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品牌期刊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何晓燕[1](2021)在《打造国际顶级综述型英文科技期刊的实践与思考——以《电化学能源评论(英文)》为例》文中提出如何打造具有中国品牌的国际顶级综述型英文科技期刊,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本文以《电化学能源评论(英文)》为例,从创办该刊的重要意义,树立顶级科技期刊定位、塑造我国综述型科技期刊高端品牌,坚持科学家办刊、虹吸全球顶尖学者,建立国际化审稿流程,对接"诺奖"级别科学家、开拓国际一线稿源,深化刊媒融合、提升学术影响,先做强、再做大等方面详细介绍该刊的创办与发展,并对如何打造国际顶级综述型英文科技期刊提出思考与建议。
宋哲琦[2](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认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刘欣[3](2020)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大众文化类期刊数字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大众文化类期刊的发展历经辉煌与坎坷,现在正步入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清楚大众文化类期刊的发展优势与面临的困境,梳理大众文化类期刊在全媒体阵营中的发展现状,才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媒体融合背景下大众文化类期刊数字化发展的对策。本文以大众文化类期刊数字化发展现状与数字化发展对策为研究主题,首先对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进行了阐述,随后对本文所指的大众文化类期刊的概念做出界定,分析其特征,从发展历程与媒体融合时代的来临两个方面论述了大众文化类期刊发展的时代背景,接着,对50家大众文化类期刊数字化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针对调查结果,探究得出大众文化类期刊数字化发展过程中的三个矛盾,总结出其数字化发展面临的困境,此外,探究得到大众文化类期刊数字化发展的三个优势。最后,重点从坚持优质数字化内容生产和变革内容传播方式,健全新媒体传播渠道两个方面对大众文化类期刊数字化发展提出具有客观性的具体对策,从而为媒体融合背景下大众文化类期刊数字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大众文化类期刊总是以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方式充当着读者的生活顾问,能够为读者排忧解难,在新媒体异军突起的今天,大众文化类期刊应为自身注入互联网基因,以内容优势为基础,整合媒体资源,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焕发生机与活力。
朱迪[4](2020)在《融媒体背景下少儿期刊发展策略研究 ——以《小星星》为例》文中认为融媒体时代的来临对传统少儿刊物产生了巨大影响,令其面临着严峻挑战。以传统纸媒为主媒介的少儿期刊必须抓住融媒体时代发展的规律,逐渐从传统出版转向复合出版,谋求正确的转型之路,避免走向淘汰。笔者以《小星星》为个案进行研究,试图对融媒体背景下少儿期刊面临的问题作出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策略。全文主要分为三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对融媒体与少儿期刊进行概念界定后,将融媒体技术的优势展开分析,说明融媒体技术存在的意义。其次对现有少儿期刊的大环境、少儿期刊的特点进行论述,证明本次研究的必要性,最后将个案《小星星》的40年发展历程做一梳理,以便读者对该杂志有一大概了解。第二部分为融媒体时代下《小星星》的发展成因与面临的困难。首先从宏观与微观双角度的研究总结出《小星星》的亮点、优势。继而运用比较分析法通过对《小星星》的研究,分析出少儿期刊在营销手段、呈现方式、售后环节、期刊编辑四个方面存在的不足。第三部分呼应上一章节所提出的问题,结合新兴媒介技术,对《小星星》提出科学的转型建议,希望能给其他少儿期刊提供发展借鉴。在融媒体逐渐影响少儿阅读环境的情况下,少儿期刊应该如何适应市场以吸引更多读者,是少儿期刊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希望将融媒体与少儿期刊相结合,为推动少儿期刊的融媒体出版提供一定的可行性参考。
王亚雯[5](2020)在《时尚期刊《智族GQ》旗下微信公众号“GQ实验室”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自媒体和新媒体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时尚作为潮流和流行的代名词,拥有广大的受众和行业从业者,时尚的发端、扩散、流行与沉淀,也得益于大众媒体和自媒体的传播与推广。随着新的传播技术的出现,传播的方式从最初的自上而下,到大众传播,再到今天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传播的途径和手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微信公众号和自媒体平台的兴起,为纸媒在各领域的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为了应对新媒体的机遇与挑战,时尚杂志纷纷开通了官方微信公众号。“GQ实验室”作为男性时尚期刊《智族GQ》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以其广泛的影响力和优异的数据表现,成为了时尚期刊转型中较为成功的案例,成功地在数量庞大的微信公众号中脱颖而出。这其中的发展历程和深层原因值得纸媒转型和时尚传播中的运营者思考和借鉴。笔者以《智族GQ》为主,对比《世界时装之苑ELLE》《时尚芭莎》《睿士ELLEMAN》《时尚先生Esquire》多个时尚期刊微信公众号,对时尚杂志微信公众号目前存在的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梳理。重点选取微信公众号“GQ实验室”为研究对象,以拉斯韦尔的“5W”理论为框架,选取“GQ实验室”微信公众号从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共计1442篇的推送内容,通过构建周抽样法抽取共70天、157篇文章进作为样本,通过内容分析、文本分析和数据分析,对其传播者、受众、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传播效果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将重点放在探讨“GQ实验室”微信公众号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效果上,研究其“去杂志化”的风格标签和独树一帜的传播策略,总结出“GQ实验室”能够利用获得广泛传播影响力的原因:在精准把握受众,定位清晰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化的运营团队、丰富和深度兼具的内容选题,独特的解读视角和直戳痛点的软文投放,做到内容和商业的双赢。并针对其现运营情况的不足提出针对性建议:改革报道角度、下沉传播内容、提升媒介素养、加强多方把关。“GQ实验室”在内容生产、形式创新、商业模式上的探索,也能够在新形势下为时尚期刊转型、新媒体和时尚类微信公众号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启发。
