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布式大坝监测系统可靠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牛新国[1](2021)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工程渗水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工程渗水问题普遍存在,由于防水材料破坏、暴雨、地震、蚁群等自然作用会导致管线渗水、坝体管涌、矿山透水、污水泄露等灾害。据相关资料统计,水利工程中的土石坝溃坝原因分析中渗漏管涌占比31.7%;矿山工程的地下渗水透水事故占总矿山事故比为14.6%;市政工程的道路坍塌成因问题研究中地下管线破坏破损占比55%。因此研究工程渗水问题有重要意义与价值。目前工程渗水渗漏问题原因分析以及防渗堵漏管理办法研究相对成熟。但在渗水监测上仍存在以人工巡检为主,听音辨别法、声振分析法和探地雷达法等为辅的方法,其有着识别效率低、可靠性差、传输速度慢、预测预防响应缓慢、自动智能化程度低等缺点,不能满足当前智慧城市与新基建的需求。基于此,本文针对工程渗水监测技术自动智能化需求,应用物联网技术,设计并研发一套用于工程渗水智能监测的快速识别响应系统,准确可靠、多方位多角度、自动智能化采集与分析工程渗水信息,实现对工程渗水渗漏的准确识别,为大坝、管线、矿山、道路等工程水灾害预警提供依据,保障工程安全。主要工作为:基于工程渗水的智能化需求分析,建立监测系统设计要求与设计原则,应用实时动态物联网技术,构建工程渗水监测系统整体框架与性能指标;选用多通道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实现土壤温湿度数据的无线采集;基于改进的AFSA-BP神经网络算法,实现土壤湿度传感器温度补偿;设计基于4G无线通信技术的渗水监测硬件系统并开发上位机监测系统应用软件;通过室内土壤静态、动态含水率实验,验证系统的可靠性与实时性。本文属通信技术与岩土工程的交叉研究,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工程渗水监测技术研究中,解决岩土工程中自动智能化不足的需求问题,对岩土工程防灾减灾智能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蒋兴科[2](2021)在《建筑形变监测物联网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高层建筑的数量也逐日攀升,随之而来的是高层建筑的安全检测以及消防安全问题,如何在火灾现场应对建筑垮塌并确保人身安全,成为了消防从业人员的巨大挑战。现阶段的建筑形变监测手段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难以在火灾等恶劣环境中实现可靠的全方位实时建筑健康监测和预警。因此,消防从业人员急需一种工作于恶劣环境下的可靠在线建筑形变监测系统,确保消防抢险人员的人身安全并降低维护成本。随着无线传感网络的快速发展,通过传感器与无线网络可以实现大范围、全天候和全自动的在线监测。本文实现了一种在线建筑形变监测物联网系统,具备日常环境和火灾环境场景下实时监测的功能。本研究主要从建筑形变传感网络设计、无线网络时间同步和无线传感网络可靠性设计三方面开展了以下工作内容:1、针对目前建筑形变监测手段单一和维持成本高等因素,无法在火灾等恶劣环境中实现可靠的全方位实时建筑健康监测的问题,本文实现了建筑形变监测物联网的设计。传感器上采用了MEMS倾角传感器、GNSS RTK位移传感器和K型热电偶温度传感器,用于在线监测建筑结构的形变和温度变化情况,其中倾角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用于室内建筑结构监测,位移传感器用于建筑整体结构监测;无线传感网络选用低复杂度的Lo Ra WAN,其具备低功耗、长距离和大容量的优点,利于实现建筑室内无线传感网络覆盖,为终端和服务器的数据交互提供了可靠的通信链路支撑。2、针对建筑形变监测系统后端的数据处理手段对各终端时间同步的需求,本文实现了改进泛洪时间同步协议在Lo Ra WAN的应用。通过在网关和终端应用硬件时间戳技术,在异常值抑制方面使用效果优异的迭代加权最小二乘拟合法,在各终端维持低网络负载和低功耗的前提下,该方案实现了高精度且稳定性良好的时间同步效果,可以满足建筑形变监测物联网的需求。3、Lo Ra WAN使用ALOHA算法实现无线信道防冲突,这种算法在高网络负载下会出现吞吐率下降、可靠性下降和功耗上升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实现了无线传感网络的可靠性设计,通过时分多址在Lo Ra WAN上的应用,在系统输入负载不变的情况下,提升了系统的吞吐率、可靠性,并降低了终端的功耗;通过自定义时间片和时隙调度功能,解决了以往固定时隙分配带来的系统灵活度降低等问题,并提高了后端对数据的利用率。
吕元民[3](2019)在《基于云存储的多通道振弦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各地土木工程的大力建设,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工程项目本身的安全也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对土木工程安全的监测中,振弦式传感器可以测量项目中压力、应力等数据,为工程安全提供参考,并且由于其稳定性好、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正在被广泛的使用。为实现对工程中较多采集点的监测,大多采用基于振弦式传感器构建的采集系统。目前常见的振弦式采集系统,如便携式采集系统,通常采集节点较少,对硬件的利用率低,而集中式的系统通信方式较单一,系统容易受限于施工环境,并且数据的存储和利用普遍本地化,对数据利用不足。另外,采集过程中因为供电电源、安装位置、工程电磁环境等可变因素,将会对振弦数据的采集以及数据传输造成影响,需要在电路设计、流程设计上进行优化。本文基于上述关键技术问题,结合工程中实际需求,设计了用于对振弦式传感器进行采集的多通道振弦采集系统,具体研究内容和贡献如下:首先,针对目前采集系统对多节点、分布式特点、云存储的需求,设计了全新的四层系统架构,包括云数据中心、云服务端、网关和采集设备,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稳定性及便利性。其次,在充分利用振弦传感器电学特性并考虑到提高硬件设备的利用率的基础上,设计了多通道选择电路、振弦采集电路、激振电路、通信电路等,提高了传感器采集数据的精度,增强了采集系统鲁棒性。再次,根据电路设计和采集需求设计开发并优化软件程序,保证了数据的实时准确处理、可靠传输和存储及系统稳定的长期运行。最后,对系统电路和软件进行了测试和分析,验证了振弦传感器采集数据的准确性和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总体来说,本文研发设计的系统,实现了在多种环境下,使用多种通信方式,对大量分布的振弦传感器进行准确和稳定采集,并最终存储的需求,验证了采集的准确性和运行的稳定性。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4](2018)在《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文中研究说明为了促进中国筑路机械学科的发展,从土石方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桥梁机械、隧道机械及养护机械6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筑路机械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土石方机械方面综述了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技术等;压实机械方面综述了静压、轮胎、圆周振动、垂直振动、振荡压路机、冲击压路机、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等;路面机械方面综述了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稳定土拌和设备等;桥梁机械方面综述了架桥机、移动模架造桥机等;隧道机械方面综述了喷锚机械、盾构机等;养护机械方面综述了清扫设备、除冰融雪设备、检测设备、铣刨机、再生设备、封层车、水泥路面修补设备、喷锚机械等。