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前支亚纲海洋腹足动物性畸变现象的组织学研究

三个前支亚纲海洋腹足动物性畸变现象的组织学研究

一、三种前鳃亚纲海产腹足类性畸变现象的组织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梁书东[1](2019)在《纵肋织纹螺(Nassarius variciferus)性腺发育相关基因的筛选及胚胎发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纵肋织纹螺(Nassarius variciferus),俗称海锥,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海域,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发现纵肋织纹螺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等优点。然而由于过度捕捞和生态环境破环等原因,纵肋织纹螺的自然资源逐渐萎缩,捕捞量逐年下降。在本研究中,首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得到了大量纵肋织纹螺雌、雄性腺转录组数据,筛选出性腺发育和性别分化相关基因。此外,我们运用行为学录像和显微观察等研究手段,对纵肋织纹螺摄食行为、繁殖交配行为和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观测,详细描述了摄食、交配、繁殖和早期发育各个阶段的形态特征,以期为后续全人工育苗技术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行为学录像显示,成年个体纵肋织纹螺对鱼类的摄食优先于贝类和甲壳类,具有集群交配的特性。纵肋织纹螺将受精卵以卵袋(egg capsule)的形式产出,卵袋为白色卵圆型,最大直径为1.38 mm,平均长度在1.1±0.23 mm。卵袋四周粗糙,中间平滑,由膜质基底和钙质凸顶组成。纵肋织纹螺卵袋中胚胎数量在16~85范围之内。在温度为20±2℃、盐度为30±4条件下,3月、4月和11月、12月达到产卵高峰。在11月和12月,产卵袋数在两万粒以上,3月和4月所产卵袋可达四万粒左右。大规格亲螺所产出的卵袋个数与中、小规格亲螺所产卵袋数差异显着(P<0.05)。大规格和中等规格的亲螺对卵袋长度的差异并不显着(P>0.05),但是大、中规格和小规格所产卵袋差异显着(P<0.05)。(2)纵肋织纹螺的胚胎发育经历了以下阶段:受精卵、胚胎卵裂、囊胚、原肠胚、单轮幼虫、面盘幼虫,最后到达稚螺。在温度为20±2℃、盐度为30±4条件下,受精卵在110 min时释放第二极体,随后开始分裂,在4-5 h形成两个大小相等的卵裂球,进入二细胞时期。6-7 h左右,经过第二次经裂,分裂面与第一次卵裂面垂直,形成大小相等的4个分裂球,为四细胞期。第三次卵裂在7-8 h后开始,到达八细胞时期,胚胎在15 h达到囊胚期,随后在19 h左右到达原肠胚,在1 d后达到膜内担轮幼虫,5 d发育至膜内面盘幼虫期,在11 d之后面盘幼虫破膜而出开始在水中浮游摄食,最后浮游幼虫匍匐到水底变成稚螺大约需要20 d。(3)在成熟期纵肋织纹螺雌、雄性腺转录组样本中共获得186487条Unigenes,平均长度为344 bp。通过和公共数据库进行比对,对Unigenes进行了功能注释。差异表达基因共有2023个,其中,36个差异表达基因与性别相关,并且筛选出10个与性腺发育相关的差异基因。此外,共筛选出155984个SSR和333354个SNP。本研究第一次采用转录组技术对纵肋织纹螺雌、雄性腺发育进行研究,这些数据将丰富海洋腹足类动物的分子生物学内容,这些数据将会有助于纵肋织纹螺的性腺发育研究并且可为其资源利用开发等研究奠定基础。

范强[2](2015)在《铜锈环棱螺用于水生态毒理学的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铜锈环棱螺作为一种新兴的潜在水生态毒理学模式生物,本论文首先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对其室内试验条件进行了优化与筛选,结果表明:当投喂冰鲜小球藻、密度6个/L水体积、水深10-15cm、泥土底质并且水中钙离子浓度30mg·L-1时,铜锈环棱螺的体重增长最为明显。麻醉效果表明,MgCL2·2H2O对成螺的麻醉时间短并且伤害小,可作为实验用麻醉剂首选。本论文随后选取了8个内参基因,分析了经为期10天暴露于3种不同雌激素下,铜锈环棱螺内脏组织内参基因的表达水平,利用RefFinder在线分析了各个内参基因在铜锈环棱螺不同雌激素暴露下体内表达水平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糖体蛋白L7(RPL7)的表达最为稳定。因此,RPL7可作为铜锈环棱螺在不同外源环境条件刺激下,定量目标基因表达水平的合适内参基因之一。最后,针对太湖流域铜锈环棱螺的性比进行了初步调查,发现其畸变率较高,左右触角或右侧触角呈分叉状或蹼状的畸变发生率约为2.7%,对畸变及正常成螺进行了初步的组织学研究,发现肌肉组织含有大量寄生虫胚胎,正常组织中,腹足肌肉为平滑肌,精巢内含大量成熟簇状精子,属进化型的II型精子。以上研究结果皆为发展以铜锈环棱螺为指示生物开展的水生态环境毒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彭付敏[3](2015)在《珠母小核果螺生物学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珠母小核果螺(Drupella margariticola)为研究对象,对保护区核果螺的种类和分布进行调查研究,并对优势种珠母小核果螺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进行了系统的形态观察和组织学研究,旨在了解珠母小核果螺的形态结构、性腺发育规律和摄食消化机制。同时开展了珠母小核果螺的摄食率、消化率和捕食行为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果螺种类及其优势种对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果螺进行周年采样调查,研究保护区核果螺的自然分布和主要种类。结果表明: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珠母小核果螺、黄斑核果螺、环珠小核果螺、筐核果螺、粒核果螺、暗唇核果螺和葡萄核果螺,共7种,优势种为珠母小核果螺。珠母小核果螺壳高12.9231.74mm,平均26.17±4.31mm,壳宽8.1018.46mm,平均15.34±2.48mm,螺体质量0.365.30g,平均螺体质量2.99±1.14g。珠母小核果螺雌性和雄性群体之间的壳高、壳宽和螺体质量差异不显着(P>0.05)。珠母小核果螺的壳高(H)与壳宽(B)间有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B=0.5533H+0.8673(R2=0.9225,n=300),壳高(H)与螺体质量(W)呈幂函数关系,回归方程为:W=0.0002H2.8845(R2=0.948,n=300)。珠母小核果螺的壳高与壳宽、壳高与螺体质量相关系数R2都在0.9以上,说明壳高与壳宽、壳高与螺体质量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2珠母小核果螺生殖系统与性腺发育的研究对珠母小核果螺的生殖系统进行系统解剖观察,并通过组织学分析性腺发育规律。结果表明:珠母小核果螺为雌雄异体,雌性生殖系统主要由卵巢、输卵管、蛋白腺、缠卵腺、交接囊和阴道组成,雄性生殖系统主要由精巢、储精囊、前列腺、输精管和阴茎组成。根据生殖细胞的大小和形状将卵巢的发育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5个时期,将精巢的发育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排放期和休止期4个时期。卵巢在2014年1月份开始增值,直到3月份还处于增殖期,到3月末期开始进入生长期,经34个月发育成熟,繁殖产卵的高峰期在68月份,至9月份开始慢慢退化。