雷露[6](2020)在《《小溪流》的办刊特点及其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小溪流》创刊于1980年春,至今已有40年的发展历程。以“小小溪流”“大诗人小诗人”等旗帜性栏目展现了办刊特色、铸就了核心竞争力,是目前湖南省内唯一的纯文学少儿期刊。作为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办的少儿刊物,《小溪流》以“培养文学新人为己任”,一直坚持“学习语文的助手,练习写作的向导,课外读物的乐园”的办刊宗旨,刊载精美童话,可读性强,文字充满奇思妙想,插画精心设计,贴近目标读者,与文字完美结合,营造梦幻般的童话世界。刊发学生习作,激发其文学想象,提高写作能力。开设“作文辅导”栏目,引导小读者在轻松有趣的阅读中掌握正确的写作技巧。刊发名家名作,拓展小朋友课外阅读量,使之在文学阅读中发现生活乐趣。与时俱进,培养优秀少儿作者,定期推出新作,从而形成了自身独有的内容特色。《小溪流》在时间和风雨的打磨下逐渐成为享誉全国的少儿文学刊物,亦成为广大少年儿童读者、教师以及家长的良师益友,影响力和美誉度俱佳,是一本地道的学生启蒙文学刊物。基于儿童文学发展大潮、少儿阅读需要以及期刊的地理文化布局的特点等期刊媒介发展背景,《小溪流》经历了筹办创刊、稳定发展和全面改版三个阶段,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小溪流》坚持“内容为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刊特点,以其独树一帜的办刊宗旨、与众不同的编辑风格以及独具匠心的栏目设置等内容特色,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打造湖湘特色儿童文学,团结一批湖南知名儿童文学作家,着力培养儿童文学新秀,构建少儿文学期刊品牌。在形式方面,《小溪流》的封面设计极具特点,封面形象具有时代特色、版式编排体现儿童需求、图文搭配彰显视觉魅力,形成个性鲜明的整体风格。较之于省级刊物《少年文艺》(江苏版)和省内少儿刊物《小学生导刊》,《小溪流》贴近湖湘大地,定位明确,注重培养少儿作者,且装帧设计体现目标读者需求,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如今面临新的媒介环境的挑战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小溪流》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其同质化竞争严重、期刊推广方式过于单一、少儿读者需求待进一步适应、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不够等不能回避的一系列问题,《小溪流》必须把人才作为提升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支撑,努力培养优秀的少儿期刊编辑;坚持“读者至上”原则,贴近少儿读者,拓展读者群体,满足少儿多元化需求;坚持“内容为王”的总原则,打造内容品牌,确保刊物的鲜明特色和内容质量;发掘原创的少儿文学作者,不断为刊物注入新鲜血液;依托出版集团组建社刊群,实现优势资源互补;通过开发电子版期刊,实现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不断壮大自身力量,增强经营意识,突破传统的少儿期刊营销模式,有效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市场竞争力。
刘钰洁[7](2020)在《基于品牌建设的中国幼儿期刊发展研究 ——以《东方娃娃》为例》文中指出幼儿期刊作为幼儿教育的载体之一,不仅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对家庭亲子阅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中国幼儿人口数量逐渐增大,国家全民阅读工程积极推进,家长和社会对幼儿教育日益重视,共同促进着幼儿期刊市场不断发展和壮大。本文以中国幼儿期刊为研究对象,基于品牌建设的角度,通过文献法、案例法和访谈法的研究方法,论述中国幼儿期刊的发展概况,从中分析出中国幼儿期刊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境,结合《东方娃娃》品牌建设案例进行分析,提出基于品牌建设的中国幼儿期刊发展策略,以期更好地促进中国幼儿期刊出版事业的发展。全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在绪论中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方法、内容和贡献。笔者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品牌建设、期刊品牌、幼儿期刊的研究进行了资料梳理和文献分析。由于中国期刊出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一般商业品牌建设不同,在本研究中笔者并没有直接套用品牌建设理论,而是借鉴了国内学者薛可和余明阳在《媒体品牌》中提出的期刊品牌要素,以及赵泓在《媒介品牌传播学》中总结的期刊品牌要素和品牌延伸的一系列措施。综合相关研究,提炼出期刊品牌建设的理论框架:期刊品牌定位、期刊品牌内容、期刊品牌经营、期刊品牌延伸。其中,期刊品牌定位是品牌建设的基础,包含了办刊定位、办刊理念、市场定位等一系列定位措施;期刊品牌内容是品牌建设的核心,高品质、个性化的内容是赢取读者青睐的关键;期刊品牌经营主要包括期刊的发行和推广,是品牌建设的有力保障;期刊品牌延伸是期刊开展多元化经营活动。由此构建本研究中幼儿期刊品牌建设的分析框架。第二,梳理中国幼儿期刊的发展概况。通过资料整理和文献分析,分析出中国幼儿期刊的产品萌芽、市场形成、品牌探索以及发展现状各个阶段的情况。在20世纪20年代少儿期刊的产生中,幼儿期刊进入萌芽产生时期,随后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进入市场形成时期,21世纪后进入了品牌探索时期。同时,针对幼儿期刊目前品牌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对《幼儿画报》《东方娃娃》两大品牌幼儿期刊作了简要分析,对一般性的幼儿期刊在人员规模、发行方式、盈利能力、新媒体融合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第三,基于品牌建设分析中国幼儿期刊发展面临的四重困境。一为品牌意识不足,主要表现在品牌评价缺少、品牌规划欠缺、品牌延伸缺乏等方面;二为期刊定位不清,主要表现在办刊定位笼统、市场定位模糊等方面;三为内容质量不精,主要表现在刊物名称相似、选题栏目重复、装帧设计雷同等方面;四为经营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发行增长速度慢、新媒体融合度低、版权输出实力弱等方面。第四,结合中国幼儿期刊品牌建设实践进行案例分析。《东方娃娃》在单位规模、发行量、获奖数量和获奖级别方面均处于中国幼儿期刊的前列,在期刊品牌建设的实践上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通过对《东方娃娃》期刊品牌定位、期刊品牌内容、期刊品牌经营和期刊品牌延伸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给其他的幼儿期刊提供品牌建设的经验。研究得出《东方娃娃》在品牌定位上表现出办刊定位特色化、市场细分个性化,在品牌内容上采取了首倡绘本理念、开发个性选题、创新品牌栏目、打破装帧常规等举措,在品牌经营上开拓网络发行渠道、打造绘本推广平台,在品牌延伸上采用了书刊互动、搭建数字出版平台、对外版权输出、构建儿童生态产业圈等措施。第五,基于品牌建设提出中国幼儿期刊的发展策略。一是强化品牌意识,主要通过紧跟出版政策和规划期刊发展来实现;二是品牌精准定位,主要彰显儿童本位、办刊特色定位、市场细分定位;三是优化品牌内容,主要采用注重选题开发、打造品牌栏目、突出装帧设计等措施;四是提升品牌经营,主要采取发行渠道网络化和推广活动品牌化等措施;五是品牌多元延伸,主要通过打造期刊衍生产品、积极融合新媒体、版权合作走出去等方式实现。
