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地区痛风临床特点分析

高原地区痛风临床特点分析

一、高原地区痛风的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建春,周攀,谭魏,郑武燕[1](2020)在《探讨痛风发病的地域特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痛风是由体内尿酸生成过多和(或)排泄减少引起的代谢性疾病,会造成患者骨关节炎、关节畸形、痛风石等。高尿酸血症被认为是引起痛风发病的主要原因,地域、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等都会诱发痛风。我国幅员辽阔,地域文化差异大,饮食结构复杂,造成疾病在不同地区的发病率和发病因素的不同。本文就已有报道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痛风的发病率和发病因素。

刀杰塔[2](2020)在《藏医放血疗法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应用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藏医放血疗法是通过刺破血管后排除病血和病气来达到治疗目的治疗方式,是藏医重要的外治法之一。经过千年的传承和发展,藏医放血疗法在历代医家的总结和完善中得以代代相传,在护佑藏族人民的健康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藏医药也在发生变化,藏医放血疗法在现代临床应用中与藏医古籍文献记载已有一定的差别,现代藏医也在不断探索适合藏医放血疗法发展的正确途径。本研究试图从梳理藏医古籍中记载放血疗法的资料入手,再到实际应用藏医放血疗法的医院、诊所等医疗机构进行深入调研,寻找差距,探求古代与现代之间的差别究竟是历史发展的必由,还是传承的偏差,剖析其中的原因,以期为藏医放血疗法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与实地调研法,两种方法互为补充。通过相关藏医放血疗法的古籍文献整理,全面梳理这一特色疗法的知识体系。同时,借助实地调研了解藏医放血疗法的生存现状,发现古籍文献中的放血疗法与现代临床应用的放血疗法的变化,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对今后藏医放血疗法的发展提出可行性方案。古籍中藏医放血疗法的内容可以分为4个部分,即放血刀具、放血疗法的适用范围、放血疗法的具体操作和放血疗法的利弊认识。以此为指导,在调研中也重点对这些内容进行了观察、访谈和记录。此外,也有针对性地了解了甘南藏族自治州中应用藏医放血疗法的医生对这一疗法的看法和感受,以及当地群众对这一疗法的认知程度。通过研究发现,目前甘南藏族自治州藏医放血疗法正处于发展的初期,州内的公立藏医医院的外治科和藏医私人诊所是应用藏医放血疗法的主要阵地。在放血疗法的实施中,多数藏医医生治疗中使用现代手术刀,使用传统刀具的医生较少,刀具的消毒问题,是传统刀具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也是很多医生直接选用现代手术刀的主要原因。然而,现代手术刀虽然解决或降低了疾病传染的风险,但是在临床操作中存在很多负面的作用,尤其是很难控制刺破的深浅度,导致割伤韧带和肌肉等现象,也无法达到血管刺破口和皮肤刺破口相一致,完全排除病气的效果,而这些都是传统刀具的优势所在。分离汤主要有分离好血与病血和把病血引入放血穴位的作用,目前甘南州医生在临床上大多在放血前让患者服用三果汤和荜比蒗汤,没有应用古籍中提到的其他分离汤剂。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未见载于古籍的新的分离汤剂。《四部医典·放血疗法专章》是医生们学习和掌握藏医放血疗法的理论基础,同时,医生还会通过学习《藏医外治学——帝玛理论解读》等着作,让自己的放血疗法变得更加充实和贴近临床。临床实践指导主要通过甘肃省放血疗法专家豆格扎西的指导,把理论变成具有可操作性的临床治疗手段。另外,也去拉萨等地寻求知名专家,以期获得更加权威的指导。在临床治疗中,医生们认为赤巴病或者热性疾病是藏医放血疗法的总的治疗方向,也表示对高血压、痛风、类风湿关节疾病、眼病、心脏疾病、淤肿、鼻窦炎、面部痤疮、子宫肌瘤、黄疸、黄水病、静脉曲张、血液紊乱、查培病、间歇性剧痛、乙肝、言语不利、季节性鼻炎等病症应用藏医放血疗法治疗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根据藏医放血疗法的理论,隆性和培根性疾病在临床中没有使用放血疗法治疗,医生们也认为是放血疗法应用于这类疾病不但是无效的,反而会给患者带来很多负面的作用。甘南藏族自治州为高海拔地区,牧区的生活条件较为恶劣,饮食和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使得痛风、关节性疾病、高血压、高血脂、肺科疾病等成为常见病、多发病,而这些疾病也正是藏医放血疗法的适应症,说明放血疗法在甘南州应该大有用武之地。然而,调查现状却揭示出放血疗法并没有得到更好的应用。通过研究可以看到,其一,当地医生对藏医古籍文献中放血疗法的知识掌握不足。除《四部医典·放血疗法专章》外,只有《蓝琉璃》《祖先口训》等少数古籍文献为当地藏医医生所利用。由于无法全面、系统地掌握藏医放血疗法的理论,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传统理论丢失的情况,包括放血刀具使用的单调性,适应证范围的缩小,分离汤应用的单一性,放血穴位的局限性,以及对放血量的判定不使用好血和病血的标准,而是采用穴位放血量的固化标准(即哪个穴位该放多少血的固定标准)等。其二,在藏医放血疗法的应用中,出现了传统知识与现代观念变化之间的碰撞。从调研中采集到的信息可以看出,当代的藏医放血疗法也引入了很多现代医学的方法,如现代手术刀的使用,量杯的使用,纱布、创可贴的使用等。这些现代手段中,有的应该予以肯定,如酒精消毒、紫外线消毒等严格消毒措施的采用,能够有效减少感染风险。接病血的容器使用量杯,操作起来更加便捷。止血时使用消毒纱布和创可贴等,有助于减少伤口感染的几率。这些都是与时俱进,优于传统操作的新方法。然而,有些基于现代观念和节奏的变化,则显示出与传统知识之间的冲突,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现代手术刀的使用。现代手术刀虽然操作方便,也便于消毒,但是无法达到传统刀具的优势,因为传统刀具根据穴位部位不同而设计了不同的形状,针对不同粗细的血管也设计了不同大小的刀口,所以现代手术刀很难完整体现出放血疗法的临床价值。显然,针对放血疗法而专门设计的传统刀具,会更加符合放血疗法的操作要求。因此,可以考虑对传统放血刀具进行必要的改造,研发现代新型放血刀具,以适应当代藏医放血疗法的发展。此外,还有一些问题来自于传统和现代观念之间的难以调和,例如,西医病名的引入,绑扎法和刺破法的变化,麻醉药物的使用等,究竟这些变化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在没有经过系统验证的情况下,很难得出一致的结论。其三,藏医放血疗法在当地的发展处于自发阶段。从对藏医医生的访谈中可知,他们在日常诊疗中遇到的困惑和难点,没有可供解决的平台;对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转化,缺乏直接的指导。对于藏医放血疗法理论的深造和临床技能的进修,基本上来自于个人行为,大部分是为了提升个人放血技能而外出学习,参加相关培训班,向本领域藏医专家学习更多的经验。其四,当地群众对藏医放血疗法的认知度欠缺。这一现状反映出藏医放血疗法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的艰难,这固然与当地农牧民的就医习惯有关系,他们通常是小病不治,发现症状严重时才去医院就诊,还有很多患者习惯于通过止痛药物来缓解各种疼痛。但是,也有其他一些因素应该引起注意。对老年人来说,文化基础较薄弱可能是主要原因,但是对于接受过现代教育的年轻人来说,对传统藏医药文化失去自信,认为放血疗法科学性不高,是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此外,藏医医生和医疗机构没有更多的精力用于宣传藏医药的优势与特色,也是原因之一。综上所述,为了进一步促进甘南藏族自治州藏医放血疗法的传承和发展,基于本研究的总结和分析,研究者提出了3个初步的建议。第一,应全面阐释藏医放血疗法的内涵。藏医放血疗法内涵的挖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藏医传统认知体系中对这一疗法基本原理的阐发,这是立足于藏医古籍文献的工作,因此,其要求是原汁原味,体现出传统认知的系统性和真实性。二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这一疗法开展全方位研究,揭示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用数据说话。这一工作则要求引入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跨学科研究团队,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第二,建立统一发展规划,开展定期培训与研讨。这一工作可以依托“甘南州藏医药学会”,通过在学会下附设“藏医放血疗法专业委员会”的形式,团结相关藏医药工作者来统一筹划。第三,加强科普宣传力度,提升群众认知度。通过积极宣传藏医药知识,培育藏医药文化,将正确的藏医放血疗法的知识普及到当地民众中去,改善藏医放血疗法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生存环境,从而有效地提高当地群众对藏医放血疗法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张燕[3](2020)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四妙丸治疗痛风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构建四妙丸治疗痛风的生物网络并进行分析,探究四妙丸治疗痛风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以药动学参数(ADME)为标准筛选四妙丸化学成分,并结合文献进行补充;利用TCMSP数据库预测化学成分潜在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筛选得到与痛风相关的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扩展与痛风相关的靶点蛋白,并构建与痛风相关的PPI网络;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中药-化学成分-靶点-疾病”的关系网络,并对网络进行拓扑结构分析,明确四妙丸治疗痛风的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应用薛定谔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关键化学成分与核心靶点结合的可靠性;利用DAVID数据库对四妙丸治疗痛风的作用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以及KEGG生物通路富集分析,进一步明确探究四妙丸治疗痛风的作用机制。