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赛艇运动员训练热情的因素及对策

影响赛艇运动员训练热情的因素及对策

一、影响赛艇运动员训练积极性的因素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赵建峰[1](2020)在《基于地理学视域下的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文中认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高校竞技体育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国际一流大学的创建具有重要意义。开展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特征的系统分析,可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发展格局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借鉴。本论文以体育地理学为理论基础,运用地统计学及GIS空间分析,从时空尺度上对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动态演变过程进行了定量化、可视化研究。具体的研究结果如下:(1)2017年我国共有275所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队,分布在7个地理区域(华东、华北、东北、华中、西北、西南和华南地区),除西藏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80个城市。(2)当前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整体呈现出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且在不同的地理空间尺度上表现为不同的分布特征。在区域尺度和省级尺度上为离散型分布且较为均衡,而在市级尺度和高校尺度上为聚集型分布且较为集中。进一步采用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不平衡性系数和洛伦兹曲线等分析方法,得出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的均衡性也与空间尺度有关。随着尺度从区域、省级到市级逐渐递减,高水平运动队分布的地理集中程度逐渐增强、均衡程度则逐渐降低,尤其在市级尺度上呈现出的不均衡特征更加明显。(3)2017年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共设有26个高水平运动项目,不同项目的数量在空间分布上差异较大。招收田径、足篮排、游泳、乒羽网和健美操项目的高校大于20所,而新型、民族类项目开设的高校则不足5所,包括棋牌、手球、垒球、攀岩、柔道、赛艇、橄榄球、摔跤和沙滩排球共9项,占到总项目数的35%。在区域尺度和省级尺度上,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的分布极不均衡,呈现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格局;在市级尺度上,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集中分布在经济发达、高校资源丰富的个别城市,绝大多数的城市开展的运动项目类型则较少,在空间分布上也表现出极不均衡的格局。(4)从1986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在部分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至今已有30年,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大致经历了起步、调整、快速和稳定发展四个重要阶段。通过对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四个不同发展阶段的时空分布格局和动态变化规律分析得出,其空间分布在不同阶段均表现为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空间格局,整体呈现出聚集型分布的特征,且聚集程度随不同发展阶段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在区域尺度上,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西北和东北地区产生了较明显的发展方向性,而在全国尺度上仅在1995年调整阶段的分布方向性较为明显。(5)运用不平衡指数和基尼系数分析得到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在四个不同发展阶段均为不均衡分布,且不均衡性在不同时空尺度的特征不尽相同。在时间尺度上随着不同发展阶段依次向后推移,不均衡性呈逐渐增强的趋势,在空间尺度上不均衡性的响应程度也不相同。在区域和省级尺度上不均衡程度变化较小,发展相对较为平衡,在市级尺度上不均衡程度变化最为明显,发展不均衡程度较高。(6)通过绘制四个不同发展阶段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核密度分布图,得到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形成了京津冀、上海-南京、武汉和西安地区为核心的四个高密度区域,而西部地区整体的分布密度都非常低,低密度分布区为我国西部和西南地区,以及中、高密度区的外围区域。(7)选取近几年国家重点发展项目、校园普及性较强和增强体质效果较好的足球项目为例,分析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空间分布特征。2018年我国共有154所普通院校招收高水平足球队,分布在7个地理区域、除青海和西藏外的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58个城市。高水平足球队总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不均衡和局部集聚特征,空间上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特征明显,形成了以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杭州、武汉-长沙和西安四个高密度分布区,西部和西南地区整体分布密度较低。同时,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在不同空间尺度上表现为不同的分布类型,在区域和省级尺度为离散型分布,而在市级和高校尺度上为聚集型分布。(8)从2005年至2018年间,我国招收高水平足球队的院校数量稳步增长,高丰富度分布区由北京、上海、江苏等高校资源丰富的城市逐渐扩大到陕西、山东、湖北及东部沿海一带的区域。在空间分布上为聚集性特征,且聚集程度呈“波动增长”的态势。通过对15年我国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发展的空间自相关进行分析发现,我国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空间依赖程度逐渐增强且表现为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四个时期的Global Moran’s I指数均为正数,Moran’s I散点图呈“高-高”和“低-低”的集聚特征,“高-高”集聚地区稳定分布在北京、上海、西安等高校资源丰富的城市,“低-低”集聚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和西南地区。本论文从地理空间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了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过程,期望可以促进我国普通高校竞技体育的持续、均衡、和谐的发展,从而为科学制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中长期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借鉴。

