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蒜素注射液与三种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沈芳雪[1](2019)在《华蟾素及其成分抗肝癌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的中药材及中药提取制剂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中。本研究在对华蟾素提取浓缩液、华蟾素注射液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体内外模型,对华蟾素及其成分(华蟾素注射液、蟾毒灵、蟾蜍噻咛、华蟾素毒基、酯蟾毒配基等)进行吸收效果评估及其抗肝癌作用的药效学研究,以期对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运用PA软件,评估龙华医院干蟾皮药材、华蟾素注射液和华蟾素胶囊的应用情况;通过HPLC,分析蟾蜍提取浓缩液及华蟾素注射液中的成分;建立Caco-2模型,结合HPLC方法,获得华蟾素及其成分单位时间药物转运量,评价吸收特性;体外药效研究,采用CCK8实验评价华蟾素及其化学成分对SMMC-7721肝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联合Hoechst实验检测肝癌细胞凋亡荧光,利用Western blot加以研究其抗肿瘤作用及药理机制;体内药效研究,采用H22荷瘤小鼠模型,通过HE染色,观察华蟾素及其成分对病理组织的治疗作用,又通过ELISA及Western blot实验,研究并验证抗肝癌作用的相关信号通路。结果:处方分析的结果表明干蟾皮药材、华蟾素注射液和华蟾素胶囊广泛运用于龙华医院的肿瘤科;HPLC实验结果表明:华蟾素提取浓缩液中含有蟾蜍噻咛、酯蟾毒配基、华蟾素毒基成分,而华蟾素注射液中有较高含量的蟾蜍噻咛化合物成分;体外实验中,Caco-2模型表明了华蟾素单体化合物吸收度良好,表明了华蟾素口服药的可行性;除蟾蜍噻咛外,华蟾素及其成分均能在不同安全浓度下显着抑制SMMC-7721肝癌细胞的生长,并且均对肝癌细胞有一定的促凋亡作用,然而蟾蜍噻咛的促凋亡作用较弱;然而,在细胞Western blot实验中,蟾蜍噻咛及华蟾素注射液能够明显增加LC3II及自噬相关蛋白ATG5、ATG7的表达,对肝癌细胞有显着的促自噬作用;体内试验中,通过ELISA及Western blot实验,发现华蟾素、华蟾素注射液及其成分蟾毒灵、蟾蜍噻咛能够有效的抑制IL-6/JAK/STAT3炎症通路的表达,减少炎症反应的发生,对肿瘤治疗的预后具有帮助。结论:华蟾素、华蟾素注射液及其成分蟾毒灵、蟾蜍噻咛均能减少肿瘤机体炎症反应,并对自噬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蟾蜍噻咛作为华蟾素注射液中主要成分,其抗凋亡作用较弱,但促进自噬作用较强;华蟾素及其成分的抗肝癌作用与凋亡、自噬、炎症反应机制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值得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
温海燕[2](2019)在《膦甲酸钠的肝肾毒性及其与苦参素配伍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HPLC测定膦甲酸钠氯化钠注射液主药的含量及有关物质磷酸盐和亚磷酸盐的测定方法。探讨膦甲酸钠对大鼠的肝肾功能及相关生化病理指标的影响。评价膦甲酸钠和苦参素注射液在体外的配伍稳定性。方法:建立HPLC测定膦甲酸钠氯化钠注射液主药的含量及有关物质磷酸盐和亚磷酸盐的测定方法。采用Krosimol C18(150×4.6 mm,5μm)的反相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40mM磷酸盐缓冲液:其中含有0.25 mmol·mL-1四己基硫酸氢铵,pH 7.6,(v/v,25/75);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30 nm,柱温为30℃。进样观察。探讨膦甲酸钠对大鼠的肝肾功能及相关生化病理指标的影响。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各10只。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大鼠分别给予300 mg·kg-1,600 mg·kg-1,900 mg·kg-1膦甲酸钠进行腹腔注射,而对照组则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给药期间称量并记录体重,计算体重变化。进行连续的给药2周后,检测各组大鼠尿液肌酐、总蛋白水平,计算相应的肌酐清除率值。抽取大鼠全血,分离血浆后进行生化分析,主要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内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尿素(UREA)、肌酐(CR)、三酰甘油(TG)的活性。解剖并分离肝脏和肾脏组织,并测定脏器系数。进行脏器包埋和染色,采用显微镜观察其组织结构。评价膦甲酸钠和苦参素注射液在体外的配伍稳定性。分别考察膦甲酸钠和苦参素注射液在4℃、23±2℃和45℃下配伍稳定性。按照临床剂量配伍膦甲酸钠和苦参素注射液,分别保存于4℃、25℃及45℃环境下,于0、8、12、24、48、72、96、120、168、240、360 h内观察配伍液的变化,观察其有无发生浑浊、沉淀、云状物、气泡、变色等现象,并取样测定其pH变化。取样分别于0,2,4,8,24,48,72,96,120,168,240,360 h取配伍液,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检查样品含量的变化。结果:膦甲酸钠的在5800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其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分别为0.86%,0.57%;重复性RSD%为0.35%(n=5);平均回收率为99.97%,RSD%为0.83%;杂质磷酸盐和亚磷酸盐的含量符合规定。在两周的不同剂量给药后结果发现(1)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组AST及ALP水平均升高(P<0.05)。但肝脏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肝脏组织结构较为完整;中、高剂量组的肝脏指数以及ALT、AST、ALP、TG水平均升高(P<0.05),且肝脏组织存在一定的破坏。(2)与对照组相比,不同剂量组肾脏系数、血尿素及肌酐、尿总蛋白均升高(P<0.05),而尿肌酐以及CCr值均降低(P<0.05),肾小管和肾皮质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3)与低剂量相比,中、高剂量组肝脏及肾脏指数、ALT、AST、ALP、TG、血尿素、尿液总蛋白均升高(P<0.05),而尿肌酐及CCr值均降低(P<0.05),肾脏结构严重受损。结论连续使用膦甲酸钠可损害肝肾组织,对肾脏的损害更严重,而中、高剂量的膦甲酸钠作用更明显。在15天的检测过程中,4℃、23±2℃及45℃条件下膦甲酸钠和苦参素配伍液液体澄清,未出现浑浊、沉淀等现象,pH值的变化保持稳定;含量变化较为稳定。结论:所建立的HPLC法快速,准确,专属性较强,适合膦甲酸钠氯化钠注射液含量及有关物质的测定。连续使用膦甲酸钠可损害肝肾组织,对肾脏的损害更严重,而中、高剂量的膦甲酸钠作用更明显。膦甲酸钠氯化钠注射液和苦参素注射液在体外稳定性较好,配伍液在短时间内可保持稳定。
杨国忠,陈玉[3](2017)在《临床常用中药注射液配伍稳定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常用中药注射液配伍稳定性。方法选取6中常用中药注射液溶于4中常用溶媒中,检测器稳定性情况。结果 6种注射液于溶媒混合4小时后微粒含量符合标准要求。香丹注射液与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混合液的颜色明显变黄,黄芪注射液与四种输液混合后,混合液的颜色呈现出逐步变深的趋势,但其含量可保持稳定。结论临床应用中药注射液时应充分考虑其配伍稳定性,以保证用药安全,提高治疗效果。
