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劳动部长李立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劳动部长李立三

一、李立三 新中国首任劳动部长(论文文献综述)

张希[1](2018)在《20世纪20年代留苏运动及其影响的历史考察》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20年代,中国还处于军阀混战时期,遍地狼烟使得大批英杰渴望国家的统一。十月革命后,大批青年从苏俄的历史发展脉络看到了国家统一的曙光,他们渴望到苏俄学习革命理论。而苏俄从共产国际发展和支持中国革命的角度出发,也愿意吸收青年学子到苏留学,加之国共合作和先前留法勤工俭学的影响,一场规模宏大的政治留学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拉开序幕。这10年的留苏运动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20年—1924年,这一时期主要由共产党单独派遣,这是留苏运动的兴起时期。第二个阶段是1925年—1927年,这一时期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国共双方共同派遣留学生赴苏学习,这个阶段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涉及到了国共两党,还出现了专门供中国学生留学的学校,是留苏运动的高潮期。第三个阶段是1928—1930年,国共合作破裂后,共产党继续单独派遣留学生赴苏学习,人数虽然持续增长,但这一时期留学运动矛盾众多,留学生质量较之前比有所下降,随着中山大学的关闭,20世纪20年代的留苏运动归于沉寂。独特的背景和发展轨迹使得这次留学运动呈现出与其他留学运动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教学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留苏生党派严重,以及留苏运动深受中苏关系影响。这些留苏生并不像留美生那样学习系统的专业文化知识,也不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而是集中精力学习列宁、斯大林式的马克思主义和苏联革命经验,并进行严格的思想改造,除了国民党留苏生以外,大都决心为无产阶级革命奋斗终生。显然,这是一个培养无产阶级战士的大熔炉,确实为中国革命造就了一大批党政和军事人才,对中国的政治军事影响至深。也有一小部分留苏生完全照搬苏联的理论教条来指导中国革命,对中国革命造成了不良影响,但是这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留苏生还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相结合,成为共产党队伍里最具政治才华和军事本领的精英。

