肽配体与 FGFR1 结合的分析

肽配体与 FGFR1 结合的分析

一、Analysis of Peptide Ligand Binding to FGFR1(论文文献综述)

谢雨琼,李春春,辛永萍,余美荣,李祎,严毛晓,曹江[1](2021)在《Ad-FGF-Trap对头颈部鳞癌细胞的抑制及其与西妥昔单抗的联合作用》文中认为西妥昔单抗的耐药问题在头颈部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的治疗过程中较为突出,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1,FGFR1)旁路活化是一个重要原因。在抑制FGFR1活性方面,已有的FGFR小分子抑制剂副作用较大,"诱饵受体"蛋白可能具有优势。该工作通过分子克隆方法构建了腺病毒穿梭质粒pDC316-FGFR1 Ig2+Ig3用以表达人FGF的"诱饵受体",利用AdMaxTM腺病毒系统包装、扩增、纯化获得了高滴度的Ad-FGF-Trap重组腺病毒。Ad-FGF-Trap感染HNSCC细胞CAL 27、WSU-HN6后,可显着抑制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CAL 27细胞感染Ad-FGF-Trap后发生凋亡,同时PI3K/MAPK信号通路受到抑制,PARP剪切增加。WSU-HN6细胞感染Ad-FGF-Trap后,p27、p53、PCNA等周期相关蛋白表达量增加,细胞发生G1/S期阻滞,但EGFR通路代偿性激活,显示出FGFR1和EGFR两个信号通路之间有重要的相关性。利用CAL 27细胞进行的裸鼠体内实验表明Ad-FGF-Trap可抑制肿瘤生长。进一步研究表明,Ad-FGF-Trap联合西妥昔单抗,可更有效地抑制FGFR1及EGFR同时高表达的WSU-HN6细胞增殖,显示出联合用药将获得更佳疗效。该研究表明可表达"诱饵受体"的Ad-FGF-Trap能够为HNSCC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崔燕飞[2](2021)在《绒山羊青春前期精原干细胞自我更新相关基因表达模式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SCs)是位于曲细精管生精上皮的基底部分,与基底膜接触的一类成体干细胞。其作为雄性哺乳动物精子发生的基础,一方面增殖更新维持自身群体数量恒定,为持续不断地精子发生提供保障;另一方面逐渐分化产生精子,将遗传信息传递到子代。SSCs的自我更新受到许多基因及生长因子的调控,但是对于这一机制的研究大多以啮齿类动物为模型,而在家畜中的研究较少,更不清楚这些SSCs自我更新信号分子是如何调控SSCs自我更新。阿尔巴斯绒山羊是内蒙古地区的一种经济型家畜,其具有每胎产子数少,生殖周期长的繁殖特征,因此开展绒山羊SSCs自我更新和分化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其精子发生机制,对于提高绒山羊繁殖率、品种改良和治疗雄性不育等具有特别重要的实际意义。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86-110日龄的绒山羊睾丸内SSCs自我更新剂量依赖性调控因子GDNF及其受体表达呈现显着性变化,提示这一阶段睾丸中的精子发生过程正在经历巨大的转变。为了进一步探索绒山羊体内大量生殖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同时,如何维持SSCs的自我更新,本研究分别选取青春前期86、102和110日龄的绒山羊睾丸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110日龄与102日龄比较组合中,有上调基因4173个,下调基因4543个;110日龄与86日龄比较组合中,有上调基因4832个,下调基因5108个;102日龄与86日龄比较组合中,有上调基因3989个,下调基因3729个。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到数以千计的GO term中,从中筛选出20个可能与SSCs自我更新相关的GO term。并根据GO富集分析结果,筛选到7个表达量较高和差异变化较大的与SSCs自我更新相关基因fgfr1、fgf2、wnt5a、plzf、dmrt1、taf4b、scf。本研究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对上述7个基因在青春前期56、69、86、102、110、122日龄的绒山羊睾丸组织中的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转录水平上,尽管不同日龄的表达趋势不同,但fgf2、wnt5a、taf4b、scf均呈现出“M”型表达变化;在102日龄睾丸中wnt5a、dmrt1转录达到峰值,而fgfr1、fgf2、taf4b转录显着下降,进入110日龄转录水平才升高;且fgf2、taf4b、scf均在110日龄达到转录的峰值。在翻译水平上,WNT5A、DMRT1、SCF在青春前期基本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表达;FGFR1、FGF2、PLZF和TAF4B的表达量均在69日龄达到了最高值;在102日龄睾丸中可观察到FGFR1、DMRT1、TAF4B、SCF表达量的下降,WNT5A、PLZF表达量的上升。这些结果提示102、110日龄是绒山羊精子发生过程的关键时间节点。FGFR1、FGF2、WNT5A、SCF和转录因子PLZF、DMRT1、TAF4B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在青春期绒山羊睾丸组织中PLZF、DMRT1、TAF4B表达于精原细胞中;而FGF2、SCF在支持细胞中表达。

