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企业及其协同模式

虚拟企业及其协同模式

一、虚拟企业及其协作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杨硕[1](2017)在《基于伴随行为模型的自主机器人软件架构设计和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自主机器人是一类运行在开放环境下,需要与环境进行持续交互,并根据被赋予的任务,在无需人类指导的情况下来自主实施行为的一类机器人。而自主机器人软件则作用于机器人物理及计算系统之上,通过任务规划和决策产生行为序列,与机器人硬件系统进行交互以获取感知输入并驱动效应器执行。由于所处工作环境日趋开放、动态和不确定,自主机器人的行为实施结果往往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实际的实施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从而可能导致自主机器人无法成功完成任务,甚至会对周围环境和自身造成伤害和损失。因此,如何提高自主机器人在开放环境下行为实施的健壮性,使其能够快速感知环境变化并根据行为实施结果进一步调整后续行为,已成为自主机器人软件在开放环境下进行任务规划和决策所面临的重要挑战。同时,由于自主机器人软件的功能复杂和结构复杂,如何提供有效的软件工程技术来支持特殊自主机器人软件的设计和构造已成为软件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基于上述挑战和需求,本文首先以自主机器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在开放环境下自主机器人的特殊行为模式,即任务实现和感知观察之间的伴随关系,抽象和提取出其在开放环境下实施的两种基于不同目的的自主行为,即面向任务实现的任务行为和面向任务感知的观察行为。围绕两种自主行为的交互和协同问题,论文提出了一种伴随式自主机器人行为模型,能够在开放环境下针对任务行为的实施过程进行相应的伴随观察,实现对任务行为实施状态和效果的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可能产生的任务失败情况。这种伴随行为模型能够有效应对开放环境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挑战,提高自主机器人在开放环境下行为实施的健壮性。其次,本文进一步分析开放环境下的自主机器人软件结构和功能的复杂性。伴随行为模型的核心是实现两种不同目的的机器人行为之间的自主、灵活、按需的交互协同,从而使得自主机器人软件的结构和功能更加复杂,因此对于软件的设计和构造方法提出了挑战。论文采用多Agent系统思想来认识和抽象自主机器人软件的体系结构,设计和提出基于多Agent系统的自主机器人软件架构,将自主机器人软件的决策和执行等部件抽象和设计为一组具有不同职责的智能Agent,通过多Agent之间的灵活交互和合作实现伴随行为之间的协作。多Agent自主机器人软件架构从抽象和设计角度能够有效简化此类复杂软件系统的抽象设计和开发过程,降低自主机器人软件的设计复杂度和开发难度。最后,为支持具有上述行为模型和软件架构特点的自主机器人软件的工程化开发,论文设计和开发了一款基于多主体系统的自主机器人软件开发框架AutoRobot,将伴随行为模型和多Agent系统架构物化于框架中作为其核心的多Agent软件开发原型。AutoRobot开发框架为开发人员提供了可重用的软件开发包,对传感器Agent、行为决策Agent和行为执行Agent的基本功能和行为进行封装和抽象。开发人员可以通过重用这些Agent开发接口并编写诸如传感数据处理等功能以产生相应的自主机器人软件代码,从而开发出面向特定应用和需求的自主机器人软件。论文通过开展针对自主机器人服务案例的研究,展示伴随行为模型以及多Agent机器人软件架构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梁彤[2](2010)在《企业协作过程中的博弈行为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随着理论体系的日益完善,博弈论被经济学家们视为经济分析最合适的工具之一。同时,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企业间协作、外包、融资等战略联盟的形式也正在飞速地增长。本文从分析参与协作的各个企业的博弈行为出发,将博弈论用于企业间协作问题的研究,以揭示在企业协作过程中,参与各方采取某种行为的根本原因,以及各方如何采取相应策略,如何进行沟通,并分析这种策略和沟通方式的有效性。主要创新性工作如下:分析给出了两个函数:“劳动力投入—产出函数”和“劳动力成本函数”;在企业之间具有劳务资源互补性的前提下,参与协作的企业双方以各自投入的工作量作为各自的策略,据此建立协作企业之间的非合作博弈模型和合作博弈模型。在非合作情形下,证明了模型Nash均衡的存在性,给出了求解模型Nash均衡的迭代算法,并证明了该迭代算法的收敛性;在合作情形下,给出了达到联盟支付最优的充要条件,给出了达到联盟支付函数最优解的迭代算法,并证明了该迭代算法的收敛性;在企业之间具有劳务资源同质性的前提下,参与协作的企业双方分别以增量收益分配比例和投入的工作量作为各自的策略,据此建立协作企业之间的非合作博弈模型和合作博弈模型。在非合作情形下,证明了模型Nash均衡的存在性,给出了该模型的等价模型,分析了等价模型具有唯一最优解的充分条件,给出了求得该最优解的一维线性搜索算法;在合作情形下,给出了达到联盟支付最优的充要条件,给出了达到联盟支付函数最优解的一维线性搜索算法,并提出了对“超额收益”进行二次分配的“双赢”分配办法。以企业间的融资协作行为为背景,参与融资协作的企业双方分别以增量收益分配比例和投入的资金量作为各自的策略,据此建立协作企业之间的非合作博弈模型和合作博弈模型。在非合作情形下,证明了模型Nash均衡的存在性,给出了该模型的等价模型,证明了等价模型具有唯一最优解,并给出了求得该最优解的一维线性搜索算法;在合作情形下,给出了达到联盟支付最优的充要条件,给出了达到联盟支付函数最优解的一维线性搜索算法,并提出了对“超额收益”进行二次分配的“双赢”分配办法;研究了模糊期望值模型;给出了一个企业融资协作的实例分析。