常晓红[4](2017)在《基于六西格玛管理构建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药学监护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目前,临床中药注射剂的联合使用十分普遍,联用的合理性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必须加强对中药注射剂合理用药的监管,避免由于不合理联用引发的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本研究以门诊处方点评为切入点,对中药注射剂临床用药过程实施监测、评价和超常预警,以初步建立符合临床实际、便于操作的药学监护范式,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方法:本研究采用以下2种方法:(1)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及药品说明书,全面的了解中药注射剂的配伍禁忌(相互作用)。(2)六西格玛管理法:通过对我院门诊处方的分析,引入六西格玛管理理念,制定相应的药学监护策略。结果:本研究共抽查门诊中药注射剂处方1487张,干预前处方合格率97.70%,干预前不合理联用的主要科室是急诊、神经内科。不合理联用主要问题是药品超剂量、溶媒选择及用量错误、无间隔液体、同类中药联用。因此,重点针对这些科室的问题实施监控。通过六西格玛模式对我院处方进行点评及干预,使干预后的处方合格率达到99.73%。结论:本研究立足于医院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应用,开展了医院中药注射剂联用的药学监护探索工作。通过文献研究及院内的用药情况调查,制定了符合临床实际、可操作的药学监护措施,用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干预效果,不仅提高了临床医生安全合理用药的认识,同时提高了医院合理用药的水平,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由于目前中药注射剂联合应用的药学监护尚在初始阶段,所以本次研究引入六西格玛管理理念参与制定中药注射剂临床联用的药学监护策略具有创新性。本研究受多种条件限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今后,随着我院信息系统的完善,进一步深入系统的研究有待继续。同时,中药注射剂的说明书存在诸多问题,这就需要临床药师必须对相关文献进行实时追踪,确保药学监护的实用性、有效性。
马丽娜[5](2016)在《大蒜辣素抗缺血诱导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细胞凋亡(Apoptosis)是一种由于死亡信号触发或自身遗传基因控制所引起的主动死亡过程,对调控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细胞更新及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缺血性心脏病的病理过程中伴随着心肌细胞调亡。目前,临床上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药物主要有血管紧张素抑制剂、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硝酸酯类及钙通道阻滞剂。化学药物见效快、作用靶点明确,但往往伴有一定的副作用,影响药物的疗效。近年来,诸多中医药工作者致力于抗心肌缺血研究,在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证实许多中药或提取物具备多种生理活性,同时还具有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的优点。大蒜辣素是国际公认的大蒜主要活性成分,由蒜氨酸和蒜酶发生催化裂解反应而产生。研究表明,大蒜辣素具有多种心血管保护作用,如抗氧化、降血脂、改善心肌纤维化等,是当前心血管领域极具研究价值和开发前景的植物活性成分。然而关于大蒜辣素抗心肌缺血作用及机制的报道较少。实验部分目的:制作体内外心肌缺血模型,观察大蒜辣素对心肌缺血后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实验一1.通过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法制作急性心梗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6组:①假手术组;②模型组;③盐酸地尔硫草注射液阳性对照组(1.5mg/kg);④大蒜辣素注射液低剂量组(1.2 mg/kg);⑤大蒜辣素注射液中剂量组(1.8mg/kg);⑥大蒜辣素注射液高剂量组(3.6mg/kg)。腹腔注射给药3周后,取材。2.采用HE染色法检测组织病理学特征;采用试剂盒检测血清中CK、LDH、MDA、SOD的含量或活性;亚甲蓝光谱法检测血浆中H2S水平;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及RT-PCR法检测Bax和Bcl-2蛋白表达情况及mRNA的含量。实验二1.选用H9c2细胞系为研究对象,给予不同剂量的大蒜辣素(0.1~100μM)处理12h后,采用MTT法检测大蒜辣素对正常H9c2细胞活力的影响,确定大蒜辣素的给药剂量。2.制备心肌细胞缺血缺氧模型,将H9c2细胞培养于37℃、5%CO2的三气培养箱中,通入纯度为95%的N2平衡培养箱中的02,使排气口检测O2浓度≤1%。3.将H9c2细胞分为5组:①空白对照组;②缺血缺氧模型组;③大蒜辣素注射液低剂量组(0.2μM);④大蒜辣素注射液中剂量组(1μM);⑤大蒜辣素注射液高剂量组(5μM)。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MTT法检测细胞活力;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荧光剂标记法检测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JC-1法检测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变化;采用试剂盒检测细胞内MDA含量和SOD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Bax、Bcl-2、Caspase-3、Nrf2 及 HO-1 蛋白的表达。4.为探讨大蒜辣素抗细胞凋亡作用与H2S的关系,使用了 H2S合成酶抑制剂PAG。将H9c2细胞分为4组:①缺血缺氧模型组;②大蒜辣素注射液组(5μM);③大蒜辣素注射液(5μM)+PAG组;④PAG组。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Bax和Bcl-2蛋白的表达。5.为探讨大蒜辣素药理作用与NO的关系,本研究使用了 NO合成酶的抑制剂LNAME。将H9c2细胞分为4组:①缺血缺氧模型组;②大蒜辣素注射液组(5μM);③大蒜辣素注射液(5μM)+LNAME组;④LNAME组。检测细胞内NO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eNOS、Bax及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实验一1.假手术组心肌纤维排列整齐,心肌间质未出现明显炎症细胞浸润;模型组心肌细胞结构紊乱,空泡变形、肿胀,心肌纤维化,甚至可见局灶性坏死区;而阳性药对照组和大蒜辣素给药组,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心肌局灶性坏死减少,心肌细胞核大小均匀,未见明显肿胀。2.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CK的含量显着升高(P<0.05),LDH的含量有升高趋势(P>0.05)。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对照组和大蒜辣素给药组CK及LDH的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同时,阳性对照组和大蒜辣素给药组,MDA含量均显着降低,SOD活性均明显升高(P<0.05)。3.与未给予大蒜辣素组相比,大蒜辣素给药组血浆中H2S的含量均显着升高(P<0.05),且呈剂量依赖关系。4.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升高(P<0.05);而阳性对照组和大蒜辣素给药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均显着降低(P<0.05)。