孙铭[3](2021)在《含氟药物骨架分子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验目的:基于C-H活化策略设计构建一系列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新型含氟苯并异恶唑类骨架化合物。实验方法:(1)以N-苯氧基乙酰胺和偕二氟炔烃为原料,在过渡金属铑的催化作用下,以醋酸铯作为碱添加剂,TFE溶剂中60℃反应24 h得到目标化合物。密度泛函理论计算(DFT)用于解释催化偶联反应的机制。(2)采用A549肺癌细胞和MCF-7乳腺癌细胞进行含氟苯并异恶唑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的初步筛选,接着基于深度学习原理的Kinome X在线平台作为计算工具用于该系列化合物靶标的预测,最后选取H460细胞用于评价代表性化合物的抗增殖、促凋亡能力及预测靶标的验证工作。结果:(1)在氧化还原中性的条件下通过过渡金属催化的[4+1]偶联环化反应成功地构建了一系列含氟苯并二氢异恶唑类骨架化合物,反应条件温和且区域选择性良好。衍生化实验表明该反应模式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各种复杂的药物分子结构修饰,而DFT理论计算也揭示了该反应经历了选择性β-F消除过程。(2)含氟苯并二氢异恶唑类化合物具有初步的抗肿瘤活性,其中化合物6d、6b、6e、6f、6h、6j和7e表现较好,在A549肺癌细胞中IC50为7.8~13.5μM,MCF-7乳腺癌细胞中IC50为4.1~14.9μM。细胞表型评价结果显示代表性化合物6h具有一定的抗肿瘤细胞增殖能力和促凋亡能力。克隆形成实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代表性化合物6h在5μM浓度下即可表现出显着性差异(p<0.0001)。蛋白免疫印迹实验与流式细胞术实验共同表明了代表性化合物6h在5μM浓度下即可以提高促凋亡蛋白Bax(p<0.05)并降低DNA修复酶PARP蛋白的表达(p<0.05),在10μM浓度下即可表现出促晚期凋亡的能力(p<0.05)。计算机靶标预测表明FGFR1(成纤维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为匹配度最高的潜在靶标,实验探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化合物6h在10μM下即可以显着降低FGFR1的m RNA表达(p<0.05)。全文结论:开发了一种高效实用的Rh(Ⅲ)催化的氧化还原中性的[4+1]偶联环化反应,成功地构建了具有高选择性的顺式含氟苯并二氢异恶唑类骨架,反应模式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和可转化性。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表明,联烯物种的选择性β-F消除在反应的立体化学选择性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生物评价实验证实了该系列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可以作为一种新型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苗头化合物。这些工作为后续的结构改造和靶标探索提供了重要启示。

李淑颖[4](2021)在《CHH患者基因型、表型和生精效果的关系以及FGFR1突变对睾丸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先天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Congenital hypogonadotropic hypogonadism,CHH)患者基因型、临床表型和生精效果的关系,分析携带FGFR1突变的患者生精疗效,探究FGFR1基因突变对于精原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定制基因的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明确CHH患者携带的突变基因,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比较携带不同突变患者的生精疗效差异,通过慢病毒转染构建稳定敲低FGFR1的精原细胞系,用转录组学测序、划痕实验以及CCK-8增殖能力检测,探究FGFR1基因缺陷对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1)第一部分研究对158例CHH患者进行NGS;发现 53.16%CHH 患者携带突变基因;FGFR1(15.19%)、PROKR2(10.13%)和 ANOS1(6.96%)是CHH患者最常见的突变基因;FGFR1基因突变的患者隐睾发生率为43.75%;携带基因突变的CHH患者,尤其是携带P/LP(Pathogenic/Likely Pathogenic)变异的患者基线睾丸体积更小,精子初现中位时间更长。(2)第二部分研究纳入了 14例携带FGFR1基因突变和25例无突变并进行生精治疗的患者进行分析,两组隐睾发生率分别为50.00%(7/14)和12.00%(3/25)(p=0.019),基线睾丸体积分别为1.60(0.502.00)mL和2.00(1.754.00)mL(p=0.033),两组12个月的累计生精成功率分别为35.71%和68.75%(p=0.047);FGFR1基因突变组精子发生的中位时间长于突变阴性组(16 vs.10月)。(3)第三部分通过构建慢病毒包装的shRNA对小鼠精原细胞进行了 FGFR1敲低,RT-qPCR(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和Westernblot的验证敲低效率,发现和空载组比较,转录和翻译水平FGFR1表达均有降低;转录组学测序分析发现了 1522个差异基因;划痕实验和CCK-8增殖能力检测结果显示,FGFR1敲低的GC-1 spg细胞系,迁移能力和增殖能力均较空载组降低。结论:携带突变的患者,尤其是携带P/LP基因突变的患者,生殖表型损害更为严重,促生精治疗的时间也更长;FGFR1基因突变患者隐睾患病率较高,睾丸体积较小,FGFR1基因突变患者生精治疗需要更长时间,1年的累积生精成功率低于无突变组;FGFR1基因突变导致精原细胞的功能障碍,基因表达模式发生改变,该发现为进一步治疗FGFR1基因突变导致的睾丸损伤提供了补救靶点。

徐凝馨[5](2020)在《FGFR1OP2-FGFR1融合基因通过激活STAT5信号通路促进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种异质性的恶性血液病,死亡率较高。多数AML缺乏特异的分子生物学标记,治疗效果差,容易复发。随着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许多恶性血液肿瘤患者被检出染色体异常,而染色体易位形成的融合基因在AML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1,FGFR1)是肿瘤中常见的一个容易发生断裂易位的基因,其断裂重排后可以与伙伴基因FGFR1OP2发生融合,FGFR1形成二聚体并被激活,进而导致细胞增殖及恶性转化。AML细胞株KG-1携带FGFR1OP2-FGFR1融合基因,但其在AML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及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选择多种蛋白激酶抑制剂作用于KG-1细胞,检测细胞对不同抑制剂的敏感性,探究FGFR1OP2-FGFR1融合基因及其介导的下游信号通路在KG-1细胞增殖中的作用,以期为AML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及药物作用的新靶点。方法:23种蛋白激酶抑制剂分别作用于KG-1细胞,CCK8法检测药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筛选对KG-1作用较为敏感的抑制剂;将筛选出的敏感抑制剂进行联合使用,观察联合作用对KG-1细胞增殖的影响;检测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对KG-1细胞增殖的影响;qRT-PCR检测KG-1细胞中野生型FGFR1和FGFR1OP2-FGFR1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分析敏感的蛋白激酶抑制剂对KG-1细胞中FGFR1及其通路下游相关蛋白STAT5、AKT、ERK1/2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结果:23种蛋白激酶抑制剂中,NVP-BGJ398、PD173074、GSK2126458和Rapamycin可以有效抑制细胞增殖。GSK2126458和Rapamycin的联合使用显示出较强的协同作用,IC50为0.018μM。FGF作用于KG-1细胞后,与对照组相比较,细胞增殖无显着差异(P>0.05)。qRT-PCR检测KG-1细胞中FGFR1OP2-FGFR1 m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野生型FGFR1(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FGFR抑制剂(NVP-BGJ398和PD173074)作用于KG-1细胞后,与对照组相比,FGFR1、STAT5蛋白磷酸化水平明显下调(P<0.05),AKT蛋白磷酸化水平略有降低(P<0.05),而ERK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FGFR1OP2-FGFR1主要通过激活下游STAT5信号通路来促进KG-1细胞增殖,蛋白激酶全抑制分析是用于探究癌细胞增殖功能驱动因素的一种直接可靠的方法。

