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青年秦剧团优秀青年演员张涛

西安青年秦剧团优秀青年演员张涛

一、西安市青年秦腔艺术团优秀青年演员张涛(论文文献综述)

王斌[1](2021)在《晋剧在陕北地区的传播与接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凌羽[2](2020)在《新时期豫剧现代戏研究》文中提出新时期豫剧现代戏经历了1978年至1984年的发展开拓期、1985年至1999年的发展活跃期和2000年至今的发展探索期三个发展阶段。形成了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模式:从其社会生活剧的创作可看出新时期豫剧现代戏对豫剧审美品格的继承;从其名着改编和名人事迹改编类作品的创作可看出新时期豫剧现代戏表达领域的拓展和延伸;从其英模戏的创作可看出新时期豫剧现代戏的特殊贡献和其对现实题材戏曲创作的巨大突破。对时代价值的追求贯穿了新时期豫剧现代戏创作的始终:创作团队引领着豫剧现代戏的创作风尚;现代化和戏曲化是新时期豫剧现代戏的自觉追求;新时期豫剧现代戏较好地走近了新时代的戏曲观众、走向了新时期的戏曲市场。

袁安琪[3](2020)在《艺术院校服务社会艺术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以西安音乐学院为例》文中提出高等院校的五大职能分别为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高等院校的服务社会职能虽然在国内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十分迅速。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在全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的总体趋势中,社会艺术活动的作用显得越来越举足轻重。艺术院校文化艺术理论积淀深厚,在实践过程中社会艺术活动又是艺术院校理论的无尽源泉,为艺术院校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实践素材。因此艺术院校服务社会艺术活动更具优势。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在国内艺术院校服务社会的发展的方面上,艺术院校服务社会多以参加社区文化建设为渠道,本文通过对西安音乐学院的个案研究,深入分析西安音乐学院服务社会艺术活动实践的基础条件、形式和实践成果,列举现有西安音乐学院服务企业、政府文化部门、艺术培训机构合作开展的不同途径的具体案例和艺术实践成果,探讨西安音乐学院服务社会艺术活动相互合作促进发展的关系。笔者通过西安音乐学院服务社会艺术活动,深入分析西安音乐学院服务社会艺术活动的基础条件、主体与方式,列举现有西安音乐学院与铜川管乐团、西安音乐学院艺术博物馆、金花艺术学校等服务社会艺术活动的活动成果,探讨了西安音乐学院服务社会艺术活动取得的互利共赢的显着成果。本文一共分为四部分:绪论部分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提出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国内艺术院校服务社会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并说明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第二部分对艺术院校、社会艺术活动及途径进行了诠释,分析了艺术院校服务社会艺术活动的概念及其内涵和服务社会艺术活动的理论依据及其途径。第三部分讨论了西安音乐学院服务社会艺术活动的主体与实践途径。通过了解西安音乐学院活动的主体以及主要途径来进一步分析,具体分析了西安音乐学院与企业、政府文化部门、艺术培训机构合作的社会艺术活动的具体案例。第四部分在对西安音乐学院服务社会艺术活动的实践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问题及建议,并对之后的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赵彬彬[4](2020)在《合阳提线木偶戏的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合阳提线木偶戏是中国戏曲的一种,它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杂技、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艺术形式开始呈现发展颓势,作为古老民间艺术的合阳木偶戏受到强烈打击。为了使珍贵的地方戏曲得到有效的抢救及保护,国家及政府颁布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政策,但这一工作仍处于原始阶段,剧团如何发展是目前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值得关注的重点。合阳木偶戏历史悠久,汉代就为高祖立过大功,使其摆脱匈奴之困;唐长安城太平盛世,佛教欣欣向荣,木偶雕刻技艺达到顶峰;明清时期,陕西上演傀儡戏十分兴盛,人们多用演唱线戏的方式祈神求雨。同时,合阳人李灌对木偶戏的唱腔、服饰、剧目都做了一定修改,使偶戏向更加正规的方向发展;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线戏遭受到现代市场的冲击,观众日益减少,剧团人才匮乏、市场萧条。为了了解大众对戏剧类演出的现实与潜在需求,对200名观众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戏剧类文艺演出有一定潜在的市场;手机、网络购票成为大众的主要购票方式。在对合阳提线木偶戏的了解状况调查中发现,有很少人观看过合阳偶戏,观众希望合阳木偶剧团能通过新兴媒介加大对偶戏的传播,更希望剧团可以提升管理,加强创新。基于大众的调查问卷结果,对合阳木偶剧团进行SWOT分析,对其所处的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进行较为全面的剖析。发现提线表演、独特唱腔、偶头雕刻是合阳木偶戏显着的自身优势,但社会的发展使剧团演员流失严重、剧目缺乏创新、宣传渠道狭窄等难题渐渐显露。从外部来看,泉州木偶剧团、台湾无独有偶剧团的加速发展给合阳木偶剧团带来了无限冲击,生态环境的变化也成为阻碍偶戏发展的绊脚石。近年来国家开始注重非遗的保护与继承,颁布了众多相关条例,合阳木偶戏指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致认可,给剧团带来了一线生机。“互联网+”的出现更是让木偶戏走进每一位百姓家,也走上了世界舞台。要使合阳木偶戏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需要对其进行审慎的思考。首先应重新组织剧团领导层结构,加强剧团内部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并且鼓励演员提高学历,加大培训,改变一专多能的现状;其次剧团应以改编经典剧目与打造独特品牌为主要路线,提高剧团的影响力;最后借助互联网及新媒体平台,逐步开发木偶戏市场,扩大传播范围,增强海外传播效应。

