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财经大学校园网的规划与建设

河南财经大学校园网的规划与建设

一、河南财经学院校园网的规划与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曲娜[1](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不良网贷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年,网络贷款作为一种新型的超前消费模式,因其快捷性和便利性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使用。大学生作为一个数量庞大的年轻群体,因自身的年龄阶段、经济实力及所处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对于网络贷款的接受率和利用率偏高。但是由于网络贷款的不健全性和不规范性以及大学生群体自身特点,导致了大学生网贷出现一些不良问题,或给学生个人及家庭带来经济负担,或引发学生心理问题、导致极端行为,甚至威胁校园环境和社会稳定秩序等。近几年频频报道出大学生裸贷、网贷自杀等新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利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综合研究法等对大学生不良网贷的危害和原因进行解析,并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指导,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和国外现有的研究状况以及运用的研究方法和文章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论述了本文涉及的研究理论。阐释网贷及大学生不良网贷的含义及类型。重点阐述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马克思主义消费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章论述的理论依据,并进一步指导后期相应对策的提出。第三部分,文章借助调查问卷结果的整理与分析,论述了大学生不良网贷问题会带来大学生价值观扭曲、学生家庭经济压力骤增、校园环境安全受到威胁、社会秩序受到影响等一系列危害。同时分析出以上问题所产生的原因在于: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消费观和安全意识,部分家庭和学校对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引导不力,另外,相关部门对于网络贷款管控也有所缺失。第四部分,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从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层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在大学生自我教育层面,强调正确消费观的树立、信用认知和风险防范意识的增强;家庭层面要重视家长与子女的沟通以及家长的消费榜样力量;学校层面则通过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观、诚信观以及价值观的教育,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培养作用:社会层面的规范和引导同样不容忽视,政府部门对网贷平台的管控力度、网络媒体的舆论导向以及社会整体的消费取向,在解决大学生不良网贷问题的过程中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戴杨文意[2](2020)在《大学生网络借贷行为问题现状及其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一项基于问卷调查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大学生网络借贷(简称网贷)业务的迅速发展,“不良校园贷”事件也频繁见诸报端,甚至出现了一些大学生因不良网贷行为而引发的民事纠纷抑或刑事犯罪问题,进而引起民众与学者的高度关注。为了预防与矫正不良网贷行为,2019年秋佛山市顺德区启创青少年社工服务中心(简称顺德启创社工服务中心)率先启动“智慧贷度”项目,初步尝试将三级预防的介入模式运用到青少年“信贷危机预防”及“债务辅导”服务之中。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网贷行为问题以及做好相关预防与矫正工作,本研究在评述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通过自填问卷法考察了1924名大学生网贷行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基于问卷调查结果,从三级预防理论角度提出了大学生网贷行为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调查结果发现,在大学生网贷行为现状方面,主要表现为:首先,在总体分布上,大学生中无网贷行为者为数相对较多(占63.4%),其次是不良倾向网贷行为者(占28.8%),不良网贷行为者为数较少(占7.8%);在分类分布上,大学生三类网贷行为之间两两差异显着。其次,在大学生网贷行为影响因素方面,主要表现为从无网贷行为进展至不良倾向网贷行为的影响因素共有8个——年级、每月收支情况、兼职/勤工助学频率以及网贷态度、网贷风险感知、攀比性消费行为、超前性消费行为和自我控制;从无网贷行为进展至不良网贷行为的影响因素共有11个——性别、年级、婚恋状况、每月生活费、每月收支情况以及网贷态度、求实性消费行为、攀比性消费行为、超前性消费行为、自我控制和焦虑牢骚型家庭理财教育方式;从不良倾向网贷行为进展至不良网贷行为的影响因素共有6个——性别、年级、网贷态度、超前性消费行为、自我控制和焦虑牢骚型家庭理财教育方式。基于以上问卷调查结果,本研究分析了大学生网贷行为问题的成因,探讨了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网贷行为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从三级预防理论角度提出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即面向全体大学生,从学生、学校、家庭与社会层面出发开展初级预防服务;面向高危人群——即不良倾向网贷行为的大学生,采用小组工作、工作坊以及个案辅导的方法开展二级预防服务;面向不良网贷行为的大学生,通过提供个案辅导与支持、建立网贷行为危机介入模式、开展再犯预防以及链接正式与非正式资源进行三级预防服务。

吴雪敏[3](2020)在《图木舒克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不断从政策和实践层面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本身并不是一劳永逸的,硬件设施需要不断的更新,人力资源的综合能力需要不断的提升,这都导致了教育信息化投入的持久性。在高投入的情况下,大家期盼的是与之对应的高产出,也就是高绩效,但现实的情况并不能令人完全满意,所以对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的现状及绩效评价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新疆地处祖国西北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和研究相对比较薄弱,为了进一步促进新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有必要对新疆地区或区域内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进行较为系统的评价研究。考虑到地域等特点,本研究以地处南疆的图木舒克市这一新兴城市为研究点,对其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现状进行评价。本研究通过建立图木舒克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图木舒克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现状进行评价。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相关文献进行研究,明确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的定义,并初步筛选出了区域内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然后结合图木舒克市的特点,采用德尔菲法请专家对所选取的指标进行再筛选,最终形成图木舒克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终构建出了图木舒克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最终所构建的图木舒克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组织管理建设、信息化设施、信息化资源、信息化应用和信息化素养5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57个三级指标。为检验所构建的绩效评价指标的合理性,本研究设计了图木舒克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校长、信息技术教师、非信息技术教师、学生调查问卷,选取了图木舒克市8所有代表性学校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计发放问卷1564份。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图木舒克市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总体处于良好水平,其中基础教育信息化设施方面处于良好的水平,而信息化设施、信息化资源、信息化素养这三方面发展处于中等水平,信息化组织管理建设是处于一个比较差的水平。通过绩效分析发现,图木舒克市要想提高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就需要健全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管理机构,加大学校信息化发展经费投入,增强设施的维护和更新换代力度;此外还需引入更多的优秀专职教师,并且通过设置奖励机制、提高培训质量等措施提高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学生的信息素养。

刘思佳[4](2020)在《河南高校图书馆人工智能准备度调查与分析》文中指出人工智能(AI)是机器复制人类行为和人类决策的能力。近年来,人工智能正以井喷式速度发展,我国也逐步将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提高到战略层面。为了响应国家的人才强国战略及一系列支持人工智能发展的政策文件,教育部于2018年印发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要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领域的融合,在教育领域进行深度创新应用。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国内诸多高校都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但鲜有人对图书馆人工智能准备度方面进行研究,各高校图书馆在发展中陷入了无参考、无组织的窘境。因此,本文结合图书馆人工智能应用的研究现状,对河南高校图书馆人工智能准备度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就提升高校图书馆人工智能准备度提出建议,以期对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参考。本文基于现有国内外文献,参考TAM技术接受度模型、DOI创新扩散理论和TOE技术组织环境框架,初步构建了图书馆人工智能准备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专家审核确立了研究指标,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本次调研以河南十所高校(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郑州西亚斯学院、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图书馆员和高校教师作为主要调查对象,通过专业问卷调查网站“问卷星”发布问卷。本次调查共收回702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668份。在问卷收回后,依次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信度效度分析以及各高校图书馆人工智能准备度分析。调研结果发现,十所高校的图书馆人工智能准备度情况并不乐观,表现出调查对象对人工智能技术了解度较低、各高校图书馆技术人员比例普遍不高以及数据规模、设施完备性参差不齐的特点。根据调研结果,本文就提高高校图书馆人工智能准备度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在心理层面:加大人工智能的宣传力度,加强高校师生对人工智能的了解程度。第二,在技术层面: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技术人员比例,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设施和系统朝更加完备的方向发展。第三,在组织层面:各高校领导应更加重视人工智能在图书馆的应用,加强组织管理,提高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第四,在环境层面:国家应继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人工智能在图书馆的应用营造良好的环境。

