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4号内燃机车牵引电机改造及可靠性研究

东风4号内燃机车牵引电机改造及可靠性研究

一、东风_4型内燃机车牵引电动机改造修及可靠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商楠[1](2019)在《时速160公里交流传动内燃机车转向架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域广袤的中国,尤其是西部高原地域和东北严寒地域,对于内燃机车仍有特定的需求。内燃机车面对环境、灾难等特殊状况的适应能力也体现了其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正因如此,本文用某公司研制的时速160km/h客运内燃机车转向架构架为对象,开展了如下研究:(1)结合时速160km/h客运内燃机车转向架构架的结构及特点,阐述了各组成部分的设计原则及布置方案。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该构架的结构特点及其运用性能,为后面的有限元建模、分析及动力学性能分析奠定了基础。(2)使用SIMPACK动力学分析软件,依据TB/T2360-93《铁道机车动力学性能试验鉴定方法及评定标准》、GB5599-85“铁道车辆动力学性能评定和试验鉴定规范”及UIC 518等相关标准,对机车及转向架动力学性能的稳定性进行分析。(3)对机车转向架构架进行有限元模型建模,进行边界条件施加,按照UIC615-4:2003标准对构架运营载荷工况进行模拟。采用有限元通用分析程序ANSYS进行分析,对超常载荷工况进行静强度分析,静强度结果依据第四强度理论进行评定。(4)对主要运营计算工况和特殊运营载荷组合计算工况下构架各部位进行疲劳强度计算分析,分析结果依据UIC615-4:2003提供的疲劳极限图进行评定。动力学性能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该转向架的车机车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一、二系悬挂失效时,对机车的行驶安全性有较大影响,应限制机车速度;静强度计算结果表明:转向架构架结构能够满足UIC 615-4:2003标准的静强度要求;疲劳强度计算结果表明:满足UIC 615-4中采取Goodman曲线对疲劳强度评定的要求;此外,该转向架构架第1阶模态频率为24.210Hz,整体变形协调。

王佥[2](2019)在《FXN3型客运内燃机车车体设计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FXN3型客运内燃机车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客运交流传动内燃机车,具有牵引吨位大、速度快的特点,能够有效提高铁路客运运输紧张的瓶颈局面。满足铁路客运市场的基本要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此同时,对机车的研发与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提高车体的结构强度满足国际标准要求,又要减轻车体重量满足机车的高速客运需求。为此,首先对FXN3型客运内燃机车的运用环境、技术条件等进行了简要介绍,通过对机车总体设备布局及技术参数的说明,阐明了车体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技术路线;并对FXN3型客运内燃机车车体结构中先进的设计理念,例如整体承载车体结构、整体油箱式底架、具有减振功能的隔离式独立司机室、司机室防撞结构等进行了说明。其次为保证FXN3型客运内燃机车车体结构满足高强度、减重设计要求,采用creo2.0软件建立车体三维模型,并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车体结构的计算模型。根据BS EN 12663-1:2010、BS EN 15227-2008+A1-2010、TJ/JW 102-2017等国际以及国内标准,对车体结构需要满足的10种典型工况进行了静强度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对车体钢结构进行了结构改进和减重,使车体钢结构重量满足总体设计要求。对于准高速客运内燃机车车体而言,整车的拉伸、压缩、防撞墙顶部压缩、司机室侧墙压缩等工况下的受力情况是尤为重要的。本文最后对经过结构改进及减重设计后的车体结构进行了静强度校核计算,并对实际车体钢结构进行了静强度试验,以确保车体在满足设计重量的前提下,其结构强度及刚度的合理性,使得FXN3型客运内燃机车车体结构和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今后高速客运内燃机车的研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提高了我国机车设计的整体技术力量。

刘兴斌[3](2018)在《基于可靠性理论的内燃机车故障分析及故障修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机车是整个列车的动力来源,在铁路运输系统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机车维修可以确保机车可靠地运行,进而保持和提高铁路的运输能力。并且它已经成为铁路运输企业管理的核心部分。因此改进机车维修技术成为一个重要的任务。对于我国当前的内燃机车“检修修程”的优化问题,针对现行的“定期检修”和“视情维修”制度中存在的“超修”与“不足维修”并存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从系统的可靠性理论以及机电系统损伤机理的角度,从理论上讨论了内燃机车系统可靠性评估、机车损伤程度和检修周期的确定、机车检修的动态优化等三个关键问题。完成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通过对改进后的机车整体质量和大件质量所反映的问题进行诊断,有效地延长了进口柴油机的维修周期,确定了主要部件和关键大型零部件的维修周期和使用生命周期。(2)针对内燃机车系统的可靠性评估出现的问题,建立了与内燃机车系统相关的可靠性结构框图,给出了机车大型零部件的可靠性评价指标,建立了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可靠性计算模型。在串联并联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提出了内燃机车系统的可靠性计算模型和算法。(3)根据线性累积损伤理论,结合内燃机车机电零件的不同损伤机理,提出了内燃机车累积损伤程度的概念,建立了内燃机车、电机和车轴累积损伤程度的计算模型。(4)基于内燃机车复杂系统的串并联关系,提出了一种计算整车累积损伤程度的方法,并提出了一种重要部件损伤检测的技术方案。本文所述方法可为我国铁路进一步降低检修成本、提升检修水平,为确定机车检修规程提供理论上的参考依据。

姜启堂[4](2018)在《特殊气候对载人航天工程内燃机车设备的影响与维修改进措施》文中研究说明东风4B型内燃机车是中国铁路运输的主要牵引动力之一,其维护和保养也成为铁路运输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承担着日益繁重的国防科技试验、物资和人员运输任务,进出中心的设备和物资主要依靠铁路运输来实现,作为首当其冲的排头兵--东风4B型内燃机车则承担着机车牵引动力的重任,为载人航天试验运输任务的圆满完成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动力保障。为确保东风4B型内燃机车正常、安全运行,本文首先分析了我部东风4B型内燃机车因常年运行于气候条件恶劣的环境,如风沙、低温和高海拔等因素对内燃机车的影响;并指出了当前其故障特点、维修状况和计划预防修处在维修过剩与维修不足两大弊端。然后,依据多年来这款内燃机车在特殊气候条件下运行过程中的维修与保养经验,进行了总结探讨,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检修方案,在机车柴油机原空气滤清系统增加“附加抽尘装置”,提高了整个滤清效率;并对管内机车维修策略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取的一系列工作,探索新形势下铁路运输发展规律,查找和应对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更科学有效的措施,提高机车运行可靠性和安全性,为类似管内机务段运用区段提供参考。东风4B型内燃机车维修与保养及时与否、有效与否都将直接影响其运行的安全性和使用的有效性。在此过程中,加强对内燃机车的维修与保养,是保证机车正常营运所必须做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保证铁路运输事业健康稳定发展的要求。

