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综合规划,实现旅游资源有效配置

加强综合规划,实现旅游资源有效配置

一、加强综合规划实现旅游资源有效配置(论文文献综述)

冯佳[1](2021)在《华阴国际慢城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中期,西方世界城市与工业经历了空前规模与超速的变革,无节制的快速生活不仅没有提高生活质量,其本身却成为城市问题的根源所在。慢城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模式,以维护城市地方特色和提高城市物质及人文环境、居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的,迅速从欧洲蔓延至全球范围。我国慢城建设通常借助旅游开发来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展现地方文化特色,通过打造慢旅游项目为生活忙碌的人群提供宜居且适合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华阴市是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境内西岳华山闻名全国,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游览。但因长期受城景分离发展模式的影响,加之华阴市旅游设施与服务功能的缺失,造成华山庞大的游客群体只观华山不问华阴的现象。因此,在进行科学合理选址基础上打造华阴国际慢城,既能填补城市功能空缺,促进本地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又能拓展华山旅游服务基地,运用慢城理念引导游客从“快旅游”转向“慢休闲”,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本文首先在研究慢城起源及其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发展思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慢城理念内涵及其相关理论,从宏观层面论述慢城引入中国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慢城在中国的现实意义及其对中国城镇建设的启示。在中观层面辨析慢城与传统城镇建设的区别及特点,解读关于慢城的四点误区。其次,通过探讨慢城规划的方法及内容为华阴国际慢城规划奠定基础研究。在分析国内外成功实践案例、对比中外慢城建设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慢城的发展趋势及建议。通过归纳国际慢城的建设准则,结合我国城市建设要点构建中国慢城的规划导则,总结得出慢城要在总体层面进行城市空间布局和总体风貌构建、专项层面进行慢行交通规划、景观系统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及慢游系统规划的内容要点。最后,对华阴慢城进行合理选址,剖析区域发展条件和现状条件,辩证华山风景名胜区与华阴国际慢城之间发展与保护相协调、客源共享、快慢互补的逻辑关系。从需求整合、生态融合、文化引领、产业发展及旅游整合五方面对项目进行构思与定位,并分别从功能结构与用地布局、综合交通、慢行系统、慢游系统、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配套和景观系统等方面提出规划内容要点及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邓木子然[2](2021)在《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喀斯特世界遗产地旅游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遗产地生态敏感性高、易产生石漠化、尤其是兼具风景名胜区属性的遗产地存续受旅游产业干扰度大。旅游产业效益监测与调控是实现遗产地保护与展示的有效途径,协同天空地一体化地理空间信息技术挖掘旅游产业资源信息、监测评价综合效益对喀斯特遗产地旅游产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地理学、旅游学、地球空间信息学地域分异规律、旅游影响、目标决策等理论,针对喀斯特遗产地旅游产业效益评价指标因子深度挖掘、天空地协同对旅游产业效益评价专题信息提取等科学问题与技术需求,在代表南方喀斯特世界遗产生态环境总体结构和保护管理基本现状的贵州喀斯特地区选取施秉喀斯特和荔波-环江喀斯特作为研究区,2018-2021年协同天空地通过遗产地野外考察、天空地数据挖掘、资料调查收集等多手段、多数据、多方法为一体,挖掘生态和社会经济指标因子,运用空间分析、熵权法、综合指数模型等方法,构建基于天空地一体的喀斯特遗产地旅游产业综合效益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通过综合效益动态监测和评价,阐明不同属性遗产地旅游产业“两山”效益、扶贫效益、可持续效益与综合效益差异,揭示旅游产业发展对遗产地资源限制开发条件、社区发展、价值保护展示的影响机制与内在规律,为喀斯特类遗产地旅游产业发展和评价提供科技参考。1.通过遗产地土地覆盖格局、植被覆盖率、石漠化景观时空变化分析,表明第一、二期“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成功前后荔波-环江喀斯特、施秉喀斯特各土地覆盖类型之间发生了较为复杂的转化,遗产地旅游产业的存在并未给遗产地生态环境状况造成负面影响:荔波-环江喀斯特土地覆盖类型空间分布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体植被覆盖率有明显上升,潜在以上石漠化面积持续减少,草地与灌木林地大幅度转换为郁闭度更高的乔木林地。施秉喀斯特土地覆盖类型空间分布格局相对变化较小,总体植被覆盖率有微弱上升,潜在以上石漠化面积有一定减少,其他林地与灌木林地转换为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和草地之间相互转换,但草地转向灌木林地的比例低于灌木林地转向草地的比例,同样说明生态环境质量提高明显。道路用地和风景名胜设施用地面积相对稳定,道路面积略有增加,说明经济与社会效益良性发展。2.通过天空地一体化协同监测对旅游产业效益数据挖掘与主要驱动因子信息提取建立了喀斯特世界遗产地旅游产业效益评价模型并对两类遗产地进行时序变化研究,表明荔波-环江喀斯特、施秉喀斯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在这15年间整体上为增加趋势,旅游产业的调整与发展策略有效促进了喀斯特遗产地的生态成效、经济回收、社会开放:2005-2020年期间,入选时间早,旅游产业规模成熟的荔波-环江喀斯特旅游产业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良好、经济收益显着、社会开放度高。入选时间较晚,旅游产业规模较小的施秉喀斯特旅游产业保持了稳定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提高,近十五年来荔波-环江喀斯特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分别增长了10.51%、34.1%、18.5%;近十年来施秉喀斯特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分别增长了2.2%、12.2%、2.2%。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旅游产业效益评价模型对遗产地真实情况反映效果良好,遗产地旅游产业发展差异主要是由于产业与遗产地管理措施的差异性导致。3.针对喀斯特遗产地资源限制开发条件、社区多维贫困特点、价值保护展示目标等三大现实壁垒,重组指标评价旅游产业的“两山”效益、扶贫效益、可持续效益,得出喀斯特世界遗产地旅游产业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期间均产生了一定的“两山”效益、扶贫效益、可持续效益,不同遗产地旅游产业效益之间存在的结构差异性可能与遗产地属性有关:近十五年来拥有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双属性及自然保护区单属性的荔波-环江喀斯特的“两山”效益、扶贫效益、可持续效益、综合效益分别增长了44.6%、50.6%、28.9%、63.1%;近十年来拥有风景名胜区及自然保护区双属性的施秉喀斯特的“两山”效益、扶贫效益、可持续效益、综合效益分别增长了14.4%、19.0%、9.0%、21.2%,根据综合效益指数评价等级表,荔波-环江喀斯特综合效益保持高速发展水平,效益等级为好,施秉喀斯特旅游产业综合效益评价等级从差提升至较差,有不断提速的趋势。喀斯特世界遗产地的地区情况显着影响了其衍生的产业效益特点,自然环境本底的脆弱性与不可恢复性促使产业发展必须保持高效可持续性、邻近社区的石漠化环境造成的广泛贫困促使产业收益必须拥有高速益贫性、山地人文环境的封闭性与保守性促使产业价值必须具备高质量的传播性、先进性。针对不同保护展示背景的喀斯特世界遗产地旅游产业如何规划以达到产业同时满足可持续效益高、扶贫效益好、“两山”效益充分问题值得商榷。未来研究可结合更多类遗产地的不同现实需求进行研究手段的补充与评价体系的完善,以实现天空地一体化的更广泛应用与旅游产业评价体系的普适性提高。

