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盾构数据采集系统技术改造

上海地铁盾构数据采集系统技术改造

一、对上海地铁盾构数据采集系统的技术改造(论文文献综述)

熊逸凡[1](2021)在《盾构隧道地质-气体信息感知与动态安全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围绕盾构隧道建设安全问题,本文针对盾构隧道前方地层灾害源的信息感知与开挖掘进附近区域的动态施工安全评价和临界安全距离判识等难题,首先提出盾构隧道内三维地震波适用方法,进行现场试验探究与室外对比试验分析。通过改造盾构机体,发展现有信息感知技术,建立盾构隧道地质-气体信息感知装备与技术,分析地质条件与赋存气体匹配关系,实现前方地层灾害源感知信息联动。进而将感知信息指标进行量化并建立盾构隧道施工动态安全评价方法,开展盾构隧道风险灾害源临界安全距离的数值计算,结合技术基础与工程实际,确定工程现场应用原则与技术方案,保障盾构隧道安全施工。(1)运用三维地震反射原理进行地质信息感知,通过开展三维地震层析扫描盾构隧道现场试验,确定三维地震反射方法在盾构隧道进行地质信息感知的应用可行性,并设计三维地震波信号管片干扰识别试验,通过室外对比试验研究三维地震方法在盾构隧道进行感知应用时管片因素对于地质信息成像的干扰影响。(2)通过对盾构机体进行改造,研制地质信息感知装备震源触发系统,进而实现盾构机搭载地质信息感知装备,提出盾构隧道地质信息感知技术方法;研制盾构机搭载复合气体感知装备系统,并实现盾构隧道前方复合气体分离监测,形成盾构隧道复合气体信息感知技术方法;通过研究赋存气体与地质条件的匹配关系,分析目标气体种类与浓度所对应的地质条件,建立气体信息与地质信息的融合应用规则,实现盾构隧道前方地层地质-气体信息感知。(3)基于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所获得的感知信息,建立盾构隧道施工动态安全评价方法,既对盾构隧道前方感知区域做综合安全评价,也针对主要风险灾害源分别评价。时刻反映隧道施工前端的总体风险等级与各类灾害的诱发影响,为盾构隧道施工决策与后续作业提供依据。(4)基于前方地层地质信息与气体信息感知和盾构隧道施工动态安全评价,针对盾构掘进过程中可能诱发突水灾害的溶洞与断层破碎带等地质风险灾害源,运用数值模拟与线性回归分析等手段,研究影响盾构隧道掘进过程中诱发突水灾害的各类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并推导盾构隧道突水灾害源临界安全距离判识公式。

曹宇陶[2](2021)在《超大直径盾构隧道与联络通道交叉部位管片力学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联络通道因其特殊的安全意义在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双线隧道设计中往往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在隧道灾情发生时,是人员疏散和消防救援的重要生命通道。超大直径盾构隧道联络通道施工风险巨大,稍有不慎,可能引起地层失稳、土水涌入等重大事故,而且开洞施工也会使盾构隧道结构受力更加不利,对结构整体的变形及安全控制造成巨大影响。鉴于此,本文依托东六环路改造工程,针对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开洞修建联络通道所面临的结构受力复杂风险,采用文献调研,ABAQUS数值模拟分析及土工离心模型试验手段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对现有的国内外联络通道工程实例进行了调研,对联络通道施工工法、开洞形状及尺寸、地层加固方案、主洞管片衬砌类型进行了总结和对比。(2)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分别探究了圆形开口和矩形开口对主隧道管片受力及变形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圆形开口工况主体结构的变形小于矩形开口工况,但开口处结构应力集中现象更加明显,所受拉、压应力更高。(3)对比了不同开口形状下不同的地层加固范围对主隧道结构受力及变形的控制效果,为地层加固范围的合理选择提供了依据。研究表明,加固范围的增大,对结构变形控制效果也更好,应力状态也更合理。(4)对比了不同开口形状下不同的特殊衬砌环型式对主隧道结构受力和变形的控制效果,为盾构隧道施作联络通道过程中主隧道特殊衬砌环的选择提供了参考。研究表明,针对圆形开口,采用六块钢板-混凝土复合管片更为合理,对于矩形开口,采用四块钢板复合管片较为合理。(5)参考香港屯门隧道联络通道工程的施工方案,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分析了机械法施工破除管片前后,不同的推力和扭矩荷载组合对主隧道管片的受力及变形影响规律,研究发现管片破除前推力和扭矩的影响极小,管片破除后随着推力的增大主隧道结构受力及变形更小。同时分析了矩形开口工况下,不同的冻胀力荷载对结构受力及变形的影响规律。(6)在不同开口形式工况下数值模拟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借助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研究院TK-C500型土工离心机,以几何相似比1:50进行离心模型试验,探究了不同开口形状对主隧道结构受力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不论矩形开口还是圆形开口其开口顶部外侧所受拉应力及拱腰处内侧所受压应力均超过了C60混凝土强度设计值,所以实际工程中可以考虑开口环采用钢板-混凝土复合管片型式,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

