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心肌梗塞入院前救治六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李小琴[1](2021)在《急诊PCI术患者临床特点与住院转归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因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Emergenc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EPCI)的4726例患者的临床特征、诊疗模式和住院转归的变化趋势、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特征以及院内死亡及其危险因素。方法与内容通过病案检索,收集所有行EPCI患者的病历资料数据(包括一般临床资料、心血管危险因素、合并症、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EPCI术情况、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及住院转归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首先,以2年为一个时段,由远及近将所有患者分为5组,即2010-2011年组、2012-2013年组、2014-2015年组、2016-2017年组和2018-2019年组,分析EPCI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住院MACCE事件及其变化趋势。然后,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3组:<60岁组、60岁~75岁组和>75岁组,分析不同年龄组EPCI术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手术情况和院内结局的差异。最后,按患者院内结局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探讨院内病死率及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EPCI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住院MACCE事件及院内病死率:本研究共纳入4726例EPCI患者,平均年龄59.9±11.7岁。其中男性3802例(80.4%),平均年龄58.28±11.62岁;女性924例(19.6%),平均年龄66.56±9.55岁,男女比例为4.1:1。STEMI患者占87%(4113例)、NSTEMI患者占13%(613例)。10年间接受EPCI术的患者平均增长速率为1.98%。EPCI术的患者中最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依次为吸烟(67.4%)、高血压病(50.6%)、血脂异常(34%)和2型糖尿病(26%),其中吸烟、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呈下降趋势(趋势P均<0.05),而高血压病呈上升趋势(趋势P<0.05)。院内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急性心力衰竭(17.6%)和肺部感染(17.4%),均呈下降趋势(趋势P<0.001)。EPCI术患者院前救治时间逐渐延长(趋势P<0.001),门-球时间逐年缩短(趋势P<0.001)。EPCI术中同期处理部分或全部非梗死动脉血管策略的比率呈阶段性变化,2014年~2015年呈最高峰为16.1%。院内MACCE发生率及全因病死率分别为10.7%和2.6%,均无时间变化趋势(趋势P>0.05)。2.不同年龄组人群及疾病特征分析:在60~75岁的患者中女性占57.5%,而在60岁以下的患者中男性居多,占54.8%。75岁以上的患者与60~75岁和<60岁的患者相比,更常发生心力衰竭(28.1%vs 21.5%vs 12.3%,P<0.001)、肺部感染(26.8%vs 20.9%vs 12.3%,P<0.001)、心源性休克(9.7%vs 5.6%vs 3.1%,P=0.009)、多脏器功能衰竭(2.2%vs1.7%vs 0.8%,P<0.001)和心脏骤停(3.9%vs 1.7%vs 1.1%,P<0.001),其院内病死率也较高(5.5%vs 3.4%vs 1.16%,P<0.001)。除吸烟(22.5%vs 78.30%,P<0.001)、心梗史(8.9%vs 9.2%,P=0.735)及PCI史(5.2%vs 5.7%,P=0.543)外,女性患者合并高血压病(67%vs 46.6%,P<0.001)、2型糖尿病(35.3%vs 23.8%,P=0.026)、血脂异常(37.1%vs 33.2%,P=0.024)、脑卒中史(11.5%vs 7.4%,P<0.001)、慢性肾衰竭史(2.4%vs 1.4%,P<0.001)均高于男性。此外,女性患者症状-入门时间较男性长(8.86±9.31h vs 7.5±7.29h,P<0.001),且院内病死率高于男性(4.2%vs 2.2%,P<0.001)。3.住院死亡危险因素分析: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77,95%CI:1.16~6.73,P<0.001)、入院心率(OR=1.01,95%CI:1.01~1.02,P=0.004)、肺部感染(OR=2.61,95%CI:1.18~5.81,P=0.018)、室性心动过速(OR=6.82,95%CI:2.85~16.29,P<0.001)、心源性休克(OR=7.06,95%CI:3.11~16.01,P<0.001)、以意识丧失或晕厥起病(OR=4.64,95%CI:4.53~4.66,P<0.001)是EPCI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接受EPCI术患者的平均年龄约60岁,男性是女性的4.1倍。女性年龄大于男性,且合并症多于男性。>75岁的患者易合并心力衰竭、肺部感染、心源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2.EPCI术患者最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是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和2型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呈下降趋势,而高血压病呈上升趋势。3.院内总MACCE发生率和全因病死率无下降趋势,但心力衰竭发生率显着下降。MACCE发生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多。女性患者病死率高于男性,其原因与女性患者年龄较大、就医延迟、合并症和并发症多有关。4.年龄、入院心率、心源性休克、肺部感染、室性心动过速及以意识丧失或晕厥起病是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蒋志伟[2](2020)在《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医疗设施规划方面的理论研究支持。医疗设施的规划问题是跨学科命题,综合了医疗和规划两方面的问题,我国目前有卫生部门主导的医疗卫生规划和规划部门主导的公共服务设施两种相关规划,缺少专门的医疗设施规划。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居各类疾病之首,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强等特点,有效的医疗设施规划能节约患者的就诊时间。因此,从心血管疾病角度出发研究医疗设施规划具有必要性。此外,心血管疾病的特殊性在医院设计中常常被忽视,针对心血管疾病专门化的医院建筑研究较少。本文旨在从心血管疾病的角度出发,从规划到建筑进行较为全面完整的研究。研究主要以规划和建筑两条主线展开,全过程研究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规划和建筑策划。在医疗设施规划的研究中,首先分析我国医疗设施规划的现状,归纳总结医疗设施规划的手法和评价指标。其次,结合案例运用Arc GIS详细分析日本在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的先进经验,并通过中日案例的对比检验其在我国的可行性。在建筑策划的研究中,本文研究范围为广义的心血管医疗设施,并非针对某一特定项目。因此主要针对心血管医疗设施的建筑策划方法进行研究,分别从选址、功能与规模三个方面,通过对案例的平面分析等,归纳总结心血管医疗设施的建筑设计要点,在进行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设计时,可按照本文的建筑策划方法一步步得出设计任务书,为心血管医疗设施的建筑设计提供参考。在两方面的研究基础上,基于不同的影响因素,对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和建筑策划方法进一步深化剖析,从疾病因素总结心血管疾病的特殊性,从需求因素归纳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规划,从不同国家因素归纳不同医疗体系对于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和建筑策划的影响,从新技术的因素探讨对于心血管医疗设施的影响。