王超[5](2020)在《丝绸之路曲子戏的流变与发展 ——以西安、敦煌、昌吉为例》文中指出“丝绸之路”作为连接亚欧大陆的桥梁,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丝绸之路”东段,有一个贯穿我国中西部的戏曲剧种——“曲子戏”。“曲子戏”在陕西省被称为眉户戏。眉户戏俗称“迷胡”、“曲子戏”、“迷糊”、“板凳曲子”、“自乐会”、“念曲子”、“地摊子”等。在甘肃省,“曲子戏”又被称为“弦子腔”、“小曲子”、“地摊子”、“刨土坑”等。流行于全省,因各地方言不同,曲子戏在各地演出中,名称也都各冠以本地地名,如华亭曲子戏、敦煌曲子戏、平凉曲子戏、民勤曲子戏、武都小曲、通渭小曲等。在新疆,“曲子戏”被称为新疆曲子剧俗称“曲子戏”、“小曲子”,是新疆唯一的汉语言地方剧种。无论其名称如何变化,其音乐本体大致相同,各地风俗、语言的差异,使得三地曲子戏各具特色。全文除绪论、结论外,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丝绸之路”与“屯垦之路”以及二者对音乐发展的意义;第二章讲述“丝路曲子戏”的基本概况,主要从陕西西安、甘肃敦煌、新疆昌吉三地作为主要的调查对象;第三章通过总结上述三地曲子戏的艺术特点,比较陕西眉户戏、甘肃曲子戏、新疆曲子剧的异同,回归主题“丝绸之路”上的曲子戏的流变部分;第四章主要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分析如何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各地曲子戏,以及针对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2006年)通过田野调查了解三地曲子戏是如何传承发展的。

