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确定胎头方位的简易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苏华[1](2021)在《集束化镇痛护理方案在初产妇正常分娩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
欧有良[2](2020)在《膀胱压力与容积在产妇产时产后显性尿潴留排尿结局中的预测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目前产时、产后显性尿潴留护理存在诸多滞后之处,显性尿潴留发生率居高不下,经验性留置尿管导致反复拔、插尿管风险增加,临床疗效欠佳。产妇尿潴留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产后压力性尿失禁为产妇尿潴留延迟治疗的后果。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达25.7%,严重影响产妇后期生活质量,成为重要的产后康复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早期预测显性尿潴留排尿结局的方法和指标,改善排尿结局。研究目的1.以逆式简易膀胱测压法,探索产妇显性尿潴留膀胱压力与容积变化,分析产妇显性尿潴留的排尿结局。2.证实膀胱压力与容积在显性尿潴留排尿结局中的预测价值,为临床实施低成本的早期排尿异常预防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监测产妇显性尿潴留膀胱压力与容积变化,分析显性尿潴留的排尿结局选取2017年1月—2019年6月在两家三级甲等医院产科规律产检并住院分娩发生显性尿潴留的单胎足月初产妇780例,以逆式简易膀胱测压法前瞻性探索其膀胱压力与容积变化。并对经剖宫产终止妊娠,经阴道分娩及经阴道分娩不同时间段的显性尿潴留膀胱压力与容积进行亚组分析。随访3个月,分析显性尿潴留的排尿结局。2.以膀胱压力与容积预测显性尿潴留的排尿结局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6月在两家三级甲等医院产科住院分娩发生显性尿潴留,需导尿或留置导尿的单胎足月初产妇350例,以膀胱压力与容积测定结果预测排尿结局。随访3个月,分析预测效果。证实膀胱压力与容积在产妇显性尿潴留排尿结局中的预测价值。研究结果1.产妇显性尿潴留膀胱压力与容积变化情况及排尿结局膀胱压力与容积变化情况呈偏态分布。产时显性尿潴留,阴道分娩:非镇痛潜伏期组、非镇痛活跃期组、镇痛潜伏期组、镇痛活跃期组、试产失败组膀胱容积中位数分别为550.0、150.0、650.0、350.0、750.0 ml,宫缩期膀胱压力中位数分别为31.0、126.0、12.0、13.0、40.0 cmH2O。产后显性尿潴留,阴道分娩非镇痛组、阴道分娩镇痛组、强效子宫收缩药物组、计划性剖宫产组膀胱容积中位数分别为730.0、1000.0、500.0、950.0 ml,对应压力中位数分别为12.0、10.0、24.0、11.0 cmH2O。产后显性尿潴留排尿恢复时,膀胱容积中位数为320.0~350.0 ml,对应压力中位数为10.0 cmH2O。显性尿潴留漏尿时膀胱压力≤26.0 cmH2O,出现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显性尿潴留共780例,无失访。产时显性尿潴留阴道分娩:非镇痛组290例,发生产时再次显性尿潴留13例(4.5%),产后显性尿潴留81例(27.9%),产后压力性尿失禁55例(19.0%);镇痛组219例,发生产时再次显性尿潴留75例(34.2%),产后显性尿潴留90例(41.1%),产后压力性尿失禁11例(5.0%)。产后显性尿潴留阴道分娩:非镇痛组130例,发生产后再次显性尿潴留38例(29.2%),隐性尿潴留45例(34.6%),顽固性尿潴留5例(3.8%),产后压力性尿失禁31例(23.8%);镇痛组130例,发生产后再次显性尿潴留35例(26.9%),隐性尿潴留69例(53.1%),顽固性尿潴留6例(4.6%),产后压力性尿失禁41例(31.5%);计划性剖宫产组75例,发生隐性尿潴留5例(6.7%),顽固性尿潴留6例(8.0%),产后压力性尿失禁8例(10.7%)。2.以膀胱压力与容积预测显性尿潴留产妇排尿结局的结果以膀胱压力与容积作为预测指标,预测标准应用的同质性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时显性尿潴留排尿结局预测效果:阴道分娩非镇痛组产时再次显性尿潴留75.0%,产后显性尿潴留74.1%,产后压力性尿失禁100.0%;阴道分娩镇痛组产时再次显性尿潴留88.2%,产后显性尿潴留85.4%。产后显性尿潴留排尿结局预测效果:各组尿潴留100.0%;阴道分娩非镇痛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45.5%;阴道分娩镇痛产妇和计划性剖宫产产妇因无法测出漏尿时的膀胱压力,故无法预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结论1.经剖宫产终止妊娠、经阴道分娩及经阴道分娩不同时间段显性尿潴留膀胱压力与容积变化不同,产后显性尿潴留排尿恢复时膀胱压力与容积变化相同。2.显性尿潴留可发生产时再次显性尿潴留,或产后再次显性尿潴留、隐性尿潴留、顽固性尿潴留,也可发生产后压力性尿失禁。3.在院期间以膀胱压力与容积对显性尿潴留排尿结局提前进行预测具有可行性,可为实施低成本的早期排尿异常预防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黄妙玲[3](2020)在《产妇体位矫正胎方位中产时超声指导的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在产妇体位矫正胎方位中产时超声指导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待产时超声检查诊断为胎方位不正的产妇9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操作助产,观察组给予产妇体位矫正胎方位的指导,比较两组产妇的满意度、第一产程时间、活跃期、分娩方式、产后2h出血与新生儿窒息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产妇的满意度明显提高,第一产程时间和活跃期缩短,采用自然分娩方式的产妇增多,剖宫产妇减少,产后2h大出血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减少;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产时超声指导在产妇体位矫正胎方位中的应用具有重要价值,可明显减少产妇剖宫产率,缩短产程,以及减少产后大出血与新生儿窒息情况的发生;同时还能明显提高产妇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吴佳易[4](2020)在《胎面半制品自动搬运AGV的路径规划及跟踪控制》文中认为AGV,即“自动导引移动小车”,它是一种能够在地面上沿着期望的导引路径行驶,并且具有安全保护、能够自主避障行驶到达各个指定目标地点的无人运输小车。