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致行业全体同仁的感谢信(论文文献综述)
韩路[1](2021)在《CGM招标咨询公司薪酬体系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18年政府取消了招标咨询资质行政许可和收费标准以来,招标咨询行业全面走向市场化经营。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原有的薪酬体系模式,无法起到激励员工积极创新应对发展的作用。如何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通过薪酬体系更好地起到激励人才创新、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公司目前存在的问题,本论文在编写过程中通过运用调查法、访谈法等方式,进行企业内部和行业相关薪酬信息的搜集整理。同时学习国内外激励因素、薪酬体系理论,结合新生代员工和知识型员工的需求特征等激励因素,参考国内行业先进的薪酬体系案例,依据CGM招标咨询公司现有的企业文化、员工结构、岗位职责等进行分析研究。着重对公司薪酬体系中的经济性薪酬(基本薪酬、绩效奖励和福利)进行改进。在优化过程中,通过岗位评价分析、职责的细化明确,对比行业同类型企业相应岗位的薪酬水平,对原有薪酬体系进行分类和调整。充分体现按岗位、按知识能力支付报酬,在有效激励的原则上控制总的薪酬标准,并根据企业文化和新生代知识型员工的需求,优化完善福利体系。最后,针对该方案的实施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确保新的薪酬体系方案可以持续推进执行,从而促进CGM招标咨询公司的业绩稳步提升和在工程咨询领域的持续发展。
应远马[2](2020)在《圣西门主义力行者 ——拿破仑三世和19世纪中叶法国社会经济发展探究》文中提出在法国近现代史及其历史编纂学当中,始则担任第二共和国总统,继而又作为第二帝国皇帝执掌政坛20多年的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亦即人们更耳熟能详的拿破仑三世,由于第二帝国“以政变始,以色当终”的特殊历史等众多因素,不时成为人们抨击乃至嘲讽的对象。但毋庸讳言,正是在此人统治法国时期,尤其是近18年之久的第二帝国阶段,法国不仅获得了大革命以来鲜见的政局长久相对稳定,还出现了史上少有的经济持续扩张局面,迎来名副其实的“繁荣时代”。凡此种种,当和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一直以充当“圣西门主义力行者”为己任密不可分。作为拿破仑一世侄子,他对“伟大伯父”的思想既有推崇、继承的一面,更有因应时势,及时扬弃,大胆创新的一面。他在对其伯父思想观念进行系统梳理、全面阐述的《拿破仑的观念》中的不少主张,清楚地昭示了这一点。进而言之,如果说拿破仑一世是“马背上的罗伯斯庇尔”,那么,其侄儿则可谓“马背上的圣西门”。后者的思想导师乃是圣西门之类的人物,而并非像其伯父那样尊奉孟德斯鸠、卢梭为思想导师。由此,在圣西门等人影响之下,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早年即在关注波拿巴家族荣耀、法兰西国家兴衰同时,不仅极为关注“双元革命”发生后势必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还着力寻求它们的解决之策,《食糖问题剖析》、《消灭贫困》等他在上台之前出版的着述即为明证。因其独特身世素有家国情怀的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不仅喜欢写作,勤于思考,还引人瞩目地更有所行动。他在上台后,力求以稳定求发展,用繁荣保秩序。其间,不仅肯定大革命主要原则,赞同“人民主权”,还敢于、善于像伯父那样以人民主权化身自居,借助“公民投票”等手段去完成统治法国的大任。同时,既没有一味沉迷于政治纷争,更没有拘泥于政体形式,而是在同样信奉圣西门主义的得力助手辅助下,致力于让法国尽快具有现代国家的面貌。就此而言,不管是他作为总统在波尔多发表的重要讲话,还是在称帝后写给国务大臣富尔德的信件,无不表明其对于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视程度,以及具有的国际视野和现代意识,在同期欧洲国家领导人当中位居前列。本文的核心观点是,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是在建构圣西门倡导的“实业社会”方面不仅具有现代观念、开放意识和切实可行的举措,而且实际成效更可圈可点的“圣西门主义力行者”。法国在第二帝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变化非但幅度大、速度快,其影响更是既深又远,不容低估。有鉴于此,本文从经济-社会史维度出发,首先通过细致考察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显赫家世和早年经历,特别是逐一细致研读其上台前撰写的各类着述,探究其在圣西门影响下的治国理念及其思想渊源;继而力图揭示他如何深知现代社会扩展经济的必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寻求国家干预和自由主义经济之间平衡点来谋求“帝制下的繁荣”。在这一基础上,然后再从以下几大方面入手分别梳理、评判其相关举措和成效:推进工业革命在法国的完成;让第二帝国时期成为法国“农业文明的巅峰”阶段;以让法国真正进入“铁路时代”为抓手,实现法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变革;在让法国国内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的同时,如何顶住压力让法国在贸易自由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通过将巴黎打造成“19世纪的首都”来引领法国的城市化进程等等。希冀通过上述努力,提出若干具有一定新意的观点,从而能有助于人们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长期被“污名化”的拿破仑三世的历史作用,丰富和深化对在19世纪法国史中承上启下,其研究至今尚相对薄弱的第二帝国史相关问题,以及在当今法国政治谱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的波拿巴主义的认识。
庄细细[3](2020)在《近代中国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研究(1890-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是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物,同时也是妇女解放的一种实践方式。妇女解放运动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激发了妇女“国民责任”,成为了她们从事慈善事业的动力。同时,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为女性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使其初步具备从事慈善活动的物质基础。而公共空间的扩大为妇女团体开展慈善活动创建了有利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面对近代中国战乱频发和灾荒饥馑,具有善心的近代妇女积极结成团体从事慈善活动。众所周知,近代中国是一个不断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思想意识与社会环境也发生变化,这亦推动了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发展。