结果:四妙丸通过汉黄芩素、吴茱萸次碱和小檗碱等16个有效成分作用于TNF、IL4、ESR1等11个靶点发挥治疗痛风的作用。根据p<0.05筛选得到19个GO功能条目,推测四妙丸通过参与免疫反应、炎症反应,调控基因转录及表达方式,诱导细胞因子活性及一氧化氮生物合成过程,减少配体的外在凋亡信号通路、细胞增殖等四个方面发挥着治疗痛风的作用;根据p<0.05筛选得到23条KEGG通路,推测四妙丸通过调控糖与药物代谢通路以及与炎症、免疫相关的多条信号通路,如I型糖尿病、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破骨细胞分化、MAPK信号通路、NF-kB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多条信号通路起到治疗痛风的作用。结论:本研究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较为系统地解析了四妙丸治疗痛风的有效成分、作用靶点及生物通路过程,为痛风作用机制的研究和抗痛风新药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杨颜瑜[4](2020)在《我国川东北地区老年发病痛风患者临床特征及诊治依从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我国川东北地区老年发病痛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依从性状况,以期为老年痛风病人的临床诊治、并发症预防、诊治依从性提高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1.回顾分析2013年12月至2019年10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痛风患者资料,根据不同发病年龄,将其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及老年组,对照分析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诱发因素、首发关节及实验室指标,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发病痛风患者的相关影响因素。2.对照分析三组急性期、预防发作及降尿酸治疗情况。3.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风湿科就诊的患者,通过问卷及电话随访的方式调查患者的诊治依从性,剔除未完成问卷调查的患者,将实际完成调查的患者根据依从性量表分为依从性组与不依从性组,对照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痛风患者诊治依从性的相关影响因素,最后依据发病年龄不同分组比较各组患者的依从性。4.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后,最终共纳入790例原发性痛风患者,其中男性771例,女性19例。我国川东北地区老年发病痛风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1)青年组(458例)、中年组(175例)与老年组(157例)三组相比,老年组BMI最低,病程最短,有饮酒史及高脂血症的比例最低,患有高血压病的比例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受累关节数及合并糖尿病的比例较青年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痛风家族史及肾结石的比例,老年组低于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合并痛风石、吸烟史、高原居住史及脂肪肝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三组诱发因素均以高嘌呤饮食及饮酒为主,其中老年组高嘌呤饮食及饮酒的比例在三组中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以含糖饮料及剧烈运动为诱发因素的比例低于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诱发因素均无统计学意义;(3)三组首发关节均以第一跖趾关节及踝关节为主,首发关节老年组较其他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4)三组相比,老年组血沉(ESR)、尿素(Urea)、胱抑素C(CysC)、肌酐(Crea)、C反应蛋白(CRP)水平最高,而红细胞(RBC)、淋巴细胞(LY)、血红蛋白(HG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白蛋白(ALB)、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均低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GR)、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空腹葡萄糖(GLU)水平高于青年发病组,血尿酸(UA)水平低于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白细胞(WBC)、单核细胞(MO)、门冬氨酸氨基转换酶(AST)、球蛋白(GLO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在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三组相比,老年组24小时尿量、尿肌酐、肌酐清除率水平均低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酸排泄分数(FEUA)高于青年组,24小时尿尿酸水平低于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PH、尿酸清除率、尿尿酸/尿肌酐三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合并高血压病、eGFR、LY、Glu与ALB水平是老年发病痛风患者的影响因素。2.我国川东北地区老年发病痛风患者治疗药物选择:(1)790例患者急性及预防发作药物以非甾体抗炎药为主;(2)三组相比,老年组非甾体抗炎药使用比例最低,激素使用比例高于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秋水仙碱的使用比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790例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以抑制尿酸生成为主(475例);(4)老年组联合降尿酸治疗比例低于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苯溴马隆、非布司他及别嘌醇的使用比例在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治疗前后血尿酸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我国川东北地区老年发病痛风患者的依从性分析:(1)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后,共纳入132例原发性痛风患者,剔除未完成问卷调查的14例患者,实际完成118例;(2)病程长短、疼痛是否经常影响工作或生活、是否伴有吸烟史、是否合并肾结石与痛风患者的诊治依从性密切相关,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病程长、合并肾结石是痛风患者诊治依从性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4)据发病年龄分组后,三组依从性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我国川东北地区老年发病痛风患者病程最短,较青年发病者受累关节数多,饮酒及高嘌呤饮食为最常见的两大诱发因素,关节炎以第一跖趾关节为常见首发部位,尿酸水平较青中年发病患者低,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肾功能损害;2.三组在ESR、GR、RBC、MCHC、MCV、CRP及脂代谢相关指标的表现上均有不同,合并高血压病、eGFR、LY、Glu与ALB水平是老年发病痛风患者的影响因素,因此对表现出上述实验室指标异常的患者,我们应警惕其老年发生痛风的风险,应更加密切监测其尿酸的变化;3.与青中年相比,老年发病痛风患者多合并肾功能损害,急性痛风发作时常使用激素控制炎症;4.我国川东北地区痛风患者诊治依从性较低,病程长、合并肾结石是痛风患者诊治依从性的独立影响因素,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及日常生活管理,提高痛风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及治疗信心,从而提高依从性。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5](2019)在《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研究说明引言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血管事件的最终结果和各种心脏异常的累积效应,最终导致心脏泵功能下降。心血管患者一旦出现心衰的临床表现,提示预后差。心衰越重,死亡风险越高。因此,在面对心衰这种严重的可以致死的疾病时,需要临床医生正确地诊断、准确地评估病情、深刻理