成益民[2](2018)在《重塑盐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川南盐务管理局(1949-1952)》文中研究指明“盐务机构”是政府对盐业进行管理的行政机构。在中国,从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至今,盐务机构就未曾在中国的政治版图上消失过。进入20世纪,中国的盐务机构经历了专制王朝的崩溃,帝国主义的控制,封建军阀的洗劫,民族战争的摧残和国共两党的争夺。最终,取得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在自己的权力版图中仍然为它保留了一席之地,使这个机构得以存续至今。这充分证明了盐务机构在中国政治制度中的韧性。1949年12月,共产党占领西南地区后,将川康盐务管理局按照行政区拆分为川东、川西、川南、川北四个盐务管理局,共同隶属西南区盐务管理局。其中,川南盐务管理局管辖西南地区最重要的盐业生产基地——自流井、贡井、犍为、乐山四大盐场。共产党对川南盐场的接管,打破了盐场固有的权力结构,工人势力迅速崛起,商人势力急剧萎缩,川南盐务局的职权大为缩减。建国初期的川南盐场并不稳定,流窜的匪徒大肆抢劫过往盐船,失业工人在工会的鼓动下接管私人井灶,盐商们对共产党的盐业政策充满疑虑,被削弱的盐务局艰难地维系在盐场上的权力。面对这种局势,川南盐务局将采取怎样的措施,重建在盐场上的权威?新政权的制度设计将给盐务机构带来哪些影响?川南盐务局对新政权领导下的盐业管理制度变革将作出怎样的回应?这些问题都成为川南盐务局重塑盐权的关键。组织生存对于建国初期的川南盐务局至关重要。盐务局面对制度环境的急剧变化,重新调整了它的组织目标。首先,盐务局以超额的盐税上缴来回报新政权;其次,盐务局通过盐业国有化政策,利用国营盐业公司将私营食盐运销商从市场上排挤出去;同时,盐务局通过公私合营政策控制盐场的卤水分配系统,进一步掌握井商和灶商;另外,在国有化过程中盐务局利用工人代管、农会退租、银行追债等政策机会,对私营井灶进行接管或收购,将权力延伸至食盐生产领域;最后,盐务局为控制工人向工会施压,最终取得对工人的控制权。川南盐务局在重塑盐权的过程中,也塑造了新政权的盐务管理政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盐业管理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伟[3](2014)在《政治精英培养与政党能力建设 ——中国共产党干部培训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政治精英培训的制度史。中共通过有计划的培养政治精英,提升了政党的整体素质,加强了政党的能力建设。在中共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也逐步探索、构建并完善了政治精英培训制度。制度的物质载体是进行政治精英培训的场域基地,主要是党校和干部院校;理论载体是培训的课程和内容体系;功能是塑造与政党要求相一致的新型政治精英,从而提升政党素质,推动政党发展。在中共发展的九十多年里,制度根据政党的目标和战略,主要培养了两类政治精英:革命精英和执政精英。这些精英也都成为了中共革命和执政的中坚力量,由此也证明了制度的有效性。政治精英培训制度的变迁与中共的发展呈现出同步性的特征,是中共发展的缩影。在建国之前,制度开始初步探索,并逐步建立完善,其目标指向于培养适应战争环境的优秀革命精英,制度的物质载体不断完善,理论载体在经历了教条主义的危害后实现了本土化的创新,即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从建国至“文革”结束,制度实现了演进发展,但最终走向分化和断裂,其目标指向于培养革命后执政精英,但是由于受内外部环境的综合影响,制度的理论载体演变为新的教条主义,最终制度走向崩溃。改革开放以后,中共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制度得以恢复,并实现了变迁和发展。在这一时期,制度致力于培养符合改革需要的新型执政精英,并在制度的物质载体和理论载体上实现了创新。在物质载体上,构建了中国特色的政治精英培训基地体系,并将制度的边界延伸到了国外,派遣政治精英到海外受训或调研考察;在理论载体上,构建了意识形态导向和实用主义导向两个维度的培训内容体系,其中意识形态方面,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新意识形态思想,现实主义导向的课程内容则更加丰富。制度的功能在于再生产出符合政党要求的新型政治精英。一方面,提升政党的学习能力,使政党能够具备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实现对政治精英的整合,主要在意识形态教育和党性锻炼两个方面,强化政治精英对政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当然,制度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意识形态教育与高素质执政精英培养的张力、党性锻炼与个人利益的张力、政治逻辑与市场侵袭的张力。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政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让政党牢牢掌握文化领导权。本论文的结构如下: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问题的提出和选题意义、进行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述、介绍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思路,界定论文使用的关键概念、提出论文可能的创新点。第二章,讨论政治精英培训与现代政党建设。从现代政党的起源与发展谈起,论述政治精英培养对现代政党建设的重要意义。本章比较了西方资产阶级政党和社会民主党的政治精英培养模式,资产阶级政党主要是培养选举导向型的政治精英,而社会民主党的政治精英培养模式则经历了较大的变化。本章重点论述了共产主义政党的特征和政治精英培养模式。共产主义政党具有强调意识形态、组织结构严密和处于非竞争性政党体制之中的特点,因此政治精英的培养模式也显着区别与资产阶级政党和社会民主党。第三章,讨论建国前党的干部培训制度的探索。将建党至建国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即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分别讨论这几个时期政治精英培训制度所处的环境、制度的具体安排、制度的绩效和影响制度变迁的变量。第四章,讨论建国至改革开放前党的干部培训制度的演进。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领导人民恢复生产秩序,开展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政治精英培训制度也实现了制度演进,构建了较为科学的物质载体和理论载体体系。但是在1957年之后,国内政治运动不断,制度缺乏继续演进和变迁的土壤,相继出现了分化和断裂。第五章,讨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干部培训制度变迁。在这一时期,中共实现了政治路线的转变,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因此也需要培养大量适应改革需要的新型执政精英。在这一阶段,中共实现了政治精英培训物质载体的完善和理论载体的持续更新,促进了制度的变迁。第六章,讨论制度的特征、功能和问题。制度呈现出与中共同步性变迁的特征,主要是由政党组织结构和意识形态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制度的功能主要是增强政党的学习能力和实现对政治精英的整合。制度存在的问题表现在意识形态教育与高素质执政精英培养的张力、党性锻炼与世俗利益的张力、政治属性与市场侵袭的张力。在本文的结论部分,总结了政治精英培训制度在提升中共政党能力建设方面的重要意义,认为制度是中共实现政治精英培养、加强政党能力建设的一项基本的政党内部制度安排。本文还认为,制度与中共具有同步性变迁的特征,其变迁受到内部冲突、外部压力、新观念输入、政治精英推动这些基本变量的影响。要解决制度存在的内在张力,就必须加强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实现意识形态的持续更新。