陈思[8](2020)在《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视域下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际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往在国际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军事权力的重要性逐渐下降,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体都更倾向于通过对话、谈判等方式来表达自身立场、维护国家利益,争夺国际话语权成为了国际战略竞争新的制高点。一直以来,中国以和平发展为理念,却不断遭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话语诋毁和压制,在一次次西方强势话语权打压的深刻教训中我们认识到国际话语权的缺乏,已经成为了国家发展的掣肘。基于此,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提出:“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体育国际话语权是国际话语权的组成部分,在实现民族复兴、建设体育强国、维护世界体育运动公平秩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多年来中国体育实力飞速发展,然而话语权却没有获得相应程度地提升,对国家未来发展形成制约。基于此,本研究以体育国际话语权为研究对象,在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理论视域下对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概念、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依据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应用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认识论,国家体育实力与体育国际话语权之间不构成因果关系,属于建构关系,应该考虑观念因素的影响。中国诉求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提升,除了重视硬实力的积累之外,还应该加强观念层面的建构。在此思想指引之下,本研究首先明确了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概念,依据学者对国际话语权权力结构中各要素地分析,将体育国际话语权进行分解研究,依权力要素将其分为体育制度国际话语权、体育传媒国际话语权、体育学术国际话语权和体育文化国际话语权四个部分,分别阐释各部分的内涵,进行实力层面和观念层面存在问题地分析,并依据存在问题提出了提升策略。
潘颖[9](2020)在《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多维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及其社交媒体的进步和变革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模式、生活形态和话语机制,中国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新媒体时代。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中国的儿童文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接受、文学消费具备了新的多维特征,也构成了本部论文研究的核心命题。厘清这些特征对于准确把握儿童文学在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发展规律有重要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采用了文本分析、网络民族志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聚焦于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文本与生产情境,运用文学、传播学、接受美学、文化学等理论多角度梳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媒体时代语境下,儿童文学在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接受、文学消费四方面的发展变化和新特点,对比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与传统儿童文学发展的差异性、融合性,研究社会转型、文学转型、媒介转型对儿童文学发展演变的影响,总结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在建构、生产、传播、接受、消费等方面的新变化、新发展,探讨中国儿童文学在当代文学的发展空间和价值意义。论文基本框架如下:绪论部分在分析研究对象和背景的基础上界定论文中与新媒体时代和儿童文学相关的核心概念。第一章标题为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生产。该章指出,新媒体改变着儿童文学生产,固有的文化环境和传统儿童文学创作的观念不断受到冲击;创作主体泛化、低龄化写作和网络写手异军突起,实现了儿童文学作家群多元化发展;儿童文学题材、体裁领域不断拓展,社会各界政策及措施的出台促使文学作品数量激增、品质提升,实现了儿童文学的原创品牌塑造和国际化走向;文学创作方式的新媒体化、多样化、融合化发展,实现了传统儿童文学的新媒体化和新媒体儿童文学的经典化,儿童文学也呈现出视听先行的新特征及数字化生存的多路径发展。第二章标题为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传播。该章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分析新媒体时代传播媒介的转换所带来的公共话语、思想结构、认知能力、生存方式等多方面的变化,梳理传播媒介的生态系统和媒介素养,分析儿童文学与媒介变迁的关系,以及我们面对儿童文学传播方式的变迁所应具备的媒介素养。同时,总结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传播方式、传播策略及传播特征,分析研究传统儿童文学的出版现状及转型、新媒体化出路和新媒体儿童文学的数字多元化传播和经典化走向。第三章标题为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接受。