汪彬[5](2018)在《基于PLC的内燃机车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提出论文主要研究建立基于PLC的内燃机车逻辑控制系统,以丰富公司产品结构类型。论文以东风8B型货运内燃机车为研究对象,研究运用PLC技术进行机车控制系统控制研究。本论文研究内容从以下几方面开展:(1)论文首先对DF8B型内燃机车既有的控制系统进行深入的分析,分析原控制系统的控制策略。(2)结合DF8B型内燃机车电路分析情况,进行PLC控制改造方案的研究,主要根据控制系统逻辑需求,进行了PLC的选型,分配输入输出点,以及外部辅助器件的选型和应用研究,对PLC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进行了设计。(3)根据机车控制原理,进行了PLC程序设计,程序主要实现了柴油机启停控制,机车加载控制,重点对内燃机车恒功牵引的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和设计,提出了基于PLC语言的PID控制方法,并运用欧姆龙PLC编程软件中的CX-Simulator模块对程序进行了仿真研究,对程序语言仿真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修正完善。(4)设计实验验证平台,验证控制系统可行性,分析对比DF8B原基于继电器控制的控制电路和新设计的基于PLC控制的控制电路,运用电路系统可靠性研究工具,对电路可靠性进行研究与计算。通过本文的研究与分析,建立了基于PLC控制的内燃机车控制系统,提出相应的控制方案和策略,新型的内燃机车控制系统相较于之前有了多方面的改善,主要体现可靠性高,维护方便,扩展便捷等方面。

鹿中华[6](2012)在《青藏线NJ2机车走行部减振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NJ2型内燃机车的轴箱定位采用了导框式定位结构,与我国的东风型内燃机车、美国GE公司的ND5型内燃机车结构相似,但在其他线路上运行的东风型内燃机车和ND5型内燃机车并未出现振动大的问题。青藏铁路的钢轨采用了50kg钢轨,NJ2机车车轮踏面采用了JM3磨耗型踏面。实际上50kg钢轨与JM3型踏面的匹配关系并不理想,造成了车轮和钢轨的严重磨耗,由此对机车振动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机车走行部产生一系列问题。因此,对NJ2内燃机车走行部减振系统进行研究,以解决由于走行部振动大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应用SIMPACK软件,建立了NJ2内燃机车动力学仿真模型。针对轴箱导框定位方式,采用三种方式对轴箱导框进行建模:模型1:构架导框和轴箱导框之间的摩擦力由摩擦系数和正压力确定,正压力为轴箱导框的纵向力,它随着机车振动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模型2:构架导框和轴箱导框之间的摩擦力大小取恒定的值,不随机车振动情况变化而变化;模型3:不考虑构架导框和轴箱导框之间的摩擦力。分析了不同轴箱导框建模方式对机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三种不同建模方式对机车动力学影响很小。分析了NJ2内燃机车的横向稳定性、垂向平稳性、横向平稳性及曲线通过性能,发现NJ2内燃机车衰减轮对横向振动的能力较差,机车横向稳定性不好,机车轮轨横向力较大。通过分析机车走行部减振系统结构参数对机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机车轮对横向定位刚度过小,不能有效衰减由线路不平顺引起的轮对横向振动,增大轮对横向定位刚度,可以明显改善机车运行稳定性。提出了NJ2机车动力学性能改进方案:在转向架构架与端轴电机间加一根横向拉杆,以增大轮对等效横向定位刚度,并且在每台转向架上加装两个抗蛇行减振器。将改进方案的机车动力学性能与初始方案机车动力学性能做对比,发现改进方案机车在轴箱导框磨耗到限情况下,动力学性能依然非常好,说明改进方案是有效的。

李义[7](2009)在《米轨DF21型内燃机车可靠性分析及修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机车是铁路运输的主要技术装备,是完成铁路运输任务的物质基础。机车维修是保持和提高铁路运输能力的重要因素,维修的核心内容是其主体对象(机车)的修程确定,科学合理地设置机车的维护检修周期和修程,对提高机车运用效率,保持机车运用可靠性及经济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铁路运输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国内四方机车车辆股份公司为昆明铁路局米轨铁路设计制造的DF21型机车自2003年起陆续投入运用12台。DF21型机车与国内各型内燃机车均有区别且保有量少,在国内没有成熟的修理制度,厂方在其维修说明书中要求的检修周期、检修范围也是较为空泛的。如何借鉴国内准轨内燃机车的修制,如何处理与原来米轨运用的DFH21型内燃机车的修制关系。本文以DF21型机车为研究对象,对运用环境米轨线路条件的特殊性及机车的技术特点、其在米轨运用4年多的实际状况详尽统计分析;阐述了原设计制造机车在运用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了相关技术分析,提出了改进意见及进行的改造工作;通过对机车改进后总体及大部件质量反映出的问题进行诊断,利用工程可靠性理论分析,有的放矢,反复验证,有效延长了进口柴油机的保养维护周期,确定了主要及关键部件的检修周期和寿命周期;参考国内外成熟先进的检修模式、维修经验,提出了对该型机车检修周期及修程确定的系统方案,创新性地运用3辅1小、1中1大的检修修制,在实践中取得很好的运用效果,实现机车检修的优质、高效、低耗,较好地满足了现代技术、管理对机车检修工作的要求。本文提出的机车改进思路和做法对机车制造厂提高机车制造质量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其检修周期及修程模式设计科学合理,可作为形成米轨机车检修体制标准的重要依据。也能为我国机车生产厂家(东南亚及非洲许多国家同样运用的是米轨机车)提高米轨机车出口竞争力和信誉提供重要参考。

余敏[8](2008)在《可靠性技术在内燃机车制动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交通安全也越来越受到政府、社会及广大市民的关注。铁路作为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稳定运行是保障社会高速运转的根本基础,因此,开展对机车系统的可靠性分析至关重要,现场实际数据表明,制动系统在机车故障中占有较大比例,同时,其故障部件也较为复杂。所以,有效的开展对机车制动系统的可靠性分析是目前存在的一个难点问题。论文在介绍可靠性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并结合某机务段的内燃机车制动系统进行可靠性分析,主要的工作如下:(1)以东风型内燃机车制动系统的相关故障数据为依据,采用综合分析方法对系统进行分析,通过构建故障树,计算各底事件的故障概率,获得各事件的发生概率,并计算相关的事件重要度,最终进行系统的可靠性分析,同时采用危害性分析法分析该系统各部件的危害性。(2)引入模糊的概念,利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评估东风系列内燃机车的制动系统的可靠性,从故障模式的角度,确立评价因素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创建评价矩阵及其相应的隶属度和各级权重,采用两级综合评判的方法,完成最后的可靠性分析,研究其应用的可行性。(3)介绍了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分析,对具体的故障模式在基于可靠性的基础上进行维修性分析。