方孝涵[2](2020)在《我国冰雪项目运动员跨界选材的利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面对即将到来的2022年冬奥会,我国冰雪运动项目面临巨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之下我国开展了冰雪运动项目跨界选材,旨在丰富我国冰雪运动项目后备人才,完成2022年全项目参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的目标。本研究基于我国冰雪运动项目跨界选材工作开展现状,在冰雪运动跨界选材实施的基础之上,从运动训练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对我国冰雪运动项目跨界选材开展现状进行分析。运用文献资料法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奠定了本研究的理论依据和论文框架,通过专家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冰雪运动项目跨界选材的现状进行了解,并分析我国现阶段冰雪运动项目跨界选材带来了哪些积极的影响,找到跨界选材实施过程中仍存在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建议对策。研究发现:自实行冰雪运动项目跨界选材以来,冰雪运动项目跨界选材基本解决多项目无人参赛的局面、丰富了冰雪运动各项目后备人才队伍和提高了一些项目的国际竞争力。对冰雪运动项目跨界选材运动员而言有利于挖掘跨界选材运动员的运动潜力和延长了跨界选材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对冰雪运动项目非跨界选材运动员而言提高非跨界选材运动员训练和参赛的积极性以及提升非跨界选材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水平。但是我国冰雪运动项目跨界选材工作实施以来,存在着全国范围内实行跨界选材投入相对较大、跨界选材运动员后续保障机制有待完善、教练员队伍建设不足、造成冰雪运动项目非跨界运动员不平衡心理等一些问题。通过研究发现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冰雪运动底子薄;我国冰雪运动项目跨界选材涉及范围广;冰雪运动项目跨界选材运动员没有完整健全的进出体系;教练员水平参差不齐且缺乏跨界执教的经验和能力;在一些政策上更倾向于非跨界选材运动员。针对以上问题,对解决投入较大、后续保障机制、教练员、运动员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建议,希望以后冰雪运动项目可以集中资源有的放矢地进行跨界选材;完善冰雪运动项目跨界选材运动员的后续保障体系;提升冰雪运动项目教练员的整体水平;各项目应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选材体系提高跨界选材运动员的成材率;加强跨界训练理论的研究,构建冰雪运动项目跨界选材训练体系和通过多方手段保护非跨界选材运动员的利益。希望可以通过这些方式不断提高我国冰雪运动项目的水平,提高我国冰雪运动项目跨界选材的成功效率,这些都是我国作为东道主即将举办第24届冬奥会的现实需要。

张弓[3](2020)在《山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高中)高中生运动员训练投入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中生体育训练队在高中是不能缺少的存在体,高中体育训练队不但代表学校参加比赛,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也代表了这所学校全体学生的运动能力水平。高中生运动员在追求优异的运动成绩同时,提升高中生运动员的训练质量也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获取山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高中)高中生运动员训练投入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提升高中生运动员的训练质量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及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山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高中)的400名高中生运动员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高中生运动员训练投入的现状,其次分析了目前不同类别的高中生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产生的差异,再次对于目前高中生运动员在训练投入过程中,影响其训练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汇总,最后对训练投入三个维度与五个影响因素之间进行相关回归分析。本次调查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8份,回收率97%,其中有效问卷370份,有效率为95.4%。研究结果表明:(1)高中生运动员的整体训练投入3.35,理论平均值为3.00。在训练投入的三个维度中,平均值最高的是“情感投入”3.78,其次是“认知投入”平均值是3.42,三个维度中平均值最低的“行为投入”平均值是2.85。(2)对不同类别的高中生运动员存在的差异分析后发现,国家二级的高中生运动员无论是三个维度上还是总训练投入方面都高于其他等级的高中生运动员;高三年级运动员无论是在总训练投入方面还是其他三个维度都高于其他两个年级;不同性别、不同运动项目的高中生运动员训练投入不存在明显差异。(3)通过对影响高中生运动员训练投入的因素进行整合,影响因素有:运动员个体因素、教练员执教能力、学校软硬件设施、社会环境影响、家庭环境影响。(4)高中生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行为投入主要受到运动员个体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主要受到教练员执教能力因素的影响;总体训练投入主要受到运动员个体因素、教练员执教能力以及社会环境影响这些因素的影响。

武侠[4](2020)在《数字化技术在高考体育特长生短跑技术训练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字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文明的显着特征,已在通信、广播电视、信息网络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数字化技术目前也是国际运动科学领域关注的一个热点,通过数字化技术对训练过程实施调整,这是一种新型的训练方式。本论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数字化技术在高考体育特长生短跑技术训练中进行了研究。选取临汾市第三中学短跑训练的体育特长生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十六周的实验,并进行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数字化技术在短跑技术训练中的起跑技术的应用起到了显着作用,高考体育特长生中男生和女生实验组实验后的成绩优于常规训练的高考体育特长生,并且实验前后存在非常显着的差异。2、起跑后加速跑技术中应用了数字化技术,使得学生起跑后加速跑的技术得到明显提升,实验结果表明数字化技术应用下的高考体育特长生,实验组的男生和女生实验后起跑后加速跑技术评分高于对照组的男生和女生,成绩优于常规训练的高考体育特长生。3、在途中跑技术训练中加入数字化技术,有利于学生对途中跑技术的掌握,实验结果表明数字化技术应用下的高考体育特长生途中跑技术优于常规训练的高考体育特长生,男生和女生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成绩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P值小于0.05,在统计学中具有显着差异,说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高考体育特长生的途中跑技术。4、数字化技术在终点跑技术中的应用,具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数字化技术应用下的高考体育特长生终点跑技术优于常规训练的高考体育特长生,男生和女生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成绩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P值小于0.05,在统计学中具有显着差异,说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高考体育特长生的终点跑技术。5、数字化技术在短跑完整跑技术中的应用效果良好,运用了数字化技术的高考体育特长生短跑的完整技术和专项成绩都优于常规训练的高考体育特长生,通过十六周的训练,男生实验组有三名同学的400米成绩到达运动员二级成绩的标准,女生有三名同学的400米成绩达到运动员二级成绩的标准,而对照组男生和女生均未有达到二级运动员成绩标准的同学。并且数字化技术应用下的高考体育特长生短跑专项素质也优于常规训练的高考体育特长生,在30米测试、立定跳远、100米跨步跳和抓举四项测试中,所有的同学实验后的成绩都有所提高,实验组的男生和女生成绩提高的程度非常明显,同样是通过十六周的训练,实验组的成绩优于对照组的成绩,说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对短跑训练有促进作用。6、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同学认为数字化技术在高考体育特长生短跑训练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学生训练的兴趣,以及增加学生对短跑技术掌握的信心。