该章运用接受美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分析儿童这一特殊的文学接受主体的接受素质(包括语言文字能力、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审美能力的分析)和心理能力(生理、心理、文化),梳理儿童接受成长心理轨迹、阅读视野的特点,结合深度访谈的调研,重点分析全民阅读时代背景和儿童文学阅读的特点及新变化,分析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阅读方式、特征和发展方向,以及儿童文学阅读的影响力和发展趋势。第四章标题为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消费。该章将儿童文学放在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语境下,以文学消费为核心切入,分析新媒体时代消费文化对儿童文学的引导及其特征,总结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经典消逝”、娱乐至上、追逐游戏快感的特点;通过对重点儿童文学作家畅销书和作家富豪排行榜等信息数据比对,分析消费时代文学价值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发展,总结儿童文学作品“商业化”“娱乐化”的特征,解析在新媒体时代消费文化语境下儿童文学的“童年消逝”的危机与童年精神的文学重构。结论部分全面梳理总结了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生产、传播、接受和消费的多维特征,通过新媒体媒介技术演进与儿童文学的关系畅想儿童文学的未来,既对儿童文学的娱乐化与商业化表示忧虑,也对新媒体时代的儿童文学发展和前景充满期待。
李晓[10](2020)在《中国广告研究二十年知识图谱分析(1998-2019)》文中提出本研究借助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功能,通过词频分析、关键词共被引分析、文献共被引等具体的技术手段,结合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以1998-2019年间发表于CSSCI期刊上的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反复测试和研讨,将数据检索条件确定为篇名“广告”或“营销”或“品牌”,得到13193篇学术论文。在保罗·莱文森的媒介进化论研究框架的基础上,梳理二十年广告研究文献,分析广告研究的学术团体、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形成原因、广告发展趋势、总结广告发展阶段、剖析广告发展动力,为发展与完善广告研究提供科学的预测与合理的建议。作者共被引分析、机构共被引分析及各突现作者分析,揭示国内广告研究高影响力作者和学术团体以及发文研究机构等信息。研究发现,广告研究领域的高频发文作者、高被引作者、高广告研究被引爆发作者大部分是50后的作者,在学术研究中新兴年轻作者的发声力量较弱。在机构合作方面,大部分机构均为一次性合作,合作关系较弱,且研究机构大多是“双一流”高校。利用高频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发现国内广告研究热点与前沿受技术环境和市场的影响较大。为进一步阐述国内广告研究的发展脉络与总体趋势,将二十年来我国广告发展分为四个发展阶段。1998—2001年间为缓慢增长阶段,研究热点主要有:“广告经营”、“报纸广告”、“品牌形象”等,最引人注目的是报业广告的快速发展。2002年—2008年间国内广告研究进入到快速增长阶段,相关研究迅猛发展,广告研究更加深入,可操作性也得到提升,纯理论的研究不再是一枝独秀,这一时期的广告主要是从市场角度进行研究。2009年—2014年间作为慢热增长阶段,国内的广告研究进入沉淀和深化期,这一时期广告进入转型期。随着技术变革,这一阶段的热点由于广告业的实践不断变化。2015年—2019年我国广告研究进入到融合发展阶段。从广告进化论视角分析,广告研究成果的数量虽在降低,但研究的总体热度不减,广告的研究内容由理念研究向实践研究转变,未来将进一步朝着技术创新以及市场的角度来研究广告。
二、关于品牌期刊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品牌期刊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打造国际顶级综述型英文科技期刊的实践与思考——以《电化学能源评论(英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打造国际顶级综述型英文科技期刊的探索与实践 |
1.创刊填补学科空白,搭建权威学术平台 |
2.树立顶级科技期刊定位,塑造我国综述型科技期刊高端品牌 |
3.坚持科学家办刊,虹吸全球顶尖学者 |
4.建立国际化审稿流程 |
5.对接“诺奖”级别科学家,开拓国际一线稿源 |
6.深化刊媒融合,提升学术影响 |
7.先做强,再做大 |
三、对打造国际顶级综述型英文科技期刊的思考与建议 |
1.加强政策引导,增加项目扶持 |
2.以刊育刊,推进集约化管理 |
3.重视打造高起点专业化综述型新刊,填补学科空白 |
4.保持主编团队稳定性,坚持办刊特色 |
5.提质增效,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 |
(1)组约高质量综述论文有助于提高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
(2)出版专刊或专辑。 |
(3)创办姊妹刊。 |
四、结语 |
(2)《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期刊论文类 |
1.2.2 专着类 |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思路 |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
2.1 《装饰》创刊溯源 |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
2.2.1 封面文字 |
2.2.2 封面视觉图案 |
2.2.3 内页版面设计 |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
3.1 复刊时代背景 |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
3.3.2 “装饰热”的兴起 |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
4.1 走入“全球化” |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
4.2.1 和谐的整体性 |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
5 总结 |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
作者简介 |
(3)媒体融合背景下大众文化类期刊数字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价值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2 大众文化类期刊的界定及发展背景概述 |
2.1 大众文化类期刊的定义 |
2.2 大众文化类期刊的特征 |
2.3 大众文化类期刊发展的时代背景 |
