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企业的物流系统 IT 解决方案

面向企业的物流系统 IT 解决方案

一、面向企业——物流系统的IT解决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2021)在《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数字辽宁发展规划(2.0版)的通知》文中认为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辽政办发[2021]25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数字辽宁发展规划(2.0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10月15日(此件公开发布)前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坚定不移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为全面推进数字化发展指明了方向。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将建设数字辽宁作为落实数字中国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编制实施《数字辽宁发展规划(1.0版)》。

李鸿超[2](2021)在《面向城市末端共同配送的电动物流车路径—定价博弈联合决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邮政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下,城市末端配送绿色化、平台化、智慧化成为快递企业重要发展方向。同时,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出了各式各样的共享经济,共同配送成为快递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其内涵在于通过整合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时减少环境污染。然而,共同配送企业在实际运营中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比如:共同配送模式的选择、共同配送背景下电动车路径规划、共同配送下的定价博弈、以及电动车路径-定价博弈联合决策。因此本文基于上述市场环境,聚焦于城市末端共同配送环境,对电动物流车路径-定价博弈联合决策进行深入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从降低配送成本和减少污染的角度出发,研究电动车使用特性,根据电动车的使用特性,设计了成本导向+里程焦虑的综合充电策略;考虑到进行共同配送后存在多个共配中心的情况,基于客户优先级差别,并引入多车型、时间窗等影响因素,建立了最小化配送成本+惩罚成本的电动车配送路径规划模型。同时,针对大规模问题的求解需求,设计了考虑工作量平衡的“聚类+大邻域搜索”二阶段算法,设计了需求点和客户点的邻域搜索结构,提高路径搜索的范围,可高效求解模型。最后,通过实例分析了模型可行性和算法的求解效果。其次,从共同配送的模式出发,以包含一个快递企业和一个合作企业的共配联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下的定价博弈模型。针对分散决策情景,考虑了固定支付模式、按件支付模式、收益共享模式、技术水平补偿模式、收益共享与成本共担模式五种不同的利润分配方法。在构建博弈模型时,考虑了快递员提成比例、同行竞争、技术水平对需求和成本的影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给出了快递企业和合作企业的最佳决策。研究结果表明:收益共享与成本共担模式能使联盟获得最佳利润,实现帕累托改进,并且能更灵活地调节利润分配比例。最后,通过求解实例,分析在不同模式下联盟的技术水平、价格、利润变化,验证了命题的准确性。最后,在电动车路径规划问题与定价博弈问题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电动车路径-定价博弈联合决策的单层、双层规划模型。在大规模问题下,为单层规划模型设计了遗传算法和二阶段算法,分别搜索最优价格和最优路径,以达到联合决策的目的,同时,单层规划模型能针对不同区域进行定价。双层规划模型可以更好地划分联盟内部的成本。最后,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两种规划模型的可行性和优缺点。

陈玲[3](2021)在《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以河源理工学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大势所趋,中国物流业迅速崛起,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物流教育尤其是物流职业教育受到广泛的关注。目前,职业教育为物流行业提供了大量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在物流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物流人才培养与物流行业人才需求不相匹配的现实,产生了物流人才需求与物流人才教育之间的供需矛盾。因此,提升物流人才培养质量,为行业提供符合要求的人才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其中培养符合物流行业企业需要的人才的根本是课程体系。本论文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大环境下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广东省河源市中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现状调研。主要是结合当地物流行业发展情况,对当地三所院校的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训室建设、校企合作、教学内容和教学保障等方面进行调研,发现河源理工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提出解决途径;第三部分为中职物流专业人才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分析。主要对来自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部门的企业专家就面向中职物流毕业生提供的岗位、岗位工作内容进行调研,以能力为本位,结合学生生源及就业需求,得出当地企业对中职物流人才的岗位职业能力需求情况;第四部分为课程体系优化研究部分。主要是围绕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职业能力对应课程矩阵搭建课程体系,代表性工作任务创设学习任务,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行动导向教学,探索过程性和总结性的教学评价,完善配套的保障条件;第五部分为课程体系优化论证。主要是邀请专家进行课程体系优化论证,并在试行过程中观察企业参与、教师教研和学生学习的情况;第六部分为总结与展望。本论文以河源理工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出发,通过深入调研梳理物流专业学生面向的就业岗位、岗位工作任务,归纳代表性工作任务和提炼岗位职业能力需求,遵循学生发展需要,面向就业,配套优化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物流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毕筱雪[4](2021)在《云制造环境下资源建模及优化配置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全球制造业朝着智能化、服务化、定制化方向转型升级。近年来,推进网络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先进制造模式研究成为学术界与产业界研究的热点。云制造作为一种面向服务的网络化制造模式应运而生。云制造是云计算理念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与发展,体现了“分散资源集中使用”和“集中资源分散服务”的思想,通过对分布式的制造资源进行集中的管理与运营,实现制造资源的高效共享与合理利用,为用户提供可随时获取、按需配置且优质廉价的制造服务。云制造的核心思想是“制造即服务”,通过虚拟化、服务化方法将制造资源及制造能力封装为云服务,并通过服务匹配、服务优化选择等关键技术,实现企业间制造资源的高效共享与协同制造。论文在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云制造模式下,制造资源的异构性与分布性特征、服务需求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特征及云制造平台的动态性与稳定性特征,对云制造平台中制造资源的服务化封装、匹配与选择、动态调整问题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面向中小企业的云制造体系结构,分析面向中小企业的云制造典型特征及运行模式,提出云制造服务平台中云服务注册、获取、管理的流程与功能需求。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多Agent的云制造平台功能架构,并对功能架构中所涉及的各Agent类型及相互之间的交互方式进行分析,在分析各功能模块实现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云制造关键技术体系。