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财务管理与教育发展

论高校财务管理与教育发展

一、论高校财务管理与教育事业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乔春华[1](2022)在《再论高校财务高质量发展——高校财务领域去“内卷化”研究》文中提出"内卷化"是当今的热门话题,它适用于广泛领域。内卷化的内涵简单地表述是"没有发展的增长"。高校财务领域不能停留在"按学生入学数量拨款"、预算编制"年度预算为主"、预算评价"预算执行率为主"以及"财务会计为主""财务管理为主""信息公开为主""会计控制为主"等"涛声依旧""重复昨天的故事"的"内卷化"状态,应该去"内卷化",即去掉目前"没有发展的增长""陀螺式的死循环"状态。发展是个动态过程,去"内卷化"的过程就是从原型发展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动态过程。只有注重高校财务发展的高质量,才能实现财务高质量发展、财务可持续发展和平安财务。

梅士伟[2](2020)在《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等教育通过人力资本增值而为现代社会提供强大的发展内驱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历经建国以来7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革新,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教系统。然而,由于高等学校(本论文研究对象限定为我国公办高等学校)外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市场参与机制不规范、社会公众参与不充分,内部治理结构失衡、主体道德行为失范、权力监督体系不完善,致使高校腐败易发频发,关键领域问题凸显,大案要案警钟不断,窝案串案时有发生,制约大学的教育教学、学术创造、服务社会、文化赓续使命,消解其学术本质和公益属性,弱化其道德标高和社会公信力,迟滞“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建设步伐。高校腐败问题的严峻性和复杂性折射出现行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已无法满足党和国家及社会公众的需要。因而,优化高校腐败治理机制,是高校全面从严治党的行动连带,是“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价值依归,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结构转向。我国现行高校腐败治理主要基于政府作为高校举办者的地位,通过执政党和政府及作为其政治属性延伸的高校党委行使腐败治理权力,对高校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的行使者实施控制、监督、惩治,保证高校权力结构的合理化与权力运行的规范化,达到以权力监督权力的治理目标。而从高等教育发展来看,高校办学资金来源日益多样化,多元利益相关者愈来愈迫切地要求与政府主体共同参与高校腐败治理。在治理理论的引导下,处理多元利益主体对高校的利益诉求,进一步优化高校腐败治理机制,成为高校反腐倡廉的“新边疆”。因而,本文基于治理理论与机制设计理论,以高校腐败治理机制为研究对象,围绕“高校腐败的表现样态与成因机理”“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理论框架与历史变迁”“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内容结构与绩效评价”“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内生问题与优化建议”的思路展开研究。首先,对治理理论、机制设计理论进行理论阐释,揭示高校腐败治理机制是“动力系统、控权逻辑、规则供给、行动框架”的统一,进而厘清各要素的实质内涵。通过治理系统的外部情境和内部环境解构治理动力,通过权力监督、制约与惩治的合理性、有效性分析控权逻辑,通过规则体系与规则生成阐释规则供给,通过合法性逻辑下的结构化行动、工具性逻辑下的专项式整治与情境性逻辑下的参与式合作梳理行动框架,从学理层面理清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内涵。随后,对高校腐败治理的演进历程进行考察。按照时间序列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校反腐败工作历史划分为五个阶段,并梳理出每个阶段治理机制的主要特征。(1)1949-1978年,以思想改造为核心,以运动式批判为主导;(2)1978-1989年,以纠正行风为特征,以整风式拒腐为主导;(3)1989-2002年,以遏制寻租为基础,以专项式打击为主导;(4)2002-2012年,以体系建设为中心,以系统化惩防为主导;(5)2012至今,以顶层设计为重点,以制度化治本为主导。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演进逻辑:动力系统---从权威驱动向改革驱动转变,控权逻辑---从权力监督向“监督-制约”均衡转变,规则供给---从强制供给向协商供给转变,行动框架---从运动式向专项式和制度化转变。再次,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中的扎根理论,高度关注高校教职员工对高校腐败治理的心理感知,通过半结构化访谈与三级编码方法梳理出目前高校腐败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两种具体机制:科层治理机制与网络治理机制,并分别探讨两类机制的具体构成,包括科层治理机制所涵盖的控制、监督、惩治、制度建设、问责,以及网络治理机制所涵盖的信任、合作、制约、技术创新、文化惯例等要素的确切内涵,从而系统构建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结构模型。复次,鉴于高校腐败治理的实践性,运用量化研究方法,进一步分析高校腐败治理中科层治理机制与网络治理机制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其对治理绩效的影响。遵循“网络治理机制---科层治理机制---腐败治理绩效”的主体关系,经由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应然样态,即高校腐败治理的完整运行体系应当是科层治理机制与网络治理机制的整合体。最后,结合高校腐败治理机制过程的演进分析,在量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高校腐败治理机制面临的运行困境,一是机制目标的导向性在内外碰撞中被消解,二是机制主体的协调性在制度形塑中被弱化,三是机制运行的合法性在现实安排中被割裂。据此,从科层治理机制与网络治理机制整合与互动的角度,提出优化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建议。一是重塑行动者的主体性,二是提升治理动力的集成性,三是强化治理过程的协同性,四是重点强化问责、技术创新、制度建设。研究中国高校腐败治理机制问题,在目前来看只是一个开始。本文运用治理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的框架,来探讨和设计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运行体系,具有一定的探索性。一是立足治理理论视角来探讨中国高校腐败控制问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二是基于扎根理论方法,从高校腐败研究的制度、体制层面深入到高校腐败治理的具体机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三是统合质性与量化研究方法,剖析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结构模型与绩效水平,提出优化建议,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毋磊[3](2020)在《Z省普通高校校院两级权力配置研究 ——基于“放管服”的视角》文中认为校院两级权力配置是高校内部权力的纵向配置,合理的两级权力配置有利于降低学校各级合作与分工的难度,增加各级工作人员的责任感,提高办学效率,推动学校整体发展。随着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推进,高校拥有了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而目前我国高校校院两级权力结构还不合理,权力大多集中于校级。“放管服”改革提倡的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如何通过“放管服”改革优化高校校院两级权力结构配置成为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的突破口。Z省作为“放管服”改革的先行与试点地区,有丰富的探索与经验,其高校校院两级权力配置的现状如何,应该如何优化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根据国内外高校校院权力配置的历史考察,结合“放管服”视角的内涵,明确高校校院两级权力的合理配置应该做到资源型权力合理放,业务型权力大胆放,构建完善的校院两级监管体系以及提供优质服务。借助质性分析软件——NVivo 11对6所样本高校的大学章程进行校院两级权力配置的静态情况分析,得到章程的即时性与创新性不足,资源型权力具体内容较少,业务型权力比重不高等问题。根据高校校院两级权力配置的应然关系,从对学院的基本情况、校院两级权力配置中的权力下放、监管、服务情况以及校院权力配置的总体评价五个维度编制调查问卷,以12所样本高校的学院领导及老师为调查对象,共得到有效问卷121份,分析校院两级权力配置的动态情况,得到目前存在的学校集权型、学院分权过渡型、学院分权型三种权力配置模式中,学院分权过渡型是Z省普通高校校院权力配置的主要模式。根据调查情况编制访谈提纲,针对校院两级权力配置的问题及原因对5位高校教授进行深度访谈。最终发现,目前Z省高校校院两级权力配置存在校院两级权力下放不规范,不均衡,不充分,不协调;校院两级权力监管不完善;校院两级权力服务不到位等问题,这些是由学校办学自主权受限、校院关系认识不到位、学院治理水平不匹配导致的。基于上述分析发现,优化校院两级权力配置的前提是保证政府尽可能地赋予高校办学自主权。政府要尊重并且相信高校,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和教育体制改革扩大并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尤其是资源型权力)。优化校院两级权力配置的路径是推动学校和二级学院的角色转变。对于学校来说,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通过完善权力配置的制度体系建设,为权力配置提供法制保障;探索建立资源型权力权责清单、业务型权力负面清单制度,规范权力的下放;增强目标考核的主体与内容、设计与结果运用、方式等内容,增强目标管理模式的可执行性;以“学院需求”为导向,变革行政管理体制,改变职能部门的评价考核方式,明确行政职能部门的服务定位等措施,保障权力的合理下放,实现管制型高校向服务型高校的角色转变。对于二级学院来说,以“实体性”改革为抓手,通过明确院长职责,加强院长培训,提高院长专业水平,增强校院之间的信任;规范学院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权力的合理运行,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等措施,保障权力的合理承接,实现依附型学院向自主型学院的角色转变。

厉倩倩[4](2020)在《M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信息公开是高校能够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近几年来,国家也不断加强对于高校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力度,《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以具体文本的形式向公众表明了国家的重视程度与发展立场。高校信息制度中的核心内容是高校财务信息,财务信息直接对接经济利益,因此也是公众最关注的部分,然而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在近年来无论是公开程度还是效果都不太如意。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重要意义,首先它是践行国家政策、法规的重要举措,是维护国家与政府权威的一大措施,同时对于高校而言,它是一个透明的窗口,能够让投资者更加切实的了解资金的运作与财务的管理,从而为高校建立一个良好的口碑与形象,进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支持高校的建设与发展。此外,它也是廉政建设的一大内涵,财务信息公开能够更好地让公众行驶监督权利,由内而外、由上至下全方面的监督高效的运作,促进学校的阳光化发展。然而,即使目前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高校层面都对于财务信息公开表达了充分支持的立场并且也采取了相应的建设措施,但其在信息公开的道路上仍然遭遇着许多问题。本文首先对当前开展财务信息公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了阐述,主要采取了文献分析法搜集与阅览了大量国内外财务信息公开的文献,进而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成果,并捕捉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切实的原因解读,从而从多元角度提出应对措施。其次,本文以M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M高校信息公开平台、走访M高校信息公开有关工作人员分析了 M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现状和公开内容,提出了当前M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可能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接着利用归纳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分析了国内三所高校,以及境外三个国家的财务信息公开内容、程序等相关概况,探讨国内外高校优秀的财务信息公开示例对M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借鉴作用。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推进大学综合能力和财务清廉的角度,提出了财务制度建设、互联网信息公开平台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并做好质量保障、提升学校公开的责任意识和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建立财务信息公开监督机制等五个方面提出了 M高校开展财务信息公开的对策,以期能够为M高校财务信息公开提供参考。