邱海燕[5](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研究》文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问题。大学生的消费生活受市场经济、消费主义思潮、大众传媒乃至网络的影响,目前高校的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明显落后于消费技术的发展步伐,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研究,探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教育路径刻不容缓。论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消费观教育面临着消费主义话语、多元价值观和市场经济的挑战,阐述了消费主义话语以一套完整的、全新的欲望生产机制改造着大学生的消费观,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和虚无主义冲击着大学生的消费观,市场经济下商品意识的泛化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观。论文论证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重要性,指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正视挑战,从培养时代新人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工作。基于此,论文对消费和消费观进行了一个溯源性的梳理和总结,总结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消费观、西方消费观、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主要内容及价值取向,论证马克思主义“为人的”消费观指向人的实现和人的发展,强调消费与生产的辩证关系。厘清消费、消费观等基本概念,对消费观的透彻分析本身就包含着对消费的分析,阐明消费的实质是促进人的发展。论文阐述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目标和原则,分析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上存在着内在同一性,指出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论证了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可行性。论文实证分析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现状:调查发现大学生消费行为方面生存消费比重最大,人际消费网络化和消费支付无现金化;大学生的消费观表现出传统勤俭节约观仍为主流、理性消费观为主导、非理性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特点;当前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存在消费观教育内容空泛、消费观教育活动开发不够、校内健康消费环境管理不严、消费观教育职责不明、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淡薄等问题,指出高校在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方面要主动作为,将工作做细、做实、做深。论文着重探讨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对策,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一个可行的途径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和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依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来开展消费观教育工作。此外,抓实管理载体、活动载体和网络载体,选好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时机,加强舆论引导,发挥合力效应,构建家校社会协同消费观教育氛围。

秦慧娜[6](2019)在《基于校园运动APP的郑州市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强弱更多地取决于国民的综合素质,这对我国新世纪大学生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也使得高校更加注重培养综合素质人才。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延续和补充,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运动习惯的关键所在,为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途径。大学生只有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担负起国家、社会和家庭的重任。目前,大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相关领域学者指出: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可以预防多种疾病,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然而,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基于网络的快速发展,校园运动APP在大学生体育参与监督,体育健康观树立及终身体育意识培养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及数理统计法对郑州市高校使用校园运动APP的600名学生和未使用校园运动APP的600名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通过对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类APP等相关文献的梳理,全面了解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针对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学校利用校园运动APP对学生设置适当的运动要求,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进行监督、评估与反馈,优化高校对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从而改变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增进健康,大力推动郑州市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快速发展。通过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使用和未使用校园运动APP的大学生仍以看电视、玩手机、上网为主要生活方式,分别为514人、505人,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相对较少,分别为325人、170人。大学生喜欢参加的项目有篮、排、足、跑步快走等十余种,其中使用校园运动APP的大学生主要以跑步、快走为主,共418人,占70.5%。(2)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傍晚,使用与未使用校园运动APP的大学生分别为379人、297人;分别有155人、219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不固定。使用校园运动APP的大学生有426人是个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占71.8%,其他参加方式占比较少,而未使用校园运动APP的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方式相对均衡。使用校园运动APP的大学生体育活动频次每周3-4天的人数最多,有277人,未使用校园运动APP的大学生集中在1-2天,有317人。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相对较低,金额在1-400元范围内分别为358人、313人。(3)使用校园运动APP后,有353人认为锻炼了身体,占59.5%,有274人认为增加了运动时间,占46.2%,有261人认为自己的运动频率提高,占44%。使用与未使用校园运动APP的学生分别有361人、340人希望使用校园运动APP制定科学的计划。完成运动任务后,有61.2%大学生不会选择继续参加运动。(4)高校教师对大学生使用校园运动APP的效果持中肯态度,认为APP的功能正在逐渐完善。由上述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使用校园运动APP比未使用校园运动APP的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多。学习任务重、缺少运动场地和器材等仍是学生不愿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使用校园运动APP的学校对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监督工作做的相对较好。学校对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采取量化考核的方式,直接与学生的期末成绩相关联。(2)使用校园运动APP后,学生认为能够使自己的运动时间变长、频次变多。学生希望学校利用校园运动APP为自己制定科学的运动计划,但是有一部分学生不同意学校利用校园运动APP监督自己进行运动。大学生对体育消费观念没有明确的认知,体育消费水平相对较低。(3)使用校园运动APP的学生认为校园运动APP并没有指导作用,并不能提供科学的运动计划,只是对自己进行监督。学生对校园运动APP的操作性和功能性持中肯态度,对使用效果持肯定态度。由于网络或手机硬件等问题,APP可能会出现卡顿、数据不精准、GPS无法定位等问题。(4)高校教师认为如果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校园运动APP,并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学生身体素质肯定会得到提高。校园运动APP成功的解决了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无人监督的局面。

