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

一、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关丽丽[1](2021)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冠心病属于临床常见病,病死率高,需及早诊断和治疗。一直以来,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都较为普遍,且已逐渐成为筛查和诊断冠心病的主要方式。该文简要介绍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及图像后处理技术,从多个方面阐述其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具体应用。

孔黎阳[2](2021)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升主动脉弹性CT评价及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由于升主动脉弹性的变化影响着冠状动脉血流量和左心功能,其弹性功能的异常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目前尚无相关的研究报道。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256层CT心电门控扫描评估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升主动脉弹性的价值及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搜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我院诊断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并行256层CT心电门控扫描患者,且一周内完成主动脉及冠脉动脉CTA检查,图像质量较好且无明显呼吸、心脏搏动伪影,根据有无冠脉狭窄分为冠状动脉狭窄阳性组和冠状动脉狭窄阴性组,进一步将冠状动脉狭窄阳性组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狭窄3组。将主动脉CTA原始扫描数据间隔5%R-R间期进行多期相重建,测量并计算升主动脉的4个弹性指标:膨胀性(AoD)、顺应性(AoC)、僵硬度(AoSI)及相对直径变化率(%Ao),并依照Gensini标准行冠状动脉狭窄评分。[结 果]研究最终纳入56例患者,其中男37例,女19例,冠状动脉狭窄阳性者35例,冠状动脉狭窄阴性者21例。狭窄阳性组中轻度狭窄15例,中度狭窄8例,重度狭窄12例。1、冠状动脉狭窄阳性组与狭窄阴性组间升主动脉弹性指标的比较:冠状动脉狭窄阳性组与狭窄阴性组相比,4项评价升主动脉弹性指标分别为:AoD(狭窄阳性组:1.37±0.53,狭窄阴性组:2.55±1.41)、AoC(狭窄阳性组:1.37±0.58,狭窄阴性组:2.70±1.65)、AoSI(狭窄阳性组:14.12±8.63,狭窄阴性组:3.20±2.43)、%A0(狭窄阳性组:4.39±2.26,狭窄阴性组:6.74±3.41),两组间各项指标差异均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两组间僵硬度(AoSI)的差异最为显着(P<0.001)。2、不同狭窄程度组间升主动脉弹性指标:相对直径变化率(%AO)、膨胀性(AoD)、顺应性(AoC)三项指标随狭窄程度增加而降低,僵硬度(AoSI)随狭窄程度增加而升高。3、不同狭窄程度组间升主动脉弹性指标的比较:轻度狭窄组与中度狭窄组间除僵硬度(AoSI)外,其余各项弹性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狭窄组与重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与重度狭窄组间各项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Gensini评分与狭窄阳性组各升主动脉弹性指标的相关性分析: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Gensini评分与相对直径变化率(%A0)、膨胀性(AoD)、顺应性(AoC)呈显着负相关(P<0.01,r分别为-0.688、-0.723、-0.638),与僵硬度(AoSI)呈显着正相关(P<0.01,r值为0.965)。5、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组间Gensini评分的比较:本研究中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Gensini评分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而升高。[结 论]运用256层CT心电门控扫描评估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弹性及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且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升主动脉弹性指标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存在相关性,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随着升主动脉壁的僵硬度增加、膨胀性及形变能力降低而逐渐上升。