该综述可为筑路机械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王在艾[5](2016)在《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表明文章简要回顾了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的发展历程,客观评价了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的应用现状,并结合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技术、通信技术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总结展望了监测自动化技术的若干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旨在为水利工程安全监测的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陈仙[6](2010)在《尾矿库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可靠性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安全生产形势日益严峻。尾矿库安全生产是续交通、建筑、煤矿之后的又一事故多发行业,为了确保尾矿库安全生产,避免或减少人员的伤亡和财产损失,消除或减少尾矿库安全生产事故对环境的危害和污染,维护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和谐,研究尾矿库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对尾矿库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可靠性进行评估,说明该系统在尾矿库安全生产中能否真正起到确保尾矿库企业的安全生产,是否能有效遏制尾矿库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为尾矿库安全生产监管和管理人员提供决策辅助,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尾矿库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及其可靠性现状的分析,结合我国尾矿库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具体构成、监测特点及其环境影响条件,运用模糊可靠性理论和模糊故障树可靠性理论对尾矿库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可靠性进行评估,分析其可靠性,计算其可靠度,并以北京首云铁矿——和尚峪尾矿库安全监测预警系统为具体实例进行应用研究,为提高尾矿库企业对关键技术指标的监测效率,增强尾矿库企业和安全生产界对尾矿库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重视,并为完善该系统提供参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公共服务重点工程“治理尾矿库危库、险库和危险性较大的病库”的要求,国家大力提倡尾矿库安全科技创新、安全技术转化及推广。通过对尾矿库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可靠性进行评估研究,不仅为安全生产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起到辅助作用,也可以进一步减轻我国尾矿库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
董树民,房灵常[7](2008)在《大坝自动监测系统的可靠性设计》文中提出以分析可靠性有关概念为基础,从大坝自动监测系统的总体、仪器、防雷和软件等设计总结了大坝自动监测系统的可靠性设计经验。工程实例表明,本可靠性设计方法是可行的,可为提高有关单位的大坝自动监测系统设计、验收水平提供参考。
何涛[8](2007)在《地下结构随机荷载反演与可靠性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下空间结构诸如地铁隧道、共同沟等都是城市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保证大型地下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功能运行要求,已成为城市地下工程防灾减灾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一背景下,地下结构的安全性监测与预警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分别对地下结构的安全性监测、荷载反演、可靠性分析作了相关研究,由于传统监测技术手段的不足,进行了新型传感器的应用研究:包括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应变膜监测技术、无线网络传感技术。它们可以实现大规模、分布式的监测,为现场监测的手段开辟一条新的道路。针对地下结构荷载分布的复杂性,提出了用样条插值函数曲线来近似代替地下结构的实际荷载曲线,进行结构荷载反演的方法。讨论了遗传算法在优化反演当中的应用。相比于传统的优化算法,遗传算法具有群体搜索的功能,易于收敛到全局最优解或近似全局最优解。提出了基于概率密度演化的随机荷载反演方法,概率密度演化方法揭示了随机系统样本点概率信息之间的本质关系,从而,不仅实现了对客观系统的正确反映,也大大降低了问题求解的难度和工作量。利用所发展的方法,不仅可以获得反演荷载的统计特征值,同时可以得到地下结构荷载的概率密度函数曲面。发展了基于概率密度演化思想的地下结构可靠性分析方法。在此方法中,通过求解概率密度方程,可以得到响应量的概率密度函数曲线,相比于其它随机分析方法,具有精确解答性,而且在计算效率上也得到大大提高。介绍了基于等价极值事件的结构体系可靠性分析方法,并将等价极值事件的基本思想推广应用到复杂失效准则下地下结构的可靠性分析之中。研究表明:采用概率密度演化分析,可以对地下结构可靠度给出较为准确的评价。同时,对前述方法实现了程序用户界面化。最后,关于进一步工作的方向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季祥[9](2006)在《基于Internet的大坝群分布式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目前对大坝安全监测资料分析主要是基于局域网C/S结构的离线分析,因此,如何建立安全监控中心,实现多座大坝的统一管理,是今后大坝安全监控管理系统发展的方向。本文在研究了国内外大坝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应用当前高新的计算机网络以及软件技术,重点研究了基于Internet网络的大坝群分布式安全监控管理系统和与之关联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其主要内容有: (1)分析了我国大坝安全监控系统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了基于Internet网络的大坝群分布式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案,构建了基于Internet网络的大坝群分布式安全监控管理平台。 (2)研究了基于Internet网络的大坝群分布式安全监控管理系统中的平台架构、分布式组件开发技术、系统分布式结构种类的选择等关键问题,并分析了系统的工作流程及实现的过程;同时探讨了分布式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的安全性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3)研究了大坝群分布式安全监控管理系统中的预警系统,主要内容包括:监测数据信息的管理、分析评价模型的建立、安全监控指标的拟定等;并分析了预警系统的架构及工作流程。 (4)研究了大坝群监控管理系统中网上信息查询系统的功能架构、系统的开发技术;探讨了信息查询系统实现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包括页面动态图形生成以及客户端的在线升级,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5)以福建省大坝群为例,开发了基于Internet网络的分布式安全监控管理系统。