2.3.1 大众文化类期刊的发展历程 |
2.3.2 媒体融合时代来临 |
3 大众文化类期刊数字化发展的现状 |
3.1 媒体融合背景下大众文化类期刊数字化发展的方向 |
3.2 大众文化类期刊数字化发展现状调查 |
3.2.1 大众文化类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现状 |
3.2.2 大众文化类期刊微博账号运营现状 |
3.2.3 大众文化类期刊自有客户端及官网运营现状 |
3.3 大众文化类期刊数字化发展的困境 |
3.3.1 深刻的文学内容与社会浅阅读风气之间的矛盾 |
3.3.2 单一内容呈现形式与媒体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
3.3.3 互动性弱与新媒体社群运营“强关系”之间的矛盾 |
3.4 大众文化类期刊数字化发展的优势 |
3.4.1 作者优势:优质内容生产者 |
3.4.2 编辑优势:专业编辑把关 |
3.4.3 品牌优势:品牌深入人心 |
4 媒体融合背景下大众文化类期刊数字化发展对策研究 |
4.1 坚持优质内容生产 |
4.1.1 优质内容IP化运营 |
4.1.2 因势利导,传统内容新形式呈现 |
4.1.3 整合资源,付费产品内容升级 |
4.1.4 去繁为简,打造纯净文化空间 |
4.2 变革内容传播方式,健全新媒体传播渠道 |
4.2.1 打通渠道,掌握新媒体运营规律 |
4.2.2 社群经营,与读者用户建立“强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大众文化类期刊“两微一端”和官方网站覆盖情况调查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融媒体背景下少儿期刊发展策略研究 ——以《小星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融媒体 |
1.2.2 少儿期刊 |
1.3 有关“少儿期刊”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际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比较分析法 |
1.5.3 案例分析法 |
1.5.4 调查法 |
第2章 《小星星》发展背景解析 |
2.1 融媒体时代背景 |
2.1.1 融媒体特点分析 |
2.1.2 传统少儿期刊转型的必要性 |
2.2 《小星星》发展历程 |
2.2.1 萌芽期(1980—1988年) |
2.2.2 成长期(1989—1997年) |
2.2.3 发展期(1998—2008年) |
2.2.4 繁荣期(2009年—) |
2.3 思考与小结 |
第3章 《小星星》发展现状分析 |
3.1 《小星星》的发展优势 |
3.1.1 宏观角度分析 |
3.1.2 微观角度分析 |
3.2 《小星星》的发展困境 |
3.2.1 单一的发行方式 |
3.2.2 固化思维未转变 |
3.2.3 低频的读者互动率 |
3.2.4 融媒体意识的缺乏 |
3.3 思考与小结 |
第4章 融媒体背景下少儿期刊的办刊启示 |
4.1 刊媒互动,打造沉浸式体验 |
4.2 媒体融合,构建网络平台 |
4.3 加强互动,扩大读者群 |
4.4 拓宽渠道,探索销售新模式 |
4.5 加强思维,培养复合型编辑 |
4.6 思考与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小星星》历年所获奖项 |
附录B 《小星星》2000年至2019年所办活动 |
(5)时尚期刊《智族GQ》旗下微信公众号“GQ实验室”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尚期刊的含义及发展 |
1.1.2 微信公众号的含义和发展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4 本研究创新点 |
1.5 文献综述 |
1.5.1 关于微信公众号传播的研究 |
1.5.2 关于时尚期刊及其微信公众号的研究 |
1.5.3 关于“智族GQ”和“GQ实验室”的研究 |
2 时尚类期刊微信公众号研究 |
2.1 总体发展现状 |
2.2 部分时尚类期刊与其微信公众号概况 |
2.2.1 世界时装之苑ELLE |
2.2.2 时尚芭莎 |
2.2.3 睿士ELLEMAN |
2.2.4 时尚先生Esquire |
2.3 时尚期刊微信公众号总体特点 |
2.3.1 风格接近母期刊 |
2.3.2 明星标签突出 |
2.3.3 内容上同质化严重 |
2.3.4 形式上重图轻文 |
2.3.5 男刊公众号发展迟缓 |
3 微信公众号“GQ实验室”概况 |
3.1 “GQ实验室”介绍 |
3.2 发展历程 |
3.3 定位及功能 |
3.4 传播主体及特色 |
4 微信公众号“GQ实验室”的受众研究 |
4.1 微信公众号“GQ实验室”的用户画像 |
4.1.1 性别和年龄分布 |
4.1.2 用户标签和留言 |
4.2 受众特征 |
5 微信公众号“GQ实验室”的传播内容研究 |
5.1 抽样方法和选取样本 |
5.2 标题文本分析 |
5.3 推文内容研究 |
5.3.1 视角切入独特 |
5.3.2 内容创意十足 |
5.3.3 另类解构热点 |
5.3.4 套路逐渐重复 |
5.4 传播形式研究 |
5.4.1 大量图片丰富视觉 |
5.4.2 内容呈现漫画化 |
5.4.3 兼具互动性和趣味性 |
6 以“GQ实验室”为核心的传播渠道研究 |
6.1 构建新媒体矩阵网络 |
6.1.1 微信与微博 |
6.1.2 APP 和其他平台 |
6.2 多种营销推广方式相结合 |
6.2.1 品牌营销 |
6.2.2 事件营销 |
6.2.3 线下营销 |
7 微信公众号“GQ实验室”的传播效果研究 |
7.1 研究指标体系构建 |
7.2 传播影响力评估 |
7.2.1 关注度 |
7.2.2 认可度 |
7.2.3 活跃度 |
7.2.4 年报与结论 |
7.3 广告投放情况 |
7.3.1 广告投放比例 |
7.3.2 二次售卖理论下的品牌广告 |
7.3.3 共鸣论下的商业广告软文 |
8 不足与对策 |
8.1 报道视角问题 |
8.1.1 刻板印象 |
8.1.2 改革报道角度 |
8.2 传播受众问题 |
8.2.1 受众单一 |
8.2.2 下沉传播内容 |
8.3 传播内容问题 |
8.3.1 阅读疲劳 |
8.3.2 提升媒体素养 |
8.4 价值取向问题 |
8.4.1 低俗化和庸俗化 |
8.4.2 加强多方把关 |
9 结论与启示 |
9.1 基本结论 |
9.1.1 传播主体专业化确保高质高效 |
9.1.2 选题角度丰富化创新内容生产 |
9.1.3 传播形式新颖化造就风格标签 |
9.1.4 多样的传播渠道突出传播效果 |
9.2 启示 |
9.2.1 丰富性和深度相结合,稳定持续输出优质内容 |
9.2.2 创新广告形式,培养互联网营销思维 |
9.2.3 打造个人风格标签,摆脱同质化 |
9.2.4 重视女性消费力,探索多样商业模式 |
10 致谢 |
11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微信公众号“GQ实验室”2018至2019年间抽取样本文章内容分类 |
附录 B 微信公众号“GQ实验室”2018至2019年间抽取样本文章形式分类 |
个人简历 |
(6)《小溪流》的办刊特点及其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 |
一、相关研究成果及其启示 |
二、《小溪流》相关研究及其启示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基本结构与主要创新点 |
一、基本结构 |
二、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小溪流》的创办与发展 |
