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质与生产勘探的矿体特征对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轲琪,居维伟,肖娥[1](2021)在《江苏句容石砀山矿区-300 m以上铜多金属矿体探采对比》文中认为选取江苏句容石砀山铜矿标高-300 m以上Cu■号主矿体,基于普查、详查、生产勘探及开采各阶段的地质资料,将地质勘查资料与生产勘探及开采后确定的构造、矿体特征、开采技术条件、矿体资源储量等参数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勘查期间勘查类型划分、方法手段、工程间距选择的合理性,分析探采不同阶段的矿体形态、规模、控制程度及资源储量估算的误差率,为今后该矿床深部及类似矿床的勘查及开采提供借鉴。
张延东,马延平,彭德龙[2](2021)在《镜铁山桦树沟铜矿床勘查类型及网度影响因素分析和参数确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矿床勘查类型和勘探工程网度的影响因素做对比分析和参数确定,在矿山的探矿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其涉及到对矿体地质条件状况、控制程度和是否同实际情况相似,其所得到的矿体基本参数是否与生产实际相符。故本文从其影响因素和参数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得出其合理的勘查类型和探矿网度,满足和指导生产。
庞森[3](2020)在《雅满苏井下矿760中段探采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雅满苏井下矿760m中段Fe1矿体进行探采对比,总结分析影响坑道钻探矿质量的主要因素,为后续探矿方案提供优化意见,提高探矿效果。
郑瑞瑞,张超宇,吴永祥,孙海明,费江勇,张槿[4](2020)在《大冶市鸡冠咀铜金矿Ⅲ号矿体探采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选取鸡冠咀铜金矿床具有代表性Ⅲ号矿体的10个中段,将地质勘探资料与生产后的资料所确定的矿体形态、矿体资源储量、开采技术条件等参数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比结果分析地质勘探期间对勘探类型划分及勘探方法手段、勘探工程间距选择的合理性,明确原地质勘探对矿体形态、规模认识和控制程度,计算资源量估算的误差率,为今后该矿床深部及类似矿床的勘查及开采提供借鉴。
张印飞[5](2019)在《双王金矿床KT8矿体资源储量探采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验证基本勘查工程间距的合理性,通过地质勘探与生产勘探所获矿体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双王金矿床KT8矿体20~50勘探线地表至1 200 m水平地段范围的地质特征、资源储量及其分布特征,采用稀空法分析了资源储量误差精度,验证了基本勘查工程间距的合理性。探采对比分析结果说明,地质勘探阶段采用坑探(40~50)m(段高)×100 m(穿脉)的基本勘查工程间距是合理的。矿床确定为第Ⅰ-Ⅱ勘查类型是正确的。
柳群荣[6](2019)在《云南峨山化念铁矿采场结构参数优化及稳定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下采场稳定性是矿山企业在安全高效生产的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问题之一。对众多的矿山安全事故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可得,地下采场的安全稳定是保证地下采矿正常生产的前提。而加强对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理论的研究对保障采场稳定性也有重要作用。采场结构参数的合理与否是直接关乎矿山采场的安全稳定和保障经济效益的基础。通过对采场结构等要素进行合理的尺寸优化,使回采过程中顶板和矿柱的围岩应力、应变变化更加均匀,减少采场发生失稳事故。且通过合理的参数优化可以减少因采场结构参数设计不合理导致的矿产资源遗留浪费和支护、采准切割工程量、有效提高采矿强度、生产效率和矿产资源回收率。本文以化念铁矿1280m中段的61205采场所选用的分段空场采矿法为研究对象,结合化验铁矿的矿体赋存情况、采矿工艺、采场参数等实际条件,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对采场中的顶柱、间柱等要素进行计算,得出其合理取值范围。