王磊[3](2021)在《人工冻土水分迁移规律及下穿冻结对上覆结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工冻结法在富水软土地层隧道建设中应用广泛,但冻土冻胀现象对上覆结构的安全性具有不良影响。随着冻结隧道下穿上覆结构工程数量的逐年增加,冻胀引起上覆结构变形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但上覆结构在冻结下穿过程中的变形计算方法及相互作用规律尚不清楚。本文瞄准冻胀的实质是冻土中水分迁移引起的宏观表现这一理论核心,基于达西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和迁移势理论,构建人工冻土水分场计算数学模型及水分迁移引发冻胀演化模型,求解了冻结过程中下部体积增加量,推导了计算上覆土体变形反向Peck公式,即“冻隆公式”。基于极限拉应变法和薄板变形理论,提出了针对不同上覆结构形式、不同上覆结构刚度大小工况下的结构变形换算方法。主要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基于达西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和迁移势模型推导了非饱和正冻土的水分迁移方程,进行了补水条件下的冻结水分迁移试验,定量得出了上覆荷载、含水率,冻结温度三个因素对水分迁移量的影响;2)提出了开放系统下的水分迁移量计算方法,得出冻结过程中下部体积增加量,计算得出开放系统条件下的水分体积增加量可达到冻土体积的110%;3)通过归纳文献数据、相似模拟试验和数值计算,论证了人工冻结冻胀引发上部地表变形符合高斯分布规律的结论,得出人工冻结引发上部地表变形影响范围约为8-10倍冻胀丘宽度;4)得出地表下部地层在冻胀作用下变形规律仍然符合高斯分布,推导了适用于冻胀的修正Mair公式,用于计算地表下地层的冻胀丘尺寸;5)推导了计算冻结过程中上覆地层变形的冻隆公式求解上覆结构所在地层的变形量;6)基于极限拉应变法和矩形薄板挠度公式,提出了针对不同上覆结构形式和不同刚度的结构变形计算方法,将冻隆公式求解得出的土层变形换算为结构变形,求解不同上覆结构在冻胀作用下产生的抬升;7)采用实际冻结工程监测数据对下部地层体积增加量、冻隆公式和结构变形计算方法进行了验证,实测值与计算值接近,可以满足施工过程中安全评价分析的需求。随着未来富水软土地层城市地铁隧道大规模建设,冻结下穿上覆结构工程数量将逐年增加。本文研究成果将为冻结下穿工程提供上覆结构变形计算方法,为冻结设计及施工提供有效参考依据。有针对性的采取结构预加固或冻胀控制措施,避免冻结下穿过程中上覆结构损坏等重大风险。研究成果为人工冻结技术在高风险地下工程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应用建立理论基础和计算参考。

刘德军,仲飞,黄宏伟,左建平,薛亚东,张东明[4](2021)在《运营隧道衬砌病害诊治的现状与发展》文中提出衬砌病害诊治是隧道运营维护的首要任务。为形成隧道衬砌病害诊治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系统认识,从病害类型及成因、病害检测技术、病害加固治理方法3个方面对其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阐述和分析,并讨论了衬砌诊治研究尚存在的不足和下一步可能的研究重点。主要结论显示:(1)不同类型隧道衬砌的主要病害类型已基本明确,但是病害产生原因诊断方法及产生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2)衬砌病害检测技术和方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集合多种检测技术的病害智能检测识别系统成为了研究的主流方向,但是病害信息的快速、高精度拾取和智能识别仍是亟待解决的技术瓶颈;(3)经过多年研究,已形成了围岩(地层)注浆和内表面加固这2种较为完善的衬砌加固技术方法体系,加固方法作用机制、耦合加固技术和加固设计方法是下一步的可能研究重点。最后,介绍了笔者在衬砌内表面加固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开发了隧道衬砌快速早强的FRP网格加固方法,该方法2个小时内即可起到加固作用;提出了衬砌内表面加固界面模拟方法,系统探讨了围岩抗力、前期受力、材料用量、加固范围等对加固效果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制;建立了内表面加固的衬砌正截面承载性能及裂缝扩展全过程分析理论。

胡晓[5](2020)在《大跨隧道施工对上下近接敏感构筑物的影响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地下空间的开发对扩大城市容纳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缓解交通压力有重要意义。但随着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多,各种地下管网、地铁隧道相互交错;同时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地面建筑逐渐变高变挤。因此,地下空间开发要面临的技术难题越来越多。从受力和变形角度出发,隧道的开挖会引起周围围岩的应力重新分布,从而引起围岩发生变形。若变形过大容易对四周既有设施产生不利影响,严重时可能造成地表建筑不均匀沉降从而导致倾斜、倒塌等事故。因此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新建隧道,同时保证其对地表既有建筑和临近既有隧道产生很小的影响便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结合相关工程实际,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分析和实测数据反馈分析的方法,分析该新建隧道在埋深、水平位置和开挖工法因素下对下穿地表既有建筑和上跨临近地铁车站变形影响规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新建隧道的埋深、水平位置和开挖工法会对周围敏感设施的变形产生较大影响;(2)用监测数据修正后的经验公式来分析埋深的影响规律对本工程有一定的适用性;(3)地表沉降和新建隧道的拱部变形随埋深增加而先减小后增加;地铁车站的变形随埋深的增加和洞室间距的缩小而逐渐增大;(4)水平位置因素对地表沉降和新建隧道拱部变形影响较小,而对下方地铁车站和新建隧道仰拱变形影响较大;当新建隧道对称布于地铁车站上方时,各设施的综合变形较小;(5)机械开挖的单次开挖面积越小,越容易控制周围敏感设施的变形;(6)现场监测和现场试验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结果基本一致,说明监测数据和模拟结果都有一定的可靠性,进一步验证了上述规律对本工程的适用性。

