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性保脾在外伤性脾破裂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于宝荣[1](2021)在《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创伤性脾破裂(TSR)的传统治疗方式通常多采用开腹脾切除术治疗(OS),而腹腔镜脾切除术(LS)主要用于血液病性病理脾及良、恶性脾肿瘤的治疗。随着各种先进医疗仪器和手术中止血材料的出现,使得LS治疗TSR成为可能。但应用LS治疗TSR的临床适应症选择及可行性尚未确定,本文通过分析行LS及OS的创伤性脾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LS治疗TSR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肝胆胰外科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82例因各种原因所致TSR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采取的具体手术方式(LS组40例、OS组142例)进行分组,对两组患者的术前、术中及术后等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创伤原因、受伤后入院时间、血流动力学(术前血压、心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术前数据分析结果显示:OS组患者术前红细胞压积(Hct)较LS组患者低,OS组患者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较LS组患者高,OS组患者术前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人数比例较LS组应用人数比例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AAST分级标准及中国天津分级标准下的术前TSR分级情况,得到相似的分布结果:LS组患者分级分布均较OS组患者低,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相关数据显示:OS组手术时间较LS组短,但出血量较LS组多,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TSR分级情况,两种分级方法得到相似的分布结果:LS组患者分级分布均较OS组患者低,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种分级标准下的TSR术前术中分级一致性较好;两组总输血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相关数据分析显示:两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花费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LS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OS组患者低(P<0.05)。结论:1、术前Hct、ISS可作为LS手术适应症选择的系统性评价指标,基于血流动力学稳定与否和AAST分级标准的脾损伤严重程度分级可作为LS手术适应症的选择依据;2、在正确选择手术适应症的前提下,目前研究结果显示:LS治疗中度TSR是安全、可行的。
黄子明,刘磊,葛恒发[2](2020)在《可吸引冲洗电凝棒在创伤性脾破裂术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可吸引冲洗电凝棒在创伤性脾破裂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31例采用可吸引冲洗电凝棒治疗的创伤性脾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1例患者术中出血100~1 200(551 ± 90)ml,手术时间60~210(113 ± 36)min,术后腹腔引流总量120~650(367 ± 66)ml。行脾破裂电凝止血5例,脾破裂全脾切除25例,合并胰体横断伤行保脾手术1例。患者随访1~6个月,无脾梗死、脾脏感染及门静脉血栓发生。结论在创伤性脾破裂保脾术及脾切除术中,可吸引冲洗电凝棒在针对脾脏裂伤及后腹膜的电凝止血治疗中使用便捷、有效,可降低术中及术后出血的风险,安全可行。
蔡煌兴,向华[3](2020)在《创伤性脾出血介入治疗专家共识》文中指出提出创伤性脾出血的诊疗流程,阐述创伤性脾出血的急救、内科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治疗。对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创伤性脾出血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介入治疗操作步骤、血管栓塞注意事项和并发症防治进行归纳和说明。
牟奇海,彭科,邱远,刘高,刘会勇[4](2020)在《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对急诊外伤性脾破裂救治的效果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在急诊外伤性脾破裂的救治中实施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PSAE)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86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根据患者的意愿分为修补组(n=43)和栓塞组(n=43),修补组实施脾修补术,栓塞组实施PSAE。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T淋巴细胞水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栓塞组患者手术时间、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修补组(P=0. 002、0. 012、0. 007),术中出血量少于修补组(P=0. 000);治疗14 d后栓塞组CD3+、CD4+、CD4/CD8+水平高于修补组(P=0. 023、0. 018、0. 011),CD8+水平低于修补组(P=0. 015)。栓塞组共有3例患者(6. 98%)发生并发症,而修补组有10例(23. 26%)发生并发症,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PSAE应用于急诊外伤性脾破裂效果良好,可缩短手术至康复所需时间,同时起到改善免疫功能的作用。
张立鹏,王忠敏,赵新建[5](2020)在《创伤性脾破裂行脾动脉介入栓塞与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对比研究脾动脉介入栓塞与外科手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至2018年间创伤性脾破裂病人4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例采用脾动脉栓塞治疗;另外20例行外科手术的病人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评估介入治疗疗效、术后血压、血细胞变化、操作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行脾动脉介入栓塞组病人均治疗成功,且操作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性脾破裂病人行脾动脉介入栓塞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周保东[6](2020)在《天津市二级医院单中心急腹症发病特点及治疗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急腹症(acute abdomen)是外科常见的一组腹部疾病的总称,指以急性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需要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的腹部疾病。