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印度洋-太平洋海空系统的齿轮联轴器和 ENSO 事件 II。数值模拟

赤道印度洋-太平洋海空系统的齿轮联轴器和 ENSO 事件 II。数值模拟

一、赤道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海气系统的齿轮式耦合和ENSO事件 II.数值模拟(论文文献综述)

章雯[1](2021)在《厄尔尼诺/拉尼娜次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多样性》文中研究说明厄尔尼诺次年夏季中国东部主要在长江—淮河流域发生正降水异常。然而,由于厄尔尼诺的多样性和平均态的变化,这种由厄尔尼诺引起的季风降水变化并不总是相同的。本文中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厄尔尼诺次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分类,来揭示厄尔尼诺引起的季风变化。而对于拉尼娜次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应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研究其主要的模态。结果表明在1957–2016年挑选的20个厄尔尼诺中,次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主要呈现三个不同的模态。第一类显示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很强的正降水,而其南北部为负降水。第二类降水呈现三极的降水分布,表现为中国南部和北部为负异常,中部为正异常。第三类降水模态大致与第一类相反。这三类事件分别与连续的厄尔尼诺、快速衰减到强拉尼娜和快速衰减到弱拉尼娜的事件有关。相关的异常反气旋在第一类中位于120°E,23°N,在第二类中向南扩展,在第三类中东撤。反气旋—海温反馈主要维持第一类事件中的异常反气旋,但是对于第二类比较弱;与拉尼娜相联系的赤道东风异常对第二类的异常反气旋位置有贡献。反气旋—海温反馈和东风异常都对第三类的反气旋有维持作用。CMIP5模式结果能够抓住不同的环流特征,除了模拟第一类的反气旋比观测中的偏东。在1957–2016年挑选的19个拉尼娜中,次年降水异常主模态为南北部相反的偶极模态。主模态中正事件中国南部为异常负降水,北部为异常正降水,而负事件中相反。正负两类分别与缓慢衰减的拉尼娜和快速过渡到弱厄尔尼诺的事件有关。相关的异常气旋在正事件中位于125°E,20°N,在负事件中向东移动。异常气旋—海温反馈主要在早夏维持正事件中的异常气旋,反馈中的北印度洋冷却主要维持负事件中的异常气旋。CMIP5模式大致上能够模拟出不同的环流特征,除了正事件中的反气旋比观测中的偏东。

王旭栋[2](2021)在《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季节内至年际尺度变化特征与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对局地不同时间尺度海气变化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利用观测资料与ECHAM5大气模式输出资料等,采用统计分析和动力学诊断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季节内至年际尺度变化特征,得到:(1)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是局地大气跨尺度共同模态。经20天低通滤波后对印太海域对流层高低层风场进行EOF分析,揭示夏季印太地区大气低频主模态为热带季节内振荡(ISO)模态。EOF分析得到前两个印太海域大气年际主模态,分别代表西北太平洋反气旋模态EOF1rec与南亚夏季风增强模态EOF2rec。EOF1,2rec亦可作为ISO的正交基底用于表征夏季ISO的传播与发展。EOF1rec存在准两年振荡周期,与ENSO位相转换有关。而EOF2rec在年际尺度为白噪声信号。能量学分析表明,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产生位置和对流层低层风场的平均态分布有关。在对流层低层季风西风和信风东风的合流区,大气正压能量转换与对流反馈过程可将能量从平均动能和平均有效位能传递到扰动态,使得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态在不同时间尺度得到维持。(2)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生成和逐月演变特征与ENSO不同位相之间均存在密切联系。ElNino衰减年与同期La Nina夏季西北太平洋对流层低层存在反气旋式环流异常。反气旋式环流异常存在逐月差异。中国东部夏季逐月降水变化与西北太平洋反气旋环流异常引起的温度平流有直接联系。此外,青藏高原大气热源、中纬度西风急流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均可与西北太平洋反气旋环流异常协同作用,引起夏季中国东部降水逐月变化。(3)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年际变率不仅与ENSO密切相关,也可独立于ENSO,仅由大气内部过程产生。以8月份作进一步分析发现,观测中非海温影响主模态和ECHAM5模式成员间差异主模态类似,空间模态表现为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深入分析表明大气内部过程产生的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主要由ISO引起。(4)基于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作为局地大气共同模态,可定义一个表征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实时监测指数RTI1及其正交模指数RTI2,用于东亚夏季风区热带ISO的实时监控。通过对2016年厄尔尼诺衰减年夏季和2020年夏季的个例研究,发现2016年8月,ISO抵消ENSO引起的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造成西北太平洋局地气旋环流异常,降水增多,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减少。而在2020年夏季,年际尺度上,北印度洋增暖和同期中东太平洋拉尼娜事件协同作用,可造成西北太平洋反气旋式环流异常和长江流域降水增多。同时,ISO是引起长江流域降水增多的主要原因。RTI指数能较好反映2020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时空特征。(5)在ISO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水汽的水平平流及“气柱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夏季大气整层水汽倾向超前水汽本身,引起ISO的传播并影响中国东部地区降水。其中,水汽的水平平流作用有重要贡献。同时,“气柱过程”也有利于ISO向特定方向的传播。这些结果有利于深刻认识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跨时间尺度特征、物理机制及其对亚洲夏季风环流系统的影响,可为进一步研究亚洲夏季风多尺度气候变率和气候预测预警提供线索。