王春晴[6](2020)在《长非编码RNA HULC通过LDHA和PKM2促进肝癌细胞有氧糖酵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是lnc RNA发挥生理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中,我们通过托普霉素(tobramycin)亲和纯化的方法结合定量质谱分析的检测方法,以高效筛选细胞内的lnc RNA相互作用蛋白。我们利用该方法发现140个潜在的lnc RNA HULC(highly-upregulated in liver cancer)相互作用蛋白,并构建了HULC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这些相互作用蛋白根据生物功能可以分为7群,包括代谢、细胞黏附、病毒应答、RNA进程、囊泡运输、转录调控和DNA修复,揭示了HULC在不同生物进程中的潜在作用。质谱结果显示HULC可能与一些糖酵解通路的酶有相互作用,包括乳酸脱氢酶A(lactate dehydrogenase A,LDHA)和丙酮酸激酶同工酶M2(pyruvate kinase M2,PKM2),这提示我们HULC可能参与调控糖代谢。LDHA和PKM2在肿瘤细胞有氧糖酵解中发挥重要作用。接下来,我们利用体外RNA pull-down、RNA免疫共沉淀(RIP)、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EMSA)等方法验证HULC与LDHA、PKM2有直接的结合,并利用Biacore系统测定HULC与LDHA结合的平衡解离常数KD为2.898×10-8 M,HULC与PKM2结合的平衡解离常数KD为2.045×10-7 M。同时我们还发现HULC影响乳酸脱氢酶和丙酮酸激酶的酶活性,并且LDHA和PKM2的磷酸化水平与细胞中HULC表达量有关。进一步阐释HULC调控LDHA和PKM2的分子机制,我们发现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型(FGFR1)影响LDHA、PKM2的磷酸化,RIP结果显示FGFR1与HULC结合,并且FGFR1抑制剂PD166866能抑制HULC过表达引起的LDHA和PKM2的磷酸化水平的升高。通过体外纯化的RNA pull-down、his-tag pull-down、RNA FISH结合免疫荧光、膜蛋白提取等方法分析FGFR1、HULC、LDHA和PKM2的膜定位,发现HULC可能作为一个衔接分子,促进FGFR1与LDHA、PKM2的结合,进而使FGFR1作用的LDHA和PKM2的磷酸化水平升高。生化实验结果显示HULC影响肝癌细胞的葡萄糖摄取、乳酸生成、氧消耗率(OCR)、胞外酸化率(ECAR)、Acetyl-Co A的浓度等,说明HULC调控肝癌细胞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进程。在细胞水平我们通过CCK-8、生长曲线实验研究HULC对肝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同时我们分别利用糖酵解抑制剂2-DG和ATP合成酶抑制剂oligomycin干扰细胞的两种不同的能量代谢状态,并对比HULC不同表达量的细胞增殖情况,从而研究HULC如何通过糖酵解调控肝癌细胞的增殖。实验结果显示2-DG和oligomycin均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但HULC表达量高的细胞对糖酵解抑制剂2-DG更敏感,而HULC表达量低的细胞对ATP合成酶抑制剂oligomycin更敏感,说明HULC可能通过平衡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的水平来调控肝癌细胞的增殖。小鼠实验显示HULC过表达促进体内肝癌细胞的生长并促进乳酸的生成。综上所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研究细胞内lnc RNA相互作用蛋白的简便方法,并阐述了HULC通过调控糖酵解关键酶活性、肿瘤细胞糖酵解水平,从而促进肝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

魏夏瑜[7](2020)在《化控诱导和调节FGF受体功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是受体酪氨酸激酶超家族的成员,通过与配体FGF结合,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存活,对机体起重要作用,而FGFR的表达及调控异常与多种癌症发生发展有关。为更好研究FGFR作用方式和功能,本研究首次将FKBP-RAPA-FRB系统用于FGFR的调控,构建不受内源配体干扰,能被雷帕霉素(RAPA)特异性激活的化控FGFR。首先在HEK293细胞中转染化控m FGFR1质粒(PCDNA3.1-MYR-m FGFR1(ICD)-FKBP-FLAG以及PCDNA3.1-MYR-m FGFR1(ICD)-FRB-HA),Western blot证实通过共转,细胞内可以同时表达分别含FKBP和FRB的化控m FGFR1蛋白,构成未激活的化控FGFR1系统。针对化控m FGFR1蛋白过表达引起的自动激活,对CMV启动子进行不同方式的剪接,筛选CMVC作为化控FGFR质粒的启动子来降低表达效率。这也为降低本底提供了除降低转染量外的另一选择。加药实验结果表明,100 n M RAPA本身不影响MAPK/ERK通路,而仅在表达化控FGFR1系统的细胞中能激活此系统,并激活下游ERK。同时检测了RAPA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对系统激活情况影响,选定50 n M作为RAPA作用浓度,作用15 min时下游ERK已被激活。用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RAPA介导了化控m FGFR1蛋白的二聚激活。并且RAPA激活化控m FGFR1可被FGFR抑制剂AZD4547抑制。为验证FGFR异源二聚激活可能性,利用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了化控h FGFR1和h FGFR2质粒(PCDNA3.1-MYR-h FGFR1(ICD)-FKBP-FLAG,PCDNA3.1-MYR-h FGFR2(ICD)-FKBP-FLAG和PCDNA3.1-MYR-h FGFR1(ICD)-FRB-HA),通过共转,在HEK293细胞中分别表达了化控FGFR1同源二聚系统,以及化控FGFR1和FGFR2异源二聚系统。实验表明RAPA能介导化控FGFR1和FGFR2形成异源二聚体激活,并活化下游ERK通路。活化的化控FGFR同源和异源二聚系统都能招募Grb2。与同源二聚相同,化控FGFR1和FGFR2异源二聚激活能被AZD4547抑制。为探究FGFR同源和异源二聚激活对肿瘤细胞的影响,用胰腺癌细胞Panc1构建了稳定过表达化控h FGFR1系统的Panc1-homo细胞,以及稳定过表达化控h FGFR1和h FGFR2异源二聚系统的Panc1-hetero细胞。通过划痕和Transwell实验,发现FGFR同源和异源二聚激活均能增强胰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韩小兵[8](2019)在《MiR-195靶向FGFR1对三阴乳腺癌细胞MDA-MB-231增殖侵袭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研究miR-195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通过靶向FGFR1对三阴乳腺癌细胞MAD-MB-231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和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Western blot和qRT-PCR分别检测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和4株乳腺癌细胞(MCF-7、T47D、MDA-MB-468、MDA-MB-231)中FGFR1、miR-195的表达;Targetscan预测FGFR1与miR-195的靶向关系,并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进行验证;Western blot和qRT-PCR检测miR-195对MDA-MB-231细胞中FGFR1及其下游p38MAPK、ERK信号蛋白表达的影响;MTT和Transwell实验检测miR-195对MDA-MB-231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G-10A相比,FGFR1在乳腺癌细胞中明显高表达,而miR-195明显低表达;Targetscan预测发现FGFR1是miR-195的潜在靶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qPCR及Western blot均证实了miR-195与FGFR1的靶向调控关系;过表达miR-195可明显抑制MDA-MB-231细胞增殖侵袭能力,并抑制细胞中p38MAPK、ERK信号蛋白表达,而外源过表达的FGFR1可逆转miR-195对细胞增殖和侵袭的抑制作用。结论 miR-195可通过靶向FGFR1阻断下游信号转导进而抑制三阴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增殖和侵袭能力,提示miR-195将可作为临床诊断治疗三阴乳腺癌的潜在靶点。

