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川M 5.1地震预报

江川M 5.1地震预报

一、江川5.1级地震预测(论文文献综述)

付虹,洪敏,王光明,胡小静,李祥,李智蓉,刘自凤[1](2020)在《云南区域强震活动中短期异常的共性特征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梳理云南区域M≥6.8强震前,地震活动和形变、地下流体、GNSS等定点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发现:1900年以来86%的M≥6.8地震前,震中附近150 km范围内的区域,5.0级以上中等地震有7~14年的平静,平静后部分强震前3~4年会出现1次中等地震活动,继续平静再发生主震;部分强震5,6级中等地震平静后又持续活动多年,但主震前1~3年中等地震在主震附近出现丛集并形成条带;1971年以来所有M≥6.8地震前,震中附近2°×2°范围或强震所处的小构造区,震前1~2年4级地震频度显着增加,b值由高降低且△b≥0.3;震前1年内形变、流体部分测点出现显着的大幅度破年变异常;70 d内有准同步的突变异常,且有1~2项变化幅度是近10年观测以来最大幅度;2014年鲁甸6.5和景谷6.6级地震前1个月,GNSS观测到了震中附近区域显着的挤压增强现象,景谷地震后至2019年底,均未见云南有显着挤压增强区。利用这些强震前的异常特征,构建了云南区域强震的中短期预测判据,最后对部分观测现象可能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马骥[2](2020)在《岩体的蝶形破裂与大地震机理》文中研究说明地震发生机理是数百年来世界范围内持续争论的热点问题和重大科学难题,迄今为止科学界仍未形成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地震力学模型。“大地震机制及其物理预测方法”在第二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上与“对激光核聚变新途径的探索”等一起,被列入了 2019年20个对科学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对技术和产业创新具有关键作用的前沿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2016年《煤炭学报》刊载了马念杰教授团队关于巷道蝶形冲击地压机理等论文,乔建永教授提出其同复解析动力系统的关联:在Leau-Fatou花瓣出现时,系统对初始值具有敏感依赖性,给出研究成果基本思想的数学原理解释。此后,经过双方科研团队合作三年来潜心研究,将这一理论框架应用于对地震发生机理等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形成了“基于动力系统结构稳定性的共轭剪切破裂-地震复合模型”、“X型共轭剪切破裂-地震产生的力学机理及其演化规律”和“基于蝶形破坏理论的地震能量来源”系列论文。本文在上述三篇论文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数值模拟和地震伴随客观物理力学现象综合分析等方法,对“共轭剪切破裂-地震复合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进一步验证,取得了如下主要结论和创新成果:(1)进一步阐明了 X共轭剪切破裂引发大地震的力学机理。地球板块运动的边缘区域(生长边缘、消亡边缘和剪切边缘)易产生垂直、水平与剪切高偏应力场,处于该应力环境中的地壳狭长形态、软弱缺陷体(比周围岩体强度低)周围会形成蝶形破坏区,它是X型共轭剪切破裂生成的标志,即蝶形破坏蝶叶的扩展在地壳岩体中形成了显性或隐性X型共轭剪切破裂。蝶形破坏区周围集聚了巨大能量,每当受到同向触发事件的突然加(减)载作用时,蝶叶就发生一次突然扩展,并伴随地震能量的瞬时向外传播,发生一次相应级别的地震。大地震的力学机理是极限应力状态下缺陷体围岩的X共轭剪切破裂(蝶形破裂)在局部微小触发应力作用下突然的剧烈扩展,并释放大量弹性能,引起地壳的剧烈振动。(2)明确了蝶形破裂与地震的“裂震共伴性”关系。蝶形破裂扩展与地震能量释放同时发生,蝶形破裂扩展诱发了地震,地震发生又促成了 X型共轭剪切破裂的生成与演化。(3)采用理论公式计算与计算机数值模拟等方法,进一步量化描述地震的突发性、条带多震性、能量集中释放特征与板块边缘地震的多发性。地震突发性是单位时间微小应力扰动(10-3MPa/s),引发X型共轭剪切破裂的瞬态扩展;条带多震性是每次岩体X型共轭剪切破裂总会伴随着一定能量的释放和一定级别的地震;能量集中释放是X型共轭剪切破裂的形成,改变周围岩体应力环境,使得破裂区域集中大量弹性能,只要破裂范围扩展,就会伴随释放新破裂的“内部能”与新破裂区边界附近岩石弹性形变的“系统能”,计算得到的地震能量域值区间包含于0~1018J的范围内,符合当前认知的里氏0~9级地震;板块边缘地震多发性是不同特征高偏应力场主导下的缺陷体围岩蝶形破坏引发不同级别地震,处于消亡边缘的缺陷体蝶形破裂地震震级要比生长边缘的震级级别高,且地震频繁,可引发7级以上的大地震,符合已有规律。(4)揭示了X共轭破裂型大地震的仿蝶存亡规律。对应于X型共轭破裂的物理演化时期,地震活动存在着“仿蝶存亡”的规律性,即地震与蝴蝶的完整生命周期具有很高的仿生性,将伴随X型共轭破裂物理演化的地震活动的弱震期,中强震期与强震期仿生为蝴蝶的“卵化期”,“虫化期”,“化蛹期”与“羽化期”,可以较好的描述X共轭破裂型大地震的孕育、演化与消亡的物理过程。(5)阐明了 X型共轭剪切破裂的物理演化过程。X型共轭剪切破裂的演化过程是由稳态渐进式向加速跃迁式的。在这一过程中,缺陷体围岩形成了由圆形、椭圆形、蝶形过渡到X型的破坏形态变化。破裂的扩展对周围岩体的强度敏感依赖,会呈现出非X型的“V”、“Y”、“/”等共轭破裂特征。(6)总结X共轭剪切破裂引发地震的必要条件。主要包括:缺陷岩体的存在条件,围岩体的强度条件(P1>Rc),构造与板块运动形成的高偏应力条件(P1/P3>3)与地震的触发应力条件(ΔP1≥0.001MPa/s),以上条件同时具备一定会促使地壳中缺陷体围岩突然的蝶形的形成与扩展,同时发生相应级别的地震。大地震的发生机理是极为复杂且高度非线性的。本文研究成果仅仅是从数学力学理论推演与一个不完全实际的数值模拟假想检验,去认识并探讨X共轭破裂这种特定破裂模式引发大地震的机理与物理演化过程。需要进一步开展对该理论研究成果的应用性分析与实践性检验。

