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音乐新课程教学五字歌(论文文献综述)
张珊[1](2020)在《高中语文宋词教学案例研究》文中指出在新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重视。宋词作为中华经典之一,其丰富的内涵、优美的语言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在高中阶段,语文课是学习和传播宋词的一个重要渠道。本研究从语文课堂入手,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通过搜集大量教学案例进行整理和分析,对高中语文宋词教学进行研究,具体如下:论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阐述选题缘由及意义、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论文的理论依据。第二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宋词概述,旨在分析教材中宋词的主要内容及文体特征。第三章从分析宋词教学案例入手,发现教学目标的制定笼统且空泛,表述不规范,三维目标割裂;教学内容的确定忽视宋词的文体特征,对学情把握不准确且教学内容单一;导入环节千篇一律,教学过程缺乏实质性对话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第四章试图寻找高中语文宋词教学的策略,并对高中语文宋词教学进行教学设计与说明。结语部分总结高中语文宋词教学案例研究的重要性,从完整的教学案例中总结经验,以促进教学设计更加合理化和可操作化,充分发挥高中语文宋词教学的作用。
李登科[2](2020)在《七至九年级古诗词吟诵教学研究 ——以部编本教材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先秦以来,“吟诵”通过古代官学私塾教育中的读书士子口耳相传不绝,是汉诗文传统的诵读、鉴赏和创作的方式,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法和教学法,是我们本民族语言所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古诗词吟诵作为切合汉语内在特点的教学方法源远流长,是传统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教学方法,如今却在我们的语文教育中销声匿迹,且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如何将这一传统教学方法应用到当下部编本教材的古诗词阅读教学中,发挥其教育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不论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和传承发扬,还是在教学方法的革新与丰富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笔者提倡在中学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中引入吟诵,在现有的古诗词教学方式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传统的教学经验,通过吟诵发挥古诗词教学的独特作用,让古诗词教学能够立足于立德树人的目标。通过厘清“吟诵”的发展历程和与语文教学的渊源,明确其作为一种教育方式的概念,在目前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探究吟诵回归七至九年级语文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提出完整的教学模式构想,进而指导古诗词教学活动的开展。吟诵的关键无外乎是代代相传的规矩读法,很荣幸当代一批致力于复兴吟诵的教育家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路径和方法,近些年有关吟诵的教学理论与实践也日趋成熟,这就使得适用于当今的普通话吟诵已具备课堂实施的条件。加之国家大力提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行新课程改革,颁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这种教育观念的革新也必然会使一线教师寻求更适用古诗词教学的方法。本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思路与方法。包括笔者研究吟诵的文化和教学价值的缘由,在七至九年级基于部编本语文教材开展吟诵教学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可行性依据,梳理当下国内外的吟诵研究现状,吟诵作为教学方法应用于语文教学的研究现状,以及对研究方法进行介绍。第一章主要采用归纳的方法,在本论文所探究的范围内对古诗词吟诵有关的概念及其关系进行界定,对吟诵的发展的历程与新变进行梳理。对河北省邯郸市、石家庄、邢台市部分中学师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吟诵在七至九年级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揭示目前古诗词教学的困境,传统吟诵法的缺失以及现实应用需求。第二章是教学视域下的吟诵回归,探究吟诵回归语文学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在班级授课制教学形态下承继古代官学私塾教育系统中的吟诵教学经验。第三章主要是笔者基于当下成功开展的吟诵教学案例和理论研究成果,选择在七至九年级重建以吟诵参与的古诗词教学模式的原因和尝试。吟诵教学的课程建构和模式构想是本章研究的重点内容。第四章是对吟诵的前景展望,吟诵在基础教育中的连贯性是本章探究的重点。同时从吟诵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入手探究相应的解决对策,以及从师资队伍、吟诵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对吟诵教学发展的规范化和普适化提出建议。结论部分对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存在意义进行总结归纳,并分析文章仍然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后续深入研究的方向,并尝试将吟诵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推广应用在古代散文教学和现代白话诗歌教学中。