蔡义[6](2020)在《城市隧道施工影响下含空洞地层的变形与破坏研究》文中提出基于城市浅埋隧道施工安全事故的调研和统计分析结果,地层空洞的失稳破坏是导致地表沉降过大及地面塌陷的重要原因。本文以隧道施工影响下的含空洞地层为研究对象,采用相似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研究手段,揭示了城市浅埋隧道施工影响下含空洞地层的变形和破坏特征,提出了考虑空洞影响的浅埋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曲线预测模型,建立了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含空洞地层中隧道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模型。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明确了地层空洞是影响地层变形规律的重要因素,揭示了地层空洞尺寸和空间位置对地层变形的影响规律:空洞大小以及空洞与隧道间净距一定时,空洞位于隧道斜上方时引起的地表沉降最大;空洞与隧道间净距越大,引起的地表沉降相对越小;在隧道施工影响下不同位置空洞的变形模式不同,可表现为立式椭球体和卧式椭球体等变形模式。(2)通过模型试验揭示了浅埋隧道施工影响下含空洞地层的破坏特征。地层空洞导致隧道施工影响下地层破坏过程更加复杂和迅速,破坏程度更加剧烈,地表塌陷范围更大;隧道开挖引起的地层破坏过程中,地表裂缝在隧道洞周围岩破坏之前出现;无空洞和空洞位于隧道正上方时,地表裂缝出现的位置和数量均关于隧道呈对称分布。当空洞位于隧道斜上方和右侧时,首条地表裂缝通常出现在空洞对侧地表,且位于空洞对侧的地表裂缝在数量和尺寸上均大于空洞一侧。(3)基于隧道施工影响下含空洞地层地表沉降槽形态特征,考虑地表沉降曲线宽度、深度变化及位置偏移,建立了适用于含空洞地层的地表沉降曲线预测公式,提出了预测公式中经验参数的确定方法,通过与其他预测方法的对比验证了本文预测公式的合理性。(4)以空洞大小、位置和空洞与隧道间净距为主要风险因素,以大量工况的数值模拟得到的地表沉降、隧道拱顶沉降、拱腰收敛和塑性区贯通状态为风险评价指标,建立了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含空洞地层浅埋隧道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模型。通过该模型进行风险分析、预测和诊断,确定了空洞大小是影响地表沉降和拱顶沉降的敏感因素,空洞与隧道间净距是影响拱腰收敛和塑性区贯通状态的敏感因素。(5)在城市含空洞地层中浅埋隧道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模型基础上,确定了含空洞地层安全风险分区,针对处于不同风险分区内地层空洞,提出了施作注浆加固圈或填充空洞等安全处置措施,以确保城市含空洞地层中浅埋隧道施工安全。

张天[7](2020)在《移动激光扫描技术在地铁隧道中的工程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城市扩张速度越来越快,伴随着而来的是地铁在交通出行中占比越来越大,对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监测的需求也越发严格。常规接触式测量与采用全站仪为主的测量方式测量效率较低,通过人工搬运仪器的方式在地铁隧道内不停往前推进监测,外业工作量较大。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出现,使得隧道全断面快速测量成为可能,但由于地铁隧道结构狭窄与测量作业干扰较多,固定式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不能广泛应用。利用轨道便捷性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组合移动式激光扫描技术应需求诞生,但是目前国内外关于移动式激光扫描技术在地铁监测方面的研究十分匮乏,如何利用其两者特点,把高效率与高精度的特点结合,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有鉴于此,本文围绕激光扫描技术,将轨道移动小车、三维激光扫描仪两者结合。三维激光扫描仪的线扫描模式负责记录隧道断面信息,小车搭载的里程计记录前行距离,从而实现三维空间的复原,极大的提升了外业测量的效率。本文根据移动激光扫描的原理,从数据收集、存储与后处理的角度进行了误差分析。针对里程计数据记录特性,通过双里程记的模式,改正里程数据。其次,考虑到扫描仪与隧道存在的三向小角度误差,将其划分为仪器前行向误差,扫描仪与隧道顶的倾斜误差与左右横向误差,这些误差都会在点云模型中一一体现,具体表现为:在隧道平铺图中管片间连接缝会呈现扭曲错位的现象,可以根据环缝在平铺图中的像素高度、宽度差,对扫描线点云进行误差纠正。最后,对隧道每一环采取切分断面的模式进行收敛计算,对比分析了圆、椭圆与多项式的最小二乘法拟合结果,确定椭圆拟合方式与10mm厚度为一组的断面切分方式。为了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本文依托上海地铁隧道监护项目,对工程影响下的临近地铁隧道进行了全程的移动激光扫描测量测试,利用采集的数据分析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效果。与此同时,对上海地铁13号线隧道进行了全线的移动激光扫描测量,通过与同年的长期收敛数据对比,验证移动测量模式的稳定性与精确性。

王熠琛[8](2020)在《基于性能的工程风险管理及其在地铁施工风险评价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十年来我国地铁工程建设飞速发展,由于地铁建设具有高风险性,所以地铁工程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经过几十年发展,工程风险管理已经逐渐成熟,并且形成了相关的指南与规范。然而现阶段中,工程风险管理的理念、思路与方法等还存在着一定不足,改进这些不足并完善工程风险管理体系对于风险管理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此研究问题为核心,总结现阶段工程风险管理的理念与方法,明确其所存在的问题与相关的改进建议。基于此展开研究,从而建立起更加科学的工程风险管理理念与工程风险评价方法。1.改进优化了风险损失分级准则我国现行国标GB 50652-2011中对风险损失有明确的规定,风险损失被分为五类,每类风险损失的不同级别都有明确的量化准则。然而由于地铁工程具有特殊性,国标提出的风险损失分级准则不仅难以涵盖风险的所有方面,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会遇到操作不便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引入了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理念(PBEE)对国标中的风险损失分级准则进行改进与优化。以PBEE理念中性能水平的概念衡量风险损失的严重程度,形成性能风险损失等级的概念(PBRLC)。PBRLC不再以统一的规定来确定风险损失类别,也不再以统一的量化准则来衡量风险损失的严重程度,而是要求根据工程问题的基本特点与工程业主的具体需求来确定不同种类与不同级别的风险损失。2.建立了基于性能的工程风险管理理念以性能风险损失等级(PBRLC)作为整个工程风险管理过程的核心指标,基于现阶段工程风险管理体系,形成了基于性能的工程风险管理理念(PBRM)。PBRM理念与现阶段风险管理体系的步骤相同,依次要进行风险界定与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其特点是要以PBRLC作为过程的核心指标。PBRM理念符合工程风险多样性与相对性的特点,不仅降低了确定风险损失等级的难度,而且使得风险管理过程更符合实际需求。并且PBRM理念在执行过程中要广泛集成融合多学科既有的理论与技术,使得工程风险管理更容易被接受。3.提出了基于性能的地铁施工风险动态评价方法针对现阶段地铁施工风险评价方法的不足,引入统计过程控制方法(SPC),并结合PBRM理念建立了基于性能的地铁施工风险动态评价方法(PBRDE)。PBRDE以施工过程中的动态监测数据作为风险评价的主要指标,通过SPC方法分析监测数据从而弥补传统风险评价方法的不足。PBRDE通过SPC方法中的过程能力指数分析来计算风险损失的概率大小,从而确定风险等级。再通过SPC方法中的统计控制图分析来识别风险变化特征,综合这两个方面来得到最后的风险决策措施。PBRDE由于以PBRLC作为风险损失指标,使得对风险损失的界定更加明确;引入SPC方法,利用统计推断理论合理分析了风险孕育演化过程的动态随机性,从而实现了科学的风险动态评价。

