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滑油市场也有“地沟油”

润滑油市场也有“地沟油”

一、润滑油市场也有“地沟油”(论文文献综述)

马小天[1](2021)在《生物基润滑油合成工艺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张维[2](2020)在《低倾点植物基润滑油的催化合成》文中指出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全机械化工业的普及,以及机器部件工况环境越来越苛刻,对高性能与环境相容性性更好的润滑油的开发成为必然,然而矿物基润滑油仍占90%以上的市场份额。非食用油如棉籽油、餐饮废油等是生物润滑油的重要原料来源,但由于天然油脂的结构缺陷并不能直接作为润滑油使用,因而需进行化学改性研究。另外为避免改性过程废水,废气、废物(副产物)的产生,需开发高活性与高选择性的催化剂进行高效绿色合成。因此论文开发了脂肪酶与离子液体用于以植物油为原料改性合成高性能的多元醇酯与支链生物润滑油。无溶剂体系下,Candidasp.99-125脂肪酶粉催化壬酸与三羟甲基丙烷反应生成多元醇酯润滑油基础油最优反应条件:底物多元醇与壬酸摩尔比为1:3.3,脂肪酶粉用量为底物14 wt%,在5 0℃温控条件下,机械搅拌转速为150 rpm,体系水活度控制在15时,反应96h时三羟甲基丙烷三壬酯积累量最高达85%,脂肪酸转化率达到96%。在5 L鼓泡式酶反应器中脂肪酶连续四个批次实验,脂肪酸转化率大于96%,三酯积累量大于84%。得到的多元醇酯倾点为-56℃,粘度指数为145,闪点为276℃;产品展示出极佳的抗低温能力、粘温性能与热-氧化稳定性。添加到矿物基润滑油中进行摩擦试验,显示出优异的润滑性能,100%的三羟甲基丙烷三壬酯平均摩擦系数最小为0.099,磨斑直径为221.5 μm。通过酶法环氧化、开环与进一步开环羟基的酯化反应对植物油衍生物油酸进行改性,是一种有效的由不饱和脂肪酸改性获得高性能生物润滑油策略。筛选出的离子液体[HMIm][PF6]是首次用于不饱和脂肪酸改性合成生物润滑油的催化剂,与已报道的各种无机酸(硫酸)与固体酸(Amberlyst 15等)催化剂相比,经过4次循环后[HMIm][PF6]催化活性(反应转化率>83.32%和选择性>84.71%)保持较高的稳定性。随着开环羟基与不同链长脂肪酸的酯化反应,相应生物润滑油表现出一定规律的润滑油性能。较长的链长会增加粘度、粘度指数和闪点,但会牺牲倾点和氧化稳定性,辛酸和癸酸改性后的润滑油表现出最优的低倾点特性(-69.5与<-70℃)。改性获得的生物润滑油的摩擦系数(COF)在0.09-0.12之间,磨斑直径(WSD)在182-226 μm之间,润滑性能优异。最后以餐饮废油为原料绿色生产低倾点支链生物润滑油。利用Candidasp 99-125脂肪酶对废食用油进行水解,尿素络合浓缩不饱和脂肪酸(UFAs)含量达98.04%。随后固定化脂肪酶(Novozym435)催化UFAs与2-乙基己醇酯化反应直接生成新的支链酯,后者通过酶法环氧化反应进一步环氧化。最后用廉价的亲核试剂辛酸,在离子液体[HMIm][PF6]的催化下攻击环氧基,得到了辛基化支链生物润滑油。同时,对[HMIm]PF6]进行了三次循环利用,反应转化率仍为81.22%,选择性为82.10%。所得的辛基化支链生物润滑剂具有良好的润滑性能,如低倾点-61℃、高粘度指数149、高热氧化稳定性(起始温度326.35℃、氧化起始温度312.06℃)。HRFF结果表明,其润滑性能(COF为0.089,WSD为203 μm)明显优于相同粘度的矿物基润滑油。

荣国强[3](2019)在《低阶煤浮选的界面特性及药剂捕收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低阶煤储量丰富,其高效利用对支撑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与焦煤等高阶煤相比,低阶煤界面组成与结构复杂,浮选药剂作用机理尚不明晰,捕收剂的界面作用机制仍需深入研究。论文以神东长焰煤和蒙东褐煤两种典型低阶煤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计算-分子模拟-测试表征-浮选试验等方法,研究了低阶煤难浮的界面特性、烃类油捕收作用机制、混合捕收剂的浮选指标及界面作用机理,为低阶煤浮选捕收提供理论基础。研究了低阶煤浮选界面特性及其水化特性。低阶煤表面含氧官能团多、表面粗糙、裂隙和孔隙发育、易水化;采用诱导时间测量仪对低阶煤颗粒-气泡/捕收剂诱导时间进行研究,揭示了低阶煤颗粒-气泡/油滴的粘附/脱附机理;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低阶煤水化特性,发现吸附在低阶煤表面的水分子在水/煤界面形成较大的重叠区,水分子与低阶煤分子之间形成了大量的氢键,水分子对含氧位点的吸附亲和力强于对含碳位点的吸附亲和力,界面水的迁移率低于体相水;通过接触角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低阶煤接触角小,易被水润湿,与试验结果相符。揭示了烃类油捕收剂与低阶煤的浮选界面行为和相互作用机理。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FTIR、GC/MS、Zeta电位、XPS、接触角、粘附角、诱导时间、浮选试验等多种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模拟及试验表明十二烷难以在低阶煤表面吸附和铺展;柴油等烃类油对低阶煤表面的吸附强度小、对含氧位点作用弱,药剂用量大,浮选性能差。研究了二元混合捕收剂和混合油/废弃油捕收剂的浮选指标,揭示了单一及二元混合捕收剂在低阶煤界面的吸附行为。选取页岩油、废机油、植物油、动物油、地沟油等混合油/废弃油作为低阶煤浮选捕收剂,开展了低阶煤-油类捕收剂的浮选对比试验,页岩油具有较强的选择性,用量低效果好,废机油可有效提高低阶煤颗粒表面疏水性,提高低阶煤的浮选产率和浮选速度,植物油、动物油及地沟油等生物油的浮选指标整体好于矿物油。与传统烃类油捕收剂相比,矿物油和生物油在可燃体回收率和选择性方面更有优势。研究了二元混合捕收剂在低阶煤界面上的协同吸附和孔隙效应,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低温冷冻干燥、低场核磁共振等技术,揭示单一捕收剂及混合捕收剂在低阶煤表面的吸附行为和吸附结构。单一的十二烷分子仅吸附在碳原子上,难以覆盖含氧官能团;单一的十二酸分子容易自聚,降低了十二酸在低阶煤表面的铺展速度和覆盖效率,增加了捕收剂消耗量;十二烷和十二酸的混合物具有良好的分散性,显着提高了低阶煤表面含氧官能团的覆盖率,在十二酸分子的定向作用下,十二烷分子可以吸附在含氧位点上,极性-非极性混合捕收剂具有协同吸附效应。研究了混合捕收剂在低阶煤表面及孔隙的扩散规律,揭示了极性-非极性混合捕收剂封孔效应降低捕收剂用量的机理,混合捕收剂可在低阶煤表面孔隙的颈部聚集,阻止捕收剂在孔隙内部的无效吸附。研究了矿物油和生物油类捕收剂的低阶煤浮选捕收机理。页岩油粘度大,含有较长碳链的烃类,烯烃类物质含量高,可提高低阶煤表面疏水性;废机油既含有极性成分又含非极性成分,同时,废机油中的金属离子可强化极性成分在低阶煤表面吸附,强化协同吸附;植物油捕收剂中化学成分种类较少,极性成分含量差异较大,花生油和大豆油中羧酸类成分占比高,橄榄油中烯烃类成分占比高,这两类主导成分的活性高,易与低阶煤表面的含氧位点作用;动物油中主导成分为油酸,可与其他药剂混合使用;地沟油中主导成分为酯类,由于极性-非极性成分的协同吸附和酯类化合物的靶向性,浮选性能良好,解决了地沟油品质均一化和物料稳定性问题;本研究中选取的典型矿物油和生物油为天然混合油/废弃油,其浮选捕收规律与二元混合捕收剂的界面作用机理和浮选指标相匹配,为低阶煤浮选药剂理论研究、捕收剂定向筛选和工程化应用提供技术支撑。本论文有图96幅,表32个,参考文献162篇。

