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商联营是农村供销合作社服务生产、搞活流通的重要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李攀[1](2019)在《新中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02)》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意义上的合作运动源于西方,却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19世纪初,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首先提出合作社的思想,并进行了实践探索。从1844年英国罗虚代尔消费合作社成立至今,合作社的发展历经一个半世纪。在这一长期历史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对合作社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和论断,成为指导合作社发展的科学指南。二十世纪初叶,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之时,合作思想作为一种“救世”学说被引入中国,中华大地上各种政治势力、各类社会团体出于各自目的,曾试办过不同类型的合作社,在理论和实践中取得了一定进展。中国共产党与合作社渊源颇深,中共自诞生伊始就把发展合作社作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特别是农村问题的重要举措。1922年9月,毛泽东参与创办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合作社——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从此合作社的种子开始在各个革命根据地生根发芽,其中,中央苏区的消费合作社、陕甘宁边区的南区合作社是其典型代表,也是供销合作社的雏形。1950年7月,组建成立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统一领导全国的供销、消费、手工业等合作社具体业务。1954年7月,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更名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合作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从那时起,60多年来,供销合作社走过了很不平凡的历程,创造了光辉的业绩,也经受了不少挫折。供销合作社因农而生、因农而兴,它扎根农村、贴近农民,为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为引导亿万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左”的观念的影响,供销合作社的所有制性质曾发生过多次改变,经营管理机构也屡遭撤并,和国营商业“三分三合”,尽管如此,其为农业生产服务、为群众服务的办社宗旨始终没有变化,即便在“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左”的错误的影响下,供销合作社广大干部职工依然坚守岗位,为稳定农业、发展生产做了大量工作。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供销合作系统进行了改革,一度取得了不少成效,但由于市场环境的影响和体制机制的制约,农村供销合作社在二十世纪90年代遭遇经营困境,一度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90年代中期,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得以重建,供销合作系统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供销合作社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继续办好供销合作社,加快打造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这一重要指示为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引领未来。本文试图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研究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共决策层对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认识过程、决策过程,考察政策在基层的实施效果,探究供销合作社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总结历史经验,以期为正在进行的供销合作社体制机制改革提供镜鉴和参考。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的缘起和意义、研究综述、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之处及研究重难点等基本情况。第一章,回顾合作社思想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进过程,重点对马克思主义合作社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对建国前中共领导合作社的历史进行归纳,勾勒出供销合作社萌生、发展的历史脉络和轨迹。第二章,主要研究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和国家重点发展供销合作社的政治——经济动因。梳理供销合作社发展方针的演化、确立过程。研究供销合作社超常规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具体过程。第三章,主要研究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之后,供销合作社落实“为农业生产服务”方针的做法举措及成效。探讨供销合作社领导农村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过程。第四章,探究“大跃进”期间,供销合作社所有制性质的变化过程及原因。研究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之后,供销合作社被“下放”为人民公社“供销部”的实际影响。研究中央恢复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决策过程和实际效果。第五章,研究文革对供销合作社造成的严重损失。探讨文革时期农村供销合作社为稳定农业生产起到的重要作用。第六章,研究探讨二十世纪80年代供销合作社深化改革的具体过程和实际效果。对二十世纪80年代供销合作社的改革进行总体评价。第七章,探究农村供销合作社在二十世纪90年代陷入经营困境的具体原因。研究供销合作系统摆脱困境的历史过程。第八章,对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历史进行总体评价。总结党领导供销合作社发展的主要经验。