杨睿奕[6](2020)在《富平县阿宫腔调查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陕西关中一带作为地方文化优秀的矿产资源区,拥有形式多样的民俗曲艺文化,阿宫腔作为陕西关中的民俗曲艺文化之一,又名“窝工腔”、“遏工腔”或“遏宫腔”,1960年正式更名为“阿宫腔”。历来流传于关中平原的泾阳、三原、耀县、铜川和富平一带,兴起于富平县。并于2006年6月,阿宫腔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中。如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传统地方曲艺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其中阿宫腔面临的威胁尤为突出。作为陕西省地方剧种之一,阿宫腔的发展和存在的方式对其他地方剧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论文以田野调查、实际追踪为基础,运用三重证据法,即文献、文物和田野调查的材料相互参证,从戏曲史学,民俗音乐学等多学科角度出发,对阿宫腔的历史源流、班社艺人、艺术特征、剧本剧目以及剧种的生存现状和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和研究。作为梆子声腔系统之一的阿宫腔,由于受到日渐壮大的秦腔影响,而逐步“秦腔化”。其中,早期皮影的表演形式随着1958年戏曲的创新而发生了变迁,皮影艺术因自身的局限性,在阿宫腔登上大舞台后,逐步退出了阿宫腔的表演。同时,在发展和流布的过程中,由于灾荒,阿宫腔随着流散艺人从礼泉传至富平。后又因为积贫积弱的社会现状所导致的灾荒升级,使得阿宫腔仅留下富平的段天焕一脉进行传承。通过对明清时期和建国前、后阿宫腔的班社艺人进行梳理,使埋藏在历史长河中的班社艺人们重现光彩,也使阿宫腔的艺术特征更加清晰。常与秦腔、碗碗腔以及弦板腔等曲艺文化一起在关中地区流动演出的阿宫腔,因为常有艺人间相互调班的情况,所以产生了与其他戏曲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可能。唱腔上,旦角和小生真假声相结合,吐字用真声、拖腔用假声等等一系列唱法,与碗碗腔同类角色的演唱方式和表现婉转优雅的饶舌唱法十分相似。须生、净角和老旦等角色皆用真声的唱法与秦腔的同类角色相似,都是通过多元、激越的腔调来表达莽莽苍老的气概和慷慨激昂的悲切之情。这些同中有异之处,也让阿宫腔产生了比之秦腔以优雅细腻见长,比之碗碗腔以慷慨激昂为优,虽然风格和韵味独特,情调却十分统一的艺术特征。作为一个地方剧种,阿宫腔三百余本繁多的剧本剧目具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但由于早期艺人间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老艺人一旦谢世,又后继无人的话,剧目基本就会失传。虽然建国后的阿宫腔工作者创作了一批符合时代特色、根植于群众的优秀曲艺作品,但是古老剧目的失传,对于一个有着丰富历史文化价值的曲艺文化来说,是一个重大的缺憾。如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导向下,市场竞争本身对文化产生的冲击导致了地方曲艺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威胁,阿宫腔的传承和保护之路任重而道远。

李俊江[7](2019)在《一枝红杏更夺目——秦腔传统文化的组织传播者董长安》文中研究说明让更多秦腔艺术家走向基层七月的关中大地,热浪滚滚,酷暑难耐。然而,由渭南市人民政府主办,蓝溪集团协办,以西安市秦腔剧院原副院长董长安为主的团队,组织开展的渭南市"邦淇"杯群众秦腔大赛,如火如荼紧张有序地在渭南市区热火朝天地进行着。为保证大赛客观公正,让更多省市秦腔艺术家走向基层,贴近群众,董长安先后多

王东明,何美珍[8](2018)在《拔足飞奔 浴火重生——论西安艺术院团改革进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艺体制改革以来,以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和西安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西安艺术院团不断催生内生发展动力,以稳健的步伐和追赶超越的姿态,在时代的画卷上尽情挥洒,成为西安文化体制改革稳步向好的强健脊梁,成为西安推进文艺繁荣的一道亮丽彩虹。改革开放以来,全国艺术院团的改革从试点开始。北京、重庆、广东、深圳、沈阳、西安、云南丽江等是综合性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市。各试点地区和单位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积极实践、勇于探索,整个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态势很好,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深化艺术院

杨志敏[9](2017)在《黄河流域道情戏研究》文中指出道情戏作为戏曲的一个类别,清初已有剧种形成,是由曲艺道情或皮影道情受当地戏曲、民歌等艺术形式影响,以代言体方式搬上舞台的剧种统称。据统计有八仙戏、蓝关戏、渔鼓戏、太康道情戏、晋北道情戏等20种,分布于山东、河南、安徽、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内蒙古、甘肃等省(自治区)。道情戏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宗教文化与戏曲艺术结合的典型范式,至今仍活跃在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本文在借鉴、吸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广泛系统搜集资料,结合重点剧种的田野调查,深入考察道情戏现状。打破以往以单一剧种或剧团为主的研究局面,将道情戏系统置于全国戏曲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对其发展阶段、班社剧目、音乐舞美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梳理及分析。并从文化地理学、宗教学、社会学以及民族音乐学的角度出发,综合概括黄河流域道情戏的文化品格和审美特征。同时结合当下的“非遗”保护热潮,寻求黄河流域道情戏的生存之道,为传统戏曲的现代化转型提供可资借鉴的途径。