徐晶,邵志刚,刘静,季灵运[3](2019)在《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库仑应力演化及强震发生概率估算》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基于分层黏弹介质模型,考虑强震或大地震同震位错、震后黏滞松弛及主断层段震间构造应力加载三方面效应,给出1480年以来,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则木河断裂带和小江断裂带共20个断层段由三方面效应引起的累积库仑应力变化随时间的演化,分析强震间相互作用和强震发生的应力累积背景,定性分析各断层段的地震危险性.同时,分别采用现今台网地震目录和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各断层段强震复发间隔两种资料,定量计算2030年各断层段的强震发生概率;并基于摩擦本构理论,将周边强震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量作为应力扰动,修正强震发生概率的计算结果.各断层段累积库仑应力演化的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中部八美段、色拉哈段及南部磨西段、安宁河断裂带冕宁—西昌段、小江断裂带北部巧家—东川段和南部建水段的累积库仑应力显着增加.修正的强震发生概率计算结果显示,鲜水河断裂带中部八美—色拉哈—康定一带、安宁河断裂带冕宁—西昌段、小江断裂带南部华宁—建水一带强震发生概率较高,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本研究基于库仑应力演化计算定性分析强震危险性的同时,基于摩擦本构律理论,结合地震引起的应力扰动和强震发生背景,定量计算修正的强震发生概率,为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强震危险地点及中长期发震紧迫程度判定提供方法和依据.