(2)针对云制造环境下制造资源多样性、异构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语义的云制造资源建模与服务化封装方法。首先,根据制造资源的共性与服务化封装的需求,构建云制造资源形式化描述模型,将制造资源抽象描述为制造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采用本体建模技术构建基于语义的云服务结构模型,通过对制造资源相关的概念、属性、公理、规则进行规范化描述,解决制造资源描述过程中的语义异构问题。最后,通过制造资源实例化方法将云服务结构模型转化为云服务描述模型,实现制造资源的服务化封装,并以某VMC-2100B立式加工中心为例,描述制造资源的服务化封装与注册方法。(3)针对云制造环境下服务需求与制造云服务的功能匹配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语义的制造云服务匹配与组合方法。针对单一云服务的匹配需求,提出一种基于语义的制造云服务搜索与匹配方法,基于云服务结构模型计算服务需求与云服务的语义相似度;针对组合云服务的匹配需求,提出一种基于任务相关度的任务需求分解与组合服务匹配方法。首先,运用分层任务网络(Hierarchical Task Network,HTN),将任务需求分解为一组具有约束关系的原子任务。然后,根据任务单元设计原则,提出一种基于任务相关度的原子任务重组方法,将原子任务重组为一组任务单元,在重组过程中采用基于语义的制造云服务搜索与匹配方法为各任务单元匹配满足功能需求的候选云服务,有效解决了任务需求分解与组合云服务匹配过程脱节的问题。最后,以某轴类零件加工的任务需求为例,验证所提云服务匹配与组合方法的有效性。(4)针对云制造环境下云服务组合优化选择(Service Composition and Optimal Selection,SCOS)过程中,多个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 S)评价指标的权衡优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第三代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III,NSGA-III)的偏好多目标优化算法,并首次使用偏好多目标优化算法求解SCOS问题。提出一种K层偏好参考点生成方法,改进原始算法中参考点的生成策略,并相应的提出一种适应度值计算方法和环境选择策略,将用户偏好通过参考点融入到寻优过程中,引导算法搜索用户感兴趣的部分帕累托前沿,以增加种群个体的选择压力,提升算法的效率与收敛性。采用模因演算法改进算法的后代生成策略,解决原始算法局部搜索能力不足的问题。最后,通过对比实验,验证所提算法的有效性与高效性,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能够根据用户偏好权重搜索到一组具有良好收敛性和多样性的云服务组合优化配置方案。(5)针对云制造环境下异常云服务节点的动态调整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Agent的云制造服务异常处理框架,并为任务Agent设计一种云服务异常自适应调整模型。基于上述模型,提出一种云服务异常自适应调整算法。首先,根据云制造环境的特点,建立基于稳定性和Qo S指标的目标函数。然后,采用蜜源编码策略,蜜源邻域搜索策略和蜜源适应度值计算策略改进人工蜂群算法(Artificial Bee Colony Algorithm,ABC),并将改进算法应用于上述目标函数的求解中。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高效的实现异常云服务的动态调整,维护云制造平台的稳定性。

蔡世远[5](2021)在《面向突发事件的地区应急物流中心选址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管理系统要发挥作用,物流支撑是关键。应急物流中心是应急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理选址能够有效降低综合救援成本,减少资源占用率,对应急救援效率的提高、应急管理系统的优化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根据应急物流的特点介绍了应急物流中心的定义、组成部分及其优势,以湖北省为例,分析了该省当前各类突发事件与应急管理体系的现状,论证了在湖北省建设应急物流中心的必要性。但湖北省应急物流中心地理位置的确定需要考虑诸多影响因素,因此,该选址问题必须经过系统的研究与分析。文章通过两个阶段研究地区应急物流中心选址问题,第一个阶段从应急物流能力和应急需求两个方向确定了16个可以量化的评价指标,构建起地区应急物流能力与应急需求评价体系,建立熵权-综合评价模型对湖北省17个地区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湖北省各地区应急需求差异较大,应急物流能力发展水平层次不齐,均衡性差,优势资源聚集明显。随后将该省各地区的综合评价指数采用Ward法分为四类,选择综合评价指数较高的前三类地区作为应急物流中心备选地址,剩下第四类地区予以淘汰,得到了初步的选址方案。在第二个阶段构建了带容量及时间窗约束的选址-分配模型,每个应急物流中心都有最大储备量限制,每个受灾需求点都有救援时间要求和不同的权重,需要在满足上述约束的前提下使应急物流中心至各受灾需求点的权重距离最少,以此反映应急救援效率。其中备选应急物流中心为第一阶段前三类地区范围内的节点,受灾需求点为全省82个市(县)节点。获取各地的数据后设计出对应的遗传算法,通过多次实验确定了遗传算法的种群规模与最大迭代次数。各项参数确定后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到了一个较理想结果:湖北省应急物流中心应选址在武汉、黄冈、孝感、荆州、宜昌、襄阳、十堰、恩施八个地区内。结果表明与现有规划方案相比,该选址-分配方案目标函数值更低,能使应急物流中心的救援效率更高。文章设计的方法和模型能为地区物流中心的选址问题提供可行、易操作的方法。

刘士韬[6](2021)在《曹妃甸实业港务公司物流信息化系统设计》文中认为唐山市曹妃甸港区前缘地带已建成的25万吨级矿石码头,将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曹妃甸实业港务公司物流信息化系统处于开放开发重要环节,促进开放开发过程肩负重要的责任。目前,曹妃甸实业港务公司内部管理信息化还没有完成,还没有完整的关于港口物流信息平台的设立,外部业务信息化有待开发,物流信息化几乎没起步,资源浪费严重,缺乏信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调与统一的物流信息交换系统,极大地阻碍了港口经济的发展。通过物流信息系统理论,分析曹妃甸实业港务公司业务现状,阐述曹妃甸实业港务公司的业务需求特征,进行了曹妃甸实业港务公司物流信息系统的功能及性能分析,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以ASP技术为基础,通过与C/S相比,开发了基于B/S架构的曹妃甸实业港务公司物流信息系统,针对堆场管理、客户管理模块和信息管理模块等常用模块进行了测试。通过系统的设计取得了一定效果,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系统加强了各部门的关系,提高了工作效率。根据曹妃甸实业港务公司物流信息化系统测试及运行情况,提高信息的处理能力和数据的准备性,对经济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提高曹妃甸实业港务公司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基础。

宋罗娜[7](2021)在《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产业生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给电信运营商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诸多挑战。随着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传统业务持续下降和产业上下游界限日渐模糊,电信运营商在产业价值链的优势地位,面临被管道化和低价值化的威胁。互联网OTT业务冲击、用户新增规模有限以及新兴市场进入壁垒高等现状,迫使电信运营商重新思考在产业生态系统中生存与发展策略。同时能源消耗与气候问题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战略,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战略对电信运营商服务能力提出新要求。电信运营商必须进一步提升绿色创新能力、网络连接能力、平台与应用服务能力,推动自身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创新和服务能力优化是电信运营商在产业生态中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手段之一,互联网时代下电信运营商如何进行创新和能力提升,以满足用户日益丰富的信息技术服务需求,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一现实问题,正处于探索之中。