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收治急腹症的发病特点和治疗现状,探讨二级医院外科急腹症的发病谱及治疗手段的提升空间,为未来二级医院治疗急腹症重点发展方向、科室设置、人才培养、急危重病人转介入三级专科医院前期救治提供帮助。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期间1452例急腹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年龄与性别构成、发病原因、治疗方式、转归、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下地活动时间、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等临床资料。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1急腹症的发病情况:收治患者年龄1789岁,17-29岁204例(14.0%),30-49岁486例(33.5%),50-69岁589例(40.6%),70-89岁173例(11.9%),平均年龄61.3岁。女性多于男性。2急腹症的发病类型:我院急腹症患者的发病类型依次为阑尾炎(418)、肠梗阻(408)、胆道疾病(185)、妇科急症(158)、急性胰腺炎(117)、合并肋骨骨折骨盆骨折(60)、消化道穿孔(50)、创伤性腹腔脏器破裂(29)、泌尿系结石(14)、其他(胃潴留、不能确诊的腹痛)(13)。3急腹症的治疗现状:纳入研究的1452例急腹症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的患者738例,总体手术比率50.8%。消化系统急腹症不同病种的手术率不同,消化道穿孔96.0%,阑尾炎89.2%,胆道疾病82.7%,肠梗阻9.1%,急性胰腺炎患者全部接受了非手术治疗,创伤性腹腔器官破裂患者全部接受手术治疗。转介入三级专科医院救治59例(0.4%)。4消化系统急腹症腹腔镜手术比率:胆道疾病腹腔镜手术比率94.8%;非胆道疾病腹腔镜手术比率31.4%。5在患者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下地活动时间、切口长度等方面腹腔镜手术明显优于传统开腹手术。消化系统急腹症术后并发症总体发生率9.7%,其中传统开腹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4%(59/342),腹腔镜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3/298)。结论:由于二级医院因其医院的规模和局限性,及医保、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的发展、对疾病诊治的认识及接受程度及选择医院,有着独有的急腹症就诊谱,掌握二级医院急腹症发病谱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生诊疗效率。手术治疗是阑尾炎、胆道疾病、消化道穿孔、创伤性腹腔器官破裂主要治疗手段,肠梗阻和急性胰腺炎以非手术治疗为主。腹腔镜技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开腹手术但我院腹腔镜技术的应用局限于胆囊疾病和阑尾炎,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杨丽萍[7](2020)在《71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手术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疗效分析。方法:于2015年8月至2019年8月就诊于天津三中心医院的所有脾破裂患者中选取71例外伤性脾破裂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各组患者术后一般情况、并发症情况、免疫功能以及心理情绪状况。结果:71例外伤性脾破裂手术患者包括I、Ⅱ、Ⅲ、Ⅳ各级患者,脾损伤分级中Ⅰ级13例,占总例数18.31%,Ⅱ级23例占总例数32.39%,Ⅲ级18例,占总例数25.35%,Ⅳ级17例,占总例数23.94%。71例患者中,开腹手术有四组,为脾修补术12例,脾部分切除术15例,全脾切除后自体脾移植手术11例,开腹脾切除术(Open Splenectomy,OS)23例,而腹腔镜手术仅一组,为腹腔镜下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10例。脾修补术组手术时间(140.67±38.76)min、输血量(418.36±38.92)ml、住院时间(14.47±3.68)天要显着低于其他开腹手术组水平;而脾部分切除术组手术时间(220.87±41.26)min最长,但输血量(445.47±39.42)ml、住院时间(16.32±4.12)天较其他开腹手术组无显着差异;LS组手术时间(110.45±38.45)min、输血量(400.13±36.74)ml、住院时间(12.14±2.89)天均显着低于其他开腹手术组水平;脾修补术组并发症发生率(8.33%,1/12)最低,其次为LS组(20.00%,2/10),其他开腹手术组之间并发症无显着差异;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人。术后30d,各组患者CD3+、CD4+、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均较本组术后15d水平显着提高,P<0.05;而CD8+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不显着,P>0.05;脾修补术患者术后15d、术后30d CD3+、CD4+、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均高于其他四组患者,P<0.05;其中脾部分切除术组术后15d、30d CD3+、CD4+、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又较全脾切除后自体脾移植手术、OS、LS组高;全脾切除后自体脾移植手术淋巴细胞水平较OS组、LS组略高,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S、LS两组患者术后15d、术后30d CD3+、CD4+、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不显着,P>0.05。LS组SAS评分(46.57±2.63)分、SDS评分(45.11±2.74)分显着低于开腹手术各组,P<0.05,而开腹手术各组之间评分无显着差异。脾修补术术后并发症最少,术后脾脏功能最大程度保留;脾部分切除术部分保留脾脏功能,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较非LS组水平无显着差异,利于治疗后患者免疫功能迅速恢复,但手术难度大,手术时间长;全脾切除后自体脾移植手术在快速止血同时可保留部分脾脏功能,但有可能脾量不够不能达到保留部分脾脏功能的目的;OS是公认快速止血手术方式,适合粉碎性脾破裂或者年龄较大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患者;LS治疗外伤性脾破裂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预后效果好及安全性高等特点,但对大夫要求高,术中有中转改为OS可能,且不能保留脾脏功能。结论:不同手术方式各有优势与不足,应该根据患者脾损伤类型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在抢救生命的前提下,尽量保留脾功能。