任宏利,郑飞,罗京佳,王润,刘明竑,张文君,周天军,周广庆[3](2020)在《中国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与ENSO动力学及预测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际上针对海洋-大气系统的观测、理论和模拟方面已经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为短期气候预测水平的不断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其中中国学者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文中简要回顾了中国学者70年来在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与ENSO动力学及预测方面的研究进展。其中,热带海-气相互作用部分主要涉及4个方面的内容:热带太平洋气候特征与ENSO现象、热带印度洋海温主要模态及其与太平洋相互作用、热带大西洋海温主要模态及与海盆的相互作用、中高纬度海-气系统对ENSO的影响;ENSO动力学包括7个方面的内容:基本理论的相关研究、ENSO相关的诊断与模拟研究、两类ENSO相关研究、ENSO触发机制相关研究、ENSO与其他现象的相互作用、外部强迫与大气遥相关、气候变化与ENSO响应;ENSO预测主要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动力-统计ENSO预测方法、ENSO预测系统与应用。最后,还讨论了上述相关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吴清传[4](2020)在《热带印度洋-太平洋联合模年代际变化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人研究已从不同角度讨论了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SSTA)的年际变化特征,但尚未涉及此年际信号的年代际变化成因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本文根据1870~2016年月平均Had ISST、1945~2012年的次表层海温、NOAA-CIRES Twentieth Century Reanalysis月平均风场和地表气温以及全球降水气候学中心月降水等资料,利用季节经验正交函数(S-EOF)和滑动相关等方法,分析了热带印度洋-太平洋SSTA和次表层(0-400m)热力异常主模态的时空变化,详细讨论了联合模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成因,并研究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的年代际差异。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两种角度定义下的联合模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季节演变特征和年际变化,较好地表征了印度洋偶极子(IOD)和ENSO事件的基本信息,且都反映出一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振荡强度和与IOD的相关关系在1970年以前较弱,1970年以后显着增强。(2)联合模的年代际变化实际上是IOD和ENSO相互作用年代际变化的直接表现,1970年前IOD和ENSO相互作用较弱,联合模信号较弱;1970年后两者联系更密切,联合模信号增强。且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变化是由两个海盆上空纬向垂直环流异常圈耦合作用引起的。(3)1970年后当联合模为正(负)位相时,中国地区显着的降水正(负)异常区域增多,显着的气温正(负)异常区域减少,其中在冬、春两季的年代际差异最大。这可能是由于不同年代下联合模对中高纬度地区中高层的经向环流,副热带和热带地区中低层环流,以及海平面气压的影响不同所导致。

赵玉衡[5](2020)在《热带海温异常梯度结构和演变特征及对大气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热带海洋是驱动大气运动重要的能量来源,热带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变率是短期气候预测中重要的可预报源,全球最强年际变率信号ENSO(El Ni?o and Southern Oscillation)也包含于其中。前人广泛研究了热带三大洋中存在的海温异常现象及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其中最强年际信号ENSO的海温异常形态、强度、梯度结构及其气候影响具有复杂的多样性,且存在显着的年代际变化。近些年的研究表明ENSO现象与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海温异常现象之间存在多种相互作用,热带海洋是一个具有广泛联系的统一整体。热带海洋对大气的影响有时并非来自单一海区的作用,而是不同海区间海温异常共同作用的结果。ENSO现象的复杂性和泛热带地区海温整体的伴随性变化是目前国际气象气候学研究的前沿问题,有必要从海温异常的大尺度空间配置及演变的角度出发,进一步研究热带海温异常现象的特征和及对大气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冬季全球主要的海温异常信号变率类型。然后通过海温距平纬偏场的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分析,提取了年际变率最强的热带太平洋地区冬季的海温异常纬向梯度结构主要模态。并考察了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纬向梯度结构与Walker环流的耦合形态。在两类梯度结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梯度结构配置视角的太平洋地区海温异常空间结构划分,并以该视角分析了冬季ENSO现象及其同期影响过程的复杂性。此外,将热带太平洋与印度洋、大西洋联系为一体,从热带海洋整体性和演变角度,对泛热带海温异常结构秋季至春季的伴随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和验证,并探讨了这种方法提取的海温信号对夏季大气环流预测的指示意义。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冬季全球海温区域性变率间的主要关联通过对25项海温指数1951/52-2014/15年冬季平均序列的系统聚类分析,获得了4类意义较明确的海温变率类型。其中前两类表现出强烈的年际振荡特征,分别代表了东部型ENSO与PDO(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型海温的伴随变化、及中部型ENSO下太平洋中部与东西两侧的反向变化。第三类反映了在20世纪90年代印太暖池和北大西洋相近的年代际突变。第四类反映了三大洋的湾流区及邻近赤道信风洋流区相似的海温变率,变率的相近是由信风洋流和西边界流作用下赤道暖水向中纬度扩散过程所导致,年际变率振幅弱于第一、二类,同时也具有较显着的年代际增强趋势。全球海温最强的两种年际变率类型均位于热带太平洋;印太暖池区域气候平均海表温度最高,但年际变率振幅较小。(2)冬季太平洋纬向海温异常梯度结构与Walker环流的耦合关系以计算纬偏场的方式,将反映局地距平的海温异常场(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转化为一种反映距平值在太平洋纬向上相对高低的形式,突出了纬向海温异常梯度结构中的相对冷暖中心,并平衡了西太平洋和东太平洋变率在梯度变化中的贡献。EOF分析结果表明,冬季热带太平洋纬向海温异常梯度存在“东西反向型”和“纬向三极型”两种主要结构,可代表梯度结构变率的93.7%。SSTA纬偏场与垂直风场纬圈环流分量的EOF对比和两者的SVD(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分析表明,纬向海温异常梯度与Walker环流异常间存在极强的时空关联。相对冷暖中心位置与Walker环流异常上升、下沉支位置基本吻合,并且也表现为“东西反向型”与“纬向三极型”两种耦合结构。SVD分析中这两种耦合结构的累计协方差平方和贡献率达到99.32%,代表了海温异常梯度与Walker环流异常耦合关系的绝大部分变率。低层风场、海平面气压(Sea Level Pressure,SLP)和南方涛动指数的响应也表明,两种纬向海温异常梯度结构的海气耦合过程具有明显的差异。证明了海气耦合过程中不仅仅是局地性海温异常的作用,海温异常的纬向空间相对结构也具有重要贡献。传统东部型ENSO指数可对“东西反向型”结构有很好的表征,但中部型ENSO指数与“纬向三极型”和“东西反向型”两种结构均具有近似且略低的相关性。而由于EOF的正交性,本文所提取的纬向海温异常梯度和Walker环流异常对应主模态间具有高于传统指数的强相关,且交叉模态间不存在明显关系。因而有利于将两种具有不同海气耦合特征的梯度分量作为两个独立变量进行研究。(3)冬季热带太平洋纬向海温异常梯度结构不同配置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从两种纬向海温异常梯度结构标准化时间序列的不同配置角度,将冬季热带太平洋地区海温异常划分为“EOF1独立偏强型”、“EOF2独立偏强型”、“EOF1+2混合偏强I型”和“EOF1+2混合偏强II型”以及剩余的梯度结构不显着型,并对1979年以来个例数量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前三种类型进行了详细分析。“EOF1+2混合I型”下海温显着异常范围最广、强度最强,“EOF1独立型”次之,强度略弱,“EOF2独立型”下异常范围最小,强度最弱。泛太平洋海温异常配置上,“EOF1+2混合I型”与Mega-ENSO空间型相似;“EOF1独立型”中北太平洋地区黑潮区显着偏暖、东北部为显着偏冷;“EOF2独立型”下北太平洋呈现NPGO(North Pacific Gyre Oscillation)负位相结构,但显着性略弱。“EOF1独立型”和“EOF1+2混合I型”引起的热带深对流运动可抵达对流层高层,从而激发明显的大气遥相关作用。前者在欧亚中高纬及北美地区均有较强的环流异常响应,后者欧亚中高纬响应不强,但北太平洋东部至北美地区响应强度强于前者。两类型均能引起北太平洋至北美显着的纬向风异常波列和北美副热带西风急流加强。“EOF1独立型”中急流加强由太平洋中低纬异常环流圈的和欧亚中高纬西风异常远距离传输两种作用共同产生,“EOF1+2混合I型”中则主要由太平洋中低纬异常环流圈起作用。这些差异与两者北太平洋出现的不同的海温异常配置的作用有关。而EOF2型独立出现时,引起的热带深对流运动强度与大气环流响应则要弱的多,向中高纬的遥相关波列传播特征也不明显,主要影响局限于热带地区,不具有另两类中的全球尺度的影响。(4)冬季热带太平洋纬向海温异常梯度结构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对1900年以来的冬季海温距平场的分析表明:“东西反向型”和“纬向三极型”两种梯度结构的趋势并非单调的,在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两个结构的振幅均存在一个衰弱期,百年尺度下振幅均表现为先减弱后增强的特征。“东西反向型”在1970年以后正位相最大振幅显着增强,但显着异常频率减少。“纬向三极型”正位相在1970年代末以后频率与强度均明显增强。这从梯度结构振幅变化角度解释了70年代末以来ENSO强度、频率和暖中心西移的年代际变化。相较于1900-2018年,1980年以后“EOF2独立型”和“EOF1+2混合I型”发生频率增幅分别达到29.5%和27.6%,表明“纬向三极型”分量对海温结构的贡献显着增加。纬向梯度不显着的年份在1950-1970年梯度衰弱期密集出现,但在70s年代末以后显着减少,表明太平洋地区海温异常纬向梯度振荡在加强,海温异常梯度结构振幅的加大导致了近年来ENSO事件变得愈发强烈、频繁的特点。(5)泛热带地区秋-冬-春海温异常结构伴随演变及对夏季环流的影响利用拓展经验正交函数(Extend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s,EEOF)方法从准年际SSTA变率中提取出了泛热带地区三大洋在秋冬春三个季节里的海温异常结构连续伴随演变模态。第一演变模包含热带太平洋东部型ENSO的冬季锁相-春季衰减过程及印度洋和大西洋伴随其衰减期的增暖过程;第二演变模表现为秋季至春季热带印度洋和大西洋的冷暖翻转及东部型ENSO在春季的迅速发展过程;第三演变模表现为中部型ENSO发展过程中太平洋纬向三极海温异常梯度的生成过程,并伴有印度洋由暖转冷和热带大西洋由整体偏冷转向北冷南暖分布的演变。前三模态占泛热带海温异常三个季节连续演变过程总解释方差的44.7%。各模态中海区间海温异常结构伴随演变的存在性通过区域非正交投影得到了验证。各演变模态均对夏季大尺度位势高度场异常存在不同形态的显着影响:第一演变模与热带地区大气环流异常存在强烈相关,尤其反映了ENSO衰减过程中三大洋海温异常对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共同加强作用;第二模态对热带地区的滞后影响则倾向于印太地区。对夏季高度场回归模型的回归效果表明,以多海区伴随演变型作为变量相较时空孤立的海温指数模型对夏季环流的模拟效果有显着提高。