依据得出的取值范围,选出四组结构参数方案,结合熵权理想点综合评价体系进行采场结构参数方案优选,再利用计算机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采场结构参数优化方案进行验证,最后得出最优采场结构参数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结合矿山现场调查统计结果,采用理论分析方法对矿柱及顶板进行稳定性分析;采场的顶柱、顶板极限跨度、矿柱分别进行理论计算。得出顶柱厚度合理取值范围为9.6m11m;矿房跨度的取值范围为40.1m49.1m;间柱宽度的取值范围6m8m。(2)以矿柱安全系数为评价指标,利用正交设计实验对6项项素影响矿柱稳定性的能力大小进行比较排序,得出矿柱宽度(0.93)、埋深(0.73)、矿房跨度(0.65)对矿柱稳定性影响最为显着。(3)从技术、安全和经济3个方面选取评价指标,并建立熵权理想点综合评判体系,对选出的4组优化方案进行评价与优选。最终通过比较各方案贴近度,得出选用顶柱厚度为10m,矿房跨度为42m时,即方案三的贴近度最大,为71.4%。(4)利用MIDAS软件建立各采场结构参数方案的计采场计算模型,再利用FLAC3D对各组材料分别赋值并进行模拟开采研究;对每种方案下采场开采后采场围岩的应力分布、回采不同矿房时顶底板关键点的位移以及塑性区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比较不同采场结构参数方案在采场开挖后围岩的塑性区体积大小及贯通情况对采场稳定性进行评判。并结合岩石强度理论、关键点容许位移量两种判据,对采场岩体应力、位移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对比是否超过岩体自身的极限承载能力和极限容许值,对不同方案的采场稳定性进行评判,并与熵权理想点法的优化结果进行相互验证,最后得出方案三为最优参数方案。
谢建强,李通国,高永伟,第鹏飞,张忠平,余超,苏秋红,高腾[7](2017)在《铁锰铬矿床的合理勘查工程间距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勘查工程间距是最相邻勘查工程控制矿体的实际距离,其间距根据反映矿床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的勘查类型来确定。现行的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中由于没有明确定量确定工程间距的方法,加之推荐的详查阶段沿走向的工程间距不尽合理,影响基本工程间距的确定、矿体的圈定和资源储量估算的可靠性,导致矿产勘查工作可能出现质量隐患。对全国典型铁、锰、铬矿床勘查类型和实际勘查工程间距统计研究,采用动态分维几何学法(SD法)、地质勘探和生产勘探对比法等3种方法,分析铁、锰、铬矿床勘查类型和工程间距确定的合理性,从经济、合理的角度,确定铁、锰、铬矿床基本工程间距,并推荐今后地质矿产勘查实践中使用。
孙远强,范洪海,李晓光,何德宝,郭红卫[8](2017)在《下庄铀矿田竹山下矿床探采对比新认识》文中提出利用矿床井下采场地质编录和室内综合研究方法,对下庄铀矿田竹山下矿床代表性矿体开展探采对比分析。通过编制矿体水平中段探采对比图、矿体横剖面探采对比图、矿体纵投影探采对比图等系列图件,分析代表性矿体形态、厚度、品位、面积和体积在地质勘查和实采阶段的变化差异。查明矿体资源量变化的原因,总结影响资源量负变的因素。
李树军[9](2016)在《赛什塘铜矿生产探矿对比分析及勘探类型确定》文中指出结合近期获取的赛什塘铜矿生产探矿资料,在对比分析矿体地质特征、地质储量及品位特征的基础上,重新定位了该矿床勘探类型,确定了较合理的生产探矿工程布置间距,对于提高矿山后期生产探矿工作效率,节约成本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类似矿山生产勘探亦有借鉴作用。
潘庆周[10](2016)在《狮子山铜矿床V8号矿体26~42线地质与生产勘探的矿体特征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对狮子山矿十六中段V8号矿体2642线地质与生产勘探的矿体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地质勘探矿体主要指标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差。因此,在生产勘探前要加强地质勘探矿体形态产状验证,在矿山扩建前腰进行大范围的地质与生产勘探的矿体特征对比,以减少地质勘探矿体特征误差给矿山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地质与生产勘探的矿体特征对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质与生产勘探的矿体特征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江苏句容石砀山矿区-300 m以上铜多金属矿体探采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矿区概况 |
2 矿区地质 |
3 勘探与开采参数对比 |
3.1 构造 |
3.2 矿体特征 |
3.2.1 矿体重新划分 |
