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加强和改进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的几点想法(论文文献综述)
薛剑升[1](2020)在《CQ油田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必然产物,贯穿于企业经营发展的全流程,已然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必要手段和方式,愈来愈多的现代企业将内部控制应用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风险管理等方面。并且,内部控制也是实现企业战略管理目标、防止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保障。因此,作为我国第一大油气田的CQ油田公司,面对形势剧烈的市场竞争,非常有必要加强其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诚然CQ油田公司已构建了较为完备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但在诸多方面还存在问题需要完善改进。本文首先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发展作为本论文的起点,分别阐述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理论及内部控制相关基础理论,采取实地探访和调查问卷的方式对CQ油田公司内部控制现状进行了解并描述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就CQ油田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查找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等方面存在组织架构设置和治理环境不合理、人力资源体系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风险防控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结合CQ油田公司实际,为CQ油田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优化提出了健全组织结构,健全人力资源制度、加强文化建设,打造品牌效应、强化风险管理体系等建议,并就进一步优化体系提供保障措施。本文针对CQ油田公司的相关研究不仅可以作为CQ油田公司企业实际运营工作的指导,实现其企业战略目标,并且相关优化方案和建议还可以作为其他油田公司的内部控制管理起到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效益,保证国有资产增值保值,实现国家富强。
童品波[2](2020)在《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资金管理效率提升研究——以C市烟草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市场化经济的发展,烟草行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最近几年来国内外控烟力度的加大,导致烟草企业效益增加难度与日俱增。烟草行业规模庞大,资金流较大,应转变财务管理理念,紧跟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借鉴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降低资金成本和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文章以C市烟草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当前资金管理现状,查找存在的问题,分析财务共享的优势,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陈梅婕[3](2020)在《J农村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流动性管理是商业银行协调盈利性和安全性,防范和化解流动性风险的重要手段,也是商业银行经营的核心内容之一。面对瞬息万变的经济金融形势和愈加严格的监管要求,商业银行的经营压力日益凸显,各种风险不断积聚,不少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已经过时,难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如何加强和改善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J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一家地区一级法人的农村金融机构,长期致力于支持区域实体经济发展,聚焦三农和小微企业发展。但由于J农村商业银行是由县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而来,其业务规模和经营状况受到地域限制,近几年伴随着外部经营环境变化,银行的净息差不断收窄,贷款规模受到冲击,银行负债稳定性逐渐降低,流动性风险增加,其流动性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将J农村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作为研究对象,在收集整理该行管理资料及其公布的年度财报数据的基础上,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综合运用比较分析、定量与定性分析的方法,首先对流动性管理的相关概念、理论和制度背景进行了梳理,然后从J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数据入手,分析J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并结合资产负债结构、流动性指标、J农村商业银行现有的流动性管理办法,指出J农村商业银行在流动性管理重视程度、流动性管理策略、流动性指标体系、应急预案和科技信息系统等方面存在不足。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为改进J农村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提出一系列建议措施。
