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湿陷性黄土地基及地基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蔡怀恩,张继文,李鹏军,刘帅,梁小龙[1](2022)在《黄土挖填方场地形成的关键岩土工程问题》文中指出湿陷性黄土地区挖填方场地形成过程中会遇到众多岩土工程问题,未有效识别和防治会发生工程事故。为避免相关工程事故的发生,保证工程建设的安全,基于工程实践剖析了黄土挖填方场地形成的关键岩土工程问题及处治措施。边坡与基坑的安全、地表水与地下水的防治、地基变形是主要岩土工程问题,填筑体的湿化变形是重点难点,加强防排水是避免工程问题发生的主要措施。临坡顶建筑物应考虑嵌固,临坡底建筑物应考虑基础(地下室)受到的不均匀土压力;挖填接触面两侧、泉水出露点周围易形成饱和土体,强风化岩层、单斜层状构造的强透水岩层为地下水的主要渗流通道。边坡治理、防排水、地基处理、基坑工程、建筑物嵌固等应系统考虑。
董炳寅,水伟厚,秦劭杰[2](2022)在《中国强夯40年之技术创新》文中研究表明强夯法是一种经济高效、节能环保的地基处理方法。强夯法加固地基可提高地基强度、降低压缩性、消除湿陷性、提高抗液化能力。我国自1975年开始介绍并引进强夯技术,1978年左右开始真正工程实践,距今已有40年。这40年中我国工程界先后将强夯技术应用于山区高填方、围海造地等场地形成后的地基处理和湿陷性黄土、淤积土、砂土、粉质黏土等原地基处理,取得了良好的加固效果,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工程建设中的山区高填方地基、开山块石回填地基、炸山填海、吹砂填海等工程也越来越多,需要加固处理的填土厚度也越来越大,为了能经济高效地处理这些具有复杂地质条件的场地,强夯加固技术向高能级和多元化发展。本文从强夯加固理论、高能级强夯技术、复合强夯加固技术三方面梳理了我国强夯工程实践和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强夯技术的发展展望。
王志伟[3](2022)在《关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湿陷性黄土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土质,在受到外力或水的浸湿后,会产生严重的变形,会对建筑工程产生破坏,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地基处理。文章针对这种特殊岩土,介绍了几种针对湿陷性黄土层的处理方法。
张喻捷,李运生,辛虎君[4](2021)在《索道基础工程中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要点》文中认为湿陷性黄土在工程中具有较大的危害性,是在湿陷性场地中进行索道基础设计和施工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文中从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入手,总结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常见处理方法。同时针对索道基础结构形式、受力特征、施工环境及施工工期中的特殊性要求,综合探讨了适合索道工程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王谦,刘钊钊,王兰民,钟秀梅,苏永奇,马海萍[5](2021)在《黄土地基抗震处理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国内外黄土地基抗震处理技术研究历史和现状的介绍,分析不同黄土地基抗震处理方法的物理化学机制及其研究的主要不足,并根据地基处理研究的最新进展,结合黄土地基抗震设计的任务需求,探讨未来黄土地基抗震处理技术的研究方向。通过对现有研究和相关领域前沿性科学问题的总结发现:(1)不同黄土地基抗震处理方法的内在机制均主要针对黄土内的架空孔隙和弱胶结等特殊不良结构,通过增加土体密实度和土骨架结构强度,提高地基的抗震性能;(2)现有黄土地基抗震改良方法中,针对强夯法、挤密桩法的研究和应用较为完备,而在黄土地基设计中防灾目标的统一性、复杂应力及外营力条件下改良黄土的动力特性、新型环保加固材料在黄土地基抗震处理中的应用、黄土地基抗震处理技术的标准化等方面存在较大不足;(3)微生物环保固化技术在黄土地基抗震处理中的应用、改良黄土地基地震动效应特征及动力条件下的土-结相互作用、基于性能的黄土地基抗震处理技术及其标准化应是今后黄土地基抗震处理领域可能取得突破的研究方向。
张建军,刘宁[6](2021)在《强夯法在湿陷性黄土填埋场地基处理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西北地区存在大量的湿陷性黄土,在工程建设时必须考虑湿陷性黄土地基对工程可能造成的危害,应选择适宜的地基处理方法来避免或消除危害。根据工程场地(柔性填埋场)湿陷性黄土的结构性质,通过技术比较后,选用强夯法进行地基处理,提高了地基的承载力。以实例分析强夯法在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应用,对今后类似工程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呼思林[7](2021)在《崇礼铁路跨越防空洞段路基沉降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不断发展,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跨越防空洞的情况不可避免,增加了路基沉降控制难度;在黄土地区,黄土特有的湿陷性使路基沉降控制问题更加突出。