刘清霞[3](2021)在《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21年是全面拉开十四五规划序幕、迈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开局之年。随着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序幕的拉起,文化旅游业市场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日益显示出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作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内蒙古自治区也出台了《关于自治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自治区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推进内蒙古自治区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有机融合,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带。内蒙古自治区也迎来了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拥有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研究分析文化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对于推动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开发,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打造祖国北疆文化繁荣亮丽风景线具有非凡意义。本文结合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和呼市政府职能履行现状,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从政府职能的角度,分析市政府在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产品要素缺乏整合、宣传推广力度有限、公共配套设施滞后、职责不清划分不明的问题。从政府职能缺位、政府职能错位、政府职能越位三个方面分析,借鉴宁夏银川市、日本东京市在文化旅游发展中发挥政府职能的先进经验,提出强化政府主导作用、不断完善法律建设、加强综合监管水平、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创新宣传营销手段等政府职能履行的五项措施,以此进一步优化文化旅游产业结构升级,打造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特色龙头品牌。

周大连[4](2021)在《世界文化遗产地“开平碉楼与村落”景区旅游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后,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发展的差异性逐渐成为旅游界研究的热点。“开平碉楼与村落”是江门市侨乡文化遗产游径总体规划重要打造游径,2007年申遗成功后,其旅游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出现了遗产地内各村落间竞争加剧、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近年来,“开平碉楼与村落”遗产地内自力村、马降龙、锦江里各村落间旅游发展的差异性日益显现,村落间旅游业发展、居民社区参与度、文化自信等方面矛盾越来越突出,已影响到遗产地整体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且该地作为广东省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地,其旅游产业发展目前在广东省内尚未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本文依据核心—边缘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开平碉楼与村落”景区旅游发展差异性问题进行研究。主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当前旅游业发展差异和“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简要分析各村落旅游发展现状,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和比率与变化率统计分析方法,选取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接待量为指标,对2010年—2019年各村落旅游发展时间和空间演变情况进行测量,发现各村落间旅游发展时空差异较大。为找到造成以上差异的原因,从第二部分开始,首先从资源禀赋、区位和交通条件、人力因素三方面入手,从旅游者角度出发设计问卷调查各因素所占大致比例,并试图通过问卷寻找导致各村落间旅游发展差异的其他影响因素。根据问卷调查结果,采用层次分析法从资源禀赋,交通条件,政府政策与监督,旅游服务机构支撑,经济水平,资源价值等六方面对“开平碉楼与村落”景区旅游发展的影响程度进行测度,经过分析发现“开平碉楼与村落”旅游发展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为资源禀赋和经济条件,其次为交通条件和资源价值,最后是旅游服务支撑及政府政策和监管水平,并且由于这些因素,遗产地旅游发展已经存在各村落旅游发展结构不合理、旅游要素缺乏整合、社区参与程度较低等问题,影响整体旅游可持续发展。本文最后一部分,从加强旅游合作、科学整合各旅游产业要素、提高居民社区参与度、加强交通通达性建设等方面给出解决当前旅游可持续发展困境的策略和建议。同时,本文的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有待后续进一步研究。

李叶舟[5](2021)在《西安昆明池片区核心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旅游业因其资源消耗低、带动效应强等产业特征,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成为了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社会就业的重要抓手。同时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出游频率与频次增加,旅游需求旺盛,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使得民众的休闲娱乐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有助于改善民众的生活质量。旅游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刚需以及文化品牌输出的重要承载。但现状旅游业发展存在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辨识度低、旅游产业链条发展不成熟,旅游盈利模式单一以及旅游重商业、轻文化等问题,总体来说,目前旅游业尚存在生产率和行业效益整体较低、发展不均衡等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旅游服务效率及服务质量等都有待提升。昆明池处于旅游发展初期,文化、生态以及城市创新等旅游资源丰富,在大西安乃至陕西省层面均具有示范标杆作用。本文选取西安周边昆明池片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理论研究以及案例研究,了解研究进展,借鉴优秀经验,为昆明池旅游产品策划以及规划布局奠定基础。首先对昆明池的旅游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昆明池旅游发展特征以及发展问题。其次对昆明池旅游资源进行梳理分类,深入研究旅游产品的发展趋势,并充分对接西安市的旅游市场,确定旅游开发思路与原则。基于以上研究给出策划昆明池旅游产品体系,策划具有吸引力的旅游重点产品,并从区域空间格局、空间保护分区、旅游发展结构、开发建设布局、旅游游线组织等五个方面,对昆明池核心旅游产品进行规划布局研究,同时从旅游道路交通、服务设施布局以及智慧旅游设施等三个方面对昆明池旅游发展进行有效支撑,指导昆明池未来发展精品旅游项目,实现从策划到布局的有效落地,引导高质量旅游发展。本文通过昆明池旅游产品以及规划布局的研究,一方面弥补了产品策划到空间布局、支撑配套、实施运营的旅游全流程研究,为其他景区从产品策划到实施运营提供了理论研究方法;另一方面昆明池未来作为西安市乃至西北旅游市场的重要目的地,本次研究为昆明池高质量旅游发展提供方向和切实可行的路径,弥补西安市旅游产品短板、革新西安市旅游市场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梁妍[6](2021)在《延庆非典型特色保护类乡村旅游适宜性评价研究 ——以慈母川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大量村庄参与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进程中来,尤其是大城市周边未经开发且具有特色资源的村庄。北京延庆地区由于地理区位、政策、生态环境及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大量村庄仍保持着良好的生态及文化特色,适宜发展乡村旅游。延庆地区大量非典型特色保护类村庄涉足发展旅游产业繁荣的表象下,实际发展情况却不容乐观,因其缺乏对自身特色资源旅游价值的清醒认知,缺少旅游准入机制及产业发展后续的管理机制,导致产业资金投入与产出比不均衡,且产业同质化倾向日益严重,村庄文化特色逐渐消弭,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针对当前延庆地区非典型特色保护类村庄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种对自身旅游发展特征认识不清的问题,本文从多学科融合的视角出发,分析现有乡村旅游适宜性相关理论及经典案例,基于ZMET隐喻抽取技术深度提取延庆非典型特色保护类村庄内的特色资源并确定其旅游发展特征,对进行评价旅游适宜性的村庄进行初步筛选。将“旅游资源评价要素”与“旅游发展环境评价要素”作为评价指标,基于IPA分析法构建延庆非典型特色保护类村庄旅游适宜性评价模型,评价结果分两种,即旅游适宜型与非旅游适宜型,旅游适宜型又分为优先发展型、选择发展型与有条件发展型三类,将评价结果作为判断延庆非典型特色保护类村庄发展旅游产业的适宜程度的依据。针对村庄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过程中整体空间、公共空间、建筑空间、景观空间、设施空间及管控措施层面产生的问题,根据评价结果,在保护乡村空间文脉肌理及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出空间优化策略与管理发展建议。从村庄整体空间角度看,关注村庄整体风貌的延续,构建多层级空间序列,提升村庄空间功能复合性;从村庄公共空间角度看,将延续公共空间风貌、线性优化街巷空间与创新文化体验功能植入三方面内容为主营造公共空间特色;针对建筑空间,从空间升级以及功能植入与置换的角度优化传统建筑、民宿建筑与一般民居建筑;从景观空间角度看,将景观空间分为自然景观、田园景观与村庄内部景观,优化景观空间需基于自然规律与乡土特征,构建递进式的景观序列;从村庄服务设施空间角度看,将服务设施分为旅游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交通设施以及基础服务设施类,针对村庄基本生活需求与旅游发展容量进行完善及优化,并预留未来发展空间。以延庆慈母川村为例,通过慈母川村旅游适宜性的评价结果,验证村庄旅游适宜性评价体系与空间优化策略的合理性、实用性与普适性。本文研究的内容可为延庆地区非典型特色保护类村庄旅游产业发展决策及旅游空间优化建设方向提供一定参考与借鉴。