王迪[4](2019)在《餐厨废油回收环节的序贯博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餐厨废油是指餐饮、食品加工单位及家庭产生的不允许食用的动植物油脂,主要包括泔水油、煎炸废弃油、地沟油和抽油烟机凝析油等。我国每年的餐厨垃圾产量巨大,而餐厨垃圾的巨大产量可以折射出利用餐厨废油制“食用油”的产业规模,近年来,每年都有大量的餐厨废油通过非法途径回流餐桌,危害着人们的健康。但其实,餐厨废油并非一无是处,从现有实践来看,其作为生物柴油的生产原材料应用较为普遍。但是,目前国内大多数城市对餐厨废油的管理依然非常混乱,使得生物柴油生产企业陷入了原料短缺的发展困境。主要是因为餐厨废油非正规回收商的回收价格更高,一些餐馆、食品加工单位在利益的驱动下铤而走险,将餐厨废油出售给非正规回收商,而政府部门对这些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较轻,达不到制止效果。为改善生物柴油生产企业原料短缺的现状,单单依靠市场机制是很难解问题的,因此需要政府部门的监管。本文通过建立政府监管下的回收主体与餐馆之间的序贯博弈,提高正规回收企业单位回收价格,并通过触发策略机制引导餐馆将餐厨废油出售给正规回收企业,才能在源头上解决餐厨废油流向非法回收商的问题。本文首先对我国利用餐厨废油生产生物柴油的现状和背景进行研究,进而明确本文的研究方向。然后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写作思路。第三、四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第三部分介绍了美国、欧盟等国家餐厨废油回收方面的成熟政策,供国内借鉴参考。第四部分对国内餐厨废油正规回收商、非正规回收商和餐馆的序贯博弈过程进行系统介绍,建立博弈论模型,分析政府补贴如何影响回收群体的餐厨废油收购价格,以及触发策略机制下影响餐馆积极地将餐厨废油出售给正规回收企业的因素,并以社会总福利为目标函数,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政府补贴所产生的效果如何受其它因素的影响。最后,通过前几部分的分析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在序贯博弈的第一阶段,分析了政府补贴对正规回收商和非正规回收商餐厨废油回收价格的影响。当政府采取补贴政策时,正规回收商和非正规回收商的单位回收价格都会提高,但是相比之下正规回收商单位回收价格的增幅更高,因此,政府补贴政策会使正规回收商与非正规回收商回收餐厨废油的价格差得以缩小。序贯博弈的第二阶段,引入触发策略机制,在上述价格下,餐馆会根据各期博弈的收益之和进行决策。通过博弈研究发现,政府对正规回收商的补贴越大、非正规回收商和正规回收商的餐厨废油销售价格差越小、价格弹性越小、交叉价格弹性越大,餐馆和正规回收商之间越容易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通过数值模拟发现,当0<α<0.43时,随着补贴V的增加,社会总福利Π减小,而当0.43<α<1时,随着补贴的增加,社会总福利增加;当0<β<0.58时,随着随着补贴的增加,社会总福利增加,而当0.58<β<1时,随着补贴的增加,社会总福利减小;污染治理费用n越高,单位补贴额的增加会使得社会福利增加的幅度越高;按照目前国内非正规回收商与正规回收商餐厨废油的单位回收价格差来看,随着补贴额的增加,社会总福利会增加。

许圣义,李荣兰[5](2019)在《“油掺油,神仙愁”——地沟油检测监管难探析(二)》文中研究说明5种地沟油检测方法特异性均不强指标一:多环芳烃。致癌物多环芳烃被认为是目前地沟油安全风险中已被证实的最大危害成分。多环芳烃是食用油加热如炒、烤、炸、煎等后产生的含多个苯环的芳香族化合物,属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根据北京的检测方法,地沟油经过人为特殊处理后,检测发现并不是所有地沟油样品都