海增科[3](2020)在《张良杰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语文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涌现出了许多高水平的教育名家,诸如:于漪、余映潮和李镇西等教育界名师。他们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努力,打破了多年来语文教育高耗低效的局面,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2010年张良杰老师荣获了中国教育学会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终身成就奖,他是西北五省唯一获此殊荣的语文专家,他赴疆从教40余年,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教学艺术,在课堂导入、课堂提问、互动交流、朗读指导、板书设计和作业布置六个方面各有建树。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张良杰老师的着作、期刊论文、教案和课堂实录等资料为研究支撑,深入分析其教学艺术背后的形成因素。从教学组织的具体细节中归纳张良杰老师的教学艺术,分析他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以开篇设疑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巧妙的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生活化、引导式的课堂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以形式多样的作业布置,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等,这些教学细节展示出张良杰老师独具特色的教学艺术。通过分析张良杰老师的教学艺术,试思考怎样才能从张良杰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中获益,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本文的框架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文献综述、核心概念以及张良杰老师在西北教育界的独特地位。第二章阐述张良杰老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方法及运用。主要包括研究对象的选取;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资料的收集和研究伦理的考虑。第三章分析张良杰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主要从课堂组织中的导入艺术、提问艺术、互动交流艺术、朗读艺术、板书设计艺术和作业布置艺术六个方面论述,通过教学实录、教案和采访对象的叙述等资料并结合相关教育理论进行分析归纳。第四章解析和讨论张良杰老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形成的影响因素。分别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进行讨论和解析。第五章张良杰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思考与启示。从三个方面思考张良杰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独特魅力,主要包括教学结构、课堂问题和教学语言方面;启示部分主要包括博览群书,重在积累;切己体察,不断创新;因爱而教,润物无声。以期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些许教学启示,促进其教学水平向专业化教师队伍迈进。
伍文波[4](2020)在《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以会泽县茚旺高级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提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具有特殊意义。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也提出,要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校内外课程资源,以更好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果。这些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其中就包括了乡土历史课程。乡土历史资源由于其独特的地域性特点,如能系统整理并利用,不仅可以丰富中学历教学的素材,弥补现有多种高中历史教材忽略地方历史的缺陷,还能增强学生对家乡历史的了解,进以更好培育学生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明晰的时空观。乡土历史资源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在许多学科中都会被使用到,比如美术、语文等等,而在历史学科中是运用最多的。然而在一些地区的高中历史教学中,依然保留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过分依赖教材,未能有效整合利用本地的乡土资源。即使将乡土历史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往往在选择和运用方式上存在着诸多问题,未能有效发挥乡土历史资源对教学的作用,反而造成学生的负担,适得其反,这样的问题在会泽县地区的高中同样存在。会泽县的乡土资源丰富,在其较长的发展历史中出现了许多的文人墨客,及大量的名胜古迹,这些资源的应用,相信能更好落实核心素养。基于此,本文将采用文献法、问卷调研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会泽县茚旺高中的历史教学进行研究,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来真实反映该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乡土资源的现状,并由此得出问题,最后对此提出可行有效的应用策略,旨在整合会泽县的乡土资源,并将其合理应用到教学活动中,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真正达成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论述了选题缘由、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先介绍历史乡土课程资源概念。其次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人民版历史教材的内容体系,分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模块系统介绍会泽县的乡土历史资源,在这部分首先分析了选取乡土史资源的原则,再对其进行分类介绍,最后将会泽县乡土史资源和人民版历史教材的内容进行对应分析。第三部分通过开展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历史教师的访谈,分析会泽县茚旺高中乡土历史资源的应用现状,并做相应的原因分析。第四部分在调查的基础上介绍应用乡土历史资源的具体形式,主要包括在课堂教学中的课前导入、创设问题情境、课堂活动、课堂小结四个环节运用乡土史资源,并进行会泽县乡土历史资源与历史教学结合的案例分析。除此之外,还有利用乡土史资源开展探究性学习,实地参观考察等方式。第五部分总结了研究的收获和反思。