何荣辉[3](2009)在《不同类型的业务流程管理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企业竞争日益国际化的同时,当今企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由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面临这些挑战,企业在求生存求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发展战略,并行工程、动态联盟、供应链、全面质量管理等新的管理理念不断提出。为了协调这些战略,满足客户及市场的动态需求,企业需要不断调整其业务流程。然而,作为现代企业生产和发展必要条件的信息系统由于其静态性、孤立性等弊病时时困扰着企业的成长。企业渴望一个动态、柔性、开放和集成的信息系统的诞生。业务流程管理也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门学科,专注于企业业务流程的治理,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执行力和灵活性。业务流程管理系统是一种全新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技术,在整合企业的内外部资源的基础上,采用独特的可视化、富有柔性的开发模式,实现了企业流程的管理,创造出了独特的竞争优势。本文将业务流程管理与业务流程管理系统分开论述,使其概念清晰化。业务流程管理仅用来表示流程管理的相关理念和策略,而所有涉及流程管理的相关技术,都归属于业务流程管理系统范畴。本文研究了数据集成技术、消息中间件技术、工作流技术等集成技术。在此基础上,对基于不同集成技术背景的业务流程管理系统进行分类研究,使本文研究范围涵盖所有基于不同技术的业务流程管理系统。本文研究了各种类型的业务流程管理系统的架构体系及其主要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业务流程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本文探析了业务流程管理系统在保险行业中的应用。本文将业务流程管理系统应用于保险行业中,使得保险行业在整合了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增强了对其业务流程的动态性管理、改善了其与客户和分销商的相互了解与沟通,解决了信息孤岛及信息错位等现存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套实施业务流程管理的方法。

董雷[4](2008)在《虚拟物流企业合作关系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物流企业在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中需要满足越来越多样化的客户需求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单个企业已经不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物流企业需要通过与其它市场主体之间的科学分工和密切协作来创造共同与整体优势,把握市场机遇,赢得市场竞争。虚拟物流逐渐成为物流企业开展业务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运作方式。在物流企业进行协作过程中,合作关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虚拟物流企业是否能够成功运作扮演着基础性的支撑角色。论文针对虚拟物流企业及合作关系中的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和详细的研究,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是虚拟物流企业的理论研究部分。首先对虚拟物流企业的内涵进行系统归纳与总结,对虚拟物流企业概念进行分析与界定,在此基础上对虚拟物流企业的特征、分类、生命周期与内部管理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对虚拟物流企业的形成机理从组建目标、基础条件与内在动因进行了研究。其次是虚拟物流企业中合作关系的研究。针对虚拟物流企业中合作关系的特点,对虚拟物流企业中合作关系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对合作关系的发展与演变规律通过建立相关模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再次是虚拟物流企业中合作关系稳定性问题研究。首先对合作关系的不稳定性表现与分类进行分析,对合作关系的稳定性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提出合作关系稳定性的评价模型与评价方法,并对虚拟物流企业合作关系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是推进合作关系稳定的相关机制构建。在分析合作关系稳定性基础上,论文提出虚拟物流企业合作关系协调机制、信任机制和文化融合机制等机制的构建以推进合作关系的稳定,确保虚拟物流企业的成功运作。

史树敏[5](2008)在《基于领域本体的汉语共指消解及相关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共指是自然语言篇章和对话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共指使篇章主题更加突出,表述更加连贯与简洁;但它也给自然语言处理带来了不确定性。共指消解是消除这种指代形式带来的不确定性的过程。随着基于篇章真实文本处理需求的大量涌现,共指消解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成为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旨在围绕汉语共指消解及相关命名实体识别任务,考察领域本体对其提供具体支持的方式与作用,并结合机器学习方法进行验证。本文研究侧重于方法论探索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路线,提出了一套基于领域本体结合机器学习模型的方法,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了一种构建领域本体的TPSU方法,该方法将本体构建分成两个阶段,六个处理层次。在具体生成本体过程中,提出了TMR三模型化准则,有效解决了单一树型上下位结构向多元网状关系结构的过渡问题,通过创建实例,丰富和完善了领域本体的知识结构。上述方法与原则具体直观,可以运用于其他同类本体构建,操作性强。2.构建了一个包含12类核心概念、78种属性特征、13种概念、属性关系、4,392条实例的移动电话领域本体MPO。目前尚无此类本体文库。MPO中大多数核心概念可以直接复用,具有推广和实用价值,有效发挥了本体知识可共享的特性。3.将命名实体分成常规实体和领域实体(DNE)两类。在领域命名实体识别(DNER)中,重点考察了领域本体对汉语命名实体识别的支持方式,提出了一种基于领域本体形式化实例获取词性规则模板的方法,结合统计机器学习模型有效实现了领域命名实体的识别,F值达到92.36%。对比实验也表明上述模板能够有效提高识别准确率且性能稳定,在领域实体边界和特殊形式实体识别中作用明显。4.探讨了领域本体对汉语共指消解的作用,提出了一种基于领域本体获取语义类特征的方法,通过特征的自动标注,获取作为候选先行语的名词短语的语义类特征,结合机器学习方法进行领域命名实体基础上的共指消解处理,F值达到86.49%。实验表明领域语义类特征有效提高了共指消解准确性指标,使F值最终提高了7.36%。5.针对目前汉语零形回指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学和心理学角度的现状,立足于本文现有成果,提出了一种包含三个具有实际操作性算法的汉语零形共指消解模型。在定义的共指片断内部,通过将零形代词先行语识别出来,填补到缺省位置,完成零形共指消解。

张杰,李原,张开富,余剑峰[6](2007)在《基于网格门户的产品异地协同设计平台》文中研究指明为支持动态联盟环境下的产品协同设计过程,提出了基于网格门户的产品异地协同设计平台。该平台以抽象的协同设计概念模型为基础,通过开放式网格服务框架,实现联盟实体应用软件集成与设计资源共享。利用基于任务分解结构与最小成本值的调度策略,进行平台项目任务调度;采用可扩展标记语言与轻量级目录访问协议相结合的方法,实现网格资源的描述与发现;以产品开发与管理过程为导向,展示平台对横向与纵向协同设计模式的支持。最后,研究了平台开发的关键技术,并以某型飞机设计项目为例,验证了平台的功能性。