郑挺[6](2019)在《生物柴油制备绿色增塑剂环氧脂肪酸异辛酯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下跌对生物柴油产业造成了很大影响,有关生物柴油产业链的持续发展问题是当下科学研究的焦点之一。此外,目前广泛使用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由于会产生仿雌性激素等危害已受到各国的严格限制,而绿色增塑剂的开发和应用在未来存在巨大的发展前景。因此,生物柴油产业有必要向生物基化学品领域延伸,从而逐步形成丰富的能源衍生替代产品。本论文以生物柴油作为生物质平台化合物制备环氧脂肪酸异辛酯,既实现了生物柴油的高附加值转化,又提升我国开发绿色增塑剂的水平和竞争力。针对目前工业中利用油脂生产高品质生物基助剂存在的连续化程度低、生产污染大、能耗高、产品质量低等问题。本论文首先开发了固体碱催化生物柴油制备脂肪酸异辛酯的绿色工艺,并关联了脂肪酸异辛酯的基础化工热力学数据,同时研究了该反应过程的传质-反应动力学。在此基础上,本文探索了脂肪酸异辛酯环氧化的连续化生产工艺,以及对产品的增塑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具体内容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分别研究了非负载型K2CO3以及负载型K2CO3/γ-Al2O3作为固体碱催化剂在脂肪酸异辛酯合成过程中的催化活性以及反应工艺条件。K2CO3催化工艺的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180℃,K2CO3用量为脂肪酸甲酯的3.0 wt.%,异辛醇与脂肪酸甲酯的摩尔比3:1,反应时间1 h。该条件下,反应转化率可达100%。K2CO3/γ-Al2O3催化剂中K2CO3负载量在30 wt.%时的催化活性最佳。和非负载型K2CO3(200目左右)相比,K2CO3/γ-Al2O3的催化效果更好,且K2CO3用量大大减少。采用XRD、FT-IR、BET、XRF、CO2-TPD等对催化剂结构进行表征。催化剂重复使用性研究结果表明,重复使用4次后催化剂活性下降不明显,K2CO3/γ-Al2O3催化剂在反应后的钾浸出量约为258 ppm,且钾离子在异辛醇中的溶解度仅为0.0028g/100 g。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能够作为生物柴油和高级醇反应体系中的有效非均相催化剂,适合工业化应用。(2)准确可靠的基础化工热力学数据可以为反应过程研究和装备选型设计提供必要技术参数。首先,通过高温高真空精馏方式提纯得到纯度大于99%的棕榈酸异辛酯、硬脂酸异辛酯以及大豆油酸异辛酯。然后,在298.65368.15 K温度范围内,测量了三种脂肪酸异辛酯的密度和粘度,分别采用一次线性方程和Vogel-Tamman-Fulcher方程对密度和粘度进行关联;以及测量了三种物质在各自温度范围内的饱和蒸汽压(476.95500.85 K、477.05498.05 K、477.75500.05 K),分别采用Antoine方程和Wagner方程关联蒸汽压数据。所有关联式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实验数据的可靠性进一步通过与文献值以及基团贡献法计算值比较来验证。此外,根据Clausius-Clapeyron方程计算得到脂肪酸异辛酯的平均摩尔蒸发焓的范围为85.32100.75 kJ·mol-1。(3)基于K2CO3/γ-Al2O3催化制备脂肪酸异辛酯工艺,在消除内、外扩散下,采用高压搅拌釜反应装置研究了该酯交换反应的化学平衡和本征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在423453 K温度范围内的平衡常数在1左右,反应热为3.2 kJ·mol-1。动力学数据采用PH模型进行关联,模型值与实验值吻合良好,得到速率常数k的范围为0.00160.0033 mol·g-1·min-1。根据阿伦尼乌斯公式计算得到反应活化能为36.78 kJ·mol-1。此外,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进一步研究了连续化制备脂肪酸异辛酯的反应过程,并建立了反应器的宏观动力学模型。所得模型可以在不同质量空速(0.572.28 h-1)下较好的描述反应器中的传质与反应情况,所得模型值与实验值的偏差均在±15%以内。固定床反应器中的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以连续得到转化率大于95%的产品。该模型可以为固体碱催化生物柴油连续化制备脂肪酸异辛酯的工业化提供理论指导。(4)以脂肪酸异辛酯为原料,通过甲酸-双氧水自催化法制备环氧脂肪酸异辛酯,分别研究了间歇反应工艺和连续化反应工艺。在间歇反应中,采用响应面法建立模型,得到最优反应参数如下:反应时间为7 h,C=C双键:双氧水:甲酸的摩尔比为1.00:2.41:0.35,反应温度为65.84℃。在该条件下得到的产品的最大环氧产物收率为92%。回归模型和方差分析显示实验数据与预测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为实现环氧化反应的连续化生产,设计了螺旋盘管反应器,其中反应器内部装填有小球型填料用于强化液-液非均相的局部微观混合。通过测定停留时间来表征反应器的返混特性,得到的Pe准数在100左右,表明流体返混程度较小,流动接近平推流。采用Ergun公式计算得出反应器的压降小于0.1 MPa。在加入1%的硫酸和90℃下反应,停留48 min时环氧脂肪酸异辛酯的双键转化率为93.5%、环氧产物收率为88.3%,可以达到工业产品指标要求。(5)采用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及碳谱对环氧脂肪酸异辛酯进行结构表征。并将其与DOP、PVC以及钙锌热稳定剂按不同配方共混成型制备出一系列PVC制品。利用电子万能试验机、热重分析仪、热老化烘箱、动态热机械分析仪等对PVC制品的拉伸性能、热稳定性、抽出性、迁移性以及加工性能等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环氧脂肪酸异辛酯对DOP的替代率可以达40%。相比于DOP,环氧脂肪酸异辛酯能够提升PVC制品的拉伸性能和热性能。环氧脂肪酸异辛酯的加入还可以显着降低PVC的玻璃转化温度(Tg=43.54℃),使PVC具有更好的加工性能。此外,与同类产品环氧脂肪酸甲酯相比,环氧脂肪酸异辛酯则具有更优异的低温流动性和氧化稳定性,且热分解温度也更高。因此,所制备的环氧脂肪酸异辛酯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增塑剂部分替代传统石油基增塑剂DOP。