精巢于2014年2月份开始发育,5月份就可发育成熟,比雌性的成熟期略为提早,从总体上来看,精巢发育的周年变化与卵巢发育的周年变化基本一致,性腺成熟率从2014年1月开始上升,4月至9月份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70%)以上,10月份后则急剧下降。3珠母小核果螺消化系统与摄食率和消耗率的研究本文采用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对珠母小核果螺的消化系统进行观察和分析。采用室内生态学方法探讨珠母小核果螺对5种食物(斯氏角孔珊瑚、红稽圆鲹、凡纳滨对虾、马氏珠母贝和中国枪乌贼)的摄食率和消化率。结果表明:珠母小核果螺的消化系统为由口、吻管、嗉囊、食道、胃、肠、直肠和肛门构成的消化道和由唾液腺、食道腺和肝脏所构成的消化腺组成。吻管内有齿舌,齿舌上有齿3列,每一横列齿舌均为3枚,对称排列,其齿式为1·1·1。消化道管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四层组织组成,粘膜层由单层柱状纤毛细胞和少量的杯状细胞组成,粘膜下层主要是结缔组织,肌层有环肌和纵肌两种类型,环肌分布在内,纵肌分布在外;外膜较薄。珠母小核果螺对5种食物的日均湿重摄食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斯氏角孔珊瑚(3.086±1.370g)、中国枪乌贼(1.182±0.226g)、凡纳滨对虾(0.716±0.324g)、马氏珠母贝(0.615±0.249g)、红稽圆鲹(0.303±0.453g)。湿重消化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中国枪乌贼(21.19±4.36%)、斯氏角孔珊瑚(9.12±2.18%)、马氏珠母贝(7.07±1.98%)、凡纳滨对虾(2.17±0.17%)、红稽圆鲹(1.88±0.38%)。4珠母小核果螺捕食行为的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珠母小核果螺的捕食行为和研究其对盾形陀螺珊瑚、稀杯盔形珊瑚、斯氏角孔珊瑚和菲律宾蛤仔的捕食选择性以及不同数量的珠母小核果螺对盾形陀螺珊瑚的危害研究。结果表明:珠母小核果螺为肉食性动物,对盾形陀螺珊瑚、稀杯盔形珊瑚、斯氏角孔珊瑚和菲律宾蛤仔均可捕食,且表现出明显的捕食选择性,选择顺序依次为菲律宾蛤仔、稀杯盔形珊瑚、盾形陀螺珊瑚和斯氏角孔珊瑚。根据盾形陀螺珊瑚杯孔上螅体的损坏数量将珠母小核果螺摄食情况分为三种:不摄食,摄食不明显,摄食明显。分别依次放置0、20、40、60、80、100个珠母小核果螺的养殖箱中的摄食情况依次为不摄食、摄食不明显、摄食不明显、摄食明显、摄食明显、摄食明显。此结果表明珠母小核果螺的数量越多,对盾形陀螺珊瑚的危害越大。

王鑫[4](2015)在《维甲酸X受体在杂色鲍性腺分化与发育中的调控作用》文中研究指明软体动物性腺分化与发育的分子机制一直以来都是繁殖生物学和水产养殖学的研究重点。尽管软体动物体内存在类似于脊椎动物的雌激素和雄激素,但由于缺乏对其生物合成途径或来源的了解,以及有关激素受体的直接证据,脊椎动物类型的类固醇激素在软体动物性腺分化中的作用尚无定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腹足类性畸变分子机制的研究表明,维甲酸X受体(retinoid X receptor,RXR)在腹足类性畸变的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关性畸变分子机制的研究表明RXR对于腹足类性腺分化与发育的作用机制至关重要。本论文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和RNA干扰技术研究了杂色鲍RXR基因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在杂色鲍性腺分化与发育中的作用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每月采集雌雄样品,采用常规组织切片和HE染色技术跟踪观察了杂色鲍性腺发育的周年变化。根据杂色鲍性腺的颜色、体积、生殖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占主体的生殖细胞的类型等将杂色鲍的性腺发育分为5个时期:休止期、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和排放期。观察结果显示:厦门本地的杂色鲍一年只有一个生殖周期,并且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的发育是不同步的:雌性杂色鲍性腺发育的休止期是1到3月;增殖期是4到5月;生长期是6到7月;成熟期是8到12月,雄性杂色鲍性腺发育的休止期是2到3月;增殖期是4到5月;生长期是6到10月;成熟期是11月到次年1月。另外,杂色鲍性腺发育的个体差异较大,性腺发育成熟时期会观察到处于生长期或者更早期的个体,因此不同发育时期样品的选择要根据组织学观察的结果而不是取样的时间。2、采用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等内参分析软件对10个候选内参基因包括β-action(β-ACT)、18S ribosomal(18S)、28S ribosomal(28S)、elongation factor 1-alpha(ELFA)、ribosomal protein L8(RPL8)、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5A(EIF5A)、Y-box protein(YB1)、ornithine decarboxylase antizyme 1(OAZ1)、60S ribosomal protein L3(RPL3)、ribosomal protein S9(RPS9)进行分析并筛选了杂色鲍性腺发育过程中不同组织的最适内参基因:杂色鲍性腺发育过程中卵巢内表达最稳定的内参基因是OAZ1;杂色鲍性腺发育过程中雌性杂色鲍头部组织内表达最稳定的内参基因是EIF5A;杂色鲍性腺发育过程中雌性杂色鲍肝胰腺组织内表达最稳定的内参基因是28S;杂色鲍性腺发育过程中雄性杂色鲍头部组织内表达最稳定的内参基因是RPS9;杂色鲍性腺发育过程中雄性杂色鲍肝胰腺组织内表达最稳定的内参基因是EIF5A。3、分析了维甲酸X受体(retinoid X receptor,RXR)在杂色鲍性腺发育过程中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在卵巢、雌性个体头部、雌性个体肝胰腺和雄性个体头部组织中,RXR在性腺发育的增殖期时表达量显着上调(P<0.05);在雄性个体肝胰腺组织中RXR在性腺发育的增殖期时的表达量显着下调(P<0.05)。结果显示,RXR基因在性腺发育增殖期时的不同组织的表达量与其他发育时期相比均存在显着性差异,这表明增殖期是RXR在杂色鲍性腺分化与发育发挥作用的窗口期。4、本论文还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在杂色鲍性腺分化与发育中的作用:在卵巢中,半胱天冬氨酸酶3(Caspase3,Casp3)和细胞凋亡因子(defender against cell death 1,DAD1)在性腺发育休止期时表达量显着上调(P<0.05);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7,IGFBP7)和转录因子激活蛋白1(activator protein 1,AP1)在性腺发育增殖期时表达量显着上调(P<0.05),表明Casp3、DAD1、IGFBP7和AP1确实参与了卵巢分化与发育过程。5、雌性杂色鲍肝胰腺组织注射RXR基因双链RNA 48h后,雌性杂色鲍头部组织的RXR表达量与空白对照组和绿色荧光对照组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雌性杂色鲍卵巢组织的RXR表达量空白对照组和绿色荧光对照组相比显着性下调。这些结果证明了对杂色鲍进行活体注射双链RNA可以让体内的目的基因产生基因沉默现象。

