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位滴定中滴定条件的确定

配位滴定中滴定条件的确定

一、配位滴定中滴定条件的确定(论文文献综述)

孙佳丽[1](2021)在《二茂铁基咪唑二取代衍生物离子识别性能优化及识别机理研究》文中指出课题组前期合成的含有氮杂环(L1-L4),硫、氧、氮五元杂环(L6-L8)的二茂铁二取代咪唑衍生物,在前期的测试中,由于测试条件并不是最优的,导致测试结果不是最佳的,并且这些化合物并没有在统一的条件下进行测试,无法进行测试结果的比较。根据文献的调研与前期工作的经验,发现当探针结构确定后,其对离子的测试条件如溶剂、探针和离子浓度、p H值等均会对识别选择性与识别信号强度产生影响,于是本论文采用光学(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光光谱)、电化学(循环伏安法、方波伏安法),对课题组之前合成的二茂铁基咪唑衍生物L1-L4、L6-L8的离子识别性能进一步优化。在乙腈的测试体系中,探针L1表现出对Al3+、Cu2+高荧光选择性,尤其是在低浓度下对Al3+的选择性更优;F-的加入使得L1显示出独特的双荧光发射峰。L2、L4均能通过溶液颜色由淡黄到橙色的变化“裸眼识别”Cu2+,探针L4可以作为选择性识别H2PO4-离子的荧光“开启”探针,预先形成的L1-4Al3+和L2-4Al3+溶液对Hg2+表现出高选择性的荧光“关闭”;而L1-Al3+和L1-4Cu2+溶液通过荧光和颜色变化显示了Br-和I-的存在。H2PO4-会引起L1、L4电化学氧化还原电位向阴极显着位移(L1:ΔE1/2=-150 m V、L4:ΔE1/2=-140 m V)。另一方面,在含水的测试体系中,通过调整离子的浓度,L6-L8可以通过荧光通道选择性识别Fe3+、Cr3+、Al3+。此外,L6-L8均能通过溶液颜色由淡黄到橙色的变化“裸眼识别”Cu2+,探针L7可以作为选择性识别HSO4-离子的荧光“开启”探针。预先形成的L6-3Fe3+或L7-HSO4-对Hg2+表现出高选择性的荧光“关闭”。H2PO4-引起L7、L8电化学氧化还原电位的显着阴极位移(L7:ΔE1/2=-100 m V、L8:ΔE1/2=-170m V)。根据1H NMR滴定实验、识别结果的分析及对课题组之前的单晶结构[Ag2(L1)2(NO3)2]的参考,提出L1-L4、L6-L8对识别离子的合理的配位模式,发现能与离子形成稳定络合物的探针,对于阴、阳离子的选择性就越强。

杨敏[2](2021)在《分析化学中关于滴定分析法的教学反思》文中认为分析化学是药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中的滴定分析是化学分析的主要内容。该部分内容知识点众多,学生在学习时难以理解和记忆。针对该部分内容,梳理其中的逻辑关系,通过归纳总结、类比,梳理其中知识点,使学生能够构建滴定分析的知识点网络,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

苏铁军[3](2021)在《配位滴定终点误差的通用计算方法》文中指出依据终点误差的体积比定义式,滴定分析中所加入滴定剂的体积与待测体系的初始体积之比是计算终点误差的关键。建立了配位滴定中关于体积比的一般方程,提出了求解该方程的迭代策略,并给出了终点误差的计算实例。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适应范围广、计算精度高的特点。