黄永祥,李延兴,黄浩雄,王伶俐[4](2018)在《GPS地形变测量和Kaiser效应法地应力测量在云南昆明—玉溪地区及邻区大震跟踪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0—2001年川滇地区有大震震情趋势,应用GPS地形变测量(G),Kaiser效应法地应力测量(K)技术,采用GK联合并网方法,同步监测云南昆明—玉溪地区及邻区地形变场、地应力场;依托本构定律及岩石学组合判据,进行发震应力条件、发震几率、震级大小的分析研究;得出云南地区3~5年内不具备发生MS≥7.0大震的发震应力条件;同时划出滇东北形变高值区,10年左右有可能发生MS6.0~7.0地震。

李祥,秦金梅,杨涛,毕青,倪幕,徐海燕,金志林[5](2017)在《云南玉川断裂地震活动分析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玉川断裂及邻近区域的地震进行处理,并从地震地质、震源机制、地震的时、空、强等地震活动性进行分析和多方面探讨,得出玉川断裂具有右旋走滑活动性质,地震活动类型以双震或震群型为主,断裂孕育的最大地震为6.3级左右,地震活动频度较低,是普渡河断裂带南段主体发震构造断裂.特别是通过对玉川断裂附近ML3.04.5级地震和云南省MS≥5.0级地震进行分析研究,得到了以玉川断裂为主体活动构造形成了一个地震窗,窗口范围为(102°14’E,24°29’N),(102°38’E,24°08’N),(102°47’E,24°17’N),(102°23’E,24°38’N)所围矩形区域内,当窗内发生ML3.04.5级地震,对云南省及邻近地区(101°104°E、21°28°N)范围内中强地震的发生具有较好的中期地震预测预报意义.

徐晶,季灵运,姬存伟,孙赫,赵强[6](2017)在《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断裂带内库仑应力演化及危险性》文中研究指明采用分层黏弹模型,考虑了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1480年以来34个强震和大地震的同震位错和震后黏滞松弛效应,以及各断层段的震间长期构造加载作用,计算了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18个断层段的断层面上的库仑应力变化随时间的演化。系统地研究了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间的相互作用,分析断裂带各断层段之间、各断裂带之间先发生的地震对后发生地震的促进或延迟作用,进一步基于断层面上的库仑应力变化计算结果分析各断层段的强震危险性。应力触发的计算结果显示,各断裂带各断层段上先发生的强震可能触发后发生的强震,相邻断裂带上发生的强震之间也可能存在触发作用。各断层段上累积库仑应力变化随时间演化的计算结果显示,鲜水河断裂带的中段及南部磨西段、安宁河断裂带冕宁—西昌段、小江断裂带北部巧家—东川段和南部建水段的库仑应力增加显着,强震危险性值得关注。

郭增建,郭安宁,李健梅,白雪见[7](2016)在《基于汶川地震震例用震兆共迁方法对地震预测的讨论》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地震预测的两个思路,即"源场思路"和"源线思路"。主要用源线思路回顾性地讨论了由云南和滇川交界地区的远台前兆预测2008年汶川大震的问题。预测的方法可称为"震兆共迁法"。

