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步碘量法测定二氧化氯的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张志博[1](2020)在《一种二氧化氯溶液的含量测定与消毒效果评价》文中认为为了定量研究一种二氧化氯溶液对微生物的灭杀效果,以期为二氧化氯溶液对微生物的消毒标准提供参考与理论依据。试验采用改进后的五步碘量法对二氧化氯溶液的含量进行了测定,采用菌悬液定性、定量杀菌法对四种细菌进行了杀灭效果评价,采用免疫荧光法和悬液定量杀灭试验,研究了二氧化氯溶液对猪瘟病毒的灭活效果。对二氧化氯溶液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高、低两个试验组的二氧化氯平均浓度分别为224.1 mg/L、75.2 mg/L;高、低两浓度组测定的平均浓度与其理论浓度并无显着差异,两组二氧化氯含量测定结果均与其理论浓度一致。对照组复合亚氯酸钠粉溶解液5次测定浓度的平均值均在理论浓度(380460 mg/L)范围内。所以改进后的五步碘量法测量结果准确,该方法可作为二氧化氯类消毒剂产品有效的检测方法。二氧化氯溶液对四种细菌的定性定量杀灭试验结果表明,当二氧化氯溶液有效浓度为3.12mg/L,对大肠杆菌8099作用1 min,对其杀灭率为99.90%,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作用10 min,对其杀灭率达到99.97%,对乙型溶血性链球菌32210作用30 min,对其杀灭率达到100%;有效浓度为12.5 mg/L,对枯草芽孢杆菌63501作用10 min,对其杀灭率达到100%。二氧化氯溶液杀菌效果良好,并与复合亚氯酸钠粉的杀菌效果相似,且杀菌效果远好于癸甲溴铵溶液。二氧化氯溶液对猪瘟病毒的灭杀试验结果表明,浓度为25 mg/L的二氧化氯溶液和复合亚氯酸钠粉溶解液,对Thiveral株猪瘟病毒作用3 min时,灭活率均能达到100%,表明二氧化氯溶液对猪瘟病毒杀灭效果性能良好,并与复合亚氯酸钠粉对猪瘟病毒杀灭效果相近。
周莹[2](2020)在《浓度稳定的臭氧和二氧化氯气体发生装置的研制》文中认为目的:探索研制浓度稳定的臭氧和二氧化氯两种气体发生装置,通过装置性能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臭氧、二氧化氯标准气体发生装置提供技术参考。方法:(1)通过紫外照射法发生臭氧气体,采用汞灯照射环境空气的方式构建臭氧气体发生装置,利用紫外光度法实时监测其发生的臭氧浓度。基于日内、日间稳定性的研究,评价该装置的稳定性。在环境测试舱内探究外加电压、环境温湿度对该装置发生的臭氧气体浓度的影响。(2)通过比较不同二氧化氯气体发生方法的可持续性、发生气体的纯度、稳定性,确定气体发生方法,构建二氧化氯气体发生装置。基于采样效率、精密度的测定,研究二氧化氯气体的快速检测方法,测定该装置发生的二氧化氯气体浓度。从装置稳定性、发生的气体纯度、均匀性三个方面评价装置性能,利用环境测试舱对环境温湿度进行精确控制,探究环境因素对该装置发生的二氧化氯气体浓度的影响。结果:(1)本研究构建的臭氧气体发生装置包括发生系统、浓度分析系统、浓度信号反馈控制系统三部分。装置稳定性研究中,该装置运行400min内发生的臭氧气体浓度在32.73mg/m3-33.83mg/m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为0.94%,表明该装置日内稳定性较好;该装置每日开启一次,开启10日,其发生的臭氧浓度均值在33.06mg/m3-33.33mg/m3之间,RSD为0.29%,表明该装置日间稳定性较好。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采取稳压措施后,外加电压在200V、220V、240V波动时,该装置发生的臭氧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环境温度在15℃、22℃、30℃变化时、环境湿度在10%、30%、60%变化时,均不会对该装置发生的臭氧浓度产生显着影响(P>0.05)。(2)本研究构建的二氧化氯气体发生装置,采用蠕动泵向亚氯酸钠溶液滴加盐酸的方式发生二氧化氯,通过调节蠕动泵转速调节其发生的气体浓度,并利用大型缓冲瓶减少气体浓度波动。研究中建立了注射器法快速测定二氧化氯气体浓度,该检测方法采样效率大于97.75%,二氧化氯气体浓度在125.78mg/m3-1386.46mg/m3时其测定结果RSD在0.48%-6.88%之间。