装模拟主观实验,通过人体运动测试,对12种面料穿着跑步时的闷感、湿感、热感、粘感、厚重感、柔软感六种感觉进行评分,并同样运用模糊数学评判法进行主观舒适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相同组织结构的织物,随着涤纶长丝捻系数的增加,其服用舒适性的主客观评价值先是随之而增加,但捻系数过大,主客观服用性能评价值反而下降,并且捻系数为500时的织物服用舒适性主客观评价值都是最好。对于相同捻系数的织物,集圈的数量、形式(如多列集圈)、分布合理与否都会使面料产生不同的表面效应和手感,从而影响着其服用舒适性。在两层平针组织之间配置集圈组织的组织结构(C组织结构),因织物内外层间连接点少,导致了其快干性能、芯吸能力和抗粘体性很差,从而未能使其织物的服用舒适性和快干性能变好,反而在三种组织中呈现出主客观舒适性评价均为最差;有多列集圈和浮线结合的双面复合组织(B组织结构)因其具有很好的芯吸性能、快干性以及较好的其它热湿舒适性能,其综合服用舒适性能最好。组织结构良好、捻系数适度的高捻针织物(B3组织)具有很好的服用舒适性能。
二、Coolmax复合纱线毛细效应与纱线捻度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oolmax复合纱线毛细效应与纱线捻度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贴身穿羊毛混纺针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评价与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羊毛混纺纱线及织物的研究进展 |
1.2.1 羊毛混纺纱线的开发现状 |
1.2.2 羊毛混纺织物舒适性能的研究现状 |
1.3 贴身穿羊毛混纺针织服装的概述 |
1.3.1 羊毛针织服装的发展趋势 |
1.3.2 贴身穿羊毛针织服装的开发现状 |
1.3.3 贴身穿羊毛混纺针织服装的性能需求 |
1.3.4 贴身穿羊毛混纺针织服装的常用混纺纤维 |
1.3.5 贴身穿羊毛混纺针织服装的开发问题 |
1.4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2 羊毛混纺针织物的制备 |
2.1 混纺纱线的选取与结构参数 |
2.1.1 纱线的选取 |
2.1.2 纱线的规格 |
2.1.3 纱线的结构参数 |
2.2 混纺针织物的制备与结构参数 |
2.2.1 针织结构的选择 |
2.2.2 实验针织物的制备 |
2.2.3 实验针织物的规格及结构参数 |
2.3 本章小结 |
3 羊毛混纺针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 |
3.1 混纺针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客观测试 |
3.1.1 测试指标与测试环境 |
3.1.2 测试方法 |
3.2 原料及针织结构对织物热湿舒适性能的影响 |
3.2.1 原料及针织结构对透气性的影响 |
3.2.2 原料及针织结构对散热性的影响 |
3.2.3 原料及针织结构对吸湿性的影响 |
3.2.4 原料及针织结构对导湿性的影响 |
3.2.5 原料及针织结构对散湿性的影响 |
3.3 织物热湿舒适性能的客观综合评价 |
3.3.1 评价指标的权重赋值 |
3.3.2 热湿舒适性能的客观综合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4 贴身穿羊毛混纺针织衫的开发与穿着实验 |
4.1 贴身穿羊毛混纺针织衫的开发 |
4.1.1 针织结构的确定 |
4.1.2 规格及款式的确定 |
4.2 主观穿着实验 |
4.2.1 实验目的 |
4.2.2 受试者 |
4.2.3 测试方法 |
4.2.4 实验过程 |
4.3 主观实验结果分析 |
4.3.1 进行轻度运动的贴身穿着场景 |
4.3.2 进行中度运动的贴身穿着场景 |
4.3.3 穿着舒适性能的主观综合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
致谢 |
(2)全棉吸湿快干牛仔布制备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牛仔布的特性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织物的吸湿快干原理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5 课题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2 全棉吸湿快干牛仔布的制备及工艺探究 |
2.1 实验的测试与评定标准 |
2.2 实验材料与工艺准备 |
2.3 本章小结 |
3 全棉吸湿快干牛仔布的性能测试及分析 |
3.1 单项组合试验法 |
3.2 动态水分传递法 |