陈春阳[9](2007)在《中国机车车辆业创新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指导方针,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战略基点,推动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是我国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中国铁路建设进入了新一轮大发展时期。通过铁路运输能力的快速扩充和技术装备水平的快速提高,中国铁路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现代化,主要技术装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技术装备现代化是增强铁路综合运输能力和运输效益的重要基础,是确保运输安全与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铁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机车车辆的技术跨越是实现中国铁路技术装备现代化的关键和主要环节。我国机车车辆业急需进一步明确定位和解决技术创新的目标、路径等一系列战略问题。以此为背景,本文对中国机车车辆技术创新及其战略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梳理中国机车车辆业技术发展历程和现状,归纳其实现技术跨越的主要问题和障碍;系统分析中国机车车辆业技术创新的组织模式、技术跨越目标、路径及重点突破领域,构建中国铁路机车车辆业技术跨越模型体系;围绕技术跨越目标,提出推进中国机车车辆业自主创新的四维模式。研究从现状与问题分析、市场潜力和目标定位研究、技术跨越模型体系阐释、关键环节和基本路径选择、自主创新战略模式设计等角度顺次展开。首先综述相关技术创新理论,结合对中国机车车辆发展历程及其技术创新实践的系统分析,找出中国机车车辆技术装备发展中的问题、制约因素及原因;其次,沿着自主创新和技术跨越的客观要求、技术跨越的过程模型和能力模型、技术跨越目标和路径的思路有机展开,明确技术跨越点和基本路径,提出推动中国机车车辆自主创新的多维战略模式:加强技术储备、构建创新平台、提升技术标准和完善政策措施。研究方法方面,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个案分析与系统归纳相结合的方法,并尽可能做到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力图准确把握中国机车车辆业技术创新战略的精髓。全文研究结论如下。面对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推动以及良好的外部技术与经济环境,特别是基于客运专线开行高速列车的需求,中国机车车辆技术装备水平必须实现基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跨越,对自主创新进行总体部署和有效安排,以克服总体技术能力不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薄弱、技术创新平台不完善、技术标准水平低等诸多问题。中国机车车辆业技术创新组织模式的典型特征表现为制造商和铁道部之间基于技术开发、产业发展以及市场环境等的有机融合,其现行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式主要体现为政府管理下的市场拉动型创新模式,其次才表现为技术推动型创新模式。铁道部以及其他相关政府部门在机车车辆技术创新战略中作用重大。推动中国机车车辆技术跨越,必须注重“单项技术突破”、“集成能力提高”及“关键技术引进”三要素的优化与协调,通过三要素的最佳耦合来实现自主创新的最优效果。机车车辆技术跨越点选择在考虑政府、技术、产业、市场、资源五因素共同影响前提下确立为350公里/小时动车组成套技术。中国机车车辆自主创新的基本路径为,系统规划,确立重点跨越项目;引进先进技术,着力消化吸收,有效组织国内外优势资源,实现单项技术突破和系统集成再创新;辅之基础研究,完善标准体系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以点带面,推进新一代中国机车车辆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和信息化,实现机车车辆装备现代化。设计并实施集“加强技术储备”、“构建创新平台”、“提升技术标准”及“完善政策措施”为一体的自主创新四维战略模式,是引领中国机车车辆业技术跨越的必然选择。中国机车车辆业技术储备的最基本路径是“内外结合模式”,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最终只能来自于产品自主创新实践。机车车辆业创新平台旨在通过官、产、学、研联合,建立起强有力的顶层决策组织并注重整体规划和统一布局,形成政府主管部门、创新主体等相关优势资源的高效连接。完善中国机车车辆技术标准体系,应以建立适应高速、重载技术装备发展为目标,建立先进、完善的设计、工艺、制造、质量、试验、维护等综合技术标准体系。在技术标准的管理体制、国际化接轨等方面采取“分段突破、逐步递进”的步骤。推进中国机车车辆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制定适宜的产业发展政策;形成统一协调的机车车辆业国家战略技术发展专项规划;提供创新平台建设的良好政策环境;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政策体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扶持作用;强化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意识;创造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张斌[10](2007)在《基于PLC的内燃机车逻辑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内燃机车是我国铁路运输的主要牵引动力,长期以来担负着万里铁路线繁重的运输任务,为国家建设、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铁路运输向高速、重载方向发展,对内燃机车的质量、水平和档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燃机车技术将会得到全面提升。在内燃机车控制方面,现有机车仍然大量采用传统的继电器逻辑控制的方式。这种控制方式联锁控制触头过多,布线复杂,控制电路繁杂,可靠性差,维修不便;甚至会出现部分触点由于长期在大电流通过情况下而烧毁的现象,导致机车电气故障率居高不下,直接影响到列车的安全、高效运行。因此,如何改进内燃机车逻辑控制电路,简化控制线路,提高可靠性,就成为内燃机车改进中的一项迫切任务。PLC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使得对内燃机车逻辑控制的改造成为一种可能。本论文把内燃机车逻辑控制与PLC的应用技术相结合,用“软”继电器代替繁多的传统继电器,建立起基于PLC的机车逻辑控制系统。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采用PLC来代替传统的触点控制器和继电器,提高机车电气控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硬件与软件结合,实行模块化设计,使控制系统具有很强的扩展性,可与计算机实现智能兼容;采用PLC电气控制专业设备,使控制系统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可满足现有内燃机车技术的需求,便于机车技术改造;此外,还可以独立扩展作为大学院校教学培训用的内燃机车逻辑控制实验台,以摆脱传统教学仪器呆板的框架,充分发挥与学生互动的性能,达到良好的教学示范效果,使本系统成为一个典型的机电一体化自动控制系统。

二、东风_4型内燃机车牵引电动机改造修及可靠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风_4型内燃机车牵引电动机改造修及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时速160公里交流传动内燃机车转向架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机车转向架的发展及现状
        1.2.1 我国客车内燃机车发展及现状
        1.2.2 国外内燃机车的发展及现状
        1.2.3 机车构架疲劳仿真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机车转向架结构设计说明
