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ffects of Berberine Chloride and Coadministration with Cyclosporin on Liver Microsomal Cytochrome P450 Isoenzyme and MDR1 in Rat(论文文献综述)
刘名义[1](2020)在《基于核受体-CYP450/OATPs通路研究小檗碱对调血脂药代谢和转运的调控作用及分子学机制》文中认为背景:小檗碱(Berberine,BBR)是一种从天然药物中提取的异喹啉类生物碱,常用于胃肠道疾病的治疗。近年的研究证实其可通过增加LDL-C受体的表达,激活AMP激酶和阻断MAPK/ERK通路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脂的水平。他汀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甲羟戊酸的合成,减少胆固醇在肝脏的合成而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是临床常用的调血脂药。基于BBR与他汀类药物调血脂作用机制的不同,临床上常将BBR与他汀类药联合应用于高脂血症的治疗。但有报道他汀类药物引发的横纹肌溶解副作用,60%是因联合用药改变代谢或转运特性所致,故而BBR对药物代谢酶和转运体的影响备受学者关注。研究发现,BBR及其(40)相代谢产物小檗红碱(Berberrubine,BRB)、去亚甲基小檗碱(Demethylene berberine,DBB)在肝脏中浓度远高于血浆中浓度,且可影响药物的代谢酶和转运体功能,然BBR与他汀类药物联合应用后,是否因其对药物代谢酶和转运体的作用导致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尚属未知,确应系统探究。值得一提的是,诸多研究表明,核受体在调控药物代谢和转运相关的靶基因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BBR亦通过激活肝X受体α(liver X receptor alpha,LXRα),增加巨噬细胞中ABCA1转运体的表达,降低细胞中胆固醇的堆积并减少泡沫细胞的形成。然而,围绕核受体-代谢酶/转运体的通路,BBR对调血脂药的代谢和转运到底有何影响迄今亦无研究报告。因此,对BBR在核受体-CYP450/OATPs通路上的作用展开深入系统研究,可为BBR与他汀类药物合理联用提供科学依据。本课题旨在通过Hep G2细胞模型考察BBR及其代谢产物BRB、DBB对CYP450酶和OATP1B1转运体表达及代谢转运他汀类药物的影响;并在大鼠模型中研究长期给予BBR后对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药代动力学过程,分析药动学特征改变与代谢酶和转运体活性的关联;最后,在Hep G2细胞模型上,通过RT-q PCR、Western-blot和双荧光素素酶报告基因及RNA干扰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究BBR在核受体-CYP450/OATPs通路上的调控作用及分子学机制。目的:1.系统研究在Hep G2细胞中BBR、BRB和DBB对CYP1A2、3A4、2B6m RNA、蛋白表达及酶代谢底物活性的影响。2.系统研究在Hep G2细胞中BBR、BRB和DBB对OATP1B1 m RNA、蛋白表达及转运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的影响。3.运用SD大鼠模型,研究长期给予BBR对调血脂药物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药代动力学特征的影响;探讨该影响与代谢酶、转运体之间的关联性。4.基于核受体Ah R、PXR和RXRα调控通路研究BBR及BRB调控代谢酶CYP1A2、3A4和转运体OATP1B1的作用,揭示BBR及BRB在Ah R、PXR和RXRα-CYP450/OATP1B1通路上作用的分子学机制。方法:1.运用RT-q PCR实验技术,研究BBR、BRB和DBB对Hep G2细胞中CYP1A2、3A4、2B6和OATP1B1 m RNA表达的影响。2.运用Western blot实验技术,研究BBR和BRB对Hep G2细胞中CYP1A2、3A4、2B6、OATP1B1和核受体Ah R、PXR、RXRα、FXR、LXRα蛋白表达的影响。3.建立LC-MS/MS方法,测定非那西汀、咪达唑仑和阿托伐他汀的浓度,分别评价BBR和BRB长期诱导对Hep G2细胞中CYP1A2、3A4酶活性的影响;测定细胞样品和血浆中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的浓度,分别考察BBR和BRB长期诱导对Hep G2细胞摄取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的影响及大鼠体内长期给予BBR对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药代动力学影响。4.构建p GL3-Ah R-CYP1A2-luc和p GL3-PXR-CYP3A4-luc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研究Ah R和PXR在BBR/BRB调控CYP1A2和CYP3A4表达中的作用。构建p GL3-FXR-OATP1B1-luc和p GL3-LXRα-OATP1B1-luc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研究RXRα、FXR和LXRα在BBR/BRB调控OATP1B1转运体的作用。5.运用RNA干扰技术构建沉默Ah R和PXR以及RXRα、FXR、LXRα的细胞模型,研究BBR及BRB在Ah R和PXR在调控CYP1A2和CYP3A4通路上的作用;研究BBR及BRB在RXRα、FXR和LXRα调控OATP1B1通路上的作用结果:1.BBR、BRB和DBB对CYP1A2、3A4、2B6的表达及酶代谢底物活性的影响1.1 BBR、BRB促进Hep G2细胞中CYP1A2、3A4 m RNA表达RT-q PCR结果表明,550μM BBR和560μM BRB均可以浓度依赖性促进CYP1A2 m RNA的表达,EC50分别为11.2μM和14.3μM;1580μM DBB也可以微弱的诱导CYP1A2 m RNA表达,但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550μM BBR和560μM BRB均可以浓度依赖性促进CYP3A4m RNA的表达,EC50分别为8.2μM和9.6μM。1580μM DBB对CYP3A4 m RNA的表达无显着影响(P>0.05)。而550μM BBR、560μM BRB和1580μM DBB对CYP1B6 m RNA的表达没有显着诱导作用。1.2 BBR和BRB诱导Hep G2细胞中CYP1A2、3A4蛋白表达Western blot结果表明,阳性对照50μM奥美拉唑可以显着诱导CYP1A2蛋白的表达3.5倍,25、50μM BBR和30、60μM BRB可以诱导CYP1A2蛋白的表达,分别为1.6、2.7、1.4、1.9倍,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阳性对照10μM利福平、50μM BBR和60μM BRB作用Hep G2细胞48h后,和空白对照组相比,CYP3A4蛋白表达的诱导倍数分别为3.1、2.5、2.7倍。1.3 BBR和BRB增加Hep G2细胞中CYP1A2、3A4酶活性LC-MS/MS检测结果显示,和空白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50μM奥美拉唑、50μM BBR和60μM BRB分别可以增加非那西汀的代谢175%、165%和157%。和空白对照组比较,550μM浓度的BBR可以增加CYP3A4代谢咪达唑仑和阿托伐他汀的能力,其EC50为分别为9.8μM和48.2μM。560μM浓度的BRB促进咪达唑仑和阿托伐他汀代谢的EC50为分别为26.7μM和56.3μM。2.BBR、BRB和DBB对Hep G2细胞中OATP1B1表达及转运功能的影响2.1 BBR、BRB和DBB对Hep G2细胞OATP1B1 m RNA、蛋白表达的影响RT-q PCR结果显示,550μM BBR和560μM BRB均可以浓度依赖性促进OATP1B1 m RNA的表达,EC50分别为21.4±2.6μM和12.5±1.9μM;而系列浓度的DBB对OATP1B1的m RNA表达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25、50μM BBR作用Hep G2细胞24h后,和空白对照组相比,OATP1B1蛋白表达分别上调1.5、2.3倍;其主要代谢产物BRB在3060μM均可以上调OATP1B1蛋白的表达,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60μM BRB可上调OATP1B1蛋白表达3.4倍。而其另外一个主要代谢产物DBB在1580μM浓度范围内对OATP1B1表达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2.2 BBR和BRB增加Hep G2细胞对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的摄取本研究建立的测定细胞样品中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浓度的LC-MS/MS方法分别在5640 nmol/L和2144 nmol/L标准曲线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和准确度均符合要求。摄取实验结果表明,550μM BBR可浓度依赖性增加RSV和ATV在Hep G2细胞中的摄取,其EC50值分别为19.01μM、24.16μM;560μM BRB同样可浓度依赖性增加RSV和ATV在Hep G2细胞中的摄取,其EC50值分别为13.95μM和27.59μM。3.在SD大鼠体内研究长期给予BBR对调血脂药物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药代动力学的影响及与代谢酶转运体的相关性长期给予高剂量BBR明显影响调血脂药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结果显示,300 mg/kg BBR连续给药后,阿托伐他汀在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最大血药浓度(Cmax)分别为9.04±0.97 ng/m L和6.51±0.45 ng/m L,比对照组降低28%;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40.87±13.91 ng/m L·h和28.72±17.15 ng/m L·h,比对照组降低30%,这可能由于BBR提高OATP1B1对他汀类药的肝摄取量,降低体循环的药量所致。消除半衰期(T1/2)从8.2±2.32h降低至5.5±1.49 h,下降33%,而清除速率(CLz/F)增加140%,显然,这是因为BBR的诱导,加快了CYP3A4代谢阿托伐他汀并缩短其消除过程。与此相似,空白对照组和连续给予300 mg/kg BBR的实验组,瑞舒伐他汀在大鼠血浆中Cmax分别为5.83±0.95μg/m L和3.78±0.13μg/m L,下降35%,AUC0-t分别为36.80±11.91μg/L·h和28.88±11.79μg/L·h,降低21%,原由依然是BBR提高OATP1B1活性所致。但其CLz/F分别为2.86±0.83 L/h和3.08±0.74 L/h,T1/2分别为4.71±1.03 h和4.91±1.28 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提示CYP3A4活性的改变对瑞舒伐他汀代谢无影响,与瑞舒伐他汀几乎不经过CYP450代谢的文献报道相一致。4.基于Ah R/PXR-CYP1A2/3A4通路,研究BBR及BRB调控CYP1A2/CYP3A4的作用机制4.1 BBR及BRB激活Ah R/PXR增加CYP1A2/CYP3A4报告基因活性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10、25、50μM BBR对p GL3-Ah R-CYP1A2-luc的荧光素酶活性分别上调1.3、2.4和3.4倍;15、30、60μM BRB对p GL3-Ah R-CYP1A2-luc的荧光素酶活性分别上调1.1、1.9和2.4倍。10、25、50μM BBR对p GL3-PXR-CYP3A4-luc的荧光素酶活性分别上调1.2、1.4和2.3倍;15、30、60μM BRB对p GL3-PXR-CYP3A4-luc的荧光素酶活性分别上调1.1、1.3和1.8倍。可见BBR和BRB对p GL3-Ah R-CYP1A2-luc和p GL3-PXR-CYP3A4-luc报告基因活性的诱导倍数呈浓度依赖性。表明BBR、BRB是通过激活Ah R/PXR而增加CYP1A2/CYP3A4报告基因活性。4.2沉默Ah R/PXR降低BBR及BRB对CYP1A2/CYP3A4蛋白表达的诱导在正常Hep G2细胞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5 n M TCDD、50μM BBR和60μM BRB上调CYP1A2蛋白表达分别为3.5、2.4和1.9倍;运用sh RNA-h Ah R质粒转染沉默h Ah R后,5 n M TCDD、50μM BBR和60μM BRB上调CYP1A2蛋白表达仅为1.2、0.96、0.89倍。在正常Hep G2细胞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10μM RIF、50μM BBR和60μM BRB上调CYP3A4表达分别为2.7、1.8和2.3倍;运用sh RNA-h PXR质粒转染沉默h PXR后,10μM RIF、50μM BBR和60μM BRB上调CYP3A4表达的倍数仅为0.95、0.92和0.97。可见沉默Ah R/PXR显着降低BBR、BRB对CYP1A2/CYP3A4蛋白表达的诱导作用。结果进一步佐证BBR、BRB对CYP1A2/CYP3A4的诱导作用是通过Ah R/PXR介导。4.3 BBR及BRB诱导Ah R/PXR核易位Western blot分析检测核蛋白表达结果表明,50μM BBR和60μM BRB分别上调Ah R核蛋白2.6和2.5倍;50μM BBR和60μM BRB上调PXR核蛋白3.4和1.9倍,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表明BBR及BRB可促进Ah R/PXR由胞浆向胞核的转移。5.基于RXRα、FXR、LXRα通路,研究BBR及BRB调控OATP1B1的作用机制5.1 BBR及BRB激活RXRα增加OATP1B1报告基因活性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表明,BBR与BRB均可浓度依赖性的诱导p GL3-FXR-OATP1B1-luc与p GL3-LXRα-OATP1B1-luc报告基因活性。通过给予经典抑制剂UVI3003,抑制RXRα活性后,BBR与BRB对报告基因活性显着降低,与不加RXRα抑制剂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意义(P<0.05)。