钟昌东[7](2019)在《微波辅助离子液体萃取餐厨废油脂及生物柴油的制备》文中研究表明餐厨废油脂是餐厨垃圾的主要成分之一,其含量约为20~30%,有非常高的经济价值。餐厨废油脂主要分布于餐厨垃圾固相与液相中,且餐厨垃圾固相内部油脂的分离较为困难。同时,餐厨垃圾固相内部油脂含量较高(约占餐厨垃圾干重的10~30%),关于分离餐厨垃圾固相内部油脂的研究也较少。为了将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本文主要利用微波辅助离子液体萃取的方法萃取餐厨垃圾固相内部油脂,并在此基础上研究餐厨废油脂制备生物柴油的方法。首先,用索氏提取法、凯氏定氮法、酸水解法分别测得餐厨垃圾中油脂含量约为18.46%,蛋白质的含量约为14.35%,淀粉的含量约为60.95%,纤维素、无机盐等物质的含量约为6.24%。同时以回流萃取的方法萃取餐厨废油脂,考察萃取溶剂种类、萃取时间、液固比和温度(萃取溶剂与餐厨垃圾样品的比例,mL/g)等对萃取率的影响。以正己烷为萃取剂萃取餐厨废油脂,当萃取时间为60 min,液固比为10:1 mL/g,萃取温度为80℃时,餐厨废油脂的萃取率最高,可达到5.99 wt%。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得餐厨废油脂中脂肪酸有7种,总含量为99.48%,其中十六烷酸(20.96%)、十八碳二烯酸(32.83%)、十八碳烯酸(37.44%)和十八烷酸(7.07%)等脂肪酸的含量较高。其次,以离子液体和有机溶剂的混合溶剂为萃取剂,在微波条件下萃取餐厨废油脂,并考察离子液体种类、萃取温度、时间、餐厨垃圾样品颗粒粒径和微波功率等对废油脂萃取的影响。以1:1的(g/g)乙醇-[EMIM]DEP(1-乙基-3-甲基咪唑磷酸二乙酯盐)混合溶液为萃取剂萃取餐厨废油脂,当餐厨垃圾样品粒径为0.53 mm,液固比为5:1(mL/g),萃取时间为10 min,萃取温度为70℃,微波功率为600 W时,餐厨废油脂的萃取率最高,可达到9.25%。结果表明微波辅助离子液体萃取可以提高餐厨废油脂的萃取率,缩短萃取时间。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得餐厨废油脂中脂肪酸有16种,总含量为95.96%,其中含量较高的有十六烷酸(7.09%)、十七烷酸(7.74%)、十八碳烯酸(17.44%)、十八碳二烯酸(17.00%)、十八碳三烯酸(7.78%)等。再次,用菲克定律分析了微波辅助离子液体萃取餐厨废油脂过程,探讨了微波加热促进萃取的作用机理,并通过萃取餐厨废油脂实验考察了萃取温度、餐厨垃圾样品颗粒粒径和微波功率等条件与萃取速率常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萃取速率常数与温度的关系符合阿伦尼乌斯方程,与餐厨垃圾样品颗粒粒径平方的倒数成正比,与微波功率的幂成正比,且萃取过程的速率控制步骤为废油脂的内扩散,萃取活化能为16.40 kJ/mol。由萃取温度、餐厨垃圾样品颗粒粒径、微波功率等与萃取速率常数之间的关系可得到微波辅助离子液体萃取餐厨废油脂的宏观动力学方程。同时由微波加热和水浴加热下餐厨废油脂的萃取实验得到微波影响因子和温度的自然对数成正比。最后,以强酸性离子液体为催化剂,耦合萃取油脂和酯交换反应步骤,一步法制备生物柴油。当餐厨垃圾样品为3.0 g,反应时间为20 min,反应温度为60℃,离子液体[BSO3HMIM][HSO4](1-丁基磺酸-3-甲基咪唑硫酸氢盐)用量为1.5 g,甲醇用量为30 mL,微波功率为700 W时,生物柴油的收率最高,可达到69.32%。且酯交换反应过程符合拟一级反应动力学,反应的活化能约为26.05 kJ/mol。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得生物柴油中脂肪酸甲酯有9种,总含量为89.78%,其中含量较高的为庚酸甲酯(14.82%)、十八碳烯酸甲酯(15.34%)、十八碳二烯酸甲酯(22.74%)及十八碳三烯酸甲酯(7.58%)。因此,直接用餐厨垃圾制备生物柴油是可行的,可以有效地减少制备时间,降低能耗。

杜高宽[8](2019)在《光皮树油制备植物基基础润滑油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润滑油用途广泛,其需求量逐年增加。目前润滑油主要成分是石油基矿物油,因石油不可再生资源,生物降解性差,易污染环境等因素,迫切需要研发替代品。具有可再生性、生物降解性好、高润滑性及高闪点的植物基润滑油是一种理想替代品,但因其分子结构中含有大量的双键,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和使用寿命。本文以光皮树油为原料,为降低其双健含量,采用环氧-开环两步法制备植物基基础润滑油,以响应面法研究光皮树油脂在过氧甲酸自催化体系中环氧化反应和在自制SO42-/ZrO2-ZSM-5催化下开环的最佳工艺条件,通过傅里叶红外、核磁、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比表面积、热重分析等手段对相应的产物进行表征,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双氧水加入量150%时,在过氧甲酸自催化体系下环氧化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59.23℃,反应时间4.67h,甲酸加入量19.30%,此时光皮树油环氧值可达 5.40%。(2)以自制的环氧光皮树油开环反应中开环率为指标,得到制备SO42-/ZrO2-ZSM-5超强固体酸催化剂的最佳制备条件为:ZSM-5分子筛百分比4,硫酸浸渍液浓度lmol/L,焙烧温度600℃,焙烧时间3h,此时开环率达到88.2%;开环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90.50℃,反应时间为9.09 h,醇与环氧键摩尔比3.21:1,此时开环率达98.35%。光皮树油基基础油性能:酸值为1.5mgKOH/g,界面张力为17.8mN/m,环氧值为0.12g/100g,粘度为 39.85mm2/s(40℃)、13.32mm2/s(100℃),闪点为 198℃,倾点-13℃,破乳化度18min。