3.2.2 主矿体特征变化 |
3.3 开采技术条件 |
3.4 资源储量 |
4 勘查工程合理性分析 |
4.1 工程间距、勘查类型 |
4.2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对比 |
4.2.1 地质详查时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法 |
4.2.2 生产勘探及开采后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法 |
5 结 论 |
(2)镜铁山桦树沟铜矿床勘查类型及网度影响因素分析和参数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桦树沟铜矿勘查类型确定 |
1.1 矿体规模 |
1.2 矿体形态复杂程度 |
1.3 构造影响程度 |
1.4 矿体厚度稳定程度 |
1.5 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 |
2 桦树沟铜矿勘探网度确定 |
2.1 类比法 |
2.2 验证法 |
2.2.1 抽稀验证法 |
2.2.2 探采资料对比验证法 |
(1)铜矿体面积对比。 |
(2)铜矿体矿石量及品位对比。 |
(3)铜矿体形态、厚度、产状对比。 |
3 结语 |
(3)雅满苏井下矿760中段探采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雅满苏井下矿地质概况 |
2 井下矿760m~820m中段生产勘探情况 |
3 井下矿760m~820m中段采矿工程施工情况 |
4 探采对比分析 |
4.1 矿体特征对比 |
4.2 误差原因分析 |
5 后续勘探工作建议 |
(4)大冶市鸡冠咀铜金矿Ⅲ号矿体探采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床地质概况 |
1.1 矿区地质概况 |
1.2 矿体特征简述 |
2 探采对比基本内容和方法 |
2.1 探采对比的基础条件 |
2.2 图件编制 |
2.3 对比参数的选择及其计算方法 |
(1) 面积误差(中段矿体面积)。 |
(2) 面积重合率。 |
(3) 形态歪曲率。 |
(4) 厚度误差率。 |
(5) 资源/储量误差(不分资源储量类型,分别以铜总量、金总量计算)。 |
(6) 品位变化(分别计算铜、金品位变化)。 |
3 探采对比分析 |
3.1 矿体形态及厚度对比 |
3.2 矿体资源/储量、矿石品位对比 |
3.3 开采技术条件对比 |
4 结论 |
(5)双王金矿床KT8矿体资源储量探采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矿体地质特征 |
1.1 对比地段的选择及其依据 |
1.2 对比地段地质概况 |
2 资源储量探采对比 |
2.1 地质勘探与生产勘探阶段资源储量对比 |
2.2 用稀空法验证并确定合理的工程间距 |
2.2.1 3次工程稀空后矿体厚度品位变化验证情况 |
2.2.2 3次工程稀空后矿体资源储量变化验证情况 |
3 结 论 |
(6)云南峨山化念铁矿采场结构参数优化及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采场结构参数研究方法 |
1.2.2 采场稳定性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矿山地质概况及开采现状 |
2.1 矿区位置 |
2.2 矿区地质概况 |
2.2.1 地层 |
2.2.2 矿区构造 |
2.2.3 矿床特征 |
2.2.4 矿体特征 |
2.3 开采技术条件 |
2.3.1 水文地质条件 |
2.3.2 工程地质条件 |
2.3.3 环境地质条件 |
2.3.4 矿岩物理力学性质 |
2.4 矿山采矿现状 |
2.4.1 1280 m中段生产现状 |
2.4.2 矿山采矿方法 |
第三章 采场结构力学理论分析 |
3.1 采场围岩失稳机理 |
3.1.1 采场围岩变形特性 |
3.1.2 采场失稳模式 |
3.2 采场顶板力学模型建立与分析 |
3.2.1 采场顶柱力学模型 |
3.3 顶板极限跨度计算 |
3.4 矿柱稳定性分析 |
3.4.1 矿柱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3.4.2 矿柱尺寸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化念铁矿采场数值模拟模型 |
4.1 矿岩体物理力学参数的确定 |
4.2 熵权理想点法对优化方案进行优选 |
4.2.1 熵权理想点综合评判模型的建立 |
4.2.2 方案选择 |
4.3 数值模拟软件 |
4.3.1 MIDAS模型创建 |
4.3.2 FLAC3D软件数值模型分析 |
4.4 数值模型的建立 |
4.4.1 数值模型的基本假设及条件简化 |
4.4.2 模型范围确定 |
4.4.3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
4.4.4 计算区域内地应力拟合 |