白东亚[4](2020)在《金属离子调制变构智能芳香螺旋结构的设计合成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螺旋结构是生命体系中最基本的结构单元之一,它承载着生命活动中许多独一无二的功能,比如DNA双螺旋结构能够巧妙地实现遗传信息的储存与传递,蛋白质中的α螺旋与细胞膜内外物质的选择性传输、酶催化以及抗体的特异性识别等均有着密切的关联。为了模拟天然螺旋的结构及功能,科学家们开始利用有机合成的方法,创造出了许多人造螺旋结构,并且开发了其许多新的应用。其中,芳香螺旋具有结构稳定、折叠构象可预测等特点,在最近二十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芳香螺旋结构特有的伸缩、折叠-解折叠、单双螺旋互变等潜在动态特征使得它在智能材料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外,芳香螺旋结构固有的手性和特殊的空腔,允许科学家通过合理的设计,赋予其特有的空腔尺寸和微环境,进而开发诸如离子通道、特异性识别、可控封装与释放、手性分离等潜在的应用。基于日趋成熟的设计理念和多样化的结构片段与弱作用力,目前已经有许多类别的芳香螺旋结构被设计合成出来。但是,由于芳香螺旋过于刚性的结构带来的反应活性低,溶解性差等限制,使得芳香螺旋结构的功能化设计与合成仍面临巨大的挑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报道的芳香螺旋结构,大多紧密堆积导致内部空腔过小且不可调控,个别例外也仅局限于结构的设计与优化,这些都大大制约了其智能化功能的开发。基于此,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两种分别具有开放和封闭空腔的中空螺旋和螺旋胶囊,通过金属离子和螯合剂调控其构象的可逆变化,进而分别探索其在门控离子通道和对客体分子的可控封装与释放中的潜在应用。1、可金属离子调控单双螺旋构象互变的智能芳香螺旋结构的设计合成以1,10-菲啰啉衍生物为基元,借助简单高效的Click反应,通过1,10-菲啰啉与亚铜离子配位先形成麻绳状缠绕双螺旋链,然后再去配位形成单螺旋的合成策略,打破了反应位点空间位阻对反应活性的限制,成功得到了具有不同侧链的中空芳香螺旋三聚体。然后,利用一维/二维核磁氢谱、圆二色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分析证明了目标分子1在固相和溶液相中的稳定中空螺旋构象。基于目标螺旋分子内部空腔多氮原子的设计,其与Cu离子发生配位形成的缠绕双螺旋结构也被X射线单晶衍射所证实。随后,通过Cu+滴定和螯合剂(氨水)反滴定的核磁、紫外、荧光和圆二色谱实验进一步证实了中空单螺旋与缠绕双螺旋构象之间的可逆互变行为。2、利用自组装一维(1D)中空螺旋管构建可逆原位门控离子通道尽管大分子量的芳香螺旋结构合成十分困难,但是芳香螺旋寡聚物可以通过分子间π-π相互作用在1D方向发生首尾全重叠堆积形成中空螺旋管状结构。借助原子力显微镜、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证明了目标三聚体1单螺旋形成的中空螺旋管,且该结构可以通过Cu离子配位和螯合剂(氨水)去配位实现其可逆的解组装和重新组装。同时,利用荧光显微镜证实了该1D中空螺旋管具有良好的嵌膜能力。随后,使用包裹有溶剂绿(HPTS)的大单层磷脂囊泡(LUVs)和电化学平面脂双层实验对中空螺旋管的离子传输性能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出了稳定、有效的离子传输性能。最后,分别通过向1?LUVs中滴定一价铜离子和向12-[Cu(CH3CN)4PF6]4? LUVs中滴定氨水,实现了该离子通道在磷脂双层原位的逐渐关闭与打开。至此,利用目标三聚体单螺旋形成的1D中空螺旋管,通过铜离子的配位和去配位诱导单双螺旋互变,进而实现中空螺旋管可逆的组装与解组装,成功构建了第一例原位可逆配体门控的芳香螺旋离子通道。3、可金属离子调控局部解折叠的智能螺旋胶囊的设计合成基于1,10-菲啰啉2、9号位近似60°的夹角及其与Cu+/Cu2+的特殊配位形态,以1,10-菲啰啉为中间结构单元,1,3,4-恶二唑为键连方式,喹啉二聚体为封端结构片段,设计合成了一类具有杂原子化封闭空腔的螺旋胶囊分子。利用二维核磁、圆二色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分析手段证明了目标分子在固相和溶液相中的稳定螺旋胶囊构象。随后通过Cu+、Cu2+滴定及螯合剂(氨水)反滴定,借助核磁、紫外、荧光和圆二色谱分析证明了该螺旋胶囊与Cu2+的选择性配位,并且通过Cu2+和氨水的依次加入,初步确定了芳香螺旋胶囊局部螺旋构象的可逆解折叠与折叠。