唐文泉[5](2020)在《S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国家政府不断增加经费投入,高校财务活动日趋复杂,这对高校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内部控制作为规范学校经济活动,提升学校治理水平的合理保证,同样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挑战。当下,高校的内部控制尚处于建设中,未像企业内部控制一样形成完整的控制体系及相应的法律法规,因此完善内部控制建设并付诸实施已经成为高校适应自身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必然选择和迫切要求。经济活动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涉及资金运动还关系到高校的每一个人,研究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对完善整个高校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研究了一所综合性大学S高校的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通过对其内部控制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经济活动内控上的薄弱项,并结合部分国内外高校的经验做法,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以期能为S高校的内部控制建设和完善提供绵薄之力。本文主要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基于目前研究背景及我国高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归纳整理,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第二部分是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首先是对内部控制及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和阐述,强调了高校内部控制的目标和五大基本要素,为下文的优化对策做出铺垫。同时,结合高校内部控制的特性阐述了绩效管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以及控制论理论在高校内部控制中的指导作用。第三部分主要针对s高校的经济活动内部控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的阐述。s高校目前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已经相对成熟,也比较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但是还存在着组织结构设计结构不够完善,教职工内控意识不强等问题。第四部分着重阐述了部分国内外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的做法和对S高校的经验借鉴。第五部分则是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从优化单位内控环境、完善经济活动控制机制、建立全面风险评估机制以及强化内部监督职能等方面对s高校的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提出了优化建议。

李凤营[6](2020)在《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绩点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以B大学为例》文中指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引领和重要动力。地方高校在普通本科高校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科研绩点制管理模式因其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能够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科研环境,受到地方高校的普遍认可,在地方高校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因过分量化导致了不利于科研团队的形成、科研功利化、违背科研规律等现象的产生。这就亟需建立一种新型科研管理模式来适应地方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为了使本文的研究建立在牢固的根基上,本文对所涉及的地方高校、高校科研、高校科研质量、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主旨、结构、功能等,提出了以五大理念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质量管理为工具,建立了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并针对上述管理理念,提出了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创新思路,分析了科研绩点的内涵与特点、科研绩点与科研工作量的关系等内容。为了掌握获得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的现实情况,本文采取案例研究的方式,通过对B大学绩点制科研管理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地方高校绩点制科研管理改革的可能方向。首先以B大学为个案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分析了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历程的基础上,概括了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的实施宗旨、实施过程、保障措施,并结合B大学部分院系的调研,利用科研成果数据对比了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实施前后的效果,对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实施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了B大学绩点制管理科研模式实施后的成效,发现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提升了B大学的科研质量,整体上说是科研质量管理的可行方向。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影响高校科研管理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当前绩点制科研管理模式做出改进。基于这一定位,本文通过编制、发放、回收问卷等程序,按照从宏观影响因素、微观影响因素、环境影响因素对问卷结果进行了统计,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进一步探寻B大学实施绩点制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为重数量轻质量、不利于科研团队形成、违背科研规律、科研全过程管理不到位、科研环境不理想、科研与人才培养脱节、不能持续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等,为改进绩点制科研管理模式提供了方向。本文提出建立科研绩点银行制管理模式以解决地方高校实施绩点制科研管理存在的上述问题,相应地对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模式的生成、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理论模型和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论述后,具体对操作层面内容进行探讨。包括科研绩点认定方法的有效改进、建立科研绩点银行的运行机制、科研绩点银行环境的保障三个方面内容。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共同建立了科研绩点银行制科研管理模式。

任淑君[7](2019)在《基于新公共管理视域下的高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改革研究 ——以J高职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公共管理要求公共部门改变其原有思想,将公共部门管理改革定位于“企业政府”层面。本文从新公共管理的视角出发,以J高职学院为例,详细分析了J高职学院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管理目的不明确,没有为学校发展战略规划服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缺乏风险管理;管理粗放,未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并提出了基于新公共管理的针对性改善措施:第一,转变学校高层管理理念,增强财务管理意识;第二,完善学校财务管理体制;第三,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第四,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最后,提高财务人员执业能力。

李晓楠[8](2019)在《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尤其是辅导员,在世界各国高校学生工作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高校教育质量要求的提升、学生工作评估的兴起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对高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辅导员等的伦理、知识、技能的预期逐渐上升。鉴于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对提升从业者伦理和胜任力水平发挥了引导、评估、规范、监督等重要作用,本文以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化标准为题进行专题研究,以期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尤其是辅导员的专业伦理标准及胜任力标准的构建,提供新的视角和有益借鉴。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首先,运用历史分析法,研究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的历史沿革;其次,运用文献分析法,探讨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的理论基础;再者,运用语篇分析法,解析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伦理与专业胜任力标准的代表性文件;随后,运用问卷调查法,对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的应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最后,运用比较分析法,论述了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对我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尤其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启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本章阐述了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概念界定、主要功能及指导思想;选取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作为数据源,以Cite Space为分析工具,分别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国家(地区)分析等,更为系统客观地梳理国内外文献,归纳总结出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热点议题、演化路径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对二次检索发现的关键性文献进行细致解读,提出国内外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确定本研究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的历史沿革。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发展历程与美国的政治格局、经济发展状况、高等教育政策、学生事务发展进程等密切相关。