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清镁含量与急性脑梗死面积的关系及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李士尊[1](2020)在《血清镁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急性脑梗死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高水平的血清镁可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动脉硬化,减轻氧化应激等,降低脑梗死及梗死后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风险。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浓度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梗死的延伸,神经功能恶化和HT密切相关。低血清镁也被发现可增加MMP-9的含量及活性。本次研究中,通过观察入院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镁的水平及检测血清MMP-9的水平,探讨镁、MMP-9与急性脑梗死出血转化的关系,并阐明可能的机制。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18年09月-2019年09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01例。按照是否出血转化,分为HT组28例,非HT组273例。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均收集其详细的资料。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液4-5ml,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患者血清MMP-9含量。按照卫生部脑梗死临床路径进行诊疗,本研究不给予额外治疗方法。应用统计学软件分析探讨血清镁、MMP-9与HT的联系。结果:1.HT组血清镁水平为0.79±0.15mmol/L,非HT组血清镁水平为0.87±0.20mmol/L,HT组血清镁水平明显低于非HT组(P<0.05);HT组血清MMP-9含量为186.54±55.70ng/mL,非HT组血清MMP-9含量为164.63±51.11ng/mL,HT组血清MMP-9含量明显高于非HT组(P<0.05)。2.脑梗死患者不同TOAST亚型、不同多中心卒中调查(MMS)模型评分亚组、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血清镁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血管事件健康风险(THRIVE)模型评分亚组之间血清镁分布不同,5分及以上组的血清镁水平显着低于0-2分及3-4分两组(P<0.05)。脑梗死患者不同TOAST亚型、不同MMS及THRIVE模型评分亚组、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血清MMP-9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3.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镁与MMP-9含量无明显相关(P>0.05)。入院时血清镁水平与血小板含量、肌酐浓度呈正相关(P<0.05),与MSS评分等级呈负相关(P<0.05);血清MMP-9水平与肌酐浓度呈正相关(P<0.05)。4.脑梗死出血转化的单因素分析显示,房颤史、高血压史、入院NIHSS评分、血小板、血清镁、高密度脂蛋白、MMP-9为HT可能的危险因素;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房颤史及重度神经功能缺损为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血清镁、MMP-9可能成为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HT风险的血清标志物。2.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血清镁水平与MMP-9含量之间无相关性。3.房颤史、重度神经功能缺损(入院时NIHSS评分≥15分)为HT的独立危险因素。
孙荣道,余丹,杨国帅[2](2018)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血钾及血清镁检测对急性复发性脑梗死病人预后的影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血钾及血清镁检测对急性复发性脑梗死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81例急性复发性脑梗死病人为观察组,再按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为A组(31例)、B组(24例)、C组(26例);另外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者81名为对照组。观察各组研究对象Hcy、血钾、血清镁水平,分析神经功能轻度、中度、重度损伤程度和Hcy、血钾、血清镁水平关系。结果观察组在入院次日和治疗后15d的Hcy水平均比对照组高[(22.35±2.31)μmol/L、(19.07±2.11)μmol/L比(17.54±1.98)μmol/L],血钾、血清镁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3.24±0.42)mmol/L、(3.24±0.42)mmol/L比(4.18±0.47),(0.82±0.13)mmol/L、(0.96±0.15)mmol/L比(0.97±0.16)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Hcy水平显着低于B组、C组[(19.13±2.02)μmol/L比(23.55±2.32)μmol/L、(26.87±2.63)μmol/L],血钾、血清镁水平显着高于B组、C组[(3.98±0.56)mmol/L比(3.51±0.42)mmol/L、(3.22±0.21)mmol/L,(0.92±0.13)mmol/L比(0.81±0.09)mmol/L、(0.72±0.04)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Hcy、血钾及血清镁联合检测,可得出三种物质和急性复发性脑梗死疾病严重程度以及预后存在密切的关联性。
