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动脉分支变异一例报告

腋动脉分支变异一例报告

一、腋动脉分支变异1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锡,蒋璐鞠,黄娟[1](2021)在《右侧腋动脉分支变异一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对1具中年男性尸体的解剖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右侧腋动脉分支存在变异,左侧腋动脉分支未见异常。右侧腋动脉第2段和第3段发出的分支变异明显。第二段发出胸肩峰动脉(三角肌支和肩峰支)以及一条动脉干,动脉干上进一步发出胸肩峰动脉(胸肌支)、胸外侧动脉、肩胛下动脉、旋肱后动脉和营养肩胛下肌的小分支;第三段发出三支旋肱前动脉。为了给解剖学及血管外科学累积国人腋动脉分支的统计学资料,并为临床介入放射学和血管外科学提供可供参考的形态学依据,现报道如下。

蔡永莉,吴琴,邹暄潆,李婉婷,张玉茹,李一帆[2](2021)在《腋动脉和肱动脉及其分支变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精准化医学的进一步发展,临床上更应注重血管的走向,腋动脉及肱动脉的分支类型差异较大,国内、外类型皆不相同。现针对国内现有的文献资料,对中国国人腋动脉、肱动脉的分段、分支、分型进行统计汇总,以减少临床上个体差异带来的影响。1腋动脉及其分支变异目前国内解剖学教材中,以腋动脉6支为标准类型,以胸小肌为界分为3段,第1段为胸上动脉,第2段为胸外侧动脉、胸肩峰动脉,第3段为肩胛下动脉,旋肱前、后动脉。

傅妙然,赵一帆,龙玺,王罗武,朱怡,孙建永[3](2021)在《左侧腋动脉及肱动脉分支变异1例》文中认为在解剖实验室制作一具未知年龄性别具有完整的腋腔,由四璧以及一顶一底构成完整腋窝的左上肢局部标本。按照解剖的操作流程进行腋区解剖,使其腋动脉完全暴露,对腋动脉以及分支的起始部位、走行、毗邻结构和分布区域进行观察,采用游标卡尺(其精度0.02mm)测量腋动脉分支以及起始点位置、血管直径和解剖学长度,记录并进行拍照。1解剖观测

王博,王雨焜,王雨,包文斌,达英喾,张媛媛,高明杰,张少杰,史君,王星[4](2021)在《左腋动脉和臂丛神经走行变异1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笔者在标本解剖操作观察腋窝结构时发现1例左侧腋动脉与臂丛神经位置及走行出现变异,既往文献报道的变异多为腋动脉发出的分支与臂丛神经之间的位置与走行之间变异[1-3],本次解剖观察发现腋动脉与臂丛神经的内侧束、外侧束和后束之间的位置关系出现变异,与既往报道有所不同,现报告如下。