苏日娜[6](2019)在《藏药高原荨麻降尿酸、抗良性前列腺增生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与目的】高原荨麻Urtica hyperborea Jacq.ex Wedd.系荨麻科荨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西藏南部至北部、青海、甘肃、四川、新疆等广泛分布,资源丰富。据藏医药专着《晶珠本草》及《中华藏本草》记载,高原荨麻U.hyperborea、宽叶荨麻U.laetevirens Maxim.或裂叶荨麻U.fissa Pritz.等同属多种植物作“萨珠”药用,以干燥地上部分入药,具有清热、祛湿、提升胃温、降压、解痉功效,临床用于风湿热病、“龙”病、胃寒、消化不良、风湿疼痛、高血压、产后抽风、小儿抽风、荨麻疹;外用治毒蛇咬伤、疮疖疗毒。荨麻属多种植物为多个民族使用,但仅高原荨麻为藏民族独用,具有鲜明的特色及重要的研究价值。现代药学、药理学研究报道,该属多种植物含有黄酮类、木脂素类、香豆素类、有机酸类、萜类等类成分,具有抗前列腺增生作用、抗炎及镇痛、抗风湿作用、抗菌活性等多种药理活性,且在欧洲已有从荨麻属植物开发新药上市。但迄今未见有关高原荨麻U.hyperborea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的研究报道。因此,根据藏医对“萨真”的临床应用和有关荨麻属植物的现代药学研究报道,本文将以高原荨麻U.hyperborea为研究对象,进行降尿酸和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作用研究,探寻其降尿酸和抗良性前列腺增生作用机制及物质基础。主要研究内容为以下三点:一、采用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体外黄嘌呤氧化酶(XOD)及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对高原荨麻不同部位进行降尿酸作用及机制研究,筛选高原荨麻降尿酸主要活性部位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二、采用丙酸睾酮诱导建立前列腺增生小鼠模型,考察高原荨麻不同部位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作用及机制,研究高原荨麻抗BPH主要活性部位与作用机制。三、利用UPLC-Q-TOP-MS/MS技术与系统化学分离手段对以上主要活性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推断并验证高原荨麻潜在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与结果】1.高原荨麻不同部位降尿酸作用研究(1)通过体外实验观察高原荨麻不同部位对HK2细胞尿酸转运体URAT1及OAT1蛋白表达与体外抑制黄嘌呤氧化酶(XOD)活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乙酸乙酯萃取部位高低剂量组、正丁醇萃取部位高剂量组及醇溶部位高低剂量组均具有明显的下调URAT1及上调OAT1蛋白表达的作用,而对体外XOD活力无明显抑制作用。(2)利用体内高尿酸血症小鼠动物模型,研究高原荨麻不同部位对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血清UA、Cr、BUN水平、肝脏XOD和血清ADA活力及肾脏尿酸转运体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原荨麻不同部位各剂量组均显着降低血清UA水平,其中醇溶部位既显着降血清UA水平,又降低Cr和BUN的水平、抑制肝脏XOD和血清ADA活力,并且还下调肾脏尿酸转运体URAT1和上调OAT1的mRNA表达水平。说明醇溶部位不仅通过抑制肝脏XOD、血清ADA活力减少体内黄嘌呤及次黄嘌呤生成,还可通过调节尿酸转运体URAT1和OAT1基因的表达,从而减少尿酸的产生或增加尿酸的排泄,继而保持高尿酸血症小鼠的体内尿酸的稳态,同时该部位还有保护肾脏功能的作用。结合以上体内外研究结果,可得知,高原荨麻成分的活性受胃肠道影响显着的特色,提示后续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应以体内模型为主的合理筛选方式。2.高原荨麻不同部位抗良性前列腺增生作用研究采用前列腺增生小鼠动物模型,研究高原荨麻不同部位对前列腺增生小鼠前列腺指数、血清DHT和EGF水平、前列腺组织EGF及Bcl-2的mRNA表达水平及前列腺组织病理学检查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原荨麻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及醇溶部位具有显着的降低前列腺指数的作用,同时具有降低血清DHT、EGF水平及下调前列腺组织EGF、Bcl-2的mRNA表达;前列腺组织病理切片结果显示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及醇溶部位大部分腺体和腺细胞未见增生,排列整齐,少数腺体和细胞出现增生,分泌物较少,总体上前列腺增生程度明显减轻。3.高原荨麻降尿酸及抗BPH物质基础研究本文利用UPLC-Q-TOP-MS/MS技术从高原荨麻中共鉴别31个化合物,与对照品比对了13个;从乙酸乙酯萃取部位(抗BPH有效部位)鉴别出16个化合物,与对照品比对了7个;从醇溶部位(降尿酸及抗BPH有效部位)中鉴别出22个化合物,与对照品比对了8个。其中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和醇溶部位共有成分为11个。其中黄酮类化合物8个,酚酸类化合物14个,苯丙素类8个(香豆素类4个,木脂素类4个),萜类化合物1个。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经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这些黄酮类、香豆素类、木脂素类成分均具有抗BPH作用,黄酮类及香豆素类成分具有降尿酸作用。因此可以推断出这些类型的化合物可能分别是其降尿酸及抗BPH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基于质谱信息及系统化学成分分离方法对醇溶部位进行系统分离纯化,并应用NMR等波谱技术对这些化合物进行鉴别,鉴定了其中6个化合物,分别为Isofraxoside(XXXII),Vicenin-2(XVI),L-tryptophan(XXXIII),L-phenylalanine(XXXIV),D-aspartic acid(XXXV),Tripeptide L-Valyl-L-Isoleucyl-L-leucine(XXXVI)。在可操作条件下,对其中2种量丰单体化合物(Isifraxoside与Vicenin-2)进行了体外HK2细胞的尿酸转运体表达的研究。结果表明,该2个单体化合物均具有下调URAT1及上调OAT1蛋白表达的作用,提示该2个单体化合物可能是醇溶部位降尿酸的有效成分。【结论】确定了高原荨麻降尿酸及抗前列腺增生作用的主要有效部位。其中降尿酸主要活性是醇溶部位,抗BPH活性部位是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及醇溶部位。而醇溶部位既有降尿酸的作用又有抗BPH的作用。阐明了高原荨麻醇溶部位降尿酸的作用机制,该部位可能是通过抑制肝脏XOD、血清ADA活力和(或)通过调节肾脏尿酸转运体URAT1和OAT1的表达水平,以降低血清UA水平,来保持高尿酸血症模型小鼠体内尿酸的稳态,同时该部位可降低血清Cr及BUN水平,具有保护肾脏功能的作用。另外,通过体外细胞实验,验证了从该部位中分离得到的2种单体成分具有调节肾脏尿酸转运体URAT1及OAT1表达的作用,表明该2种单体成分可能是其降尿酸的有效成分。明确了高原荨麻抗BPH的有效部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其抗BPH的有效部位为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及醇溶部位,这2个部位可能通过下调多肽类生长因子EGF的mRNA表达,降低雄激素DHT水平,来抑制前列腺细胞过度增殖,或通过下调抑制性凋亡因子Bcl-2的mRNA表达,促进细胞凋亡而实现。基于UPLC-Q-TOF-MS/MS及导向分离与体外活性测试,发现高原荨麻降尿酸与抗BPH药效物质基础具有黄酮类、香豆素类、木脂素类等多种成分类型。