刘思琪[7](2021)在《文化旅游型城镇规划建设研究 ——以榆中生态创新城为例》文中提出我国文化旅游部成立之后,正式将文化旅游纳入国家的战略决策部署及发展目标,这意味着我国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近年来,随着文旅融合政策的不断推进和公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旅游成为人们出行的第一选择,因此,建设文化旅游型城镇成为了发展文化旅游的重要一环。建设文化旅游型城镇,不仅可以大力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带动区域活力,还有助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弘扬当地特色历史文化。然而,由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和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储备还不够充裕等问题,导致我国文化旅游型城镇的发展受到较大阻力,长期处于被动阶段。因此,本文在结合国内外文化旅游型城镇发展的基础上,首先对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榆中生态创新城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文旅资源利用程度较低、交通条件薄弱、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然后通过对榆中生态创新城进行SWOT分析,得出目前的优势和劣势,发现榆中生态创新城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机遇和威胁,进而根据这些分析总结出其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以及发展定位,并对其总体规划结构进行研究分析。最后,为顺应我国即将到来的文化旅游热潮,本文结合现行规划,提供了一套适合榆中县的文化旅游规划方案,为其他区域的文化旅游型城镇规划以及城镇建设提供参考。本文以榆中生态创新城为研究对象,对榆中生态创新城文化旅游的规划建设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论为以下五点:(1)对榆中生态创新城进行SWOT分析,得出其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及文化资源丰富等优点,并发现其现状交通条件较为薄弱、缺少水资源等劣势,结合其机遇及挑战确定规划思路,以发挥优势、解决问题为目标进行合理规划,最终选择将榆中生态创新城打造成文化旅游型城镇。城镇规划的主要目的是要发掘目前城镇存在的问题以及劣势,通过城镇规划弥补这些不足,将劣势转化为优势。(2)文化旅游型城镇建设是加快经济增长、加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并保护当地特色文化的重要方案,使榆中生态创新城在生态、文化、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融合发展,共同进步。在未来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文化旅游型城镇规划将成为首选重点方案之一。(3)根据规划方案榆中生态创新城将加强生态保护,利用研究区域范围内的众多旅游资源和生态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带动本地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加强生态建设的重视程度,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使生态作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从而确保城市长期稳定的发展。(4)根据未来的社会需要,榆中生态创新城将增建医院、学校、文化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从而增加常驻人口,吸引更多的游客,使社会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城镇规划需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提升质量,将教育以及医疗设施的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带动城镇发展,激发城镇对公众的吸引力,增加定居人群数量,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5)榆中生态创新城内拥有多条铁路线,未来将建设夏官营机场,丰富的交通线路将会为游客出行提供便利条件,同时完善便捷的交通体系可以增加城市的开放程度,为榆中生态创新城的发展提供了支持。为榆中生态创新城的发展提供支持。

凌连新[8](2021)在《岭南-北部湾地区旅游业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区域旅游业合作的持续推进、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大,岭南—北部湾地区旅游业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经历了从协作发展到协同发展的演变历程,但是仍然面临着三对突出的矛盾:集聚效应的强大与幅射效应的弱小、合作战略的积极推动与合作效果的滞后发展、全球价值链的初步嵌入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缓慢,严重制约着岭南—北部湾地区旅游业的协同发展水平,原因在于岭南—北部湾地区旅游业复合系统没有形成统一的“向心力”,存在着空间割裂、产业同构、诸侯经济等现象,依然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发展困局。因此,复合系统协同发展是新时代背景下岭南—北部湾地区旅游业协同发展的新途径,本文以区域旅游业复合系统协同发展为研究对象,以岭南—北部湾地区作为切入点,系统探讨区域旅游业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内在规律。遵循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本文共包括八章内容,从逻辑上可以归纳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包含第一章、第二章内容,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阐述研究背景与意义,系统论述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详细分析研究难点,总体上把握区域旅游业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基本框架,系统剖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与基础理论,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及价值所在。第二部分为第三章内容,厘清区域旅游业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内涵、特征,深入分析构成要素,构建内在逻辑分析框架,深化认识区域旅游业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初始条件、构成维度、动力、影响因素及传导路径等,系统分析协同发展形态与阶段,为后面的实证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第四章内容,依据史料系统梳理岭南—北部湾地区一体化发展及演进情况,阐述旅游业发展概况,系统分析旅游业协同发展现状,把握历史发展脉络,归纳总结其突出矛盾,并提出复合系统协同发展是新时代背景下区域旅游业协同发展的新途径。第四部分为第五章内容,依据理论基础构建区域旅游业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从岭南—北部湾地区层面、省域层面、城市群层面三个维度实证分析区域旅游业复合系统协同发展水平、协同发展轨迹,探索时空演变特征。第五部分为第六章内容,运用面板VAR模型、VAR模型,从岭南—北部湾地区层面、省域层面、城市群层面三个视角,深入分析复合系统与子系统、子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索岭南—北部湾地区旅游业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内在规律。第六部分涵盖第七章、第八章内容,在深入分析客观情况与实际数据的基础上,进而提出岭南—北部湾旅游业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靶向路径与保障体系;运用简单、概括的语言对研究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凝练本文的核心思想,表明研究目的与意义,阐述研究创新点,客观地审视本文研究中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提出研究的发展方向。通过系统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五个方面结论:一是,构建区域旅游业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区域旅游业是循环发展的复合系统,区域旅游业复合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是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其中产业链是基础、创新链是重要变革力量、价值链是发展目标;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之间具有联动、共生、进化的动态交互关系,产业链拓展创新链、创新链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提升价值链、价值链重构创新链,价值链优化产业链、产业链融合价值链,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进一步增强了区域旅游业复合系统的协同发展效应。二是,岭南—北部湾地区旅游业复合系统协同发展轨迹分析分为复合系统、子系统两个部分,均呈现高度集聚性、较强波动性、复杂性、较低协同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首先是复合系统方面,岭南—北部湾地区层面呈现不断攀升的良好发展态势,省域层面等级演化呈现三重集聚、高度波动性的特点,城市群层面呈现非均衡性、波动性的特点;其次,子系统协同发展轨迹也是呈现震荡式上升、非均衡性、复杂性的特点。三是,复合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较为显着,持续时间长,只是在脉冲响应路径、峰值、冲击强度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从岭南—北部湾地区层面、省域层面、城市群层面三个维度进行系统分析。四是,子系统之间存在着较为显着的动态交互作用,促进作用持续时间长,但是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影响程度是不对等的,而且岭南—北部湾地区层面、省域层面、城市群层面的子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差异性。五是,根据岭南—北部湾地区旅游业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内在规律、时空演变特征,提出了五条靶向路径,分别是聚焦高质量发展靶向、加快制定区域旅游业复合系统协同发展规划,聚焦创新驱动靶向、提升复合系统协同发展水平,增强链核溢出效应、逐步掌握全球价值链话语权,挖掘数字旅游产业、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建命运共同体。另外,从组织、政策、人才、资金、用地/用海五个维度构建了岭南—北部湾地区旅游业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保障体系。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构建区域旅游业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系统分析区域旅游业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内涵、特征、构成要素,深入辨析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提出产业链拓展创新链、创新链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提升价值链、价值链重构创新链、价值链优化产业链、产业链融合价值链的动态交互作用,深入阐述区域旅游业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初始动力、影响因素、传导路径、发展形态与阶段等方面。(2)根据理论基础建立测度区域旅游业复合系统协同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运用现代计量方法有效地测度岭南—北部湾地区旅游业复合系统协同发展水平,从岭南—北部湾地区层面、省域层面、城市群层面三个维度揭示复合系统、子系统协同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时空演化特征。(3)采用PVAR模型、VAR模型现代计量方法系统地分析岭南—北部湾地区旅游业复合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实践上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政策制定、资源配置、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提供了客观依据,为靶向路径选择、保障体系分析夯实了客观基础。