维新变法至清末新政时期是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萌芽阶段,中国近代妇女在妇女解放思潮中觉醒,开展了有别于传统的妇女慈善活动。在慈善观念上,由传统的“福报”观念转为“女国民”责任;而在慈善组织上,由妇女个体慈善向妇女团体慈善转变;慈善方式上,从“捐款捐物”走向“筹款筹物”。到了辛亥革命时期,妇女运动的高涨使得近代妇女团体的力量得到壮大,这一时期慈善活动开始多样化;在慈善救济理念上,由“养”转变到“教”;在慈善组织上,基督教妇女团体开始出现。到了抗战时期,受到民族精神的激发,妇女团体把慈善事业与民族救亡联系起来,慈善活动重心由筹款赈灾转向“民族救亡”。这一时期也是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鼎盛时期,各妇女团体在慈善活动中的合作关系更为密切。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妇女团结一致,开展全国性的慈善活动,而这时基督教妇女团体慈善活动也更加活跃。抗战结束后到新中国成立前,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近代妇女团体慈善事业的重心转向以经济复员为中心的战后救助,寡弃妇女成了重要救助对象,而举办廉价托儿所成了新的慈善内容。由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发展演进所知,近代中国妇女团体慈善活动内容极为丰富,主要有赈济灾荒、抗敌后援、慈善教育、儿童保育和戒除烟瘾、法律援助等。透过其慈善活动的内容,亦可窥探出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特点。首先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对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特点进行探究,发现近代妇女团体更擅长通过娱乐活动为慈善事业筹款,更加关注儿童保育。其次,引入社会阶层理论对近代开展慈善活动的妇女团体进行研究,发现上层阶级妇女引领近代妇女慈善。最后,分析妇女的生理特质、性格特征与社会角色,指出近代妇女团体逐渐从辅助男性开展慈善活动的配角转变为组织开展慈善活动的主体,逐渐撑起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半边天。同时,通过考察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内容与特点,亦可看出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她们开展的慈善活动宣扬了妇女解放思想,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维护了妇女的合法权益;战争中的募捐救济活动还为战争取得胜利做出一定贡献。当然,受到近代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亦有一定的局限性。
罗艳君[4](2018)在《上海地方势力与中国红十字会(1904-1949)》文中提出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中国红十字会在上海成立。上海不仅是中国红十字会的发源地,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设立在上海的中国红十字会总办事处,全权主持中国红十字会会务。因此上海在中国红十字会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代地方自治是欧洲商业复兴、市民社会兴起的产物。孙中山将地方自治喻为“国之础石”。开埠后,上海市民社会孕育而生,地方自治思想随之兴起。一次大战前后,上海民族资产阶级得到了发展壮大的机会,绅商阶层随之渐渐壮大,上海市商务总会的成立,意味着上海的资产阶级,尤其是绅商阶层由分散走向统一。商务总会逐渐形成了能够影响上海商界,乃至全国商界的力量。红十字运动传入中国后,上海绅商们成了最早接触这一新兴人道主义运动的阶层。上海市商务总会的领导者们,成为发展中国红十字运动的急先锋。为了保持中国红十字会的中立性和自主性,上海绅商们与政府几经博弈。最终,由于上海地方自治的蓬勃发展和民族资本阶级的壮大,中央政府在既没有引领中国红十字会开展公共慈善事业的经济基础,也没有能控制住中国红十字会的政治力量的情况下,被迫默认中国红十字会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现状。随着新一代民族资产阶级的逐渐强大,绅商阶层中有一部分绅商由于跟不上时代变化,而逐渐没落。几乎与此同时,中国红十字会内部,也正在就是否应该修改会章,以适应现在统一的中央政府的问题,针锋相对。最终一直负责主管中国红十字会事务的常议会被取消,红会在政府的指导监督下成立理监事会,取代常议会来处理红会会务。这不仅意味着旧式商人退出了大的历史舞台,也告别了中国红十字会。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红十字会成为了政府机器的一部分,失去了往日独立自主的地位。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上下要求抗日救国的呼声渐强。面对中央政府外无御敌之策,内部经济衰退、内战依旧的现实,上海资产阶级呼吁实施宪政的诉求也愈发强烈。为了加大对社会的监控,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用以规范社会团体和组织,中国红十字会也在其列。在加强对中国红十字会会务监督的同时,南京国民政府也在中国红十字会中培植了新的势力,以充当自己的代言人,帮助政府完成对中国红十字会的调控。杜月笙及他领导的恒社成为了政府的人选。在中国红十字会创立、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少不了来自国内医护界和国际红十字会的帮助。作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医界组织,中华医学会积极与中国红十字会合作,在医院、医学院和战地救援等领域帮助红十字会建设。而来自国际红十字会和各国红十字会的帮助,也让中国红十字会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一扇门。总而言之,中国红十字会的壮大,离不开中央政府和各地方势力的介入和帮助。中央政府的政策、态度和各方势力的此消彼长,同时影响着中国红十字会的发展。但正是在它们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红十字会才得以发展壮大,使得红十字会不愧于世界第一慈善机构的称呼。