童颙[10](2006)在《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硬件集成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在大坝安全监测中,构建自动化监测系统是近年来发展的趋势。然而,与工业生产自动化领域日渐成熟的硬件集成技术相比,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中的硬件集成技术还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和改进的地方。特别是在大坝处于恶劣环境和现场条件简陋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如何利用先进的计算机、通信和电子技术等构建高效的自动化监测系统,提高其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准确监测大坝的安全性态,对保障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有着积极意义。 本文在分析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应用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对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的体系结构、硬件集成技术做了重点研究,涉及如下几个方面内容: (1)综合分析集中式、分布式和网络集成式结构在可行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等方面的优劣,根据实际的工程需要构建系统的最优结构及功能。 (2)在分析国外先进电子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技术性能的基础上,如美国Geomation公司的2380 MCU,Geokon公司的GK4500AL渗压计等,对硬件集成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3)结合实际工程,利用硬件集成技术将MCU、渗压计和光纤通讯设备构成监测系统的硬件部分,利用Geonet组态软件编制针对大坝渗流监测的采集程序和对MCU的诊断程序,对系统数据精度、传输速率、传输误差率等做进一步分析。 (4)针对已经投入运行的监测系统出现的一些问题,利用现场总线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对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与可扩展性。
二、分布式大坝监测系统可靠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布式大坝监测系统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工程渗水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工程渗水监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物联网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工程渗水监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2.1 工程渗水问题 |
2.1.1 工程渗水类型及成因研究 |
2.1.2 渗水监测技术需求分析 |
2.2 系统总体设计要求 |
2.2.1 系统设计要求 |
2.2.2 系统设计原则 |
2.3 土壤湿度检测技术 |
2.3.1 湿度概念及测量方法 |
2.3.2 土壤湿度传感器原理 |
2.3.3 土壤湿度传感器选型 |
2.4 土壤湿度传感器温度补偿算法 |
2.4.1 BP神经网络算法 |
2.4.2 改进AFSA-BP神经网络算法 |
2.4.3 基于改进的AFSA-BP温度补偿模型建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物联网的工程渗水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
3.1 物联网技术 |
3.1.1 物联网体系架构 |
3.1.2 无线通信技术优选 |
3.2 监测系统硬件整体架构与性能指标 |
3.2.1 系统硬件架构设计 |
3.2.2 系统性能指标 |
3.3 中控及外围单元电路设计 |
3.3.1 中控单元最小系统设计 |
3.3.2 采集通信单元电路设计 |
3.3.3 人机交互单元电路设计 |
3.4 电源单元电路设计 |
3.4.1 12V转5V电路设计 |
3.4.2 5V转3.3V电路设计 |
3.5 系统通信单元分析及电路设计 |
3.5.1 4G通信原理 |
3.5.2 系统通信单元选取分析 |
3.5.3 系统通信单元电路设计 |
3.6 数据采集干扰分析 |
3.6.1 干扰来源分析 |
3.6.2 抗干扰保护措施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物联网的工程渗水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
4.1 软件总体框架及主程序流程设计 |
4.2 操作系统移植 |
4.2.1 操作系统优选 |
4.2.2 Free RTOS系统移植 |
4.3 采集通信程序设计 |
4.4 系统通信程序设计 |
4.5 温度补偿算法模型程序设计 |
4.6 应用软件设计开发 |
4.6.1 开发环境配置 |
4.6.2 系统软件功能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程渗水监测系统实验 |
5.1 系统硬件功能调试 |
5.2 改进的AFSA-BP温度补偿算法实验 |
5.2.1 实验原理及方案设计 |
5.2.2 温度补偿算法实验结果分析 |
5.2.3 温度补偿算法仿真实现 |
5.2.4 算法性能对比分析 |
5.3 系统可靠性验证 |
5.3.1 实验方案设计 |
5.3.2 土壤静态含水率实验 |
5.4 系统实时性验证 |
5.4.1 实验方案设计 |
5.4.2 土壤动态含水率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阶段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建筑形变监测物联网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 |
1.2.1 建筑结构监测技术发展动态 |
1.2.2 建筑内部可靠物联网无线通信技术发展动态 |
1.2.3 无线网络时间同步技术发展动态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建筑形变监测物联网设计 |
2.1 系统总体设计 |
2.1.1 系统需求分析 |
2.1.2 系统方案设计 |
2.2 传感器选型与指标分析 |
2.2.1 倾角传感器 |
2.2.2 位移传感器 |
2.2.3 温度传感器 |
2.3 无线传感网络设计 |
2.3.1 LoRaWAN技术分析 |
2.3.2 通信模组与组网方案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线同步采集方法研究与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2 无线网络时间同步方案研究 |
3.2.1 节点时钟模型 |
3.2.2 影响时间同步精度的因素 |
3.2.3 典型时间同步协议研究 |
3.3 无线网络时间同步机制设计 |
3.3.1 基于LoRaWAN的 FTSP时间同步机制设计 |
3.3.2 FTSP时间同步机制稳定性改进 |
3.4 无线网络时间同步验证 |
3.4.1 时间同步精度验证 |
3.4.2 时间同步稳定性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无线传感网络的通信可靠性研究与系统实现 |
4.1 网络仿真平台 |
4.2 物联网的通信可靠性研究与设计 |
4.2.1 经典LoRaWAN的通信可靠性研究 |
4.2.2 基于时分多址的LoRaWAN |
4.3 系统软件程序设计 |
4.3.1 日常监测程序流程 |
4.3.2 紧急监测程序流程 |
4.4 网络系统通信可靠性测试 |
4.4.1 ALOHA通信性能测试 |
4.4.2 TDMA通信性能测试 |
4.5 系统的实现与验证 |
4.5.1 系统实现 |
4.5.2 系统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本文创新点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基于云存储的多通道振弦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振弦采集系统发展 |
1.2.2 国内振弦采集系统发展 |
1.3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全文结构 |
第2章 振弦式传感器 |
2.1 引言 |
2.2 传感器基本概念 |
2.2.1 传感器组成 |
2.2.2 传感器特性 |
2.3 振弦式传感器基本知识 |