钟岩[2](2018)在《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 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正式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同年岁末,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在分田单干的契约上按下了红手印,率先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回首这40年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作为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长起来的为农服务合作经济组织,供销合作社始终紧跟改革开放步伐,持之以恒深化自身改革,以改革为动力历经考验而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0年实践充分证明,只有改革才能让供销合作社跟上时代步伐,也只有改革才能使供销合作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苏峰[3](2018)在《北京市多种所有制经济格局的形成(1978-1988)》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所有制结构经历了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改革开放前的二十余年,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受苏联模式影响以及长期被“左”的思想所禁锢,中共认为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排斥商品经济和市场规律;认为公有制结构越大越公越纯越好,致使新中国成立初期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格局,不断“过渡”和“升级”,最终成为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按劳分配也被异化为平均主义。改革开放后,随着思想解放、经济发展,通过鼓励多种经营方式、发展多种经济形式、调动多方积极性,多种经济成分经历了从默认、限制到引导、促进的过程,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外贸经济、集多种经济成分于一体的股份制经济,以及获得法定地位的私营经济,经过十多年的突破与发展,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经济格局。改革开放40年来,多种经济成分在促进经济增长、拉动社会投资、培育市场竞争环境、解决人民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聚焦1978年至1988年多种经济成分的复苏和兴起,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背景下,对于总结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正反两方面经验,巩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理论、历史和现实意义。1978年至1988年,北京城乡多种经济形式的兴起和发展历程,表现出明显的特点。多种联产责任制和安置待业青年工作为集体经济的兴起、个体经济的复苏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动力;从实际出发、探索集体经济创新发展的“京郊之路”和推动乡村工业化的乡镇企业,有力推动了京郊农村集体经济的崛起;引发全国关注的“牛奶难”问题及其解决过程,展现了国有经济的改革和探索;改革开放后十年间,商业流通体制、财政管理体制和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对个体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第一家合资汽车企业和合资饭店,标志着外资经济在北京的起步;中关村一条街早期的三个争论和三次风波,特别是股份制改革尝试、政府作用对民营科技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正是这些经济形式的兴起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有力促进了购销政策、物价政策、商业流通、财政管理、街道管理等一系列体制机制的改革,突破了原有城乡二元结构的藩篱,深刻改变了所有制经济结构,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总的来说,北京多种所有制经济格局呈现出国有和集体经济主体地位巩固、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特点,扭转了人们此前的思想观念,迎来了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从中可以得出几点启示:一是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是制定所有制政策的根本依据;二是生产力标准是构建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客观标准;三是解放思想是推动所有制理论创新、经济体制改革的强大动力;四是政府推动是多种所有制经济格局形成的有力支撑;五是不同历史时期有其不同时代使命,不能站在今天苛责昨天。改革开放后这十多年北京的所有制结构调整,基本做到了适应当时社会的内在需求和不同层次的生产力水平,特色鲜明,成绩突出,为此后的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
唐腾渊[4](2015)在《长丰县供销合作社研究(1965-2014)》文中指出供销合作社是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一个非常重要的带有国家意志的经济机构,它是党和政府同人民之间的桥梁。供销合作社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曾经十分繁荣,但是从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起,各级供销合作社特别是县、乡两级供销合作社日益衰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级供销合作社垄断了全国农村的商品流通,表面上看似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但是它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却具有明显的国有化和行政化倾向,代表着国家的政策方向和长远利益,并不能很好地体现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有时甚至侵犯了农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挫伤了生产队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不能很好地发挥商品流通对工农业生产的积极促进作用。如何避免并吸取计划经济体制下供销合作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以便把三农工作搞得更好,加速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就成了一个急待解决的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需求。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概述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为正文。主要从长丰县供销合作的建立、商改、业务、八三改制、九二改制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方面进行研究。文中主要以长丰县供销合作社在文革、徘徊、改革开放三个时期的划分来考察供销合作社的发展进程。