彭付敏,吴灶和,申玉春,栗志民,刘丽[5](2014)在《珠母小核果螺形态结构的系统观察》文中提出对珠母小核果螺[Drupella margariticola(Broderip)]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进行系统观察。结果表明:珠母小核果螺壳高12.9231.74 mm,平均26.17±4.31 mm,壳宽8.1018.46 mm,平均15.34±2.48 mm,螺体质量0.365.30 g,平均2.99±1.14 g;消化系统由口、吻、嗉囊、食道、胃、肠、直肠及肛门等消化道,以及唾液腺、食道腺和肝脏等消化腺组成;成螺肉食性,摄食时将吻伸出,吻管内有齿舌,齿舌上有齿3列,每列有齿3枚,对称排列,齿式1?1?1,齿舌在齿舌软骨表面产生运动,切刮食物;雌雄异体,外形上难以区别,雄性生殖系统由精巢、前列腺、储精囊、输精管和阴茎组成,雌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蛋白腺、缠卵腺、交接囊和阴道组成。

王文杰,潘奕达,周于娜,吴雪萍,区小玲,唐龙,吴明灿,潘英[6](2014)在《管角螺性畸变现象的组织解剖学研究及扫描电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探讨管角螺性畸变过程中,生殖系统在形态和组织结构方面的变化,以及性畸变可能对其种群带来的不良影响,实验采用组织解剖学和扫描电镜的方法,研究了广东湛江、广西北海、钦州和防城港及越南胡志明市5个区域管角螺的未成熟和成熟正常雄、雌个体以及性畸变个体的生殖系统结构。结果显示,管角螺性畸变个体除具有正常的雌性生殖器官外,还有输精管和阴茎等雄性生殖器官,并且性畸变个体阴茎的位置、形状和输精管的组织结构与正常雄性个体的相似,管角螺性畸变现象仅见于成熟个体,高程度性畸变雌体的性腺发育受阻。性畸变率(IOI)结果显示,8批样中管角螺性畸变严重程度依次是北海1>北海2>湛江>钦州1>防城港近海>越南胡志明市、钦州2和防城港白龙珍珠湾,其中北海的性畸变情况最为严重,性畸变率平均达到90%;北海种群的输精管发育指数(VDSI)也高于其他地区群体;并且北部湾管角螺的雌雄性比几乎都要小于1,总体呈现减少的趋势。研究表明,有机锡污染可能已对北部湾管角螺种群的延续造成威胁。

李亚芳[7](2013)在《珠江口淇澳岛3类湿地软体动物群落生态学及分类学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对从2008年1月至2010年11月3年的珠江口淇澳岛沿岸地带最典型的3种不同类型湿地,人工池塘湿地(SW)、红树林沼泽湿地(MA)和潮沟湿地(EP)的底栖软体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群落结构、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以及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等做了研究和探讨。珠江口淇澳岛3种不同类型湿地共鉴定到底栖软体动物16种,其中腹足类11种,双壳类5种,所有的双壳类都只存在SW湿地。总丰度:SW湿地(1824ind./m2)> MA湿地(1736ind./m2)> EP湿地(112ind./m2),3湿地年平均丰度为68ind./m2。软体动物物种多样性情况为:平均种类数为:MA湿地(2.82)> SW湿地(2.47)> EP湿地(1.33);平均物种丰富度指数(D)、平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大小和平均Pielou均匀度指数(J’)大小均同平均种类数大小趋势一致即:MA> SW> EP。珠江口淇澳岛3湿地软体动物群落空间差异显着(p <0.05),各样地间的差异性大小为MA vs SW湿地> SW vs EP湿地> EP vs MA湿地。AONSIM分析珠江口淇澳岛3种湿地软体动物的群落结构时间差异性,发现3种湿地无论是在季节还是年际间都不存在显着的差异。RELATE功能检验发现SW湿地第3年生物群落出现显着的线性变化。这种线性变化主要归功于瘤拟黑螺(Melanoides tuberculata (Müller,1774))丰度的逐渐减少和河篮蛤(Potamocorbula sp.)丰度的逐渐增多(SIMPER)。本研究还讨论了生物群落与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BEST/BIOENV分析得出珠江口软体动物群落丰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最高的环境因子为S-TN。珠江口淇澳岛软体动物分类学研究部分分别对2国内新记录种:Assimineaestuarine Habe,1946及Iravadia (Fairbankia) cochinchinensis Bavey&Dautzenberg,1910和1热带新记录种:Cerithidea sinensis Philippi,1848以及本研究中观察到的其他种:Sphaerassiminea brevicula Pfeiffer,1855、Taiwanassimineasp.、Melanoides tuberculata (Müller,1774)、Laemodonta punctigera (H.&A.Adams,1853)、 Iravadia (Iravadia) ornata (Blanford),1867、 Potamocorbulaamurensis(Schrenck,1867)、Potamocorbula sp.和Abra sp.做了描述与讨论。

李维[8](2013)在《维甲酸X受体在杂色鲍性畸变中的作用》文中认为有机锡化合物广泛用于船只和其它海洋设施防污漆中的添加剂,已造成全世界范围的严重污染,对海洋生物最主要的毒性效应是诱导腹足类发生性畸变,目前已有200余种腹足类报道了性畸变现象。性畸变(imposex)是指雄性特征的阴茎、输精管在雌性腹足类体内叠加生长的现象,是内分泌干扰物影响生物的典型案例,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形态学研究资料。但由于有关腹足类性别分化和性腺发育的内分泌学研究基础比较薄弱,有关性畸变的分子机制一直存在很多争议。新近的一些研究表明维甲酸X受体(retinoid X receptor,RXR)在腹足类性畸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论文克隆了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RXR基因的两种亚型,研究了其在杂色鲍性畸变过程中的变化,现将结果摘要如下:1)杂色鲍RXR基因的两种亚型(RXRa和RXRb)分别编码459和463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分别为50.56k Da和50.93k Da,等电点为7.36,预测有10个丝氨酸(Ser)、2个苏氨酸(Thr)、4个酪氨酸(Tyr)的磷酸化位点,没有信号肽。RXR的c DNA包含5’非编码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107bp和3’非编码区416bp,3’非编码区有个典型的poly A加尾信号AATAA。杂色鲍RXR包含核受体超家族特异的结构特征:不保守的A/B区,最保守的C区(DNA结合域),D区(铰链区)和较为保守的E区(配体结合域)。杂色鲍RXR功能结构域相似性比较和系统进化分析RXR不同功能域比对结果显示,杂色鲍RXR在结构上与脊椎动物的RXR更为接近。2)对杂色鲍RXR两种亚型和其它软体动物亚型的结构比对发现,不同亚型之间的差异只在T-box区域的A与V之间插入氨基酸的个数不同,而在氨基酸序列的其他位置是完全相同。杂色鲍RXRb在T-box区域比RXRa多插入了4个氨基酸(LLAA);腹足纲新腹足目狗岩螺(Nucella lapillus)和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的两个亚型相差5个氨基酸;双壳纲的栉孔扇贝(Azumapecten farreri)RXR有四种异构体,在A和V之间分别插入4、20和24氨基酸。T-box是RXR重要的DNA结合功能区,在RXR与下游基因的结合中起重要作用,在该区域的不同剪切可能与调控不同的下游基因有关。3)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RXR基因在杂色鲍各个组织都有表达,在雄性肝胰腺的表达显着高于雌性,而在雌性头部的表达显着高于雄性(p<0.05);在血液的表达最低。