卫倩茹[10](2017)在《秦腔文化景观及其感知与认同研究》文中提出基于文化地理学、秦腔文化景观的研究现状,结合地理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主要采用空间分析、文献梳理、质性研究、访谈调查等方法对秦腔进行文化景观地域特征及其感知与认同研究。文章整体研究内容是将新旧文化地理学的研究热点相结合,开篇即对秦腔文化景观要素进行分析,将秦腔划分为视觉文化要素、听觉文化要素和意象情感要素三大类,秦腔视觉文化要素包括:秦腔表演、服饰、化妆与脸谱和舞台布景四个方面;听觉文化要素包括音乐、剧目两个方面;意象情感要素则指的是秦腔对于秦人所产生的情感意义,寻找秦人对秦腔的情感依恋与文化认同。在分析文化景观的基础上,获取文化消费者主要的感知对象。文章第三章节延续了传统文化地理学研究热点,探讨了秦腔文化的发展过程、戏曲艺术特色等方面形成的环境背景,进而阐述秦腔文化景观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宏观尺度上探讨了秦腔文化的地域分布、文化扩散、文化区、文化生态以及地方剧种间的文化整合等。第四章节则选取新文化地理学视角,基于易俗社、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两家秦腔演艺团体,从文化微空间角度探索文化消费者对秦腔实体空间、文化空间与空间主体的感知与认同,从而构建秦腔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之间形成的文化共同体。

二、西安市青年秦腔艺术团优秀青年演员张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安市青年秦腔艺术团优秀青年演员张涛(论文提纲范文)