本文依托新建崇礼铁路,以DK16+083~DK16+276跨越防空洞段地基为研究对象,结合黄土特性及地下防空洞情况,建立研究段路基有限元模型,提出了柱锤冲扩桩法与防空洞水泥砂浆回填相结合的处理措施。对选定措施处理后路基进行沉降现场监测并预测其工后沉降,验证选定措施地基处理效果。本文运用路基沉降监测、有限元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及成果如下:(1)提出了柱锤冲扩桩与防空洞水泥砂浆回填相结合的地基处理措施,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实现对防空洞隐患的消除,且在不同防空洞洞径断面及活载施加前后沉降控制效果较好,验证了选定方案的合理性。(2)基于路基段地质条件及防空洞概况,建立不同工况有限元路基模型,分别探究不同桩长、桩径、桩间距、水泥砂浆弹性模量对复合地基承载及沉降特性的影响,得出柱锤冲扩桩桩体参数中桩长、桩径、桩间距对沉降值均有一定影响,桩长敏感度更高;在远大于加固区黄土模量前提下,水泥砂浆弹性模量变化对沉降值影响较小;研究并选定柱锤冲扩桩与防空洞水泥砂浆回填处理措施参数为桩长20m、桩径0.6m、桩间距1.2m、水泥砂浆弹性模量50MPa。(3)对选定措施处理后路基进行沉降变形监测,分析其沉降特性。分别采用双曲线法、指数曲线法、Asaoka法、三点法与实测数据拟合,得出双曲线法拟合相关系数与精度较高,其预测工后沉降值为13.70mm,满足规范限值要求,验证了选定处理措施沉降控制效果。上述研究成果已在崇礼铁路DK16+083~DK16+276跨越防空洞段地基的处理设计与施工中进行了成功应用,由沉降监测及工后沉降预测结果可知,总体施工顺利且效果良好。所得相关结论和成果,可为日后同类型工程的地基处理设计与施工提供有益参考,有一定研究价值。
庞振飞[8](2020)在《湿陷性黄土区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幅员辽阔,地质条件复杂多变,根据工程地质的不同,不良地基往往需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地基处理方案。湿陷性黄土是一种非饱和的欠固结土,对建筑物危害性极大。将素土挤密桩和CFG桩结合起来,既能消除黄土湿陷性又能极大地提高地基承载力。但关于素土挤密桩+CFG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变形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都不够完善,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研究。本文依托张家口桥东区某小区地基处理工程项目,结合工程的勘察报告,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综合设计方案、施工现场的情况及处理措施,采取室内土工试验、现场原位测试、数值模拟分析,分析了黄土的物理指标与湿陷性的关系,对湿陷性黄土区的素土挤密桩+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变形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为类似地基处理工程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撑。本文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分析讨论了素土挤密桩的加固机理和设计要求,认为素土挤密桩仅能消除黄土的湿陷性,无法有效提高地基承载力;总结了CFG桩的加固机理和承载变形理论。(2)详细介绍了素土挤密桩+CFG桩复合地基的工程实例、优化措施及设计计算过程;通过对土样的土工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黄土的分布深度、含水率、干密度、孔隙比、压缩模量和塑性指数等物理指标与黄土湿陷性的相关关系。(3)通过钻探取土湿陷性试验,发现素土挤密桩能很好地消除黄土的湿陷性;通过轻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发现素土挤密桩处理后土体更加密实,地基承载力有所提高;结合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复合地基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和桩身完整性检测试验的结果,表明素土挤密桩+CFG桩复合地基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效果良好,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满足设计要求,且形成的CFG桩桩身效果良好。(4)结合实际工程,利用MIDAS GTS NX软件进行复合地基承载变形特性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素土挤密桩+单一CFG桩复合地基和素土挤密桩+长短CFG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变形规律,总结了CFG桩桩身受力位移特性。
