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药源性疾病产生的原因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王蕾[1](2021)在《基于化学计量学的蜂蜜“药辅合一”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蜂蜜是蜜蜂采集植物的花蜜、分泌物或蜜露,与自身消化道的分泌物结合后,在蜂巢内经充分酿造而成的天然甜味物质,我国药用蜂蜜为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Apis cerana Fabricius或意大利蜂Apis mellifera Linnaeus所酿。蜂蜜既是“药食同源”的中药,又是“药辅合一”的重要辅料。蜂蜜具有抗菌、抗炎和抗氧化等多种活性,临床上可用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疾病的治疗;其作为中药炮制的辅料,具备了配伍与炮制的双重作用,能够发挥协同增效、缓和药性和解毒的功效。目前虽然已有蜂蜜作为蜜炙辅料的相关研究,但药用蜂蜜仍然存在蜂蜜蜜源不明确,质量标准不完善等问题。此外,炼蜜的科学性以及蜜炙过程中拌入蜂蜜的作用尚需论证。因此,本课题从蜂蜜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酚类成分差异、炼蜜过程中的理化指标变化规律以及其在蜜炙过程中对桑白皮药材内在化学成分的影响三个角度开展系统的研究,以期为蜂蜜蜜源的选择、炼蜜和蜜炙的科学性提供参考。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为比较不同蜂蜜的差异,并从中优选出一批蜂蜜进行辅料特性研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市售26批蜂蜜的颜色、总酚含量、体外抗氧化活性以及酚类指纹图谱进行检测,并结合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簇类独立软模式法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蜂蜜样本颜色从水白色至深色不等,总酚含量差异较大,均表现出一定的抗氧化活性,总酚含量与总抗氧化能力显着正相关。在26种蜂蜜中,枣花蜜颜色较深,总酚含量最高、抗氧化能力最强,表现出独特的优势。采用相关翘曲法对全轮廓指纹图谱进行校正,通过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将样本划分为2组,结果显示,总酚含量和体外抗氧化活性较强的枣花蜜和椴树蜜聚为一类,其他蜂蜜聚为一类,经簇类独立软模式法进行验证,模型验证准确率高达100%,这为后续蜂蜜辅料特性的研究提供了基础。2.为探究蜂蜜的炼制对蜂蜜理化指标的影响,采用恒温加热法炼制蜂蜜,每5分钟测定一次洋槐蜜和枣花蜜炼制过程中的理化指标,并运用动力学模型模拟各个指标变化规律,分析各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洋槐蜜与枣花蜜在炮制过程中内部温度均不断上升,直至加热至最高温度。二者水分含量持续下降,枣花蜜水分含量由17.65%降低到14.31%;洋槐蜜水分含量由17.65%降低到11.87%。在炼制过程中,蜂蜜的p H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颜色强度、粘度、总酚含量、羟甲基糠醛含量、总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率均随时间变化呈现升高趋势。除蜜温和p H外,其余各理化指标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颜色、水分、总酚和总抗氧化能力指标间存在显着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炼蜜的科学性。在此基础上,以水分、羟甲基糠醛和总酚含量作为指标,考察不同时间和温度下炼蜜的指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恒温80℃下、炼制100分钟更为合适。3.桑白皮药材质量良莠不齐,在研究蜜炙对其内在成分影响前,首先建立桑白皮HPLC指纹图谱,结合含量测定与化学模式识别方法评价桑白皮药材质量,以从中优选出品质较佳的桑白皮进行后续研究。基于指纹图谱共有峰数据对23批桑白皮药材差异进行探索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桑白皮药材外部栓皮的加工方式可能是其质量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自制去除栓皮组样本加以验证,主成分分析模型表明,桑白皮去除栓皮组与未去除栓皮组可以明显区分,并通过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出潜在的化学标志物(桑黄酮G、桑辛素)。对桑黄酮G等主要成分进行含量测定,比较两组样本差异,结果表明栓皮组与无栓皮组在成分含量上有显着差异。说明桑白皮净制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桑白皮内在成分差异,净制后的药材质量更为均一,为后续桑白皮蜜炙药材的选择提供了参考基础。4.在对蜂蜜、炼蜜和桑白皮药材研究的基础上,炼制枣花蜜作为炮制辅料,选择一批桑白皮作为模型药材,对蜂蜜在桑白皮蜜炙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研究。设立了桑白皮生品组、蜜炙组、清炒组,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三组样品总黄酮含量,结果为蜜炙组>生品组>清炒组;进一步比较了生品与生品加蜜组的水提液总黄酮含量,二者无显着差异。通过高效液相指纹图谱测定三组样品整体化学成分,以成分含量变化升高量大于1.5倍或降低量小于0.67倍为标准,筛选出有明显差异的36个色谱峰,其中26个成分表现为生品>蜜炙桑白皮>清炒桑白皮。通过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探索发现3组样品可各自聚为一类,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将蜜炙品分别与清炒品、生品两两比较,筛选并指认出桑皮苷A、绿原酸、氧化白藜芦醇、桑黄酮G、桑根酮C和桑辛素6种主要差异成分,并对生品与蜜炙品中6种成分的热稳定性进行考察,二者变化规律一致。结果表明,蜂蜜在桑白皮蜜炙过程中虽未体现明显的增溶促稳作用,但仍然扮演了重要角色,蜜炙后桑白皮多数成分含量介于生品与清炒品之间,使得蜜炙桑白皮在达到缓和药性目的同时,又能防止药材中成分的大量损失。
熊勇[2](2020)在《布依族兽药植物传统知识及其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兽药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动物疾病或者有目的地调节动物生理机能的物质,是保障动物健康生长及防治疫病的重要资源之一,是畜牧业的重要支撑。兽药质量不仅关系到畜禽等动物疾病的防治和养殖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而且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体健康。在全球人口急剧增长进而对食物需求持续增加的驱动下,全球兽药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随着兽药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兽药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药物残留和细菌耐药性等问题日趋严重,动物源细菌耐药率上升,导致兽用抗生素疗效降低,迫使养殖环节用药量增加,从而加剧兽用抗生素毒副作用和残留超标风险,严重威胁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给人类和动物健康带来隐患。全世界各国都采取了不同方法来保证兽药的安全问题,我国也实行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2020年以后11种促生长类抗生素在饲料中完全禁用,养殖业禁止使用含抗生素的相关药物。当畜牧养殖业禁用的抗生素越来越多,然而在畜牧业中却离不开兽药的应用,因此希望从传统社区寻找兽药植物传统知识来解决现代兽药行业遇到的问题。布依族在长期的畜牧生产实践中,利用当地丰富的植物资源来防治畜禽疾病,并积累了丰富的兽药植物应用实践经验,但是,目前对于这一具有特色兽药植物传统知识的研究并不多。本研究采用民族生态学研究方法,利用主位研究法、半结构访谈法、直接参与法、关键人物访谈法、小组讨论法等,在黔西南州布依族地区对兽药植物传统知识进行调查。