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Bax蛋白及mRNA水平均明显升高(户<0.05),而Bcl-2蛋白及mRNA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大蒜辣素高剂量组Bax蛋白及mRNA水平均明显下降,中剂量和高剂量组Bcl-2蛋白及mRNA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但大蒜辣素低剂量组Bax、Bcl-2蛋白及mRN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二1.大蒜辣素对正常H9c2细胞的影响与Control组比较,大蒜辣素的给药剂量在0.1~10μM区间内,H9c2细胞活性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当大蒜辣素的给药剂量达到25~100μM时,H9c2细胞的活性明显降低(P<0.05)。2.大蒜辣素对H9c2细胞凋亡的影响2.1镜下观察显示,Control组细胞生长状态良好,细胞形态清晰完整,呈梭形。单纯I/H组细胞受损严重,细胞边缘模糊,部分细胞皱缩变圆,脱落,漂浮在培养基中。与单纯I/H相比,大蒜辣素预处理组细胞受损程度减轻,细胞状态有明显改善,皱缩脱落、漂浮在培养基中的细胞数量减少。2.2与Control组相比,单纯I/H组细胞的活力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心肌细胞缺血缺氧损伤模型制作成功。与单纯I/H组进行比较,大蒜辣素给药组细胞活力均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与Control组相比,单纯I/H组细胞的凋亡率显着增加(P<0.05)。与单纯I/H组相比,大蒜辣素给药组细胞的凋亡率均显着降低(P<0.05)。2.4与Control组相比,单纯I/H组细胞中Ca2+水平明显增加(P<0.05),表明H9c2细胞出现Ca2+超载。而大蒜辣素给药组细胞内Ca2+水平均明显降低,且呈剂量依赖关系。与单纯I/H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5 Control组JC主要以聚合物形式存在,细胞呈现红色荧光,而绿色荧光很弱;单纯I/H组JC-1主要以单体形式存在,细胞的绿色荧光非常强,而红色荧光很弱,表明单纯I/H组细胞内的线粒体膜电位降低。与单纯I/H组相比,大蒜辣素(5μM)处理组细胞的绿色荧光减弱,红色荧光增强。2.6与Control组相比,单纯I/H组细胞中Bax、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而Bcl-2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与单纯I/H组相比,大蒜辣素(5μM)给药组Bax、Caspase-3蛋白水平明显下降(P<0.05);大蒜辣素(1μM、5μM)给药组Bcl-2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3.大蒜辣素抗H9c2细胞凋亡作用与H2S的关系加入H2S合成酶抑制剂PAG后,大蒜辣素对Bax、Bcl-2蛋白的调控作用被明显抑制;而单用PAG组,细胞中Bax和Bcl-2蛋白的表达量变化不明显,与I/H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大蒜辣素抗H9c2细胞凋亡作用与NO的关系与Control组相比,单纯I/H组细胞NO含量和eNOS的表达量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I/H组相比,大蒜辣素预处理组心肌细胞NO含量和eNOS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加入NO合成酶抑制剂LNAME后,大蒜辣素的上述作用被明显抑制。同时,加入LNAME后,大蒜辣素调控Bcl-2和Bax的作用也被明显抑制,而单用LNAM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大蒜辣素抗H9c2细胞凋亡与氧化应激的关系与Control组相比,单纯I/H组细胞中MDA的含量显着升高,SOD的活性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I/H组相比,大蒜辣素(1μM、5μM)给药组可显着降低MDA的含量;大蒜辣素(0.2μM、5μM)给药组还可显着提高SOD的活性(P<0.05);表明大蒜辣素具有抗氧化作用。与Control组相比,单纯I/H组H9c2细胞中Nrf2表达呈现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O-1表达量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I/H组相比,大蒜辣素给药组Nrf2的表达均升高,尤其以大蒜辣素(1μM、5μM)给药组升高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蒜辣素给药组HO-1的表达量均呈现升高趋势,尤其以大蒜辣素(1μM、5μM)给药组升高明显(P<0.05),表明大蒜辣素具有抗氧化应激作用。结论:1.大蒜辣素能够改善缺血模型大鼠心肌组织形态学特征,减少CK、LDH酶的渗出,降低心肌组织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抑制促凋亡蛋白Bax及mRNA表达,同时促进抗调亡蛋白Bcl-2及mRNA表达,表明大蒜辣素对心肌缺血诱导的细胞凋亡具有抑制作用。2.缺血缺氧环境可诱导H9c2细胞发生调亡,主要表现为:细胞活力下降,细胞调亡率增加,细胞内Ca2+超载,线粒体膜电位下降,促凋亡蛋白Bax及Caspase-3的表达升高,抗调亡蛋白Bcl-2的表达降低。3.大蒜辣素能够增强H9c2细胞活力,减少缺血缺氧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凋亡,同时能够抑制细胞内Ca2+超载和线粒体膜电位降低,下调Bax、Caspase-3蛋白表达以及促进Bcl-2蛋白表达,表明大蒜辣素在体外能够抑制心肌细胞凋亡。4.大蒜辣素能够抑制Bax蛋白表达及促进Bcl-2蛋白表达,而H2S合成酶抑制剂PAG能逆转大蒜辣素抗细胞凋亡作用,表明大蒜辣素的抗细胞凋亡作用可能与H2S信号分子相关。5.大蒜辣素能够上调缺血缺氧模型H9c2细胞内eNOS蛋白的表达水平,提高细胞内NO的含量。而NO合成酶抑制剂能够逆转大蒜辣素调节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作用,表明大蒜辣素的抗细胞凋亡作用可能与激活内源性保护通路eNOS/NO有关。6.大蒜辣素能够有效降低H9c2细胞中MDA含量,显着升高SOD活性,促进Nrf2合成和核转位、进而促进下游抗氧化蛋白HO-1的表达,表明大蒜辣素的抗凋亡作用可能与激活Nrf2/HO-1抗氧化应激信号通路有关。
李建萍,郭建明,段金廒,范欣生,杜晓曦,孙骏[6](2014)在《中药注射剂常见联合用药类型及其配伍禁忌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探索中药注射剂联合用药过程中产生配伍禁忌的规律性和特殊性,为中药注射剂配伍禁忌研究提供指导,也为临床安全合理地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功能主治将中药注射剂分为抗肿瘤类、活血化瘀类、清热解毒类、急救类和其他类型,总结各类中药注射剂常见联合用药类型。选择36种临床常用中药注射剂,基于联合用药类型对其配伍禁忌情况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抗肿瘤类中药注射剂常与基础化疗药物联合使用;相对于心脑血管类和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剂,抗肿瘤类中药注射剂配伍禁忌研究相对较少。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剂常与抗菌药联合使用;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剂与抗菌药混合后,普遍会发生不溶性微粒增加、产生沉淀等配伍禁忌现象。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常与循环系统药物联合使用;此外,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抗菌药也是常见的联合用药类型。结论中药注射剂配伍禁忌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特殊性,但是,当前中药注射剂配伍禁忌研究内容简单粗放,研究水平参差不齐。