4)论文观察了正常雌性杂色鲍和TBT(1μg Sn/g wet wt)暴露后卵巢发育的组织学变化。杂色鲍卵巢发育过程可分为休止期、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和排放期。石蜡切片观察结果显示TBT注射的杂色鲍卵母细胞发育迟缓,多数出现变形或破裂,两个月后甚至能够观察到少量精小管的出现。5)成鲍暴露于1μg Sn/g(wet wt)的TBT,TPT、9c RA和BSA(作为对照)后,TBT、TPT和9c RA组性腺RXR基因两个月后都出现明显的上调表达,说明TBT、TPT和9c RA一样可能作为杂色鲍RXR的配体激活该基因的转录。此外,论文还研究了幼鲍暴露TBT后RXR基因在肝胰腺和性腺中的表达量变化。在性腺中,RXR基因在12h,24h,192h和8W出现显着上调表达(p<0.05);而在肝胰腺中,RXR基因的表达没有出现显着变化。6)为探讨RXR可能的靶基因,论文研究了幼鲍暴露TBT后几种性腺发育相关基因包括精子发生相关蛋白5(Spermatogenesis-associated protein 5,SPATA5),精巢特异表达基因10(testis-specific expressed gene 10,TEX10),15-羟基前列腺素脱氢酶(15-hydroxy-prostaglandin dehydrogenase,15-PGDH),胆盐激活脂肪酶(bile-salt-activated lipase,BSAL)在肝胰腺和性腺中的表达量变化。结果显示TBT注射后12h和8W,spata5在卵巢出现显着下调表达(p<0.05),在肝胰腺中,spata5在注射后6h和12h明显下调表达,192h开始明显上调表达(p<0.05),注射后8W实验组和对照组没有显着差异(p=0.052);TEX10在雌鲍肝胰腺和性腺中的m RNA水平没有发生显着变化;注射后12h和2W,15-PGDH在性腺中显着下调表达;注射后8W,15-PGDH在肝胰腺中显着上调表达(p<0.05);TBT注射后,BSAL基因在性腺中的表达没有变化,在肝胰腺中,TBT能极显着抑制BSAL基因的上调表达(p<0.001)。并讨论了这些基因与RXR可能存在的关系。

区小玲[9](2013)在《管角螺8个地理种群形态差异及广西北部湾管角螺性腺发育、繁殖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采用了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国沿海管角螺8个地理种群进行形态差异分析,首次探讨了管角螺8个地理种群的形态变异特点以及地理分化情况;应用组织切片技术,首次研究了广西北部湾管角螺的性腺发育及繁殖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管角螺8个地理种群可分为南方群体(台山、湛江、北海、防城港和钦州种群)和北方群体(厦门、温州以及连云港种群)两支。主成分分析构建了 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53.74%、14.78%和11.82%,累积贡献率达80.34%。判别分析构建了管角螺8个地理种群的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率达70.00%~97.06%,综合判别率为86.52%。2、广西北部湾管角螺活体解剖结果表明,其雄性生殖系统由精巢、贮精囊、前列腺、输精管和阴茎(阴茎囊和交接器)构成;雌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囊腺体(蛋白腺和缠卵腺)、生殖孔和腹足口组成。其中,每个雌性个体都含有一套输精管和阴茎,较正常雄性个体中的细小。北部湾管角螺周年内具有2个繁殖期:10月至1月上旬为小繁殖期,2月中下旬至5月为大繁殖期。精巢发育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与排放期、退化期;卵巢的发育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与排放期、休止期。精细胞的发生划分为精原细胞期、初级精母细胞期、次级精母细胞期、精子细胞期和成熟精子期;卵细胞的发生划分为卵原细胞期、初级卵母细胞期、次级卵母细胞和成熟卵母细胞期。其性腺周年发育规律可总结为: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为增殖期,10月中旬至11月为生长期Ⅰ,12月到次年1月上旬为成熟与排放期Ⅰ,1月中旬卵巢和精巢发育开始停滞,在2月中下旬进入生长期Ⅱ,3月中下旬直到5月份为成熟与排放期Ⅱ,6月份生殖细胞排空性腺严重萎缩,进入休止期和退化期,这个时期可持续到9月份。

肖丽萍[10](2013)在《Real-time Q PCR芯片研究有机锡致鲍性畸变的分子机制》文中认为以本实验室自建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TBT暴露及副溶血弧菌诱导的ESTs数据库和鲍NCBI数据库为基础,经过生物信息学软件筛选获得性腺发育及应激诱导相关的基因序列150个,其中140个可归类于GO数据库中的细胞组分、生物学过程和分子功能。采用体内注射1μg/g(wt)TBT和TPT,分别暴露6h、24h、48h后解剖鳃、外套膜、性腺和肝胰腺组织作为材料,提取总RNA,利用q RT-PCR方法研究6个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变化和稳定性,鉴定有机锡暴露过程用于m RNA表达分析的内参基因,随后通过引物设计和验证,得到可采用的杂色鲍性腺发育及应激诱导相关基因共109个,筛选64个候选基因再运用q RT-PCR方法进一步对各基因进行表达分析,获得在不同组织和不同时相对TBT和TPT响应的基因共36个,最终选择了2个内参和30个效应基因构建了Real-time Q PCR芯片,具体结果如下:1)运用Ge Norm、Norm Finder和Ref Finder程序分析在不同有机锡暴露6h、24h、48h后鳃、性腺、肝胰腺和外套膜组织样品中ACT、18S r RNA、28S r RNA、ELFA、RPL8(ribosomal protein L8)、TUA(tubulin alpha)6个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结果表明,杂色鲍在有机锡暴露后,ELFA可作为鳃、性腺以及所有样本组织中的最适内参,而18S和ACT分别作为肝胰腺和外套膜组织中的内参更合适,并用于校正和标准化之后的Real-time Q PCR芯片数据;同时,经过各内参基因校正来分析RXR基因在有机锡暴露6h后性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在特定试验条件下,最适内参的筛选对于基因表达分析非常关键。2)运用q RT-PCR方法研究杂色鲍性腺发育及应激诱导相关基因对不同有机锡暴露的响应,筛选得到不同有机锡暴露、不同组织、不同时相中存在着显着性变化(P≤0.05)的基因36个。这些基因主要可分为免疫相关、解毒代谢相关和细胞周期相关共三类,其中与免疫相关的基因有10个:巨噬细胞表达蛋白1(MEP1)、胸腺肽(TMSB)、Ras相关核蛋白(Ran)、白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IRAK4)、Ring-box蛋白(RBX)、组织蛋白酶L2(CTSL2)、高速泳动蛋白(HMG1)、激素原转换酶1(PC1)、胞嘧啶脱氨酶(CDA)、吲哚胺加双氧酶外显子1-13(IDO1-exon)。与解毒代谢相关的基因有5个: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II(COXIII)、细胞色素C氧化酶多肽5B(COX5B)、谷胱甘肽S转移酶亚型(GST-iso)、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金属硫蛋白(MT)。