本文针对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产业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电信运营商绿色技术创新行为研究基于产业协同和绿色创新文献研究,明确电信运营商之间的市场竞争及电信运营商与设备制造商之间共生关系,结合电信企业及其服务产品特征,构建了一种电信运营商绿色技术创新双层博弈模型,包括生态位重叠竞争角度的演化博弈模型,生态位互补合作角度的讨价还价博弈模型,为电信运营商在网络基础服务和平台应用创新业务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2)运营商网络可持续发展框架与评估研究面向电信运营商未来网络架构与服务需求,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生态和谐、循环经济和可持续社会为目标,从系统、技术、设备和能源等层面分析未来信息通信网络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提出了一种电信运营商网络可持续发展框架与评估体系,包括具有多方位可持续特征的未来网络框架,网络性能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为电信运营商网络基础服务绿色发展提供参考。(3)运营商垂直生态技术赋能研究分析了物联网与区块链等技术在传统产业供应链中的应用情况,识别技术方案设计的关键因素并对技术性能指标进行仿真,扩展了现有指标体系,提出了电信运营商垂直生态下的创新业务模式,构建了以电信运营商、传统企业和政府为代表的三方博弈模型,就区块链等技术在供应链中的采用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各方互动策略。为电信运营商在平台服务等创新业务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4)运营商垂直生态解决方案研究分析了电信运营商在供应链溯源管理方面的项目,针对电信运营商在农业场景下的业务发展现状,设计了一种电信运营商在垂直生态中的创新业务解决方案。基于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技术,结合供应链可持续发展需求,构建了一种区块链的双链结构,包括记录交易数据的主链和记录物联网数据的子链,并在不同模拟场景中验证结构性能,为电信运营商提升创新业务服务能力提供参考。

邓硕哲[8](2021)在《面向密集库的自动化仓储工作流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在电商飞速发展和货物贸易迅速繁荣的大背景下,密集库仓储由于存储密度大、占地面积小等特点得到了广泛应用。自动化密集库仓储具有密度大、仓储设备多、仓储设备异构、仓储作业流程长、仓储作业流程复杂、可视化程度低等特点。如何解决仓储作业高效有序、设备资源协同高效的使用、高并发多作业环境下作业之间能互不干扰等难题,更便捷、更高效地实时监测作业与控制作业,对自动化密集库管控系统的网络化和可视化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针对自动化密集库仓储作业中的一系列问题,基于工作流技术能在工作流程中,将工作根据规则与业务逻辑在计算机中以恰当模型进行表达与计算,可多目标参与文档、信息、任务传递的技术条件,本文提出将仓储作业与工作流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仓储作业监控难题。开展仓储工作流技术分析,研究仓储工作流运行机制,设计仓储工作流控制算法,实现仓储作业流程可视化监控,对推进数字化与网络化仓储技术研究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面向自动化密集库的仓储工作流分析与设计针对自动化密集库仓储设备多且设备异构明显、仓储作业流程长且复杂、仓储作业需要满足高并发等作业需求问题,开展仓储管控系统需求分析。根据实际密集库作业环境和作业流程分析,提出面向密集仓储管控的工作流问题及其难点。明晰工作流技术原理,结合仓储设备作业特点,并基于仓储工作流组件模型设计了出入库工作流。为解决仓储作业过程中数据存储与访问问题,建立仓储数据库实体关系模型,基于对象关系映射建立仓储工作流对象模型。(2)设计了支持仓储设备协同作业的工作流算法针对仓储作业流程长且复杂,流程执行需要多设备协同的情况,为更好的管控仓储工作流程,设计仓储作业的串行、并行作业调度算法,管理仓储作业中的活动队列,使仓储作业协调有序进行。并设计出入库作业启动算法,用于作业任务的快速捕获和触发。提出通过建立仓储资源分配表结构、资源竞用的锁机制、动态的资源分配算法,使得仓储资源在作业执行中有序使用。(3)进行了基于服务的仓储作业流程可视化技术实现为提升仓储作业的可操作性,提高仓储作业的可视化和远程监控的能力,使用HTML/CSS/JS/SVG等WEB前端技术建立仓储设备监控的可视化操作网页、仓储作业日志、仓储作业场景监控界面、仓储作业进度表等。使用Signal R技术,向仓储监控WEB终端实时推送作业状态数据,保证数据信息的实时性。基于面向服务的方法,设计工作流驱动的仓储作业微服务,为出入库作业提供需求订阅与状态实时推送,解决仓储作业过程的日志跟踪、进度显示、场景监控问题。综上,以企业提供的自动化密集库仓库环境为试验平台,开发管控系统的各项服务。企业现场应用测试表明,课题研发的仓储工作流技术达到预期目标,为支持协同、高效的自动化仓储管控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基础。

闫晓燕[9](2021)在《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和云南参与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以及国际分工的驱动,次区域合作蓬勃兴起,次区域合作理论也成为地理学、政治学和经济学领域的新交叉方向和研究热点。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强化次区域合作成为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战略选择。亚洲开发银行牵头建立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以下简称“GMS合作”)机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趋近于资源分配的“帕累托最优”;从经济贸易、基建水平、能源保障、非传统安全、民族团结、科教文卫事业等领域合作看,与澜湄次区域主体需求错配,趋近于一种非合作博弈的“纳什均衡”。次区域合作的层次、范围、规模和水平迫切需要实现提升。中国倡导建立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以下简称“澜湄合作”),可以看做是是次区域合作的提质升级版。自成立以来,澜湄合作进展良好,成效显着。作为一个崭新的合作机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先行先试的典型引领方面,在中国塑造良好国际形象、着力促进周边外交方面,显现出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世界政治经济的热点地区,澜湄次区域不可避免地受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影响和冲击。在次区域合作过程中,由于地缘重要性、民族宗教复杂、国家实力悬殊、民粹主义盛行、发展理念差异、深度贫困及大国博弈的影响等,导致次区域各国一边互动活动增多、程度增强,不断获取澜湄合作的利益;一边又出于各方面考量主动或被动地做出不同的决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次区域合作的发展进程。在我国参与澜湄次区域合作进程中,除国家层面主导和助推之外,地方政府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云南省,地处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结合部,与流域内各国地缘区位临近、地域文化相通、边贸合作历史悠久、互联互通无缝衔接,具有先天地缘优势;而且作为次国家行为体,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云南主动融入、积极参与澜湄合作,致力于实现“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和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参与次区域合作的积极性较高、能动性较强。鉴于次国家行为体融入次区域府际关系治理对于促进此区域合作具有现实意义和正外部性效应,通过次级政府府际合作和府际关系治理,不仅可以解决国家主体的功能不足或机制不畅问题,还能够实现地方政府自身发展利益,激活内生动力,借助外部推力,坚持重点带动、整体推进,对于拓展次级政府发展空间,推动次区域合作的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论文以澜湄合作为研究背景,围绕次区域合作过程中的府际关系治理这一研究主题,以云南省参与澜湄合作的路径为实证内容,借助次区域合作理论、府际关系治理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地缘经济外部性理论和演化博弈理论等,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假设分析法、因子模型构建法、演化博弈分析等方法,通过分析澜湄合作的外部环境(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大国战略博弈日趋激烈、全球治理体系需要变革与发展、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风险交织)、次区域的现实情况(外交取向选边站驱稳、发展梯度倒逼合作力度驱强、经贸合作向多领域拓宽、制定主张地缘战略趋同),从微观机理、中观区域和宏观政策三个维度,对微观主体利益决策特征、博弈过程和驱动机理进行分析,厘清次区域主体利益诉求和决策特征,构建了一个次区域合作中府际关系治理驱动机制的微观机理分析框架—(APT—R)因子模型,并进行了多情境府际合作关系的模拟和验证,比较分析了三种策略扰动下的府际关系演化过程与机制运行效果,揭示府际合作实现的驱动机制与实现过程,从府际关系、策略扰动者利益承诺和策略随动者利益诉求三个方面揭示了驱动因素与驱动过程,表明了多主体、多领域、多层级的合作框架是澜湄机制的独特优势,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次区域合作研究的框架和方法论。