(2)新时期豫剧现代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新时期豫剧现代戏发展历程
    第一节 豫剧现代戏发展历程分期
        一、豫剧现代戏发展历史回溯
        二、新时期豫剧现代戏发展历程分期
    第二节 1978年至1984年:豫剧现代戏的发展开拓期
        一、整体风貌
        二、代表作品
    第三节 1985年至1999年:豫剧现代戏的发展活跃期
        一、整体风貌
        二、代表作品
    第四节 2000年至今:豫剧现代戏的发展探索期
        一、整体风貌
        二、代表作品
第二章 新时期豫剧现代戏的继承、发展与突破
    第一节 对豫剧审美品格的继承
        一、在主题内容上对豫剧审美品格的继承
        二、在艺术样式上对豫剧审美品格的继承
        三、在整体风格上对豫剧审美品格的继承
    第二节 表现领域的拓展和延伸
        一、名着改编与名人事迹改编类的豫剧现代戏
        二、在艺术特征上对表现领域的拓展和延伸的回应
        三、跨文化改编的豫剧剧目
    第三节 现代戏创作的突破
        一、豫剧“英模戏”的特殊贡献
        二、“公仆三部曲”的四个维度
        三、其他豫剧“英模戏”的创作突破
    第四节 中原文化底蕴的回归
        一、豫剧现代戏和中原文化
        二、演绎豫剧史和中原地域文化的相关剧目
        三、中原文化背景下相关剧目的舞台创造
第三章 新时期豫剧现代戏的当代价值追求
    第一节 创作团队引领风尚
        一、豫剧现代戏创作团队
        二、创作团队对豫剧现代戏创作的引领作用
    第二节 对现代化与戏曲化的追求(文学、表演、音乐)
        一、文学创作的时代追求
        二、表演语汇的时代追求
        三、音乐设计的时代追求
    第三节 戏曲市场与社会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艺术院校服务社会艺术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以西安音乐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研究
    四、国外研究
    五、研究思路
    六、研究方法
第二章 艺术院校服务社会艺术活动的内涵及途径
    第一节 艺术院校服务社会艺术活动的内涵
        一、艺术院校及社会艺术活动
        二、艺术院校服务社会艺术活动功能及特点
    第二节 艺术院校服务社会艺术活动的理论依据及其途径
        一、艺术院校服务社会艺术活动的理论依据
        二、艺术院校服务社会艺术活动的途径
第三章 西安音乐学院服务社会艺术活动主体与实践途径
    第一节 西安音乐学院服务社会艺术活动的主体
        一、西安音乐学院服务社会功能
        二、西安音乐学院服务社会艺术活动的主体
    第二节 西安音乐学院服务社会艺术活动的主要途径
        一、与企业合作提供社会服务——以铜川矿务局社会艺术活动为例
        二、与政府文化部门合作提供社会服务——以西安音乐学院艺术博物馆为例
        三、与艺术培训机构合作提供社会服务——以西安音乐学院金花艺术培训学校为例
第四章 艺术院校服务社会艺术活动实践的问题及建议
    第一节 艺术院校服务社会艺术活动实践的问题
        一、群众在主动参与社会艺术活动实践与探索的意识薄弱
        二、服务社会艺术实践活动的资源需要进一步丰富
        三、相关政策及资金支持需不断完善
        四、合作过程中管理机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有待加强
        五、艺术院校服务社会艺术活动的目标定位不清
        六、艺术院校合作规模小、合作途径单一
    第二节 优化艺术院校服务社会艺术活动实践的建议
        一、增进艺术院校与社会的相互了解,实现合作共赢局面
        二、突出艺术院校的文化特色,提升社会艺术活动的品质
        三、艺术院校积极参与社会艺术活动的实践与探索,培育艺术文化市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4)合阳提线木偶戏的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理论与方法
2 合阳提线木偶戏历史沿革
    2.1 俑与木偶
    2.2 早期木偶戏
    2.3 唐之木偶戏
    2.4 明清之木偶戏
    2.5 建国后之木偶戏
3 合阳提线木偶戏调查问卷数据评估
    3.1 问卷调查统计样本基本情况
    3.2 观众观看文艺演出习惯评估
    3.3 大众对合阳提线木偶戏了解情况评估
    3.4 大众对合阳提线木偶戏传播情况评估
4 合阳提线木偶戏的SWOT分析
    4.1 优势
        4.1.1 提线表演
        4.1.2 独特唱腔
        4.1.3 偶头制作
        4.1.4 事业编制
    4.2 劣势
        4.2.1 剧目生产缓慢
        4.2.2 舞美缺乏创新
        4.2.3 宣传渠道狭窄
        4.2.4 剧团缺少男性演员
    4.3 机遇
        4.3.1 国家保护非遗计划的实施
        4.3.2 “互联网+”带来的新机遇
        4.3.3 文化产业发展迅速
    4.4 挑战
        4.4.1 生态环境变化导致剧团无法适应时代需求
        4.4.2 国内优秀偶戏剧团生根发芽
5 合阳提线木偶戏创新发展对策与建议
    5.1 树立先进剧团
    5.2 鼓励剧本创新
    5.3 培养专业人才
    5.4 打造独特品牌
    5.5 利用媒体宣传
    5.6 开发整体市场
        5.6.1 木偶戏动漫产业开发
        5.6.2 木偶戏主题公园开发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合阳提线木偶戏传承人肖鹏芳访谈录
    合阳提线木偶戏调查问卷
    图片说明
    硕士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