段雪蓉[7](2019)在《云南省高校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其工作初期的职业认同度低不仅会导致部分辅导员缺乏工作热情,还会影响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甚至造成人才资源的流失。因此关注高校初任辅导员的职业认同的现状、了解影响高校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关键因素、提高其职业认同度不仅对初任辅导员的职业专业成长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稳定辅导员队伍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在要求。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对国内外关于职业认同的研究现状、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内涵、影响因素、结构维度、初任辅导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将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界定为工作年限低于四年的辅导员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可与赞许。本研究基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展开研究,并且结合党和国家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源发性、主导性与专门性的政策解读,为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研究构建了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将职业认同划分为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和职业行为这四个维度,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初任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度与人口学变量之间没有显着的差异。研究发现,云南省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整体程度偏高,但却存在职业认知不正确、职业意志不够坚定、职业知识能力欠缺、自我提升和发展的渠道有限等问题。云南省初任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度受到社会、学校与个人的影响。国家的方针政策、行政人员、专业教师与学生对其工作的支持度、学校的激励机制中的精神激励、家庭成员对其工作的支持度与初任辅导员自身的职业兴趣、职业情感和职业态度等对初任辅导员的职业认同的产生着正向的影响。针对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影响因素的分析,本研究提出从个体、学校与社会这三个维度出发以提高初任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就个体维度而言,在树立正确的职业认知的基础之上,初任辅导员应该培养自身良好的职业情感和职业意志并且构建出与辅导员职业相匹配的职业能力。就学校维度而言,在严格辅导员职业准入制度保障辅导员职业身份的基础之上,高校应该完善辅导员职业的培训机制以保障初任辅导员职业能力,在给予初任辅导员工作上的系统支持的同时为其提供良好的晋升发展空间。就社会维度而言,在给予初任辅导员积极的亲情支持的同时应该给予初任辅导员职业环境上的支持,以提升初任辅导员的职业认同。

张王勇[8](2019)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是指在中央政府支援政策的指导下,有关中央国家机关、内地省市和高等学校等机构通过提供资金、选派干部和教师、捐赠物资、培训干部和教师等方式,帮助西藏高等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政策性行为。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是“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方针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央政府统筹西藏与全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治理方式。从1958年西藏高等教育创建至今,中央政府始终重视和关心西藏高等教育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和支援措施,帮助西藏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支援政策及其实施贯穿于西藏高等教育从创建、发展到跨越的历史变迁中,并依据不同阶段的社会环境和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诉求不断地进行调整与改革,经过60余年的发展,支援政策及其实施逐渐制度化和规范化,成为了西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外部动力。系统梳理60年来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演变历程,总结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历史经验,揭示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动因与特征,探索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当前和今后进一步创新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内容,提高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系统梳理了 60年来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变迁过程,即依据支援西藏高等教育的政策制定背景、政策主要内容、支援形式及政策实施特征,将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探索阶段(1958—1979年)。这一阶段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动员特色,即通过中央政府的政治动员,内地省市和高校选派了大量毕业生和教师进藏支教,帮助西藏公学解决师资匮乏问题。同时在70年代中期,国家在支援筹建西藏师范学院的过程中开始探索对口支援模式。二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调整阶段(1980—2000年)。这一阶段中央政府不断创新支援形式,丰富支援内容,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体系初步成形。针对西藏高等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师资短缺、专业建设滞后等问题,中央国家机关开始加强对西藏高等教育的专项经费支持力度,教育部继续组织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并由以内地省市对口支援转向以内地高校直接对口支援,支援任务也从解决西藏高校师资短缺逐渐拓展至帮助西藏高校建设新专业、科研合作和培训教师等,中央组织部也开启了选派内地高校干部支援西藏高校政策。三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拓展阶段(2001年至今)。在延续上一阶段支援模式的基础上,支援工作向纵深发展,政策内容更为丰富,支援方式更加多样,支援政策及其实施体系趋于完善和成熟。在中央政府“科教兴藏”、“人才强藏”等战略的指导下,中央国家机关的专项经费支持政策及其实施逐渐制度化;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实施机制进一步完善,团队式对口支援制度基本形成,支援内容既包括以改善办学条件为主的硬件建设,也包括以提高管理水平、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为主的软件建设,支援方式逐渐拓展至捐助物资、互派干部、进行科研合作、培训教师、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和学术交流等;中央组织部推进实施高校干部援藏政策的力度不断强化,干部选派人数逐批次增加,政策及其实施的范围覆盖至西藏所有本专科院校;同时,相关内地省市也组织开展了对口支援西藏高校工作。本研究认为,60年来在中央政府支援政策的指导下,通过中央国家机关、内地省市和高校对相关政策的有效实施,西藏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教师学历层次、教学能力显着提升,西藏高校与内地省市和高校的联系日益紧密,双方合作交流日渐频繁。但是,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在制定、实施和评价等环节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如政策设计重视短期效应,缺乏长远规划,导致政策执行主体频繁更替,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政策制定中注重政治逻辑,忽视市场逻辑和教育逻辑,导致政策实施政治动员色彩较重,政策实施的主体动力不足,人员选派以管理干部为主而非专业技术人员为主;政策实施的决策机构繁多,部门林立,职责不明,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协调,政策规定不尽一致,阻滞了支援政策的顺利实施,降低了支援政策的有效性;政策及其实施的监督和评估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政策实施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导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变形、扭曲和走样。针对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中央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尤其要提高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一是加强政策的顶层设计,政策制定要坚持长期性、稳定性原则,将中央政策的支持、西藏高校的努力和内地高校的支援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推动西藏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二是政策实施主体要改变政策理念,增强政策执行的主动性,政策实施过程中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严格选派管理干部和教师,把提升西藏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核心。三是加强对支援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中央政府要制定统一的政策评估标准,通过科学有效的监督检查和督导评估,促进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修新路[9](2019)在《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化以多种具体形态存在于人类生活之中,同时又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生活范式,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改变着人类自身和客观世界。大学生文化,是大学生这一群体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包括大学生的价值体系、思维模式、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和他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成果,它直接引导和支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逐步展开关于大学生文化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大学生文化,科学引导和培育大学生文化的发展,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文化建设,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重要的历史使命,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艰巨的战略任务。引导大学生文化健康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创新路径,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本研究基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综合运用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主要采用文献研究、跨学科研究、实证研究以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大学生文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厘清了大学生文化的内涵,明晰了大学生文化与大学文化、大学校园文化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对大学生文化的分类、时代特征及其主要育人功能进行系统研究,找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和心理学视角下依托大学生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支点和理论契合,揭示大学生文化的育人本质。