王宗丽[3](2017)在《血脑屏障开放前给予L-苏糖酸镁对短暂局灶性脑缺血大鼠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临床试验证明,系统性给予硫酸镁对脑卒中患者无明显疗效。依据前人对硫酸镁血脑屏障通透性以及脑缺血后血脑屏障损伤的病理生理学过程的研究结果,我们猜测,脑缺血后急性期血脑屏障构造损伤之前镁离子的血脑屏障通透性不高是临床试验失败的因素之一。我们首先确定血脑屏障对镁离子非选择性开放的时间,然后进一步探讨血脑屏障开放前给予血脑屏障高通透性的L-苏糖酸镁对短暂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1、确定血脑屏障开放时间点。线栓阻塞左侧大脑中动脉90min制作SD大鼠短暂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于缺血后3h、6h、12h、24h腹腔注射硫酸镁(2mM/kg),采集CSF,检测镁离子浓度,确定血脑屏障对镁离子非选择性开放的时间。2、探讨血脑屏障开放前给予L-苏糖酸镁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实验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硫酸镁组、L-苏糖酸镁组。于缺血后24h取脑,新鲜脑组织行TTC染色标记脑梗死灶,并计算梗死体积。结果1、血脑屏障对镁离子非选择性开放的时间。与正常组相比,缺血后3h、6h腹腔注射硫酸镁组的CSF镁浓度无显着性差异,缺血12h、24h组的CSF镁浓度明显升高(P<0.05)。2、L-苏糖酸镁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假手术组脑组织未见梗死灶形成;模型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为41.9±4.3%;硫酸镁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为22.2±3.4%;L-苏糖酸镁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为13.8±3.8%。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明显增大(P<0.01);与模型组相比,硫酸镁组、L-苏糖酸镁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均显着减小(P<0.01);且L-苏糖酸镁组脑梗死体积比硫酸镁组减少的更加明显(P<0.05)。结论1、脑缺血后血脑屏障对镁离子非选择性开放在6h-12h之间;2、血脑屏障开放前给予L-苏糖酸镁比硫酸镁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有更好的神经保护作用。
王宾,林贤寿,王振磊,何丽慧[4](2012)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镁含量变化及门冬氨酸钾镁对其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镁(Mg2+)含量动态变化及门冬氨酸钾镁对其的影响。方法140例ACI患者分为研究组(门冬氨酸钾镁组)70例,常规治疗组70例,另73例为正常对照组(健康体检者),于发病后6、24、72 h及14 d检测血清Mg2+浓度及进行神经功能评估等疗效观察。结果研究组和常规治疗组在发病后6、24和72 h血清Mg2+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P<0.01);常规治疗组发病6 h血清Mg2+含量与同时相研究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发病24 h和72 h时与同时相研究组比较血清Mg2+明显降低(P<0.05);研究组、常规治疗组发病后14 d血清Mg2+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值显着高于常规治疗组(P<0.001);研究组的临床疗效好转率(77.1%)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48.6%),两组疗效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g2+含量显着降低,且下降程度与损伤程度及病情进一步加重有关。门冬氨酸钾镁能提高血清镁含量并可改善神经功能。
黄志红,黄志,肖立中,胡碧花[5](2010)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镁代谢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镁代谢的变化及卡维地洛对其影响。方法 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谷维素组和卡维地洛组,两组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浆镁浓度(PMC)、外周血单核细胞镁含量(MMC)及24h尿镁排泄量(UME),并选择28例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与正常对照比较,急性脑梗死患者UME明显升高(P<0.01),PMC、MMC降低(P<0.01),且三者与脑梗死面积、神经缺损评分相关(P<0.01),经卡维地洛治疗后各指标均明显改善。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镁代谢紊乱与脑梗死面积、神经缺损评分密切相关,卡维地洛能明显改善镁代谢及神经缺损评分。
陈旭昌,王进,张燕,刘秀丽,候美娜,曹洪流,曾永宽[6](2009)在《胰岛素与硫酸镁配伍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估胰岛素与硫酸镁配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住院急性脑梗死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胰岛素、硫酸镁联合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7%,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胰岛素与硫酸镁配伍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显着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安全可靠。
李海华,汪毅,张琴[7](2009)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镁含量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镁(Mg2+)含量动态变化及其与病情的关系。方法研究组ACI患者72例,根据病情进展情况分为进展性脑梗死(PCI)组和非进展性脑梗死(NPCI)组,检测ACI患者发病后6、24、72h及14d时血清Mg2+含量,对照组为72例健康体检者,检测血清Mg2+含量。结果研究组在发病后6、24、72h时的血清Mg2+含量与对照组和研究组发病14d时比较显着减少(P<0.01),发病后14d血清Mg2+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CI组与NPCI组血清Mg2+含量发病24h与72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血清Mg2+含量显着降低,提示Mg2+可能参与脑梗死后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血清Mg2+含量的变化可作为评估其病情进展的一项指标。
刘毅,胡凤云,薛岚平,张晓雷,朵振顺[8](2008)在《不同OCSP分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钙、镁、锌含量测定及其与病情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OCSP分型不同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钙、镁、锌含量与病情关系。方法对5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2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钙、镁、锌含量水平进行分析。结果OCSP分型不同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锌、镁含量有变化,而血清钙含量变化不显着。结论OCSP分型不同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清锌、镁含量不同,对于TACI型患者补充镁剂是必要的。