孟琦[4](2020)在《GD东北电力有限公司现金流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如今的东北企业正面临着经济下行的严重考验,GD东北电力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传统的国有区域性火电企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全年原煤产量2016年产34.1亿吨,比上年下降9.0%,这是从2013年原煤产量达到39.7亿吨后,连续第三年下降,煤炭大幅减产带来煤炭价格大幅度而且持续性的上涨,以GD东北电力有限公司为例,入炉综合标煤单价从2016年的470元/吨,2017年上涨至632元/吨,2018年持续上涨至632元/吨,直接影响利润300余亿元,直接导致了企业从盈利到重大亏损。并且由于近年来资金市场的紧张形势以及持续的亏损导致的负债率持续升高,企业经营情况持续恶化,导致银行利率上浮、抽贷、放款难的情况越发频繁。GD东北电力有限公司目前采用现金池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集中调配区域内资金,由于现金流的持续紧张以及变幻莫测的资金市场形势,导致资金集中管理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优化现有的现金流管理模式,如何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更加合理的调配现有资金建立更完善的现金管理体系是目前GD东北电力有限公司财务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选择GD东北电力有限公司现金流管理为研究对象,以现金流量理论、内部控制理论、风险评估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法、归纳演绎法、实地调查法与比率分析法对案例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探索如何优化GD东北电力有限公司的现金流管理,最终提出从强化信息化程度建立更完善的现金流管理体系、明确部门责任细化短期现金流预算控制体系、建立现金流量考核分析体系、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风险防范体系四个方面完善GD东北电力有限公司的现金流管理。完善、优化的现金流管理,有利于提升资金利用效率,提高风险预警能力,降低资金成本。资金安全风险得到合理控制,对于提高公司的管理营运水平、也对于GD东北电力有限公司稳步度过困难时期,减亏增效取得更大成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闵玲[5](2019)在《“营改增”对J建筑公司涉税业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营改增”税制改革是我国进行结构性减税、避免重复征税、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的重要举措。建筑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6年5月1日起,我国的建筑业全面纳入增值税征收范畴,为建筑企业的涉税业务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使得建筑企业会计科目、核算方法发生了改变;要求建筑企业以降低税负为基准选择抵扣税额大的材料设备,造成建筑企业由于进项税抵扣的不足税负总额上升,项目的施工预算、内部定额需重新编制,投标报价更加繁琐。在此背景下,研究“营改增”对建筑企业涉税业务的影响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运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方法,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厘清了建筑业、“营改增”等有关概念,并回顾了“营改增”有关政策法规。在此基础上,以J建筑企业为例,分析了“营改增”对该企业涉税经营活动和财务工作的影响,进而提出了提升J建筑公司涉税业务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包括进一步做好税务筹划,加强税务申报和发票管理;完善企业涉税经营管理,增强企业管理效能;加强企业涉税财务管理,确保企业经济利益;提高涉税人员业务胜任能力,优化组织机构建设。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童永恒[6](2019)在《财产险公司区域市场企财险竞争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保险市场渐渐兴起狂热的浪潮,保险市场的相关政策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外财产险公司竞相挤进极具发展潜力的中国保险市场。21世纪的中国,保险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同时也面临着竞争激烈的严峻挑战。为了积极应对保险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保险公司需要适时改变传统的经营观念,积极探索开发出新的市场竞争模式,取得相对竞争优势,先竞争对手一步抢占客户及市场资源。论文首先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理论基础与研究意义;其次,针对我国财产险公司企财险近年来的经营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通过运用波特五力模型、STP、SWOT等理论分析浙江省财产险公司企财险区域市场环境、经营面临的机会、威胁、优势和劣势,明确目标市场及市场定位。指出财产险公司需要迎合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除了设计开发新的保险产品,在营销方面,财产险公司应加快创新营销服务手段、提升营销队伍素质与技能外,还需要建立合理的费率厘定模型,筛选合适的承保标的与对象,通过承保过程中的防灾防损实施来控制风险来提高财产保险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明确科学的企财险承保流程、最终建立以费率厘定模型来进行风险标的选择,进行关键的承保决策,为财产险保险公司区域市场业务良好发展提供理论与操作路径。帮助浙江财产险公司企财险业务发展转变经营思路,并在增强市场竞争力方面有所借鉴和参考价值。
秦放[7](2018)在《“营改增”政策对中小建筑企业的税负影响及对策》文中认为2011年11月16日,国家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发布了《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方案》,明确了“营改增”将于2012年1月1日在上海试点,2012年9月至12月,试点地区逐步扩大到北京,天津,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3年12月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4年1月1日起,将铁路运输和邮政服务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至此交通运输业已全部纳入“营改增”范围。2011年,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财税「2011]110号中,明确了建筑业采用11%的增值税税率,使得建筑业“营改增”提上了议事日程。自2014年6月1日起,将电信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9月中旬,国家税务总局要求建筑业、房地产业相关企业提交涉税信息,作为制定“营改增”改革政策的依据。2016年5月1日起,“营改增”"政策在建筑业全面实施。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先导性,基础性产业,社会关联度高,就业吸纳力强,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建筑业是“营改增”改革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同时又是我国建立完全的消费型增值税的重要前提。中小型建筑企业企业资质等级较低,且数量庞大,就业人口众多,财务上转化风险的能力较差,因此对“营改增”政策敏感度最高。本文通过介绍建筑业实施“营改增”的内容,分析建筑业实行“营改增”的税负特点,通过对本企业已实施“营改增”的施工项目进行了实证分析,将分析结果数据化,找出建筑业企业的税负平衡点。