李伟平[7](2007)在《异构环境下协同设计研究及其在汽车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现代制造业尤其是汽车工业的全球化要求CAD技术朝着异构环境下的协同CAD方向发展。本文并在系统总结现有国内外最新理论成果的基础上,针对该领域中的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地阐述了基于异构的协同CAD系统的基本内涵、体系结构和相关的关键技术,提出利用集中式与复制式各自的优点,建立混合式协同CAD系统,并对异构系统之间基于特征的数据交换方法、数据表达和传输机制、以及消息的路由及处理机制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2.在分析基于特征的商业化CAD系统的基础上,提出基于隐式特征表达的增量式数据交换框架,依此建立了标准特征库,详细讨论了特征元素、特征结构、特征历史以及坐标系的表示方式。为满足车身设计的需要,在归纳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几何的曲面特征的表达方法。3.在特征参数化定义域直接引用B-Rep域中的拓扑实体是以往永久命名方法固有的缺陷。本文提出基于特征解决方案:为特征面建立统一的命名方法,并规定在建模过程中特征面的名字不变;建立拓扑实体与特征面之间的表达关系,在特征参数化定义过程中引用由特征面表达的拓扑面,解决基于特征的协同CAD中拓扑实体永久命名问题;给出提出参考面的概念,用于解决拓扑面、拓扑边分裂和多重交线等问题引起的引用模糊问题。在此基础上,详细讨论了拓扑面、拓扑边匹配的方法。4.在分析已有的复制式协同设计系统并发控制特点和不足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特征各种复杂的关系,给出了协同设计中并发冲突的定义;在研究CAD特征空间关系和依赖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以特征为并发控制的基本单元,设计了复制式结构下协同设计的并发控制模型。根据实际协同设计的需要,设计了与本地CAD系统低耦合的协同功能模块。5.在建立产品数据库方面,首先研究了EXPRESS模式到关系数据库模式的映射方法。重点研究了STEP定义的数据类型向关系数据库映射的规则,包括简单数据类型、命名数据类型、聚数据类型、构造数据类型映射方法,简单、复杂继承关系、引用关系的映射方法。然后,研究了STEP数据库访问接口SDAI的实现技术,针对导航式、存在-依赖式、混合式三种典型的STEP数据访问结构,以产品标识功能单元、物料清单功能单元、产品几何功能单元中的应用对象为例,提出相应的数据访问方法。最后,作为产品数据库的一个应用实例,提出以STEP AP214和AP224应用协议为信息交换和共享的“桥梁”,实现CAD/CAPP/CAM集成的思路,详细探讨了从AP214数据库提取特征信息的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利用VisualC++编程语言和STEP开发工具包ST-Developer进行了系统软件的开发。6.利用CAD软件的VRML接口实现了基于三角曲面模型的设计小组之间的协同观察。首先根据VRML文件给出初始三角曲面的构造方法;在解决多个曲面拼接过程中的顶点相容性问题后,给出了在保证曲面之间达到G1连续的三角B-B曲面构造方法以及网格细分方法,保证能更加真实的反映原始CAD模型的形状。

韩伟[8](2007)在《基于虚拟建设的公共工程代建制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全社会对于公共工程和公共产品的需求增长迅速,如何对公共工程建设实施有效的管理一直是各方重点研究的课题。为了实现公共工程建设管理的专业化,加强公共工程建设管理业务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公共工程的投资效率,我国正在积极推行“代建制”的建设管理模式。但在“代建制”管理模式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集中体现在现有代建企业的核心能力难以适应全过程代建工作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基于虚拟建设的代建制管理模式,通过整合社会资源、组建代建动态联盟的方式,集成联盟伙伴企业的核心能力,以达到在最短的时间内完善代建企业核心能力的目的。经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在研究虚拟组织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针对虚拟建设的组织形态,研究了其敏捷性、实现途径以及技术基础;深入讨论了代建制的概念、服务范围、工作流程以及内容和责任;针对代建制模式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从理论上对基于虚拟建设的代建制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关的理论框架;确定了代建动态联盟伙伴选择的原则和流程,建立了伙伴企业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优化决策方法对动态联盟中的伙伴选择问题进行优化;构建了业主与代建动态联盟之间、代建动态联盟伙伴之间分配关系模型,经过对模型进行分析与研究,提出了业主对代建动态联盟的激励原则和伙伴企业之间分配的原则。为了验证文中的观点,以某市快速路工程的实践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对于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对于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孙家坤[9](2006)在《覆盖件模具网络化制造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覆盖件模具是汽车制造业重要的工艺装备,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模具设计及制造资源,快速生产出高质量的符合客户需求的模具,是我国覆盖件模具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组建网络化制造联盟,进行专业化协作生产,是整合行业资源、发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本文针对我国覆盖件模具企业网络化制造联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产品信息、组织结构、制造资源、业务过程以及项目计划调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在网络化制造联盟中必须实现覆盖件模具产品信息的有效组织与共享。本文以特征为基础,以产品结构(BOM)为核心,采用结构分层与覆盖件模具开发阶段分层相结合的方式描述了覆盖件模具信息,建立了网络化制造系统中的覆盖件模具产品信息模型。研究了覆盖件及其模具之间、构成覆盖件模具的不同零部件之间的产品信息约束网络,通过消息机制,实现了覆盖件模具约束网络的传播,以有效地支持网络化制造联盟中不同协作企业间产品信息的动态共享。 通过组合部门小组(Group)、企业工作组(ETeam)和联盟工作组(ATeam),建立了满足网络化制造要求的柔性组织结构。研究了网络化制造联盟组织结构中的角色权限配置,建立了冲突角色(Conflict Role,CR)表,解决了角色权限分配时的责任互斥问题。引入技术岗位作为成员企业不同部门人员的分组标准,大大降低了人员角色配置的复杂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人员角色配置。根据联盟组织结构,建立了个人工作、项目工作和公共工作逻辑空间,用于管理不同层次组织的信息访问。 将网络化制造联盟中的制造资源分为联盟层、企业层、制造单元层和设备层,根据制造资源对象的属性和状态,构建了面向覆盖件模具网络化制造的层次化多维度制造资源池模型,针对盟主企业的不同协作方式,设计了制造资源层次配置算法,满足了网络化制造联盟盟主企业的需要。 分析了覆盖件模具开发过程的特点,引入活动组件作为业务过程描述的基本要素,并对活动组件与制造资源对象状态的对应转变关系进行了研究。引入连接