在蠕动泵转速分别为20rpm,60rpm,100rpm(盐酸滴加速率分别为 0.38±0.01mL/min,1.18±0.01mL/min,2.07±0.04mL/min)时,该装置发生的二氧化氯气体浓度分别为132.50±12.17 mg/m3(低浓度),858.44±41.16mg/m3(中浓度),1376.25±40.65mg/m3(高浓度)。气体纯度分析研究中,五步碘量法及N,N-二乙基对苯二胺(N,N-Diethyl-p-phenylenediamine,DPD)分光光度法均表明该装置发生的二氧化氯气体纯度大于97.28%。装置稳定性研究中,该装置在转速为60rpm、100rpm时,发生的二氧化氯气体在大型缓冲瓶中8h浓度下降率小于8.52%,表明该装置日内稳定性较好;该装置每日发生的每瓶二氧化氯气体浓度值相近,RSD小于5.20%,表明该装置日间稳定性较好。气体均匀性分析表明,在中、高浓度下,大型缓冲瓶中不同位置的二氧化氯气体浓度均无显着差异(P>0.05)。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环境湿度(10%、30%、60%)对中、高浓度的二氧化氯气体稳定性影响较小;但高温对其影响较大,在环境温度为30℃时,二氧化氯气体浓度下降率大于16.38%,而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15℃、22℃),下降率小于8.19%,气体浓度在8h内较稳定。结论:(1)本研究建立了基于紫外照射法的臭氧气体发生装置,实验结果表明,该装置稳定性较好,能克服外加电压、环境温湿度对其浓度的影响。(2)本研究建立了基于亚氯酸钠-盐酸反应的二氧化氯气体发生装置,实验结果表明,该装置稳定性较好,发生的二氧化氯气体纯度及均匀性较好,能克服环境湿度对其浓度的影响,但对环境温度较敏感。
张晓娜,刘清华,陈卓华,胡小芳[3](2019)在《稳定性二氧化氯活化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确定稳定性二氧化氯检测方法的基础上对比研究不同活化剂活化时间、活化剂配比对稳定性二氧化氯生成量的影响以及不同活化剂对二氧化氯溶液衰减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丙二酸碘量法不适合测定稳定性二氧化氯的含量,分光光度法较适用于水厂实际生产;活化20分钟使用柠檬酸作为活化剂释放出二氧化氯的量仅为盐酸的26.73%;随着活化剂配比的增加,柠檬酸活化剂释放出二氧化氯的量没有明显变化,而盐酸活化剂释放出二氧化氯的量明显增加。以柠檬酸为活化剂活化后的二氧化氯溶液存放72小时,二氧化氯浓度增加,而以盐酸为活化剂,二氧化氯浓度降低。
刘怡,吴明松,周秀艳,朱美琳,王琼梅,葛平[4](2018)在《磷酸改进五步碘量法对二氧化氯发生器产物测定》文中提出目的改进GB 28931-2012《二氧化氯消毒剂发生器安全与卫生标准》中附录A五步碘量法。方法使用磷酸代替盐酸调节pH值、减小被滴定液体积、用50 ml比色管替代同体积的碘量瓶、冲洗液替换为pH值为7缓冲溶液并规定所用体积。结果改进方法对于各浓度下的二氧化氯消毒液样品的相对误差均<1%,对ClO2、Cl2、Cl O-2、Cl O3-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3. 15%、101. 07%、101. 52%和94. 12%;变异系数分别为4. 69、15. 78、15. 78和11. 28。结论该改进方法能够满足二氧化氯发生器评定与产物分析的要求,且更加节约、便捷和环保,但原国标方法和改进方法均不适用于分析pH值<3的样品。
田靓,帖金凤,杨艳伟,慈颖,朱仁义[5](2018)在《改良五步碘量法测定溶液中二氧化氯含量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五步碘量法测定溶液中二氧化氯含量的改进方法,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方法将五步碘量法试验操作中盐酸溶液改为硫酸溶液,统一磷酸缓冲液和硫酸的加入量,统一高纯氮气的吹气压力、时间和C瓶结果。对二氧化氯消毒剂的一元免活化液体、二元液体和一元片剂3种不同剂型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3种二氧化氯消毒剂在同一家实验室含量测定结果组内差均<5%,同一产品不同实验室测定组间差<10%。结论改良后的五步碘量法有助于规范操作方法,能够控制pH值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是对传统的二氧化氯五步碘量法的重要改进。
