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Lexis-Nexis及其在企业竞争情报工作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伟[1](2020)在《新零售企业竞争情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抢占了传统零售市场的很大一部分蛋糕,与此同时电子商务促进了物流行业和大数据的发展,催生了智慧零售——新零售的发展。自2016年新零售概念提出,我国出现了一批新零售企业,如苏宁小店、天猫超市、盒马鲜生等企业,新零售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未来的新零售将面临这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新零售企业只有建立实施竞争情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开展新零售竞争情报研究,可以丰富竞争情报理论的研究体系,同时有利于我国新零售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情报学理论,以当下热门的新零售平台——苏宁小店为研究对象,结合新零售行业现状,通过网络数据库、政府、企业网站、实地走访及在线咨询等形式收集苏宁小店及其竞争企业——盒马鲜生的竞争环境和内部情报等相关信息。从当下苏宁小店的竞争环境、竞争情报策略及竞争对手的对比分析等多角度来分析新零售市场的竞争环境,从而分析竞争情报在新零售企业的实际应用情况。理论与案例的结合,不仅可以丰富我国竞争情报研究体系,还有利于企业开展竞争情报工作的指导作用。
刘昊来[2](2020)在《复杂系统视角下Web2.0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绩效影响因素仿真研究 ——基于计算实验》文中认为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自适应系统。我国着名情报学家包昌火指出,企业竞争情报系统作为竞争情报工作的组织保障和物质基础,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然而,Web2.0环境的动态性、不确定性以及新兴的技术工具为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使其结构、机制与要素发生变化,复杂性升级。目前,国内外对于Web2.0下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研究较少,尤其缺少以复杂系统视角对于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基于复杂系统视角(Complex System Perspective)探究Web2.0下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绩效影响因素有助于厘清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复杂性与自适应性,进而重现各因素对系统的非线性作用机制,具有较强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复杂系统视角对Web2.0下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绩效影响因素进行仿真研究。首先,对竞争情报、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综述,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其次,分析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复杂特性及其在Web2.0下的演进,以复杂系统为视角深入挖掘并构建Web2.0下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影响因素框架,设计Web2.0下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影响因素模型,将关键影响因素确定为扫描模式、个体因素、网络因素与组织支持,并分析复杂系统视角下各关键因素对于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绩效的影响机理。随后,在第三章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构建基于Multi-Agent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绩效影响因素仿真模型。最后,针对各关键因素不同组合下对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绩效的影响效果进行仿真实验。本研究结果表明:组织支持程度较高的企业情报绩效较高,个体能力较高的企业情报绩效较高;传统组织结构下,采用主动扫描模式更有利于提高企业情报绩效,Web2.0组织结构下,采用自发扫描模式更有利于提高企业情报绩效;个体能力或组织支持程度较低时,组织采取传统组织结构、主动扫描模式有利于提高企业情报绩效,个体能力或组织支持较高时,组织采取Web2.0组织结构、自发扫描模式有利于提高企业情报绩效;组织支持对于个体能力较低、采用自发扫描模式或拥有Web2.0组织结构的企业情报绩效提升效果更明显。根据研究结果,提出Web2.0下提升企业情报绩效的管理对策,从理论和实践角度为Web2.0下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绩效的提升提供指导。
左佳蕊[3](2020)在《基于竞争情报分析的房地产企业竞争策略选择研究 ——以沈阳华润置地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房地产企业在21世纪初的第一个十五年里迎来了黄金发展阶段。但随后全球范围内经济增长动能减弱,2015年前后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企业也出现了利润率下滑等现象。2015-2017年间,房地产市场经历了大幅震荡后,在宏观调控和自我调节的影响下,出现了回暖的态势。十九大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理念为我国房地产市场后续发展定下基调。在这样的市场行情中,房地产企业如何突破传统的开发管理模式,结合时代发展变化调整自身的竞争策略选择,这样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紧迫。房地产企业竞争策略选择的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还影响相关居民的生活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稳定问题。当前房地产市场竞争激烈,如何选择适应市场环境且符合自身资源条件的市场策略已俨然成为房地产企业必须首先面对的问题。正是基于这一思考,本研究将竞争情报和竞争策略相关理论引入房地产企业竞争策略选择研究,通过建立分析框架展开针对房地产企业竞争对手和竞争环境的分析,并由此析出其市场竞争策略选择规则。研究成果可为房地产领域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些许参考。本文首先阐述了基于竞争情报的角度对房地产企业的竞争策略选择进行研究的背景、意义,进而对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理论研究进行文献综述,简要概述本研究运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全文的研究思路。其次,对房地产业相关内容、竞争情报环境与竞争对手相关内容以及成本领先策略、差异化策略、集中化策略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第三,在房地产企业发展特点指导下阐述了房地产企业竞争情报分析框架的构建原则,构建了包括竞争环境情报分析模块、竞争对手情报分析模块、竞争策略选择模块的房地产企业竞争情报分析框架。第四,以华润置地为案例,运用本研究所提出的房地产企业竞争情报分析框架对该公司在沈阳地区的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展开情报分析,并基于分析成果选择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市场竞争策略。最后,本文对本次研究过程的创新与不足进行总结,并提出展望。
李慧[4](2020)在《Web2.0下环境扫描、知识整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文中提出Web2.0为企业获取和利用信息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一方面,Web2.0环境具备社会性、协作性、信息可得性等特征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Web2.0技术在企业发展变革中的应用为企业获取和利用信息保持竞争优势提供了技术支持。然而,学术上仍从传统环境特征出发研究环境扫描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忽略了Web2.0环境特征的作用。现实中,企业面临信息海量但知识匮乏的困境,信息价值难以实现,知识整合不受重视。因此,探索Web2.0环境特征对企业环境扫描行为的影响,及知识整合在环境扫描与企业绩效中的作用,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引入知识整合作为新的中介变量,研究Web2.0环境特征、环境扫描、知识整合与企业绩效四者之间的关系。首先,结合富媒体理论、环境扫描理论对Web2.0环境特征、环境扫描、知识整合及企业绩效进行文献综述,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其次,通过文献梳理和扎根理论对Web2.0下企业环境扫描行为进行构思开发,搭建逻辑关系并解释概念内涵。然后,基于初始理论框架,提出研究假设并构建完整理论模型。最后,确定变量维度,开发测量指标,设计生成问卷,运用实证方法验证模型假设,并依据实证结果给出合理化建议。本文研究结果表明:Web2.0环境特征(信息丰富性、主体互动性、知识可及性)均对环境扫描频率有显着正向影响;信息丰富性、主体互动性对环境扫描范围有显着正向影响,但知识可及性对环境扫描范围没有显着影响。环境扫描(频率、范围)对企业绩效存在显着正向影响,并且知识整合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针对这一研究结论,结合Web2.0技术应用调研结果,本文分别从紧跟Web2.0环境发展步伐、改善环境扫描行为、重视知识整合作用、企业Web2.0技术应用提升四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提升企业绩效提供理论参考。
