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应制应歌对飞卿体的促成(论文文献综述)
李佩瑜[1](2020)在《《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浙江图书馆藏《历朝杭郡诗辑》清稿本四十卷,是丁丙仿吴颢《国朝杭郡诗辑》编纂体例,在《武林耆旧集》残本内容的基础上纂1而成的一部地域性通代诗选集。《诗辑》以“人、传、诗”的形式收録杭郡一地六朝迄明的诗人2625位,诗作5720首,小传2487条。其中,卷一至卷三十二爲南朝至明代科名与闲人;卷三十三爲闺秀艺伎;卷三十四爲名流寄寓;卷三十五至卷三十七爲僧人;卷三十八至卷三十九爲道士;卷四十爲无名氏与仙鬼謡谚。《诗辑》立足於乡邦文献的挖掘和整理,与《国朝杭郡诗辑》前後相续,展现杭郡一地诗歌繁荣昌盛的历史风貌,凸显杭州地区的自然山水、人文景观、地域文化等特色。整理研究此书能爲杭郡文献的存续补遗、诗史的谱系构建、文学的地域特色研究发挥重要作用,是一部从文献、文学、文化等方面对杭郡地区都非常重要的地域诗歌总集。本文主要分研究编和文献编两大部分。研究编包含绪论、正文。绪论部分主要对《历朝杭郡诗辑》的版本作详细介绍并阐明其研究价值及意义。目前学界还未对《历朝杭郡诗辑》有过任何的整理爬梳,更无具体的作品介绍和详细系统性的研究,可借鉴《国朝杭郡诗辑》系列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历朝杭郡诗辑》展开深入的研究。正文部分包含四章,从文本、内容及其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和研究。第一章阐述了丁丙编纂《诗辑》的社会背景与个人机缘。其中,论证了《国朝杭郡诗辑》系列和《武林耆旧集》二者对《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的重要影响,揭示其内在联系。第二章从内容样貌与收録标准两方面阐释《诗辑》的基本体例。内容样貌包括了内容形式与编排次序;收録标准包括收録范围、收诗标准、收传原则。其中,收诗标准与丁丙的诗学倾向密不可分。第三章从诗歌的来源、题材和小传的来源、内容两大主体部分对《诗辑》着録的内容进行全面详细地展现。第四章揭示了《诗辑》的文献、文学、史料价值及地域文化特色。文献编是对《历朝杭郡诗辑》四十卷的整理点校。附録部分爲《历朝杭郡诗辑》中,人物介绍条目所提及诗集诗稿的名目存録整理。
赵瑞华[2](2017)在《论北宋熙丰时期词体之创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熙丰时期是宋词史上的变革期,"宫体"的一统局面被打破,完成了词体品格由"宫体"到"东坡体"的迁移、词体功能由"应歌"到"写心"的转变。
侯海荣[3](2013)在《生态隐喻下的姜夔诗词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生态隐喻”的思维范式,将姜夔其人其作置于文学生态的原点,围绕时空生态与心灵生态两个向度,着重以时间、地域、心态构成自足性的阐释三角,在整体的、有机的、系统的生态观照下,给予姜夔诗词全面的历史文化考察。基于文学具有类生命的特征,“隐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论文沿着隐喻路向展开。主体部分共上、下两编,计十章。上编“时空生态”,对姜夔诗词进行文化版图重组与时空环境复位。论文坚持问题意识,撰写目的并非在于陈述固有的人物、历史掌故,旨在抉示某些细节背后的人文真相。第一章通过诗、史互证,再现姜夔动态履历中的生命写真。论文对文学史上姜夔人生情态“不算阔气,却很安适”的描述提出献疑,与某些论者姜夔“艺术化人生”予以商榷,对姜夔诗词历史价值加以重新衡定。作者认为:姜夔弱冠早孤、中年飘蓬、草莱终老,其梦想、追求已被命运渐次粉碎,人生内核是悲剧性的。其诗词题材的狭深,正标示作家视角“内倾”的逐步深化。作者心灵内宇宙的真实呈现,烛照着赖以生存的外宇宙的社会图景,其中的绵软与酸辛,暮气与衰兆,是南宋历史的折光。第二章将姜夔文学创作视为一个生态系统,从地缘、人文、基因三重维度考察姜夔文学创造力的最后生成。环太湖文化生态圈是姜夔秉承的得天独厚的“地气”优势,萧德藻、杨万里、辛弃疾、尤袤、陆游及姜夔朋辈好友,组成了一个文学主体生态链,转益多师与诗化交往给姜夔创作带来濯鳞振翼、连辔并驱的文脉支持,先天禀才哺育了姜夔艺术生命的灵性之根。第三章从“江湖”词义溯源,首先梳理姜夔一生行迹,然后考察姜夔诗词呈示的江南民俗,最后对姜夔曳裾豪门之“清客”形态加以辨正。针对姜夔的合肥情事,论文提出:姜夔不是“风月闲人”;姜夔科考铩羽,遂被抛向仕隐夹层之中,此乃江湖沦落的政治-文化主因。清客乃复数概念,历史上是一个边界甚不清晰的庞大群体,具有多重指称的文化规定性。政治、伦理判断虽为人文判断的重要前提,但从关注作家个人的人文品格出发,更接近复杂的人性与史实。第四章从姜夔杭州诗词入手,聚焦京都临安的政治生态。通过对比姜夔与遗民词人作品迥异的杭州气象,见证杭州在政治位移中的兴衰变迁。