刘涛[5](2020)在《探析“中英赛艇精英计划”对我国赛艇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文中指出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实地考察法对英国赛艇后备人才培养的机制与我国赛艇后备人才培养的机制进行对比,分析我国赛艇后备人才培养机制所存在的不足之处,通过重点分析研究"中英赛艇精英计划"的实施,发现这项计划不仅对我国赛艇后备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新的发展思路,也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发展机制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李晨[6](2019)在《我国皮划艇激流回旋运动员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我国从1999年开展激流回旋项目,竞技水平相对落后。因此,为了促进我国激流回旋项目突破性发展,本文从运动员培养的角度来研究当前激流回旋项目运动员培养的基本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基于此,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主要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2017年十三届全运会为契机,在教练员与领队会议上发放问卷;针对我国激流回旋运动员培养方面的问题,对2017年十三届全运会激流回旋项目比赛和国家激流队冬训期间的情况进行调研,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整体激流回旋项目的竞技水平较为落后,在2017年激流回旋运动员的国际排名中,中国运动员在男子单划排名57、女子单划排名54、男子单皮排名79、女子单皮排名40;福建、四川在国内处于较高水平,在十三届全运会激流回旋的比赛中,福建获得3块金牌,四川获得2块金牌。目前运动员的培养模式不健全,运动员储备数量分布不均匀,K1M占总数的25%、K1W占总数的23%、C1M占总数的19%、C1W占总数的17%、C2占总数的16%。运动员在18岁以下占总数的56%,文化水平偏低。2.通过对目前激流回旋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我国运动员的培养体制不健全,严重影响了运动员的输送;我国激流回旋教练员的数量较少,国家级教练占总人数的6%,高级教练占18%,中级教练占37%,初级教练占39%;国内训练理念较为落后,与国外训练水平存在差距;在协会改革之后,国内激流回旋项目比赛增多,增加了运动员的参赛经验;专项场地的使用率不高,使用率只有46%,运动员的基础文化学习无法保证。3.针对该项目运动员培养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加大改革力度,强调“艇中国与筑船奇”;增强教练员培训与学习,提高训练效果;扩大项目普及,实现“千万人划船计划”;提高场地利用率,完善训练场地的建设;落实政策,提高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率。

齐兆旭[7](2019)在《帆船运动员模拟训练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帆船运动员传统训练多采用举杠铃、深蹲等方式,形式单一,运动员容易产生疲惫感。海上训练成本高,又会受到天气、季节等因素的限制,影响训练效率。针对以上问题,开发了一种帆船运动员模拟训练系统,并对帆船运动和运动员训练负载进行了研究。该系统能够为运动员提供合理的训练模式和仿真的海上环境,以更科学的方法提高运动员肌肉力量和综合体能,具有帮助帆船运动员实现“海上项目陆地训练”的功能。基于帆船运动员摇帆动作机理和训练需求,确定了目标肌肉群和模拟训练目标,给出了帆船运动员模拟训练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根据帆船运动员的三种训练模式,给出了对应模式下帆船船体的偏转示意图和函数表达式。基于海浪随机理论和海浪运动函数,将帆船偏转函数与海浪运动函数叠加,建立了帆船运动模拟平台的新的运动函数表达式,得到了六自由度Stewart平台的输入,用于模拟帆船运动独有的运动形式。基于BP神经网络,利用MATLAB和LabVIEW软件联合编程,实现了训练前肌肉能力的预评估和训练负载的智能调节。利用Unity 3D软件搭建了帆船航海模拟场景,将3D场景与头戴式VR眼镜套装连接,运动员训练中眼前场景与帆船运动相一致,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系统和帆船运动员模拟训练的结合。搭建了帆船运动员模拟训练系统,利用LabVIEW软件开发了训练界面,在训练界面和预评估系统的指导下,完成了帆船运动员模拟训练运动实验,证明了本帆船运动员模拟训练系统能够辅助运动员完成陆上训练。

王佳,李金金,程佑坤[8](2018)在《高校运动员训练积极性的影响因素以及策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现代奥运会的奠基人顾拜旦在倡导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之始就贯彻以教育为主线,认为教育是奥林匹克的出发点和归宿。高校运动员则是竞技体育与教育结合的"关键点"。因此,中国要想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必然要适应重点发展高校运动员培养的趋势。21世纪竞技体育的发展不仅是体能、技能的竞争,更是科技、智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人的素质全面提升与挑战人类身体极限的竞争。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是竞技体育的生力军,也是我国竞技体育不断发展、长盛不衰的重要保证。在日常训练中,激发学生的运动积极性是首要任务,有了运动积极性才能更好地投入到训练,逐步练习、掌握训练技术,在面对困难时不缩手缩脚而是主动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该文主要针对高校运动员所参与运动训练,以及如何提高高校运动员训练积极性的方法策略分析。