结果提示,RXRα在BBR和BRB对OATP1B1表达调控中发挥了关键作用。5.2沉默FXR、LXRα和RXRα降低BBR及BRB对OATP1B1蛋白表达的诱导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50μM BBR可上调OATP1B1的表达量2.1倍,而沉默FXR或LXRα后,其诱导分别下降至1.5、1.4倍,沉默RXRα后,其诱导作用仅为空白对照组的0.94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60μM BRB可上调OATP1B1的表达量1.9倍,沉默FXR或LXRα后,其诱导倍数分别下降至1.4、1.2倍,沉默RXRα后,BRB诱导作用仅为空白对照组的0.86倍,与不沉默核受体的实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进一步提示RXRα是BBR和BRB是调控OATP1B1的上游关键核受体。5.3 BBR及BRB诱导FXR、LXRα和RXRα核易位Western blot分析检测核蛋白结果表明,25、50μM BBR增加FXR核蛋白分别为对照组的1.4、1.6倍,增加LXRα核蛋白分别为对照组的1.3、2.0倍,增加RXRα核蛋白分别为对照组的1.7、1.9倍;30、60μM BRB可增加FXR核蛋白分别为对照组的1.6、1.8倍,增加LXRα核蛋白为分别对照组的1.2、1.5倍,增加RXRα核蛋白分别为对照组的1.4、1.8倍。表明BBR及BRB促进FXR、LXRα和RXRα由胞浆向胞核的转移。结论:1.BBR和BRB呈浓度依赖性的诱导CYP1A2、3A4 m RNA和蛋白表达并增加酶的代谢活性。2.BBR和BRB呈浓度依赖性的增加OATP1B1 m RNA和蛋白的表达,并显着促进Hep G2细胞对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的摄取。3.连续给予300 mg/kg BBR明显降低调血脂药物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在大鼠血浆中的Cmax和AUC0-t,这与BBR诱导OATP1B1的表达,从而显着提高肝脏对阿托伐他汀或瑞舒伐他汀的摄取量密切相关。同时BBR亦诱导CYP3A4活性,从而加快阿托伐他汀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使其T1/2明显缩短。故提示,BBR若与他汀类药联合使用,基于BBR对其分布和代谢的影响,可考虑酌情减少他汀类药的给药剂量,尽可能规避横纹肌溶解等不良反应的发生。4.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及基因沉默实验结果证明,BBR、BRB对CYP1A2/CYP3A4的诱导作用是通过Ah R/PXR介导;BBR、BRB对OATP1B1的诱导作用是通过RXRα、FXR、LXRα介导。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BBR及BRB可促进Ah R、PXR、FXR、LXRα和RXRα由胞浆向胞核的转移。5.综上,在Ah R、PXR-CYP450/RXRα-OATP1B1调控通路上,BBR和BRB能够促进Ah R、PXR、FXR、LXRα和RXRα的核易位并激活,显着提高他汀类药的代谢和转运能力,这为小檗碱与他汀类药物正确的联合应用于调血脂治疗提供更多的实验依据;亦为Ah R、PXR、RXRα-CYP450/OATP1B1的调控机制增添新的内容。
白洁[2](2020)在《黄酮类化合物对CYP3A4和P-糖蛋白的调控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Ⅰ黄酮类化合物对CYP3A4的激活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由植物经光合作用产生的低分子量天然产物,具有二苯基色元酮的基本结构,在蔬菜、水果、中草药中均有分布,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如抗氧化,降血脂,调节心脑血管系统,清除自由基等。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黄酮类化合物由于广泛的药理活性引起了药物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它们与药物合用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就大大增加了食物-药物、药物-药物相互作用(DDI)发生的可能性。在代谢型DDI的发生过程中,药物代谢酶和转运体介导的DDI是两个重要的调控机制,即一种外源性物质通过调控药物代谢酶或转运体的活性,引起同服药物的血药浓度的改变,可能出现毒性反应或者药效降低的现象。由于药物代谢酶和药物转运体在外源物的代谢中占主导作用,且二者底物存在交叉性,因此外源物与药物代谢酶/转运体的相互作用已成为现代医学研究的重点之一。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450)是人体主要的Ⅰ相代谢酶,主要分布在肝脏、肾脏和小肠等组织中,可代谢药物、食物等外源性物质,也可代谢胆汁酸、激素等内源性物质。CYP3A4是CYP450超家族中最重要的同工酶,可代谢近50%的临床用药,其活性改变可引起DDI的发生。CYP3A4酶活性改变的调控机制包括诱导、抑制和激活。CYP3A4的诱导和抑制作用已有大量文献报道,而激活作用由于体内外相关性差,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在研究中经常被忽略,但激活作用的生物学效应却不容忽视,可导致活性或毒性代谢物的生成量增加,从而影响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因此本研究重点关注黄酮类化合物对CYP3A4的激活作用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本研究应用人肝微粒体和过表达CYP3A4的HepG2(CYP3A4-HepG2)细胞模型研究食物和中草药中富含的75种黄酮类化合物对CYP3A4活性的影响,并在细胞及整体动物水平评价激活的生物学效应,应用分子对接和圆二色谱技术从蛋白质结合氨基酸种类和相互作用作用力的差异及二级构象的改变等不同角度进行激活作用机制的探讨。最后采用药效团模型及ADMET Predictor自建模型总结了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CYP3A4激活作用的构效关系,为预测临床食物-药物相互作用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75种黄酮类化合物对CYP3A4活性的激活作用及生物学效应1.1.人肝微粒体体外初筛结果发现,在75个化合物中有8个化合物对CYP3A4具有较强的激活作用(激活率≥50%),包括艾黄素、α-奈黄酮、桔皮素、6-甲基黄酮、6-羟基黄酮、β-奈黄酮、5-羟基黄酮和黄酮;8个化合物对CYP3A4具有较弱的激活作用(激活率20-50%),包括3-羟基黄酮、7-羟基黄酮、川陈皮素、甜橙素、白杨素、高良姜素、异橙黄酮和异泽兰黄素;剩余59个化合物对CYP3A4无明显激活作用(激活率<20%)。1.2.在人肝微粒体中对激活率高于50%的化合物进行了 CYP3A4激活强度EC50的测定,结果表明,在人肝微粒中对CYP3A4激活活性最强的是艾黄素(EC50=2.17μM),其次是α-奈黄酮(EC50=3.12 μM),桔皮素(EC50=3.22 μM),6-甲基黄酮(EC50=4.10 μM),6-羟基黄酮(EC50=6.10μM),β-奈黄酮(EC50=6.42μM),5-羟基黄酮(EC50=7.99μM)和黄酮(EC50=9.22 μM)。1.3.激活作用具有底物依赖性,首先选择了三个临床常用的CYP3A4底物药物卡马西平、黄独素B和决奈达隆在细胞水平进行激活作用的生物学效应评价,结果表明决奈达隆适合作为目标药物,且其最适温孵浓度为10 μM,最适温孵时间为6h。1.4.在CYP3A4-HepG2细胞中,黄酮类化合物对CYP3A4激活作用的生物学效应评价结果表明,桔皮素、甜橙素、黄酮和6-羟基黄酮通过激活决奈达隆的代谢使其细胞毒性减轻,细胞存活率提高。1.5.激活作用除了具有底物依赖性,还具有明显的种属差异,经过大鼠、小鼠、金黄地鼠肝微粒体的体外筛选,发现黄酮类化合物只有在金黄地鼠肝微粒体中对CYP3A4的激活作用与人肝微粒体中相似,因此最终选择金黄地鼠作为激活作用的体内评价模型。1.6.金黄地鼠体内,黄酮类化合物对CYP3A4激活作用的生物学效应评价结果表明,金黄地鼠提前30min分别口服给予桔皮素、甜橙素、黄酮或6-羟基黄酮后,与决奈达隆单独给药组相比,决奈达隆的体内代谢被激活,主要代谢物N-脱丁基决奈达隆的AUC0-t和Cmax均不同程度增加,增加倍数分别为2.36~2.87 倍和 1.57~2.71 倍。1.7.中成药蛇胆陈皮散富含能激活CYP3A4作用的黄酮类化合物桔皮素和甜橙素,在金黄地鼠体内其与决奈达隆联合应用后,蛇胆陈皮散不影响决奈达隆的代谢,提示临床合用时可能无明显的代谢型药物相互作用,可能是在研究剂量下蛇胆陈皮散中桔皮素和甜橙素的含量没有达到激活的浓度,也可能是由于蛇胆陈皮散中的蛇胆成分或其他成分中和了桔皮素和甜橙素的激活作用所致。。2.黄酮类化合物对CYP3A4激活作用的分子机制和构效关系研究2.1.黄酮类化合物与CYP3A4的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桔皮素、甜橙素、黄酮和6-羟基黄酮主要通过疏水性范德华力和Pi键与CYP3A4结合,Cys 442是这4个黄酮与CYP3A4相互结合共同的氨基酸残基,提示Cys 442可能是黄酮类化合物激活CYP3A4的关键结合位点。2.2.黄酮类化合物与CYP3A4相互作用的圆二色谱研究表明,桔皮素、甜橙素、黄酮和6-羟基黄酮激活CYP3A4活性的分子机制,是使CYP3A4的二级结构改变,且α-螺旋含量增加,β-转角含量降低,即α/β值增大,从而使CYP3A4蛋白构象更加稳定。2.3.3D-QSAR药效团计算结果表明,黄酮类化合物的B芳香环,7位疏水性作用基团以及4位的氢键受体是激活作用的必需药效团,可为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改造提供依据。2.4.应用ADMET Predictor建立2D-QSAR模型,训练集和测试集的Q2均大于0.7,且模型预测性良好,可对未进行检测的化合物进行CYP3A4激活活性的预测。综上所述,本研究对75种日常饮食及中草药中富含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CYP3A4的激活作用研究以及体外和体内激活效应生物学评价,建立了金黄地鼠体内激活作用评价模型,并应用分子对接和圆二色谱技术初步阐明了分子机制。最后构效关系模型的建立可为预测临床食物-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提供实验依据,并为后续激活作用的研究提供参考。Ⅱ黄酮类化合物对P-糖蛋白的抑制作用及构效关系研究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是人体主要的外排转运蛋白之一,可将毒物、药物等外源物排出细胞,发挥机体屏障的作用。P-gp主要分布在肝脏、肾脏、小肠以及某些特殊的生理屏障如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因此对于P-gp的底物药物,P-gp的活性改变可能会引起其血药浓度的变化,对于治疗窗口窄的药物而言,体内血药浓度的微小波动可能就会导致毒性反应的发生或临床疗效的改变。除正常组织外,P-gp还在肿瘤细胞过表达,这也是肿瘤药物多药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抑制P-gp的活性可能会改善多药耐药现象。本研究应用实验室前期自建的人源化P-gp过表达MDR1-MDCKII细胞模型研究日常饮食及中草药中富含的75种黄酮类化合物对P-gp活性的影响,在细胞水平评价调控作用的生物学效应,并观察对紫杉醇多药耐药的改善。应用大鼠体内模型评价黄酮类化合物对地高辛药代动力学的影响。通过分子对接探讨调控作用的可能机制。最后,建立药效团模型总结黄酮类化合物对P-gp调控作用与结构的关系,为预测临床DDI的发生提供实验依据。1.75种黄酮类化合物对P-糖蛋白的抑制作用及药物相互作用研究1.1.MDR1-MDCKII细胞双向转运实验结果表明,6个化合物对P-gp的转运活性有显着的抑制作用(抑制率≥50%),包括川陈皮素、异橙黄酮、桔皮素、甜橙素、金松双黄酮和千层纸素A;23个化合物对P-gp转运活性的抑制作用较弱(抑制率20-50%),其余46个化合物对P-gp的转运活性无明显影响(抑制率<20%)。1.2.抑制率高于50%的化合物进行P-gp抑制活性IC50的测定,结果表明,在MDR1-MDCKII细胞中,川陈皮素对P-gp转运活性的抑制作用最强(IC50=2.21μM),其次是异橙黄酮(IC50=4.2 μM),桔皮素(IC50=12.66 μM),甜橙素(IC50=18.9μM),金松双黄酮(IC50=53.42μM)和千层纸素 A(IC50=78.33 μM)。1.3.在MDR1-MDCKII细胞中,黄酮类化合物对P-gp抑制作用的生物学效应评价结果表明,异橙黄酮、桔皮素、甜橙素、金松双黄酮和千层纸素A分别与百草枯温孵后,百草枯的细胞毒性增大,尤其是千层纸素A和金松双黄酮,在百草枯750μM时,其细胞毒性分别增加了 54.51%和59.65%。1.4.抑制P-gp转运活性可改善多药耐药现象,在MX-1和紫杉醇耐药MX-1/T细胞中,上述6种黄酮均使紫杉醇的细胞毒性增大,尤其是桔皮素和金松双黄酮与紫杉醇温孵后,紫杉醇在耐药MX-1/T细胞中毒性比在野生型MX-1细胞中更强,提示黄酮类化合物通过抑制P-gp的转运活性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肿瘤药物多药耐药的现象。1.5.SD大鼠体内,黄酮类化合物对P-gp抑制作用的生物学效应评价结果表明,SD大鼠提前30min分别口服上述6种黄酮类化合物后,地高辛的AUC0-t和Cmax与地高辛单独给药组相比均不同程度升高,其中川陈皮素作用最强,分别升高2.03倍和4倍。1.6.中成药蛇胆陈皮散和银杏叶片分别富含能抑制P-gp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川陈皮素、桔皮素、甜橙素及金松双黄酮,在SD大鼠体内其与地高辛联合应用后,蛇胆陈皮散和银杏叶片均不影响地高辛的血药浓度,提示在临床合用中可能无明显的代谢型药物相互作用。2.黄酮类化合物对P-糖蛋白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和构效关系研究2.1.黄酮类化合物与P-gp分子对接结果表明,上述6种黄酮类化合物与P-gp对接后的空间构象与底物地高辛不同,且结合的氨基酸种类和数量以及相互作用力存在差异,且抑制作用可能与Pi键的形成有关,而非氢键。2.2.3D-QSAR药效团计算结果表明,黄酮类化合物的B芳香环,6位、7位和4’位的疏水性作用基团以及4位的氢键受体是抑制作用的必需药效团,可为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改造提供依据。综上所述,本研究在稳定的实验条件下系统地探讨了 75种日常饮食及中草药中富含的黄酮类化合物对P-糖蛋白的抑制作用,在MDR1-MDCKII细胞、紫杉醇耐药MX-1/T细胞以及大鼠体内水平研究了抑制作用引起的DDI,并应用分子对接初步阐明了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最后应用药效团计算软件建立了构效关系模型。上述研究可为预测临床中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的食物-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提供实验依据,并为开发改善肿瘤多药耐药的低毒高效的P-糖蛋白抑制剂提供思路。