胥卫涛[5](2020)在《瓜环与水溶性含氮杂环类衍生物的主客体作用研究》文中认为主客体化学是一门研究基于非共价键所形成的超分子组装聚集体的学科。瓜环(Q[n]s)因其结构具有高度对称性、疏水性空腔以及极性羰基氧修饰端口的特点,使其成为大环家族中继冠醚、环糊精、杯芳烃之后的一位新成员,在主客体化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以不同聚合度的瓜环为主体分子,选择或者设计合成具有不同作用位点的含氮客体分子,通过多种现代分析手段研究了它们的主客体作用,已期其在材料科学、生物科学、物理学、信息科学等不同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4-吡咯烷基吡啶衍生物,一系列1H-苯并三氮唑衍生物,一种半花菁以及吖啶盐酸盐。基于这些水溶性含氮杂环类衍生物,应用核磁共振技术、紫外吸收可见光谱、荧光发射光谱、等温滴定量热、MALDI-TOF MS、以及X-单晶衍射等物理化学方法研究其与瓜环所形成的主客体的性质。实验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1)设计合成了一系列4-吡咯烷基吡啶衍生物(g1、g2、g3、g4、g5、g6),选择Q[8]与之进行主客体超分子自组装,通过核磁共振技术、紫外吸收可见光谱、等温滴定量热、MALDI-TOF质谱、以及X-单晶衍射等手段研究了其与主体分子Q[8]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对于g1,客体(除烷基链的部分)包结在Q[8]的空腔中;针对g2和g3,Q[8]与客体的包结模式处于动态平衡;针对g4,g5和g6,除吡咯环以外,客体的其余部分均包结在Q[8]空腔中。在固态中,结构有些不同:在Q[8]@g2的晶体中,一个中心对称的客体分子对包结在Q[8]的空腔中,客体分子以相当浅的角度进入Q[8]的空腔,烷基链裸露在Q[8]的端口处;有趣的是,对于Q[8]@g3,具有两种晶体构型,其中一种构型与Q[8]@g2晶体相似,而对于另一种构型,客体的烷基链的四个碳原子进入Q[8]空腔并几乎垂直于Q[8]羰基氧所在平面。(2)运用上述同样的客体分子4-(C4H8N)C5H5NRBr,其中R=乙基(g1),正丁基(g2),正戊基(g3),正己基(g4),正辛基(g5),正十二烷基(g6),通过光谱研究考察它们与Q[10]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结果显示:客体g1-g5完全位于Q[10]的腔内,其中g4和g5的烷基链可能弯曲在Q[10]的腔内,另外由于Q[10]较大的空腔,客体与Q[10]的包结作用也可能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下。对于g6,吡咯环部分位于Q[10]端口的外部。DFT量化计算表明,客体在Q[10]主体中稳定,并且烷基链的曲率随着链长的增加而增加。(3)设计合成了一系列1H-苯并三氮唑衍生物(CBTC2、CBTC3、CBTC4、CBTC5、CBTC6、CBTC7、CBTC8、CBTCB),选择Q[8]与之进行主客体超分子自组装。通过光谱研究的结果显示,对于这八种客体,通过紫外吸收可见光谱、荧光发射光谱、等温滴定量热和MALDI-TOF质谱发现他们与Q[8]的作用比均为1:1。由1H核磁滴定数据可以看出,对于CBTC2-CBTC8这7种客体,羧基所在烷基链随着客体分子烷基链长度的增加而慢慢移出Q[8]空腔;而对于CBTCB,由于苄基的存在,使得1H-苯并三氮唑的苯环被挤出Q[8]空腔,苄基和羧酸所在烷基链处于Q[8]空腔中。(4)设计合成了一种半花菁吲哚衍生物H。基于这种半花菁,做了七元瓜环与八元瓜环的主客体竞争作用研究。研究发现当瓜环为一个当量时,瓜环优选包结客体的4-NMe2-苯基基序和乙烯连接基。但是,如果添加第二当量Q[n]的情况下:当n=8时,情况就相反了,Q[8]会优先考虑包结客体的季铵盐基序;当n=7时,使用过量的Q[7]对1:1包合物没有影响。随后,基于客体H,做了七元瓜环与八元瓜环的主客体竞争作用研究,发现Q[8]与客体分子的结合能力大于Q[7]。(5)通过用盐酸对吖啶进行质子化,得到了一种水溶性的吖啶衍生物(AC)。选择Q[8]与其进行主客体作用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水溶液中,AC可以被封装到Q[8]腔中并形成1:2主客体复合物。由于游离AC具有强荧光,而强荧光在Q[8]-AC包合物中被淬灭,因此构筑了对氨基酸检测的Q[8]-AC荧光探针。检测结果发现:由于L-Phe或L-Trp与AC之间的竞争性相互作用,这种非荧光Q[8]-AC复合物用作荧光“关闭”探针以识别L-Phe或L-Trp。利用Q[8]-AC系统的p H响应性,对碱性L-氨基酸(L-Arg,L-His或L-Lys)进行了识别。