宗雪飞[9](2016)在《北京市普通高校篮球高水平运动员的激励机制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是一个特殊的运动群体,运动员一方面要达到一定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要训练和比赛,提高比赛成绩。然而每个高水平运动员都有自己的目标和需求,如何让运动员在高校学习期间充分发挥其运动潜力,让其水平达到或超过学校的预定目标,这在学校体育管理工作中无疑是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对激励机制的理论性研究,结合对北京市部分高校的篮球竞赛训练管理规章制度的现状分析,找出管理制度中激励机制存在的不足,并运用激励理论进行指导,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普通高校的竞训激励机制。本文以位于北京市的七所高校的竞训管理制度为调查对象,采用专家访谈法、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结合现有的激励理论对七所院校的管理规章制度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领导的重视程度影响着篮球高水平运动员的队伍结构建设和教练员的配备;第二,激励措施的制定要优先考虑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以及学训矛盾;第三,北京市普通高校的篮球高水平运动员的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第四,北京市高校的竞训激励机制在对本校发挥的作用上存在很大的差异;第五,影响北京市高校篮球高水平运动员竞训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学训矛盾难以解决、能参与的国内重大赛事少、商业化比赛不足、教练员队伍的水平有待提高;第六,北京市高校篮球高水平运动员激励机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领导重视的问题、培养目标的问题、发展与资金不足的问题、学制安排的问题、赛制安排的问题、教练水平问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待改革和完善的问题、内在激励匮乏的问题。本研究对北京市高校的竞训激励机制的合理化建议为:第一,有关校领导要加强对高水平队伍的关注度。第二,完善高校代表队管理体系。第三提高对高水平运动员的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的策略。第四,完善培养目标,注意设立激励目标与运动员的需求的一致性。第五,大学生体育协会协篮球分会对现有的比赛调整好时间,并多组织日常比赛。第六,社会各界充分协调配合,把高校篮球比赛推向市场。

张帆[10](2016)在《我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发展呈现出“新常态”,竞技体育试图通过自身“微调”来优化备受诟病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进程也逐渐遭遇瓶颈,尽管国家通过出台相应政策措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归根结底诸如对金牌和物质利益的一元化强烈追求,使运动员主体地位日趋下降,尤其是淡化主体精神、人生价值等人文素质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未有根本改变。鉴于此,对我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应是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本质要求与未来趋势。本研究以理论与实证、量化与质化相结合,以“培养出来什么”、“什么影响培养”、“如何进行培养”三个核心关键词为指引,将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培养分为三个研究。研究一运用模糊德尔菲法、模糊层次分析法建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并采用决策试验与实验评估法、折衷排序法进行各指标的影响关系及达到理想绩效的优劣比较;研究二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45所“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约1000名后备人才作为研究样本,以建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影响因素模型;研究三则在前述两个研究成果基础上,辅以实地调查及专家访谈等方法,建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良性发展的教育路径。获致结论如下:1、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建构方面(1)指标体系结构上包含4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65个三级指标、111项观测点。4个一级指标为“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及“人文精神”等。其中以“人文精神”指标权重比率(30%,30%)为最高;“人文精神”指标中心度(8.59)与原因度(0.09)为最高;“人文知识”指标绩效排序(7.85)最佳与差距值(0.21)最小。(2)各一级指标及各次指标之间亦具有中度以上的相关性,但评定委员、竞技体校成员及兼具两者身份的人员对整体指标及“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等一级指标的评价有显着性差异存在。2、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影响模型建构方面(1)“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会直接对人文素质产生效果,而且也会间接通过“人际因素”因素的中介作用,同时对人文素质产生效果。(2)“学校因素”、“人际因素”会直接对人文素质产生效果,但不会通过其他影响因素的作用,对人文素质产生间接效果。(3)“学训因素”不会直接对人文素质产生效果,而是通过“人际因素”的作用后,才会对人文素质产生效果。(4)“表现因素”不会对“人文素质”产生效果,也不会通过其他影响因素的作用,对人文素质产生间接效果。(5)“家庭动力学理论”、“差别接触理论”与“需求-压力理论”于本研究中可获得验证,至于“一般紧张理论”仅获得结果的部分支持。3、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路径方面(1)部分青少年运动员存在竞技理想模糊、人生价值取向扭曲、奥林匹克精神薄弱、运动协作精神不强、竞赛心理素质欠佳、道德人格不够高尚、自我调控能力较差、文明行为修养缺失、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精神匮乏等消极现象。(2)在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青少年运动员夺标育人的助推器、人性回归的指南针、专业素质的耦合剂、体育发展的矫正器。(3)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应把握好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的关系、人文素质教育与金牌主义教育的关系、人文性与职业性教育的关系。(4)实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要树立“先成人再成才”、“先育人再夺标”竞技能力与人文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理念;要激活文化教学与专项训练、文化教师与专项教练之间的2种联动;要重塑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体系等3类体系;要处理好师资队伍、校本课程、校园环境、评价体系等4项建设。