毋江波[5](2019)在《竞合环境下基于信息和关系的企业战略匹配研究 ——企业集成情报运作与价值实现》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数据和信息作为重要的价值来源受到广泛关注,“数据+算法”被认为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新方法,代表了一种新的决策机制。但数据或信息的意义广泛而多元,在特定的视角之下,一个理解和认识信息或数据的基础性框架体系变得至关重要,框架体系提供了认知前提和系统参照。企业竞争情报活动从一开始就致力于从海量知识或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情报,因此,企业竞争情报活动所特有的框架体系和运作流程,代表了企业认识、理解和挖掘信息价值的能力。随着供应链由链式结构向网状结构的发展,以及竞合(Co-opetition)理论的提出,企业开始从“企业供应链”视角出发,向供应链上下游寻求价值增值空间,合作竞争成为当代企业运营和发展的主流模式,企业竞争情报的研究视域也由以往主要关注产业层面的竞争转向了关注供应链环境下的竞合。同时,“集成情报”(Integrated Intelligence:Buldger N,2015)时代的到来,使得情报要素变得更为多元、复杂和多样,情报研究必须同时关注和处理传统情报要素与新的情报要素,并使二者有机融合为一体。竞争情报活动以竞争情报循环为基础,本质上是一个信息处理过程,涵盖了信息需求者、信息收集者、信息分析者等各类企业内部关系主体,同时外部集成要素也将竞合环境下的供应商、客户和竞争对手这三类重要的关系主体纳入研究体系,与企业内部关系主体一起构成了情报价值发现和利用的主导力量。竞争情报的价值取决于情报人员的感知能力、洞察力和信息分析能力,也依赖于企业内部和外部关系主体之间的关系和信息交互活动。当前,企业竞争情报研究在信息和关系的不同分支领域已有大量成果,但在构建同时包含信息和关系的更为全面系统的企业竞争情报体系及其运作方面的研究还十分有限,本文的研究正基于此。在现实社会中任何企业都需要通过战略规划和决策,来确定企业的发展路径和战略方向,以促进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无论怎样的企业,都以提供产品/服务获取价值,都有特定的组织结构、运作流程和企业文化,基于这些企业共性,借用经典的Miles-Snow战略模型,本文将企业从战略角度分为防御型企业、开创型企业和分析型企业三种类型加以研究。不同的主导战略决定了企业组织结构和运作流程的差异,进而决定了企业制度和文化。在动态环境下,企业的战略定位已经演变为其所在的供应链在相应产业市场中的定位,企业的战略决策也必须置于更为完整的战略体系之中进行全面规划。从企业内部到企业外部,从企业战略到供应链战略以及竞争战略,不同战略之间的匹配成为企业选择核心业务领域,确定并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在这一背景下,企业竞争情报活动对企业战略的支持,也开始强调由主要支持企业的竞争战略转向了支持企业的整个战略体系。因此,本文从供应链管理(合作)和企业集成情报的跨学科领域切入,遵循“宏观体系构建——中观企业运作——微观要素关系”的研究思路,层层递进,从理论到实践,主要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1.宏观层面,本文基于“企业供应链”视角,兼顾竞争与合作,将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受者融入,基于博伊索特(Boisot)的信息空间理论和申农(Shannon)与韦弗(Weaver)的信息传播理论,从信息特征和关系主体两个方面对竞合环境下的企业竞争情报循环(CIC)进行了拓展,并基于信息的扩散特征,建立了企业内外部竞争情报活动的动态运作框架,进一步地,本文引入经典的迪尔-肯尼迪(Deal-Kennedy)企业文化理论,对企业内部的显性和隐性关系主体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将企业内部竞争情报活动与企业不同层面的生产运营活动统合起来,形成了企业内部竞争情报运作体系(图3.6);在企业外部,本文以产品/服务为中心,搭建了竞争情报活动内外部交互运作分析框架(图3.7),并分别构建了企业需求端(图3.8)、供应端(图3.10)和战略层(图3.11)的企业竞争情报运作体系,由此,将企业内外部竞争情报活动进行了有机融合,构建了竞合环境下信息和关系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覆盖企业内外部的完整的企业竞争情报体系及其运作流程分析框架。2.中观层面,本文基于企业竞争情报价值链、情报价值以及企业竞争情报在供应链层面的价值研究,对企业内部信息和关系主体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究,构建了企业内部信息和关系的运作分析框架(图4.2),并结合Brititci et al.(2004)的企业合作理论与Wolter(2011)的竞争理论,构建了企业外部合作和竞争关系运作分析框架(图4.5-4.6)。然后借用Miles-Snow战略模型的企业分类和Fisher的供应链特性分析,以供应链合作战略和竞争战略的匹配作为企业的增值目标,将企业竞争情报增值过程与企业内外部运作流程统一起来,分别构建了防御型企业和开创型企业的内外部竞争情报增值运作模式,并运用扩展/虚拟企业模式对合作层面的竞争情报运作流程进行了拓展,为不同企业通过内外部竞争情报运作活动有效制定和实施其竞合战略,不断提升企业运营能力以实现企业增值提供了新的、具有广泛参照性的运作框架。3.微观层面,本文基于企业竞争情报的价值特性,结合战略匹配相关研究,将企业竞争情报的价值实现与企业战略匹配统一起来,首先研究并展示了企业信息和关系要素与企业战略体系的复杂运作系统(图5.1)。然后,为了梳理系统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基于系统观,本文进一步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方法(ISM方法),结合MICMAC方法,构建了基于信息和关系的企业战略匹配解释结构模型(图6.3)。该模型表明:在企业的系统运行过程中,内部各类关系要素起着基础性的关键作用,是内外部战略匹配的驱动力,同时内部协同是外部协同的基础,内部管理应先于外部协同;认知类信息在系统中处于中心地位,表明高层管理人员的认知水平,是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协同的重要中介要素,主导着企业的发展方向;文件类信息有很强的联动作用,具有存量和增量的双重价值;同时,当供应链战略保证了企业的供应链能力,与企业的竞争战略协同运作,并共同支持企业的核心产品战略时,系统就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战略匹配状态;企业的内部信息与关系对企业的内外部战略匹配起着重要的支撑和协同作用,与外部竞合维度的信息和关系要素联动,通过共同支持企业的核心业务和关键流程运作,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在理论层面,本研究整合了企业竞争情报信息和关系维度的研究,形成了新的基于信息和关系的企业竞争情报体系,弥补了当前在理论研究中缺少兼顾信息和关系的系统性框架的不足,丰富了现有的情报理论;其次,研究中对供应链基本结构单元“供应商-企业-客户”和“企业供应链”视角的提炼和引入,使合作层面的研究具备了“企业”中心性,有助于企业竞争情报和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研究视域的拓展和新问题的提出;再次,本研究将情报价值实现与企业的战略匹配统一起来,提出了从战略层面衡量企业竞争情报价值的一般标准,从系统运作层面解决了当前情报价值动态衡量的难题,为竞争情报活动的价值评估提供了理论支持。在实践层面,本文从战略视角提出的防御型企业和开创型企业竞争情报增值运作模式可以演化发展为特定的企业运作模式,体现了理论模式的一般性和广泛参照性;同时,基于信息和关系的企业战略匹配模型的提出,直观清晰地揭示了信息和关系要素在战略匹配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直接用于审视企业的内外部运作流程和个体、部门/群体以及组织间的协同,有助于企业从整体上把控自身的发展,有针对性的、高效地进行管理协调,以改善企业的运行效率,并使企业的战略管理和规划更契合企业的发展需要。另外,本文对ISM方法的应用,无论是在企业竞争情报领域还是供应链管理领域,都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其适用性和有效性已通过本研究得到印证。ISM方法兼具定性和定量特性,在整体关系呈现和过程展示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不仅可以弥补定量研究方法无法展示过程和缺乏整体视域的不足,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定性研究方法的主观性,为相关研究者从系统的整体视域出发开展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可资借鉴的方法路径。