为次区域合作中的府际治理的多主体磋商、多利益导向、多层级合作提供理论支撑。本文聚焦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等实践热点问题,以次区域经济地域分工新趋势和不同阶段主体利益诉求变化为线索,通过分析阐述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成效与利益契合度;澜湄合作成效与利益契合度;云南融入澜湄合作机制的必要性与路径选择,提出了如下观点:一是逆全球化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下,湄公河流域国家发展诉求由外向型经济向多领域合作共赢转变;二是澜湄合作机制契合了这一府际合作需求变化,强调多边网络化合作、多领域共建共享和命运共同体等合作理念与机制,是次区域合作的更高版本;三是中国作为大国,推进澜湄合作中不可避免的受到地缘博弈阻力,而云南在区位、文化、基础方面具有消除合作阻力的先天优势,因此得出“畅澜湄机制必先强云南功能”的结论,也为强化云南建设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功能,提出了路径设计与对策建议。在实际运用层面,对“黄金四角”府际合作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实施“黄金四角”府际合作,有助于将府际关系“问题区”向府际合作“试验区”转型。对于云南省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强化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功能,提出了路径设计与对策建议,对于云南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助推国家推进澜湄合作的进程具有一定的参考性。论文在理论分析框架、研究视角拓展、模型机制构建等方面的创新如下。一是将云南融入澜湄合作这一实践问题纳入框架进行分析,并建立次区域合作的演化博弈模型,比较分析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和澜湄合作机制两种情境下的演化博弈过程与合作驱动机制,模拟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澜湄合作和云南融入澜湄合作三种情境的演化过程,从驱动机制、情景模拟的微观层面论证得出“畅澜湄机制必先强云南功能”、“次区域府际治理需要的多主体磋商、多利益导向、多层级合作”的结论。二是将府际关系治理纳入次区域合作的研究中,是次区域合作研究的视角拓展。构建次区域府际关系治理的分析框架,丰富并拓展了传统国家内部次级政府合作研究。梳理了云南参与湄公河流域区域合作的历史进程、作用瓶颈和强化辐射功能的对策,验证次区域府际关系研究框架的可行性和云南开展次级政府府际合作的路径,为拓展云南参与的路径,强化云南辐射功能提供对策建议与科学机制支撑。三是构建APT—R因子模型。通过分析演化,强化“云南功能”在中国与湄公河流域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对云南辐射功能的强化赋权、拓展路径、参与领域进行了政策框架构建,针对服务国家推进“命运共同体”需求和云南功能短板的供需矛盾,提出拓展云南参与路径的5大领域和增强云南功能的5点建议,充分发挥云南区位优势和开放功能,服务“一带一路”和澜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使云南省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

刘宁[10](2021)在《面向智能互联时代的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正在经历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根本改变,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及我国均已将创新驱动、提质增效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近年来,随着一大批创新型企业的兴起(如苹果、小米、海尔、特斯拉等),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技术能力和市场能力构成了经典创新耦合模型的基础,但除此之外,还存在第三种创新驱动模式——设计驱动型升级。自2000年起,众多国家制定了国家层面的设计政策与发展体系,其中,不乏将设计产业政策作为国家战略选择与政策制定的关键部分。因此,在此时代背景下,工业设计如何演变和进化,以及我国未来5-10年,工业设计相关国家战略的前瞻探析和实施路径的科学选择是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案例研究、溯因研究、系统分析等方法,从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设计学等多方面、多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章首先分析了国际国内工业设计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总结了我国工业设计正在发生的三方面深刻变化,即创新属性、创新关系、创新业态。由此,提出了在我国传统设计服务向设计产业转变和升级这一重要论点。进而,明确界定了工业设计产业的概念、特征,并基于发展社会学、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范式与范式转变的机会窗口、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等,通过钻石模型、SWOT分析,结合阿里巴巴、小米、方太等实际案例,解析了如何推动设计服务向设计产业转变,以及如何构建我国工业设计发展的新阶段,即在智能互联为产业发展趋势的背景下,着力构建设计创新力的新属性、创新驱动力的新生态、社会发展力的新关系、国际影响力的新姿态等战略。最后,具体规划了战略实施路径,其一,建设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包含创建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建设工业设计产业互联网平台两个部分。其二,产出工业设计标志性成果,包括成立并发展世界设计产业组织、持续举办世界工业设计大会、继续举办国家工业设计奖等。其三,开展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工程,包括建设设计开放大学、实施工业设计领军人才计划、开展设计人才能力素质评价等。其四,提升工业设计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包括实施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实施设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计划两个部分。本次研究遍览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分析总结全球20多年工业设计发展历程,紧扣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时代浪潮,并基于产业发展理论,提出我国未来工业设计的发展战略及实施路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应用价值。

二、面向企业——物流系统的IT解决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向企业——物流系统的IT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2)面向城市末端共同配送的电动物流车路径—定价博弈联合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城市末端共同配送
        1.3.2 电动车路径规划
        1.3.3 城市末端共同配送下的定价博弈与利益分配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4 研究结构和创新点
        1.4.1 研究结构
        1.4.2 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共同配送与电动车路径规划相关理论
    2.1 城市末端共同配送
        2.1.1 城市末端共同配送内涵
        2.1.2 共同配送发展背景
        2.1.3 共同配送模式分析
    2.2 电动车应用
        2.2.1 电动车发展环境
        2.2.2 电池放电特性
        2.2.3 电池充电特性
        2.2.4 电池充电模式
    2.3 车辆路径问题
        2.3.1 车辆路径问题组成要素
        2.3.2 车辆路径问题优化目标
        2.3.3 车辆路径问题研究侧重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城市末端共同配送的电动车路径规划问题研究
    3.1 问题描述
    3.2 假设条件及符号定义
        3.2.1 假设条件
        3.2.2 符号定义
    3.3 面向城市末端共同配送的电动车路径规划模型构建
        3.3.1 优化目标设计
        3.3.2 条件约束分析
    3.4 “聚类+大邻域搜索”二阶段算法设计