罗燕[5](2019)在《理解与意义:语文教学的哲学诠释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关于语文教学意义的讨论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核心问题,其理论和观点莫衷一是。对语文教学意义的思考实际上就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追问。哲学诠释学(Hermeneutics)以理解为中心,深刻阐释了人的本质性存在,揭示了生活世界和生命世界的意义。本研究立足于语文教学论与哲学诠释学的结合点追问语文教学的意义与本质,对语文教学目标、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师生关系、语文教学方法等进行诠释学解读、现实审视和实践探讨,尝试对语文教学进行反思并期待获得某种超越的可能。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主要阐明了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述评、研究思路及方法、概念界定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章阐释了哲学诠释学对语文教学的意蕴。哲学诠释学理论中的理解、对话等观点为教育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语文教学本质的解读提供了一个适切的理论视域,尤其在“文本”“前理解”“语言”“情境”等方面两者有着相同的“血脉”。第三章对哲学诠释学视域下的语文教学目标进行了价值定位,即语文教学的价值在于意义彰显。语文教学目标的哲学诠释学向度主要表现在:言语生命意义的存续、生活意义的拓展、审美意义的涵育、文化意义的生成。语文教学实践中意义失落的主要表征在于:语文教学之“知”的功利追逐,语文教学之“技”的精神失落,语文教学之“言”的诗意破碎,语文教学之“意”的灵性禁锢。因此,在确定和达成语文教学目标时,必须凸显语文教学的理解性、体现语文教学的生成性、把握语文教学的关系性、重视语文教学的生活性。第四章讨论了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即语文教学意义阐释。主要从语文文本理解的循环、前结构反思、合理性“偏见”、视域融合等维度进行了诠释学解读。审视当前语文教学实践,面临着诸多困境:师生述而不作的文本观、师生对文本召唤结构的罔顾、师生对文本的片面理解、师生对文本的过度阐释等。因此,遵循文本理解的历史性、注重文本理解的情境性、尊重文本理解的自主性、强调文本理解的创造性等是语文教学中解构文本理解的单一性必须做出的行动抉择。第五章探讨了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对话,即师生对话是语文教学意义表达的方式。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对话是一种关系性对话,旨在生命对生命的承领;是一种游戏性对话,旨在去除遮蔽、追求自由;是一种反思性对话,旨在促进师生成长、实现自我理解;是一种精神性对话,它以灵魂的转向、精神的回应为基本特征,旨在创生意义,实现自我超越。当前语文教学中,师生难以跨越“二元对立”的致思障碍,从而导致师生对话关系的疏离,这种疏离主要体现在单向度的教师独白、学生合理前见的悬置、师生对话内容的窄化、对话与精神建构的分离等方面。要弥合师生之间的这种关系,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形成师生对话共同体、正确对待学生的前见、引入多对话、创设师生对话的“边缘领域”。第六章分析了语文教学方法中的体验,体验的过程即语文教学意义实现的过程。体验是语文教学方法的本体性追求,它的本体性特征主要表现在:言语体验的实践性、审美体验的期待性、生活体验的独特性。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体验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一己之言代替学生的言语体验、以逻辑分析代替学生的审美体验、以学科训练代替学生的生活体验。单纯采用讲解来进行语文教学,不仅会使语文内在的意义诉求会落空,外在的语文能力也难以形成。因此,需要生成自悟自创的言语体验、涵养澄怀味象的审美体验、丰富知行合一的生活体验。综上所述,对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师生关系、方法等要素进行哲学诠释学解读的过程也是语文教学意义彰显、意义阐释、意义表达、意义实现的过程。
史晓荣[6](2019)在《中华传统文化“吉祥图案”在山西省榆次区庄子乡中心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古往今来,中国劳动人民以超人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难以数计的民族图案,这些作品匠心独运,构思巧妙,这些图案发源于远古时期,经过岁月的洗礼和发展,已然变成了代代相传的护身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有着“华夏文明摇篮”和“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的美称。榆次,自古就有“省城门户”之称,是笔者出生的地方,对此地十分了解,而选择的小学也是笔者曾经就读的小学,对该小学十几年的变化发展比较清楚。经过笔者调研发现,榆次区庄子乡中心小学近十年来教育有了空前发展,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更体现在师资力量。随着榆次区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行业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老师以及学生家长更加重视孩子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美术教育行业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吉祥图案”合理的引伸到课堂教学是笔者思考的课题。笔者以该校师生为调查研究对象,对该校教材中现有的吉祥图案的课程进行分析,思考其教学运用的教学模式,由此重点研究适合该校美术教学的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应用。运用一系列实际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并且给出合理的结论和建议,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加强学生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责任心与自豪感,在将来的生活学习中继承并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宋羽蕾[7](2019)在《澳大利亚中小学汉语教材二次开发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海外汉语教学需求的多样化,海外教师需要对汉语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以适应复杂多变的海外汉语教学情境。目前国内的第二语言教材二次开发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语教学界,关于海内外汉语教材二次开发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中小学为研究范围,以教材二次开发理论为研究基础,运用质的研究方法,通过教学案例呈现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中小学汉语教材的二次开发,结合教师访谈与问卷调查分析澳大利亚中小学汉语教材二次开发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海外汉语教师与海外汉语教材编写者提供参考。