通过对长丰县供销合作社个体的研究,首先肯定了长丰县供销合作社在计划经济时代的重大贡献,其次重点阐述了长丰县供销合作社的三次改革,对于每次改革的措施和成效做出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和分析,并利用口述和调研的方式调研长丰县供销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同时以长丰县草莓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案例进行了重点分析。第三部分结语。概述长丰县供销合作社的三次改革,总结了长丰县供销合作社改革失败的原因:改革方向的偏离;计划经济体制的包袱;私商的激烈竞争;组织涣散、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通过对长丰县硕丰草莓合作社的研究,指出供销合作社是领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二人选,其原因有三:一、供销合作社长期扎身农村,对于农村的各项经济工作非常了解,并且具备丰富的合作社管理和运营的经营。二、供销合作社具备一定的服务能力。供销合作社拥有专门的资金、人员以及政策条件。三、中国的农民很少具备合作制度的基本知识,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还不够普遍,在农村唯有供销合作社可以起到这个桥梁的作用。得出结论,只要供销合作社能够摆正心态,确立工作重心,加强自身建设、与时俱进,向农村经济综合服务中心转变,全心全意为农民创立专业合作社提供服务,必将大力推进我国的农业专业合作社事业的发展,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并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繁荣。
王舒[5](2014)在《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组织的演进及展望》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市场机制的导入促使农村生产和交换规模进一步扩大,其市场主体也对组织资源提出更高的要求。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产业,在深化改革开放的今天,农村经济组织的有序发展对激发农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改革人民公社体制后,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给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的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农民对组织协作要求,已经从温饱型的低层次合作逐步向发展商品生产、协作进入市场的高层次推进。正是如此,我们需要掌握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脉络,在认识的基础上更好的进行分类指导,促使其协调发展。本文基本思路表现为: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对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简要交代了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部分分析了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济组织变迁的社会历史条件,从客观的角度阐释了改革开放大背景下,推动农村经济组织变迁的内、外因条件。第二部分阐述了农村经济改革初期经济组织的发展变化,包括人民公社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以承包为特点的农村生产责任制开始推行,农户经济组织得到重新确立;以及供销社、农村信用社等经济组织在新背景下的转变。第三部分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农村经济组织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在农户经济组织普遍化发展的基础上,合作经济组织和乡镇企业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经济组织在竞争中有了良性互动,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第四部分概括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状况。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始积极寻求改进服务能力的新方式、新途径;乡镇企业在经历调整期后,迎来了恢复性的发展;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也开始了有效实现形式的探索。第五部分重点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组织的演进规律,进一步分析在产业化和专业化程度不断升级的条件下,农村经济组织的未来发展方向。
陈振平[6](2013)在《当代中国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国家—市场的范式》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的供销合作社制度广泛创建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变迁和创新是国家力量与市场力量综合的结果。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变迁与创新可以在民国时期寻找到一些渊源。民国时期的合作社作为实现“三民主义”的一种工具,与政权紧密结合,在政治、经济及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新政权以苏联合作社为样板实行计划合作经济的道路,将合作社作为实现农业及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纳入到国家统一的经济建设计划之中。这个时期的供销合作社作为连接城乡物资流通的桥梁,以统购统销或派购的方式将农村生产的物资转移到城市,将城市的工业制成品转移到农村,在这个过程中的工农业产品价值剪刀差帮助工业化积累了资金。随着计划经济的解体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国家的力量开始从基层的微观经济细胞中撤出,市场的力量开始成为引导基层市场运行的强大的动力,供销合作社开始探索办“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但实际上,国家力量的相对退出并不意味着供销合作社可以自然而然地在市场力量推动下建成为众所期待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从另一方面来说,国家力量的相对退出反倒使供销合作社的改革(改制)一度变得无从下手。到了21世纪,随着三农问题的日益突出,新一届中央政府从2003年起连续11年下发关于“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将供销合作社更进一步地纳入到“三农”问题的整体框架中,从提供农业产业化、社会化服务等多个方面入手,要求进一步加大对供销合作社的保护和支持力度,发挥供销合作社在沟通城乡流通,服务三农中的作用。从中国供销合作社发展的历程看,中国供销合作社从产生到发展壮大,再到后来的萎缩、复苏,贯彻了一条核心线索就是供销合作社与国家、市场的关系。供销合作社是有一种中国特色的制度设计,这种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依靠国家力量,服务国家现代化战略,服务城乡经济发展的一种制度设计。