任枭[8](2013)在《中国地震台网观测系统特性分析与资料应用研究》文中认为2000年以来我国地震观测系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已建成了由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火山数字地震台网和流动数字地震台网组成的新一代中国数字地震台网。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每天汇集的数据量达到40G,可以说我国地震台网产出的观测数据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如此海量的地震波形数据为地震监测与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也将在推动地球科学研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正确理解和使用不同类型数字地震仪器的特性,对于数据的应用至关重要。本文主要针对中国地震台网观测系统特性展开研究分析,首次基于中国地震数字台网观测系统特性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对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所使用的各种仪器的主要参数及其传递函数的计算方法进行了介绍与分析,结合我国数字地震台网中使用的地震观测系统,阐述了仪器传递函数的计算方法。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的观测系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我国地震台网配置的地震计共计12大类19种,数据采集器的种类也有7种。我们对这几类的观测系统做了脉冲及正弦标定统计,各类系统脉冲标定波形记录正常,幅度、周期、阻尼、灵敏度变化幅度均在5%以内。统计结果表明,我国各类系统运行性能是稳定和可靠的。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地震台网产出的数据进行了应用分析,探索了检测与评价高质量观测数据的方法,利用波形数据的各种动态指标,如:数据的连续性、完备性、噪声等,对波形数据的应用质量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一,中国地震台站时序质量明显次于IRIS台站,因此我国台站的运维水平亟待加强:二,中国大陆台网的噪声水平在不同区域有较大差异,经济发达地区整体噪声环境相对较高,而内陆的噪声较低。此外,安徽台网部分台站的高频信号部分噪声环境比国际标准NLNM的下限的偏低,有可能是台站给出的灵敏度偏大造成的。这些工作为进一步优化和改造中国地震台网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发挥波形数据在研究工作中的作用提供有力保障。在充分了解中国地震台网观测的现状和产出数据质量的基础上,针对参数测定应用研究开展了相关工作,利用中国地震台网的观测数据进行地壳介质参数和震源参数的测定。首先基于新的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观测系统产生的数据,最全面的给出了145个国家数字地震台和792个区域数字地震台站中658个地震台站下方的Moho面深度与Vp/Vs值,提供了最新的中国大陆Moho面深度分布图。将中国大陆Moho面结果与深反射人工测深(DSS)结果相当,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另一方面,基于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观测资料,使用自行研制的常规化测定产出中强震震源机制解的系统和对实现快速计算大地震震源过程的系统,为大震快速产出提供产品。使用中强震震源机制解测定系统测定了发生在我国境内86次5级以上地震事件的快速震源机制解,并将这86次地震事件反演结果与全球矩张量解(GCMT)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震源机制类型一致的事件大约占总数的88%,测定矩震级结果与GCMT测定结果之差多数集中在-0.2-0.1震级单位范围内。大地震震源过程的系统虽然不能像有限源波形反演方法一样给出震源破裂过程的细节,但其理论简单,计算快捷。作为应用实例,本论文使用中国地震台网资料分别获取了2004年苏门答腊Ms8.9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Ms8.0地震的破裂过程,也验证了这一系统的可用性。同时,基于测定的南北地震带地区大量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采用Michael等(1990)提出的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Misfit角度),在汶川余震区开展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时空分布与强余震活动的关系研究。研究表明:整个余震区最大主应力方位复杂,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各分段又具独自特有的形态。震源机制一致性、b值空间分布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这项工作为探索强震的地点和时间预测提供参考方法,以印证使用中国台网数字资料的可用性,并为如何基于中国地震台网开展监测、科研、预报相结合提供了较好结合的范例。本文所完成的工作,为建立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观测资料质量检测体系奠定了基础;为使用中国地震台网观测数据常规测定矩震级提供了技术保障;为促进监测工作与预报研究的科学结合应用提供了实例;为实现使用中国资料快速测定大地震的破裂信息进行了预研。

李祥,毕青,付虹[9](2012)在《江川井数字化气氡映震特征分析》文中认为主要对江川井数字化气氡观测值自2004年11月稳定以来的动态特征进行分析,得出江川数字化气氡存在准周期为1 a的动态变化特征,包括相对平稳和高值振荡2种变化形态.在此基础上,对相对平稳期、高值振荡期分别采用原始曲线法和二阶平微求速度方法进行地震前兆异常特征提取,得出:当相对平稳期气氡日均值C(Rn)≥+2.0σ和高值振荡期气氡日均值二阶平微速度值C(Rn)≥+1.8σ,对震中距80 km范围内的4.0级和250 km左右范围内的5.0级以上地震有较好的短临预测预报实效.