王乐[8](2020)在《腹腔镜脾动脉结扎与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疗效对比》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腹腔镜脾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SALD)与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SD)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探讨LSALD的可行性、有效性及与LSD相比的优势。方法:收集自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普外一科因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行腹腔镜脾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SALD组),30例行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SD组)。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常规、肝功能等指标、术中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探讨LSALD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与LSD相比的优势。应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均数(四分位间距)描述,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血常规、肝功能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动脉结扎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输血率方面明显少于脾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排气时间,脾动脉结扎组短于脾切除组(P<0.05),在术后住院时间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白蛋白、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指标较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周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较术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比较,脾切除组上升程度高于脾动脉结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水平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脾切除组10例出现门静脉血栓,脾动脉结扎组6例出现门静脉血栓,脾切除组明显高于脾动脉结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腹腔镜脾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是可行、有效的。2.腹腔镜脾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相比,保留了脾脏功能,具有手术方式相对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发生率低等优势,作为一种保留脾脏的术式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但其长期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张立鹏[9](2019)在《脾破裂行脾动脉介入栓塞与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比研究脾动脉栓塞与外科手术治疗脾破裂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2018年间创伤性脾破裂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研究组20例采用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另外20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评估介入治疗疗效,对比接受两种不同治疗方式患者术后一周的血压、血细胞变化,对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脾动脉介入栓塞组患者均治疗成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血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介入治疗后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腹痛情况,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肠梗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反应性发热、胸腔积液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性脾破裂患者行选择性脾动脉介入栓塞治疗疗效确切、治疗时间短、创伤小、能够保留部分脾脏功能,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
张德华,李新华,朱延安,张琪[10](2019)在《急诊脾动脉栓塞在创伤性脾破裂保脾术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急诊脾动脉栓塞(splenic artery embolization SAE)在创伤性脾破裂保脾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45例腹部增强CT提示Ⅱ~Ⅲ级创伤性脾破裂患者行急诊脾动脉栓塞术。结果 45例患者均一次栓塞成功,其中36例患者行脾动脉主干近段栓塞,材料均选择钢圈联合明胶海绵,9例行远端明胶海绵止血;本组44例保脾成功,其中1例为明胶海绵栓塞再发出血后予以钢圈联合明胶海绵栓塞止血保脾成功;另1例为脾动脉钢圈联合明胶海绵栓塞术后第3天再发出血,予以开腹脾切除。结论急诊脾动脉栓塞术可提高Ⅱ~Ⅲ级创伤性脾破裂患者的保脾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少,保留了脾脏的功能,可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二、选择性保脾在外伤性脾破裂治疗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选择性保脾在外伤性脾破裂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创伤性脾破裂治疗进展 |
2.1 脾破裂的分类及分级 |
2.1.1 脾破裂分类 |
2.1.2 脾破裂分级 |
2.2 脾破裂的诊断 |
2.2.1 彩色多普勒超声 |
2.2.2 腹部CT |
2.2.3 腹部血管造影 |
2.3 脾破裂的治疗 |
2.3.1 非手术治疗(NOM) |
2.3.2 手术治疗(OM) |
2.4 治疗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
2.4.1 创伤严重程度(伴有或不伴有多脏器损伤) |
2.4.2 外科医师操作技能及学习曲线 |
2.4.3 手术安全性及术后情况 |
2.4.4 住院花费情况 |
2.4.5 病人依从性 |
2.5 小结及展望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一般资料 |
3.1.1 病例选择标准 |
3.1.2 病例排除标准 |
3.2 手术方法 |
3.2.1 开腹组手术方式 |
3.2.2 腔镜组手术方式 |
3.3 术后处理 |
3.4 指标统计 |
3.5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2 手术资料 |
4.3 术后资料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创伤性脾出血介入治疗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诊断 |