方苗利[6](2017)在《简述分析化学中的四大滴定》文中研究说明阐述了分析化学定量分析中四大滴定的方法之后,总结比较了四大滴定方法原理的异同点,理解四大滴定的内部存在的联系以及变化规律等。阐述了四大滴定在工、农业生产和医药卫生等方面重要的应用。

丁锡雯[7](2011)在《关于配位滴定中如何获得确定终点最佳酸度的讨论》文中研究表明在分析化学的学习中,配位滴定可以影响到配位滴定终点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溶液的酸度。课本中提到,"酸度的增加会导致条件稳定常数的减小,要实现准确滴定,就必须保证:lg

岳宣峰,张延妮,漆红兰,张静[8](2010)在《论四大滴定理论内容整合与教材改革》文中认为提出对四大滴定理论进行整合,统一滴定过程观察量为pM′,删简功能相同或者内容相同的重复概念,围绕滴定反应稳定常数K稳定建立逻辑体系,在数学处理模式上取得一致,从而获得基本理论的统一,同时建议吸收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成果来简化并强化分析化学中的计算手段;继承并发展经典的分析化学滴定理论。

马永梅[9](2009)在《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中“控制酸度”的探讨》文中指出对国内一些《无机及分析化学》、《分析化学》等教材中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中"控制酸度"进行了探讨,透彻地分析了"控制酸度"的实质,提出"控制酸度"不是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之一;对配位滴定中混合离子分步滴定的最高酸度控制问题的不同观点进行了综述与评论,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

马永梅[10](2009)在《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中“控制酸度”的探讨》文中指出对国内一些无机及分析化学、分析化学等教材中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中"控制酸度"进行了探讨,透彻地分析了"控制酸度"的实质,提出"控制酸度"不是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之一;对配位滴定中混合离子分步滴定的最高酸度控制问题的不同观点进行了综述与评论,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