并根据分析结果,从国家政策层面和中小型建筑企业自身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董文[8](2018)在《日本公害救济制度研究 ——兼论对中国大规模侵权损害赔偿基金制度的启示》文中提出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社会风险日趋加剧,贻害不特定多数人生命权、健康权以及财产权的侵权事件不断上演。尽管日本称之为“公害”,我国称之为“大规模侵权”,但是其特征却具有极大的共通性:范围广泛性、损害持续性、因果关系复杂性。由于该侵权类型与传统侵权类型具有显着的区别,故传统的侵权诉讼方式在解决该救济问题时经常遭遇困境:基于因果关系的复杂性,被侵权人难以证明事件的致害机理,举证负担太过沉重;在某些追究过错责任的领域,被侵权人还须证明加害人的过错。因此诉讼往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对于存在迫切救济需求的受害人而言救济效果不甚显着。美国休尼特法官虽言“正义虽然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但是这份“迟来的正义”对于受害群体而言价值已被极大贬损。故而,不管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在积极探索新的救济对策以图为该侵权类型的被害人群体提供及时、充分而有效的救济。本研究正是基于该理论与实践难题,以日本的公害救济实践为视角,阐述日本在大气污染、药品公害、食品公害、石棉公害、核公害领域的损害救济模式,以论证损害赔偿基金方式在公害救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为我国大规模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提供借鉴。由此而论,全文除去导论与结语外,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为日本公害救济理论,在公害频发的日本社会,如何给予公害事件的受害者妥当而周全的救济成为日本理论界尤其侵权法学界的重点关注问题。本章首先从责任追究个体化层面阐述了日本的公害救济理论,即侵权责任救济理论与ADR理论。该理论反映的救济机制是将损害在当事人之间进行转移,对于传统的侵权类型具有适用空间,但对于公害事件损害赔偿问题的解决却未必妥当。以此为基础,立足于风险社会的现实背景,本章从损害赔偿社会化层面阐述了责任保险理论与赔偿基金理论,其中对于后者以加藤雅信教授的“综合救济系统”为例阐释。第二章为日本公害健康被害救济制度,以狭义的“公害”——由企事业单位活动及其人为活动引起的相当范围的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噪音、震动、地面下沉以及恶臭等对人体健康或生活环境等造成的损害为研究课题,探讨日本社会的救济机制。该部分以“熊本水俣病事件”与“东京大气污染事件”为例,将侵权责任救济方式存在的问题予以暴露:无论是审判周期过长导致的救济不及时,还是因果关系的难以认定导致的救济不充分,均表明该方式难以完全回应公害事件受害者的救济需求。基于此,旨在为受害者提供迅速而有效救济的损害赔偿基金制度应运而生,在狭义“公害”的救济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章为日本医药品公害救济制度,即以在不同归责原则之下的医药品副作用致害救济案例为切入点,探讨侵权责任救济方式的可行性。通过研究发现,无论是采用过错责任还是无过错责任,基于医药品有效性与安全性的辩证关系,医药品副作用致害诉讼均具备传统侵权诉讼所不具备的复杂性与棘手性,无法及时满足公害事件中被害群体迫切的救济需求。故而,弱化因果关系证明的医药品副作用致害救济基金制度彰显了优越性:其不仅使被侵权者在制药企业即便没有过错的情况下亦能够得到较高水准的救济,而且减轻了被侵权者的举证负担,此外对于医药品副作用致害事故的抑制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第四章为日本石棉公害救济制度,即从侵权责任救济制度、责任保险制度、损害赔偿基金制度三个层面探讨日本的公害救济机制。就侵权责任救济制度而言,该方式明确了加害者的责任,有益于今后类似事件的预防,但其救济范围仅限于提起诉讼的被害者而不包括未参加诉讼的被害者,覆盖范围有限,且除了因果关系与过错的难以认定,石棉公害的特殊性——损害潜伏期过长也使得被害者在诉讼时效上遭遇了困境。就劳动者灾害补偿保险制度而言,该制度仅针对从事石棉相关工作的劳动者,覆盖范围有限,而劳动灾害认定的条件较为苛刻、程序较为繁琐亦使劳动者未得到充分而有效的救济。就损害赔偿基金制度而言,虽然其给付数额的标准尚待提高,但其在弱化因果关系的基础上由全社会分担风险,进步意义显着。第五章为日本食品公害救济制度,即日本社会应对食品公害所采取的救济措施。该部分以日本的“米糠油事件”为例,通过判决结果的反复揭示了过错认定的复杂,并从企业责任财产不足导致的救济困境出发进一步印证了侵权责任救济方式的局限性。对此,为了使受害人在加害人即便存在无力赔偿、免责或破产的情形时仍能够及时得到充足的救济,消除其受偿不能的困境,弥补传统方式救济不能的缺陷,日本社会提出了建立食品公害救济基金的构想。第六章为日本核公害救济制度,即以福岛核事故为切入点,窥探日本的核公害救济体系。核公害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害类型,其损害结果的异常严重性导致了其在归责原则与损害计算上明显有别于其他公害。本章以福岛核事故为例,研究发现无论是责任追究个体化的救济方式,比如侵权责任救济、ADR机制,还是损害赔偿社会化的救济方式,比如责任保险、损害赔偿基金均试图对本事件多样、复杂、长期的损害结果予以圆满回应。在这其中,损害赔偿基金尽管未在本次事故中发挥作用,但是对避免此后核事故危害事态的进一步扩大,以及迅速且有效填补损害具有重要意义。第七章为我国大规模侵权救济制度,即研究日本的公害救济制度对我国建立大规模侵权救济制度有何借鉴作用。我国尽管频繁遭受大规模侵权事件的重创,但是并未建立一套应对大规模侵权的成熟机制。在多数情况下,救济方案都有明显的救急性而并无连贯性。当今民法学界对于大规模侵权的救济主要有侵权责任方案、责任保险方案、多元化救济方案、赔偿基金方案、行政救济方案。在诸种方案中,基金能够更及时有效地为广泛的受害群体提供救济,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应对大规模侵权的优越途径。因而我国应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同时,借鉴日本公害损害赔偿基金的宝贵经验,针对我国大规模侵权的救济需求完善相应的损害赔偿基金制度。
黄思广[9](2014)在《个人理财理论在高端客户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逐渐积累了大量民间财富,同时催生出一批拥有大量资产的高端人士。国内个人理财需求,尤其是高端人士理财需求日益旺盛。在此背景下,个人理财理论被引入中国,以银行为首的各类金融机构也开始大力发展个人理财业务,陆续成立了高端客户服务部门,并培养出大量个人理财人员。但目前我国个人理财市场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政策有待完善、机构逐利竞争,加之理财人员和客户的理财理念均不成熟,市场上以产品为主导、以收益为目标的“推销”倾向较为严重。个人理财理论得不到充分地应用,成为了理财人员招揽客户的“噱头”。本文采取了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高端人群特征的研究,分析客户对理财理论的需求,并以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为基础,研究理财理论在高端客户理财服务中的应用及其发挥的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高端客户资产情况和理财目标的基础上,引用了人财务报表,并针对高端客户特征进行了优化。同时结合投资规划和生命周期理论,为客户提出资产配置的优化建议。