乐馨雪[9](2021)在《青山村: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政府对乡村扶持力度的增大,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全域旅游时代已然到来,具有优越地理位置的传统村落也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文化遗产,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其中,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具备更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传统文脉,如何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既能保护和延续村落的独特性,又能够借助风景名胜区的地缘优势和自身的资源优势联动景区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备受关注。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崂山风景名胜区内的传统村落——青山村。通过探索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就地转型发展的新方式,提出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的策略,从而实现景-村一体化发展,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在分析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相关理论和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和公共空间更新研究框架,分析和总结不同类型公共空间更新的趋势、现状、问题,剖析其乡村旅游发展停滞的原因,提出基于景-村旅游联动式发展的、在规划层面和空间层面上的公共空间更新策略。通过对村落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的研究,解决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与风景名胜区之间联系和发展的问题,具有完善此类村落转型发展相关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引导此类村落景-村一体化发展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1)阐述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相关概念等,研究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的相关理论,归纳分析国内外关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和公共空间更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与不足,为后文提供理论依据。(2)基于风景名胜区对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影响的分析,提出景-村联动式发展的思路,构建基于旅游联动式发展的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研究的框架。(3)通过实地调研,梳理青山村公共空间现状特征和更新现状,提出不同类型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4)基于青山村上位规划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归纳乡村旅游发展与公共空间更新的问题,指出其不仅有崂山风景名胜区制约其发展的外部因素,也有青山村自身存在的许多内部因素,进而提出以景-村旅游联动式发展为基础的村落旅游发展趋势。(5)通过采用景-村旅游联动式发展的方式,提出青山村公共空间应用在规划层面和空间层面、适合村落乡村旅游发展的公共空间更新策略,建立风景名胜区与村落、乡村旅游和公共空间的联系,以期更有效地推动景-村融合发展。(6)归纳得出3条结论,第一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乡村旅游的发展应采用景-村旅游联动式发展的方式;第二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存在四种更新趋势,并以此建立基于旅游联动式发展的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研究框架;第三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应从规划层面和空间层面进行探讨,并提出本文研究存在的局限、问题和展望。

段刚[10](2021)在《中牟县全域旅游发展可行性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全域旅游最早从理论走向实践始于2015年,原国家旅游局制发的关于推动全域旅游全国示范区建设的相关文件,文件中认为在我国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是必要与可行的,希望有条件的地区在全域旅游理念的引导下能够加快旅游产业从过去传统的“门票旅游经济”向“全域旅游经济”转变。而评估当地是否具有开展全域旅游的可行性,以及开展全域旅游渐渐成为我国学界和产业界广泛关注的课题。为此,本次研究以中牟县为研究对象,从政府职能视角出发,对中牟县旅游资源进行客观评估,对发展全域旅游的可行性进行探讨分析,从问题入手剖析原因,为促进中牟县全域旅游产业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与案例分析等方法,探讨分析中牟全域旅游的发展可行性之道,包括市场之道、产品之道、产业之道、建设之道、运营之道、环境之道等。具体研究成果有四个方面:第一,构建中牟县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对中牟县现有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评价,对比全国全域旅游优秀强县(市)指标,作为中牟县是否具备发展全域旅游基础条件的判断依据之一;第二,从全域旅游的旅游资源可行性、环境可行性和产业可行性三个方面,对中牟县发展全域旅游的可行性进行判断;第三,对目前中牟县在推进全域旅游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剖析,为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提供参考依据;第四,根据剖析得问题与成因有针对性从提高思想认识、构建保障系统、健全产品体系、树立旅游品牌形象和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等五个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本次研究的创新之处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进行了创新,弥补了全域旅游研究中对县区一级行政区划的研究不足。而研究的局限性主要在于,中牟县属于中原内陆地区,域内旅游资源多以山地丘陵为主,加上中牟县特殊的地理交通位置使其发展全域旅游具有一定的地利优势,所以中牟县发展全域旅游的案例经验是否能被拥有差异化旅游资源禀赋的县(区)完全借鉴还有待商榷。

二、加强综合规划实现旅游资源有效配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综合规划实现旅游资源有效配置(论文提纲范文)