二、影响赛艇运动员训练积极性的因素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赛艇运动员训练积极性的因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地理学视域下的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
        1.2.2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与发展
        1.2.3 体育地理学学科范畴及研究概况
        1.2.4 体育地理学的空间分布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研究法
        2.3.2 专家访谈法
        2.3.3 数理统计法
        2.3.4 GIS及其空间分析方法
        2.3.5 地统计学分析方法
    2.4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阶段划分
第三章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空间分布和均衡性特征
    3.1 数据与方法
        3.1.1 数据的收集
        3.1.2 绘制地理分布图
        3.1.3 分析方法
    3.2 研究结果
        3.2.1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分布的现状
        3.2.2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分布类型
        3.2.3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的均衡性分析
        3.2.4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核密度分析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的分布特征
    4.1 数据与方法
        4.1.1 数据收集与统计
        4.1.2 绘制运动项目的地理分布图
    4.2 研究结果
        4.2.1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的数量统计
        4.2.2 区域尺度的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分布
        4.2.3 省级尺度的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分布
        4.2.4 市级尺度的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分布
        4.2.5 重点发展的高水平运动项目分布情况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30年来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时空分布格局及演变
    5.1 数据与方法
        5.1.1 研究思路
        5.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1.3 数据分析方法
    5.2 研究结果
        5.2.1 不同发展阶段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时空分布特征
        5.2.2 不同发展阶段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空间分布类型
        5.2.3 不同发展阶段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时空分布的均衡性
        5.2.4 不同发展阶段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核密度分布的变化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时空动态分析
    6.1 数据与方法
        6.1.1 数据和分布图绘制
        6.1.2 分析方法
    6.2 研究结果
        6.2.1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空间分布特征
        6.2.2 不同时期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时空分布动态过程
        6.2.3 不同时期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空间自相关性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我国冰雪项目运动员跨界选材的利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我国成功申办第24 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现实形势
        1.1.2 我国冰雪运动成绩亟待提高的迫切需求
        1.1.3 国内外冰雪运动项目运动员跨界成功的有利借鉴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2 运动员选材相关研究的综述
        1.4.3 运动员跨界跨项选材的研究综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逻辑分析法
        2.2.4 案例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理论基础
        3.1.1 冰雪运动项目跨界选材的涵义
        3.1.2 我国冰雪运动项目跨界选材的运动技能迁移理论基础
        3.1.3 我国冰雪运动项目跨界选材的项群训练理论基础
        3.1.4 我国冰雪运动项目跨界选材的人才流动理论基础
    3.2 我国冰雪运动项目跨界选材的积极影响
        3.2.1 跨界选材对冰雪运动项目大有裨益
        3.2.2 跨界选材对跨界选材运动员的助推作用
        3.2.3 跨界选材对非跨界选材运动员的有利因素
    3.3 我国冰雪运动项目跨界选材工作开展情况
        3.3.1 跨界选材目标明确
        3.3.2 跨界选材项目众多
        3.3.3 跨界选材来源广泛
        3.3.4 跨界选材标准过于片面
        3.3.5 跨界选材途径丰富
        3.3.6 跨界选材优势项目集中在冰上项目
        3.3.7 跨界选材运动员训练成绩亟需提高
    3.4 我国冰雪运动项目跨界选材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4.1 资金投入相对较大及其原因分析
        3.4.2 跨界选材运动员后续保障机制缺乏及其原因分析
        3.4.3 教练员队伍建设不足及其原因分析
        3.4.4 造成非跨界选材运动员不平衡心理及其原因分析
    3.5 我国冰雪运动项目跨界选材的发展对策
        3.5.1 集中资源有的放矢地进行冰雪运动项目跨界选材
        3.5.2 完善跨界选材运动员后续保障制度
        3.5.3 提升教练员的整体水平
        3.5.4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跨界选材体系
        3.5.5 构建跨界选材训练体系
        3.5.6 保护非跨界选材运动员的利益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3)山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高中)高中生运动员训练投入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高中生运动员训练投入是建设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基础
        1.1.2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训练队运动员的训练投入是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运动队的训练保障
        1.1.3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训练队运动员训练投入是实现其训练目标的关键因素
    1.2 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的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训练投入的概念界定
    2.2 高中生运动员训练投入的相关研究述评
    2.3 影响高中生运动员训练投入因素的相关研究述评
        2.3.1 基于运动员个体因素对高中生运动员训练投入影响的研究述评
        2.3.2 基于教练员执教能力对高中生运动员训练投入影响的研究述评
        2.3.3 基于学校软硬件设施对高中生运动员训练投入影响的研究述评
        2.3.4 基于社会环境影响对高中生运动员训练投入影响的研究述评
        2.3.5 基于家庭环境影响对高中生运动员训练投入影响的研究述评
    2.4 已有研究基础和本文思路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逻辑分析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高中生运动员运动训练投入的现状分析
        4.1.1 高中生运动员运动训练投入的总体现状分析
        4.1.2 高中生运动员训练投入各维度的现状分析
    4.2 高中生运动员运动训练投入的差异分析
        4.2.1 不同性别高中生运动员训练投入的差异
        4.2.2 不同运动项目高中生运动员训练投入的差异
        4.2.3 不同运动等级高中生运动员训练投入的差异
        4.2.4 不同年级高中生运动员训练投入的差异
    4.3 高中生运动员运动训练投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高中生运动员训练投入的运动员个体因素影响因素分析
        4.3.2 高中生运动员训练投入的教练员执教能力因素分析
        4.3.3 高中生运动员训练投入的学校软硬件设施因素分析
        4.3.4 高中生运动员训练投入的社会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4.3.5 高中生运动员训练投入的家庭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4.4 高中生运动员训练投入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4.4.1 高中生运动员训练投入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分析
        4.4.2 高中生运动员训练投入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回归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创新训练模式,提升其在训练过程中的行为投入
        5.2.2 打造交流互动平台,切实提升运动等级较低的低年级运动员训练质量
        5.2.3 创设专属于高中生运动员的体育课堂,提升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专家访谈文稿
附录二 山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高中)学生运动员训练投入及其影响因素
致谢