本文的结论主要有:在对我国心血管医疗设施分类的基础上分析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梳理归纳了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的评价标准。通过日本经验的学习和实践检验,总结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规划方法。在建筑策划方面,归纳总结了两类心血管医院的选址特点,功能模块的设置情况和相互之间的面积比例,并基于医疗流程进行布局优化。研究为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规划和建筑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鲁迪[3](2020)在《住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因素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调查住院急性心肌梗死(简称AMI)患者所存在的危险因素,及其对危险因素的自我管理现状,评估患者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知信行情况,探讨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探索危险因素干预的重要性,为制定个案管理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选取2018年12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广东省广州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心血管内科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过小组讨论、文献回顾,制定急性心梗危险因素调查问卷。并引用任洪艳学者的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分别进行调查。使用SPSS 20.0数据库录入和分析数据,对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表示,对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将各因素先进行描述性分析,再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单样本t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或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研究对象共354名,其中79.94%的为男性患者,20.06%的为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58.69(标准差为7.01)岁。2.对男性大于45岁/女性大于55岁、女性绝经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过量饮酒、超重或肥胖、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缺乏体育锻炼、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职业类型和倒班、精神压力大的识别的正确率分别为:2.82%、6.78%、31.64%、21.75%、20.62%、19.77%、20.34%、21.75%、18.64%、19.49%、12.71%、7.06%、8.75%。87.29%的AMI患者认为进行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筛查是有必要的,43.22%的患者认为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对预防急性心梗是非常重要的,91.53%的患者认为开展健康教育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手段。31.07%的AMI患者选择以护士为主的随访管理模式。3.本次调查的自我管理得分为43.79±12.25,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日常生活管理维度得分为59.40±17.40,情绪管理维度得分为51.57±19.32,疾病医学管理维度得分为32.98±14.28。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体质指数、入院前口服药种类、知晓危险因素的个数、存在的危险因素的总数、血压管理、急性心梗的预后、家人的协助,共8个因素进入回归模型,经F检验,F=947.282,P<0.001,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5.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OR值=21.999,危险因素知识的干预有利于提高危险因素控制效果。结论1.本次调查中,男性患病人数明显多于女性,患者多属于老年患者。2.AMI患者对危险因素的知识掌握度较低,应对态度较为积极,管理需求度较大。3.急性心梗患者自我管理水平较低,其中以疾病医学管理行为水平最低。4.性别、体质指数、入院前口服药种类、知晓危险因素的个数、存在的危险因素的总数、血压管理、急性心梗的预后情况、家人能协助您开展血压、血糖、心律、体重等日常监测行为是自我管理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对高危患者进行积极的评估与指导,能有效改善AMI的预后,减少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5.危险因素相关知识的干预有利于提高危险因素控制效果。
陈英金[4](2019)在《依托型急救中心模式下急诊胸痛中心建设对急性STEMI患者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文通过对比依托型急救中心模式下急诊胸痛中心(Chest Pain Center,CPC)成立前后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诊治情况的分析,并评估其是否可以缩短再灌注时间、降低STEMI的总缺血时间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提高临床疗效,同时缩短住院时间并减少经济费用。明确依托型急救中心模式下急诊胸痛中心建设对急性STEMI患者的诊治及预后影响,证实其在此类患者中的重要性及社会效益。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我医院因急性胸痛并确诊为STEMI的患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后,最终入选391例。将依托型急救中心模式下急诊CPC建设实施期间中(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的209例作为研究组,将依托型急救中心模式下急诊CPC建设前(2015年3月-2016年7月)18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各指标对照情况,所有出院患者随访1年,分别比较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室壁瘤形成及不良心脏事件(心力衰竭、死亡、再次入院)发生率等。