最后结合财务预算理论和目标实现函数,对客户能否实现理财目标进行预算,并对优化前后的资产配置,对理财目标的满足程度进行比较,体现理财理论的应用效果。笔者希望本文能够对理财理论在个人理财及高端理财业务中的推广应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赵秀池[10](2013)在《我国住房信贷保险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我国居民购房的积极性日益高涨,住房信贷的发放一方面加速了房改进程,促进了商品房销售;另一方面也加快了商品房建设,搞活了房地产市场;同时也引导了居民消费,使居民的住房水平大大提高;对经济增长也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与之配套的住房信贷保险体系却一直没有建立起来,目前的住房信贷保险状况与住房信贷的发展极不适应,没有起到应有的保驾护航作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爆发,日本各“住专”的不良债权率达70%-85%。自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以来,美国大量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次贷的违约而倒闭,住房信贷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风险隐患是巨大的。因此,如何针对我国目前国情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住房信贷保险体系,以分散、化解住房信贷风险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论述了建立与完善我国住房信贷体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疏理了国内外关于住房信贷保险体系的相关文献,阐述了与住房信贷风险和保险相关的理论基础,分析了目前我国住房信贷市场及其担保的现状,接着对我国住房信贷保险市场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借鉴海外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住房信贷保险体系的模式框架与政策建议。全文的主要观点有: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我国城镇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在城市化完成之前,我国居民的住房供求矛盾仍然很大。因此对住房信贷的需求仍然会非常旺盛。为住房信贷保驾护航的住房信贷保险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必须建立起完善的住房信贷保险体系才能有效的分散、转移住房信贷风险。我国住房信贷保险体系应该由商业性住房信贷保险与政策性住房信贷保险体系构成。为此,亟需建立政策性住房信贷保险机构。我国住房信贷保险市场发育不良的原因很多,有居民的保险意识较差、各城市住房置业担保公司的冲击等原因,但是打铁还需自身硬,更重要的是保险公司的产品、服务没有做到位,为此,保险公司应该加大力度开发适合居民购房需求的信贷保险。只要从消费者、银行、保险公司三方共赢的角度去设计住房信贷品种,住房信贷保险市场就一定能够做起来,并持续下去。由于各城市置业担保公司的存在,我国的住房信贷保险必须与其实现错位发展。尤其要在产品创新上下功夫,做到人无我有才能在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建议保险公司设计一些能让购房者增加贷款额度的保险品种,尝试适合老年人的反抵押贷款保险等。我国的住房信贷保险体系建设还任重而道远。需要建立与健全与住房信贷保险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公众参与住房信贷保险的意识;外树形象、内练硬功;创新保险营销模式;不断聚集人才,提高保险从业人员素质等。
二、关于加强和改进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的几点想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加强和改进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的几点想法(论文提纲范文)
(1)CQ油田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内部控制理论研究 |
1.2.2 国外内部控制实证研究 |
1.2.3 国内内部控制理论研究 |
1.2.4 国内内部控制实证研究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构成 |
2.2 内部控制理论基础 |
2.2.1 内部控制的定义和目标 |
2.2.2 内部控制的原则 |
2.2.3 内部控制的五要素 |
3 CQ油田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现状分析 |
3.1 企业简介 |
3.1.1 股权结构 |
3.1.2 组织结构 |
3.1.3 产业构成 |
3.1.4 内部控制相关业务流程 |
3.2 CQ油田公司内部控制问卷设计及调查 |
3.2.1 调查对象选取 |
3.2.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2.3 问卷回收情况 |
3.3 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CQ油田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现状分析 |
3.3.1 内部控制环境现状分析 |
3.3.2 风险评估方面现状分析 |
3.3.3 控制活动方面现状分析 |
3.3.4 信息与沟通现状分析 |
3.3.5 内部监督现状分析 |
4 CQ油田公司内部控制体系评价 |
4.1 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模糊综合评价体系 |
4.1.1 构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
4.1.2 层次分析法确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权重 |
4.2 CQ油田公司内部控制的模糊综合评价 |
4.2.1 CQ油田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
4.2.2 确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权重 |
4.2.3 计算确定内部控制评价值 |
4.3 CQ油田公司内部控制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分析 |
4.3.1 内部环境指标分析 |
4.3.2 风险评估指标分析 |
4.3.3 控制活动指标分析 |
4.3.4 信息与沟通指标分析 |
4.3.5 内部监督指标分析 |
5 CQ油田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优化对策 |
5.1 CQ油田公司内部体系优化目标和实施思路 |
5.1.1 CQ油田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目标 |
5.1.2 CQ油田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的实施思路 |
5.2 CQ油田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优化方案 |