    2.1 机车转向架结构设计方案
        2.1.1 转向架设计原则
        2.1.2 转向架主要设计参数
        2.1.3 转向架主要设计特点
    2.2 机车转向架构架设计
    2.3 弹性悬挂元件设计
        2.3.1 设计原则
        2.3.2 一系悬挂样式
        2.3.3 二系悬挂样式
        2.3.4 轴箱设计方案
    2.4 驱动、制动系统设计
        2.4.1 制动装置
        2.4.2 驱动装置
        2.4.3 轮对装配设计
    2.5 其他结构设计
        2.5.1 电机悬挂布置
        2.5.2 牵引装置
        2.5.3 轮缘润滑装置
        2.5.4 整体起吊、撒沙等装置
    2.6 本章小结
3 机车动力学性能分析
    3.1 车辆动力学仿真及建模
        3.1.1 车辆动力学仿真
        3.1.2 动力学建模
    3.2 机车非线性临界速度分析
    3.3 机车平稳性分析
        3.3.1 较好线路条件下动力学性能
        3.3.2 一般线路条件下动力学性能
    3.4 曲线通过性能
        3.4.1 半径600m曲线通过性能
        3.4.2 半径300m曲线通过性能
    3.5 本章小结
4 机车转向架构架强度及模态分析
    4.1 有限元理论介绍
    4.2 转向架的强度评价标准简介
    4.3 转向架有限元模型建模
    4.4 机车转向架构架载荷组合工况说明
        4.4.1 模拟超常载荷工况说明
        4.4.2 模拟主要运营载荷说明
        4.4.3 特殊运营载荷说明
    4.5 构架静强度评定
        4.5.1 静强度评定依据
        4.5.2 静强度边界条件
        4.5.3 静强度计算结果
    4.6 构架模态分析
        4.6.1 模态基本原理
        4.6.2 模态分析基本流程
        4.6.3 模态分析结果
    4.7 基于静强度、模态评定结果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机车构架疲劳强度分析
    5.1 构架疲劳强度分析
    5.2 基于Goodman曲线的疲劳强度分析
        5.2.1 利用Goodman疲劳极限图疲劳预测
        5.2.2 不同工况下的有限元分析
        5.2.3 疲劳计算工况说明及焊缝位置选取
        5.2.4 疲劳工况计算结果
    5.3 构架整体静强度及疲劳结果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FXN3型客运内燃机车车体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述
    1.2 课题背景
        1.2.1 国外内燃机车背景
        1.2.2 国内内燃机车背景
        1.2.3 内燃机车车体技术背景
        1.2.4 车体技术的发展趋势
    1.3 本文主要工作
2. 机车总体及车体结构组成
    2.1 机车主要技术参数和指标
    2.2 机车总体布置
    2.3 车体结构
    2.4 底架结构
        2.4.1 概述
        2.4.2 各组成部分说明
    2.5 司机室结构
    2.6 排障器结构
    2.7 侧墙结构
    2.8 隔墙结构
    2.9 顶棚结构
    2.10 车钩缓冲装置
    2.11 本章小结
3. 车体静强度计算与分析
    3.1 车体静强度计算概述
    3.2 引用标准
    3.3 车体的有限元模型
        3.3.1 模型的坐标定义
        3.3.2 质量的定义
        3.3.3 单元类型
        3.3.4 约束与载荷条件
    3.4 车体材料的选用及材料的机械性能
        3.4.1 材料选用的原则
        3.4.2 材料的型号及机械性能
    3.5 验收标准
        3.5.1 静强度评定
        3.5.2 刚度评定
    3.6 车体静强度的初步计算
        3.6.1 垂直静载工况
        3.6.2 纵向压缩工况
        3.6.3 防撞墙顶部压缩工况
    3.7 静强度初步计算结果
    3.8 刚度初步计算结果
    3.9 小结
4. 结构的改进及减重
    4.1 局部结构改进
    4.2 减重说明
        4.2.1 底架一位端减重说明
        4.2.2 底架二位端减重说明
        4.2.3 燃油箱减重说明
        4.2.4 隔墙减重说明
    4.3 减重统计
    4.4 小结
5. 静强度的校核计算及对比
    5.1 垂直静载工况
    5.2 垂直动载工况
    5.3 纵向压缩工况
    5.4 纵向拉伸工况
    5.5 整体起吊工况
    5.6 架车(扭转)工况
    5.7 I端复轨工况
    5.8 排障器中部压缩工况
    5.9 防撞墙顶部压缩工况
    5.10 司机室侧墙压缩工况
    5.11 应力云图
    5.12 改造前后车体应力的对比
    5.13 改造前后车体刚度对比
    5.14 小结
6. 车体静强度试验
    6.1 概述
    6.2 试验标准及依据
    6.3 试验工况及试验载荷
    6.4 试验设备
    6.5 测点布置
    6.6 垂向载荷的分布位置
    6.7 试验方法及步骤
    6.8 数据处理与验收标准
        6.8.1 试验数据
        6.8.2 数据处理方法
        6.8.3 验收标准
    6.9 试验结论
    6.10 试验与计算结果的对比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应力测点检测结果
致谢

(3)基于可靠性理论的内燃机车故障分析及故障修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动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修程修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机车可靠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论文大纲
2 维修制度与可靠性理论
    2.1 维修理论的相关背景情况
    2.2 机车维修管理的主要内容
    2.3 机车可靠性及评价指标
        2.3.1 可靠性的定义
        2.3.2 可靠性的评价指标
    2.4 维修性及维修性评价指标
        2.4.1 维修与维修性
        2.4.2 维修性评价指标
3 大型部件可靠性分析与累积损伤度估算
    3.1 大型部件可靠性分析
        3.1.1 柴油机的可靠性分析
        3.1.2 电气及控制系统可靠性分析
        3.1.3 制动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3.1.4 牵引主发电机可靠性
    3.2 累积损伤度的概念
    3.3 内燃机车累积损伤度估算原理及模型
    3.4 内燃机累积损伤度的估算
        3.4.1 柴油机累积损伤度的估算
        3.4.2 电机的累积损伤度估算
        3.4.3 车轴的累积损伤度估算
        3.4.4 内燃机车的累积损伤度计算
    3.5 损伤度与内燃机车大修周期的关系
4 机车检修体系及动态检修优化模型
    4.1 机车大部件检修周期及修程确定
    4.2 小辅修周期及工装设备配置确定
    4.3 检修机构的确定
    4.4 动态检修过程分析
    4.5 基于固定检修周期情况下的检修范围优化
        4.5.1 机车部件可靠度矩阵
        4.5.2 检修范围确定模型
        4.5.3 检修范围确定办法
5 结论
    5.1 论文的主要工作
    5.2 论文的主要成效和结论
    5.3 论文的创新点
    5.4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4)特殊气候对载人航天工程内燃机车设备的影响与维修改进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内燃机车运用概述