黄文胜[9](2008)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钙、镁离子及血糖浓度变化的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钙、镁离子、血糖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4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血清钙、镁离子及血糖浓度,并与对照组及治疗2周后进行比较。结果(1)脑梗死组血清钙、镁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血糖浓度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2)脑梗死组治疗2周后血清钙、镁浓度升高,但仍低于对照组(P<0.01),血糖浓度降低,但也高于对照组(P<0.01);(3)脑梗死组病情越重,血清钙、镁浓度越下降,血糖浓度则越升高。结论血清钙、镁离子与血糖浓度变化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有一定关系,它们的含量变化可作为判断其病情及评估其预后的一项指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补充镁制剂对其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刘毅[10](2008)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钙、镁、锌含量测定及其与病情关系探讨》文中提出众所周知,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它已成为导致人群致残、丧失工作和生活能力的首位原因,给国家、社会和家庭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近年来,人们不断探索、寻找能够预防、控制和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有力措施,先后在药物溶栓(包括静脉和动脉途径)、康复治疗、支架植入及干细胞治疗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未能从根本上治愈脑血管疾病,仍然有必要从多方面继续深入研究脑血管疾病,更好的认识、控制脑血管疾病。资料表明,多种神经精神性疾病可能与人体微量元素含量异常有关。急性脑血管病时,血清中锌、铜、镁、钙、铁、铬等微量元素可出现含量异常,有人相应的把它们称为危险因素或保护因素,但有些方面仍存在争议。目前国内外对急性脑血管病,尤其是脑梗死时钙、镁、锌微量元素的含量有一定的研究。普遍认为镁含量变化可作为评估病情进展变化的一项指标,而钙、锌含量变化的意义尚不统一。本试验希望通过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钙、镁、锌含量的变化,分析其含量水平与病情的关系,从而认识这些微量元素在急性脑梗死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希望籍此能更好的预判、控制病情变化,对脑血管疾病的深入认识有所裨益。本试验分析了5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2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钙、镁、锌含量水平。所有患者均于2006年12月至2007年2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诊断符合急性脑血管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2001年第四版全国高等院校教材《神经病学》(王维治主编)),并经头颅CT或头颅MRI证实。所有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取样前均未使用含有钙、镁、锌微量元素的药物。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入院第二天、第十五天抽取清晨空腹血测定血清钙、镁、锌含量,同时按照1995年我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入院时依据英国Bamford等提出的OCSP分型法对忠者进行分型。健康体检者于体检当日清晨抽取空腹血测定血清钙、镁、锌含量。试验采用病例-对照临床研究方案,对所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锌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0.05),并且随着病情趋于稳定,血清锌含量水平下降。而且研究发现,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患者血清锌含量更高。提示血清锌的含量变化是脑梗死病变发生后病理生理变化的继发改变。血清钙、镁含量变化在5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变化不显着,但全前循环脑梗死(TACI)患者中血清镁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清锌含量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对于重症脑梗死患者补充镁剂是必要的。
二、血清镁含量与急性脑梗死面积的关系及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清镁含量与急性脑梗死面积的关系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血清镁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急性脑梗死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
1.一般资料及治疗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出血转化的评定 |
1.5 治疗方案 |
2.分组 |
3.实验方法 |
3.1 一般情况记录 |
3.2 标本收集 |
3.3 主要实验材料 |
3.4 血液检测原理(酶联免疫吸附法) |
3.5 血液检测步骤(酶联免疫吸附法) |
4.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2)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血钾及血清镁检测对急性复发性脑梗死病人预后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Hcy、血钾、血清镁水平比较 |
2.2 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亚组间Hcy、血钾、血清镁水平比较 |
3 讨论 |
(3)血脑屏障开放前给予L-苏糖酸镁对短暂局灶性脑缺血大鼠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确定血脑屏障对镁离子非选择性开放的时间点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试剂与材料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1.4 实验有关溶液的配制 |
2 方法 |
2.1 动物模型的制作 |
2.2 模型选择标准 |
2.3 大鼠CSF及血清的采集与检测 |
2.4 TTC染色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TTC染色结果 |