周鑫[10](2006)在《多Agent生产协作模型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由于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客户期望的增加,在全球数字经济环境下,企业被迫不断改善自己以适应环境,从而创造更大的客户价值。企业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保持持久的竞争力,一方面要基于自己核心优势与其他企业建立新型协作关系,另一方面也要把传统的刚性层级控制体系转变为基于需求的柔性协作控制体系。所以,不论从外部环境来看,还是从内部环境来看,协作将成为企业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本文以面向敏捷制造的生产协作模型为研究对象,以多Agent技术为系统的实现形式,运用博弈论、遗传算法等方法,对多Agent生产协作框架、多Agent协商模型和多Agent协作计划模型等理论问题及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1.建立基于多Agent的生产协作框架,该框架将面向决策阶段的层次结构和基于协调器的联邦结构有机结合,满足生产协作框架中Agent多层次、多类型和多功能的需求。2.针对合同网协议应用中经常出现的招标范围太大,造成通讯上的浪费、效率不高等情况,提出定点协商与任务招标相结合的两阶段协商模型。在定点协商阶段,提出一种改进的双方叫价拍卖模型,采用基于好感度的协作报价策略来调节交易的报价,从而体现了交易中Agent对于合作的态度,扩大了交易区间,提高了成交效率。最后在仿真实验的基础上分析了一个应用实例。3.描述协作规划及其过程,研究基于活动网络的协作计划模型。针对在满足项目交货期前提下如何协调本单元可控资源和协作不可控资源等问题,采用一种任务管理者自身可以参与竞争的改进合同网协议,扩大了协作计划的优化空间。最后给出协作计划的多目标规划模型,在仿真实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应用实例。4.进一步研究带有时间窗的协作计划模型。在同时考虑协作资源时间窗口约束和本地资源约束的基础上,给出协作计划的多目标规划模型,在仿真实验的基础分析了应用实例。5.研究建立基于Jini的多Agent生产协作系统的集成框架;结合理论研究,初步实现基于多Agent的生产协作系统的原型系统,并介绍系统的主要功能。

二、虚拟企业及其协作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虚拟企业及其协作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伴随行为模型的自主机器人软件架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自主机器人及其软件特点
        1.1.2 自主机器人及其软件所面临挑战
    1.2 拟解决科学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贡献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研究工作介绍
    2.1 自主机器人行为决策模型
        2.1.1 感知-规划-执行模型
        2.1.2 基于行为的反应式模型
        2.1.3 层次式模型
    2.2 自主机器人软件实现技术
        2.2.1 面向对象技术
        2.2.2 基于构件技术
        2.2.3 基于Agent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主机器人伴随行为模型
    3.1 问题描述
    3.2 伴随行为认识与抽象
    3.3 伴随行为关系约束
        3.3.1 因果关系
        3.3.2 时序关系
        3.3.3 语义关系
    3.4 伴随行为及其协作模型
        3.4.1 任务行为模型
        3.4.2 观察行为模型
        3.4.3 伴随行为协作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多Agent系统的自主机器人软件架构
    4.1 问题描述
    4.2 多Agent软件技术特点
    4.3 基于多Agent系统的自主机器人软件架构
    4.4 自主机器人软件模型的形式化规约
        4.4.1 相关概念介绍和定义
        4.4.2 Agent角色行为定义
        4.4.3 不同角色Agent的伴随交互机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utoRobot自主机器人软件开发框架
    5.1 设计考虑
    5.2 框架概述
    5.3 开发支持
    5.4 运行支持
    5.5 工具支持
    5.6 基于框架的案例软件开发方法
        5.6.1 认识:案例需求分析
        5.6.2 抽象:行为主体抽象
        5.6.3 实现:底层控制器设计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案例开发与实验分析
    6.1 案例场景描述
    6.2 案例设计与实现
        6.2.1 案例软件设计
        6.2.2 案例软件实现
    6.3 案例评估与分析
        6.3.1 案例场景设计
        6.3.2 案例演示效果
        6.3.3 案例评估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2)企业协作过程中的博弈行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 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基础知识
    2.1 博弈论基本概念
    2.2 非合作n 人博弈
    2.3 合作n 人博弈
第三章 互补型企业间协作的博弈模型
    3.1 劳动力产出与成本函数
    3.2 互补型企业间协作的非合作博弈模型
    3.3 互补型企业间协作的合作博弈模型
第四章 同质型企业间协作的博弈模型
    4.1 同质型企业间协作的非合作博弈模型
    4.2 同质型企业间协作的合作博弈模型
第五章 企业融资的博弈模型
    5.1 企业融资的非合作博弈模型
    5.2 企业融资的合作博弈模型
    5.3 模糊情形下的模型研究
    5.4 实例分析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与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致谢