王小晖[5](2017)在《民国时期汉口保险业研究(1912-1949)》文中研究指明保险史属于经济史学科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保险业发展的历史及其客观存在。研究保险史可以使个人加深对于保险业发展过程的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当前发展状况,为将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这也是保险史研究的价值所在。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经历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成立三个主要历史阶段。可以说中国保险业是在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压迫中诞生的,中国保险业是民族企业家在洋商保险业和官僚资本保险机构的夹缝中不断抗争和奋斗中发展壮大的。了解了这些,才能更好的认识到当前保险业繁荣的来之不易,更好的珍惜当前的发展环境。汉口曾是中国金融业的副中心,也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自汉口开埠以来,大量外商涌入汉口抢占市场,掠夺资源。据统计,在1917年仅洋商保险公司就有103家之多,还成立了汉口西商火险公会,并受上海洋商火险公会的领导。而总部设于香港、上海的民族保险业和官僚资本保险机构也都纷纷在汉口设立分支机构,汉口保险史就是旧中国保险业的一个缩影,因此,研究汉口保险发展史具有典型意义。本文在整理大量原始档案、历史资料、文献报刊的基础上,利用多学科分析方法对于民国时期汉口保险业发展历史作一综合论述,本文主要分为七章:第一章,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方法,最后提出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二章,介绍汉口保险业的发展背景和沿革,分为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两个阶段分别阐述。主要以汉口在各个阶段保险业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展示保险业发展的历史事实和具体事件。第三章,介绍民国时期汉口的保险教育情况。这一时期,在高等学校的经济系中基本上都开设了《保险法》和《保险学》等课程,一方面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普及了保险知识;另一方面为保险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第四章,阐述了汉口的洋商火险公会和华商保险业同业公会。本文考证了英国海外火险委员会,通过研究中外文献和查阅大量历史档案,首次提出汉口洋商火险公会的成立时间是1918年,并分别从六个方面予以详细论证。关于华商保险业同业公会,大多认为成立于1934年。本文通过追经据典,挖掘原始档案以史实论证了汉口(华商)保险业同业公会成立于民国二十年,即1931年,而非1934 年。第五章,介绍了民国时期从1912年到1949年之间国民政府颁布的主要保险法规,在述及汉口保险业同业公会章程时,不仅通过对1931、1933、1934三份不同时间的章程进行纵向比较,同时与1931年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章程进行了横向对比。第六章,介绍了汉口市保险同业公会组织制定、实施的火险费率和运输险费率规章,以及不同时期汉口地方官署颁布的《火险保户登记规则》。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汉口火险保户登记章程及其取缔的前前后后,在国民政府保护保险企业利益的虚假表象之下,体现了汉口保险业为谋发展与政府监管部门之间的博弈。第七章,介绍了在汉四明保险公司的始末以及上海美商美亚保险代理股份有限公司汉口分公司。四明保险公司由浙江商人孙衡甫等人创办,其汉口分公司成立于民国二十二年七月十二日(即1933年7月12日),武汉沦陷后停业,并于抗战结束后重新申请复业,营业地点在江汉路47号。美商美亚保险代理公司在抗战之前经历了快速的原始积累过程,在众多洋商保险公司经营惨淡以至于退出中国市场之际,美商美亚却脱颖而出、独树一帜,其经营方法耐人寻味。最后,是本文的结论和展望部分。通过本文的论述得出结论:中国保险业诞生在晚清,发展在民国,尤其是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在业界的要求下相继制定和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保险业日臻规范化。同时,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的保险界爱国实业家和保险学家,通过一系列的宣传和译着普及了保险知识,通过教育课程和实务操作培养了大量的保险专业人才,为今天保险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在快速发展、虚假繁荣的景象背后,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国民政府体制和管理等诸多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发现在民国时期的环境下真正受益的唯有官僚资本家以及享有法外特权的外商。而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民族保险业才能够真正实现健康、快速的发展,人民的权益才能够真正受到保护。
罗超[6](2017)在《美国内战记忆的建构与南北和解(1865-1918) ——兼与东西德的二战集体记忆比较》文中认为美国内战后,南部经历了短暂温和的“约翰逊重建”,它实质上是林肯重建政策的延续。在“林肯之死”与“孟菲斯骚乱”后,一场持续时间较长的激进重建随之而来。作为“去南部邦联化”的国会重建,它加剧了南部民众对代表黑人利益的共和党政权的抵制,使得本在襁褓中的“失去事业”(Lost Cause)迅速发展,为建立种族隔离制度铺平道路。南部的集体记忆形成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从1865年到1898年。其中,第一阶段又可以划分成两时期,第一时期从1865至1884年,称为南部内战记忆的分裂期,从“南部重葬运动”的兴起到罗伯特·李塑像在新奥尔良的落成。第二时期从1884至1898年,称为实现南部内战记忆统一的时期,以“南部邦联老兵联合会”与“南部邦联女儿联合会”的建立为终点。第二阶段是从1898年到1914年,即是“失去事业”要义被北方民众广泛接受的阶段。南部白人社会精英虽在1877年完成了“政治救赎”,但至1884年前,他们的集体记忆依旧是分裂的。南部城镇的纪念与扫墓活动虽繁多,但在组织过程中,均存在各自为政,领导不统一且目标混乱的问题。为募集活动经费,满足会员的诉求,扩大其影响力,纪念组织、妇女团体与老兵协会常常口诛笔伐,内讧不断。至1870年代末,南部白人的集体记忆依旧凌乱,具有低调悲伤、去政治化的特征。不同于1860年代的“仇恨记忆期”,1870年代是老兵记忆的“休眠期”,很多老兵忙于生计,无暇内战记忆的讨论,尽管存在少数前高级军官整理战地记忆的情况。从1880年代开始,随着商业文化与煽情思想在美国流行,南北老兵开始举行各种战场旧址重聚活动。同时,在《世纪》等期刊的推动下,美国社会掀起了一股内战记忆民主化与商业化的浪潮。此外,南部在战后废除了奴隶制,但无法改变单一农作物的经济模式。这种情况使南部更依赖于北方的工业资本主义。在“新南部建设”中的很多问题就是这种经济矛盾性的缩影。然而,这种地区差异却有利于南部白人的集体记忆朝着继往开来,服务全美工业建设大局的方向转变。直至美西战争前,南部勉强实现了集体记忆的统一,但在与北部老兵在实现“文化和解”的道路上举步维艰,尽管北方年轻一代已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失去事业”的要义。随着美西战争的爆发,参军潮与爱国主义思想加速了和解进程。1913年,为共同纪念葛底斯堡战役爆发50周年,南北老兵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内战纪念活动,通过威尔逊总统的“葛底斯堡演说”将南北和解的进程推向顶峰。随着《一个国家的诞生》的上映,北方老兵从文化上最终承认了南部奋斗已久的“失去事业”。这一切的实现都是以抹去非裔美国人的内战记忆为代价。随着一战的爆发,非裔美国人再次获得千载难逢的觉醒契机。通过与法属非洲士兵的并肩作战与思想交流,非裔美国人渐渐恢复了自我认知与被抹去的战争集体记忆。一战后,非裔美国人走向了民权斗争的国际化之路。当然,这条国际化道路是漫长而艰险的。