通过对中国大学生文化孕育、形成和演进历史过程的探究,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分析影响中国大学生文化的各种因素,进而总结揭示出大学生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找到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特点的历史渊源。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和个案分析,全面客观地把握了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的现状和特点,深入分析了其面临的机遇与困境。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大学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现状的审视,对影响中国大学生文化建设的原因进行剖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即:充分发挥我国先进文化优势作为大学生文化建设的根基;树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确定大学生自身需求是大学生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充分调动和积极利用社会外部和高校内部资源作为大学生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持和根本保障等。进而得出了加强大学生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等结论。

彭锦[10](2018)在《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三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对信息化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推动新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要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MOOC作为一种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深入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也是现代教育中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它具有大规模、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MOOC的应用和推广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扩大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有着巨大的作用。学分制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上其课程选择的灵活性、学习过程的指导性、弹性学制的机动性、学习内容的宽广性以及人才培养的适应性等特点而迅速地得到推广和不断的发展、完善,被世界各国高等学校采纳并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民办高等学校实行学分制面临着师资不足、教学资源匮乏等诸多困难,借助信息化手段,充分利用MOOC这一现代化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是解决民办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面临问题的有效办法。本论文运用文献分析法、调查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和网络学习法,基于MOOC这一视角,对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设计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论文首先音剖析了当前民办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面临的问题,如学科专业设置单一,课程面狭窄;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基本教学条件不够完善,管理水平相对滞后;学生选课盲目缺乏导向,学习自主性不强;制度不全与保障缺失等等。为了解决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实施面临的现实问题,论文提出利用MOOC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推进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改革。论文探讨了 MOOC的特征及对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实施的作用和影响,指出(1)MOOC为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的实施提供了更多优质课程资源,促进了精品课程建设,从而助推学分制改革;(2)MOOC为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的实施解决了优秀教师资源不足问题,提高了整体教师队伍质量;(3)MOOC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从而有利于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顺利推行。论文概括了当前民办高等学校运用MOOC推行学分制可以采用的几种模式:1)自助课程+课程证书认证模式;2)第三方课程平台选课+学校学分认证模式;3)联盟高等学校课程平台选课+高等学校间学分互认模式。并以D校为例,借助尔雅通识教育MOOC平台,设计了基于MOOC的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该方案对部分高等学校实行的购买第三方课程平台选课+学校学分认证模式的实践探索进行了概括、总结和提炼,上升到理论高度,以期为更多的民办高等学校进行基于MOOC的学分制改革提供参考。该方案对D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减少了必修课的比例,扩大了选修课的比例,并且以优质的、丰富的MOOC通识教育综合素养选修课程替代了原有的狭窄的、贫乏的跨专业选修课程,同时对学分管理及收费制度做了设计。为保证基于MOOC的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的顺利实施,论文还探讨了实施基于MOOC的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的保障策略,包括经费保障、制度保障、网络等后期服务和管理保障等。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有三点:(1)视角的创新。以MOOC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为切入点对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设计进行研究,构建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改革的全新模式和路径,这为探索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改革的新路子打开了视野。(2)内容的创新。论文以尔雅通识教育MOOC平台为依托,设计出基于MOOC的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这对创新民办高等学校的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方式具有开拓性意义。(3)方法的创新。本论文运用网络学习法,依据网络学习的特点进行MOOC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注重学生学习的广阔性、互动性、自由性和精服务,从而凸显了基于MOOC的学分制方案的优越性。本研究对深化民办高等学校的学分制改革,加快民办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推进民办高等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进程,促进民办高等学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河南财经学院校园网的规划与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南财经学院校园网的规划与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不良网贷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大学生不良网贷问题研究理论概述
    2.1 大学生不良网贷相关概述
        2.1.1 大学生网贷
        2.1.2 大学生不良网贷
    2.2 大学生不良网贷问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2.1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
        2.2.2 马克思主义消费观
        2.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学生不良网贷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3.1 大学生不良网贷的现状
        3.1.1 不法平台乱象丛生
        3.1.2 个人信息严重泄露
        3.1.3 极端事件频繁爆发
    3.2 大学生不良网贷的危害
        3.2.1 大学生价值观受到扭曲
        3.2.2 学生家庭经济压力骤增
        3.2.3 校园环境安全受到威胁
        3.2.4 社会稳定秩序受到影响
    3.3 大学生不良网贷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大学生缺乏正确价值观和安全意识
        3.3.2 部分家庭对大学生消费引导不力
        3.3.3 学校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不足
        3.3.4 相关部门对网络贷款管控缺失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学生不良网贷问题的解决对策
    4.1 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作用
        4.1.1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4.1.2 强化个人信用认知
        4.1.3 增强金融风险意识
    4.2 发挥家庭熏陶影响作用
        4.2.1 家长为子女树立正确消费榜样
        4.2.2 家长培养子女树立健康消费观念
        4.2.3 家长加强与子女沟通
    4.3 发挥高校教育培养作用
        4.3.1 加强大学生网络消费观教育
        4.3.2 加强大学生诚信观教育
        4.3.3 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4.3.4 构建良好校园文化环境
    4.4 发挥社会规范引导作用
        4.4.1 完善网络贷款平台管控办法
        4.4.2 发挥网络媒体正面导向作用
        4.4.3 推进“安全贷”进校园
        4.4.4 倡导可持续的适度消费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大学生网贷调查问卷
附录2 大学生网贷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2)大学生网络借贷行为问题现状及其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一项基于问卷调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现实背景