5.2.1 完善内部控制环境 |
5.2.2 完善CQ油田的风险评估系统 |
5.2.3 加强CQ油田控制活动 |
5.2.4 完善CQ油田公司信息系统 |
5.2.5 规范和加强内控监督力度 |
6 CQ油田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优化方案保障措施 |
6.1 强化安全环保管理,做好过程控制 |
6.2 强化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 |
6.3 推进科技进步,提升创新能力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2)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资金管理效率提升研究——以C市烟草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C市烟草公司资金管理现状 |
(一)观念陈旧,资金仅体现于支付环节 |
(二)资金分散,使用效率低下 |
(三)信息化程度低,资金监管力度较弱 |
(四)系统融合程度差,资金监管效果差 |
二、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内涵与优势 |
(一)财务共享服务使财务职能发挥更为有效 |
(二)财务共享服务使信息化运用更加充分 |
(三)财务共享服务使工作流程更为标准 |
(四)财务共享服务使财务工作更为专业 |
三、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资金管理的意义 |
(一)资金管理效率的提升是行业发展形势的需要 |
(二)资金管理效率的提升是企业财务规范的需要 |
(三)资金管理效率的提升是企业降本增效的需要 |
(四)资金管理效率的提升是企业稳定发展的需要 |
四、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资金管理效率提升的建议 |
(一)积极宣贯,提高全员对资金管理的重视程度 |
(二)集中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
(三)推进信息技术,强化资金管理 |
(四)加快信息集成,完善、融合系统 |
(五)强化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
(3)J农村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流动性管理理论的发展 |
1.3.2 我国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监管 |
1.3.3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存在的问题 |
1.3.4 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对策 |
1.3.5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2 基础概念与基础理论 |
2.1 流动性管理的相关概念 |
2.1.1 流动性内涵 |
2.1.2 流动性管理 |
2.1.3 流动性资产 |
2.1.4 流动性负债 |
2.1.5 流动性缺口 |
2.1.6 同业业务 |
2.2 流动性管理基础理论 |
2.2.1 资产管理理论 |
2.2.2 负债管理理论 |
2.2.3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
2.2.4 资产负债表外管理理论 |
2.3 流动性管理的制度背景与监管要求 |
2.3.1 《巴塞尔协议III》对流动性管理的要求 |
2.3.2 我国银行监管机构对流动性管理的要求 |
2.3.3 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主要内容 |
3 J农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现状 |
3.1 J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状况 |
3.1.1 J农村商业银行概况 |
3.1.2 J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特点 |
3.2 J农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能力分析 |
3.2.1 资产负债流动性分析 |
3.2.2 流动性限额指标变动情况 |
3.3 J农村商业银行现行的流动性管理制度 |
3.3.1 治理结构与职责分工 |
3.3.2 流动性管理办法 |
3.3.3 流动性管理指标 |
3.3.4 流动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
4 J农村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 流动性管理处于从属位置 |
4.2 流动性管理策略存在不足 |
4.2.1 资金运用方式较单一 |
4.2.2 资金来源缺乏稳定性 |
4.2.3 期限错配管理能力相对较弱 |
4.3 流动性管理指标体系存在一定局限性 |
4.4 流动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缺少预警防范机制 |
4.5 流动性管理信息化系统运用不足 |
5 J农村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改进措施 |
5.1 加大员工对流动性管理的重视程度 |
5.2 采用主动的流动性管理策略 |
5.2.1 从资金运用方面加强流动性管理 |
5.2.2 从资金来源方面加强流动性管理 |
5.2.3 加强期限错配的管理能力 |
5.3 构建多维度流动性管理指标体系 |
5.3.1 流动性指标体系分层设置 |
5.3.2 流动性管理指标体系限额的设定 |
5.4 完善流动性应急处置机制 |
5.5 持续提升信息系统科技支撑能力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GD东北电力有限公司现金流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0.1.1 研究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0.2.1 国外文献综述 |
0.2.2 国内文献综述 |
0.2.3 文献评述 |
0.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0.3.1 研究内容 |
0.3.2 研究方法 |
1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1.1 相关概念 |
1.1.1 现金流管理 |
1.1.2 财务风险管理 |
1.2 理论基础 |
1.2.1 内部控制理论 |
1.2.2 风险评估理论 |
2 GD东北电力有限公司概况及现金流管理现状 |
2.1 GD东北电力有限公司概况 |
2.1.1 公司简介 |
2.1.2 生产经营情况 |
2.1.3 公司组织结构 |
2.1.4 公司主要财务数据 |
2.2 GD东北电力有限公司现金流管理现状 |
2.2.1 现金流管理组织结构 |
2.2.2 现金池管理 |
2.2.3 现金流预算管理 |
2.2.4 现金流流程管理 |
3 GD东北电力有限公司现金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现金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
3.1.1 现金流预算调整频繁 |
3.1.2 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