        1.1.2 企业情况简述
    1.2 内燃机车发展概况
    1.3 内燃机车运行中的典型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管内内燃机车介绍
    2.1 管内内燃机车的基本介绍
        2.1.1 构成与功能
        2.1.2 内燃机车的原理
    2.2 管内内燃机车故障分析
        2.2.1 机车自然损耗
        2.2.2 机车故障特点
    2.3 管内内燃机车检修特征
        2.3.1 机车维修种类
        2.3.2 机车检修特点
        2.3.3 机车维修现状
    2.4 本章小结
3 特殊气候对管内内燃机车影响分析
    3.1 春秋风沙对内燃机车影响
        3.1.1 多风沙气候对机车电器影响
        3.1.2 多风沙气候对机车走行部影响
        3.1.3 多风沙气候对机车柴油机影响
    3.2 冬季气候因素对内燃机车影响
        3.2.1 低温对机车运行影响
        3.2.2 温差对机车运行影响
    3.3 地理环境因素对内燃机车影响
        3.3.1 坡道对内燃机车影响
        3.3.2 海拔对机车运行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管内内燃机车安全行车和维修改进措施
    4.1 风沙对管内内燃机车的安全行车和维修措施
        4.1.1 保障机车电器部分安全性采取措施
        4.1.2 保障机车走行部安全性采取措施
        4.1.3 保障机车柴油机安全性其改造方案设计
    4.2 冬季气候对内燃机车的维修保养
        4.2.1 冬季气候柴油机保养措施
        4.2.2 电机及电器的冬季保养常识
        4.2.3 制动走行部分的冬季保养常识
    4.3 管内内燃机车维修改进措施
        4.3.1 明确机车检修周期指标
        4.3.2 实施机车状态维修
        4.3.3 优化机车维修间隔期
        4.3.4 强化机车维修管理
    4.4 本章小结
5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内燃机车安全行车分析
    5.1 实施效果
    5.2 存在问题与差距
        5.2.1 人员素质相对滞后
        5.2.2 部分装备落后性能老化
        5.2.3 部分行车设备缺乏必要的监控手段
        5.2.4 科研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5.2.5 行车安全保障体系尚需完善
        5.2.6 缺乏可靠性指标
    5.3 改善措施
        5.3.1 探索新措施提升安全行车
        5.3.2 建立健全管理法规提高人员素质
        5.3.3 进行设备改造提高设备性能
        5.3.4 加快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
        5.3.5 确立以小修和临时抢修为主检修理念
        5.3.6 划分模块,加强乘务员的检查
        5.3.7 逐步建立机车可靠性评价体系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基于PLC的内燃机车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东风8B型内燃机车电气线路分析
    2.1 机车主电路
        2.1.1 牵引工况
        2.1.2 电阻制动工况
        2.1.3 自负荷试验工况
        2.1.4 主电路保护电路
    2.2 辅助电路
        2.2.1 柴油机启动电路
        2.2.2 辅助发电回路
        2.2.3 空压机电路
    2.3 机车控制电路
        2.3.1 机车起动
        2.3.2 柴油机调速电路
    2.4 励磁电路
        2.4.1 励磁控制理论分析
        2.4.2 微机励磁控制电路
        2.4.3 测速发电机控制励磁电路
    2.5 机车保护电路
        2.5.1 机油压力保护
        2.5.2 柴油机油水温度保护
        2.5.3 曲轴箱压力保护
    2.6 柴油机控制系统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LC逻辑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1 PLC介绍
        3.1.1 PLC的发展
        3.1.2 PLC的组成
        3.1.3 PLC编程语言
        3.1.4 与继电器控制系统的比较
    3.2 PLC选型
        3.2.1 输入输出统计
        3.2.2 PLC型号选定
    3.3 PLC逻辑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4 其它外部工作电路
        3.4.1 开关电源
        3.4.2 信号调整模块
        3.4.3 固态继电器
        3.4.4 励磁调节模块
        3.4.5 触摸式彩色液晶显示屏
    3.5 PLC点位分配
        3.5.1 PLC输入
        3.5.2 PLC输出
        3.5.3 PLC的 I/O接口与外部电路设计
    3.6 系统的抗干扰设计
        3.6.1 系统干扰的来源与产生
        3.6.2 干扰的防护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LC逻辑控制系统的程序设计及仿真
    4.1 柴油机控制和保护电路
        4.1.1 燃油泵控制电路
        4.1.2 柴油机起动控制电路
        4.1.3 柴油机调速
        4.1.4 柴油机停机
    4.2 辅助发电控制
        4.2.1 直流辅助发电控制电路
        4.2.2 直流固定发电
    4.3 机车加载控制
        4.3.1 换向控制
        4.3.2 加载控制
    4.4 保护及其它卸载故障
    4.5 PLC恒功励磁控制
        4.5.1 PID控制理论分析
        4.5.2 恒功率曲线的初始化
        4.5.3 模拟量的采集
        4.5.4 恒功励磁控制
    4.6 PLC控制程序的软件仿真
        4.6.1 程序的编译
        4.6.2 程序仿真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的实验验证及可靠性研究
    5.1 系统的实验验证
        5.1.1 实验方案设计
        5.1.2 实验平台搭建
    5.2 系统的可靠性研究
        5.2.1 控制电路的对比
        5.2.2 控制电路可靠性的估算
    5.3 PLC控制系统研究实现的意义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青藏线NJ2机车走行部减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内容及拟解决问题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的主要内容
        1.3.3 拟解决的问题
        1.3.4 论文的难点
        1.3.5 课题的创新性
第2章 机车动力学性能评价方法及评价标准
    2.1 稳定性
        2.1.1 线性临界速度
        2.1.2 非线性临界速度
    2.2 平稳性
        2.2.1 平稳性指标
        2.2.2 车体振动加速度
        2.2.3 轮轨作用力
    2.3 曲线通过性能
        2.3.1 轮重减载率
        2.3.2 脱轨系数
第3章 NJ_2内燃机车走行部及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1 NJ_2内燃机车走行部