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AGV的技术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变得越来越智能化,因而对提高传统制造业和物流业的柔性化和自动化大有裨益,使得运输效率、生产效率大大提升,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工业生产、仓储运输等场景中。近两年来国外关于“工业4.0”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明确了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等技术是我国未来工业的发展方向,因此集各种先进技术的AGV是目前一个热门科研方向,对国家的经济和技术发展具有一定的正向意义。本公司作为一家大型橡胶制品制造业企业,自然响应国家政策,紧跟世界先进技术潮流,决定对安吉分公司车胎一分厂的生产区域进行改造,计划上马“胎面半制品自动搬运AGV”的项目,用以提高车胎分厂生产现场胎面半制品的物流搬运效率及自动化水平。本论文针对该“胎面半制品自动搬运AGV”项目的研究内容主要包含如下三个方面:AGV的车体结构模型及运动学分析、AGV路径规划、AGV轨迹跟踪控制。首先,通过对目前常见的AGV外观结构形式的分析,再根据本轮胎制造企业对胎面半制品搬运的实际要求,本文选择了平板负载式的、后两轮差速驱动的三轮形式的AGV作为公司未来AGV的车体结构模型,然后建立AGV的全局坐标系和局部坐标系,并在此基础上对AGV进行运动学建模。然后,对AGV的路径规划进行研究。通过比较AGV全局路径规划法和局部路径规划法的优缺点,根据公司胎面搬运现场存在的障碍物的实际情况选择基于模糊逻辑控制的AGV路径规划技术,对AGV在车胎半制品区域及成型区域中遇到障碍物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处理,利用AGV定位及避障原理确定各输入、输出变量,建立各变量的隶属度函数及模糊语言规则库,之后对输出变量进行模糊推理和去模糊化处理,并应用MATLAB软件对路径规划算法进行仿真分析,验证该路径规划法的可行性。最后,开始对AGV的轨迹跟踪控制进行研究。基于AGV轨迹跟踪系统与路径规划系统的技术一致性的考量,选择了基于模糊逻辑控制的AGV轨迹跟踪控制技术,并分别确定轨迹跟踪模糊控制器的输入、输出变量,建立各变量的隶属度函数及模糊控制规则库,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模糊推理并对输出变量去模糊化处理。最后应用MATLAB软件对该轨迹跟踪控制算法进行仿真分析,证明该跟踪控制算法的可行性。
肖金凤[5](2019)在《电针联合椎管内麻醉分娩镇痛的可行性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客观评价三种分娩镇痛方法的临床疗效,评估电针联合椎管内麻醉分娩镇痛的可行性,筛选出分娩镇痛的优效方案。通过检测多项实验指标,试图探讨分娩镇痛的相关机制。方法:将符合研究条件的180例产妇,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三组,分别为电针联合椎管内麻醉组、椎管内麻醉组、电针组,每组各60例。电针联合椎管内麻醉组分娩镇痛的操作顺序为,先进行椎管内麻醉再行电针。产妇接受腰硬联合麻醉,麻醉成功后再进行针刺。针刺双侧的合谷穴、内关穴、足三里穴和三阴交穴,连接HANS-200A穴位神经刺激仪,同侧的合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分别连接为一个环路,先电针合谷-内关20min,再加电针足三里-三阴交5111min,电针参数设定为2Hz/50Hz频率、疏密波、电流强度0.1~5.OmA。每隔2h电针一次,直至宫口开全。椎管内麻醉组和电针组分别只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和电针,三组产妇整个分娩过程中均在助产师的指导下进行拉玛泽呼吸以及常规产科护理。主要结局指标包括:疼痛评分(镇痛前即刻,镇痛开始后10min、30min、60min、120min,宫口开全,第二产程末,第三产程末,产后24h,共9个时间点的VAS评分),镇痛后副反应(尿潴留、发热和皮肤瘙痒)。次要结局指标包括:产程(第一产程活跃期、第二产程和第三产程时间),阴道器械助产率,缩宫素使用率,剖宫产率,产后出血量(产时出血量和产后24h出血量),Apgar 评分(1min、5min 和 10min),脐血血气分析(pH、PO2、PCO2、Lac、BB、BE 和 HCO3-)。实验室指标:包括产妇镇痛前和宫口开全时外周血中β-EP、DYN、5-HT、TNF-α、NGF和PGE2的含量,胎盘组织中TRPV1蛋白质的表达量。结果:纳入研究的病例共180例,剔除10例,脱落4例,共完成166例。1.基线分析三组产妇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年龄、身高、孕前体重、孕前BMI、临产体重),临床特征(孕周、是否有流产史、宫高、腹围、头盆关系评分、是否胎膜早破、血压、心率、胎心率),这些指标在入组时的基线一致(P>0.05),说明三组产妇的可比性良好。2.