本章从这种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去考察,深刻理解和把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萌芽、探索、发展与成熟阶段的具体措施和未来发展趋势,更好地揭示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与历史意义。第三章,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的理论基础。本章从成人学习理论尤其是诺尔斯的成人教育学理论、麦兹罗的嬗变学习理论,职业发展阶段理论,胜任力理论等不同角度,研究了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的理论基础。上述理论回答了学生事务从业者的学习特点、学习动机、学习步骤及角色嬗变的过程是什么,如何确定学生事务从业者在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需求与问题,如何科学地制定各职能等级学生事务从业者的专业胜任力标准等问题。第四章,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伦理标准的核心内容解析。本章分析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伦理标准的制定主体之一CAS的成立过程、使命、愿景、影响等,将其伦理标准的制定基础归纳为两个互补的道德框架,即研究伦理和学生事务从业者的通用伦理。随后,以《CAS共享伦理原则声明》、《伦理原则和标准声明》(ACPA)这两个代表性文件为例,对其概念界定、基本结构、基本原则、伦理指标等核心内容进行解析。并且,借助Ant Conc软件对两份文件的关键词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这两份文件的目的基本一致,都是为了构建从业者专业伦理原则和标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但是,其侧重点不同,CAS更注重推动学生事务从业者共享的通用伦理标准,而ACPA注重学生事务从业者的具体伦理标准,更加侧重于维护学生的权益和发展。同时,两份伦理标准文件呈现出以下几点特征:基于相同的研究基础和伦理原则、伦理标准具体化且可操作性强、制定主体广泛且定期更新完善、伦理标准与胜任力标准相统一、自我约束与团体监督双重机制。然而,也应该辩证的看到:其伦理标准是美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运用与拓展延伸,具有隐性的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政治目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还有待探究等,存在固有的局限性。第五章,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胜任力标准的核心内容解析。在2010年、2015年、2016年,ACPA联合NASPA陆续颁布了《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胜任力范畴》、《学生事务教育工作者专业胜任力范畴》、《ACPA/NASPA专业胜任力标准》,使得从业者专业胜任力标准不断完善。本章首先分析了制定主体ACPA、NASPA的成立过程、使命、愿景、影响等,并以2016年最新颁布的《ACPA/NASPA专业胜任力标准》为例,研究了其联合工作组成员构成、胜任力标准主体框架、使用胜任力标准的原因和方法、胜任力十项范畴等。随后,运用Ant Conc软件,对其文本进行词频、词簇和关键词分析,客观验证了以下几点:专业胜任力标准是从业者开展评估的依据;评估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以及从业者专业化发展;评估内容是从业者的胜任力,包括知识、技能、性情(Disposition),其中技能与伦理备受关注;评估过程需要从业者认同专业标准,掌握如何使用专业标准,再根据现实情况和职位需要制定适当指标,进而推动评估开展和获取数据。专业胜任力标准文件呈现出以下几点特征:主题范畴明确、层次结构清晰、参与主体广泛、资源定期更新、国家意识凸显等;也存在以下局限性:其是提升高校隐性公民教育的实效性的工具、国际性有待加强、缺乏配套的操作指南和最佳案例、胜任力标准类型有待扩展等。第六章,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的应用现状研究。本章运用Google Form(s)制定调查问卷,对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进行在线调研,探索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的应用现状,例如从业者对专业标准的制定参与状况、熟悉程度、使用频率、满意度等,以及高校对专业标准的培训和使用状况等,并结合SPS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归纳出其已取得的成就: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权威性较高,从业者对专业标准的熟悉程度与使用频率较高,从业者对专业标准的认同度提升,专业标准对提升从业者专业水平具有较大帮助等;同时,发现其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现有专业标准及其配套资源有待完善、专业标准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有待加强、从业者的参与意识和自我评估意识有待提高、高校对专业标准的培训和使用状况有待改进。第七章,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对我国的启示。本章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中美两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论述了两者在产生背景、标准内容、标准功能的相似之处,以及在价值本位、制定主体、划分依据和表达方式的不同之处。随后,根据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的经验与不足,总结了当前我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颁布的意义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价值本位有待优化,自我评估意识有待提升;缺乏专业标准学术共同体,制定主体不够广泛;标准尚需具体化,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有待提高;缺乏配套资源,标准使用频率较低;标准统一性有待提升,审查修订有待跟进。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对我国的启示:树立发展本位价值观念,提升从业者自我评估意识;组建专业标准研究共同体,确保参与主体的广泛性;采用多元化研究方法,加强标准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制定配套资源和团队,增强标准的推广与应用;注重胜任力标准和伦理标准的统一,定期审查修订。

张卫民[9](2019)在《美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KCI18所高校案例的分析》文中提出美国高等教育研究协会在2009年发布的高等教育报告中指出,大学生获得创业教育的最佳途径是接受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考夫曼基金会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显示,鉴于创业的本质特性和广泛适用性,创业知识可以在具体课程层面和专业学科教育项目、主修或主修方向层面进行跨学科融合。开展跨学科创业教育具有天然的必然性和现实需求。中国高校自上世纪80年代开展创业教育之初,就明确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全校性创业教育方向,但全校性创业教育一直处在各高校自由探索阶段,各高校重视程度、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全校性创业教育效果尚不明显。开展全校性创业教育主要采取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从2012年开始,国家层面先后三次(2012年8月、2015年5月和2016年6月)发文,提出通过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来推进创业教育普及化的政策。从国内高校创业教育实践来看,各高校推动跨学科创业教育的步伐也越来越快,但总体而言尚处于起步阶段,急需一批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制度化成果作为支撑。然而,目前学术界对跨学科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业教育嵌入某一具体专业教育方面,没有探索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应然教育模式和跨学科创业教育制度,这不利于广泛开展跨学科创业教育。本研究正是聚焦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应然教育模式、跨学科创业中心建设策略和跨学科创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试图通过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研究应然教育模式、跨学科创业中心建设和跨学科创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跨学科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不同类型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实施策略,为我国跨学科创业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与策略支持。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在系统整理跨学科创业教育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跨学科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总结归纳出了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跨学科创业学术组织的共性特征,跨学科创业课程开发的基本特点、跨学科创业师资的基本特征,以及不同类型高校的跨学科创业教育特点。最后,在分析我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教育实践的薄弱环节之后,给出了实施建议。在理论基础方面,本研究认为创业活动更加复杂,创业者不仅要懂得怎样筹集资金、怎样注册企业、怎样管理企业、怎样推销产品和怎样依法纳税等,更要不断“生产”科学管理企业的知识和新产品开发知识,从而使企业可持续发展。这种知识的生产过程,符合“知识生产模式II”。此外,创业家或企业领导角色具有特殊性,他们在企业中必须扮演多重角色和与各种企业成员发生相互作用,因此,经理角色理论和交往实践理论对跨学科创业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方面,对18所样本高校的跨学科创业教育项目进行了分析,依据企业家“个人知识”的特点及其知识生产方式,探究了创业教育的知识生成逻辑,概括跨学科创业教育的一般规律,提出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应然教育模式、跨学科创业中心建设策略和跨学科创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本研究认为,应然的跨学科创业教育的主要模式为:主修专业+“创业证书”或“创业辅修”项目模式、创业双学位或联合学位模式和跨学科创业学术项目模式。跨学科创业学术组织建设方面,研究发现跨学科创业中心是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其基本特征包括四个方面:跨越不同的学科知识体系;教师队伍的知识背景来源广泛;以教学和实践指导为主,科研为辅;服务对象超越跨学科中心涉及的学科范围。跨学科创业课程开发方面,具有三个共性特征:一是创业课程跨学科融合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将创业知识嵌入其中;二是跨学科创业课程开发和讲授以非商学院教师为主;三是体验式教学法是跨学科创业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跨学科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研究发现,跨学科师资培养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学历教育培养跨学科创业师资;二是通过创业实践培养跨学科创业师资;三是通过创业培训培养跨学科创业师资。不同类型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实践方面,基于卡内基大学基本分类法,将考夫曼校园计划资助高校分为2类:授予博士学位的综合研究型大学和授予本硕学位的教学型学院或大学。综合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创业教育实施策略包括:(1)成立协调和管理全校范围创业教育的领导机构。(2)多种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混合使用,最大化实践效果。(3)发挥创业管理学科的引领作用,带动全校性创业教育开展。教学型学院跨学科创业教育实施策略主要有:(1)采用相对单一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普及创业教育。(2)依托优势学科,重点突破开展跨学科创业教育。(3)强化第二课堂,丰富创业实践活动和指导。通过探究创业教育的知识生成逻辑和对中美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的比较研究发现,我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存在跨学科创业教育理念落后、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单一、跨学科创业教育项目和课程严重缺乏和跨学科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尚未成熟等问题。由于对创业者和企业家“知识个人”生产方式,决定了创业教育的跨学科性、体验性、实践性和“意会”性,这也决定了跨学科创业教育的知识生成逻辑。同时,考夫曼校园计划参与高校的实践经验也给我国探究跨学科创业教育以启示。因此,依据创业教育的跨学科性、体验性、实践性和“意会”性,以及创业教育的知识生成逻辑,我国跨学科创业教育的教育模式、跨学科创业中心建设和跨学科创业教育课程开发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为此,本研究对我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提出以下实施建议:利用大学现有资源,选择合适的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整合大学资源,建立跨学科创业学术组织和提升各学科专业师资的创业素养,开发跨学科创业课程。