        3.1.1 走行部作用及组成
        3.1.2 技术参数
        3.1.3 轴箱定位方式
        3.1.4 弹簧装置及减振器
        3.1.5 牵引电动机悬挂装置
        3.1.6 NJ_2内燃机车轮周牵引力
    3.2 NJ_2内燃机车动力学模型
    3.3 NJ_2内燃机车轮轨接触几何关系
    3.4 轨道不平顺
    3.5 三种轴箱导框模型对机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3.6 小结
第4章 NJ_2内燃机车的动力学性能评价
    4.1 NJ_2内燃机车运行稳定性
        4.1.1 NJ_2内燃机车的线性临界速度
        4.1.2 NJ_2内燃机车的非线性临界速度
    4.2 NJ_2内燃机车的平稳性
        4.2.1 NJ_2内燃机车的垂向平稳性
        4.2.2 NJ_2内燃机车的横向平稳性
        4.2.3 NJ_2内燃机车牵引电机振动加速度
    4.3 NJ_2内燃机车的准静态曲线通过性能
    4.4 小结
第5章 NJ_2内燃机车结构参数对动力学性能影响
    5.1 一系悬挂纵向刚度对机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5.1.1 一系悬挂纵向刚度对机车稳定性的影响
        5.1.2 一系悬挂纵向刚度对机车横向平稳性的影响
        5.1.3 一系悬挂纵向刚度对机车准静态曲线通过性能的影响
    5.2 一系悬挂横向刚度对机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5.2.1 一系悬挂横向刚度对机车稳定性的影响
        5.2.2 一系悬挂横向刚度对机车横向平稳性的影响
        5.2.3 一系悬挂横向刚度对机车准静态曲线通过性能的影响
    5.3 一系悬挂弹簧垂向刚度对机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5.4 一系垂向减振器阻尼对机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5.5 二系悬挂纵、横向刚度对机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5.5.1 二系悬挂纵、横向刚度对机车横向平稳性的影响
        5.5.2 二系悬挂纵、横向刚度对机车曲线通过性能的影响
    5.6 二系横向减振器阻尼对机车动力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5.7 抗蛇行减振器阻尼对机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5.7.1 抗蛇行减振器阻尼对机车稳定性的影响
        5.7.2 抗蛇行减振器阻尼对机车横向平稳性的影响
        5.7.3 抗蛇行减振器阻尼对机车曲线通过性能的影响
    5.8 牵引电机吊挂绕X轴转动刚度对机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5.8.1 电机吊挂绕X轴转动刚度对机车稳定性的影响
        5.8.2 电机吊挂绕X轴转动刚度对机车横向平稳性的影响
        5.8.3 电机吊挂绕X轴转动刚度对机车曲线通过性能的影响
    5.9 牵引电机横向拉杆对机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5.9.1 牵引电机横向拉杆对机车稳定性的影响
        5.9.2 牵引电机横向拉杆对机车横向平稳性的影响
        5.9.3 牵引电机横向拉杆对牵引电机振动的影响
        5.9.4 牵引电机横向拉杆对机车曲线通过性能的影响
    5.10 小结
第6章 NJ_2内燃机车动力学性能改进方案
    6.1 NJ_2机车动力学改进方案
    6.2 横向稳定性比较
    6.3 平稳性比较
        6.3.1 垂向平稳性指标
        6.3.2 轮轨垂向力
        6.3.3 横向平稳性指标
        6.3.4 轮轨横向力
    6.4 电机振动加速速度比较
        6.4.1 电机垂向振动加速度
        6.4.2 电机横向振动加速度
    6.5 改进方案机车电机拉杆的横向动作用力
    6.6 曲线通过性能比较
    6.7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米轨DF21型内燃机车可靠性分析及修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1章 绪论
    1.1 DF_(21)型机车开发的背景
    1.2 DF_(21)型机车总体概况
    1.3 DF_(21)型机车修制研究思路
第2章 米轨 DF_(21)型机车运用质量情况分析
    2.1 我国米轨铁路运输概况
    2.2 牵引定数的初步确定
    2.3 DF_(21)型机车运用质量问题分析及改进情况
        2.3.1 机破
        2.3.2 临修
        2.3.3 碎修
        2.3.4 (大)部件破损质量情况
第3章 机车可靠性与维修制度
    3.1 维修理论的相关背景情况
    3.2 国内机车的维修现状
    3.3 国外机车的维修现状
    3.4 机车可靠性、维修性评价及分析指标
        3.4.1 机车可靠性评价指标
        3.4.2 机车维修性评价指标
第4章 DF_(21)型机车大部件可靠性分析
    4.1 柴油机可靠性分析
    4.2 走行部可靠性分析
    4.3 电气及控制系统可靠性分析
    4.4 制动系统可靠性分析
    4.5 牵引主发电机可靠性分析
    4.6 牵引电机可靠性分析
    4.7 机车部分设计采用了冗余结构设计,以保证机车的行车安全
第5章 DF_(21)型机车检修体系设置方案
    5.1 DF_(21)型机车大部件检修周期确定
    5.2 DF_(21)型机车修程确定
    5.3 小辅修周期确定
    5.4 工装设备配置确定
    5.5 检修机构确定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可靠性技术在内燃机车制动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论文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1 可靠性技术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内燃机发展
        2.2.1 国外的发展
        2.2.2 国内的发展
        2.2.3 东风系列机车
    2.3 制动系统
        2.3.1 制动机发展
        2.3.2 制动系统组成
        2.3.3 空气制动机构成
        2.3.4 研究意义
3 可靠性分析技术
    3.1 可靠性概述
        3.1.1 可靠性定义
        3.1.2 可靠性因素
        3.1.3 可靠性的基本指标
    3.2 故障树分析技术
        3.2.1 故障树
        3.2.2 建树流程及算法
    3.3 故障模式影响分析
    3.4 危害性分析
4 可靠性综合分析技术及其应用
    4.1 可靠性综合分析法
        4.1.1 关键技术分析
    4.2 FTA分析
        4.2.1 构建故障树
        4.2.2 计算结果
        4.2.3 结果分析及建议
    4.3 CA分析
        4.3.1 危害性矩阵图解法
        4.3.2 结果分析
    4.4 小结
5 模糊综合评价法及其应用
    5.1 模糊可靠性
    5.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5.2.1 模糊综合评价
        5.2.2 模糊集理论研究
        5.2.3 权重方法
    5.3 联系数方法
    5.4 多集模糊综合评价
        5.4.1 模糊综合评价因素集
        5.4.2 建立体系的评价集
        5.4.3 评价矩阵
        5.4.4 评价因素权重