刘辰翔,谭乐俊,王萌,朱彦[7](2015)在《中药注射剂配伍稳定性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中药注射剂的联合配伍使用不当引发的稳定性降低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对1998年至今78篇中药注射剂联合配伍稳定性研究报道文献进行综述,对其与输液基质、抗生素类药物、维生素类药物以及其他中药、西药注射剂配伍使用时出现的稳定性问题和现状进行总结和探讨。中药注射剂配伍稳定性主要问题集中在不溶性微粒超标、澄明度及颜色变化、p H值改变、主要成分含量下降等,直接影响注射剂质量,对其临床应用的有效性,特别是安全性造成隐患。本文以中药注射剂联合用药稳定性的角度总结和提示了中药注射剂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隐患,为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角度和资料。
孔飞飞,郭良君,褚冬蕾[8](2014)在《大蒜素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综述》文中认为目的探寻大蒜素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查阅近年来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综述大蒜素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结果大蒜素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过敏反应、皮疹、过敏性休克、皮肤/组织坏死、静脉炎和肝、肾功能损害及血液系统反应。结论随着临床的广泛应用,大蒜素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明显增加,临床医生应引起重视。
邱娟[9](2012)在《大蒜素注射液内毒素控制工艺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大蒜素是从葱科葱属植物大蒜(Allium Sativum)的鳞茎(大蒜头)中提取的一种有机硫化合物,也存在于洋葱和其他葱科植物中。大蒜素具有抗肿瘤、抗衰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抗溃疡、抗微生物、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多种药理作用。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内毒素非常耐热,只有在180℃的温度下加热3-4h,或用强碱、强酸或强氧化剂加温煮沸30min才能破坏它的生物活性。由于大蒜素注射液特殊的刺激性气味以及公司内毒素不合格批次的增多,因此成为困扰目前公司对该品种生产的最大问题。本论文是在对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对大蒜素和内毒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并分析内毒素不合格对人体造成的影响,同时对内毒素特点、性质、内毒素产生原因、内毒素清除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讨论。我们采用p-环糊精包合技术,首先对大蒜素的刺激性气味进行了改进;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对比与研究,我们发现:当活性炭加入量为0.5%(相对于总量)时,以及考虑到活性炭吸附对大蒜素含量的影响,所以该条件下去除内毒素效果最好;在32℃,0.2MPa,滤膜微孔为20nm时,内毒素去除效果最为明显。经过大量实验数据的反复对比与研究,实验发现:使用活性炭吸附法与超滤法相结合的技术去除大蒜素中内毒素效果最好。我们采用《中国药典》“家兔热原法”进行内毒素的检测,发现经过活性炭吸附法和超滤法的处理,大蒜素注射液中的细菌含量显着降低,全部符合国家标准,同时,为了进一步验证实验研究数据,我们对经过改进工艺得到的大蒜素注射液成品进行了稳定性考察,我们随机抽取了6个批次,发现全部符合国家药典规定,由此发现我们对工艺的改进是非常成功的。
刘立[10](2012)在《四物汤类方用于妇科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物质基础与配伍规律研究 ——桃红四物汤的基础研究》文中指出基于中医临床实践和经验的认识,以中医药方剂配伍理论和复杂性科学理论为指导,选择用于妇科血虚血瘀证痛经的桃红四物汤为研究对象,从类方、全方、药对、药味、成分多层面进行研究:基于方-证-病效应评价体系,选择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血液循环系统相关的指标,从整体、离体、细胞、分子四个药理水平评价生物效应;应用现代分析技术手段从全方、有效部位群、有效成分群三个化学层次揭示效应物质基础;结合药代动力学,体内代谢产物和病-证大鼠模型中代谢组学研究,进一步阐释作用机理;应用计算机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组方配伍规律。本论文为探讨四物汤类方用于妇科血瘀证痛经的方-证-病相关性及类方间的共有规律性与各异性提供科学依据,为四物汤类方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指导,也为方剂研究提供科学合理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平台。本论文共分为五章,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一、文献研究与研究思路及设计方案该部分归纳整理了方剂研究的若干模式,总结本课题组类方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实践。对桃红四物汤相关文献进行整理,系统综述了用于妇科血瘀证原发性痛经桃红四物汤的临床应用、药理作用、物质基础及代谢特征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理出研究思路,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为本论文的研究工作提供方向性指引与技术方法的参考。二、桃红四物汤的效应评价与物质基础研究(一)桃红四物汤供试样品的分离制备采用水煎煮的方法进行提取,应用现代分离技术大孔吸附树脂法对其不同化合物类型进行一定程度的分离纯化富集,获得桃红四物汤1-15个供试样品(THSW-1~THSW-15)。(二)桃红四物汤对病-证相关模型的效应评价1.桃红四物汤对血虚血瘀证大鼠模型的影响采用乙酰苯肼和环磷酰胺联用的方法,成功复制血虚血瘀证大鼠动物模型。结果表明此造模方法简单稳定且持续时间长,高、低剂量的桃红四物汤对血虚血瘀证大鼠动物模型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2.桃红四物汤及各分离部位对小鼠原发性痛经模型的影响采用缩宫素诱导雌激素化小鼠扭体反应的原发性痛经模型,评价THSW-1~THSW-15供试样品对其影响。结果表明桃红四物汤挥发油部位、水提液部位、醇沉沉淀部位、醇沉上清液部位及30%~50%醇洗脱部位对缩宫素诱导雌激素化小鼠扭体反应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理与降低子宫组织中Ca2+含量和提高NO水平有关。3.桃红四物汤及各分离部位对小鼠镇痛实验的影响采用热板致小鼠疼痛模型及冰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疼痛模型,评价THSW-1~THSW-15供试样品对其影响。结果表明桃红四物汤水提液部位、醇沉沉淀部位、醇沉上清液部位及30%~40%醇洗脱部位具有显着的提高热板痛域值和抑制小鼠醋酸扭体反应的活性。4.桃红四物汤及各分离部位对小鼠离体子宫收缩模型的影响采用缩宫素诱导离体子宫收缩模型,评价THSW-1~THSW-15供试样品对其影响。