王文娟[7](2019)在《文绍敦教授治疗痛风病经验》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全面地将文绍敦教授治疗痛风病的学术思想以及辨证组方、针刺选穴等临床经验总结出来,为痛风病的治疗提供一条新的途径,以指导临床治疗,造福患者。方法:第一部分介绍了历代医家对痛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及现代研究进展。第二部分通过门诊跟师治病以及系统学习导师与其科研团队发表的关于痛风病研究的系列文献资料来研究文绍敦教授中医临床思维方法和理、法、方、药、穴、术之特色;总结文绍敦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诊治痛风病的经验。第三部分为文绍敦教授以火针放血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文绍敦教授认为痛风病及代谢综合征是宿毒和新生毒(每日产生)合力所致,药物应长期甚至终生服用方有良效而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经过长期临床治疗及观察,文绍敦教授发现汤剂难以长期或终生服用,而中成药物制剂可解决患者连续甚至终生服药的问题。近30年来,文绍敦教授以祖国传统医学理论为指导,与时俱进地认识痛风病,研制了3种治疗痛风病的中成药物制剂(痛风舒胶囊、酸脂清胶囊、浊毒清胶囊),并在临床实践中加以应用,为广大痛风患者减轻了病痛。文绍敦教授在临床上善于用火针放血治疗痛风急性发作。以“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为指导,取足厥阴荥穴行间、输穴太冲,足阳明荥穴内庭、输穴陷谷;联合足少阴之照海、足少阳之丘墟、地五会、足临泣及患部红肿最重处(阿是穴),采取火针放血的疗法,以达祛瘀通络、活血止痛的治疗目的。火针放血治疗不仅能及时、有效地改善患部关节的疼痛、肿胀之症,还可以降低血尿酸含量,若配合服用自制中成药制剂则对患者血尿酸水平和症状及体征改善效果更佳。结论:文绍敦教授以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分期论治,整体辨治;内外并用,标本兼顾之法治疗痛风病有效安全,值得向临床推广。