何帆[3](2020)在《左归饮对大鼠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及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左归饮为我国经典医学着作《景岳全书》中的一味名方,临床主要用于各类男科和妇科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是,由于近年来药物相互作用的报道日益增多,这也给中药与其他药物的合用带来了挑战。因此,本文从酶活性、转录和翻译三个角度来阐述左归饮对大鼠细胞色素P450酶以及m 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为左归饮的临床安全有效应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目的本研究拟探讨左归饮在体内外对大鼠6种CYP450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左归饮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今后的科研、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体外实验中选择非那西丁、安非他酮、阿莫地喹、奥美拉唑、右美沙芬、咪达唑仑作为CYP1A2、CYP2B1、CYP2C7、CYP2C11、CYP2D2、CYP3A1的探针底物,制备成含以上六种底物的“Cocktail”混合溶液,并建立一种同时测定大鼠肝微粒体中6种CYP450酶底物的UPLC-MS/MS检测方法。实验分为四组:实验组(左归饮水提液组)、抑制剂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和无活性组。其中实验组将左归饮水提液按照不同浓度分为10、50、250、500、1000、2500μg/L六个浓度组,各组平行测定三份;抑制剂对照组加入CYP450不同亚型的特异性抑制剂;空白组加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无活性组不加NADPH再生系统以获得最大底物浓度。各组均平行测定三份。建立测定大鼠体内CYP1A2、CYP2B1、CYP2C7、CYP2C11、CYP2D2、CYP3A16种亚型酶对应的探针底物非那西丁、安非他酮、阿莫地喹、奥美拉唑、右美沙芬、咪达唑仑的UPLC-MS/MS检测方法。取24只雄性SD大鼠,将其随机分为四组:生理盐水组、左归饮高、中、低剂量(31,20.67,13.78 g/kg)组,每组6只。各组大鼠于每日清晨分别灌胃左归饮水提液和生理盐水,连续2周,第14天灌胃后30 min尾静脉注射含有6种探针底物的混合溶液,于给药后预定的时间点由眼底静脉丛取血,采用所建立的UPLC-MS/MS方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浆中6种探针底物的浓度,使用DAS2.0软件拟和各探针底物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通过分析各探针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来评价左归饮水提液对细胞色素P450各亚型的影响。最后,根据体内外的结果,针对结果存在差异的亚型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将12只相同批次的SD大鼠分为高、中、低剂量组和空白组,同样地,在连续灌胃2周后,采用RT-q PCR技术以及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大鼠肝脏中差异CYP450亚型酶m RNA以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体外实验:本研究所建立的UPLC-MS/MS分析方法能够同时测定大鼠肝微粒体中6种探针底物非那西丁、安非他酮、阿莫地喹、奥美拉唑、右美沙芬、咪达唑仑的浓度,该方法操作简便,具有较好的专属性,线性关系良好,准确度、精密度高,符合生物样品检测要求。将不同浓度的左归饮水提液与大鼠肝微粒体共同孵育后,结果显示,左归饮对CYP1A2,CYP2B1,CYP2C7,CYP2C11,CYP2D2,CYP3A1的IC50值分别为1685、3163、1125、1843、2227、1843μg/m L。体内实验:本研究所建立的UPLC-MS/MS分析方法能够同时测定大鼠体内6种探针底物非那西丁、安非他酮、阿莫地喹、奥美拉唑、右美沙芬、咪达唑仑的血药浓度,该方法操作简便,具有较好的专属性,线性关系良好,准确度、精密度高,符合生物样品检测要求。与空白组相比,左归饮高剂量组奥美拉唑、右美沙芬、咪达唑仑的主要药动学参数AUC(0-t)、AUC(0∞)、CL有显着性差异,左归饮其他剂量组非那西丁、安非他酮、阿莫地喹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均无显着性差异。针对体内外影响结果不一致的CYP450亚型,接下来从基因和蛋白层面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结果表明,左归饮中高剂量组可上调CYP2C11和CYP3A1基因的表达,左归饮高剂量组可上调CYP2C11蛋白的表达,中高剂量组可显着上调CYP3A1蛋白的表达。而左归饮各剂量组对CYP2D2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均无影响。结论左归饮水提液在体外对CYP1A2、CYP2B1、CYP2C7、CYP2C11、CYP2D2、CYP3A1均无抑制作用。左归饮水提液在体内对CYP2C11、CYP2D2、CYP3A1酶活性具有诱导作用,而对CYP1A2、CYP2B1、CYP2C7酶活性无影响。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左归饮高剂量组可显着上调CYP2C11和CYP3A1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本研究为左归饮的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并对左归饮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具有借鉴作用。
卢元媛[4](2018)在《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复方中药艾可清化学成分及其调节细胞色素P450酶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复方中药“艾可清”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人员研创的专利配方,由黑顺片、淫羊藿、虎杖、黄柏、黄芩、甘草等10味中药组成。该方用于国家艾滋病中医药关爱项目临床试治HIV/AIDS,多年来观察到口服给药有稳定CD4计数,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生活质量等效果。虽然艾可清的临床疗效良好,但其药效物质基础尚未明确。为了进一步合理开发,使其符合成分明确、质量稳定可控、机制基本清楚、安全有效等现代中药的特点,该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目的:本研究以复方中药艾可清为研究对象,基于液质联用技术,对复方中的化学物质进行体内体外系统的定性分析,旨在明确艾可清的化学物质组成和探索可能在体内发挥药效的成分。从药物代谢酶的角度研究艾可清及其活性成分对细胞色素P450酶的影响,以阐明艾可清对联合使用的抗病毒化药的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也为艾可清进一步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方法:1.建立UPLC-ESI-QTOF-MS方法,对对照品、艾可清提取物和各味药材提取物进行测定。通过分析总结对照品裂解规律,对艾可清中化合物分析质谱碎片、精确分子质量结合参考文献对艾可清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的定性分析和来源归属。2.采用UPLC-ESI-QTOF-MS法,测定SD大鼠连续灌胃给药艾可清后的血浆、胆汁、尿液和粪便等生物样品。通过比较对照品、艾可清提取物、含药大鼠生物样品及空白大鼠生物样品质谱数据,分析鉴定艾可清在大鼠体内的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3.采用体外孵育人肝微粒体法,通过人肝微粒与混合探针、待测物共孵育,LC-MS法测定代谢产物含量,计算计算IC50值,初步评价艾可清复方提取物对人肝脏药物代谢酶 CYP450 中 8 个重要亚型(CYP2D6,CYP2C8,CYP2E1,CYP2C19,CYP1A2,CYP2B6,CYP2C9 和 CYP3A4)的抑制作用。利用 Western Blot 技术,检测连续灌胃给药7天后艾可清对大鼠肝脏的CYP2D6和CYP3A4蛋白表达的影响。4.利用分子对接计算技术,采用SYBYL-X 2.1.1软件及Discovery Studio 2016软件,以药物代谢酶两个重要的亚型CYP3A4和CYP2D6蛋白为靶蛋白,对已鉴定的艾可清中123个化学成分旳抑制活性进行预测,结合体内成分分析结果和文献研究,筛选出候选化合物进一步进行体外验证实验的候选化合物。通过体外孵育人肝微粒体法测定候选化合物对CYP3A4和CYP2D6的抑制作用。5.采用HPLC-MS/MS法建立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洛匹那韦和利托那韦含量的分析方法。采用乙腈沉淀蛋白法进行样品前处理,分别以氘代洛匹那韦、氘代利托那韦为内标,色谱分析采用 Agilent 的 ZORAX Eclipse Plus C18(3.5 μm,50× 4.6mm),柱温为室温,流动相为35%A(0.1%甲酸-水)-65%B(0.1%甲酸-乙腈)。质谱检测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模式,MRM检测。本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方法学评价,并运用于评价艾可清对抗HV药物克力芝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的影响。结果:1.建立了 UPLC-ESI-QTOF-MS法,共鉴定了艾可清中123个化合物,包括生物碱类33个、黄酮类57个、皂苷类12个、蒽醌类5个、丹酚酸类3个,其他13个,并对化学成分植物来源进行了归属,且系统阐明了组方中的10种药材代表性化合物群的裂解规律。2.采用建立的UPLC-ESI-QTOF-MS法对艾可清在大鼠血浆、胆汁、尿液和粪便中的原型成分及代谢物进行了分析。共分析鉴定了艾可清在大鼠体内吸收入血浆共52个原型成分和8个代谢产物;经胆汁排泄的原型成分共36个,代谢产物8个;经尿液排出的原型成分共45个;经粪便排泄的原型成分53个。3.体外孵育人肝微粒体法测定结果显示艾可清甲醇提取物在0-0.5 mg/mL浓度范围内,IC50值分别为 0.0077,0.0753,0.144,0.0995,0.0435,0.1045,0.0493,0.2049 mg/mL,表明艾可清可不同程度地抑制CYP2D6,CYP2C8,CYP2E1,CYP2C19,CYP1A2,CYP2B6,CYP2C9 和 CYP3A4,以对 CYP2D6 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Western blot法检测了大鼠肝脏CYP3A4和CYP2D6的蛋白表达,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艾可清组大鼠肝脏的CYP3A4和CYP2D6的蛋白表达均显着降低。4.经分子对接计算,结合吸收入血的成分分析结果,从已鉴定的化合物中计算模拟出18个可能的活性化合物。18个化合物体外孵育人肝微粒体法测定,结果显示艾可清中的成分甘草次酸(IC50=3.36 μM)、丹酚酸A(IC50=6.05 μM)、宝蕾苷Ⅰ(IC50=9.470 μM)、鼠李糖基淫羊藿次苷Ⅱ(IC50=13.50 μM)对CYP3A4存在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丹酚酸A对于CYP2D6存在中等强度的抑制作用(IC50=8.49μM),小檗碱对CYP2D6存在弱抑制作用(IC50=13.45 μM)。5.经方法学验证,本文建立的HPLC-MS/MS法准确、灵敏、简便、快速。洛匹那韦和利托那韦分别在30-10000 ng/mL和3-1000 ng/mL范围内的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最低定量限分别为30 ng/mL和3 ng/mL;日内、日间精密度均小于15%,洛匹那韦和利托那韦的准确度分别介于95.3%~107%和96.7%~104%之间;提取回收率均大于88.7%;基质效应基本可以忽略;经考察血浆样品室温放置6h、血浆样品提取后进样器放置72 h、血浆样品-80℃经历3次冷冻-解冻循环、-80℃放置37天的稳定性,两个检测成分稳定性较好。该定量分析方法应用于评价艾可清对抗HIV药物克力芝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的影响。结果显示,艾可清与克力芝联合用药组的洛匹那韦非房室模型参数 AUC(0-t)、AUC(0-∞)、MRT(0-t)、t1/2z、Tmax、Vz/F、CLz/F、Cmax与单用克力芝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RT(0-∞)与单用克力芝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艾可清与克力芝联合用药组的利托那韦非房室模型参数 AUC(0-t)、AUC(0-∞)、MRT(0-t)、MRT(0-∞)、t1/2z、Tmax、Vz/F、CLz/F、Cmax与单用克力芝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艾可清与克力芝联合用药时,在大鼠体内对其组成成分洛匹那韦和利托那韦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无明显的影响。结论:本论文首次对复方中药艾可清中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析识别,艾可清成分在体内的代谢变化过程分析,为提高艾可清的质量控制水平提供了化学成分组成的基础。体内体外药理实验提示艾可清对CYP3A4和CYP2D6有抑制作用,临床上联合HARRT药物使用,有可能通过抑制CYP3A4、CYP2D6的活性,影响药物的代谢特征。艾可清中的成分甘草次酸、丹酚酸A、宝藿苷Ⅰ、鼠李糖基淫羊芸次苷Ⅱ、以及小檗碱等成分对艾可清复方整体的CYP3A4和CYP2D6抑制作用有贡献。当艾可清与抗HIV药物克力芝联合用药时,对后者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无显着影响。
