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两路英雄各有千秋

评价:两路英雄各有千秋

一、评估:两路英雄各显神通(论文文献综述)

冯晓昕[1](2020)在《“文化双创”背景下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民俗文化传播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文化双创”思想,为我国文化转型、传统文化复兴提供了思路和方向。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在2006年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千年的传承中吸纳了中原地区的特色民俗和历史文化,不仅极具艺术价值,还是民间文化与民族信仰的载体。一张张木版年画即传播中原特色民俗的媒介,每张年画都有它的“能指”与“所指”,是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缩影。在木版年画逐渐退出现代生活的境况下,如何做好民俗文化传播,让人们了解到这些优秀文化内涵,使年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促进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振兴,是文章写作的目的。文章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实地调查法和访谈法,走访了开封市和朱仙镇主要的木版年画店,并对其传承人进行了深度访谈。运用传播学、民俗学、符号学的相关理论开展研究。文章首先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播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在第二章中,从符号学的角度对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民俗文化的传播内容进行解读,阐释木版年画民俗文化符号的意义,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对接;第三章和第四章在调研的基础上对其传播现状进行研究,并指出目前传播中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第五章分析了“文化双创”思想对木版年画传播的启示,从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传播对象四个方面提出了策略指导。年画艺人和媒体要做好传播“把关人”;树立“口碑传播”、“仪式传播”、“故事传播”、“品牌传播”和“文旅融合传播”理念;要多手段并用,丰富内容形式,做好大众传播“议程设置”;要建立网络数据库,发挥新媒体传播力量;培养受众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在社会形成对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价值认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民俗文化的传播发展,就要在文化双创思想的指导下,做好“转化”、“活化”和“创化”,弄清发展脉络、挖掘文化内涵、了解传播现状、凸显时代价值、创新传播方式、打造文化品牌、树立文化自信,推动传统文化的复兴发展。

陈霖[2](2019)在《书院文化背景下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文中研究表明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纲要指出: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课程权力开始下放,校本课程开发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开展。但时至今日,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研究大都停留在理论阶段,很多学校的校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自身资源特点。笔者对所执教中学的“书院文化”教育理念进行解读:对于教师而言,教学生做人及做学问;对于学生而言,求学与做人融为一体。笔者发现这与课改中“立德树人”教育目的及具体表现“核心素养”的许多方面不谋而合。笔者尝试以书院文化为背景进行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为后继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实践者提供案例参考。本研究以《花能解语》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为例,首先通过大量的文献梳理,明确书院、书院文化、课程、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等含义及相关理论。接着以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学校内外资源进行调查,对教师爱好、专长,学生兴趣、需求进行评估,确定进行《花能解语》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然后主要用行动研究法,在书院文化背景下,从课程目标设置、教材内容选择、课程组织到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将外国引进的课程开发的概念和程序与书院精神、制度、组织相结合,使课程开发凸显学校文化特色,课程开发本土化,为书院文化注入新思想、新内容,书院文化得以创新、传承。

白璐[3](2019)在《汉末魏晋时期侠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末魏晋时期,天下疲敝,群雄蜂起,除“少尚游侠,长乃折节”的旧现象外,士族子弟们进行了一次“价值取向的再选择”,开始自发或被迫地习武、崇侠、从军,走入了武侠的行列。侠群体的存在和发展呈现出复杂的过渡形态。通过剖析这一时期历史文献上的侠士史传资料,勾勒时期内真实存在过的侠形象和侠现象,并希冀通过这种描画呈现出“侠”这一群体在汉末魏晋时期这一混乱时期的活动轨迹,揭示侠群体上下分化和自我变质的趋势与动力。并以发掘文学作品中的侠形象为基点,窥探文人慕侠心态下的心理寄托。庶族出身的民间侠重新活跃;豪侠势力作为这一时期侠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风起云涌;形形色色、结构各异的侠组织渗透各阶层。此际豪家侠们习武、行侠、结客这些传统侠活动带有较强的功利色彩,他们借助本身的财力、势力去扩展豪侠社交,发展起来的侠集团则又为敛财、军备而进一步开展行动。这类人的大量涌入,使得侠群体的结构和成分进一步变得复杂,内部矛盾尖锐起来。一方面,他们的涌现挤压了底层侠士的活动空间,豪家侠们良莠不齐的素质也一定程度上使得“侠”在民间污名化更甚;但另一方面,豪家侠对草根侠士们的接纳和收编,也为底层游侠们容身和上升提供了很好的出路。在以“豪侠共同体”为主要形式的侠集团中,侠士们各有所“私”而选择符合他们价值观的首领,归附于有地位权势、分配资料的首领名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若集团规模发展、目标改变,他们和首领的关系还可能将背负上君臣色彩,具有了道德伦理的约束意义。健侠董卓、豪侠袁绍、轻侠曹操三人较好地形成了上规模、有重大影响力的豪侠共同体,且其豪侠共同体形成、运作、发展的道路有迹可循;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大政权形成发展过程中,也有侠群体参加和变质的典型现象。在崇“义”的整体社会氛围中,侠者们开始为“侠”这个身份去争取认同。受到了整个社会风气的渐染,形成了以“忠义”为核心的侠观念。侠的目光开始被君臣之义所囿,但侠的精神格局也随之被打开,后世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精神的微弱火苗便是在这时燃起了。“游侠热”在文学领域多有反映。该时期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侠形象主要有三类,即:报国救民的游侠健儿,悲壮义烈的英雄侠士,风流名士与浮靡贵族。汉末魏晋时期侠风余韵流绵不绝,为后世诗歌创作、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都留下了独特的审美参照。在汉末至东晋覆灭这一时期内,受到社会现实和时代取向的影响,侠形象审美经历了从刚向柔的变化,侠精神理念也从追求平等自由的“义气”向着士大夫文化改造过的“忠义”乃至贵族享乐生活的标榜畸变。侠群体和侠文化也在当时上层社会氛围产生的柔媚倾向下经历了改变和逃避,丰富了自我的内涵外延,也模糊了侠的精神气质,为后世侠再次受到上层文化的抛弃,并自我分化而回归底层民间,而埋下了伏笔。现代社会中侠作为一个标志性人群生存的土壤几乎彻底不复存在。剖析侠文化中积极的因素,并通过新时代下的改造,使之转化为更加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民族新质,乃至提高民族自信心,还需对传统文化自身进行客观性、革新性的扬弃。