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基线资料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肌钙蛋白I(Troponin I,cTnI)、B型氨基端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以及术前肌酸激酶同工酶-MB(Creatine kinase-MB,CK-MB)和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D二聚体(D-dimer)、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血红蛋白(Hemoglobin,H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otransferase,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otransferase,AST)、肌酐(Creatinine,Cr)、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C)、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C)、载脂蛋白A(Apolipoprotein a,Apo A)及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Apo B)等指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患者白细胞(White blood ceel,WBC)以及术后CK-MB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罪犯血管及病变支数、术前心肌梗塞溶栓血流分级(Thrombin Inhibition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0/1级、术后TIMI 3级血流例数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到达导管室-球囊扩张时间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症状发作-首次医疗接触时间(Symptom onset to First Medical Contact,S-to-FMC)、首次医疗接触-首份心电图采集时间(First Medical Contact to Electrocardiography,FMC-to-EKG)、肌钙蛋白获取时间、通知心内会诊-开始会诊时间、首次医疗接触-ACS(Acute coronary syndrome,急性冠脉综合征)给药时间、确诊-签字时间、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时间(First Medical Contact to Ballon,FMC-to-B)、门-球时间(Door-to-Balloon,D-to-B)以及总缺血时间(Total Ischemic time,Tit)等指标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FMC-to-B、D-to-B达标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传输比率:对照组心电传输率24.18%,研究组心电传输率91.87%,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来院方式:呼叫120出车3例,自行来院79例,转院94例,院内发病6例;研究组来院方式:呼叫120出车5例,自行来院72例,转院128例,院内发病4例;心功能对比中发现,对于Killip I级、II级、III、IV级水平以及LVEF、LVEDD均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研究组住院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狭窄程度积分(Gensini)评分<50分、50-80分以及>80分者,研究组与对照组数据无差异(P>0.05);社会经济效益方面:研究组人均住院费用、入住重症医学科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术后1年的随访发现,两组患者的LVEF、LVEDD、室壁瘤、病死率及再入院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患者住院期间MACE(是=1,否=0)为因变量,依次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发现S-to-FMC、FMC-to-EKG、肌钙蛋白获取时间、通知心内会诊-开始会诊时间、首次医疗接触-ACS给药时间、确诊-签字时间、FMC-to-B、D-to-B、Tit及心电传输率均为MACE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依托型急救中心模式下急诊胸痛中心的建立,充分利用院前120急救资源、区域性协同救治网络平台,充分发挥多学科协同救治的优势,优化心梗抢救流程,显着缩短了STEMI病人的总缺血时间,降低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降低,节约了医疗资源的消耗,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张兰芳[5](2019)在《瑞舒伐他汀联合地尔硫卓对急性STEMI直接PCI治疗患者的心肌再灌注保护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公认的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最有效的方法。通过直接PCI治疗,在最短时间内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恢复冠脉前向血流,达到解除血管闭塞,恢复心肌再灌注的目的,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但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后,心肌组织再灌注并不完全,甚至无再灌注,即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I),会严重削弱PCI的临床获益,影响患者预后。再灌注损伤目前已成为PCI治疗后最主要的不良事件,且其机制极其复杂,迄今为止尚无完全根治的方案。当前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AMI-PCI)中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处理,多采用血管开通后的药物/机械性治疗,属于补救性治疗。如何能在开通IRA、恢复冠脉前向血流之前进行药物干预治疗,使梗死心肌组织做出再灌注适应性调节反应,有效减轻IRA开通后心肌损伤,成为临床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瑞舒伐他汀作为他汀家族中的新型长效药物,其独立于调脂的多效性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对PCI过程中患者的心肌再灌注及心功能保护作用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我中心既往进行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证实,围PCI治疗期内应用瑞舒伐他汀可使AMI患者获益。我们进一步设想,突发AMI的患者,大都既往无他汀类药物口服史,那么针对于这类患者,加大瑞舒伐他汀应用剂量,采用术前顿服并术后持续给药方案,是否会有效降低IRI风险,增加其短期获益可能,是否中远期获益呈剂量依赖,是否会增加其不良反应风险,这些问题均无确切结论。通过对无复流发生机制的研究,有学者认为血管(微血管)的痉挛收缩是最主要、最有可逆性的因素。临床及基础研究显示钙离子拮抗剂地尔硫卓可减弱冠脉痉挛,有效地逆转AMI患者直接PCI术的无复流现象。但目前地尔硫卓给药途径多集中于静脉应用和单纯术中冠脉口给药,而对其他给药途径研究较少。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改良的冠脉给药方案,可使药物充分到达罪犯血管远端,作用更强,以期可降低IRI风险,改善远端微循环血运,增加患者获益。地尔硫卓存在减慢心率,降低血压等副作用,其临床应用受限。因此,寻找一种既充分发挥地尔硫卓的正向作用,提高患者术后心肌灌注水平、改善心功能,又可有效降低其负向作用的安全用药方案就成为了一个新的课题。本研究旨在探讨瑞舒伐他汀和地尔硫卓在AMI患者直接PCI治疗中的不同给药方案和给药途径,以及联合用药方案,以期建立一套更加完备的治疗方案,兼顾患者的短期获益及中远期获益,最大程度地降低再灌注损伤风险,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变“下游补救性治疗”为“上游预防性治疗”。本系列研究分为三部分,均以行直接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第一部分探讨PCI术前顿服并术后持续应用不同剂量的瑞舒伐他汀,对术后无复流的预防作用、心肌组织再灌注和心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量效关系;第二部分对比不同给药途径应用地尔硫卓对直接PCI治疗中心肌再灌注损伤的改善作用;第三部分在第一二部分最优方案的基础上,对比联合用药方案与单一用药方案对于直接PCI治疗中心肌再灌注损伤及心功能的影响,以期使“强强联合”的效用最大化。第一部分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STEMI直接PCI治疗患者心肌再灌注及心功能的影响目的:探讨既往无他汀药物口服史的急性STEMI患者,直接PCI术前顿服并术后继续应用瑞舒伐他汀,对术后心肌再灌注及心功能的保护作用,以及其量效关系。方法:采取前瞻性、随机性及对照性的原则,选择在发病12h内行直接PCI治疗的初发急性STEMI患者。所有入选患者以1:1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剂量组(n=30):患者于入院后尽早给予10mg瑞舒伐他汀顿服,术后继续口服10mg瑞舒伐他汀,每天一次,长期口服;高剂量组(n=30):患者于入院后尽早给予20mg瑞舒伐他汀顿服,术后继续口服20mg瑞舒伐他汀,每天一次,12周后减量改为10mg瑞舒伐他汀,每天一次,长期口服。