2.3.1 振弦传感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2.3.2 振弦传感器激励方式 |
2.3.3 振弦传感器的影响因素 |
2.4 振弦式传感器的应用 |
2.4.1 渗漏监测 |
2.4.2 裂缝监测 |
2.4.3 岩性变形监测 |
2.4.4 锚索应力监测 |
2.4.5 沉降监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总体设计 |
3.1 引言 |
3.2 系统总体架构 |
3.3 系统所承载的通信方式 |
3.3.1 RS485 总线通信 |
3.3.2 ZIGBEE短距离无线通信 |
3.3.3 基于W5500的Ethernet通信 |
3.3.4 基于SIM800A的 GPRS通信 |
3.4 设备组网 |
3.4.1 无网关参与的组网 |
3.4.2 网关参与的组网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采集系统硬件设计 |
4.1 引言 |
4.2 采集设备硬件设计 |
4.2.1 处理器模块设计 |
4.2.2 激振电路设计 |
4.2.3 拾振电路设计 |
4.2.4 温度采集电路设计 |
4.2.5 多通道选择电路 |
4.2.6 RS485 通信电路设计 |
4.2.7 ZIGBEE通信电路设计 |
4.2.8 W5500 通信电路设计 |
4.2.9 Flash存储电路 |
4.2.10 PCB板设计 |
4.3 网关硬件设计 |
4.3.1 处理器模块设计 |
4.3.2 通信电路设计 |
4.3.3 SD卡存储电路设计 |
4.3.4 RTC电路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采集系统软件设计 |
5.1 引言 |
5.2 采集设备的软件设计 |
5.2.1 开发环境 |
5.2.2 主流程设计 |
5.2.3 频率测量程序设计 |
5.2.4 温度测量程序设计 |
5.2.5 RS485与ZigBee程序设计 |
5.2.6 W5500 驱动与通信设计 |
5.2.7 Flash驱动设计 |
5.3 网关的软件设计 |
5.3.1 软件平台 |
5.3.2 主流程设计 |
5.3.3 GPRS程序设计 |
5.3.4 SD存储程序设计 |
5.3.5 RTC程序设计 |
5.4 上位机软件设计 |
5.4.1 开发环境 |
5.4.2 功能实现 |
5.5 云服务端软件设计 |
5.5.1 主流程设计 |
5.5.2 数据接收线程设计 |
5.5.3 数据处理线程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6.1 引言 |
6.2 振弦传感器采集测试与分析 |
6.2.1 测量电路无输入测试 |
6.2.2 测量电路有输入测试 |
6.2.3 测试优化分析 |
6.3 系统总体运行效果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4)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
0引言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1 土石方机械 |
1.1 推土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肖茹硕士生, 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统稿) |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1 国外研究现状 |
1.1.1. 2 中国研究现状 |
1.1.2 研究的热点问题 |
1.1.3 存在的问题 |
1.1.4 研究发展趋势 |
1.2 挖掘机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团队、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提供初稿;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统稿) |
1.2.1 挖掘机节能技术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刘昌盛博士、郝鹏博士, 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 中南大学胡鹏博士生、林贵堃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1. 1 传统挖掘机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
1.2.1. 2 新能源技术 |
1.2.1. 3 混合动力技术 |
1.2.2 挖掘机智能化与信息化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胡鹏、周烜亦博士生、李志勇、范诗萌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2. 1 挖掘机辅助作业技术 |
1.2.2. 2 挖掘机故障诊断技术 |
1.2.2. 3 挖掘机智能施工技术 |
1.2.2. 4 挖掘机远程监控技术 |
1.2.2. 5 问题与展望 |
1.2.3 挖掘机轻量化与可靠性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王德军副总工艺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3. 1 挖掘机轻量化研究 |
1.2.3. 2 挖掘机疲劳可靠性研究 |
1.2.3.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1.2.4 挖掘机振动与噪声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4. 1 挖掘机振动噪声分类与产生机理 |
1.2.4. 2 挖掘机振动噪声信号识别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3 挖掘机减振降噪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4 挖掘机振动噪声存在问题与展望 |
1.3 装载机 (吉林大学秦四成教授, 博士生遇超、许堂虹提供初稿) |
1.3.1 装载机冷却系统散热技术研究 |
1.3.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2 研究发展趋势 |
1.3.2 鱼和熊掌兼得的HVT |
1.3.2. 1 技术原理及结构特点 |
1.3.2. 2 技术优点 |
1.3.2. 3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4 中国研究现状 |
1.3.2. 5 发展趋势 |
1.3.2. 6 展望 |
1.4 平地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赵睿英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1.4.1 平地机销售情况与核心技术构架 |
1.4.2 国外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2. 1 高效的动力传动技术 |
1.4.2. 2 变功率节能技术 |
1.4.2. 3 先进的工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 |
1.4.2. 4 操作方式与操作环境的人性化 |
1.4.2. 5 转盘回转驱动装置过载保护技术 |
1.4.2. 6 控制系统与作业过程智能化 |
1.4.2. 7 其他技术 |
1.4.3 中国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4 存在问题 |
1.4.5 展望 |
2压实机械 |
2.1 静压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2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2.2 轮胎压路机 (黑龙江工程学院王强副教授提供初稿) |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2 热点研究方向 |
2.2.3 存在的问题 |
2.2.4 研究发展趋势 |
2.3 圆周振动技术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1 双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1. 2 单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2 热点问题 |