主要结局指标(1)疼痛评分:①三组产妇镇痛前即刻分娩痛VA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②三组产妇在镇痛开始后10min、30min、60min、120min,宫口开全,第二产程末,第三产程末和产后24h的VAS评分低于镇痛前(P<0.05);③三组产妇镇痛后各时间点VAS评分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由低到高依次为电针联合椎管内麻醉组<椎管内麻醉组<电针组。(2)镇痛后副反应:①三组产妇尿潴留发生率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联合椎管内麻醉组和电针组<椎管内麻醉组(P<0.0125);②三组产妇发热率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电针组<电针联合椎管内麻醉组<椎管内麻醉组(P<0.0125);③三组产妇皮肤瘙痒发生率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次要结局指标:(1)产程:①三组产妇第一产程活跃期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电针组<电针联合椎管内麻醉组<椎管内麻醉组(P<0.008);②三组产妇第二产程时间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电针联合椎管内麻醉组和椎管内麻醉组(P<0.008);③三组产妇第三产程时间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产妇缩宫素使用率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联合椎管内麻醉组和电针组<椎管内麻醉组(P<0.0125)。(3)三组产妇器械助产率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产妇剖宫产率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椎管内麻醉组(P<0.0125)。(5)产后出血量:①三组产妇产时出血量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椎管内麻醉组(P<0.008);②三组产妇产后24h出血量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椎管内麻醉组(P<0.008)。(6)三组新生儿1min、5min和10min Apgαr评分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三组新生儿脐血血气分析各项结果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依从性评价和安全性评估(1)三组产妇依从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产妇安全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实验室指标(1)外周血中β-EP、DYN、5-HT、TNF-α、NGF和PGE2六种物质含量:①镇痛前即刻,三组产妇外周血中六种物质含量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宫口开全时,三组产妇外周血中六种物质含量均高于镇痛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宫口开全时,三组产妇外周血中六种物质含量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β-EP、DYN的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电针联合椎管内麻醉组>椎管内麻醉组>电针组,5-HT、TNF-α、NGF和PGE2的含量从低到高依次为电针联合椎管内麻醉组<椎管内麻醉组<电针组。(2)三组产妇胎盘组织中TRPV1蛋白相对灰度值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电针联合椎管内麻醉组<椎管内麻醉组<电针组。结论:1.三种分娩镇痛方法均可缓解产妇的分娩痛;电针联合椎管内麻醉从镇痛开始到宫口开全,以及第二产程、第三产程和产后24h,均发挥最佳的镇痛效果;电针与椎管内麻醉联合以后,可发挥协同作用,增强镇痛效果。2.电针分娩镇痛后的尿潴留发生率和发热率均低于椎管内麻醉;电针与椎管内麻醉联合以后,与椎管内麻醉相比,可降低尿潴留发生率和发热率。3.电针分娩镇痛后的第一产程活跃期和第二产程均低于其他两种方法;电针与椎管内麻醉联合以后,相比于椎管内麻醉,可缩短第一产程活跃期。4.电针分娩镇痛后的缩宫素使用率低于椎管内麻醉;电针与椎管内麻醉联合以后,相比于椎管内麻醉,可减少缩宫素的使用率。5.电针与椎管内麻醉相比,可减少剖宫产率。6.电针与椎管内麻醉相比,可减少产时出血量和产后24h出血量。7.三种分娩镇痛方法对皮肤瘙痒发生率、第三产程时长、阴道器械助产率、胎儿缺氧窒息风险的影响,没有显着差异。8.三种分娩镇痛方法均能增加产妇外周血中β-EP和DYN的含量,降低5-HT、NGF、TNF-α和PGE2的含量,以及降低产妇胎盘组织中TRPV1的表达量,并且电针与椎管内麻醉联合可发挥协同作用,效果最强。
严静[6](2018)在《3.0T磁共振对正常中晚孕胎儿大脑重要径线测量价值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3.0T磁共振成像(MRI)测量正常胎儿头颅重要径线的可重复性及其与孕周(gestational age,GA)的相关性;建立MRI对正常胎儿大脑发育的量化方法。材料与方法:收集56例超声检查初步提示胎脑解剖结构正常的单胎妊娠孕妇。按不同孕龄分为3组包括:Ⅰ组GA24~28周(n=20);II组GA29~33 周(n=17);Ⅲ组 GA34~38 周(n=19)。使用 Discovery MR750(GE Medical system,Milwaukee,Wis)超导型磁共振仪,采用快速扫描序列分别扫描,T2WI为主,T1WI为辅。2位MRI医师分别对胎脑主要径线长度,包括脑双顶径、脑额枕径、骨双顶径、骨额枕径、头围、胼胝体长度、小脑横径进行测量。