第五章文学生态,重在阐释姜夔诗词在南宋文坛的断代坐标及历史流变。姜夔众艺兼擅,尤精斠律,论文剖析了白石词“精品现象”的成因。白石词剞劂付梓,至清代定鼎词坛,建国后訾詈蜂起,论文描述了白石词美学接受历程的“经典化”与“去经典化”轨迹。下编立足主体向度,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管窥作家私密的思想奥区及心理空间,在人文精神的辉映之下寻求与社会历史本质意义的组接。第六、七章从儒道两端考察姜夔的淑世情怀、隐逸心理兼及佛禅意趣。待沽之志、抱璞之悲、烟霞之念、自适之需,诸种情绪胶结缠绕姜夔的一生。总体以观,淑世思想是姜夔核心的精神姿态,作为江湖中人,姜夔践行的是“似狷实狂”的人生范型。儒释道三者融汇,架设了士人心理的稳定结构,成为姜夔边缘化求存的生命“抗体”。在“隐逸心态”一节,作者提出:姜夔作品展露的“陆龟蒙情结”,是一种伟大的“龙蛇之趣”。一方面反映出陆龟蒙作为岩穴之士的“偶像效应”在姜夔身上得到了“隔代还魂”,另一方面也是姜夔衰世浮生思想困局的有力注脚,其实质不啻封建时代落魄士人精神枯萎之后心灵的短暂放生与痛苦自慰。至于《自题画像》一诗的学界争议,作者考释后提出:《自题画像》的诗歌内涵与范成大形象无法契合。它是姜夔人生哲学、生存境界、文化性格的浓缩概括,是肖像之外的另一种写意。在“淑世心态”一节指出:姜夔在“社会政治行为”中没有践行“臣妾式”的卑顺,在“文学创作行为”里疏泄出政治渴求的“臣妾心态”。此种心态是传统儒家人格中负向人格的内质,源于社会、伦理、历史、个体等多重因素的合力建构。针对历史上张鉴捐官一事,论文认为:“梁溪拒赠”具有极大的可信度。第八、九、十章,运用角色分析法,探讨姜夔客居背景下的流寓心态、向光心态以及“职业文人”的创作心态。在“流寓心态”一节,论文提出:姜夔与谢灵运山水诗情感流向不同,二者一为布衣,一为贵族,姜夔词中的山水是旅途中的山水,大谢诗中的山水是旅游中的山水。纵情山水是大谢赍志不伸政治愤懑的排解方式,也是山水诗发生的精神源头之一。姜夔山程水驿,乡关之思、羁旅之恨、稻粱之谋、行谒之苦在山水触媒下激发与扩张,作品涂上了浓郁的感怀伤人的现实色彩。在“向光心态”一节,作者指出:姜夔喜聚不喜散、求稳亦求安的文化心理,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个体欲望与社会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姜夔用艺术熨帖着自己的孱弱生命,对待生命的终极关怀,才是浮家泛宅的“行者”心底秘藏的一帧圣符。
宋秋敏[4](2013)在《唐五代时期的词体演进与词体定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唐五代时期,歌词创作主要是为了应歌合乐,乐主而词从,倚声填词成了公认的法则。从敦煌民间词到唐五代文人词,词与乐的关系日益紧密,其间演进之迹十分明显,二者缘情、叙事的范围和表情方式也显示出相当大的差异。一、"倚声中之椎轮大辂"——敦煌曲子词
孙艳红[5](2012)在《宋词的女性化特征演变史》文中指出本文的研究是以时间为线索,以宋代每位代表性词人为着眼点,通过对其相关文本的考证和量化统计,具体分析其词作中的女性题材、女性化的情感表达、女性化的意象和语言等,追溯出宋词的女性化特征发展演变过程。全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论构成。绪论:主要阐述宋词的女性化特征之内涵、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框架等问题。正文:宋初词承唐而下,以艳科的手法去表现士大夫情怀,以感伤的女性情怀观照万物。其词即不失词之本色,又有一种绵邈含蓄的抒情特征,实现了五代词人向宋代词人的转化与过渡。柳永词的总体风貌是艳科俗词,具有“俗艳深挚”的女性化特征,将市井艳科词推向了极致,使词的本色特征进一步定型化,对后世苏轼、秦观等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晏欧词和张先词应该是北宋中前期士大夫觉醒的产物,实现了由应制、应歌向士大夫之间应社的转型。晏欧是“雅笔写柔情”,从不同层面承袭了花间余续。欧阳修又受柳永俗词的影响,为后来的少游、易安甚至陆游在表现女性内心隐曲世界方面的词创作奠定了基础。张先在词的创作中改温韦之艳丽变为清丽婉约,其词开启了伶工之词向士大夫词的转变。张先词超越柳永词“俗”的特质并走向雅化,从而孕育了东坡的以诗为词之雅词的出现。宋词的女性化特征发生重大变化应该是东坡词的出现,苏轼以诗为词,使词体发生了变化。苏轼虽然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形式,但词体的音乐属性决定了东坡词必须具有应歌的性质,词本体的柔媚风格也使苏词离不开对女性题材、女性心理的描写,是一种豪放背后“健笔写柔情”的女性化特征。东坡词对当时的苏门四学士和后来的周邦彦、辛弃疾等人填词产生了重大影响。