(3)不同类型的业务流程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第二章 业务流程管理的相关理论
    2.1 业务流程管理的产生
    2.2 业务流程管理的内涵
        2.2.1 流程的定义
        2.2.2 业务流程管理的定义
    2.3 业务流程管理系统
        2.3.1 业务流程管理系统的定义
        2.3.2 业务流程管理系统的技术构成
    2.4 业务流程管理的本质
第三章 各种集成技术研究
    3.1 基于数据的集成技术
        3.1.1 数据复制
        3.1.2 数据聚合
        3.1.3 面向接口的集成
    3.2 消息中间件技术
        3.2.1 消息中间件概述
        3.2.2 消息中间件体系架构
        3.2.3 异步消息处理模式
        3.2.4 消息中间件在业务流程管理系统的应用
    3.3 工作流技术
        3.3.1 工作流的基本概念
        3.3.2 工作流的模型
        3.3.3 工作流与业务流程管理的关系
第四章 基于不同集成技术的业务流程管理系统研究
    4.1 基于数据集成技术的业务流程管理系统
    4.2 基于应用集成的业务流程管理系统
        4.2.1 消息服务层
        4.2.2 消息代理层
        4.2.3 流程管理层
        4.2.4 业务活动监控
    4.3 基于流程集成的业务流程管理系统
        4.3.1 流程设计器
        4.3.2 流程建模和模拟
        4.3.3 基于流程集成的流程引擎
        4.3.4 集成服务
        4.3.5 流程监控和工作门户
    4.4 理想的业务流程管理系统
        4.4.1 理想的业务流程管理系统架构
        4.4.2 理想的业务流程管理系统的设计环境
        4.4.3 理想的业务流程管理系统的运行环境
第五章 案例分析
    5.1 B公司介绍
    5.2 B公司系统现状分析
        5.2.1 B公司信息系统分析
        5.2.2 B公司软硬件架构分析
    5.3 实施业务流程管理系统的优势分析
        5.3.1 保险行业IT面临的问题
        5.3.2 B公司运营流程与系统现况的问题
    5.4 B公司的业务流程管理系统架构与实施
        5.4.1 业务流程管理系统需求定义
        5.4.2 业务流程管理系统架构蓝图
        5.4.3 业务流程管理系统的生命周期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前景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虚拟物流企业合作关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虚拟物流企业基础研究
        1.3.2 虚拟物流企业中的合作关系问题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第2章 虚拟物流企业的内涵与特性分析
    2.1 虚拟物流企业的内涵
    2.2 虚拟物流企业的特征与分类
    2.3 虚拟物流企业的生命周期
    2.4 虚拟物流企业的耗散结构分析
        2.4.1 耗散结构理论概述
        2.4.2 虚拟物流企业形成耗散结构的条件
        2.4.3 虚拟物流企业中的管理耗散结构与序参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虚拟物流企业的形成机理
    3.1 虚拟物流企业的组建目标
    3.2 虚拟物流企业产生的基础
        3.2.1 虚拟物流企业产生的理论基础
        3.2.2 虚拟物流企业的运行基础
        3.2.3 虚拟物流企业的物质基础
    3.3 虚拟物流企业形成的内在动因分析
        3.3.1 虚拟物流企业形成的动力
        3.3.2 虚拟物流企业的动力机制
        3.3.3 虚拟物流企业的效率边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虚拟物流企业合作关系演变机理
    4.1 企业间合作关系的发展
    4.2 虚拟物流企业合作关系的发展演变
        4.2.1 合作关系的发展模式
        4.2.2 成功运作的虚拟物流企业中合作关系发展
        4.2.3 合作关系与成员企业业务活动相关性分析
    4.3 虚拟物流企业中合作关系的进化博弈分析
        4.3.1 进化博弈理论
        4.3.2 合作关系中对称合作博弈的ESS分析
        4.3.3 合作关系中非对称合作博弈的ESS分析
        4.3.4 合作关系演化影响关键因素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虚拟物流企业中的合作关系稳定性
    5.1 虚拟物流企业合作关系稳定性涵义
    5.2 虚拟物流企业合作关系的不稳定分析
    5.3 虚拟物流企业中的合作关系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5.4 虚拟物流企业合作关系稳定性评价模型构建
        5.4.1 虚拟物流企业合作关系稳定性评价框架模型
        5.4.2 ANP理论与方法
        5.4.3 应用ANP构建合作关系稳定性评价模型
        5.4.4 评价算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虚拟物流企业合作关系中关键问题研究
    6.1 虚拟物流企业合作伙伴利益分配
        6.1.1 利益分配的相关界定
        6.1.2 收益分配问题的博弈分析
        6.1.3 基于贡献的利益分配模型
    6.2 虚拟物流企业中的合作风险
        6.2.1 虚拟物流企业合作风险评价的特性
        6.2.2 虚拟物流企业中的合作风险分析
        6.2.3 基于改进的嫡权模糊综合评判的虚拟物流企业风险评估
        6.2.4 算例分析
    6.3 合作关系中的相互信任度
        6.3.1 信任的相关描述
        6.3.2 直接信任度量
        6.3.3 间接信任度量
        6.3.4 综合信任度量
        6.3.5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推进合作关系稳定的相关机制
    7.1 虚拟物流企业合作关系协调机制
        7.1.1 合作关系协调的特点
        7.1.2 合作关系协调机制的设计原则
        7.1.3 合作关系协调机制的内容
        7.1.4 合作关系协调管理的方法
    7.2 虚拟物流企业信任机制的构建
        7.2.1 信任机制在合作关系中的作用
        7.2.2 合作伙伴建立信任的影响因素
        7.2.3 成员企业间建立信任关系的措施
    7.3 虚拟物流企业文化融合机制
        7.3.1 虚拟物流企业中文化差异与融合特点
        7.3.2 企业文化融合的模式
        7.3.3 虚拟物流企业文化融合的措施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领域本体的汉语共指消解及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述
        1.1.1 指代与共指的含义
        1.1.2 指代与共指的分类
        1.1.3 指代消解与共指消解
    1.2 共指消解研究意义
    1.3 共指消解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基本研究方法及分析
        1.3.3 共指消解技术分析及展望
    1.4 本文研究工作
        1.4.1 主要研究目标
        1.4.2 主要研究成果
    1.5 本文组织
2 本体概述
    2.1 本体基本问题
        2.1.1 本体定义
        2.1.2 本体分类
        2.1.3 本体基本特征
        2.1.4 本体与一般术语的区别
    2.2 领域本体定义及构建
        2.2.1 描述性定义
        2.2.2 形式化定义
        2.2.3 构建原则
    2.3 本体主要技术方法
        2.3.1 本体表示语言
        2.3.2 本体构建工具与开发环境
    2.4 本体研究意义
    2.5 本体研究现状
        2.5.1 国内外研究情况
        2.5.2 国内外重要的本体系统
        2.5.3 基于本体的自然语言处理研究
    2.6 本体研究中存在的困难与总体评价
        2.6.1 构建本体存在的困难
        2.6.2 总体评价
    2.7 本章小结
3 移动电话本体MPO(Mobile Phone Ontology)构建
    3.1 构建意义
    3.2 构建原则
    3.3 构建工具的选择
        3.3.1 使用开发工具的优点
        3.3.2 Protégé简介
    3.4 构建方法
        3.4.1 常见的本体构建方法
        3.4.2 本文采用的方法
    3.5 MPO构建步骤与流程
        3.5.1 命名问题
        3.5.2 分类模型确定
        3.5.3 核心概念确定
        3.5.4 属性概念确定
        3.5.5 特征模型确定
        3.5.6 概念关系模型确定
        3.5.7 属性分面(facets)确定
        3.5.8 实例创建
        3.5.9 领域本体表述形式化
        3.5.10 生成领域本体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领域本体的汉语命名实体识别
    4.1 基本概念
    4.2 相关研究
    4.3 问题形式化描述
    4.4 命名实体识别机器学习算法
        4.4.1 条件随机域定义
        4.4.2 CRFs的参数估计
        4.4.3 CRFs的矩阵描述和计算
        4.4.4 模型训练中的动态规划
    4.5 汉语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4.5.1 命名实体类型
        4.5.2 建模粒度选择
        4.5.3 标注集确定
        4.5.4 语料问题
        4.5.5 评测标准
    4.6 常规命名实体识别
        4.6.1 人名、地名实体识别
        4.6.2 组织机构名实体识别
        4.6.3 实验
    4.7 领域命名实体识别DNER(Domain Named Entity Recognition)
        4.7.1 语料处理
        4.7.2 特征选择
        4.7.3 基于CRFs的DNER
        4.7.4 基于领域本体的词性规则模板生成
        4.7.5 结合规则模板的DNER处理流程
        4.7.6 实验
    4.8 本章小结
5 基于领域本体的汉语共指消解
    5.1 本章研究的问题域
    5.2 共指消解评测算法
        5.2.1 MUC评测算法
        5.2.2 B-CUBE算法
        5.2.3 ACE评测算法
        5.2.4 CEAF评测算法
        5.2.5 评测算法小结
    5.3 汉语共指消解机器学习算法研究
        5.3.1 概述
        5.3.2 决策树算法
    5.4 基于领域本体的共指消解研究
        5.4.1 实验语料的标注问题
        5.4.2 汉语DNE共指消解流程
        5.4.3 名词短语语义类生成
        5.4.4 特征向量生成
        5.4.5 实验
        5.4.6 汉语零型共指问题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结束语
    6.1 全文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基于网格门户的产品异地协同设计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基于网格门户的产品异地协同设计平台
    1.1 异地协同设计的概念与抽象模型
    1.2 平台的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
        (1) 用户访问层
        (2) 网格门户层
        (3) 网格服务层
        (4) 网格资源层
        1.2.1 平台项目任务调度策略
        1.2.2 平台网格资源的描述与发现
    1.3 平台支持的产品协同设计模式
2 系统实现
    2.1 网格服务接口定义与描述
    2.2 基于Portlet的异构系统整合与扩展
    2.3 复杂数据对象的封装与访问
    2.4 应用实例
3 结束语