张玉涛,马利锋,范小伟,赵一多,康龙丽[8](2018)在《高原性痛风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原痛风是由高尿酸血症引发的一种慢性的关节炎性疾病,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在遗传因素中ABCG2、PDK2、SLC2A9、ZNF518B、WDR1和CLNK基因与高原痛风密切相关.本文总结了高原痛风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机制、临床特征以及西药和藏药的治疗方法,以促进人们对高原性痛风的认识与理解。

王辉[9](2018)在《高原环境下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特点分析—单中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尤其高原环境下,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由于患者依从性差,部分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导致痛风性关节炎频繁复发,最终形成痛风石,使关节功能丧失,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回顾分析高原环境下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特点,观察其与血尿酸及血红蛋白之间的关系,探讨手术治疗痛风石的必要性,加强对该病的认识,规范诊治流程,减少漏诊、误诊,为高原地区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治及综合性预防提供基础性资料。方法查阅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和风湿免疫血液科住院并确诊为痛风性关节炎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资料不详者进行电话随访,筛选长期生活在高原环境中(≥10年)的患者,共计208例患者。并根据年龄进行分组,分别为青年组(年龄<45岁)、中老年组(年龄≥45岁)。统计分析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年龄、性别、民族、职业、病程、诱发因素、个人生活史、累及的关节、辅助检查、误诊及治疗情况。结果1.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年龄为(49.51±13.08)岁,较相关文献报道有下降;2.青年组均见于男性(102/102,100%),中老年组男(99/106,93.40%)女(7/106,6.60%)性均可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青年组藏(53/102,51.96%)汉(49/102,48.04%)族患者均多见,中老年组多见于藏族(90/106,84.91%),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4.青年组以公务员(41/102,40.20%)多见,中老年组以农牧民(47/106,44.34%)多见;5.青年组和中老年组的诱发因素不同;6.青年组多见于BMI正常者(58/102,56.86%),中老年组多见于超重者(53/106,50.00%),差异有显着性(P<0.05);7.痛风性关节炎最常见的首次发病部位是第一跖趾关节(133/208,63.94%),其中青年组(57/102,55.88%)和中老年组(76/106,71.70%)首次发病部位均是第一跖趾关节(P>0.05);8.中老年组多累及多关节(106/106,100%),青年组较少累及多关节(15/102,14.71%),差异有显着性(P<0.05);9.中老年组多合并痛风石(106/106,100%),青年组较少合并痛风石(21/102,20.59%),差异有显着性(P<0.05);10.中老年组多合并有高血压(72/106,67.92%),青年组较少合并高血压(19/102,18.63%),差异有显着性(P<0.05);11.中老年组多合并有糖尿病(66/106,62.26%),青年组(13/102,12.75%)较少合并糖尿病,差异有显着性(P<0.05);12.青年组和中老年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和血清尿酸多高于正常水平(P>0.05);13.青年组(9/102,8.82%)误诊情况多于中老年组(2/106,1.89%);14.手术治疗后复发率(12/72,16.67%)明显低于保守治疗后复发率(125/136,91.91%)。结论1.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年龄有下降;2.痛风性关节炎以男性和绝经后女性多见;3.青年组和中老年组在藏汉分布、诱因、BMI分布、累及多关节情况、合并痛风石、高血压及糖尿病方面有差异;4.高原环境下痛风性关节炎多伴有血红蛋白增高,以青年为着;5.高原环境下痛风性关节炎有一定误诊率,以青年居多;6.手术治疗后复发率较保守治疗后复发率明显减低。

孙莹,陆萍静,牛海,陈妞,陈雪梅[10](2018)在《西藏地区诱发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危险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西藏地区特殊地理环境、独特饮食习惯等引起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预防和降低西藏地区的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提供参考依据。

二、高原地区痛风的临床特点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原地区痛风的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探讨痛风发病的地域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西藏及四川阿坝地区
    1.1饮食结构
    1.2气候
2 新疆
    2.1饮食结构
    2.2气候
3 山东、海南
    3.1饮食结构
    3.2气候
4 小结