贾超[9](2020)在《水泥土搅拌桩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加固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由于适应性广、造价较低和加固效果良好等特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软土地基加固处理中。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是评价其加固性能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在工程实际中,通常根据现场勘察结果选择相应的施工工法,并通过试桩以及试桩过程中对桩体和复合地基承载力的检测监测,来确定工程施工参数,分析复合地基的加固效果。本文首先分析了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国内外发展趋势及工程应用,归纳总结了复合地基的概念、主要类型及效用,分析了桩式复合地基的加固机理以及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及沉降特性的计算理论和方法。在此基础上,以太焦铁路太谷段黄土地基为研究背景,根据现场勘察和试验结果,分析评价了该路段黄土的特性及其湿陷性。最后,采用现场监测、数值分析及理论计算等手段,计算分析了该路段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及沉降特性,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通过桩身外观尺寸检查和钻孔取芯,发现芯样完整性良好,桩体均匀;各芯样无侧限抗压试验结果均大于1MPa,表明水泥土搅拌桩桩身完整性和桩体强度均能满足设计要求。(2)随着荷载的逐渐增加,复合地基荷载-沉降曲线缓慢向下发展,比例界限和极限荷载不明显;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地基的压密、局部剪切破坏和完全破坏特征也不明显,表明复合地基承载力未达到其极限状态。(3)通过静载荷试验、理论计算以及数值模拟所得水泥土搅拌桩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分别为190kPa、315kPa和238kPa。由此可知,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理论计算结果大于现场测试结果,主要是因为试验荷载未达到复合地基的极限状态,未充分发挥其承载能力;数值模拟结果略小于现场静载荷试验结果,但其差值较小。(4)现场监测、数值模拟及理论计算所得地基沉降量分别为21.17mm、26.14mm及31.25mm。数值模拟结果大于现场监测,主要原因是地基土的密度及弹性模量通常会随着时间增长而增大,但本文模型中则取密度及弹性模量为固定值。
查万喜[10](2019)在《湿陷性黄土区柔性荷载下长短桩复合地基性状及其动力响应 ——以银西铁路甘宁段为例》文中认为银西铁路位于西部地区,作为连接银川-西安的高速铁路线路,对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由于其穿过区域多处于黄土区,因此拟采用水泥改良土改善路堤填土性质,同时基于相关理论研究和工程实例,拟在银西铁路甘宁段采用CFG长桩+水泥土挤密桩短桩的地基处理方式,并在路堤填土内部设置加筋褥垫层,使桩顶平面上部荷载作用形式为柔性荷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依托银西铁路甘宁段路基处理项目,对其湿陷性黄土区域,通过水泥改良土室内抗压强度试验和水泥改良土现场试验分别确定了基床底层路堤、基床下方路堤、改良后垫层的水泥配合比、填料最佳含水率与最大干密度的关系和填料的最优含水率与压实系数的关系,探寻水泥的掺入能否有效改善湿陷性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通过试验检测桩身压实系数、桩间土的挤密系数、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和桩间土的湿陷系数判断地基的处理效果,探究CFG长桩+水泥土挤密桩短桩地基处理方式的经济性、可行性及有效性。(2)建立CFG长桩+水泥土挤密桩短桩复合地基有限元模型并进行静力分析,研究其复合地基处理效果和不同水泥掺量引起的路堤填土性质、桩体性质对复合地基性状的影响,对复合地基的受力和沉降特性进行参数分析,分析各自对复合地基处理效果的影响程度,确定契合工程实际的优化方向。(3)对列车轨道力进行简化并建立有限元动力模型,分析列车荷载作用下复合地基的动力响应,研究了列车荷载作用下长短桩复合地基的沉降和动应力变化规律,判断列车在运行中的安全性及舒适性。
二、浅析湿陷性黄土地基及地基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湿陷性黄土地基及地基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强夯40年之技术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强夯理论的发展 |
1.1 强夯加固的动力固结理论 |
1.2 强夯加固机理的微观解释 |
1.3 强夯加固软土地基的探讨 |
1.4 强夯置换理论 |
1.5 对国内各规范强夯章节的评述 |
2 高能级强夯技术的发展 |
2.1 高能级强夯加固机理 |
2.2 高能级强夯技术的应用 |
2.3 高能级强夯有效加固深度 |
3 复合强夯加固技术的发展 |
3.1 砂桩-强夯法 |
3.2 碎石桩-强夯法 |
3.3 堆载预压-强夯法 |
3.4 真空井点降水-强夯法 |
3.5 排水板+管井降水+强夯法 |
3.6 真空预压-强夯法 |
3.7 孔内强夯法 |
4 高能级强夯在超高超深填方分层处理中的实例应用 |
4.1 原场地地基处理 |
4.2 高填方填筑体处理 |
4.3 挖填交接面、施工搭接面处理 |
4.4 地下排渗系统设置 |
5 强夯技术的发展展望 |
6 结论 |
(3)关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黄土区域分布概况 |
2 黄土特性 |
3 工程实例 |
3.1 灰土挤密桩加钻孔灌注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应用 |