刘娟娟[9](2019)在《Nanodisc类膜体系中FGFR1c结构及活性的研究》文中认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家族蛋白的受体蛋白。作为受体酪氨酸家族中的一员,FGFR在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及细胞存活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FGFR信号通路的异常将导致多种疾病或者发育综合征的出现。FGFR位于细胞膜表面,其胞外端通过辅因子(肝素或klothos)结合配体,形成同源二聚复合体,引起胞内激酶区不同酪氨酸磷酸化位点发生反式磷酸化反应,进而活化下游的信号通路。FGFR胞内激酶结构域包含7个酪氨酸磷酸化位点,其中位于活化环上的Y653和Y654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其他酪氨酸位点的磷酸化可以作为下游信号分子的结合位点,从而活化特定的信号通路。FGFR是单次跨膜的酪氨酸受体,然而体外研究中膜环境模拟的挑战性,限制了针对全长膜蛋白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导致绝大多数体外研究仍以局部结构域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寻找合适的类膜环境,对深入探究全长FGFR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在已知的多种类膜体系中,Nanodiscs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体外类膜体系模型。Nanodiscs不仅含有双层的磷脂结构,而且可以依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通过调控磷脂的比例及组成,精确地调控nanodiscs尺寸的大小;同时组装后的复合物可以利用多种技术手段进行表征及分析。该技术已被尝试应用于多个膜蛋白的结构及功能研究中。本论文选择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的一种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家族成员FGFR1 c,结合体外nanodiscs体系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重点探究FGFR1c体外nanodiscs组装的适宜条件,并对FGFR1c的结构进行初步表征和功能验证;第二部分利用peptide nanodiscs体系研究局部膜环境对FGFR1c胞内激酶结构域活性的调控作用。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构建了 FGFR1c的昆虫细胞表达体系,表达并纯化了全长FGFR1c蛋白,利用MSPΔH5 nanodiscs体系实现了针对全长FGFR1c及其配体复合物(bFGF/heparin/FGFR)的组装,并对FGFR1c进行生物冷冻电镜的初步结构表征和功能验证。2.利用peptide nanodiscs体系,通过调控磷脂与小肽的比例,实现了对nanodiscs尺寸的精确调控,并通过引入一定比例的DGS-NTA(Ni)磷脂将FGFR胞内激酶结构域(FGFR1K)锚定在类膜体系的表面,在类膜体系环境下对FGFR1K的活性进行了系统研究。

高玲[10](2019)在《黄酮类化合物对bFGF活性影响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肿瘤细胞在生长和转移过程中会通过分泌各种血管生成因子促进血管生成,进而促进肿瘤转移。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是一种有效的促血管生成因子。目前,针对bFGF为靶点进行肿瘤药物的开发已经成为一个热点。三叶青是我国独有而珍贵的一种中药材,大量研究表明三叶青具有抗肿瘤活性。因此,以bFGF作为靶向分子筛选三叶青中能与bFGF相互作用的亲和因子,以及亲和因子对bFGF活性的影响是本文论文研究的重点。本试验利用bFGF亲和层析柱筛选三叶青中与bFGF特异性结合的有效成分,并进行鉴定。运用亲和层析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圆二色谱法和非变性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Native-PAGE)测定三叶青中bFGF亲和因子与bFGF及其修饰体FGFC的亲和性;同时以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Balb/c 3T3和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构建模型,采用MTT法和以神经突触生长为评价指标,检测亲和因子对FGFC生物活性的影响;为了提高鉴定得到的三叶青bFGF亲和因子儿茶素的生物利用率及药效,采用酰基化修饰法探讨儿茶素衍生物的合成。结果如下:1.三叶青中bFGF亲和因子筛选结果显示,三叶青中与bFGF特异性结合的有效成分为儿茶素和原花青素B1。2.亲和层析试验结果显示,儿茶素及原花青素B1与FGFC结合,且PBS和甘氨酸中未观察到洗脱物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结果显示,儿茶素与蛋白孵育后,蛋白在204 nm处的肽键吸收峰红移,原花青素B1与蛋白孵育后,蛋白在204 nm处的肽键吸收峰变强,并且红移。圆二色谱法显示,两种物质均加强蛋白CD光谱正峰和负峰的强度。非变性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结果显示,儿茶素及原花青素B1抑制FGFC的迁移,且具有剂量依赖性。以上结果均显示,儿茶素及原花青素B1可以与FGFC亲和,并且改变了蛋白质的构象。3.Balb/c 3T3细胞模型试验结果显示,1 mg/mL儿茶素对Balb/c 3T3细胞增殖有显着的抑制作用。500μg/mL和1 mg/mL儿茶素、原花青素B1均对25 ng/mL FGFC促细胞增殖活性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当浓度为1 mg/mL时,儿茶素对FGFC的抑制作用最强;当浓度为500μg/mL时,原花青素B1的活性最强。4.SH-SY5Y细胞模型试验结果显示,儿茶素及原花青素B1浓度在50μg/mL以上有细胞毒性,浓度从1μg/mL到50μg/mL均显着抑制FGFC的活性,且具有剂量依赖性。5.儿茶素衍生物合成试验显示,初步合成儿茶素衍生物,证明了酰基化修饰法的可行性。