龙膺厚[6](2018)在《关于二氧化氯国家标准修订的建议和探讨》文中提出GB 26366《二氧化氯消毒剂卫生标准》的修订,从2016年春开始策划和筹备,迄今已近两年。其间举行多次会议,数易其稿,但还有一些内容尚未达成一致。现将二氧化氯国家标准的主要修订内容和问题探讨报告如下。1已修订的主要内容已就以下问题达成一致。但不排除仍有变动的
赵巧玲,杨雪帆[7](2017)在《丙二酸碘量法与改良五步碘量法测定二氧化氯含量的方法探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国家标准测定方法在测定二氧化氯含量上遇到的难点和需要改进的建议。方法采用丙二酸碘量法测定样本,测定结果与改良五步碘量法测定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改良五步碘量法在测定稳定二氧化氯溶液时,必须按产品说明书先活化样品后测定,测定结果为23 068.6 mg/L;丙二酸碘量法无需活化直接吸取样品测定,测定结果为24 309.0 mg/L。2种方法在测定二氧化氯固体释放剂二氧化氯释放量时,均需按产品说明书先活化样品后测定,均需另取一份样品通入高纯氮赶氯气和二氧化氯测定亚氯酸根含量,操作步骤繁琐。改良五步碘量法测定结果为2 222.0 mg/L,丙二酸碘量法测定结果为1 826.5 mg/L,结果偏低。结论在测定稳定二氧化氯溶液时,丙二酸碘量法无需活化直接吸取样品测定,操作简单,在实际运用时方便准确。在测定二氧化氯固体释放剂二氧化氯释放量时,丙二酸碘量法测定结果偏低,分析实验原理测定结果数据应除以0.8进行修正。
龙膺厚,陈小平,侯博[8](2017)在《关于二氧化氯国家标准修订的若干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GB26366《二氧化氯消毒剂卫生标准》正由国家卫计委指派上海市疾控中心主持修订。作者谨提出若干建议,就教于各位,敬请批评、指正。1关于标准的范围和名称有关二氧化氯的若干国家标准,大多是分别针对某个产品类型,如《二氧化氯消毒剂发生器》、《稳定性二氧化氯溶液》、《二氧化氯固体释放剂》、《食品添加剂稳定态二氧化氯溶液》等;唯有《GB 26366-2010二氧化氯消毒剂卫生标准》是适用于二氧化氯消毒剂的一般标准。作者建议,修改后的标准也应秉承这一
黎春晖,贺颜梅[9](2017)在《如何全面评价二氧化氯片的质量(一)》文中研究说明二氧化氯作为一种国际上公认的新型强氧化剂,是氯系消毒剂最理想的更新替代产品。自其诞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二氧化氯(Cl O2)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的一种安全、高效、广谱、强力杀菌剂,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推广。一、二氧化氯的基本性质二氧化氯(Chlorine Dioxide),在常温下是一种黄绿色至橘红色的气体,有窒息性嗅味。二氧化氯分子由
李荔,钟志雄,谭志科,苏雪媚,曾紫仪[10](2015)在《五步碘量法测定乳与乳制品中二氧化氯的残留量》文中认为目的建立五步碘量法测定乳与乳制品中二氧化氯残留量的快速检测法,并用于市售乳与乳制品中二氧化氯残留量的测定。方法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利用样品中的二氧化氯氧化碘离子为碘,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至蓝色变成无色。根据硫代硫酸钠与碘和碘与二氧化氯的定量关系以及消耗的硫代硫酸钠量,计算样品中二氧化氯的含量。通过选择合适的试剂及其用量,控制样品溶液p H,以确保测定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结果该方法对乳与乳制品中二氧化氯残留量测定的检出限为0.02 mg/L(以Cl O2计),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0%4.8%;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3.9%105.0%。结论该方法精密度好、准确度高,具有操作简单、快速、成本低、易推广的特点,适用于市售乳与乳制品中二氧化氯残留量的大批量快速检测。