马娜[4](2011)在《改天换地创新业——新中国之初出任要职的湖南共产党人》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之初,有这样一个湖南共产党人群体,他们出任共和国部长,省(市、区)党政一把手,军兵种、大军区司令员、政委。开国伊始,矛盾复杂,困难重重,百废待兴,这一批湖南共产党人身上的硝烟也许还未褪尽,便立即带领一方人民投入到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发展国

李华东[5](2008)在《建国前后李立三劳动工会思想及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劳动工会工作百废待举。作为新中国工会重要领导人、首任劳动部长的李立三在劳动工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开拓奠基的工作。在此期间,他形成了自己的劳动工会思想;领导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政策,为新中国劳动工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李立三在这些方面的成就是开创性的,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考察他的劳动工会思想和立法实践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将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其做出客观的评价。本文共分为五部分:引言部分:概述选题理由、研究动态和本文拟讨论的问题和研究方法。第一章:回顾李立三劳动工会思想形成的过程,包括他三十年代以前所领导的工人运动,以及建国前后领导的劳动工会工作概况。第二章:述评李立三的劳动工会思想。这包括:在处理工会和党与行政的关系上,工会保持一定独立地位的思想:在处理劳资关系上,“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思想:在改造旧企业管理方式上,工人和资本家共同管理的思想;重视劳动立法的思想等等。第三章:评析李立三在任职期间所领导制定的重要法规。这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劳动保险条例》和救济和安置失业人员的一系列法规。结语:从横向和纵向对李立三的劳动工会思想及劳动立法方面的实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李华东,李贵[6](2007)在《浅析李立三工会独立思想》文中指出李立三在新中国的工会建设和劳动保护工作始终站在工人阶级的利益上,这使得他在任期间的工会和劳动保护工作成为了一个亮点。虽然在当时他为此受到了不公正的批判,但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路璐[7](2007)在《中国社会保险制度中的政府职能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社会保险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现代社会的“稳压器”,近年来备受社会关注。社会保险历经百余年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已经比较完善,为促进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必要的贡献。然而,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险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在社会保险领域中,政府的职能定位不准,导致政府职能在社会保险领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实践证明:政府的有效介入可以使社会保险最大范围的发挥功效。这些经验教训,为我国社会保险中的政府行政提供了重要启示。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不是很健全,政府行为缺乏有效性。我们应在对发达国家社会保险中政府的行政行为进行总结与分析。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保险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较为系统地提出了规范和优化我国社会保险中政府职能的目标取向、基本原则及增强社会保险中政府职能的有效性提出对策性的建议,探求我国社会保险的发展新路。

昝金华[8](2004)在《维权轨迹 (之四) 贯彻“104号文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提起“104号文件”,现在一般人都不太熟悉。但一大批老工会干部却难以忘怀——伴随着“104号文件”的贯彻实施,中国工会逐渐淡出,直至最终完全退出劳动保险业务,使工会系统许多老劳动保险工作者充满了惆怅。所渭“104号文件”,是指1978年6月2日经党中央和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原则批准,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国发[1978]104号)。说起这个文件,首先要谈一谈建国

东方卉[9](2002)在《留得清白在人间——中国工人运动杰出领导人李立三》文中认为 提起李立三,人们自然就想到"立三路线",但许多人却不知道李立三其人,更不了解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劳动部长李立三的丰功伟绩。他是着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人运动杰出的领导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