3.2 灰土挤密桩和素土挤密桩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应用 |
4 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的设计方法分析 |
4.1 优化设计方案 |
4.2 分析区域,采取适宜的措施 |
4.3 回弹模量的构建 |
4.4 湿陷性黄土地基压实 |
4.5 基坑施工质量控制 |
4.6 黄土地基沉降的评估 |
4.7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综合治理 |
5 结 语 |
(4)索道基础工程中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湿陷性黄土特点 |
2 湿陷性黄土常用处理方法 |
2.1 换填垫层法 |
2.2 桩基础 |
2.3 灰土挤密桩法 |
2.4 重锤夯实法 |
2.5 强夯法 |
2.6 预浸水法 |
3 索道基础湿陷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
3.1 索道基础特点 |
3.2 灰土换填法在索道工程中的应用 |
4 工程实例 |
5 结语 |
(5)黄土地基抗震处理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基于物理加固的黄土地基抗震处理技术 |
1.1 强夯法 |
1.2 挤密桩法 |
1.3 黏性土改良黄土的动力特性与抗震性能 |
1.4 加筋处理技术 |
2 基于化学加固的黄土地基抗震处理技术 |
2.1 水泥改良黄土的动力特性 |
2.2 石灰改良黄土抗震处理技术 |
2.3 化学灌浆及酸改性黄土地基抗震处理技术 |
2.4 工业废弃物加固黄土的抗震性能 |
3 存在的主要问题评述 |
3.1 黄土地基设计中防灾目标的统一性 |
3.2 复杂应力及外营力条件下改良黄土的动力特性 |
3.3 新型环保加固材料在黄土地基抗震处理中的应用 |
3.4 黄土地基抗震处理技术的标准化 |
4 研究展望 |
4.1 微生物环保固化技术在黄土地基抗震处理中的应用 |
4.2 改良黄土地基地震动效应特征及动力条件下的土—结相互作用 |
4.3 基于性能的黄土地基抗震处理技术及其标准化 |
5 结论 |
(6)强夯法在湿陷性黄土填埋场地基处理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湿陷性黄土的结构性质 |
2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主要方法 |
3 强夯法主要技术参数和工艺流程 |
4 工程实例 |
5 结语 |
(7)崇礼铁路跨越防空洞段路基沉降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黄土地基处理措施研究 |
1.2.1 黄土分布与类别 |
1.2.2 黄土湿陷变形机理 |
1.2.3 黄土地基处理研究现状 |
1.3 防空洞处理措施研究 |
1.4 沉降计算方法研究 |
1.4.1 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
1.4.2 地基沉降预测方法 |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2 崇礼铁路工程地质概况 |
2.1 工程概况 |
2.2 工程地质条件 |
2.2.1 地理位置 |
2.2.2 区域地形地貌 |
2.2.3 土壤类型 |
2.2.4 气候及水文地质条件 |
2.2.5 路基概况 |
2.3 DK16+083~DK16+276 段工程地质概况 |
2.4 DK16+083~DK16+276 段地基处理措施选用 |
2.5 本章小结 |
3 地基处理方案比选分析 |
3.1 有限元计算理论 |
3.1.1 有限元法简介 |
3.1.2 ABAQUS软件介绍 |
3.2 模型的建立 |
3.2.1 土体本构模型 |
3.2.2 模型尺寸设计 |
3.2.3 模型基本假设与参数选取 |
3.2.4 模型边界条件 |
3.2.5 荷载条件 |
3.3 数值模拟分析方案 |
3.4 线路偏移方案可行性研究 |
3.5 防空洞对沉降的影响分析 |
3.6 不同地基处理措施沉降控制效果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地基沉降影响因素研究及适用性分析 |
4.1 数值模拟分析方案 |
4.2 桩体尺寸及布置对沉降的影响分析 |
4.2.1 桩长对沉降特性的影响 |
4.2.2 桩径对沉降特性的影响 |
4.2.3 桩间距对沉降特性的影响 |
4.2.4 桩体尺寸及布置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
4.3 水泥砂浆弹性模量对沉降的影响分析 |
4.4 地基处理方案沉降控制效果研究 |
4.4.1 不同防空洞洞径断面沉降控制效果研究 |
4.4.2 活载下地基处理方案沉降控制效果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5 地基处理措施沉降控制效果评价 |
5.1 处理措施效果评价内容 |
5.2 监测方案 |
5.3 沉降预测方法及拟合评价指标 |
5.3.1 沉降预测方法 |
5.3.2 沉降拟合评价指标 |
5.4 沉降特性研究 |
5.5 工后沉降预测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湿陷性黄土区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湿陷性黄土区地基研究现状 |
1.2.1 黄土的湿陷性机理假说 |
1.2.2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1.2.3 湿陷性黄土地基检测试验研究现状 |