二、五步碘量法测定二氧化氯的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五步碘量法测定二氧化氯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二氧化氯溶液的含量测定与消毒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二氧化氯理化性质 |
1.2 二氧化氯消毒机理 |
1.2.1 二氧化氯在分子水平上的消毒机理 |
1.2.2 二氧化氯在微生物个体水平上的消毒机理 |
1.3 二氧化氯消毒特点及应用 |
1.3.1 二氧化氯消毒特点 |
1.3.2 二氧化氯的应用范围 |
1.4 研究背景 |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二章 二氧化氯溶液含量的测定 |
2.1 材料 |
2.1.1 供试样品 |
2.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2.1.3 溶液配制 |
2.1.4 器材 |
2.2 分析方法 |
2.2.1 试验原理 |
2.2.2 分析步骤 |
2.3 结果分析 |
2.3.1 实验组二氧化氯溶液含量测定结果 |
2.3.2 对照组复合亚氯酸钠粉溶解液含量测定结果 |
2.4 讨论 |
2.4.1 五部碘量法的优势 |
2.4.2 对五步碘量法的改进 |
2.4.3 使用五步碘量法的注意事项 |
2.4.4 对测定结果的统计学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二氧化氯溶液对四种细菌的定性定量杀灭试验 |
3.1 材料 |
3.1.1 供试消毒剂 |
3.1.2 供试菌毒株 |
3.1.3 主要试剂 |
3.1.4 主要仪器 |
3.1.5 溶液配制 |
3.2 试验方法 |
3.2.1 试验菌种的制备 |
3.2.2 中和剂选择试验 |
3.2.3 定性法杀菌试验 |
3.2.4 定量法杀菌试验 |
3.3 结果分析 |
3.3.1 中和剂选择试验结果分析 |
3.3.2 定性杀菌试验结果分析 |
3.3.3 定量杀菌试验结果分析 |
3.4 讨论 |
3.4.1 中和剂的选择 |
3.4.2 二氧化氯溶液的定性、定量杀菌效果 |
3.4.3 复合亚氯酸钠粉的定性、定量杀菌效果 |
3.4.4 癸甲溴铵溶液的定性、定量杀菌效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二氧化氯溶液对猪瘟病毒的灭杀试验 |
4.1 材料 |
4.1.1 供试消毒剂 |
4.1.2 细胞与毒株 |
4.1.3 主要试剂 |
4.1.4 主要溶液配制 |
4.1.5 主要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PK-15 细胞制备和Thiveral株猪瘟病毒液的制备 |
4.2.2 中和剂试验 |
4.2.3 病毒灭杀试验 |
4.3 结果分析 |
4.3.1 消毒剂、中和剂、中和产物对PK-15细胞的影响分析 |
4.3.2 消毒剂、中和剂、中和产物对病毒的影响分析 |
4.3.3 病毒灭杀试验分析 |
4.4 讨论 |
4.4.1 杀猪瘟病毒试验目的及意义 |
4.4.2 二氧化氯对病毒的灭活机制 |
4.4.3 关于病毒含量检测方法讨论 |
4.4.4 试验结果讨论 |
4.4.5 消毒剂优势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浓度稳定的臭氧和二氧化氯气体发生装置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1.1 臭氧和二氧化氯气体的性质及应用 |
1.2 研究的必要性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臭氧气体发生装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 二氧化氯气体发生装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意义 |