通过田野调查获得布依族兽药植物及其传统知识,利用微生物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验证布依族利用兽药植物传统知识的科学合理性;选择防治仔猪腹泻的三颗针和防治牲畜转场产生应激反应的百两金为材料进行实验室分析,研究结果为兽药传统知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未来新型绿色兽药开发提供新思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安龙县、册亨县、望谟县和云南省罗平县的18个村、5个生鲜药材集市、3个传统养殖场和2个博物馆进行实地调查,获得了布依族兽药植物及其传统知识。布依族对兽药植物有自己的分类系统,他们将兽药植物划分为6个分类等级,有相应的分类群。调查发现布依族使用57个传统兽药配方(单方),利用122种兽药植物。对布依族兽药植物进行了编目,包括拉丁名、学名、当地名、主治疾病、使用部位、使用方法等。一致性(FIC)指数显示肠胃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创伤和骨折是当地牲畜主要疾病,依据重要值(URs)确认姜、三颗针和百两金等20种为重要兽药植物。布依族信奉多神论、泛灵论,认为“万物皆有灵”,神树和神山在布依族的传统文化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保护和延续了布依族兽药植物传统知识。(2)在调查获得的57个传统兽药配方(单方)中,以使用三颗针防治仔猪腹泻和利用百两金防治牲畜转场应激反应最具代表性。从当地采集仔猪腹泻肛门拭子,分离并鉴定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开展三颗针抑菌实验,三颗针提取物对该致病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利用转录组学探究三颗针提取物对该菌株的抑制作用原因,从转录组数据GO、KEGG富集分析探讨三颗针提取物抑菌分子机制。结果显示三颗针提取物主要有破坏受试菌细胞膜、影响膜上氧化磷酸化途径、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调节等功能,三颗针提取物对于细菌的抑制作用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对受试菌氧化磷酸化通路影响最为明显,随着三颗针浸膏浓度的增加,受试菌氧化磷酸化通路下调基因不断增加,该通路基因表达受抑制,表达量减少,而氧化磷酸化是细胞获得能量(ATP)的主要通路,细菌无法获得能量,从而达到抑菌作用。抑菌和转录组实验的结果,验证了三颗针防治仔猪腹泻的合理性。(3)牲畜转场产生应激反应是畜牧养殖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会引起牲畜发热、腹泻、声音嘶哑、食欲不振等症状,通过百两金的抑菌、抗炎、镇痛实验及其转录组分析,探究当地人利用百两金防治牲畜转场产生的应激反应机制问题。用百两金提取物对4种菌进行了抑菌研究,其中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率为63.44%,对粪肠球菌的抑菌率为59.88%,磁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为57.62%,对大肠杆菌抑菌率为44.42%。开展了百两金根提取物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急性炎症和小鼠醋酸扭体实验,结果显示其具有抗炎和镇痛作用,说明该提取物中含有抗炎、镇痛活性物质。通过对百两金根、叶转录组进行测序,发现百两金存在三萜皂苷生物合成完整代谢途径,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存在有MVA和MEP两条代谢途径。转录组GO和KEGG富集显示,转录组中与萜类骨架生物合成代谢途径相关的基因有22条,与倍半萜及三萜代谢途径相关的基因有9条,参与倍半萜和三萜的生物合成相关酶5个,相关基因6条。对百两金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转录因子进行挖掘及分析,从分子水平探究转录因子调控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机制。转录因子AP2/ERF和bHLH基因家族参与调控倍半萜、单萜和三萜衍生物合成,通过以拟南芥为参考进行了蛋白质功能互作网络分析、系统发育树构建,寻找高同源基因相似功能。预测获得AP2/ERF具有调控萜类物质的转录因子基因(Cluster-20697.13203 和 Cluster-20697.14478),而对 bHLH 转录因子基因家族功能分析中没有获得与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的相关基因。通过抑菌、抗炎和镇痛实验以及转录组分析,验证了百两金治疗牲畜转场应激反应的传统应用具有科学合理性。本研究利用民族生态学、民族植物学等方法,调查布依族兽药植物传统知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验证了当地使用传统兽药植物治疗牲畜疾病背后的科学问题,为传统知识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朴晶竹[3](2020)在《基于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调研的药师能力提升思考》文中提出目的:以现代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理念为切入点,以临床医疗核心主体-医、药、护、患为研究对象,开展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情况及服务需求的调查研究,深入分析我国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医药护患不同的服务需求、中药临床药师培训需求,提出改进中药临床药师药学服务水平的思考及建议,以促进中药临床合理用药,为中药临床药学的健康发展提供数据依托和政策建议。方法:本研究采用的方法如下:(1)文献研究法:检索相关的文献资料,梳理近年国家相关部门对医院中药临床药学发展与改革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性文件,对当前中药临床药学学科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为后续调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2)专家咨询法:咨询临床药学及中药临床药学、医学统计学、中药合理用药方面的专家及医院领导,充分吸收专家及领导的合理建议,制定研究方案及调研体系框架,并修改完善调研问卷相关细节。(3)问卷调研法:基于文献分析、政策梳理、问卷设计、专家论证、预调研等工作,以医、药、护、患为研究对象,围绕其一般情况、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开展情况及评价、中药临床药学服务需求及中药临床药师培训需求等内容展开调研。医药护问卷以网络问卷星调研的形式发放回收,患者问卷以现场调研的形式发放回收,并将问卷信息录入至Excel 2010,建立Access数据库。(4)数据分析方法:将调研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SPSS软件建立数据库并以描述性统计分析、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回收医药护问卷2469份,其中有效问卷2469份,问卷有效率100%;回收患者问卷1272份,其中有效问卷1125份,问卷有效率88.44%;回收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学员问卷505份,其中有效问卷505份,问卷有效率100%;三套问卷共回收4246份,其中有效问卷4099份。调研发现:(1)中药临床药师专业技能有限,人员配置不足。我国中药临床药师学历普遍较高,但毕业专业以中药学为主,且大多没有经过正规中药临床药师培训而直接从业,缺乏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的相关知识与思维及临床实践技能,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能力有限。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师配备不足,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量,并且根据地区、医院类型和等级呈现不均衡。②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工作有待加强,缺乏中医药特色。