        5.4.5 多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5.4.6 结果分析与建议
    5.5 小结
6 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分析应用研究
    6.1 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分析概述
    6.2 RCMA分析方法
    6.3 分析流程
        6.3.1 系统的重要部件
        6.3.2 修理级别分析
        6.3.3 逻辑决断分析
    6.4 实例应用
        6.4.1 计算过程
        6.4.2 结果分析
    6.5 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研究结果
    7.2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中国机车车辆业创新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解决铁路运输瓶颈问题已列入国家规划
        1.1.2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1.1.3 技术装备现代化已成为铁路发展的重要环节
        1.1.4 良好的国际经济与技术环境已经形成
    1.2 问题的提出
        1.2.1 技术创新目标和路径的明确
        1.2.2 技术集成创新平台的建立
        1.2.3 技术标准体系的提升
        1.2.4 政策措施的完善
    1.3 研究思路与逻辑框架
        1.3.1 研究的目标、内容、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逻辑框架
    1.4 主要创新点
    1.5 相关技术概念
        1.5.1 机车车辆
        1.5.2 高速动车组关键技术
    1.6 本章小结
2 中国机车车辆创新战略的理论基础
    2.1 技术创新理论综述
        2.1.1 引言
        2.1.2 国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
        2.1.3 技术创新理论在国内的发展
        2.1.4 理论总结
    2.2 技术创新与技术跨越的研究进展
        2.2.1 技术跨越及其实现的可能性
        2.2.2 实现技术跨越的两种创新方式
        2.2.3 技术跨越的外部条件
        2.2.4 企业是技术跨越的实现主体
    2.3 技术创新模式分析的理论基础
        2.3.1 技术创新过程模型综述
        2.3.2 技术创新资源要素的网络关系
    2.4 创新型国家创新战略的经验总结
        2.4.1 创新型国家的三个基本特征
        2.4.2 创新型国家创新战略的经验
    2.5 本章小结
3 中国机车车辆创新战略的实践基础
    3.1 中国机车车辆工业发展综述
        3.1.1 发展历程
        3.1.2 发展成就
        3.1.3 体制变迁
    3.2 中国机车车辆业创新发展的外部环境
        3.2.1 发展环境
        3.2.2 国外高速铁路及技术装备发展现状
        3.2.3 机车车辆国际市场的主要供货商及其在华发展
    3.3 我国机车车辆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3.3.1 高速列车技术水平与差距
        3.3.2 重载运输机车车辆技术水平与差距
    3.4 中国机车车辆业创新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
        3.4.1 主要问题
        3.4.2 制约因素
    3.5 自主创新:我国机车车辆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基点
        3.5.1 自主创新的新内涵
        3.5.2 自主创新的典型特征
        3.5.3 建设创新型国家使得自主创新成为必然选择
        3.5.4 基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跨越环境已经具备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自主创新的机车车辆技术跨越
    4.1 中国机车车辆业技术创新的组织模式及特点
        4.1.1 创新的组织模式
        4.1.2 特点分析
    4.2 中国机车车辆业技术跨越模型体系
        4.2.1 技术跨越及其条件和特征
        4.2.2 中国机车车辆业技术跨越的能力模型
        4.2.3 中国机车车辆业技术跨越的过程模型
    4.3 技术跨越点的选择
        4.3.1 影响因素
        4.3.2 机车车辆技术跨越点的影响要素分析
        4.3.3 350km/h高速动车组重点技术突破领域
    4.4 自主创新的路径选择
        4.4.1 以日、法等为代表的原始创新型路径
        4.4.2 以西、韩等为代表的引进型技术跨越路径
        4.4.3 经验总结
        4.4.4 中国机车车辆技术跨越路径
    4.5 中国机车车辆自主创新的四维模式
        4.5.1 模式设计的基本思路
        4.5.2 四维模式描述
        4.5.3 四维关系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加强技术储备
    5.1 技术储备的内涵和特点
        5.1.1 中国航天技术的自主创新与技术储备
        5.1.2 基于自主创新的技术储备
        5.1.3 自主创新与技术储备的关系
    5.2 储备的基本内容
        5.2.1 基础储备
        5.2.2 能力储备
    5.3 储备的基本路径
        5.3.1 内部积累
        5.3.2 外部联合
        5.3.3 内外结合
    5.4 战略措施
    5.5 本章小结
6 构建创新平台
    6.1 创新平台概念的引入
        6.1.1 中国航天技术与组织管理的一体化创新
        6.1.2 集成创新的概念与内涵
        6.1.3 应重视集成创新
        6.1.4 集成创新:创新主体及其技术的有效融合
    6.2 创新平台的构架
        6.2.1 概念
        6.2.2 创新平台的结构要素
        6.2.3 创新平台的功能要素
        6.2.4 创新平台的运作机理
    6.3 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创新平台
        6.3.1 特点
        6.3.2 70吨级新型货车技术创新平台
    6.4 中国机车车辆创新平台的构建
        6.4.1 基本准则
        6.4.2 构建创新平台的设想
        6.4.3 创新主体的职能
        6.4.4 应该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6.5 依托创新平台的创新团队建设
        6.5.1 创新型人才
        6.5.2 中国机车车辆业创新型人才队伍现状
        6.5.3 创新团队的基本构架
        6.5.4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
    6.6 本章小结
7 提升技术标准
    7.1 技术标准及技术标准战略
        7.1.1 技术标准
        7.1.2 技术标准的作用
        7.1.3 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
        7.1.4 技术标准战略及特征
        7.1.5 基于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技术标准战略
    7.2 中国铁路行业技术标准现状与问题