陈兵[10](2018)在《论中国高校办学自主权》文中指出在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指引下,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下简称《高等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民办教育促进法》)三部法律进行了一揽子协同修订,并分别于2015年和2016年通过审议后颁布实施,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法治化建设。从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高校出现以来,纵观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及政策变迁的历程,高等教育体制和高等学校管理模式既带有深刻的历史传统印迹,也深受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影响。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政府主导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主旋律。高校缺乏自主办学的传统和主动追求学术自由的精神,与其作为追求高深学问和促进科学文化传承创新的学术组织本质不相符合。为了激发高校办学活力,增强高校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中共中央1985年提出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并着手推进高等教育领域的立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先后于1995年和1998年颁布实施,这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法治”时代的重要标志。这两部法律规定了高校具有自主办学的权利。但二十多年来,政府部门对高校的直接干预仍然过多,存在着立法与行政、放权和监管、司法审查与救济的矛盾关系。高校办学自主权在法律规定层面存在着立法理念有偏差、法律关系不明确、性质不清晰、权利内容不全面等问题;在实施层面面临着法律地位不明确、司法审查界限模糊、政府管理的权力边界不清晰、高校内部治理体系不完善等困境。这促使笔者关注并思考高校自主办学的相关法权问题,冀以系统性研究来推动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理论完善和运行保障。本文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立足于法学研究的视角,综合运用法学、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理论,对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性质、权能、配置、运行和保障等法权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应当转变立法的主体视角,重构高校办学自主权权能和边界,进而构建科学的内外部运行机制和完善的保障约束体系。除了导论和结语外,全文共分为五章。导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背景、研究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等论文的基本情况。第一章主要关于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基本论域问题。高校办学自主权是独具我国话语特色的一个术语表达,指的是以高校为主体,在各种办学活动中依法自主进行内部管理、对外参与公共行政,不受非法干预的权利。作为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法权,它体现出了相对性、工具性、集体性和交互性的基本特征,同时在国家治理、高等教育发展、高校自身和学术主体几个层面都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从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发轫至今,高等教育发展以及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历经变迁,高校自主办学空间随之波动,但始终以政府主导为主基调。当前,从宪法、法律法规、规章乃至国家政策层面,都有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相关规定,作为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法律依据以及本文研究的基础。第二章主要是从现实出发反思高校办学自主权存在的问题,以及与域外比较和启示。通过逐条梳理,我们发现目前法律所规定的高校各项“权利”在运行中实际上并不顺利,表明了高校办学自主权在实践中存在着立法与行政、放权和监管、司法审查与救济的矛盾关系。在理论适用方面,政府管制理论仍然强势,法人制度理论和消极自由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国家社会治理从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转变的现实迫使我们对高校组织的定位进行反思和重新界定。而公共行政概念的形成,也进一步回应了高校社会属性和自治属性的展现,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权利”属性应当得到立法设计的系统保障。西方国家大学自治文化和制度历史悠久,但与我国国情诸多差异决定了我国高校不能照抄照搬,实事求是结合国情地借鉴学习是应有的态度。第三章主要关于高校办学自主权基本问题的理论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自由理论、治理理论和第三部门理论作为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理论基础,为高校办学自主权提供了正当性、必要性和可行性证成。高校办学自主权所要展现的社会属性、自治属性时机已然成熟,但其法律身份的多样性决定了其法律性质的复杂性。以民法中的权能理论为分析路径,结合高校在外部的运行空间以及内部管理的组织特性,本文从外部和内部两个向度对高校办学自主权进行了权能重构和边界的再造。从外部来说,高校具有知悉权、表达权、公平权、抵制权和合作权等参与性及保障性权利;在内部方面,高校应当具有对自身管理事务的决策、执行和监督自主权。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理论发展需要转变立法理念,在立法设计上以高校为主体视角,划定国家公权力的边界,保障高校自主办学的“权利”空间。相关主体由此明晰各自活动的法定伸展空间。第四章主要是解决高校办学自主权“怎么安排”和“怎么运行”的问题。通过对选取的三所高校的样本考察,我们基本可以了解目前我国高校在章程和校内制度建设上基本完备,内部治理也渐上轨道,基本具备依法独立自主办学的能力和基础。但也存在着在现实和未来实际运行的挑战和考验。民办高校办学自主权比公办高校空间更大,但实际办学水平和能力和公办学校相比尚有不小差距,尤其是决策、监督体系和学术组织的实际作用。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情况来看,高校办学自主权还可以从公平权、抵制权、合作权的增加,财产经营收益权、学位授予自主权、学科专业自主权的扩展,以及通过加强合法性审查、管办评分离、理事会平台利用等方式的改进等方面予以实践性地拓展。在合法性、合理性原则的指引下,高校办学自主权由法律法规以及高校章程,对高校在外部和内部的各项权能予以配置,通过不同机构分别行使。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运行机制涉及内外部的主体很多,历史沉淀的问题比较复杂。本文认为应当按照法治、民主、科学的原则,抓住难点问题重点突破。在高校外部,加强党的领导,重点发挥执政党对人大和政府部门的协调和监督作用;明确人大职能,发挥人大的立法和监督功能;政府依法行政,履行好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行政职能;社会力量依法参与,发挥好社会主体功能的积极作用;高校依法制定章程,按照章程自主办学,承担好高等教育的主体责任。在高校内部,加强党的领导,落实校长负责;确立学术权力在自主权运行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构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分离融合机制;发挥民主管理与监督机构的重要作用,完善内部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制度;着力完善民办高校的决策和监督机制。第五章研究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保障体系和约束机制构建问题。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保障体系和约束机制建设具有同一性。立法机关应当承担起制度建设的主体功能,在法律上对高校办学自主权给予应有的关切和及时的回应,包括高校的章程建设;加强对政府管理高校的各种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力度。监察机关加强反腐败预防教育和监督调查工作。司法机关应当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以保障权利为主的原则,依法对政府、社会组织等主体侵犯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行为积极介入,对高校办学行为合理审查。对于政府部门而言,依法行政是对高校自主权保障和监督的同一性体现。而对于其他社会主体,尤其是民办高校的举办者,也应当在相关教育法律法规的规范下,按照学校章程规定的范围和程序行使权力。承担政府委托的对高校评估和监督等职能的社会中介组织,应当秉承客观、中立、公平的原则,不断加强组织能力建设。在高校内部,重点完善党和行政机构的纪律监督,建立依章程制定的决策规则和体现民主、正当程序、责任追究的学术规范制度,保障学术权力的自主规范运行。结语部分回顾并梳理了前文各章的基本研究成果,并分三个层面提出了关于法制建设的建议,作为法学研究的落脚点。一是加快立法,制定一部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建立表明身份、告知、说明理由、咨询、听证、回避、程序抵抗、行政决定公开等一系列制度。二是修改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包括修改《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学位条例》,完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以及其他配套制度。三是完善并推进章程实施。章程重点规范内部管理体制,明确举办者与高校之间的权利义务,加强民办高校学术委员会建设。同时指出,校内的管理制度是对章程的必要配套和细化,要重点注意细化决策规则、加强学术规范和民主管理监督机构的规则设定。除了章程的文本和配套管理制度,章程的完善和实施还涉及章程制定和修改的程序问题、章程的执行及监督问题。要体现利益相关者“合意、合议”原则;建议通过学术委员会的组织建立独立的“学术仲裁委员会”;由人大负责高校章程的核准和监督。

二、论高校财务管理与教育事业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高校财务管理与教育事业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再论高校财务高质量发展——高校财务领域去“内卷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央提出的“高质量发展”本意是什么
    (一)“高校财务高质量发展”的表述
    (二)中央提出“高质量发展”的本意是“提升发展质量”或“提高发展质量”
        1.“发展”的“高质量”
        2.“发展成果”(“某物”成果或“某服务”成果)的高质量
        3. 高质量发展不局限于经济领域
二、“内卷化”是没有发展的增长
    (一)“内卷化”概念的由来
        1. 康德
        2. 戈登威泽
        3. 格尔茨
        4. 黄宗智
    (二)“内卷化”的内涵
        1.“内卷化”的原意
        2.“内卷化”的通俗例子
三、高校财务领域“内卷化”现象
    (一)高校仍按学生入学(入口)数量而不是毕业和就业(出口)质量的绩效拨款办法
    (二)高校预算仍停留在“没有发展”的陀螺原地打转
        1. 高校预算仍是年度预算
        2. 教育部要求的中期绩效评价进行不了
        3. 高校“项目支出”仍停留在预算执行率
    (三)高校会计领域仍停留在“财务会计为主”
    (四)高校财务领域仍停留在“财务管理为主”
    (五)高校财务仍停留在“信息公开为主”