        3.4.1 二阶段算法流程分析
        3.4.2 聚类算法设计
        3.4.3 大邻域搜索算法设计
    3.5 算例分析
        3.5.1 参数设置
        3.5.2 算法可行性与性能分析
        3.5.3 算法适用性分析
        3.5.4 算法图形化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城市末端共同配送的定价博弈问题研究
    4.1 基本定价模型
        4.1.1 参数说明
        4.1.2 价格因素
        4.1.3 服务质量因素
        4.1.4 竞争因素
        4.1.5 基本定价模型构建
    4.2 共建末端配送中心的定价博弈模型
    4.3 与第三方合作的定价博弈模型
        4.3.1 固定支付模式
        4.3.2 按件支付模式
        4.3.3 收益共享模式
        4.3.4 技术水平补偿模式
        4.3.5 收益共享与成本共担模式
    4.4 不同模型的比较分析
    4.5 算例分析
        4.5.1 数值设定
        4.5.2 算例分析
        4.5.3 参数灵敏度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城市末端共同配送的电动车路径-定价博弈联合决策问题研究
    5.1 面向城市末端共同配送的电动车路径-定价博弈的单层决策模型构建
        5.1.1 问题描述
        5.1.2 模型建立
        5.1.3 模型求解
    5.2 面向城市末端共同配送的电动车路径-定价博弈的双层决策模型构建
        5.2.1 问题描述
        5.2.2 模型建立
        5.2.3 模型求解
    5.3 算例分析
        5.3.1 单层决策模型的可行性分析
        5.3.2 单层决策模型的图形化结果
        5.3.3 双层决策模型的可行性分析
        5.3.4 两种模型优缺点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以河源理工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1.物流人才培养是否能够满足物流行业职业需求
        2.相关政策要求科学设置中职物流教育课程体系
        3.新业态不断出现对现行物流课程体系提出挑战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五)文献综述
        1.国外物流课程体系研究现状
        2.国内物流课程体系研究现状
        3.国内外研究述评
    (六)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概念界定
        2.理论基础
二、广东省河源市中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现状调研
    (一)组织访谈调研
        1.调研背景
        2.调研目的
        3.调研对象及内容
    (二)调研情况分析及归纳
        1.调研情况概述及分析
        2.课程体系问题归纳
        3.解决途径
三、中职物流专业人才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分析
    (一)企业调研情况分析及汇总
        1.调研企业及访谈对象的构成
        2.汇总企业提供的岗位情况
        3.梳理企业物流人员的成长进阶及工作任务
        4.整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
    (二)提炼岗位职业能力需求
        1.物流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定位
        2.物流岗位职业能力需求汇总
    (三)物流相关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论证
        1.组织论证
        2.论证分析及结果
四、课程体系优化设计
    (一)参照企业岗位能力进阶,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1.确立人才培养方向
        2.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
    (二)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层次分明的课程结构
        1.建立岗位职业能力对应课程的矩阵,确认专业课程
        2.开发特色项目完善岗位职业能力,增设专业课程
        3.构建发展性人才培养课程结构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优化课程内容及课时
        1.由岗位工作任务创设学习任务,设计教学内容
        2.由行动导向串联学习任务,分配教学课时
    (四)以过程和结果为抓手,进行岗位职业能力教学评价
        1.对照岗位职业能力,注重过程性评价
        2.实施教考分离,探索多种终结性评价
    (五)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课程体系优化保障条件
        1.规范执行教师成长梯度及激励政策
        2.加强集团化办学校企合作密度及制度保障
五、课程体系优化结果论证
    (一)课程体系优化评估
        1.组织评估
        2.评估结果
    (二)课程体系优化汇总
        1.课程体系优化结构图
        2.课程体系优化前后对比
    (三)课程体系实施成效
        1.企业参与人才培养
        2.教师注重教学教研
        3.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六、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职业院校物流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2:物流企业/企业物流部门岗位调研访谈提纲
    附录3: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原教学安排表
    附录4:企业晋升能力及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论证表
    附录5:仓储配送方向中入库作业学习任务教学设计表
    附录6: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优化后的教学安排表
    附录7:物流专业优化后的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附录8:教师成长梯度及评价标准
    附录9:专家对中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优化前后的评估表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云制造环境下资源建模及优化配置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云计算与云制造
        1.2.2 云制造体系结构研究现状
        1.2.3 云制造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1.2.4 云制造应用现状
    1.3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第2章 云制造应用模式与体系结构研究
    2.1 云制造应用模式
        2.1.1 面向中小企业的云制造典型特征
        2.1.2 云制造运行模式
    2.2 基于MAS的云制造平台功能架构
    2.3 面向中小企业的云制造平台关键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本体的云制造资源建模及服务化封装方法研究
    3.1 语义Web与本体建模技术
    3.2 基于语义的制造资源建模框架
    3.3 云制造资源形式化描述模型
    3.4 基于语义的云服务结构模型
        3.4.1 云服务共享词汇表
        3.4.2 云服务的本体概念与属性
        3.4.3 云服务本体概念的公理表示
        3.4.4 云服务本体推理规则
    3.5 制造资源服务化封装方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语义的制造云服务匹配与组合方法研究
    4.1 基于语义的制造云服务搜索与匹配方法
        4.1.1 同义词扩展方法
        4.1.2 基于云服务结构模型的语义相似性计算方法
    4.2 基于任务相关度的制造云服务组合方法
        4.2.1 云制造任务初步分解方法
        4.2.2 任务重组方法
    4.3 实验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偏好的云服务组合优化选择方法研究
    5.1 云制造服务组合优化选择问题描述
    5.2 云制造服务组合优化选择问题数学模型
    5.3 基于偏好的云服务组合优化选择算法设计
        5.3.1 NSGA-Ⅲ算法
        5.3.2 改进NSGA-Ⅲ算法流程
        5.3.3 偏好参考点的设置