唐振南[10](2000)在《李立三的三次追悼会》文中指出 共和国首任劳动部长、中华全国总工会常务副主席李立三,一生中人们为其开过三次追悼会,其中两次是他活着的时候。 第一次追悼会,是1923年在法勤工俭学的同学,误闻李立三在安源从事工人运动时,被军阀、湖南省长赵恒惕惨杀,为他开了一个追悼会。 李立三为人正直、坦率,爱打抱

二、李立三 新中国首任劳动部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李立三 新中国首任劳动部长(论文提纲范文)

(1)20世纪20年代留苏运动及其影响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20世纪20年代留苏运动的原因
    第一节 特殊的时代背景
        一、中苏关系的发展
        (一)同北京政府的接触
        (二)帮助共产党建党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二、中国社会转折的新取向
    第二节 留苏运动产生的动因
        一、十月革命的曙光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二、留学的转移
第二章 20世纪20年代留苏运动的历程
    第一节 1920—1924 年留苏运动的兴起
        一、留苏前的准备
        二、留苏生的派遣与回国
    第二节 1925—1927 年留苏运动的高潮
        一、留苏生的选拔
        二、留学生的派遣
    第三节 1927—1930 年留苏运动的沉寂
        一、留学生的选拔与派遣
        二、留学生的回国
第三章 留学生的特征及生活样态分析
    第一节 留苏生人员构成
        一、籍贯分析
        二、党派分析
        三、民族分析
    第二节 留苏生在校的学习生活
        一、留苏主要学校简介
        (二)中山大学概况
        (三)其他院校
        二、留苏生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情况
        (一)留苏生在东方大学的学习与生活情况
        (二)留苏生在中山大学的学习与生活
    第三节 留苏生的矛盾纷争
        一、共产党留学生之间的斗争
        二、国共两党之间学生的纷争
        三、共产国际与留学生之间的纷争
第四章 20世纪20年代留苏运动的特点与影响
    第一节 留苏运动的特点
        一、教学脱离中国革命实际
        二、留学生党派色彩浓厚
        三、留苏运动深受中苏关系的影响
    第二节 留苏运动的政治影响
        一、对共产党方面的影响
        二、对国民党方面的影响
    第三节 留苏运动的军事影响
        一、造就优秀军事将领
        二、促进军事教育发展
        三、留苏生军事指挥上的失误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重塑盐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川南盐务管理局(1949-1952)(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
    二、学术回顾
        (一)集权主义、集团理论与新传统主义
        (二)近代四川盐业史研究
        (三)自为的组织
    三、研究方法与史料
    四、章节安排
第一章 从川康盐务管理局到川南盐务管理局
    一、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川南盐务机构变迁
        (一)官运局时期(1877-1910)
        (二)川南盐务稽核分所时期(1915-1935)
        (三)川康盐务管理局时期(1935-1949)
    二、共产党接管川康盐务管理局
        (一)建国初期的全国盐政概况
        (二)接管时期的川康盐务管理局
第二章 全面垄断——掌握市场与控制生产
    一、川南盐业分公司
    二、集体经营
        (一)长发集体灶
        (二)金星厂与民生厂
    三、公私合营与国营
        (一)公私合营运水公司
        (二)没收私营盐厂——王松乔走私一担盐案
        (三)国营新华盐厂
第三章 权力之争——盐务局与工会
    一、保持克制——发挥工人的积极性
    二、工人失控——争夺工厂控制权
    三、工厂行政与工会的矛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政治精英培养与政党能力建设 ——中国共产党干部培训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索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国内关于中共政治精英培训制度研究的文献综述
        二、 国外关于中共政治精英培训制度研究的文献综述
        三、 进一步开展对中共政治精英培训制度研究的学术空间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 历史制度主义方法
        二、 实证研究方法
        三、 比较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概念界定
        一、 政治精英与中共政治精英