晏几道和秦观因其词而被称为“古之伤心人”,他们的词呈现出“感伤哀婉”的女性化特征。小晏以一种自恋式的女性化倾向写词,充分地保持了词的“当行本色”,对少游词的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少游先学柳词,又受东坡词启示,“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以自哀式的女性化倾向,承担了词向词本体的女性化特征回归的使命,为美成词的凄婉的女性化风格的形成导夫先路。黄庭坚和贺铸在词学传统做法和苏轼雅化革新双重冲击之下,都创作大量艳情俗词。山谷受到柳永市井俚俗词的影响创作了大量俗艳词,这是黄庭坚对词本体“别是一家”柔婉绮丽俗艳特质的继承,可以看作是后世金元曲子词的滥觞;而受东坡“以诗为词”创作方法的影响创作的雅词,扩大了词的表现力。综合来看,山谷词或俗或雅,以俗为雅,对词本体的女性化特征是一种继承与发扬。贺铸词受晚唐艳情诗和花间词的影响,大部分词作符合传统审美风貌,情思绵渺,妖冶幽艳,近乎当行本色。到了周邦彦,词体再度为之一变。美成词则可以看作是一种末世悲凉意绪下的凄艳之美,既有法度精神,又有严于韵律的和谐。但这不意味着美成词偏离了词本体女性化特征的要求,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化特征的反映形式有所变化罢了。美成是把自己的末世情怀,感伤故事融入到对女性的审美观照,表现出“雅艳凄婉”的女性化特征,成为维系南北宋词脉的重要纽带。词至易安,其女性身份,及其写作对象和性别视角,无疑使词的女性化特征表现得更为酣畅淋漓。易安直承美成的是艺术化地使事用典,还经常以平常白话语填词,多少又杂有着柳词的特色,但又明显略胜柳词一筹。易安词真正做到了化俗为雅,表现出女性独有“真纯自然”的女性化特征。稼轩词以豪放着称,似乎偏离了词本体的女性化特征,但稼轩词中大量景物的选取、典故的运用形成了词的幽深隐约之美,加之女性题材与女性语言的使用,生动地描绘出人类心灵的另一层面,是豪放刚健与阴柔如水相结合的词体特征,具有深邈婉曲的艺术魅力。姜夔词又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其恋情词,不仅情感专注,更秉持中和之道,意象清空,措辞骚雅,而不落词之冶艳俗套,开骚雅情词一路,即便是咏物之词,白石亦有香草美人骚雅之风,使其词具有“骚雅冷艳”之致,呈现出一种别样的女性化特征。白石词继承了晏几道、秦观、周邦彦追求骚雅的创作思路,并对吴文英产生积极的影响。吴文英词是唐宋词体发展到尾声时代的一次整合,可以看作是唐宋词的最后辉煌。梦窗词并不是简单的对南宋词的收束,同时他也包涵了北宋的词风,甚至于涵纳了晚唐五代之神韵。梦窗词以一种女性的敏感思维来感伤国事,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女性化的意味。梦窗词既有柳词风貌,又似少游情怀,是一种“密丽深邃”的女性化特征。结论:总结归纳宋词的女性化特征演变历程。
木斋,焦宝[6](2011)在《曲词民间起源论检讨——曲词发生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代词学研究中,词起源于民间说一直是主流的观点,但这一观点需要反思和检讨。从词的界定来说,词体的发生,就音乐原因来看是盛唐之后经过法曲变革主要源于六朝清乐的新曲子;就其文学建构因素来看,则是通过糅合乐府诗的杂言以成长短句、借鉴熔铸近体诗律而定型化的。考察魏晋六朝以来的本土清乐发展历程和近体诗的形成历程,这一点是可以明确的。而魏晋以至盛唐之前,中国文化基本上是以宫廷贵族为文化中心而存在的。在盛唐开天时期的玄宗宫廷中,音乐制度发生了重要的转型,即由传统的大曲歌舞演出到清雅的小型乐队轻音乐演出的转型、由隋代初唐盛行的喧闹胡乐到以清乐吴声法曲的转型、由传统的以乐舞为主要音乐表现到以声乐为主要音乐表现的转型。音乐消费创造了对歌词的需要,所以这一时期以七言绝句为代表的声诗大量涌现,曲词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李白的宫廷应制词创造便成为"百代词曲之祖"。词既不是起源于民间也不是燕乐的产物,词起源的民间论和燕乐说存在诸多矛盾,词产生于盛唐宫廷文化当中,是宫廷音乐消费对歌诗需要的产物。词的产生和形成,就发生时间来说,是盛唐的天宝初年;就发生的地点来说,是盛唐宫廷而非民间。回顾百年来曲词发生史的研究,对"民间"、"平民"之类概念的推崇,使得词的民间起源说盛行,这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和检讨。