李民[9](2020)在《深基坑开挖对临近地铁隧道安全风险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核心区建设密度增大,建设地下轨道交通与开发地下空间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方向,出现了大量紧邻既有地铁隧道的深基坑工程,深基坑的开挖施工会对邻近地铁隧道的安全产生不利影响,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充分。本文首先针对上海地区的10个紧邻地铁隧道的基坑工程案例进行了分析,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深基坑开挖引起邻近隧道变形的影响因素和规律。继而开展了地下工程施工安全评估理论研究,在分析施工安全评估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施工技术、环境、人员、装备、管理等影响地铁隧道安全的因素。针对地铁隧道位于深基坑侧方位置和地铁隧道位于深基坑下方位置两种工况,分别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建立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施工过程中隧道的变形情况,对比安全判断标准进行隧道安全性判断,并结合实际工况给出项目建议。本研究的成果有利于提高提高邻近既有地铁隧道的深基坑的施工安全管理水平,为此类工程项目的安全评估问题提供新的理论方法和分析案例参考,可指导施工技术人员进行隧道变形分析及安全性评估,具有一定的技术应用价值。

冀维都[10](2020)在《地铁道床与管片剥离病害现场实时自动监测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在成都地铁多条运营线路中发现了上千处道床剥离病害,具有普遍性、延后性等特点,并且与以往发生在淤泥质软土地层的病害不同的是,成都地铁建设于稳定性较好且强度较高的砂卵石和泥岩地层中。本文运用数值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列车荷载作用下的成都地铁盾构隧道模型,并参照计算结果为成都地铁9号线部分区间的轮轨力、裂缝位移和管片沉降三方面的监测工作制定了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监测体系。(1)本文通过对成都地铁9号线所用的8节A型车编组的地铁列车相关数据的收集,基于离散弹性支撑梁模型计算得到了其单轮激振力为90k N,并代入此结果对不同注浆充填率下的盾构隧道进行计算,得到了管片沉降差随注浆层充填率变化的规律,并求得管片最大沉降差为3.007mm。(2)通过对现有轮轨力监测方法的研究,使用全桥应变计完成了对轮轨力监测的方案设计,考虑隧道内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所需应变计的数量、应变计固定方式和布置位置。通过对不同跨数工况下跨中弯矩值的计算设计了对9号线正线所用钢轨的标定实验,另外设计了扣件间距分别为0.6m和0.65m的两组实验作为现场监测时的误差估计区间。(3)根据既有裂缝的特点设计了针对本工程中裂缝位移监测的二维测缝计,可以同时测量线路横断面内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裂缝的宽度变化,方便从多方面进行机理分析,布置方便,并且可以长时间在水下工作。(4)对于动荷载作用下管片瞬间沉降的监测设计了使用CCD工业相机和激光发射器的图像监测法,根据列车转向架的间距确定了所使用的CCD相机的帧率应不低于30帧。(5)对监测体系中信号传输方式进行了比较和选择,为了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选择了4~20m A电流的模拟信号传输方式,形成了完整的盾构隧道试运营期间的动态监测体系,为监测工作的开展确定了方案,并为类似工程的监测工作提供了参考。