利用组内相关系数(Inter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评价观察者间的可重复性;并对胎脑主要径线及其与孕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两观察者间在不同孕龄阶段测量不同径线值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MRI测量胎儿大脑各重要径线两观察者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脑双顶径ICC=0.990,脑枕额径ICC=0.993,骨双顶径ICC=0.988,骨额枕径ICC=0.989,MRI测量头围ICC=0.998,胼胝体长度ICC=0.960,小脑横径ICC=0.979,P<0.05;I组GA24~28周胎儿平均脑双顶径、脑额枕径、骨双顶径、骨额枕径、头围、胼胝体长度、小脑横径分别是58.2±5.2mm、74.9±6.5mm、67.0±5.2mm、85.6±6.7mm、247.4±18.9mm、31.5±3.5mm、33.3±2.6mm;II组GA29~33周胎儿平均脑双顶径、脑额枕径、骨双顶径、骨额枕径、头围、胼胝体长度、小脑横径分别是73.6±3.1mm、90.2±3.9mm、80.6±3.8mm、100.3±3.1mm、291.7±9.3mm、38.8±3.1mm、42.3±2.8mm;Ⅲ组GA34~38周胎儿平均脑双顶径、脑额枕径、骨双顶径、骨额枕径、头围、胼胝体长度、小脑横径分别是84.4±3.8mm、107.3±4.4mm、89.9±2.5mm、111.0±4.2mm、326.4±8.5mm、42.8±2.6mm、49.8±3.8mm。不同孕龄段间各径线(包括脑双顶径、脑额枕径、骨双顶径、骨额枕径、头围、胼胝体长度、小脑横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胎儿脑双顶径、骨双顶径、脑枕额径、骨枕额径、头围、胼胝体长度、小脑横径与孕周相关系数r分别为0.975、0.955、0.978、0.966、0.971、0.890、0.984、P<0.05。在不同孕龄段胎儿颅骨和脑实质发育,以及胎脑不同部位的发育速度存在差异,如GA24~28周、GA29~33、GA34~38周骨双顶径的增长率分别为19.61%、12.23%、3.98%;脑双顶径增长率分别为 24.84%、11.66%、7.16%。结论:3.0T磁共振用于正常中晚孕胎儿大脑重要径线的测量,具有良好的测量可重复性。孕中晚期胎儿脑生物测量参数随孕龄变化明显。此外,胎儿颅骨发育和脑实质发育,脑实质不同部位的发育速度存在差异。MRI在评估胎儿脑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孔亚利[7](2017)在《自由体位在初产妇镇痛分娩中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通过比较自由体位和传统体位对初产妇镇痛分娩及产程的影响,进一步明确自由体位在临床上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为自由体位在镇痛分娩的推广应用提供临床依据。研究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2016.06~2016.12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经阴道无痛分娩的184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按照其自身意愿将研究对象分成两组:实验组(自由体位进行分娩)和对照组(传统体位进行分娩),每组92例。在研究过程中,实验组因有3位中途放弃采用自由体位,脱落3例样本。最终实验组89例和对照组92例纳入研究。实验组:由专业助产士指导初产妇采用自由体位(如趴位、坐位、立位、卧位、蹲位、半俯卧位、坐分娩球、臀部摇摆及曼舞等,主要是由初产妇根据自己舒适性及自主用力情况选择合适体位)。对照组:由专业助产士指导初产妇采用传统体位,仰卧位与左右侧卧位交替。对比(1)基线资料:初产妇的年龄、孕周、有无流产史、身高、产前体重和B超示胎儿体重;(2)第一、第二、第三产程的平均时间和产后2小时平均出血量;(3)胎心减速、胎心好转率、肩难产发生率和新生儿窒息率;(4)初产妇的分娩体位助产满意度和疼痛评分;(5)产钳助产率、剖宫产率和缩宫素使用率;(6)会阴侧切率和会阴损伤程度。研究结果1.两组在初产妇的年龄、孕周、有无流产史、身高、产前体重和B超示胎儿体重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在第一、第二、第三产程的平均时间和产后2小时平均出血量比较:(1)第一、第二、第三产程的平均时间:实验组8.39±2.34h、28.62±6.85 min、7.94±2.59 min;对照组9.07±2.06h、32.56±9.56min、9.29±3.02min。实验组各产程时间少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产后2小时平均出血量:实验组201.23±51.23ml,对照组223.21±51.12ml。实验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在胎心减速、胎心好转率、肩难产发生率和新生儿窒息率的比较:(1)胎心减速概率:实验组发生34例,概率为38%;对照组发生50例,概率为54%。实验组胎心减速发生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4.13,P=0.04),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胎心好转率:实验组为94%,对照组为80%。实验组发生胎心减速通过改变体位,有效提高胎心好转率(x2=4.03,p=0.04),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肩难产发生率:实验组低于对照组肩难产发生率,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4)新生儿窒息率:实验组有1个发生新生儿窒息(评分Apgar≤7分),对照组有11个发生新生儿窒息(评分Apgar≤7分);实验组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在初产妇的分娩体位助产满意度和疼痛评分比较:(1)实验组满意度(79%)明显优于对照组(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产妇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在产钳助产率、剖宫产率和缩宫素使用率比较:(1)产钳助产率:实验组是3.4%,对照组是10.9%,实验组的产钳助产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54,P = 0.03)。