詹洪磊[9](2017)在《基于光学新方法的油气储层潜能分析》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社会和能源工业的发展,常规的油气资源日益短缺,既需要对目前已探明的油气资源进行系统的潜力评估,科学制定开采方案,也需要对未知区块进行高水平的油气资源潜力评价,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勘探开采实践,客观上就要求科研工作者不断发展既实用又经济的新方法来丰富油气储层勘探理论体系。本论文基于光学新方法非接触、成本低、不受地磁地电干扰的优点,利用太赫兹光谱、斜入射光反射差技术等近几年得到快速发展的光学新技术,开展油气储层、特别是非常规油气储层的表征与评价,并发展了相对应的光谱分析方法,初步形成了油气储层潜能光学技术表征与评价的理论体系。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根据油气储层的光学响应特点,发展了线性回归、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人工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二维相关光谱等适用的光谱分析方法,并不断对其优化和丰富,初步应用于油气资源、大气污染和市政民生等相关领域。基于此编写了相关的程序和软件,并将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编写成专着《太赫兹光谱分析技术》(科学出版社)。2.研究了碳酸盐及碳酸盐岩在太赫兹波段的响应特性,证实部分无机盐在太赫兹波段存在特征吸收峰,这是储层岩性表征的基础。同时,对于储层演化过程中的某一基本化学反应,反应前后的总折射率守恒,说明原子重排过程对于太赫兹吸收和折射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异。3.利用太赫兹光谱和光谱分析方法研究了微米级孔隙的形状效应,证实了光谱分析方法的使用可将孔隙的太赫兹成像分辨极限150微米提升到20微米左右,说明光谱分析技术可提取到光学参数谱中的隐藏信息。4.利用太赫兹光谱研究了多孔活性炭对水分子的吸附动态过程,在前期扩散阶段,太赫兹光学参数无明显变化,吸附过程开始后,太赫兹参数急剧变化至吸附结束。因此,太赫兹光谱不仅追踪了水分子的吸附过程,还准确表征了吸附的起始点、拐点及速率变化情况。5.利用斜入射光反射差技术研究了致密岩心的表面特性,分析了岩心表面的介电性质分布,页岩具有明显的纹理结构或各向异性特点,而砂岩则具有各项同性特点。结合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两种岩石内部的微裂缝和矿物分布特点,证实了基于斜入射光反射差技术的岩石物性像可推测储层的组成和结构特点。6.研究了西北地区某油田地表沙样的光学响应,利用单位厚度太赫兹幅值衰减系数得到了采样区域内油藏和气藏的太赫兹响应分布,以此作为该区域内有机质分布预测的依据,获得了钻井位置的分布。该结果与已钻井位置基本符合,具有很高的准确率。

李建武[10](2016)在《地沟油高温热解—还原电炉渣中磁性铁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铜的火法冶炼工艺中常采用强氧化吹炼技术,在提高铜锍品位的同时也造成了铜渣中磁性铁含量升高。通过对铜渣中的磁性铁进行还原来降低熔渣的粘度,可以促进渣中铜液滴的沉降和分离,提高铜的回收率。为降低铜冶炼过程中的碳排放,本文提出了利用地沟油作为还原剂对铜渣中的磁性铁进行还原的新思路。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分析了地沟油的元素组成和化学成分,并测定了地沟油的相关理化性质。地沟油中主要元素组成为C、H、O,主要脂肪酸组成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等,地沟油具有密度大、粘度大、水分含量高和酸值高等特点。其次,利用热重-红外联用技术研究了地沟油在线性升温条件下的热解特性;利用Coats-Redfern积分法计算了地沟油的热解动力学参数;并在固定床热解系统中研究了地沟油在恒温条件下热解的产物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非等温条件下,地沟油的热解可分为三个阶段:180℃以下为轻质组分的挥发,180~450℃为地沟油中主要组分的热解;450℃以上为残余组分的缩合缩聚和进一步热解;地沟油在非等温热解过程中会产生烃类、醚类、醛类、羧酸、H2O和CO2等物质,其热解反应为2级反应,符合三维扩散模型。在恒温条件下,当温度为600~900℃时,地沟油热解产物有焦油、焦炭、H2、CH4、CO、C2H4和C2H2等,温度为1000~300℃时的热解产物主要为焦炭、H2和CO。最后,研究了地沟油对熔渣中磁性铁的还原规律,采用XRD、SEM等手段对还原前后电炉渣中的物相进行表征,通过实验数据建立了地沟油喷吹还原电炉渣中磁性铁的动力学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电炉渣中的磁性铁含量随还原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升高温度有利于电炉渣中磁性铁的还原;在还原过程中,电炉渣中的Fe3O4逐渐向铁橄榄石相转变,熔渣的粘度随磁性铁含量的降低而降低;地沟油还原电炉渣中磁性铁的反应为1级反应,还原过程的控速环节为熔渣中Fe3O4通过液相边界层的扩散,地沟油对熔渣中磁性铁的还原率可表述为:

二、润滑油市场也有“地沟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润滑油市场也有“地沟油”(论文提纲范文)