杨国立[6](2019)在《军民情报学融合机理与推进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军民情报学融合是国家安全与发展相统一的战略环境倒逼的结果,是中国情报学特色发展的关键路径。近年来,军、民情报学界均认识到了双方融合的重要性,并在研究成果、项目研究、学术会议中逐渐体现出来。然而,当前对于军民情报学融合的认识和研究一直试图突破体制和机制障碍以及情报秘密属性限制等因素的阻碍,然而,这样的阻碍在短期内难以克服,为了推进军民情报学融合,需要人们改变思路,另辟蹊径。学科发展中的融合本该是水到渠成,但是军、民情报学多年的平行发展与范式冲突导致两者融合为大一统的情报学难以在短期内达成。当下,比较可行的举措是通过军、民情报学的跨界交流与融合为孵化大一统情报学提供基础生长环境。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从学术交流和情报学发展本质规律出发,充分发挥“无形学院”的自觉行为,在学者和学术团体自发行动下推进军民情报学的融合。相较于“他组织”而言,自发行动可能更为有效。例如,相比于“他组织”下的《国家情报法》而言,近年来军、民情报学界所展开的各种自发的学术交流对于推进军民情报学融合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本研究的基本观点是:“军民情报融合”无外乎两种途径,以情报工作的融合促进情报学理论体系的融合;以情报学理论体系的融合推动情报工作、情报体制的融合。前者难度较大,军民情报融合目前宜选择第二种融合路径。相比于体制、机制等建设而言,以学术共同体的自我觉醒和自发行为推进军民情报学融合,是一种更为有效的融合模式。为了使学术共同体的行动更科学、更有效,需要从理论的高度对军民情报学的融合进行指导,“新三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和突变论)有助于深刻揭示军民情报学融的基本机理。另外,有融合就会有分离,在认可他们之间存在分离基础上,控制他们之间不合理的分离,使这些不合理的分离逐渐走向交叉、融合,这是军民情报学融合的核心。推进军民情报学融合,首先需要明确军民情报学融合的必要性问题。本文的第二章和第三章论述这一问题。总体上,军民情报学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体现情报学社会价值、彰显情报学社会地位的关键,是进行中国特色情报学发展的重要路径。其次,需要明确军民情报学融合的机理,简言之,就是回答军民情报学融合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本文的第四章运用耗散结构理论的条件方法论、协同学理论的动力学方法论和突变论的途径方法论系统分析军民情报学融合的机理。主要运用系统观,对军民情报学融合过程中涉及的各要素及其关系以及军民情报学融合系统的结构等进行分析。特别是对关键要素(例如,作为序参量的情报文化、作为主控制变量的需求牵引力等)在融合中的作用以及多角度的要素融合层次性(例如,要素协同—体系协同—范式协同等)进行分析。最后,需要明确军民情报学融合如何推进,简言之,就是回答军民情报学融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本文的第五章在第四章论述的基础上,依据“新三论”提供的方法论,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回答。推进军民情报学融合的着力点主要围绕强化双方共通的基础和控制两者之间不合理的分离这两个方面。针对这两个着力点,本文提出信息流控制、竞合管理和发展路径三个方面的军民情报学融合推进策略。三类策略中,发展路径建设是重点,它具有综合性和逻辑完整性,主要包括目标、出发点、路线、方向与动力和保障;信息流控制和竞合管理包含在发展路径中的各个环节中,其中,信息流控制主要包括信息流控制渠道、信息流控制机制和信息流控制的价值引领,竞合管理主要包括要素层面竞合管理、关系层面竞合管理和过程维度的竞合管理。
崔赛[7](2019)在《基于SNA的企业竞争情报人际关系网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世界经济竞争态势的日益激烈,竞争情报已经成为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之一。企业对竞争情报信息和资源等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企业对竞争情报人际关系网络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市场对竞争情报的迫切需求使得人们开始不断关注获取竞争情报的全新途径和方法,企业竞争情报人际关系网络应时而起,并迅速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对企业竞争情报人际关系网络的研究,对企业在商场中获取先机、赢得优势有重要作用,企业竞争情报各项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竞争情报人际关系网络。企业竞争情报人际关系网络问题是当今许多企业都面临的问题,对企业竞争情报人际关系网络的研究产生于企业管理的实践,研究企业竞争情报人际关系网络结点数量以及各结点间的联系对企业竞争情报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界定了企业竞争情报、竞争情报人际关系网络等概念,通过因子分析法分析了企业竞争情报人际关系网络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企业的竞争情报意识、企业内部员工的沟通体制、企业文化、企业之内员工的竞争意识强弱、企业内的组织机制是怎样的、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状况如何、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以及企业的竞争情报利用能力;然后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提出构建企业竞争情报人际关系网络的流程,并对企业竞争情报人际关系网络个体网和整体网的特征指标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设计问卷,并对A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构建A企业的竞争情报人际关系网络,分别对其个体网的结点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和中介中心度以及整体网的网络密度和凝聚子群进行测算分析,分析表明各部门员工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则具有不同的网络中心度,得出了A企业的竞争情报网络密度较大,情报交流较为密切,且小团体现象可控的结论。本文将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引入对企业竞争情报人际关系网络的研究中,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企业竞争情报人际关系网络,拓展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应用范畴,对企业竞争情报人际关系网络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章菲[8](2019)在《基于竞争情报的大华股份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AI)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传统安防行业步入网络化、高清化和智能化的时代。平安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使得国内安防业不断发展,安防行业也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中坚力量。文章以安防企业大华股份为研究对象,运用波特五力模型、财务分析法、PEST分析法、SWOT分析法等,对大华股份面临的宏微观环境进行论述,对其在行业中所处的竞争地位进行分析,并结合其自身优势和劣势以及竞争对手现状提出适合大华股份的发展战略。文章认为大华股份应采取以差异化战略为主,以发展成为国际多元化跨国企业为目标的发展战略,并提出发展战略的有效实现路径和保障措施,为公司在未来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竞争情报实践支持,巩固和提升大华股份公司在行业内的竞争实力和地位。文章不仅对大华股份公司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对其他安防企业制定发展战略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熊妍[9](2019)在《Web2.0下企业全员竞争情报有效实施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Web2.0为企业情报工作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也进一步提升对竞争情报组织模式的要求。而全员参与竞争情报模式是一种具有很大潜力的情报组织模式。早在80年代,日本就对这种模式积极实践并取得良好效果。