由于中药临床药学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滞后,公众对中药临床药师认知度不足,我国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药学服务内容单一、服务层次较低,中药特色临床药学服务工作也有待加强,并且根据地区、医院类型和等级呈现不均衡。(3)医药护患对中药临床药师认可度高,药学服务需求各有不同。医药护患对中药临床药师的药学服务需求度高,期望中药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医疗为其提供指导与帮助。医药护患不同主体对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的需求不同,并且根据不同科室呈现差异性。(4)中药临床药师培训方法与模式尚待规范。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刚刚起步,目前培训效果有所显现,但仍存在较多问题,个别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中药临床药学工作有待加强,带教组设置有待规范,培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待丰富,临床实践安排不足,没有突出中医药特色等。结论:本研究立足于现代药学服务理念,结合我国中药临床药学发展的相关背景对医、药、护、患展开问卷调研,调研问卷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信息量大,结果具有参考价值,确保了我国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现状及需求调研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基于调研提出的思考与建议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以为提升中药临床药师药学服务水平提供指导,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真实的数据资料和理论依据。
张丹,吕锦涛,张冰,张晓朦,林志健[4](2020)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中药源性心脏损伤的药物警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具有强传染性和传播力,已在全球范围内对公共卫生造成重大威胁。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疾病的疗效获到了普遍的肯定,但值得注意的是,相关药物在临床使用中可能会引起药源性心脏损伤,需引起临床工作者的关注。该文依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的指导意见,以推荐用药为例,从西药、单味中药、中药注射剂以及中西药联用等角度,采用文献综述及生物信息学等方法对联合用药、心脏相关不良反应、特殊人群、说明书禁忌、用药监护等环节进行综述,重点阐述其引起药源性心脏损伤的临床表现、毒性成分、作用靶点与调控机制等。该文建议在临床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过程中应警惕药源性心脏损伤,发挥临床药师及临床中药师的优势,提升药物警戒知识储备,加强处方审核、用药告知与用药监护,促进合理用药,关注特殊人群与高危人群,以期为一线抗疫的临床医生与药师提供药物警戒与药学监护的科学依据与参考,避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药源性心脏损伤的发生。
范成明,张胜素[5](2019)在《中药导致药源性疾病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中药产生药源性疾病的影响因素和预防措施,改变人们对中药无毒副作用的普遍错误认识,促进安全、有效的使用中药。方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综合。结果正确认识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原因,采取有效地预防措施。结论改变人们对中药无毒副作用的普遍错误认识,采取正确、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减少或避免中药使用过程中发生的药源性疾病。
钱宏梁[6](2019)在《糖皮质激素诱发小鼠药源性证候评价及其肾上腺皮质功能的物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常用糖皮质激素药物诱发小鼠药源性证候的标准化造模方法及其评价指标,并评估补肾健脾治法相关方药对药源性证候的初步疗效。方法实验一:选用ICR、BALB/c、C57BL/6J、KM和裸小鼠5种品系小鼠为实验对象,采用泼尼松龙进行干预。每种小鼠16只,其中正常对照组8只,泼尼松龙组8只。以0.5 mg/kg/d泼尼松龙连续灌胃14天。实验二:分别采用不同剂量氢化可的松(0.33、0.66、3.3、12.5 mg/kg/d)、泼尼松龙(0.25、0.5、2.5、12.5 mg/kg/d)、地塞米松(0.0125、0.05、0.25、1.25mg/kg/d)灌胃ICR小鼠,每组16只,并设置正常对照组,每组半数小鼠给药7天,每组半数小鼠给药14天。实验三:采用1.65 mg/kg/d氢化可的松诱发标准化的药源性脾肾虚证ICR小鼠模型,分别给予四君子汤、六味地黄汤、桂附地黄汤三个中药复方以及助阳散寒(附子肉桂)、滋阴泻火(知母黄柏)、补气生津(人参黄芪)、补血益精(熟地山萸)4种中药药对同步灌胃治疗14天。实验过程中每日观测小鼠体重,运用小鼠辨证论治实验方法学检测小鼠中医四诊信息。实验结束处死小鼠,取脾脏、胸腺称重并计算脏器指数;运用ELISA检测血清皮质酮和ACTH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肾上腺Star、Cyp11a1、Cyp21a1、Cyp11b1、Cyp11b2基因表达;运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肾上腺LDLR、SRBI、St AR蛋白表达。结果实验一:与各自对照组比较,1)泼尼松龙给药后第7天起ICR小鼠体重显着下降(P<0.01);给药后第13天起BALB/c小鼠体重显着下降(P<0.01);给药后第5天起C57BL/6J小鼠体重显着下降(P<0.01);给药后第13天裸鼠体重显着下降(P<0.05)。2)泼尼松龙导致ICR小鼠抓力显着下降以及躯干平均温度显着降低(P<0.05)。3)泼尼松龙导致ICR小鼠和裸鼠脾脏质量显着下降以及裸鼠脾脏指数下降(P<0.01),泼尼松龙导致ICR、C57BL/6J和KM小鼠胸腺质量和胸腺指数均显着下降(P<0.01)。4)泼尼松龙显着导致BALB/c与KM小鼠血清皮质酮显着下降(P<0.05),也显着引起Balb/c小鼠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显着下降(P<0.01)。5)泼尼松龙显着下调ICR小鼠肾上腺Cyp21a1基因表达(P<0.05),下调C57BL/6J小鼠Star基因表达(P<0.01),下调KM小鼠Cyp11a1、Cyp21a1基因表达(P<0.01),下调裸鼠Star与Cyp21a1基因表达(P<0.05);且泼尼松龙抑制ICR小鼠肾上腺LDLR蛋白表达以及KM小鼠肾上腺St AR蛋白表达。实验二:7天和14天后与正常对组比较:1)3.3mg/kg/d以上剂量氢化可的松、2.5mg/kg/d以上的泼尼松龙、0.25mg/kg/d以上的地塞米松给药14天后内显着抑制小鼠体质量增长(P<0.05或P<0.01)。2)3.3mg/kg/d以上剂量氢化可的松、2.5mg/kg/d以上的泼尼松龙、0.25mg/kg/d以上的地塞米松导致小鼠脾脏萎缩显着(P<0.05或P<0.01);0.66mg/kg/d以上剂量氢化可的松、0.25mg/kg/d以上的泼尼松龙、0.25mg/kg/d以上的地塞米松导致小鼠胸腺萎缩显着(P<0.05或P<0.01)。3)从小鼠四诊指标来看,各剂量氢化可的松和地塞米松均造成小鼠躯体体表温度下降(P<0.05或P<0.01);泼尼松龙对小鼠小鼠躯体体表温度影响较小。4)3.3mg/kg/d以上氢化可的松、0.25mg/kg/d以上泼尼松龙显着抑制皮质酮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P<0.05或P<0.01),0.0125mg/kg/d以上地塞米松显着抑制皮质酮分泌(P<0.01)。5)0.66mg/kg/d以上氢化可的松、0.25mg/kg/d以上泼尼松龙、0.0125mg/kg/d以上地塞米松显着抑制肾上腺类固醇激素合成酶(Star、Cyp11a1、Cyp21a1、Cyp11b1)表达(P<0.05或P<0.01),并抑制肾上腺胆固醇转化为激素过程中相关蛋白(LDLR、SRBI、St AR)表达。实验三:1)中药复方和中药药对对氢化可的松造成的小鼠体质量下降效果不显着。2)与氢化可的松组相比,附子肉桂组小鼠抓力显着上升(P<0.05);桂附地黄汤组小鼠腋温出现显着升高(P<0.01)。