焦阳[3](2021)在《采用256层螺旋CT对心动周期不同时相心外膜脂肪及冠状动脉周围脂肪正常参考值定量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采用256层螺旋CT对心动周期不同时相心外膜脂肪正常参考值定量研究目的:采用256层螺旋CT定量测量正常人心动周期不同时相心周脂肪体积、心外膜脂肪体积及不同位置心外膜脂肪厚度,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心动周期不同时相心外膜脂肪正常参考值,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搜集我院2019-12至2020-12期间临床可疑心血管疾病或无症状体检者,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100例患者,男性42例,女性58例,平均年龄50.25±12.73岁。所有患者均行256层螺旋CT心脏成像,将原始图像重建心脏45%时相(收缩期)及75%时相(舒张期)图像,采用心功能软件测量心周脂肪体积、心外膜脂肪体积及房室沟、室间沟、右室游离壁心外膜脂肪厚度,并对45%及75%两个时相各测量值及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5%与75%时相心外膜脂肪CT相关参数比较,75%时相心周脂肪体积、心外膜脂肪体积、右房室沟、前室间沟及下室间沟脂肪厚度较45%时相增大(P<0.05),而左房室沟、上室间沟脂肪厚度、右室游离壁平均脂肪厚度、右室游离壁最大脂肪厚度较45%时相缩小(P<0.05)。2.在心动周期同一时相,男性仅心周脂肪体积较女性增大(P<0.05);按体表面积标化后,45%时相,男性左房室沟脂肪厚度较女性缩小(P<0.05),75%时相,男性右房室沟及下室间沟脂肪厚度较女性缩小(P<0.05)。3.45%及75%时相,体表面积标化后心外膜脂肪CT相关参数不同年龄分组比较:青年、中年及老年组,心周脂肪体积、心外膜脂肪体积等均呈递增趋势(P<0.05)。4.分别提出45%及75%时相体表面积标化后心外膜脂肪CT相关参数的95%参考值上限。结论:采用256层螺旋CT心脏成像可以对心外膜脂肪相关参数进行定量测量,心外膜脂肪相关参数随心动周期不同时相发生变化,不同时相及不同年龄组心外膜脂肪正常参考值的提出,为多层螺旋CT评估心外膜脂肪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提供了参考依据。第二部分采用25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周围脂肪体积及衰减指数正常参考值定量研究目的:采用256层螺旋CT定量测量正常人心动周期不同时相冠状动脉周围脂肪体积及衰减指数(fat attenuation index,FAI),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冠周脂肪体积及FAI参考值范围,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130例,男性48例,女性82例,平均年龄49.27±11.24岁。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CT成像,将原始数据重建45%(收缩期)及75%时相(舒张期)图像,采用冠周脂肪智能评估软件定量测量1cm、2cm及4cm组冠状动脉分支(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周围脂肪体积及FAI,并对45%及75%时相各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45%与75%时相比较:75%时相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周围脂肪体积较45%时相增大(P<0.05);75%时相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FAI较45%时相增大(P<0.05)。2.75%时相,同一冠状动脉分支1cm组、2cm组及4cm组FAI比较:左回旋支4cm组与1cm组及2cm组FA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测量长度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FAI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75%时相,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不同性别比较:女性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周围脂肪体积较男性增大(P<0.05),按体表面积标化后,女性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周围脂肪体积均较男性增大(P<0.05);女性右冠状动脉FAI较男性减小(P<0.05)。4.提出75%时相4cm测量长度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FAI及体表面积标化后脂肪体积的95%参考值范围。结论:采用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可以对冠周脂肪进行定量测量,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FAI随心动周期不同时相发生变化,冠周脂肪体积及FAI正常参考值的提出,为多层螺旋CT评估冠周脂肪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关性研究提供了正常参考值和疾病临界值,该研究具有重大临床价值。