(2)低倾点植物基润滑油的催化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植物基润滑油
        1.2.1 原料来源
        1.2.2 植物基润滑油优势
        1.2.3 植物基润滑油缺陷
    1.3 改进方法
        1.3.1 酯化/酯交换
        1.3.2 交内酯
        1.3.3 环氧化,开环,支链化
        1.3.4 其它改进方法
    1.4 绿色催化合成植物基润滑油
        1.4.1 脂肪酶催化
        1.4.2 离子液体催化
    1.5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5.1 选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分析检测方法与产品表征
        2.2.1 脂肪酶酯化酶活与水解酶活测定
        2.2.2 环氧值的测定
        2.2.3 气相色谱检测
        2.2.4 产品结构表征
    2.3 产品性能测试
        2.3.1 运动粘度,粘度指数与流变行为分析
        2.3.2 倾点
        2.3.3 闪点
        2.3.4 热重分析与氧化稳定性测定
        2.3.5 润滑性能测试
第3章 脂肪酶法合成多元醇酯及产品性能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多元醇酯合成工艺反应体系
        3.2.3 多元醇酯的分离纯化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工艺条件优化
        3.3.2 批次试验结果
        3.3.3 多元醇酯分离纯化
        3.3.4 多元醇酯结构表征
        3.3.5 多元醇酯物理化学性质分析
        3.3.6 多元醇酯润滑性能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油酸改性合成低倾点植物基润滑油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改性合成低倾点植物基润滑油
        4.2.2 反应转化率与选择性的确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油酸酯化与环氧化
        4.3.2 开环催化剂的筛选
        4.3.3 离子液体催化开环羟基与不同链长脂肪酸酯化
        4.3.4 产品的分离纯化
    4.4 产品的表征与性能分析
        4.4.1 产品的结构表征
        4.4.2 产品理化性能分析
        4.4.3 高频往复摩擦试验评定润滑性能
    4.5 小结
第5章 基于餐饮废油绿色合成低倾点生物润滑油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不饱和脂肪酸的浓缩
        5.2.2 以不饱和脂肪酸绿色合成辛基化支链生物润滑油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餐饮废油的水解与尿素络合
        5.3.2 酶与离子液体改性合成生物润滑油
        5.3.3 产品的结构表征
        5.3.4 产品理化性能分析
        5.3.5 产品摩擦性能测定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3)低阶煤浮选的界面特性及药剂捕收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3 低阶煤浮选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低阶煤样品及试验试剂
    2.2 试验仪器
    2.3 研究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低阶煤浮选界面特性
    3.1 低阶煤表面官能团及形貌分析
    3.2 低阶煤颗粒-气泡诱导时间
    3.3 低阶煤水化特性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3.4 低阶煤表面润湿性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及试验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烃类油捕收作用分析
    4.1 烃类油捕收剂在水环境中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4.2 柴油对低阶煤的浮选界面作用
    4.3 低阶煤-柴油-气泡相互作用
    4.4 本章小结
5 混合捕收剂浮选指标
    5.1 二元混合捕收剂浮选试验
    5.2 矿物油及生物油类捕收剂浮选试验
    5.3 油类捕收剂浮选对比试验
    5.4 本章小结
6 混合捕收剂界面作用机理
    6.1 二元混合捕收剂界面作用机理
    6.2 矿物油及生物油类捕收剂界面作用机理
    6.3 混合捕收剂效能及界面作用共性规律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餐厨废油回收环节的序贯博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本文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餐厨废油回收利用研究
        2.1.1 餐厨废油回收利用的意义
        2.1.2 餐厨废油回收利用的现状及政策研究
        2.1.3 餐厨废油回收利用的工艺研究
    2.2 逆向供应链回收策略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国外餐厨废油回收处理的政策经验
    3.1 美国餐厨废油回收处理的政策经验
        3.1.1 美国餐厨废油回收处理现状
        3.1.2 美国餐厨废油回收处理相关政策
    3.2 欧盟餐厨废油回收处理的政策经验
        3.2.1 欧盟餐厨废油回收处理现状
        3.2.2 欧盟餐厨废油回收处理相关政策
    3.3 新加坡餐厨废油回收的相关政策
    3.4 本章小结
4 餐厨废油正规回收商、非正规回收商和餐馆的序贯博弈
    4.1 问题描述
    4.2 餐厨废油正规回收商与非正规回收商的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4.2.1 参数设置
        4.2.2 模型分析
    4.3 餐馆决策偏离时的触发策略机制
        4.3.1 模型分析
        4.3.2 博弈结果分析
    4.4 数值模拟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5)“油掺油,神仙愁”——地沟油检测监管难探析(二)(论文提纲范文)