        2、项目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大学生网贷研究综述
        2、大学生网贷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3、网贷与社会工作研究综述
        4、国内外研究评述
    (四)理论基础
        1、三级预防理论的基本内容
        2、三级预防理论在大学生网贷行为问题介入中的适用性
    (五)研究思路
    (六)研究创新点
        1、研究视角有扩展
        2、研究理论更契合
        3、研究方法有拓展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调查对象与抽样方式
    (四)调查工具
        1、大学生网贷行为的测量工具
        2、大学生网贷行为影响因素的测量工具
    (五)施测方法与数据分析方法
        1、施测方法
        2、数据处理方法
三、大学生网贷行为问题的研究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与检验
    (二)大学生网贷行为的现状
        1、大学生网贷行为的总体分布
        2、大学生网贷行为的分类分布
    (三)大学生网贷行为的影响因素
        1、人口社会学变量的筛选
        2、自变量的筛选
        3、人口社会学变量和自变量对大学生网贷行为的影响
    (四)调查结论
        1、大学生网贷行为的现状
        2、大学生网贷行为的影响因素
四、大学生网贷行为问题的成因
    (一)人口社会学变量影响大学生网贷行为的成因分析
        1、性别影响大学生网贷行为的成因分析
        2、年级影响大学生网贷行为的成因分析
        3、婚恋状况影响大学生网贷行为的成因分析
        4、每月生活费影响大学生网贷行为的成因分析
        5、每月收支情况影响大学生网贷行为的成因分析
        6、兼职/勤工助学频率影响大学生网贷行为的成因分析
    (二)自变量影响大学生网贷行为的成因分析
        1、网贷态度影响大学生网贷行为的成因分析
        2、网贷风险感知影响大学生网贷行为的成因分析
        3、消费行为影响大学生网贷行为的成因分析
        4、自我控制影响大学生网贷行为的成因分析
        5、焦虑牢骚型家庭理财教育方式影响大学生网贷行为的成因分析
五、大学生网贷行为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一)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2、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
    (二)社会工作介入的策略与建议
        1、初级预防
        2、二级预防
        3、三级预防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图木舒克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综述
    一、相关概念的阐述
        (一)教育信息化
        (二)基础教育信息化
        (三)绩效评价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绩效评价研究
        (二)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研究
第三章 图木舒克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图木舒克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建立的依据、原则与方法
        (一)图木舒克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建立的依据
        (二)图木舒克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
        (三)图木舒克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建立的方法
    二、图木舒克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
        (一)初步确定图木舒克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
        (二)图木舒克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的修订
    三、图木舒克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二)构造判断矩阵
        (三)层次单排序、一致性检验和实现
        (四)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及其实现
第四章 图木舒克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
    一、研究过程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三)数据的处理
    二、图木舒克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现状
    三、图木舒克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不同维度情况分析
        (一)信息化组织管理建设与规划
        (二)信息化设施
        (三)信息化资源
        (四)信息化应用
        (五)信息化素养
    四、图木舒克市不同学校间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的对比分析
        (一)信息化组织管理建设与规划分析
        (二)信息化设施分析
        (三)信息化资源分析
        (四)信息化应用分析
        (五)信息化素养分析
        (六)图木舒克市不同学校间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的比较分析总结
    五、图木舒克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问题分析
        (一)信息化组织管理建设不完善
        (二)信息化设施城乡之间的差距比较大
        (三)信息化资源不足,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四)信息化意识还比较浅薄,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不够
        (五)整体信息化素养能力偏低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所建构的图木舒克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指标体系比较完善,可用性比较强
        (二)图木舒克市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现状整体处于良好的状态
        (三)图木舒克市基础教育信息化五个方面发展不均衡
        (四)图木舒克市不同学校间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差异比较明显
    二、图木舒克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改进建议
        (一)完善信息化组织管理建设
        (二)减小城乡间的差距,重视信息化设施的维护和更新换代
        (三)增加经费投入,增强数字化和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
        (四)制定评价与奖励机制,加大培训力度,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五)高质量的增强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素养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图木舒克市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函
    附录2 图木舒克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终稿
    附录3 图木舒克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研究——校长问卷
    附录4 图木舒克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研究——信息技术教师问卷
    附录5 新疆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研究——非信息技术教师问卷
    附录6 新疆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研究——学生问卷
    附录7 图木舒克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三级指标绩效得分统计表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4)河南高校图书馆人工智能准备度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2 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人工智能
        2.1.2 准备度
        2.1.3 图书馆人工智能准备度
    2.2 相关模型
        2.2.1 TAM技术接受度模型
        2.2.2 DOI创新扩散理论
        2.2.3 TOE技术组织环境框架
3 图书馆人工智能准备度评价指标体系
    3.1 图书馆人工智能准备度评价指标
        3.1.1 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3.1.2 评价指标的选择
    3.2 指标调整与权重确定
        3.2.1 指标调整
        3.2.2 确定权重
4 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
    4.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4.1.1 问卷设计
        4.1.2 数据收集
    4.2 数据分析
        4.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2 信度分析
        4.2.3 效度分析
        4.2.4 各高校图书馆人工智能准备度计算结果
        4.2.5 基于各指标的人工智能准备度分析结果
        4.2.6 基于各高校的人工智能准备度分析结果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建议
    5.3 研究局限与展望
        5.3.1 研究局限和不足总结
        5.3.2 研究展望及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书馆人工智能准备度评价指标体系专家调查问卷 1
附录B 图书馆人工智能准备度评价指标体系专家调查问卷 2
附录C 河南高校图书馆人工智能准备度问卷调查
个人简历
致谢

(5)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思路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消费与消费观的实质
    第一节 消费的实质
        一、消费的内涵
        二、消费的实质
    第二节 中西消费观概观
        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消费观
        二、西方消费观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消费观
        一、“为人的消费”消费观
        二、生产与消费的辩证观
        三、消费与闲暇的辩证观
    第四节 消费观的实质
        一、消费观的内涵
        二、消费观的实质
第三章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