二、对上海地铁盾构数据采集系统的技术改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上海地铁盾构数据采集系统的技术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盾构隧道地质-气体信息感知与动态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盾构隧道地质探测技术方面
        1.2.2 赋存气体与地质类型的对应关系方面
        1.2.3 盾构施工安全评价方面
        1.2.4 隧道灾害源临界安全距离方面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创新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盾构管片对三维地震波信号的干扰分析研究
    2.1 三维地震反射层析扫描原理
    2.2 三维地震层析扫描盾构隧道现场试验
        2.2.1 现场试验设计
        2.2.2 试验操作过程
        2.2.3 试验结果及应用分析
    2.3 三维地震波信号管片干扰识别试验
        2.3.1 试验方案设计
        2.3.2 试验操作过程
        2.3.3 盾构隧道结构影响下信号结果比对
    2.4 地质信息成像的管片因素干扰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盾构隧道地质-气体信息感知与融合应用方法
    3.1 盾构隧道地质信息感知研究
        3.1.1 盾构隧道地质信息感知技术研究
        3.1.2 盾构机搭载地质信息感知装备震源触发系统研制
        3.1.3 盾构隧道地质信息感知局限
    3.2 盾构隧道气体信息感知研究
        3.2.1 盾构隧道复合气体信息感知技术研究
        3.2.2 盾构机搭载复合气体感知装备系统研制
    3.3 气体信息与地质信息融合应用研究
        3.3.1 赋存气体与地质条件的匹配关系研究
        3.3.2 气体信息与地质信息的融合应用规则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感知信息的盾构隧道施工动态安全评价方法
    4.1 施工安全评价原理与方法
        4.1.1 层次分析法
        4.1.2 改进的层次分析法
        4.1.3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
    4.2 盾构隧道施工动态安全评价指标与量化标准
        4.2.1 盾构隧道施工动态指标因素选取
        4.2.2 单指标因素的量化分级方法
    4.3 盾构隧道施工动态安全评价方法研究
        4.3.1 盾构隧道施工动态安全评价应用方法
        4.3.2 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指标因素权重标准
        4.3.3 基于感知信息与模糊数学的动态安全指标因素量化分级标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动态安全评价的盾构隧道灾害源临界安全距离判识
    5.1 基于动态安全评价的风险灾害源安全判识
        5.1.1 建立数值计算模型
        5.1.2 选取基本计算参数
    5.2 盾构隧道与前方溶洞临界安全距离研究
        5.2.1 溶洞临界安全距离的数值计算分析
        5.2.2 拟合溶洞临界安全距离的判识公式
    5.3 盾构隧道与前方断层破碎带临界安全距离研究
        5.3.1 断层破碎带临界安全距离的数值计算分析
        5.3.2 拟合断层破碎带临界安全距离的判识公式
    5.4 考虑刀盘类型的临界安全距离修正方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盾构隧道信息感知与动态安全评价方法工程应用研究
    6.1 贵阳地铁工程概况
        6.1.1 盾构区间隧道沿线地质条件分析
        6.1.2 盾构区间隧道沿线赋存水体气体环境分析
    6.2 技术基础及应用
        6.2.1 盾构机体搭载地质信息感知装备
        6.2.2 盾构隧道应用复合气体信息感知装备
        6.2.3 盾构隧道动态安全评价软件
    6.3 工程现场应用方案
        6.3.1 应用原则
        6.3.2 技术方案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结论
    7.2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在读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
在读期间获得的奖励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超大直径盾构隧道与联络通道交叉部位管片力学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盾构隧道联络通道事故及险情案例分析
    1.3 研究现状
        1.3.1 联络通道研究现状
        1.3.2 隧道模型试验研究
        1.3.3 管片力学行为研究
        1.3.4 管片接头模型研究
    1.4 工程概况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盾构隧道联络通道工程调研
    2.1 国内外盾构隧道联络通道总体工程方案调研
    2.2 联络通道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分析
        2.2.1 联络通道施工工法
        2.2.2 开洞形状及尺寸
        2.2.3 地层加固方案
        2.2.4 主洞管片衬砌类型
    2.3 小结
3 Drucker-Prager模型理论及数值建模方案
    3.1 有限元分析方法
        3.1.1 ABAQUS简介
        3.1.2 岩土本构模型——Drucker-Prager模型
    3.2 盾构衬砌模拟
    3.3 模型假定
    3.4 模型尺寸设计
    3.5 参数设定
        3.5.1 地层参数
        3.5.2 管片参数
        3.5.3 弹簧参数
    3.6 质量控制指标
4 盾构隧道施作联络通道管片力学行为数值分析
    4.1 联络通道开口形状对主体结构受力及变形的影响
        4.1.1 研究工况
        4.1.2 结果分析
        4.1.3 小结
    4.2 地层加固对主体结构受力及变形的影响
        4.2.1 研究工况
        4.2.2 圆形开口地层加固结果分析
        4.2.3 矩形开口地层加固结果分析
        4.2.4 小结
    4.3 不同特殊衬砌环型式对主体结构受力及变形的影响
        4.3.1 研究工况
        4.3.2 圆形开口特殊衬砌环结果分析
        4.3.3 矩形开口特殊衬砌环结果分析
        4.3.4 小结
    4.4 施工荷载对主体结构受力及变形的影响
        4.4.1 圆形开口管片破除前施工荷载工况