结果表明桃红四物汤挥发油部位、水提液部位、醇沉上清液部位及30%醇洗脱部位具有显着抑制离体子宫收缩频率、幅度和肌张力的作用。(三)桃红四物汤对神经-内分泌-免疫-血液循环系统相关指标的影响1.桃红四物汤对大鼠脑组织、血清中神经递质的影响采用原发性痛经模型及急性血瘀模型,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脑组织及血清中五羟色胺(5-HT)、β-内啡肽(β-EP)和去甲肾上腺素(NA)的含量。结果表明桃红四物汤对中枢和外周组织中5-HT、β-EP和NA的含量具有不同的调节作用。2.桃红四物汤拟雌激素样作用实验研究采用子宫增重实验方法,用放免法检测血清中雌激素水平,研究桃红四物汤拟雌激素样作用。结果表明在机体内雌激素浓度较低时,桃红四物汤具有一定的雌激素样作用;而在机体内雌激素浓度较高时,其又可与雌激素竞争结合雌激素受体,在一定程度上拮抗雌激素诱导的子宫增重效应。3.桃红四物汤及各分离部位对LPS刺激大鼠腹腔巨噬细胞释放NO的影响采用Griess法,间接测定THSW-1~THSW-15供试样品对脂多糖(LPS)刺激巨噬细胞释放NO的含量影响。结果表明20%~40%醇洗脱部位抑制率小于30%;50%~80%醇洗脱部位及水不溶部位抑制率大于30%而小于50%;95%醇洗脱部位抑制率大于60%。4.桃红四物汤及各分离部位对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MTT法,测定THSW-1~THSW-15供试样品对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桃红四物汤水提液部位、醇沉沉淀部位、醇沉上清液部位、水不溶部位及0~40%醇洗脱部位不同剂量呈现显着的促进脾淋巴细胞增殖作用,具有免疫促进作用;50%~80%醇洗脱部位高剂量呈现显着的抑制脾淋巴细胞增殖作用,具有免疫抑制作用。5.桃红四物汤及各分离部位对凝血酶活性的影响建立一种凝血酶抑制剂筛选的便捷方法,测定THSW-1~THSW-15供试样品对凝血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桃红四物汤醇沉上清液部位、水不溶部位及40%~70%醇洗脱部位具有显着的抑制凝血酶活性的作用(IC50<0.5 mg·ml-1)。6.桃红四物汤及各分离部位对体外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的影响采用ADP诱导体外血小板聚集的实验方法,测定THSW-1~THSW-15供试样品对其影响。结果表明桃红四物汤挥发油部位、水提液部位、醇沉沉淀部位、醇沉上清液部位及20%~30%醇洗脱部位有显着的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作用。7.桃红四物汤及各分离部位抗氧化效应研究采用五种体外抗氧化实验方法,测定THSW-1~THSW-15供试样品体外清除自由基效应。结果表明桃红四物汤水提液部位、醇沉上清液部位及10%~30%醇洗脱部位呈现出显着的抗氧化效应。(四)桃红四物汤方药物质基础研究1.桃红四物汤水提液中化学成分的UHPLC-DAD-TOF-MS分析采用UHPLC-DAD-TOF-MS分析方法,对桃红四物汤水提液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结果共鉴定了 32个化学成分。2.桃红四物汤各分离部位中化学成分的UHPLC-DAD-TOF-MS分析采用UHPLC-DAD-TOF-MS分析方法,对THSW-2~THSW-14供试样品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结果显示芳香酸类成分主要分布在醇沉上清液部位、0~80%醇洗脱部位,苷类成分主要分布在醇沉上清液部位、10%~40%醇洗脱部位,苯酞类成分主要分布在醇沉上清液部位、30%~40%醇洗脱部位。3.桃红四物汤水提液中化学成分的HPLC-DAD定量分析采用HPLC-DAD分析方法,对桃红四物汤水提液的化学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定量分析了没食子酸、苦杏仁苷、绿原酸、咖啡酸、羟基红花黄色素A、芍药苷、香豆酸、阿魏酸、苯甲酸、洋川芎内酯和洋川芎内酯H11种化学成分。4.桃红四物汤效应部位中主要成分的HPLC-DAD定量分析采用HPLC-DAD分析方法,对20%~50%醇洗脱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在20%醇洗脱部位,定量分析了苦杏仁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苯甲酸、香豆酸和阿魏酸;在30%~50%醇洗脱部位,定量分析了对羟基苯甲酸,芍药内酯苷,芍药苷,香豆酸,苯甲酸,阿魏酸,洋川芎内酯Ⅰ和洋川芎内酯H。三、桃红四物汤的体内过程及代谢机理研究(一)桃红四物汤在痛经模型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采用DAS 2.0药动学软件进行拟合求解药动学参数,比较桃红四物汤水提液部位和醇沉上清液部位在正常和痛经模型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在痛经模型中,子宫组织剧烈收缩,导致机体对化学成分的吸收发生了变化。(二)桃红四物汤在痛经模型大鼠体内代谢产物的研究采用UHPLC-Q-TOF-MS分析方法,MetaboLynx软件处理分析。结果给药后在痛经模型大鼠尿液中初步鉴定了 22个代谢产物,粪便中初步鉴定了 4个代谢产物,胆汁中初步鉴定了 18个代谢产物。(三)桃红四物汤对血虚血瘀证模型大鼠代谢组学的影响采用UHPLC-Q-TOF-MS分析方法,MarkerLynx软件处理分析桃红四物汤水提液对血虚血瘀证模型大鼠尿液的代谢组学变化规律的影响。造模后共鉴定出11个重要生物标记物,并且找出7个生物标记物在造模前后有明显变化,给药后恢复到正常水平。(四)桃红四物汤对痛经模型大鼠代谢组学的影响采用UHPLC-Q-TOF-MS分析方法,通过MarkerLynx软件处理分析桃红四物汤水提液对痛经模型大鼠尿液的代谢组学变化规律的影响。造模给药后共鉴定了7个生物标记物,构建分析代谢通路,其机制可能与干预性激素和调控氨基酸通路有关。四、桃红四物汤组方配伍及其关联规律研究(一)桃红四物汤的组方结构和特点采用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两种方法,分析桃红四物汤的组方结构和特点,发现有意义的药物组合。结果表明在中医古方方剂数据库搜得治疗痛经的258首方剂中,当归、川芎、熟地、白芍用药频率均达到70次以上,其中当归达到169次;配伍的桃仁、红花用药频率分别达到50次和38次;当归-红花配伍用药频率高达到39次,相对频率为15%,且从组方药味性味归经聚类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当归-红花性味归经可归为一类,当归-红花是有意义的药物组合。(二)基于聚类分析的桃红四物汤生物效应与物质基础关联规律研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基于桃红四物汤及各分离部位的活性评价及成分分析结果,探讨桃红四物汤生物效应与物质基础的关联性。结果表明桃红四物汤的效应部位集中在大孔树脂50%醇洗脱之前,主要是芳香酸、单萜苷和苯酞类化合物;相邻部位在效应的表达上相似度较高,表明相邻梯度洗脱部位的化学物质存在一定的交叉。(三)桃红四物汤中桃仁-红花药对的作用特点及对整方的贡献1.桃红四物汤中桃仁-红花药对对整方的贡献采用血虚模型、急性血瘀模型和痛经模型,比较研究基本方四物汤、衍化方桃红四物汤以及配伍的桃仁-红花药对的生物效应。结果表明桃红四物汤保留了基本方补血的功效,且有增强的趋势,调经止痛功效略有增强,其改善血液流变学作用与配伍桃仁-红花药对后有较强的活血作用有关。2.桃红四物汤中桃仁-红花药对的作用特点采用UHPLC-Q-TOF-MS分析方法,通过MarkerLynx软件处理分析桃仁-红花药对共煎液中复杂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桃仁-红花药对共煎液中苦杏仁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明显高于有桃仁、红花单煎合并液。采用急性血瘀模型,比较桃仁-红花药对中主要成分羟基红花黄色素A和苦杏仁苷的活血化瘀作用。结果表明羟基红花黄色素A和苦杏仁苷是桃仁配伍红花活血化瘀作用的物质基础,且两种成分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四)桃红四物汤中当归-红花药物组合的作用特点及配伍协同增效1.桃红四物汤中当归-红花药物组合配伍协同增效采用血虚模型和急性血瘀模型,比较当归配伍红花及单味药当归和红花的生物效应。