二、配位滴定中滴定条件的确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配位滴定中滴定条件的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1)二茂铁基咪唑二取代衍生物离子识别性能优化及识别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含二茂铁基探针研究现状
        1.2.1 含咪唑基团的二茂铁离子探针
        1.2.2 含有喹啉基的二茂铁离子探针
        1.2.3 含有三唑基的二茂铁离子探针
        1.2.4 含有罗丹明的二茂铁离子探针
        1.2.5 其它含二茂铁基的离子探针
    1.3 选题的意义及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二茂铁基咪唑衍生物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2.1 实验药品与实验测试仪器
    2.2 合成与表征
第三章 二茂铁基咪唑衍生物L1-L4 的离子识别性能优化
    3.1 离子识别性能测试一般方法
        3.1.1 探针溶液及待测离子溶液配制
        3.1.2 溶剂和时间影响
        3.1.3 探针浓度影响
        3.1.4 荧光通道测试
        3.1.5 离子浓度影响
        3.1.6 离子竞争实验测试
        3.1.7 络合比计算
        3.1.8 络合常数、检出限计算
        3.1.9 紫外光谱测试
        3.1.10 电化学通道测试
    3.2 探针L1-L4 荧光光谱识别通道测试优化
        3.2.1 探针L1 荧光光谱识别通道测试
        3.2.2 探针L2 荧光光谱识别通道测试
        3.2.3 探针L3 荧光光谱识别通道测试
        3.2.4 探针L4 荧光光谱识别通道测试
        3.2.5 探针L5 荧光光谱识别通道测试
        3.2.6 探针L1-L4 金属离子、阴离子荧光通道测试总结
        3.2.7 探针L1-L4 荧光识别离子竞争实验
        3.2.8 探针L1-L4 识别离子络合常数、检出限的计算
    3.3 探针L1-L4 金属离子紫外光谱识别通道性能优化
        3.3.1 探针L1 金属离子紫外光谱识别通道测试
        3.3.2 探针L2 金属离子紫外光谱识别通道测试
        3.3.3 探针L3 金属离子紫外光谱识别通道测试
        3.3.4 探针L4 金属离子紫外光谱识别通道测试
        3.3.5 探针L5 金属离子紫外光谱识别通道测试
        3.3.6 探针L1-L4 金属离子紫外光谱识别通道测试
    3.4 探针L1-L4 电化学通道性能优化
        3.4.1 探针L1-L4 金属离子化学通道测试
        3.4.2 探针L1-L4 阴离子的电化学通道测试
    3.5 探针L1-L4 二次识别离子研究
        3.5.1 探针L1、L2 离子对识别
        3.5.2 探针L1、L2对Hg~(2+)二次识别
        3.5.3 探针L4 离子对识别
    3.6 识别机理的研究
第四章 二茂铁基咪唑衍生物L6-L8 水溶液中的离子识别性能优化
    4.1 离子识别性能测试方法
        4.1.1 荧光通道测试
        4.1.2 紫外通道测试
        4.1.3 pH值测试
        4.1.4 离子竞争实验测试
        4.1.5 络合比计算
        4.1.6 络合常数、检出限的计算
        4.1.7 电化学通道测试方法
    4.2 探针L6-L7 荧光光谱识别通道性能优化
        4.2.1 探针L6 荧光通道识别通道测试
        4.2.2 探针L7 荧光光谱识别通道测试
        4.2.3 探针L6-L8 金属离子、阴离子荧光通道测试总结
        4.2.4 探针L6-L8 识别离子荧光离子竞争实验
        4.2.5 探针L6-L8 识别离子络合常数、检出限的计算
    4.3 探针L6-L8 紫外光谱识别通道性能优化
        4.3.1 探针L6 金属离子紫外光谱识别通道测试
        4.3.2 探针L7 金属离子紫外光谱识别通道测试
        4.3.3 探针L8 金属离子紫外光谱识别通道测试
        4.3.4 探针L6-L8 阴离子紫外光谱通道测试
    4.4 探针L6-L8 的电化学通道优化
        4.4.1 探针L6-L8 金属离子的电化学通道测试
        4.4.2 探针L6-L8 阴离子的电化学通道测试
    4.5 探针L6-L8 二次识别离子的研究
        4.5.1 探针L6对Hg~(2+)的二次识别
        4.5.2 探针L7 离子对识别
    4.6 识别机理的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配位滴定终点误差的通用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推导过程与求解方法
2 计算实例
    2.1 计算体系中只含1种金属离子的终点误差
    2.2 计算混合离子溶液中滴定指定金属离子的终点误差
    2.3 计算混合离子溶液中滴定多种金属离子总量的终点误差
3 结论