与细胞周期相关的基因有21个:硫氧还蛋白(TRX)、DHHC型锌指蛋白(ZDHHC)、锌指蛋白1(ZFP1)、血蓝蛋白(Ab Hc)、钙网素(CAM)、钙调蛋白2(CAM2)、钙调蛋白-等位基因31(Calp31)、钙调蛋白-等位基因39(Calp39)、斯钙素/锡钙蛋白(STC)、细胞周期与凋亡调控因子1(CARP-1)、转录因子AP-4(TFAP4)、诱导转化生长因子(β-ig-h3)、真核起始因子3亚基4(IF3-4)、CCR4-NOT转录复合体亚基4(CNOT)、核糖体蛋白S20(RPS20)、核糖体蛋白L7(RPL7)、非ATP酶蛋白酶体26S亚基10(PSMD10)、泛素结合酶(UBI)、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EBP)、精氨酸/丝氨酸丰富剪接因子4(SRSF4)、视黄酸X受体(RXR)。众多的细胞周期相关基因21个以及多重功能基因5个(总共26个,占总效应基因的72.2%)的变化,表明有机锡暴露显着改变了杂色鲍细胞分化和细胞凋亡等重要细胞过程,极可能引起雌性性腺组织细胞的凋亡和重编程,诱导性畸变。3)选择具有显着性差异表达的21个细胞周期相关基因、5个解毒代谢相关基因和4个免疫相关基因以及2个内参ELFA和ACT,共32个基因建成杂色鲍性腺发育及环境应激相关基因的Real-time Q PCR芯片,可为海洋环境生物监测特别是底栖动物生境的分子生物标志物和毒理芯片的进一步建立奠定基础,并为重要水产经济鲍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二、三种前鳃亚纲海产腹足类性畸变现象的组织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种前鳃亚纲海产腹足类性畸变现象的组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纵肋织纹螺(Nassarius variciferus)性腺发育相关基因的筛选及胚胎发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织纹螺的研究现状
        1.1.1 织纹螺简介
        1.1.2 织纹螺的分类与考古研究
        1.1.3 织纹螺的经济价值
        1.1.4 织纹螺的生态毒理学研究
        1.1.5 织纹螺胚胎发育研究
        1.1.6 纵肋织纹螺
    1.2 高通量转录组技术的在贝类研究的应用
        1.2.1 分子标记开发
        1.2.2 功能基因的筛选与挖掘
    1.3 贝类性腺发育研究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纵肋织纹螺摄食行为和繁殖行为的初步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动物
        2.1.2 行为学摄像系统
        2.1.3 实验方法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纵肋织纹螺摄食行为
        2.2.2 亲螺的繁殖行为
        2.2.3 纵肋织纹螺产卵期
        2.2.4 纵肋织纹螺卵袋形态
        2.2.5 亲螺大小对卵袋的影响
    2.3 讨论
        2.3.1 纵肋织纹螺的摄食
        2.3.2 纵肋织纹螺繁殖习性
        2.3.3 纵肋织纹螺卵袋
        2.3.4 不同规格亲螺对织纹螺生产性能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纵肋织纹螺胚胎发育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动物
        3.1.2 藻类培养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纵肋织纹螺胚胎发育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纵肋织纹螺性腺发育相关基因的筛选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样品采集
        4.1.2 雌雄个体性腺的分离及RNA提取
        4.1.3 生物信息学分析
    4.2 结果
        4.2.1 测序及组装
        4.2.2 注释结果汇总
        4.2.3 Unigenes的功能分类
        4.2.4 性腺发育相关差异基因
        4.2.5 分子标记(SSR和 SNP)
    4.3 讨论
        4.3.1 性别分化相关基因筛选
        4.3.2 性腺发育相关基因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词表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2)铜锈环棱螺用于水生态毒理学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1.1 内分泌干扰物简介
        1.2 内分泌干扰物毒理效应与作用机理
    2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无脊椎动物的影响及研究进展
        2.1 生物学影响研究进展
        2.2 分子水平上的研究进展
    3 软体动物作为水生态毒理模式生物的研究进展
        3.1 软体动物作为水生态毒理模式生物的生态意义
        3.2 软体动物在内分泌干扰物中的研究进展
        3.3 铜锈环棱螺作为水生态毒理模式生物的优势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室内试验条件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室内养殖因子优化
        1.3 麻醉剂效果比较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饵料优化
        2.2 水深优化
        2.3 底质优化
        2.4 密度优化
        2.5 Ca~(2+)优化
        2.6 麻醉剂优化
    3 结论
第三章 内参基因稳定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生物暴露与样品采集
        1.2 RNA提取与逆转录
        1.3 内参基因定量分析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定量扩增效果
        2.2 各内参基因的表达水平
        2.3 外源条件暴露下各内参基因的表达情况
        2.4 内参基因的验证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章 畸变调查与病理研究
    1 野外样品采集
    2 石蜡切片制作方法
        2.1 取材与固定
        2.2 洗涤与脱水
        2.3 透蜡与包埋
        2.4 切片、展片与烤片
        2.5 染色
        2.6 封片
    3 结果与分析
        3.1 性比
        3.2 畸变与组织病理
    4 讨论
        4.1 性比与种群衰退
        4.2 畸变与环境污染
        4.3 不足与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3)珠母小核果螺生物学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核果螺
        1.1.1 核果螺的分布
        1.1.2 核果螺的分类
        1.1.3 核果螺的生物学
    1.2 珊瑚与珊瑚礁
        1.2.1 珊瑚
        1.2.2 珊瑚礁
    1.3 核果螺与珊瑚的关系
    1.4 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果螺种类及其优势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核果螺样品采集
        2.1.2 核果螺优势度统计方法