叶刚[5](2018)在《基于药酶与药物转运体研究桔梗及α-菠菜甾醇的引经作用机理》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实验在中药引经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课题组前期对桔梗引经作用的研究成果,以桔梗及其单体α-菠菜甾醇为研究药物,利用Cocktail探针药物法、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蛋白印迹、免疫组化等研究方法,研究了桔梗及α-菠菜甾醇不同剂量组对SD大鼠肺、肝、肾组织中药物代谢酶5种亚型的mRNA表达量、酶蛋白表达量、酶活力以及调控代谢酶的核受体PXR、CAR、AhR mRNA表达量、蛋白表达量的影响,和对肺、肝、肾组织中外排型转运体P-pg和摄取型转运体OAPT和PEPT2mRNA和蛋白表达量的影响,以及初步研究了桔梗及α-菠菜甾醇对大鼠肺组织MicroRNA的表达谱。通过以上研究,探索在分布、代谢和排泄环节上桔梗及α-菠菜甾醇“载药上行”的作用机理。方法:(1)SD大鼠(180 g±20 g),雄性,随机分为6个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桔梗低、中、高剂量组(2.5 g/kg、5 g/kg、10 g/kg),α-菠菜甾醇低、高剂量组(5 mg/kg、15 mg/kg)。大鼠适应性饲养一周后,每组进行灌胃给药,中药组分别给予水煎的三个剂量中药,单体组给予两个剂量α-菠菜甾醇,空白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实验期间大鼠正常饮食饮水。各组大鼠连续给药7 d,给药第6 d后让大鼠正常饮水,禁食。各组大鼠末次给药后2 h,乙醚麻醉,抽取血液,脱颈处理后,采集肝、肺、肾组织样品用生理盐水进行清洗,解剖与取样全过程用消毒手术剪工作,防止体温对样品成分降解,对样品进行标记、保存与分装,不需要及时处理的样品,立即冻存于-80℃冰箱备用。采用Cocktail探针药物法、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蛋白印迹、免疫组化等方法测定大鼠肺、肝、肾组织样品中药物代谢酶、核受体、药物转运体的变化;(2)SD大鼠(180 g±20 g),雄性,随机分为3个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桔梗组(10 g/kg),α-菠菜甾醇组(15 mg/kg)。使用安诺优达miRNA测序分析产品,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初步研究桔梗及α-菠菜甾醇对大鼠肺组织MicroRNA的表达谱。结果:(1)桔梗及其单体α-菠菜甾醇提高了肝、肾CYP1A2、CYP2E1、CYP2C11、CYP2D6、CYP3A1这5种药物代谢酶亚型的mRNA表达量、蛋白含量和酶活力。(2)桔梗及其单体α-菠菜甾醇提高了RXR、CAR、AhR三种核受体mRNA表达量和蛋白含量。(3)桔梗及其单体α-菠菜甾醇抑制肺P-pg、肝OATP2、肾PEPT2的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量,促进肺PEPT2、肝肾P-pg的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量。(4)桔梗及其单体α-菠菜甾醇作用机体后,通过对肺差异表达miRNA的分析,预测到1个靶基因:ENSRNOG00000033101。结论:(1)桔梗及α-菠菜甾醇通过对中下焦肝、肾组织药物代谢酶5种亚型CYP1A2、CYP2E1、CYP2C11、CYP2D6和CYP3A1 mRNA、蛋白表达的诱导作用和体外酶活力的上调作用,可使药物在下焦肝、肾的药物代谢加快,肝、肾组织药物浓度降低,是其发挥“引经”作用的机制之一;(2)桔梗及α-菠菜甾醇主要通过诱导肝、肾PXR、CAR、AhR mRNA和蛋白的表达,从而引起下游CYP450s靶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变化,上调下焦肝肾CYP450s mRNA和蛋白的表达;(3)桔梗及α-菠菜甾醇下调肺组织P-pg、肝组织OATP2、肾组织PEPT2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上调肺PEPT2、肝肾组织P-gp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是其发挥“引经”作用的机制之一。
武淑琴[6](2015)在《3种诱导剂对大鼠肝脏CYP2E1表达及肝损伤相关酶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CYP2E1为CYP450酶家族中重要成员之一,其主要功能是代谢小分子化合物。CYP2E1的底物多为前毒物或前致癌物,经其代谢后可产生毒性效应,因此关于CYP2E1的研究在药物毒理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咪唑、吡唑和对乙酰氨基酚是CYP2E1代谢底物中的不同类型小分子化合物,可影响CYP2E1的表达或酶的活性。本研究探讨咪唑、吡唑和对乙酰氨基酚在24h内对CYP2E1表达的调控以及对肝脏损伤的作用,为探索CYP2E1的毒性机制奠定理论基础。18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三个批次进行咪唑、对乙酰氨基酚、吡唑对大鼠的诱导实验。咪唑的60只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和低、中、高浓度药物组,每组15只,腹腔注射给药后,分别在1h、6h和24h每组随机选取5只大鼠,采血并分离肝脏,-80℃保存备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吡唑分组与咪唑相同。应用qRT-PCR测定大鼠肝脏CYP2E1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测定CYP2E1的蛋白表达量,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CYP2E1的酶活性,比色法测定血浆或肝脏中6种酶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3种药物对CYP2E1mRNA表达水平无显着影响(P>0.05)。与对照组比较,在1h和6h咪唑组大鼠肝脏CYP2E1的蛋白表达量及酶活性无显着变化,24h则明显升高且呈现剂量依赖性;在1h、6h吡唑组大鼠肝脏CYP2E1的蛋白表达量及酶活性显着升高(P<0.05),24h下降并恢复正常;对乙酰氨基酚组的大鼠肝脏CYP2E1蛋白表达量则与给药剂量和给药时间呈剂量依赖性,而酶活性只在24h显着升高。3种药物都引起血浆中AST、ALT、ALP酶活性的升高,肝组织中GSH、SOD酶活性的降低以及MDA含量的升高。综上所述,在24h内,咪唑、吡唑和对乙酰氨基酚对CYP2E1的诱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CYP2E1的蛋白表达量及酶活性,而不是调节CYP2E1mRNA表达量。但各种药物对大鼠肝脏CYP2E1的蛋白表达量及酶活性的影响存在时间上的差异。咪唑及吡唑高剂量在24h引起大鼠肝脏轻度损伤,对乙酰氨基酚对肝脏损伤程度则呈现剂量时间依赖性。
唐霞,辛华雯,李维亮,欧阳萌[7](2015)在《黄连素对HepG2细胞CYP3A4和P-gp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阐明黄连素即盐酸小檗碱(berberine hydrochloride,BBR)对人肝癌细胞HepG2中细胞色素P450 3A4(CYP3A4)、多药耐药基因(MDR1)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黄连素对CYP3A4和P-糖蛋白(P-gp)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BBR(1100μg/mL)对HepG2细胞活力的影响;并在BBR对HepG2细胞毒性较小的浓度范围进行实验,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同浓度BBR组、诱导剂利福平(Rif)组以及不同浓度BBR和Rif共同给药组,与对数期HepG2细胞孵育48h后,提取细胞RNA和总蛋白,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法(Q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HepG2细胞中CYP3A4、MDR1、孕烷X受体(pregnane X receptor,PXR)、视黄醛X受体(retinoid X receptor,RXR)在mRNA水平的表达和CYP3A4、P-gp在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BBR在140μg/mL浓度范围内对HepG2细胞毒性小,细胞活力大于80%,超过40μg/mL时对细胞毒性大,细胞存活率低。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0.1、0.5和2μg/mL BBR对HepG2细胞CYP3A4和P-gp蛋白的表达有诱导作用(P<0.05),但10、40μg/mL BBR对HepG2细胞CYP3A4和P-gp蛋白的表达有显着性抑制作用(P<0.01)。QRT-PCR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10、20和40μg/mL BBR均对HepG2细胞PXR、CYP3A4、MDR1mRNA的表达有显着抑制作用(P<0.05);但10μg/mL BBR对RXR mRNA无显着性影响(P>0.05),20、40μg/mL BBR对RXR mRNA有显着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黄连素对CYP3A4和P-gp有双向作用,低剂量时诱导,高剂量时抑制,并且其作用很有可能通过PXR信号通路实现。
谭文超[8](2014)在《盐酸小檗碱对大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含量及活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考察盐酸小檗碱对大鼠肝微粒体的蛋白含量、CYP450酶总量和主要CYP450酶亚型(CYP1A2、CYP2D6、CYP3A4和CYP2C19)活性的影响。方法以溶剂为空白对照灌胃给予盐酸小檗碱250 mg/(kg·d),连续7 d,测定其肝微粒体蛋白含量、CYP450蛋白含量以及CYP1A2、CYP2D6、CYP3A4和CYP2C19活性。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盐酸小檗碱给药组大鼠肝微粒体蛋白含量及肝微粒体CYP450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盐酸小檗碱给药后,给药组大鼠的平均CYP3A4活性是空白对照组的1/2;而两组之间CYP1A2、CYP2D6和CYP2C19的活性相当。结论盐酸小檗碱对大鼠CYP3A4活性有一定抑制作用,对CYP1A2、CYP2D6和CYP2C19的活性没有影响。
叶静[9](2014)在《表小檗碱体内外生物代谢反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表小檗碱是黄连中的一种重要的异喹啉类生物碱,研究表明表小檗碱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并且能够抑制醛糖还原酶,从而降低血糖,其作用强于小檗碱。与其它生物碱类似,有关表小檗碱的药理作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近年来有关表小檗碱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研究发现表小檗碱在体内外均可发生广泛的代谢,大鼠灌胃表小檗碱后的尿液、粪便和血液,以及表小檗碱的肝微粒体温孵和肠菌孵育样品中均可检出其代谢产物;此外,在体外人肝微粒体温孵体系中表小檗碱对人CYP2D6酶显示较强的抑制作用。但有关表小檗碱体内代谢的部位、代谢途径以及参与其代谢的药代酶等信息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为进一步阐明表小檗碱的体内药代动力学规律,为表小檗碱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也为黄连配伍机理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本课题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近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中涌现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对表小檗碱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药代动力学探索研究:1.建立LC-MS/MS方法,比较灌胃和静注给药表小檗碱后大鼠体内代谢产物的差异,鉴定表小檗碱在肝微粒体中的I相和II相代谢产物,及体外肠菌培养模型中的代谢产物,以确定表小檗碱在体内的代谢部位和代谢途径;2.采用化学抑制剂试验和重组人源CYP450酶筛选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鉴定人肝微粒体(HLM)和大鼠肝微粒体(RLM)中参与表小檗碱代谢的CYP450酶的亚型;3.采用大鼠体内灌胃诱导,cocktail探针底物肝微粒体体外温孵法考察表小檗碱对主要肝药酶亚型活性的影响;并研究体外不同浓度表小檗碱对CYP2D6酶的抑制作用。现将整篇论文完成过程简述如下:第一部分文献综述此部分对黄连以及黄连中的重要生物碱表小檗碱的研究进展,药物代谢研究方法,代谢酶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第二部分实验研究1 LC-MS/MS鉴定表小檗碱体内体外主要代谢产物1.1灌胃和静注给药表小檗碱后大鼠体内代谢产物的比较本部分实验采用LC-MS/MS,比较灌胃和静注给药表小檗碱后大鼠体内代谢产物的差异。首先收集空白大鼠尿液、粪便、胆汁及血液,然后灌胃给药表小檗碱50mg·kg-1后将大鼠放入代谢笼中收集尿液、粪便,胆管插管收集胆汁及颈动脉插管收集血液。在正离子检测模式下,将给药后样品与空白样品一级全扫描质谱对比分析,寻找原药可能的I、II相代谢产物,然后对这些代谢产物的分子离子进行多级质谱分析,并结合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规律,阐述各代谢产物的结构。在灌胃给药大鼠尿液中鉴定出原药及12个代谢产物,粪便中鉴定出原药及4个代谢产物,胆汁中鉴定出原药及3个代谢产物,血液中鉴定出原药及3个代谢产物。