与此同时,供销合作社在发展中越来越多地具有服务三农和民生等社会性因素的考量,在支持市场竞争中相对落后的社会弱势群体的时候,各方面都会想起借用合作社这一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总共分为八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论述文章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阐述论文研究目标与主题,界定论文基本概念及范畴,搭建文章基本框架并对文献进行综述,介绍使用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第二部分是中国供销合作社制度变迁的历史渊源,主要从近代中国合作制度的思想渊源、近代中国合作制度的实践渊源两个方面进行展开。第三部分是计划经济时期中国供销合作社制度的形成与变迁,主要研究国家建设与供销合作社制度的形成、国家运动与供销合作社制度的变迁、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制度的创新、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制度的绩效及评价四个部分。第四部分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供销合作社制度的市场化探索。主要研究改革开放后供销合作社市场化探索的起因、市场化探索的过程、市场化探索中的制度创新,以及市场化探索的绩效及评价。第五部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中国供销合作社的市场化转型。主要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与供销合作社的市场化转型、供销合作社市场化转型的过程、供销合作社市场化转型的制度创新、供销合作社市场化转型的制度绩效及评价。第六部分是新时期的中国供销合作社的新发展。主要研究新时期供销合作社面临的新形势、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的新发展、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创新、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的制度绩效与评价。第七部分是中国供销合作社制度变迁的国内比较与国际经验借鉴。主要研究国内外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制度变迁与创新的比较及借鉴启示。第八部分是中国特色供销合作社制度模式的历史总结与展望。主要包括对中国供销合作社制度既有模式的总结、构建中国特色供销合作社制度新模式、及关系供销合作社发展方向的两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郭健[7](2012)在《我国合作经济发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合作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劳动者自愿入股联合,实行民主管理,获得服务和利益的一种合作成员个人所有与合作成员共同所有相结合的经济形式,遵循自愿、民主、互利的原则。合作社则是这种合作经济关系的一种典型组织形式,它是专门为农民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合作社经济,是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势,是整个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按社会主义经济运动的要求为社员谋福利,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合作经济的发展过程,分析了我国合作社发展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发展思路。合作社经济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存在和发展的,发展合作社经济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这个时期,是我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供销合作事业突破发展的重要战略转型期。因此,分析我国合作经济发展的现状,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陈亚杰[8](2011)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述论》文中提出在"发挥中心城市作用"思路影响下,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探索改革和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这项改革试点,从中等城市酝酿提出,铺展到全国72个大中型城市,其内容以搞活企业为中心环节,包括拓展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经济中心作用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不仅推动了试点城市的经济发展,而且为巩固改革存量、发展改革增量,探索"双轨制"改革道路,发挥了积极作用。
万典武[9](2011)在《八十年代中期理论界关于我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设想》文中指出1986年初,受商业部党组委托,时任商业部商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万典武、张采庆副研究员共同主持开展《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初步设想》的重大课题研究,参与的专家共有20多名之多。该课题报告全文约10万字,分综合报告和十余个专题报告。同年6月,万典武陪同商业部部长刘毅就这一改革设想向时任国务院总理作了汇报。其后,该报告还作为当年全国商业厅局长会议、全国粮食厅局长会议、全国供销社主任会议参阅文件印发。这一总体设想对我国商品流通体制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20多年来的改革实践证明,当初这一设想是基本正确的。在万典武90华诞暨学术思想研讨会召开之际,本刊特将万典武当年亲自撰写的《综合报告》部分公开予以刊发,一方面是基于该报告对于流通理论的研究方法至今仍具一定指导意义,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向以万典武为代表的一批商业专家为中国商业体制改革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表达敬意。文章题目系编者所加。