基于文献阅读,本文梳理了国内外有关教材二次开发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并总结了澳大利亚中小学汉语教材二次开发的背景,指出澳大利亚中小学汉语教材需要二次开发的原因,通过问卷调查考察了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中小学的汉语教材使用情况,发现其所用汉语教材可分为出版型汉语教材与自编型汉语教材。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通过课堂观察、刺激性访谈考察了维州中小学汉语教材的二次开发,基于案例从教学环境、课程、教师和学生四个角度分析澳大利亚中小学汉语教材二次开发的影响因素,并通过问卷调查进一步探究这些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基于对教学案例、访谈内容和问卷结果的分析,本研究发现影响澳大利亚中小学汉语教材二次开发的主要因素有:教学文化与教材教学目标的不匹配、教学大纲与教材针对性的不匹配、课程时间与教材学时的不匹配、课程目标与教材编排相关性的不匹配、教师教学信念与教材编写理念的不匹配、教师个人风格与教材教学方法的不匹配、学习者的语言水平与教材难易度的不匹配、学习者学习兴趣维持与教学效率的不匹配。
张丰俊(Chang HongChoon)[8](2019)在《儿童诗歌在马来西亚华文小学的教学设计 ——以《日有所诵》教材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在马来西亚的华文小学里,以《日有所诵》为教材的儿童诗歌教学设计正陆陆续续地推展开来。研究者因为身为一名低年级班级华文教师的身份和热爱儿童诗歌教学的关系,所以也积极地参与其中。为了更好及有效地开展以《日有所诵》为教材的儿童诗歌教学设计,研究者决定以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理论、倒金字塔教学理论和多元智能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辅以情境教学流派和主题教学流派的教学方式,透过文献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来深入剖析与总结现今国内外的优秀教学案例。首先,研究者查阅、参考与鉴别了中国与马来西亚有关儿童诗歌或《日有所诵》儿童诗歌教学设计的文献里优秀案例的设计架构、步骤与方法。接着,研究者再对其进行有机的结合以提炼出适合马来西亚华文小学低年级学生学情与国情的最佳教学设计方案。最后,通过此次的研究总结,对研究者个人的教学思路、教学方式和教学设计都有了很大的转变。第一,从教学思路来看,研究者通过借鉴大量的中国与马来西亚优秀教学案例的教学特点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了解现今教师和学生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所充当的角色,已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成为引导者,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方向了。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被灌输知识和复述知识而已,而是应该主动学习、开放思维、积极发问,表达意见、与人互动、发挥想象和连接生活体验。而对教师来说,必须放下教师的绝对权威,放手让学生去思考问题、表达想法,甚至进行创意的活动。在上述这种教学思路下,教学现场必会摆脱以往僵化与死板的单向式教学,而朝往双向或多向式的灵活化与开放化的互动式教学。第二,研究者了解到运用“师生互动学习”和“小组学习”教学方式——“学习共同体”的重要性。因为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让同学们建立起互相鼓励的氛围与推动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积极学习;另一方面,也让学习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在帮助弱生学习的同时,也再次巩固了自己的学习的知识。此外,因应每位学生的喜好与学习能力的不同,读诵《日有所诵》儿童诗歌的方式也应该尽量多元化。这样的话,学生必可以在反复咀嚼与体验诗歌的过程中,找到自己喜欢与适合的诵读方式,持之以恒地每日读诵儿童诗歌。教师在与学生之间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发挥创意与想象力,一起创造配合儿童诗歌的肢体动作、仿编儿童诗歌,可以活络整个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与兴趣。第三,研究者在《日有所诵》儿童诗歌教学设计上建立了一个统整的教学模式,也融合了多种多样的教学元素即:串联图画书与儿童诗歌、串联相同类型的儿童诗歌、创设配合儿童诗歌肢体动作,设计配合儿童诗歌的语文技能练习、趣味文字游戏及交互式PPT语文游戏、鼓励学生进行模仿儿童诗歌创作方式的书写与画图活动及读诵/背诵儿童诗歌比赛等等。以上种种,都建立在以精选的、符合童心童趣的儿童诗歌教材的基础上,辅以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并在学生原有的学习与生活经验里的“最近发展区”,建构其更上一层的语文学习技能及拓展其知识范围。
刘艳波[9](2019)在《论乐器对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乐器进课堂对小学生培养音乐审美的应用作为选题,并结合小学音乐教育中乐器应用现状,列举一些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希望可为音乐教师提供一些教学经验。
肖亚女[10](2018)在《低年级“快乐写字”教学策略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写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新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识字写字阶段目标中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所以,在低年级写字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以培养学生写字的兴趣为主,提倡"快乐写字",从而很好地实现这个目标。
二、音乐新课程教学五字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音乐新课程教学五字歌(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语文宋词教学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高考对宋词考查的重视 |
(二)宋词教学的现实意义 |
二、高中语文宋词教学研究综述 |
(一)关于高中语文宋词教学内容的研究 |
(二)关于高中语文宋词教学方法的运用 |
(三)关于高中语文宋词教学策略的研究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案例研究法 |
(三)观察法 |
第一章 高中语文宋词教学案例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一节 加涅教学设计理论 |