第一节 创刊背景 |
一、儿童文学发展大潮 |
二、少儿成长与阅读需要 |
三、少儿文学期刊的地理与文化布局 |
第二节 《小溪流》的发展历程 |
一、生机蓬勃的创办时期 |
二、承前启后的发展时期 |
三、稳定繁荣的改版时期 |
第三章 《小溪流》的内容特色 |
第一节 以优质内容构建少儿文学期刊品牌 |
一、办刊宗旨独树一帜 |
二、编辑风格彰显特色 |
三、栏目设置独具匠心 |
第二节 打造湖湘特色儿童文学 |
一、文本选择贴近读者对象 |
二、着力培养儿童文学湘军 |
第四章 《小溪流》的形式特色 |
第一节 封面形象具有时代气息 |
一、封面文字风格遒劲 |
二、封面图片新颖美观 |
第二节 版式设计体现儿童需求 |
一、目录的设置 |
二、字体的选择 |
三、版面的编排 |
第五章 《小溪流》发展中的问题与策略 |
第一节 《小溪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一、存在内容同质化现象 |
二、期刊推广方式过于单一 |
三、少儿读者需求的变化待进一步适应 |
四、与新媒体的融合滞后 |
第二节 《小溪流》的发展策略 |
一、培养优秀少儿期刊编辑坚持“读者至上” |
三、坚持“内容为王”原则凝聚核心竞争力 |
四、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纸媒网络齐头并进 |
五、实施品牌战略突破传统营销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基于品牌建设的中国幼儿期刊发展研究 ——以《东方娃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出版品牌 |
1.2.2 期刊品牌 |
1.2.3 幼儿期刊品牌 |
1.3 研究基础 |
1.3.1 关于品牌建设的研究 |
1.3.2 关于期刊品牌的研究 |
1.3.3 关于幼儿期刊的研究 |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贡献 |
2 中国幼儿期刊的发展概况 |
2.1 幼儿期刊的产品萌芽 |
2.2 幼儿期刊的市场形成 |
2.3 幼儿期刊的品牌探索 |
2.4 幼儿期刊的发展现状 |
3 基于品牌建设的中国幼儿期刊发展困境 |
3.1 品牌意识不足 |
3.1.1 品牌评价缺少 |
3.1.2 品牌规划欠缺 |
3.1.3 品牌延伸缺乏 |
3.2 期刊定位不清 |
3.2.1 办刊定位笼统 |
3.2.2 市场定位模糊 |
3.3 内容质量不精 |
3.3.1 刊物名称相似 |
3.3.2 选题栏目重复 |
3.3.3 装帧设计雷同 |
3.4 经营能力不强 |
3.4.1 发行增长速度慢 |
3.4.2 新媒体融合度低 |
3.4.3 版权输出实力弱 |
4 典型案例分析——《东方娃娃》品牌建设 |
4.1 《东方娃娃》简介和发展历程 |
4.1.1 《东方娃娃》简介 |
4.1.2 《东方娃娃》发展历程 |
4.2 期刊品牌定位 |
4.2.1 办刊定位特色化 |
4.2.2 市场细分个性化 |
4.3 期刊品牌内容 |
4.3.1 首倡绘本理念 |
4.3.2 开发个性选题 |
4.3.3 创新品牌栏目 |
4.3.4 打破装帧常规 |
4.4 期刊品牌经营 |
4.4.1 开拓网络发行渠道 |
4.4.2 打造绘本推广平台 |
4.5 期刊品牌延伸 |
4.5.1 书刊互动延伸出版 |
4.5.2 搭建数字出版平台 |
4.5.3 对外版权输出合作 |
4.5.4 构建儿童生态产业 |
5 基于品牌建设的中国幼儿期刊发展策略 |
5.1 强化品牌意识 |
5.1.1 紧跟出版政策 |
5.1.2 规划期刊发展 |
5.2 品牌精准定位 |
5.2.1 彰显儿童本位 |
5.2.2 办刊特色定位 |
5.2.3 市场细分定位 |
5.3 优化品牌内容 |
5.3.1 注重选题开发 |
5.3.2 打造品牌栏目 |
5.3.3 突出装帧设计 |
5.4 提升品牌经营 |
5.4.1 发行渠道网络化 |
5.4.2 推广活动品牌化 |
5.5 品牌多元延伸 |
5.5.1 打造期刊衍生品 |
5.5.2 新媒体融合发展 |
5.5.3 版权合作走出去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视域下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1 研究背景 |
1.1.1 体育国际话语权是助力民族复兴的时代需要 |
1.1.2 体育国际话语权是实现体育强国的发展需要 |
1.1.3 体育国际话语权是维护体育运动公平公正的大国责任需要 |
1.2 研究问题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2.2.1 理论意义 |
2.2.2 现实意义 |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逻辑分析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4 小结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本文创新 |
1 文献综述 |
1.1 体育国际话语权概念内涵地理解 |
1.2 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历史回顾 |
1.3 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弱势原因分析 |
1.3.1 客观原因分析 |
1.3.2 主观原因分析 |
1.4 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提升建议 |
1.4.1 提升国家体育文化吸引力 |
1.4.2 提升国家传媒影响力 |
1.4.3 输送优秀体育人才进入国际体育组织 |
2 文献评述 |
2.1 研究成果 |
2.1.1 对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概念形成初步认识 |
2.1.2 对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 |
2.1.3 对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提供了一些观点和建议 |
2.2 研究不足 |
2.2.1 缺乏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2 缺乏对概念的深刻剖析 |
2.2.3 存在问题分析缺乏主线且缺少客观数据依托 |
2.2.4 提升策略的实用性有待增强 |
3 本文创新 |
3.1 视角创新:以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
3.2 思路创新:以权力要素为主线进行存在问题分析及提升策略研究 |
3.3 策略创新:与“一带一路”相结合进行提升策略研究 |
4 小结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1 理论基础 |
1.1 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理论体系 |
1.2 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2 概念界定与权力要素分析 |
2.1 话语权内涵分析 |
2.1.1 福柯的话语权力观 |
2.1.2 当今时代话语权的内涵分析 |
2.2 国际话语权内涵分析 |
2.3 体育国际话语权概念界定 |
2.4 体育国际话语权权力要素 |
2.4.1 产生权力的话语形式 |
2.4.2 国际话语权权力要素分析 |
2.4.3 体育国际话语权权力要素分析 |
3 小结 |