3.1.3 融资管理不规范 |
3.2 现金流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
3.2.1 现金流预算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 |
3.2.2 现金流预算执行管理不规范 |
3.2.3 现金流预算监控和评价机制不完善 |
3.2.4 缺乏完善的现金流风险控制体系 |
3.2.5 融资手段相对单一 |
4 完善GD东北电力有限公司现金流管理的建议 |
4.1 加强现金流预算内部控制 |
4.1.1 树立企业现金流管理意识 |
4.1.2 完善现金流管理组织架构 |
4.1.3 完善现金流预算编制方法 |
4.2 明确现金流预算执行、监控、评价方式 |
4.2.1 明确现金流预算调整流程 |
4.2.2 加强现金流预算执行力度 |
4.2.3 通过账户管理强化现金流预算监控 |
4.2.4 完善现金流预算评价方式 |
4.3 全面建设现金流风险控制体系 |
4.3.1 强化企业风险管理意识 |
4.3.2 建立现金流风险预警机制 |
4.4 全面优化融资管理方式 |
4.4.1 完善融资决策体系 |
4.4.2 强化银行关系管理 |
4.4.3 拓宽融资渠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营改增”对J建筑公司涉税业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一、本文的创新 |
二、本文的不足 |
第二章 建筑业概念及其“营改增”政策 |
第一节 建筑业概念 |
一、建筑业的含义 |
二、建筑业的分类 |
三、建筑业的特点 |
第二节 “营改增”含义 |
一、营业税 |
二、增值税 |
三、“营改增” |
四、涉税业务 |
第三节 建筑业“营改增”政策 |
一、建筑施工企业主要税种 |
二、建筑业“营改增”政策规定 |
第三章 “营改增”对J建筑公司涉税业务的影响分析 |
第一节 J建筑公司简介 |
一、J建筑公司组织架构概况 |
二、J建筑公司生产经营情况 |
第二节 “营改增”对涉税经营业务的影响 |
一、对采购业务的影响 |
二、对合同管理的影响 |
三、对外包劳务的影响 |
四、对物资设备管理的影响 |
第三节 “营改增”对涉税财务工作的影响 |
一、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
二、对财务指标的影响 |
第四节 “营改增”对税负和纳税申报的影响 |
一、对税负的影响 |
二、对纳税申报的影响 |
第四章 提升J建筑公司涉税业务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做好税务筹划,加强税务申报和发票管理 |
一、做好“营改增”税务筹划 |
二、加强增值税发票管理 |
三、加强增值税申报管理 |
第二节 完善企业涉税经营管理,增强企业管理效能 |
一、规范采购业务管理 |
二、规范合同管理 |
三、规范外包业务工作 |
四、规范物资设备管理 |
第三节 加强企业涉税财务管理,确保企业经济利益 |
一、完善建立在纳税筹划基础上的会计核算 |
二、加强企业财务预算管理 |
三、加强企业财务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
第四节 提高涉税人员业务胜任能力,优化组织机构建设 |
一、深入认识“营改增”的影响 |
二、加强涉税人员业务培训 |
三、优化组织机构建设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总结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财产险公司区域市场企财险竞争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理论基础 |
1.2.1 企业财产保险概述 |
1.2.2 市场竞争策略理论基础 |
1.3 研究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2 文献评述 |
1.5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1.6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1.6.1 本文创新点 |
1.6.2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
2 我国企业财产保险市场的现状 |
2.1 我国企业财产保险市场的现状 |
2.2 我国企业财产保险面临的问题 |
3 浙江区域企业财产保险市场环境分析 |
3.1 浙江区域企业财产保险市场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策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浙江财产险公司的SWOT分析 |
3.2.1 浙江区域财产险公司的优势 |
3.2.2 浙江区域财产险公司的劣势 |
3.2.3 浙江区域财产险公司的机会 |
3.2.4 浙江区域财产险公司受到的威胁 |
3.3 基于市场营销4P理论的竞争策略分析 |
3.3.1 保险营销中的产品策略分析 |
3.3.2 保险营销中的价格策略分析 |
3.3.3 保险营销中的分销渠道策略分析 |
3.3.4 保险营销中的促销策略分析 |
4 区域企财险竞争策略建议 |
4.1 险种策略 |
4.1.1 细分客户开发新险种 |
4.1.2 整合优化现有险种 |
4.2 发展合适的展业渠道策略 |
4.2.1 加强直销队伍建设 |
4.2.2 加强与银行合作 |
4.2.3 拓展经纪渠道业务 |
4.3 市场推广策略 |
4.3.1 引导浙江企业的保险意识 |
4.3.2 通过官方管理机构加大保险推广力度 |
4.4 建立费率厘定模型 |
4.4.1 费率厘定应遵循的法律准则 |
4.4.2 费率厘定应遵循的业务准则 |
4.4.3 科学合理的保险费率定价机制 |
4.5 提升承保后服务策略 |
4.5.1 提高理赔时效,加强理赔管理,提升理赔服务质量 |
4.5.2 增加保险附加服务,参与客户风险管理 |
4.5.3 加强防灾防损检查工作 |
4.5.4 提高企业员工的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 |
4.6 承保过程中的风险控制策略 |
4.6.1 建立一整套可操作的风险核保流程制度和标准 |
4.6.2 保持费率相对稳定,避免费率频繁、剧烈变动 |
4.6.3 产品定价及费用配置的风险控制 |
4.6.4 应收保费回收的风险控制 |
5 基于费率厘定模型的相关成功案例 |
5.1 成功案例一 |
5.2 成功案例二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营改增”政策对中小建筑企业的税负影响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思路、框架和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思路 |
1.3.2 研究框架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营改增”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税收中性理论 |
2.2 最优税收理论 |
2.2.1 税收公平理论 |
2.2.2 税收效率理论 |
2.3 税负转嫁理论 |
2.4 税收激励与阻碍效应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营改增”对中小型建筑企业投标报价和竣工结算的影响 |
3.1 “营改增”对投标报价的影响 |
3.1.1 “营改增”后新的造价体系没有建立造价依据需要调整 |
3.1.2 实施主体与纳税主体不一致。 |
3.1.3 营改增”改变现行造价体系的计税模式 |
3.1.4 “营改增”加大招投标编制难度 |
3.1.5 “营改增”牵动相关施工企业的成本发生变化 |