3)与氢化可的松组相比,四君子汤组、六味地黄汤组、桂附地黄汤组、知母黄柏药促进血清皮质酮均显着上升(P<0.05或P<0.01),对于肾上腺类固醇激素合成酶(Star、Cyp11a1、Cyp21a1、Cyp11b1、Cyp11b2)表达下降以及肾上腺胆固醇转化为激素过程中相关蛋白(LDLR、SRBI、St AR)表达下降均有一定缓解作用。结论实验一:开展糖皮质激素药源性虚证研究建议首选ICR小鼠。实验二:糖皮质激素药物造成的小鼠药源性虚证兼有阴虚、阳虚和气虚(泼尼松龙造模后未出现阳虚见证),其脏腑定位主要在肾藏象、脾藏象。采用氢化可的松诱发药源性虚证模型建议给药剂量0.66至3.3mg/kg/d用药14天;采用泼尼松龙诱发药源性虚证模型建议给药剂量2.5mg/kg/d左右用药7天;采用地塞米松诱发药源性虚证模型建议给药剂量0.25mg/kg/d左右用药7天。糖皮质激素药源性虚证的物质基础以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激素合成酶分子表达被抑制、以及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被抑制为主。小鼠体重、脾脏、胸腺及体表红外温度,以及类固醇激素合成过程重要酶(St AR、CYP11A1、CYP21A1、CYP11B1)及胆固醇受体(SRBI与LDLR)可作为糖皮质激素药源性证候评价的参考指标。实验三:知母黄柏药对、四君子汤、六味地黄汤、桂附地黄汤对氢化可的松诱发的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均有缓解作用。
于楠[7](2019)在《全面触发工具在老年药品不良事件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老年患者常因多病共存、多药合用、服药依从性不佳以及药物效应应答能力减弱而成为药物不良事件(ADE)的高发人群,因此对老年患者进行药物不良事件的监测至关重要。但目前通用的自愿上报监测模式被动单一,对药品不良事件多是事后报告,且无法全面反映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相较于现行监测办法,全面触发工具可增加不良事件检出率,同时也可对不良事件的发生趋势进行预判。鉴于上述背景,本研究主要针对老年患者群体,建立触发工具,并对触发器进行实用性验证。建立老年ADE触发器。方法:(1)根据筛选条件,调取四川省不良反应中心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收集到的老年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老年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其研究结果作为建立触发器的基础;(2)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有关老年ADE触发工具文献,并结合相关用药指南,建立初始触发器条目;(3)设计问卷,进行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征询相关临床科室的专家意见,形成本研究的老年ADE触发器。结果:共获得4847份报告,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胃肠系统、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为主。涉及药物共425种,主要以抗感染药物、中药制剂、心血管系统药物为主。19位专家参与本次调研,两轮问卷回收率为100%、94.74%,意见变异系数为0.16±0.03、0.14±0.02,协调系数平均为0.428,专家权威系数为0.735±0.08,问卷信度平均为0.773。根据征询结果整理得到36项触发器,包括实验室检查指标17项,解救药物使用10项、临床表现8项、干预措施1项。老年ADE触发器的实用性验证研究。方法:以四川省人民医院的老年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样本量计算与筛选标准随机抽取病历400份,按GTT白皮书推荐方法进行病历审查。检出的ADE根据累及系统-器官、严重程度、发生时间、可疑药物进行分类统计分析,运用二元logistic进行危险因素分析,计算ADE检出率和阳性预测值(PPV),评估触发器的实用性。结果:36项触发器中有27项(75.00%)呈触发阳性,检出ADE的有16项,触发器PPV为24.17%。400例患者中有44例患者发生了49例次ADE,有4例次未被触发器检出。住院患者ADE发生率为11.00%,ADEs/100例住院患者为12.25,ADEs/1000患者天为13.46。49例次ADE的严重程度分级为:12.25%(6/49)为1级,83.67%(41/49)为2级,4.08%(2/49)为3级,主要以胃肠道系统损害(28.30%)、代谢和营养障碍(24.53%)为主,涉及药品29种,以心血管系统药物(41.37%)为主,有71.43%的ADE发生在用药2天内,二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用药种数对老年ADE的发生有显着影响。通过分析病历审查结果,对触发器进行优化调整后,最终得到33项触发器。本研究表明,建立的老年ADE触发器实用性(敏感度和特异性)较好,有利于监测老年ADE的发生,客观反映老年患者ADE的发生情况,提高医务人员对老年ADE的识别能力,提高医疗机构药物安全的管理水平。
刘艳[8](2018)在《青岛地区545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分析与风险信号警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青岛地区545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综合分析,了解这一人群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发现导致儿童ADR的重要因素,开展儿童药品不良反应与药物关联研究,以期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为药监部门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保障儿童用药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545例儿童ADR报告(市北区与四方区2012年1月1日-2015年12月30日上报的0-14岁儿童ADR报告),采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考察报告来源、上报人员职业;患儿一般情况、患儿的用药情况、ADR临床表现及累及的系统器官、不良反应评价、转归及影响。对报告中不合理用药及说明书儿童用药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使用比例报告比法(PRR)、报告比值比法(ROR)、综合标准法(MHRA)三种方法对545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数据进行信号数据挖掘。结果:1.6岁以下儿童为ADR/ADE高发人群(72.48%);涉及的可疑药品中抗感染药物最多(63.21%);给药方式主要以静脉滴注方式(82.14%),累及系统-器官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胃肠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居多,占比分别是54.19%、17.73%、4.76%;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多在用药30分钟内(39.63%)。2.新的、严重的ADR/ADE79例(14.50%),严重报告比9.91%;6岁以下儿童为新的和严重的ADR/ADE高发人群(68.36%);给药方式静脉滴注最多(69.62%);涉及的药品种类以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中枢神经系统用药为主,占比分别为:35.44%、18.99%、12.66%;新的和严重的ADR/ADE多发生在3天内(68.35%)。累及系统-器官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胃肠系统损害居多,分别占比:22.33%、14.56%、10.68%。合并用药多为1-2种。3.对ADR/ADE报告中不合理用药进行统计:存在不合理用药报告占报告总数的24.03%,不合理用药类型涉及6个方面,以用量用法不适宜最多,占76.47%,不合理用药涉及药物类别分布中抗感染药物不合理应用最多占81.40%;对ADR/ADE报告中涉及药物说明书儿童用药信息缺项进行统计:说明书中儿童应用信息缺项涉及药品77种,占涉及药品总数的51.68%,以抗感染药和中枢神经系统用药品种最多,均为14种,对77种药物说明书儿童用药信息缺项标注信息分类,以无任何儿童用药信息最多。4.三种数据挖掘方法中PRR法检出可疑信号最多30条,通过ROR法、MHRA法检出的可疑信号在PRR法中都能检出;三种检测方法均能检出的可疑信号组合有13条。热毒宁-寒战、热毒宁-发热、脂溶性维生素(Ⅰ)-憋气为说明书未收载的新的可疑风险信号;本研究发表论文后,CFDA修改说明书将检出的脂溶性维生素(Ⅰ)-紫绀和脂溶性维生素(Ⅰ)-潮红两项风险信号增加为不良反应项。结论:1.医护人员应重点监测6岁以下儿童、用药30分钟内的药物不良反应,静脉滴注药物出现ADR比例高,提示临床谨慎应用静脉药物。2.严重的ADR/ADE上报率低,合并用药不容忽视。3.儿童不合理用药和儿童用药信息缺乏是导致儿童ADR发生的重要因素。4.热毒宁-寒战、热毒宁-发热、脂溶性维生素(Ⅰ)-憋气作为可疑风险信号应予以重视;三种方法均可用于儿童ADR信号检测,可综合应用多种的检测方法,以期达到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的目的。