第三章 中国体育制度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 |
1 体育制度国际话语权概念分析 |
2 中国体育制度国际话语权存在问题分析 |
2.1 奥林匹克制度体系 |
2.1.1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产生 |
2.1.2 奥林匹克三大支柱 |
2.1.3 奥林匹克制度体系的形成 |
2.2 中国体育制度国际话语权存在问题分析 |
2.2.1 中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中任职情况分析 |
2.2.2 中国体育制度国际话语权存在问题分析 |
3 中国体育制度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研究 |
3.1 提升自身实力 |
3.1.1 加强冬季奥运项目实力 |
3.1.2 促进夏季奥运项目的全面发展 |
3.1.3 加强体育组织领导层人员能力培养 |
3.2 获取体育组织中的更多支持 |
3.2.1 争取欧洲国家的认同 |
3.2.2 争取非洲国家的支持 |
4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体育传媒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 |
1 体育传媒国际话语权概念分析 |
2 中国体育传媒国际话语权存在问题分析 |
2.1 缺乏体现自身优势的体育话语传播内容 |
2.2 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话语传播载体 |
2.3 缺乏西方受众接受的体育话语传播策略 |
2.3.1 思维理念差异 |
2.3.2 表达风格差异 |
3 中国体育传媒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研究 |
3.1 发掘更多有吸引力的中国体育话语传播内容 |
3.1.1 现代体育话语传播内容 |
3.1.2 民族传统体育话语传播内容 |
3.2 多借助国际媒体发布中国体育声音 |
3.3 话语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应更贴近国外受众 |
3.4 体育对外传播过程中树立“体育身份认同”观念 |
4 小结 |
第五章 中国体育学术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 |
1 体育学术国际话语权概念分析 |
2 中国体育学术国际话语权存在问题分析 |
2.1 中国体育学术期刊存在问题分析 |
2.1.1 客观原因 |
2.1.2 主观原因 |
2.2 中国体育智库存在问题分析 |
2.2.1 自身定位缺失 |
2.2.2 运营模式陈旧 |
2.2.3 理论与实践脱节 |
2.2.4 国际视野缺乏 |
3 中国体育学术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研究 |
3.1 提升中国体育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
3.1.1 转变办刊理念,以国际化期刊为办刊目标 |
3.1.2 开设学术省思和批判专栏,增强学术自主性 |
3.1.3 完善网络版期刊构建,提升期刊网站影响力 |
3.2 提升中国体育智库的现实效用 |
3.2.1 拓宽智库人才构成渠道 |
3.2.2 建立智库成果推广机制 |
4 小结 |
第六章 中国体育文化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 |
1 体育文化国际话语权概念分析 |
1.1 思想层面——体育精神文化 |
1.1.1 普适性体育精神 |
1.1.2 民族体育精神 |
1.2 活动层面——体育产业文化 |
2 中国体育文化国际话语权存在问题分析 |
2.1 现代体育中精神文化价值缺失 |
2.1.1 自身定位缺失 |
2.1.2 西方认同观念缺失 |
2.2 国际体育产业文化影响力缺失 |
3 中国体育文化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研究 |
3.1 明确中国体育精神文化价值定位 |
3.2 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扩大中国体育精神文化影响力 |
3.3 以武术进奥运为持续发力点 |
3.4 深度发掘体育产业文化资源 |
3.4.1 重视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资源的开发 |
3.4.2 创建国家体育品牌文化 |
4 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 |
1 界定了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概念 |
2 分析了构成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权力要素 |
3 对体育制度国际话语权进行了研究 |
4 对体育传媒国际话语权进行了研究 |
5 对体育学术国际话语权进行了研究 |
6 对体育文化国际话语权进行了研究 |
第八章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
1 研究局限 |
1.1 未查找到相关外文文献 |
1.2 对于各权力要素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展开 |
1.3 没有形成“权力结构”层面的完整运行机制 |
1.4 存在问题分析还需要更多实证数据依托 |
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1 学术着作 |
原着 |
译着 |
2 期刊论文 |
3 网络资料 |
4 外文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多维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的生产 |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生产的环境 |
一、文学生产与新媒体生产力 |
二、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生产的环境 |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生产的新变化 |
一、儿童文学观念的时代嬗变 |
二、儿童文学作家群的多元化发展 |
三、儿童文学主题模式的拓宽丰富 |
第三节 儿童文学与新媒体融合的新发展 |
一、文学生产的新媒体化 |
二、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网络化 |
三、视听先行——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特点 |
四、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数字化生存 |
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的传播 |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的文学传播媒介 |
一、文学传播与媒介素养 |
二、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传播的媒介融合 |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传播现状及转型 |