    第一节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内涵
        一、消费观教育
        二、大学生消费观教育
    第二节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同一性
        一、目标存在内在契合性
        二、内容上具有相辅相成性
        三、方法上具有内在一致性
    第三节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目标和原则
        一、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目标
        二、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原则
第四章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节 应对现实挑战的需要
        一、消费主义话语的挑战
        二、多元价值观的挑战
        三、市场经济的挑战
    第二节 培养时代新人的需要
        一、大学生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强大力量
        二、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的“拔节孕穗期”
第五章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现状
    第一节 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现实表现
        一、生存消费比重最大
        二、人际消费网络化
        三、消费支付无现金化
    第二节 大学生消费观的特点
        一、传统勤俭节约观仍为主流
        二、理性消费观为主导
        三、非理性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第三节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消费观教育内容空泛
        二、消费观教育活动开发不够
        三、校内健康消费环境管理不严
        四、消费观教育职责不明
        五、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淡薄
第六章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对策
    第一节 丰富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内容
        一、克勤克俭教育
        二、理性消费观教育
        三、适度消费观教育
        四、绿色消费观教育
        五、发展型消费观教育
    第二节 拓展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渠道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二、借助活动载体融入校园文化
        三、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作用
        四、借力网络载体构建网络消费观教育阵地
    第三节 凝聚消费观教育力量
        一、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二、发挥管理人员的管理育人作用
        三、激发大学生参与消费观教育的积极性
    第四节 选好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时机
        一、新生入学教育阶段抓实预警教育
        二、奖助学金评选前后做好扶贫教育
        三、职业价值观教育阶段抓好生涯教育
    第五节 构建家校社会协同的消费观教育氛围
        一、家庭成员内部要加强思想沟通
        二、提高高校消费观教育话语的引领实效
        三、社会舆论要唱响主旋律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6)基于校园运动APP的郑州市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课外体育活动的概念界定
        2.1.2 运动APP的概念界定
        2.1.3 校园运动APP的概念界定
    2.2 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与作用
    2.3 校园运动APP的功能特点与作用
    2.4 国外研究现状
    2.5 国内研究现状
        2.5.1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研究
        2.5.2 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
        2.5.3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传统管理模式的研究
        2.5.4 校园运动APP管理模式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的研究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逻辑分析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
        4.1.1 大学生课外生活方式
        4.1.2 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
        4.1.3 大学生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
        4.1.4 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段
        4.1.5 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方式
        4.1.6 大学生不愿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
    4.2 使用与未使用校园运动APP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情况
        4.2.1 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频次
        4.2.2 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运动量
        4.2.3 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情况
        4.2.4 大学生对校园运动APP制定运动计划的态度
        4.2.5 大学生对学校监督自己体育运动的态度
        4.2.6 使用与未使用校园运动APP效果差异性分析
    4.3 校园运动APP管理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情况
        4.3.1 大学生完成校园运动APP任务的体育活动项目
        4.3.2 大学生对学校设定运动任务的完成情况
        4.3.3 大学生对校园运动APP的态度
        4.3.4 使用校园运动APP为大学生带来的益处
        4.3.5 大学生使用校园运动APP过程中的问题
        4.3.6 大学生使用校园运动APP的效果
        4.3.7 大学生完成校园运动APP任务后的体育活动情况
    4.4 高校教师对校园运动APP的态度
        4.4.1 教师对大学生使用校园运动APP后的效果认知
        4.4.2 教师对大学生使用校园运动APP的考评
        4.4.3 教师对校园运动APP的满意度
        4.4.4 学校方面使用校园运动APP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加强学校体育管理
        5.2.2 解决目前校园运动APP中存在的不足
        5.2.3 加强高校校园运动APP配套设施建设
        5.2.4 完善校园运动APP的功能
        5.2.5 加强医务监督和运动保障
        5.2.6 普及使用校园运动APP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云南省高校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二)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面临诸多现实问题的关切
        (三)云南省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研究空间较大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职业认同研究现状
        (二)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现状
        (三)初任辅导员研究现状
        (四)研究评述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五、研究创新点与重难点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重难点
第一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与政策依据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高校辅导员
        二、初任辅导员
        三、职业认同
        四、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二、自我效能感理论
        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第三节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依据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源发性政策解读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导性政策解读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专门性政策解读
第二章 云南省高校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现状的调查分析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二、问卷编制
        三、统计工具
        四、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第二节 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统计情况分析
        二、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现状分析
        三、初任辅导员与非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差异分析
        四、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第三节 云南省高校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云南省高校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现状
        二、云南省高校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云南省高校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社会因素
        一、职业声望
        二、国家方针政策
        三、家庭因素
    第二节 学校因素
        一、激励机制
        二、行政人员、专业教师与学生对初任辅导员工作的支持度
        三、组织文化
    第三节 个人因素
        一、职业情感
        二、职业兴趣
        三、职业态度
    第四节 其他因素
        一、教师期望
        二、兼职辅导员工作经历
        三、价值观
    第五节 研究结论
        一、精神激励对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产生正向影响