3.3 本章小结 |
4 全棉吸湿快干牛仔布工艺的综合探讨 |
4.1 实验结果 |
4.2 不同服装风格下最佳制备工艺的讨论 |
4.3 全棉吸湿快干牛仔布制备工艺的优化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PAN静电纺微纳米纤维包芯纱的制备及其水分传递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水传导 |
1.2.1 织物水分传递过程 |
1.2.2 织物水分传递性能影响因素 |
1.2.3 提升织物水分传递性能研究现状 |
1.3 静电纺微纳米纤维包芯纱 |
1.3.1 静电纺丝原理 |
1.3.2 静电纺微纳米纤维包芯纱的制备及应用 |
1.3.3 静电纺丝在水分传导上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微纳米纤维间结合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1.5.1 课题研究意义 |
1.5.2 课题研究内容 |
2 微纳米纤维包芯纱的制备及表征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2.1.2 实验方法 |
2.2 微纳米纤维包芯纱的制备 |
2.2.1 不同浓度PAN/DMF溶液性能分析 |
2.2.2 PAN/棉微纳米纤维包芯纱的制备 |
2.2.3 PAN/腈纶微纳米纤维包芯纱的制备 |
2.2.4 PAN/涤纶微纳米纤维包芯纱的制备 |
2.3 测试结果与分析 |
2.3.1 微纳米纤维包芯纱轴向SEM测试与分析 |
2.3.2 微纳米纤维包芯纱截面SEM测试与分析 |
2.3.3 微纳米纤维包芯纱光学显微镜测试与结构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微纳米纤维包芯纱的皮芯结合力与水分传递性能 |
3.1 实验器材与实验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仪器 |
3.1.3 实验方法 |
3.2 微纳米纤维包芯纱性能分析 |
3.2.1 芯纱性能参数分析 |
3.2.2 微纳米纤维包芯纱皮芯结合力分析 |
3.2.3 微纳米纤维包芯纱强伸性能分析 |
3.3 微纳米纤维包芯纱水分传递性能分析 |
3.3.1 微纳米纤维包芯纱芯吸测试分析 |
3.3.2 微纳米纤维包芯纱接触角测试分析 |
3.4 微纳米纤维包芯纱水分传递机理 |
3.5 本章小结 |
4 微纳米纤维包芯纱织物的制备及其水分传递性能 |
4.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PAN微纳米纤维包芯纱织物的制备 |
4.2.2 织物表面形态测试 |
4.2.3 织物结构测试 |
4.2.4 织物水分传递性能测试 |
4.3 微纳米纤维包芯纱织物的结构表征 |
4.3.1 织物表面形态分析 |
4.3.2 织物结构分析 |
4.4 微纳米纤维包芯纱织物的水分传递性能 |
4.4.1 织物接触角测试分析 |
4.4.2 织物芯吸性能分析 |
4.4.3 织物透湿量分析 |
4.4.4 织物水分蒸发速率分析 |
4.4.5 织物液态水分管理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课题总结 |
5.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基于皮芯结构复合纱的柔性传感器和纳米发电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柔性智能纺织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柔性传感纺织品 |
1.2.2 柔性能量收集纺织品 |
1.3 基于纤维状(纱线状)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
1.3.1 纤维状(纱线状)湿度传感器 |
1.3.2 纤维状(纱线状)自供电传感器 |
1.4 基于纤维状(纱线状)柔性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研究现状 |
1.4.1 纤维状(纱线状)摩擦纳米发电机 |
1.4.2 织物状摩擦纳米发电机 |
1.5 当前研究存在问题的分析 |
1.6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
1.6.1 研究思路 |
1.6.2 技术路线 |
1.6.3 研究目标 |
1.6.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6.5 论文架构 |
第2章 基于皮芯结构复合纱湿度传感器制备与性能表征 |
2.1 基于皮芯结构复合纱湿度传感器的设计及制备 |
2.1.1 湿度传感器的包缠结构的设计 |