薛殷宗[6](2020)在《ENSO事件对青海湖水位变化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高寒区、西北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的交汇处,属于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生态系统的典型脆弱区。湖泊水位的变化对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的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国家气候中心、青海湖水利信息网、NCEP/NCAR—Ⅱ再分析资料以及哈德来中心的SST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回归分析、EOF分解等方法讨论青海湖地区降水、温度以及水位的变化特征和总体趋势,重点分析近31年来ENSO事件对湖泊水位变化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1.近31年来青海湖流域气温变化趋势总体上与全球变暖相一致,降水则经历由减少向增加的转变,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降水的增加趋势日益显着,青海湖流域气候逐渐向暖湿化方向发展。2.近31年来青海湖水位变化明显,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青海湖的水位呈下降趋势,但从2003年开始水位呈上升趋势。通过Mann-Kendall突变检验发现自2005年以来青海湖水位上升速度显着增加,青海湖水位上升幅度加大。3.青海湖水位的年际变化与流域降水量变化在0.05置信度水平显着正相关,流域降水异常引起湖泊水位的波动。4.根据31年来ENSO事件发生的时间、强度及分布,分析表明ENSO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统计表明近年来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频率以及强度均大于拉尼娜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5.中等强度及以上的ENSO事件与降水之间显着相关。研究表明,厄尔尼诺事件强度越大,青海湖流域在事件峰值的次年降水量减少越明显。拉尼娜事件强度增强,则青海湖流域在事件峰值的次年降水增加趋势明显。6.分析表明ENSO事件与青海湖水位变化存在相关性,中等强度及以上的ENSO事件与青海湖水位变化显着相关,而弱ENSO事件与水位变化相关性不显着。7.ENSO事件对青藏高原上空100hpa高度场的分布具有显着影响,中等强度以上拉尼娜事件峰值的次年夏季,南亚高压的位置偏东、偏北,青海湖流域上空200hpa-100hpa高度高压呈增强趋势;600hpa高度场气压表现为负距平,气旋性上升气流加强,夏季降水量增加明显,湖泊水位上升。8.ENSO事件与高原夏季风开始的时间和强度具有显着相关性。中等强度以上拉尼娜事件峰值的次年4月赤道太平洋高层西风距平加强,低层东风距平增强,赤道印度洋高层盛行东风距平,高原夏季风加强。在青海湖流域600hpa高度上东风和南风距平增加,大气水汽输送量增加,降水增多,青海湖的水位呈上升的态势。与此相应,强厄尔尼诺事件次年高原季风减弱青海湖水位上升趋势变慢甚至呈现下降趋势。