(2)剖宫产率:实验组是2.2%,对照组是10.9%,实验组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5.43,P=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缩宫素使用率:实验组是26.96%,对照组是42.68%,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在会阴侧切率和会阴损伤程度比较:(1)会阴侧切率:实验组为35.63%;对照组为60.98%;对照组会阴侧切率高于实验组(x2=10.8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会阴损伤程度:两组的会阴损伤程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初产妇采取自由体位分娩,不仅能缩短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和第三产程时间,还能降低剖宫产率、产钳助产率、新生儿窒息率、会阴侧切率、肩难产发生率和产后2小时出血量。2.与传统体位分娩比,自由体位增加了初产妇的分娩舒适度和满意度,是一种简单、有效、无创伤的分娩方法。
杨力[8](2016)在《新产程标准在足月妊娠分娩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新产程标准的适用性及优越性。在确保母儿安全的前提下,比较产妇在新旧产程标准监护管理模式下的分娩方式、产程干预、阴道分娩率、剖宫产率及母儿结局等指标上的差异。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4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共12个月)、观察并收集2015年8月1日至2016年1月31日(共6个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住院,且已足月妊娠、进行阴道试产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并收集临床资料。按新产程标准执行时间将孕产妇分为对照组(旧产程组)及观察组(新产程组),对照组1977例,观察组1116例。观察组有53例属前次剖宫产术后再妊娠的经产妇,即孕n产1,前次妊娠因产科剖宫产指征未进行阴道试产,此次妊娠有阴道试产意愿,无阴道试产禁忌症者,分别命名为疤痕组、非疤痕组;再将观察组按有无行分娩镇痛(特指硬膜外麻醉镇痛)分为镇痛组、非镇痛组。将对照组与观察组中进行分娩镇痛的孕产妇命名为旧镇痛组、新镇痛组。对照组运用Friedman产程标准(即旧产程标准)观察及处理产程;观察组则运用新产程标准观察及处理产程。比较两组产妇在分娩方式、产程干预及母儿结局等指标上的差异。数据资料的分析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正态性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观察组与对照组一般情况、产前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孕妇在文化程度、年龄、实际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等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孕妇在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子宫肌瘤、胎膜早破、羊水过多、羊水过少发生率方面的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新旧产程标准在分娩方式的比较观察组产妇阴道分娩率、阴道顺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阴道助产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疤痕组阴道分娩率稍低于非疤痕组,剖宫产率稍高于非疤痕组,但率的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子宫破裂发生。新镇痛组产妇阴道分娩率高于旧镇痛组,剖宫产率低于旧镇痛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在第二产程超2小时分娩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新镇痛组第二产程超2小时分娩率偏高。观察组中镇痛组产妇阴道分娩率、第二产程超2小时分娩率高于非镇痛组,剖宫产率低于非镇痛组,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第一产程中产科干预方式的比较观察组产妇在行人工破膜及静脉滴注催产素方面的干预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采用分娩镇痛和使用镇静剂方面的干预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分娩结局的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在产后出血、产褥感染、产后尿潴留、重度会阴裂伤、会阴切口感染发生率方面的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会阴侧/直切、会阴轻度裂伤发生率方面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组与对照组围产儿结局的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围产儿在胎儿窘迫、