粟仁良[10](2007)在《试论我国农业生产责任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农业生产责任制是从我国小农经济的现实出发所制定的有效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它是农民群众的一次大胆实践,它的产生与不断发展,直接关系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能否提高,社会是否稳定。建国50多年来,我国农业生产责任制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从土地改革到农业合作化,从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每一步探索和改革,中国农民都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最终,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农村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而带来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变。回顾这段历史,重新对我国农业生产责任制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和总结其基本经验,不但有理论上的学术价值,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土地制度政策的认识和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的理解,而且在实践上,使我们能够针对当前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推动和深化农村改革,特别是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加快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三个章节进行阐述:第一章我国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历史条件,主要以土地改革和前苏联等国家生产责任制的经验教训作为历史背景。第二章我国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基本内容和历史过程,主要考察我国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初步探讨到责任制的曲折发展再到创新与丰富。第三章我国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基本经验,主要经验是以农民为主体,从实际出发,建立灵活多样的责任制形式,坚持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不断完善和发展农业生产责任制,坚持和完善党对农业生产责任制的领导工作,尊重农民群众的创造实践,依靠农民群众来发展农业生产责任制。
二、农商联营是农村供销合作社服务生产、搞活流通的重要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商联营是农村供销合作社服务生产、搞活流通的重要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
二、已有研究成果评述 |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
四、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供销合作社的理论和实践渊源 |
一、马列经典作家关于合作社的重要论述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合作社的有关论述 |
(二)列宁的合作社理论和实践 |
二、近代中国合作运动的理论和实践 |
(一)合作思想在我国的广泛传播 |
(二)新中国成立前中共领导的合作社运动 |
第二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兴起与扩张(1949-1952) |
一、发展农村供销合作社的政治—经济动因 |
(一)政治动因: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 |
(二)经济动因:城乡物资交流的迫切需要 |
(三)重要因素:为工业化提供有效支撑 |
二、供销合作理论的建构与政策体系的形成 |
(一)供销合作理论的初步建构 |
(二)政策举措的密集出台 |
三、“放手发展供销合作社” |
(一)整顿老社 |
(二)发展新社 |
第三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规范发展与功能提升(1953-1956) |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供销合作社的新使命 |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
(二)供销合作社新任务的提出 |
二、基层组织体系的完善和规范管理的加强 |
(一)加强组织建设 |
(二)强化民主管理 |
(三)健全管理制度 |
三、“为农业生产服务”方针的全面贯彻 |
(一)供应生产资料 |
(二)扶持农村副业生产 |
(三)新仓经验与“结合合同”的普遍推行 |
(四)开展生产救灾 |
四、对农村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一)改造背景和改造形式 |
(二)对农村民族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三)对农村小商小贩的社会主义改造 |
第四章 大跃进时期农村供销合作社的“下放”与 “恢复”(1957-1965) |
一、农村基层供销社下放“人民公社” |
(一)县以上机构合并及所有制性质的改变 |
(二)农村基层社“下放”人民公社 |
二、大跃进狂飙中的“大购大销”风潮 |
三、“多重压力”下农村供销合作社的恢复 |
(一)恢复供销合作社的决策过程 |
(二)供销合作系统的重建 |
四、农村供销合作社的继续发展 |
(一)“轻装上阵”——开展“三清”运动 |
(二)“强化服务功能”——开展改善经营管理运动 |
(三)“拓展服务网点”——大力发展代购代销店 |
第五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徘徊与曲折发展(1966-1976) |
一、对供销合作社的“大批判”及后果 |
(一)“大批判”引发思想混乱 |
(二)供销合作社的组织撤并和性质变化 |
(三)“贫下中农管理农村商业”的普遍推行 |
二、在“文革”中的曲折发展 |
(一)供销合作社的再次恢复 |
(二)为稳定农业生产发挥关键作用 |
第六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与发展(1977-1991) |
一、农业政策的调整与供销合作社改革的有关争论 |
(一)农业政策的调整与农村市场的变化 |
(二)改革大潮中供销合作社改革方向的有关争论 |
二、二十世纪80年代供销合作社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历程 |
(一)恢复“三性”,启动供销合作社改革(1979-1983) |
(二)实行“五个突破”,变“官办”为“民办”(1984-1985) |
(三)抓好“六个发展”,建立综合服务体系(1986-1991) |
三、二十世纪80年代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革的总体评价 |
第七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脱困”与“新生”(1992-2002) |
一、农村供销合作社陷入经营困境 |
(一)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农村供销社陷入经营困境 |
(二)农村供销合作社陷入困境的多维分析 |
二、全行业扭亏为盈目标的实现 |
(一)《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指明方向路径 |
(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恢复为“脱困”提供组织保障 |
(三)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为脱困提供政策保障 |
三、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创新发展 |
第八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历史作用和基本经验 |
一、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历史作用 |
二、农村供销合作社发展演进的基本经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 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供销合作社40年改革历程 |