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4.1 研究内容 |
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臭氧气体发生装置的研制 |
1 材料 |
1.1 仪器与设备 |
1.2 试剂 |
2 装置与方法 |
2.1 臭氧气体发生装置的构建 |
2.2 臭氧气体发生装置稳定性评价 |
2.3 不同因素对臭氧气体发生装置的影响 |
3 结果 |
3.1 臭氧气体发生装置稳定性评价 |
3.2 不同因素对臭氧气体发生装置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二氧化氯气体发生装置的研制 |
1 材料 |
1.1 仪器与设备 |
1.2 试剂 |
2 装置与方法 |
2.1 二氧化氯气体发生方法的确定 |
2.2 二氧化氯气体发生装置的构建 |
2.3 二氧化氯气体发生装置发生的气体浓度研究 |
2.4 二氧化氯气体发生装置性能评价 |
2.5 环境因素对二氧化氯气体发生装置的影响 |
3 结果 |
3.1 二氧化氯气体发生方法的确定 |
3.2 二氧化氯气体发生装置发生的气体浓度研究 |
3.3 二氧化氯气体发生装置性能评价 |
3.4 环境因素对二氧化氯气体发生装置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二氧化氯气体发生方法的确定 |
4.2 二氧化氯气体发生装置的构建及其发生的气体浓度研究 |
4.3 二氧化氯气体发生装置性能评价 |
4.4 环境因素对二氧化氯气体发生装置的影响 |
5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创新性 |
3 不足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
个人简介 |
致谢 |
(3)稳定性二氧化氯活化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实验材料 |
1.2 检测指标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测定方法的选择 |
2.2 不同活化时间对二氧化氯生成量的影响 |
2.3 不同活化剂配比对二氧化氯生成量的影响 |
2.4 二氧化氯衰减速率 |
3. 结论 |
(4)磷酸改进五步碘量法对二氧化氯发生器产物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磷酸改进法 |
1.2.3 检验改进法对模拟产物加标回收情况 |
1.2.4 比较磷酸改进法和国标法检测结果精确度 |
1.2.5 分析样品pH值对分析方法的影响 |
2 结果 |
2.1 磷酸改进法与国标法检测结果一致性分析 |
2.2 磷酸改进法对ClO2发生器模拟产物的回收率分析 |
2.3 磷酸改进法和国标法检测精密度比较 |
2.4 样品p H值对分析方法的影响 |
3 讨论 |
(5)改良五步碘量法测定溶液中二氧化氯含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消毒剂样品制备 |
1.2.2 测定步骤 |
1.3 二氧化氯含量计算公式 |
2 结果 |
2.1 免活化一元液体含量测定结果 |
2.2 二元液体含量测定结果 |
2.3 一元片剂含量测定结果 |
3 讨论 |
(6)关于二氧化氯国家标准修订的建议和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已修订的主要内容 |
2 需要商榷的若干问题 |
2.1 关于若干术语的讨论 |
2.2 关于二氧化氯产品的纯度 |
2.3 关于适用范围 |
2.4 关于分光光度法中高纯二氧化氯标准溶液的标定及相关标准的引用 |
2.5 关于原料 |
3 分光光度法修订的展望 |
3.1 分光光度法进一步简化的展望 |
3.2 分光光度法波长选定的再探讨 |
(7)丙二酸碘量法与改良五步碘量法测定二氧化氯含量的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方法 |
1.2.1 改良五步碘量法 |
1.2.2 丙二酸碘量法 |
2 结果 |
2.1 实验样品测定结果 |
2.2 样品测定精密度 |
3 讨论 |
(8)关于二氧化氯国家标准修订的若干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关于标准的范围和名称 |
2 原料来源是否需要限定? |