(2)藏医放血疗法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应用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前言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1 藏医古籍文献中记载的放血疗法
    1.1 藏医古籍文献的范围
    1.2 放血刀具的记载
    1.3 放血疗法的适用范围
        1.3.1 适应证
        1.3.2 禁忌证
        1.3.3 病情急缓和放血时机
    1.4 放血疗法的操作
        1.4.1 术前准备
        1.4.2 术中操作
        1.4.3 术后护理
    1.5 对放血疗法益处和弊端的认识
        1.5.1 藏医放血疗法的益处
        1.5.2 藏医放血疗法的弊端
2 甘南藏族自治州藏医放血疗法应用现状调查
    2.1 调研方案的设计
    2.2 调研实施过程
    2.3 调查结果及相关分析
        2.3.1 合作市调查结果
        2.3.2 夏河县调查结果
        2.3.3 碌曲县调查结果
        2.3.4 玛曲县调查结果
        2.3.5 卓尼县调查结果
        2.3.6 其他三县调查结果
        2.3.7 当地群众对藏医放血疗法的认识
    2.4 分析与讨论
3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记载放血疗法的藏医经典古籍
附录2 调查问卷(4类)
附录3 调查单位列表(公立藏医院、寺院门诊、私人藏医诊所)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四妙丸治疗痛风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痛风研究现状
        1.1 痛风的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1.2 痛风的发病机制研究
        1.2.1 痛风发病的遗传和环境机制
        1.2.2 痛风发病的代谢机制
        1.2.3 痛风发病的炎症机制
        1.2.4 痛风发生的免疫机制研究
        1.3 痛风的中医学研究现状
        1.3.1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1.3.2 痛风的病因病机认识
        1.3.3 痛风的辨证论治
        1.3.4 中医治疗痛风的现代临床意义
    第二章 四妙丸研究现状
        2.1 四妙丸的药理作用研究
        2.1.1 四妙丸中单味药作用机制研究
        2.1.2 四妙丸复方药理作用研究
        2.2 四妙丸在治疗痛风中的应用
    第三章 网络药理学简介及其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3.1 网络药理学概述
        3.2 网络药理学常用数据库及研究方法介绍
        3.2.1 中药化学成分及靶标预测数据库
        3.2.2 疾病信息挖掘数据库
        3.2.3 网络分析在线平台和软件工具
        3.3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3.3.1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应用
        3.3.2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作用机制研究的应用
        3.3.3 网络药理学在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的应用
        3.3.4 网络药理学在四妙丸治疗风湿病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四妙丸治疗痛风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
    第一章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流程图
        1.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2.1 四妙丸化学成分筛选及靶点预测
        1.2.2 痛风靶点筛选及整理
        1.3 网络构建及可视化
        1.4 网络拓扑结构分析
        1.5 分子对接验证关键化学成分和核心靶点
        1.6 生物功能富集分析
    第二章 研究结果
        2.1 四妙丸化学成分的筛选及靶点的预测
        2.2 痛风疾病靶点的预测
        2.3 痛风相关靶点的PPI网络
        2.4 四妙丸化学成分靶点与痛风相关靶点的交集基因
        2.5 四妙丸-化学成分-靶点-痛风网络
        2.6 四妙丸治疗痛风的有效成分
        2.7 四妙丸治疗痛风的关键化学成分和核心靶点
        2.8 分子对接结果
        2.9 生物功能富集分析
        2.9.1 GO功能富集分析
        2.9.2 KEGG通路富集分析
    第三章 分析与结论
        3.1 四妙丸治疗痛风的有效成分分析
        3.2 四妙丸治疗痛风的关键成分和核心靶点分析
        3.3 GO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3.4 KEGG通路富集分析
        3.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我国川东北地区老年发病痛风患者临床特征及诊治依从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我国川东北地区老年发病痛风患者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我国川东北地区老年发病痛风患者治疗药物选择及依从性分析
    1 研究对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老年痛风发病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汉缩略名词对照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心力衰竭的概述
    1.1定义
    1.2分类
    1.3分期和分级
    1.4流行病学
    1.5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
        1.5.1病因
        1.5.1.1原发性心肌损害
        1.5.1.2异常的心脏负荷
        1.5.2诱因
        1.5.3病理生理机制
2心力衰竭的诊断与评估
    2.1症状与体征
    2.2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
        2.2.1常规检查
        2.2.1.1心电图 (Ⅰ类, C级)
        2.2.1.2胸部X线片 (Ⅰ类, C级)
        2.2.1.3生物学标志物
        2.2.1.4实验室检查
        2.2.1.5经胸超声心动图 (Ⅰ类, C级)
        2.2.2心衰的特殊检查用于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因的患者。
        2.2.2.1心脏磁共振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CMR)
        2.2.2.2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ransesphageal echoc ardiography, TEE)
        2.2.2.3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d tomo gr aphy, CT)
        2.2.2.4冠状动脉造影
        2.2.2.5核素心室造影及核素心肌灌注和 (或) 代谢显像
        2.2.2.6 6 min步行试验
        2.2.2.7心肺运动试验
        2.2.2.8基因检测
        2.2.2.9心肌活检
        2.2.2.10生活质量 (quality of life, QOL) 评估
        2.2.2.11有创性血流动力学检查
    2.3诊断流程
    2.4预后评估
3心力衰竭的预防
    3.1对心衰危险因素的控制与治疗
        3.1.1高血压治疗
        3.1.2血脂异常
        3.1.3糖代谢异
        3.1.4其他危险因素
        3.1.5利钠肽水平升高
    3.2对无症状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干预
4慢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4.1一般治疗
        4.1.1治疗病因和诱因
        4.1.2限钠
        4.1.3限水
        4.1.4营养和饮食
        4.1.5休息和适度运动
        4.1.6监测体重
        4.1.7心理和精神治疗
    4.2利尿剂
        4.2.1适应证
        4.2.2利尿剂的分类
        4.2.3使用方法
        4.2.4禁忌证
        4.2.5不良反应及处理
    4.3 RAAS抑制剂
        4.3.1 ACEI
        4.3.2 ARB
        4.3.3 ARNI
    4.4β受体阻滞剂
        4.4.1适应证
        4.4.2禁忌证
        4.4.3应用方法
        4.4.4不良反应
    4.5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4.5.1适应证
        4.5.2禁忌证
        4.5.3应用方法
        4.5.4不良反应
    4.6伊伐布雷定
        4.6.1适应证
        4.6.2禁忌证
        4.6.3应用方法
        4.6.4不良反应
    4.7洋地黄类药物
        4.7.1适应证
        4.7.2禁忌证
        4.7.3应用方法
        4.7.4不良反应
    4.8中药
        4.8.1辨证分型
        4.8.2分期治疗
        4.8.3中西药相互作用
    4.9改善能量代谢药物
        4.9.1曲美他嗪
        4.9.2辅酶Q10
        4.9.3辅酶Ⅰ (NAD+)
        4.9.4左卡尼汀
        4.9.5注射用磷酸肌酸钠
        4.9.6雷诺嗪
    4.10血管扩张剂
    4.11抗血栓药物
    4.12心衰患者应避免使用或慎用的药物
        4.12.1α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
        4.12.2抗心律失常药物
        4.12.3 CCB
        4.12.4非甾体抗炎药或COX-2抑制剂
        4.12.5糖皮质激素
        4.12.6西洛他唑
        4.12.7口服降糖药
    4.13慢性HFrEF的治疗流程
5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的治疗
    5.1利尿剂
    5.2基础疾病及合并症的治疗
    5.3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5.4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
6急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6.1急性心衰的诊断
        6.1.1病史、症状及体征
        6.1.2急性肺水肿
        6.1.3心源性休克
    6.2急性心衰的评估
        6.2.1院前急救阶段
        6.2.2急诊室阶段
    6.3辅助检查
        6.3.1常规检查
        6.3.2超声心动图和肺部超声
        6.3.3动脉血气分析
    6.4监测
        6.4.1无创监测
        6.4.2血流动力学监测
    6.5急性心衰的分型和分级
    6.6治疗原则
        6.6.1一般处理
        6.6.2根据急性心衰临床分型确定治疗方案, 同时治疗心衰病因。
        6.6.3容量管理
    6.7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6.7.1利尿剂 (Ⅰ类, B级)
        6.7.2血管扩张剂 (Ⅱa类, B级)
        6.7.3正性肌力药物 (Ⅱb类, C级)
        6.7.4血管收缩药物
        6.7.5洋地黄类 (Ⅱa类, C级)
        6.7.6抗凝治疗 (Ⅰ类, B级)
        6.7.7改善预后的药物 (Ⅰ类, C级)
    6.8心源性休克的处理
    6.9急性心衰稳定后的后续处理
7终末期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7.1利尿剂
    7.2神经内分泌阻滞剂
    7.3静脉正性肌力药物
    7.4静脉血管扩张剂
    7.5中药治疗
8右心衰竭的药物治疗
    8.1右心衰竭的诊断和评估
        8.1.1诊断标准
        8.1.2鉴别诊断
        8.1.3病情评估
    8.2治疗原则
    8.3药物选择和合理应用
9心力衰竭病因及合并疾病的药物治疗
    9.1心衰合并心律失常
        9.1.1房颤
        9.1.2室性心律失常
        9.1.3缓慢性心律失常
    9.2心脏瓣膜病
        9.2.1二尖瓣病变
        9.2.2主动脉瓣病变
    9.3冠心病
        9.3.1慢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9.3.2急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9.4高血压
    9.5心肌炎
    9.6特殊类型的心肌病
    9.7先天性心脏病
    9.8高原性心脏病
        9.8.1高原肺水肿
        9.8.2慢性高原性心脏病
    9.9糖尿病
    9.10血脂异常
        9.10.1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合并心衰
        9.10.2其他原因心衰合并血脂代谢异常
    9.11痛风和高尿酸血症
    9.12肥胖
        9.12.1肥胖在心衰患者中的患病率和对预后的影响
        9.12.2肥胖引起心衰的机制
        9.12.3肥胖合并心衰的处理原则
    9.13电解质紊乱
        9.13.1低钾与高钾血症
        9.13.2低钠血症
    9.14缺铁和贫血
    9.15泌尿系统疾病
        9.15.1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
        9.15.2心衰合并前列腺梗阻
        9.15.3心衰合并勃起功能障碍
    9.16肺部疾病
    9.17睡眠障碍和睡眠呼吸暂停
    9.18神经系统疾病和心理疾病
    9.19肿瘤治疗相关性心衰
        9.19.1抗肿瘤治疗前的基线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预测
        9.19.2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筛查与诊断
        9.19.3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监测与随访
        9.19.4抗肿瘤相关心衰的药物治疗
    9.20恶病质
10心力衰竭患者管理
    10.1心衰管理团队
    10.2优化心衰管理流程
    10.3随访频率和内容
    10.4患者教育
        10.4.1症状和体征的监控
        10.4.2饮食、营养和体重管理
        10.4.3运动
    10.5老年心衰患者的管理
        10.5.1老年心衰诊治特殊性
        10.5.2一般治疗
        10.5.3药物治疗
    10.6妊娠心衰管理
    10.7终末期心衰患者的管理
        10.7.1识别心衰终末期患者
        10.7.2与患者沟通
        10.7.3治疗方法
    附录A心力衰竭常用药物一览表
    附录B药物相互作用一览表