◎5种地沟油检测方法特异性均不强
◎日本要求餐饮行业的废弃食用油必须全部回收
◎加拿大通过成熟产业链让地沟油变废为宝
链接:如何识别地沟油

(6)生物柴油制备绿色增塑剂环氧脂肪酸异辛酯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生物柴油概述
    1.2 生物柴油下游产品开发研究进展
        1.2.1 酯交换反应
        1.2.2 环氧化反应
        1.2.3 裂解反应
        1.2.4 加氢反应
        1.2.5 磺化反应
        1.2.6 聚合反应
    1.3 环氧增塑剂研究进展
        1.3.1 增塑剂概述
        1.3.2 环氧增塑剂
    1.4 脂肪酸异辛酯及环氧脂肪酸异辛酯研究现状
        1.4.1 脂肪酸异辛酯
        1.4.2 环氧脂肪酸异辛酯
    1.5 油脂酯交换及环氧化反应中的连续化装置
        1.5.1 油脂酯交换反应中的连续化装置
        1.5.2 油脂环氧化反应中的连续化装置
    1.6 论文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1.6.1 论文选题意义
        1.6.2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固体碱催化生物柴油酯交换合成脂肪酸异辛酯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脂肪酸甲酯制备
        2.2.3 K_2CO_3/γ-Al_2O_3 固体碱催化剂的制备
        2.2.4 脂肪酸异辛酯制备
        2.2.5 催化剂表征
        2.2.6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非负载型K_2CO_3 催化剂的研究
        2.3.2 负载型K_2CO_3/γ-Al_2O_3 催化剂的研究
        2.3.3 催化剂表征结果
        2.3.4 催化剂重复使用性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脂肪酸异辛酯热力学数据测定及关联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3.2.2 脂肪酸异辛酯制备及分离提纯
        3.2.3 分析方法
        3.2.4 密度测定
        3.2.5 粘度测定
        3.2.6 饱和蒸汽压测定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脂肪酸异辛酯组成分析
        3.3.2 密度
        3.3.3 粘度
        3.3.4 饱和蒸汽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连续化合成脂肪酸异辛酯的传质-反应动力学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2 本征动力学实验装置及方法
        4.2.3 固定床实验装置及方法
        4.2.4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化学平衡
        4.3.2 扩散影响的消除
        4.3.3 本征反应动力学模型
        4.3.4 固定床反应器传质-反应动力学模型
        4.3.5 空速的影响
        4.3.6 催化剂床层稳定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环氧脂肪酸异辛酯的合成工艺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5.2.2 间歇反应制备环氧脂肪酸异辛酯
        5.2.3 连续化反应制备环氧脂肪酸异辛酯
        5.2.4 反应器返混特性测试
        5.2.5 分析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间歇反应响应面模型与方差分析
        5.3.2 因素交互作用对间歇反应的影响
        5.3.3 模型优化与验证
        5.3.4 反应温度对连续化反应的影响
        5.3.5 硫酸对连续化反应的影响
        5.3.6 停留时间对连续化反应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环氧脂肪酸异辛酯的增塑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6.2.2 实验方法
        6.2.3 环氧产物表征
        6.2.4 产物性能测试
        6.2.5 PVC制品表征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3.1 环氧产物表征
        6.3.2 拉伸性能
        6.3.3 热稳定性
        6.3.4 抽出性及迁移性能
        6.3.5 对比环氧脂肪酸甲酯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微波辅助离子液体萃取餐厨废油脂及生物柴油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餐厨垃圾简介
        1.1.1 餐厨垃圾
        1.1.2 餐厨废油脂
    1.2 餐厨废油脂萃取方法研究现状
        1.2.1 超声萃取
        1.2.2 超临界流体萃取
        1.2.3 破碎萃取
        1.2.4 微波辅助离子液体萃取
    1.3 固液萃取过程动力学研究现状
    1.4 餐厨废油脂制备生物柴油研究现状
    1.5 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意义及目的
        1.5.2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2章 有机溶剂回流萃取餐厨废油脂实验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内容
        2.2.1 餐厨垃圾样品的制备
        2.2.2 餐厨垃圾的热分解特性
        2.2.3 餐厨垃圾的组成及含量的测定
        2.2.4 有机溶剂回流萃取餐厨废油脂实验
        2.2.5 餐厨废油脂中脂肪酸种类及含量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餐厨垃圾的热解性质
        2.3.2 餐厨垃圾的组成及含量
        2.3.3 萃取溶剂的选择
        2.3.4 萃取时间对萃取率的影响
        2.3.5 萃取剂和餐厨垃圾的液固比对萃取率的影响
        2.3.6 萃取温度对萃取率的影响
        2.3.7 餐厨废油脂中脂肪酸种类及含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微波辅助离子液体萃取餐厨废油脂实验
    3.1 实验原料及仪器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内容
        3.2.1 微波辅助离子液体萃取餐厨废油脂实验
        3.2.2 餐厨废油脂中脂肪酸种类及含量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萃取溶剂的选取
        3.3.2 混合溶剂的配比对萃取率的影响
        3.3.3 餐厨垃圾样品粒径对萃取率的影响
        3.3.4 萃取剂和餐厨垃圾的比例对萃取率的影响
        3.3.5 萃取时间对萃取率的影响
        3.3.6 萃取温度对萃取率的影响
        3.3.7 微波功率对萃取率的影响
        3.3.8 搅拌转速对萃取率的影响
        3.3.9 浸泡时间对萃取率的影响
        3.3.10 最优条件实验验证
        3.3.11 餐厨废油脂中脂肪酸种类及含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波辅助离子液体萃取餐厨废油脂过程动力学
    4.1 萃取过程分析
    4.2 萃取理论模型
    4.3 萃取速率常数
        4.3.1 搅拌转速对萃取速率常数的影响
        4.3.2 萃取温度对萃取速率常数的影响
        4.3.3 餐厨垃圾样品粒径对萃取速率常数的影响
        4.3.4 微波功率对萃取速率常数的影响
        4.3.5 宏观动力学方程
    4.4 微波影响因子
        4.4.1 水浴加热萃取餐厨废油脂
        4.4.2 微波加热萃取餐厨废油脂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微波辅助离子液体催化制备生物柴油实验
    5.1 实验原料及仪器
        5.1.1 实验原料
        5.1.2 实验仪器
    5.2 实验内容
        5.2.1 制备生物柴油及测定甘油含量实验
        5.2.2 生物柴油的组成及含量分析
        5.2.3 实验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纯水对照实验及甘油验证实验
        5.3.2 反应时间对生物柴油收率的影响
        5.3.3 温度对生物柴油收率的影响
        5.3.4 微波功率对生物柴油收率的影响
        5.3.5 甲醇用量对生物柴油收率的影响
        5.3.6 催化剂用量对生物柴油收率的影响
        5.3.7 最优条件实验验证
        5.3.8 生物柴油中脂肪酸甲酯的种类及含量
    5.4 生物柴油制备过程动力学
        5.4.1 动力学分析
        5.4.2 动力学实验
        5.4.3 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8)光皮树油制备植物基基础润滑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植物基润滑基础油的研究现状
        1.2.1 环氧植物油研究进展
        1.2.2 环氧油脂开环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3 ZSM-5分子筛的研究进展
    1.4 光皮树油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光皮树油的制备与预处理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精炼光皮树油的表征及性能
        2.2.1 红外分析
        2.2.2 气质分析方法
        2.2.3 环氧值测定
        2.2.4 碘值测定
        2.2.5 折光率测定
        2.2.6 酸值测定
    2.3 光皮树油制备方法
    2.4 光皮树油预处理(精炼)
        2.4.1 脱胶
        2.4.2 碱炼
        2.4.3 水洗
        2.4.4 脱色
        2.4.5 干燥
    2.5 精炼光皮树油表征及性能分析
        2.5.1 光皮树(精炼)油气相谱图分析
        2.5.2 光皮树(精炼)油红外谱图分析
        2.5.3 理化性能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环氧光皮树油的制备
    3.1 试验试剂及仪器
    3.2 环氧光皮树油的制备
        3.2.1 环氧化过程