        4.4.2 圆形开口管片破除前结果分析
        4.4.3 圆形开口管片破除后施工荷载工况
        4.4.4 圆形开口管片破除后结果分析
        4.4.5 冻胀力对主隧道结构影响分析
        4.4.6 小结
5 联络通道开口形式影响的离心模型试验
    5.1 土工离心模型试验
        5.1.1 离心模型试验简介
        5.1.2 离心模型试验原理
    5.2 试验设备及模型装置
        5.2.1 土工离心机
        5.2.2 模型箱
    5.3 材料选取与尺寸设定
        5.3.1 土体
        5.3.2 主隧道
        5.3.3 联络通道
        5.3.4 挡板
    5.4 应力监测方案
    5.5 试验流程
    5.6 试验结果分析
    5.7 小结
6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人工冻土水分迁移规律及下穿冻结对上覆结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冻结下穿工程
        1.2.1 国外冻结下穿工程
        1.2.2 国内冻结下穿工程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冻结水分迁移机制研究
        1.3.2 冻胀引发地层抬升与结构相互作用研究
        1.3.3 冻胀计算应用Peck公式思路研究
        1.3.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4.3 技术路线
2 人工冻结水分迁移理论及试验研究
    2.1 人工冻土水分迁移模型
        2.1.1 达西定律引申至非饱和土
        2.1.2 非饱和土中的土水势及迁移势
        2.1.3 三维非饱和土的水分迁移方程
    2.2 开放系统人工冻结水分迁移试验方案
        2.2.1 土体补水装置的研制
        2.2.2 土体试样制备
        2.2.3 冻结温度选取
        2.2.4 补水方式
        2.2.5 上覆压力
        2.2.6 传感器及采集仪
        2.2.7 实验过程
        2.2.8 粘土中的冰聚集现象
    2.3 开放系统中影响水分迁移的显着性因素分析
        2.3.1 正交试验分组
        2.3.2 水分迁移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2.3.3 水分迁移试验分组汇总表
        2.3.4 冻胀量与水分迁移的趋势关系
        2.3.5 冻胀量与水分迁移速度的定性关系
    2.4 单因素试验确定影响水分迁移量的显着性因素规律
        2.4.1 上覆荷载对土体水分迁移量的影响
        2.4.2 含水率对土体水分迁移量的影响
        2.4.3 冻结温度变化对土体水分迁移量的影响
    2.5 非饱和未冻土段水分增加量研究
        2.5.1 冻结锋面发展及冻土长度
        2.5.2 未冻土段含水率变化规律
    2.6 水分迁移量与冻土体积增加率关系研究
        2.6.1 水分迁移量Q与上覆荷载P和冻结温度T的定量关系
        2.6.2 水分迁移量Q与上覆荷载P和含水率ω的定量关系
        2.6.3 冻土体积增加量研究
        2.6.4 冻结壁外锋面扩展研究
    2.7 本章小结
3 冻胀引发上覆地层抬升规律研究
    3.1 基于随机介质理论的上覆地层抬升规律研究
    3.2 基于文献数据的地表抬升规律研究
        3.2.1 苏州地区冻结抬升数据
        3.2.2 上海地区冻结抬升数据
        3.2.3 常州地区冻结抬升数据
        3.2.4 广州地区冻结抬升数据
        3.2.5 深圳地区冻结抬升数据
        3.2.6 数据汇总分析
    3.3 基于工程实测的上覆地层抬升规律研究
        3.3.1 工程概况
        3.3.2 上覆地表及管线抬升数据
        3.3.3 数据汇总分析
    3.4 基于半封闭系统试验的上覆土层抬升规律研究
        3.4.1 相似准则
        3.4.2 试验概况
        3.4.3 上覆地层抬升数据
        3.4.4 数据汇总分析
        3.4.5 半封闭系统体积增加量实验研究
    3.5 冻胀引发上覆地层抬升变形研究
        3.5.1 冻胀丘宽度随着深度的变化规律研究
        3.5.2 冻胀丘宽度与冻结壁直径和埋深关系研究
        3.5.3 不同深度和直径下的上部地层变形分析
        3.5.4 不同深度地层的冻胀丘宽度计算公式
        3.5.5 冻隆公式(反向Peck公式)推导
    3.6 本章小结
4 冻胀引发上覆结构变形研究
    4.1 上覆结构抬升规律研究
        4.1.1 结构在冻胀作用下的变形规律
        4.1.2 矩形薄板在非均布荷载下的挠度
        4.1.3 上覆结构的刚度选取研究
        4.1.4 基于极限拉应变法的不同尺寸上覆结构变形规律研究
    4.2 冻结下穿典型工程I-郑州冻结下穿工程
        4.2.1 工程概况
        4.2.2 捷运通道监测点布置
        4.2.3 捷运通道变形监测数据
        4.2.4 冻结壁外锋面扩展系数A
        4.2.5 地层水分迁移速度测定
        4.2.6 上覆土体变形换算结构变形
    4.3 冻结下穿典型工程II-上海国权路冻结下穿工程
        4.3.1 工程概况
        4.3.2 上覆变形对结构抬升计算
        4.3.3 上覆结构抬升曲线预测的刚度修正法反算上覆变形
        4.3.4 存在上覆结构的相似模拟试验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上海国权路相似模拟试验
    1.1 试验土箱设计
    1.2 试验压板设计
    1.3 试验土体含水率配置
    1.4 试验各模型位置
    1.5 冻土开挖
附录2 高斯分布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运营隧道衬砌病害诊治的现状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衬砌病害类型及成因
    1.1 盾构隧道管片病害类型及成因
    1.2 公路隧道衬砌病害类型及成因
    1.3 铁路隧道衬砌病害类型及成因
    1.4 寒区隧道衬砌病害类型及成因
2 隧道衬砌病害检测方法
    2.1 地质雷达检测技术
    2.2 摄像测量检测技术
    2.3 激光扫描检测技术
    2.4 红外热像检测技术
    2.5 衬砌病害智能检测系统
    2.6 检测方法评价
3 隧道衬砌加固方法
    3.1 盾构隧道加固方法
    3.2 公路隧道加固方法
    3.3 铁路隧道加固方法
    3.4 寒区隧道加固方法
    3.5 加固方法评价
        3.5.1加固方法适用范围及优缺点
        3.5.2 加固方法研究存在不足
4 笔者近期研究进展
    4.1 基体材料方面
    4.2 试验研究方面
    4.3 数值研究方面
    4.4 计算理论方面
    4.5 现场应用方面
5 结 语