(5)丝绸之路曲子戏的流变与发展 ——以西安、敦煌、昌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立论依据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
        三、理论意义
        四、实际意义
    第二节 研究述评
        一、陕西眉户戏相关研究
        二、甘肃曲子戏相关研究
        三、新疆曲子戏相关研究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访谈讨论法
        三、田野调查与文献互证法
第一章 丝绸之路与屯垦之路
    第一节 丝绸之路
        一、丝绸之路的基本概述
        二、丝绸之路的历史脉络
        三、丝绸之路的路线分布
        四、丝绸之路对音乐发展的意义
    第二节 屯垦之路
        一、屯垦之路基本概述
        二、屯垦人民主要来源地区
        三、屯垦戍边的发展阶段
        四、屯垦戍边发展的特点
        五、屯垦之路对音乐发展的意义
第二章 丝路曲子戏的基本概况
    第一节 曲子戏在西安
        一、陕西曲子戏的发展概述
        二、西安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三、曲子戏在西安
    第二节 曲子戏在敦煌
        一、甘肃曲子戏的发展概述
        二、敦煌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三、曲子戏在敦煌
    第三节 曲子戏在昌吉回族自治州
        一、新疆的汉语言
        二、新疆曲子戏、新疆曲子、新疆曲子剧、新疆小曲子
        三、新疆曲子戏的发展概述
        四、昌吉回族自治州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五、曲子戏在昌吉回族自治州
第三章 三地曲子戏艺术特点
    第一节 陕西眉户戏
        一、表演形态特征
        二、音乐形态特征
    第二节 甘肃曲子戏
        一、表演形态特征
        二、音乐形态特征
    第三节 新疆曲子剧
        一、表演形态特征
        二、音乐形态特征
    第四节 三地曲子戏对比
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的曲子戏的保护发展现状调查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第二节 现有对曲子戏的保护措施
    第三节 各地曲子戏发展现状
    第四节 曲子戏传承发展之我见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富平县阿宫腔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阿宫腔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阿宫腔剧种考源
    第一节 阿宫腔的起源发展
        一、1959年之前阿宫腔所用戏名
        二、阿宫腔和曲牌体的关系
        三、阿宫腔与秦腔的异同
    第二节 “一戏多样”:阿宫腔表演形式的变迁
        一、1959年之前皮影的表演形式
        二、1959年之后的舞台表演形式
    第三节 阿宫腔的发展和流布
        一、阿宫腔的发源地
        二、灾荒对戏曲传播的影响
    第四节 阿宫腔从皮影到舞台形式的演变过程
第二章 阿宫腔班社艺人
    第一节 阿宫腔班社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班社
        二、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班社(剧团)
    第二节 阿宫腔艺人
        一、新中国成立前代表性艺人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代表性艺人
第三章 阿宫腔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阿宫腔的舞台美术
        一、阿宫腔皮影形态的舞台美术
        二、阿宫腔大舞台形态的舞台美术
    第二节 阿宫腔的音乐特色
        一、阿宫腔皮影时期的音乐特色
        二、阿宫腔大舞台时期的音乐特色
    第三节 阿宫腔的表演艺术
        一、阿宫腔皮影形式的表演艺术
        二、阿宫腔大舞台形式的表演艺术
第四章 阿宫腔的剧本剧目
    第一节 皮影剧目
        一、《猪八戒入洞房》
    第二节 改编移植剧目
        一、《王魁负义》
        二、《青天女巡按》
    第三节 现代剧目
        一、《红梢林》
第五章 阿宫腔的发展现状及建议
    第一节 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第二节 发展可行性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阿宫腔历史剧《青天女巡按》演出稿
    二、阿宫腔折子戏《白蛇传·断桥》剧本
    三、阿宫腔折子戏《白蛇传·游湖》剧本
    四、阿宫腔古典剧《王魁负义》剧本
    五、阿宫腔古典剧《王魁负义》演出服饰
    六、阿宫腔古典剧《王魁负义》曲谱
    七、阿宫腔打击乐《十样景》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拔足飞奔 浴火重生——论西安艺术院团改革进程(论文提纲范文)