        二、行政人员、专业教师、学生与家庭成员对初任辅导员工作的支持度正向影响初任辅导员的职业认同
        三、职业情感对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产生正向影响
        四、职业兴趣对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产生正向影响
        五、职业态度对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产生正向影响
        六、控制变量与研究变量之间的比较
第四章 提升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策略
    一、个体维度的自我提升是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前提
    二、学校维度的有效保障是提升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的核心
    三、社会维度的支持体系是培养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基础
参考文献
附录 A: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 B:访谈提纲
附录 C:高校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访谈记录
附录 D:观察对象基本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史料来源与研究现状
        (一) 史料来源
        (二) 研究现状
    三、核心概念与研究阶段界定
        (一) 核心概念界定
        (二) 研究阶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一、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理论依据
        (一) 实现民族平等与共同发展是制定支援政策的主要目标
        (二)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制定支援政策的内在要求
    二、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现实依据
        (一) 西藏高等教育特殊的地位要求中央政府给予重视
        (二) 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性需要中央政府的帮扶
第三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探索阶段(1958—1979)
    一、探索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帮扶民族地区创建高等教育
        (二) 和平解放时期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教育进行帮扶
        (三) 西藏高等学校在创建过程面临着师资匮乏问题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一) 动员内地大学生长期支援西藏公学
        (二) 上海市选派教师支援西藏师范学院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一) 进藏建藏成为早期援藏工作的主导思想
        (二) 政策实施体现出浓厚的政治动员色彩
        (三) 开始探索对口支援模式
    四、探索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 推动了西藏高等教育快速起步
        (二) 帮助西藏初步建立起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三) 打开了西藏高校与内地的交流合作关系
第四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调整阶段(1980—2000)
    一、调整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一) 中央政府加强了对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帮扶
        (二) 加快发展西藏高等教育成为中央西藏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 西藏高等教育加快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一) 中央国家机关制定特殊政策帮扶西藏高等教育
        (二) 教育部继续组织内地省市和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三) 中央组织部组织内地高校选派干部支援西藏高校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一)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体系初步成形
        (二) 对口支援政策实施机制趋于合理
        (三) 支援政策制定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
    四、调整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 西藏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二) 西藏高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
        (三) 西藏高校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四) 西藏高校自我发展意识增强
第五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拓展阶段(2001至今)
    一、拓展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一) 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民族高等教育的帮扶
        (二) 中央对西藏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三) 实现西藏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一) 中央国家机关加大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帮扶
        (二) 中央组织部的高校干部援藏政策不断加强
        (三) 教育部组织内地高校强力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四) 相关内地省市组织开展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一) 支援政策体系趋于成熟
        (二) 支援政策实施机制不断健全
        (三) 配套政策措施逐步完善
        (四) 对口支援逐渐向对口合作转移
    四、拓展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 西藏高校树立起了现代化办学理念
        (二) 西藏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三) 西藏高校办学规模和层次稳步提高
        (四) 西藏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着提升
        (五) 西藏高校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增强
第六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动因与特征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动因
        (一) 外部动力因素
        (二) 内部动力因素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特征——以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为例
        (一) 路径依赖是公共政策变迁的主要特征
        (二) 路径依赖下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的变迁过程
        (三) 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
第七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绩效与问题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绩效评估
        (一) 推动了西藏高等教育的全面快速发展
        (二) 提升了支援高校的综合办学能力
        (三) 促进了全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和边疆安全稳定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 政策制定多头管理与政策资源配置不足
        (二) 部分执行主体动力不足及政策执行失真
        (三) 政策监控和评估缺乏制度规范
第八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创新面临的挑战
        (一) 加快内涵建设是当前西藏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
        (二) 支援政策目标、任务与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策略
        (一) 加强各政策部门的协调与配套政策制定
        (二) 增强政策执行主体自觉性及执行力度
        (三) 健全政策监控和评估工作机制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9)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缘起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2.1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1.2.2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1.3 研究的内容和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的基本方法
        1.4.1 文献研究方法
        1.4.2 跨学科研究法
        1.4.3 问卷调研法
        1.4.4 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2 大学生文化的基本理论概述
    2.1 概念的厘定与辨析
        2.1.1 大学生文化概念的厘定
        2.1.2 大学生文化的分类和内容
        2.1.3 大学生文化与相关概念辨析
    2.2 大学生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
        2.2.1 大学生文化的基本特征
        2.2.2 大学生文化的主要功能
    2.3 大学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契合
        2.3.1 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下大学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2.3.2 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2.3.3 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2.4 大学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作用
        2.4.1 大学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积极作用
        2.4.2 大学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消极作用
3 中国大学生文化的历史演进
    3.1 古代中国学生文化的萌生