毕青,续外芬,金志林,沈坤,马丽霞,付虹[10](2011)在《滇南地震异常特征及M≥5地震预报技术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滇南11次5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前兆异常指标的分析,用地震频度来描述区域地震活动的稳态或非稳态状态,用空区、条带描述地震的孕震过程,用预测指标权重集成信度值作为时间的判定依据。结果显示,4级地震显着平静超过700天之后3级地震频次活跃(半年超10次),是滇南发震的一个显着特点。地震空区、条带在滇南地区5级以上地震前具有普适性,从异常确认到发震平均持续时间为3.5个月,主震多发生于空区的边缘或条带空段部位,且位于相应的断裂带上。前兆群体非均匀度异常,可预测未来130天内滇南有M≥5、附近区域M≥6或云南省内有7级地震发生。滇南地区发震危险信度P≥0.577时,滇南及邻区发震的可能性更大。

二、江川5.1级地震预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川5.1级地震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区域强震活动中短期异常的共性特征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选取
2 地震活动的阶段特征
    2.1 M≥6.8强震前的中等地震活动特征
    2.2 震中附近中小地震活动异常特征
        2.2.1 地震频度异常
        2.2.2 b值异常
    2.3 短期阶段地震活动异常特征
3 强震前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异常特征
    3.1 形变、流体等定点地球物理观测异常显着特征
    3.2 GNSS观测在短临阶段的异常特征
4 异常特征与地震预测应用
5 结论和讨论

(2)岩体的蝶形破裂与大地震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地震机理研究的挑战性
        1.1.2 大地震机理研究的新机遇
    1.2 地震物理模型的研究现状
        1.2.1 地震力学模型
        1.2.3 地震运动学模型
        1.2.4 地震动力学模型
        1.2.5 地震物理模型的新观点
    1.3 地震能量计算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岩体的蝶形破裂与地震
    2.1 理论依据:蝶形花瓣逆定理及其内涵
        2.1.1 地壳岩体的蝶形破坏
        2.1.2 Leau-Fatou花瓣定理的逆定理
    2.2 蝶形破裂—地震的物理模型及其内涵
        2.2.1 “前态”力学模型
        2.2.2 触发事件的概念模型
        2.2.3 “瞬态”力学模型
        2.2.4 非线性动力现象概念模型
        2.2.5 蝶形破裂—地震物理模型的内涵
    2.3 岩体破裂与释放能量的计算方法
        2.3.1 计算方法的推导
        2.3.2 计算方法的具体实现
    2.4 蝶形破裂与地震的关系
        2.4.1 蝶形破裂-地震物理模型的计算参数选取
        2.4.2 蝶形破裂与地震的“裂震共伴”
    2.5 本章小结
3 蝶形破裂揭示的重要地震规律
    3.1 地震突发性
        3.1.1 对于地震突发性的认识
        3.1.2 理论性描述
    3.2 条带多震性
        3.2.1 对于主震与前震、余震空间关系的认识
        3.2.2 理论性描述
    3.3 能量集中释放特征
        3.3.1 对于地震释放能量的认识
        3.3.2 理论性描述
    3.4 板块边缘的地震多发
        3.4.1 对于地震分布规律的认识
        3.4.2 理论性描述
    3.5 地震的“仿蝶存亡”活动规律
    3.6 本章小结
4 大地震的发生机理及其物理过程
    4.1 X型共轭剪切破裂的物理演化过程
    4.2 大地震孕育、演化与消亡的物理过程
    4.3 大地震发生的力学机理
    4.4 大地震的预测
        4.4.1 地震发生的必要条件
        4.4.2 大地震的预测方法
    4.5 共轭破裂形成的互异性与规律性认识的不变性
        4.5.1 数值模型的建立与初始、边界条件的约定
        4.5.2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的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震例的假想论证
    5.1 地质构造背景与模型的建立
    5.2 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
    5.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3.1 不同应力状态下系统集中能量的分布特征
        5.3.2 系统集中能量状态失稳与微小应力的地震触发
        5.3.3 思考—从X型共轭破裂到出露地表断层的形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库仑应力演化及强震发生概率估算(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断层分段及强震模型
2 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库仑应力演化
    2.1 库仑应力变化计算方法及模型建立
    2.2 同震位错和震后黏滞松弛效应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时空演化
    2.3 同震、震后、震间三方面效应引起的累积库仑应力变化时空演化
3 基于Rate-and state-dependent friction分析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强震危险性
    3.1 强震危险性估计方法
    3.2 基于现今台网地震目录分析强震危险性
    3.3 基于历史强震复发资料分析强震危险性
4 讨论
5 结论
附录基于历史强震复发资料的强震发生概率计算