        2.1.3 优势种的形态结构观察与数量性状统计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核果螺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2.2.2 核果螺优势种
        2.2.3 珠母小核果螺外部形态特征
        2.2.4 珠母小核果螺群体形态特征
    2.3 讨论
        2.3.1 核果螺种群结构及分布特点
        2.3.2 核果螺优势种珠母小核果螺
    2.4 结论
3 珠母小核果螺生殖系统与性腺发育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珠母小核果螺样品采集
        3.1.2 解剖学观察
        3.1.3 组织学研究
        3.1.4 生殖细胞直径测量和时相划分
        3.1.5 性腺成熟率计算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珠母小核果螺生殖系统的形态结构
        3.2.2 珠母小核果螺生殖系统的组织学分期
        3.2.3 珠母小核果螺性腺成熟率
    3.3 讨论
        3.3.1 珠母小核果螺繁殖方式与生殖系统结构特征的关系
        3.3.2 珠母小核果螺繁殖季节与生殖系统组织学特点的关系
    3.4 结论
4 珠母小核果螺消化系统与摄食率和消化率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品采集与处理
        4.1.2 工具与材料
        4.1.3 消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研究
        4.1.4 摄食率和消化率的研究
        4.1.5 化学成分测定方法与计算公式
        4.1.6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珠母小核果螺消化系统解剖学观察
        4.2.2 珠母小核果螺消化系统组织学分析
        4.2.3 摄食率与消化率研究中食物的主要化学成分
        4.2.4 珠母小核果螺的摄食率
        4.2.5 珠母小核果螺的消化率
    4.3 讨论
        4.3.1 珠母小核果螺的消化系统结构及其食性
        4.3.2 珠母小核果螺的摄食率
        4.3.3 珠母小核果螺的消化率
    4.4 结论
5 珠母小核果螺捕食行为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5.1.2 珠母小核果螺捕食过程观察
        5.1.3 珠母小核果螺捕食选择性研究
        5.1.4 珠母小核果螺对珊瑚的危害研究
        5.1.5 捕食比例计算
        5.1.6 珠母小核果螺对珊瑚危害程度的评判方法
        5.1.7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珠母小核果螺捕食行为观察
        5.2.2 珠母小核果螺的捕食选择性
        5.2.3 珠母小核果螺对珊瑚的危害程度
    5.3 讨论
        5.3.1 珠母小核果螺捕食行为和其捕食选择性
        5.3.2 珠母小核果螺对珊瑚的危害
    5.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4)维甲酸X受体在杂色鲍性腺分化与发育中的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软体动物性别决定与性腺发育的研究进展
        1.1.1 参与软体动物性腺发育的激素
        1.1.2 调控软体动物性腺发育的基因
    1.2 维甲酸X受体的研究进展
        1.2.1 维甲酸X受体的结构与功能
        1.2.2 软体动物RXR的研究进展
    1.3 杂色鲍性腺发育的研究进展
    1.4 无脊椎动物RNA干扰的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目的和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杂色鲍性腺发育过程中的组织学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3 形态学观察
        2.1.4 组织学观察
    2.2 结果
        2.2.1 精巢发育的分期
        2.2.2 卵巢发育的分期
    2.3 讨论
第3章 杂色鲍性腺发育过程中内参基因的筛选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动物
        3.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3.1.3 引物设计
        3.1.4 RNA 提取及 DNA 污染去除
        3.1.5 cDNA第一链合成与PCR扩增
        3.1.6 荧光定量PCR反应
        3.1.7 引物特异性鉴定与扩增效率验证
        3.1.8 基因表达稳定性分析
        3.1.9 RXR基因表达分析
    3.2 结果
        3.2.1 杂色鲍总 RNA 提取结果
        3.2.2 引物特异性鉴定和扩增效率验证
        3.2.3 杂色鲍性腺发育中不同组织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分析
        3.2.4 RXR 基因相对于不同候选内参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3.3 讨论
第4章 杂色鲍性腺分化与发育过程中RXR及其它基因的表达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动物
        4.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4.1.3 引物设计
        4.1.4 RNA提取与DNA污染去除
        4.1.5 cDNA第一链合成与PCR扩增
        4.1.6 荧光定量PCR反应
        4.1.7 引物特异性鉴定与扩增效率验证
        4.1.8 杂色鲍性腺发育过程中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RXR基因在杂色鲍性腺发育过程中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
        4.2.2 RXRb基因在杂色鲍性腺发育过程中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
        4.2.3 Casp3基因在杂色鲍性腺发育过程中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
        4.2.4 Casp3lp基因在杂色鲍性腺发育中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
        4.2.5 IGFBP7基因在杂色鲍性腺发育中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
        4.2.6 AP1基因在杂色鲍性腺发育过程中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
        4.2.7 DAD1基因在杂色鲍性腺发育过程中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
    4.3 讨论
第5章 RNA干扰后RXR在卵巢与雌性个体头部中的表达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动物
        5.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5.1.3 引物设计