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胎粪吸入综合征、新生儿转新生儿科、巨大儿发生率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观察组与对照组中转剖宫产主要原因的比较观察组因产程时限异常中转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中转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因相对性头盆不称、胎儿窘迫、胎位不正中转剖宫产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因社会性因素中转剖宫产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按照新产程标准观察及处理产程,进行充分阴道试产,应注重镇静、分娩镇痛等支持治疗,减少非医疗指征的人工破膜、静滴催产素等的人工干预。(2)按照新产程标准观察及处理产程,促进阴道分娩,提高了阴道分娩率及顺产率、降低了剖宫产率,且不会明显增加母儿不良结局的发生,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阴道助产率。(3)只要有合理的适应症,新产程标准同样适用于前次剖宫产术后再妊娠的妇女,对降低剖宫产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张强[9](2016)在《箱体工件形状误差在机检测规划及评定》文中指出设计、制造和检验是任何工业领域内的三个主要生产程序。现代科技已经依靠CAD/CAM系统,将繁琐的手工设计绘图转变计算机辅助绘图,以及利用数控加工尽可能地取代手工车间操作。随着日益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产品质量控制业已成为制造业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通常零部件在结束加工后,需要借助其他辅助设备对其进行测量,此过程由于出现二次装夹而不可避免地降低了制造精度,且延长了加工工时。鉴于此,在机检测的概念应运而生。本文以箱体工件形状误差为研究对象,为了规划其在机检测策略和制定误差评定办法,重点对以下内容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触发式测头及其工作原理,在概括总结出影响测头精度的若干因素后,基于测头内部结构对其中影响力较大的预行程误差建立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模型主要参数的影响状况采取仿真分析;同时构建测头标定与半径补偿的理论基础,采用VB6.0编写、开发了标定的程序代码和工作界面。然后,明确箱体工件基本几何要素关于测量信息的主要提取项目,完成测头工作参数的设置,并在基本几何要素实现拟合的条件下提出工件坐标系的建立及对齐方法;之后研究了相关的检测采样策略,将数理统计法、Hammersley序列、蚁群算法分别应用于测点的数目确定、排列分布与测头路径优化;最后针对一般棱柱类和外圆类工件,提出了相应的避障策略。其次,基于VB6.0实现了对SolidWorks的二次系统开发,完成箱体工件二维形状误差在机检测规划系统的代码编制,着重介绍了软件系统的总体设计情况,即功能分析、功能模块设计和相关程序;另外搭建了虚拟数控检测仿真平台。另外,将模拟植物生长算法应用于平面度、圆柱度误差评定的问题中,阐述了算法的基础理论,根据误差评定原理建立其最小区域数学模型;通过Matlab、VB6.0为算法设计开发出对应的软件代码和操作界面,同时分析了最终的评定结果。最后通过平面铣削加工和检测实验验证了相关算法的有效性。最后,对论文的研究内容做出总结和展望。
叶雪健,鲍立军,盛秋[10](2015)在《同侧卧位与对侧卧位配合徒手转胎头术在产程中对纠正胎方位的临床比较》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同侧卧位与对侧卧位配合徒手转胎头术在产程中对纠正胎方位的临床疗效,以提高自然分娩率。方法将2010年1月2014年8月于笔者医院经阴道分娩过程中出现持续性枕横位及持续性枕后位的500例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两组,各250例,对照组采用同侧卧位配合徒手转胎头纠正胎方位,实验组采用对侧卧位配合徒手转胎头纠正胎方位,观察比较两组自然分娩率、产程及产妇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结果实验组顺产率86.0%,对照组顺产率为69.2%,实验组顺产率显着高于对照组(χ2=20.296,P<0.01);实验组剖宫产率为3.6%,对照组剖宫产率为11.2%,实验组剖宫产率显着低于对照组(χ2=10.536,P<0.01);实验组第1产程、第2产程平均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t=12.226、7.498,P<0.05);实验组自然分娩产妇产后出血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97、0.487,P>0.05)。结论同侧卧位与对侧卧位配合徒手转胎头术在产程中对纠正胎方位均具有良好效果,但对侧卧位配合徒手转胎头术更具有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二、确定胎头方位的简易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确定胎头方位的简易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2)膀胱压力与容积在产妇产时产后显性尿潴留排尿结局中的预测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产妇显性尿潴留膀胱压力与容积变化及排尿结局 |
2.1 对象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3章 膀胱压力与容积在显性尿潴留排尿结局中的预测研究 |
3.1 对象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结论 |
第4章 全文总结 |
4.1 主要结论 |