3 若干术语的定义 |
3.1 二氧化氯消毒剂Chlorine dioxide disinfectant |
3.2 二氧化氯水溶液Aqueous solution of chlorine dioxide (或chlorine dioxide aqueous solution) : |
3.3 二氧化氯消毒剂的应用态Application state of chlorine dioxide disinfectant: |
3.4 二氧化氯消毒剂的商品态Commodity state of chlorine dioxide disinfectant: |
3.5 二氧化氯释放剂Composition releasing chlorine dioxide: |
3.6 二氧化氯释放剂的主体Main part of the composition releasing chlorine dioxide: |
3.7 二氧化氯释放剂的活化剂Activating agent of the composition releasing chlorine dioxide: |
4 关于含量测定 |
5 关于二氧化氯水溶液的纯度 |
6 关于应用范围和使用方法 |
7 关于二氧化氯消毒药剂的商品态 |
7.1 二氧化氯消毒药剂商品态的类属及与应用态的关系 |
7.2 关于二氧化氯消毒药剂商品态中的二氧化氯释放量 (或含量) |
7.3 对二氧化氯消毒产品各种商品态应用范围的限定 |
(9)如何全面评价二氧化氯片的质量(一)(论文提纲范文)
一、二氧化氯的基本性质 |
二、二氧化氯的杀菌机理 |
三、二氧化氯的消杀特点 |
(一) 高效强力 |
(二) 快速、持久 |
(三) 广谱灭菌 |
(四) 安全无毒 |
四、如何全面评价一个二氧化氯片的质量 |
(一) 二氧化氯片的稳定性 |
1.配方的设计 |
2.原材料的品质 |
3.生产过程中的控制 |
4.储存 |
(二) 二氧化氯的识别 |
1.久置褪色 |
2.p H值呈酸性 |
3.氧化还原电位 (ORP) 较高 |
(三) 二氧化氯的含量 |
1.间接碘量法 |
2.五步碘量法 |
3.紫外分光光度法 |
(10)五步碘量法测定乳与乳制品中二氧化氯的残留量(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五步碘量法测定二氧化氯的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二氧化氯溶液的含量测定与消毒效果评价[D]. 张志博.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2]浓度稳定的臭氧和二氧化氯气体发生装置的研制[D]. 周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2)
- [3]稳定性二氧化氯活化试验研究[J]. 张晓娜,刘清华,陈卓华,胡小芳. 城镇供水, 2019(02)
- [4]磷酸改进五步碘量法对二氧化氯发生器产物测定[J]. 刘怡,吴明松,周秀艳,朱美琳,王琼梅,葛平.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8(12)
- [5]改良五步碘量法测定溶液中二氧化氯含量的研究[J]. 田靓,帖金凤,杨艳伟,慈颖,朱仁义.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8(02)
- [6]关于二氧化氯国家标准修订的建议和探讨[J]. 龙膺厚.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8(02)
- [7]丙二酸碘量法与改良五步碘量法测定二氧化氯含量的方法探讨[J]. 赵巧玲,杨雪帆.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7(20)
- [8]关于二氧化氯国家标准修订的若干建议[A]. 龙膺厚,陈小平,侯博. 二氧化氯研究与应用进展——2017年全国水质安全与二氧化氯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7
- [9]如何全面评价二氧化氯片的质量(一)[J]. 黎春晖,贺颜梅. 中国水产, 2017(06)
- [10]五步碘量法测定乳与乳制品中二氧化氯的残留量[J]. 李荔,钟志雄,谭志科,苏雪媚,曾紫仪.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