第二节 ABCD目标表述法 |
第三节 语文对话教学 |
第二章 人教版高中语文宋词的概述 |
第一节 高中语文教材中宋词的分布概况 |
第二节 高中语文教材中宋词的主要内容 |
第三节 高中语文教材中宋词的文体特征 |
第三章 高中语文宋词教学案例分析 |
第一节 高中语文宋词教学目标分析 |
一、教学目标笼统且空泛 |
二、教学目标表述不规范 |
三、三维目标割裂 |
第二节 高中语文宋词教学内容分析 |
一、忽视宋词的文体特征 |
二、对学情把握不准确 |
三、宋词教学内容单一 |
第三节 高中语文宋词教学过程分析 |
一、导入环节千篇一律 |
二、缺乏实质性对话 |
第四章 高中语文宋词教学策略 |
第一节 宋词教学目标的制定 |
一、以课标为依据 |
二、以教材为立足点 |
三、以规范的陈述为原则 |
第二节 宋词教学内容的确定 |
一、依据宋词文体特征 |
二、依据高中生的学情 |
三、丰富宋词的教学内容 |
第三节 宋词教学过程的优化 |
一、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导入 |
二、优化教学核心环节 |
第四节 高中语文宋词教学设计与说明 |
一、教材分析 |
二、学情分析 |
三、教学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七至九年级古诗词吟诵教学研究 ——以部编本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意义和可行性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正本清源:吟诵发展的历程与新变 |
第一节 还原吟诵的历史本相 |
一、古诗词吟诵的相关概念及其辨析 |
二、传统教育中的吟诵继承 |
三、当代吟诵教育的复兴 |
第二节 传统吟诵法的缺失和现实需求 |
一、七至九年级古诗词吟诵教学现状的调查情况简述 |
二、七至九年级古诗词吟诵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三、七至九年级古诗词吟诵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吟诵教学的必要性 |
第二章 重返课堂:教学视域下的吟诵回归 |
第一节 传统吟诵法与现代语文教育相结合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
一、古诗词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
二、传统吟诵法应用于七至九年级古诗词教学的依据 |
三、古诗词教学模式新突破的意义 |
第二节 从古代私塾官学教育系统到现代班级授课制教学形态的承继 |
一、从古代私塾官学系统中汲取吟诵教学法的经验 |
二、传统教育理念和方法观照下的现代学校班级授课制 |
三、当今倡导普通话吟诵的合理性 |
第三章 系统发展:重建以吟诵参与的古诗词教学构想 |
第一节 吟诵教学的课程建构 |
一、真实语言运用情境下的古诗词吟诵教学 |
二、以语文必修课程为课程载体 |
三、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依托 |
四、设定达成的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 |
第二节 吟诵教学的模式建构 |
一、古诗词吟诵教学的读法规矩 |
二、古诗词吟诵教学的环节构建 |
第三节 吟诵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实际应用 |
一、古诗词吟诵教学课例分析——评李彦彬的吟诵教学《饮酒(其五)》 |
二、吟诵教学示例——以笔者执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为例 |
第四章 前景展望:吟诵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规范性和普适性 |
一、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 |
二、吟诵教学在基础教育中的前景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七至九年级语文古诗词吟诵教学现状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二:七至九年级语文古诗词吟诵教学现状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三:部编本教材七至九年级古诗词选录分析 |
后记 |
(3)张良杰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必要性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教学艺术 |
1.3.2 课堂教学艺术 |
1.4 文献综述 |
1.4.1 关于张良杰老师的实证研究 |
1.4.2 关于张良杰老师的教学研究 |
1.4.3 关于张良杰老师的评价 |
2 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
2.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2.2 研究方法的选择 |
2.2.1 文献研究法 |
2.2.2 访谈法 |
2.2.3 案例分析法 |
2.2.4 比较分析法 |
2.3 研究资料的收集 |
2.4 研究伦理的考虑 |
3 张良杰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
3.1 课堂导入艺术 |
3.1.1 开篇设疑,激发兴趣 |
3.1.2 小组讨论,引发思考 |
3.1.3 温故知新,举一反三 |
3.1.4 从题入手,明确线索 |
3.1.5 优美范读,匠心独具 |
3.2 课堂提问艺术 |
3.2.1 抓住引爆点 |
3.2.2 抓住方向性 |
3.2.3 抓住启发点 |
3.2.4 抓住细节 |
3.3 互动交流艺术 |
3.3.1 生活化的课堂对话 |
3.3.2 引导式的课堂对话 |
3.4 朗读示范艺术 |
3.4.1 巧设情境,丰富文意 |
3.4.2 巧抓关键,追本溯源 |
3.5 板书设计艺术 |
3.5.1 从情节线索入手 |
3.5.2 从写作特点入手 |
3.5.3 从文章主旨入手 |
3.6 作业布置艺术 |
3.6.1 方式多样,适时变通 |
3.6.2 注重实践,拓展延伸 |
4 张良杰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形成和发展的解析与讨论 |
4.1 张良杰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形成的内部因素 |
4.1.1 启发意识 |
4.1.2 课堂调节意识 |
4.1.3 创新意识 |
4.1.4 良好的阅读习惯 |
4.2 张良杰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形成的外部因素 |
4.2.1 宏观因素 |
4.2.2 微观因素 |
5 张良杰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思考与启示 |
5.1 对张良杰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思考 |
5.1.1 对教学结构方面的思考 |
5.1.2 对课堂问题的设计方面思考 |
5.1.3 对课堂教学语言方面的思考 |
5.2 张良杰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启示 |
5.2.1 博览群书,重在积累 |