结果表明当归配伍红花后,显示了一定的配伍协同增效。可能是两者配伍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也可能是两者配伍后改变了主要效应成分群在体内动力学过程。2.桃红四物汤中当归-红花药物组合的作用特点采用UHPLC-Q-TOF-MS,HPLC-DAD分析方法,比较当归配伍红花中配伍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当归红花配伍后芳香酸类化合物阿魏酸、绿原酸、香豆酸和黄酮类化合物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增加;当归配伍红花较相同生药量下的单味药材凝血时间延长,DPPH的清除率增加。五、桃红四物汤与四物汤类方的关联分析(一)桃红四物汤与基本方四物汤的关联研究采用血虚模型、急性血瘀模型和痛经模型,比较研究基本方四物汤、衍化方桃红四物的生物效应。结果表明桃红四物汤保留了基本方四物汤补血的功效,且有增强的趋势,调经止痛功效略有增强。(二)四物汤类方功效物质基础对相关靶点及蛋白的研究1.四物汤类方中黄酮类化合物抗凝血酶作用研究采用凝血酶抑制剂筛选的便捷方法,并与分子对接虚拟筛选方法相结合,从四物汤类方的成分中筛选凝血酶抑制剂。结果表明四物汤类方中黄酮类成分具有较强的抗凝血酶作用,且具有一定的构效关系。2.四物汤类方中相关化合物拟雌激素样作用研究采用MCF-7乳腺癌细胞模型,研究四物汤类方中常见结构类型的38种化合物的拟雌激素样作用,结果表明其中22个化合物拟雌激素样作用较强,并与雌激素受体进行分子对接,准确率达到77.27%,此分子对接方法更适用于黄酮类和芳香酸类化合物的构型,不适用于生物碱类化合的构型。3.四物汤类方中芳香酸类化合物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采用荧光光谱法和分子对接虚拟筛选方法相结合,研究四物汤类方中10种芳香酸成分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规律。结果发现苯丙烯酸系列芳香酸与HSA的结合作用要明显强于苯甲酸系列芳香酸。
二、大蒜素注射液与三种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蒜素注射液与三种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华蟾素及其成分抗肝癌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干蟾的概况 |
1 历史沿革 |
2 研究现状 |
2.1 蟾蜍的性状、生活特性及分布 |
2.2 药用部位及其加工方法 |
2.3 中华蟾蜍的研究现状 |
第二部分 干蟾皮及华蟾素注射液的我院用药情况 |
1 干蟾皮用药情况 |
1.1 蟾皮用法 |
1.2 抽查方式 |
1.3 使用情况 |
2 华蟾素注射液的我院用药情况 |
2.1 药品基本信息 |
2.2 抽查方式 |
2.3 分布与诊断 |
2.4 中药注射剂的联用 |
3 华蟾素胶囊医院使用情况 |
3.1 药品信息 |
3.2 抽查方式 |
3.3 使用情况 |
4 总结 |
第三部分 华蟾素注射液及华蟾素提取浓缩液的成分分析 |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1.1 试剂 |
1.2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蟾蜍噻咛含量测定 |
2.2 华蟾素毒基含量测定 |
2.3 酯蟾毒配基含量测定 |
3 结果与讨论 |
第四部分 华蟾素及其成分体外吸收特性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细胞 |
1.2 受试样品制备 |
1.3 试剂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Caco-2细胞的培养 |
2.2 建立Caco-2细胞肠屏障模型 |
2.3 吸收实验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五部分 华蟾素及其成分体外药效研究 |
1 抑制细胞增殖实验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原理 |
1.3 实验方法 |
1.4 实验结果 |
1.5 讨论 |
2 细胞凋亡实验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原理 |
2.3 实验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2.5 讨论 |
3 华蟾素注射液及蟾蜍噻咛对SMMC7721细胞自噬的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原理 |
3.3 实验步骤 |
3.4 实验结果 |
3.5 讨论 |
第六部分 华蟾素及其成分体内药效研究 |
1 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形态学观察 |
1.1 实验材料 |
1.2 造模步骤 |
1.3 实验结果 |
1.4 讨论 |
2 H_(22)荷瘤小鼠的病理组织观察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原理 |
2.3 实验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2.5 讨论 |
3 血清中IL-6的检测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原理 |
3.3 实验方法 |
3.4 实验结果 |
3.5 讨论 |
4 华蟾素及其成分对IL-6/JAK2/STAT3 炎症通路的影响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4 讨论 |
5 华蟾素及其成分对自噬通路的影响 |
5.1 实验材料 |
5.2 实验方法 |
5.3 实验结果 |
5.4 讨论 |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中药饮片有效期的研究现状及方法概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相关文章 |
(2)膦甲酸钠的肝肾毒性及其与苦参素配伍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一览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膦甲酸钠注射液含量及有关物质研究 |
2.1 仪器与试剂 |
2.1.1 仪器 |
2.1.2 试药 |
2.2 膦甲酸钠氯化钠注射液的含量测定 |
2.2.1 色谱条件 |
2.2.2 储备液制备 |
2.2.3 测定波长的选择 |
2.2.4 方法专属性考察 |
2.2.5 线性范围 |
2.2.6 精密度试验 |
2.2.7 重复性试验 |
2.2.8 回收率试验 |
2.2.9 样品测定 |
2.3 膦甲酸钠氯化钠注射液相关物质的检查 |
2.3.1 色谱条件 |
2.3.2 测定方法 |
2.4 讨论 |
3 膦甲酸钠的肝肾毒性研究 |
3.1 材料 |
3.1.1 药品与试剂 |
3.1.2 仪器 |
3.1.3 实验动物 |
3.2 方法 |
3.2.1 动物分组 |
3.2.2 样本的采集与处理 |
3.2.3 肝脏及肾脏组织样本的处理及病理切片观察 |
3.2.4 统计学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动物的一般情况 |
3.3.2 大鼠体重增长率及脏器系数比较 |
3.3.3 大鼠肝、肾病理组织形态改变 |
3.3.4 膦甲酸钠对大鼠肝肾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 |
3.4 讨论 |
3.4.1 给药剂量的确定 |
3.4.2 膦甲酸钠对大鼠体重增长率及脏器系数的影响 |
3.4.3 膦甲酸钠对大鼠肝、肾功能及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3.4.4 小结 |
4 膦甲酸钠与苦参素体外配伍稳定性研究 |
4.1 材料 |
4.1.1 仪器 |
4.1.2 试剂 |
4.2 方法与结果 |
4.2.1 色谱条件 |
4.2.2 溶液的制备 |
4.2.3 测定波长的选择 |
4.3 结果 |
4.3.1 标准曲线的制备 |
4.3.2 精密度试验 |
4.3.3 重复性试验 |
4.3.4 稳定性试验 |
4.3.5 加样回收率试验 |