(7)异构环境下协同设计研究及其在汽车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
        1.2.1.1 CSCW的研究领域
        1.2.2.2 CSCW实施的关键问题
        1.2.2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设计(CSCD)
        1.2.2.1 CSCD的研究领域
        1.2.2.2 协同设计系统的发展演变
        1.2.3 异构环境下产品数据交换
        1.2.3.1 产品模型的发展
        1.2.3.2 产品数据交换格式
    1.3 协同设计在汽车行业的应用现状
    1.4 课题来源
    1.5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汽车协同设计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汽车协同设计系统需求分析
    2.2 汽车协同设计系统协作模型
    2.3 混合式汽车协同设计系统的建立
    2.4 汽车协同设计系统功能模型分析
        2.4.1 传统CAD系统功能模型
        2.4.2 功能模型分析和改进
    2.5 产品数据交换策略
    2.6 基于XML的产品数据传输机制
    2.7 系统通信机制分析
        2.7.1 通信协议的定义
        2.7.2 消息的格式
        2.7.3 消息的路由及处理
    2.8 系统运行实例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隐式特征的产品数据交换
    3.1 常用的产品数据交换方法
    3.2 基于特征的产品数据交换
        3.2.1 特征表达的需求分析
        3.2.2 基于几何的特征表达方法
        3.2.3 基于语义的特征表达方法
    3.3 标准特征库的建立
        3.3.1 基于草图的特征
        3.3.1.1 拉伸特征
        3.3.1.2 扫描特征
        3.3.1.2 旋转特征
        3.3.1.3 混成特征
        3.3.2 成型特征
        3.3.3 操作特征
        3.3.4 自由形状特征
        3.3.5 特征元素的表示
    3.4 特征坐标系的处理
    3.5 特征结构树的表达
    3.6 特征历史树的表达
    3.7 曲面特征表达
        3.7.1 曲面特征分类
        3.7.2 曲面特征定义
        3.7.2.1 Eelco van den Berg方法
        3.7.2.2 Eelco方法
        3.7.2.3 基于几何的曲面特征表达方法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协同设计中特征引用参数辨识
    4.1 特征引用参数一致性问题
    4.2 研究现状
    4.3 算法核心思想和相关定义
        4.3.1 参考类
        4.3.2 操作特征类
        4.3.3 成形特征类
    4.4 面辨识
    4.5 边辨识
    4.6 参数化空间的语义保持
    4.7 系统实现
        4.7.1 Pro/Toolkit开发环境
        4.7.2 UG/Open API开发环境
        4.7.3 CAD模型信息提取
    4.8 拓扑实体辨识应用实例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零部件特征的并发控制研究
    5.1 并发控制问题
    5.2 传统并发冲突控制方法
    5.3 相关定义
    5.4 并发冲突分析
        5.4.1 并发冲突的特点
        5.4.2 特征依赖关系
        5.4.2.1 特征依赖
        5.4.2.2 依赖关系的形式化描述
        5.4.2.3 绝对依赖和相对依赖
        5.4.4 特征空间关系
        5.4.5 特征关系的形式化描述
    5.5 并发冲突判断
        5.5.1 针对同一特征的并发冲突判断
        5.5.2 针对不同特征的并发冲突判断
    5.6 并发控制框架
    5.7 并发控制方法
        5.7.1 并发冲突检测
        5.7.2 并发冲突的解决方案
    5.8 异构环境下零部件协同设计并发控制实例
    5.9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STEP的汽车产品数据库建立
    6.1 STEP简介
    6.2 EXPRESS语言联编方式
    6.3 EXPRESS到关系数据库的映射规则
    6.4 基于SDAI的数据库访问方法
    6.5 应用实例:面向CAD/CAPP/CAM的特征识别技术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基于VMRL的汽车产品三维可视化
    7.1 总体思路
    7.2 G'连续的B-B三角曲面构造
    7.3 三角网格递归细分
    7.4 网格模型的数据结构
    7.5 系统开发
    7.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一 全文总结
    二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致谢