黄金萍[4](2018)在《唐浩明历史小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历史小说是指现代作家根据自身对中华民族历史的理解、想象及建构,在遵循历史真实的前提下进行审美创造的一种现代叙事形式。现代历史小说因其特有的思想、文化与艺术魅力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唐浩明的历史小说则是当代历史小说谱系中至为重要的一环。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唐浩明以晚清人物为题材的三部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旷代逸才·杨度》以及《张之洞》。本论文从唐浩明及其创作的小说切入,从社会视角、文化视角、历史视角、心理学视角以及文学视角展开探讨与分析。论文分为七个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绪论围绕唐浩明晚清题材历史小说这一特定文学与文化现象,考察论文选题的缘起与意义。论文首先阐述了“现代历史小说”的基本特征、社会功能以及审美价值等基本理论问题,尤其是追溯了在现代以来“启蒙思想”的影响下,曾国藩、杨度、张之洞这三位一直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百年历史着述中评价标准的变化。同时,通过探讨新时期以来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路径以及晚清题材历史小说的独特意义,指出唐浩明晚清题材历史小说所蕴含的主体意识、思想内蕴、传统资源以及价值评判等多方面的意义。其次,通过回顾现代历史小说研究史尤其是新时期唐浩明历史小说研究的历史,指出当前历史小说相关研究的整体情况与存在问题。最后,就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作细致的说明。论文第一章“思想解放与社会转型”主要从三个方面分述唐浩明历史小说创作的动因:社会思想的逐步解放推动了历史敏感题材在文学表现上的进一步松动,“文化热”与寻根思潮的兴起为唐浩明小说创作的民族文化表现提供了借鉴资源,全球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紧迫性为唐浩明的创作设置了宏阔的世界背景并提供了文化现代转化的文学表现的原动力。论文第二章“史传情结与对话精神”重点阐述唐浩明本人在历史小说创作上主体性的自觉,并将作家的这种主体自觉意识划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在敬畏真实的史学态度下进行合理虚构与想象的自由;二是坚持对传统文化保持敬畏之心并将文化担当精神贯穿于三部作品的创作之中;三是坚持对笔下历史人物进行心灵层面的分析与人性层面的对话。论文第三章“入世追问与文化重构”着重探讨小说文本所包含的思想文化内涵,先是分析唐浩明晚清题材历史小说中是如何表现近代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曲折历程的,继而探讨在本土视野下唐浩明小说是如何弘扬湖湘地域文化的特色的,以及如何表现传统文化应对西方挑战时的近代转化与生存追问的。论文第四章“范式转化与经典传承”主要对唐浩明创作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资源多方面借鉴的经验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诸如对“史传文学”资源的充分借鉴、对古典小说资源的自觉传承以及对民间文学资源的有效利用等等,重点是通过细致的文本细读挖掘唐浩明历史小说对于传统文学资源的全面借鉴与创新发展。论文第五章“类型比较与风格异同”主要是基于个案分析与比较研究的视野,将唐浩明的历史小说同当代其他有影响力的典型作家作品进行比较,从而厘定唐浩明小说的文学价值与文化意义,具体内容是通过与二月河历史小说的比较,考察二者在通俗化叙事方面的趣味差异;通过与高阳历史小说的比较,考察二者在晚清题材表现上的共性特征与个性差别;通过与刘斯奋历史小说比较,考察二者在文人题材历史小说上的异同。在结语部分,主要是立足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新世纪大背景,综合上文内容,分析唐浩明晚清题材历史小说的典范性意义与创作经验推广的可能性,同时也正视其创作本身的一些缺陷与不足,包括思想内涵上的某些偏失、部分章节叙事艺术上的薄弱以及语言表达上的拘谨等等,以期为新世纪历史小说的进一步繁荣奠定坚实的基础。