        3.2.2 环氧光皮树油的制备
    3.3 环氧光皮树油的表征及性能
        3.3.1 红外光谱分析
        3.3.2 核磁分析
        3.3.3 环氧值测定
        3.3.4 碘值测定
        3.3.5 酸值测定
    3.4 环氧光皮树油制备工艺条件
        3.4.1 单因素法初步确定环氧化反应工艺
        3.4.2 响应面法对光皮树油环氧化反应反应工艺优化
    3.5 产物的表征及性能分析
        3.5.1 核磁分析
        3.5.2 红外光谱分析
        3.5.3 理化性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氧光皮树油脂开环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4.1 试验试剂及仪器
    4.2 催化剂制备及催化活性评价
        4.2.1 开环反应机理
        4.2.2 SO_4~(2-)/ZrO_2-ZSM-5催化剂的制备
    4.3 催化剂表征方法
        4.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4.3.2 热重分析(TG)
        4.3.3 扫描电镜分析(SEM)
        4.3.4 比表面积分析(BET)
    4.4 催化剂制备工艺优化
        4.4.1 分子筛百分比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4.4.2 硫酸浓度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4.4.3 焙烧温度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4.4.4 焙烧时间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4.5 催化剂表征分析
        4.5.1 SO_4~(2-)/ZrO_2-ZSM-5催化剂的XRD分析
        4.5.2 SO_4~(2-)/ZrO_2-ZSM-5催化剂的SEM分析
        4.5.3 SO_4~(2-)/ZrO_2-ZSM-5催化剂的TG分析
        4.5.4 SO_4~(2-)/ZrO_2-ZSM-5催化剂的BET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环氧光皮树油支链化植物基基础油
    5.1 试验试剂及仪器
    5.2 支链化植物基基础油的制备
        5.2.1 开环催化剂制备
        5.2.2 植物基基础润滑油制备
        5.2.3 开环转化率计算
    5.3 产物的表征与分析
        5.3.1 红外光谱分析
        5.3.2 核磁分析
        5.3.3 酸值
        5.3.4 环氧值测定
        5.3.5 产物性能的测定
    5.4 环氧光皮树油支链化制备工艺条件
        5.4.1 单因素法初步确定支链化制备工艺条件
        5.4.2 响应面法优化支链化制备工艺条件
    5.5 产物的表征及性能分析
        5.5.1 核磁分析
        5.5.2 红外分析
        5.5.3 理化性能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基于光学新方法的油气储层潜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油气储层潜能光学研究
        1.1.1 油气储层潜能研究
        1.1.2 光学新方法
    1.2 油气储层潜能的光学表征评价研究进展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2章 光学新方法及光谱分析技术
    2.1 光学新方法及装置
        2.1.1 太赫兹时域光谱
        2.1.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2.1.3 斜入射光反射差系统
    2.2 样品制备及测试
    2.3 光学参数提取
    2.4 其它测试分析方法
        2.4.1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2.4.2 光学显微镜
        2.4.3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2.5 光谱分析方法
        2.5.1 线性回归分析
        2.5.2 主成分分析
        2.5.3 聚类分析
        2.5.4 人工神经网络
        2.5.5 支持向量机
        2.5.6 二维相关光谱
    2.6 光谱分析方法的应用实例
        2.6.1 管道原油识别
        2.6.2 燃料油及添加剂表征
        2.6.3 正构烷烃的定量分析
        2.6.4 地沟油的定性鉴别
        2.6.5 煤炭质量分析
        2.6.6 校园内PM2.5的连续监测
        2.6.7 扬尘环境下PM2.5质量的定量分析
        2.6.8 用于PM2.5表征的分析方法对比研究
    2.7 小结
第3章 碳酸盐岩的太赫兹响应特性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碳酸盐的太赫兹光谱响应
    3.3 碳酸盐岩的光谱分析和成像
    3.4 碳酸盐岩的电子显微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孔隙识别及其分辨率优化
    4.1 研究背景
    4.2 孔隙的光学显微镜成像
    4.3 孔形识别及其分辨率
    4.4 小结
第5章 吸附及其动态过程研究
    5.1 研究背景
    5.2 油气储层多孔隙结构的模拟
    5.3 吸附动态过程的模拟及表征
    5.4 吸附动态过程的验证
    5.5 小结
第6章 致密岩心的介电性质研究
    6.1 研究背景
    6.2 页岩岩心的OIRD检测
    6.3 砂岩岩心的OIRD检测
    6.4 致密岩心的光学显微分析
    6.5 致密岩心的电子显微分析
    6.6 小结
第7章 某油田油、气藏测井分析
    7.1 研究背景
    7.2 油藏测井分析
        7.2.1 基于随机选样的太赫兹测井
        7.2.2 特定尺寸选样的太赫兹测井
        7.2.3 油藏测井分析总结
    7.3 气藏测井分析
    7.4 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总结
    8.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三角孔、圆孔、方孔孔形识别的MATLAB程序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地沟油高温热解—还原电炉渣中磁性铁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地沟油资源及其研究利用现状
        1.2.1 地沟油来源和成分
        1.2.2 地沟油资源利用和研究现状
    1.3 铜渣资源的利用及贫化工艺
        1.3.1 铜渣来源和成分
        1.3.2 铜渣综合利用现状
        1.3.3 铜渣贫化工艺及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课题研究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地沟油成分及理化性质
    2.1 实验试剂和设备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设备
    2.2 实验内容及方法
        2.2.1 地沟油成分
        2.2.2 地沟油理化性质
    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2.3.1 地沟油元素组成
        2.3.2 地沟油GC-MS分析
        2.3.3 地沟油理化性质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沟油热分析特性及高温热解实验研究
    3.1 实验方法及设备
        3.1.1 地沟油热重实验
        3.1.2 地沟油TG-FTIR分析
        3.1.3 地沟油高温热解实验
    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2.1 地沟油热重实验研究
        3.2.2 地沟油TG-FTIR分析
        3.2.3 地沟油热解动力学分析
        3.2.4 地沟油高温热解实验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沟油还原电炉渣中磁性铁的实验研究
    4.1 实验原料及设备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设备及方法
    4.2 地沟油还原电炉渣中磁性铁理论分析
        4.2.1 还原过程热力学
        4.2.2 还原过程动力学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1 电炉渣物性参数
        4.3.2 地沟油还原电炉渣中磁性铁实验研究
        4.3.3 地沟油还原电炉渣中磁性铁动力学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润滑油市场也有“地沟油”(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基润滑油合成工艺及性能研究[D]. 马小天.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2]低倾点植物基润滑油的催化合成[D]. 张维.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3]低阶煤浮选的界面特性及药剂捕收作用机理研究[D]. 荣国强.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4]餐厨废油回收环节的序贯博弈研究[D]. 王迪.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7)
  • [5]“油掺油,神仙愁”——地沟油检测监管难探析(二)[J]. 许圣义,李荣兰. 烹调知识, 2019(10)
  • [6]生物柴油制备绿色增塑剂环氧脂肪酸异辛酯及应用研究[D]. 郑挺.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2)
  • [7]微波辅助离子液体萃取餐厨废油脂及生物柴油的制备[D]. 钟昌东.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8]光皮树油制备植物基基础润滑油的研究[D]. 杜高宽.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6)
  • [9]基于光学新方法的油气储层潜能分析[D]. 詹洪磊.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7(02)
  • [10]地沟油高温热解—还原电炉渣中磁性铁实验研究[D]. 李建武.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润滑油市场也有“地沟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