王晓虎,张进,谢宏涛,景少华[4](2020)在《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及冠脉造影在诊断冠心病中的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及冠脉造影在诊断冠心病中的共性及差异。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62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影像学资料总结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及冠状动脉造影表现,根据美国心脏协会的分段标准将冠状动脉分为15段,逐段评估,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2例患者中,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评估共有521段血管,其中第1~4段CT冠状动脉成像评估与造影相符的血管有121段,第5~7段相符的血管有93段,第8~10段相符的血管有102段,第11~15段相符的有205段。共41段血管CT冠状动脉成像评估与造影不相符;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出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92.70%、特异度为93.42%、阳性预测值为92.17%、阴性预测值为95.37%。结论 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冠状动脉造影均可有效显示冠心病的影像学特点,在诊断冠心病方面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袁龙宾[5](2020)在《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冠脉疾病临床价值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通过对189例患者的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结果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对比,以CAG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冠脉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2、评估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与CAG在心肌桥检出中的区别。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8年11月间,因疑诊冠心病就诊于我院心内科患者189例,其中男性119例,女性70例,平均年龄59.8±9.9岁。患者在两周内于我院先后行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比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与CAG检查结果,评价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评价两种方法在心肌桥检出中的区别。结果:在189例患者多排CT冠脉成像冠脉血管段中,共选取1890段血管进行评估。对比冠脉造影同样的1890段血管:1、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符合率均较高。2、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评估冠脉轻、中、重度狭窄的敏感度依次为:72.4%,65.1%,68.2%,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评估冠脉轻、中、重度狭窄的特异度、阴性预测值、符合率均较高。3、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对LAD管腔轻、中、重度狭窄敏感度依次为:83.1%、68.8%、75.0%,对LCX管腔轻、中、重度狭窄敏感度依次为:53.5%、53.8%、53.3%,对RCA轻、中、重度狭窄敏感度依次为:73.4%、68.0%、69.1%。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评估不同血管轻、中、重度狭窄均有较高的特异度、阴性预测值、符合率,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评估LAD及RCA管腔狭窄与CAG有较好的一致性,而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评估LCX管腔狭窄与CAG一致性一般。4、189例患者中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检出心肌桥48例,CAG检出心肌桥15例,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心肌桥检出率为25.4%,CAG心肌桥检出率为7.9%。结论:1、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与CAG在诊断冠心病上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作为冠心病无创筛查手段。2、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脉狭窄分级评估的敏感度较低,无法精确评估某段血管的狭窄程度。3、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对前降支(LAD)及右冠脉(RCA)狭窄诊断准确性高于回旋支(LCX)。4、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对心肌桥检出率高于CAG,可作为临床检出心肌桥的首选无创检查方法。

赵立涛[6](2019)在《基于可控位移的CT动态体模研究》文中提出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Computer Tomography,CT)是医学影像学领域中重要的方法之一,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发展,静态器官成像逐渐向动态发展,扫描速度随之提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ecs Helieal CT,MSCT)已经在心脏等动态器官的检查方面得到应用,这使得对设备的运动测量准确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其精度,国内外学者纷纷展开对CT动态体模的研究,但目前专门用于心脏影像,尤其是冠状动脉扫描质量控制检测的较高速运动体模标准量具较少。本文旨在研究一种基于可控位移的CT动态体模,定量检测受检设备多项质量控制指标,为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提供一种可靠有效的质量检测和质量评价方法。本研究从临床质检需求出发,参考《GB17589-2011X-CT质量保证检测规范》设计基于可计量运动的CT动态体模系统。其心脏信号模拟装置中输入电压信号可激发该装置内液体容积变化,从而达到可控位移目的,其变化参数覆盖心脏搏动特征;利用可见光模拟方法对体模进行了调试,并对其控制设计、精度及图像处理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受检设备扫描获取的各模块图像进行预处理,包括DICOM格式转换、提取感兴趣区域、图像增强、边缘提取等,并结合医师对图像质量的评分,探讨并分析检测了心率、空间分辨力、密度分辨力、时间分辨力及搏动幅值等质量控制指标对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最后将所获得各模块定量性检测数据应用于临床诊断中,对临床扫描参数设置进行了具体技术指导,获得了最佳图像质量。测试结果表明:只考虑心率因素时,图像质量与心率呈明显负相关(P=0.001),就试验用设备,当心率低于70次/min时,心脏运动对图像的质量影响较小。同理,当只考虑所检测因素时,空间分辨力、密度分辨力、时间分辨力及搏动幅值均对图像质量有影响,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其检测结果与标准量具GE动态体模检测结果以及文献研究结果一致。由此可见,自制体模可以检测MSCT的部分技术指标,可以作为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评价工具,有助于提高冠状动脉疾病检查的成功率。

蒋炳虎,王继琛,贾鹏,李姗姗,王晶晶[7](2011)在《多层CT血管成像诊断中国冠心病人群中冠状动脉狭窄准确性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多层CT诊断中国冠心病人群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在主要中文数据库中,检索有关16层及16层以上CT对比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疾病价值的文章,选择适宜效应模型合并研究结果。结果共纳入112篇符合标准的文献,研究对象计7795例,血管节段计63 789段,以血管节段为基础的汇总敏感度、特异度、OR值及s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0.97、238.83和0.9881。结论多层CT在中国冠心病人群的冠状动脉疾病中具有很高的诊断准确性,其高度的特异性可作为冠状动脉病变的排除性诊断。