滕宇威[7](2020)在《ENSO纬向位置对ENSO-IOD关系的年代际调制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利用1949-2017年哈德来中心的逐月海表温度资料(Had ISST)、美国环境预报中心/美国大气资料中心(NCEP/NCAR)提供的大气环流再分析数据以及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提供的降水重建(PREC)资料,分析了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NSO)与印度洋偶极子(IOD)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特征,通过研究不同类型ENSO与IOD联系的差异及其可能机制,探讨了ENSO纬向位置对ENSO-IOD关系年代际变化的调制作用。得到以下的结论:(1)ENSO与IOD在年际尺度上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即El Ni?o(La Ni?a)年,IOD为显着正(负)位相,但研究发现ENSO-IOD关系存在年代际变化。在1949-1966和2004-2017期间,ENSO-IOD的线性关系不显着(相关系数为0.43),可认为是ENSO和IOD的弱耦合时期;1967-2003年ENSO-IOD的线性关系显着(相关系数为0.75),是ENSO和IOD的强耦合时期。ENSO-IOD关系的年代际变化在ENSO冷暖事件中均有体现,El Ni?o和La Ni?a分别表现为相关性和符号一致率的下降。(2)由于ENSO冷暖位相强度的不对称性以及空间型态的多样性,使得其与IOD的关系也较为复杂。不同位相的ENSO事件与IOD的联系存在不对称性,El Ni?o对IOD的影响明显强于La Ni?a事件,这是对流降水非线性响应引起的ENSO冷暖位相大气响应的不对称,进而导致IOD响应的不对称,且这种冷暖位相对IOD影响的不对称主要出现在东部型ENSO年。另外,不同类型ENSO与IOD联系的差异主要体现在El Ni?o事件上,东部型El Ni?o与IOD联系的强弱主要与其强度有关,中部型El Ni?o与IOD的关系主要与其东西位置有关。(3)ENSO纬向位置对ENSO-IOD关系年代际变化有调制作用。在ENSO-IOD的弱耦合时期,ENSO事件的海温和大气响应异常中心偏西,且强度较弱,此时ENSO和IOD在强度上的相关较弱;在强耦合时期,ENSO事件的海温和大气响应异常中心偏东,且强度较强,ENSO和IOD关系较为显着。进一步研究发现,ENSO与IOD的联系主要来自于东部型El Ni?o年的贡献,在强耦合时期中去除强东部型El Ni?o的影响,Ni?o3.4指数和DMI指数的相关系数明显减弱。

张馨尤[8](2020)在《热带印度洋表层温盐多时间尺度变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受亚洲季风影响,热带印度洋上层海洋环境存在独特的变化特征。研究赤道中印度洋表层温度、盐度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及影响机制,对于理解印度洋上层海洋环境的演化特别是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变化,理解东、西印度洋盐度交换及对局地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目前国际主要耦合模式对印度洋变暖开展基础性评估,对于准确把握目前模式对于印太海区气候模拟的能力、深入理解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观测数据及模式模拟结果,分别对年际时间尺度赤道印度洋海表盐度变化及基于CMIP模式的印度洋海表温度变暖评估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开展年际时间尺度秋季赤道印度洋中部海表盐度变化分析,研究了两类厄尔尼诺事件(东部型和中部型)对秋季赤道印度洋中部海表盐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类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期间,赤道印度洋海表盐度存在显着变化。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期间,在苏门答腊-爪哇岛附近海域出现了海表盐度正距平中心,赤道印度洋中部出现负距平中心;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则相反。(2)东/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期间,赤道印度洋中部海区的盐度距平为负/正。定量化的盐度收支分析表明,水平平流作用是赤道中印度洋海表盐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期间,距平纬向流对气候态盐度经向梯度的平流作用起主导作用;而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期间,距平纬向流对气候态盐度经向梯度的平流作用和距平经向流对气候态盐度纬向梯度的平流作用共同主导了平流项。(3)基于历史态情景下的CMIP模式结果分析表明:不同模式对热带印度洋20世纪后期SST增暖趋势的模拟能力差别较大,CMIP集合平均模拟结果低估了印度洋海域的增暖强度。海表温度长期趋势变率分析结果表明CMIP模式集合平均结果可以定性刻画其空间分布特征,只是强度与观测相比都偏弱。CMIP5对印度洋SST增暖的模拟优于CMIP6。

魏泽勋,郑全安,杨永增,刘克修,徐腾飞,王凡,胡石建,谢玲玲,李元龙,杜岩,周磊,林霄沛,胡建宇,朱建荣,李均益,张正光,侯一筠,刘泽,田纪伟,黄晓冬,管玉平,刘志宇,杨庆轩,赵玮,宋振亚,刘海龙,董昌明,于卫东,连涛,陈朝晖,史久新,雷瑞波,刘煜,于福江,尹宝树,陈戈,王岩峰,李整林,熊学军,汪嘉宁,李晓峰,王永刚[9](2019)在《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70年:发展历程、学术成就概览》文中认为本文概略评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物理海洋学各分支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和若干学术成就。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起步于海浪、潮汐、近海环流与水团,以及以风暴潮为主的海洋气象灾害的研究。随着国力的增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涌现了大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提出了被国际广泛采用的"普遍风浪谱"和"涌浪谱",发展了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提出了"准调和分析方法"和"潮汐潮流永久预报"等潮汐潮流的分析和预报方法;发现并命名了"棉兰老潜流",揭示了东海黑潮的多核结构及其多尺度变异机理等,系统描述了太平洋西边界流系;提出了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南海分支(或称南海贯穿流);不断完善了中国近海陆架环流系统,在南海环流、黑潮及其分支、台湾暖流、闽浙沿岸流、黄海冷水团环流、黄海暖流、渤海环流,以及陆架波方面均取得了深刻的认识;从大气桥和海洋桥两个方面对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洋际相互作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发展了浅海水团的研究方法,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水团的分布和消长特征与机制,在大洋和极地水团分布及运动研究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阐明了南海中尺度涡的宏观特征和生成机制,揭示了中尺度涡的三维结构,定量评估了其全球物质与能量输运能力;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海洋锋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提出了地形、正压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等锋面动力学机制;构建了"南海内波潜标观测网",实现了对内波生成–演变–消亡全过程机理的系统认识;发展了湍流的剪切不稳定理论,提出了海流"边缘不稳定"的概念,开发了海洋湍流模式,提出了湍流混合参数化的新方法等;在海洋内部混合机制和能量来源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并阐述了混合对海洋深层环流、营养物质输运等过程的影响;研发了全球浪–潮–流耦合模式,推出一系列海洋与气候模式;发展了可同化主要海洋观测数据的海洋数据同化系统和用于ENSO预报的耦合同化系统;建立了达到国际水准的非地转(水槽/水池)和地转(旋转平台)物理模型实验平台;发展了ENSO预报的误差分析方法,建立了海洋和气候系统年代际变化的理论体系,揭示了中深层海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初步建成了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网;持续开展南北极调查研究;建立了台风、风暴潮、巨浪和海啸的业务化预报系统,为中国气象减灾提供保障;突破了国外的海洋技术封锁,研发了万米水深的深水水听器和海洋光学特性系列测量仪器;建立了溢油、危险化学品漂移扩散等预测模型,为伴随海洋资源开发所带来的风险事故的应急处理和预警预报提供科学支撑。文中引用的大量学术成果文献(每位第一作者优选不超过3篇)显示,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培养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这是最宝贵的成果。这支队伍必将成为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攀登新高峰的主力军。