蒋继彪[9](2017)在《中医国际化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国家距离视角的分析》文中认为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对生命及其与自然关系认知智慧的典型代表,已经成为我国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标志之一。纵观近代中西文化及科学交流史,中医是我国真正对西方社会和科技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领域,已经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积极推动中医走向世界,对彰显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推动中医国际化的发展。然而,由于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的差异,中医在大多数国家仍处于补充和替代地位,面临的法律、政策、技术等方面的壁垒,影响了中医在世界范围内的进一步传播,影响了中医国际化的进程。如何更好地推进中医国际化,已经成为国内学术界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鉴于此,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问卷法,案例分析法,以及实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医国际化的发展概况分析、中医国际化的五大资源与国家距离的理论分析、中医国际化国家距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及中医国际化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提出加快推进中医国际化的发展策略。相关主要内容如下:(1)中医国际化的发展概况分析从已开展的中国际化工作、已签署的政府间合作协议、已出台的中医国际化政策,以及已具备的中医国际化基础四个方面分析了国内中医国际化的实践,从中医教育、中医从业人员、中医科研,以及中医立法管理四个方面分析了国外中医发展概况;总结了目前中医国际化进程中具有的四大特点:①中医教育蓬勃发展,形成三种主要范式;②中医临床广泛开展,但以针灸临床为主;③中医科研逐步开展,呈现良好发展势头;④中医立法缓慢推进,但前景呈乐观趋势。(2)中医国际化的五大资源与国家距离的理论分析从供给侧分析中医国际化具备的卫生、经济、科技、文化以及生态资源优势,从需求侧分析中医国际化面临的文化、行政、地理和经济距离。基于意义建构理论,通过对中医药的卫生、科技、以及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减少或消除中医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文化距离、行政距离、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3)中医国际化国家距离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从文化距离、心理距离、制度距离、管理距离、经济距离,以及地理距离等六个方面,对中医国际化国家距离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①东西方医学的文化差异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②中医的核心诊疗方法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③中医疗效的心理信任度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④东道国的卫生制度支持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⑤东道国的政策支持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⑥中医药规范化管理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⑦国际中医机构管理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⑧中医诊疗费用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而其他变量的影响则不显着。(4)中医国际化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了目前中医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国内的问题主要涉及标准化问题、知识产权问题、翻译问题、自身发展中的问题,以及国际化人才问题等五个方面,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国外的问题则主要涉及中医学的科学内涵尚未被现代社会普遍理解和接受、中医蓬勃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待拓展、国外中医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国外中医从业者的临床诊疗能力有待提高、中医的话语权问题,以及针灸的西化问题等六个方面,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5)加快推动中医国际化的发展策略基于政府主管部门、中医行业组织和中医机构,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加快推动中医国际化发展的策略。政府需要加强与国外政府间以及国际组织间的合作与交流,不断营造有利于中医发展的国际环境。中医行业组织需要发挥行业组织的独特作用,加强中医药标准化以及中医国际认证等方面的工作。中医机构则需要发挥其在中医国际化过程中的角色主体作用,通过充分发挥中医临床疗效优势、大力开展中医国际教育、深入开展高水平中医科研合作,以及推动中医跨文化传播等,加快推进中医国际化的进程。
孙小霞[10](2017)在《基于药学服务理念的基层医生中药合理用药现状分析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药学服务理念的角度为核心,调查基层医生的中药合理用药情况及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药服务情况,进一步分析基层医生中药合理用药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为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依托和政策建议。方法: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如下:(1)文献研究法:全面检索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当前基层中药合理用药领域研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同时梳理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对基层中医药事业发展与改革方面实施的一些法律、法规及政策性文件。(2)专家咨询法:多次向从事中药合理用药、卫生公共管理、统计学研究方面的专家以及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人进行咨询和论证,充分吸收专家及领导的合理建议,并及时修完善研究方案和相关细节。