(1)华阴国际慢城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快速城镇化导致慢城发展模式的出现
        1.1.2 慢城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思路
        1.1.3 华阴市建设国际慢城的需求与机遇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慢城理论及实践研究
        1.3.2 国内慢城理论及实践研究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慢城理念及相关研究
    2.1 慢城定义及内涵
        2.1.1 慢城定义
        2.1.2 慢城内涵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田园城市理论
        2.2.2 宜居城市理论
        2.2.3 健康城市理论
        2.2.4 生活圈理论
        2.2.5 慢旅游理论
    2.3 慢城理念及其适用性解释
        2.3.1 慢城适用对象
        2.3.2 慢城理念误区
        2.3.3 慢城建设特点
        2.3.4 慢城建设可行性与必要性
    2.4 慢城在中国的现实意义
        2.4.1 体现人本思想
        2.4.2 促进健康老龄化
        2.4.3 推动旅游产业转型
        2.4.4 建设高质量小城镇
        2.4.5 推进乡村振兴建设
    2.5 慢城实践对中国城镇建设的启示
        2.5.1 实行健康生活方式
        2.5.2 凸显城市文化特色
        2.5.3 营造宜居公共空间
        2.5.4 打造独特景观风貌
        2.5.5 公众政策理念普及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慢城规划内容及方法探索
    3.1 国内外慢城案例分析研究
        3.1.1 国外慢城案例分析
        3.1.2 国内慢城案例分析
        3.1.3 国内外慢城发展模式比较
        3.1.4 中国慢城发展趋势及建议
    3.2 慢城规划内容导则构建
        3.2.1 国际慢城标准及准则
        3.2.2 中国慢城规划内容导则构建
    3.3 总体规划层面
        3.3.1 城市空间布局研究
        3.3.2 城市总体风貌构建
    3.4 专项层面规划
        3.4.1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3.4.2 慢游系统规划
        3.4.3 慢城景观系统规划
        3.4.4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华阴国际慢城可行性分析
    4.1 项目缘起及选址
        4.1.1 项目缘起
        4.1.2 上位规划解读
        4.1.3 项目选址
    4.2 区域条件认知
        4.2.1 区域发展格局
        4.2.2 区域交通条件
        4.2.3 区域资源分析
    4.3 现状条件认知
        4.3.1 用地布局情况
        4.3.2 现状交通条件
        4.3.3 现状建筑分析
        4.3.4 现状公共服务设施
    4.4 与华山风景名胜区的关系
        4.4.1 发展与保护相协调
        4.4.2 客源共享关系
    4.5 综合分析
        4.5.1 慢城建设的环境基础
        4.5.2 慢城建设的现实条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华阴国际慢城规划
    5.1 构思及定位
        5.1.1 发展构思
        5.1.2 慢城理念融合
        5.1.3 发展定位
    5.2 华阴国际慢城规划内容
        5.2.1 功能结构分析
        5.2.2 用地布局规划
        5.2.3 综合交通规划
        5.2.4 慢行系统规划
        5.2.5 慢游系统规划
        5.2.6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5.2.7 市政设施配套
        5.2.8 景观系统规划
    5.3 华阴国际慢城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5.3.1 慢城品牌营销
        5.3.2 政策法律法规保障
        5.3.3 组织机构与管理措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喀斯特世界遗产地旅游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一)天空地一体化与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产业效益监测评价
    (二)天空地一体化与喀斯特世界遗产地旅游产业效益监测评价
    (三)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旅游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进展及其对喀斯特遗产地治理的启示
        1 文献的获取与论证
        2 研究阶段划分
        3 国内外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4 国内外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1 研究目标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特色与难点及创新处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1 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1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2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四)资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1 天空地数据
        2 野外调查数据
        3 收集资料数据
三 数据挖掘与处理
    (一)数据挖掘
        1 航天数据
        2 航空数据
        3 地面监测调查数据
    (二)数据处理
        1 航天数据处理
        2 航空数据处理
        3 地面监测调查数据处理
四 旅游产业效益指标信息提取
    (一)生态环境指标因子
        1 土地覆盖
        2 石漠化类型
        3 植被覆盖度
    (二)社会经济指标因子
        1 旅游业总收入
        2 旅游从业人数
        3 人均可支配收入
        4 旅游者人数
        5 旅游业带动效应
        6 旅游设施数量
        7 基础设施变化
        8 生活保障变化
五 综合效益评价模型构建
    (一)指标体系构建
        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 指标因子选取
        3 指标筛选方法
        4 指标体系
    (二)指标因子标准化
        1 指标值标准化方法
        2 指标值标准化结果
    (三)指标因子权重确定
        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2 指标权重确定
    (四)评价模型构建
        1 模型建立
        2 模型确定
六 综合效益监测评价分析
    (一)单一效益时空评价分析
    (二)综合效益时空评价分析
        1“两山”效益
        2 扶贫效益
        3 可持续效益
        4 综合效益
    (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旅游效益评价信息系统开发
        1 系统目的
        2 系统登录
        3 系统操作
        4 旅游目的地微信指数监测
        5 数据采集
        6 旅游文件上传
        7 评分标准
        8 热点客源
七 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政府职能
        2.文化旅游
    (二)相关理论基础
        1.新公共管理理论
        2.可持续发展理论
        3.政府职能理论
        4.旅游人类学理论
二、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履行现状
    (一)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1.地理位置历史沿革
        2.文化旅游资源分类
        3.文化旅游发展情况
    (二)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作用体现
        1.宏观调控方面
        2.统筹协调方面
        3.监督管理方面
        4.公共服务方面
三、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履行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要素缺乏整合
        1.区域空间分布不合理
        2.景点资源路线无串联
        3.单品同质化缺乏深度开发
    (二)宣传推广力度有限
        1.宣传内容方面
        2.宣传主体方面
        3.宣传方式方面
    (三)公共配套设施滞后
        1.基础设施投入不够
        2.文旅核心发挥不足
    (四)职责不清划分不明
        1.部门之间协同力度低
        2.多元化主体参与度不高
四、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履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职能缺位
        1.宏观调控不足
        2.统筹协调不充分
        3.公共服务投入不够
        4.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
    (二)政府职能错位
        1.纵向存在冲突
        2.横向存在冲突
    (三)政府职能越位
        1.过多干预企业
        2.阻碍中介职能发挥
        3.政府与市场职能混淆
五、国内外文化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履行的经验借鉴
    (一)日本东京:管理体制运行畅通市场主体各司其职
    (二)宁夏银川:依托文化资源优势扩大特色品牌影响
六、完善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履行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政府统筹加强主导规划
        1.做好文化旅游系统规划
        2.完善涉旅综合协调机制
        3.深化全域旅游改革创新
    (二)完善法律体系强化人才队伍
        1.不同维度完善法律政策
        2.健全文化旅游人才培养
    (三)加强综合监管规范市场秩序
        1.明确部门之间监管职责
        2.开展市场秩序专项治理
        3.动态管理信用公示制度
        4.加强文明旅游宣传教育
    (四)投入基础设施完善服务体系
        1.公共交通方面
        2.公共环境方面
        3.公共设施方面
    (五)创新宣传营销优化结构升级
        1.整合要素资源推动“文旅+”
        2.多维营销宣传创建精品专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世界文化遗产地“开平碉楼与村落”景区旅游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关于旅游发展差异研究现状
        1.2.2 国内关于旅游发展差异研究现状
        1.2.3 “开平碉楼与村落”旅游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1.3.1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目标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景区
        2.1.2 景区旅游非均衡发展
    2.2 理论基础
        2.2.1 核心—边缘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开平碉楼与村落”景区旅游发展现状
    3.1 自力村旅游发展现状
        3.1.1 景区概况
        3.1.2 旅游资源
        3.1.3 社区参与
        3.1.4 旅游发展程度
    3.2 马降龙旅游发展现状
        3.2.1 景区概况
        3.2.2 旅游资源
        3.2.3 社区参与
        3.2.4 旅游发展程度
    3.3 锦江里旅游发展现状
        3.3.1 景区概况
        3.3.2 旅游资源
        3.3.3 社区参与
        3.3.4 旅游发展程度
4 “开平碉楼与村落”景区旅游发展时空差异分析
    4.1 数据和指标的选取
        4.1.1 数据的选取
        4.1.2 指标的选取
    4.2 景区旅游发展时间差异分析
        4.2.1 分析方法
        4.2.2 旅游接待量时间差异分析
        4.2.3 旅游总收入时间差异分析
    4.3 景区旅游发展空间差异分析
        4.3.1 分析方法
        4.3.2 旅游接待量空间差异分析
        4.3.3 旅游总收入空间差异分析
    4.4 旅游接待量与旅游总收入对比分析
5 “开平碉楼与村落”景区旅游发展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5.1 问卷设计和结构
    5.2 实证研究数据分析
        5.2.1 样本人口统计学的信息分析
        5.2.2 信度与效度分析
        5.2.3 信息获取渠道和旅游动机分析
        5.2.4 代表性景区分析
    5.3 景区旅游发展差异影响因素识别
        5.3.1 影响要素分类
        5.3.2 影响要素问卷分析
    5.4 主要影响因素鉴定
        5.4.1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与步骤
        5.4.2 指标体系的建立
        5.4.3 层次分析法的求解过程
        5.4.4 主要影响因素鉴定
6 “开平碉楼与村落”景区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
    6.1 各村落旅游发展差异大
        6.1.1 旅游资源分布不均是客观因素
        6.1.2 旅游发展差异明显
    6.2 各村落旅游要素缺乏整合
        6.2.1 旅游产品单一
        6.2.2 基础设施配置差
    6.3 各村落社区参与程度不一,总体较低
        6.3.1 居民整体社区参与度不高
        6.3.2 村民对权力关注度不一
    6.4 局部过度开发,影响整体旅游可持续发展
7 “开平碉楼与村落”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7.1 加强旅游合作
        7.1.1 整合旅游资源,优化配置
        7.1.2 合作竞争,共同发展
    7.2 科学整合旅游产业要素
        7.2.1 整合旅游产业要素,提高旅游供给能力
        7.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7.3 提高居民社区参与
        7.3.1 保障居民基本权益
        7.3.2 管理机构给予政策和管理支持
    7.4 保护与开发结合,提高旅游资源利用率
        7.4.1 深挖碉楼和古村落文化精髓
        7.4.2 多角度利用华侨文化和岭南文化
    7.5 增强交通通达性建设
        7.5.1 加大交通建设投入
        7.5.2 合理规划内部旅游线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西安昆明池片区核心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旅游对城市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1.1.2 现状旅游业发展的质量有待提升
        1.1.3 昆明池担当文旅融合发展的标杆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对象及范围
    1.6 研究框架
2 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旅游产品内涵
        2.1.2 旅游区相关概念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旅游产品相关理论
        2.2.2 旅游空间相关理论
    2.3 相关案例借鉴分析
        2.3.1 旅游产品策划相关案例
        2.3.2 旅游空间布局相关案例
        2.3.3 景城融合模式相关案例
3 昆明池片区旅游资源基础与发展现状解析
    3.1 资源价值评析
        3.1.1 旅游资源分类
        3.1.2 资源价值体系
        3.1.3 资源价值评价
    3.2 发展现状解析
        3.2.1 自然条件
        3.2.2 产品现状
        3.2.3 空间布局
        3.2.4 市场现状
        3.2.5 交通现状
    3.3 问卷调研分析
        3.3.1 游客特征分析
        3.3.2 旅游体验分析
        3.3.3 旅游需求分析
    3.4 特征与问题总结
        3.4.1 发展特征
        3.4.2 问题总结
    3.5 小结
4 昆明池片区旅游产品策划
    4.1 旅游发展趋势研判
        4.1.1 旅游产品趋势
        4.1.2 旅游市场趋势
        4.1.3 游客特征分析
    4.2 产品开发swot分析
        4.2.1 优势
        4.2.2 劣势
        4.2.3 机遇
        4.2.4 挑战
    4.3 旅游产品开发思路
        4.3.1 规划资源转化产品
        4.3.2 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4.3.3 顺应旅游发展趋势
        4.3.4 价值确定产品方向
    4.4 核心旅游产品谱系
        4.4.1 文化体验类重点产品
        4.4.2 生态休闲类重点产品
        4.4.3 创新城市类重点产品
5 昆明池片区旅游产品开发的规划实施策略研究
    5.1 旅游产品布局原则
    5.2 旅游产品空间布局
        5.2.1 构建区域空间格局
        5.2.2 明确空间保护分区
        5.2.3 规划空间发展结构
        5.2.4 开发建设布局研究
        5.2.5 核心旅游产品布局
    5.3 旅游交通布局及游线组织
        5.3.1 交通布局原则
        5.3.2 道路交通规划
        5.3.3 旅游游线组织
    5.4 旅游服务设施布局
        5.4.1 服务设施分级
        5.4.2 服务设施分类
        5.4.3 旅游智慧设施
    5.5 旅游产品开发实施运营策略
        5.5.1 旅游市场营销
        5.5.2 目标市场定位
        5.5.3 营销渠道策划
        5.5.4 重点节庆营销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件 昆明池游客调查问卷