二、Analysis of Peptide Ligand Binding to FGFR1(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nalysis of Peptide Ligand Binding to FGFR1(论文提纲范文)

(1)Ad-FGF-Trap对头颈部鳞癌细胞的抑制及其与西妥昔单抗的联合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细胞
        1.1.2 主要试剂
    1.2 方法
        1.2.1 分泌型FGF-Trap序列设计
        1.2.2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受体、配体表达
        1.2.3 重组腺病毒包装及鉴定
        1.2.4 细胞增殖能力检测
        1.2.5 细胞运动迁移能力检测
        1.2.6 细胞侵袭能力检测
        1.2.7 细胞凋亡检测
        1.2.8 细胞周期检测
        1.2.9 Western blot
        1.2.10 裸鼠成瘤实验
2 结果
    2.1 Ad-FGF-Trap重组腺病毒的包装与鉴定
    2.2 头颈部鳞癌细胞FGFR1、EGFR及相关配体的表达差异分析
    2.3 Ad-FGF-Trap显着抑制CAL 27及WSU-HN6细胞增殖能力
    2.4 Ad-FGF-Trap显着抑制CAL 27及WSU-HN6细胞迁移、侵袭能力
    2.5 Ad-FGF-Trap诱导CAL 27细胞凋亡发生
    2.6 Ad-FGF-Trap引起WSU-HN6细胞发生G1/S期周期阻滞
    2.7 Ad-FGF-Trap作用于头颈部鳞癌的机制分析
    2.8 Ad-FGF-Trap抑制CAL 27细胞体内肿瘤生长
    2.9 Ad-FGF-Trap联合西妥昔单抗作用于EGFR阳性头颈部鳞癌细胞
3 讨论