(4)数字化技术在高考体育特长生短跑技术训练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数字化技术在训练中的应用是未来运动训练发展的趋势
        1.1.2 高中体育特长训练科学化的需求
        1.1.3 数字化技术在体育特长生训练中的重要性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本文相关概念界定
        2.1.1 数字化
        2.1.2 数字化技术
        2.1.3 高考体育特长生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国内关于数字化在体育领域中应用的研究述评
        2.2.2 国内关于高考体育特长生短跑项目研究现状述评
        2.2.3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实验设计与实施方法
    4.1 实验设计
        4.1.1 研究目的
        4.1.2 实验假设
        4.1.3 实验设计的要求与原则
        4.1.4 实验的时间、地点、器材
    4.2 实验的内容与方法
        4.2.1 实验测试
        4.2.2 数据收集
        4.2.3 数据分析
    4.3 实验步骤
        4.3.1 确定分组
        4.3.2 实验内容的制定与实施
        4.3.3 检验与评估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高考体育特长生基本情况分析
        5.1.1 高考体育特长生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5.1.2 高考体育特长生短跑专项素质及专项成绩统计分析
        5.1.3 高考体育特长生短跑技术评定成绩统计分析
    5.2 数字化技术在起跑技术中应用的对比分析
        5.2.1 高考体育特长生中女生起跑技术评定成绩对比分析
        5.2.2 高考体育特长生中男生起跑技术评定成绩对比分析
    5.3 数字化技术在起跑后加速跑技术中应用的对比分析
        5.3.1 高考体育特长生中女生起跑后加速跑技术评定成绩对比分析
        5.3.2 高考体育特长生中男生起跑后加速跑技术评定成绩对比分析
    5.4 数字化技术在途中跑技术中应用的对比分析
        5.4.1 高考体育特长生中女生途中跑技术评定成绩对比分析
        5.4.2 高考体育特长生中男生途中跑技术评定成绩对比分析
    5.5 数字化技术在终点跑技术中应用的对比分析
        5.5.1 高考体育特长生中女生终点跑技术评定成绩对比分析
        5.5.2 高考体育特长生中男生终点跑技术评定成绩对比分析
    5.6 数字化技术在完整的短跑技术中应用的对比分析
        5.6.1 高考体育特长生中女生完整的短跑技术评定成绩对比分析
        5.6.2 高考体育特长生中男生完整的短跑技术评定成绩对比分析
        5.6.3 数字化技术对短跑技术训练影响因素的分析与讨论
    5.7 数字化技术在短跑专项素质练习中应用的对比分析
        5.7.1 高考体育特长生中女生短跑专项素质成绩对比分析
        5.7.2 高考体育特长生中男生短跑专项素质成绩对比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短跑技术评分标准
附录 B 《数字化技术在高考体育特长生短跑技术训练中的应用研究》----问卷调查
致谢

(5)探析“中英赛艇精英计划”对我国赛艇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英国赛艇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分析
    1.1 管理机制
    1.2 选拔机制
    1.3 投资机制
    1.4 培养机制
    1.5 保障机制
2 中国的赛艇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分析
    2.1 管理机制
    2.2 选拔机制
    2.3 培养机制
    2.4 保障机制
3 中英赛艇精英计划的分析研究
    3.1 承载“体育强则中国强”的国家级计划
    3.2“中英赛艇精英计划”的测试
        3.2.1 中英赛艇精英计划选拔内容及测试结果
        3.2.2 文化水平摸底测试
        3.2.3 身体基础测试
        3.2.4 专项能力测试
    3.3“中英赛艇精英计划”的双方共同培养模式
    3.4“中英赛艇精英计划”中的学训模式
    3.5“中英赛艇精英计划”的文化交流升级
4 结论

(6)我国皮划艇激流回旋运动员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1.1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
        2.1.2 激流回旋运动员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
        2.1.3 相关项目运动员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
        2.1.4 激流回旋运动员训练与竞赛研究现状
        2.1.5 影响激流回旋项目发展因素相关研究
    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国外运动员培养体系研究现状
        2.2.2 国外激流回旋训练的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皮划艇激流回旋运动员培养的现状
        4.1.1 运动员竞技水平现状
        4.1.2 运动员储备现状分析
        4.1.3 运动员运动等级现状
        4.1.4 运动员文化学习现状
    4.2 我国皮划艇激流回旋运动员培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培养体制的影响
        4.2.2 执教人员的影响
        4.2.3 训练理念的影响
        4.2.4 竞赛体系的影响
        4.2.5 保障体系的影响
    4.3 我国皮划艇激流回旋运动员培养的对策
        4.3.1 加大改革力度,强调“艇中国与筑船奇”
        4.3.2 增强教练员培训与学习,提高训练效果
        4.3.3 扩大项目普及,实现“千万人划船计划”
        4.3.4 提高场地利用率,完善训练场地的建设
        4.3.5 落实政策,提高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率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致谢