在静注给药大鼠尿液中鉴定出原药及12个代谢产物,粪便中鉴定出原药及4个代谢产物,胆汁中鉴定出原药及3个代谢产物,血液中仅鉴定出原型。表小檗碱进入体内后部分以原药直接从大鼠尿液和粪便中排出,在大鼠体内的发生的I相生物转化主要是去甲基(代谢产物III、IV)、二去甲基(代谢产物II),还原反应(代谢产物V)和氧化反应(代谢产物VI),II相生物转化主要是葡萄糖轭合反应(代谢产物VIIXIII)。灌胃和静注表小檗碱后大鼠体内代谢产物基本相同,推测表小檗碱在胃肠道可能较少代谢,代谢转化主要发生在吸收入血后环节,肝脏是其重要的代谢器官。1.2表小檗碱在肝脏中I相代谢产物的鉴定为了研究表小檗碱在肝脏中的I相代谢产物,我们设计了肝微粒体体外温孵实验。大鼠灌胃50mg·kg-1的表小檗碱后,主要有5个I相代谢产物,分别是代谢产物ⅡⅥ。对于表小檗碱经人体肝药酶的代谢,我们从HLM进行了考察,仅得到2个代谢产物Ⅲ和IV。从大鼠的肝脏组织制备的微粒体,在体外与表小檗碱共孵育,所得结果与HLM温孵结果相似。因此我们认为,在肝微粒体体外代谢模型中,我们能够检测到的表小檗碱的主要I相代谢产物为Ⅲ和Ⅳ。1.3表小檗碱在肝脏中Ⅱ相代谢产物的鉴定在表小檗碱体外HLM温孵体系中,我们共鉴定出3个Ⅱ相代谢产物,其分别为代谢产物Ⅹ、Ⅺ和Ⅻ。自大鼠的肝脏组织制备的微粒体温孵体系中的代谢产物,与HLM温孵结果相似。1.4表小檗碱在体外肠菌培养模型中代谢产物的鉴定通过体外肠菌培养模型,我们研究了表小檗碱经肠道菌群代谢后的代谢产物,仅鉴定出1个代谢产物,其为代谢产物Ⅲ。灌胃和静注表小檗碱产生基本相同的代谢产物,由此我们推测表小檗碱在胃肠道发生代谢的可能性较小,代谢转化主要发生在吸收入血后环节。经体外肝微粒体温孵模型和肠菌培养模型中的代谢产物研究,我们进一步证实了上述推测。肝脏是表小檗碱的重要代谢器官,主要发生Ⅰ相脱甲基及Ⅱ相葡萄糖结合反应,而胃肠道和肝外代谢也是表小檗碱的代谢途径。这为进一步研究表小檗碱的生物代谢转化过程提供了科学依据。2表小檗碱CYP450代谢酶亚型的鉴定为了进一步考察负责代谢表小檗碱的肝脏CYP450酶的亚型,我们采用将表小檗碱与8种特异性化学抑制剂分别共孵育的方法,分别鉴定了 HLM和RLM中参与表小檗碱代谢的CYP450亚酶,并结合重组人源CYP450酶筛选实验对化学抑制剂试验的鉴定结果进行验证。化学抑制剂试验是通过比较加入化学抑制剂前后表小檗碱代谢产物生成量的变化,筛选负责代谢表小檗碱的CYP450酶亚型。实验结果表明:在RLM中,CYP3A的抑制剂酮康唑和CYP2D的抑制剂奎尼丁均可较大程度的影响表小檗碱的代谢产物Ⅲ和Ⅳ的生成,说明CYP3A和CYP2D是表小檗碱的代谢酶。在HLM中,奎尼丁、酮康唑抑制代谢产物Ⅲ的生成,而奎尼丁、酮康唑、氯美噻唑均抑制代谢产物IV的生成,说明CYP2D6,3A4,2E1为表小檗碱的代谢酶。重组人源P450酶筛选实验是将人重组酶CYP3A4,2D6,2E1,2A6分别与表小檗碱共温孵,以代谢产物Ⅲ和Ⅳ的生成率为考察指标,在重组酶系统中筛选代谢表小檗碱的阳性代谢酶。实验结果表明:代谢产物Ⅲ的生成主要由CYP2D6,3A4催化,代谢产物Ⅳ的生成主要由CYP2D6,3A4,2E1催化,说明CYP2D6,3A4,2E1为表小檗碱的代谢酶,其贡献值大小为CYP2D6>3A4>2E1。3表小檗碱对大鼠P450酶活性影响的体内外研究本部分实验首先采用大鼠体内灌胃诱导,cocktail CYP450亚酶探针底物肝微粒体体外温孵法,通过HPLC同时检测肝微粒体中5种探针底物的浓度,以探针底物的代谢消除百分率来评价表小檗碱对大鼠肝微粒体CYP450亚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给药组可明显抑制CYP2D6的活性(P<0.01),对CYP3A4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P<0.05),但是对CYP2E1,CYPIA2及CYP2C9未有明显作用,这为明确表小檗碱体内相互作用信息提供了实验依据。体外实验部分采用cocktail探针药物法同时测定5种探针底物的含量,评价体外不同浓度表小檗碱对大鼠肝微粒体CYP450不同亚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表小檗碱在体外对大鼠肝微粒体中的CYP2D6酶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IC50为35.22μmol·L-1。第三部分讨论和结论本部分对实验研究中各部分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和讨论,综合本课题各部分研究成果得出结论:表小檗碱在体内发生了广泛的生物代谢反应,代谢转化主要发生在吸收入血后的环节。肝脏是其重要的代谢器官,主要发生Ⅰ相脱甲基及Ⅱ相葡萄糖结合反应。而胃肠道和肝外代谢也是表小檗碱的代谢途径。介导表小檗碱代谢反应的主要I相肝药酶为CYP2D6和CYP3A4。表小檗碱在体内主要是通过抑制CYP2D6和CYP3A4的活性而与其他药物产生相互作用,而在体外主要抑制CYP2D6的活性。
唐霞[10](2014)在《黄连素在体内外对CYP 3A和P-糖蛋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肾移植已成为终末期肾衰竭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为移植患者制定有效合理的抗排异免疫抑制方案,对其长期存活率和存活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环孢素A(Cyclosporine A, CsA)是器官移植受者普遍应用的免疫抑制剂之一,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盐酸小檗碱即盐酸黄连素(Berberine chloride, BBR)可显着增加肾移植受者CsA的全血浓度,较大幅度的减少CsA剂量,有望成为节省CsA昂贵费用的手段。围绕这一全新的发现,本课题组已进行了人体内药代动力学实验:即在肾移植受者和健康受试者中进行CsA药代动力学的研究,验证了BBR对CsA的增效作用,且不增加CsA的肝肾毒性;动物实验:BBR及其与CsA合用对大鼠(小鼠)的肝脏(小肠)微粒体酶活性以及CYP3A1、CYP3A2、CYP2E1、CYP1A1及MDR1a和MDR1b基因影响的研究,结果均提示BBR可能通过抑制大鼠(小鼠)肝脏或/和小肠的CYP3A和P-gp的活性或/和表达而增加CsA的生物利用度,间接证明了BBR对CYP3A和P-gp的影响。但BBR对CYP3A和P-gp调控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如能通过本研究初步阐明,将有利于最终证实黄连素对CsA的免疫抑制增效作用的确切机制,为黄连素作为免疫抑制增效剂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提供实验依据。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大鼠体内试验,进一步确证黄连素对CYP3A和P-gp的影响;以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为对象研究BBR对CYP3A4和P-gp 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的影响;以HepG2细胞为对象研究BBR对CYP3A4和P-gp的上游调控基因PXR和RXR mRNA水平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BBR对CYP3A4或P-gp的调控是否通过PXR信号通路;为BBR作为CsA的免疫抑制增效剂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BBR对大鼠体内咪达唑仑及其代谢物1ˊ-羟基咪达唑仑的药代动力学影响实验。以咪达唑仑作为CYP3A的探针药物,建立大鼠血浆中咪达唑仑和1ˊ-羟基咪达唑仑的HPLC分析检测方法,HPLC法测定各不同给药组大鼠血浆药物浓度,分析比较各给药组BBR对大鼠体内咪达唑仑及其代谢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2、BBR对大鼠体内罗丹明123药代动力学影响实验。以罗丹明123作为P-gp的探针药物,建立大鼠血浆中罗丹明123HPLC分析检测方法,HPLC法测定各不同给药组大鼠血浆药物浓度,分析比较各给药组BBR对大鼠体内罗丹明123代谢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3、BBR对HepG2细胞的毒性实验。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BBR(1-100μg/mL)对HepG2细胞活力的影响,并在BBR对HepG2细胞毒性较小的浓度范围进行实验。4、BBR对HepG2细胞CYP3A4和P-gp蛋白表达影响实验。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同浓度BBR组、诱导剂利福平(Rif)组以及各不同浓度BBR和Rif共同给药组,与对数期HepG2细胞孵育48h后,提取细胞总蛋白,Westernblotting法检测CYP3A4、P-gp在蛋白水平的表达。考察不同浓度的BBR对HepG2细胞CYP3A4和P-gp蛋白表达水平影响。5、BBR对HepG2细胞CYP3A4、MDR1mRNA以及上游调控基因PXR、RXR mRNA表达的影响实验。根据BBR对HepG2细胞CYP3A4和P-gp蛋白表达影响的实验结果,选取BBR对CYP3A4和P-gp蛋白表达有抑制作用的BBR浓度范围进行实验。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BBR低、中、高剂量组、诱导剂利福平(Rif)组以及各浓度BBR和Rif共同给药组,与对数期HepG2细胞孵育48h后,提取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eal-time quantitativePCR,RTQ-PCR)检测CYP3A4、MDR1、PXR、RXR 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考察CYP3A4、MDR1mRNA的表达与上游调控基因PXR、RXR mRNA表达水平的关联性。6、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均以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DAS2.0药代动力学软件分析各组大鼠血药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统计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显着性差异。结果:1、建立的大鼠血浆中咪达唑仑及其代谢产物1ˊ-羟基咪达唑仑测定的HPLC检测方法,完全符合咪达唑仑及其代谢产物分析测试的要求;另外建立的大鼠血浆中罗丹明123的HPLC检测方法也完全能够符合罗丹明123大鼠血浆样本分析测试的要求,两种检测方法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适用于本课题评价药物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为本课题实施奠定了可靠基础。2、口服不同药物后咪达唑仑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为:AUC(0-t)(μg/mL·h)分别为:(1.25±0.29)(阴性对照组)、(1.69±0.31)(BBR50mg/kg)、(2.03±0.44)(BBR100mg/kg)、(2.12±0.66)(BBR200mg/kg)、(2.47±0.49)(酮康唑75mg/kg);Cmax(μg/mL)分别为(1.13±0.25)(阴性对照组)、(1.69±0.23)(BBR50mg/kg)、(1.84±0.29)(BBR100mg/kg)、(2.12±0.53)(BBR200mg/kg)、(2.21±0.29)(酮康唑75mg/kg)。1ˊ-羟基咪达唑仑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AUC(0-t)(μg/mL·h)分别为:(0.66±0.28)(阴性对照组)、(0.46±0.19)(BBR50mg/kg)、(0.42±0.11)(BBR100mg/kg)、(0.36±0.09)(BBR200mg/kg)、(0.37±0.10)(酮康唑75mg/kg); Cmax(μg/mL)分别为(0.51±0.16)(阴性对照组)、(0.44±0.13)(BBR50mg/kg)、(0.40±0.08)(BBR100mg/kg)、(0.32±0.07)(BBR200mg/kg)、(0.33±0.09)(酮康唑75mg/kg)。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BBR50、100、200mg/kg)和(酮康唑75mg/kg)均能够显着升高MDZ的AUC(0-t)、AUMC(0-t)、Cmax(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BBR100、200mg/kg)和(酮康唑75mg/kg)能够显着降低1ˊ-OH-MDZ的AUC(0-t)、AUMC(0-t)、Cmax(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但(BBR50mg/kg)对1ˊ-羟基咪达唑仑的药动学参数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3、口服不同药物后罗丹明123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为:AUC(0-t)(μg/L·h)分别为:(48.36±6.4)(阴性对照组)、(59.58±13.37)(BBR50mg/kg)、(77.51±6.84)(BBR100mg/kg)、(95.49±15.99)(BBR200mg/kg)、(93.01±13.07)(维拉帕米4mg/kg);Cmax(μg/L)分别为(4.41±0.45)(阴性对照组)、(10.18±5.59)(BBR50mg/kg)、(11.78±3.19)(BBR100mg/kg)、(16.25±8.65)(BBR200mg/kg)、(11.39±2.76)(维拉帕米4mg/kg)。统计分析:(BBR100、200mg/kg)和(维拉帕米4mg/kg)均能够显着升高罗丹明123的AUC(0-t)(P<0.01);(BBR50、100、200mg/kg)和(维拉帕米4mg/kg)均能够显着升高罗丹明123的Cmax(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4、BBR在1-40μg/mL浓度范围内对HepG2细胞毒性小,细胞活力大于80%,超过40μg/mL时对细胞毒性大,细胞存活率低,以此浓度范围作为本实验的给药浓度更为合理。5、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0.1、0.5和2μg/mLBBR组可使CYP3A4和P-gp蛋白表达增加(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但10、40μg/mL BBR组却使CYP3A4和P-gp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Rif诱导了CYP3A4和P-gp蛋白表达(P<0.05),同样与Rif组比较10μg/mL BBR+10μM Rif、40μg/mL BBR+10μM Rif组明显的逆转了Rif对CYP3A4和P-gp蛋白表达的诱导作用,显着降低了CYP3A4和P-gp蛋白的表达(P<0.01)。