        二、 政党能力建设
    第五节 本文的分析思路
    第六节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政治精英培训与现代政党建设
    第一节 现代政党建设与政治精英培养
        一、 现代政党的起源与发展
        二、 现代政党发展与政治精英队伍建设
        三、 现代政党政治录用与政治精英培养
    第二节 西方主要政党政治精英培养机制
        一、 资产阶级政党与选举导向型政治精英培养
        二、 社会民主党与多向度政治精英培养
    第三节 干部培训与共产主义政党政治精英培养
        一、 强意识形态政党与纲领型政治精英培养
        二、 组织严密的政党结构与政治精英培养的主客观需求
        三、 非竞争性政党体制与职业革命家的政治精英培养目标
    小结
第三章 制度的探索与创立:建国前党的干部培训制度的探索
    第一节 制度的探索: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的干部培训(1919—1927.7)
        一、 革命需要与意识形态引入:干部培训制度产生的早期环境
        二、 制度载体的产生与革命精英培养
        三、 制度的初步探索: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构建的制度分析
    第二节 制度的创立: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干部培训(1927.8—1937.7)
        一、 对抗中生存与意识形态中国化:冲突环境下制度的独立发展
        二、 核心制度的创立与实干型精英培养
        三、 制度的形成:关键节点与制度生成动因
    第三节 制度的完善: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干部培训(1937.7—1945.8)
        一、 政党自主发展与意识形态整合:战争环境下制度的全面发展
        二、 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政治精英主体地位的确立
        三、 制度的完善:路径依赖与制度内在价值的重构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干部培训(1945.8—1949.10)
        一、 国家机器扩张与干部紧缺的矛盾:全面战争环境下对干部的需求
        二、 阶级基础扩大与制度边界延伸:制度载体的拓展与全方位干部培训
        三、 制度边际延伸与政党整合:大规模培训干部的现实需要
    小结
第四章 制度演进与制度断裂:建国至改革开放前党的干部培训制度的演进
    第一节 制度的演进: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干部培训(1949—1956)
        一、 主体角色转变与客体多样化:过渡时期制度演进的环境
        二、 政治精英培训正规化:制度体系与内涵的建构
        三、 制度的演进:倾向与影响变量分析
    第二节 制度的分化: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党的干部培训(1956.9—1966.6)
        一、 制度环境变迁与制度分化
        二、 制度的分化与调整
        三、 制度规定与现实运行的分化
    第三节 制度断裂:“文革”时期党的干部培训制度的扭曲(1966—1976)
    小结
第五章 制度变迁与制度化: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干部培训制度变迁
    第一节 制度的变迁:改革开放初期党的干部培训(1976.10—1982.9)
        一、 政治路线回归与意识形态重构
        二、 制度的变迁:载体恢复与内涵重建
        三、 制度变迁的关键节点与影响变量
    第二节 制度化与科学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干部培训(1982.10—2000)
        一、 意识形态发展与二元结构环境下对执政精英的要求
        二、 制度化与科学化:任务与目标的转变
        三、 推动制度化与科学化的综合动因
    第三节 制度的完善:新时期围绕培养高素质执政精英的干部培训(2000—)
        一、 国情变化与政党能力提升
        二、 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高素质执政精英培养
        三、 制度完善的特征与影响变量
    小结
第六章 对制度的特征、功能与问题的分析
    第一节 制度同步性变迁及根源
        一、 制度的同步性变迁
        二、 制度同步性变迁的根源
    第二节 制度的主要功能
        一、 强化政党学习能力
        二、 加大政党整合力度
    第三节 制度发展的问题与应对之策
        一、 意识形态标准与高素质执政精英培养的张力
        二、 党性修养与世俗利益的冲突
        三、 政治属性与市场侵袭的矛盾
        四、 应对问题的策略选择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4)改天换地创新业——新中国之初出任要职的湖南共产党人(论文提纲范文)