美国的“情报百科”充分利用Web2.0来汇聚群体智慧,促进个体参与,充分地展现了这种模式的巨大价值。然而,Web2.0的移动化、碎片化、社交化使原来的组织管理控制模式逐渐失去效力,Web2.0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文化、制度、战略等要素滞后,导致全员情报模式实施更复杂,而企业实践调研结果也表明实施效果不理想。目前,国内外对Web2.0下企业全员竞争情报(以下简称“全员CI2.0”)相关研究较少,尤其是涉及系统阐明Web2.0下企业全员竞争情报有效实施的研究更加微乎其微。因此,探索企业全员CI2.0实施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有效实施的协同策略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本文对国内和国外涉及全员CI2.0相关理论的前人研究进行综述,指出已有研究在全员竞争情报方面的不足,并界定了本研究所涉及的主要概念。其次,基于CAS理论、竞争情报管理控制理论,运用扎根理论方法,从组织层面出发,深入挖掘全员CI2.0实施的五个影响因素为:技术平台、情报制度、情报文化、战略支持、情报组织生态,又从群体层面出发,深入探究全员CI2.0实施的影响因素:战略化因子、结构化因子、社会化因子。然后,结合本文第三章研究结果以及相关文献,构建了全员CI2.0成功实施的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图和流图。最后,通过不同要素组合的协同策略对全员CI2.0参与水平及情报人员比例的影响、个体与团队协作式参与对全员参与水平的影响、不同的情报互动程度及情报投入水平对企业全员CI2.0有效实施的变化过程的影响进行模拟仿真。本研究结果表明:其一,以战略支持为主导的,情报文化、情报制度、技术平台与情报组织生态协同的策略更能提高全员CI2.0参与水平和情报参与人员比例;其二,在实施前期,个体参与对全员CI2.0参与水平提升较多,而中后期,团队协作式参与对全员CI2.0参与水平提升较多;其三,个体与团队协作式参与间的情报互动程度对全员CI2.0参与水平、全员CI2.0环境水平、情报参与人员比例有显着的正相关性;其四,情报投入的增加根据实施的不同阶段,对情报参与人员比例、全员CI2.0参与水平、全要素实施全员CI2.0以及企业绩效有不同影响。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提出提升企业全员CI2.0有效实施的相关协同策略,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为全员CI2.0有效实施提供指导。
才世杰[10](2017)在《网络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能力与服务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网络环境下的数据资源处理技术与方法的应用使企业竞争情报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变革。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所带来的开源化环境和实时化、动态化与异构化的数据结构,要求企业竞争情报工作必须推动流程重构、业务重组。首先,基于共词分析方法梳理了网络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的相关文献及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对与本研究有关的大数据方法与技术、企业竞争情报、竞争情报系统以及网络信息采集与处理等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其次,探讨了网络环境对企业竞争环境、竞争能力所带来的影响及其对竞争情报业务产生的变革。一方面,从外部环境上,讨论了网络信息资源对企业的交易成本、组织边界、供应链环境、决策支持、生产运营战略制定、产品研发、需求预测、市场营销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基于企业内部视角,讨论了网络信息资源对企业业务流程与管理运营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情报获取、分析、服务及系统实现等方面提出企业竞争情报业务未来发展趋势。第三,探讨了网络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能力要素。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构建了企业竞争情报能力要素的结构方程(SEM)模型,探讨了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以及企业竞争情报获取、分析、服务、系统部署等诸多能力与企业绩效间的作用关系。基于对数据的分析和对假设的验证,指出这些因素在促进企业绩效方面发挥着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的重要作用。其中,情报分析能力是核心,情报获取能力是前提,情报系统部署能力是基础,内部资源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式微,而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将成为重要的能力。第四,研究了网络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采集与获取问题。探讨了基于关键词检索、网络日志数据、网络结构数据以及网页内容语义分析四种网络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的获取方式;研究了企业竞争情报异源异构数据进行整合的方式,包括企业外部公开数据与企业内部数据的整合、网络数据与第三方数据库资源的整合等。第五,研究了网络环境下的企业竞争情报处理与分析问题。提出了多层次的分析方法体系,该分析方法体系包括宏观环境、产业环境、市场环境、竞争环境以及企业内部资源五层架构。由于这些方法是通用的竞争情报分析方法,根据网络环境数据的特征,还提出了基于网页信息的语义表示方法;并提出了语义概念模型,用以表示语义关系。此外,还详细地归纳了基于大数据的企业竞争情报处理与分析技术,并对国内外企业竞争情报典型分析工具的功能进行了比较分析。第六,探讨了网络环境下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体系。提出了基于云服务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体系架构,整个架构由资源接入、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服务、软件服务、传输服务及应用服务六个层次构成。同时,介绍了企业竞争情报服务安全体系,构建了包括系统平台、物理环境、网络基础、应用服务、管理运营六个层面在内的云平台企业竞争情报服务安全体系架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竞争情报个性化服务、协同咨询服务及专家顾问服务三种服务模式。最后,基于应用的视角,以平原同力水泥企业为例,提出了网络环境下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设计思路及部署实施方案。整个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分为情报采集、整理、分析、服务以及管理等功能,对每一功能模块的设计思路进行了详细介绍,深入介绍了各个子系统的实现方案与技术要点,设计了系统原型。
二、Lexis-Nexis及其在企业竞争情报工作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exis-Nexis及其在企业竞争情报工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新零售企业竞争情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难点及创新之处 |
1.5.1 研究难点 |
1.5.2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我国新零售企业开展竞争情报工作的理论基础 |
2.1 新零售的相关理论 |
2.1.1 新零售的相关概念 |
2.1.2 新零售业的主要特征 |
2.1.3 新零售业发展趋势 |
2.2 竞争情报相关理论 |
2.2.1 我国新零售企业竞争环境概述 |
2.2.2 我国新零售企业竞争对手概述 |
2.2.3 我国新零售企业竞争策略概述 |
第三章 我国新零售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现状 |
3.1 调查问卷设计思路 |
3.2 问卷统计分析 |
3.3 竞争环境对新零售企业的影响 |
3.3.1 宏观环境 |
3.3.2 微观环境分析 |
3.4 新零售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现状 |
第四章 新零售企业竞争情报工作存在的问题 |
4.1 问题概述 |
4.1.1 盒马鲜生的现行战略分析 |
4.1.2 盒马鲜生的竞争实力分析 |
4.2 基于PEST(模型)原因分析 |
4.2.1 苏宁小店的基本情况介绍 |
4.2.2 苏宁小店的竞争环境分析 |
4.2.3 微观竞争环境分析 |
4.3 问题的解决路径 |
4.3.1 调整企业战略管理适应企业竞争情报服务发展需要 |
4.3.2 推动企业竞争情报体系构建使企业竞争情报服务具备发展空间 |
4.3.3 保障企业竞争情报人才发展使企业竞争情报服务充满潜能 |
4.3.4 做好反竞争情报保障企业核心利益 |
第五章 我国新零售企业竞争情报未来发展策略 |
5.1 新零售企业战略管理调整策略 |
5.2 新零售企业竞争情报体系构建策略 |
5.3 新零售企业竞争情报人才发展策略 |