(4)GPS地形变测量和Kaiser效应法地应力测量在云南昆明—玉溪地区及邻区大震跟踪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7.0地震'>1 GK联合并网, 跟踪MS>7.0地震
    1.1 GK并网布设
    1.2 GPS跟踪监测
    1.3 Kaiser应力跟踪监测
    1.4 GK同步观测结果与数模拟合计算值对比
2 GK联合本构关系检验
    2.1 本构关系
    2.2 摩擦本构定律
    2.3 摩擦本构检验结果
3 发震应力条件与地震危险性判定
    3.1 A1———破坏接近度
    3.2 A2———本构关系
    3.3 A3———临界走向断裂
    3.4 A4———最大剪应力τmax与平均应力σm
    3.5 A5———剪应力集中系数τn
    3.6 A6———断层两侧相对位移速度集中度系数Vn
    3.7 A1~A6判定结果汇总
    3.8 发震几率
    3.9 发震时间临近度
    3.1 0 发震震级
4 危险性综合判定结论
    4.1 MS≥7.0大地震的判定结论
5 讨论
    5.1 地震预报三要素
    5.2 遵循李四光先生, 傅承义先生的教导
    5.3 创意GK联合, 打破GK分离定势

(5)云南玉川断裂地震活动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震地质概况
    1.1 地质概况
    1.2 地震构造应力场
2 玉川断裂地震活动分析
    2.1 强震活动分析
    2.2 玉川断裂地震控制下限与资料选取
    2.3 小震分析
        2.3.1 频度分析
        2.3.2 小震活动类型分析
        2.3.3 小震活动空间分析
    2.4 玉川断裂断层长度与孕育震级的关系
    2.5 普渡河断裂带与玉川断裂地震活动间的关系
    2.6 玉川断裂地震窗分析
    2.7 结论与讨论

(6)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断裂带内库仑应力演化及危险性(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地震地质
2 计算方法和模型建立
    2.1 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2.2 计算模型
        2.2.1 断层模型
        2.2.2 同震位错模型
3 计算结果
    3.1 断裂带间的相互作用
    3.2 各断层段库仑应力变化随时间的演化
4 讨论
5 结论

(7)基于汶川地震震例用震兆共迁方法对地震预测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源线思路的特征线
2 汶川大震前的前兆展布
3 讨论