杨雄眺[5](2021)在《超声引导下腋神经辅助腋路臂丛与锁骨上臂丛阻滞对比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上肢手术的区域麻醉通常采用臂丛神经阻滞,臂丛神经阻滞入路包括肌间沟、锁骨上、锁骨下及腋路等。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在臂丛终末分支水平阻滞产生远端的上肢麻醉,其适应症部位包括肱骨远端、肘关节、尺桡骨和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能够提供肩关节以下部位手术的麻醉及镇痛需求。联合腋神经阻滞可能补充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范围局限的不足,达到与锁骨上臂丛阻滞同等阻滞范围,且并发症更少。本研究随机对照试验检验以下假设:与锁骨上阻滞相比,腋神经辅助腋路臂丛阻滞在术中麻醉质量具有等效性。方法选取ASA I~III级,上臂、肘部及前臂手术共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腋路组:0.4%罗哌卡因20ml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各5ml)+腋神经阻滞(0.4%罗哌卡因5ml);锁骨上组:0.4%罗哌卡因25ml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主要观察指标:注射局部麻醉药30min内感觉及运动阻滞效果,包括:(1)给药后10min、20min及30min时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和腋神经的感觉阻滞及运动阻滞效果;(2)术中麻醉质量评价:切皮时、切皮后30min及术毕时的感觉功能评分、运动功能评分、患者主观感受评分和术后镇痛维持时间评分。次要观察指标:(1)与阻滞相关指标:阻滞操作总时间(sec)、、感觉阻滞总时间(h)、运动阻滞总时间(h);(2)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两组患者入室时(T0)、给药前5min(T1)、给药后30min(T2)、切皮时(T3)、切皮后30min(T4)及术毕即刻时间点(T5)的生命体征(包括:SBP、DBP、HR及SPO2);(3)Ramsay和VAS相关指标:术后2h、6h、24h及48h时间点的两组Ramsay评分和VAS评分;(4)辅助药物相关指标:使用舒芬太尼例数(%)、使用丙泊酚例数(%)、使用Dex剂量(μg)、及术后补救镇痛例数(%)。(5)两组相关不良事件:霍纳氏综合征、膈神经阻滞、呼吸困难、气胸、局麻药毒性反应、血管损伤、神经损伤及窦性心动过缓。结果主要观察指标:(1)两组给药后30min内痛觉阻滞比较:在给药后10min,两组各神经痛觉完全消失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20min,与腋路组比,锁骨上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和腋神经痛觉完全消失例数(%)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30min,两组间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和肌皮神经痛觉完全消失例数(%)类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30min,与腋路组比,锁骨上组腋神经痛觉完全消失例数(%)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给药后30min内运动阻滞比较:在给药后10min,两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和肌皮神经运动完全消失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腋路组对比,锁骨上组的腋神经运动完全消失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20min,与腋路组比,锁骨上的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和腋神经运动完全消失例数(%)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30min,锁骨上组的腋神运动完全消失例数(%)较腋路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腋路组和锁骨上组麻醉质量好及优的比例分别达到80%和76.7%。两组均无麻醉失败病例。两组均能达到手术麻醉镇痛需求,两组麻醉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观察指标:(1)与腋路组比较,锁骨上组的操作总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感觉及运动阻滞总时间类似,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两组术中补救镇痛比例相同,达到36.7%。两组术后48小时内所需额外镇痛比例均大于5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同组的T0时间点比较,腋路组T2、T3、T4及T5的RR,T4和T5的HR,T5的D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骨上组T3、T4及T5的RR,T4和T5的HR,T5的S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T0、T1、T3、T4及T5的SBP、DBP、RR及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2时间点的H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h、6h、24h及48h,两组Ramsa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术后2h、6h、24h及48h,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腋路组比,锁骨上组的霍纳氏综合征和膈神经麻痹的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腋路组和锁骨上组分别有9例(30%)和10例(33.3%)术中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有1例(3.3%)血管神经损伤1例(3.3%)神经损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腋神经辅助腋路臂丛阻滞与锁骨上臂丛阻滞具有类似的手术麻醉质量,且未增加舒芬太尼的使用量,亦未增加不良反应,在临床应用方面有一定价值。

苏坤锋[6](2021)在《自制三分支人工血管在孙氏手术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自制一代、二代三分支人工血管在孙氏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为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治疗提供一种替代性、完美性的植入材料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我院心脏外科收治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接受孙氏手术患者60例,根据使用的人工血管类型分为三组:四分支人工血管组(n=31),一代自制三分支人工血管组(n=14),二代自制三分支人工血管组(n=15)。收集患者术前一般资料,依据心脏彩超、胸腹主动脉CTA、相应体征查体等判明术前合并症,收集3组患者手术过程中,手术总时长、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选择性脑灌注时间、术中用血等情况,观察3组患者,术后恢复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随访通过电话、网络、门诊统计患者心脏彩超及胸腹主动脉CTA的相关指标及生存情况。使用SPSS 25.0软件对本文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对比不同分组术中情况,血制品使用情况,术后恢复、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状况,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发病至手术时间、入院时收缩压等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史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代自制三分支人工血管组患者有吸烟史的较少;3组患者在术前均无合并腹腔脏器灌注不良,在有无马凡综合征病史、既往有无心脏手术史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夹层累及主动脉瓣造成主动脉瓣中重度反流、冠状动脉的累及、心包积液、术前脑梗、严重下肢动脉受累、心肌酶异常、肾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等夹层相关合并症无明显差异(P>0.05);3组患者均行孙氏手术,3组手术患者的手术总时长、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选择性脑灌注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尿量、术中血制品(血浆、红细胞、血小板、冷沉淀)使用量无明显差异(P>0.05);3组患者在术后24小时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留住时间、术后输注血制品(血浆、红细胞)、总住院时间等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未出现手术死亡,术后均无二次开胸止血,发生术后血透、短暂性神经症状、永久性神经症状、截瘫、肺部感染、脓毒血症、术后声嘶、围手术期死亡等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随访,各组3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6.6%,92.3%,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存活患者均无新发夹层,主动脉夹层较前无进展,象鼻支架无移位、弓部血管无渗漏及假性动脉瘤形成等,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自制三分支人工血管可在商品化四分支缺乏时应用于孙氏手术中,当颈部分支血管大小与商品化四分支血管不匹配时,自制三分支更方便血管吻合,更好重建弓部分支血管,减少手术渗血,当主动脉弓发生解剖变异时,自制三分支血管在重建生理结构,维持颈部血流动力学等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一定临床应用意义。