5.4 新零售企业反竞争情报策略 |
5.4.1 新零售企业情报保护策略 |
5.4.2 伪情报策略 |
5.4.3 新零售企业情报泄露的应急策略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研问卷 |
致谢 |
(2)复杂系统视角下Web2.0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绩效影响因素仿真研究 ——基于计算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方法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5 创新之处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2.1 竞争情报相关研究 |
2.1.1 竞争情报 |
2.1.2 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 |
2.1.3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 |
2.2 Web2.0 竞争情报相关研究 |
2.2.1 Web2.0 情报技术应用 |
2.2.2 Web2.0 人际情报网络 |
2.2.3 Web2.0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 |
2.3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绩效相关研究 |
2.3.1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绩效影响因素 |
2.3.2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绩效评价指标 |
2.4 复杂自适应系统相关研究 |
2.4.1 复杂自适应系统内涵 |
2.4.2 CAS理论在竞争情报领域的应用 |
2.5 其他相关理论 |
2.5.1 计算实验理论 |
2.5.2 复杂网络理论 |
2.6 研究评述 |
第三章 基于复杂系统的Web2.0 企业情报系统绩效影响因素机理分析 |
3.1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复杂性分析及其在Web2.0 下的演进 |
3.1.1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复杂性分析 |
3.1.2 Web2.0 下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复杂性演进 |
3.2 理论框架及模型提出 |
3.2.1 复杂系统视角下的Web2.0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绩效影响因素框架 |
3.2.2 复杂系统视角下的Web2.0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绩效影响因素模型 |
3.3 Web2.0 下关键因素对竞争情报系统绩效的影响机理分析 |
3.3.1 扫描模式 |
3.3.2 个体因素 |
3.3.3 网络因素 |
3.3.4 组织支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Multi-Agent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仿真实验研究 |
4.1 Multi-Agent建模方法与仿真平台 |
4.2 建模目标与思路 |
4.3 仿真假设 |
4.4 企业情报系统绩效的测量指标 |
4.5 模型构建 |
4.5.1 外部环境属性 |
4.5.2 组织结构属性 |
4.5.3 个体能力属性 |
4.5.4 组织支持属性 |
4.5.5 仿真主体属性 |
4.6 交互规则及考察指标描述 |
4.6.1 组织外部环境扫描规则 |
4.6.2 组织内部知识学习规则 |
4.6.3 个体知识水平计算规则 |
4.6.4 企业情报系统绩效测度 |
4.7 仿真参数设定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仿真结果与分析 |
5.1 扫描模式和网络因素对CIS绩效的影响 |
5.1.1 传统组织结构下环境扫描模式对CIS绩效的影响 |
5.1.2 Web2.0 组织结构下环境扫描模式对CIS绩效的影响 |
5.2 个体因素和扫描模式对CIS绩效的影响 |
5.2.1 低能力水平下环境扫描模式对CIS绩效的影响 |
5.2.2 高能力水平下环境扫描模式对CIS绩效的影响 |
5.2.3 正态分布能力水平下环境扫描模式对CIS绩效的影响 |
5.3 个体因素和网络因素对CIS绩效的影响 |
5.3.1 低能力水平下网络因素对CIS绩效的影响 |
5.3.2 高能力水平下网络因素对CIS绩效的影响 |
5.3.3 正态分布能力水平下网络因素对CIS绩效的影响 |
5.4 个体因素和组织支持对CIS绩效的影响 |
5.4.1 低能力水平下组织支持对CIS绩效的影响 |
5.4.2 高能力水平下组织支持对CIS绩效的影响 |
5.4.3 正态分布能力水平下组织支持对CIS绩效的影响 |
5.5 组织支持和扫描模式对CIS绩效的影响 |
5.5.1 低组织支持下环境扫描模式对CIS绩效的影响 |
5.5.2 高组织支持下环境扫描模式对CIS绩效的影响 |
5.5.3 不同扫描模式下组织支持对CIS绩效的影响 |
5.6 组织支持和网络因素对CIS绩效的影响 |
5.6.1 低组织支持下网络因素对CIS绩效的影响 |
5.6.2 高组织支持下网络因素对CIS绩效的影响 |
5.6.3 不同网络因素下组织支持对CIS绩效的影响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管理启示 |
6.1 重视Web2.0 下企业CIS全要素实施的协同管理 |
6.2 加大Web2.0 环境下全员情报的投入力度 |
6.3 创造Web2.0 下协作参与的情报工作环境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工作概况 |
(3)基于竞争情报分析的房地产企业竞争策略选择研究 ——以沈阳华润置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当前研究不足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 |
2.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房地产业 |
2.1.1 房地产企业发展历程 |
2.1.2 房地产市场的特点 |
2.1.3 房地产产品的特点 |
2.2 竞争情报 |
2.2.1 竞争情报定义 |
2.2.2 竞争环境 |
2.2.3 竞争对手 |
2.3 竞争策略 |
2.3.1 成本领先策略 |
2.3.2 差异化策略 |
2.3.3 集中化策略 |
3 房地产企业竞争情报分析框架 |
3.1 房地产企业竞争情报分析框架构建原则 |
3.2 总体框架 |
3.3 竞争环境情报分析模块 |
3.3.1 宏观分析子模块 |
3.3.2 地域性分析子模块 |
3.4 竞争对手情报分析模块 |
3.4.1 竞争对手识别子模块 |
3.4.2 竞争对手分析子模块 |
3.5 竞争策略选择模块 |
3.5.1 成本领先策略 |
3.5.2 差异化策略 |
3.5.3 集中化策略 |
3.6 情报信息收集 |
4 案例分析 |
4.1 沈阳华润置地发展概况 |
4.2 竞争环境情报分析 |
4.2.1 宏观分析 |
4.2.2 地域性分析 |
4.2.3 竞争环境情报分析结果 |
4.3 竞争对手情报分析 |
4.3.1 品牌形象 |
4.3.2 土地储备 |
4.3.3 业务布局 |
4.3.4 营销模式 |
4.3.5 综合收益 |
4.3.6 竞争对手情报分析结果 |
4.4 竞争策略选择 |
4.4.1 差异化策略的可行性 |
4.4.2 差异化策略的具体实施 |
5.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创新点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5.3.1 研究不足 |
5.3.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Web2.0下环境扫描、知识整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Web2.0环境相关研究综述 |
2.1.1 Web2.0概念与特征 |
2.1.2 Web2.0技术与应用 |
2.1.3 Web2.0环境特征 |
2.2 环境扫描理论 |
2.2.1 环境扫描概念 |
2.2.2 环境扫描对象 |
2.2.3 环境扫描信息源 |
2.2.4 环境扫描维度 |
2.2.5 环境扫描影响因素研究 |
2.3 知识整合相关研究综述 |
2.3.1 知识整合概念 |
2.3.2 知识整合维度 |
2.3.3 Web2.0下的知识整合 |
2.4 企业绩效相关研究综述 |
2.4.1 企业绩效概念 |
2.4.2 企业绩效评价指标 |
2.5 研究述评 |
第三章 Web2.0下企业环境扫描行为构思开发 |
3.1 开发前的准备 |
3.1.1 企业环境扫描行为理论框架 |
3.1.2 文献回顾 |
3.2 研究方法选择 |
3.2.1 扎根理论介绍 |
3.2.2 访谈设计与实施 |
3.3 扎根理论编码分析 |
3.3.1 开放性编码 |
3.3.2 主轴编码 |
3.3.3 选择性编码 |
3.4 研究结果总结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假设提出与理论模型构建 |
4.1 研究假设 |
4.1.1 Web2.0环境特征与环境扫描关系假设 |
4.1.2 环境扫描与企业绩效关系假设 |
4.1.3 环境扫描与知识整合关系假设 |
4.1.4 知识整合与企业绩效关系假设 |
4.1.5 知识整合中介效应假设 |