供销合作社40年改革实践中的基本经验 |
新时代要坚定不移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
供销合作社40年改革实践中的基本经验 |
(3)北京市多种所有制经济格局的形成(1978-198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二、研究界定与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
四、创新点与研究难点 |
第二章 城乡多种经济形式兴起的动力 |
一、多种联产责任制的联动效应 |
(一)改革开放前夕的京郊农村 |
(二)多种联产责任制调动多方积极性 |
(三)多种联产责任制效应分析 |
二、城市待业青年问题推动多种经济形式兴起 |
(一)北京就业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 |
(二)各项改革开始突破现有政策 |
(三)安置就业使多种经济形式迎来发展契机 |
(四)北京产业结构的优化 |
第三章 农村集体经济的探索创新与所有制调整 |
一、京郊之路:集体经济的搞活放开与适度规模经营 |
(一)窦店开展多种经营 |
(二)四季青实行专业化生产和横向联合 |
(三)适度规模经营的试点与波折 |
二、乡镇企业的转型与高速发展 |
(一)社队企业实现历史转折 |
(二)政社分开与高速发展 |
(三)乡镇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分析 |
(四)北京乡镇企业的主要特点 |
第四章 个体、私营经济的回归与发展 |
一、北京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轨迹分析 |
二、商业流通体制改革推动国家、集体、个人“三足鼎立” |
(一)“放开”“搞活”阶段 |
(二)深入到体制改革阶段 |
三、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与个体经济 |
(一)向街道放权,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改革 |
(二)部门利益博弈下的街道个体经济 |
四、北京市个体、私营经济基本分析 |
(一)城镇个体私营经济基本情况 |
(二)个体工商户收入基本情况与来源分析 |
(三)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环境简析 |
第五章 农村国有经济的所有制结构调整 |
一、京郊国营农场发展概述 |
二、所有制结构改革促使“喝奶难”问题根本解决 |
(一)问题形成的历史背景 |
(二)引发全国关注与基本解决 |
(三)所有制结构改革促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
三、农场系统多种所有制经济结构的初步形成 |
(一)农场系统乡镇企业的兴起 |
(二)京郊农垦系统三资企业的起步 |
(三)形成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畜牧业结构 |
第六章 外资经济在北京城乡的起步 |
一、外贸体制开始实行承包制改革 |
二、三资经济的兴起 |
(一)中国第一家汽车合资企业的艰难起步 |
(二)第一家中外合资饭店北京建国饭店的兴建 |
三、北京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 |
四、外资经济对北京经济结构的影响 |
第七章 民营科技经济的迅速崛起 |
一、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形成 |
二、早期的三个争论与三次风波 |
(一)三个争论与股份改制尝试 |
(二)三次风波 |
三、民营科技经济初步形成中的政府作用分析 |
(一)优化高新技术发展环境 |
(二)新技术产业试验区的酝酿与初创 |
(三)试验区初创时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探索 |
第八章 结语 |
一、多种所有制经济格局形成的理论根源、历史逻辑和现实意义 |
二、北京多种所有制经济格局的主要特点 |
三、几点启示 |
主要参考文献 |
一、经典着作及文献资料 |
二、着作 |
三、论文 |
四、报刊及档案 |
后记 |
(4)长丰县供销合作社研究(1965-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安徽省合作事业回顾 |
第一节 中共合作经济思想 |
第二节 根据地时期安徽的合作事业 |
第三节 建国初期的安徽省合作事业 |
第二章 文革时期的长丰县供销合作社 |
第一节 长丰县供销合作社的创建 |
第二节 长丰县供销合作社的“商改” |
第三节 业务经营分析 |
第三章 徘徊时期的长丰县供销合作社 |
第一节 双学运动 |
第二节 整顿农村市场 |
第三节 加强供销工作 |
第四节 发展农村多种经济 |
第四章 改革开放时期的长丰县供销合作社 |
第一节 “八三”供销体制改革 |
第二节 “九二”年供销体制改革 |
第三节 长丰县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和现状 |
第五章 长丰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起——以硕丰草莓合作社调研为例 |
第一节 长丰县硕丰草莓合作社发展概况 |
第二节 主要做法和成效 |
第三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
第四节 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组织的演进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的背景、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三) 若干概念界定 |
(四) 研究的思路、方法 |
一、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组织变迁的社会历史条件 |
(一) 市场取向改革的推动 |
(二) 农村经济组织自身发展的需要 |
(三)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要求 |
二、农村经济组织的新变 |
(一) 人民公社的终结 |
(二) 农户经济组织的重新确立 |
(三) 农村供销社、信用社的改革及存续 |
三、农村经济组织多主体化格局的形成 |
(一) 农户经济组织的普遍化 |
(二) 合作经济组织的兴起 |
(三) 乡镇企业的突起 |
四、多主体化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 |
(一) 农户经济组织基础地位的巩固 |
(二)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稳步发展 |
(三) 乡镇企业的恢复性发展 |
(四) 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的整合发展 |
五、农村经济组织的未来展望 |
(一) 农户经济组织的长期存在 |
(二) 乡镇企业的优化升级 |
(三) 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创新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当代中国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国家—市场的范式(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主题 |
三、基本概念及范畴界定 |
四、国内外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五、论文的思路、内容与架构 |
六、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七、论文的主要创新 |