(6)藏药高原荨麻降尿酸、抗良性前列腺增生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 荨麻属药用植物研究进展
    二 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研究进展
    三 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研究进展
    四 结语
第二章 藏药高原荨麻不同部位降尿酸作用及机制研究
    第一节 藏药高原荨麻不同部位对体外降尿酸作用研究
        1.材料
        2.实验方法
        3.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结果
        5.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藏药高原荨麻不同部位体内降尿酸作用及机制研究
        1.材料
        2.实验方法
        3.检测指标
        4.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结果
        6.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藏药高原荨麻不同部位抗良性前列腺增生作用及机制研究
    1.材料
    2.实验方法
    3.检测指标
    4.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结果
    6.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藏药高原荨麻降尿酸及抗BPH主要活性部位的物质基础研究
    第一节 基于UPLC-Q-TOF-MS/MS技术的藏药高原荨麻药材及抗BPH主要活性部位化学成分快速鉴别研究
        1.材料
        2.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质谱负离子模式选择依据
        5.质谱裂解特征分析
        6.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醇溶部位化学成分分离制备与表征及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尿酸转运体蛋白表达研究
        1.材料与仪器
        2.醇溶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3.醇溶部位中的Isofraxoside与 Vicenin-2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尿酸转运体蛋白表达的影响
        4.结论与讨论
全文总结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答辩委员会名单