1.2.4 湿陷性黄土地基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2.5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素土挤密桩+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变形理论 |
2.1 复合地基简介 |
2.1.1 复合地基的定义 |
2.1.2 复合地基的布桩形式及面积置换率 |
2.1.3 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比 |
2.1.4 复合地基的复合压缩模量及计算方法 |
2.2 素土挤密桩概述 |
2.2.1 素土挤密桩加固机理 |
2.2.2 素土挤密桩的设计 |
2.2.3 素土挤密桩地基承载力讨论 |
2.3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变形理论 |
2.3.1 CFG桩复合地基加固机理 |
2.3.2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 |
2.3.3 CFG桩复合地基沉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湿陷性黄土区素土挤密桩+CFG桩复合地基工程实例 |
3.1 工程概况 |
3.1.1 工程地质条件 |
3.1.2 水文地质条件 |
3.2 黄土物理指标和湿陷性的相关性分析 |
3.3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设计方案 |
3.3.1 设计原则与设计要求 |
3.3.2 3#地下车库地基处理 |
3.3.3 6#住宅楼地基处理 |
3.3.4 7#住宅楼地基处理 |
3.3.5 试验检测要求 |
3.3.6 施工要求 |
3.4 素土挤密桩+CFG桩复合地基的设计计算 |
3.4.1 6#楼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计算 |
3.4.2 6#楼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计算 |
3.4.3 6#楼压缩模量计算 |
3.4.4 7#楼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计算 |
3.4.5 7#楼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计算 |
3.4.6 7#楼压缩模量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湿陷性黄土区复合地基检测试验分析 |
4.1 素土挤密桩检测试验 |
4.1.1 钻探取土湿陷性试验 |
4.1.2 轻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 |
4.2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检测试验 |
4.2.1 检测目的、仪器设备、方法和标准 |
4.2.2 地基检测相关参数、平面布置图和地层剖面图 |
4.2.3 单桩静载检测试验数据分析 |
4.3 复合地基竖向抗压静载检测试验 |
4.3.1 检测目的、仪器设备、方法和标准 |
4.3.2 复合地基检测相关参数 |
4.3.3 复合地基静载检测试验数据分析 |
4.4 桩身完整性检测试验 |
4.4.1 测试目的、设备、方法和标准 |
4.4.2 桩身完整性分类及影响因素 |
4.4.3 测试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复合地基数值模拟及承载变形特性分析 |
5.1 Midas GTS NX软件简介 |
5.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2.1 模型的基本假定 |
5.2.2 定义材料及属性 |
5.2.3 以工程实例6#楼复合地基为基础的模型 |
5.2.4 以工程实例7#楼复合地基为基础的模型 |
5.3 素土挤密桩+CFG桩复合地基变形特性分析 |
5.3.1 6#楼地基模型施工过程变形特性分析 |
5.3.2 6#楼地基模型四种工况地基变形特性分析 |
5.3.3 7#楼地基简化模型七种工况地基变形特性分析 |
5.3.4 复合地基荷载板抗压静载试验模拟分析 |
5.4 CFG桩桩身受力位移特性分析 |
5.4.1 CFG桩桩身受力特性分析 |
5.4.2 CFG桩与地基相对位移特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水泥土搅拌桩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加固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 复合地基基本理论概述 |
2.1 复合地基简介 |
2.1.1 复合地基的概念及分类 |
2.1.2 复合地基的效用 |
2.1.3 桩式复合地基加固机理 |
2.2 搅拌桩复合地基特性 |
2.2.1 构成桩式复合地基的条件 |
2.2.2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性 |
2.2.3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特性 |
2.3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破坏方式分析 |
3 太焦铁路太谷段黄土特性研究 |
3.1 湿陷性黄土物理力学特性 |
3.1.1 黄土的概念 |
3.1.2 湿陷性黄土的物理力学特性 |
3.2 黄土的湿陷性分析 |
3.2.1 黄土湿陷性的测定办法 |
3.2.2 黄土湿陷类型的判定 |