4.4.5 模型的破坏准则及矿块回采模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及稳定性分析 |
5.1 采场失稳判据 |
5.1.1 岩石强度理论 |
5.1.2 关键点容许位移量判据 |
5.1.3 塑性区判据 |
5.1.4 破坏判据综合应用 |
5.2 应力分布 |
5.2.1 最大主应力分布 |
5.2.2 最大剪应力与最大剪应变分布 |
5.2.3 垂直方向应力分布 |
5.3 垂直位移分析 |
5.3.1 回采一矿房 |
5.3.2 回采二矿房 |
5.3.3 回采三矿房 |
5.4 塑性区分布规律 |
5.5 方案确定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结论 |
6.2 下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铁锰铬矿床的合理勘查工程间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现行《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推荐的基本工程间距 |
1.1 铁矿 |
1.2 锰矿 |
1.3 铬矿 |
2 现行规范勘查工程间距适用性分析 |
2.1 铁矿 |
2.1.1 动态分维几何学法 (SD法) 验证工程间距 |
2.1.2 地质勘探与生产勘探对比法验证工程间距及典型铁矿床勘查工程间距分析 |
2.2 锰矿 |
2.3 铬矿 |
3 结论 |
(8)下庄铀矿田竹山下矿床探采对比新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 采场地质编录 |
2 矿体水平中段探采对比分析 |
3 矿体横剖面探采对比分析 |
4 矿体纵投影探采对比分析 |
5 资源/储量变化因素 |
5.1 地质勘查因素 |
5.2 矿山开采因素 |
6 结论 |
(9)赛什塘铜矿生产探矿对比分析及勘探类型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区地质概况 |
2 生产探矿对比分析 |
3 勘探类型 |
3.1 矿体规模 |
3.2 主要矿体形态及内部结构 |
3.3 矿床构造影响程度 |
3.4 主矿体厚度稳定程度 |
3.5 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 |
4 结语 |
(10)狮子山铜矿床V8号矿体26~42线地质与生产勘探的矿体特征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成矿地质背景 |
2 矿床地质特征 |
2.1 地层 |
2.2 构造 |
3 地质勘探和生产勘探概况 |
4 地质与生产勘探资料对比 |
4.1 地质与生产勘探资料对比图 (图三) |
4.2 矿体面积误差计算与对比。 |
4.3 矿体面积重合率的计算与对比。 |
4.4 矿体形态歪曲率相对误差 |
4.5 矿石量误差计算与对比。 |
4.6 金属量误差计算与对比。 |
4.7 矿石品位误差的计算与对比。 |
5 对比资料分析 |
四、地质与生产勘探的矿体特征对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句容石砀山矿区-300 m以上铜多金属矿体探采对比[J]. 刘轲琪,居维伟,肖娥. 地质学刊, 2021(04)
- [2]镜铁山桦树沟铜矿床勘查类型及网度影响因素分析和参数确定[J]. 张延东,马延平,彭德龙. 世界有色金属, 2021(08)
- [3]雅满苏井下矿760中段探采对比分析[J]. 庞森. 中国金属通报, 2020(12)
- [4]大冶市鸡冠咀铜金矿Ⅲ号矿体探采对比研究[J]. 郑瑞瑞,张超宇,吴永祥,孙海明,费江勇,张槿.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0(03)
- [5]双王金矿床KT8矿体资源储量探采对比分析[J]. 张印飞. 现代矿业, 2019(05)
- [6]云南峨山化念铁矿采场结构参数优化及稳定性分析[D]. 柳群荣.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7]铁锰铬矿床的合理勘查工程间距研究[J]. 谢建强,李通国,高永伟,第鹏飞,张忠平,余超,苏秋红,高腾. 西北地质, 2017(04)
- [8]下庄铀矿田竹山下矿床探采对比新认识[J]. 孙远强,范洪海,李晓光,何德宝,郭红卫. 铀矿地质, 2017(01)
- [9]赛什塘铜矿生产探矿对比分析及勘探类型确定[J]. 李树军. 现代矿业, 2016(10)
- [10]狮子山铜矿床V8号矿体26~42线地质与生产勘探的矿体特征对比分析[A]. 潘庆周. 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云南省有色金属学会第九届矿山技术论文发布会论文集,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