2.1.2 湿度传感器的制备及成形 |
2.1.3 主要测量方法与表征指标 |
2.2 皮芯结构复合纱及敏感材料的形貌特征 |
2.2.1 皮芯结构复合纱的形貌 |
2.2.2 敏感材料的形貌特征 |
2.3 湿敏材料纱的湿敏及导湿性能研究 |
2.3.1 湿敏材料纱的湿敏性能研究 |
2.3.2 湿敏材料纱的导湿性能研究 |
2.4 皮芯结构复合纱的湿度传感器的湿敏性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皮芯结构复合纱的阻燃摩擦纳米发电机制备与性能表征 |
3.1 基于皮芯结构复合纱纳米发电机的设计、制备及测试 |
3.1.1 基于皮芯结构纳米发电机的结构设计模型 |
3.1.2 基于皮芯结构纳米发电机的纱线及织物制备方法 |
3.1.3 主要测试方法与表征指标 |
3.2 皮芯结构复合纱的性能表征 |
3.2.1 皮芯结构复合纱的表面形貌特征 |
3.2.2 皮芯结构复合纱的条干均匀性表征 |
3.2.3 皮芯结构复合纱的力学分析 |
3.3 基于皮芯结构复合纱摩擦纳米发电机的性能研究 |
3.3.1 复合纱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电学输出性能对比 |
3.3.2 复合纱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耐久与电学输出性能 |
3.4 织物摩擦纳米发电机的性能探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皮芯结构复合纱的耐酸碱纳米发电机制备与性能表征 |
4.1 基于皮芯结构复合纱的纱线与织物的结构设计实验 |
4.1.1 结构设计及模型 |
4.1.2 皮芯结构复合纱及其织物的成形及制备方法 |
4.1.3 主要测量方法与表征指标 |
4.2 皮芯结构复合纱的性能表征 |
4.2.1 皮芯结构复合纱的形貌及均匀性表征 |
4.2.2 皮芯结构复合纱的线密度分析 |
4.2.3 皮芯结构复合纱及其织物的亲疏水性能表征 |
4.2.4 皮芯结构复合纱及织物的耐酸碱性表征 |
4.3 基于皮芯结构复合纱的纳米发电机性能的研究 |
4.3.1 复合纱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耐酸碱性表征 |
4.3.2 复合纱摩擦纳米发电机的与液滴接触分离的电学输出性能 |
4.3.3 复合纱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电学输出性能对比 |
4.4 织物摩擦纳米发电机的性能表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皮芯结构复合纱的传感器的应用 |
5.1 基于皮芯结构复合纱湿度传感器的应用 |
5.1.1 试验材料及试样 |
5.1.2 用于呼吸监测口罩的制备 |
5.1.3 皮芯结构复合纱湿度传感器在呼吸监测的应用 |
5.2 基于皮芯结构复合纱的阻燃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应用 |
5.2.1 试验材料及试样 |
5.2.2 用于智能地毯中自供电逃生和救援系统的制备 |
5.2.3 皮芯结构复合纱自供电传感器在逃生和救援系统的应用 |
5.3 基于皮芯结构复合纱的耐酸碱纳米发电机的应用 |
5.3.1 试验材料及试样 |
5.3.2 用于关节弯曲运动检测的配件及智能防护服系统的制备 |
5.3.3 皮芯结构复合纱自供电传感器在人体信号传感中的应用 |
5.3.4 皮芯结构复合纱自供电传感器在智能防护服系统的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静电纺亚微米纤维/棉纤维复合纱线导湿性能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纺织材料的热湿舒适性能 |
1.3 纺织材料湿传递性能的物理学基础 |
1.3.1 纺织材料中气态水分传递的物理学基础 |
1.3.2 纺织材料中液态水分传递的物理学基础 |
1.3.3 纺织材料中湿传递过程的数值模拟 |
1.4 棉纺织材料导湿性能的研究 |
1.4.1 棉织物导湿性能研究 |
1.4.2 棉纱线导湿性能研究 |
1.4.3 棉纤维导湿性能研究 |
1.5 静电纺丝技术在液态水分传递领域的研究现状 |
1.5.1 静电纺纤维在液态水分传递领域的研究 |
1.5.2 静电纺薄膜在液态水分传递领域的研究 |
1.5.3 静电纺纱线在液态水分传递领域的研究 |
1.5.4 静电纺纤维/棉纤维复合纱线的导湿功能性设计 |
1.6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6.1 研究目标 |
1.6.2 研究内容 |
1.6.3 创新点 |
第二章 静电纺纤维/棉复合纱线结构设计及其导湿机理 |
2.1 引言 |
2.2 “树形”结构静电纺纤维/棉复合纱线的设计与制备 |
2.2.1 “树形”结构复合纱线的设计 |