王泽俊,方刚,史二栓[7](2021)在《单侧“腋深动脉”变异1例》文中研究指明在解剖一具老年男性(身高175 cm)尸体时发现右侧腋动脉变异1例,左侧正常。右侧双腋动脉:腋动脉及腋深动脉(暂名)。腋动脉正常走行,在大圆肌下缘移行为肱动脉,仅见1个分支胸肩峰动脉;腋深动脉发出肩胛下动脉、旋肱前动脉、旋肱后动脉、肱正中动脉(暂名),穿四边孔向臂背侧走行,经大圆肌下缘后移行为肱深动脉(肱深动脉没有起自于肱动脉),在背阔肌肌腱背侧进入肱骨肌管,管内正常走行。为应用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手术提供新的资料,报告如下。

张玉茹,邹暄潆,李婉婷,蔡永莉,吴琴,李一帆[8](2021)在《颈总动脉及其分支的变异类型》文中认为血管变异在人体中广泛存在,了解正常人体解剖结构及变异情况对医务工作者尤其是临床医生而言尤为重要。以往在各大学术论文上对各类血管变异的报道并不少见,但是却缺乏较为全面的总结。现对最近几十年内的25例各类医学杂志中关于颈部血管变异的报道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类总结,旨在为广大临床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1颈总动脉变异颈总动脉的变异比较常见,笔者将其分为4种情况。

管恩雨[9](2020)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解剖与分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获得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数据,基于解剖结果,对胸背动脉穿支分型,根据皮瓣分型指导临床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切取。方法:随机选择17具20侧新鲜标本,红色乳胶灌注动脉,设计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解剖范围上至腋窝及背阔肌上缘,下平第十肋上方,外至背阔肌外侧缘,内至背阔肌内侧缘。解剖观察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范围内的所有穿支,确定各穿支来源,统计每侧标本的不同来源的穿支数目。在显微镜下使用显微尺测量穿支直径,每根血管测量三次取平均。统计大于等于0.5mm的穿支数目和小于0.5mm的穿支数目,并对各标本进行数据分析和分类。结果:本实验解剖了 17具20侧标本,其中穿支总数最多33支,最少5支;胸背动脉穿支最多25支,最少1支。胸背动脉穿支直径最粗1.02mm,最细0.12mm。以大于0.5mm的穿支为优势动脉,胸背动脉优势穿支总共58支,平均2.90±2.22 支(范围 0-7 支)。在所有标本中,有17侧标本存在胸背动脉穿支大于等于0.5mm,占85%。3侧标本胸背动脉所有穿支小于0.5mm,占15%。其中1侧标本胸背动脉穿支数目为1支,直径0.43mm,但有10支来自肋间动脉的穿支,肋间动脉穿支直径范围为0.53-1.09mm,此外还有1支来自胸外侧动脉的血管,直径0.40mm,1支来自旋肩胛动脉的血管直径0.82mm,该侧主要由肋间动脉穿支和旋肩胛动脉穿支双重供应;1侧标本胸背动脉穿支数目为2支,直径分别为0.35mm和0.44mm,此外还有1支胸背动脉穿前锯肌的穿支,直径0.87mm,但穿出位置在我们切取范围的边缘,对皮瓣血供影响很小,而肋间动脉的穿支有10支,范围0.56-1.04mm,皮瓣血供主要还是由肋间动脉供应;还有1侧标本胸背动脉穿支数目众多,为25支,但穿支直径细小,范围在0.19-0.45mm之间,而肋间动脉的穿支数目较胸背动脉穿支少,为8支,并且直径也细小,范围在0.28-0.45mm之间,皮瓣血供还是以胸背动脉为主。所以这3侧胸背动脉所有穿支小于0.5mm的标本,可以分成2种情况:一种是周边动脉穿支为皮瓣主要供血来源,占10%;另一种为胸背动脉穿支为主要供血来源,但胸背动脉分散细小,占5%。结论:根据胸背动脉穿支的数量,穿支直径大小,以及皮瓣范围内其他来源穿支的情况,可以将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分为三种类型:1、常见型:胸背动脉穿支有大于等于0.5mm的优势穿支,皮瓣区域血供以胸背动脉穿支为主。该型在本实验中占85%,临床上可切取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皮瓣切取成功率高。2、周边动脉优势型:胸背动脉穿支都是小于0.5mmm的细小穿支,且数目稀少(本实验中有2侧,分别为1支和2支),但周边动脉的穿支粗大丰富,皮瓣区域血供以周边动脉穿支为主。本实验中1侧标本血供以肋间动脉穿支为主,1侧标本血供为肋间动脉穿支与旋肩胛动脉穿支双重供应。这种类型在本实验中占10%,临床上无法切取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或切取后皮瓣不易存活,但可改为以周边动脉粗大穿支为血管蒂的穿支皮瓣进行切取。3、分散型:皮瓣区域血供以胸背动脉穿支为主,但胸背动脉穿支都是小于0.5mm的细小穿支,数目较多(本实验中为25支),同时,其他来源的穿支也细小.该类型在本实验中占5%,在临床上无法切取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也无其他血管的穿支皮瓣可切取,只能改为携带背阔肌的背阔肌皮瓣完成手术。