纪晓华[7](2011)在《历代帝王对词体的文化参与及其形象被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自帝王之治形成,便显现出帝王在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与规范作用,皇权的张驰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文学的个性和自由度。作为封建政治的核心力量,帝王将政治触角延伸到社会文化、文学特别是诗学领域中来进行各种形式的文化参与,文人不能不受其影响。当然,帝王对词体的“文事之举”强势影响到中国文人和作品的同时,他们自身的形象和心迹亦被文人词及民间词所关怀、所塑造,这些体现在帝王的诗词作品、其与文学相关的行为举措以及文人词对于帝王心与迹的理解和趋避描写中。首先应明确的是,帝王个人的喜好与对词的认知会影响到身边文人甚至整个词坛的发展走向。自唐至清,每朝的帝王对词体的兴趣各有不同,唐五代两宋君主对词体的重视和熟悉程度逐渐增加,从音乐到词体内容的拓展方面都有明显的发展,使词体发展趋于稳定。元代之后,虽有个别帝王善于填词,但在整体趋势上不再有大的发展,甚至因为政治因素而出现词体创作衰微时期,明清帝王大致将诗词之道视作游艺之举,认为虽要诗词传情言志,但应立足经学。其次,总体来说,历代帝王对词体进行文化参与的形式大致有四种。第一知音识曲的帝王常常与妃子、文臣、方外人士在宫廷宴集时进行唱和活动;第二有的帝王自度新曲、对词调进行修整和改定,与臣子讨论揣摩词艺等,客观上有利于词乐和词调的发展与完善;唐玄宗设立并亲自督导的梨园,促进了词体调式的正式确立。宋徽宗时的大晟乐府,聚集了一批词艺精湛的文人,增演新曲,丰富调式,使词体创作的规范更加严整精确,影响了当时和南宋词坛的审美标准和风格走向,并对此后出现的应制颂圣的台阁体词创作提供了摹本;对与词相关的文献进行有意识地整理与编辑主要在明清时期。除了如《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之类包融词类文献的综合性典籍之外,帝王敕编的专门文献则为《御选历代诗余》、《钦定词谱》等。这些敕编书籍保留了一部分珍贵的词学文献,在词学专门领域提供了较其他同类着作更为全面可靠的范式,展现了当时统治阶级及官方文人的词学观念及审美趣味,从中也可以看出出当时帝王意志与政治因素对文学领域的干预情况。唐代以来的帝王中,知音善曲者为数不少,有的还进行词体创作,但由于各种原因已经散佚,不见真貌。至今帝王有词留存者唐三人七首,五代六人五十三首,宋七人三十七首,金三人七首,明四人十二首,清三人二十一首,共二十六人一百三十七首,使用词牌六十一个。唐五代帝王词为帝王词的萌芽与兴盛阶段,多用短调,艺术手法相对简单。有些帝王经历乱世,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词,对后来的词体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宋代帝王词在艺术风貌方面向纵深发展,技巧更纯熟,措辞更精湛,章法更严整,整体面貌比较成熟;金国帝王词体现了女真文化与汉文化高度融合并逐渐汉化的过程,是帝王词发展过程中的新变阶段;明代帝王词内容变狭,词艺衰退;清代帝王词多咏景之作,用传统描述方法表达美景闲情,有佳作但无深意,是回光返照后的永久沉寂阶段。君权系统设定的礼制规范加强了社会等级的强调和被认定,士人的主体自觉意识出现伊始就打上了政治烙印,处于被动的地位。帝王主要通过科举纳文、奉歌应制和党祸文狱的渠道把文化纳入政治管辖的范围,以在思想上稳定知识分子阶层,稳固自身的政治统治。词体逐渐走向主流文坛的过程,也是逐渐向政治题材靠近的过程,是创作主体关注政治的迹象逐渐明显的过程。小道末技观和尊体观之争围绕着同一个话题,即是否将词纳入承载了忠爱传统的诗道中来。君王的价值观念会给士大夫意识形态带来较大影响,君王对词的个人态度亦会给词坛带来影响。文人因一首词上达天听而改变命运在词史上较常见,大致分为因词见赏、得官、复职、擢迁与因词遭遇疏贬这两种情况。这表明帝王是词体与政治结合的一个重要关节点,帝王对词体的不同感受有时会影响到词人的命运、心态与创作的情感倾向。从文人词的反应这一方面来看,首先,出于对皇权的敬畏与试图靠近,以顺应和夸饰的言辞赢得帝王的好感,改善自己的政治处境;创作环境主要是节令、宫廷游宴和皇家礼祀丧葬等大型场合;应制词的情感倾向主要是歌功颂德、粉饰升平,也有一部分词作带有谐谑和讽谏色彩,有的咏物写景之作不带应制习气,是应制词中的优秀之作;应制词的语言尚富尚雅,意象发展呈现由疏朗到繁密富丽的倾向,后者是主流;章法上主要靠赋体铺陈表现盛大雍容的场面和气势,曲终奏雅,类似汉代大赋的章法安排;艺术风格张扬喜庆,大部分词作格调尘俗,亦有清新灵动者,有些特定的题材如丧葬类则稍显清疏肃穆。其次,文人词呈现出的词人对帝王与朝廷的政治与心理距离有多种表现情况,功名仕进题材的词作呈现出文人向皇权政治积极靠拢的传统价值观,贬滴题材的词作呈现出文人对皇权政治爱怨交织与重新审视,隐逸与闲适题材的词作呈现出文人对皇权政治的逃避与疏离,包含帝王与宫苑意象的词作呈现的文人对帝王与政治的情感与判断,包括敬畏与崇赞万乘之尊的帝王,嘲讽庸君弊政,伤悼或感慨帝王与朝廷的命运或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包括济世忧国、易代之际的遗民情结与抒发盛衰兴亡的历史感叹。