(2)绒山羊青春前期精原干细胞自我更新相关基因表达模式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调控精原干细胞自我更新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1 SSCs的生物学特性
        1.1 SSCs的起源
        1.2 SSCs的自我更新与分化
        1.3 SSCs微环境
        1.4 SSCs的表面标志物
    2 调控SSCs自我更新的重要分子
        2.1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
        2.2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FGF2)
        2.3 转录因子Ets变异基因5(Ets variant gene5,ETV5)
        2.4 集落刺激因子1(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1,CSF1)
        2.5 Wnt家族成员5A(Wnt family member5A,WNT5A)
        2.6 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
        2.7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锌指蛋白(Promyelocytic leukaemia zinc finger,PLZF)
        2.8 B细胞CLL/淋巴瘤6 成员B(B-cell CLL/lymphoma6 member B,BCL6B)
        2.9 TATA盒结合蛋白相关因子4b(TATAbox-binding protein-associated factor4b,TAF4B)
        2.10 LIM同源盒蛋白1(Lim homeobox protein1,LHX1)
        2.11 POU类 3 同源盒1(POU class 3 homeobox1,POU3F1)
        2.12 双性和mab-3 相关转录因子1(Doublesex and mab-3 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1,DMRT1)
        2.13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1,FGFR1)
    3 调控SSCs自我更新的信号通路
        3.1 SFK信号通路
        3.2 Ras/ERK1/2 信号通路
        3.3 PI3K-AKT信号通路
        3.4 Wnt信号通路
第二章 绒山羊青春前期精原干细胞自我更新相关基因表达模式的初步研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组织及来源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试剂
        2.1.4 实验所用试剂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青春前期86、102和110 日龄的绒山羊睾丸组织转录组测序
        2.2.2 qRT-PCR检测青春前期不同日龄睾丸中7个SSCs自我更新相关基因相对表达水平
        2.2.3 Western blot检测青春前期不同日龄睾丸中7个SSCs自我更新相关蛋白相对表达水平
        2.2.4 青春期绒山羊睾丸组织中5 个SSCs自我更新相关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2.5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青春前期86、102和110 日龄的绒山羊睾丸组织转录组测序分析
        3.1.1 总RNA质量检测
        3.1.2 原始测序数据质控结果
        3.1.3 参考基因组比对分析
        3.1.4 基因定量分析
        3.1.5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1.6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3.2 青春前期不同日龄绒山羊睾丸组织中7 个SSCs自我更新相关基因的转录模式分析
        3.2.1 不同日龄睾丸组织总RNA质量检测
        3.2.2 不同日龄睾丸组织c DNA模板质量鉴定
        3.2.3 不同日龄睾丸组织中SSCs自我更新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定量分析
        3.3 青春前期不同日龄绒山羊睾丸组织中7 个SSCs自我更新相关基因的翻译模式分析
        3.3.1 不同日龄睾丸组织总蛋白的提取和检测
        3.3.2 SDS-PAGE检测不同日龄睾丸组织总蛋白的表达
        3.3.3 不同日龄睾丸组织中SSCs自我更新相关蛋白表达量灰度分析
        3.4 青春期绒山羊睾丸组织中5 个SSCs自我更新相关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4 讨论
    5 小结和创新点
        5.1 小结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3)含氟药物骨架分子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含氟苯并二氢异恶唑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机理研究
    2.1 概述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含氟苯并二氢异恶唑类衍生物抗肿瘤活性研究
    3.1 概述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3 实验方法
    3.4 数据统计分析
    3.5 结果与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有机氟化物在医药方面的应用(2015-2020)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CHH患者基因型、表型和生精效果的关系以及FGFR1突变对睾丸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先天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CHH)患者的基因型、临床表型和生精疗效的关系
    1. 引言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二部分 FGFR1基因突变患者的生精疗效分析
    1. 引言
    2. 方法部分
    3. 结果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小鼠精原细胞(GC-1 spg) FGFR1敲低稳转株的构建
    1. 引言
    2. 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雄激素替代治疗对性腺功能减退患者物质代谢的影响系统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FGFR1OP2-FGFR1融合基因通过激活STAT5信号通路促进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器材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PKIs对 KG-1 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2.2 抑制剂的协同抑制作用
    2.3 FGF对 KG-1 细胞增殖的影响
    2.4 wt-FGFR1和FGFR1OP2-FGFR1在KG-1 细胞中的表达水平
    2.5 KG-1 细胞的增殖机制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长非编码RNA HULC通过LDHA和PKM2促进肝癌细胞有氧糖酵解(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HULC-J6f1 RNA的构建和验证
    1.1 对象和方法
        1.1.1 试剂及仪器
        1.1.2 体外转录生成带J6f1适配子的lncRNA HULC(lncRNA HULC-J6f1)
        1.1.3 Lnc RNA HULC-J6f1与tobramycin包被的NHS-活化的琼脂珠结合率测定
        1.1.4 HULC-J6f1质粒转染HepG2细胞并验证
        1.1.5 CCK-8实验
        1.1.6 RNA-FISH实验
    1.2 结果
        1.2.1 Lnc RNA HULC-J6f1特异性结合tobramycin
        1.2.2 J6f1适配子不影响lnc RNA HULC的生物功能
    1.3 讨论
    1.4 小结
二、Lnc RNA-HULC相互作用蛋白网络的构建
    2.1 对象和方法
        2.1.1 试剂及仪器
        2.1.2 质粒转染
        2.1.3 SILAC MEM培养基培养
        2.1.4 细胞裂解液与tobramycin包被的NHS-活化的琼脂珠结合
        2.1.5 质谱前样本的制备
        2.1.6 质谱检测及数据分析
        2.1.7 RIP实验
    2.2 结果
        2.2.1 Tobramycin亲和纯化质谱分析
        2.2.2 HULC相互作用蛋白网络揭示其潜在的生物功能
    2.3 讨论
    2.4 小结
三、HULC与LDHA相互作用及影响
    3.1 对象和方法
        3.1.1 试剂及仪器
        3.1.2 RIP实验
        3.1.3 体外转录和RNA pull-down实验
        3.1.4 RNA-FISH结合免疫荧光实验
        3.1.5 His-tag pull-down实验
        3.1.6 EMSA
        3.1.7 平衡解离常数测定
        3.1.8 乳酸脱氢酶酶活性检测
        3.1.9 Western检测LDHA磷酸化变化
    3.2 结果
        3.2.1 HULC与LDHA存在相互作用
        3.2.2 HULC直接结合LDHA
        3.2.3 HULC过表达使乳酸脱氢酶酶活性增强
        3.2.4 HULC过表达使LDHA磷酸化水平升高
    3.3 讨论
    3.4 小结
四、HULC与PKM2相互作用及影响
    4.1 对象和方法
        4.1.1 试剂及仪器
        4.1.2 体外转录和RNA pull-down实验
        4.1.3 RNA-FISH结合免疫荧光实验
        4.1.4 RIP实验
        4.1.5 His-tag pull-down实验
        4.1.6 EMSA
        4.1.7 平衡解离常数测定
        4.1.8 丙酮酸激酶的酶活性检测
        4.1.9 Western检测PKM2 磷酸化的变化
    4.2 结果
        4.2.1 HULC与PKM2有相互作用
        4.2.2 HULC直接结合PKM2
        4.2.3 HULC过表达使丙酮酸激酶的酶活性降低
        4.2.4 HULC过表达使PKM2的磷酸化水平升高
    4.3 讨论
    4.4 小结
五、HULC调控LDHA和PKM2的分子机制
    5.1 对象和方法
        5.1.1 试剂及仪器
        5.1.2 FGFR1 RIP实验
        5.1.3 PD166866处理分析LDHA、PKM2磷酸化变化
        5.1.4 体外RNA pull-down实验
        5.1.5 体外his-tag pull-down实验
        5.1.6 FGFR1与HULC、LDHA、PKM2共定位实验
        5.1.7 细胞质膜分离
    5.2 结果
        5.2.1 HULC促进FGFR1对LDHA和PKM2的磷酸化作用
        5.2.2 HULC增强FGFR1与LDHA、PKM2的相互作用
        5.2.3 FGF刺激后,FGFR1与LDHA/PKM2/HULC在细胞膜上有共定位
    5.3 讨论
    5.4 小结
六、HULC对肝癌细胞有氧糖酵解的影响
    6.1 对象和方法
        6.1.1 试剂及仪器
        6.1.2 葡萄糖摄取实验
        6.1.3 乳酸生成实验
        6.1.4 Seahorse XF24糖酵解压力测试及基础耗氧量测定
        6.1.5 Acetyl-CoA检测
    6.2 结果
        6.2.1 HULC调控肝癌细胞的糖摄取和乳酸生成水平
        6.2.2 HULC促进肝癌细胞的糖酵解进程
        6.2.3 HULC抑制肝癌细胞的氧化磷酸化进程
    6.3 讨论
    6.4 小结
七、HULC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7.1 对象和方法
        7.1.1 试剂及仪器
        7.1.2 CCK-8实验
        7.1.3 生长曲线
        7.1.4 2-DG和oligomycin处理
        7.1.5 小鼠皮下成瘤模型
        7.1.6 小鼠皮下瘤组织中的乳酸生成量检测
    7.2 结果
        7.2.1 HULC过表达促进肝癌细胞增殖
        7.2.2 HULC表达量高的细胞对糖酵解抑制剂2-DG更敏感
        7.2.3 HULC过表达促进体内肝癌细胞生长并促进乳酸生成
    7.3 讨论
    7.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长链非编码RNA HULC及肿瘤糖代谢重编程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化控诱导和调节FGF受体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家族概述
        1.1.1 FGFRs的结构及功能
        1.1.2 FGF/FGFR信号通路
    1.2 FGFR的异常与肿瘤的关系
        1.2.1 FGFR基因扩增
        1.2.2 FGFR基因突变
        1.2.3 FGFR基因与其它基因的融合
    1.3 FGFR靶向药物
        1.3.1 小分子FGFR抑制剂
        1.3.2 靶向FGFR单克隆抗体和FGF配体陷阱
    1.4 不同激活调控FGFR的方式
        1.4.1 光控FGFR
        1.4.2 化控FGFR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1.3 引物
        2.1.4 常用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复苏、培养、计数与冻存
        2.2.2 细胞转染
        2.2.3 蛋白提取及定量
        2.2.4 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
        2.2.5 含不同剪切类型CMV启动子的化控质粒构建
        2.2.5.1 酶切
        2.2.5.2 从琼脂糖凝胶中回收DNA片段
        2.2.5.3 DNA片段磷酸化
        2.2.5.4 连接、转化涂板、挑菌
        2.2.5.5 质粒提取
        2.2.5.6 酶切和测序验证
        2.2.6 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
        2.2.7 化控h FGFR1和h FGFR2 真核表达质粒构建
        2.2.7.1 PCDNA3.1-MYR-FKBP-FLAG和 PCDNA3.1-MYR-FRB-HA质粒构建
        2.2.7.2 RNA提取和c DNA合成
        2.2.7.3 PCR扩增
        2.2.7.4 酶切、连接,获取化控h FGFR1和h FGFR2 质粒
        2.2.8 DAPI染色
        2.2.9 稳定细胞株构建
        2.2.9.1 化控h FGFR1和h FGFR2慢病毒过表达载体构建
        2.2.9.2 慢病毒包装
        2.2.9.3 慢病毒感染与药物筛选
        2.2.10 细胞划痕实验
        2.2.11 Transwell实验
        2.2.12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化控mFGFR1质粒在细胞中表达情况
    3.2 不同剪切方式的CMV启动子筛选
    3.3 化控mFGFR1系统在细胞中激活情况
    3.4 化控hFGFR1同源和异源二聚系统在细胞中激活情况
    3.5 FGFR1同源和异源二聚激活对胰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成果及论文发表情况