        3.1.1 古代中国学生文化的孕育
        3.1.2 古代中国大学生文化的时代特征
    3.2 近代中国大学生文化的转型
        3.2.1 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大学生文化
        3.2.2 民主革命影响下的中国大学生文化
        3.2.3 近代中国大学生文化的时代特征
    3.3 现代中国大学生文化的发展
        3.3.1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大学生文化
        3.3.2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大学生文化
        3.3.3 现代中国大学生文化的时代特征
4 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的现状
    4.1 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4.2 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的时代特色
        4.2.1 新时代“追梦”文化特色鲜明
        4.2.2 彰显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4.2.3 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文化
        4.2.4 大数据时代下主动开展文化实践与文化创新
    4.3 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的具体表象
        4.3.1 政治文化: 参与积极并日趋理性
        4.3.2 学习文化: 尚学与致用共存互促
        4.3.3 恋爱文化: 传统观念下逐渐开放
        4.3.4 网络文化: 诉求多元并日益丰富
        4.3.5 生态文化: 知行脱节但走势向好
    4.4 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的现实困境
        4.4.1 传统文化受到巨大挑战
        4.4.2 远大理想模糊,功利心态增强
        4.4.3 集体观念淡化,个人主义凸显
        4.4.4 大学生文化内部存在结构性矛盾
        4.4.5 大学生文化并未受到足够重视
5 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的影响归因
    5.1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的影响
        5.1.1 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
        5.1.2 不良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5.2 社会外部因素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影响
        5.2.1 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
        5.2.2 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
        5.2.3 网络等新媒体的影响
        5.2.4 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
    5.3 高校内部因素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的影响
        5.3.1 学校办学理念的影响
        5.3.2 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
        5.3.3 学生朋辈交往的影响
        5.3.4 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
    5.4 大学生自身因素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的影响
        5.4.1 大学生生理特征的影响
        5.4.2 大学生心理特征的影响
6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新时代中国大学生文化的建设路径
    6.1 在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下加强大学生文化建设
        6.1.1 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展大学生文化建设
        6.1.2 继承光荣的革命文化开展大学生文化建设
        6.1.3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大学生文化建设
    6.2 以大学生自身需求为出发点加强大学生文化建设
        6.2.1 确立大学生在大学生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6.2.2 明确全面发展是大学生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
        6.2.3 推动大学生主动自觉的开展自身文化建设
    6.3 积极调动社会外部因素加强大学生文化建设
        6.3.1 加强国际交流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6.3.2 形成社会合力为大学生文化发展提供保障
        6.3.3 营造丰富多元的环境和健康的网络氛围
    6.4 充分利用高校内部资源加强大学生文化建设
        6.4.1 用卓越的大学文化引领大学生文化的主流
        6.4.2 用高尚的教师文化带动大学生文化的提升
        6.4.3 用出色的课程文化提升大学生文化的素养
        6.4.4 用多彩的校园文化丰富大学生文化的内涵
        6.4.5 用丰富的实践文化拓展大学生文化的领域
        6.4.6 用优秀的网络文化滋养大学生文化的成长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状况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点
        1.4.2 研究的难点
        1.4.3 研究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解析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MOOC的定义
        2.1.2 民办高校的概念
        2.1.3 学分制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多元智能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2.3 网络学习环境理论
3 民办高校实施学分制面临的问题基于四所民办高校的调查
    3.1 基于四所民办高校的调查
        3.1.1 调查对象、方法和过程
        3.1.2 调查内容和结果
    3.2 民办高校实施学分制面临的问题分析
        3.2.1 学科专业设置单一,课程面狭窄
        3.2.2 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3.2.3 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3.2.4 基本教学条件不够完善,管理水平相对滞后
        3.2.5 学生选课盲目缺乏导向,学习自主性不强
        3.2.6 制度不全与保障缺失
4 MOOC的特征及其对民办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影响
    4.1 MOOC的特征
        4.1.1 大规模
        4.1.2 开放性
        4.1.3 个性化
    4.2 MOOC的技术背景
        4.2.1 MOOC平台的功能
        4.2.2 MOOC平台的基本技术架构
    4.3 MOOC对民办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影响
        4.3.1 现实与契机
        4.3.2 MOOC促进民办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几种模式
        4.3.3 MOOC对民办高校学分制改革的积极作用
        4.3.4 民办高校利用MOOC进行学分制改革的有利条件
5 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设计——以D校为例
    5.1 D校的基本情况
        5.1.1 学校概况
        5.1.2 D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
    5.2 D校基于MOOC的学分制方案设计
        5.2.1 指导思想
        5.2.2 设计原则
        5.2.3 设计思路
        5.2.4 方案构架
6 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实施的保障策略
    6.1 制度保障
        6.1.1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6.1.2 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
        6.1.3 建立健全导师制
        6.1.4 建立健全收费制度
        6.1.5 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
    6.2 经费保障
    6.3 后勤保障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设计访谈提纲
附录二: 民办高校学分制实施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三: 超星尔雅综合素养选修课目
附录四: 尔雅通识教育网络课程平台介绍
附录五: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河南财经学院校园网的规划与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不良网贷问题研究[D]. 曲娜. 东北电力大学, 2020(12)
  • [2]大学生网络借贷行为问题现状及其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一项基于问卷调查的研究[D]. 戴杨文意.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图木舒克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研究[D]. 吴雪敏.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4]河南高校图书馆人工智能准备度调查与分析[D]. 刘思佳. 郑州大学, 2020(02)
  • [5]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研究[D]. 邱海燕. 湖北大学, 2020(01)
  • [6]基于校园运动APP的郑州市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研究[D]. 秦慧娜. 河南大学, 2019(01)
  • [7]云南省高校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D]. 段雪蓉.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D]. 张王勇.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9]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研究[D]. 修新路.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10]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设计研究[D]. 彭锦. 武汉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河南财经大学校园网的规划与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