3.2 “营改增”对竣工结算的影响 |
3.2.1 可抵扣进项税额的确定 |
3.2.2 交付使用资产价值的确定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营改增””对中小型建筑业企业税负的影响 |
4.1 “营改增”后的税负特点 |
4.1.1 进项税抵扣的特点 |
4.1.2 施工收入确认的特点 |
4.1.3 税金成本的特点 |
4.2 “营改增”理论上对税负的影响 |
4.2.1 依据进项税抵扣额与营业收入的比例关系进行分析 |
4.2.2 依据材料费等可抵扣部分与工程产值的比例关系进行分析 |
4.3 安徽龙湖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实施“营改增”后年度税负变化 |
4.3.1 公司业务情况 |
4.3.2 公司纳税情况 |
4.3.3 对税负变动的影响 |
4.4 完全抵扣情况下“营改增”税负计算 |
4.5 不完全抵扣情况下“营改增”税负计算 |
4.6 现实施工中“营改增”税负平衡点实证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小型建筑业企业在“营改增”条件下合理的税收筹划 |
5.1 税收筹划概述 |
5.2 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税收筹划的影响 |
5.3 合同管理中的税收筹划 |
5.4 施工过程中的税收筹划 |
5.4.1 材料方面 |
5.4.2 人工方面 |
5.4.3 机械使用方面 |
5.4.4 施工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营改增”条件下中小型建筑企业的对策 |
6.1 加强企业内部建设和财务管理 |
6.2 选择具有一般纳税人资格的材料供应商 |
6.3 详细分析企业支出中的可抵扣项目 |
6.4 甲供材料的应对之策 |
6.5 投标报价的应对之策 |
6.6 竣工决算的应对之策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日本公害救济制度研究 ——兼论对中国大规模侵权损害赔偿基金制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研究现状 |
四、日本研究现状 |
五、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六、研究难点、创新点以及不足 |
第一章 日本公害救济理论 |
第一节 基于责任追究个体化的公害救济理论 |
一、侵权责任救济理论 |
二、ADR理论 |
第二节 基于损害赔偿社会化的公害救济理论 |
一、公害损害赔偿社会化的理论依据 |
二、责任保险理论 |
三、损害赔偿基金理论 |
第二章 日本公害健康被害救济制度 |
第一节 公害 |
一、公害的界定及其特征 |
二、日本“四大公害” |
第二节 侵权责任救济—以“熊本水俣病事件”为例 |
一、过错责任的认定 |
二、抚恤金协议的效力 |
三、损害赔偿额的计算 |
第三节 公害健康被害补偿制度 |
一、制度的救济对象及程序 |
二、制度的救济项目 |
三、制度的资金来源 |
四、公害健康被害预防基金 |
第四节 大气污染医疗基金制度 |
一、制度设立的背景 |
二、医疗基金的创设 |
第三章 日本医药品公害救济制度 |
第一节 医药品公害 |
第二节 侵权责任救济 |
一、基于过错责任对医药品副作用致害的救济 |
二、基于无过错责任对医药品副作用致害的救济 |
第三节 医药品副作用致害救济基金制度 |
一、基金的给付种类 |
二、基金的资金来源 |
三、基金的运行程序 |
四、基金的救济效果 |
第四章 日本石棉公害救济制度 |
第一节 石棉公害 |
第二节 侵权责任救济 |
一、因果关系的认定 |
二、过错的认定 |
三、时效制度 |
第三节 劳动者灾害补偿保险制度 |
一、适用对象 |
二、制度内容 |
三、给付效果 |
第四节 石棉健康被害救济基金制度 |
一、基金的给付种类 |
二、基金的资金来源 |
三、基金的救济对象及程序 |
四、基金的救济效果 |
第五章 日本食品公害救济制度 |
第一节 食品公害 |
第二节 侵权责任救济—以“米糠油事件”为例 |
一、油症患者认定的困境 |
二、过错判断的反复 |
三、救济的缺陷 |
第三节 食品公害救济基金制度的创设构想 |
一、建立基金制度的必要性 |
二、基金的救济对象 |
三、基金的初步设计 |
第六章 日本核公害救济制度 |
第一节 核公害 |
第二节 侵权责任救济的特殊性 |
一、归责原则的特殊性 |
二、损害计算的特殊性 |
第三节 ADR的适用 |
一、ADR机关的设立 |
二、ADR的运作概况 |
三、ADR的优越性 |
第四节 核公害损害赔偿社会化方式 |
一、责任保险 |
二、损害赔偿基金 |
第七章 我国大规模侵权救济制度 |
第一节 大规模侵权救济方案 |
一、侵权责任方案 |
二、责任保险方案 |
三、行政救济方案 |
四、赔偿基金方案 |
五、多元化救济方案 |
第二节 大规模侵权损害赔偿基金实践 |
一、大规模侵权损害赔偿基金的探索 |
二、大规模侵权损害赔偿基金的评价 |
第三节 大规模侵权损害赔偿基金的完善构想 |
一、关于基金条例的几点想法 |
二、以日本公害救济基金为视角的制度完善构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个人理财理论在高端客户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对象、方法与创新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的创新点 |
1.3 论文构架 |
2 高端理财业务综述 |
2.1 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情况 |
2.1.1 个人理财业务的定义 |
2.1.2 个人理财业务的形成和发展 |
2.2 高端理财业务的发展情况-以私人银行为例 |
2.2.1 私人银行业务定义 |
2.2.2 私人银行业务的形成与发展 |
2.2.3 私人银行业务在中国的现状 |
3 私人银行理财业务理论基础及运作模式 |
3.1 私人银行理财业务的理论基础 |
3.1.1 生命周期理论 |
3.1.2 目标导向理论 |
3.1.3 投资组合理论 |
3.1.4 中国私人银行理论研究成果 |
3.2 私人银行业务的服务模式 |
3.2.1 私人银行运作模式 |
3.2.2 私人银行产品体系 |
3.2.3 私人银行特色服务 |
4 我国高端人群现状分析 |
4.1 高端人群的自身特征分析 |
4.2 高端人群的理财目标分析 |
4.2.1 财富保障理财目标分析 |
4.2.2 高品质生活理财目标分析 |
4.2.3 子女教育理财目标分析 |
4.2.4 财富传承理财目标分析 |
4.3 高端人群的理财特征分析 |
5 高端客户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 |
5.1 编制个人财务报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5.2 个人财务报表的特征 |
5.2.1 个人财务报表要素 |
5.2.2 个人财务报表与企业财务报表的差异 |
5.3 高端客户财务报表案例说明 |
5.4 资产负债表的优化及分析 |
5.4.1 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
5.4.2 高端客户资产负债特征分析 |
5.4.3 资产负债表的优化 |
5.4.4 资产负债表附注的引用 |
5.4.5 资产负债表的指标分析 |
5.5 收支储蓄表的优化与分析 |
5.5.1 收支储蓄表的编制 |
5.5.2 高端客户收支储蓄表特征分析和优化 |
5.5.3 收支储蓄表的指标分析 |
5.6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
5.7 财务预算与现金流量预估表的编制 |