        5.3.4 种群初始化
        5.3.5 后代生成策略
        5.3.6 种群自适应标准化与关联操作
        5.3.7 适应度函数
        5.3.8 个体保留操作
    5.4 实验与结果分析
        5.4.1 实验环境设置
        5.4.2 云服务优化选择算法对比实验
        5.4.3 偏好多目标进化算法对比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云制造环境下云服务异常处理方法研究
    6.1 云制造服务异常处理框架
    6.2 云服务异常自适应调整模型
    6.3 云服务异常自适应调整算法
        6.3.1 云服务异常自适应调整数学模型
        6.3.2 人工蜂群算法的基本原理
        6.3.3 基于IABC的云服务异常自适应调整算法
    6.4 实验与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7.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面向突发事件的地区应急物流中心选址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应急物流研究现状
        1.2.2 应急物流中心选址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突发事件概述
    2.2 应急物流与应急物流中心
        2.2.1 应急物流概述
        2.2.2 应急物流中心特征
        2.2.3 应急物流中心组成部分
    2.3 应急物流中心选址方法
        2.3.1 选址优化算法
        2.3.2 综合因素评价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突发事件的地区应急物流中心分析
    3.1 湖北省现状分析
        3.1.1 湖北省各类突发灾害现状
        3.1.2 湖北省应急管理体系现状
    3.2 湖北省建立应急物流中心的必要性
    3.3 地区应急物流中心选址影响因素
    3.4 面向突发事件的地区应急物流中心选址流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湖北省地区应急物流能力及需求评价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2 确定各评价指标
        4.1.3 评价指标选取说明和解释
    4.2 熵权法概述
    4.3 数据来源与处理
    4.4 评价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湖北省应急物流中心选址方案确定
    5.1 建立模型
        5.1.1 问题说明
        5.1.2 模型假定与符号说明
        5.1.3 模型设计
    5.2 数据获取与处理
    5.3 算法设计
        5.3.1 遗传算法概述
        5.3.2 遗传算法设计
    5.4 模型求解
        5.4.1 参数设置
        5.4.2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曹妃甸实业港务公司物流信息化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方法
    1.4 主要章节安排
第2章 物流信息化系统相关技术理论基础
    2.1 港口物流及物流信息化系统
        2.1.1 港口物流
        2.1.2 港口物流信息化系统
    2.2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架构
        2.2.1 B/S架构与C/S架构比较
        2.2.2 B/S应用必要性分析
        2.2.3 B/S架构港口物流信息系统关键技术
    2.3 物流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2.4 数据库结构设计
        2.4.1 数据库系统结构
        2.4.2 数据库应用系统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曹妃甸实业港务公司物流信息化系统需求分析
    3.1 曹妃甸实业港务公司运营现状
        3.1.1 公司简介
        3.1.2 公司组织结构
        3.1.3 公司吞吐量现状
    3.2 曹妃甸实业港务公司物流系统现状
        3.2.1 船舶卸载作业工艺流程
        3.2.2 码头装卸系统构成
        3.2.3 中控室控制系统
        3.2.4 货物仓储系统
    3.3 曹妃甸实业港务公司物流信息化系统存在的问题
        3.3.1 物流信息传递不及时
        3.3.2 物流信息化系统一体化程度较低
        3.3.3 公司内部管理不明确
        3.3.4 协同运营系统不完善
    3.4 系统设计架构分析
        3.4.1 系统需求分析的原则及内容
        3.4.2 系统服务对象分析
        3.4.3 港口物流功能分析
        3.4.4 港口物流技术需求分析
    3.5 系统业务需求分析
        3.5.1 港口内部业务需求分析
        3.5.2 港口外部业务需求分析
        3.5.3 物流系统管理详细需求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物流信息化系统设计
    4.1 开发环境设计
    4.2 系统总体设计
        4.2.1 日常办公流程设计
        4.2.2 仓储堆场管理设计
        4.2.3 进出口作业设计
        4.2.4 港口集团业务设计
    4.3 系统详细设计
        4.3.1 合同管理
        4.3.2 货品管理
        4.3.3 客户管理
        4.3.4 堆场管理
        4.3.5 单据管理
    4.4 数据库设计
        4.4.1 后台数据库选择
        4.4.2 数据库表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曹妃甸实业港务公司物流信息化系统实现及测试
    5.1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5.1.1 堆场管理模块
        5.1.2 统计管理模块
        5.1.3 实绩管理模块
        5.1.4 计划管理模块
    5.2 系统功能测试
        5.2.1 系统测试原则
        5.2.2 系统性能测试
        5.2.3 系统功能测试
    5.3 系统测试结果
    5.4 测试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产业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互联网下电信产业发展背景
        1.1.2 可持续发展与产业转型需求
        1.1.3 运营商发展面临多重挑战
        1.1.4 研究意义
    1.2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1.2.1 技术路线
        1.2.2 研究内容
    1.3 论文框架及章节安排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
    2.1 相关理论
        2.1.1 产业生态
        2.1.2 可持续发展
        2.1.3 创新生态系统
        2.1.4 商业生态系统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产业生态系统研究
        2.2.2 网络绿色发展研究
        2.2.3 运营商可持续研究
    2.3 文献评述
第三章 运营商绿色技术创新行为研究
    3.1 绿色创新需求与影响因素
        3.1.1 产业协同与绿色创新
        3.1.2 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3.1.3 收益函数构建
    3.2 双层博弈模型构建与求解
        3.2.1 演化博弈模型
        3.2.2 讨价还价模型
    3.3 数值仿真与结果分析
        3.3.1 同规模场景
        3.3.2 不同规模场景
        3.3.3 创新程度影响
        3.3.4 协作因素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运营商网络可持续发展框架与评估研究
    4.1 未来网络升级和可持续发展需求
        4.1.1 运营商视角下未来网络特点
        4.1.2 运营商企业内绿色发展实践
    4.2 未来网络可持续发展框架构建
        4.2.1 需求分析
        4.2.2 框架设计
        4.2.3 应用场景
    4.3 互联网技术提升服务能力分析
        4.3.1 重叠竞争: 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4.3.2 互补合作: 加强产业协同促进可持续发展
        4.3.3 宽度扩展: 进入新兴业务领域实现数字化转型
    4.4 网络性能评估体系与方法
        4.4.1 综合评价体系