2.3.3 存在问题 |
2.3.4 发展趋势 |
2.4 垂直振动压路机 (合肥永安绿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宋皓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
2.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2 存在的问题 |
2.4.3 热点研究方向 |
2.4.4 研究发展趋势 |
2.5 振动压路机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杂志社万汉驰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5.1. 1 国外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2 中国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3 特种振动压实技术与产品的发展 |
2.5.2 热点研究方向 |
2.5.2. 1 控制技术 |
2.5.2. 2 人机工程与环保技术 |
2.5.2. 3 特殊工作装置 |
2.5.2. 4 振动力调节技术 |
2.5.2. 4. 1 与振动频率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2 与振幅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3 与振动力方向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5 激振机构优化设计 |
2.5.2. 5. 1 无冲击激振器 |
2.5.2. 5. 2 大偏心矩活动偏心块设计 |
2.5.2. 5. 3 偏心块形状优化 |
2.5.3 存在问题 |
2.5.3. 1 关于名义振幅的概念 |
2.5.3. 2 关于振动参数的设计与标注问题 |
2.5.3. 3 振幅均匀性技术 |
2.5.3. 4 起、停振特性优化技术 |
2.5.4 研究发展方向 |
2.6 冲击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6.2 研究热点 |
2.6.3 主要问题 |
2.6.4 发展趋势 |
2.7 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 (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 长安大学刘洪海教授、贾洁博士生, 国机重工 (洛阳) 建筑机械有限公司韩长太副总经理提供初稿;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统稿) |
2.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7.2 热点研究方向 |
2.7.3 存在的问题 |
2.7.4 研究发展趋势 |
3路面机械 |
3.1 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谢立扬高级工程师、张晨光博士生、赵利军副教授提供初稿) |
3.1.1 国内外能耗研究现状 |
3.1.1. 1 烘干筒 |
3.1.1. 2 搅拌缸 |
3.1.1. 3 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与管理 |
3.1.2 国内外环保研究现状 |
3.1.2. 1 环保的宏观管理 |
3.1.2. 2 沥青烟 |
3.1.2. 3 排放因子 |
3.1.3 存在的问题 |
3.1.4 未来研究趋势 |
3.2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周小浩硕士生提供初稿) |
3.2.1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近几年销售情况 |
3.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2.2. 1 国外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发展现状 |
3.2.2. 2 中国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发展现状 |
3.2.2. 3 国内外行驶驱动控制技术 |
3.2.2. 4 国内外智能化技术 |
3.2.2. 5 国内外自动找平技术 |
3.2.2. 6 振捣系统的研究 |
3.2.2. 7 国内外熨平板的研究 |
3.2.2. 8 国内外其他技术的研究 |
3.2.3 存在的问题 |
3.2.4 研究的热点方向 |
3.2.5 发展趋势与展望 |
3.3 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冯忠绪教授、赵凯音博士生提供初稿;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统稿) |
3.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3.1. 1 搅拌机 |
3.3.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3.1. 3 搅拌工艺 |
3.3.1. 4 搅拌过程监控技术 |
3.3.2 存在问题 |
3.3.3 总结与展望 |
3.4 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3.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4.1. 1 作业机理 |
3.4.1. 2 设计计算 |
3.4.1. 3 控制系统 |
3.4.1. 4 施工技术 |
3.4.2 热点研究方向 |
3.4.3 存在的问题 |
3.4.4 研究发展趋势[466] |
3.5 稳定土厂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李雅洁研究生提供初稿) |
3.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5.1. 1 连续式搅拌机与搅拌工艺 |
3.5.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5.2 存在问题 |
3.5.3 总结与展望 |
4桥梁机械 |
4.1 架桥机 (石家庄铁道大学邢海军教授提供初稿) |
4.1.1 公路架桥机的分类及结构组成 |
4.1.2 架桥机主要生产厂家及其典型产品 |
4.1.2. 1 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 |
4.1.2. 2 邯郸中铁桥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4.1.2. 3 郑州市华中建机有限公司 |
4.1.2. 4 徐州徐工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
4.1.3 大吨位公路架桥机 |
4.1.3. 1 LGB1600型导梁式架桥机 |
4.1.3. 2 TLJ1700步履式架桥机 |
4.1.3. 3 架桥机的规范与标准 |
4.1.4 发展趋势 |
4.1.4. 1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
4.1.4. 2 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的应用 |
4.1.4. 3 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
4.2 移动模架造桥机 (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陈一馨讲师, 山东恒堃机械有限公司秘嘉川工程师、王龙奉工程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统稿) |
4.2.1 移动模架造桥机简介 |
4.2.1. 1 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分类及特点 |
4.2.1. 2 移动模架主要构造及其功能 |
4.2.1. 3 移动模架系统的施工原理与工艺流程 |
4.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4.2.2. 1 国外研究状况 |
4.2.2. 2 国内研究状况 |
4.2.3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