(8)基于虚拟建设的公共工程代建制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论
    1.1 公共工程与公共工程管理
        1.1.1 公共工程概念和特点
        1.1.2 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和分类
        1.1.3 公共工程管理的特殊性
    1.2 国内外公共工程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实践和理论研究现状
        1.2.2 国内实践和理论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内容和创新点
第二章 虚拟组织与虚拟建设
    2.1 虚拟组织的基本概念
        2.1.1 虚拟组织的概念、特点及其优势
        2.1.2 虚拟组织分类及运作机制
        2.1.3 建立虚拟组织的条件
        2.1.4 虚拟组织创新和协调管理
    2.2 虚拟建设——虚拟组织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2.2.1 工程建设业的特点及其对专业化的要求
        2.2.2 虚拟建设的特点和内涵
    2.3 虚拟建设模式的实施基础和技术系统框架
        2.3.1 虚拟建设的实施基础
        2.3.2 虚拟建设的技术系统框架
第三章 基于虚拟建设的代建制管理模式的提出
    3.1 代建制的出现和发展
        3.1.1 代建制产生的背景
        3.1.2 代建制的提出和概念
        3.1.3 代建制管理的服务范围
    3.2 代建制项目管理运作模式
        3.2.1 代建企业进入时间
        3.2.2 代建管理的工作流程
        3.2.3 代建管理的内容与代建企业的责任
        3.2.4 代建制各方的责权关系
    3.3 代建制模式中引入虚拟建设的理论分析
        3.3.1 代建制的理论基础
        3.3.2 代建制模式与其他项目管理模式的区别
        3.3.3 基于虚拟建设的代建制模式的理论分析
第四章 VCPAM 管理模式的组织构建
    4.1 传统工程管理的组织模式分析
        4.1.1 工程管理组织模式的现状
        4.1.2 传统工程管理组织模式的弊端
        4.1.3 代建动态联盟的资源与能力分析
    4.2 VCPAM 模式的组织过程
        4.2.1 VCPAM 模式的组织原则
        4.2.2 VCPAM 模式组织的运行平台
        4.2.3 VCPAM 模式的组织过程
    4.3 代建动态联盟中伙伴企业的选择机制分析
        4.3.1 伙伴企业的选择原则
        4.3.2 核心企业选择伙伴企业的决策过程
        4.3.3 合作伙伴的评价指标体系
        4.3.4 合作伙伴选择的优化决策方法
第五章 VCPAM 管理模式的分配机制
    5.1 VCPAM 管理模式的价值关系层次
        5.1.1 工程项目价值链的模型
        5.1.2 VCPAM 管理模式的经济关系
        5.1.3 两个层面的价值分配关系
    5.2 业主对代建企业(动态联盟)的激励机制
        5.2.1 委托-代理双方的界定
        5.2.2 代建制委托代理模型分析
        5.2.3 代建制中风险管理措施
    5.3 代建动态联盟伙伴之间的利益分配
        5.3.1 联盟伙伴之间的利益分配模式和原则
        5.3.2 联盟企业的收益分配模型
第六章 实证研究
    6.1 项目背景介绍
    6.2 城市快速路工程概况
    6.3 VCPAM 管理模式在快速路工程中的应用
        6.3.1 快速路工程对于代建工作的总体要求
        6.3.2 快速路工程代建动态联盟的组建
        6.3.3 代建合同及代建动态联盟的分配机制
        6.3.4 快速路工程代建工作的效果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的总结
    7.2 本文研究内容的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覆盖件模具网络化制造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网络化制造模式的提出
        1.1.2 网络化制造研究现状及特点
    1.2 我国覆盖件模具行业现状及问题分析
    1.3 覆盖件模具网络化制造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1.3.1 产品信息建模研究现状
        1.3.2 组织建模研究现状
        1.3.3 制造资源建模研究现状
        1.3.4 业务过程建模研究现状
        1.3.5 项目调度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课题研究内容
        1.5.1 课题来源
        1.5.2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覆盖件模具网络化制造系统产品信息建模研究
    2.1 产品信息建模需求分析
    2.2 覆盖件模具产品信息模型
        2.2.1 覆盖件模具产品信息描述架构
        2.2.2 覆盖件模具特征分类
        2.2.3 以BOM为核心的覆盖件模具信息组织
    2.3 覆盖件及其模具之间的约束关系研究
        2.3.1 约束的定义及其类型
        2.3.2 覆盖件及其模具之间的约束关系
    2.4 覆盖件模具的结构约束网络研究
        2.4.1 覆盖件模具零部件之间的约束
        2.4.2 覆盖件模具零部件约束网络的建立
    2.5 基于消息机制的约束传播的实现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覆盖件模具网络化制造组织建模研究
    3.1 网络化制造组织需求
    3.2 网络化制造联盟柔性组织结构的建立
        3.2.1 网络化制造联盟组织结构
        3.2.2 网络化制造联盟组织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3.3 网络化制造联盟组织权限管理研究
        3.3.1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
        3.3.2 角色权限分配研究
        3.3.3 用户角色分配
    3.4 基于组织结构的产品信息分布管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覆盖件模具网络化制造资源建模研究
    4.1 制造资源建模分析
    4.2 制造资源模型架构
    4.3 覆盖件模具网络化制造资源池研究
        4.3.1 制造资源池的建立
        4.3.2 基于状态变化的资源对象行为研究
        4.3.3 制造资源对象能力研究
        4.3.4 制造资源对象之间的关联关系研究
    4.4 制造资源的层次配置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覆盖件模具网络化制造过程建模研究
    5.1 覆盖件模具网络化制造过程建模的概念和方法
    5.2 覆盖件模具制造业务过程分析
    5.3 覆盖件模具网络化制造柔性过程建模
        5.3.1 活动组件的建立
        5.3.2 连接件的建立
        5.3.3 业务子过程的建立
        5.3.4 业务过程模型的定义
        5.3.5 基于 ECA规则的业务过程模型运行控制机制
    5.4 业务过程模型调整研究
        5.4.1 静态调整
        5.4.2 动态调整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覆盖件模具网络化制造中的计划调度研究
    6.1 项目管理和工作流技术在模具行业中的应用
    6.2 网络化制造联盟项目管理的体系架构
    6.3 项目分解结构及其与过程模型之间的映射
        6.3.1 覆盖件模具项目任务分解
        6.3.2 项目任务分解结构与业务过程模型映射研究
    6.4 覆盖件模具网络化开发计划的制定
    6.5 覆盖件模具网络化制造项目调度研究
        6.5.1 覆盖件模具网络化制造调度问题分析
        6.5.2 基于TCPN的任务可调度性分析
        6.5.3 覆盖件模具网络化制造过程中的调度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覆盖件模具网络化制造系统的开发及应用
    7.1 网络化制造系统的特点
    7.2 网络化制造系统的体系结构
    7.3 覆盖件模具网络化制造系统的功能体系
        7.3.1 网络化制造系统的功能结构
        7.3.2 网络化制造系统功能模块介绍
    7.4 应用验证
        7.4.1 覆盖件模具网络化制造系统工作流程
        7.4.2 系统验证
    7.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创新点摘要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奖励及参与项目
致谢