崔晓琳[8](2006)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及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 背景和目的:冠心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并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无创性冠状动脉成像是目前心血管影像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近几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技术、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以及图像重建技术的进步,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中。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和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 材料与方法:对100例临床诊断或可疑的冠心病病人(男68例,女32例,年龄34~78,平均年龄61岁)进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和0.5s螺旋扫描。病人均无严重心率不齐,碘过敏及严重心、肺、肾功能不全。对心率>70次/分的36例病人,检查前口服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克50mg。在10个相位窗(心动周期R波后5%-95%)上进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重建、二维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construction,CPR)和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重建成像,观察冠状动脉显示情况,统计可供评价的、管径≥2mm的冠状动脉节段,并分析影响冠状动脉成像的因素。将图像质量分为4级:1、2级图像冠状动脉全程显示良好,横断面显示管腔清晰,无或有轻度阶梯状伪影或血管中断,均可满足诊断要求;3、4级图像冠状动脉阶梯状伪影较多或局部中断,

李睿兴[9](2020)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随医学技术发展,多层螺旋CT于临床中运用率显着提升,无创性冠状动脉造影技术亦得到大面积运用,尤其是在冠状动脉疾病的鉴别及诊断方面。然而,无创性冠状动脉造影(CCTA)所形成的高辐射始终是全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当下,临床在基于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基础上采取多元化的弱化辐射剂量手段。本文就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具体临床运用及价值实施如下综述。

李占华[10](2020)在《宝石能谱CT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通过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扫描,研究、分析7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同类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构成情况、分布情况、以及各类斑块与管腔狭窄程度及重构情况的相互关系;2、定量分析不同类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长度、面积等,分析其规律;3、分析不同年龄组及冠状动脉四大分支的钙化积分情况。评价宝石能谱CT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开展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风险分层和干预治疗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方法:1、收集内蒙古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2017年8月-2019年12月在我院行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扫描且临床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共70例,其中男性42例(60%),女性28例(40%)。运用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扫描并经工作站进行后处理,根据CT值,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易损斑块(CT值﹤40HU)、混合斑块(密度混杂的斑块)、纤维斑块(CT值介于40HU和130HU之间)、钙化斑块(CT值>130HU)四类。