6 研究结论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我国住房信贷保险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关于国外房地产保险 |
1.2.2 关于国外住房抵押贷款制度 |
1.2.3 关于我国住房抵押贷款保险现状及其问题 |
1.2.4 关于住房抵押贷款保险市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
1.2.5 关于国内外住房信贷保险研究文献的综述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
2. 住房信贷保险与风险的相关理论 |
2.1 住房信贷保险的界定及其作用 |
2.1.1 住房信贷保险的界定 |
2.1.2 住房信贷保险的作用 |
2.2 保险经营原则 |
2.2.1 最大诚信原则 |
2.2.2 可保利益原则 |
2.2.3 近因原则 |
2.2.4 损失赔偿原则 |
2.2.5 大数原则 |
2.3 银行经营原则与住房信贷风险 |
2.3.1 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原则 |
2.3.2 住房信贷风险 |
2.3.3 住房信贷风险的成因 |
2.4 住房信贷风险管理理论 |
2.4.1 《新巴塞尔协议》中信贷风险的规定与管理 |
2.4.2 我国关于信贷风险的规定与管理 |
2.4.3 美国贷款风险的分类 |
2.4.4 住房信贷风险的管理手段 |
2.5 制度变迁与市场失灵 |
2.5.1 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 |
2.5.2 不对称信息、委托代理问题与市场失灵理论 |
3. 我国住房信贷市场与担保发展现状 |
3.1 我国住房信贷的种类与特点 |
3.1.1 我国住房信贷的种类 |
3.1.2 发展住房信贷的意义 |
3.1.3 我国住房信贷的特点 |
3.2 我国住房信贷的发展 |
3.2.1 个人住房贷款规模不断增加,在房地产贷款中的占比不断加大 |
3.2.2 个人住房贷款政策不断调整,潜在风险因素在增加 |
3.3 目前我国住房信贷的担保现状 |
3.3.1 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担保业务 |
3.3.2 个人住房商业贷款担保服务 |
3.4 目前我国住房信贷担保存在的问题 |
3.4.1 住房担保缺乏规范的制度性安排 |
3.4.2 住房担保公司资本金不足,抗风险能力低下 |
3.4.3 住房担保公司缺少风险分散机制 |
3.4.4 抵押物处置较难,增加了担保公司的风险 |
4. 我国住房信贷保险市场的现状与问题 |
4.1 住房信贷保险相关的品种 |
4.1.1 个人住房抵押房屋保险 |
4.1.2 个人贷款抵押房屋综合保险 |
4.1.3 住宅质量保证保险 |
4.1.4 家庭财产保险 |
4.1.5 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保险 |
4.2 我国住房信贷保险市场的发展与现状 |
4.3 我国住房信贷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 |
4.3.1 面临着住房置业担保公司的强烈竞争 |
4.3.2 保险合同在签署中银行和保险公司处于强势 |
4.3.3 保险费率偏高,保险金额计算不合理 |
4.3.4 保险金额确定和保费缴费方式欠合理 |
4.3.5 保险品种单一,消费者缺乏选择权 |
4.3.6 保险公司专业人员缺乏,服务水平不尽如人意 |
4.3.7 公众缺乏保险意识,对保险业的认可度较差 |
4.3.8 法规不健全,缺乏政策性金融机构及相应政策支持 |
5. 海外住房信贷保险制度的经验与借鉴 |
5.1 政府保险与私人保险相结合的北美模式 |
5.1.1 美国 |
5.1.2 加拿大 |
5.1.3 香港 |
5.2 抵押贷款与人寿保险相结合的西欧模式 |
5.2.1 法国 |
5.2.2 荷兰 |
5.2.3 英国 |
5.3 单一私人保险的澳大利亚模式 |
5.3.1 以住房贷款保险公司为主的住房信贷保险主体 |
5.3.2 全额保险为主的住房信贷保险品种 |
5.4 海外住房信贷保险制度的启示 |
5.4.1 国家政策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与参与 |
5.4.2 保险产品的设计要实现多方共赢,保险市场才有生存的空间 |
5.4.3 保险品种灵活多样,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权 |
5.4.4 各国住房信贷保险制度各具特色 |
6. 我国住房信贷保险体系的设计 |
6.1 构建科学的住房信贷保险体系的意义 |
6.1.1 是保民生、促增长的需要 |
6.1.2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
6.1.3 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 |
6.1.4 是保险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6.2 我国住房信贷保险体系的基本框架 |
6.2.1 住房信贷保险调控体系 |
6.2.2 住房信贷保险运行体系 |
6.2.3 我国住房信贷保险体系的模式构想 |
7. 建议与结论 |
7.1 完善我国住房信贷保险体系的对策建议 |
7.1.1 建立和健全与住房信贷保险相关的法律法规 |
7.1.2 建立政策性住房信贷保险机构 |
7.1.3 与置业担保公司错位发展,适时开展抵押贷款与反抵押保险业务 |
7.1.4 创新险种,增强投保人的选择权 |
7.1.5 加强宣传,提高公众参加住房信贷保险的意识 |
7.1.6 创新保险营销方式,大力发展网络保险营销 |
7.1.7 不断聚集人才,提高保险从业人员的素质 |
7.1.8 树立行业形象,取得公众认可 |
7.1.9 建立住房信贷的二级市场 |
7.2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后记 |
四、关于加强和改进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的几点想法(论文参考文献)
- [1]CQ油田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研究[D]. 薛剑升.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2]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资金管理效率提升研究——以C市烟草公司为例[J]. 童品波. 商业会计, 2020(11)
- [3]J农村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研究[D]. 陈梅婕. 南京理工大学, 2020
- [4]GD东北电力有限公司现金流管理问题研究[D]. 孟琦. 辽宁大学, 2020(01)
- [5]“营改增”对J建筑公司涉税业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闵玲. 安徽财经大学, 2019(09)
- [6]财产险公司区域市场企财险竞争策略研究[D]. 童永恒.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7)
- [7]“营改增”政策对中小建筑企业的税负影响及对策[D]. 秦放. 东南大学, 2018(01)
- [8]日本公害救济制度研究 ——兼论对中国大规模侵权损害赔偿基金制度的启示[D]. 董文. 山东大学, 2018(02)
- [9]个人理财理论在高端客户中的应用研究[D]. 黄思广.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4(08)
- [10]我国住房信贷保险体系研究[D]. 赵秀池.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