(3)问卷调研法:基于文献分析、政策梳理、专家咨询、预调研等方面的工作,以基层医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设计和制定本研究的终版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基层医生的一般情况、中药的应用、对药物安全问题的认知、继续教育培训及需求等4部分。现场调研时,所有问卷由研究者统一发放,向调研对象说明调查目的和填写方法后,以不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自行填写,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题内容,然后逐一检查收回,并将问卷信息录入至Excel 2010,建立Access数据库。(4)现场访谈法:以现代药学服务理念为切入点,围绕基层医生所在各地区中医药服务的特点及发展现况对基层医生进行深入访谈,并将现场访谈资料作为问卷调研分析的辅助资料。(5)统计学方法:运用SAS9.30统计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主要涉及的统计学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分析、信度与效度检验、因子分析及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结果:共发放调研问卷4842份,回收4842份,问卷回收率100%,剔除无效问卷30份,问卷有效率为99.38%。调研发现:(1)基层医疗机构的从业人员尚不能满足基层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基层医疗机构的卫生资源配置和分布不均衡,村卫生室、个体诊所的分布明显多于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但在医疗服务能力方面有所不及。基层医生主要存在专业分类不均衡、学历背景参差不齐、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低、门诊工作量大等问题,且中医药专业人员相对匮乏,不利于基层地区中医药服务的开展。(2)基层医生存在中药不合理使用的现象。基层医生由于专业知识、行医技能普遍较差,对于合理用药的认知度不高,存在用药行为不规范的现象,经常会开出许多不合理的处方,致使中药的合理用药现状不理想。在临床用药时,缺乏对中药的处方开具、特殊人群用药、给药途径、用法用量、配伍、用药疗程等方面的关注,不重视患者用药后的临床监护,存在一定的用药安全隐患。(3)基层医生对于药物安全问题的认识尚有不足。基层医生普遍对药物不良反应缺乏认识的问题,忽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ADR监测,对于药物不良反应的上报也缺乏一定的规范性。(4)基层医生的继续教育学习和培训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分析可知,基层医生参加培训受到许多影响因素的制约,同时基层医生认为在培训的地点、时间、次数、内容、形式、师资、激励制度方面还有待于加强和改进。结论:本研究立足于现代药学服务理念,结合基层中医药发展的相关背景对基层医生展开问卷调研,确保了基层地区医生中药合理应用现状研究的科学性、真实性。本课题对基层医疗机构从业者的现状、基层医生中药应用的情况及继续教育的实际需求进行了深入了解,探讨了基层医生的中药应用的现状及影响其合理用药的因素,为提升基层医生的中药合理用药水平提供了借鉴和指导,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真实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和参考依据。
二、中药药源性疾病产生的原因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药源性疾病产生的原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化学计量学的蜂蜜“药辅合一”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一 蜂蜜应用前的筛选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4 小结 |
实验二 辅料蜂蜜应用前的炼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4 小结 |
实验三 桑白皮炮制前的质量评价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4 小结 |
实验四 蜂蜜在桑白皮炮制过程中对其成分影响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4 小结 |
讨论 |
全文总结 |
创新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蜂蜜的鉴别与溯源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布依族兽药植物传统知识及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一览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民族生态学概述 |
1.3 民族兽药概述 |
1.4 布依族兽药植物研究概况 |
1.5 腹泻和炎症的研究进展 |
1.6 转录组学概况 |
第二章 布依族地区兽药植物调查 |
2.1 调查目的 |
2.2 调查地区概况 |
2.3 研究方法 |
2.4 调查结果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三章 兽药植物三颗针防治仔猪腹泻的研究 |
3.1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分离及鉴定 |
3.2 三颗针浸膏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抑菌研究 |
3.3 三颗针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抑菌分子机制研究 |
第四章 兽药植物百两金防治牲畜转场应激反应的研究 |
4.1 兽药植物百两金抑菌研究 |
4.2 百两金消炎镇痛研究 |
4.3 基于转录组数据对百两金中三萜皂苷合成途径的研究 |
4.4 百两金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转录因子的挖掘及分析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和科研项目 |
附录 |
(3)基于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调研的药师能力提升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临床中药学学科发展基本情况研究 |
1 临床中药学的起源 |
2 临床中药学学科内涵与特征 |
3 临床中药学教育现状 |
4 临床中药学发展中的问题思考 |
综述二、中药药学服务临床现状研究 |
1 中药药学服务内容及现状 |
2 中药药学服务工作中的问题思考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调研方案设计 |
第一节 构建调研指标框架体系 |
第二节 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现状与需求调研问卷设计 |
第二章 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现状与需求分析 |
第一节 医药护调研结果分析 |
1 医药护的一般情况 |
2 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
3 医药护中药临床药学服务需求 |
4 中药临床药师培训需求 |
5 医药护对中药临床药师职业的态度 |
第二节 患者调研结果分析 |
1 患者的一般情况 |
2 患者对中药临床药师的认知情况 |
3 患者中药临床药学服务接受情况及满意度 |
4 患者中药临床药学服务需求 |
第三节 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学员调研结果分析 |
1 学员的一般情况 |
2 基地培训现状 |
3 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
4 培训需求 |
5 培训能力评估 |
6 培训后工作现状 |
第四节 讨论 |
第三章 提升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水平的思考 |
1 加强中药临床药学人才队伍建设 |
2 拓展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内容 |
3 明确医药护患药学服务需求 |