丛皓[5](2018)在《首届“汉教英雄会”夏令营比赛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由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主办的首届“汉教英雄会”夏令营是在前两届“孔子学院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学大赛基础上全面升级而来。该赛事是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最高级别的比赛,也是汉语教学界的一项盛事。2017年全国共有84所高校的700名选手参加了此次比赛。该赛事是一次从整体上带动汉硕生语言文化素养及教学实践能力提高的有效尝试。其夏令营阶段四场比赛也成为研究汉硕生能力特点的宝贵资料。本文对该赛事及选手表现进行的分析,以及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国际汉语教学及汉语国际推广研究。论文主要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现状、研究重点及研究方案等基本情况。正文部分从汉硕教学比赛渊源、“汉教英雄会”比赛意义、赛事状况、比赛内容、参赛选手表现、能力及其启示等角度具体分析首届“汉教英雄会”比赛,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概述了汉硕生教学比赛情况,梳理了“孔子学院杯”和“汉教英雄会”的基本情况。第二、三、四部分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着重分析参赛选手在四场电视比赛中的表现,一是考察外籍选手的汉语表现情况,二是分析中外选手对中华文化常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掌握情况,三是探讨中外选手的汉语教学能力及才艺特长情况。第五部分主要是对比赛和选手的评价以及比赛对汉硕人才培养的启示。分析电视比赛的效果,并对主办方办赛、各培养院校备赛、选手参赛等方面提出建议,最后提出首届“汉教英雄会”比赛对汉硕人才培养的启示。结语部分在梳理全篇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首届“汉教英雄会”比赛对汉硕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思路。

张一龙[6](2018)在《中国特高压(下)——来自山西的追寻与眺望》文中认为你去向何方是点亮街道两旁哨兵般站立的路灯还是蒸腾百姓餐桌上扑鼻的香气是启动翱翔太空的强劲动力还是爆发出机器的咆哮轰鸣这些都不重要你终究是凝结心血和汗水的奇迹那文明天地中最瑰丽的是怦然跃动的光明之心——题记第十章从太行到吕梁2006年和2014年是山西特高压发展的两个重要节点。2006年8月9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

杨志敏[7](2017)在《黄河流域道情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道情戏作为戏曲的一个类别,清初已有剧种形成,是由曲艺道情或皮影道情受当地戏曲、民歌等艺术形式影响,以代言体方式搬上舞台的剧种统称。据统计有八仙戏、蓝关戏、渔鼓戏、太康道情戏、晋北道情戏等20种,分布于山东、河南、安徽、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内蒙古、甘肃等省(自治区)。道情戏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宗教文化与戏曲艺术结合的典型范式,至今仍活跃在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本文在借鉴、吸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广泛系统搜集资料,结合重点剧种的田野调查,深入考察道情戏现状。打破以往以单一剧种或剧团为主的研究局面,将道情戏系统置于全国戏曲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对其发展阶段、班社剧目、音乐舞美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梳理及分析。并从文化地理学、宗教学、社会学以及民族音乐学的角度出发,综合概括黄河流域道情戏的文化品格和审美特征。同时结合当下的“非遗”保护热潮,寻求黄河流域道情戏的生存之道,为传统戏曲的现代化转型提供可资借鉴的途径。