(4)金属离子调制变构智能芳香螺旋结构的设计合成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第一章 前言
    1.1 引言
    1.2 芳香螺旋结构
        1.2.1 以苯环为骨架构筑的螺旋结构
        1.2.2 以含氮杂环为骨架构筑的螺旋结构
        1.2.3 芳香环与含氮杂环直接键连构筑的螺旋结构
    1.3 智能芳香螺旋结构的动态调控
        1.3.1 光照刺激响应的芳香螺旋结构
        1.3.2 金属离子调控的芳香螺旋结构
        1.3.3 pH刺激响应的芳香螺旋结构
        1.3.4 温度刺激响应的芳香螺旋结构
    1.4 芳香螺旋结构的应用
        1.4.1 对映体分离
        1.4.2 客体分子识别
        1.4.3 水分子通道和离子通道
    1.5 立论依据
第二章 可金属离子调控单双螺旋构象互变的智能芳香螺旋结构的设计合成
    2.1 螺旋结构的设计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目标分子的合成与表征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目标分子的结构确定
        2.3.2 目标分子单螺旋构象分析
        2.3.3 目标分子与CU(I)配位后的双螺旋构象分析
        2.3.4 单双螺旋互变行为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利用自组装一维中空螺旋管构建可逆原位门控离子通道
    3.1 序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AFM、SEM和TEM测试
        3.2.4 GUVs和 LUVs的制备
        3.2.5 离子跨膜运输实验
        3.2.6 单通道电流实验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化合物1一维自组装结构分析
        3.3.2 自组装一维中空螺旋管嵌膜能力分析
        3.3.3 包裹有HPTS的 LUVs分析
        3.3.4 一维中空螺旋管作为离子通道门控行为的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可金属离子调控局部构象解折叠的智能螺旋胶囊的设计合成
    4.1 序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合成路线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目标分子在固相中的螺旋构象分析
        4.3.2 目标分子在溶液相中的螺旋构象分析
        4.3.3 金属离子调控螺旋胶囊构象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瓜环与水溶性含氮杂环类衍生物的主客体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引言
    1.2 瓜环的发现与简介
    1.3 瓜环与含氮杂环类客体分子的主客体作用研究现状
        1.3.1 瓜环与含氮五元杂环类客体分子的主客体作用
        1.3.2 瓜环与含氮六元杂环类客体分子的主客体作用
        1.3.3 瓜环与同时具备含氮五元、六元杂环类客体分子的主客体作用
    1.4 本文工作
第二章 八元瓜环与烷基取代的4-吡咯烷基吡啶的主客体作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客体的合成与表征
        2.2.4 核磁共振波谱(NMR)的测定
        2.2.5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测定
        2.2.6 MALDI-TOF质谱的测定
        2.2.7 等温滴定量热的测定
        2.2.8 主客体包结物晶体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核磁滴定分析
        2.3.2 紫外吸收可见光谱分析
        2.3.3 MALDI-TOF质谱分析
        2.3.4 等温滴定量热分析
        2.3.5 主客体包结物的晶体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十元瓜环与烷基取代的4-吡咯烷基吡啶的主客体作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客体合成与表征
        3.2.4 核磁共振波谱(NMR)的测定
        3.2.5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测定
        3.2.6 MALDI-TOF质谱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核磁滴定分析
        3.3.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3.3.3 MALDI-TOF质谱分析
        3.3.4 DFT量化计算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八元瓜环与烷基取代的1H-苯并三氮唑的主客体作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客体的合成与表征
        4.2.4 核磁共振波谱(NMR)的测定
        4.2.5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测定
        4.2.6 荧光发射光谱的测定
        4.2.7 MALDI-TOF质谱的测定
        4.2.8 等温滴定量热的测定
        4.2.9 客体晶体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核磁滴定分析
        4.3.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4.3.3 荧光发射光谱分析
        4.3.4 MALDI-TOF质谱分析
        4.3.5 等温滴定量热分析
        4.3.6 晶体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一种半花菁,七元瓜环与八元瓜环的主客体竞争作用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客体的合成与表征
        5.2.4 核磁共振波谱(NMR)的测定
        5.2.5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测定
        5.2.6 荧光发射光谱的测定
        5.2.7 MALDI-TOF质谱的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客体的聚集性分析
        5.3.2 H和Q[7]相互作用分析
        5.3.3 H和Q[8]相互作用分析
        5.3.4 基于客体H,Q[7]和Q[8]的竞争作用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以八元瓜环和吖啶盐酸盐为基础的荧光探针对不同氨基酸的识别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6.2.2 实验仪器
        6.2.3 客体合成与表征
        6.2.4 核磁共振波谱(NMR)的测定
        6.2.5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测定
        6.2.6 荧光发射光谱的测定
        6.2.7 MALDI-TOF质谱的测定
        6.2.8 AC、AC@Q[8]以及L-Phe@Q[8]晶体的制备
    6.3 结果与讨论
        6.3.1 AC和Q[8]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
        6.3.2 Q[8]-AC包合物对不同L-氨基酸的响应
        6.3.3 晶体结构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1)八元瓜环与烷基取代的4-吡咯烷基吡啶的主客体作用研究
    (2)十元瓜环与烷基取代的4-吡咯烷基吡啶的主客体作用研究
    (3)八元瓜环与烷基取代的1H-苯并三氮唑的主客体作用研究
    (4)基于一种半花菁,七元瓜环与八元瓜环的主客体竞争作用研究
    (5)以八元瓜环和吖啶盐酸盐为基础的荧光探针对不同氨基酸的识别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关于配位滴定中如何获得确定终点最佳酸度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 酸度对被滴金属离子的影响
2 酸度对滴定剂的影响
3 酸度对指示剂的影响
4 酸度对滴定反应的影响