4.2 理论模型构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收集与分析 |
5.1 问卷设计 |
5.2 变量测度 |
5.2.1 Web2.0环境特征测度 |
5.2.2 环境扫描测度 |
5.2.3 知识整合测度 |
5.2.4 企业绩效测度 |
5.3 问卷前测与正式问卷 |
5.3.1 预调研数据回收 |
5.3.2 预调研数据分析 |
5.3.3 正式问卷生成 |
5.4 正式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5.4.1 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
5.4.2 样本描述性统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证分析 |
6.1 结构方程模型简介 |
6.2 信度分析与效度检验 |
6.2.1 信度分析 |
6.2.2 效度检验 |
6.3 模型构建与假设检验 |
6.3.1 Web2.0环境特征与环境扫描关系模型检验 |
6.3.2 环境扫描与企业绩效关系模型检验 |
6.3.3 环境扫描与知识整合关系模型检验 |
6.3.4 知识整合与企业绩效关系检验 |
6.3.5 整体模型关系检验 |
6.4 中介效应检验 |
6.4.1 中介效应简述 |
6.4.2 知识整合中介效应检验 |
6.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6.5.1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
6.5.2 Web2.0环境特征对环境扫描的影响讨论 |
6.5.3 环境扫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讨论 |
6.5.4 环境扫描对知识整合的影响讨论 |
6.5.5 知识整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讨论 |
6.5.6 知识整合中介效应影响讨论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管理启示 |
7.2.1 跟紧Web2.0环境发展步伐 |
7.2.2 改善企业环境扫描行为 |
7.2.3 重视知识整合作用 |
7.2.4 提升Web2.0技术应用 |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7.3.1 研究不足 |
7.3.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
附录 |
附录A 访谈提纲 |
附录B Web2.0下环境扫描、知识整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5)竞合环境下基于信息和关系的企业战略匹配研究 ——企业集成情报运作与价值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理论意义 |
1.2.3 实践意义 |
1.3 基础理论观点 |
1.3.1 信息与关系 |
1.3.2 供应链结构单元:供应商-企业-客户 |
1.3.3 竞合情报观 |
1.3.4 战略匹配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1.6 创新之处 |
1.6.1 信息与关系维度的整合 |
1.6.2 独特的理论研究视角 |
1.6.3 竞争情报价值与战略匹配的统一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企业竞争情报的双维度——信息与关系 |
2.1.1 竞争情报的信息维度 |
2.1.2 竞争情报的关系维度 |
2.2 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竞争情报 |
2.2.1 供应链管理 |
2.2.2 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竞争情报研究 |
2.3 企业竞争情报价值、供应链增值与供应链情报价值 |
2.3.1 企业竞争情报价值 |
2.3.2 供应链增值 |
2.3.3 供应链情报价值 |
2.4 情报价值实现与战略匹配 |
第三章 竞合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体系及其运作流程分析 |
3.1 竞合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活动中的信息流程分析 |
3.2 信息的扩散特征与企业内外部竞争情报活动的动态过程 |
3.3 竞合环境下的企业竞争情报体系及其运作流程 |
3.3.1 企业内部信息、内部关系和内部竞争情报运作流程 |
3.3.2 企业外部信息、外部关系和外部竞争情报运作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竞合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增值运作模式研究 |
4.1 企业的信息类型、内部关系及企业内部信息和关系的运作框架 |
4.1.1 企业的信息类型 |
4.1.2 企业的内部关系角色及其信息特性对企业运营决策的支持 |
4.1.3 企业内部运营活动中的信息过程和关系运作框架 |
4.2 企业外部竞争情报运作中的合作与竞争关系框架 |
4.2.1 企业合作关系框架 |
4.2.2 企业竞争关系框架 |
4.3 企业类型与供应链类型 |
4.3.1 企业类型 |
4.3.2 供应链类型 |
4.4 不同类型企业的内外部竞争情报增值运作模式研究 |
4.4.1 防御型企业的竞争情报增值运作模式 |
4.4.2 开创型企业的竞争情报增值运作模式 |
4.4.3 扩展/虚拟企业模式在合作层面对企业增值运作模式的拓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信息-关系与企业战略体系运作系统 |
5.1 企业信息和关系分析 |
5.1.1 企业内部信息与关系 |
5.1.2 企业外部信息与关系 |
5.2 企业战略体系分析 |
5.2.1 企业内部战略 |
5.2.2 企业外部战略 |
5.3 信息-关系与企业战略体系运作系统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信息和关系的企业战略匹配模型构建与系统分析 |
6.1 企业战略匹配模型构建 |
6.1.1 系统分析法——解释结构模型法(ISM) |
6.1.2 基于信息和关系的企业战略匹配模型构建 |
6.2 系统分析与讨论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启示与展望 |
7.1 主要的理论分析框架 |
7.1.1 企业内部运作框架 |
7.1.2 企业内外部交互框架 |
7.1.3 竞争情报活动与内部流程的统一框架 |
7.1.4 企业外部合作与竞争关系框架 |
7.2 主要结论 |
7.2.1 信息和关系的统一 |
7.2.2 竞争和合作的统一 |
7.2.3 情报价值和战略匹配的统一 |
7.3 管理启示 |
7.3.1 管理决策启示 |
7.3.2 理论研究启示 |
7.3.3 研究方法启示 |
7.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学术活动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6)军民情报学融合机理与推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目标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论文结构与研究创新 |
1.4.1 论文结构 |
1.4.2 研究创新 |
1.5 研究问题界定 |
1.5.1 研究对象界定 |
1.5.2 军民情报学融合中军、民情报的定位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军事情报学研究 |
2.1.1 发展历程简述 |
2.1.2 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简述 |
2.2 民口情报学研究 |
2.2.1 发展历程简述 |
2.2.2 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简述 |
2.2.3 国内情报学研究现状分析 |
2.2.4 国外“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研究现状分析 |
2.3 军民情报融合研究 |
2.3.1 美国和以色列情报工作的军民融合 |
2.3.2 竞争情报与公开来源情报利用中的军民融合 |
2.3.3 中国特色的军民情报融合研究 |
第3章 面向军民融合的现代情报学与情报工作 |
3.1 现代情报学发展取向 |
3.1.1 情报学知识体系的创新发展 |
3.1.2 界定基于Intelligence属性的情报学核心问题域 |
3.1.3 重视情报学教育与情报工作的匹配 |
3.1.4 加强情报组织融合 |
3.1.5 从历史中获得镜鉴 |
3.2 总体国家安全观背景下情报工作深化 |
3.2.1 树立总体国家情报思维 |
3.2.2 构建总体国家情报工作体系 |
3.2.3 以任务为情报工作的组织线索 |
3.2.4 形成多层次情报工作策略 |
3.3 军民融合视角下现代情报学的发展 |
第4章 军民情报学融合机理 |
4.1 军民情报学融合的基础 |
4.1.1 军、民情报学关系构成了融合的客观基础 |
4.1.2 信息链奠定了两者关系的理论基础 |
4.1.3 致力于内涵式大情报观构筑为融合提供了动力 |
4.1.4 国家安全与发展的统一增强了融合的活力 |
4.1.5 对情报秘密属性看法的转变奠定了融合的文化基础 |
4.2 基于“新三论”的军民情报学融合机理分析 |
4.2.1 以系统论的方法解析军民情报学融合过程 |
4.2.2 军民情报学融合系统的耗散性机理 |