5.2.2 切己体察,不断创新 |
5.2.3 因爱而教,润物无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4)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以会泽县茚旺高级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三)国外研究现状 |
(四)国内研究现状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会泽县乡土资源概述 |
(一)历史乡土课程资源 |
(二)会泽县乡土资源概述 |
二、会泽县茚旺高中乡土资源应用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三、会泽县茚旺高级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乡土历史资源的方式 |
(一)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
(二)探究性小组学习 |
(三)实地考察 |
四、乡土资源教学的收获与建议 |
(一)收获 |
(二)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理解与意义:语文教学的哲学诠释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语文教学本质的深度探寻 |
二、语文教学实践变革的诉求 |
三、哲学诠释学的启发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一、关于理解与意义的研究 |
二、关于教育教学理解与意义的研究 |
三、关于语文教学理解与意义的研究 |
四、已有研究的述评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概念界定及创新之处 |
一、概念界定 |
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哲学诠释学对语文教学的意蕴 |
第一节 哲学诠释学的要义解析 |
一、意义:生命存在之本体性的追问 |
二、理解:意义生成的途径 |
三、对话:意义表达的方式 |
四、体验:意义实现的方法 |
第二节 哲学诠释学的教育研究向度 |
一、教育目标:追求生活世界的意义 |
二、教育内容:重在对文本的阐释 |
三、师生关系:强调师生对话 |
四、教育方法:突出主体的体验 |
第三节 哲学诠释学对语文教学的适切性思考 |
一、共同的研究对象——文本 |
二、相似的前提条件——前理解 |
三、相同的表达媒介——语言 |
四、具体的发生场域——情境 |
第三章 意义彰显:语文教学目标的价值定位 |
第一节 语文教学目标的哲学诠释学向度 |
一、言语生命意义的存续 |
二、生活意义的拓展 |
三、审美意义的涵育 |
四、文化意义的生成 |
第二节 语文教学本体性意义的失落 |
一、语文教学之“知”的功利追逐 |
二、语文教学之“技”的精神失落 |
三、语文教学之“言”的诗意破碎 |
四、语文教学之“意”的灵性禁锢 |
第三节 语文教学本体性意义的重建 |
一、凸显语文教学的理解性 |
二、体现语文教学的生成性 |
三、把握语文教学的关系性 |
四、重视语文教学的生活性 |
第四章 意义阐释:语文教学中的文本理解 |
第一节 语文教学中文本的理解维度 |
一、文本理解的循环 |
二、文本理解的前结构反思 |
三、文本理解的合理性“偏见” |
四、文本理解的视域融合 |
第二节 语文教学文本理解的现实透视 |
一、师生述而不作的文本理解观 |
二、师生对文本召唤结构的罔顾 |
三、师生对文本的片面理解 |
四、师生对文本的过度阐释 |
第三节 语文教学文本理解的愿景 |
一、遵循文本理解的历史性 |
二、注重文本理解的情境性 |
三、尊重文本理解的自主性 |
四、强调文本理解的创造性 |
第五章 意义表达: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对话 |
第一节 语文教学中师生的对话关系 |
一、融合:关系性对话 |
二、解蔽:“游戏性”对话 |
三、觉醒:反思性对话 |
四、创生:精神性对话 |
第二节 语文教学中师生对话关系的疏离 |
一、主客二分的师生关系 |
二、学生合理前见的悬置 |
三、师生对话内容的窄化 |
四、对话与精神建构的分离 |
第三节 语文教学中师生对话关系的弥合 |
一、形成师生对话共同体 |
二、正确对待学生的前见 |
三、引入多元对话 |
四、创设师生对话的“边缘领域” |
第六章 意义实现:语文教学方法中的体验 |
第一节 语文教学之体验的本体性特征 |
一、言语体验的实践性 |
二、审美体验的丰富性 |
三、生活体验的独特性 |
第二节 语文教学方法中体验的缺失 |
一、以一己之言代替学生的言语体验 |
二、以逻辑分析代替学生的审美体验 |
三、以学科训练代替学生的生活体验 |
第三节 语文教学方法中体验的强化 |
一、生成自悟自创的言语体验 |
二、涵养澄怀味象的审美体验 |
三、丰富知行合一的生活体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6)中华传统文化“吉祥图案”在山西省榆次区庄子乡中心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课题研究的方法 |
1.3.1 文献资料法 |
1.3.2 调查访问法 |
1.3.3 数据统计法 |
1.3.4 实践研究法 |
1.4 课题研究的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境外研究现状 |
1.5 概念的界定 |
1.5.1 中华传统文化的含义 |
1.5.2 吉祥图案的含义 |
1.5.3 基础美术教学的含义 |
1.6 创新点与不足 |
1.6.1 创新点 |
1.6.2 不足 |
2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概述 |
2.1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发展及山西省吉祥图案概述 |
2.1.1 原始社会时期 |
2.1.2 商周时期 |
2.1.3 秦汉时期 |
2.1.4 南北朝时期 |
2.1.5 隋唐五代时期 |
2.1.6 宋元时期 |
2.1.7 明清时期 |
2.1.8 山西省吉祥图案发展概述 |
2.2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分类 |
3 榆次区小学美术课程现状分析 |
3.1 调查问卷分析 |
3.1.1 调查对象 |
3.1.2 调查方法 |
3.1.3 调查结果分析 |
3.2 教材中现有的吉祥图案的课程分析 |
3.3 吉祥图案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模式分析 |
3.4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该校美术教学应用中面临的问题 |
4 榆次区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应用 |
4.1 吉祥图案应用的原则 |
4.1.1 多元性原则 |
4.1.2 优先性原则 |
4.1.3 艺术综合原则 |
4.1.4 让学生参与——活动原则 |
4.1.5 创新原则 |
4.2 吉祥图案应用的方法 |
4.2.1 道具模型运用、创作法 |
4.2.2 主题活动法 |
4.2.3 户外写生实践法 |
4.3 吉祥图案应用在美术课程资源的策略 |
4.3.1 设置专题、直接应用 |
4.3.2 科学规划、形成观念 |
4.3.3 利用人力资源、建立共享平台 |
4.3.4 树立科学观念、注重长远发展 |
4.4 吉祥图案应用的模式 |