4 强化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能力培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中药源性心脏损伤的药物警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关西药引起的药源性心脏损伤 |
1.1 α-干扰素 (interferon α,IFN-α) |
1.2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opinavir/ritonavir) |
1.3 利巴韦林(ribavirin) |
1.4 磷酸氯喹(chloroquine) |
1.5 阿比多尔(arbidol) |
1.6 其他西药 |
2 相关中药引起的药源性心脏损伤 |
2.1 单味中药 |
2.1.1 麻黄 |
2.1.2 苦杏仁 |
2.1.3 细辛 |
2.1.4 其他中药 |
2.2 中药注射剂 |
2.3 中药配伍 |
3 中西药联用 |
4 小结 |
(5)中药导致药源性疾病的影响因素及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药源性疾病概况 |
2 中药诱发药源性疾病的因素 |
2.1 药物本身因素 |
2.2 患者个体差异 |
2.3 辨证失误, 选药不当 |
2.4 药物的不合理配伍 |
2.5 剂量不当及超疗程用药 |
2.6 中成药生产加工存在的问题 |
2.7 医务人员素质问题 |
2.8 忽视特殊体质群体 |
3 中药致药源性疾病的预防 |
3.1 按照功能主治, 严格辨证用药 |
3.2 了解患者的基础疾病, 用药情况及疾病史评估用药风险 |
3.3 谨慎选择使用中药注射剂 |
3.4 掌握联合用药的原则与禁忌 |
3.5 加强用药过程中的监测与处理 |
3.6 加强中药的储存管理 |
4 结论 |
(6)糖皮质激素诱发小鼠药源性证候评价及其肾上腺皮质功能的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糖皮质激素对不同品系小鼠药源性证候的初步评估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结果 |
2.1 小鼠四诊指标 |
2.2 小鼠脏器变化 |
2.3 小鼠肾上腺类固醇激素合成酶表达及释放入血液的激素水平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常用糖皮质激素药物诱发小鼠药源性证候的比较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结果 |
2.1 氢化可的松诱发小鼠药源性证候指标 |
2.2 泼尼松龙诱发小鼠药源性证候指标 |
2.3 地塞米松诱发小鼠药源性证候指标 |
3 讨论 |
3.1 糖皮质激素临床运用与中医证候可能的关系 |
3.2 运用糖皮质激素制作的证候与疾病动物模型 |
3.3 三种糖皮质激素小鼠模型中医证候评估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相关中药对氢化可的松药源性证候的影响及肾上腺皮质功能的调节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结果 |
2.1 中药复方对氢化可的松药源性证候小鼠的影响 |
2.2 中药药对对氢化可的松药源性证候小鼠的影响 |
3.讨论 |
3.1 干预氢化可的松药源性证候中药的选取 |
3.2 中药复方干预氢化可的松药源性证候的效果 |
3.3 不同治法药对干预氢化可的松药源性证候的效果 |
4.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二、已发表论文 |
三、分子结构图 |
四、类固醇合成过程图 |
(7)全面触发工具在老年药品不良事件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老年药物不良事件(ADE)发生现状 |
1.1.2 ADE的监测方法 |
1.1.3 全面触发工具(GTT)在老年ADE中的应用现状 |
1.2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基于GTT建立老年ADE触发工具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老年不良反应数据收集 |
2.1.2 文献指南查阅 |
2.1.3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
2.2 结果 |
2.2.1 老年不良反应情况 |
2.2.2 触发器提取 |
2.2.3 德尔菲专家咨询 |
2.3 讨论 |
2.3.1 德尔菲法结果的可靠性 |
2.3.2 触发器的合理性 |
2.3.3 局限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老年ADE触发工具的实用性验证研究 |
3.1 资料与方法 |
3.1.1 资料来源 |
3.1.2 病历审查方法 |
3.1.3 ADE判定方法及严重程度分级 |
3.1.4 数据分析 |
3.2 结果 |
3.2.1 患者基本情况 |
3.2.2 触发器检出情况 |
3.2.3 ADE发生情况 |
3.2.4 老年患者发生ADE的影响因素分析 |
3.2.5 触发器调整 |
3.3 讨论 |
3.3.1 ADE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3.3.2 触发器敏感性分析 |
3.3.3 触发器特异性分析 |
3.3.4 病历审查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创新展望 |
4.1 全文总结 |
4.2 本研究的创新与贡献 |
4.3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8)青岛地区545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分析与风险信号警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儿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描述统计分析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分析工具 |
2 结果 |
2.1 儿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基本情况描述统计 |
2.2 儿童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统计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药物风险信号检测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分析工具 |
1.4 数据的预处理 |
2 结果 |
2.1 PRR法检测结果 |
2.2 ROR法检测结果 |
2.3 MHRA法检测结果 |
2.4 三种方法检出的交叉重叠信号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导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药物因素分析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分析工具 |
2 结果 |
2.1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儿童不合理用药统计 |
2.2 说明书儿童用药信息缺项统计 |
3 讨论 |
3.1 ADR/ADE报告中不合理用药问题突出 |
3.2 说明书中儿童用药信息缺失分析 |
3.3 具体药物的ADR/ADE风险警示 |
第四部分 减少儿童ADR发生,完善儿童ADR监测的措施与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附录) |
致谢 |
(9)中医国际化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国家距离视角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际化理论综述 |
2.2.2 中医国际化的文献综述与述评 |
2.3 理论基础 |
2.3.1 国家距离理论 |
2.3.2 软实力理论 |
2.3.3 跨文化传播理论 第三章 中医国际化的发展概况 |
3.1 国内中医国际化实践 |
3.1.1 已开展的中医国际化工作 |
3.1.2 已签署的政府间合作协议 |
3.1.3 已出台的中医国际化政策 |
3.1.4 已具备的中医国际化基础 |
3.2 国外中医国际化发展状况 |
3.2.1 中医教育 |
3.2.2 中医从业人员 |
3.2.3 中医立法管理 |
3.2.4 中医科研 |
3.3 中医国际化的发展特点 |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医国际化五大资源与国家距离理论分析 |