        4.4.2 综合评价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运营商垂直生态技术赋能研究
    5.1 供应链场景技术应用分析
        5.1.1 区块链技术应用分析
        5.1.2 物联网技术应用分析
        5.1.3 供应链解决方案分析
    5.2 可持续供应链技术方案分析
        5.2.1 可持续供应链信息化挑战分析
        5.2.2 可持续解决方案关键因素分析
        5.2.3 可持续技术选型性能对比分析
    5.3 供应链技术应用演化博弈分析
        5.3.1 模型假设
        5.3.2 模型构建
        5.3.3 模型求解
        5.3.4 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运营商垂直生态解决方案研究
    6.1 农业供应链溯源项目分析
    6.2 可持续供应链方案构建
    6.3 供应链数据管理与优化
        6.3.1 供应链数据管理
        6.3.2 供应链数据价值创造
    6.4 基于区块链的双链结构
        6.4.1 结构框架
        6.4.2 主链设计
        6.4.3 子链设计
        6.4.4 性能优化
        6.4.5 仿真评估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未来展望
缩略语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面向密集库的自动化仓储工作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仓储系统管控研究现状
        1.2.2 工作流技术研究现状
        1.2.3 工作流技术在仓储中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面向自动化仓储管控的工作流分析与设计
    2.1 仓储作业管控系统需求分析
        2.1.1 自动化密集库概述
        2.1.2 仓储作业流程分析
        2.1.3 工程技术问题与难点
    2.2 仓储工作流技术与总体设计
        2.2.1 仓储工作流技术基础
        2.2.2 仓储工作流组件设计
        2.2.3 基于工作流组件的出入库工作流设计
    2.3 系统数据库与对象建模
        2.3.1 数据库实体关系建模
        2.3.2 自动化密集库数据库设计
        2.3.3 自动化密集库工作流对象建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动化仓储工作流关键算法设计
    3.1 仓储工作流管控
        3.1.1 串行作业的调度算法
        3.1.2 并行作业的调度算法
        3.1.3 仓储作业活动的控制
    3.2 出入库流程的启动算法
        3.2.1 入库作业的触发机制
        3.2.2 出库与转库的作业启动
    3.3 仓储作业资源分配算法
        3.3.1 资源分配表结构
        3.3.2 资源竞用的锁机制
        3.3.3 资源动态分配算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WEB的仓储作业流程可视化技术
    4.1 WEB可视化的通信技术
    4.2 仓储工作流服务技术
    4.3 仓储工作流的WEB可视化
        4.3.1 仓储工作流日志
        4.3.2 仓储作业进度跟踪
        4.3.3 仓储作业场景监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工作流的仓储管控系统实现与应用
    5.1 系统概述
        5.1.1 系统结构
        5.1.2 系统开发技术
        5.1.3 仓储工作流技术指标
    5.2 基于工作流的系统功能展示
        5.2.1 作业管理
        5.2.2 作业监控
        5.2.3 作业流程控制
    5.3 系统应用验证
        5.3.1 系统应用测试
        5.3.2 应用效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特色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和云南参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次区域合作研究进展
        1.3.2 府际治理研究进展
        1.3.3 云南参与次区域合作研究进展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次区域合作
        2.1.1 相关概念界定
        2.1.2 合作特征
    2.2 府际治理
        2.2.1 理念演进
        2.2.2 次区域府际治理实践路径
    2.3 地域分工理论
        2.3.1 中心—外围理论
        2.3.2 地缘区位论
        2.3.3 劳动地域分工和协作理论
        2.3.4 经典博弈理论
第3章 次区域府际合作的驱动机制
    3.1 府际关系的APT—R因子模型
        3.1.1 发展引力(Attraction)
        3.1.2 梯度压力(Pressure)
        3.1.3 战略推力(Thrust)
        3.1.4 博弈阻力(Resistance)
    3.2 基于主体异质性的府际博弈分析
        3.2.1 有限理性概念
        3.2.2 群体策略选择
        3.2.3 演化稳定策略
        3.2.4 合作博弈机制
        3.2.5 群体选择与直接互惠
第4章 云南参与澜湄次区域合作进程
    4.1 澜湄合作机制演变
        4.1.1 合作成效
        4.1.2 存在问题
    4.2 阶段特征
        4.2.1 前期积累准备阶段(1950-1991 年)
        4.2.2 构建合作框架阶段(1992-2002 年)
        4.2.3 积极参与实践阶段(2003-2014 年)
        4.2.4 融入澜湄合作阶段(2015 年—今)
    4.3 重点合作区域
        4.3.1 中越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
        4.3.2 中缅瑞丽—木姐跨境经济合作区
        4.3.3 中老磨憨—磨丁跨境经济合作区
        4.3.4 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
        4.3.5 境外合作区
    4.4 主要合作领域
        4.4.1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4.4.2 产能合作成效显着
        4.4.3 贸易畅通方兴未艾
        4.4.4 资金融通格局初现
        4.4.5 民心相通深入人心
    4.5 问题与瓶颈
        4.5.1 支持沿边地区开放的机制与功能不完善
        4.5.2 边境贸易互补性不高
        4.5.3 交通瓶颈
        4.5.4 产能合作示范效应不显着
        4.5.5 非公共安全隐患较大
第5章 基于APT—R因子的府际合作机制研究
    5.1 次区域主体利益分析
        5.1.1 泰国利益诉求
        5.1.2 缅甸利益诉求
        5.1.3 越南利益诉求
        5.1.4 柬埔寨利益诉求
        5.1.5 老挝利益诉求
        5.1.6 中国及中国云南利益诉求
    5.2 基于APT—R模型的府际关系动力机制
        5.2.1 合作发展引力(A)
        5.2.2 发展梯度压力(P)
        5.2.3 战略协同推力(T)
        5.2.4 地缘博弈阻力(R)
第6章 基于APT—R模型的府际关系情景模拟
    6.1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情景分析
        6.1.1 实施前稳态
        6.1.2 策略扰动者
        6.1.3 实现路径
        6.1.4 模型设计
        6.1.5 策略模拟
        6.1.6 府际合作驱动分析
    6.2 澜湄合作机制情景分析
        6.2.1 实施前稳态
        6.2.2 策略扰动者
        6.2.3 实现路径
        6.2.4 模型改进
        6.2.5 策略模拟
        6.2.6 府际合作驱动分析
    6.3 强化云南辐射功能的情景分析
        6.3.1 辐射中心策略
        6.3.2 策略模拟
        6.3.3 府际合作驱动分析
    6.4 案例:中缅泰老“黄金四角”府际治理研究
        6.4.1 府际关系情境分析
        6.4.2 府际合作领域
        6.4.3 府际治理政策设计
第7章 云南参与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路径与建议
    7.1 府际合作路径
        7.1.1 促进互联互通
        7.1.2 促进跨境产能合作
        7.1.3 支持次级政府府际合作
        7.1.4 促进跨境旅游合作
        7.1.5 促进贸易畅通
    7.2 府际治理保障措施
        7.2.1 要素流动保障