(7)帆船运动员模拟训练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帆船模拟训练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帆船模拟训练系统国内研究现状
        1.2.2 帆船模拟训练系统国外研究现状
    1.3 现阶段帆船模拟训练系统的不足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帆船运动员模拟训练系统的总设计方案
    2.1 引言
    2.2 帆船运动员模拟训练系统设计要求
        2.2.1 帆船运动员模拟训练系统总体设计要求
        2.2.2 帆船运动员模拟训练系统安全设计要求
        2.2.3 帆船运动员模拟训练系统下肢穿戴式机构尺寸设计要求
        2.2.4 帆船运动员模拟训练系统扶手机构尺寸设计要求
    2.3 帆船运动员训练需求分析
        2.3.1 帆船运动员摇帆动作分解与分析
        2.3.2 帆体空气动力学基础与摇帆推进机理
        2.3.3 帆船运动员摇帆发力肌肉分析
    2.4 帆船运动员模拟训练系统结构设计
        2.4.1 帆船运动员模拟训练系统下肢穿戴式训练机构设计
        2.4.2 帆船运动员模拟训练系统上肢扶手机构设计
        2.4.3 帆船运动员模拟训练系统帆船运动模拟平台设置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种训练模式下帆船模拟平台的运动规划
    3.1 引言
    3.2 帆船竞赛模式分析
        3.2.1 帆船迎风偏转模式分析
        3.2.2 帆船顺风偏转模式分析
        3.2.3 帆船迎风转向模式分析
    3.3 帆船运动员模拟训练系统训练模式的制定与实现
        3.3.1 三种训练模式下帆船偏转角度
        3.3.2 帆船在海浪扰动下的运动分析
        3.3.3 帆船运动模拟平台的运动规划
        3.3.4 帆船运动平台的运动学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肌力预评估的下肢训练负载的自动调节
    4.1 引言
    4.2 实现肌力预评估功能的准备工作
        4.2.1帆船运动员下肢肌电信号采集实验
        4.2.2 帆船运动员膝关节输出力矩的计算
    4.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肌力预评估功能的实现
        4.3.1 人工神经网络的原理
        4.3.2 BP神经网络的设计
        4.3.3 BP神经网络训练过程及结果
    4.4 下肢训练负载自动调节系统的软件搭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帆船运动员模拟训练系统样机的设计与实验
    5.1 引言
    5.2 帆船运动员模拟训练系统样机设计要求
    5.3 帆船运动员模拟训练系统样机设计
    5.4 帆船运动员模拟训练系统控制系统搭建
        5.4.1 训练负载自动调节装置的硬件搭建
        5.4.2 训练中反馈系统的搭建
    5.5 VR技术与帆船运动员模拟训练的结合
        5.5.1 利用Unity3D软件搭建海上场景
        5.5.2 VR眼镜套装的安装
    5.6 帆船运动员模拟训练系统运动实验
        5.6.1 帆船运动员模拟训练系统实验目的
        5.6.2 帆船运动员模拟训练系统运动实验
    5.7 帆船运动员模拟训练系统运动实验结果及分析
        5.7.1 姿态采集模块结果及分析
        5.7.2 心率采集模块结果及分析
        5.7.3 肌肉力量对比及分析
    5.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8)高校运动员训练积极性的影响因素以及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1.2、逻辑分析法
2、积极性在训练中的重要意义
    2.1、积极性———队伍训练的不竭动力
    2.2、积极性———队伍训练中的耀眼光芒
3、影响大学生运动员训练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3.1、影响大学生运动员训练积极性的内部因素
    3.2、影响大学生运动员训练积极性的外部因素
4、如何提高大学生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
    4.1、提高由内部因素影响的运动员训练积极性
    4.2、提高由外部因素影响的运动员训练积极性

(9)北京市普通高校篮球高水平运动员的激励机制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目的、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研究目的与任务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激励机制相关概念分析
        1.4.2 激励的分类
        1.4.3 激励的功能
        1.4.4 高校管理的激励机制研究
        1.4.5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研究
        1.4.6 运动员激励机制研究
        1.4.7 高水平运动员激励理论研究
        1.4.8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激励机制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推理法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北京市高校篮球高水平运动员激励机制现状分析
        3.1.1 北京市高校代表队近几年比赛成绩和竞技状态趋势分析
        3.1.2 对北京市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人才结构和学校对球队的重视程度以及教练对队员的认可度的分析
        3.1.3 对北京市普通高校篮球高水平代表队的管理体系的分析
        3.1.4 对北京市普通高校篮球高水平运动员的管理制度分析
        3.1.5 对缓解学训矛盾的学习管理制度分析
        3.1.6 对北京市普通高校篮球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管理制度的分析
        3.1.7 北京市高校篮球高水平运动员奖励制度激励机制的分析
        3.1.8 对北京市普通高校篮球高水平运动员管理制度的反馈和调整机制的分析
        3.1.9 对北京市普通高校篮球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条件的分析
    3.2 篮球高水平代表队运动员需求调查与分析
        3.2.1 队员毕业打算
        3.2.2 能切实起到激励作用的激励措施的调查与分析
        3.2.3 希望在大学期间获得的能力的最主要方面
        3.2.4 对篮球高水平运动员的荣誉感的调查
    3.3 影响北京市高校篮球高水平运动员训练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3.4 北京市高校篮球高水平运动员激励机制存在问题的分析
        3.4.1 领导重视问题
        3.4.2 培养目标的问题
        3.4.3 发展与资金不足的问题
        3.4.4 学制安排问题
        3.4.5 赛制安排问题
        3.4.6 教练员队伍水平问题
        3.4.7 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有待改革和完善
        3.4.8 内在激励匮乏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领导的重视程度影响着篮球高水平运动员的人才结构和教练员的配备
        4.1.2 激励措施的制定要优先考虑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以及学训矛盾
        4.1.3 北京市普通高校的篮球高水平运动员的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
        4.1.4 北京市高校的竞训激励机制在对本校发挥的作用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4.1.5 影响北京市高校篮球高水平运动员竞训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
        4.1.6 北京市高校篮球高水平运动员激励机制存在一些问题
    4.2 建议
        4.2.1 校领导要加强对高水平队伍的关注度
        4.2.2 完善高校代表队管理体系
        4.2.3 提高对高水平运动员的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的策略
        4.2.4 完善培养目标,注意设立激励目标与运动员的需求的一致性
        4.2.5 建议大学生体育协会篮球分会对现有的比赛调整好时间,并多组织日常比赛
        4.2.6 社会各界充分协调配合,把高校篮球比赛推向市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附件2