谭以东,宋泽星,宋冰欣,冉艳钦,吴大斌,贺桂琼[10](2019)在《腋动脉变异1例报道》文中提出在临床实践中,腋动脉的应用解剖有重要意义,但其分支变异较多[1]。笔者在解剖1具老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腋动脉存在罕见变异,其胸外侧动脉与旋肱后动脉并非起自腋动脉,而是由肩胛下动脉发出,且未见旋肱前动脉和胸上动脉。为向外科手术提供有价值的形态学参考,完善人体解剖学数据资料,现对其进行报道。

二、腋动脉分支变异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腋动脉分支变异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右侧腋动脉分支变异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讨论
    1 腋动脉变异分支类型分析
    2 腋动脉分支管径分析
    3 腋动脉分支变异的临床意义

(2)腋动脉和肱动脉及其分支变异(论文提纲范文)

1 腋动脉及其分支变异
2 肱动脉及其分支变异
    2.1 肱动脉起始处变异
    2.2 肱动脉主干变异
    2.3 肱动脉分支变异

(3)左侧腋动脉及肱动脉分支变异1例(论文提纲范文)

1解剖观测
2结果与讨论

(4)左腋动脉和臂丛神经走行变异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5)超声引导下腋神经辅助腋路臂丛与锁骨上臂丛阻滞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引言
研究目标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之处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超声引导下腋神经阻滞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6)自制三分支人工血管在孙氏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观察指标
    2 手术相关
        2.1 相关定义
        2.2 术前准备
        2.3 血管材料及相应器械
        2.4 手术方法
        2.5 术后治疗
        2.6 术后随访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7)单侧“腋深动脉”变异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结果
    2.1 右侧腋动脉变异
    2.2 左侧腋动脉
3 讨论
    3.1 正常腋动脉、肱动脉
    3.2 关于本文变异的腋动脉及其分支的命名

(8)颈总动脉及其分支的变异类型(论文提纲范文)

1 颈总动脉变异
    1.1 颈总动脉起始部位变异
    1.2 颈总动脉分叉变异
    1.3 颈总动脉缺如
    1.4 颈总动脉走行变异
2 颈内动脉变异
    2.1 颈内动脉走行变异
    2.2 颈内动脉缺如
3 颈外动脉的变异
    3.1 甲状腺动脉发自颈总动脉
    3.2 舌动脉、面动脉共干
4 颈内、外动脉的走行变异

(9)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解剖与分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文献复习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腋动脉变异1例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腋动脉分支变异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右侧腋动脉分支变异一例[J]. 李佳锡,蒋璐鞠,黄娟. 解剖学研究, 2021(06)
  • [2]腋动脉和肱动脉及其分支变异[J]. 蔡永莉,吴琴,邹暄潆,李婉婷,张玉茹,李一帆. 解剖学杂志, 2021(04)
  • [3]左侧腋动脉及肱动脉分支变异1例[A]. 傅妙然,赵一帆,龙玺,王罗武,朱怡,孙建永. 中国解剖学会第八届全国解剖学技术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21
  • [4]左腋动脉和臂丛神经走行变异1例[J]. 王博,王雨焜,王雨,包文斌,达英喾,张媛媛,高明杰,张少杰,史君,王星.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1(05)
  • [5]超声引导下腋神经辅助腋路臂丛与锁骨上臂丛阻滞对比研究[D]. 杨雄眺.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6]自制三分支人工血管在孙氏手术中的应用[D]. 苏坤锋.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7]单侧“腋深动脉”变异1例[J]. 王泽俊,方刚,史二栓.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1(03)
  • [8]颈总动脉及其分支的变异类型[J]. 张玉茹,邹暄潆,李婉婷,蔡永莉,吴琴,李一帆. 解剖学杂志, 2021(01)
  • [9]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解剖与分型[D]. 管恩雨. 山东大学, 2020(02)
  • [10]腋动脉变异1例报道[J]. 谭以东,宋泽星,宋冰欣,冉艳钦,吴大斌,贺桂琼.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9(07)

标签:;  ;  ;  

腋动脉分支变异一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