陈栋[8](2017)在《大结构与微权力:俐侎学生教育生活与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文中认为“俐侏人”是世居于云南省临沧市的一个彝族支系。在其长期对外封闭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了族群独特而又相对独立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文化系统。通过对相关历史和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并结合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对俐侏本土文化研究人员进行的深度访谈和对俐侏本土文物进行的归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俐侏人的族群渊源、地域分布和人口流动等社会情况,以及俐侎人的民间信仰、节庆礼仪、生活方式、族群语言等文化特征。由于自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俐侏社会的封闭状况逐渐被打破并进入急剧变化期,因此很多社会矛盾如民族识别的遗留问题、独特文化的消亡问题等开始凸显。俐侎地区的学校教育正是在这种区域社会变迁和族群存续困境的大背景下,得以大力推进和整体变革的。通过对俐侏地区的十余所学校进行参与式观察,对相关教师、学生、教育管理人员和其他社会人士进行深度访谈,可以发现俐侎地区学校复刻了国家教育的普遍模式并鲜有区域和民族特色,具有维稳和支边的地方性意义。而俐侎地方教育中的本土课程和地方知识等本土化努力均行动迟缓且权力微弱。俐侎地区学校教育的内容及形式通过俐侏学生和学校教师为载体,向俐侏人的社会生活渗透;同时俐侏社会中的组织型和个体型力量,又对俐侏学生的教育成就、俐侏地区学校的整体发展产生支持和制约作用。镶嵌于俐侎社会场域中的教育场域自在且自为地与周遭社会环境进行规则和资源的互换与对流。俐侎族群的早恋早婚、懒散宽松的文化习性和害羞腼腆、实用实际等心理习性,与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本匮乏等知识因素、打工潮和精准扶贫等时代因素、外向型和去民族化等教育体制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了俐侏学生的教育成就。在俐侎族群文化场域与惯习的作用下,绝大多数俐侎学生得到了家庭、社会对他们教育成就获得方面的纵容与护佑,而这种文化机制恰恰形成了一个社会闭环,维持了俐侏族群的人口和文化的再生产。在空间、时间和意义上都已深埋入俐侎族群生活场域的国家教育体制,通过在这个民族、边疆、农村三重边缘化的区域社会中,传播和制造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等意识形态共识,从而达成维稳和接轨的功能。少数俐侏学生在结构化的教育及社会环境中,通过身份、行为和观念三个维度上的微权力运作,利用和转化了家庭、学校的各种规则与资本,达成了对族群传统社会、文化和心理结构的抵制与反哺,迎合了主流价值观和教育成就体系的偏好,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成就,并与其他学生一起推动了区域社会变迁。基于以上调查分析,并对研究者在田野和书斋中的双向建构过程进行反思,可以尝试构建一种中层理论意义上的区域教育社会学。

刘善兴[9](2016)在《梅花俏》文中研究指明梅花梅花满天下,愈冷她愈开花。梅花坚韧象征我们,巍巍的大中华。看啊遍地开了梅花……——邓丽君演唱《梅花》歌词俺爹1掌灯时分,一进家门,我就被俺爹五花大绑,捆了个结结实实。虽在预料之中,却又措手不及。我极力挣脱,挣脱了又怕惹爹更恼火,挣挣扎扎推推攘攘中,恳切地叫着,爹,您听我说……你给我闭嘴!毁婚约,践踏族规,谓之不忠;违父命,私逃离家,谓之不孝;不忠不孝,理当家法惩处;身为族长,不严惩逆子,我何