4.2.3. 1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 |
4.2.3. 2 中国移动模架存在的问题 |
4.2.4 研究发展的趋势 |
5隧道机械 |
5.1 喷锚机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谷立臣教授、孙昱博士生提供初稿) |
5.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1.1. 1 混凝土喷射机 |
5.1.1. 2 锚杆钻机 |
5.1.2 存在的问题 |
5.1.3 热点及研究发展方向 |
5.2 盾构机 (中南大学易念恩实验师, 长安大学叶飞教授, 中南大学王树英副教授、夏毅敏教授提供初稿) |
5.2.1 盾构机类型 |
5.2.1.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1. 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1.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2 盾构刀盘 |
5.2.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2.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2. 3 存在的问题 |
5.2.2.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3 盾构刀具 |
5.2.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3.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3. 3 存在的问题 |
5.2.3.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4 盾构出渣系统 |
5.2.4. 1 螺旋输送机 |
5.2.4. 2 泥浆输送管路 |
5.2.5 盾构渣土改良系统 |
5.2.5.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5. 2 存在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5.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6 壁后注浆系统 |
5.2.6.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6. 2 研究热点方向 |
5.2.6. 3 存在的问题 |
5.2.6.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7 盾构检测系统 |
5.2.7.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7.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7. 3 存在的问题 |
5.2.7.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8 盾构推进系统 |
5.2.8.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8.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8. 3 存在的问题 |
5.2.8.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9 盾构驱动系统 |
5.2.9.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9.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9. 3 存在的问题 |
5.2.9. 4 研究发展趋势 |
6养护机械 |
6.1 清扫设备 (长安大学宋永刚教授提供初稿) |
6.1.1 国外研究现状 |
6.1.2 热点研究方向 |
6.1.2. 1 单发动机清扫车 |
6.1.2. 2 纯电动清扫车 |
6.1.2. 3 改善人机界面向智能化过渡 |
6.1.3 存在的问题 |
6.1.3. 1 整车能源效率偏低 |
6.1.3. 2 作业效率低 |
6.1.3. 3 除尘效率低 |
6.1.3. 4 静音水平低 |
6.1.4 研究发展趋势 |
6.1.4. 1 节能环保 |
6.1.4. 2 提高作业性能及效率 |
6.1.4. 3 提高自动化程度及路况适应性 |
6.2 除冰融雪设备 (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统稿) |
6.2.1 国内外除冰融雪设备研究现状 |
6.2.1. 1 融雪剂撒布机 |
6.2.1. 2 热力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3 机械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4 国外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1. 5 中国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2 中国除冰融雪机械存在的问题 |
6.2.3 除冰融雪机械发展趋势 |
6.3 检测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张军讲师提供初稿) |
6.3.1 路面表面性能检测设备 |
6.3.1. 1 国外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1. 2 中国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2 路面内部品质的检测设备 |
6.3.2. 1 新建路面质量评价设备 |
6.3.2. 2 砼路面隐性病害检测设备 |
6.3.2. 3 沥青路面隐性缺陷的检测设备 |
6.3.3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
6.4 铣刨机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6.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4.1. 1 铣削转子动力学研究 |
6.4.1. 2 铣削转子刀具排列优化及刀具可靠性研究 |
6.4.1. 3 铣刨机整机参数匹配研究 |
6.4.1. 4 铣刨机转子驱动系统研究 |
6.4.1. 5 铣刨机行走驱动系统研究 |
6.4.1. 6 铣刨机控制系统研究 |
6.4.1. 7 铣刨机路面工程应用研究 |
6.4.2 热点研究方向 |
6.4.3 存在的问题 |
6.4.4 研究发展趋势 |
6.4.4. 1 整机技术 |
6.4.4. 2 动力技术 |
6.4.4. 3 传动技术 |
6.4.4. 4 控制与信息技术 |
6.4.4. 5 智能化技术 |
6.4.4. 6 环保技术 |
6.4.4. 7 人机工程技术 |
6.5 再生设备 (长安大学顾海荣、马登成副教授提供初稿;顾海荣副教授统稿) |
6.5.1 厂拌热再生设备 |
6.5.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1.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1. 3 存在的问题 |
6.5.1.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2 就地热再生设备 |
6.5.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2.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2. 3 存在的问题 |
6.5.2.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3 冷再生设备 |
6.5.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3. 2 热点研究方向 |
6.6 封层车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杨光兴硕士生提供初稿) |
6.6.1 前言 |
6.6.2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2. 1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简介 |