邱月[8](2010)在《词的虚拟情感初探》文中指出历代文论中,人们多强调抒发作家的真情实感,以真情动人,认为诗歌应以感情为根本,特别强调感情的真。而文学活动中的另一种情感---虚拟情感却历来被人忽视。虚拟情感存在已久,之所以被人忽视,是因为历代文论一直忽视了情感本身与情感产生环境及时间的关系,人们往
孙艳红[9](2010)在《论北宋词的女性化特征演进史》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阐释了词的女性化特征的前提下,主要描述了北宋词的女性化特征演进历程。笔者先对北宋词史链条上的每一个词人的风格进行个案梳理,然后用史学模式和史学思维重新构建北宋词女性化特征发展流变的整体框架。柳永、东坡、美成等的个案研究意在梳理出词人之间在词风上互相传承的关系,以此归结出词的本质属性--女性化特征的演进过程。
孟祥娟[10](2009)在《唐宋词体的“应体”论——论木斋的词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唐宋词流变》、《中国古代诗歌流变》、《宋诗流变》、《走出古典――唐宋词体与宋诗的演进》、《宋词体演变史》一路走来,木斋先生一贯注重文体纵向流变的阐发。在《宋词体演变史》这样一部融个体研究与总体把握于一体、融感性鉴赏与理性阐释于一体、融风格流派分析与发展演变规律探寻于一体的学术专着中,木斋逐步建构起他的唐宋词体"应体"论。
二、论应制应歌对飞卿体的促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应制应歌对飞卿体的促成(论文提纲范文)
(1)《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研究编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价值 |
第一章 《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缘起 |
第一节 杭郡的社会文化环境 |
一、官方政策对民间的影响 |
二、地域意识日渐凸显 |
三、乡邦文献的需要 |
第二节 丁丙的编纂机缘 |
一、不忍文献纸毁帙散 |
二、藏书、刊刻、编者的身份优势 |
三、契机出现:《武林耆旧集》 |
小结 |
第二章 《历朝杭郡诗辑》基本体例 |
第一节 文本体例 |
一、文本形式 |
二、编排次序 |
第二节 收録体例 |
一、诗人收録范围 |
二、诗歌收録标准 |
三、小传遴选原则 |
小结 |
第三章 《历朝杭郡诗辑》内容概述 |
第一节 《诗辑》收诗情况 |
一、诗作来源 |
二、内容题材 |
第二节 《诗辑》选传情况 |
一、小传来源 |
二、小传内容 |
小结 |
第四章 《历朝杭郡诗辑》价值 |
第一节 《诗辑》的文献与校勘价值 |
第二节 《诗辑》的文学价值 |
第三节 《诗辑》的史料价值 |
第四节 《诗辑》的地域文化特色 |
小结 |
结语 |
文献编 |
《历朝杭郡诗辑》点校凡例 |
《历朝杭郡诗辑》 |
附録 《历朝杭郡诗辑》存録诗集诗稿 |
徵引文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论北宋熙丰时期词体之创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词体品格之迁移———从“宫体”到“东坡体” |
二、词体功能之转变———从“应歌”到“写心” |
(3)生态隐喻下的姜夔诗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起 |
二、 近三十年姜夔诗词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
三、 “生态隐喻”对于古代文学研究的学理意义 |
四、 本文研究的方法论构想 |
上编 时空生态 |
第一章 生存生态:壮志只便鞍马上,客梦长在江淮间 |
第一节 文本存在与生命流程的同形同构 |
第二节 艺术人生的悲剧底色 |
第三节 时间溯源与姜夔诗词历史价值重估 |
第二章 系统生态:想见红尘乌帽底,几多怀玉不知名 |
第一节 环太湖文化生态圈 |
第二节 从“关系论”看姜夔诗词成长的有机环境 |
第三节 谱牒文化视域下的姜夔文学基因考论 |
第三章 江湖生态: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 |
第一节 江南“子地域”的城市文学质性 |
第二节 山程水驿中的江南民俗 |
第三节 合肥:边城里的情感“围城” |
第四节 从宋代科举探究姜夔之“漂” |
第五节 “清客”形态辨正 |
第四章 政治生态:万树簪花满御街,圣人先自景灵回 |
第一节 从京畿文学说起 |
第二节 临安的“行都——帝都气象” |
第三节 姜夔与遗民词人的杭州诗词比较 |
第五章 文学生态: 格律精严故不磨,姜张门户自嵯峨 |
第一节 南宋诗史嬗递轨迹及文化特性分析 |
第二节 雅词昆仑——兼论白石词的“精品现象” |
第三节 姜夔不同时期诗风、词风的演进 |
第四节 姜词“经典化”与“去经典化”的接受起伏 |
下编 心灵生态 |
第六章 淑世心态:晴窗日日拟雕虫,惆怅明时不易逢 |