4.2 特色与创新之处 |
4.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3)产妇体位矫正胎方位中产时超声指导的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产时超声检查确定胎位 |
(2)胎方位不正的体位纠正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胎面半制品自动搬运AGV的路径规划及跟踪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AGV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3 AGV的发展概况 |
1.3.1 国外AGV的发展历程 |
1.3.2 国内AGV的发展历程 |
1.4 AGV路径规划研究现状概述 |
1.4.1 全局路径规划简介 |
1.4.2 局部路径规划简介 |
1.5 AGV跟踪控制研究现状概述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AGV结构模型及运动学分析 |
2.1 引言 |
2.2 AGV车体结构模型 |
2.3 AGV的坐标系确定 |
2.3.1 建立全局坐标系和车载坐标系 |
2.3.2 全局坐标系与车载坐标系的变换 |
2.4 AGV运动学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AGV路径规划 |
3.1 引言 |
3.2 基于模糊逻辑控制的AGV路径规划 |
3.2.1 概述 |
3.2.2 确定路径规划的输入、输出变量 |
3.2.3 建立各变量隶属度函数及模糊规则库 |
3.2.4 模糊推理及输出变量去模糊化 |
3.3 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AGV轨迹跟踪控制 |
4.1 引言 |
4.2 基于模糊逻辑控制的AGV轨迹跟踪 |
4.2.1 概述 |
4.2.2 确定轨迹跟踪模糊控制器输入、输出变量 |
4.2.3 建立模糊控制器各变量的隶属度函数及模糊规则库 |
4.2.4 模糊推理及输出变量去模糊化 |
4.3 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电针联合椎管内麻醉分娩镇痛的可行性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非药物性的分娩镇痛方法 |
一、拉玛泽呼吸法 |
二、导乐和导乐仪 |
三、水中分娩法 |
四、针灸分娩镇痛法 |
第二节 药物性分娩镇痛方法 |
一、常用分娩镇痛药物 |
二、常用药物性分娩镇痛方法 |
第三节 联合分娩镇痛畅想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案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病例完成情况及原因分析 |
二、治疗前一般基线资料分析 |
三、治疗后相关指标测定结果 |
四、依从性评价和安全性评估 |
五、实验室相关指标检测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第一节 针刺分娩镇痛的中西医探讨 |
一、中医理论探讨 |
二、西医理论探讨 |
第二节 研究方案的确立 |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
二、电针方案的选择 |
第三节 结果分析 |
一、一般基线资料 |
二、临床观察指标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
二、实验检测指标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
三、依从性和安全性评价分析 |
四、优势方案的筛选 |
第四节 创新点、问题与展望 |
一、创新点 |
二、问题与展望 |
第四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详细摘要 |
(6)3.0T磁共振对正常中晚孕胎儿大脑重要径线测量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胎脑的磁共振成像临床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自由体位在初产妇镇痛分娩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镇痛分娩的现状 |
1.1 药物镇痛 |
1.2 非药物镇痛 |
2. 产时体位的现状 |
2.1 传统体位现状 |
2.2 自由体位现状 |
3. 自由体位联合镇痛分娩现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研究对象来源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或脱落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分组 |
3.2 干预方法 |
4. 观察指标 |
5. 质量控制 |
6. 数据处理 |
7. 研究步骤 |
8. 研究流程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基线资料分析 |
2. 两组初产妇三产程时间比较以及分娩后2小时出血量对比 |
3. 对比两组初产妇胎心减速、胎心好转率、肩难产发生率及新生儿窒息率 |
4. 对两组初产妇的分娩体位助产满意度和疼痛评分进行比较 |
5. 对两组初产妇剖宫产率、产钳助产率及缩宫素使用情况比较 |
6. 两组初产妇会阴侧切率及会阴损伤程度比较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基线资料分析 |
2. 自由体位与镇痛分娩的联合应用 |
3. 自由体位对初产妇镇痛分娩的影响 |
3.1 自由体位对初产妇产程时间和分娩后2h出血量的影响 |
3.2 自由体位对初产妇胎心减速、新生儿窒息率、分娩满意度和疼痛评分的影响 |
3.3 自由体位对初产妇会阴侧切率、会阴损伤程度及分娩方式的影响研究 |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 |