6、RTQ-PCR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10μg/mL BBR抑制了CYP3A4mRNA的表达(P<0.05),随着BBR浓度的增加20、40μg/mL则更强地抑制CYP3A4mRNA的表达(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10、20、40μg/mL BBR均能显着降低MDR1mRNA的表达(P<0.01),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同时与空白对照组比较Rif诱导了CYP3A4、MDR1、PXR、RXR mRNA的表达(P<0.01);与Rif组比较10μg/mL BBR+10μM Rif、20μg/mL BBR+10μMRif、40μg/mL BBR+10μM Rif组中BBR显着抑制了Rif对CYP3A4、MDR1、PXR、RXR mRNA的诱导作用(P<0.05),随着BBR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也越强。结论:本文首先从动物体内水平探明BBR对CYP3A和P-gp的影响,其后从细胞分子生物学水平探索BBR通过PXR信号通路对CYP3A4和P-gp的调控机制。1、结果提示,BBR可以显着抑制咪达唑仑的代谢,该抑制作用可能是BBR抑制了咪达唑仑的代谢酶CYP3A的活性所致。同时BBR也可以显着抑制罗丹明123的代谢,该抑制作用也可能是BBR抑制了罗丹明123的转运体P-gp的活性所致。因此临床上可以把BBR作为提高CsA血药浓度的增效剂使用,减少CsA的给药剂量。2、结果提示,BBR对HepG2细胞CYP3A4和P-gp的蛋白表达有双向调节作用,低剂量时呈诱导作用,高剂量时表现出抑制作用,并且在抑制作用的浓度范围BBR也显着抑制了CYP3A4、MDR1、PXR、RXR mRNA的表达,因此BBR对CYP3A4和P-gp的调控作用很有可能通过PXR信号通路实现。
二、Effects of Berberine Chloride and Coadministration with Cyclosporin on Liver Microsomal Cytochrome P450 Isoenzyme and MDR1 in Rat(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ffects of Berberine Chloride and Coadministration with Cyclosporin on Liver Microsomal Cytochrome P450 Isoenzyme and MDR1 in Rat(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核受体-CYP450/OATPs通路研究小檗碱对调血脂药代谢和转运的调控作用及分子学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小檗碱、小檗红碱和去亚甲基小檗碱对HepG2 细胞中CYP1A2、3A4、2B6 表达的影响 |
2.1 材料 |
2.1.1 细胞株 |
2.1.2 主要药品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2.2 方法 |
2.2.1 主要工作液的配置 |
2.2.2 HepG2 细胞培养及生长曲线绘制 |
2.2.3 BBR、BRB、DBB、RIF、PHE、OME对 HepG2 细胞的毒性实验 |
2.2.4 细胞中蛋白浓度的测定 |
2.2.5 BBR、BRB、DBB对 Hep G2 细胞中CYP1A2、3A4、2B6 mRNA表达的影响 |
2.2.6 BBR和 BRB对 Hep G2 细胞中CYP1A2、CYP3A4 蛋白表达的影响[51] |
2.2.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3 结果 |
2.3.1 HepG2 细胞的培养及其生长曲线的绘制 |
2.3.2 BBR、BRB、DBB、RIF、PHE、OME对 HepG2 细胞的毒性实验 |
2.3.3 细胞中蛋白浓度的测定 |
2.3.4 RT-qPCR引物及扩增产物特异性 |
2.3.5 BBR、BRB和 DBB对 HepG2 细胞中CYP1A2、3A4、2B6mRNA表达的影响 |
2.3.6 BBR和 BRB对 HepG2 细胞中CYP1A2、3A4 蛋白表达的影响 |
2.4 讨论 |
第3章 小檗碱和小檗红碱对HepG2 细胞代谢非那西汀、咪达唑仑和阿托伐他汀的影响 |
3.1 材料 |
3.1.1 细胞株 |
3.1.2 主要药品 |
3.1.3 主要试剂 |
3.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
3.2 方法 |
3.2.1 主要工作液的配制 |
3.2.2 HepG2 细胞的培养 |
3.2.3 HepG2 细胞样品中非那西汀、咪达唑仑、阿托伐他汀浓度测定 |
3.2.4 BBR、BRB对 HepG2 细胞代谢PHE、MDZ和 ATV的影响 |
3.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3 结果 |
3.3.1 细胞样品中PHE、MDZ、ATV浓度测定的方法学评价结果 |
3.3.2 BBR、BRB对 HepG2 细胞代谢PHE、MDZ和 ATV的影响 |
3.4 讨论 |
第4章 小檗碱、小檗红碱和去亚甲基小檗碱对HepG2 细胞中OATP1B1 转运体表达的影响 |
4.1 材料 |
4.1.1 细胞株 |
4.1.2 主要药品 |
4.1.3 主要试剂 |
4.1.4 主要仪器设备 |
4.2 方法 |
4.2.1 主要工作液的配置 |
4.2.2 HepG2 细胞培养 |
4.2.3 细胞中蛋白浓度的测定 |
4.2.4 BBR及 BRB、DBB对 HepG2 细胞中OATP1B1 mRNA表达的影响 |
4.2.5 BBR及 BRB、DBB对 HepG2 细胞中OATP1B1 转运体蛋白表达的影响 |
4.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4.3 结果 |
4.3.1 细胞样品中蛋白浓度的测定 |
4.3.2 RT-qPCR引物及扩增产物特异性 |
4.3.3 BBR及 BRB、DBB对 HepG2 细胞中OATP1B1 mRNA表达的影响 |
4.3.4 BBR、BRB和 DBB对 HepG2 细胞中OATP1B1 转运体蛋白表达的影响 |
4.4 讨论 |
第5章 小檗碱、小檗红碱对HepG2 细胞摄取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的影响 |
5.1 材料 |
5.1.1 细胞株 |
5.1.2 主要药品 |
5.1.3 主要试剂 |
5.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
5.2 方法 |
5.2.1 主要工作液的配制 |
5.2.2 HepG2 细胞的培养 |
5.2.3 细胞中蛋白浓度的测定 |
5.2.4 HepG2 细胞样品中RSV、ATV浓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
5.2.5 ATV和 RSV在 HepG2 细胞中摄取条件的优化 |
5.2.6 BBR、BRB对 HepG2 细胞摄取ATV和 RSV的影响 |
5.2.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5.3 结果 |
5.3.1 细胞样品中RSV、ATV浓度测定的方法学部分验证结果 |
5.3.2 ATV和 RSV在 HepG2 细胞中摄取条件的优化结果 |
5.3.3 BBR、BRB对 HepG2 细胞摄取ATV和 RSV的影响 |
5.4 讨论 |
第6章 小檗碱对阿托伐他汀钙、瑞舒伐他汀钙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影响 |
6.1 材料 |
6.1.1 实验动物 |
6.1.2 主要药品与试剂 |
6.1.3 主要仪器 |
6.2 方法 |
6.2.1 主要溶液的配制 |
6.2.2 大鼠血浆中RSV、ATV浓度测定的LC-MS/MS方法建立 |
6.2.3 长期给予BBR对 ATV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研究 |
6.2.4 长期给予BBR对 RSV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研究 |
6.3 结果 |
6.3.1 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ATV、RSV浓度的方法学验证 |
6.3.2 长期给予BBR对 ATV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
6.3.3 BBR对 RSV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
6.4 讨论 |
第7章 基于核受体AhR和 PXR研究小檗碱和小檗红碱对CYP1A2和CYP3A4 表达的影响 |
7.1 材料 |
7.1.1 细胞株和质粒 |
7.1.2 主要药品 |
7.1.3 主要试剂 |
7.1.4 主要仪器设备 |
7.2 方法 |
7.2.1 主要溶液的配制 |
7.2.2 HepG2 细胞的培养 |
7.2.3 质粒的构建及提取 |
7.2.4 质粒瞬时共转染 |
7.2.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
7.2.6 细胞蛋白的提取 |
7.2.7 基于AhR、PXR探究BBR及 BRB对 CYP1A2和CYP3A4 报告基因活性的影响 |
7.2.8 沉默AhR、PXR对 BBR及 BRB调控CYP1A2和CYP3A4 蛋白的影响 |
7.2.9 BBR及 BRB对核受体AhR、PXR胞核蛋白表达的影响 |
7.2.10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7.3 结果 |
7.3.1 基于AhR、PXR探究BBR及 BRB对 CYP1A2和CYP3A4 报告基因活性的影响 |
7.3.2 沉默AhR、PXR对 BBR及 BRB调控CYP1A2和CYP3A4 蛋白的影响 |
7.3.3 BBR及 BRB对核受体AhR、PXR胞核蛋白表达的影响 |
7.4 讨论 |
第8章 基于RXRα研究小檗碱及小檗红碱对OATP1B1 表达的影响 |
8.1 材料 |
8.1.1 细胞株和质粒 |
8.1.2 主要药品 |
8.1.3 主要试剂 |
8.1.4 主要仪器设备 |
8.2 方法 |
8.2.1 主要溶液的配制 |
8.2.2 HepG2 细胞的培养 |
8.2.3 质粒的构建及提取 |
8.2.4 质粒瞬时共转染 |
8.2.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
8.2.6 细胞蛋白的提取 |
8.2.7 基于RXRα研究BBR及 BRB对 OATP1B1 报告基因活性的影响 |
8.2.8 分别沉默FXR、LXRα 和RXRα 对BBR及BRB调控OATP1B1 蛋白表达的影响 |
8.2.9 BBR及BRB对FXR、LXRα 和RXRα 胞核蛋白表达的影响 |
8.2.10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8.3 结果 |
8.3.1 基于RXRα 研究BBR及BRB对OATP1B1 报告基因活性的影响 |
8.3.2 分别沉默FXR、LXRα 和RXRα 对BBR及BRB调控OATP1B1 影响 |
8.3.3 BBR及BRB对FXR、LXRα 和RXRα 胞核蛋白表达的影响 |
8.4 讨论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2)黄酮类化合物对CYP3A4和P-糖蛋白的调控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黄酮类化合物对CYP3A4的激活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75种黄酮类化合物对CYP3A4活性的激活作用及生物学效应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75种黄酮类化合物在人肝微粒体中对CYP3A4调控作用的初步筛选 |
3.2 具有CYP3A4活性调控作用的黄酮类化合物EC_(50)的测定 |
3.3 黄酮类化合物在细胞水平对CYP3A4激活作用的生物学效应评价 |
3.3.1 CYP3A4-HepG2细胞中CYP3A4酶活性的验证 |
3.3.2 黄酮类化合物对CYP3A4-HepG2细胞毒性的测定 |
3.3.3 CYP3A4-HepG2细胞中生物学效应评价底物的确定 |
3.3.4 DND在CYP3A4-HepG2细胞中温孵浓度和时间的确定 |
3.3.5 黄酮类化合物在细胞水平对CYP3A4激活的生物学效应 |
3.4 黄酮类化合物在整体动物水平对CYP3A4激活作用的生物学效应评价 |
3.4.1 黄酮类化合物在大鼠和小鼠肝微粒体中对CYP3A4调控作用的筛选 |
3.4.2 黄酮类化合物在金黄地鼠肝微粒体中对DND代谢的影响 |
3.4.3 黄酮类化合物在整体动物水平对CYP3A4激活的生物学效应 |
3.5 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的中成药蛇胆陈皮散与DND的体内相互作用 |
4. 讨论 |
第二节 黄酮类化合物对CYP3A4激活作用的分子机制和构效关系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黄酮类化合物与CYP3A4的分子对接 |
3.2 黄酮类化合物与CYP3A4的圆二色谱分析 |
3.3 基于CYP3A4激活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的药效团模型建立 |
3.4 基于CYP3A4激活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定量-激活活性(2D-QSAR)生物信息库建立 |
4. 讨论 |
小结 |
第二章 黄酮类化合物对P-糖蛋白活性的抑制作用及构效关系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黄酮类化合物对P-糖蛋白活性的抑制作用及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75种黄酮类化合物对MDR1-MDCKⅡ细胞毒性的测定 |
3.2 黄酮类化合物对P-gp介导的地高辛转运活性的影响 |
3.2.1 黄酮类化合物对MDR1-MDCKⅡ细胞地高辛转运活性的影响 |
3.2.2 具有P-gp抑制作用的黄酮类化合物IC_(50)的测定 |
3.3 黄酮类化合物对百草枯细胞毒性的影响 |
3.4 黄酮类化合物对紫杉醇耐药的改善作用 |
3.4.1 紫杉醇在MX-1和MX-1/T细胞中细胞毒性浓度的确定 |
3.4.2 黄酮类化合物对紫杉醇细胞毒性的影响 |