第一节 不忘君国的诗意旅人 |
第二节 “臣妾心理”探蠡 |
第三节 《大乐议》的干政倾向与待沽意识 |
第四节 “拒赠梁溪”考辨 |
第七章 隐逸心态:而今渐欲抛尘世,未了菟裘一怅然 |
第一节 姜夔的“跨时代印象” |
第二节 “白石道人”:奢华的“内丹式”逍遥游 |
第三节 “陆龟蒙情结”及成因探赜 |
第四节 羽扇风·绿阴中·人间事·数点红——《自题画像》考释 |
第八章 流寓心态:但得明年少行役,只裁白纻作春衫 |
第一节 物理场向心理场的同步转化 |
第二节 不同地域的“氛围移情” |
第三节 游记诗词山水灵境的情感指归 |
第九章 向光心态:少小知名翰墨场,十年心事只凄凉 |
第一节 姜夔的向光心理 |
第二节 姜夔的寒冷词心 |
第三节 心理紊流中的求稳祈向 |
第十章 创作心态:姜郎未仕不求田,依赖生涯九万笺 |
第一节 从宫廷到市野:词人群体的身份嬗变 |
第二节 鬻字卖文是姜夔创作的可持续内驱力 |
第三节 从传播学视角解读姜夔诗词的应社属性 |
结语 |
附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及论文作者简介 |
后记 |
(4)唐五代时期的词体演进与词体定型(论文提纲范文)
一、 “倚声中之椎轮大辂”——敦煌曲子词 |
二、 唐五代文人的“代言”词 |
(5)宋词的女性化特征演变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词的女性化特征的内涵界定 |
第二节 宋词女性化特征的成因 |
一、 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所致 |
二、 社会环境和宋人的审美心理所致 |
三、 词的表达方式所致 |
第三节 宋词女性化特征的表现形式 |
一、 以女性题材或女性形象为创作主体 |
二、 以女性化的情感表达为话语模式 |
三、 以女性化的意象和语言为表达方式 |
第四节 研究现状、研究框架及研究价值 |
一、 研究现状 |
二、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三、 研究意义和价值 |
第二章 雍容绵邈:宋初词的女性化特征 |
第一节 宋初词人词作情况 |
一、 宋初词人数量统计 |
二、 宋初词作数量统计及简要分析 |
第二节 “雍容绵邈”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
一、 相思怨别词:雍容富贵,雅致文丽 |
二、 宫廷应制词:典雅巨丽,奢华浮夸 |
三、 比兴寄托词:绵邈深婉,含蓄哀伤 |
第三节 宋初词的词史意义 |
第三章 俗艳深挚:柳永词的女性化特征 |
第一节 柳永词概说 |
一、 关于柳词的评价 |
二、 “俗艳深挚”女性化特征的内涵界定 |
第二节 “俗艳深挚”的女性化特征成因 |
一、 词体发展演变的必然选择 |
二、 社会政治历史原因 |
三、 个人原因:柳永对情爱人生的选择 |
第三节 “俗艳深挚”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
一、 俗艳词:“俗艳深挚”的最好诠释 |
二、 羁旅词:“俗艳深挚”的深层体现 |
第四节 柳永词的词史意义 |
第四章 雅笔柔情:晏欧词的女性化特征 |
第一节 晏欧词概说 |
第二节 闲雅哀婉:晏殊词的女性化特征 |
一、 “闲雅哀婉”女性化特征的成因 |
二、 “闲雅哀婉”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
第三节 率真深婉:欧阳修词的女性化特征 |
一、 “率真深婉”女性化特征的成因 |
二、 “率真深婉”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
第四节 晏欧词的词史意义 |
一、 欧词对东坡词的启迪 |
二、 欧词对少游词的影响 |
三、 欧词对易安词的影响 |
第五章 清丽婉约:张先词的女性化特征 |
第一节 张先词概说 |
第二节 “清丽婉约”女性化特征的成因 |
一、 词本体特征的传承和词坛环境的影响 |
二、 为歌女演唱的客观现实 |
三、 自身性格和家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
第三节 “清丽婉约”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
一、 女性题材词:清丽婉约 |
二、 咏物、写景等词:浸染女性柔美风神 |
第四节 张先词的词史意义 |
一、 张先词对苏轼的影响 |
二、 张先词对周邦彦的影响 |
三、 张先词对白石词的影响 |
第六章 健笔柔情:苏轼词的女性化特征 |
第一节 苏轼词概说 |
第二节 “健笔柔情”的女性化特征成因 |
一、 词体发展的必然 |
二、 柳永词的影响 |
三、 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 |
第三节 “健笔柔情”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