        5.1.4 dsRNA双链的合成
        5.1.5 RNA干扰实验
        5.1.6 RNA提取与DNA污染去除
        5.1.7 cDNA第一链合成与PCR扩增
        5.1.8 荧光定量PCR反应
    5.2 实验结果
    5.3 讨论与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珠母小核果螺形态结构的系统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外部形态定性定量观察
    1.3 内部形态结构解剖与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外部形态特征
    2.2 内部形态结构
        2.2.1 消化系统
        2.2.2 生殖系统
        2.2.3 其他系统
3 讨论

(6)管角螺性畸变现象的组织解剖学研究及扫描电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处理
    1.3 性畸变程度的评价
2 结果
    2.1 雄性生殖系统特征
    2.2 雌性生殖系统特征
    2.3 性畸变雌性生殖系统特征
    2.4 性畸变个体与雄性个体阴茎的形态学特征
    2.5 管角螺群体性畸变情况
3 讨论
    3.1 管角螺的性畸变程度
    3.2 管角螺的性比与种群衰退
    3.3 性畸变程度与有机锡污染

(7)珠江口淇澳岛3类湿地软体动物群落生态学及分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珠江河口及湿地生态系统简介
        1.1.1 河口及河口生态系统
        1.1.2 珠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
    1.2 珠江河口底栖软体动物生态学研究概述
    1.3 软体动物分类学研究进展
        1.3.1 软体动物简介
        1.3.2 软体动物研究历史简介
        1.3.3 软体动物门的分类系统
        1.3.4 软体动物分类学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淇澳岛湿地底栖软体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珠江口淇澳岛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概况
        2.1.2 采样点介绍
        2.1.3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1.4 主要仪器和试剂
        2.1.5 齿舌制备和标本鉴定的文献依据
        2.1.6 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珠江河口淇澳岛不同类型湿地的环境因子
        2.2.2 珠江河口淇澳岛不同类型湿地的环境因子的主成份分析(PCA)
        2.2.3 底栖软体动物群落结构组成
        2.2.4 底栖软体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
        2.2.5 底栖软体动物主要物种
        2.2.6 底栖软体动物生物多样性指数
        2.2.7 底栖软体动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差异
        2.2.8 底栖软体动物群落结构的时间变化
        2.2.9 底栖软体动物丰度和生物量与理化因子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
        2.3.1 底栖软体动物群落结构组成、生物多样性及丰度
        2.3.2 底栖软体动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差异
        2.3.3 底栖软体动物群落结构的时间变化
    2.4 小结
第三章 珠江口湿地部分软体动物的分类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2.1 拟沼螺科(台湾称山椒螺科)Assimineidae H. & A. Adams, 1856
        3.2.1.1 Assiminea estuarina Habe,
        3.2.1.2 短拟沼螺 Sphaerassiminea brevicula Pfeiffer,
        3.2.1.3 Taiwanassiminea sp
        3.2.1.4 中国产拟沼螺亚科属级检索表
        3.2.2 金环螺科(台湾称河口螺科)Iravadiidae Thiele, 1928
        3.2.2.1 锦绣金环螺 Iravadia (Iravadia) ornata Blanford, 1867
        3.2.2.2 Iravadia (Fairbankia) cochinchinensis Bavey & Dautzenberg,
        3.2.2.3 世界金环螺科属级及金环螺属亚属检索表
        3.2.3 其他物种的描述
        3.2.3.1 汇螺科 Potamididae H. & A. Adams, 1854
        3.2.3.2 跑螺科 Thiaridae Gill, 1871
        3.2.3.3 耳螺科 Ellobiidae Pfeiffer, 1854
        3.2.3.4 篮蛤科 Corbulidae Lamarck,181874
        3.2.3.5 双带蛤科 Semelidae Stoliczka, 1870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8)维甲酸X受体在杂色鲍性畸变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杂色鲍及其养殖现状
    1.2 有机锡化合物及其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1.3 海产腹足类性畸变研究进展
        1.3.1 性畸变(imposex)
        1.3.2 性畸变程度的划分
        1.3.3 性畸变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1.4 腹足类RXR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对象
        2.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3 引物
    2.2 实验方法
        2.2.1 杂色鲍总RNA的提取
        2.2.2 SMART-RACE技术克隆基因全长
        2.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2.2.4 组织切片的制备
        2.2.5 实时荧光定量PCR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杂色鲍总RNA提取结果
    3.2 简并引物扩增HdRXR结果
    3.3 RACE-PCR结果
    3.4 HdRXR亚型的克隆
    3.5 杂色鲍RXR基因序列分析
        3.5.1 杂色鲍RXR基因的序列全长
        3.5.2 杂色鲍RXR基因的多序列比对
        3.5.3 杂色鲍RXR基因的组织表达
        3.5.4 有机锡暴露对杂色鲍成鲍RXR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3.5.5 有机锡暴露对杂色鲍幼鲍RXR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3.6 杂色鲍卵巢结构和发育分期
        3.6.1 杂色鲍卵巢的组织结构