陈蔚[10](2019)在《东亚-澳洲季风环流相互作用及与海洋性大陆区域气候异常的联系》文中研究指明澳洲冬季风与东亚夏季风活动异常与海洋性大陆区域气候变动存在密切联系。本文主要利用NCEP/NCAR及ERA-40再分析资料、Hadley中心海温资料、CMAP降水资料等,系统地研究了北半球夏季时(6-8月)海洋性大陆(MC)区域在东亚夏季风和澳洲冬季风相互作用中角色,探讨了其连接机制及与气候异常和热带海洋年际信号的可能联系;并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 CM4.6)模拟了海洋性大陆区域海陆地形分布对亚澳夏季风活动的影响。结果发现,东亚夏季风和澳洲冬季风系统可能存在一种同步变化的模态,海洋性大陆地区地形及气候变动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通过定义东亚-澳洲季风联合指数IAAM,将东亚夏季风和澳洲冬季风作为整体进行研究。东亚-澳洲季风在1993年前后强度发生改变,由弱变强。当东亚-澳洲季风异常偏强时,澳洲北海岸出现显着海温冷异常,这与赤道异常东风导致下层冷海水涌升有关。赤道东风异常加强了对流层低层的澳大利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而来自南太平洋辐合带和热带北太平洋的辐散气流也同样分别加强了澳洲上空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上空的反气旋环流异常。加里曼丹岛附近的异常辐合气流将东亚夏季风和澳洲冬季风连接在一起。在东亚-澳洲季风强年,中国南部沿海以及日本南部降水增多,而降水不足的地区主要分布于热带西北太平洋以及热带东南印度洋地区。(2)在对ENSO和IOD信号进行滤除后,澳洲冬季风与东亚夏季风仍存在同步变化的规律。当东亚-澳洲季风异常偏强时,澳州北部和东北沿岸地区出现小范围海温冷异常,这与赤道异常东风导致下层冷海水涌升有关,通过Matsuno/Gill响应,导致澳洲异常反气旋的生成和加强。南海-西太平洋地区存在暖海温,这与850h Pa上反气旋环流异常控制下,海洋接收到更多的太阳辐射和暖海水辐聚有关。东亚夏季风和澳洲冬季风通过海洋性大陆区域的赤道东风异常和斜向垂直环流连接在一起。在东亚-澳洲季风强年,西太平洋至中国渤海和黄海区域以及澳洲北部降水减少,降水偏多区域多集中在海洋性大陆西部以及中国东南沿海。(3)海洋性大陆关键区域(KMC)的赤道纬向风异常变化在东亚夏季风和澳洲冬季风同步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当赤道西太平洋异常冷却,出现高压下沉运动,赤道印度洋异常增暖,出现低压上升运动,并激发出东传的Kelvin波,从而使得KMC区域出现东风异常。另一方面在西太平洋赤道海温负异常,可通过Gill型响应,在西北太平洋热带地区和SPCZ区域激发出反气旋环流异常,该异常反气旋环流在KMC区域发生侧向耦合,进一步加强了赤道东风异常。由于赤道东风异常增强了赤道附近南半球一侧正涡度和北半球一侧的负涡度,从而加强了澳洲反气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反气旋,使得澳洲冬季风与东亚夏季风同步增强。由于菲律宾附近异常反气旋扰动的存在,利于通过P-J/EAP型遥相关影响东亚夏季风活动,造成了中国与日本等东亚地区气候异常。同时因澳洲反气旋环流异常,澳洲北部冬季气候受到了影响。(4)加里曼丹岛上空大气运动的散度异常对东亚-澳洲季风活动异常亦存在重要影响。当赤道两侧的西太平洋海温出现负异常时,西北太平洋和SPCZ至澳洲上空大气冷却,有利于西太平洋至南海地区异常反气旋及赤道以南至澳洲东北侧异常反气旋的维持,从而形成赤道东风异常,利于气流在加里曼丹岛附近辐合运动的维持。反过来,当加里曼丹岛异常辐合时,因斜向垂直环流异常,有利于西北太平洋热带地区和SPCZ区域反气旋环流异常的维持,从而利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澳洲冷高压的增强,使澳洲冬季风和东亚夏季风同步异常变动。在加里曼丹岛异常辐合时,西北太平洋至SPCZ地区,降水偏少,气温偏低,印度洋至MC西部区域与澳洲地区降水偏多,气温偏高,而加里曼丹岛气温偏低。(5)北半球夏季东亚夏季风和澳洲冬季风环流变化与海洋性大陆区域地形高度和海陆分布有关。区域气候模式(Reg CM4.6)能够较好地模拟亚澳季风区的高低空环流形势,降水场和温度场等。当海洋性大陆地形高度为0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澳洲冷高压强度同时减弱,越赤道气流亦减弱,显示出较弱的东亚-澳洲季风。而当海洋性大陆区域无陆地存在时,在对流层低层,以赤道为对称轴,在南北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空存在4个异常环流系统,两对环流系统在赤道地区发生耦合,在印度洋上形成赤道异常西风,在太平洋上形成赤道异常东风,加强了东亚夏季风和澳洲冬季风。这些结果有利于深刻认识MC区域气候异常在东亚夏季风和澳洲冬季风活动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亚澳季风活动异常的规律和形成机理提供一定线索。