一、儿童文学传播的现状分析 |
二、儿童文学传播方式的转型 |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传播方式及策略 |
一、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传播方式 |
二、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传播策略 |
三、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畅销书 |
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的接受 |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的全民接受阅读 |
一、文学接受理论 |
二、新媒体与全民阅读时代的儿童阅读 |
第二节 儿童文学接受主体的特征分析 |
一、儿童读者的认知和身心发展特征分析 |
二、儿童读者的阅读心理分析 |
第三节 新媒体与儿童文学阅读 |
一、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阅读的方式 |
二、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阅读的特点 |
三、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阅读的影响 |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的消费 |
第一节 消费文化与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 |
一、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 |
二、新媒体时代文化转型与消费文化 |
三、新媒体时代消费文化对儿童文学的影响 |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商业化 |
一、儿童文学的商业化写作 |
二、儿童文学畅销书与中国作家富豪榜 |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娱乐化 |
一、儿童文学的游戏性和游戏精神 |
二、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娱乐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10)中国广告研究二十年知识图谱分析(1998-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知识图谱是分析广告研究的有效方法 |
2.了解广告研究前沿的重要性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 |
1.研究问题 |
2.研究目标 |
(四)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述评 |
(五)理论基础 |
1.知识图谱 |
2.广告研究 |
3.发展广告学 |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
(一)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二)研究对象的来源 |
1.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 |
2.数据资料的筛选和确定 |
(三)研究数据的处理 |
1.应用软件的选取 |
2.CiteSpace知识图谱的绘制及解读 |
(四)创新点 |
1.研究视角 |
2.研究结论 |
三、我国广告研究主体 |
(一)微观:广告的研究学者分析 |
1 作者共现分析 |
2 作者共被引分析 |
3.广告研究者学术团体分析 |
4 广告研究被引爆发作者 |
(二)宏观:广告的研究机构分析 |
1.广告发文机构 |
2 广告的被引机构分析 |
(三)总结 |
四、我国广告研究二十年热点与前沿 |
(一)我国广告研究二十年热点、前沿的界定 |
1.研究热点的界定 |
2.研究前沿的界定 |
(二)我国广告研究二十年热点分析 |
1.广告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分析 |
2.广告研究关键词聚类分析 |
3.广告研究的爆发词分析 |
(三)我国广告研究二十年前沿分析 |
1.广告研究文献共被分析 |
2.广告研究文献共被引聚类分析 |
五、我国广告研究二十年的发展阶段 |
(一)我国广告研究成果的时间分布 |
(二)我国广告研究成果的四个发展阶段 |
1.第一阶段:1998 年—2001 年(缓慢增长阶段) |
2.第二阶段:2002 年—2008 年(快速增长阶段) |
3.第三阶段:2009 年—2014 年(慢热增长阶段) |
4.第四阶段:2015 年—2019 年(融合发展阶段) |
六、结论与讨论 |
(一)发展广告学理论崛起,实务研究较多 |
(二)广告进化论下市场驱动广告热点变化 |
(三)较少建构学术共同体和机构学术共同体 |
(四)研究者学科背景广泛,管理学背景居多 |
(五)广告研究蓬勃发展,广告学专业地位不高 |
(六)技术改变广告生态,模糊“广告”边界 |
(七)跨学科的广告研究不足 |
(八)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四、关于品牌期刊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打造国际顶级综述型英文科技期刊的实践与思考——以《电化学能源评论(英文)》为例[J]. 何晓燕. 出版发行研究, 2021(06)
- [2]《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3]媒体融合背景下大众文化类期刊数字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刘欣.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4]融媒体背景下少儿期刊发展策略研究 ——以《小星星》为例[D]. 朱迪. 南昌大学, 2020(01)
- [5]时尚期刊《智族GQ》旗下微信公众号“GQ实验室”传播研究[D]. 王亚雯.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6]《小溪流》的办刊特点及其发展策略研究[D]. 雷露.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基于品牌建设的中国幼儿期刊发展研究 ——以《东方娃娃》为例[D]. 刘钰洁. 南京大学, 2020(02)
- [8]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视域下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研究[D]. 陈思.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9]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多维特征研究[D]. 潘颖.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10]中国广告研究二十年知识图谱分析(1998-2019)[D]. 李晓.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