(9)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中“控制酸度”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控制酸度”不是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之一
2 混合离子分步配位滴定的最高酸度控制
3 结论

(10)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中“控制酸度”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控制酸度”不是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之一
2 混合离子分步配位滴定的最高酸度控制
3 结论

四、配位滴定中滴定条件的确定(论文参考文献)

  • [1]二茂铁基咪唑二取代衍生物离子识别性能优化及识别机理研究[D]. 孙佳丽.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2]分析化学中关于滴定分析法的教学反思[J]. 杨敏. 广东化工, 2021(06)
  • [3]配位滴定终点误差的通用计算方法[J]. 苏铁军.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1(04)
  • [4]金属离子调制变构智能芳香螺旋结构的设计合成及其应用研究[D]. 白东亚. 河南大学, 2020(02)
  • [5]瓜环与水溶性含氮杂环类衍生物的主客体作用研究[D]. 胥卫涛. 贵州大学, 2020(04)
  • [6]简述分析化学中的四大滴定[J]. 方苗利. 教育现代化, 2017(13)
  • [7]关于配位滴定中如何获得确定终点最佳酸度的讨论[J]. 丁锡雯. 华夏医学, 2011(03)
  • [8]论四大滴定理论内容整合与教材改革[J]. 岳宣峰,张延妮,漆红兰,张静. 大学化学, 2010(05)
  • [9]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中“控制酸度”的探讨[J]. 马永梅. 广西轻工业, 2009(10)
  • [10]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中“控制酸度”的探讨[J]. 马永梅. 广西轻工业, 2009(03)

标签:;  ;  ;  ;  ;  

配位滴定中滴定条件的确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