二、赤道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海气系统的齿轮式耦合和ENSO事件 II.数值模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赤道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海气系统的齿轮式耦合和ENSO事件 II.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厄尔尼诺/拉尼娜次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ENSO与东亚降水的关系
        1.2.2 与ENSO有关的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维持机制
        1.2.3 中高纬大气环流对东亚降水的影响
        1.2.4 ENSO分类对东亚降水的影响
    1.3 问题的提出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模式介绍
    2.2 方法说明
        2.2.1 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的挑选
        2.2.2 K均值聚类分析方法
        2.2.3 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
        2.2.4 去除时间序列样本线性变化趋势
        2.2.5 合成分析和信度检验
第三章 厄尔尼诺次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多样性
    3.1 中国东部的降水异常分布
    3.2 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变化
    3.3 维持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机制
        3.3.1 与异常反气旋相关的海温变化
        3.3.2 与异常反气旋相关的反馈
        3.3.3 与反馈相关的三个指数
    3.4 中高纬环流对夏季降水的影响
    3.5 夏季降水的季节内迁移
    3.6 CMIP5模式模拟的响应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拉尼娜次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多样性
    4.1 中国东部的降水异常分布
    4.2 西北太平洋异常气旋的变化
    4.3 维持西北太平洋异常气旋的机制
        4.3.1 与异常气旋相关的海温变化
        4.3.2 与异常气旋相关的反馈
    4.4 中高纬环流的影响
    4.5 夏季降水的季节内迁移
    4.6 CMIP5模式模拟的响应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和讨论
    5.1 全文总结
    5.2 论文创新点
    5.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季节内至年际尺度变化特征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年际变率
        1.2.2 印太海域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特征、理论模型及影响
        1.2.3 MJO-ENSO相互作用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
    1.3 问题的提出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资料
        2.1.1 观测资料
        2.1.2 ECHAM5 大气模式的多成员集合模拟
    2.2 方法
        2.2.1 水汽诊断
        2.2.2 能量诊断
第三章 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亚洲夏季风区的跨尺度共同模态
    3.1 引言
    3.2 夏季热带印太地区的季节内与年际尺度主模态
        3.2.1 季节内主模态的结构与特征
        3.2.2 90 天低通滤波后的主要模态
    3.3 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夏季局地大气跨尺度共同模态
        3.3.1 跨尺度共同模态的相应贡献
        3.3.2 跨尺度共同模态的形成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年际变化的逐月演变特征及其与ENSO的联系
    4.1 引言
    4.2 前冬El Ni?o对后期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逐月变化的影响
        4.2.1 与SSTA和对流层低层风场的联系
        4.2.2 对流层环流异常的逐月特征
        4.2.3 降水与对流层垂直运动的逐月变化
        4.2.4 El Ni?o衰减期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对中国东部降水影响的机制讨论
    4.3 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与同期 LaNi?a的联系
        4.3.1 与SSTA和对流层低层风场的联系
        4.3.2 对流层环流异常的逐月特征
        4.3.3 降水与对流层垂直运动的逐月变化
        4.3.4 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对中国东部降水影响的机制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热带季节内振荡对非ENSO引起的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年际变率的影响
    5.1 引言
    5.2 海温强迫信号与大气内部变率的分离
        5.2.1 同期ENSO影响模态
        5.2.2 印太电容器效应模态
        5.2.3 大气内部过程模态
    5.3 ISO与大气内部变率的联系
        5.3.1 利用EOF揭示的夏季ISO模态及位相传播特征
        5.3.2 夏季ISO对大气内部变率引起的西北太平洋反气旋的贡献
        5.3.3 机制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对2016与2020 年夏季局地气候异常的影响
    6.1 引言
    6.2 2016 年夏季印太海域气候异常及其成因
        6.2.1 降水与低层环流的次季节特征
        6.2.2 热带ISO对2016年8 月气旋环流异常的贡献
    6.3 2020 年长江中下游梅雨异常与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联系
        6.3.1 2020 年梅雨特征
        6.3.2 2020 梅雨的年际成因
        6.3.3 2020 年长江中下游梅雨的季节内特征及其成因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ISO北传特征及机理研究
    7.1 引言
    7.2 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与“水汽模”
        7.2.1 季节内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指数的构造
        7.2.2 “水汽模”理论的适用
    7.3 夏季ISO的水汽方程诊断
        7.3.1 水汽的水平平流作用
        7.3.2 水汽方程其余项的作用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本文主要结论
    8.2 本文创新点
    8.3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状况
致谢

(3)中国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与ENSO动力学及预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热带海-气相互作用
    2.1 热带太平洋气候特征与ENSO现象
    2.2 热带印度洋海温主要模态及其与太平洋相互作用
    2.3 热带大西洋海温主要模态及海盆间相互作用
    2.4 中高纬度海气系统对ENSO的影响
3 ENSO动力学
    3.1 基本理论的相关研究
    3.2 ENSO相关的诊断与模拟研究
    3.3 两类ENSO相关研究
    3.4 ENSO触发机制相关研究
    3.5 ENSO与其他现象的相互作用
    3.6 外部强迫与大气遥相关
    3.7 气候变化与ENSO响应
4 ENSO预测
    4.1 动力-统计ENSO预测方法
    4.2 ENSO预测系统与应用
5 结语