3.5 黄酮类化合物在SD大鼠体内对地高辛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
3.6 银杏叶片和蛇胆陈皮散在SD大鼠体内对地高辛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二节 黄酮类化合物对P-糖蛋白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及构效关系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黄酮类化合物与P-gp的分子对接 |
3.2 基于P-gp抑制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的药效团模型建立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References |
附录 |
致谢 |
(3)左归饮对大鼠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及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COCKTAIL”探针药物法评价左归饮对大鼠CYP450不同亚型酶体外代谢活性的影响 |
第一节 同时测定大鼠肝微粒体中六种CYP450酶底物的UPLC-MS/MS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
1 实验材料 |
1.1 主要仪器 |
1.2 药品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溶液配制 |
2.2 肝微粒体体外温孵体系 |
2.3 肝微粒体样品处理方法 |
2.4 分析条件 |
3 方法学验证 |
3.1 专属性 |
3.2 标准曲线的制备 |
3.3 定量下限 |
3.4 精密度试验 |
3.5 回收率试验 |
4 结果 |
4.1 专属性 |
4.2 线性范围 |
4.3 定量下限 |
4.4 精密度试验 |
4.5 回收率实验结果 |
第二节 “COCKTAIL”探针药物法评价左归饮对大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不同亚型酶体外代谢活性的影响 |
1 仪器和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药材及溶液的配置 |
2.2 孵育体系 |
2.3 左归饮水提液对大鼠肝微粒体CYP450活性的影响 |
2.3.1 实验分组 |
2.3.2 实验方法 |
2.3.3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不同浓度左归饮水提液对大鼠肝微粒体CYP450亚型活性的影响 |
3.2 抑制曲线和IC50结果 |
4 小结 |
第二章 “COCKTAIL”探针药物法评价左归饮对大鼠细胞色素P450酶不同亚型酶体内代谢活性的影响 |
第一节 大血浆中6种CYP450 酶底物的UPLC-MS/MS方法的建立与确证 |
1 仪器及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剂与材料 |
1.3 试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溶液的配制 |
2.2 血浆样品的处理 |
2.3 分析条件 |
2.4 方法学验证 |
2.4.1 专属性考察 |
2.4.2 标准曲线 |
2.4.3 定量下限 |
2.4.4 精密度试验 |
2.4.5 准确度试验 |
2.4.6 基质效应 |
3 结果 |
3.1 专属性 |
3.2 线性范围和标准曲线 |
3.3 定量下限 |
3.4 精密度试验 |
3.5 准确度试验 |
3.6 基质效应 |
第二节 “COCKTAIL”探针药物法评价左归饮对大鼠细胞色素P450酶不同亚型酶体内代谢活性的影响 |
1 仪器和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与试剂 |
1.3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溶液的配制 |
2.1.1 COCKTAIL混合探针溶液的配制 |
2.1.2 左归饮水提液的制备 |
2.2 实验分组 |
2.3 给药剂量 |
2.3.1 探针药物的给药剂量 |
2.3.2 左归饮水提液的给药剂量和给药方式 |
2.4 血浆样品的采集 |
2.5 样品处理与检测 |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7 左归饮水提液对大鼠各探针药物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
2.7.1 非那西丁 |
2.7.2 安非他酮 |
2.7.3 阿莫地喹 |
2.7.4 奥美拉唑 |
2.7.5 右美沙芬 |
2.7.6 咪达唑仑 |
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左归饮对大鼠肝细胞色素P450酶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仪器及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与试剂 |
1.3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相关试剂与材料的准备 |
2.2 动物分组 |
2.3 给药方式与给药剂量 |
2.4 样品采集 |
2.5 肝脏总RNA的提取和定量 |
2.5.1 肝脏总RNA提取 |
2.5.2 CDNA制备 |
2.5.3 目的基因的扩增 |
2.6 肝脏总蛋白的提取和定量 |
2.6.1 肝脏总蛋白的提取 |
2.6.2 SDS-PAGE凝胶电泳 |
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 |
4 本章小结 |
全文讨论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近十年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对细胞色素P450酶影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复方中药艾可清化学成分及其调节细胞色素P450酶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
1.1.1 基于化学物质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
1.1.2 基于谱效关系的中药物质基础研究 |
1.1.3 血清药物化学与血清药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
1.1.4 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物质基础研究 |
1.1.5 基于生物活性筛选/在线分析技术的中药物质基础研究 |
1.1.6 基于计算机虚拟筛选的中药药效组分辨识模式 |
1.2 液质联用技术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 |
1.2.1 液质联用技术在中药化学成分定性和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
1.2.2 液质联用技术在中药指纹图谱研究中的应用 |
1.2.4 液质联用技术在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及药物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
1.3 细胞色素P450酶介导的中药药-西药相互作用 |
1.3.1 细胞色素P450酶 |
1.3.2 基于CYP450酶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方法 |
1.3.3 基于CYP450酶的中药-西药相互作用 |
1.4 复方中药艾可清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基于UPLC-ESI-QTOF-MS技术的复方中药艾可清化学成分分析 |
2.1 仪器和实验材料 |
2.1.1 仪器 |
2.1.2 材料与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艾可清提取液及各味药材提取液的制备 |
2.2.2 对照品溶液配制 |
2.2.3 液质条件 |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色谱和质谱条件优化 |
2.3.2 提取条件优化 |
2.3.3 艾可清化学成分的鉴定 |
2.4 小结 |
第三章 UPLC-ESI-QTOF-MS法分析大鼠口服复方中药艾可清后体内移行成分及代谢产物 |
3.1 实验材料 |
3.1.1 仪器 |
3.1.2 材料与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艾可清供试液的制备 |
3.2.2 对照品溶液配制 |
3.2.3 动物实验 |
3.2.4 样品的前处理 |
3.2.5 液质条件 |
3.2.6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给药剂量的优化 |
3.3.2 样品收集时间的优化 |
3.3.3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优化 |
3.3.4 艾可清在大鼠体内的原型成分的分析鉴定 |
3.3.5 艾可清代谢产物的鉴定 |
3.4 小结 |
第四章 艾可清对细胞色素P450酶抑制作用的研究 |
4.1 体外人肝微粒体法测定艾可清对细胞色素P450酶抑制作用 |
4.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1.2 实验方法 |
4.1.3 实验结果 |
4.1.4 讨论 |
4.2 WESTERN-BLOT法检测艾可清对大鼠肝脏CYP2D6,CYP3A4蛋白表达的影响 |
4.2.1 仪器和材料 |
4.2.2 试剂的配制 |
4.2.3 实验方法 |
4.2.4 实验结果 |
4.2.5 讨论 |
第五章 基于计算机虚拟筛选艾可清中CYP3A4和CYP2D6抑制作用的活性成分 |
5.1 艾可清中抑制CYP3A4和CYP2D6活性成分的虚拟筛选 |
5.1.1 材料与仪器 |
5.1.2 分子对接的计算 |
5.1.3 数据分析与作图 |
5.1.4 分子对接及MOLCAD分子表面计算结果 |
5.2 体外人肝微粒体法测定艾可清成分对CYP3A4和CYP2D6抑制作用 |
5.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2.2 实验方法 |
5.2.3 实验结果 |
5.3 讨论 |
第六章 艾可清对抗HIV药物克力芝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
6.1 仪器与实验材料 |
6.1.1 仪器 |
6.1.2 试剂与耗材 |
6.1.3 实验动物 |
6.2 实验方法 |
6.2.1 液质条件 |
6.2.2 溶液配制 |
6.2.3 动物实验 |
6.2.4 样品前处理 |
6.2.5 方法学验证 |
6.2.6 药动学研究 |
6.3 实验结果 |
6.3.1 方法学考察 |
6.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详细摘要 |
(5)基于药酶与药物转运体研究桔梗及α-菠菜甾醇的引经作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表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引经概述 |
1.1 引经理论的历史沿革 |
1.2 常见引经药的分类 |
1.3 引经理论的现代研究 |
2 桔梗概述 |
2.1 桔梗简介 |
2.2 桔梗功效的研究现状 |
2.3 桔梗引经作用的研究现状 |
3 α-菠菜甾醇概述 |
3.1 α-菠菜甾醇简介 |
3.2 α-菠菜甾醇药理作用研究现状 |
4 药物代谢酶概述 |
4.1 药物代谢酶简介 |
4.2 药物代谢酶调控药物体内过程的研究现状 |
5 核受体概述 |
5.1 核受体简介 |
5.2 核受体研究现状 |
6 药物转运体概述 |
6.1 药物转运体简介 |
6.2 药物转运体调控药物体内过程的研究现状 |
7 MicroRNA概述 |
第二部分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1 选题背景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三部分 实验部分 |
第一章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评价桔梗及α-菠菜甾醇对大鼠肺、肝、肾CYP450s和3种核受体mRNA表达量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药品与试剂 |
1.1.2 仪器 |
1.2 方法 |
1.3 结果分析 |
2 结果 |
2.1 桔梗及α-菠菜甾醇对肺CYP450smRNA表达的影响 |
2.2 桔梗及α-菠菜甾醇对肺脏核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 |
2.3 桔梗及α-菠菜甾醇对肝CYP450smRNA表达的影响 |
2.4 桔梗及α-菠菜甾醇对肝脏核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 |
2.5 桔梗及α-菠菜甾醇对肾CYP450smRNA表达的影响 |
2.6 桔梗及α-菠菜甾醇对肾脏核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3.1 药物对肺、肝、肾组织中CYP450smRNA表达的影响 |
3.2 药物对肺、肝、肾组织中核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二章 免疫印迹法评价桔梗及α—菠菜甾醇对大鼠肺、肝、肾CYP450s和3种核受体蛋白含量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药物对肺CYP450s蛋白含量的影响 |
2.2 药物对肺组织核受体蛋白含量的影响 |
2.3 药物对大鼠肝CYP450s蛋白含量的影响 |
2.4 药物对肝组织核受体蛋白含量的影响 |
2.5 药物对肾CYP450s蛋白含量的影响 |
2.6 药物对肾组织核受体蛋白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药物对药酶和核受体在肺、肝、肾表达的影响 |
3.2 免疫印迹法的现代应用 |
4 小结 |
第三章 Cocktail探针药物法评价桔梗及α-菠菜甾醇对大鼠肺、肝、肾CYP450s体外活力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桔梗及α-菠菜甾醇对大鼠肺CYP450s体外活力的影响 |
2.2 桔梗及α-菠菜甾醇对大鼠肝CYP450s体外活力的影响 |