(10)我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人文素质相关研究
        1.2.2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1.2.3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教育
    1.3 研究应用价值
        1.3.1 为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1.3.2 为培养主体学校提供借鉴素材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人文素质
        2.1.2 人文素质教育
        2.1.3 指标体系
        2.1.4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
        2.1.5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2.2 理论基础
        2.2.1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的方法论
        2.2.2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发展偏差影响因素的理论观点
        2.2.3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路径的理论观点
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思路
        3.1.1 掣肘的根源
        3.1.2 转轨的捩点
        3.1.3 困境的消弭
    3.2 技术路线
        3.2.1 准备阶段
        3.2.2 执行阶段
        3.2.3 完成阶段
4 研究一: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建构
    4.1 研究目标与内容
        4.1.1 研究目标
        4.1.2 研究内容
    4.2 研究对象与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研究方法
    4.3 研究架构
        4.3.1 建构指标体系
        4.3.2 指标体系调查
    4.4 研究工具
        4.4.1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初步建构
        4.4.2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问卷初稿审查与修改
        4.4.3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问卷实施程序
    4.5 资料处理
        4.5.1 数据处理
        4.5.2 数据分析
    4.6 结果与分析
        4.6.1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专家意见整合分析
        4.6.2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权重分配分析
        4.6.3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影响关系分析
        4.6.4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绩效排序分析
        4.6.5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实证调查分析
    4.7 讨论
        4.7.1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建构结果
        4.7.2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相对权重关系结果
        4.7.3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的指标绩效及影响关系
        4.7.4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实证研究结果
5 研究二: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影响模型建构
    5.1 研究目标与内容
        5.1.1 研究目标
        5.1.2 研究内容
    5.2 研究对象与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研究方法
    5.3 研究架构
        5.3.1 自变量
        5.3.2 中介变量
        5.3.3 因变量
    5.4 研究假设
    5.5 研究工具
        5.5.1 研究工具撰拟说明
        5.5.2 研究工具内容说明
        5.5.3 研究工具检验
    5.6 资料处理
        5.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6.2 卡方检验
        5.6.3 t检验
        5.6.4 单因子方差分析
        5.6.5 探索性因子分析
        5.6.6 信度分析
        5.6.7 线性结构方程模型
    5.7 结果与分析
        5.7.1 研究样本暨人文素质现状分析
        5.7.2 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5.8 讨论
        5.8.1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影响因素
        5.8.2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影响模型
        5.8.3 相关理论支持结果
6 研究三: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路径建构
    6.1 研究目标与内容
        6.1.1 研究目标
        6.1.2 研究内容
    6.2 研究对象与方法
        6.2.1 研究对象
        6.2.2 研究方法
    6.3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路径建构应把握的关系
        6.3.1 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的关系
        6.3.2 人文素质教育与金牌主义教育的关系
        6.3.3 人文性教育与职业性教育的关系
    6.4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路径建构应做出的选择
        6.4.1 从根本上转变竞技运动功利主义的偏颇价值观
        6.4.2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阶段呼唤人文素质的教育
        6.4.3 建构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路径
    6.5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1234”教育路径
        6.5.1 一个理念
        6.5.2 二种联动
        6.5.3 三类体系
        6.5.4 四项建设
7 综合讨论
    7.1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的价值判断
        7.1.1 掌握初步的文化知识(人文知识)
        7.1.2 掌握为人的基本道理(人文思想)
        7.1.3 学会必要的处事能力(人文方法)
        7.1.4 形成稳定的体育精神(人文精神)
    7.2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影响模型的理性认识
        7.2.1 人文素质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7.2.2 人文素质发展偏差的主要成因
    7.3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路径的现实选择
        7.3.1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夺标育人的助推器
        7.3.2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人性回归的指南针
        7.3.3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专业素质的耦合剂
        7.3.4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体育发展的矫正器
    7.4 本研究的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7.4.1 在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方面
        7.4.2 在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影响模型方面
        7.4.3 在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路径方面
8 研究结论
    8.1 本研究指标体系可概括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发展的指标要素
    8.2本研究影响模型可勘查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发展的影响机制
    8.3 本研究教育路径可提供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发展的教育策略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影响赛艇运动员训练积极性的因素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地理学视域下的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特征分析[D]. 赵建峰. 山西大学, 2020(12)
  • [2]我国冰雪项目运动员跨界选材的利弊分析[D]. 方孝涵. 首都体育学院, 2020(01)
  • [3]山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高中)高中生运动员训练投入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 张弓.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4]数字化技术在高考体育特长生短跑技术训练中的应用研究[D]. 武侠.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探析“中英赛艇精英计划”对我国赛艇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J]. 刘涛. 四川体育科学, 2020(01)
  • [6]我国皮划艇激流回旋运动员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D]. 李晨.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7]帆船运动员模拟训练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齐兆旭. 燕山大学, 2019(03)
  • [8]高校运动员训练积极性的影响因素以及策略分析[J]. 王佳,李金金,程佑坤.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8(16)
  • [9]北京市普通高校篮球高水平运动员的激励机制现状研究[D]. 宗雪飞. 首都体育学院, 2016(01)
  • [10]我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培养研究[D]. 张帆.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影响赛艇运动员训练热情的因素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