(4)热带印度洋-太平洋联合模年代际变化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热带太平洋年际变化研究进展
        1.2.2 热带印度洋年际变化研究进展
        1.2.3 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年际异常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1.2.4 热带印度洋-太平洋联合模及其气候影响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拟解决的问题
        1.3.2 章节安排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
    2.2 方法
        2.2.1 季节经验正交函数(S-EOF)
        2.2.2 滑动相关法
        2.2.3 滤除年际信号的方法
        2.2.4 一元线性回归
第三章 热带印度洋-太平洋联合模时空特征及其年代际变化
    3.1 热带印-太SSTA联合模及其年代际变化
        3.1.1 热带印-太SSTA主模态
        3.1.2 SSTA联合模的年代际变化
    3.2 热带印-太次表层热力异常联合模及其年代际变化
        3.2.1 热带印-太次表层热力异常主模态
        3.2.2 热力异常联合模的年代际变化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联合模年代际变化成因分析
    4.1 IOD和 ENSO事件关系的变化
    4.2 IOD和 ENSO相互作用变化的成因
        4.2.1 1970年前海气耦合特征
        4.2.2 1970年后海气耦合特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联合模对中国气候影响的年代际变化
    5.1 联合模与中国降水异常场关系的变化
    5.2 联合模与中国气温异常场关系的变化
    5.3 联合模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变化
        5.3.1 500hPa高度场异常
        5.3.2 850hPa风场异常
        5.3.3 海平面气压场异常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创新点
    6.3 所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热带海温异常梯度结构和演变特征及对大气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回顾
        1.2.1 热带区域性海温变率主要模态及其气候影响
        1.2.2 最强年际变率ENSO的海温特征及其气候影响的多样性
        1.2.3 热带不同海盆海温变率间的的相互作用
    1.3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数据资料
        2.1.1 海表温度资料
        2.1.2 大气环流资料
        2.1.3 海温指数资料
        2.1.4 降水资料
    2.2 主要分析方法
        2.2.1 统计方法
        2.2.2 大气环流三型分解下的Walker环流垂直速度
第三章 冬季全球海表温度异常变率主要时空特征
    3.1 引言
    3.2 全球海表温度气候特征及年际变率
    3.3 基于聚类分析的全球典型海区冬季海温变率分类
        3.3.1 冬季海温指数系统聚类
        3.3.2 指数聚类结果及目标类别敏感性分析
        3.3.3 冬季海温指数时间序列聚类特征
        3.3.4 各类指数所代表的海温异常特征
    3.4 冬季海温变率分类各类型总体特征分析
    3.5 讨论和小结
第四章 冬季热带太平洋SSTA纬向梯度结构与Walker环流的关系
    4.1 引言
    4.2 冬季热带太平洋SSTA纬向梯度结构
        4.2.1 冬季热带太平洋SSTA纬偏场及其意义
        4.2.2 冬季热带太平洋SSTA纬向梯度结构主要模态
    4.3 冬季热带太平洋地区Walker环流异常纬向结构
        4.3.1 大气环流三型环流分解中的Walker环流垂直速度分量提取
        4.3.2 冬季热带太平洋Walker环流异常纬向结构主要模态
    4.4 冬季热带太平洋SSTA纬偏场与Walker环流异常主模态间联系
        4.4.1 两者主模态间的时空特征关系
        4.4.2 冬季热带太平洋SSTA纬偏场与Walker环流异常的SVD分析
    4.5 讨论和小结
第五章 冬季热带太平洋SSTA梯度结构不同配置对同期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
    5.1 引言
    5.2 冬季热带太平洋SSTA空间形态多样性的划分
        5.2.1 基于纬向SSTA梯度结构分量不同配置的SSTA形态划分
        5.2.2 纬向SSTA梯度结构份量不同配置形态下的海温异常特征
    5.3 不同纬向SSTA梯度分量配置型与同期气候异常的关系
        5.3.1 热带对流活动异常对梯度结构配置型的响应
        5.3.2 海平面气压异常对梯度结构配置型的响应
        5.3.3 高、低层风场对梯度结构配置型的响应
        5.3.4 位势高度场异常对梯度结构配置型的响应的立体结构
    5.4 冬季热带太平洋纬向SSTA结构主模态及配置型的年代际变化
    5.5 讨论和小结
第六章 泛热带SSTA结构“秋-冬-春”演变模态及与夏季大气环流异常的联系
    6.1 引言
    6.2 泛热带SSTA结构的“秋-冬-春”连续演变模态
        6.2.1 准年际连续演变模态的提取
        6.2.2 连续演变模态的空间结构和演变特征
    6.3 泛热带SSTA演变模态在不同海区的演变伴随性验证
        6.3.1 各演变模典型年SSTA场合成分析
        6.3.2 基于非正交投影法的多海区演变伴随性验证
    6.4 泛热带SSTA演变模态对夏季大气环流异常的预测意义
        6.4.1 各演变模态与夏季高度场异常空间形态的关系
        6.4.2 多海区演变模型与时空孤立模型回归夏季环流异常效果对比
        6.4.3 泛热带演变模态对夏季关键环流系统的指示意义
    6.5 总结与讨论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一、发表论文
    二、参加课题
致谢

(6)ENSO事件对青海湖水位变化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青海湖水位变化研究进展
        1.1.2 ENSO现象研究进展
        1.1.3 ENSO现象和青海湖水位变化关系研究进展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1 引言
2 资料与研究方法
    2.1 资料
        2.1.1 青海湖地区水文气象台站资料
        2.1.2 ENSO事件资料
        2.1.3 海表温度数据
        2.1.4 气压场和风场数据
    2.2 研究方法
        2.2.1 趋势判定方法
        2.2.2 相关分析
        2.2.3 合成分析
        2.2.4 EOF分解
        2.2.5 Mann-Kendall突变检验
        2.2.6 t检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近31年来青海湖地区气候变化特征
        3.1.1 近31年来平均气温年际变化
        3.1.2 近31年来青海湖地区降水年际变化
    3.2 近31年来青海湖水位变化特征
        3.2.1 近31年来青海湖水位年际变化
        3.2.2 青海湖水位对降水和入湖径流量的响应
    3.3 近31年来ENSO事件特征
    3.4 ENSO事件与青海湖地区降水变化的相关性
    3.5 ENSO背景下高原气压场异常对青海湖水位的影响
        3.5.1 ENSO事件背景下高原气压场位置变化
        3.5.2 纬向环流的变化对气压场影响
        3.5.3 大气热源异常对气压场影响
        3.5.4 经向环流异常对气压场影响
    3.6 ENSO背景下高原风场对青海湖水位的影响
    3.7 ENSO事件与青海湖水位变化相关性
4 讨论
    4.1 青海湖流域气候变化趋势
    4.2 青海湖水位变化的影响因素
    4.3 弱ENSO事件对青海湖流域降水及水位变化影响
    4.4 ENSO事件对高原夏季风影响机理的探讨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ENSO纬向位置对ENSO-IOD关系的年代际调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ENSO的气候背景
        1.2.2 IOD的气候背景
        1.2.3 ENSO-IOD的关系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问题
        1.3.2 章节安排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资料简介
    2.2 方法简介
        2.2.1 滑动相关分析
        2.2.2 一元线性回归
        2.2.3 合成分析和 t 检验
        2.2.4 多次项拟合
        2.2.5 功率谱分析
第三章 ENSO-IOD关系及其年代际变化
    3.1 引言
    3.2 指数定义与事件选取
    3.3 ENSO-IOD关系的年代际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类型ENSO与 IOD联系的差异及其可能机制
    4.1 引言
    4.2 两类ENSO的分类依据
    4.3 不同类型ENSO与 IOD联系的差异
    4.4 ENSO冷暖位相不对称在ENSO-IOD联系差异中的作用
    4.5 ENSO空间形态多样性在ENSO-IOD联系差异中的作用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ENSO纬向位置对ENSO-IOD关系变化的调制作用
    5.1 引言
    5.2 指数定义
    5.3 ENSO纬向位置对ENSO-IOD关系变化的调制作用
    5.4 强ElNi?o事件在调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热带印度洋表层温盐多时间尺度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简介
    1.2 问题的提出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数据资料及分析方法
    2.1 数据资料
        2.1.1 CMIP模式资料
        2.1.2 Had ISST资料
        2.1.3 SODA资料
        2.1.4 NECP/ECAR资料
        2.1.5 OAFlux
    2.2 分析方法
        2.2.1 经验正交函数分析
        2.2.2 Taylor图分析
        2.2.3 趋势分析和趋势变率强度分析
        2.2.4 厄尔尼诺事件分类
        2.2.5 盐度收支诊断分析
第三章 赤道中印度洋海表盐度的年际变化分析
    3.1 印度洋海表盐度的年际变化特征
    3.2 不同类型ENSO期间秋季赤道印度洋海表盐度分布特征
    3.3 赤道中印度洋海表盐度收支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长期变化分析
    4.1 观测中的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的长期变化特征
    4.2 CMIP模式对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的模拟评估
        4.2.1 CMIP模式对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长期趋势的模拟
        4.2.2 CMIP模式对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长期趋势变率分析
    4.3 CMIP模式对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的模拟评估
        4.3.1 CMIP模式对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长期趋势的模拟
        4.3.2 CMIP模式对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长期趋势变率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文章目录