4.2.3 军民情报学融合系统各要素的协同机理 |
4.2.4 军民情报学融合系统演化过程中的突变机理 |
4.3 基于“新三论”的军民情报学融合整体分析框架 |
第5章 军民情报学融合的推进策略 |
5.1 基于“新三论”的军民情报学融合推进模型 |
5.2 军民情报学融合信息流控制策略 |
5.2.1 信息流控制自发性 |
5.2.2 信息流控制渠道 |
5.2.3 信息流控制机制 |
5.2.4 信息流控制的价值引领 |
5.3 军民情报学融合竞合管理策略 |
5.3.1 军民情报学融合中的竞合关系及其自发特性 |
5.3.2 要素层面的竞合管理 |
5.3.3 关系层面的竞合管理 |
5.3.4 过程维度的竞合管理 |
5.4 军民情报学融合发展路径建设 |
5.4.1 军民情报学融合发展路径自发特性 |
5.4.2 目标着眼于为孵化“大一统情报学”酝酿学术环境 |
5.4.3 以学术研究的问题化为出发点 |
5.4.4 以学科层面的融合为路线 |
5.4.5 将解决时代发展的“大问题”作为方向和动力 |
5.4.6 制定保障措施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和贡献 |
6.1.1 研究结论 |
6.1.2 研究贡献 |
6.2 研究局限和展望 |
6.2.1 研究局限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阶段研究成果 |
致谢 |
(7)基于SNA的企业竞争情报人际关系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1.5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3 企业竞争情报人际关系网络影响因素分析 |
3.1 问卷设计与调查 |
3.2 信度、效度和主成分分析 |
3.3 企业竞争情报人际关系网络主要影响因素 |
3.4 本章小结 |
4 企业竞争情报人际关系网络特征指标分析与构建流程 |
4.1 企业竞争情报人际关系网络的特征指标分析 |
4.2 企业竞争情报人际关系网络构建流程 |
4.3 本章小结 |
5 A企业竞争情报人际关系网络的个案分析 |
5.1 A企业竞争情报人际关系网络的问卷设计与调查 |
5.2 A企业内部竞争情报人际关系网络及指标测算 |
5.3 A企业外部竞争情报人际关系网络及指标测算 |
5.4 个案分析的结果及评估反馈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基于竞争情报的大华股份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2 大华股份经营现状分析 |
2.1 公司概述 |
2.2 产品与服务 |
2.2.1 产品 |
2.2.2 销售服务 |
2.3 财务分析 |
2.3.1 财务基本状况 |
2.3.2 财务指标分析 |
2.4 技术研发 |
2.4.1 研发投入 |
2.4.2 专利分析 |
2.5 人力资源 |
3 大华股份竞争环境情报分析 |
3.1 基于PEST的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微观环境分析 |
3.2.1 行业总体状况 |
3.2.2 行业五力分析 |
4 大华股份竞争对手情报分析 |
4.1 竞争对手的选择 |
4.2 海康威视:大华股份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4.2.1 公司概况 |
4.2.2 财务分析 |
4.2.3 技术研发 |
4.2.4 人力资源 |
4.3 大华股份与海康威视的对比分析 |
4.3.1 产业布局对比 |
4.3.2 财务信息对比 |
4.3.3 技术研发对比 |
4.3.4 web评价分析 |
4.3.5 竞争对手对比小结 |
5 基于SWOT分析的大华股份发展战略选择 |
5.1 大华股份SWOT分析 |
5.1.1 优势 |
5.1.2 劣势 |
5.1.3 机会 |
5.1.4 威胁 |
5.1.5 SWOT分析总结 |
5.2 大华股份发展战略的选择 |
5.2.1 安防企业可选择的发展战略 |
5.2.2 大华股份的发展战略选择 |
6 大华股份发展战略的实现路径与保障措施 |
6.1 大华股份发展战略的实现路径 |
6.1.1 推进技术创新,实现产品差异化 |
6.1.2 创建竞争优势,布局渠道差异化 |
6.1.3 定位客户需求,建立服务差异化 |
6.1.4 布局全球市场,推进国际化发展 |
6.2 大华股份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 |
6.2.1 管理组织架构优化 |
6.2.2 人力资源优化和企业文化建设 |
6.2.3 完善市场营销体系 |
6.2.4 品牌化建设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个人简历 |
(9)Web2.0下企业全员竞争情报有效实施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5.1 Web2.0、企业2.0、CI和CI2.0 |
1.5.2 全员CI2.0 |
1.5.3 全员CI2.0有效实施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
2.1 Web2.0下的竞争情报关键理论 |
2.1.1 Web2.0对竞争情报价值链的影响 |
2.1.2 Web2.0下竞争情报协同理论 |
2.1.3 Web2.0下人际情报网络 |
2.2 Web2.0下的全员竞争情报组织模式内涵 |
2.2.1 全员竞争情报的内涵 |
2.2.2 全员CI2.0的组织模式 |
2.3 全员CI2.0实施的组织影响因素研究 |
2.4 其他相关理论 |
2.4.1 竞争情报管理控制理论 |
2.4.2 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CAS理论) |
2.4.3 扎根理论 |
2.4.4 系统动力学 |
2.5 研究评述 |
第三章 全员CI2.0实施的影响因素研究 |
3.1 CAS下全员CI2.0实施框架 |
3.1.1 全员CI2.0组织模式的演进 |
3.1.2 全员CI2.0实施框架 |
3.2 组织层面视角下全员CI2.0实施的影响因素研究 |
3.2.1 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
3.2.2 扎根理论编码过程 |
3.2.3 维度解释 |
3.3 群体层面视角下全员CI2.0实施的影响因素研究 |
3.3.1 战略化因子 |
3.3.2 社会化因子 |
3.3.3 结构化因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员CI2.0有效实施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4.1 系统目标与边界的划分 |
4.1.1 系统目标 |
4.1.2 系统边界 |
4.2 系统结构分析 |
4.3 企业全员CI2.0有效实施的子系统分析 |
4.3.1 实施前组织投入子系统分析 |
4.3.2 自上而下变革实施子系统分析 |
4.4 企业全员CI2.0有效实施的因果关系分析 |
4.5 企业全员CI2.0有效实施的系统动力学流图构建 |
4.5.1 模型变量设置与说明 |
4.5.2 建立模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动力学模拟与结果分析 |
5.1 系统方程 |
5.2 参数估计 |
5.2.1 参数估计方法 |
5.2.2 参数设置及说明 |
5.3 模型的基本有效性检验 |
5.4 企业全员CI2.0有效实施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情境模拟 |
5.4.1 全员CI2.0参与水平的仿真分析 |
5.4.2 情报参与人员比例的仿真分析 |
5.4.3 情报互动程度的仿真分析 |
5.4.4 情报投入水平的仿真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企业全员CI2.0有效实施的对策 |
6.2.1 加强企业全员CI2.0实施的组织影响因素的建设 |
6.2.2 重视对全要素实施的协同管理 |
6.2.3 提高个体参与与团队协作式参与的情报互动程度 |
6.2.4 加大对全员情报的投入力度 |
6.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工作概况 |
附录 |
附录A 访谈提纲 |
附录B 调查问卷 |
(10)网络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能力与服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其文献计量分析 |
1.2.1 数据来源与数据整理 |
1.2.2 网络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的研究视域 |
1.2.3 类团的成熟度与向心度 |
1.2.4 类团的主要研究内容 |
1.2.5 知识网络及其中心性分析 |
1.3 本研究的逻辑起点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6 创新之处 |
2 网络环境对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大数据及其在企业的应用研究 |
2.1.2 企业竞争情报相关研究 |
2.1.3 竞争情报系统相关研究 |
2.1.4 网络信息采集与处理相关研究 |
2.2 网络环境下企业组织边界的变化 |
2.2.1 企业组织边界的决定因素 |
2.2.2 网络信息资源推动企业外部交易成本降低 |
2.2.3 网络信息资源推动企业内部运营成本降低 |
2.2.4 网络环境下企业边界变动的两种方式 |
2.3 网络信息资源对企业供应链环境的影响 |
2.4 网络信息资源对企业决策能力的影响 |
2.4.1 网络信息资源对企业管理决策环境的影响 |
2.4.2 网络信息资源对企业管理决策数据的影响 |
2.4.3 网络信息资源对企业管理决策者的影响 |