(6)延庆非典型特色保护类乡村旅游适宜性评价研究 ——以慈母川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1.3.3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1.3.4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案例分析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旅游区位论
        2.1.3 AVC三元论
        2.1.4 旅游环境容量理论
    2.2 相关案例分析
        2.2.1 感受自然野趣意境:日本美星町
        2.2.2 感受历史文化沉淀:玉皇庙村
        2.2.3 体验田园新生活:明月村
        2.2.4 体验民俗文化魅力:霹破石村
        2.2.5 归纳与借鉴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延庆非典型特色保护类村庄旅游发展特征识别
    3.1 村庄基本概况
        3.1.1 地域分布情况
        3.1.2 自然环境概况
    3.2 村庄特色资源要素梳理
        3.2.1 历史文化资源
        3.2.2 生态文化资源
    3.3 旅游发展背景下非典型特色保护类村庄解读
        3.3.1 乡村旅游内涵解读
        3.3.2 非典型特色保护类村庄内涵特征
    3.4 非典型特色保护类村庄特色资源识别
        3.4.1 研究样本选取
        3.4.2 引导式访谈设计
        3.4.3 引导式访谈资料分析
        3.4.4 构念提取及分类整理
        3.4.5 绘制特色资源共识地图
    3.5 村庄特色资源旅游发展特征识别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延庆非典型特色保护类村庄旅游适宜性评价体系构建
    4.1 旅游发展路径及问题分析
        4.1.1 旅游产业驱动力分析
        4.1.2 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4.1.3 旅游发展现状概况
        4.1.4 旅游发展问题分析
    4.2 旅游适宜性评价的内容和原则
        4.2.1 旅游适宜性评价内容
        4.2.2 基础数据收集整理
        4.2.3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4.2.4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4.3 旅游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4.3.1 评价要素选择
        4.3.2 旅游资源评价要素
        4.3.3 旅游发展环境评价要素
        4.3.4 评价指标赋分规则
    4.4 指标权重设置
        4.4.1 指标权重确认方法
        4.4.2 指标重要性专家评分结果分析
        4.4.3 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4.5 旅游适宜性评价模型构建
        4.5.1 评价体系构建基本原则
        4.5.2 基于IPA分析构建R-E模型
        4.5.3 模型评价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旅游导向下延庆非典型特色保护类村庄空间优化策略
    5.1 旅游发展需求下的村庄空间问题分析
        5.1.1 村庄新旧风貌融合界限突兀
        5.1.2 村庄公共空间设计现代化
        5.1.3 村庄街巷空间历史肌理消退
        5.1.4 传统院落空间及建筑空间改造过度
        5.1.5 村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空间不足
    5.2 空间规划设计原则
        5.2.1 保护和发展并存原则
        5.2.2 空间规划整体性原则
        5.2.3 空间尺度适宜性原则
        5.2.4 空间建设经济性原则
    5.3 延庆非典型特色保护类村庄空间地域特色维育
        5.3.1 延续空间文脉肌理
        5.3.2 维护生态空间乡土意境
    5.4 优化村庄整体空间
        5.4.1 提升村庄空间功能复合性
        5.4.2 增强村庄空间结构序列性
    5.5 营造特色公共空间
        5.5.1 公共空间风貌延续与功能更新
        5.5.2 街巷空间线性优化与多功能植入
        5.5.3 创新文化体验空间构建
    5.6 融合新旧建筑空间
        5.6.1 传统建筑分级优化改造
        5.6.2 民宿建筑空间功能满足多元主体需求
        5.6.3 一般民居空间优化设计融合乡土要素
    5.7 构建多层级景观空间
        5.7.1 自然景观空间营造尊重山水格局
        5.7.2 田园景观空间设计体现地域特色
        5.7.3 村庄内部景观营造延续乡土文化特色
    5.8 完善旅游服务设施空间
        5.8.1 增加旅游服务配套设施
        5.8.2 完善交通设施布局
        5.8.3 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布局
    5.9 建立长效管控机制
        5.9.1 搭建长效管控平台
        5.9.2 强化旅游服务保障机制
    5.10 本章小结
第6章 慈母川村旅游适宜性评价与空间优化策略
    6.1 慈母川村基本概况
        6.1.1 区位交通
        6.1.2 自然环境
        6.1.3 土地利用现状
        6.1.4 现状人口规模
        6.1.5 现状产业结构
        6.1.6 村庄现状风貌特征
    6.2 慈母川村旅游发展优势
        6.2.1 村庄特色资源优势
        6.2.2 村庄周边旅游资源优势
        6.2.3 旅游市场潜力优势
    6.3 慈母川村旅游适宜性评价
        6.3.1 旅游资源评价要素选择及赋分
        6.3.2 旅游发展环境评价要素选择及赋分
        6.3.3 旅游适宜性评价赋分结果
        6.3.4 R-E模型评价结果分析
    6.4 慈母川村空间现状问题分析
        6.4.1 村庄旅游空间布局混乱
        6.4.2 街巷空间历史肌理消退
        6.4.3 公共空间设计文化特色不足
        6.4.4 院落空间及建筑空间改造过度
    6.5 慈母川村空间优化策略
        6.5.1 村庄主体空间功能布局优化
        6.5.2 街巷空间格局与道路等级优化
        6.5.3 节点空间与景观空间乡土化设计
        6.5.4 建筑形式与院落空间功能性改造
    6.6 本章小结
结论
    研究结论
    主要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延庆村落特色文化资源调查问卷及访谈邀请
    附录2-旅游适宜性指标重要性专家问卷调查