    (六)高校审计仍停留在“财务审计为主”
    (七)高校内部控制仍停留在“经济活动业务层面的控制为主”
四、高校财务领域去“内卷化”的路径
    (一)高校拨款去“内卷化”应改革“按学生人数拨款的方法”为绩效拨款
    (二)高校预算去“内卷化”
    (三)高校会计领域应从“财务会计为主、管理会计为辅”转化为“管理会计为主、财务会计为辅”型
    (四)高校财务领域应从“财务管理为主、财务治理为辅”转化为“财务治理为主、财务管理为辅”型
    (五)高校财务信息从“信息公开”转化为“信息透明”
    (六)高校审计从“财务审计为主、管理审计为辅”转化为“管理审计为主、财务审计为辅”型
    (七)高校内部控制从“经济活动业务层面的控制为主”拓展到“全部业务活动和内部权力运行”
五、结语

(2)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总趋势的行动连带
        (二)现代社会权利本位的价值依归
        (三)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的结构转向
    二、研究价值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贡献
    三、研究述评
        (一)国内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研究的逻辑演进
        (二)国外高等教育腐败治理机制研究的总体图示
        (三)既有研究述评
    四、研究设计
        (一)思路安排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
        (二)不足
第一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高校腐败
        (二)治理机制
    二、理论基础
        (一)治理理论
        (二)机制设计理论
第二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机理剖析
    一、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动力系统
        (一)系统情境的宏观驱动
        (二)治理网络的开放赋能
        (三)主体价值的内生激发
    二、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控权逻辑
        (一)高校权力监督的有效性
        (二)高校权力制约的正当性
        (三)高校权力惩治的现实性
    三、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规则供给
        (一)生成路径: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统一
        (二)规则执行:强制、激励与认同接续
    四、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行动框架
        (一)合法性逻辑下的结构化行动
        (二)工具性逻辑下的专项式整治
        (三)情境性逻辑下的参与式合作
第三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演进历程
    一、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历史变迁
        (一)1949-1978年:动员群众,思想改造,运动式批判
        (二)1978-1989年:清理整顿,纠正行风,整风式拒腐
        (三)1989-2002年:破除垄断,遏制寻租,专项式打击
        (四)2002-2012年:体系建设,点面结合,系统化惩防
        (五)2012年至今:顶层设计,聚焦监督,制度化治本
    二、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演进逻辑
        (一)动力转换:从权威驱动向改革驱动转变
        (二)控权逻辑:从权力监督向“监督-制约”均衡转变
        (三)规则供给:从强制供给向协商供给转变
        (四)行动框架:从运动式为主向专项式和制度化转变
    三、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经验回视
        (一)坚持党的领导,规范机制运行的方向性
        (二)坚持专业化反腐,发挥纪检监察机构职能
        (三)坚持系统化反腐,形成整体性治理格局
        (四)坚持以责任制为核心,推动渐进式治理
第四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内容结构探析
    一、研究设计及实施
        (一)扎根理论编码方法
        (二)理论性取样
    二、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内容结构的三级编码
        (一)开放性编码
        (二)主轴性编码
        (三)选择性编码
    三、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内容结构的深层意涵
        (一)科层治理机制
        (二)网络治理机制
第五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对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构建
        (一)研究假设
        (二)预测问卷设计
        (三)正式问卷与实证分析
        (四)验证性因子分析
    二、理论模型拟合及路径分析
        (一)结构方程的拟合
        (二)直接作用下的网络治理机制对腐败治理绩效
        (三)直接作用下的科层治理机制对腐败治理绩效
        (四)中介作用下网络治理机制对腐败治理绩效的影响探究
    三、结果与讨论
        (一)研究假设结果汇总
        (二)检验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运行困境
    一、机制目标的导向性在内外碰撞中被消解
        (一)“组织-环境”框架下的“脱耦”
        (二)多层次目标体系的功能冲突
    二、治理主体的协调性在制度形塑中被割裂
        (一)规制缓和与政府监督博弈失衡
        (二)低组织化造成社会监督行动局限
        (三)身份困境导致纪检监督的结构性悖论
        (四)校内民主监督的“空心化”矛盾
    三、机制运行的合法性在现实安排中被弱化
        (一)治理的公共性欠缺
        (二)多重关系诱发治理的内卷化
        (三)路径依赖导致治理工具单一
第七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优化方略
    一、行动者主体性的生态化建构
        (一)以角色转换优化党委政府控制职能
        (二)以激励相容强化主体责任
        (三)以嵌入化激发纪检监督的“结构洞”优势
        (四)完善基于“日常生活”的实体性师生监督
        (五)以自主性保障社会主体的参与性
    二、治理动力集成性的多元化整合
        (一)权力驱动与权利驱动的互动
        (二)外部驱动与内部驱动的重构
        (三)以权威驱动调适利益驱动
    三、治理过程协同性的动态化平衡
        (一)高校腐败治理与政府腐败治理的目标协同
        (二)透明度与回应性的认知协同
    四、关键影响路径的功能性再造
        (一)构建以价值理性为导向的问责机制
        (二)从数据民主向技术治理进阶
        (三)一体性推进制度化治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Z省普通高校校院两级权力配置研究 ——基于“放管服”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
        1.推动高等教育内部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成为时代追求
        2.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有待优化
        3.校院两级权力配置是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核心
    (二)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
        2.实践价值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核心概念界定
        1.普通高等学校
        2.校院两级权力配置
一、文献综述
    (一)数据库与关键词选择
    (二)文献成果的可视化分析
        1.文献趋势分析
        2.核心作者数量及合作分析
        3.关键词知识图谱分析
    (三)文献观点综述
        1.关于高校内部权力的研究
        2.关于高校校院两级权力配置的研究
    (四)文献述评
        1.前人研究的贡献及不足
        2.本研究的学术贡献及创新
二、高校校院两级权力配置关系架构
    (一)我国高校校院两级权力配置关系的历史变迁
        1.学院建制的取消
        2.学院建制的全面复兴
    (二)学院制的域外经验
        1.学院制的产生与发展
        2.学院制的共性特点
    (三)高校校院两级权力配置关系的新视角:放管服
        1.“放管服”内涵及其适用性
        2.“放管服”视角下校院两级权力配置的典型案例
        3.“放管服”视角下校院两级权力配置的思考
三、高校校院两级权力配置的现状调查
    (一)高校校院两级权力的静态配置
        1.文本分析实施与结果
        2.高校校院两级权力静态配置的描述分析
    (二)高校校院两级权力的动态配置
        1.调查研究设计
        2.实施方法与步骤
        3.调查研究分析
        4.高校校院两级权力动态配置总结
四、高校校院两级权力配置的问题及原因
    (一)高校校院两级权力配置存在的问题分析
        1.校院两级权力下放不合理
        2.校院两级权力监管不完善
        3.校院两级权力服务不到位
    (二)高校校院两级权力配置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校办学自主权受限
        2.校院关系认识不到位
        3.学院治理水平的不匹配
五、优化高校校院两级权力配置的路径
    (一)学校:管制型高校向服务型高校转变
        1.完善权力配置的制度体系建设
        2.探索建立分类清单管理制度
        3.增强目标管理模式的可执行性
        4.明确职能部门的服务定位
    (二)学院:依附型学院向自主型学院转变
        1.提高院长的专业水平
        2.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及内容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M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现有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信息公开
        2.1.2 财务信息
        2.1.3 高校财务信息公开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财政理论体系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3 M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现状分析
    3.1 M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现状
        3.1.1 M高校信息公开发展历程
        3.1.2 M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要求及内容
        3.1.3 M高校财务信息公开情况统计分析
    3.2 M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
        3.2.1 M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制度执行不到位
        3.2.2 M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平台建设不足
        3.2.3 M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缺少总体规划
        3.2.4 M高校财务信息的公开不够及时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M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制度尚未健全完善
        3.3.2 M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缺乏自主性
        3.3.3 M高校的财务信息公开意识和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薄弱
        3.3.4 M高校的财务信息公开的监管机制不到位
4 国外与国内其他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经验与启示
    4.1 国外高校财务信息公开概况
        4.1.1 美国的高校财务信息公开情况
        4.1.2 英国的高校财务信息公开情况
        4.1.3 加拿大的高校财务信息公开情况
    4.2 国内高校案例分析
        4.2.1 复旦大学财务信息公开情况