        3.6.2 杂色鲍卵子发生的分期
        3.6.3 杂色鲍卵巢发育的分期
    3.7 TBT注射后杂色鲍卵巢发育的变化
    3.8 有机锡暴露对其它性腺发育相关基因的影响
        3.8.1 15-羟基前列腺素脱氢酶基因的表达
        3.8.2 精子发生相关蛋白5基因的表达
        3.8.3 胆盐激活脂肪酶基因的表达
        3.8.4 精巢特异表达基因 10
第4章 讨论
    4.1 杂色鲍维甲酸X受体基因结构的分析
        4.1.1 HdRXR基因的结构
        4.1.2 HdRXR基因的亚型
        4.1.3 HdRXR基因的组织分布
        4.1.4 HdRXR在杂色鲍性畸变中的作用
    4.2 TBT暴露对杂色鲍性腺组织学的影响
    4.3 TBT暴露对其它性腺发育相关基因的影响
        4.3.1 15-羟基前列腺素脱氢酶
        4.3.2 精子发生相关蛋白 5
        4.3.3 胆盐激活脂肪酶
        4.3.4 精巢特异表达基因 10
        4.3.5 TBT暴露后性腺发育相关基因与RXR mRNA的共表达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管角螺8个地理种群形态差异及广西北部湾管角螺性腺发育、繁殖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管角螺的研究概况
    2、海洋贝类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2.1 遗传多样性
        2.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以及在海洋贝类研究中的应用
    3、贝类的性腺发育研究概述
        3.1 性腺发育的研究方法
        3.2 生殖细胞的发生
        3.3 腹足纲生殖系统研究概况
    4、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中国沿海管角螺8个地理种群形态差异分析
    1、材料
        1.1 实验样品来源
        1.2 实验用具
    3、方法
        3.1 形态观察及指标测定
        3.2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4、结果与分析
        4.1 形态观察
        4.2 相关分析
        4.3 主成分分析
        4.4 判别分析
        4.5 聚类分析
    5、讨论
        5.1 形态学特征
        5.2 多变量形态测量分析
第三章 广西北部湾管角螺的性腺发育与繁殖规律研究
    1、材料
    2、实验器材与药品
        2.1 实验用具
        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药品
        2.4 主要试剂配制
    3、方法
        3.1 取样
        3.2 石蜡切片的步骤
        3.3 显微镜目微尺矫正
    4、结果与分析
        4.1 形态测量
        4.2 生殖系统形态结构观察
        4.3 管角螺生殖系统组织学研究
        4.4 管角螺性腺的周年繁殖发育特征
    5、讨论
        5.1 北部湾管角螺雌雄辨别和性比
        5.2 管角螺性腺成熟的影响因素及周年发育规律
第四章 总结
    1、中国沿海管角螺8个地理种群形态差异分析
    2、广西北部湾管角螺的性腺发育与繁殖规律研究
    3、管角螺性腺组织的石蜡切片问题探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Real-time Q PCR芯片研究有机锡致鲍性畸变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引言
    1.1 有机锡污染与鲍资源的保护
    1.2 腹足类性畸变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1.3 腹足类性畸变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1.3.1 脊椎动物类型的类固醇激素假说
        1.3.2 神经肽假说
        1.3.3 RXR假说
    1.4 Real-time Q PCR芯片技术
    1.5 内参筛选
    1.6 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2章 杂色鲍性腺发育及应激诱导相关基因的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GO注释结果
        2.2.2 性腺发育及应激诱导相关基因的筛选
    2.3 讨论
第3章 TBT和TPT暴露杂色鲍内参基因的筛选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动物
        3.1.2 有机锡暴露以及样品的采集
        3.1.3 实验主要仪器和试剂
        3.1.4 引物设计
        3.1.5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杂色鲍总RNA的提取
        3.2.2 杂色鲍内参筛选结果
    3.3 讨论
第4章 TBT和TPT暴露杂色鲍基因表达的分析及Real-time Q PCR芯片的构建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动物
        4.1.2 有机锡暴露以及样品的采集
        4.1.3 实验主要仪器和试剂
        4.1.4 引物设计
        4.1.5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TBT和TPT暴露对杂色鲍若干基因表达的影响
        4.2.2 Real-time Q PCR芯片构建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三种前鳃亚纲海产腹足类性畸变现象的组织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纵肋织纹螺(Nassarius variciferus)性腺发育相关基因的筛选及胚胎发育研究[D]. 梁书东.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2]铜锈环棱螺用于水生态毒理学的基础研究[D]. 范强. 天津农学院, 2015(04)
  • [3]珠母小核果螺生物学的初步研究[D]. 彭付敏. 广东海洋大学, 2015(02)
  • [4]维甲酸X受体在杂色鲍性腺分化与发育中的调控作用[D]. 王鑫. 集美大学, 2015(03)
  • [5]珠母小核果螺形态结构的系统观察[J]. 彭付敏,吴灶和,申玉春,栗志民,刘丽.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14(06)
  • [6]管角螺性畸变现象的组织解剖学研究及扫描电镜观察[J]. 王文杰,潘奕达,周于娜,吴雪萍,区小玲,唐龙,吴明灿,潘英. 水产学报, 2014(11)
  • [7]珠江口淇澳岛3类湿地软体动物群落生态学及分类学研究[D]. 李亚芳. 中山大学, 2013(08)
  • [8]维甲酸X受体在杂色鲍性畸变中的作用[D]. 李维. 集美大学, 2013(08)
  • [9]管角螺8个地理种群形态差异及广西北部湾管角螺性腺发育、繁殖规律的研究[D]. 区小玲. 广西大学, 2013(06)
  • [10]Real-time Q PCR芯片研究有机锡致鲍性畸变的分子机制[D]. 肖丽萍. 集美大学, 2013(08)

标签:;  ;  ;  

三个前支亚纲海洋腹足动物性畸变现象的组织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