第六部分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新产程标准在足月妊娠分娩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研究资料和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箱体工件形状误差在机检测规划及评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加工中心在机检测系统简介 |
1.3 国内外关于在机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关于测头标定及其误差补偿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关于检测规划的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关于误差评定的研究现状 |
1.4 箱体工件的特点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5.1 课题来源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触发式测头的标定与半径补偿 |
2.1 触发式测头简介及其工作原理 |
2.1.1 三维测量方法与测头 |
2.1.2 触发式测头的工作原理 |
2.2 影响触发式测头精度的因素 |
2.2.1 测头的性能要求 |
2.2.2 影响因素 |
2.3 测头预行程误差的研究 |
2.3.1 预行程误差的产生机理 |
2.3.2 预行程误差的数学模型 |
2.3.3 预行程误差的静态仿真与分析 |
2.4 触发式测头的标定 |
2.4.1 测头标定的意义 |
2.4.2 测头标定的数学模型 |
2.4.3 测头标定的软件系统开发 |
2.5 触发式测头的半径补偿 |
2.5.1 补偿原理 |
2.5.2 影响补偿误差的因素分析 |
2.5.3 半径补偿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形状误差在机检测规划 |
3.1 工件检测信息的提取 |
3.2 测头检测参数的设置 |
3.2.1 点位信息 |
3.2.2 距离信息 |
3.2.3 速度信息 |
3.3 工件坐标系的建立与对齐转换 |
3.3.1 常用工件坐标系的类型 |
3.3.2 基本几何基准要素的数学模型 |
3.3.3 机床坐标系与工件坐标系的对齐 |
3.4 检测点数目的确定 |
3.5 检测点的分布形式 |
3.6 检测路径规划 |
3.6.1 蚁群算法 |
3.6.2 算法参数选择 |
3.7 测头碰撞规避 |
3.7.1 一般棱柱类碰撞规避 |
3.7.2 外圆类碰撞规避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检测规划系统设计及NC仿真 |
4.1 开发系统的组成 |
4.2 在机检测软件系统的总体设计 |
4.2.1 系统的功能分析 |
4.2.2 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4.3 基于Vericut的数控检测路径仿真平台的构建 |
4.3.1 仿真平台构建的基本步骤 |
4.3.2 仿真机床的搭建、配置与测头的选择 |
4.4 操作实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模拟植物生长算法的形状误差评定 |
5.1 Matlab简介 |
5.1.1 语言结构 |
5.1.2 数值计算功能 |
5.1.3 绘图功能 |
5.2 模拟植物生长算法 |
5.2.1 算法的理论基础 |
5.2.2 算法的寻优特征 |
5.2.3 算法的实现流程 |
5.3 平面度误差评定 |
5.3.1 平面度误差的定义及其评定原理 |
5.3.2 平面度误差的最小区域法数学模型 |
5.3.3 程序开发 |
5.3.4 界面设计与评定结果分析 |
5.4 圆柱度误差评定 |
5.4.1 圆柱度误差的定义及其评定原理 |
5.4.2 圆柱度误差的最小区域法数学模型 |
5.4.3 程序开发 |
5.4.4 界面设计与评定结果分析 |
5.5 实验部分 |
5.5.1 实验平台的搭建 |
5.5.2 检测路径规划实验 |
5.5.3 误差评定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同侧卧位与对侧卧位配合徒手转胎头术在产程中对纠正胎方位的临床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四、确定胎头方位的简易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集束化镇痛护理方案在初产妇正常分娩中的应用研究[D]. 苏华. 南华大学, 2021
- [2]膀胱压力与容积在产妇产时产后显性尿潴留排尿结局中的预测价值研究[D]. 欧有良.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6)
- [3]产妇体位矫正胎方位中产时超声指导的价值分析[J]. 黄妙玲.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0(09)
- [4]胎面半制品自动搬运AGV的路径规划及跟踪控制[D]. 吴佳易.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5]电针联合椎管内麻醉分娩镇痛的可行性及机制研究[D]. 肖金凤.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3.0T磁共振对正常中晚孕胎儿大脑重要径线测量价值的研究[D]. 严静. 川北医学院, 2018(01)
- [7]自由体位在初产妇镇痛分娩中的临床研究[D]. 孔亚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4)
- [8]新产程标准在足月妊娠分娩的临床观察[D]. 杨力. 暨南大学, 2016(02)
- [9]箱体工件形状误差在机检测规划及评定[D]. 张强. 沈阳建筑大学, 2016(05)
- [10]同侧卧位与对侧卧位配合徒手转胎头术在产程中对纠正胎方位的临床比较[J]. 叶雪健,鲍立军,盛秋. 医学研究杂志, 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