观察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的心肌损伤标志物CK-MB、cTnT在术前及术后24h的变化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清生物标志物CT-1、BNP在术前、术后24h、术后1周及4周的变化情况;测量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TIMI血流分级、TMPG分级,并进行心电图检查(术后90minSTR),以间接评价冠脉再通后心肌再灌注情况;术后当天、4周及12周采用辛普森法对两组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LVEDD、LVEF)来评价心室重构及心功能变化情况;记录术后6个月内随访过程中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s)的发生情况作为主要终点事件;记录所有患者其他的不良反应。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双侧P值小于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为保证研究结果真实客观,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基本用药情况、术前常规检查、梗死相关资料、PCI治疗相关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CI术后常规剂量组与高剂量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达3级的比例(76.67%vs 86.67%,P=0.317),TMPG3级的比例(80%vs 83.33%,P=0.739),术后90分钟STR回降率(80%vs 86.67%,P=0.488),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前及术后24h两组患者的CK-MB、cTnT、CT-1及BNP水平对比均无明显差异;术后1周检测的CT-1(252.44±26.39 vs140.46±18.82,P<0.001)与BNP(422.15±17.64 vs 326.79±21.25,P<0.001),以及术后4周检测的CT-1(181.67±20.13 vs 62.05±14.73,P<0.001)与BNP(128.91±18.61 vs 72.17±17.66,P<0.001)对比,高剂量组较常规剂量组有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在PCI术后当天测量的超声心动图指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4周测量的LVEDD(5.27±0.24cm vs 4.45±0.23cm,P<0.001)和LVEF(55.22±3.76%vs 58.01±4.05%,P=0.007)以及术后12周测量的LVEDD(5.31±0.34cm vs 4.47±0.25cm,P<0.001)和LVEF(61.31±3.16%vs 67.27±3.03%,P<0.001)对比,高剂量组较常规剂量组LVEDD有明显降低,LVEF有明显升高,均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PCI术后6个月内MACEs的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既往无他汀类药物口服史的急性STEMI直接PCI治疗患者,采用瑞舒伐他汀术前顿服并术后持续应用方案,本研究证实:可有效降低IRI风险,改善心功能,增加患者中远期获益,高剂量方案较常规剂量方案改善更加明显,证实其应用具有剂量依赖性。高剂量方案未见明显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第二部分不同给药途径应用地尔硫卓对急性STEMI直接PCI治疗患者心肌再灌注损伤的疗效研究目的:选择行直接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地尔硫卓的不同给药途径对PCI术后心肌再灌注损伤的改善及心功能的保护作用,同时探讨地尔硫卓的用药安全性。方法:采取前瞻性、随机性及对照性的原则,选择在发病12h内行直接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所有入选患者以1:1:1的比例随机分为3组。A组(n=30):术前根据患者实际血压、心率情况给予一定量地尔硫卓静脉微泵泵入(3-5μg/kg/min),术中在IRA开通前(导丝通过罪犯血管梗死部位后,球囊扩张之前,冠状动脉有前向血流时。下同)向冠脉内推注生理盐水3-5ml,地尔硫卓以(3-5μg/kg/min)持续静脉泵入24-36h;B组(n=30):术中在IRA开通前,应用指引导管预防性以弹丸式给药方式由冠状动脉口向冠状动脉内推注地尔硫卓,每次500μg至总量2 mg;C组(n=30):术前根据患者实际血压、心率情况给予地尔硫卓静脉微泵泵入(3-5μg/kg/min),术中在IRA开通前,球囊远端破口推注地尔硫卓,弹丸式给药,每次注射500μg至总量2mg,然后地尔硫卓以(3-5μg/kg/min)持续静脉泵入24-36h。PCI术后,根据造影结果记录三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和校正的TIMI血流计帧数(CTFC),并进行心电图检查(术后90minSTR),以评价冠脉再通后心肌再灌注情况;以术后即刻心肌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FR)评价心肌微循环功能;分别记录术中在地尔硫卓推注前及推注后冠状动脉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BP)及心率(HR),评价不同给药途径应用地尔硫卓的安全性;术后一周检测LVEF评价患者心功能变化情况;检测PCI术后24h的超敏肌钙蛋白I(hs-cTnI)、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间接评价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主要终点事件为住院期间及出院6个月MACEs发生情况;记录所有患者其他的不良反应。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双侧P值小于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三组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无统计学差异。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达到3级的比例,C组高于A组和B组(76.7%vs 83.3%vs90%,P(C/A)=0.116,P(C/B)=0.448),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别;C组CTFC显着低于A组和B组(29.5±3.8 vs 28.4±3.6 vs 24.9±2.8,P(C/A)<0.001,P(C/B)<0.001),有统计学差别。三组患者PCI术后即刻FFR均值均大于0.75,C组明显高于A组和B组(0.79 vs 0.84 vs 0.91,P(C/A)<0.001,P(C/B)<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90分钟完全性STR的比例在C组中显示出最高的趋势(76.7%vs 80%vs 90%,P(C/A)=0.116,P(C/B)=0.278),未达到统计学差别。与A、B两组对比,C组的hs-cTnI(61.2±20.1 vs58.3±15.3 vs 50.1±14.5,P(C/A)=0.019,P(C/B)=0.041)、炎症因子(hs-CRP(27.4±8.2 vs 24.5±5.5 vs 21.3±6.8,P(C/A)=0.003,P(C/B)=0.048)、白细胞计数(11.8±3.2 vs 10.4±3.1 vs 8.7±3.2,P(C/A)<0.001,P(C/B)=0.044)、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5.8%vs 71.5%vs 62.9%,P(C/A)<0.001,P(C/B)=0.016)、MPV(11.2±1.7 vs 10.5±0.9 vs 9.1±1.1,P(C/A)<0.001,P(C/B)<0.001))均为最低,PCI术后1周的LVEF(51.2±3.2 vs 54.8±4.1 vs58.5±3.6,P(C/A)<0.001,P(C/B)=0.001)最高。与A、B两组对应数据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三组患者术中地尔硫卓推注前及推注后测量冠状动脉内压力及心率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三组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6个月MACEs发生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较于其他两种用药方案,改良的罪犯血管病变远端推注地尔硫卓给药方案可使药物最充分地进入小血管床,局部微循环药物浓度高,作用更强。