对所选取的右冠状动脉近段(RCA1)、右冠状动脉中段(RCA2)、左冠状动脉主干(LM)、左前降支近段(LAD1)、左前降支中段(LAD2)、第一对角支(D1)、左回旋支近段(LCX1)、钝缘支(OM)这冠状动脉8个节段的每个节段(按美国心脏协会15段划分方法)进行斑块类型及分布情况的综合分析。斑块所在血管管腔重构分为正性重构和负性重构。管腔狭窄程度分为四种:正常或轻微狭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对这四类斑块所造成的冠状动脉管腔重构情况及管腔狭窄程度进行分析和比较。将7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60岁和≥60岁两个年龄组,采用钙化积分对两个年龄组及冠状动脉四大分支(LM、LAD、LCX、RCA)进行钙化程度的分析评估。结果1、冠状动脉的四大分支:左主干(LM)、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70例UAP患者中,冠状动脉两支病变占比最多为44.29%(31例),多支病变占比次之为30.00%(21例),单支病变占比最少为25.71%(18例)。2、共检测到70例UAP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91个,易损斑块数目占比最多为43.98%(84个),混合斑块占比为27.23%(52个),钙化斑块占比为20.42%(39个),纤维斑块占比最少为8.37%(16个)。3、70例UAP患者各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所选择的8个冠状动脉各节段上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049,P<0.05)。其中,斑块分布数目较多的节段为左前降支近段(LAD1)(27.23%),其次为右冠状动脉近段(RCA1)(17.80%),左回旋支近段(LCX1)(16.75%),斑块分布数目较少的节段为左主干(LM)和第一对角支(D1)(同样为4.71%)。另外,易损斑块、混合斑块、纤维斑块在所选择的8个冠状动脉各节段的分布也存在较大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易损斑块主要分布于LAD1(占总易损斑块的46.43%)和RCA1(占总易损斑块的15.48%),混合斑块主要分布于RCA1(占总混合斑块的23.08%)和LCX1(占总混合斑块的21.15%),纤维斑块主要分布于OM(占纤维斑块的37.50%)。4、70例UAP患者各类斑块长度、面积比较:易损斑块的长度高于混合斑块、钙化斑块,纤维斑块的长度高于其余斑块;纤维斑块的面积大于易损斑块、大于混合斑块、大于钙化斑块。5、在70例UAP患者所有冠状动脉的不同程度狭窄中,轻度狭窄最多(31.94%),正常或轻微狭窄次之(30.37%),而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较少(分别为20.42%、17.27%)。易损斑块和混合斑块导致管腔不同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易损斑块主要引起血管管腔正常或轻微狭窄(41.67%)、轻度狭窄(36.90%)。混合斑块主要引起血管管腔重度狭窄(36.54%)和中度狭窄(26.92%)。6、70例UAP患者各类斑块所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的重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476,P<0.05)。易损斑块和混合斑块易使管腔发生正性重构,正性重构率分别为65.47%、53.85%。钙化斑块和纤维斑块易使管腔发生负性重构,正性重构率分别为26.64%、43.75%。7、70例UAP患者,60岁以下及60岁以上(含60岁)两个年龄组钙化积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60岁组的钙化积分和钙化程度高于<60岁组。冠状动脉四大分支(LM、LAD、LCX、RCA)钙化发生率及钙化程度有所差异。LAD钙化发生率最高,其次是RCA。RCA钙化程度最重,其次是LAD。结论:1、宝石能谱CT通过测量CT值对UAP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分类,进而可以较准确的分析评价UAP其各类冠状动脉斑块的构成和分布情况、形态等,从而进一步判别各类斑块的稳定性,还可以分析各类斑块与管腔不同狭窄程度及重构情况的关系及临床意义,进而指导UAP临床风险分层以及临床干预、治疗,降低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2、宝石能谱CT冠脉成像可以较清晰的显示UAP冠状动脉各大分支,并能较好的显示其病变情况,尤其是能谱CT应用了动态变焦和新迭代算法重建数据等技术,大大抑制了钙化斑块的硬化效应减少了高密度硬化束伪影,从而提高了对钙化斑块及所在管腔狭窄程度的诊断及分析能力。