周毅[10](2015)在《医疗体制改革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与世界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医疗资源稀缺性和失衡性问题尤其突出。“新医改”实施方案摸石过河,成效甚微。一是医疗资源布局、配置及结构不合理问题尚未根治,医疗资源地域、城乡和人群差别失衡局面依旧,国民健康不确定因素增多,人均医疗资源占有量居于世界下游水平,医疗资源约束性不断增强,难以维持中等发达国家的健康水平。二是银发浪潮压力巨大,财政投入不足,“泛市场化”取向的“旧医改”产生恶果,“看病难看病贵看不好病”等问题普遍存在。三是外部效应导致利益外溢性现象,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协同整合效果差,供需双方利益集团内外摩擦,引发各类矛盾,加剧原本紧张的医患供需矛盾,由可为社会所承受到难以承受,市场机制、政策调控、法规契约三法失灵,后续发展空间难以为继。因此,如何调整完善“新医改”实施方案,实现医疗资源均衡发展,是理论与实践都亟待解答的重大课题。在深入探讨医改理论及其相关性辨析基础上,比较分析了中外主要发达国家“新医改”经验教训,与其他相关研究比较,本文主要贡献是:1.揭示医疗体制改革发展一定要适应健康生产力发展矛盾运动规律。比较分析发现,医疗体制改革与健康生产力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基本适应→基本不适应→基本适应”的矛盾运动,健康生产力发展决定医疗体制改革发展,居支配地位,是医疗体制改革发展动力源泉和物质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医疗体制改革发展对健康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尤为突出。医疗体制改革发展是健康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只有提供足够医疗体制改革成果,健康生产力才能可持续发展。成功经验是根据医疗体制改革一定要适应健康生产力发展规律,实现医疗服务福利均衡化;失败教训是违背医疗体制改革一定要适应健康生产力发展规律,加大医疗布局、资源分配、患者待遇及病种医疗差距,致使医疗体制改革发展失衡。描述中国医疗体制改革轨迹,从建国初期“统包统揽”到改革开放后“旧医改”时期“过度市场化”,再到目前“新医改”时期可能“过度公立化”趋势,致使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全球最低、医疗费用全球较高。探讨其从一个极端似乎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深刻历史背景和纷繁复杂的现实国情。揭示中国“旧医改”“基本不成功”主因是违背医疗体制改革一定要适应健康生产力发展规律,忽视医患之间天然权力关系,违背医疗卫生“反市场化”公益天性;解剖公立医院改革的不彻底性、不完整性及形式主义猖獗,究其“医殇”根源,在于财政约束、路径依赖和特殊利益集团关系盘根错节,强权弱法,传统体制机制根基未根本动摇,加剧医患关系紧张,致使患者灾难波及广大民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2.分析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改革发展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论证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基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及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运用全面性视角的两点论及重点论分析,在医疗体制多元化矛盾中,公立医院是主要矛盾,起主导、支配和决定作用。私立医院是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相辅相成,形影相随,缺一不平,缺一不飞,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阐释私立医院改革发展的开放性、创新性、突破性、竞争性与公立医院改革发展的相对稳定性、保守性、封闭性、约束性矛盾的运动规律。根据强制性公益、强制性私益、志愿性公益和志愿性私益等四种历史必然选择,公立医院、私立“非营利”医院与私立营利医院三驾马车竟相发展是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必然结果。私立医院供需双方以市场为主,政府为辅,在市场失灵情况下实行政府干预,通过管控下的竞争提供医疗服务;而公立医院供需双方以政府为主,市场为辅,在政府失灵后引入市场机制提高效率。公立医院志愿选择非营利性公益服务,具有纠正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功能。研究发现,私立非营利医院体现的非分配约束、平等竞争、透明信任和社会参与等组织特性,不仅可协同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进行医疗体制结构和功能优化,又能有效降低交易的隐性成本,防止道德风险,在提供多层次和多样化优质服务,尤其是满足低收入人群的医疗需求方面优势明显。3.探寻治理医疗体制“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有效途径。围绕“钱从哪里来?钱到哪里去?如何用好钱?”议题,针对垄断性、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公共产品供给短缺等问题,对症下药,科学的宏观调控与适度自由的市场调节双轮驱动,协调政府主导资源配置与市场公平竞争关系,医改政策导向性与医疗立法强制性统一,理顺患者就医和医师行医两种行为关系,建立完善社会事业新型法入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机制,树立医院品牌,建立健全筹资、付费、医院管理及全科医师“守门人”核心制度,构造“全覆盖多层次低标准”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及弱势群体医疗救助机制,立法确保患者知情权、自愿权、保密权和选择权。坚持医疗文明人道性、公益性、公平性、专业性、预防性、可及性、多样性,提出“新医改”实施方案从特殊性、稀缺性、垄断性向法制化、标准化、均衡化、人性化转型新思路。