4.3.6 配伍稳定性试验 |
4.4 讨论 |
5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临床常用中药注射液配伍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仪器与药品选择 |
1.1使用仪器 |
1.2使用药品 |
2配伍实验 |
2.1方法 |
2.2结果 |
3小结 |
(4)基于六西格玛管理构建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药学监护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概述 |
一、主要品种功效分类 |
二、临床使用中的安全性 |
三、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 |
四、临床联合使用现状 |
五、开展中药注射剂药学监护的政策依据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药学监护概述 |
一、药学监护内涵 |
二、药学监护的发展概况 |
三、药学监护中存在的问题 |
四、开展中药药学监护的影响因素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六西格玛管理理论及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概述 |
一、六西格玛管理理论 |
二、六西格玛管理法在国内医院管理中的应用概况 |
三、六西格玛管理法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
四、影响六西格玛管理法在医院实施的主要因素 |
五、消除不良影响的对策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1.研究依据 |
2.问题凝练 |
3.框架建立 |
第一节 合理用药的标准界定 |
第二节 合理用药的标准测量 |
第三节 不合理用药的原因分析 |
第四节 不合理用药的改进措施 |
第五节 不合理用药的干预及控制 |
参考文献 |
结语 |
展望 |
附录 |
附录1 法规政策梳理表 |
附录2 调查问卷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大蒜辣素抗缺血诱导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中英文索引 |
综述一 心肌细胞凋亡与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
1 细胞凋亡的基本概念 |
2 细胞凋亡的基本机制 |
3 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途径 |
4 心肌细胞凋亡与缺血性心脏病的关系 |
5 心肌缺血后细胞凋亡的防治 |
6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大蒜主要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1 大蒜中的主要活性成分 |
2 大蒜主要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 |
3 目前国内大蒜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4 大蒜活性成分提取工艺的进展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实验一 大蒜辣素对心肌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实验二 大蒜辣素对缺血缺氧诱导的H9c2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6)中药注射剂常见联合用药类型及其配伍禁忌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注射剂功效类型与常见联合用药类型 |
2 基于联合用药类型分析各类中药注射剂的配伍禁忌 |
2.1 抗肿瘤类中药注射剂配伍禁忌文献研究 |
2.2 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配伍禁忌文献研究 |
2.3 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剂配伍禁忌文献研究 |
3 中药注射剂联合用药及配伍禁忌研究现状与相关建议 |
(7)中药注射剂配伍稳定性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输液基质的选择 |
2与抗生素配伍 |
3与维生素类注射剂配伍 |
4与其他西药配伍 |
5与其他中药注射剂配伍 |
6小结与展望 |
(8)大蒜素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过敏反应 |
2皮疹 |
3过敏性休克 |
4皮肤或组织坏死 |
5静脉炎 |
6其他不良反应 |
7结语 |
(9)大蒜素注射液内毒素控制工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 前言 |
2 大蒜素研究进展 |
3 内毒素的研究进展 |
4 小结 |
第二章 大蒜素注射液工艺分析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试剂 |
1.2 实验仪器设备 |
2 传统的处方工艺 |
2.1 处方和工艺流程 |
2.2 大蒜素生产操作步骤 |
2.3 大蒜素内毒素检测 |
第三章 大蒜素注射液生产工艺优化和改进 |
1 内毒素产生原因 |
2 优化后的制备工艺-大蒜素的包合 |
3 活性炭吸附法去除内毒素 |
4 超滤法去除内毒素 |
5 结果与讨论 |
6. 小结 |
第四章 大蒜素注射液稳定性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影响因素试验 |
2.2 加速试验 |
2.3 长期试验 |
第五章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四物汤类方用于妇科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物质基础与配伍规律研究 ——桃红四物汤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与研究思路及设计方案 |
第一节 方剂研究的若干模式及类方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实践 |
一、方剂研究的若干模式与新技术的应用 |
二、类方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三、类方研究的实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二节 文献研究—桃红四物汤的研究进展 |
一、桃红四物汤在妇科临床应用概况 |
二、桃红四物汤的实验研究 |
三、桃红四物汤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三节 桃红四物汤研究思路与设计方案 |
一、研究思路 |
二、设计方案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桃红四物汤的效应评价与物质基础研究 |
第一节 桃红四物汤供试样品的分离制备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 小结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二节 桃红四物汤对病-证相关模型的效应评价 |
一、桃红四物汤对血虚血瘀证大鼠模型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 小结 |
主要参考文献 |
二、桃红四物汤及各分离部位对小鼠原发性痛经模型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 小结 |
主要参考文献 |
三、桃红四物汤及各分离部位对小鼠镇痛实验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 小结 |
主要参考文献 |