(10)多Agent生产协作模型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敏捷制造
    1.2 生产协作概述
        1.2.1 生产协作的含义
        1.2.2 生产协作研究状况
    1.3 多AGENT 技术在生产协作中的应用研究
        1.3.1 多Agent 技术在生产协作中的应用状况
        1.3.2 多Agent 生产协作研究的关键问题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本文研究的意义
        1.4.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基于多AGENT 生产协作框架研究
    2.1 多AGENT 技术及其应用特点
        2.1.1 Agent 的概念
        2.1.2 多Agent 系统应用特点
    2.2 多AGENT 系统组织结构
    2.3 基于多AGENT 的生产协作框架
        2.3.1 生产协作框架结构
        2.3.2 生产协作框架特点
    2.4 生产协作框架中AGENT 结构与描述
        2.4.1 Agent 结构
        2.4.2 Agent 描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双方叫价拍卖的任务报价策略研究
    3.1 生产协作中两阶段协商模型
        3.1.1 合同网协议
        3.1.2 两阶段协商模型
    3.2 双方叫价拍卖模型
        3.2.1 模型描述
        3.2.2 交易分析
    3.3 基于好感度的协作报价策略
    3.4 算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资源受限活动网络的协作计划模型研究
    4.1 协作规划及其过程
    4.2 资源受限活动网络的集成计划调度模型
    4.3 协作计划的规划模型
        4.3.1 基于扩展合同网的协作计划模型
        4.3.2 模型描述
        4.3.3 规划模型的算法设计
        4.3.4 算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有时间窗口约束的协作计划模型研究
    5.1 有时间窗口约束的协作计划
    5.2 规划模型的遗传算法
        5.2.1 染色体编码与解码
        5.2.2 种群的初始化
        5.2.3 适应度函数和选择机制
        5.2.4 交叉与变异
    5.3 算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产协作管理系统的实现
    6.1 JINI 技术
        6.1.1 Jini 基本概念
        6.1.2 Jini 的结构
    6.2 生产协作管理系统的实现
        6.2.1 基于Jini 的系统集成框架
        6.2.2 Agent 组件的实现
    6.3 HX-PCMS 原型系统
        6.3.1 系统运行环境
        6.3.2 系统主要功能及运行示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四、虚拟企业及其协作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伴随行为模型的自主机器人软件架构设计和实现[D]. 杨硕.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2]企业协作过程中的博弈行为分析[D]. 梁彤. 天津大学, 2010(07)
  • [3]不同类型的业务流程管理系统研究[D]. 何荣辉. 江苏大学, 2009(10)
  • [4]虚拟物流企业合作关系问题研究[D]. 董雷.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8)
  • [5]基于领域本体的汉语共指消解及相关技术研究[D]. 史树敏. 南京理工大学, 2008(12)
  • [6]基于网格门户的产品异地协同设计平台[J]. 张杰,李原,张开富,余剑峰.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07(12)
  • [7]异构环境下协同设计研究及其在汽车产品设计中的应用[D]. 李伟平. 湖南大学, 2007(05)
  • [8]基于虚拟建设的公共工程代建制管理模式研究[D]. 韩伟. 天津大学, 2007(04)
  • [9]覆盖件模具网络化制造系统的研究[D]. 孙家坤. 山东大学, 2006(12)
  • [10]多Agent生产协作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 周鑫. 扬州大学, 2006(03)

标签:;  ;  ;  ;  ;  

虚拟企业及其协同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