(9)Nanodisc类膜体系中FGFR1c结构及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FGFR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及类膜体系在膜蛋白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节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1.1 FGF家族成员及分类
        1.1.1 FGF1亚家族
        1.1.2 FGF4亚家族
        1.1.3 FGF7亚族
        1.1.4 FGF8亚家族
        1.1.5 FGF9亚家族
        1.1.6 FGF15/19亚家族
        1.1.7 FGF11亚家族
        1.2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1.2.1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的结构元件
        1.2.2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选择性剪切
        1.2.3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选择性剪切体在功能上的差异
        1.3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与配体的结合
        1.3.1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与配体的结合辅因子
        1.3.2 FGF与FGFR胞外段结合的分子机制
        1.4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胞内激酶区活化
        1.4.1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胞内激酶区活化的结构基础
        1.4.2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胞内激酶区反式磷酸化的结构基础
        1.5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激活的信号通路
        1.5.1 PLCγ信号通路
        1.5.2 Ras-MAPK和PI3K-AKT信号通路
        1.5.3 STAT信号通路
        1.5.4 FGFR信号通路的负调控机制
        1.6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癌症
        1.6.1 FGF与癌症
        1.6.2 FGFR与癌症
    第二节 Nanodiscs类膜体系及其在体外膜蛋白研究中的应用
        2.1 Liposomes类膜体系及其主要的应用
        2.2 Bicelles类膜体系及其主要的应用
        2.3 Nanodisc类膜体系及其主要的应用
        2.4 Peptide disc类膜体系及其主要的应用
        2.5 基于多聚物的类膜体系及其主要的应用
        2.6 利用含有DGS-NTA(Ni)磷脂的类膜体系在受体激酶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节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表达载体的构建
        2.1.1 质粒与菌株
        2.1.2 目的基因的扩增
        2.1.3 目的片段的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
        2.1.4 目的片段及质粒的双酶切
        2.1.5 连接及转化
        2.1.6 菌落PCR进行阳性克隆的鉴定
    2.2 重组杆粒的获得
        2.2.1 重组杆粒的产生及鉴定
        2.2.2 杆状病毒的扩增
    2.3 P1-P3病毒液的收集及重组蛋白的表达
    2.4 MSPΔH5及bFGF蛋白的表达
        2.4.1 bFGF蛋白的表达
        2.4.2 MSPΔH5蛋白的表达
    2.5 重组蛋白纯化
        2.5.1 FLAG标签纯化全长的FGFR1c
        2.5.2 His6标签蛋白的纯化
    2.6 磷脂母液的制备
    2.7 全长FGFR1cNanodisc的组装
        2.7.1 MSPΔH5 nanodiscs的制备及表征
        2.7.2 FGFR1c nanodiscs的组装及表征
    2.8 FGFR1K在NTA(Ni)-nanodiscs条件下的激酶实验
        2.8.1 Peptide nanodiscs的制备及表征
        2.8.2 FGFR1K与NTA(Ni)-nanodiscs的结合
        2.8.3 FGFR1K NTA(Ni)-nanodiscs的激酶实验
        2.8.3.1 Western blot测定激酶活性
        2.8.3.2 Cross-linking实验
        2.8.3.3 ADP-Glo定量激酶实验
第三章 体外类膜体系对FGFR激酶区活性影响的研究
    3.1 目的基因的克隆及目的蛋白的获得
        3.1.1 基因的分子克隆
        3.1.2 FGFR1K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3.2 不同直径大小的NTA(Ni)-nanodiscs的组装
        3.2.1 不同直径大小的NTA(Ni)-nanodiscs的组装条件
        3.2.2 三种不同直径大小的nanodiscs DLS和TEM的表征
    3.3 FGFR1K与NTA(Ni)-nanodiscs的结合
        3.3.1 ITC测定FGFR1K及NTA(Ni)-nanodiscs结合常数
        3.3.2 SEC测定FGFR1K及NTA (Ni)-nanodiscs结合后峰值的变化
    3.4 不同直径大小的NTA(Ni)-nanodiscs对FGFR1K激酶活性的影响
        3.4.1 FGFR1K结合到不同直径大小NTA(Ni)-nanodiscs时活性的变化
        3.4.2 Cross-linking对FGFR1K在不同直径大小NTA(Ni)-nanodiscs上聚集状态的检测
    3.5 FGFR1K在NTA(Ni)-nanodiscs类膜环境下活性的变化
        3.5.1 FGFR1K在类膜环境下总酪氨酸磷酸化水平的变化
        3.5.2 FGFR1K在类膜环境下活化环上的酪氨酸磷酸化水平的变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GFR1c体外nanodiscs组装及其表征
    4.1 目的基因的克隆及目的蛋白的获得
        4.1.1 PCR产物的克隆及测序
        4.1.2 FGFR1c,bFGF及MSPΔH5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4.2 FGFR1c,bFGF及肝素复合物体外nandiscs组装
        4.2.1 FGFR1c,bFGF及肝素复合物体外组装条件的优化
        4.2.2 FGFR1c,bFGF及肝素组装复合物FLAG亲和层析纯化
    4.3 FGFR1c,bFGF及肝素nanodiscs组装复合物体外活性鉴定
    4.4 FGFR1c,bFGF及肝素nanodiscs组装复合物DLS及TEM表征
    4.5 FGFR1c,bFGF及肝素nanodiscs组装复合物Cyro-EM成像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其它成果