3.2 缺血后不同时间CSF及血清镁含量变化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部分:L-苏糖酸镁比硫酸镁对局灶性脑缺血有更高的神经保护作用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药品和试剂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2 方法 |
2.1 预实验 |
2.1.1 腹腔注射L-苏糖酸镁和硫酸镁,比较其对BBB的通透性 |
2.1.2 腹腔间断给药使血清镁浓度维持有效浓度 |
2.1.3 小结 |
2.2 动物分组与模型制备 |
2.3 模型选择标准 |
2.4 脑梗死体积测定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4 讨论 |
4.1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
4.2 镁离子的保护作用机制 |
4.3 MCAO模型是常用的脑缺血模型 |
4.4 L-苏糖酸镁可以提高正常大鼠脑脊液镁离子浓度 |
4.5 L-苏糖酸镁比硫酸镁更能减少缺血后脑梗死体积 |
5 结论 |
6 本实验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综述 镁对局灶性脑缺血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4)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镁含量变化及门冬氨酸钾镁对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实验方法 |
1.4 疗效判定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研究组、常规治疗组及正常对照组血清Mg2+含量变化比较 |
2.2 研究组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及临床疗效比较 |
3 讨论 |
(5)急性脑梗死患者镁代谢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标本采集及检测 |
1.4 单核细胞分离及细胞内镁含量检测 |
1.5 脑卒中神经功能疗效判定标准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急性脑梗死患者镁代谢指标的变化 |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镁代谢指标的变化 |
2.3 脑梗死患者镁代谢各指标与脑梗死面积、神经缺损评分之间相关性分析 |
2.4 两组治疗后临床指标的变化 |
3 讨论 |
(6)胰岛素与硫酸镁配伍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4 疗效评定标准 |
5 统计学处理 |
结 果 |
1 两组疗效比较 |
2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比较 |
3 药物不良反应 |
讨 论 |
(7)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镁含量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研究组与对照组血清Mg2+含量比较 |
2.2 进展性与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g2+含量比较 |
3 讨 论 |
(9)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钙、镁离子及血糖浓度变化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血清钙、镁离子及血糖浓度测定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脑梗死组入院后第1 d和治疗2周后与对照组血清钙、镁离子及血糖浓度比较 |
2.2 不同程度脑梗死患者血清钙、镁离子及血糖浓度比较 |
3 讨论 |
(10)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钙、镁、锌含量测定及其与病情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正文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1995) |
附录2 英国Bamford等提出的OCSP分型法 |
附录3 山西省人民医院检验科血清钙、镁、锌含量正常参考值范围 |
综述 |
正文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四、血清镁含量与急性脑梗死面积的关系及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清镁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急性脑梗死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研究[D]. 李士尊.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2]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血钾及血清镁检测对急性复发性脑梗死病人预后的影响分析[J]. 孙荣道,余丹,杨国帅.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03)
- [3]血脑屏障开放前给予L-苏糖酸镁对短暂局灶性脑缺血大鼠保护作用的研究[D]. 王宗丽. 桂林医学院, 2017(02)
- [4]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镁含量变化及门冬氨酸钾镁对其的影响[J]. 王宾,林贤寿,王振磊,何丽慧.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2(11)
- [5]急性脑梗死患者镁代谢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 黄志红,黄志,肖立中,胡碧花. 中国现代医生, 2010(24)
- [6]胰岛素与硫酸镁配伍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J]. 陈旭昌,王进,张燕,刘秀丽,候美娜,曹洪流,曾永宽. 陕西医学杂志, 2009(04)
- [7]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镁含量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J]. 李海华,汪毅,张琴. 重庆医学, 2009(05)
- [8]不同OCSP分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钙、镁、锌含量测定及其与病情关系[J]. 刘毅,胡凤云,薛岚平,张晓雷,朵振顺. 临床医学, 2008(10)
- [9]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钙、镁离子及血糖浓度变化的临床意义[J]. 黄文胜.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08(04)
- [10]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钙、镁、锌含量测定及其与病情关系探讨[D]. 刘毅. 山西医科大学,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