二、评估:两路英雄各显神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评估:两路英雄各显神通(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双创”背景下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民俗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现状
        一 对文化双创的研究
        二 对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研究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 符号学理论
        二 拉斯韦尔“5W”理论
    第四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点
第一章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播历程
    第一节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名称界定
    第二节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播脉络
        一 时间传播——文化传承与民俗延续
        二 空间传播——南北辐射与全国传播
第二章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民俗文化传播内容分析
    第一节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符号的内在结构
        一 建构基础:“乐感文化”心理
        二 符号构成:“能指”与“所指”
    第二节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符号的文化意蕴
        一 辟邪消灾类年画符号
        二 招财进宝类年画符号
        三 生殖繁衍类年画符号
        四 祈福纳祥类年画符号
        五 教化娱乐类年画符号
    第三节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符号的表征方式
        一 肖似
        二 谐音
        三 象征
第三章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民俗文化的传播现状
    第一节 社会活动传播
        一 节庆仪式传播
        二 生产销售传播
        三 旅游文创传播
        四 校企联合传播
        五 对外交流传播
        六 竞技培训传播
        七 邮票传播
    第二节 媒体传播
        一 传统媒体传播
        二 新媒体传播
第四章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民俗文化传播的问题研究
    第一节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民俗文化传播面临的困境
        一 市场瓦解:生产销售的生态环境发生改变
        二 功能弱化:年画的大众文化媒介功能消失
        三 受众缺失:大众的传统文化信仰观念转变
    第二节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民俗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 渠道单一:媒介选择缺少多元性
        二 报道冗杂:部分新闻缺乏真实性
        三 资源不均:受众接触存在“知沟”
        四 人才匮乏:艺人媒介传播能力弱
        五 观念保守:文化资源整合利用低
第五章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民俗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第一节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民俗文化当代传播的现实意义
        一 传承意义
        二 审美意义
        三 文化意义
        四 教化意义
    第二节 “文化双创”思想在木版年画传播中的具体运用
        一 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
        二 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三 生活化与创意化相统一
        四 文化性与商品性相统一
    第三节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民俗文化传播策略
        一 传播主体:技艺传承与内容“把关”
        二 传播内容:故事化与文创化
        三 传播渠道:多元化与专业化
        四 传播对象:“培养”理论与集体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2)书院文化背景下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一节 选题依据
    第二节 选题意义
    第三节 本选题的创新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校史综述
    第一节 “书院文化”概述
    第二节 校本课程开发的政策与理论研究
第三章 书院文化背景下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环境分析
    第一节 环境分析
    第二节 访谈及问卷调查
        一、教师认知调查及结果
        二、学生需求调查结果
        (一)学生的兴趣与需求
        (二)学生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知
        1.课程目标设置
        2.课程内容选择
        3.课程组织安排
        4.校本课程实践
        5. 学生课业评价
第四章 书院文化背景下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编制
    第一节 校本课程目标设置
    第二节 书院文化背景下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编制
        一、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
        二、校本课程内容组织策略
        三、书院文化背景下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
第五章 书院文化背景下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实施及评价
    第一节 书院文化背景下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实施
    第二节 书院文化背景下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反思
附录一:书院文化视角下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访谈提纲
附录二:《花能解语校本课程的需求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汉末魏晋时期侠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侠士”与“侠风”
    第一节 所谓“侠”
    第二节 侠风的民间基础和文化积淀
    第三节 东汉末期之前的侠
第二章 汉末魏晋时期侠的史传形象
    第一节 侠集团与“豪侠共同体”
    第二节 史传形象分类研究
    第三节 “忠义”为核心的侠观念
第三章 汉末魏晋时期侠的文学形象
    第一节 报国救民的游侠健儿
    第二节 悲壮义烈的英雄侠士
    第三节 风流名士与浮靡贵族
第四章 汉末魏晋时期侠风余韵