(10)黄酮类化合物对bFGF活性影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肿瘤与血管生成
    1.2 bFGF的研究现状
        1.2.1 bFGF的分子结构和功能
        1.2.2 bFGF受体激活的信号转导途径
        1.2.3 bFGF在肿瘤中的作用机制
        1.2.3.1 bFGF/FGFR信号转导失调
        1.2.3.2 bFGF促进肿瘤血管生成
        1.2.4 bFGF/FGFR通路在肿瘤中的靶向性
        1.2.4.1 bFGF单克隆抗体
        1.2.4.2 FGF配体陷阱
        1.2.4.3 FGFR单克隆抗体
        1.2.4.4 以肝素为靶点
        1.2.4.5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1.2.5 稳定bFGF
    1.3 三叶青在肿瘤抑制方面的研究现状
    1.4 儿茶素衍生物的研究现状
        1.4.1 酰化修饰
        1.4.2 糖苷化修饰
        1.4.3 甲基化修饰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
2 三叶青醇提物中bFGF亲和因子的筛选和鉴定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试剂
        2.1.3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溶液配制
        2.2.2 三叶青提取物的制备
        2.2.3 样品筛选
        2.2.4 样品检测
    2.3 试验结果
    2.4 分析与讨论
    2.5 小结
3 儿茶素及原花青素B1与FGFC亲和性的测定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溶液配制
        3.2.2 亲和层析法
        3.2.2.1 亲和层析
        3.2.2.2 样品检测
        3.2.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3.2.4 圆二色谱法
        3.2.5 非变性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
    3.3 试验结果
        3.3.1 亲和层析法试验结果
        3.3.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试验结果
        3.3.3 圆二色谱法试验结果
        3.3.4 非变性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试验结果
    3.4 分析与讨论
    3.5 小结
4 儿茶素及原花青素B1对bFGF活性影响作用的测定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试剂
        4.1.3 试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细胞培养
        4.2.1.1 溶液配制
        4.2.1.2 细胞培养
        4.2.2 FGFC蛋白活性测定
        4.2.2.1 溶液配制
        4.2.2.2 测定方法
        4.2.3 儿茶素及原花青素B1对FGFC促进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4.2.3.1 药物配制
        4.2.3.2 测定方法
        4.2.4 儿茶素及原花青素B1对FGFC促进神经突触生长的影响
        4.2.4.1 溶液配制
        4.2.4.2 测定方法
        4.2.5 儿茶素衍生物合成的初步探索
        4.2.5.1 试验材料
        4.2.5.2 试验方法
        4.2.6 数据统计
    4.3 试验结果
        4.3.1 FGFC蛋白活性测定实验
        4.3.2 儿茶素及原花青素B1 抑制FGFC促进细胞增殖的试验
        4.3.3 儿茶素及原花青素B1 抑制FGFC促进突触生长的试验
        4.3.4 儿茶素衍生物的初步合成
    4.4 分析与讨论
    4.5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四、Analysis of Peptide Ligand Binding to FGFR1(论文参考文献)

  • [1]Ad-FGF-Trap对头颈部鳞癌细胞的抑制及其与西妥昔单抗的联合作用[J]. 谢雨琼,李春春,辛永萍,余美荣,李祎,严毛晓,曹江.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2021(12)
  • [2]绒山羊青春前期精原干细胞自我更新相关基因表达模式的初步研究[D]. 崔燕飞.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3]含氟药物骨架分子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评价[D]. 孙铭.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4]CHH患者基因型、表型和生精效果的关系以及FGFR1突变对睾丸功能的影响[D]. 李淑颖.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5]FGFR1OP2-FGFR1融合基因通过激活STAT5信号通路促进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的研究[D]. 徐凝馨.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2)
  • [6]长非编码RNA HULC通过LDHA和PKM2促进肝癌细胞有氧糖酵解[D]. 王春晴.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7]化控诱导和调节FGF受体功能的研究[D]. 魏夏瑜. 温州大学, 2020(03)
  • [8]MiR-195靶向FGFR1对三阴乳腺癌细胞MDA-MB-231增殖侵袭的影响[J]. 韩小兵. 中国实用医刊, 2019(19)
  • [9]Nanodisc类膜体系中FGFR1c结构及活性的研究[D]. 刘娟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2)
  • [10]黄酮类化合物对bFGF活性影响的初步研究[D]. 高玲.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肽配体与 FGFR1 结合的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