        4.2.2 南京大学财务信息公开情况
        4.2.3 东北大学财务信息公开情况
    4.3 国内外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经验的借鉴
        4.3.1 全面系统的公开财务信息
        4.3.2 制定财务信息公开指南模板
        4.3.3 进一步完善财务信息公开的制度体系
        4.3.4 引进第三方审计制度
5 M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对策分析
    5.1 在M高校建设规范高效的财务信息公开平台
        5.1.1 加强财务信息公开网络平台建设
        5.1.2 建设M高校专属新媒体信息公开平台
    5.2 建立健全M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制度保障
        5.2.1 建立制度保障机制
        5.2.2 完善保密审查机制
        5.2.3 成立财务信息公开工作机构
    5.3 强化M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整体规划与责任追究
        5.3.1 做好M高校的多方的统筹
        5.3.2 强化M高校各部门和责任人的考核与责任追究
    5.4 提高M高校的责任意识和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
        5.4.1 增强M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责任意识
        5.4.2 培育社会公众民主参与意识
    5.5 在M高校建立财务信息公开监督机制
        5.5.1 在M高校建设财务监督体系
        5.5.2 在M高校建设审计监督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S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内部控制
        2.1.2 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
    2.2 理论基础
        2.2.1 绩效管理理论
        2.2.2 系统论
        2.2.3 委托代理理论
3 S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S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现状
        3.1.1 内部控制环境现状
        3.1.2 风险管理情况
        3.1.3 信息与沟通情况
        3.1.4 监督体系情况
    3.2 S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3.2.1 内部控制环境需要改进
        3.2.2 经济控制活动存在缺陷
        3.2.3 风险管理存在问题
        3.2.4 监督管理不到位
4 国内外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的做法及经验借鉴
    4.1 国外知名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分析
        4.1.1 美国加州大学的内控现状
        4.1.2 英国剑桥大学的内控现状
        4.1.3 日本东京大学的内控现状
    4.2 国内部分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分析
        4.2.1 高校单位层面内部控制对比分析
        4.2.2 高校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对比分析
    4.3 国内外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对S高校的启示
        4.3.1 完善的控制环境是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顺利运行的基础
        4.3.2 预算管理是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活动的核心
        4.3.3 风险评估是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4.3.4 内部监督是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完善的促进
5 关于优化S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的建议
    5.1 优化单位内部控制环境
        5.1.1 建立明确的优化目标
        5.1.2 树立单位人员内部控制意识
    5.2 完善经济活动控制机制
        5.2.1 完善预算管理机制
        5.2.2 加强收支审批控制
        5.2.3 推进信息系统融合
    5.3 建立全面风险评估机制
        5.3.1 树立事前风险意识
        5.3.2 完善风险评估体系
    5.4 强化内部监督职能
        5.4.1 明确监督职责
        5.4.2 形成日常监督常态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绩点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以B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地方高校科研管理质量亟待提升
        (二)地方高校科研绩点管理模式需要改进和完善
        (三)地方高校科研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双重体会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一)地方高校
        (二)高校科研
        (三)高校科研质量
        (四)高校科研质量管理
        (五)科研绩点制
        (六)科研绩点银行制
    五、创新之处
        (一)探索了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理论
        (二)改进了“科研绩点”的计算方法
        (三)建立“绩点银行制”的科研质量管理模式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文献计量分析
    二、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内涵与意义研究
    三、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四、关于高校科研质量评价与管理研究
    五、关于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文献研究
    六、文献述评
        (一)关于高校科研管理内容及特征研究
        (二)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研究
        (三)科研质量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理论基础
    一、五大发展理念
    二、人本管理理论
    三、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第三章 地方高校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实施概况及进展
    一、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基本体系
        (一)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主旨
        (二)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结构
        (三)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功能
    二、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概述
        (一)B大学简介
        (二)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历程
        (三)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效果
    三、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目标设计
        (一)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概述
        (二)关于B大学对学术型教师的目标设计
        (三)关于B大学对教学单位的目标设计
        (四)关于B大学科研绩点的量化评价
    四、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氛围营造
        (一)精神层面加强统一思想
        (二)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
    五、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保障
        (一)激励措施
        (二)督促举措
        (三)保障制度
第四章 地方高校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实施过程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现状调查设计
        (一)调查问卷编制
        (二)调查问卷发放
        (三)调查问卷回收分析
    二、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重数量轻质量问题
        (二)不利于科研团队形成
        (三)存在违背科研规律的现象
        (四)科研全过程管理不到位
        (五)科研环境不理想
        (六)科研与人才培养脱节
        (七)不能持续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三、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对科研质量的评价导向不科学
        (二)科研发展定位中功利化追求导向明显
        (三)高校三大职能之间未能协调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和共享发展落实不到位
        (五)科研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低
    四、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的实证分析
        (一)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的灰色关联分析
        (二)B大学绩点制管理科研模式实施过程的归因分析
第五章 地方高校科研绩点银行制设计
    一、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设计理念
    二、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设计背景
        (一)科研绩点银行生成背景
        (二)科研绩点银行生成过程
    三、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基本目标与存在优势
        (一)科研绩点银行制设计的主要目标
        (二)科研绩点银行制设计的优势分析
    四、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过程设计
        (一)科研绩点银行运行机制设计
        (二)科研绩点银行管理功能设计
第六章 地方高校科研绩点银行制实施策略
    一、明确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绩点类型
        (一)显性科研绩点与隐性科研绩点
        (二)个人科研绩点与集体科研绩点
        (三)岗位科研绩点与自由科研绩点
        (四)普通科研绩点与奖励科研绩点
        (五)元科研绩点
    二、建立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绩点认定规则
        (一)科研工作业绩点认定原则
        (二)科研工作业绩点认定程序
        (三)科研工作业绩点的质量等级确定
        (四)科研工作业绩点的总量计算方法
    三、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组织结构
        (一)科研绩点银行管理委员会
        (二)科研绩点银行专家咨询委员会
        (三)科研绩点银行综合业务中心
        (四)科研绩点银行网络管理中心
    四、实施科研绩点银行的运作管理
        (一)科研绩点银行帐户管理
        (二)科研绩点银行业务类型
        (三)科研绩点银行操作流程
    五、支持科研绩点银行的环境保障
        (一)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业务环境要求
        (二)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管理环境支持
        (三)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信息化环境支持