4.4.1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
4.4.2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
4.4.3 以美术教材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
5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庄子乡中心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5.1 教学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
5.1.1 教学中教学方式的选择 |
5.1.2 教学中吉祥图案的选择 |
5.1.3 教学中对吉祥图案要批判继承 |
5.2 “吉祥图案”教学案例 |
5.2.1 “综合·探索”教案分析 |
5.2.2 “造型·表现”教案分析 |
5.2.3 “设计·应用”教案分析 |
5.2.4 “欣赏·评述”教案分析 |
6 中华传统文化“吉祥图案”应用实践活动反思 |
6.1 实践成效分析 |
6.2 中华传统文化“吉祥图案”为小学美术教学带来的转变 |
6.2.1 通过改变课堂形式、创新课堂教学 |
6.2.2 利用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的广度多角度培养学生观察力 |
6.2.3 利用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
6.3 存在的不足 |
6.3.1 教师角色转换意识淡薄 |
6.3.2 课程资源开应用中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有待提高 |
6.3.3 部分领导不够重视,部分家长观念滞后 |
6.3.4 应用层次局限性大,欠缺深层次的挖掘 |
6.4 建议 |
6.4.1 教师需提高教研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
6.4.2 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 |
6.4.3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现教学目的 |
6.4.4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推动农村美术教育发展 |
6.4.5 相关部门加大投入,积极改善教学条件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 榆次区小学美术教育课程开展情况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二 榆次区小学美术课程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三 榆次区小学及学生人数汇总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7)澳大利亚中小学汉语教材二次开发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教材二次开发研究综述 |
1.2.1 教材二次开发的理论研究 |
1.2.2 教材二次开发的实证研究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澳大利亚中小学汉语教材二次开发的背景 |
2.1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中小学汉语教学概况 |
2.1.1 澳大利亚的语言政策 |
2.1.2 澳大利亚的汉语教学大纲 |
2.1.3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汉语教学特点 |
2.2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中小学汉语教材二次开发的原因 |
2.2.1 学生构成的多样性 |
2.2.2 教师构成的复杂性 |
2.2.3 教材的不适应性 |
2.3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中小学所用汉语教材 |
2.3.1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中小学出版型汉语教材 |
2.3.2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中小学自编型汉语教材 |
第三章 澳大利亚中小学汉语教材二次开发的案例呈现 |
3.1 澳大利亚中小学出版型汉语教材二次开发的案例呈现 |
3.1.1 以教科书《轻松学中文》为例的出版型汉语教材二次开发案例呈现 |
案例一 以板书替代课本 |
案例二 以任务替代课本 |
3.1.2 以文学作品《家》为例的出版型汉语教材二次开发案例呈现 |
案例三 以文学作品为教材的二次开发 |
3.2 澳大利亚中小学自编型汉语教材二次开发的案例呈现 |
3.2.1 以了解中国为教学目标的自编型汉语教材二次开发案例呈现 |
案例四 主题式自编教材二次开发 |
案例五 AIM教学法教材二次开发 |
3.2.2 以提升听力技能为教学目标的自编型汉语教材二次开发案例呈现 |
案例六 分层式听力教材二次开发 |
3.2.3 以学生为主体的自编型汉语教材二次开发案例呈现 |
案例七 校内实践课教材二次开发 |
案例八 跨学科主题教材二次开发 |
第四章 澳大利亚中小学汉语教材二次开发的影响因素 |
4.1 基于教学环境的澳大利亚中小学汉语教材二次开发影响因素 |
4.1.1 教学文化与教材教学目标的不匹配 |
4.1.2 教学大纲与教材针对性的不匹配 |
4.2 基于课程的澳大利亚中小学汉语教材二次开发影响因素 |
4.2.1 课程时间与教材学时的不匹配 |
4.2.2 课程目标与教材编排相关性的不匹配 |
4.3 基于教师的澳大利亚中小学汉语教材二次开发影响因素 |
4.3.1 教师教学信念与教材编写理念的不匹配 |
4.3.2 教师个人风格与教材教学方法的不匹配 |
4.4 基于学习者的澳大利亚中小学汉语教材二次开发影响因素 |
4.4.1 学习者语言水平与教材难度的不匹配 |
4.4.2 学习者兴趣维持与教学效率的不匹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调查问卷 |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中小学汉语课教材使用情况调查 |
澳大利亚中小学汉语教材二次开发现状调查 |
后记 |
(8)儿童诗歌在马来西亚华文小学的教学设计 ——以《日有所诵》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马来西亚华文小学学生的语言背景 |
1.1.2 马来西亚建集华文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言使用情况 |
1.1.3 马来西亚建集华文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华语教学状况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目标 |
1.5 文献综述 |
1.5.1 马来西亚儿童诗歌教学设计研究现状 |
1.5.2 中国儿童诗歌教学设计研究现状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法 |
1.6.2 案例法 |
1.7 研究理论 |