(7)文绍敦教授治疗痛风病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传统医学对痛风的认识及现代研究进展
    2.1 传统医学对痛风的认识
    2.2 传统医药治疗痛风病的研究进展
    2.3 现代医学对痛风病的认识及治疗
第3章 文绍敦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诊治痛风病的经验
    3.1 文绍敦教授对痛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3.2 文绍敦教授治疗痛风病学术思想
        3.2.1 未病先防,已病防变
        3.2.2 分期辨治,整体辨证
        3.2.3 内外并治,标本兼顾
        3.2.4 与时俱进,群体治疗
    3.3 文绍敦教授治痛风病药物研发的思路
        3.3.1 痛风舒胶囊
        3.3.2 酸脂清胶囊
        3.3.3 浊毒清胶囊
        3.3.4 消痛灵搽剂
    3.4 文绍敦教授治疗痛风病用药特点
    3.5 火针放血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3.6 文绍敦教授痛风病治疗方案
        3.6.1 无症状期
        3.6.2 急性发作期
        3.6.3 慢性期
    3.7 小结
第4章 文绍敦教授以火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回顾性研究
    4.1 对象
        4.1.1 病例资料
        4.1.2 诊断标准
        4.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4.1.4 症状积分标准
        4.1.5 疗效标准
    4.2 方法
        4.2.1 治疗方法
        4.2.2 观察指标
        4.2.3 技术路线图
        4.2.4 统计方法
    4.3 结果
        4.3.1 一般资料分析
        4.3.2 治疗后2 组关节症状积分比较
        4.3.3 BUA水平比较
        4.3.4 TG水平比较
        4.3.5 疗效比较
    4.4 讨论
    4.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高原性痛风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病学调查
2 症状和体征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3.1 高尿酸血症
    3.2 缺氧与红细胞增多症
4 治疗
    4.1 西药治疗
    4.2 藏药治疗
        4.2.1 藏药罗堆多吉颗粒对于高原痛风的治疗
        4.2.2 藏药短管兔耳草对于高原痛风的治疗
5 高原痛风的预防
6 结论

(9)高原环境下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特点分析—单中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中英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临床资料收集
    2.4 治疗
    2.5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1.1 痛风性关节炎的年龄分布
        3.1.2 痛风性关节炎两组患者性别分布
        3.1.3 痛风性关节炎两组患者民族分布
        3.1.4 痛风性关节炎两组患者职业分布
        3.1.5 痛风性关节炎两组患者诱发因素分布
        3.1.6 痛风性关节炎两组患者身体质量指数分布
    3.2 高原环境下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表现
        3.2.1 痛风性关节炎两组患者首次发病部位
        3.2.2 痛风性关节炎两组患者累及多关节情况
        3.2.3 痛风性关节炎两组患者合并痛风石情况
        3.2.4 痛风性关节炎两组患者合并高血压情况
        3.2.5 痛风性关节炎两组患者合并糖尿病情况
    3.3 高原环境下痛风性关节炎主要生化结果
    3.4 高原环境下痛风性关节炎的误诊情况
    3.5 高原环境下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
第四章 讨论
    4.1 探讨高原环境下痛风性关节炎的一般情况
        4.1.1 痛风性关节炎两组患者年龄分析
        4.1.2 痛风性关节炎两组患者性别分析
        4.1.3 痛风性关节炎两组患者民族分析
        4.1.4 痛风性关节炎两组患者职业分析
        4.1.5 痛风性关节炎两组患者诱发因素分析
        4.1.6 痛风性关节炎两组患者身体质量指数分析
    4.2 探讨高原环境下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特点
        4.2.1 痛风性关节炎两组患者首次发病部位分析
        4.2.2 痛风性关节炎两组患者累及多关节与合并痛风石分析
        4.2.3 痛风性关节炎两组患者合并高血压分析
        4.2.4 痛风性关节炎两组患者合并糖尿病分析
    4.3 探讨高原环境下痛风性关节炎与血红蛋白的关系
    4.4 探讨高原环境下痛风性关节炎与血尿酸的关系
    4.5 高原环境下痛风性关节炎的误诊情况分析
    4.6 探讨高原环境下痛风石需手术治疗的必要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10)西藏地区诱发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高原地理环境因素
2 生活方式因素
    2.1 饮食习惯
        2.1.1 高蛋白、高脂肪饮食
        2.1.2 植物纤维和维生素摄入不足
    2.3 饮水不足
    2.4 运动锻炼
3 性别、年龄、家族遗传、职业因素
    3.1 性别、年龄
    3.2 家族遗传因素
    3.3 职业
4 各种代谢疾病因素
    4.1 高血压
    4.2 高脂血症/肥胖
    4.3 糖尿病
    4.4 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
5 其他危险因素
    5.1 不良生活习惯
    5.2 药物
6 小结

四、高原地区痛风的临床特点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探讨痛风发病的地域特点[J]. 陈建春,周攀,谭魏,郑武燕.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0(13)
  • [2]藏医放血疗法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应用现状调查研究[D]. 刀杰塔.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3]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四妙丸治疗痛风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D]. 张燕. 河北大学, 2020(08)
  • [4]我国川东北地区老年发病痛风患者临床特征及诊治依从性分析[D]. 杨颜瑜. 川北医学院, 2020(04)
  • [5]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07)
  • [6]藏药高原荨麻降尿酸、抗良性前列腺增生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D]. 苏日娜.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7]文绍敦教授治疗痛风病经验[D]. 王文娟. 青海大学, 2019(04)
  • [8]高原性痛风的研究进展[J]. 张玉涛,马利锋,范小伟,赵一多,康龙丽. 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 2018(03)
  • [9]高原环境下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特点分析—单中心研究[D]. 王辉. 西藏大学, 2018(09)
  • [10]西藏地区诱发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危险因素研究[J]. 孙莹,陆萍静,牛海,陈妞,陈雪梅. 护理研究, 2018(04)

标签:;  ;  ;  ;  ;  

高原地区痛风临床特点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