    六、地方高校科研绩点制银行模式推广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调研问卷
    附录二 :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灰色关联分析调查问卷
    附录三 :绩点制管理科研模式实施过程的归因分析调查问卷
    附录四 :科研工作业绩点制银行章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基于新公共管理视域下的高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改革研究 ——以J高职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高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理论概述
    2.1 核心概念阐释
        2.1.1 高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
    2.2 理论基础
        2.2.1 绩效管理理论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第3章 J高职学院财务管理现状
    3.1 J高职学院概况
    3.2 J高职学院“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及财务管理现状
        3.2.1 J高职学院“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3.2.2 J高职学院财务管理现状
    3.3 J高职学院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管理目的不清晰,没有为学校发展战略规划服务
        3.3.2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缺乏风险管理
        3.3.3 管理粗放,未实施预算绩效管理
第4章 基于新公共管理视域的J高职学院财务管理改革对策探讨
    4.1 转变学校高层管理理念,强化财务管理意识
        4.1.1 转变财务管理理念
        4.1.2 强化预算绩效管理理念
        4.1.3 加强资产管理观念
    4.2 完善学校财务管理体制
        4.2.1 制定和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4.2.2 优化学校财务管理组织
    4.3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
        4.3.1 建立合理科学的预算绩效管理指标体系
        4.3.2 理顺和完善预算绩效管理流程
        4.3.3 实行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
        4.3.4 提前启动预算编制
        4.3.5 信息系统化预算绩效管理
        4.3.6 加强预算的执行和监控力度
        4.3.7 建立预算绩效考核机制
    4.4 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4.4.1 优化内部控制机制
        4.4.2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4.5 提高财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
        4.5.1 优化用人机制,引进高素质人才
        4.5.2 开展定期轮岗
        4.5.3 注重财务人员校内交流和校外培训
        4.5.4 完善财务人员绩效考核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选题的政策背景
        1.1.2 选题的国别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与指导思想
        1.3.1 概念界定
        1.3.2 主要功能
        1.3.3 指导思想
    1.4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1.4.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4.2 境外研究文献综述
        1.4.3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1.5 研究方案与创新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的历史沿革
    2.1 萌芽阶段(19 世纪中期-20 世纪40 年代)
        2.1.1 萌芽阶段的社会背景
        2.1.2 高等院校数量增多,研究型大学出现
        2.1.3 教师专业化增强,学生组织大量建立
        2.1.4 学生事务部门独立,学生人事运动兴起
        2.1.5 专业协会陆续涌现,专业标准开始萌芽
    2.2 探索阶段(20 世纪40 年代-20 世纪70 年代)
        2.2.1 探索阶段的社会背景
        2.2.2 高等教育大众化,院校认证的实施
        2.2.3 言论自由运动兴起,学生服务理念盛行
        2.2.4 从业者专业化发展,专业标准初步探索
    2.3 发展阶段(20 世纪70 年代-20 世纪末)
        2.3.1 发展阶段的社会背景
        2.3.2 院校认证逐渐系统化,学生事务评估运动兴起
        2.3.3 从业者问责压力增大,学生事务管理方式改革
        2.3.4 标准研究共同体成立,专业标准快速发展
    2.4 成熟阶段(21 世纪初-至今)
        2.4.1 成熟阶段的社会背景
        2.4.2 学生群体更复杂化,以学生发展为目的
        2.4.3 学生事务支出猛增,评估组织蓬勃发展
        2.4.4 指标体系构建与修订,专业标准趋于成熟
第三章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的理论基础
    3.1 成人学习理论
        3.1.1 诺尔斯的成人教育学理论
        3.1.2 麦兹罗的嬗变学习理论
    3.2 职业发展阶段理论
        3.2.1 职业概念研究
        3.2.2 职业发展研究
        3.2.3 学生事务职业发展阶段理论
    3.3 胜任力理论
        3.3.1 胜任力概念研究
        3.3.2 胜任力模型及构建方法
        3.3.3 学生事务从业者胜任力标准研究
第四章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伦理标准的核心内容解析
    4.1 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伦理标准的制定主体
    4.2 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伦理标准的制定基础
    4.3 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伦理标准的文本解析
        4.3.1 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伦理标准的核心内容
        4.3.2 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伦理标准的文本解析
    4.4 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伦理标准的特征与局限性
        4.4.1 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伦理标准的特征
        4.4.2 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伦理标准的局限性
第五章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胜任力标准的核心内容解析
    5.1 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胜任力标准的制定主体
    5.2 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胜任力标准的核心内容--基于 2016 年《ACPA/NASPA 专业胜任力标准》
        5.2.1 《专业胜任力标准》的简介
        5.2.2 《专业胜任力标准》的主题范畴
    5.3 对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胜任力标准的文本解析--基于2016年《ACPA/NASPA 专业胜任力标准》
        5.3.1 研究方法
        5.3.2 结果分析
    5.4 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胜任力标准的特征与局限性
        5.4.1 《专业胜任力标准》的特征
        5.4.2 《专业胜任力标准》的局限性
第六章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的应用现状研究
    6.1 研究设计和人口统计
        6.1.1 研究设计
        6.1.2 人口统计
    6.2 对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的知晓与应用程度
        6.2.1 对专业标准的价值分析
        6.2.2 对专业标准的参与状况与熟悉程度
        6.2.3 从业者和高校对专业标准的使用状况
        6.2.4 专业胜任力标准的使用频率及障碍
        6.2.5 专业伦理标准的作用
    6.3 对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的使用评价与建议
        6.3.1 各类专业标准的重要程度与总体满意程度
        6.3.2 未来的挑战与改进方向
    6.4 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应用中取得的成就与不足
第七章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对我国的启示
    7.1 中美两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比较分析
        7.1.1 中美两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的相似之处
        7.1.2 中美两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的不同之处
    7.2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颁布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7.2.1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颁布的意义
        7.2.2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存在的问题
    7.3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对我国的启示
        7.3.1 树立发展本位价值观念,提升从业者自我评估意识
        7.3.2 组建专业标准研究共同体,确保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7.3.3 采用多元化研究方法,加强标准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7.3.4 制定配套资源和团队,增强专业标准的推广与应用
        7.3.5 注重胜任力标准与伦理标准的统一,定期审查修订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美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KCI18所高校案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价值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价值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跨学科
        (二)跨学科教育
        (三)创业教育
        (四)跨学科创业教育
    三、文献综述
        (一)跨学科创业教育研究
        (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一般理论研究
        (三)创业教育嵌入某一具体专业教育研究
        (四)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界定
        (一)本研究中的创业教育“跨学科”界定为跨出商科之外
        (二)本研究中的跨学科创业教育限定在创业学术教育领域
    六、创新之处
        (一)探究跨学科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
        (二)概括跨学科创业教育的主要模式
第一章 作为知识生产者的创业者
    一、成功企业家的知识生产
        (一)知识和知识生产模式
        (二)“知识生产模式II”
        (三)成功的企业家的知识生产模式
    二、成功的企业家的交往
        (一)企业家的角色
        (二)企业家的交往
    三、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第二章 考夫曼校园计划(KCI)