2.2.2 “树形”结构复合纱线的制备 |
2.3 “树形”结构静电纺纤维/棉复合纱线的导湿机理 |
2.3.1 “树形”复合纱线的导湿物理模型 |
2.3.2 “树形”复合纱线的导湿机理 |
2.3.3 “树形”复合纱线截面中水分运动过程的数值模拟 |
2.4 “镶嵌”结构静电纺纤维/棉复合纱线的设计与制备 |
2.4.1 “镶嵌”结构复合纱线的设计 |
2.4.2 “镶嵌”结构复合纱线的制备 |
2.5 “镶嵌”结构静电纺纤维/棉复合纱线的导湿机理 |
2.5.1 “镶嵌”复合纱线的导湿物理模型 |
2.5.2 “镶嵌”复合纱线截面中水分的运动机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树形”结构静电纺纤维/棉复合纱线的导湿性能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 |
3.2.2 “树形”结构复合纱线的制备 |
3.2.3 “树形”结构复合纱线织物的制备 |
3.2.4 表面形貌和性能的分析方法 |
3.2.5 液态水分传递性能的测试方法 |
3.3 结果和分析 |
3.3.1 静电纺纤维的直径对“树形”复合纱线液态水分传递性能的影响 |
3.3.2 静电纺纤维层厚度对“树形”复合纱线液态水分传递性能的影响 |
3.3.3 静电纺纤维润湿性对“树形”复合纱线液态水分传递性能的影响 |
3.3.4 “树形”复合纱线液态水分传递机理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镶嵌”结构静电纺纤维/棉复合纱线的成形机理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 |
4.2.2 “镶嵌”结构复合纱线的制备 |
4.2.3 复合条子和纱线的形貌分析 |
4.2.4 复合纱线成纱质量测试 |
4.2.5 复合条子的静态牵伸力测试 |
4.2.6 牵伸过程中静电纺亚微米纤维变速点分布的实验设计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牵伸过程中静电纺亚微米纤维的变速点分布 |
4.3.2 静电纺亚微米纤维材料性质对“镶嵌”结构复合纱线性能的影响 |
4.3.3 “镶嵌”结构静电纺亚微米纤维复合纱线成形机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镶嵌”结构静电纺纤维/棉复合纱线的导湿性能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材料 |
5.2.2 “镶嵌”结构复合纱线及其织物的制备 |
5.2.3 复合纱线及其织物的形貌分析 |
5.2.4 液态水分传递性能的分析测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复合纱线及其织物的表面形貌 |
5.3.2 复合纱线及其织物的润湿性能 |
5.3.3 复合纱线及其织物的液态水分管理能力 |
5.3.4 “镶嵌”结构静电纺纤维/棉纤维复合纱线水分传递机理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6)涤纶仿麻织物在喷水织机上的制备及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涤纶仿麻织物 |
1.2.1 涤纶仿麻织物的简介 |
1.2.2 涤纶仿麻织物的制备 |
1.2.3 涤纶仿麻织物的发展状况 |
1.3 喷水织机 |
1.3.1 喷水织机的基本原理 |
1.3.2 喷水织机的发展状况 |
1.3.3 喷水织机涤纶仿麻织物的应用 |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吸湿速干涤纶仿麻织物的制备及其吸湿透气性能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2 涤纶仿麻织物的制备 |
2.2.3 吸湿速干涤纶仿麻织物的制备 |
2.2.4 吸湿速干涤纶仿麻织物的性能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芯吸高度 |
2.3.2 透湿性能 |
2.3.3 透气性能 |
2.3.4 液态水分管理 |
2.4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纱线捻度和细度对涤纶仿麻织物风格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2 涤纶仿麻织物纱线捻度和细度的改进原理 |
3.2.3 涤纶仿麻织物纱线捻度和细度的改进方案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拉伸性能 |
3.3.2 剪切性能 |
3.3.3 弯曲性能 |
3.3.4 压缩性能 |
3.3.5 表面摩擦性能 |
3.3.6 接触冷暖感 |