        7.2.2 企业主导保障
        7.2.3 政府推动保障
        7.2.4 辐射功能保障
        7.2.5 改革赋权保障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发表论文情况
    参加课题研究情况
致谢

(10)面向智能互联时代的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课题来源
    第二节 选题依据和研究背景
        一 工业设计正在成为全球创新发展新模式
        二 我国工业设计已处于突破规模优势临界点
        三 工业设计正在发生三个深刻变化
        四 我国工业设计快速升级发展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一 意义1:推动中国工业设计从“政策红利”阶段转向“创新红利”阶段
        二 意义2:推动中国工业设计从“跟随式发展”转型为“先进性发展”
        三 价值:为中国工业设计十四五发展规划和行动路径提供理论基础、指导思想、行动路线
    第四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 工业设计产业研究综述
        二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综述
        三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战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 研究的创新点
        三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 工业设计与工业设计产业
    第一节 工业设计与工业设计产业的界定
        一 工业设计的界定
        二 工业设计产业的界定
        三 工业设计产业的主要特征
        四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产业发展战略的内涵
        一 产业发展战略的定义
        二 产业发展战略的特征和主要内容
        三 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与执行
    第三节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基础理论和工具
        一 产业发展战略的主要理论基础
        二 产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分析工具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脉络
    第一节 工业设计理念的引入与成长
        一 现代工业设计理念的引入
        二 与产业脱节的初期成长阶段
        三 工业设计产业的成长
    第二节 政策推动下的产业发展
        一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中重要政策的提出
        二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中典型企业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智能互联时代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的新趋势
        一 工业设计发展的多元化趋势
        二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能互联时代背景下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战略的分析
    第一节 智能互联时代背景和特征分析
        一 智能互联时代的技术和经济发展特征
        二 智能互联时代对设计产业发展的影响和新的要求
        三 智能互联时代设计产业的发展和走向
    第二节 服务国家现行战略
        一 “双循环”战略
        二 “一带一路”倡议
        三 供给侧、需求侧升级
    第三节 发展战略分析
        一 基于钻石模型的分析
        二 智能互联时代下的中国工业设计产业SWOT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能互联时代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新战略
    第一节 战略之一:设计创新力的新属性构建战略
        一 构建设计产业资源配置系统
        二 工业设计产业领域扩展
        三 制造业设计创新能力提升的策略
    第二节 战略之二:设计创新力的新生态构建战略
        一 智能互联重构“人、物、环境”设计生态
        二 数字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
        三 工业设计产业生态构建策略
        四 法律法规的保障策略
    第三节 战略之三:推动社会发展力的新关系构建战略
        一 工业设计与数字技术的新关系构建
        二 工业设计与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的新关系构建
        三 工业设计与产业发展的新关系构建
    第四节 战略之四: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新姿态构建战略
        一 融入国际设计业界的“语境”
        二 成立中国主导的国际设计组织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
    第一节 路径之一:建设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
        一 创建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
        二 构建智能互联时代工业设计技术支撑体系
        三 建设工业设计产业互联网平台
    第二节 路径之二:产出工业设计标志性成果
        一 成立并发展世界设计产业组织
        二 持续举办世界工业设计大会
        三 继续举办国家工业设计奖
    第三节 路径之三:开展人才培养工程
        一 建设设计开放大学
        二 实施工业设计领军人才计划
        三 开展设计人才能力素质评价
    第四节 路径之四:提升工业设计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一 实施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二 实施设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计划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面向企业——物流系统的IT解决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数字辽宁发展规划(2.0版)的通知[J].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辽宁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25)
  • [2]面向城市末端共同配送的电动物流车路径—定价博弈联合决策研究[D]. 李鸿超. 北京邮电大学, 2021
  • [3]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以河源理工学校为例[D]. 陈玲.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4]云制造环境下资源建模及优化配置方法研究[D]. 毕筱雪.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2021(09)
  • [5]面向突发事件的地区应急物流中心选址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D]. 蔡世远.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6]曹妃甸实业港务公司物流信息化系统设计[D]. 刘士韬. 燕山大学, 2021(01)
  • [7]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产业生态研究[D]. 宋罗娜.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8]面向密集库的自动化仓储工作流技术研究[D]. 邓硕哲. 东华大学, 2021
  • [9]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和云南参与路径研究[D]. 闫晓燕.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10]面向智能互联时代的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D]. 刘宁.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标签:;  ;  ;  ;  ;  

面向企业的物流系统 IT 解决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