(10)东亚-澳洲季风环流相互作用及与海洋性大陆区域气候异常的联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海洋性大陆区域气候特征
        2.2 海洋性大陆区域下垫面作用
        2.3 东亚-澳洲季风相互作用
        2.4 海洋性大陆区域气候变动与亚澳季风环流的联系
    3 问题的提出
    4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北半球夏季东亚-澳洲季风联合指数构建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东亚-澳洲季风联合指数的构建
        3.1 利用SVD揭示的澳洲冬季风与东亚夏季风的联系
        3.2 关键区域的选择
        3.3 东亚-澳洲季风联合指数的构建
    4 亚澳季风环流异常
        4.1 与SSTA的联系
        4.2 对流层环流异常
        4.3 区域降水异常
    5 本章小结
    附录
第三章 夏季东亚-澳洲季风异常特征及其区域气候影响:滤除ENSO和IOD信号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独立于ENSO和 IOD信号的东亚-澳洲季风异常指数
    4 东亚-澳洲季风区环流异常
        4.1 澳大利亚和西太平洋SLP异常
        4.2 水平环流异常
        4.3 垂直环流异常
    5 东亚-澳洲季风异常与热力强迫
        5.1 海温异常
        5.2 热力强迫异常
    6 东亚-澳洲季风区气候异常
    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洋性大陆区域赤道纬向风异常变动与夏季东亚-澳洲季风异常:独立于ENSO和 IOD信号
    1 引言
    2 资料和方法
    3 海洋性大陆关键区域赤道东风异常的形成与维持
        3.1 KMC地区纬向风异常指数的定义
        3.2 纬向风异常的形成和维持
    4 纬向风异常和东亚-澳洲季风异常的联系
        4.1 水平环流
        4.2 垂直环流
        4.3 区域气候异常与KMC赤道东风异常的联系
    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加里曼丹岛上空低层异常辐合在东亚夏季风和澳洲冬季风联系中的作用
    1 引言
    2 资料和方法
    3 加里曼丹岛低层辐合异常的形成和维持
        3.1 加里曼丹异常辐合指数的定义
        3.2 与SSTA的联系
        3.3 与加热场的联系
    4 环流异常
        4.1 水平环流异常
        4.2 垂直环流异常
    5 东亚-澳洲季风区气候异常
    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海洋性大陆区域地形强迫与亚澳季风区域气候异常:地形高度作用
    1 引言
    2 资料方法与试验设计
        2.1 资料
        2.2 数值试验设计
    3 模式对亚澳季风区气候模拟能力的检验
        3.1 水平环流分布
        3.2 降水与气温分布
    4 海洋性大陆区域地形高度对降水和气温的影响结果
        4.1 降水异常
        4.2 气温异常
    5 地形高度影响亚澳季风区气候异常的物理机制
        5.1 水平环流异常
        5.2 感热异常
        5.3 大气热源异常
    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海洋性大陆区域地形强迫与亚澳季风区域气候异常:海陆分布影响
    1 引言
    2 资料方法和试验设计
        2.1 资料
        2.2 数值试验设计
    3 海陆分布改变对降水和气温的影响
        3.1 降水异常
        3.2 气温异常
    4 海陆分布对亚澳季风环流的影响
        4.1 水平环流异常
        4.2 垂直环流异常
        4.3 感热异常
        4.4 大气热源异常
    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1 本文主要结论
    2 本文创新点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状况
    1 个人简介
    2 论文发表及完成情况
    3 参加学术会议
    4 参与科研项目
致谢

四、赤道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海气系统的齿轮式耦合和ENSO事件 II.数值模拟(论文参考文献)

  • [1]厄尔尼诺/拉尼娜次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多样性[D]. 章雯.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2]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季节内至年际尺度变化特征与机理研究[D]. 王旭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3]中国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与ENSO动力学及预测研究进展[J]. 任宏利,郑飞,罗京佳,王润,刘明竑,张文君,周天军,周广庆. 气象学报, 2020(03)
  • [4]热带印度洋-太平洋联合模年代际变化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D]. 吴清传.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5]热带海温异常梯度结构和演变特征及对大气的影响研究[D]. 赵玉衡. 兰州大学, 2020(10)
  • [6]ENSO事件对青海湖水位变化影响的研究[D]. 薛殷宗.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 [7]ENSO纬向位置对ENSO-IOD关系的年代际调制作用[D]. 滕宇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8]热带印度洋表层温盐多时间尺度变化分析[D]. 张馨尤.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2020(02)
  • [9]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70年:发展历程、学术成就概览[J]. 魏泽勋,郑全安,杨永增,刘克修,徐腾飞,王凡,胡石建,谢玲玲,李元龙,杜岩,周磊,林霄沛,胡建宇,朱建荣,李均益,张正光,侯一筠,刘泽,田纪伟,黄晓冬,管玉平,刘志宇,杨庆轩,赵玮,宋振亚,刘海龙,董昌明,于卫东,连涛,陈朝晖,史久新,雷瑞波,刘煜,于福江,尹宝树,陈戈,王岩峰,李整林,熊学军,汪嘉宁,李晓峰,王永刚. 海洋学报, 2019(10)
  • [10]东亚-澳洲季风环流相互作用及与海洋性大陆区域气候异常的联系[D]. 陈蔚.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9

标签:;  ;  

赤道印度洋-太平洋海空系统的齿轮联轴器和 ENSO 事件 II。数值模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