对PCI术后患者心肌微循环改善作用更加明显,且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和心功能的保护作用更强。研究证实,只要准确掌握药物的用量、使用方法、给药时机,正确适当应用地尔硫卓,可有效控制其不良反应。第三部分高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地尔硫卓对急性STEMI直接PCI治疗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研究目的:选择行直接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高剂量瑞舒伐他汀并改良的地尔硫卓冠脉给药方案,研究联合用药对PCI治疗中心肌再灌注损伤及心功能的保护作用,以及该方案的用药安全性。方法:采取前瞻性、随机性及对照性的原则,选择在发病12h内行直接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所有入选患者以1:1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单一用药组(n=30):患者于入院后尽早给予10mg瑞舒伐他汀顿服,术后继续口服10mg瑞舒伐他汀,每天一次,长期口服;联合用药组(n=30):患者于入院后尽早给予20mg瑞舒伐他汀顿服,术后继续口服20mg瑞舒伐他汀,每天一次,连续12周后减量为10mg瑞舒伐他汀,长期口服。术前根据患者实际血压情况给予地尔硫卓静脉微泵泵入(3-5μg/kg/min),术中在IRA开通前导丝通过梗塞病变至血管远端后,球囊远端破口推注地尔硫卓,弹丸式给药,每次注射500μg至总量2 mg,然后地尔硫卓以(3-5μg/kg/min)持续静脉泵入24-36h。PCI术后,根据造影结果记录TIMI血流分级和CTFC,并进行心动图检查(术后90minSTR),以评价冠脉再通后心肌再灌注情况;术中分别在地尔硫卓推注前及推注后测量冠状动脉内SBP、DBP、MBP及HR,评价用药的安全性;检测CK-MB、hs-cTnI在术前及术后24h的变化情况,间接评价心肌损伤程度;在术前及术后24h、1周、4周,检测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hs-CRP,间接评价心室重构情况;术后当天、4周及12周测量LVEF来评价心功能的变化情况;记录术后6个月内随访过程中的MACEs发生情况作为主要终点事件;记录所有患者其他的不良反应。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双侧P值小于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无统计学差异。PCI术后,联合用药组的CTFC较单一用药组显着降低(29.71±3.21 vs 23.83±2.42,P<0.001),有统计学差异;联合用药组TIMI血流分级达到3级的比例(76.67%vs 93.33%,P=0.071)与术后90分钟完全性STR比例(83.33%vs 93.33%,P=0.129)均高于单一用药组,但均未达到统计学差别。两组患者术前CK-MB、hs-cTnI水平相比均无明显差别;术后24h联合用药组的CK-MB(198.49±11.17 vs 169.46±9.86,P<0.001)与hs-cTnI(62.25±0.76vs 49.83±0.59,P<0.001)水平均显着低于单一用药组,达到统计学差异。术前检测的hs-CRP、NT-proBNP、MMP-9水平两组患者无差异;术后24h检测的hs-CRP(25.47±8.21 vs 20.54±5.72,P=0.009),NT-proBNP(2145.46±212.62 vs 1583.55±189.47,P<0.001),MMP-9(480.05±89.23vs 389.32±54.63,P<0.001);术后1周检测的hs-CRP(16.95±2.21 vs11.76±1.88,P<0.001),NT-proBNP(1538.58±254.84 vs 658.58±221.92,P<0.001),MMP-9(372.65±23.78 vs 293.45±19.88,P<0.001),以及术后4周检测的hs-CRP(12.51±1.63 vs 7.72±0.58,P<0.001),NT-proBNP(1278.49±189.62 vs 512.17±147.61,P<0.001),MMP-9(259.32±14.56 vs176.35±12.36,P<0.001)对比,联合用药组均有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在PCI术后当天测量的LVEF无差异;术后4周测量的LVEF(55.13±1.85 vs 59.64±2.17,P<0.001)及术后12周测量的LVEF(62.84±2.29 vs 68.85±3.21,P<0.001)对比,联合用药组较单一用药组有明显升高,均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在地尔硫卓推注前后通过有创压力导丝测量冠状动脉内压力及心率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6个月MACEs发生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急性STEMI直接PCI治疗患者,采用高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地尔硫卓用药方案,本研究证实:1.相较于单一用药方案,联合用药方案可使药物更迅速进入冠脉微循环,降低IRI风险,实现有效再灌注,从而改善患者的短期获益。2.相较于单一用药方案,联合用药方案可有效抑制炎症因子,保护心肌,从而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使患者的中远期获益更加明显。3.联合用药方案未见明显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付春萍[6](2016)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院前急救护理对预后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院前急救护理对预后的影响,以期通过实施良好的院前急救护理,改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预后情况。方法以我院2010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8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均由我院急诊科出诊并实施良好的院前急救护理,对照组患者未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均由家属直接送至我院进行急救。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救反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急救反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院前急救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Resnekov L,Das Gupta DS,宋运琴,贺柏林[7](1980)在《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文中研究说明 冠心病监护病房是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范例。自从开展冠心病监护病房以来,曾作了许多努力以降低急性心肌梗塞后心律失常所引起的死亡率。对任何不稳定心律的迅速诊断以及合理和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已使梗塞后早期危险阶段的死亡率下降。同样重要的是,现认识到最高的死亡率