3.4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基于灰色理论涤纶仿麻织物风格的分析 |
4.1 引言 |
4.2 灰色理论的简介 |
4.3 运用灰色理论对改进后涤纶仿麻织物的分析 |
4.4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实验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基于电脑横机的防水导湿鞋面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概况 |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防水导湿横编织物的设计分析 |
2.1 防水导湿机理 |
2.2 电脑横机结构与成形方法 |
2.3 防水导湿影响因素设计分析 |
2.4 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防水导湿横编织物的编织与性能测试 |
3.1 不同组织的织物防水导湿性研究 |
3.2 不同纱线种类的织物防水导湿性研究 |
3.3 不同纱线捻度的织物防水导湿性研究 |
3.4 不同密度的织物防水导湿性研究 |
3.5 防水导湿优化工艺分析 |
3.6 织物工艺参数综合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防水导湿横编成形鞋面的设计与编织 |
4.1 横编全成形鞋面的设计原理 |
4.2 横编全成形鞋面制版设计 |
4.3 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防水导湿横编成形鞋面的性能测试与分析 |
5.1 透气性测试与结果分析 |
5.2 透湿性测试与结果分析 |
5.3 拉伸性测试与结果分析 |
5.4 耐磨性测试与结果分析 |
5.5 顶破性测试与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凉爽型羊毛针织产品的开发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凉爽型织物的开发现状 |
1.2 针织产品凉爽舒适性能研究状况 |
1.3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羊毛纤维的性能研究 |
2.1 羊毛纤维规格及仪器 |
2.2 羊毛纤维的表观性能 |
2.3 亲水性能 |
2.4 吸、放湿性能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改性羊毛纱线和凉感锦纶长丝的性能研究 |
3.1 纱线规格及仪器 |
3.2 羊毛纱线的结构特征参数 |
3.3 羊毛纱线的吸、放湿性能 |
3.4 羊毛纱线的拉伸性能 |
3.5 凉感锦纶长丝形态结构 |
3.6 凉感锦纶长丝性能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织物结构设计与制备 |
4.1 织物设计 |
4.2 织物制备 |
4.3 织物结构参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织物的基本服用性能 |
5.1 织物的基本服用性能表征 |
5.2 织物的力学性能 |
5.3 织物的外观保持性能 |
5.4 织物的风格 |
5.5 织物的吸湿排汗性能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织物的凉爽舒适性能 |
6.1 织物的凉爽舒适性能表征 |
6.2 干、湿态升温性能 |
6.3 织物热传递性能 |
6.4 织物导湿性能 |
6.5 接触凉感q-max值 |
6.6 织物凉爽舒适性的模糊综合评价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基于湿阻法的纺织面料导湿排汗测试仪的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面料湿舒适性理论研究 |
1.2.2 高湿舒适性面料开发 |
1.2.3 面料湿舒适性测试装置 |
1.2.4 研究现状评述及发展趋势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面料导湿排汗测试仪设计开发 |
2.1 引言 |
2.2 测试原理 |
2.3 仪器硬件设计 |
2.3.1 探针分布 |
2.3.2 注水装置 |
2.3.3 检测电路 |
2.3.4 信号采集设备 |
2.3.5 信号处理软件 |
2.4 仪器软件设计 |
2.4.1 程序参数算法 |
2.4.2 仪器测试时间及终止条件 |
2.5 仪器基本特征 |
2.5.1 仪器重复性 |
2.5.2 仪器分辨力 |
2.6 仪器测试指标 |
2.6.1 面料导湿性能指标 |
2.6.2 面料干燥性能指标 |
2.7 仪器测试要求 |