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
义无反顾改革攻坚
在改革中紧抓机遇

(9)黄河流域道情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形成及发展历史
    第一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文化地理环境
    第二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空间分布
    第三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形成期
    第四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兴盛期
    第五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衰落期
    第六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复兴期
第二章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班社剧团活动
    第一节 “胶东半岛中心”道情戏班社剧团活动
    第二节 “豫东淮北中心”道情戏班社剧团活动
    第三节 “山陕中心”道情戏班社剧团活动(上)
    第四节 “山陕中心”道情戏班社剧团活动(下)
    第五节 “陇东中心”道情戏班社剧团活动
第三章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剧目
    第一节 道情戏的剧目概况
    第二节 宗教神话剧
    第三节 孝贤劝善剧
    第四节 家庭生活剧
    第五节 社会历史剧
    第六节 现代戏
第四章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音乐体制
    第二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唱词衬字
    第三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帮腔艺术
    第四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乐队乐器(上)
    第五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乐队乐器(下)
    第六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舞台艺术
第五章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艺术品格及功用
    第一节 宗教品格
    第二节 民俗品格
    第三节 乡土品格
    第四节 艺术功用
第六章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传承与保护
    第一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现状
    第二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困境
    第三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传承及保护
结语
附录: 道情戏大事记
附表一: “豫东淮北”中心道情戏班社统计表(清末—1956年左右)
附表二: 太康县道情剧团演职人员表
附表三: 太康道情戏脚色行当表
附表四: 太康道情剧团2012年(1月25—5月5日)演出统计表
附表五: 太康道情剧团2010—2011年演出总收入表
附表六: 太康道情剧团2011年(夏秋冬三季)演出地点、场次、收入统计表
附表七: 太康道情剧团2010年(夏秋冬三季)演出地点、场次、收入统计表
附表八: 太康道情剧团演员代际表
附表九: “山陕中心”道情戏班社活动表(清——1950年左右)
附表十: “山陕中心”班社剧团表(1950-至今)
附表十一: 临县道情剧团演职情况表
附表十二: 陇剧脚色行当表
附表十三: 胡家营业余渔鼓戏剧团的脚色行当
附表十四: 右玉县道情剧团演员基本情况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秦腔文化景观及其感知与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管竹琴弦锣鼓乐,生旦净末大乾坤:秦腔文化景观要素构成
    2.1 听觉文化要素
        2.1.1 音乐
        2.1.2 剧目
    2.2 视觉文化要素
        2.2.1 角色行当
        2.2.2 秦腔表演
        2.2.3 秦腔服饰
        2.2.4 化妆与脸谱
        2.2.5 舞台布景
    2.3 意向情感要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晋代衣冠唐代曲,一方水土一方戏:秦腔文化的地理基础及地域特征
    3.1 秦腔的地理基础
        3.1.1 秦腔文化的自然地理特征
        3.1.2 秦腔文化的人文地理特征
    3.2 秦腔的地域特征
        3.2.1 秦腔流派与分布
        3.2.2 秦腔地域扩散及其影响因素
        3.2.3 秦腔的文化整合
        3.2.4 秦腔的文化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谁为袖手旁观客,我亦逢场作戏人:秦腔感知与认同研究
    4.1 调研方法与样本数据
    4.2 文化消费者对秦腔展演空间的感知与认同
        4.2.1 对剧院实体空间的感知与认同
        4.2.2 对剧院文化空间的感知与认同
        4.2.3 对剧院空间主体的感知与认同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

四、西安市青年秦腔艺术团优秀青年演员张涛(论文参考文献)

  • [1]晋剧在陕北地区的传播与接受研究[D]. 王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2]新时期豫剧现代戏研究[D]. 张凌羽. 中国戏曲学院, 2020(01)
  • [3]艺术院校服务社会艺术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以西安音乐学院为例[D]. 袁安琪. 西安音乐学院, 2020(08)
  • [4]合阳提线木偶戏的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D]. 赵彬彬.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丝绸之路曲子戏的流变与发展 ——以西安、敦煌、昌吉为例[D]. 王超. 新疆艺术学院, 2020(07)
  • [6]富平县阿宫腔调查与研究[D]. 杨睿奕.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一枝红杏更夺目——秦腔传统文化的组织传播者董长安[J]. 李俊江. 金秋, 2019(07)
  • [8]拔足飞奔 浴火重生——论西安艺术院团改革进程[J]. 王东明,何美珍. 新西部, 2018(31)
  • [9]黄河流域道情戏研究[D]. 杨志敏.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10]秦腔文化景观及其感知与认同研究[D]. 卫倩茹. 西北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西安青年秦剧团优秀青年演员张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