周玥杉[8](2021)在《医院静脉血栓栓塞症综合防治管理体系建设及实践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比较Caprini、Padua、Autar三种风险评估模型对内科住院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预测价值,为临床选择合理VTE风险评估工具提供参考依据。(2)探讨符合医院实际的VTE综合防治管理的有效措施,评价VTE防治管理体系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1)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深圳市某三甲医院内科住院患者病例信息,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将住院期间确诊为VTE的221例内科住院患者作为病例组(VTE组),与病例组按照1:2原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筛选未诊断为VTE的442例内科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非VTE组)。分别使用Caprini、Padua、Autar三种风险评估模型为患者评分,明确VTE风险等级。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内科住院患者发生VTE独立危险因素,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价三种血栓风险评估模型对内科住院患者VTE的预测价值差异。(2)基于文献回顾、参阅指南标准等方法,契合医院实际,逐步建立医院VTE综合防治管理体系。采用历史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未实施VTE防治管理体系收治的42242住院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实施医院VTE综合防治管理体系后收治的46010例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在院内VTE发生率、VTE风险评估率、VTE风险评估及时率方面的差异。结果:(1)内科住院患者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下肢静脉曲张、卧床时间>3天、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5kg/m2、既往VTE史、创伤或外科手术(≤1个月)、活动性恶性肿瘤、D-二聚体≥0.5ug/ml。其中与VTE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既往VTE史(OR=9.24),其次是D-二聚体≥0.5ug/ml(OR=8.134)。(2)三种血栓风险评估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大小依次为:Padua模型(0.832±0.016)、Caprini模型(0.774±0.018)、Autar模型(0.741±0.019),约登指数分别为0.529、0.443和0.421,灵敏度分别为87.78%、89.59%和85.07%,特异度分别为65.16%、54.75%和57.01%,风险评估模型预测比较结果显示,Padua模型AUC大于Caprini模型、Autar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prini模型AUC大于Autar模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经过VTE综合防治管理,院内VTE防治能力逐步提高。观察组DVT发生率、PTE发生率分别为0.36%、0.006%,均显着低于对照组0.55%、0.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VTE风险评估率为98.43%、VTE风险评估及时率为96.8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Caprini、Padua、Autar三种风险评估模型对内科住院患者的VTE风险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其中Padua风险评估模型预测价值最佳,对这些风险评估模型进行修订或改良以适应国内人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契合医院实际,构建VTE综合性防治管理体系能有效落实VTE防治,降低院内VTE发生率,减少VTE相关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对提升医院医疗、护理质量与安全,减轻医疗卫生负担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石梦然[9](2021)在《总缺血时间对STEMI患者PCI术后预后的影响和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临床意义》文中认为背景: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已经进入了轻度老龄化社会。目前影响老年人病情危重、死亡率较高排在前列的疾病当属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并且有逐步年轻化的趋势。研究表明,梗死动脉缺血再灌注治疗时间与STEMI患者的长短期预后密切联系,伴随总缺血时间(total ischemic time,TIT)的延长,STEMI患者的年病死率将逐步升高。因此,缩短TIT、快速及时的再灌注治疗能够有效保护心肌避免长期缺血损害,进而降低STEMI患者严重不良预后。为缩短TIT,经过10余年国内外研究探索,逐渐形成了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能提高AMI患者的早期确诊率,减少其因诊断、转运等因素导致的延误,能显着缩短首诊于下级无PCI能力医院患者闭塞动脉的再灌注时间,降低其短期死亡率及改善长期预后。目的:本研究为探讨TIT对STEMI患者PCI术后的影响及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住院且满足入选标准的STEMI患者500例。根据不同来院方式分为基层转入组、“120”送入组、自行来院组。基层转入组再根据有无与我院建立区域协同救治协作,分为协作组(A组)与非协作组(B组)。主要记录并分析不同分组的总缺血时间,肌钙蛋白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入院时的Killip分级、心脏超声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出院后通过随访门诊及有无再住院记录等方式随访。通过以上数据统计其院内及1年后病死率;1年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率。并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TEMI患者PCI术后1年病死率的影响因素。结果:1.与自行来院组(263.22±185.35min)相比,120送入组(196.67±150.66min)患者的TIT明显缩短(P=0.002);与自行来院组(75.32±13.43min)相比,120送入组(65.43±9.62min)患者的D-to-W时间明显缩短(P<0.01)。基层转入组中,与B组(413.23±315.02min)相比,A组(257.85±136.80min)患者的TIT明显缩短(P<0.01);与B组(88.67±20.28min)相比,A组(76.49±15.74min)患者的D-to-W时间明显缩短(P<0.01);2.与自行来院组相比,120送入组患者院内病死率[1%(1/100)比6.8%(17/250),P=0.02]、术后1年病死率[1.01%(1/99)比6.52%(15/230),P=0.04]、术后1年MACE发生率[12.1%(12/99)比22.6%(52/230),P=0.02]均降低;基层转入组中,与B组相比,A组患者术后院内病死率[2.86%(2/70)比11.25%(9/80),P=0.03]、1年病死率[3.125%(2/64)比13.3%(8/60),P=0.03]、术后1年MACE发生率[18.75%(12/64)比35%(21/60),P=0.04]均降低;3.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IT>180 min(OR 5.335,95%CI1.257~22.648,P=0.023)、术前Killip分级≥Ⅱ级(OR 4.147,95%CI 1.083~15.878,P=0.038)、多支血管病变(OR 7.597,95%CI 1.321~43.684,P=0.023)、CTn I峰值(OR 1.076,95%CI 1.025~1.130,P=0.003)及CKMB峰值(OR 0.990,95%CI 0.984~0.995,P<0.01)均是STEMI患者PCI术后1年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TIT越短,STEMI患者心功能越好,病死率及MACE发生率越低;2.STEMI患者发病后及时呼叫120,在适当情况下绕行非PCI医院、急诊科和冠心病监护病房(Coronary Care Unit,CCU),能最大限度缩短TIT。3.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可缩短TIT,有效提高区域内STEMI救治水平。