4.1 从供给侧分析中医国际化具备的五大资源 |
4.1.1 中医药是独特的卫生资源 |
4.1.2 中医药是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 |
4.1.3 中医药是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 |
4.1.4 中医药是优秀的文化资源 |
4.1.5 中医药是重要的生态资源 |
4.2 从需求侧分析中医国际化面临的四大距离 |
4.2.1 文化距离 |
4.2.2 行政距离 |
4.2.3 经济距离 |
4.2.4 地理距离 |
4.3 意义建构理论及其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4.3.1 意义建构理论的主要内容 |
4.3.2 意义建构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4.3.2.1 创造性转化的涵义 |
4.3.2.2 中医药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医国际化国家距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的提出 |
5.1.1 理论基础 |
5.1.2 研究假设的提出 |
5.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5.2.1 调查问卷设计前的专家访谈 |
5.2.2 调查问卷的设计指导思想 |
5.2.3 调查问卷的变量的测量量表 |
5.3 调查问卷的收集与整理 |
5.3.1 调查问卷的收集 |
5.3.2 样本的基本特征分析 |
5.3.3 研究变量体系的说明 |
5.4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5.4.1 探索性因子分析 |
5.4.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5 假设检验 |
5.5.1 潜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 |
5.5.2 回归分析 |
5.6 结果与讨论 |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医国际化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6.1 国内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6.1.1 标准化问题 |
6.1.2 知识产权问题 |
6.1.3 翻译问题 |
6.1.4 自身发展中的问题 |
6.1.5 国际化人才问题 |
6.2 国外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6.2.1 中医学的科学内涵尚未被现代社会普遍理解和接受 |
6.2.2 中医蓬勃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待拓展 |
6.2.3 国外中医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
6.2.4 国外中医从业者的临床诊疗能力有待提升 |
6.2.5 中医的话语权问题 |
6.2.6 针灸的西化问题 |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加快推进中医国际化发展的策略 |
7.1 基于政府部门的宏观策略 |
7.1.1 加强政府间的交流与合作,缩小不同国家之间的制度距离 |
7.1.2 加强同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营造有利于中医发展的国际环境 |
7.2 基于中医行业组织的中观策略 |
7.2.1 夯实国内中医药标准化基础工作,加强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制订 |
7.2.2 建立中医国际认证中心,加强对国外中医机构的标准化管理 |
7.2.3 发挥中医行业组织在中医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独特作用 |
7.3 基于中医机构的微观策略 |
7.3.1 发挥中医临床疗效优势,提高国外民众的心理认同 |
7.3.2 以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为抓手,建设好海外中医药中心 |
7.3.3 大力开展中医国际教育,不断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 |
7.3.4 深入开展高水平国际科研合作,揭示中医科学内涵 |
7.3.5 推动中医跨文化传播,提高国外民众的文化认同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8.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医国际化典型案例分析 附录2: 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
(10)基于药学服务理念的基层医生中药合理用药现状分析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基层医生中药合理用药概况 |
一、合理用药现状 |
二、基层中药合理应用的影响因素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基层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概况 |
一、我国临床药学服务的现状 |
二、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基层医生中药合理用药现状调研 |
第一节、构建基层医生中药合理用药调研的指标体系 |
第二节、基层医生调研方案的设计 |
第二章 基层医生合理用药情况分析 |
第一节、基层医生的一般情况 |
第二节、基层医生的中药应用情况 |
第三节、基层医生对药物安全问题的认知情况 |
第四节、基层医生的继续教育培训及需求情况 |
第五节、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提升基层中药药学服务能力与合理用药水平的思考 |
一、合理规划和配置基层医药卫生资源 |
二、规范基层医生的合理用药行为 |
三、强化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安全监测工作 |
四、重视基层医生医药服务能力的提升 |
参考文献 |
结语与展望 |
附录 |
附录1 法规政策梳理表 |
附录2 调研问卷 |
附录3 调研问卷 |
附录4 访谈提纲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中药药源性疾病产生的原因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化学计量学的蜂蜜“药辅合一”特性研究[D]. 王蕾.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布依族兽药植物传统知识及其评价[D]. 熊勇. 中央民族大学, 2020
- [3]基于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调研的药师能力提升思考[D]. 朴晶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中药源性心脏损伤的药物警戒研究[J]. 张丹,吕锦涛,张冰,张晓朦,林志健. 中国中药杂志, 2020(10)
- [5]中药导致药源性疾病的影响因素及预防[J]. 范成明,张胜素.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53)
- [6]糖皮质激素诱发小鼠药源性证候评价及其肾上腺皮质功能的物质基础研究[D]. 钱宏梁.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
- [7]全面触发工具在老年药品不良事件中的应用研究[D]. 于楠.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8]青岛地区545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分析与风险信号警示[D]. 刘艳. 青岛大学, 2018(03)
- [9]中医国际化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国家距离视角的分析[D]. 蒋继彪.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10]基于药学服务理念的基层医生中药合理用药现状分析与思考[D]. 孙小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