2.3 桔梗及α-菠菜甾醇对大鼠肾CYP450s体外活力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桔梗及α-菠菜甾醇对肺、肝、肾转运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P-gp和PEPT2在肺组织中mRNA的量 |
2.2 P-gp和OATP2在肝组织中mRNA的量 |
2.3 P-gp和PEPT2在肾组织中mRNA的量 |
3 讨论 |
3.1 关于药物转运体 |
3.2 药物对肺、肝、肾组织中药物转运体mRNA表达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五章 免疫组化测定桔梗及α-菠菜甾醇对肺、肝、肾中药物转运体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P-gp和PEPT2在肺组织中的表达 |
2.2 P-gp和OATP2在肝组织中的表达 |
2.3 P-gp和PEPT2在肾组织中的表达 |
3 讨论 |
3.1 P-gp和PEPT2在肺组织中的表达 |
3.2 P-gp和OATP2在肝组织中的表达 |
3.3 P-gp和PEPT2在肾组织中的表达 |
4 小结 |
第六章 桔梗及α-菠菜甾醇对大鼠肺组织MicroRNA表达谱的初步研究 |
1 实验动物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差异表达分析 |
2.2 miRNA靶基因预测 |
3 讨论 |
3.1 MicroRNA对药物代谢酶的调控作用 |
3.2 MicroRNA对药物转运体的调控作用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全文总结 |
1 结论 |
2 创新 |
3 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3种诱导剂对大鼠肝脏CYP2E1表达及肝损伤相关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细胞色素 P450 |
1.1.1 CYP450 分布 |
1.1.2 CYP450 功能 |
1.1.3 CYP450 分类 |
1.1.4 CYP450 诱导及抑制 |
1.2 细胞色素 P4502E1 |
1.2.1 CYP2E1 发现史 |
1.2.2 CYP2E1 功能 |
1.2.3 CYP2E1 分布及蛋白结构 |
1.2.4 CYP2E1 底物分类及探针 |
1.2.5 CYP2E1 基因多态性 |
1.2.6 CYP2E1 诱导剂和抑制剂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诱导物对大鼠肝脏 CYP2E1 mRNA 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2.2 提取大鼠肝脏总 RNA |
2.2.3 mRNA 反转录成 cDNA |
2.2.4 克隆测序验证引物 |
2.2.5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 |
2.2.6 数据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RNA 完整性 |
2.3.2 梯度 PCR |
2.3.3 胶回收电泳 |
2.3.4 测序结果 |
2.3.5 荧光定量 PCR 检测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诱导物对大鼠肝脏 CYP2E1 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
3.1.3 实验仪器 |
3.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3.2 实验方法 |
3.2.1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 |
3.2.2 BCA 法测蛋白浓度 |
3.2.3 Western Blot 检测 CYP2E1 蛋白表达 |
3.2.4 CYP2E1 活性测定 |
3.2.5 统计学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CYP2E1 活性测定标准曲线 |
3.3.2 咪唑对大鼠肝脏 CYP2E1 蛋白表达及酶活性的影响 |
3.3.3 吡唑对大鼠肝脏 CYP2E1 蛋白表达及酶活性的影响 |
3.3.4 对乙酰氨基酚对大鼠肝脏 CYP2E1 蛋白表达及酶活性的影响 |
3.4 讨论 |
第四章 诱导物对大鼠血浆及肝组织中酶的影响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动物 |
4.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
4.1.3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肝组织匀浆与血浆制备 |
4.2.2 血浆及肝组织中酶的检测 |
4.3 实验结果 |
4.3.1 咪唑对大鼠血浆及肝组织中酶的影响 |
4.3.2 吡唑对大鼠血浆及肝组织中酶的影响 |
4.3.3 对乙酰氨基酚对血浆及肝组织中酶的影响 |
4.4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黄连素对HepG2细胞CYP3A4和P-gp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8)盐酸小檗碱对大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含量及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仪器 |
1.1 动物 |
1.2 主要药品与试剂 |
1.3 仪器 |
1.4 统计学分析 |
2 方法 |
2.1 给药方案 |
2.2 肝微粒体的制备 |
2.3 蛋白浓度测定 |
2.4 CYP450含量测定 |
2.5 CYP450酶活性测定 |
2.5.1 肝微粒孵化 |
2.5.2 代谢产物测定 |
3 结果 |
3.1 盐酸小檗碱对大鼠肝微粒体蛋白和CYP450含量的影响 |
3.2 盐酸小檗碱对肝微粒体CYP2D6、CYP1A2、CYP2C19和CYP3A4活性的影响 |
4 讨论 |
(9)表小檗碱体内外生物代谢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第一部分 黄连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表小檗碱研究进展 |
第三部分 药物代谢研究方法 |
第四部分 代谢酶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 |
前言 |
第一部分 LC-MS/MS鉴定表小檗碱体内体外主要代谢产物 |
第一章 灌胃和静注表小檗碱后大鼠体内代谢产物的比较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章 表小檗碱体外肝微粒体Ⅰ相代谢产物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章 表小檗碱体外肝微粒体Ⅱ相代谢产物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四章 表小檗碱在肠菌培养液中代谢产物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表小檗碱CYP450代谢酶亚型的鉴定 |
第一章 表小檗碱在HLM和RLM中LC-MS测定方法的建立 |
材料与仪器 |
结果 |
讨论 |
第二章 化学抑制剂法鉴定表小檗碱I相代谢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章 人重组酶试验鉴定表小檗碱Ⅰ相代谢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表小檗碱对大鼠P450酶活性影响的体内外研究 |
第一章 表小檗碱灌胃诱导对大鼠P450酶活性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章 体外表小檗碱对大鼠CYP450酶活性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讨论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黄连素在体内外对CYP 3A和P-糖蛋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1.1 引言 |
1.2 CYP3A和 P-gp 对 CsA的代谢和转运 |
1.3 PXR等核受体对 CYP3A和 P-gp 的调控作用 |
1.4 本课题的实验设计 |
第2章 黄连素对大鼠体内 CYP3A活性影响的研究 |
2.1 材料 |
2.1.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1.2 主要药品与试剂 |
2.1.3 实验动物 |
2.2 方法 |
2.2.1 溶液的配制 |
2.2.2 MDZ 及其代谢产物 1ˊ-OH-MDZ HPLC 分析方法建立 |
2.2.3 MDZ 及其代谢产物 1ˊ-OH-MDZ HPLC 分析方法评价 |
2.2.4 测定 BBR 对大鼠 MDZ 代谢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
2.2.5 统计分析 |
2.3 结果 |
2.3.1 MDZ 及其代谢产物 1ˊ-OH-MDZ HPLC 分析方法评价结果 |
2.3.2 BBR 对大鼠 MDZ 代谢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及比较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3章 黄连素对大鼠体内 P-糖蛋白活性影响的研究 |
3.1 材料 |
3.1.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1.2 主要药品与试剂 |
3.1.3 实验动物 |
3.2 方法 |
3.2.1 溶液的配制 |
3.2.2 大鼠血浆中 Rh123 HPLC 分析方法建立 |
3.2.3 大鼠血浆中 Rh123 HPLC 分析方法评价 |
3.2.4 测定 BBR 对大鼠 Rh123代谢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
3.2.5 统计分析 |
3.3 结果 |
3.3.1 大鼠血浆中 Rh123 HPLC 分析方法评价结果 |
3.3.2 BBR 对大鼠 Rh123代谢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及比较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4章 黄连素对 HepG2 细胞 CYP3A4和 P-糖蛋白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 |
4.1 材料 |
4.1.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1.2 主要药品与试剂 |
4.1.3 人肝癌细胞 HepG234 |
4.2 方法 |
4.2.1 主要溶液配置 |
4.2.2 HepG2 细胞复苏传代冻存 |
4.2.3 HepG2 细胞生长曲线建立 |
4.2.4 BBR 对 HepG2 细胞毒性试验 |
4.2.5 分组及给药 |
4.2.6 Western Blotting 检测目的基因蛋白的表达 |
4.2.7 RTQ-PCR检测目的基因以及上游调控基因 mRNA水平的表达·38 |
4.2.8 统计分析 |
4.3 结果 |
4.3.1 HepG2 细胞生长曲线 |
4.3.2 BBR 对 HepG2 细胞毒性试验结果 |
4.3.3 蛋白浓度标准曲线 |
4.3.4 BBR 对 HepG2 细胞 CYP3A4和 P-gp 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4.3.5 BBR 对 HepG2 细胞 CYP3A4 和 MDR1 及上游调控基因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Effects of Berberine Chloride and Coadministration with Cyclosporin on Liver Microsomal Cytochrome P450 Isoenzyme and MDR1 in Rat(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核受体-CYP450/OATPs通路研究小檗碱对调血脂药代谢和转运的调控作用及分子学机制[D]. 刘名义. 南昌大学, 2020(08)
- [2]黄酮类化合物对CYP3A4和P-糖蛋白的调控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 白洁.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3]左归饮对大鼠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及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D]. 何帆.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4]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复方中药艾可清化学成分及其调节细胞色素P450酶作用的研究[D]. 卢元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3)
- [5]基于药酶与药物转运体研究桔梗及α-菠菜甾醇的引经作用机理[D]. 叶刚.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6]3种诱导剂对大鼠肝脏CYP2E1表达及肝损伤相关酶的影响[D]. 武淑琴.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5(08)
- [7]黄连素对HepG2细胞CYP3A4和P-gp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J]. 唐霞,辛华雯,李维亮,欧阳萌.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15(01)
- [8]盐酸小檗碱对大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含量及活性的影响[J]. 谭文超.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4(11)
- [9]表小檗碱体内外生物代谢反应研究[D]. 叶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 [10]黄连素在体内外对CYP 3A和P-糖蛋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唐霞. 南昌大学,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