(7)文化旅游型城镇规划建设研究 ——以榆中生态创新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项目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化旅游型城镇规划研究综述
        1.3.1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1.3.2 国内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1.4 相关理论基础
        1.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1.4.2 产业融合理论
        1.4.3 生态经济学理论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文化旅游产业
        1.5.2 文旅融合
        1.5.3 区域旅游与文化旅游的关系
        1.5.4 文化旅游与城镇规划的关系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区域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3.1 文旅融合发展概况
        3.1.1 发展历程
        3.1.2 政府政策
        3.1.3 区域文旅融合发展概况
    3.2 文化旅游发展趋势分析
        3.2.1 全球化趋势明显,对外开放将持续扩大
        3.2.2 国家产业政策利好,文旅融合迎来新机遇
        3.2.3 休闲需求持续升级,旅游消费快速增长
        3.2.4 对产品类型和产品品质的需求层次更丰富多元
        3.2.5 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
        3.2.6 生态环境与文化旅游发展并行发展
    3.3 区域文化旅游发展概况
第四章 研究区域概况
    4.1 自然概况
    4.2 生态环境
    4.3 榆中县社会及经济状况
    4.4 现状建设情况
        4.4.1 榆中县城现状
        4.4.2 原三角城乡现状
        4.4.3 夏官营镇现状
        4.4.4 现状土地利用
        4.4.5 现状综合交通
        4.4.6 现状公共服务设施
        4.4.7 现状产业布局
    4.5 现状文化旅游设施
        4.5.1 旅游资源分类
        4.5.2 历史文化遗产和美丽乡村
        4.5.3 公园广场等开敞空间
    4.6 榆中生态创新城总体规划
    4.7 榆中生态创新城SWOT分析
        4.7.1 优势分析
        4.7.2 劣势分析
        4.7.3 机遇分析
        4.7.4 威胁分析
    4.8 榆中生态创新城文旅资源存在的问题
        4.8.1 .资源类型丰富多样,但等级普遍不高
        4.8.2 思想认识不足、发展思路滞后
        4.8.3 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水平低
        4.8.4 文旅企业品牌创新不足,市场开发规模小
        4.8.5 经济实力薄弱,文旅投入偏低
        4.8.6 土地利用不合理
        4.8.7 生态脆弱,水资源紧张
        4.8.8 既是国家通道节点,也是主城飞地,与主城联系待强化
第五章 效益预测
    5.1 规划范围
    5.2 游客量分析及预测
    5.3 交通流量分析
    5.5 人口预测分析
        5.5.1 常驻人口及预测
    5.6 旅游市场分析
        5.6.1 市场结构分析
        5.6.2 游客现状特征分析
    5.7 生态分析
        5.7.1 土地利用类型分析
        5.7.2 河流廊道边界分析
        5.7.3 水土流失强度分析
        5.7.4 土地生态敏感分析
        5.7.5 土地发展潜力分析
        5.7.6 生态功能区分析
    5.8 客源市场分析
    5.9 经济效益分析
第六章 规划思路与总体方案
    6.1 规划思路
        6.1.1 发展定位
        6.1.2 发展目标及策略
        6.1.3 具体措施
    6.2 总体方案
        6.2.1 规划结构与土地使用规划
        6.2.2 文旅产业规划
        6.2.3 生态规划
        6.2.4 特色风貌营造
        6.2.5 服务设施体系
        6.2.6 增加文化旅游特色景点
    6.3 文化旅游开发时序
        6.3.1 投资估算
        6.3.2 综合指标体系
    6.4 榆中生态创新城可持续发展环境评价
第七章 结果与讨论
    7.1 结果
    7.2 讨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岭南-北部湾地区旅游业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思路
    1.3 研究难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2.1.1 区域旅游业协同发展研究
        2.1.2 区域旅游业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研究
        2.1.3 复合系统协同发展对区域旅游业发展的作用研究
        2.1.4 研究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协同学理论
        2.2.2 复合系统理论
        2.2.3 产业链理论
        2.2.4 创新链理论
        2.2.5 价值链理论
第三章 区域旅游业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
    3.1 区域旅游业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内涵与特征分析
        3.1.1 内涵界定
        3.1.2 特征分析
    3.2 区域旅游业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构成要素分析
        3.2.1 旅游产业链
        3.2.2 旅游创新链
        3.2.3 旅游价值链
    3.3 区域旅游业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分析
        3.3.1 产业链拓展创新链,创新链推动产业链
        3.3.2 创新链提升价值链,价值链重构创新链
        3.3.3 价值链优化产业链,产业链整合价值链
    3.4 区域旅游业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路径与模型分析
    3.5 区域旅游业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形态与阶段分析
        3.5.1 协同发展形态分析
        3.5.2 协同发展阶段分析
第四章 岭南—北部湾地区旅游业协同发展现状与突出矛盾分析
    4.1 岭南—北部湾地区一体化发展及演进分析
    4.2 岭南—北部湾地区旅游业发展概况
        4.2.1 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夯实了客观基础
        4.2.2 旅游收入不断提高,非均衡性突出
        4.2.3 旅游人数逐年上升,集聚性明显
        4.2.4 旅游景区数量不断上升
        4.2.5 旅游企业发展态势良好
    4.3 岭南—北部湾地区旅游业协同发展现状分析
        4.3.1 区域旅游合作历程
        4.3.2 分工体系初步构建,产业网络有待增强
        4.3.3 区域合作略显成效,合作纵深化有待加强
        4.3.4 全球价值链初步嵌入,产品附加值有待提高
    4.4 岭南—北部湾地区旅游业协同发展的突出矛盾分析
        4.4.1 集聚效应的强大与幅射效应的弱小
        4.4.2 合作战略的积极推动与合作效果的滞后发展
        4.4.3 全球价值链的初步嵌入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缓慢
    4.5 复合系统协同发展是新时代区域旅游业协同发展的新途径
第五章 岭南—北部湾地区旅游业复合系统协同发展测度与发展轨迹分析
    5.1 岭南—北部湾地区旅游业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评价体系与研究方法
        5.1.1 评价体系构建
        5.1.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2 岭南—北部湾地区旅游业复合系统协同发展轨迹分析
        5.2.1 复合系统协同发展轨迹分析
        5.2.2 子系统协同发展轨迹分析
第六章 岭南—北部湾地区旅游业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互动关系分析
    6.1 模型构建、变量与数据说明
        6.1.1 模型构建与估计
        6.1.2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6.2 复合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
        6.2.1 岭南—北部湾地区层面
        6.2.2 省域层面
        6.2.3 城市群层面
    6.3 子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
        6.3.1 岭南—北部湾地区层面
        6.3.2 省域层面
        6.3.3 城市群层面
第七章 岭南—北部湾地区旅游业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靶向路径与保障体系分析
    7.1 岭南—北部湾地区旅游业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靶向路径选择
        7.1.1 聚焦高质量发展靶向,制定协同发展规划
        7.1.2 聚焦创新驱动靶向,提高协同发展水平
        7.1.3 增强链核溢出效应,掌握价值链话语权
        7.1.4 挖掘数字旅游产业,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7.1.5 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建命运共同体
    7.2 岭南—北部湾地区旅游业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保障体系分析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青山村: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旅游助力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1.1.2 乡村旅游促进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更新
        1.1.3 青岛市崂山区构建全域旅游立体发展新格局
    1.2 基本概念诠释
        1.2.1 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
        1.2.2 公共空间
        1.2.3 空间更新
    1.3 研究对象简介
        1.3.1 青山村概况
        1.3.2 景-村空间关系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2.1 公共空间更新基础理论研究
        2.1.1 城市触媒理论
        2.1.2 核心-边缘理论
        2.1.3 场所精神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相关研究