(5)大跨隧道施工对上下近接敏感构筑物的影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浅埋下穿地表敏感建筑同时上跨临近地铁车站工程难点分析
    2.1 工程背景
    2.2 工程重要参数与规范对比
    2.3 工程难点
第三章 隧道施工近接建筑物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围岩变形的时空效应规律分析
    3.2 影响因素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埋深因素对隧道上下近接敏感建筑物的影响规律研究
    4.1 拟定不同埋深
    4.2 建立对比模型
    4.3 分析模型数据
    4.4 现场监测反馈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平位置因素对隧道上下近接敏感建筑物的影响规律研究
    5.1 拟定不同水平位置并建立对比模型
    5.2 分析模型数据
    5.3 现场监测反馈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开挖工法因素对隧道上下近接敏感建筑物的影响规律研究
    6.1 大跨度公路隧道施工工法及特性分析
    6.2 对比模型的建立
    6.3 分析模型数据
    6.4 现场监测反馈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6)城市隧道施工影响下含空洞地层的变形与破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简单地层中隧道开挖引起的地层变形和破坏
        1.2.2 复杂地层中隧道开挖引起的地层变形和破坏
        1.2.3 含空洞地层中隧道开挖引起的地层变形和破坏
    1.3 研究现状分析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城市隧道施工影响下含空洞地层变形与破坏的模型试验研究
    2.1 城市隧道施工影响下含空洞地层变形和破坏
        2.1.1 城市隧道施工影响下含空洞地层变形的三维模型试验
        2.1.2 城市隧道施工影响下含空洞地层破坏的平面应变模型试验
    2.2 含空洞地层中隧道开挖面前方地层的变形和破坏模型试验
        2.2.1 模型试验方案及试验过程
        2.2.2 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城市隧道施工影响下含空洞地层变形与破坏的数值模拟研究
    3.1 含空洞地层中隧道开挖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
        3.1.1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与计算方案
        3.1.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2 含空洞地层中隧道开挖面前方地层的变形和破坏数值模拟
        3.2.1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与计算方案
        3.2.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城市含空洞地层中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预测研究
    4.1 隧道施工影响下含空洞地层的变形特征
    4.2 Peck公式修正方法
    4.3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曲线拟合分析
    4.4 修正公式的应用与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城市含空洞地层中浅埋隧道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与控制措施
    5.1 城市含空洞地层中浅埋隧道施工安全风险分析
        5.1.1 城市含空洞地层中浅埋隧道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模型建立
        5.1.2 城市含空洞地层中浅埋隧道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模型验证
        5.1.3 城市含空洞地层中浅埋隧道施工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5.1.4 城市含空洞地层中浅埋隧道施工安全风险预测与诊断
    5.2 城市含空洞地层中浅埋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控制
        5.2.1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含空洞地层安全风险分区
        5.2.2 城市含空洞地层中浅埋隧道施工安全风险防控措施
        5.2.3 城市含空洞地层中浅埋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控制体系建立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移动激光扫描技术在地铁隧道中的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检测研究现状
        1.2.2 隧道移动激光监测应用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三维激光扫描移动监测技术
    2.1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简介
        2.1.1 三维激光扫描仪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2.1.2 激光扫描技术特点
        2.1.3 目前国内技术应用难点与现状
    2.2 移动激光扫描组成
        2.2.1 整体架构
        2.2.2 里程计
        2.2.3 三维激光扫描仪
        2.2.4 移动扫描控制程序
    2.3 移动扫描测量误差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移动扫描数据后处理
    3.1 里程改正
    3.2 扫描点三维坐标的转换
        3.2.1 三维误差模型
        3.2.2 误差角修正
        3.2.3 管片变形参数确定
    3.3 断面处理
        3.3.1 断面点提取
        3.3.2 曲线拟合
        3.3.3 断面厚度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移动激光扫描综合程序
    4.1 需求分析
    4.2 程序主要功能特点
    4.3 程序设计流程
    4.4 程序数据处理流程
        4.4.1 预处理阶段
        4.4.2 点云后处理
    4.5 收敛计算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铁隧道监测工程中应用研究
    5.1 工程概况
        5.1.1 工程影响区域
        5.1.2 隧道监护任务
    5.2 工程应用实例分析
        5.2.1 断面变形
        5.2.2 直径收敛分析
        5.2.3 隧道内病害初步分析
        5.2.4 转角错台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性能的工程风险管理及其在地铁施工风险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地铁工程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1.1.1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在迅速发展
        1.1.2 地铁工程是典型的高风险工程项目
        1.1.3 工程风险管理是地铁建设必须实施的过程
    1.2 地铁工程的风险与风险管理
        1.2.1 风险的概念
        1.2.2 地铁工程风险的形成机理
        1.2.3 地铁工程风险的特征
        1.2.4 地铁工程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
        1.2.5 工程风险管理的特点与目标
    1.3 地铁工程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 地铁工程风险管理的研究展望
        1.4.1 工程风险管理目前存在的不足
        1.4.2 工程风险管理的完善优化方向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1 基于性能的工程风险管理理念
        1.5.2 基于性能的地铁施工风险评价
上篇 基于性能的工程风险管理理念
    第2章 工程风险管理中的风险损失
        2.1 工程风险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2.1.1 风险思想的发展起源
        2.1.2 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
        2.1.3 工程领域风险管理思想的形成
        2.2 现行标准规范中对风险损失的规定
        2.2.1 经济管理领域中风险损失的概念
        2.2.2 国标GB50652-2011中的规定
        2.2.3 国际隧道风险管理指南中的规定
        2.2.4 其他标准与指南中的规定
        2.2.5 现行标准规范中风险损失分级准则的特点
        2.3 工程案例概述
        2.3.1 工程项目概述
        2.3.2 工程与水文地质条件
        2.4 国标中风险损失分级准则的讨论
        2.4.1 工程风险初步分析
        2.4.2 对风险损失分级准则的探讨
        2.5 国标中风险损失分级准则的改进建议
        2.5.1 国标中风险损失分级准则的不足
        2.5.2 国标中风险损失分级准则的改进建议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理念
        3.1 PBEE理念的产生
        3.1.1 地震灾害与地震工程学
        3.1.2 以力学分析为核心的理念
        3.1.3 对地震工程理念产生影响的两次地震灾害
        3.1.4 PBEE理念的提出
        3.2 PBEE理念的概念与优势
        3.2.1 PBEE理念的思想核心
        3.2.2 PBEE理念的优势
        3.3 PBEE理念的引入
        3.3.1 引入PBEE理念思路的提出
        3.3.2 引入PBEE理念的优势
        3.3.3 引入PBEE理念的初步思路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性能的工程风险管理理念
        4.1 基于性能的风险损失等级
        4.1.1 PBRLC概念的内涵
        4.1.2 建立PBRLC的意义
        4.2 基于性能的工程风险管理理念
        4.2.1 风险的界定与识别
        4.2.2 风险估计
        4.2.3 风险评价
        4.2.4 风险控制
        4.2.5 风险监控
        4.3 PBRM理念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4.3.1 风险问题的初步分析
        4.3.2 工程概况补充
        4.3.3 风险界定与识别
        4.3.4 风险评估与控制
        4.3.5 PBRM理念的评价
        4.4 本章小结
下篇 基于性能的地铁施工风险评价
    第5章 地铁施工阶段的风险评价
        5.1 地铁施工阶段风险的特点
        5.1.1 工程自身风险
        5.1.2 环境影响风险
        5.2 现阶段风险评价的总体思路
        5.2.1 国标GB50652-2011的基本规定
        5.2.2 现阶段工程风险评价的总体思路
        5.2.3 现阶段的主要研究成果
        5.3 现阶段风险评价方法的工程应用
        5.3.1 北京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监控系统
        5.3.2 北京地铁8号线三期项目穿越工程
        5.4 现阶段风险评价方法的改进建议
        5.4.1 风险评价方法的不足
        5.4.2 风险评价方法的改进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统计过程控制
        6.1 SPC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6.1.1 SPC理论方法的提出
        6.1.2 SPC方法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
        6.1.3 SPC理论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的发展
        6.2 SPC方法的理论基础
        6.2.1 过程变化的两种状态
        6.2.2 正态性假定与3σ准则
        6.2.3 统计推断的小概率事件不发生原理
        6.3 SPC方法的分析流程
        6.3.1 SCC分析
        6.3.2 PCI分析
        6.4 基于均值-极差控制图的SPC分析
        6.5 SPC 方法的实际应用
        6.5.1 SPC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6.5.2 SPC在土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第7章 基于性能的地铁施工风险动态评价方法
        7.1 PBRDE的总体思路
        7.1.1 以PBRLC衡量风险损失的严重性
        7.1.2 以 SPC 方法作为不确定性分析的计算方法
        7.2 风险的界定与识别
        7.3 风险动态估计
        7.3.1 评价指标的确定
        7.3.2 确定评价指标对应的上下限
        7.3.3 计算各监测指标对应的风险损失概率
        7.3.4 计算综合的风险损失概率分布
        7.3.5 建立监测指标的统计控制图
        7.4 风险动态评价
        7.4.1 确定风险等级标准与可接受准则
        7.4.2 风险动态评价
        7.5 施工过程全阶段风险动态监控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地铁施工风险评价方法的工程应用
        8.1 工程概况与风险的界定识别
        8.2 工程风险估计
        8.2.1 风险评价指标的确定
        8.2.2 确定评价指标对应的上下限
        8.2.3 计算各监测指标对应的风险损失概率
        8.2.4 建立监测时段的统计控制图
        8.3 工程风险评价
        8.4 后续阶段的风险动态评价
        8.4.1 第5次数据更新的动态评价
        8.4.2 第10次数据更新的动态评价
        8.4.3 第15次数据更新的动态评价
        8.4.4 第20次数据更新的动态评价
        8.4.5 第25次数据更新的动态评价
        8.4.6 第30次数据更新的动态评价
        8.4.7 后续时段数据更新的动态评价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9.1 本文的研究成果
        9.2 本文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深基坑开挖对临近地铁隧道安全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深基坑开挖引起邻近隧道变形基本规律
    2.1 引言
    2.2 上海地区基坑开挖引起隧道变形案例分析
    2.3 深基坑开挖引起邻近隧道变形的主要因素及基本规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下工程施工安全评估理论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引言
    3.2 地铁隧道安全性判断标准
    3.3 地下工程施工安全评估方法
    3.4 深基坑施工对邻近地铁隧道安全影响因素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深基坑开挖对侧方地铁隧道安全评估研究
    4.1 引言
    4.2 工程背景与基坑方案
    4.3 模型建立
    4.4 隧道变形计算结果分析
    4.5 地铁隧道安全判断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深基坑开挖对下穿地铁隧道安全评估研究
    5.1 引言
    5.2 工程概况
    5.3 模型建立
    5.4 隧道变形计算结果分析
    5.5 地铁隧道安全判断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发表论文及主要科研工作