李丹青[7](2014)在《20世纪30-40年代保险业期刊视野下的上海保险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国时期的上海保险业,随着这座城市的开埠通商而不断发展。外资保险公司进入,华商保险公司,保险行会相继成立。保险业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茁壮成长。在此基础之上,20世纪30年代,保险业刊物随着保险业及印刷业、传媒业的发展而产生。本文从保险业刊物出发,以管理学中利益相关者原理为主线,逐一分析保险业与从业者、社会环境及民众之间的关系。保险业刊物刊载以上三方面的内容,最终目的在于促进保险行业的发展。实际的效果来讲,保额的不断投入是保险刊物为之努力的证明。
余琳[8](2013)在《SH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改革开放30余年间,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得到有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风云变化,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会计师事务所在组织结构、提供的服务内容及服务项目等方面,都受到巨大的冲击。面对环境的变化以及出于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会计师事务所不论在内部治理机制、网络技术应用、还是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都需要有实质性的飞跃或提升,以提高对客户的服务品质的提升、拓宽服务内容。在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世界各国政府监管机构对会计师的专业规范日趋严谨的背景下,会计师事务所诉讼风险加大、保费率的提高、人力资源成本的上涨,以及审计技术的更新,使得会计师事务所经营成本快速上升。加之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垄断了全球高端会计市场,使得中国内资大型所在中国会计市场上的竞争更为激烈,因此,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探索行业的经营智慧。鉴于此,本文立足于行业竞争结构理论和SWOT分析模型,研究和对比国内外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历史和发展战略,找出内资大型所发展战略制定和执行的现状和问题,并结合实证案例深入研究SH会计师事务所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以及内部条件,对SH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本文认为,作为内资大型所的SH会计师事务所当前面临发展瓶颈问题,既有优势也有劣势,机遇与威胁并存。本文认为SH会计师事务所应将做大做强、走向国际,实现国际化发展作为自己的战略目标。同时,SH事务所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三大发展重点:第一,做大做强的规模化发展战略;第二,在资源共享基础上谋求业务多元化发展的战略;第三,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为实现其战略目标,SH事务所需从质量管理、人力资源、专业技术创新、服务板块专业化等方面着手,首先,进一步强化事务所的风险意识、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其次,进行人才开发、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再次,在人力资源开发与优化的基础上,研究高端会计市场的相关服务技术,以及涵盖事务所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集成化的信息系统;最后,为抵御同业竞争、参与国际竞争,努力寻求更大规模的兼并联合,实施规模化经营。通过研究,笔者期望SH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成为民族优秀品牌,也可以成为其他类似事务所的有益借鉴。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社,中国社工协会康复医学工作委员会[9](2012)在《关于表彰康复医疗先进个人的决定》文中提出根据《关于开展康复医疗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活动的通知》(中社康字【2011】第07号)、《关于举办"第八次全国医院管理高级论坛暨中国民康医学杂志创刊25周年庆典"的通知》(中社康工委字【2012】第08号)文件精神,经中国社会工作协会领导同意,中国社工协会康复医学会和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社决定在举
吕雯慧[10](2012)在《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实践的历史考察(1987-2010)》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1987年到2010年间金钥匙视障教育研究中心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合作开展的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实践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等多种研究方法,探讨了中国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实践的发展历程,剖析了其所面临的时代问题及其对策,揭示了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组织合作推进视障儿童随班就读的内在发展逻辑与影响因素,反映了当代中国特殊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生动侧面。论文的主体分为四章。第一章以金钥匙视障教育研究中心的交接仪式为切入口,采用白描的手法介绍了金钥匙视障教育研究中心的工作环境和日常的工作情况,展现了金钥匙视障教育研究中心交接仪式的现场,凸显了社会各界对金钥匙视障教育研究中心和徐白仑先生的评价,为下文的写作奠定了基础。第二章从纵向的角度,介绍了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的试点阶段和大面积实验阶段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实践特色。第三章以中国随班就读发展面临的时代核心问题为重点,详细论证了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实践中的独特解决办法,为当代随班就读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第一节以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随班就读作为中国一种新的特殊儿童教育安置形式所面临的必要性、可行性、试点经验推广等三个时代问题为核心展开了论述,总结了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试点实验阶段的历史经验。第二节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随班就读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质量保障、特殊教育体系完善、观念认识提升等三个时代问题为核心展开论述,总结了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大面积实验阶段的实践经验。第四章分析了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运作的外部组织群落和内部组织系统;提炼了影响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区域推进的五个主要因素——认识、资金、政策制订及行政执行力、专业程序及工具、舆论;彰显了金钥匙视障教育研究中心在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中的作用和推进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发展所具有的历史意义。