    第一节 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二节 在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中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4)唐浩明历史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现代历史小说:从“演义”到“小说”
    二、现代历史小说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三、论文研究意义及思路方法
第一章 思想解放与社会转型
    第一节 社会思想解放的推动
    第二节 文化热与寻根思潮的影响
    第三节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召唤
第二章 史传情结与对话精神
    第一节 历史求真与文学自由
    第二节 敬畏传统与文化担当
    第三节 沟通心灵与对话意识
第三章 入世追问与文化重构
    第一节 近代知识分子的救亡图景
    第二节 本土视野与地域文化坚守
    第三节 传统文化的生存勘探
第四章 范式转化与经典传承
    第一节 传统史传资源的充分借鉴
    第二节 古典小说资源的自觉传承
    第三节 民间文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第五章 类型比较与风格异同
    第一节 大众视域:唐浩明与二月河的通俗化叙事
    第二节 晚清风云:唐浩明与高阳晚清历史叙事
    第三节 名士风范:唐浩明与刘斯奋的古代文人叙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5)首届“汉教英雄会”夏令营比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汉硕生教学比赛概述
    (一)2014-2015年的“孔子学院杯”
    (二)2016-2017年的“汉教英雄会”
二、“汉教英雄会”夏令营外籍选手语言表现分析
    (一)语言的准确性
    (二)语言的复杂性
    (三)语言的逻辑性
    (四)语言的流利性
三、选手语言文化常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分析
    (一)选手考演表现
    (二)问答环节分析
四、选手教学表现分析
    (一)精彩课堂介绍
    (二)教学基本情况
    (三)选手讲课表现
五、首届“汉教英雄会”夏令营比赛评价
    (一)电视比赛评价
    (二)选手能力评价
    (三)对今后比赛的建议
    (四)首届“汉教英雄会”对汉硕生能力提升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黄河流域道情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形成及发展历史
    第一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文化地理环境
    第二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空间分布
    第三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形成期
    第四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兴盛期
    第五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衰落期
    第六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复兴期
第二章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班社剧团活动
    第一节 “胶东半岛中心”道情戏班社剧团活动
    第二节 “豫东淮北中心”道情戏班社剧团活动
    第三节 “山陕中心”道情戏班社剧团活动(上)
    第四节 “山陕中心”道情戏班社剧团活动(下)
    第五节 “陇东中心”道情戏班社剧团活动
第三章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剧目
    第一节 道情戏的剧目概况
    第二节 宗教神话剧
    第三节 孝贤劝善剧
    第四节 家庭生活剧
    第五节 社会历史剧
    第六节 现代戏
第四章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音乐体制
    第二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唱词衬字
    第三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帮腔艺术
    第四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乐队乐器(上)
    第五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乐队乐器(下)
    第六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舞台艺术
第五章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艺术品格及功用
    第一节 宗教品格
    第二节 民俗品格
    第三节 乡土品格
    第四节 艺术功用
第六章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传承与保护
    第一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现状
    第二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困境
    第三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传承及保护
结语
附录: 道情戏大事记
附表一: “豫东淮北”中心道情戏班社统计表(清末—1956年左右)
附表二: 太康县道情剧团演职人员表
附表三: 太康道情戏脚色行当表
附表四: 太康道情剧团2012年(1月25—5月5日)演出统计表
附表五: 太康道情剧团2010—2011年演出总收入表
附表六: 太康道情剧团2011年(夏秋冬三季)演出地点、场次、收入统计表
附表七: 太康道情剧团2010年(夏秋冬三季)演出地点、场次、收入统计表
附表八: 太康道情剧团演员代际表
附表九: “山陕中心”道情戏班社活动表(清——1950年左右)
附表十: “山陕中心”班社剧团表(1950-至今)
附表十一: 临县道情剧团演职情况表
附表十二: 陇剧脚色行当表
附表十三: 胡家营业余渔鼓戏剧团的脚色行当
附表十四: 右玉县道情剧团演员基本情况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大结构与微权力:俐侎学生教育生活与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五、主要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第一章 俐侎人的族群身份与生存状况
    第一节 俐侏人概况
        一、族群名称及其历史渊源
        二、族群地域分布情况
        三、族群人口发展及流动情况
    第二节 俐侎人的生存环境及其社会生活
        一、俐侎人的生存环境与生存状态
        二、历史遭遇的地域投射:俐侎人的社会生活变迁
        三、俐侎人的总体教育状况
    第三节 现今俐侎人社会生活中所遭遇的主要困境
        一、民族识别的遗留问题
        二、政策待遇的忽视问题
        三、独特文化的消亡问题
第二章 俐侎人的族群风俗与社会文化
    第一节 自然崇拜与万物有灵:俐侎人的民间信仰
        一、万物有灵:祭社林、田地、山神、畜神、龙洞等
        二、多神崇拜:祭家庙、土庙、石佛
        三、俐侎人的禁忌和习惯法
    第二节 家堂祭祀与族内融通:俐侎人的节庆礼仪
        一、“桑沼哩”:俐侎人的情人节
        二、火把节:俐侎人的“团圆节”
        三、春节和其他节日:对祖先的敬畏与祈求
    第三节 早婚内婚与葬祭以礼:俐侎人的婚丧嫁娶
        一、婚姻
        二、丧葬
        三、生育
    第四节 靠山吃山与自给自足:俐侎人的衣食住行
        一、一袭黑衣掩映下的风华:俐侎人的服饰文化