第一章 当代中国供销合作社制度变迁的历史渊源(1949年以前) |
第一节 思想渊源—民国时期合作思想的繁荣 |
一、国外重要合作思想在中国传播 |
二、国内合作界的思想创新 |
第二节 实践渊源—民国时期合作实践的探索 |
一、民国知识分子的合作探索 |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合作运动 |
三、共产党统治区的合作实践 |
第二章 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供销合作社制度形成与变迁(1949-1978年) |
第一节 国家建设与供销合作社制度的形成 |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与中国供销合作社制度的发端 |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供销合作社的崛起 |
第二节 国家运动影响下的供销合作社制度变迁 |
一、人民公社化与供销合作社制度的扭曲及纠偏 |
二、文化大革命与供销合作社制度的变异及整顿 |
第三节 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创新 |
一、建设性制度创新:建成贯通城乡的物资流通体系 |
二、破坏性制度创新:变身全民所有制经济 |
第四节 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制度绩效与评价 |
一、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的制度绩效 |
二、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的制度评价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后供销合作社的市场化探索(1979-1991年) |
第一节 供销合作社市场化探索的起因 |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与人民公社解体 |
二、农村商品流通体制和社会服务体制变革 |
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与农产品价格放开 |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市场化探索的过程 |
一、1978-1982年酝酿期:恢复“三性” |
二、1983-1992年突破、发展期:五个突破、六个发展 |
第三节 供销合作社市场化探索中的制度创新 |
一、建设性制度创新:民办方向与经营承包责任制 |
二、破坏性制度创新:独立体系断裂,受地方行政干预明显 |
第四节 供销合作社市场化探索中的制度绩效与评价 |
一、市场化探索的制度绩效 |
二、市场化探索的制度评价 |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与供销合作社的市场化转型(1992-2001年) |
第一节 供销合作社市场化转型的起因 |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
二、供销合作社面临严峻形势 |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市场化转型的过程 |
一、1992-1995年:市场化冲击与谋求系统独立 |
二、1995-2001年:生存考验期 |
第三节 供销合作社市场化转型中的制度创新 |
一、建设性制度创新:系统再造及参与农业产业化 |
二、破坏性制度创新:供销合作社资产“被流失” |
第四节 供销合作社市场化转型中的制度绩效与评价 |
一、市场化转型的制度绩效 |
二、对市场化转型的制度评价 |
第五章 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供销合作社制度新发展(2002-2012年) |
第一节 新时期供销合作社面临的新形势 |
一、“三农”问题凸显与国家对“三农"的大力扶持 |
二、基层供销合作社扭亏为盈,市场经营步入正轨 |
第二节 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的发展过程 |
一、2002-2006年:市场化主导的“四项改造” |
二、2006年开始:国家支持下的“新网工程” |
三、2008年以后: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供销合作社新发展 |
第三节 “新网工程”—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创新 |
一、国家扶持下的供销社“新网工程” |
二、“新网工程”的现实应用 |
三、“新网工程”的预期效果 |
第四节 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的制度绩效与评价 |
一、新时期供销社的制度绩效 |
二、新时期供销社的制度评价 |
第六章 当代中国供销合作社制度变迁的国内比较与国际借鉴 |
第一节 国内供销合作社制度变迁的比较研究 |
一、云南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变迁案例 |
二、江苏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变迁案例 |
三、台湾农业合作社的制度变迁案例分析 |
第二节 对日本、美国合作社制度的考察与借鉴 |
一、对日本农协制度的考察与借鉴 |
二、美国农业合作社制度的考察与借鉴 |
第三节 国内外比较带来的启示 |
一、合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力量的支持 |
二、成功的合作社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
三、建成社员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
第七章 中国特色供销合作社制度模式的历史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中国特色供销合作社制度模式的历史总结 |
一、历史模式的理论支撑 |
二、历史模式的制度结构 |
三、历史模式的优点与不足 |
第二节 展望:构建中国特色供销合作社新制度模式 |
一、新制度模式的理论支撑 |
二、新制度模式的结构 |
第三节 两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
一、社有企业的多元化、集团化经营—公司化发展趋向 |
二、专业合作社与供销合作社融合发展 |
第四节 小结 |
一、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创新模式是中国特色制度创新模式的缩影 |
二、供销合作社真正打造成为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需要漫长的过程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发表的成果 |
致谢 |
(7)我国合作经济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合作社思想的产生和西方经典合作经济理论 |
2.1 合作社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
2.2 空想社会主义下的合作经济思想 |
2.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合作经济理论 |
3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合作社经济 |
3.1 社会主义制度下合作社经济的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 |
3.2 社会主义制度下合作社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