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致行业全体同仁的感谢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致行业全体同仁的感谢信(论文提纲范文)
(1)CGM招标咨询公司薪酬体系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思路 |
2 文献综述 |
2.1 薪酬以及薪酬组成 |
2.1.1 薪酬的概念 |
2.1.2 薪酬的组成 |
2.2 基本薪酬与薪酬体系确定的依据 |
2.2.1 基本薪酬的概念 |
2.2.2 薪酬体系确定的依据 |
2.3 激励性薪酬的类型 |
2.3.1 激励理论研究 |
2.3.2 激励性薪酬的类型 |
2.3.3 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因素研究 |
2.3.4 新生代员工的激励因素研究 |
2.4 主要福利类型与成本 |
2.5 国内招标咨询公司薪酬体系现状与经验 |
3 CGM招标咨询公司薪酬体系现状分析 |
3.1 CGM招标咨询公司概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公司的组织架构 |
3.1.3 员工岗位构成类型及人员结构 |
3.2 薪酬体系现状 |
3.2.1 薪酬体系构成概述 |
3.2.2 基本薪酬标准 |
3.2.3 绩效奖励模式 |
3.2.4 福利模式 |
3.3 薪酬体系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3.3.1 薪酬结构不合理,缺乏内部公平性 |
3.3.2 薪酬水平偏低,对外竞争力不强 |
3.3.3 绩效考核与薪酬不挂钩 |
3.3.4 福利模式不完善 |
4 CGM招标咨询公司薪酬体系改进设计 |
4.1 薪酬体系改进原则与思路 |
4.1.1 薪酬体系改进原则与目标 |
4.1.2 薪酬体系改进思路 |
4.2 基本薪酬改进优化方案 |
4.2.1 优化基本薪酬结构 |
4.2.2 调整基本薪酬占比 |
4.2.3 确定薪酬水平和发放模式 |
4.3 绩效奖励改进优化方案 |
4.3.1 重新设计绩效奖励体系,增加季度绩效 |
4.3.2 增加职称和执业资格补助 |
4.3.3 增设创新研发补贴,鼓励技术创新 |
4.4 福利模式改进优化方案 |
4.4.1 改进福利制度 |
4.4.2 完善法定福利 |
4.4.3 优化公司福利 |
4.5 薪酬改进方案成本测评 |
5 CGM招标咨询公司薪酬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新方案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
5.1.1 绩效体系考核严格,员工可能存在抵触情绪 |
5.1.2 月度考评工作量增大 |
5.1.3 员工月度薪资水平提高,增加成本压力 |
5.1.4 收入目标确定困难 |
5.2 改进办法与持续推进措施 |
5.2.1 提前做好宣传教育,倡导“多劳多得、以人为本” |
5.2.2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部分管理岗位不再进行季度考核 |
5.2.3 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增加营业收入,降低工资占比 |
5.2.4 制定客观的收入目标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圣西门主义力行者 ——拿破仑三世和19世纪中叶法国社会经济发展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导言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3 史料概况和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
1.5 本文创新和不足 |
2.“马背上的圣西门”的家世与思想渊源 |
2.1 “马背上的圣西门”的显赫家世 |
2.2 早年的经历及其影响 |
2.3 “圣西门主义力行者”治国思想探源 |
3.“圣西门主义力行者”的治国理念和施政方针 |
3.1 以稳定求发展,用繁荣保秩序 |
3.2 寻求国家干预和自由主义经济之间的平衡点 |
4.完成被社会动荡延宕的法国工业革命 |
4.1 被社会动荡延宕的工业革命得以在法国完成 |
4.2 以信贷作为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推进器” |
5.近代法国农业发展“黄金时代”的到来 |
5.1 广受农民拥戴的“农民皇帝” |
5.2 复苏农业、振兴乡村:愿望和举措 |
5.3 拿破仑三世和法国“三农”现代转型的起步 |
6.交通运输:经济飞跃另一“推进器”的大发展 |
6.1 以进入“铁路时代”作为让经济走出低谷的突破口 |
6.2 传统交通手段在“铁路时代”的新发展 |
7.“商业政府”扩大内外贸易的举措与成效 |
7.1 以生产性消费促进商业的发展和转型 |
7.2 借力“关税政变”使法国走上自由贸易之路 |
8.以打造“世界之都”引领法国城市化进程 |
8.1 改造乃至“重建”巴黎的必要性 |
8.2 打造“世界之都”:拿破仑三世与“奥斯曼计划” |
9.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路易-拿破仑·波拿巴生平大事记 |
附录2. 1852年10月9日路易-拿破仑总统在波尔多发表的讲话 |
附录3. 1860年1月5日拿破仑三世致国务大臣富尔德的信 |
作者简历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
(3)近代中国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研究(189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四、研究资料 |
五、研究方法 |
六、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兴起、发展的背景 |
第一节 妇女运动的影响 |
第二节 公共空间的扩大 |
第三节 政治诉求的表达 |
第四节 灾荒饥馑的触动 |
第五节 战乱频仍的环境 |
小结 |
第二章 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历史演进 |
第一节 维新变法至清末新政时期的妇女团体慈善活动 |
第二节 辛亥革命时期至民国前期的妇女团体慈善活动 |
第三节 抗日救亡时期的妇女团体慈善活动 |
第四节 抗战胜利以后的妇女团体慈善活动 |
小结 |
第三章 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内容 |
第一节 赈济灾荒 |
第二节 抗战后援 |
第三节 慈善教育 |
第四节 儿童保育 |
第五节 其他内容 |
小结 |
第四章 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特点 |
第一节 擅长欢娱慈善 |
第二节 关注儿童保育 |