(8)中国地震台网观测系统特性分析与资料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现状
1.1 中国地震台网观测现状
    1.1.1 台网规模和布局
    1.1.2 监测能力
    1.1.3 仪器配置
    1.1.4 数据特点
1.2 观测资料应用研究现状
    1.2.1 接收函数应用研究现状
    1.2.2 破裂过程应用研究现状
    1.2.3 震源机制应用研究现状 第二章 中国地震台网观测系统特性分析
2.1 系统特性
    2.1.1 系统配置
    2.1.2 系统标定
    2.1.3 传递函数计算方法
2.2 连续数据的时序质量检测
    2.2.1 连续波形数据
    2.2.2 时序质量检测
2.3 噪声分析
    2.3.1 数据资料
    2.3.2 计算方法
    2.3.3 计算过程
    2.3.4 结果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国地震台站下方Moho深度和Vp/Vs值测定
3.1 方法与原理
3.2 资料分析与处理
3.3 测定结果
3.4 测定结果可靠性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应用中国地震台网数据资料测定震源参数
4.1 应用中国地震台网数据资料测定大地震破裂过程
    4.1.1 方法原理
    4.1.2 计算实例
    4.1.3 分析讨论
4.2 应用中国地震台网数据资料测定中强震震源机制解
    4.2.1 原理方法
    4.2.2 技术流程
    4.2.3 测定结果
    4.2.4 分析讨论
4.3 应用中国地震台网数据资料测定中小震震源机制解
    4.3.1 原理方法
    4.3.2 测定结果
    4.3.3 分析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中小震震源机制解测定结果的应用分析
5.1 原理与方法
    5.1.1 滑动拟合法
    5.1.2 Misfit角度
5.2 构造带上的应用研究——以汶川地震序列为例
    5.2.1 主应力轴分布特征
    5.2.2 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空间分布特征
    5.2.3 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时间分布特征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与讨论
6.2 进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文章 致谢 附录

(9)江川井数字化气氡映震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江川井基本情况与资料选取
    1.1 江川井基本情况
    1.2 观测资料的选取
    1.3 地震事件的选取
2 气氡动态特征分析
3 异常分析方法选取
4 气氡映震特征分析
    4.1 相对平稳期映震特征分析
    4.2 高值振荡期映震特征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10)滇南地震异常特征及M≥5地震预报技术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滇南地区研究范围及主要地质构造
    1.1 研究范围及地震样本选取
    1.2 滇南地区主要地质构造
2 滇南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2.1 滇南地区地震活动时间序列特征分析
    2.2 地震空区
    2.3 地震条带
3 滇南地区前兆指标研究
    3.1 前兆群体非均匀度ID值
    3.2 滇南综合预报指标研究
4 认识和讨论

四、江川5.1级地震预测(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区域强震活动中短期异常的共性特征及应用研究[J]. 付虹,洪敏,王光明,胡小静,李祥,李智蓉,刘自凤. 地震研究, 2020(02)
  • [2]岩体的蝶形破裂与大地震机理[D]. 马骥.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4)
  • [3]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库仑应力演化及强震发生概率估算[J]. 徐晶,邵志刚,刘静,季灵运. 地球物理学报, 2019(11)
  • [4]GPS地形变测量和Kaiser效应法地应力测量在云南昆明—玉溪地区及邻区大震跟踪应用研究[J]. 黄永祥,李延兴,黄浩雄,王伶俐. 地震研究, 2018(03)
  • [5]云南玉川断裂地震活动分析与研究[J]. 李祥,秦金梅,杨涛,毕青,倪幕,徐海燕,金志林.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S2)
  • [6]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断裂带内库仑应力演化及危险性[J]. 徐晶,季灵运,姬存伟,孙赫,赵强. 地震地质, 2017(03)
  • [7]基于汶川地震震例用震兆共迁方法对地震预测的讨论[J]. 郭增建,郭安宁,李健梅,白雪见. 华南地震, 2016(04)
  • [8]中国地震台网观测系统特性分析与资料应用研究[D]. 任枭.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3(01)
  • [9]江川井数字化气氡映震特征分析[J]. 李祥,毕青,付虹.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S2)
  • [10]滇南地震异常特征及M≥5地震预报技术方案研究[J]. 毕青,续外芬,金志林,沈坤,马丽霞,付虹. 内陆地震, 2011(02)

标签:;  ;  ;  ;  ;  

江川M 5.1地震预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