6.6.2.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2. 3 中国研究现状 |
6.6.2. 4 研究方向 |
6.6.2. 5 存在的问题 |
6.6.3 稀浆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3. 1 稀浆封层技术简介 |
6.6.3.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3.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3.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3. 5 存在的问题 |
6.6.4 雾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4. 1 雾封层技术简介 |
6.6.4. 2 国外发展现状 |
6.6.4.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4.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4. 5 存在的问题 |
6.6.5 研究发展趋势 |
6.7 水泥路面修补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窦建明博士生提供初稿) |
6.7.1 技术简介 |
6.7.1. 1 施工技术 |
6.7.1. 2 施工机械 |
6.7.1. 3 共振破碎机工作原理 |
6.7.2 共振破碎机研究现状 |
6.7.2. 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
6.7.2. 2 中国研究发展现状 |
6.7.3 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
6.7.3. 1 研究热点 |
6.7.3. 2 发展趋势 |
7 结语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5)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国内外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发展历程 |
2 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现状 |
2.1 标准与规范 |
2.2 硬件 |
2.2.1 监测仪器 |
2.2.2 自动采集设备 |
2.3 软件 |
2.3.1 监测系统 |
2.3.2 系统软件 |
3 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发展趋势 |
(6)尾矿库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可靠性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意义 |
1.2 尾矿库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可靠性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尾矿库安全监测预警系统概述 |
2.1 尾矿库安全监测预警系统构成 |
2.1.1 硬件系统构成 |
2.1.2 软件系统构成 |
2.1.3 尾矿库监测预警系统优点 |
2.2 尾矿库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可靠性 |
2.2.1 可靠性指标 |
2.2.2 可靠性常用的概率分布 |
2.2.3 系统可靠性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尾矿库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可靠性评估模型 |
3.1 尾矿库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可靠性特点 |
3.2 硬件系统可靠性分析 |
3.2.1 模糊可靠性理论 |
3.2.2 硬件可靠度计算 |
3.3 软件可靠性分析 |
3.3.1 模糊故障树可靠性理论 |
3.3.2 软件系统可靠度计算 |
3.4 尾矿库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可靠性评估模型的建立 |
3.5 本章小结 |
4 应用实例——和尚峪尾矿库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可靠性评估 |
4.1 和尚峪尾矿库概述 |
4.1.1 基本参数概述 |
4.1.2 库区地形地貌 |
4.1.3 库区水文地质 |
4.1.4 尾矿库排洪系统 |
4.1.5 加高扩容设计情况 |
4.2 和尚峪尾矿库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现场布置 |
4.2.1 监测指标选择 |
4.2.2 监测系统构成 |
4.2.3 监测实施方案 |
4.3 硬件可靠性分析及可靠度计算 |
4.3.1 GPS可靠性分析 |
4.3.2 传感器可靠性分析 |
4.3.3 传输线路可靠性分析 |
4.3.4 硬件可靠度计算 |
4.4 软件可靠性分析及可靠度计算 |
4.4.1 软件可靠性分析 |
4.4.2 软件可靠度计算 |
4.5 和尚峪尾矿库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可靠性评估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及展望 |
5.1 论文结论 |
5.2 存在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7)大坝自动监测系统的可靠性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组成 |
2 可靠性的概念内涵 |
2.1 可靠性含义 |
2.2 可靠性指标 |
2.3 可靠性指标的影响因素及确定 |
3 可靠性设计 |
3.1 总体设计 |
3.1.1 加强元器件及仪器的选型 |
3.1.2 优化系统工作模式 |
3.1.3 采取必要的抗干扰措施 |
3.1.4 其他要求 |
3.2 设备的可靠性设计 |
3.2.1 优良的电路设计 |
3.2.2 选用优质元器件 |
3.2.3 重视电磁兼容性设计 |
3.2.4 提高设备的机械性能并严格系统考机 |
3.2.5 加强质量管理 |
3.2.6 设备备份 |
3.3 防雷接地设计 |
3.3.1 安装避雷针 |
3.3.2 采取隔离、泄放等避雷措施 |
3.4 中心站机房设计 |
3.5 软件的可靠性设计 |
4 工程实例 |
5 结语 |
(8)地下结构随机荷载反演与可靠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现状 |
1.2 论文研究意义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地下结构监测技术研究 |
2.1 地下结构监测技术的发展概况 |
2.2 光纤传感监测技术 |
2.2.1 光纤传感监测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
2.2.2 光纤传感监测系统构成 |
2.2.3 光纤光栅传感技术 |
2.2.4 试验研究 |
2.3 应变膜监测技术 |
2.3.1 基本原理 |
2.3.2 应变膜优点 |
2.4 无线网络传感监测技术 |
2.4.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4.2 本梯队研究工作 |
2.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第3章 地下结构的荷载反演研究 |
3.1 引言 |
3.2 地下结构荷载反演研究发展现状 |
3.2.1 理论研究 |
3.2.2 工程应用 |
3.3 基于匀质圆环模型的荷载反演 |
3.3.1 荷载反分析模型的建立 |
3.3.2 荷载反分析优化算法 |
3.3.3 分析实例 |
3.3.4 测点灵敏度研究 |
3.3.5 考虑测量嗓声影响的荷载反分析 |
3.4 基于梁弹簧模型的荷载反演 |
3.4.1 接头单元 |
3.4.2 梁弹簧模型的管片内力分析 |
3.4.3 接头刚度对于管片内力的影响 |
3.4.4 算例 |
3.4.5 测点灵敏度研究 |
3.4.6 考虑测量噪声影响的荷载反分析 |
3.5 地下结构样条荷载的构造与反演 |
3.5.1 三次样条函数构造 |
3.5.2 程序验证 |
3.5.3 算例 |
3.6 遗传算法的应用 |
3.6.1 遗传算法的基本步骤 |
3.6.2 遗传算法的特点 |
3.6.3 遗传算法的Matlab实现 |