第三节 精英女性的引领 |
第四节 从女性特质看其善举 |
小结 |
第五章 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评价 |
第一节 践行妇女思想解放 |
第二节 提高妇女社会地位 |
第三节 为战争胜利做出贡献 |
第四节 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局限 |
小结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上海地方势力与中国红十字会(1904-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概念界定 |
三、学术史回顾 |
四、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结构 |
六、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上海绅商与中国红十字会 |
第一节 上海总商会与中国红十字会 |
一、上海地方自治运动的兴起 |
二、上海总商会的创立 |
三、上海市总商会的组织结构 |
第二节 上海绅商与中国红十字会的创立 |
一、中国红十字会创立的背景 |
二、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的创立 |
三、中国红十字会易名冲突 |
四、辛亥革命时期的救援 |
第三节 上海绅商与中国红十字会的发展 |
一、参与国际红十字大会 |
二、召开第一次会员大会 |
三、空降红十字会副会长 |
四、南京国民政府整顿红会 |
第四节 清末民初中国红十字会的主要活动 |
一、创建时疫医院 |
二、创办中国公立医院 |
三、救援江浙战争 |
第五节 中国红十字会与政府的博弈 |
一、上海绅商主导中国红十字会的原因 |
二、中国红十字会纳入政府管理体系的原因 |
三、政府望主导中国红十字会的原因 |
第三章 上海市地方协会与中国红十字会 |
第一节 上海市地方协会的组织结构 |
一、上海市地方协会的成员结构 |
二、史量才之死 |
第二节 上海市地方协会与中国红十字会的互动 |
一、救援一二八淞沪会战 |
二、绥远抗日救援 |
三、征求会员运动 |
第四章 中华医学会与中国红十字会 |
第一节 中华医学会的创立 |
一、中华医学会创立原因 |
二、中华医学会的组织结构 |
第二节 中华医学会与中国红十字会的交流 |
第三节 中华医学会对中国红十字会的贡献 |
一、合作经营红十字会总医院 |
二、红十字会总医院护士学校 |
三、参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上海市救护委员会 |
四、主持上海国际红十字会医务委员会 |
第五章 上海恒社与中国红十字会 |
第一节 恒社的成立 |
第二节 中国红十字会中的恒社成员——以上海分会为例 |
一、恒社掌权 |
二、征求会员活动 |
三、开办诊疗所和流动服务站 |
第三节 杜月笙与中国红十字会 |
一、首触红会 |
二、救援淞沪会战 |
三、总领总办事处 |
第六章 国际交流与中国红十字会 |
第一节 国际帮助与中国红十字会的创立 |
一、日俄战争救援与国际帮助 |
二、奉献牺牲的首位外国医师 |
第二节 中国红十字会的新生力量 |
一、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国际委员会的成立 |
二、国内外的支持 |
三、上海难民救济工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民国时期汉口保险业研究(1912-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论文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拟突破的重点难点和主要创新点 |
一、拟突破的重点难点 |
二、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汉口保险业的诞生和发展 |
第一节 汉口保险业产生的背景 |
第二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汉口保险业 |
一、北洋政府时期的汉口保险业 |
二、北洋政府时期的汉口火险保费 |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汉口保险业 |
一、保险勘估业的中外之争 |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汉口保险业 |
三、民国时期保险资金的运用 |
第三章 民国时期汉口的保险教育 |
第一节 汉口保险教育的背景 |
一、学校保险教育的普及和推广 |
二、保险知识和观念的宣传 |
三、保险学术理论和着作的出版 |
四、以汉口为中心的新闻出版业 |
第二节 民国时期汉口的保险教育 |
一、民国时期国立武汉大学之保险教育 |
二、民国时期汉口其他学校的保险教育 |
第四章 民国时期的汉口华洋保险同业公会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汉口西商火险公会 |
一、汉口早期的洋商组织 |
二、汉口洋商火险公会 |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汉口市保险业同业公会 |
一、汉口华商水火保险公会 |
二、汉口市保险业同业公会 |
第五章 民国时期的保险法规 |
第一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保险法规 |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保险法规 |
一、1929年《保险法》和1937年《保险法》 |
二、1937年《保险业法》和《保险业法实施法》 |
三、《战时保险业管理办法》等法规 |
第三节 汉口市保险业同业公会章程及其比较 |
第六章 汉口保险行业规章及费率 |
第一节 汉口市保险业同业公会运输险费率规定 |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汉口火险费率及其比较 |
第三节 火险保户登记规则 |
第七章 四明保险公司和美商美亚保险公司 |
第一节 四明保险公司(Ningpo Insurance Company,Limited.) |
一、汉口分公司成立背景 |
二、关于创始人 |
三、四明保险公司汉口分公司 |
第二节 美商美亚代理保险公司 |
一、美亚保险背景 |
二、美亚保险汉口分公司 |
结语 |
一、本文的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附件四 |
附件五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
致谢 |
(6)美国内战记忆的建构与南北和解(1865-1918) ——兼与东西德的二战集体记忆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国内外研究状况 |
1. 国内学术研究状况 |
2. 美国学界的研究现状 |
二、研究资料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一章 战争死亡与扫墓日(1865-1869) |
第一节 战争形态与士兵死伤 |
一、北方的军事制度缺陷 |
二、武器装备因素 |
三、宗教复兴运动 |
四、现代性、内战与伤亡感知 |
第二节 北方的国家公墓与纪念仪式 |
一、国家阵亡将士日的缘起 |
二、“国家重葬” |
三、战俘问题的政治化 |
四、北方的纪念内战仪式 |
第三节 南部的民间重葬运动与纪念亡灵 |
一、战败与海外逃亡 |
二、忠诚奉献的南部妇女 |
三、南部的“民间重葬运动” |
小结 |
第二章 “第一次失去事业”与南部救赎(1870-1884) |
第一节 第一次“失去事业”运动与“北弗吉尼亚军团老兵联合会” |
一、北弗吉尼亚军团老兵联合会的建立 |
二、“北弗吉尼亚军团老兵联合会”的自辩体系 |