        2.2.2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的相关研究
        2.2.3 “景村融合”的相关研究
    2.3 研究进展与不足
        2.3.1 研究成果评述
        2.3.2 研究不足之处
    2.4 本章小结
3 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研究框架构建
    3.1 景-村旅游联动式发展理论研究
        3.1.1 景-村旅游联动式发展优势分析
        3.1.2 景-村旅游联动式发展要素分析
        3.1.3 景-村旅游联动式发展含义分析
        3.1.4 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保护与联动式发展的辩证关系
    3.2 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趋势
        3.2.1 公共空间的景点化
        3.2.2 公共空间的商业化
        3.2.3 公共空间的多功能化
        3.2.4 公共空间序列的连续性
    3.3 基于旅游联动式发展的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研究框架
    3.4 本章小结
4 青山村公共空间发展现状及问题梳理
    4.1 村落概况
        4.1.1 区位交通
        4.1.2 自然地理
        4.1.3 人口经济
        4.1.4 人文历史
    4.2 村落总体格局
        4.2.1 空间格局
        4.2.2 空间布局
    4.3 青山村公共空间现状特征
        4.3.1 公共空间结构
        4.3.2 生产性景观空间特征
        4.3.3 节点空间特征
        4.3.4 街巷空间特征
    4.4 青山村公共空间更新现状分析
        4.4.1 更新历程
        4.4.2 生产性景观空间更新现状
        4.4.3 节点空间更新现状
        4.4.4 街巷空间更新现状
        4.4.5 现状评价
    4.5 青山村公共空间存在的若干问题
        4.5.1 生产性景观空间缺乏体验性和趣味性
        4.5.2 节点空间缺乏参与性和系统性
        4.5.3 街巷空间缺乏便利性和连续性
        4.5.4 旅游服务设施缺乏完整性
        4.5.5 空间结构缺乏与景区的联系
    4.6 本章小结
5 景村融合背景下青山村发展研究
    5.1 青山村上位规划分析
        5.1.1 崂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5.1.2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
        5.1.3 上位规划总结
    5.2 青山村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5.2.1 乡村旅游资源构成
        5.2.2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5.2.3 乡村旅游产品类型
        5.2.4 乡村旅游市场分析
        5.2.5 乡村旅游空间需求
        5.2.6 乡村旅游服务设施
        5.2.7 不同利益群体参与行为分析
    5.3 青山村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研究
        5.3.1 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5.3.2 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青山村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研究
    6.1 优秀乡建案例经验借鉴
        6.1.1 乡村建设实例1——梅家坞
        6.1.2 乡村建设实例2——屏山村
        6.1.3 乡村建设实例3——上坪古村
    6.2 青山村公共空间更新目标和原则
        6.2.1 青山村公共空间发展底线
        6.2.2 青山村公共空间更新目标
        6.2.3 青山村公共空间更新原则
    6.3 规划层面——青山村公共空间更新策略
        6.3.1 景村互动——重构功能,明确形象
        6.3.2 景村互补——联动资源,创新产品
        6.3.3 景村一体——改善交通,空间联动
        6.3.4 景村协作——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
    6.4 空间层面——青山村公共空间更新策略
        6.4.1 生产性景观空间-激活空间活力,打造创意空间
        6.4.2 街巷空间-优化线路布局,延续空间风貌
        6.4.3 节点空间-延续文化功能,营造体验氛围
        6.4.4 旅游服务设施-挖掘文化特色,重塑空间功能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结论一
        7.1.2 结论二
        7.1.3 结论三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的不足
        7.2.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录
    附录一:青山村村民调研问卷
    附录二:青山村游客调研问卷
    附录三:青山村村领导调研问卷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10)中牟县全域旅游发展可行性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景区泛化
        (二)国民休闲
        (三)产业融合
        (四)多方推动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四、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技术路线
        (三)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一、相关概念
        (一)全域旅游由来
        (二)全域旅游概念
    二、理论基础
        (一)产城一体化发展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旅游资源评价理论
第3章 中牟县全域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一、中牟县基本情况
    二、中牟县全域旅游开发条件评价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二)中牟县全域旅游开发条件评价
第4章 中牟县全域旅游资源开发潜能分析
    一、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一)自然资源
        (二)人文资源
        (三)特色旅游资源
    二、全域旅游环境承载能力现状分析
        (一)生态环境
        (二)人文环境
        (三)社会环境
        (四)治理环境
    三、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产业要素现状
        (二)关联产业现状
        (三)产业融合现状
    四、发展全域旅游社会与经济效益分析
        (一)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二)扩大中牟全方位对外开放
        (三)发挥构建休闲城市示范效应
        (四)郑州都市圈的经济增长极
        (五)推动生态环境保护
        (六)打造旅游品牌强县
        (七)增加经济辐射效益
第5章 中牟县发展全域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中牟县政府主导全域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依附资源发展旅游易对资源过度消耗
        (二)全域旅游的统筹发展效果不佳
    二、旅游产业发展广度和深度不足
        (一)产品结构不够合理
        (二)资源开发深度不够
        (三)城市休闲带动不足
        (四)旅游消费水平偏低
    三、原因分析
        (一)政府部门未形成科学的全域旅游发展观
        (二)政府未充分履行发展全域旅游的职能
        (三)政府在全域旅游发展中执行力不足
第6章 全域旅游发展的经验借鉴
    一、政府+旅游联动的百里杜鹃
        (一)案例介绍
        (二)具体做法
    二、构建特色全域旅游产品体系的呼图壁县
        (一)案例介绍
        (二)具体做法
    三、案例启示
第七章 中牟县政府主导全域旅游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履职尽责
        (一)构建全域旅游发展观
        (二)推进机构改革确定部门职能
    二、打造全域旅游产品体系
        (一)全域旅游空间格局构建
        (二)重点发展精品全域旅游项目
        (三)全域旅游景观建设
        (四)推动全域产业融合发展
    三、构筑全域旅游发展保障系统
        (一)完善全域旅游发展政策保障
        (二)不断增加全域旅游资金投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加强综合规划实现旅游资源有效配置(论文参考文献)

  • [1]华阴国际慢城规划研究[D]. 冯佳. 西北大学, 2021(12)
  • [2]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喀斯特世界遗产地旅游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D]. 邓木子然.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3]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 刘清霞.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4]世界文化遗产地“开平碉楼与村落”景区旅游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 周大连.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5]西安昆明池片区核心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研究[D]. 李叶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6]延庆非典型特色保护类乡村旅游适宜性评价研究 ——以慈母川村为例[D]. 梁妍.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7]文化旅游型城镇规划建设研究 ——以榆中生态创新城为例[D]. 刘思琪. 兰州大学, 2021(11)
  • [8]岭南-北部湾地区旅游业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研究[D]. 凌连新. 广西大学, 2021(12)
  • [9]青山村: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研究[D]. 乐馨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10]中牟县全域旅游发展可行性与对策研究[D]. 段刚.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加强综合规划,实现旅游资源有效配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