3.2.3 太焦铁路太谷段湿陷性黄土的分布情况 |
3.2.4 太焦铁路太谷段湿陷性黄土样本分析 |
4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加固效果分析 |
4.1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性分析 |
4.1.1 水泥土搅拌桩试桩试验实地检测 |
4.1.2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理论计算 |
4.1.3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数值模拟计算 |
4.1.4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4.2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特性分析 |
4.2.1 水泥土搅拌桩地基现场沉降监测 |
4.2.2 水泥土搅拌桩地基沉降理论计算 |
4.2.3 水泥土搅拌桩地基沉降数值模拟计算 |
4.2.4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湿陷性黄土区柔性荷载下长短桩复合地基性状及其动力响应 ——以银西铁路甘宁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湿陷性黄土的研究现状 |
1.2.2 水泥改良土的研究现状 |
1.2.3 长短桩复合地基的研究现状 |
1.2.4 列车荷载下复合地基动力响应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柔性荷载下长短桩复合地基的基本理论 |
2.1 概述 |
2.2 长短桩复合地基的加固机理 |
2.3 长短桩复合地基的受力特性 |
2.4 长短桩复合地基的沉降特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银西铁路甘宁段地基处理试验 |
3.1 概述 |
3.2 工程概况 |
3.3 水泥改良土室内试验 |
3.3.1 水泥改良土加固机理 |
3.3.2 试验设计 |
3.3.3 褥垫层和基床底层路堤 |
3.3.4 基床以下路堤 |
3.4 水泥改良土现场试验 |
3.5 桩体试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柔性荷载下长短桩复合地基性状的静力分析 |
4.1 概述 |
4.2 甘宁段长短桩复合地基静力有限元模型 |
4.2.1 分析模型和参数 |
4.2.2 网格的划分 |
4.2.3 初始地应力的平衡 |
4.2.4 模拟方案的确定 |
4.3 路堤填土性质对复合地基性状的影响 |
4.3.1 填土模量对复合地基性状的影响 |
4.3.2 填土粘聚力对复合地基性状的影响 |
4.4 桩体模量对复合地基性状的影响 |
4.4.1 长桩模量对复合地基性状的影响 |
4.4.2 短桩模量对复合地基性状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柔性荷载下长短桩复合地基的动力响应 |
5.1 概述 |
5.2 列车荷载作用的基本理论和动力有限元模型 |
5.2.1 列车荷载作用的基本理论 |
5.2.2 甘宁段长短桩复合地基的动力有限元模型 |
5.3 银西铁路甘宁段长短桩复合地基的动力响应 |
5.3.1 复合地基的受力特性 |
5.3.2 复合地基的沉降特性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四、浅析湿陷性黄土地基及地基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黄土挖填方场地形成的关键岩土工程问题[J]. 蔡怀恩,张继文,李鹏军,刘帅,梁小龙. 岩土工程技术, 2022(01)
- [2]中国强夯40年之技术创新[J]. 董炳寅,水伟厚,秦劭杰. 地基处理, 2022(01)
- [3]关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的探讨[J]. 王志伟. 居业, 2022(01)
- [4]索道基础工程中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要点[J]. 张喻捷,李运生,辛虎君. 起重运输机械, 2021(24)
- [5]黄土地基抗震处理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J]. 王谦,刘钊钊,王兰民,钟秀梅,苏永奇,马海萍.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21(06)
- [6]强夯法在湿陷性黄土填埋场地基处理的应用[J]. 张建军,刘宁. 现代矿业, 2021(11)
- [7]崇礼铁路跨越防空洞段路基沉降控制研究[D]. 呼思林.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8]湿陷性黄土区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研究[D]. 庞振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1)
- [9]水泥土搅拌桩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加固效果研究[D]. 贾超.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10]湿陷性黄土区柔性荷载下长短桩复合地基性状及其动力响应 ——以银西铁路甘宁段为例[D]. 查万喜. 兰州理工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