三、“北弗吉尼亚军团老兵联合会”的缺陷 |
第二节 70年代的内战记忆与遗忘 |
一、1874年的杰克逊塑像落成典礼 |
二、普莱尔演说与记忆较量 |
三、“霍尔姆斯记忆模式”与“士兵至上” |
第三节 内战记忆与南部政治救赎 |
一、“自由派共和党运动”与1873年经济危机 |
二、独立战争100周年纪念与1877年政治妥协案 |
第四节 战争经历与70年代的老兵记忆 |
一、内战士兵记忆的多样性 |
二、白人老兵集体记忆的初步形成 |
小结 |
第三章 新民族身份在南北地区的确立 |
第一节 罗伯特·李纪念碑与南部记忆统一的开始 |
第二节 内战记忆的民主化与碎片化 |
第三节 内战记忆的商品化与南北老兵的重聚 |
第四节 跨越代际的记忆产物—19世纪晚期的美国内战文学 |
一、南部煽情内战文学流派 |
二、内战写实文学流派 |
三、进步叙事内战文学流派 |
小结 |
第四章 未实现和解的民族重聚与黑人内战记忆的分裂 |
第一节 南部内战纪念组织的平民化 |
一、“南部邦联老兵联合会”(United Confederate Veterans) |
二、南部邦联女儿联合会(United Daughters of the Confederacy) |
第二节 第二次“失去事业”的辩护体系及其大众化 |
一、“第二次失去事业”的辩护体系 |
二、“第二次失去事业”的大众化 |
第三节 南北事业的对立与地区和解的局限性 |
一、南部圣贤:罗伯特·李与“石墙杰克逊” |
二、戴维斯的葬礼与“查塔诺加国家军事公园”的揭幕式 |
三、“记忆消毒”的产物:普通的阵亡士兵塑像 |
四、针锋相对的“纯洁教科书运动” |
五、“女士纪念协会”的偏执 |
第四节 非裔美国人的内战记忆 |
一、路易斯维尔非裔美国人大会 |
二、未完成的非裔美国人之集体内战记忆 |
小结 |
第五章 大众文化、美西战争与南北和解的实现(1898-1915) |
第一节 南北和解的外在推力---美西战争 |
第二节 南北和解的内部拉力---1913年内战纪念活动 |
第三节 南北和解的伤痕---黑人他者化形象的确立 |
第四节 关于美国内战记忆建构的思考 |
小结 |
第六章 一战与恢复自我认知的非裔美国人(1917-1918) |
第一节 黑人族群的参战之争 |
第二节 民主幻象—法兰西 |
第三节 战场交流与自我认知的复苏 |
第四节 非裔美国人的一战遗产与战争记忆 |
小结 |
第七章 纳粹士兵与二战记忆 |
第一节 未完成的去纳粹化 |
第二节 战俘经历、社会保障和去集体罪责化 |
一、纳粹战俘的经历 |
二、纳粹老兵与救济金法案 |
三、50年代的精神创伤评价机制 |
第三节 西德的“克服过去”与东德的“消毒记忆” |
小结 |
结语 两种集体记忆的对比与跨时空影响 |
1. 对比可行性 |
2. 集体记忆路径与主体性的差异 |
3. 集体记忆文化差异性与相似性 |
4. 美国南部老兵与纳粹老兵之集体记忆比较 |
5. 两种非同时代集体记忆的产物:非裔美国人公民权运动的国际化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20世纪30-40年代保险业期刊视野下的上海保险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 研究缘起与意义 |
二、 学术史回顾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保险业及保险刊物概述 |
第一节 保险业的发展历程 |
一、 中国古代保险思想萌芽 |
二、 西方保险业的发展 |
第二节 保险业刊物出现的背景 |
一、 近代上海的发展 |
二、 近代上海保险业的发展 |
第三节 保险业刊物概览 |
一、 创办宗旨 |
二、 主要栏目及各自特色 |
三、 撰稿人及受众分析 |
第二章 保险业刊物与从业人员 |
第一节 从业人员生活 |
一、 文学活动 |
二、 与其他行业交流 |
三、 娱乐活动 |
第二节 从业人员职业观构建 |
一、 展望工作前景 |
二、 树立标杆人物 |
三、 专业知识宣贯 |
第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保险业刊物 |
第一节 保险业与战时经济 |
一、 宣传国营战时兵险 |
二、 西南经济建设 |
第二节 宣传抗战建国 |
一、 保险联合会与《保联》 |
二、 “原野”栏目简介 |
三、 “原野”栏目内容 |
第四章 保险业刊物与民众互动 |
第一节 保险业刊物的广告 |
一、 名人题词 |
二、 图片广告 |
三、 投保人信函 |
第二节 保险业与教育的互动 |
一、 呈请保险内容编入教科书 |
三、 呈请院校设立保险课程 |
第三节 保险业公司的民众活动 |
一、 打预防针 |
二、 刊载生活常识 |
第四节 民众保险观 |
一、 个人经历与保险观形成 |
二、 社会发展与保险观普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8)SH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
1.2.1 本文研究方法 |
1.2.2 本文框架 |
2 会计师事务所战略发展理论基础 |
2.1 战略与发展战略理论 |
2.1.1 战略的含义和分类 |
2.1.2 发展战略的含义、特征和分类 |
2.1.3 战略管理的含义和过程 |
2.2 行业竞争结构理论 |
3 国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战略制定和执行的现状和问题 |
3.1 国内外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概况 |
3.1.1 国外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概况 |
3.1.2 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概况 |
3.2 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战略内涵与必要性 |
3.2.1 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战略内涵 |
3.2.2 会计师事务所制订并实施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
3.3 国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战略制定和执行的现状和问题 |
3.3.1 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力 |
3.3.2 缺乏应对国际“四大”竞争的能力 |
3.3.3 内部管理体制问题 |
3.3.4 缺乏正确运用市场机制的能力 |
4 SH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战略环境分析 |
4.1 SH事务所的基本情况介绍 |
4.1.1 SH会计师事务所的概况(规模定位/简要发展历程) |
4.1.2 SH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结构 |
4.1.3 SH会计师事务所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 |
4.1.4 SH会计师事务所的下属分支机构的基本情况 |
4.2 SH事务所的外部环境分析 |
4.2.1 宏观环境分析 |
4.2.2 行业环境分析 |
4.2.3 行业竞争情况分析 |
4.2.4 行业竞争中存在的问题 |
4.2.5 SH事务所的外部环境综合评价 |
4.3 SH事务所的内部条件分析 |
4.3.1 业务资质、服务板块构成分析 |
4.3.2 财务状况分析 |
4.3.3 管理团队及素质分析 |
4.3.4 人力资源构成及竞争力分析 |
4.3.5 SH的内部条件综合评价 |
5 SH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战略的选择 |
5.1 SWOT分析 |