二、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
2 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
3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
    3.1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
    3.2 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诊断
    3.3 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的诊断
    3.4 冠状动脉支架放置术后诊断
    3.5 冠状动脉变异诊断
4 总结及展望

(2)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升主动脉弹性CT评价及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多层螺旋CT评估主动脉弹性与冠状动脉狭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采用256层螺旋CT对心动周期不同时相心外膜脂肪及冠状动脉周围脂肪正常参考值定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采用256 层螺旋CT对心动周期不同时相心外膜脂肪正常参考值定量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采用256 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周围脂肪体积及衰减指数正常参考值定量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及冠脉造影在诊断冠心病中的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
        1.2.2 冠状动脉造影: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冠状动脉分段评估结果
    2.2 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
    2.3 病例分析
3 讨论

(5)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冠脉疾病临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概述
    2.2 检查冠脉病变的方法
        2.2.1 CAG检查
        2.2.2 IVUS检查
        2.2.3 MRI检查
        2.2.4 OCT检查
        2.2.5 CTA检查
    2.3 展望
第3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基本资料
        3.1.2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3.2 检查设备及方法
        3.2.1 CTA检查设备及方法
        3.2.2 CAG检查设备及方法
    3.3 评价方法
        3.3.1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
        3.3.2 冠状动脉解剖分段
        3.3.3 冠脉狭窄程度评估及检出心肌桥的方法
    3.4 统计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目标血管一般情况
    4.2 256 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评估冠脉狭窄准确性
        4.2.1 256 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
        4.2.2 256 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评估不同狭窄程度准确性
        4.2.3 256 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评估不同血管狭窄程度准确性
    4.3 256 层螺旋CT冠脉成像对心肌桥检出情况
第5章 讨论
    5.1 256 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冠心病价值分析
    5.2 256 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评估冠脉不同程度狭窄的价值分析
    5.3 256 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评估不同血管准确性差异分析
    5.4 256 层螺旋CT冠脉成像对心肌桥检出情况分析
第6章 结论
第7章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可控位移的CT动态体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多层螺旋CT产生背景
        1.1.2 多层螺旋CT心脏检查应用背景
        1.1.3 动态体模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结构
        1.4.1 论文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结构
第2章 基于可控位移的CT动态体模系统
    2.1 心脏信号模拟装置设计
        2.1.1 心脏信号模拟装置结构设计
        2.1.2 心脏信号模拟装置驱动电路设计
    2.2 动态体模功能模块设计
        2.2.1 整体结构设计
        2.2.2 材料及规格
        2.2.3 心率模块设计
        2.2.4 空间分辨力模块设计
        2.2.5 密度分辨力模块设计
        2.2.6 时间分辨力模块设计
        2.2.7 搏动幅值模块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可见光模拟方法研究
    3.1 摄像头图像标定
    3.2 系统调试
    3.3 各模块方法研究
        3.3.1 心率模块
        3.3.2 空间分辨力模块
        3.3.3 密度分辨力模块
        3.3.4 时间分辨力模块
        3.3.5 搏动幅值模块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CT试验及图像处理分析
    4.1 心率模块
        4.1.1 CT试验
        4.1.2 图像处理
        4.1.3 评价指标
        4.1.4 结果分析
    4.2 空间分辨力模块
        4.2.1 CT试验
        4.2.2 图像处理
        4.2.3 评价指标
        4.2.4 结果分析
    4.3 密度分辨力模块
        4.3.1 CT试验
        4.3.2 图像处理
        4.3.3 评价指标
        4.3.4 结果分析
    4.4 时间分辨力模块
        4.4.1 CT试验
        4.4.2 图像处理
        4.4.3 评价指标
        4.4.4 结果分析
    4.5 搏动幅值模块
        4.5.1 CT试验
        4.5.2 图像处理
        4.5.3 评价指标
        4.5.4 结果分析
    4.6 与标准量具对比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临床应用
    5.1 临床资料
    5.2 扫描前准备工作
    5.3 扫描过程及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多层CT血管成像诊断中国冠心病人群中冠状动脉狭窄准确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文献检索
    二、纳入及排除标准
    三、文献评价
    四、信息提取
    五、数据分析
结 果
    一、文献检索结果
    二、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三、发表偏倚
    四、异质性检验
    五、Meta回归分析
    六、亚组分析
    七、敏感度分析
讨 论

(8)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及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对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部分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
    综述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9)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多层螺旋CT动脉成像原理
2 多层螺旋CT动脉成像临床应用
    2.1 先天性冠脉发育障碍
    2.2 冠状动脉斑块钙化进展程度及平稳性
    2.3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亦或是搭桥术
3 优化多层螺旋CT动脉成像辐射剂量的技术
    3.1 心电图控制管电流技术
    3.2 自动曝光技术
    3.3 调整管电压
    3.4 大螺距选择技术
4 结语

(10)宝石能谱CT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不稳定型心绞痛易损斑块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四、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 关丽丽. 医疗装备, 2021(11)
  • [2]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升主动脉弹性CT评价及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D]. 孔黎阳.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3]采用256层螺旋CT对心动周期不同时相心外膜脂肪及冠状动脉周围脂肪正常参考值定量研究[D]. 焦阳.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4]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及冠脉造影在诊断冠心病中的对照研究[J]. 王晓虎,张进,谢宏涛,景少华.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12)
  • [5]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冠脉疾病临床价值研究[D]. 袁龙宾. 吉林大学, 2020(08)
  • [6]基于可控位移的CT动态体模研究[D]. 赵立涛. 天津大学, 2019(01)
  • [7]多层CT血管成像诊断中国冠心病人群中冠状动脉狭窄准确性的Meta分析[J]. 蒋炳虎,王继琛,贾鹏,李姗姗,王晶晶.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1(23)
  • [8]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D]. 崔晓琳. 郑州大学, 2006(12)
  • [9]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研究进展[J]. 李睿兴. 中国设备工程, 2020(21)
  • [10]宝石能谱CT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应用研究[D]. 李占华.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