    一、考夫曼基金会概况
    二、考夫曼校园计划
        (一)背景与理念
        (二)资助与管理
        (三)活动与影响
    三、考夫曼校园计划高校创业教育开展情况
        (一)罗切斯特大学的创业学术项目
        (二)维克森林大学的本科创业教育
        (三)霍华德大学的本科创业辅修和证书项目
        (四)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创业辅修与创业主修项目
        (五)德克萨斯大学埃尔-帕索分校创业教育的聚焦模式
        (六)华盛顿大学路易斯分校创业教育的混合模式
        (七)伊利偌伊大学-香槟分校创业教育的辐射模式
        (八)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创业教育的磁石模式
        (九)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创业教育的辐射模式
        (十)普渡大学的创业教育平台
        (十一)雪城大学创业教育的聚焦模式
        (十二)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创业教育的磁石模式
        (十三)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县分校的学科方向创业教育
        (十四)鲍德温华莱士大学创业教育的聚焦模式
        (十五)伍斯特学院的创业指导
        (十六)希拉姆学院的“创业住宿学习社区”
        (十七)伊利湖学院创业教育的聚焦模式
        (十八)欧柏林学院的第二课堂创业教育
第三章 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应然模式
    一、主修专业+“创业证书”或“创业辅修”项目模式
        (一)主修专业+“创业证书”或“创业辅修”项目模式的内涵
        (二)KCI高校主修专业+“创业证书”或“创业辅修”项目模式的实践
    二、创业双学位或联合学位模式
        (一)创业双学位或联合学位模式的内涵
        (二)KCI高校创业双学位和联合学位模式的实践
    三、跨学科创业学术项目模式
        (一)跨学科创业学术项目模式的内涵
        (二)KCI高校跨学科创业学术项目模式的实践
第四章 跨学科创业学术组织:跨学科创业中心
    一、跨学科创业中心:一种跨学科学术组织
    二、跨学科创业中心基本特征
    三、KCI校园计划高校跨学科创业中心建设情况
    四、案例:罗切斯特大学全校性跨学科创业中心
        (一)中心概况
        (二)跨学科的组织架构
        (三)跨学科的创业教师队伍
        (四)跨学科的创业学术项目
第五章 跨学科创业课程开发
    一、跨学科创业课程、创业课程和商科课程的关系
        (一)创业课程和商科课程的关系
        (二)跨学科创业课程与创业课程的关系
    二、跨学科创业课程的基本特征
    三、跨学科创业课程开发策略
        (一)跨学科创业课程开发的基本路径
        (二)跨学科创业课程开发步骤
    四、案例: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奥斯汀分校的“艺术创业课程”开发
        (一)艺术创业课程规划
        (二)艺术创业课程标准研制
        (三)艺术创业教材编写与实施
第六章 :跨学科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一、跨学科创业师资的现实需求
        (一)美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兴起
        (二)跨学科创业学术项目和课程数量不断增加
        (三)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跨学科创业教师的需要
    二、跨学科创业教师的胜任力
        (一)专业教师的胜任力
        (二)创业学学科教师的胜任力
        (三)跨学科创业教师的胜任力
    三、美国高校跨学科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现实审视
    四、美国高校跨学科创业师资队伍建设路径
        (一)通过学历教育培养跨学科创业师资
        (二)通过创业实践培养跨学科创业师资
        (三)通过创业培训培养跨学科创业师资
第七章 :不同类型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实施策略
    一、卡内基高等学校分类方法及KCI高校分类
        (一)卡内基基金会的教育使命
        (二)卡内基高等学校分类法
        (三)2018版卡内基基本分类法
        (四)基于卡内基基本分类法的KCI高校分类
    二、跨学科创业教育视角下不同类型高校办学特点
        (一)综合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特点
        (二)教学型学院的办学特点
    三、不同类型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实施策略
        (一)综合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创业教育实施策略
        (二)教学型学院跨学科创业教育实施策略
第八章 美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历程
        (一)第二课堂为主的起步阶段(1997—2001)
        (二)创业学科化倾向的建设阶段(2002—2011)
        (三)跨学科创业教育发展阶段(2012—至今)
    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实践现状
        (一)创业教育社会氛围逐渐浓厚
        (二)所有大学生必须接受创业教育
        (三)创业教育需融入大学人才培养体系
        (四)创业教育仍然以第二课堂为主
    三、我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存在问题
        (一)跨学科创业教育理念落后
        (二)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单一
        (三)跨学科创业教育项目和课程严重缺乏
        (四)跨学科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尚未成熟
    四、我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实施建议
        (一)利用大学现有资源,选择合适的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
        (二)整合大学资源,建立跨学科创业学术组织
        (三)提升各学科专业师资的创业素养,开发跨学科创业课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KCI高校创业双学位或联合学位项目运作与课程体系
    附录二 :KCI高校跨学科创业学术项目运作与课程体系
    附录三 :罗切斯特大学和伊利偌伊大学创业师资学术背景和创业情况一览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10)论中国高校办学自主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中国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基本论域
    第一节 高校办学自主权之意涵
        一、主要内涵
        二、基本特征
        三、现实价值
    第二节 高校自主办学之演变
        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二、中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变迁
    第三节 高校办学自主权之现行规定
        一、法律规定
        二、政策规定
第二章 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现实反思
    第一节 高校办学自主权之实践反思
        一、运行现状
        二、实践困境
    第二节 高校办学自主权之理论反思
        一、理论适用
        二、功能定位
        三、基本属性
    第三节 高校自主办学之域外比较与启示
        一、西方国家大学自治的内涵
        二、西方国家大学自治的历程
        三、西方国家大学自治对我国高校自主办学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理论发展
    第一节 高校办学自主权理论基础之完善
        一、马克思主义自由理论
        二、治理理论
        三、第三部门理论
    第二节 高校办学自主权属性之理顺
        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社会属性
        二、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自治属性
        三、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法律属性
    第三节 高校办学自主权权能与边界之再造
        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权能重构
        二、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边界重塑
        三、厘清相关主体的伸展空间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配置和运行
    第一节 高校办学实践之样本考察
        一、样本高校的制度设计
        二、样本高校的实际运行
        三、分析与启示
    第二节 高校办学自主权之拓展
        一、权利项目的增加
        二、权利内容的扩展
        三、权利行使或保障方式的改进
    第三节 高校办学自主权之合理配置
        一、配置原则
        二、配置主体和方式
        三、配置内容和对象
    第四节 高校办学自主权之科学运行
        一、高校办学自主权运行应遵循的原则
        二、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外部运行机制
        三、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内部运行机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保障和约束
    第一节 高校办学自主权之保障体系构建
        一、完善以救济制度为主体的外部保障机制
        二、健全以权利保障为导向的内部保障机制
        三、强化以全民守法为目标的法治宣传教育
    第二节 高校办学自主权之约束机制完善
        一、权力制约的基本理论
        二、高校办学的主体责任和义务
        三、建立权力约束为导向的立体监督体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论高校财务管理与教育事业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再论高校财务高质量发展——高校财务领域去“内卷化”研究[J]. 乔春华. 会计之友, 2022(02)
  • [2]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研究[D]. 梅士伟. 吉林大学, 2020(03)
  • [3]Z省普通高校校院两级权力配置研究 ——基于“放管服”的视角[D]. 毋磊.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4]M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研究[D]. 厉倩倩.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5]S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研究[D]. 唐文泉.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6]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绩点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以B大学为例[D]. 李凤营.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7]基于新公共管理视域下的高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改革研究 ——以J高职学院为例[D]. 任淑君. 南昌大学, 2019(02)
  • [8]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研究[D]. 李晓楠.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3)
  • [9]美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KCI18所高校案例的分析[D]. 张卫民. 苏州大学, 2019(06)
  • [10]论中国高校办学自主权[D]. 陈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论高校财务管理与教育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