2.7.1 测试对象 |
2.7.2 优势及不足 |
2.7.3 测试标准要求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纱线导湿排汗性能 |
3.1 引言 |
3.2 短纤维纱线导湿性能 |
3.2.1 材料与仪器 |
3.2.2 测试方法 |
3.2.3 结果与讨论 |
3.2.4 结论 |
3.3 涤纶长丝芯吸性能 |
3.3.1 材料与仪器 |
3.3.2 测试方法 |
3.3.3 结果与讨论 |
3.3.4 结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料导湿排汗性能测试 |
4.1 引言 |
4.2 实验设计 |
4.3 实验材料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电压曲线特性分析 |
4.4.2 Coolmax面料导湿排汗性能 |
4.4.3 Coolplus面料导湿排汗性能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料导湿排汗性能数值分析 |
5.1 引言 |
5.2 主分量法分析面料导湿排汗性能 |
5.2.1 数据处理 |
5.2.2 面料导湿性能主分量分析 |
5.2.3 面料干燥性能主分量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
1、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 |
2、以第一完成人授权专利 |
3、以项目负责人获得资助的课题 |
4、读博期间获得的其他成果 |
致谢 |
(10)高捻涤纶长丝针织运动面料的服用舒适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高捻织物的开发现状 |
1.3 运动面料的研究状况 |
1.4 服用舒适性概述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2 高捻涤纶针织试样准备 |
2.1 高捻涤纶针织试样的编织 |
2.2 高捻涤纶针织试样的染整工艺 |
2.3 高捻涤纶针织试样基本参数的测试 |
3 高捻涤纶针织运动面料服用舒适性能测试方法 |
3.1 热阻和湿阻 |
3.2 芯吸性能 |
3.3 快干性 |
3.4 粘体性 |
3.5 透气性 |
3.6 刚柔性 |
3.7 起毛起球 |
3.8 勾丝性 |
4 纱线捻度和组织结构对涤纶针织运动面料服用舒适性影响 |
4.1 不同纱线捻度的涤纶针织运动面料服用舒适性能分析 |
4.2 不同组织结构的涤纶针织运动面料服用舒适性能分析 |
4.3 高捻涤纶针织运动面料服用舒适性能的综合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5 高捻涤纶针织运动面料服用舒适性的主观测试研究 |
5.1 主观实验设计 |
5.2 人体穿着模拟实验的结果分析 |
5.3 服用舒适性主客观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语 |
6.1 结论 |
6.2 本课题不足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四、Coolmax复合纱线毛细效应与纱线捻度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贴身穿羊毛混纺针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评价与产品开发[D]. 范小怡. 东华大学, 2021(09)
- [2]全棉吸湿快干牛仔布制备方法的研究[D]. 范天琪. 东华大学, 2021(09)
- [3]PAN静电纺微纳米纤维包芯纱的制备及其水分传递性能研究[D]. 彭蕙. 东华大学, 2021(09)
- [4]基于皮芯结构复合纱的柔性传感器和纳米发电机的研究[D]. 马丽芸. 东华大学, 2021(01)
- [5]静电纺亚微米纤维/棉纤维复合纱线导湿性能及机理研究[D]. 毛宁. 东华大学, 2021(01)
- [6]涤纶仿麻织物在喷水织机上的制备及风格研究[D]. 李平平.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4)
- [7]基于电脑横机的防水导湿鞋面制备与性能研究[D]. 曹洪花. 东华大学, 2020(01)
- [8]凉爽型羊毛针织产品的开发与性能研究[D]. 孟沙沙. 东华大学, 2019(01)
- [9]基于湿阻法的纺织面料导湿排汗测试仪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 张才前. 浙江理工大学, 2019(06)
- [10]高捻涤纶长丝针织运动面料的服用舒适性能研究[D]. 吴颖. 东华大学,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