1.7.1 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理论 |
1.7.2 倒金字塔式教学理论 |
1.7.3 多元智能教学理论 |
2. 小学儿童诗歌教学设计的相关概念 |
2.1 《日有所诵》儿童诗歌研究 |
2.1.1 《日有所诵》儿童诗歌的内容 |
2.1.2 《日有所诵》儿童诗歌的特点 |
2.2 教学设计研究 |
2.3 《日有所诵》儿童诗歌教学设计 |
2.3.1 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程序 |
2.3.2 情境教学流派 |
2.3.3 主题教学流派 |
3. 《日有所诵》儿童诗歌的教学目标设计 |
3.1 教学目标设计的内容(三维目标) |
3.1.1 知识与技能 |
3.1.2 过程与方法 |
3.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3.2 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 |
3.2.1 依据马来西亚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
3.2.2 依据《日有所诵》的精选儿童诗歌教材 |
3.2.3 依据马来西亚低年级学生的学情 |
3.3 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 |
3.3.1 遵循儿童诗歌特征 |
3.3.2 遵循布卢姆的认知领域教育目标 |
3.3.3 遵循学习领域“五种习得性能” |
4. 《日有所诵》儿童诗歌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 |
4.1 韵律性 |
4.2 童趣性 |
4.3 修辞性 |
4.4 识字能力 |
4.5 读音能力 |
4.6 道德价值观 |
4.7 情境感受能力 |
4.8 逻辑思维能力 |
4.9 想象创造能力 |
4.10 《日有所诵》儿童诗歌教学过程的设计 |
5. 《日有所诵》儿童诗歌教学过程的设计 |
5.1 “导入支架一”—儿童诗歌教学结合现代教育技术 |
5.1.1 图片、文字、音频、音乐和动画的选择原则 |
5.2 “导入支架二”—提问与陈述模式 |
5.2.1 儿童诗歌读诵思维层次式提问 |
5.2.2 情境式陈述 |
5.3 “导入支架三”—儿童诗歌游戏 |
5.3.1 儿童诗歌游戏的设计原则 |
5.4 “导入支架四”—儿童诗歌串联图画书内容 |
5.4.1 图画书的选择原则 |
5.4.2 儿童诗歌改编成图画书 |
5.4.3 图画书改编成儿童诗歌 |
5.5 “导入支架五”—相同类型儿童诗歌的结合教学 |
5.5.1 儿童诗歌的选择原则 |
5.6 “理解支架”—解析儿童诗歌创作方式 |
5.6.1 图画/图表/i-THiHK思维图 |
5.7 “读诵支架一”—儿童诗歌句子语音练习 |
5.7.1 儿童诗歌句子语音操练 |
5.7.2 儿童诗歌里的多音多义字辨析 |
5.8 “读诵支架二”—儿童诗歌读诵结合肢体动作演练 |
5.8.1 配合儿童诗歌字词义的肢体动作设计原则 |
5.8.2 配合儿童诗歌字词义的肢体动作呈现方式 |
5.9 “识字支架一”—儿童诗歌结合语文技能练习 |
5.9.1 配对练习 |
5.9.2 填空练习 |
5.10 “识字支架二”—趣味文字游戏 |
5.10.1 文字积木—“加加乐” |
5.10.2 文字谜语—“猜猜乐” |
5.10.3 文字捉迷藏—“圈圈乐” |
5.10.4 文字拼图—“填填乐” |
5.10.5 文字迷宫—“连连乐” |
5.10.6 文字找朋友—“找找乐” |
5.10.7 文字接龙—“接接乐” |
5.10.8 文字变身—“变变乐” |
5.11 “强化支架”—儿童诗歌结合语文知识游戏(交互式PPT) |
5.11.1 形似字认读“找呀”游戏 |
5.11.2 图文“对对碰”游戏 |
5.11.3 认读字词“大转盘”游戏 |
5.12 “延申支架”—仿编儿童诗歌 |
5.12.1 填空式与提示性引导的儿童诗歌仿写练习 |
5.12.2 i-THiNK思维图儿童诗歌创编与创意画图练习 |
5.13 “巩固支架”—儿童诗歌读诵/背诵比赛 |
5.13.1 儿童诗歌读诵/背诵PK赛 |
5.13.2 儿童诗歌背诵(结合肢体动作)PK赛 |
6.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日有所诵》儿童诗歌教学设计之不足及建议 |
6.2.1 教学设计之不足 |
6.2.2 教学设计之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论乐器对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乐器进课堂的意义 |
(一) 有利于实现以美育人的目标 |
(二) 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审美能力 |
二、学校音乐课堂乐器挑选的重要性 |
三、小学音乐教学中乐器推广的可行性 |
(一) 音乐知识与乐器教学的结合 |
(二) 通过把演奏与演唱、音乐欣赏进行有机结合 |
(三) 音乐听赏与乐器教学的结合 |
(10)低年级“快乐写字”教学策略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儿歌故事引路, 叩响写字的大门 |
3 创编写字歌, 端正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 |
4 多元评价, 不断提升学生写字的质量 |
5 优化环境, 让学生享受写字的乐趣 |
四、音乐新课程教学五字歌(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语文宋词教学案例研究[D]. 张珊.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七至九年级古诗词吟诵教学研究 ——以部编本教材为例[D]. 李登科.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3]张良杰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个案研究[D]. 海增科.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4]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以会泽县茚旺高级中学为例[D]. 伍文波. 西南大学, 2020(01)
- [5]理解与意义:语文教学的哲学诠释学研究[D]. 罗燕.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6]中华传统文化“吉祥图案”在山西省榆次区庄子乡中心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史晓荣.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7]澳大利亚中小学汉语教材二次开发影响因素研究[D]. 宋羽蕾.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8]儿童诗歌在马来西亚华文小学的教学设计 ——以《日有所诵》教材为例[D]. 张丰俊(Chang HongChoon).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9]论乐器对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作用[J]. 刘艳波. 新智慧, 2019(02)
- [10]低年级“快乐写字”教学策略实践研究[J]. 肖亚女.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