一、 女性题材词:健笔写柔情 |
二、 豪放旷达词:女性柔情点染 |
第四节 苏轼词的词史意义 |
第七章 感伤哀婉:晏几道、秦观词的女性化特征 |
第一节 晏几道、秦观词概说 |
第二节 晏几道词——自恋式的感伤哀婉 |
一、 自恋的表象:男女情爱词中的生依死恋 |
二、 自恋的本质:酒宴醉梦词中的醉生梦死 |
第三节 秦观词——自哀式的女性化特征 |
一、 自哀的表象:传统相思怨别的浅愁低唱 |
二、 自哀的本质: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的深哀巨痛 |
第四节 晏几道、秦观词的渊源及其影响 |
一、 晏几道词的渊源 |
二、 秦观词的渊源 |
三、 晏几道、秦观词的影响 |
第八章 以俗为雅:黄庭坚词的女性化特征 |
第一节 黄庭坚词概说 |
第二节 “以俗为雅”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
一、 闺怨词:铲尽浮词与雅俗共赏 |
二、 歌妓词:从俗与化俗为雅 |
三、 恋情词:民歌风味与以俗为雅 |
第三节 “以俗为雅”女性化特征成因及其词史意义 |
一、 黄庭坚词女性化特征的成因 |
二、 黄庭坚词的词史意义 |
第九章 妖冶幽艳:贺铸词的女性化特征 |
第一节 贺铸词概说 |
第二节 “妖冶幽艳”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
一、 歌妓词:妖冶 |
二、 恋情词:幽艳 |
三、 闺怨词:深幽 |
第三节 “妖冶幽艳”女性化特征的成因及其词史意义 |
一、 贺铸词女性化特征的成因 |
二、 贺铸词的词史意义 |
第十章 雅艳凄婉:周邦彦词的女性化特征 |
第一节 周邦彦词概说 |
第二节 “雅艳凄婉”的女性化特征成因 |
一、 柳永俗艳词的继承与发展 |
二、 秦观“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的影响 |
三、 大量使事用典 |
四、 时代氛围、个性情趣等因素的影响 |
第三节 “雅艳凄婉”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
一、 男女情爱词:缠绵哀怨之雅艳 |
二、 羁旅相思词:艳情雅笔之凄婉 |
三、 怀古咏物词:深婉蕴藉之清丽 |
第四节 周邦彦词的词史意义 |
第十一章 真纯自然:李清照词的女性化特征 |
第一节 李清照词概说 |
第二节 “真纯自然”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
一、 真实少女生活的纯美表达 |
二、 真实情爱生活的自然表达 |
三、 亲历家国之痛的哀婉表达 |
第三节 李清照词的词史意义 |
一、 与小晏少游的承继关系 |
二、 对东坡词的吸收 |
三、 受柳永、黄庭坚和周邦彦的影响 |
第十二章 阴柔刚健:辛弃疾词的女性化特征 |
第一节 辛弃疾词概说 |
第二节 “阴柔刚健”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
一、 闺怨词:哀情缱绻的悲中有骨 |
二、 恋情词:寄慨遥深的清柔绵邈 |
三、 咏妓词:风流坦荡的绮丽温婉 |
四、 杂类词:女性点染的阴柔刚健 |
第三节 辛弃疾词的词史意义 |
第十三章 骚雅冷艳:姜夔词的女性化特征 |
第一节 姜夔词概说 |
第二节 “骚雅冷艳”女性化特征的成因 |
一、 词史发展所致 |
二、 社会文化氛围所致 |
三、 姜夔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方式所致 |
第三节 “骚雅冷艳”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
一、 恋情词:痴迷不悟的骚雅冷艳 |
二、 咏物词:物人合一的幽韵冷香 |
三、 淑世词:淑世情怀的含蓄清空 |
四、 羁旅词:天涯漂泊的骚情雅怨 |
第四节 姜夔词的词史意义 |
第十四章 密丽幽邃:吴文英词的女性化特征 |
第一节 吴文英词概说 |
第二节 “密丽幽邃”的女性化特征成因 |
一、 词体本身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
二、 梦窗的个性修养和平生际遇 |
三、 创作主体内容的需要 |
第三节 “密丽幽邃”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
一、 自言体:哀感顽艳,密丽凄迷 |
二、 代言体:骚情雅怨,秾艳深幽 |
第四节 吴文英词的词史意义 |
第十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与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曲词民间起源论检讨——曲词发生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曲词的界定问题 |