3.6.4 基于遗传算法的样条荷载反演 |
3.6.5 实例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第4章 基于概率密度演化的随机荷载反演 |
4.1 岩土工程非确定性反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4.2 随机系统的概率密度演化理论 |
4.2.1 概率密度演化 |
4.2.2 密度演化理论的数值算法 |
4.3 基于概率密度演化理论的随机荷载反演 |
4.3.1 研究思路 |
4.3.2 研究实例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第5章 地下结构可靠性分析研究 |
5.1 研究发展概况 |
5.1.1 一般结构可靠性分析现状 |
5.1.2 地下结构可靠性分析现状 |
5.2 地下结构的可靠度分析方法 |
5.2.1 衬砌作用效应分析的随机有限元方法 |
5.2.2 极限状态方程 |
5.2.3 ANSYS在结构可靠性分析中的应用 |
5.3 基于概率密度演化方法的可靠度分析 |
5.3.1 基于极限状态函数的概率密度演化方程 |
5.3.2 基于概率密度演化方法的可靠度分析步骤 |
5.3.3 分析实例 |
5.4 结构体系可靠度分析 |
5.4.1 等价极值事件的基本思想 |
5.4.2 等价极值事件与最弱链假设的区别 |
5.4.3 利用等价极值事件求解地下结构体系可靠度 |
5.5 图形用户界面编制 |
5.5.1 界面结构设计 |
5.5.2 程序分析功能 |
5.5.3 程序后处理功能 |
5.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第6章 工程实例研究 |
6.1 概述 |
6.1.1 工程概况 |
6.1.2 工程地质条件 |
6.2 工程监测方案 |
6.2.1 应变膜监测 |
6.2.2 光纤光栅传感器监测 |
6.2.3 钢筋应力计监测 |
6.3 监测数据分析 |
6.3.1 应变膜监测数据分析 |
6.3.2 光纤光栅传感监测数据分析 |
6.3.3 荷载反演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
(9)基于Internet的大坝群分布式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问题的提出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大坝群分布式安全监控管理系统构架 |
2.1 概述 |
2.2 基于lnternet的大坝群分布式安全监控管理系统构架 |
2.3 大坝群监控管理系统采用的分布式构件技术 |
2.4 分布式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的工作流程 |
2.5 大坝群分布式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的安全性解决方案 |
2.6 小结 |
第三章 大坝群安全监控管理系统中的预警系统 |
3.1 概述 |
3.2 大坝群安全监控中的信息管理 |
3.3 大坝安全分析评价模型及方法 |
3.4 大坝群安全预警系统的构建 |
3.5 小结 |
第四章 大坝群安全监控网上信息查询系统 |
4.1 概述 |
4.2 大坝群安全监控网上信息查询系统功能及其架构 |
4.3 大坝群安全监控网上信息查询系统的开发 |
4.4 系统开发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
4.5 小结 |
第五章 福建省大坝群分布式监控管理系统 |
5.1 概述 |
5.2 系统开发及运行环境 |
5.3 系统总体结构和功能框架 |
5.4 系统中算法及模型的实现 |
5.5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硬件集成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1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结构 |
1.2.2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硬件技术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体系结构的研究 |
2.1 集中式结构 |
2.2 分布式结构 |
2.3 网络集成式结构 |
2.4 三种结构的综合比较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硬件集成技术的研究 |
3.1 传感器技术 |
3.1.1 变形类监测仪器 |
3.1.2 渗流类监测仪器 |
3.1.3 应力应变类监测仪器 |
3.2 数据采集与测控技术 |
3.2.1 频率测量与激励 |
3.2.2 电压测量 |
3.2.3 电能转换和电能管理 |
3.3 数据通信技术 |
3.3.1 光纤通信 |
3.3.2 纠错算法 |
3.4 抗干扰技术 |
3.4.1 屏蔽 |
3.4.2 接地 |
3.4.3 滤波 |
3.4.4 过电压保护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卧虎山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的研制 |
4.1 工程概况 |
4.2 监测系统目标与功能 |
4.3 监测系统设备选型 |
4.3.1 渗压计的选型依据 |
4.3.2 测控单元的选型依据 |
4.3.3 通讯方式的选择 |
4.4 监测系统结构设计 |
4.5 监测系统中的数据采集与测控 |
4.5.1 振弦式仪器的激励与测量 |
4.5.2 组态软件 |
4.6 监测系统中的数据通信 |
4.6.1 监控层通信网络的构建 |
4.6.2 管理层通信网络的构建 |
4.7 监测系统中的抗干扰措施 |
4.7.1 抗电磁干扰 |
4.7.2 抗雷电干扰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的优化设计与比较 |
5.1 系统优化的原因 |
5.2 基于现场总线的大坝安全监测系统 |
5.2.1 PROFIBUS总线网络模型 |
5.2.2 基于PROFIBUS的监控级网络设计 |
5.2.3 PROFIBUS监测系统与原系统的比较 |
5.3 无线通信网络的设计 |
5.3.1 无线通信网络概述 |
5.3.2 无线通信网络构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分布式大坝监测系统可靠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工程渗水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 牛新国.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2)
- [2]建筑形变监测物联网的设计与实现[D]. 蒋兴科.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云存储的多通道振弦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吕元民.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4]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J].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 中国公路学报, 2018(06)
- [5]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 王在艾. 湖南水利水电, 2016(06)
- [6]尾矿库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可靠性评估研究[D]. 陈仙.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0(12)
- [7]大坝自动监测系统的可靠性设计[J]. 董树民,房灵常. 水利水文自动化, 2008(04)
- [8]地下结构随机荷载反演与可靠性分析研究[D]. 何涛. 同济大学, 2007(07)
- [9]基于Internet的大坝群分布式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研究[D]. 季祥. 河海大学, 2006(09)
- [10]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硬件集成的研究与应用[D]. 童颙. 河海大学, 2006(06)
标签:通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