史廷枫[10](2021)在《新冠疫情防控对胸痛中心行急诊PCI术的STEMI患者诊疗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我院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所制定的相关制度与措施是否会对我院胸痛中心行急诊PCI术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诊疗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以及这些制度和措施是否会导致胸痛中心各时间节点不达标、是否会对患者住院时间,医疗消耗,并发症等指标造成影响进行分析,从而指导我们完善胸痛中心建设计划。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我院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的患者分为疫情前组(n=222),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患者分为疫情期组(n=190)。将疫情前组再次分为组A(自行来院组,n=131)、组B(120入院,n=91),将疫情期组分为组C(自行来院组,n=112)、组D(120入院,n=78)分别比较疫情前组与疫情期组,A与C,B与D组别之间患者的一般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血脂史),临床预后指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心脏彩超射血分数),胸痛中心各时间节点(入门至球囊扩张时间(D2B)、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S2FMC)、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S2B)等时间节点、首次医疗接触至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抽取肌钙蛋白时间至结果汇报时)的变化。结果:疫情前组与疫情期组在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血脂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疫情前组与疫情期组患者在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心脏彩超射血分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疫情前组与疫情期组肌钙蛋白时间、首份心电图时间、S2FMC、D2B、S2B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与C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血脂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与C两组患者在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心脏彩超射血分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与C两组间肌钙蛋白时间、S2FMC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首份心电图时间显着低于C组患者(p<0.05)。A组患者D2B时间显着低于C组患者(p<0.05)。A组患者S2B时间显着低于C组患者(p<0.05)。B与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血脂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与D两组患者在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心脏彩超射血分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与D两组肌钙蛋白时间、首份心电图时间、S2FMC、D2B、S2B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疫情前期与疫情期中通过120来我院行急诊PCI术的STEMI患者在“一般基线资料”、“临床预后指标”、“胸痛中心各时间节点”上对比无显着差异性。虽然疫情期自行来院行急诊PCI术的STEMI患者在“首份心电图时间”、“D2B”、“S2B”时间节点上显着高于疫情前组,但各时间节点均在胸痛中心要求范围内。结果说明我院在保证医护人员和广大患者的安全同时,也未耽误行急诊PCI术的STEMI患者的医疗救治,这给其他申报胸痛中心的医院提供了疫情防控经验。
二、急性心肌梗塞入院前救治六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心肌梗塞入院前救治六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急诊PCI术患者临床特点与住院转归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STEMI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血运重建策略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2)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定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1.3.1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1.3.2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1.4 研究内容、对象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调研对象 |
1.4.3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医疗设施规划方法 |
2.1 本章研究目的 |
2.2 我国医疗设施规划现状 |
2.2.1 区域卫生规划 |
2.2.2 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2.2.3 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规划 |
2.2.4 我国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现状 |
2.3 医疗设施规划基础研究 |
2.3.1 医疗设施规划手法 |
2.3.2 医疗设施规划指标 |
2.4 日本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 |
2.4.1 五疾病 |
2.4.2 医疗圈的划分 |
2.4.3 区域医疗保健计划 |
2.4.4 案例分析—东京都 |
2.4.5 案例分析—大阪府 |
2.4.6 案例分析—石川县 |
2.4.7 小结 |
2.5 日本模式的实践检验 |
2.5.1 对比研究—常州市与兵库县 |
2.5.2 对比研究—滁州市与青森县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筑策划 |
3.1 本章研究目的 |
3.2 建筑策划基础研究 |
3.2.1 选址策划 |
3.2.2 功能策划 |
3.2.3 规模策划 |
3.3 心血管医院选址布局 |
3.3.1 医院总体布局 |
3.3.2 与院内其它区域的关系 |
3.4 心血管医院功能设置 |
3.4.1 功能模块的种类 |
3.4.2 门诊区 |
3.4.3 急诊区 |
3.4.4 医技区 |
3.4.5 住院区 |
3.4.6 公共区 |
3.4.7 办公辅助区 |
3.5 心血管医院规模设置 |
3.5.1 病床数的计算 |
3.5.2 医院总体建筑规模 |
3.5.3 功能模块的面积比例 |
3.6 心血管医院布局优化 |
3.6.1 心血管疾病的医疗流程 |
3.6.2 心血管医院流线设置 |
3.6.3 基于医疗流程的布局优化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不同影响因素的深入剖析 |
4.1 本章研究目的 |
4.2 疾病因素 |
4.2.1 心血管疾病特点 |
4.2.2 心血管疾病特殊性对医疗设施规划的影响 |
4.2.3 心血管疾病特殊性对医院建筑的要求 |
4.3 需求因素 |
4.3.1 三种类型需求 |
4.3.2 医疗设施的分级 |
4.3.3 防灾防疫时期的特殊需求 |
4.4 不同国家因素 |
4.4.1 不同国家医疗体系及评价标准比较 |
4.4.2 不同国家心血管医院建设情况比较 |
4.5 新技术与新理念因素 |
4.5.1 互联网的发展 |
4.5.2 医疗中心与医疗健康城 |
4.5.3 规划理念下的医院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5.1 结论 |
5.1.1 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的评价 |
5.1.2 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规划方法 |
5.1.3 心血管医疗设施的建筑策划方法 |
5.2 今后的课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目录 |
附录 A 中国文献研究动向 |
附录 B 欧美文献研究动向 |
附录 C 日本文献研究动向 |
附录 D 近年来我国历次区域卫生规划概况 |
附录 E 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 |