3.3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几种合作社类型 |
4 国内外合作经济的发展历程 |
4.1 国外合作经济的发展历程及其经验 |
4.1.1 世界第一个合作社——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 |
4.1.2 近现代国外合作社发展状况 |
4.1.3 国外合作社的发展模式 |
4.1.4 国外合作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4.1.5 国外合作经济的发展经验 |
4.2 合作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
4.2.1 早期中国的合作思想传播及合作社实践 |
4.2.2 新中国成立后供销合作社在各个历史时期发展的基本概况 |
4.2.3 我国供销合作社在社会经济中的战略地位 |
4.2.4 我国供销合作社的特有作用 |
5 目前我国合作经济的发展环境分析和面临的困难 |
5.1 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的发展环境分析 |
5.2 目前我国供销合作社面临的困难及原因分析 |
5.2.1 我国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面临的困难 |
5.2.2 原因分析 |
6 中国合作社经济发展整体策略 |
6.1 坚持深入供销合作社改革,开创合作经济新局面 |
6.1.1 把供销合作社办成真正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
6.1.2 供销合作社是发展合作经济的主力军,必须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 |
6.1.3 用现代流通方式和流通网络服务新农村建设,是供销合作社最佳的发展突破口 |
6.1.4 加强基层供销社建设,夯实为农服务基础 |
6.1.5 实施人才强社和供销合作社文化战略 |
6.1.6 国家对供销合作社给予政策和法律上的帮助,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
6.2 加大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力度,多种方式发展合作经济 |
6.2.1 打开思路,采取多种方式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
6.2.2 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积极开拓对外经贸发展合作经济 |
6.3 借鉴国外合作社的成功经验,指导我国合作事业的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历史起因 |
第一, 城市改革的初步试点与局限 |
第二, 我国大城市经济体制弊端与“发挥中心城市作用”思路的提出 |
二、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发展进程 |
第一阶段, 综合改革试点从中等城市起步 |
第二阶段, 综合改革试点向大城市推进 |
第三阶段, 综合改革试点大面积铺开 |
第四阶段, 综合改革试点稳步推行 |
三、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 |
第一, 以“搞活企业”为中心环节 |
第二, 拓展和发挥城市经济功能 |
第三,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
四、80年代城市综合改革试点成效及初步评价 |
1989年城市经济发展情况 |
(9)八十年代中期理论界关于我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进展和问题 |
改革的几点设想 |
(一) 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
(二) 国营商业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
(三) 商品经营体制 |
(四) 国家对商品流通的间接宏观调控 |
同步配套, 分期实施 |
(10)试论我国农业生产责任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我国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历史条件 |
1.1 通过革命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
1.2 通过农业合作化,实行农民土地集体所有制 |
1.3 吸收和借鉴前苏联等国家生产责任制的经验和教训 |
第二章 我国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基本内容和历史考察 |
2.1 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初步探索(20世纪50年代初) |
2.2 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曲折发展(1956年10月—1978年12月) |
2.3 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恢复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
第三章 我国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基本经验 |
3.1 从实际出发,建立灵活多样的责任制形式 |
3.2 坚持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不断完善和发展农业生产责任制 |
3.3 坚持和完善党对农业生产责任制的领导工作 |
3.4 尊重农民群众的创造实践,依靠农民群众来发展农业生产责任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农商联营是农村供销合作社服务生产、搞活流通的重要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02)[D]. 李攀.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2]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 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J]. 钟岩. 中国合作经济, 2018(12)
- [3]北京市多种所有制经济格局的形成(1978-1988)[D]. 苏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4]长丰县供销合作社研究(1965-2014)[D]. 唐腾渊. 安徽大学, 2015(01)
- [5]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组织的演进及展望[D]. 王舒. 辽宁师范大学, 2014(10)
- [6]当代中国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国家—市场的范式[D]. 陈振平. 武汉大学, 2013(07)
- [7]我国合作经济发展的研究[D]. 郭健. 山西财经大学, 2012(12)
- [8]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述论[J]. 陈亚杰. 中共党史研究, 2011(09)
- [9]八十年代中期理论界关于我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设想[J]. 万典武. 商业时代, 2011(13)
- [10]试论我国农业生产责任制[D]. 粟仁良. 湖南师范大学, 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