2.4.4 网络信息资源对管理决策组织的影响 |
2.5 网络信息资源对企业运营生产能力的影响 |
2.5.1 网络信息资源对企业运营生产战略的影响 |
2.5.2 网络信息资源对企业产品研发的影响 |
2.5.3 网络信息资源对企业需求预测的影响 |
2.6 网络信息资源对企业市场营销能力的影响 |
2.6.1 精确化营销 |
2.6.2 客户关系管理 |
2.6.3 商品销售管理 |
2.6.4 企业营销组织结构的变革 |
2.7 本章小结 |
3 网络环境下的企业竞争情报业务变革 |
3.1 网络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机遇 |
3.1.1 数据的全面性与广泛性 |
3.1.2 新方法与新技术的引入 |
3.1.3 数据的精细化与实时性 |
3.2 网络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面临的问题 |
3.2.1 数据的涌现性和多样性给情报分析带来困难 |
3.2.2 数据的动态性使情报采集面对挑战 |
3.2.3 网络信息资源的异构性与复杂性给情报分析方法带来挑战 |
3.2.4 强技术性对情报人员的业务能力带来考验 |
3.3 数据驱动企业竞争情报业务逻辑变革 |
3.3.1 网络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数据环境变革 |
3.3.2 网络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业务需求变革 |
3.3.3 网络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业务流程变革 |
3.4 大数据技术在企业竞争情报业务中的应用 |
3.4.1 企业竞争情报中大数据分析的特性 |
3.4.2 大数据技术在情报获取与分析中的应用 |
3.4.3 大数据技术在情报决策中的应用 |
3.5 网络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业务的发展方向 |
3.5.1 情报获取:数据和信息的集成采集 |
3.5.2 情报预处理:数据的清洗与过滤 |
3.5.3 情报分析:时实性、动态性及预见性 |
3.5.4 情报服务:从可视化到智能化和一体化 |
3.5.5 情报系统实现:高效率与可拓展性的技术和工具 |
3.6 本章小结 |
4 网络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
4.1 基于绩效的企业竞争情报能力 |
4.1.1 企业绩效与竞争情报能力的相关研究 |
4.1.2 网络环境下企业绩效与竞争情报的新变化 |
4.2 企业竞争情报能力要素关系:假设与建模 |
4.2.1 理论模型的构建 |
4.2.2 变量的测量 |
4.3 模型验证与讨论 |
4.3.1 模型验证 |
4.3.2 讨论与启示 |
4.4 网络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核心能力 |
4.4.1 有效精准的情报获取能力 |
4.4.2 深度的情报分析能力 |
4.4.3 全方位的服务能力 |
4.4.4 高效的情报系统部署能力 |
4.5 本章小结 |
5 面向网络环境的企业竞争情报获取 |
5.1 企业竞争情报获取的来源与原则 |
5.1.1 情报源的获取思路 |
5.1.2 网络信息:企业竞争情报的主要内容 |
5.1.3 企业竞争情报获取的主要原则 |
5.2 网络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获取方式 |
5.2.1 基于关键词的情报检索方法 |
5.2.2 基于日志数据的情报获取方法 |
5.2.3 基于网络结构及站点数据的情报获取方法 |
5.2.4 基于内容语义的情报知识挖掘方法 |
5.3 企业竞争情报内外部数据的整合 |
5.4 本章小结 |
6 网络环境下的企业竞争情报分析体系 |
6.1 多层次的企业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 |
6.1.1 企业环境的层次及其要素 |
6.1.2 企业竞争情报分析方法多层架构 |
6.2 企业竞争情报信息的语义化表示方法 |
6.2.1 基于web的企业竞争情报信息抽取 |
6.2.2 网络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语义表示模型 |
6.2.3 企业竞争情报的概念模型 |
6.3 基于大数据的企业竞争情报处理与分析技术 |
6.3.1 企业竞争情报大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的特点 |
6.3.2 企业竞争情报大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类型 |
6.3.3 基于大数据的企业竞争情报处理与分析技术体系 |
6.3.4 国内外企业竞争情报典型分析工具功能比较 |
6.4 本章小结 |
7 面向网络环境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体系 |
7.1 网络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服务的特征 |
7.1.1 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的颠覆性与重构性 |
7.1.2 企业竞争情报服务过程的多模态性与自组织性 |
7.1.3 企业竞争情报资源的异构性与分布式关联性 |
7.1.4 企业竞争情报服务运维的可扩展性与可持续性 |
7.2 基于云平台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体系架构 |
7.2.1 资源接入层 |
7.2.2 基础设施服务层 |
7.2.3 平台服务层 |
7.2.4 软件服务层 |
7.2.5 传输服务层 |
7.2.6 应用服务层 |
7.3 企业竞争情报服务安全体系 |
7.3.1 企业竞争情报服务中的系统平台安全 |
7.3.2 企业竞争情报服务中的物理环境安全 |
7.3.3 企业竞争情报服务中的网络基础安全 |
7.3.4 企业竞争情报服务中的应用服务安全 |
7.3.5 企业竞争情报服务中的管理运营安全 |
7.4 企业竞争情报服务的三种模式 |
7.4.1 基于云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类型 |
7.4.2 企业竞争情报个性化服务模式 |
7.4.3 协同咨询竞争情报服务模式 |
7.4.4 专家顾问竞争情报服务模式 |
7.5 本章小结 |
8 面向网络环境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构建——以平原同力水泥企业为例 |
8.1 系统架构设计 |
8.1.1 基本情况 |
8.1.2 系统运行环境 |
8.1.3 系统体系架构 |
8.2 系统管理功能模块 |
8.2.1 用户管理 |
8.2.2 权限管理 |
8.2.3 系统手机短消息管理 |
8.3 情报采集系统 |
8.3.1 情报采集数据源与功能框架 |
8.3.2 基础数据管理 |
8.3.3 采集任务管理 |
8.3.4 内容库管理 |
8.3.5 新闻采集策略 |
8.3.6 信息整理 |
8.4 情报分析系统 |
8.4.1 情报分析系统框架 |
8.4.2 基础文本挖掘工作 |
8.4.3 评价体系构建 |
8.4.4 意见挖掘模块 |
8.5 情报服务系统 |
8.5.1 企业舆情信息 |
8.5.2 竞争对手信息 |
8.5.3 行业及政策动态 |
8.5.4 检索模块 |
8.5.5 详情展示 |
8.6 本章小结 |
9 总结与展望 |
9.1 总结 |
9.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Lexis-Nexis及其在企业竞争情报工作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零售企业竞争情报研究[D]. 刘伟.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2]复杂系统视角下Web2.0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绩效影响因素仿真研究 ——基于计算实验[D]. 刘昊来. 江苏大学, 2020(05)
- [3]基于竞争情报分析的房地产企业竞争策略选择研究 ——以沈阳华润置地为例[D]. 左佳蕊.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4]Web2.0下环境扫描、知识整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D]. 李慧. 江苏大学, 2020(05)
- [5]竞合环境下基于信息和关系的企业战略匹配研究 ——企业集成情报运作与价值实现[D]. 毋江波. 山西大学, 2019(02)
- [6]军民情报学融合机理与推进策略研究[D]. 杨国立. 南京大学, 2019(01)
- [7]基于SNA的企业竞争情报人际关系网络研究[D]. 崔赛.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8]基于竞争情报的大华股份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 章菲.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9]Web2.0下企业全员竞争情报有效实施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D]. 熊妍. 江苏大学, 2019(02)
- [10]网络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能力与服务体系研究[D]. 才世杰. 武汉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