附录 F 中国胸痛中心建设标准 |
附录 G 心血管系统及心血管外科临床路径 |
附录 H 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外科手术室医护人员访谈 |
附录 I 心血管医疗设施案例 |
(3)住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因素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3. 研究的必要性及创新性 |
第2章 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与工具 |
3. 技术路线 |
第3章 研究结果 |
1. AMI患者的一般资料 |
2. AMI患者危险因素现况的描述性研究 |
3. AMI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问卷得分 |
4. 一般资料、危险因素现况与自我管理行为得分的单因素分析 |
5. 自我管理水平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6. 危险因素控制效果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4章 讨论 |
1. AMI患者资料分析 |
2. AMI患者对危险因素的知识、态度、需求的描述性分析 |
3. AMI患者自我管理水平 |
4. AMI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
5. AMI患者危险因素相关干预的重要意义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1. 结论 |
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个案管理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 |
附录二 急性心梗危险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依托型急救中心模式下急诊胸痛中心建设对急性STEMI患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对象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瑞舒伐他汀联合地尔硫卓对急性STEMI直接PCI治疗患者的心肌再灌注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STEMI直接PCI治疗患者心肌再灌注及心功能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不同给药途径应用地尔硫卓对急性STEMI直接PCI治疗患者心肌再灌注损伤的疗效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高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地尔硫卓对急性STEMI直接PCI治疗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院前急救护理对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的急救反应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比较 |
3 讨论 |
(8)医院静脉血栓栓塞症综合防治管理体系建设及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三种血栓风险评估模型对内科住院患者VTE预测价值对比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构建院内VTE综合防治管理体系的效果分析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Padua 风险评估模型在 VTE 风险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总缺血时间对STEMI患者PCI术后预后的影响和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一、引言 |
1.TIT |
2.区域协同救治 |
3.小结 |
二、资料与方法 |
1.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入选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方法 |
2.1 PCI治疗方法 |
2.2 资料搜集 |
2.3 分组 |
2.4 临床随访 |
2.5 观察指标 |
2.6 统计学分析 |
三、结果 |
1.基线资料 |
2.生化指标及心肌梗死相关生物标志物等 |
3.救治时间节点比较 |
4.心功能及超声随访情况 |
5.近期及远期预后 |
四、讨论 |
1.总缺血时间与心肌梗死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 |
2.STEMI患者救治时间分析 |
3.TIT对患者心功能、病死率及MACE发生率影响的分析 |
4.STEMI患者术后1年病死率的危险因素分析 |
5.基于总缺血时间探讨区域联合救治的临床意义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总缺血时间对STEMI患者再灌注及预后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新冠疫情防控对胸痛中心行急诊PCI术的STEMI患者诊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1.1 心肌梗死定义与流行病学特点 |
1.2 胸痛中心的发展与认证标准 |
1.3 疫情期间给胸痛中心建设所带来的挑战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排标准 |
2.3 研究方法 |
2.3.1 分析指标 |
2.3.2 相关指标定义 |
2.3.3 诊疗流程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基线资料对比分析 |
3.2 临床预后指标对比 |
3.3 救治相关时间节点对比 |
4 讨论 |
4.1 系统中心建设必要性 |
4.2 我国胸痛中心优势 |
4.3 我院疫情期间防控优化 |
4.4 数据结论 |
4.5 展望与不足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胸痛中心的发展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急性心肌梗塞入院前救治六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急诊PCI术患者临床特点与住院转归回顾性分析[D]. 李小琴.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2]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D]. 蒋志伟. 东南大学, 2020(01)
- [3]住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因素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D]. 鲁迪. 长江大学, 2020(04)
- [4]依托型急救中心模式下急诊胸痛中心建设对急性STEMI患者的影响[D]. 陈英金.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5]瑞舒伐他汀联合地尔硫卓对急性STEMI直接PCI治疗患者的心肌再灌注保护作用研究[D]. 张兰芳.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6]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院前急救护理对预后的影响[J]. 付春萍.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6(15)
- [7]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J]. Resnekov L,Das Gupta DS,宋运琴,贺柏林.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 1980(06)
- [8]医院静脉血栓栓塞症综合防治管理体系建设及实践研究[D]. 周玥杉.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9]总缺血时间对STEMI患者PCI术后预后的影响和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临床意义[D]. 石梦然. 湖北医药学院, 2021(02)
- [10]新冠疫情防控对胸痛中心行急诊PCI术的STEMI患者诊疗的影响[D]. 史廷枫. 南华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