        二、靠山吃山的简约自然:俐侎人的饮食文化
        三、依山而居的大通房:俐侎人的建筑文化
        四、“交通基本靠走”:俐侎人的出行方式
    第五节 心口相传与自我强化:俐侎人的语言文化
        一、俐侎人的民族语言
        二、俐侎人的民歌小调
        三、俐侎人的民间故事
第三章 俐侎学生学校教育生活的田野调查
    第一节 复刻:国家教育的区域化写照
        一、学校日常教育结构
        二、教育管理活动结构
    第二节 守望:学校教育的地方性意义
        一、教育维稳
        二、教育支边
    第三节 洞察:地方教育的本土化努力
        一、教育场域中的本土课程
        二、学校场域中的地方知识
第四章 俐侎学生社会教育生活的田野调查
    第一节 嵌入与共变:社会场中的教育场域
        一、俐侎地区的社会发展与教育变革
        二、俐侎地区的社会力量的教育作为
    第二节 早婚与懒散:俐侏族群文化的教育影响
        一、早恋早婚:小登科压倒大登科
        二、懒散宽松:族群生活习性的教育制约
    第三节 害羞与实用:俐侎族群心理的教育影响
        一、害羞腼腆:封闭环境下的闭塞心理
        二、实用实际:打工潮的影响和追逐眼前利益
第五章 俐侎学生教育成就的社会学分析
    第一节 护佑与闭环:俐侏族群文化对学生教育成就的影响
        一、社会护佑:俐侎族群文化传统对学生的“放任自流”
        二、社会闭环:俐侎族群文化传统对族群再生产的维持
    第二节 维稳与接轨:教育体制对俐侎学生教育成就的影响
        一、维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结构化功能
        二、接轨:国家教育结构的同化与涵化作用
    第三节 抵制与反哺:俐侎学生在结构化环境中的微权力
        一、文化抵制:对族群传统社会结构的反抗与超越
        二、文化反哺:由俐侎学生推动的区域社会变迁
第六章 反思与奠基:从田野经验到迈向区域教育社会学
    第一节 走进田野:田野调查的初见与追索
        一、初入田野:满腔热诚和不知所措交织的旅程
        二、再访田野:灵活变通与随时跟进并存的探险
    第二节 形成文本:田野资料的处理与运用
        一、处理访谈资料:录音的整理、筛选和取用
        二、处理纸质文献:材料的归类、编码和提取
    第三节 未来之路:迈向一种“区域教育社会学”
        一、“区域教育社会学”何以可能
        二、区域教育社会学的田野经验
        三、区域教育社会学的实践反思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10)医疗体制改革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序言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理论和方法
    1.3 主要贡献及可能的创新亮点
    1.4 相关性辨析
2 研究文献综述
    2.1 医改成败论
    2.2 医改原罪论
    2.3 医改方向论
    2.4 利益集团理论的演化
    2.5 小结
3 美国医疗体制改革研究
    3.1 美国医疗市场化模式
    3.2 美国“新医改”背景
    3.3 美国“新医改”立法路径
    3.4 美国“新医改”方案
    3.5 美国“新医改”成效分析
    3.6 小结
4 德国医疗体制改革研究
    4.1 德国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公立、非营利与私营医院
    4.2 德国社会医保良方:药费控降法制
    4.3 德国医保原则:体现公平性
    4.4 德国医保特色:协作、均衡与控管
    4.5 德国“新医改”背景:入不敷出矛盾尖锐
    4.6 德国“新医改”方式:筹资机制转型
    4.7 德国“新医改”成效评价
    4.8 小结
5 英国医疗体制改革研究
    5.1 英国“新医改”背景
    5.2 英国“新医改”核心问题
    5.3 “新医改”对英国传统医疗体制的颠覆:发展私立非营利医院
    5.4 英国“新医改”成效评价
    5.5 小结
6 日本医疗体制改革研究
    6.1 本“新医改”历史背景
    6.2 本“新医改”现实意义
    6.3 日本医疗体制结构
    6.4 日本“新医改”从侧重治疗向疾病预防、健康保健转型
    6.5 本“新医改”成效分析
    6.6 小结
7 俄罗斯医疗体制改革研究
    7.1 前苏联医疗体制改革兴衰
    7.2 俄罗斯“新医改”启航
    7.3 俄罗斯“新医改”成效评价
    7.4 小结
8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研究
    8.1 计划经济时期医疗体制
    8.2 市场化医改初期:医院国有身份与服务行为市场化矛盾
    8.3 市场化医改中期:统一有限基本医保创新模式
    8.4 市场化医改中后期:城镇多层次医保体系探索
    8.5 市场化医改后期:“新医改”方案酝酿
    8.6 农村医疗体制改革历程
    8.7 公共卫生医疗体制改革
    8.8 小结
9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成效评析
    9.1 “旧医改”失误酿成恶果
    9.2 “旧医改”失败缘由分析
    9.3 公立医院存在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
    9.4 公立医院改革制约因素分析
    9.5 小结
10 发达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经验启示
    10.1 美国医疗体制改革经验启示
    10.2 德国医疗体制改革经验启示
    10.3 英国医疗体制改革经验启示
    10.4 日本医疗体制改革经验启示
    10.5 俄罗斯医疗体制改革经验启示
    10.6 小结
11 中国“新医改”调整完善新思路
    11.1 原则
    11.2 方向
    11.3 模式
    11.4 立法
    11.5 转型
    11.6 规模效应: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改革成功模式的启示
    11.7 小结
12 结论与展望
    12.1 结论
    1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开题前后研究学习的部分相关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四、评估:两路英雄各显神通(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双创”背景下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民俗文化传播研究[D]. 冯晓昕. 郑州大学, 2020(03)
  • [2]书院文化背景下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D]. 陈霖.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3]汉末魏晋时期侠形象研究[D]. 白璐. 郑州大学, 2019(08)
  • [4]唐浩明历史小说研究[D]. 黄金萍.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5]首届“汉教英雄会”夏令营比赛分析[D]. 丛皓. 曲阜师范大学, 2018(12)
  • [6]中国特高压(下)——来自山西的追寻与眺望[J]. 张一龙. 黄河, 2018(02)
  • [7]黄河流域道情戏研究[D]. 杨志敏.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8]大结构与微权力:俐侎学生教育生活与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D]. 陈栋.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9]梅花俏[J]. 刘善兴. 飞天, 2016(09)
  • [10]医疗体制改革比较研究[D]. 周毅. 浙江大学, 2015(09)

标签:;  ;  ;  ;  

评价:两路英雄各有千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