领导地方党政工作
担任军兵种、大军区首长

(5)建国前后李立三劳动工会思想及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理由
    二、研究现状
    三、探讨的问题与研究方法
    四、本文之不足
第一章 李立三劳动工会思想的形成
    一、三十年代以前李立三领导的工人运动
    二、建国前后的劳动工会实践及思想的形成
第二章 李立三的劳动工会思想
    一、李立三工会保持相对独立地位的思想
        (一) 工会相对独立思想产生背景
        (二) 工会相对独立提出的理论基础
        (三) 工会保持相对独立地位是处理公私矛盾的最好办法
    二、处理劳资关系的理论
        (一) 建国初劳资关系概况
        (二) 李立三劳资关系理论的内容
        (三) 李立三劳资关系理论的重要意义
    三、企业管理民主化的思想
        (一) 为什么要实行企业管理民主化
        (二) 李立三企业管理民主化思想述评
第三章 李立三在劳动工会法规和政策方面的实践
    一、李立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二、李立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三、李立三和失业工人的救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浅析李立三工会独立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会独立的理论基础:工人阶级内部矛盾的存在
二、工会保持一定的独立地位:处理公私矛盾的最好办法

(7)中国社会保险制度中的政府职能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社会保险与政府职能的理论概述
    第一节 社会保险的本质
        一、社会保险的源起
        二、社会保险的内涵和特征
        三、社会保险制度的种类和功能
    第二节 社会保险中政府职能的理论认识
        一、政府介入社会保险的依据和动因
        二、社会保险中政府职能的基本内容
        三、研究社会保险中政府职能的重要意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西方社会保险制度中政府职能作用评价及其启示
    第一节 国外几种主要社会保险制度模式及评析
        一、福利国家型
        二、传统型
        三、国家保障型
        四、个人储蓄型
    第二节 典型国家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中政府职能作用的体现
        一、法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及政府职能的体现
        二、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及政府职能的体现
        三、智利的社会保险制度及政府职能的体现
    第三节 各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中政府职能发挥对我国政府的启示
        一、建设有限政府,实行多层次的社会保险
        二、实现保险基金的合理分摊
        三、抑制社会保险支出的急剧膨胀
        四、建立统一高效的管理体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变迁及政府职能的演变
    第一节 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演变历程
        一、初创阶段
        二、发展阶段
        三、停滞阶段
        四、改革创新阶段
    第二节 中国社会保险制度中政府保险职能的演变
        一、当前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现状概要
        二、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险中政府职能产生的积极效应
        三、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险中政府职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政府合理定位基础上完善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一、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必然要求
        二、政府职能在社会保险中的错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社会保险制度中政府职能完善的理性思考
    第一节 中国社会保险中政府职能的目标取向
    第二节 中国社会保险中的政府职能应遵循的原则
        一、公平与效率相统一
        二、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三、社会保险体制管理与基金管理相配套
        四、建立条块结合、政企事分开的社会保险管理体制
    第三节 当代中国政府职能在实施社会保障过程的规范化、科学化
        一、切实加强我国社会保险的法治化建设
        二、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部门、建立高效率的管理体制与实施机制
        三、以各级政府的社会保障部门为直接责任主体
        四、建立科学的社会保险险情预警机制,促进政府职能在社会保险领域的与时俱进
        五、加大对社会保险基金运行的监管力度
        六、实行社会保险的行政管理与业务办理相分离
        七、强力推进我国社会保险的市场化和社会化
        八、大力形成多元化的保险主体
        九、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强对特殊群体进行社会保险的扶持力度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李立三 新中国首任劳动部长(论文参考文献)

  • [1]20世纪20年代留苏运动及其影响的历史考察[D]. 张希. 江苏师范大学, 2018(10)
  • [2]重塑盐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川南盐务管理局(1949-1952)[D]. 成益民.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2)
  • [3]政治精英培养与政党能力建设 ——中国共产党干部培训制度研究[D]. 王伟. 中共中央党校, 2014(10)
  • [4]改天换地创新业——新中国之初出任要职的湖南共产党人[J]. 马娜. 湘潮(上半月), 2011(08)
  • [5]建国前后李立三劳动工会思想及实践研究[D]. 李华东. 湖南师范大学, 2008(01)
  • [6]浅析李立三工会独立思想[J]. 李华东,李贵.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06)
  • [7]中国社会保险制度中的政府职能问题研究[D]. 路璐. 黑龙江大学, 2007(04)
  • [8]维权轨迹 (之四) 贯彻“104号文件”[J]. 昝金华. 工友, 2004(08)
  • [9]留得清白在人间——中国工人运动杰出领导人李立三[J]. 东方卉. 老友, 2002(05)
  • [10]李立三的三次追悼会[J]. 唐振南. 湖南文史, 2000(02)

标签:;  ;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劳动部长李立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