四、桃红四物汤及各分离部位对小鼠离体子宫收缩模型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 小结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三节 桃红四物汤对神经-内分泌-免疫-血液循环系统相关指标的影响 |
一、桃红四物汤对大鼠脑组织、血浆中神经递质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二、桃红四物汤雌激素样作用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三、桃红四物汤及各分离部位对卵巢颗粒细胞增殖的影响 |
主要参考文献 |
四、桃红四物汤及各分离部位对LPS刺激大鼠腹腔巨噬细胞释放NO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 小结 |
主要参考文献 |
五、桃红四物汤及各分离部位对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 小结 |
主要参考文献 |
六、桃红四物汤及各分离部位对凝血酶活性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 小结 |
主要参考文献 |
七、桃红四物汤及各分离部位对体外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 小结 |
主要参考文献 |
八、桃红四物汤及各分离部位抗氧化效应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 小结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四节 桃红四物汤方药物质基础研究 |
一、桃红四物汤水提液中化学成分的UHPLC-DAD-TOF-MS分析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二、桃红四物汤各分离部位中化学成分的UHPLC-DAD-TOF-MS分析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三、桃红四物汤水提液中化学成分的HPLC-DAD定量分析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 讨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四、桃红四物汤效应部位中主要成分的HPLC-DAD定量分析 |
(―)20%醇洗脱部位(THSW-8)定量分析 |
(二)30%~50%醇洗脱部位(THSW-9~THSW-11)定量分析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桃红四物汤的体内过程及代谢机理研究 |
第一节 桃红四物汤在痛经模型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二节 桃红四物汤在痛经模型大鼠体内代谢产物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三节 桃红四物汤对血虚血瘀证大鼠代谢组学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四节 桃红四物汤对痛经模型大鼠代谢组学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桃红四物汤组方配伍及其关联规律研究 |
第一节 桃红四物汤的组方结构和特点 |
1 基于药味分析桃红四物汤组方结构和特点 |
2 基于药对及药物组合分析桃红四物汤的组方结构和特点 |
3 当归与红花的配伍频率及主治病症科属分布状况数据分析 |
4 讨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基于聚类分析的桃红四物汤生物效应与物质基础关联规律研究 |
1 聚类分析方法 |
2 结果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三节 桃红四物汤中桃仁-红花药对的作用特点及对整方的贡献 |
一、桃红四物汤中桃仁-红花药对对整方的贡献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二、桃红四物汤中桃仁-红花药对的作用特点 |
(一)桃仁-红花化学成分的UHPLC-Q-TOF-MS分析及配伍化学成分变化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 讨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二)桃仁-红花药对中主要化学成分作用特点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 讨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四节 桃红四物汤中当归-红花药物组合的作用特点及配伍协同增效 |
一、桃红四物汤中当归-红花药物组合配伍协同增效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二、桃红四物汤中当归-红花药物组合的作用特点 |
(一)当归红花药物组合HPLC-DAD分析及作用特点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二)当归-红花药物组合化学成分的UHPLC-Q-TOF-MS分析及配伍化学成分变化特点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 讨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桃红四物汤与四物汤类方的关联分析 |
第一节 桃红四物汤与基本方四物汤的关联研究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四物汤类方功效物质基础的相关靶点及蛋白研究 |
一、四物汤类方中黄酮类化合物抗凝血酶作用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二、四物汤类方中相关化合物拟雌激素样作用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三、四物汤类方中芳香酸类化合物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结语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大蒜素注射液与三种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华蟾素及其成分抗肝癌作用的研究[D]. 沈芳雪.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2]膦甲酸钠的肝肾毒性及其与苦参素配伍稳定性研究[D]. 温海燕. 武汉大学, 2019(09)
- [3]临床常用中药注射液配伍稳定性研究[J]. 杨国忠,陈玉.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95)
- [4]基于六西格玛管理构建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药学监护策略[D]. 常晓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1)
- [5]大蒜辣素抗缺血诱导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作用及机制研究[D]. 马丽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4)
- [6]中药注射剂常见联合用药类型及其配伍禁忌文献研究[J]. 李建萍,郭建明,段金廒,范欣生,杜晓曦,孙骏. 中国药物警戒, 2014(07)
- [7]中药注射剂配伍稳定性的研究进展[J]. 刘辰翔,谭乐俊,王萌,朱彦. 中成药, 2015(04)
- [8]大蒜素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综述[J]. 孔飞飞,郭良君,褚冬蕾. 中国药业, 2014(01)
- [9]大蒜素注射液内毒素控制工艺设计研究[D]. 邱娟. 山东大学, 2012(06)
- [10]四物汤类方用于妇科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物质基础与配伍规律研究 ——桃红四物汤的基础研究[D]. 刘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