二、词体发生前的音乐文学研究 |
三、词体发生确立研究 |
四、余论 |
(7)历代帝王对词体的文化参与及其形象被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帝王"范畴界定 |
二、研究现状述略 |
三、研究价值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历代帝王对词学的文化参与 |
第一节 历代帝王对词体的兴趣与认知 |
第二节 以宫廷宴集为主要形式的酬唱活动 |
第三节 唐宋帝王创制新曲与改定词作 |
第四节 唐宋帝王设立新的乐府机构 |
第五节 明清帝王敕编与词相关的文献 |
词学专门文献 |
与词相关的其它文献 |
明清帝王敕编相关文献的作用与影响 |
第二章 历代帝王词的创作概况与具体特点 |
第一节 历代帝王词创作与存词的整体情况 |
一、历代帝王词实际创作情况 |
二、历代帝王存词情况 |
第二节 帝王词创作的萌芽与兴盛阶段—唐五代帝王词 |
一、帝王词创作的萌芽阶段—唐代帝王词 |
二、帝王词创作的兴盛阶段—五代帝王词 |
第三节 帝王词创作的成熟与新变阶段—宋金帝王词 |
一、帝王词创作的成熟阶段—宋代帝王词 |
二、帝王词创作的新变阶段—金国帝王词 |
第四节 帝王词创作的衰退与沉寂阶段—明清帝王词 |
一. 帝王词创作的衰退阶段—明代帝王词 |
二. 回光返照后的永久沉寂阶段—清代帝王词 |
小结 |
第三章 帝王的文化态度对词人命运和心态的影响 |
第一节 政治因素影响和干预下文人主体意识的生成 |
一、以帝王为核心的君权系统对文化的硬性干预 |
二、文人主体意识的生成 |
第二节 文人因词升谪赏罚现象探析 |
一、文人因词见赏、得官、升迁、复职现象 |
二、文人因词遭遇疏贬现象 |
第四章 文人词的思想反馈 |
第一节 文人应制词创作情况探微 |
一、文人应制词的创作动机 |
二、文人应制词的创作环境 |
三、文人应制词创作的情感倾向 |
四、文人应制词的艺术特点 |
第二节 文人词呈现的词人对帝王与朝廷的政治与心理距离 |
一、功名仕进题材的词作呈现的文人向皇权政治积极靠拢的传统价值观 |
二、贬谪题材的词作呈现的文人对皇权政治爱怨交织与重新审视 |
三、隐逸与闲适题材的词作呈现的文人对皇权政治的逃避与疏离 |
四、包含帝王与宫苑意象的词作呈现的文人对帝王与政治的多重情感与判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词的虚拟情感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虚拟情感的含义界定 |
二、虚拟情感集中表现于词 |
㈠男子作闺音、女子丈夫气 |
㈡应制应歌之作 |
(9)论北宋词的女性化特征演进史(论文提纲范文)
1.北宋初期词。 |
2.柳永词。 |
3.晏欧词。 |
4.张先词。 |
5.东坡词。 |
6.小晏词。 |
7.少游词。 |
8.山谷词。 |
9.方回词。 |
1 0.美成词。 |
(10)唐宋词体的“应体”论——论木斋的词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词学研究史之简单回顾 |
二、木斋唐宋词体应体论 |
(一) 以应歌、应制、应社为词体文学发生发展的动力之一 |
(二) 以“应制”为出发点, 论证词体源于宫廷, 李白应制词为词体发生的标志 |
(三) 以“应”之一字贯穿整个唐宋词史 |
四、论应制应歌对飞卿体的促成(论文参考文献)
- [1]《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D]. 李佩瑜.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2]论北宋熙丰时期词体之创变[J]. 赵瑞华. 厦大中文学报, 2017(00)
- [3]生态隐喻下的姜夔诗词研究[D]. 侯海荣. 吉林大学, 2013(08)
- [4]唐五代时期的词体演进与词体定型[J]. 宋秋敏. 古典文学知识, 2013(01)
- [5]宋词的女性化特征演变史[D]. 孙艳红. 吉林大学, 2012(03)
- [6]曲词民间起源论检讨——曲词发生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木斋,焦宝.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04)
- [7]历代帝王对词体的文化参与及其形象被塑[D]. 纪晓华. 南京师范大学, 2011(05)
- [8]词的虚拟情感初探[J]. 邱月. 北方文学(下半月), 2010(08)
- [9]论北宋词的女性化特征演进史[J]. 孙艳红.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3)
- [10]唐宋词体的“应体”论——论木斋的词学研究[J]. 孟祥娟. 天中学刊,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