5.1.1 优势 |
5.1.2 劣势 |
5.1.3 机会 |
5.1.4 威胁 |
5.2 SH事务所的战略选择 |
5.2.1 SH事务所的战略发展思路 |
5.2.2 SH事务所的战略指导思想 |
5.3 SH事务所的战略发展目标 |
5.4 SH事务所的战略发展重点 |
5.4.1 做大做强的规模化发展战略 |
5.4.2 在资源共享基础上谋求业务多元化发展的战略 |
5.4.3 国际化发展战略 |
6 SH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战略的实施 |
6.1 SH事务所实现发展战略的重要战术 |
6.1.1 质量管理战术 |
6.1.2 人力资源战术 |
6.1.3 专业技术创新战术(金融等高端业务领域专业技术) |
6.1.4 服务板块专业化战术 |
6.2 SH事务所发展战略的实施 |
6.2.1 强化风险意识,完善质量控制体系 |
6.2.2 进行人才开发,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
6.2.3 技术开发战术的实施 |
6.2.4 规模化战术的实施 |
6.3 外部环境支持 |
6.3.1 完善行业法规制度体系 |
6.3.2 完善行业监管体系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实践的历史考察(1987-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已有研究成果分析 |
三、概念界定 |
四、徐白仑先生生平 |
五、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金钥匙视障教育研究中心的交接仪式 |
一、交接的前夕准备 |
二、金钥匙中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 |
第二章 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实践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的试点实验 |
一、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试点实验的历史背景 |
二、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试点实验的实施 |
三、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试点实验的特色 |
第二节 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的大面积实验 |
一、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大面积实验的历史背景 |
二、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大面积实验的实施 |
三、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大面积实验的特色 |
第三章 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面临的时代问题 |
第一节 改革视障教育,提升视障儿童的入学率 |
一、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必要性的凸现 |
二、视障儿童随班就读的可行性与存在难题 |
三、试点经验的推广与波折 |
第二节 视障儿童随班就读质量保障与可持续发展 |
一、视障儿童随班就读的质量保障 |
二、特殊教育体系的完善 |
三、提升社会各界对特殊儿童平等受教育权利的思想认识 |
第四章 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运作的组织系统 |
第一节 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运作的外部组织群落 |
一、外部组织群落的构成及关系剖析 |
二、外部组织群落的功能分析 |
第二节 金钥匙中心的组织建设与运作 |
一、金钥匙中心的组织建设 |
二、运作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项目的四大任务 |
三、金钥匙中心的组织特色 |
第三节 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实践的影响因素 |
一、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实践系统的层次划分 |
二、影响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运作的中观因素分析 |
三、金钥匙中心在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实践中的作用 |
四、金钥匙中心推进区域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发展的意义 |
结语 |
一、随班就读的思想认识 |
二、随班就读的政策调适 |
三、随班就读的推进策略 |
附录 |
附录1 徐白仑先生的主要经历 |
附录2 徐白仑先生所获荣誉 |
附录3 1985-2010年金钥匙中心工作简要回顾 |
附录4 崔永元《不过如此》节选 |
附录5 襄垣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盲童教育的决定 |
附录6 关于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视障儿童教育“金锡匙工程”的通知 |
附录7 黑龙江金钥匙工程齐齐哈尔示范县项目合作协议书 |
附录8 希望是心灵的眼睛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致行业全体同仁的感谢信(论文参考文献)
- [1]CGM招标咨询公司薪酬体系改进研究[D]. 韩路.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2]圣西门主义力行者 ——拿破仑三世和19世纪中叶法国社会经济发展探究[D]. 应远马. 浙江大学, 2020(01)
- [3]近代中国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研究(1890-1949)[D]. 庄细细.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4]上海地方势力与中国红十字会(1904-1949)[D]. 罗艳君. 上海师范大学, 2018(12)
- [5]民国时期汉口保险业研究(1912-1949)[D]. 王小晖. 武汉大学, 2017(03)
- [6]美国内战记忆的建构与南北和解(1865-1918) ——兼与东西德的二战集体记忆比较[D]. 罗超. 厦门大学, 2017(02)
- [7]20世纪30-40年代保险业期刊视野下的上海保险业[D]. 李丹青. 上海师范大学, 2014(02)
- [8]SH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战略研究[D]. 余琳. 西南财经大学, 2013(02)
- [9]关于表彰康复医疗先进个人的决定[A].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社,中国社工协会康复医学工作委员会. 《中国民康医学》创刊25周年庆典及表彰活动纪念文集, 2012
- [10]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实践的历史考察(1987-2010)[D]. 吕雯慧.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