        7.2.1 历史沿革及现状
        7.2.2 主要问题
        7.2.3 原因分析
    7.3 提升中国机车车辆业技术标准的目标和基本内容
        7.3.1 总体目标
        7.3.2 技术标准战略在企业层面的运用
        7.3.3 标准的国际化战略
        7.3.4 标准与知识产权战略的结合
    7.4 关于采标
        7.4.1 国外动车组技术标准现状
        7.4.2 总体思路
        7.4.3 采标建议
    7.5 保障措施
        7.5.1 构建与市场经济相协调的标准化体制
        7.5.2 构建与科技研发协调发展的策略
        7.5.3 人力资源保障措施
    7.6 本章小结
8 完善政策措施
    8.1 政府激励
        8.1.1 技术创新成果的准公共产品特性
        8.1.2 市场缺陷
        8.1.3 政府的作用
    8.2 激励创新的政策及其手段
        8.2.1 科技投入政策
        8.2.2 促进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财税政策
        8.2.3 促进科技创新的金融政策
        8.2.4 支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
        8.2.5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政策
        8.2.6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相关政策
        8.2.7 科技人才政策
        8.2.8 促进军民结合的政策
    8.3 韩国政府推动技术创新的基本经验
        8.3.1 增加研发投资总量的同时注重研发投资的高效分配
        8.3.2 强化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8.3.3 着力打造优秀中心和改革公共研究机构
        8.3.4 为企业参与创新活动提供支持措施
        8.3.5 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8.3.6 利用全球资源
        8.3.7 有效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8.4 推进中国机车车辆创新发展的关键政策措施
        8.4.1 针对机车车辆业制定适宜的产业发展政策
        8.4.2 形成统一协调的机车车辆业国家战略技术发展专项规划
        8.4.3 推进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平台
        8.4.4 完善科技创新的激励政策体系
        8.4.5 完善科技创新的激励政策体系
        8.4.6 强化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意识
        8.4.7 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8.4.8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8.5 本章小结
9 结论
    9.1 研究过程和主要结论
    9.2 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基于PLC的内燃机车逻辑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内燃机车控制系统的发展概况
    1.2 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可编程控制器(PLC)技术
    2.1 PLC的产生与发展
    2.2 PLC的组成与工作工程
        2.2.1 PLC的基本组成
        2.2.2 PLC的工作过程
    2.3 PLC和继电器控制系统比较
第3章 东风_(4D)型内燃机车逻辑控制系统组成和控制原理
    3.1 东风_(4D)型内燃机车电路图的组成
        3.1.1 东风_(4D)型内燃机车的电路组成
        3.1.2 电路图中表示的机车状态
    3.2 柴油机启动电路
        3.2.1 柴油机启动前电源的供给和准备
        3.2.2 启动柴油机的操作和电路
    3.3 柴油机启动后的辅助电路
        3.3.1 启动发电机发电电路
        3.3.2 充电电路
        3.3.3 空气压缩机打风电路
    3.4 机车运行电路
        3.4.1 机车启动前的准备工作
        3.4.2 机车启动电路
        3.4.3 控制手柄调速电路
        3.4.4 磁场削弱控制电路
    3.5 机车保护电路
第4章 PLC逻辑控制系统的设计
    4.1 PLC型号的选择
        4.1.1 PLC I/O点数的统计
        4.1.2 PLC输出模块的选定
        4.1.3 PLC型号的确定
        4.1.4 电源的选择
    4.2 东风_(4D)型内燃机车PLC逻辑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2.1 PLC逻辑控制系统的I/O通道分配
        4.2.2 PLC逻辑控制系统的接线图
    4.3 PLC逻辑控制系统的程序设计
        4.3.1 编程软件介绍与主要指令
        4.3.2 柴油机的启动
        4.3.3 机车的启动
        4.3.4 各种电气保护装置的实现
    4.4 PLC逻辑控制系统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第5章 内燃机车逻辑控制实验台的研制
    5.1 逻辑控制系统对应部分的改进
    5.2 机车逻辑控制实验台总体方案
第6章 控制系统的抗干扰
    6.1 干扰的来源与产生
    6.2 干扰抑制措施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东风_4型内燃机车牵引电动机改造修及可靠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时速160公里交流传动内燃机车转向架仿真研究[D]. 商楠.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2]FXN3型客运内燃机车车体设计与分析[D]. 王佥.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3]基于可靠性理论的内燃机车故障分析及故障修制的研究[D]. 刘兴斌.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3)
  • [4]特殊气候对载人航天工程内燃机车设备的影响与维修改进措施[D]. 姜启堂.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5]基于PLC的内燃机车控制系统研究[D]. 汪彬.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6]青藏线NJ2机车走行部减振系统研究[D]. 鹿中华.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 [7]米轨DF21型内燃机车可靠性分析及修制的研究[D]. 李义. 西南交通大学, 2009(03)
  • [8]可靠性技术在内燃机车制动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余敏.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8)
  • [9]中国机车车辆业创新战略研究[D]. 陈春阳. 北京交通大学, 2007(03)
  • [10]基于PLC的内燃机车逻辑控制系统的研究[D]. 张斌. 西南交通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东风4号内燃机车牵引电机改造及可靠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