(10)地铁道床与管片剥离病害现场实时自动监测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以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剥离病害机理及应对措施研究现状
        1.2.2 地铁隧道监测体系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项目难点及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道床与管片剥离病害状况及监测体系组成分析
    2.1 项目简介
        2.1.1 工程概况
        2.1.2 病害情况
    2.2 监测的目的
    2.3 监测内容
    2.4 监测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轮轨力监测方案
    3.1 列车荷载及监测频率估算
        3.1.1 铁路轨道计算模型
        3.1.2 单轴激振力计算
        3.1.3 轮轨力监测频率计算
    3.2 轮轨力监测方法
        3.2.1 轮轨竖向力监测方法简述
        3.2.2 轮轨竖向力监测方法的比较及选择
    3.3 应变计的选型及测点布置
        3.3.1 电阻式应变计参数及特点
        3.3.2 应变计测点布置
    3.4 钢轨标定实验设计
        3.4.1 标定实验所用钢轨长度计算
        3.4.2 扣件间距变化的影响
        3.4.3 标定实验部件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道床剥离裂缝及管片沉降监测方案
    4.1 列车荷载作用下的三维数值建模分析
        4.1.1 三难数值模型构建及工况设置
        4.1.2 注浆充填率对荷载作用下管片的最大沉降影响分析
        4.1.3 管片与道床之间应力分析
    4.2 整体道床与管片间裂缝位移监测方案
        4.2.1 现有裂缝计的局限性及病害现场裂缝特点
        4.2.2 一种二维测缝计的设计方案
        4.2.3 位移计的选型
        4.2.4 二维测缝计测点布置
    4.3 盾构隧道管片沉降差监测的动态监测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现场实时自动监测体系的设计与参数
    5.1 引言
    5.2 监测体系各部分布置位置
    5.3 信号传输系统及其参数要求
    5.4 信号采集系统及相关设置
        5.4.1 监测频率设置
        5.4.2 阈值及采集时间设置
        5.4.3 监测体系各部分的构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对上海地铁盾构数据采集系统的技术改造(论文参考文献)

  • [1]盾构隧道地质-气体信息感知与动态安全评价研究[D]. 熊逸凡. 山东大学, 2021(12)
  • [2]超大直径盾构隧道与联络通道交叉部位管片力学行为研究[D]. 曹宇陶.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3]人工冻土水分迁移规律及下穿冻结对上覆结构作用研究[D]. 王磊.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1
  • [4]运营隧道衬砌病害诊治的现状与发展[J]. 刘德军,仲飞,黄宏伟,左建平,薛亚东,张东明. 中国公路学报, 2021(11)
  • [5]大跨隧道施工对上下近接敏感构筑物的影响规律研究[D]. 胡晓.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6]城市隧道施工影响下含空洞地层的变形与破坏研究[D]. 蔡义.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7]移动激光扫描技术在地铁隧道中的工程应用研究[D]. 张天. 绍兴文理学院, 2020(05)
  • [8]基于性能的工程风险管理及其在地铁施工风险评价中的应用[D]. 王熠琛.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9]深基坑开挖对临近地铁隧道安全风险评估研究[D]. 李民.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0(02)
  • [10]地铁道床与管片剥离病害现场实时自动监测体系研究[D]. 冀维都.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标签:;  ;  ;  ;  

上海地铁盾构数据采集系统技术改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