1.1 临床表现[5] |
1.2 影像学检查 |
1.2.1 CT检查 |
1.2.2 彩色超声检查 |
1.3 实验室检查 |
2 治疗 |
2.1 急诊处理 |
2.2 保守治疗 |
2.3 介入治疗 |
2.3.1 适应证 |
2.3.2 禁忌证 |
2.3.3 术前检查和治疗准备 |
2.3.4 手术麻醉方式 |
2.3.5 术中穿刺与造影 |
2.3.6 血管栓塞方式 |
2.3.7 腹腔引流和自体血液回输 |
2.3.8 术后常规处理 |
2.3.9 术后并发症处理 |
2.3.1 0 疗效评价 |
2.4 非血管介入治疗 |
2.5 外科治疗 |
(4)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对急诊外伤性脾破裂救治的效果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手术指标 |
2.2 患者T淋巴细胞水平 |
2.3 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 |
3 讨论 |
(5)创伤性脾破裂行脾动脉介入栓塞与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方法 |
(一)脾动脉栓塞 |
(二)外科手术治疗 |
三、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一、术中、术后对比 |
二、术后血细胞变化 |
三、术后不良反应及处理 |
讨论 |
(6)天津市二级医院单中心急腹症发病特点及治疗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资料来源 |
1.1.2 纳入标准 |
1.1.3 一般特征 |
1.2 研究方法 |
1.2.1 观察指标 |
1.2.2 研究类型 |
二、结果 |
2.1 年龄和性别 |
2.2 发病原因 |
2.3 治疗方式的选择 |
2.4 手术方式 |
2.5 消化系统急腹症腹腔镜手术率 |
2.6 转归 |
2.7 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 |
2.7.1 阑尾炎选择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 |
2.7.2 胆道疾病选择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 |
2.8 术后并发症 |
三、讨论 |
3.1 急腹症的发病谱 |
3.2 急腹症的治疗方式分析 |
3.3 消化系统急腹症手术方式分析 |
3.4 不同手术方式对疾病转归的影响 |
3.5 术后并发症的分析与处理 |
3.6 胸腹联合伤的处理与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外科急腹症创伤性脾破裂保脾手术的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71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手术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手术方法 |
1.1.3 术前检查及损伤分级 |
1.1.4 术后患者并发症 |
1.1.5 免疫功能检查 |
1.1.6 心理功能评分 |
1.1.7 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2.1 脾损伤分级 |
1.2.2 患者住院一般情况比较 |
1.2.3 手术各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
1.2.4 各组患者术后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
1.2.5 五组患者术后SAS、SDS评分比较 |
1.3 讨论 |
1.3.1 随着对脾脏功能的认识,外伤性脾破裂的救治理念在进步 |
1.3.2 充分评估病情,选择相应手术方式 |
1.3.3 术后并发症原因 |
1.3.4 术后免疫功能有助于评价手术治疗效果 |
1.3.5 不同手术方式术后心理状况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外伤性脾破裂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分析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腹腔镜脾动脉结扎与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外科保脾手术治疗的进展及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脾破裂行脾动脉介入栓塞与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材料 |
2.方法 |
3.观察指标 |
4.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造影表现 |
2.临床指标对比 |
3.术后血细胞对比 |
4.术后并发症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创伤性脾破裂诊疗的现状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10)急诊脾动脉栓塞在创伤性脾破裂保脾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及材料: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选择性保脾在外伤性脾破裂治疗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分析[D]. 于宝荣. 吉林大学, 2021(01)
- [2]可吸引冲洗电凝棒在创伤性脾破裂术中的应用价值[J]. 黄子明,刘磊,葛恒发.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0(11)
- [3]创伤性脾出血介入治疗专家共识[J]. 蔡煌兴,向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20(07)
- [4]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对急诊外伤性脾破裂救治的效果探讨[J]. 牟奇海,彭科,邱远,刘高,刘会勇.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0(05)
- [5]创伤性脾破裂行脾动脉介入栓塞与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比较研究[J]. 张立鹏,王忠敏,赵新建.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0(03)
- [6]天津市二级医院单中心急腹症发病特点及治疗现状分析[D]. 周保东.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7]71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手术疗效分析[D]. 杨丽萍.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8]腹腔镜脾动脉结扎与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疗效对比[D]. 王乐.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9]脾破裂行脾动脉介入栓塞与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比较研究[D]. 张立鹏.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10]急诊脾动脉栓塞在创伤性脾破裂保脾术中的应用[J]. 张德华,李新华,朱延安,张琪. 浙江创伤外科,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