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丹贵与《半行堂》词

石丹贵与《半行堂》词

一、释澹归与《遍行堂》词(论文文献综述)

江宏[1](2019)在《情系桂林——金堡与瞿式耜交游略论》文中研究指明金堡与瞿式耜都是明朝遗臣,曾共仕南明永历政权。两人自永历二年(1648)相识至永历四年(1650)冬瞿公殉难,往来不足两年时间,却结下了毕生难忘的友谊。这种情谊不同于一般文人士大夫间的友谊,其情感基础是在江山易主、民族危亡这一特殊的时空条件下形成的家国认同感、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它超越了一般的文人小圈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朝遗民士大夫的集体无意识和共同文化心理,具有普泛化的情感内容。

李小荣[2](2018)在《论禅宗语录之词作》文中研究说明词是禅僧在宗教实践及社会交游活动中的常用文体之一。从题材言,禅宗语录中的词作大致可分成神圣与世俗两大类,前者主要有佛事、悟道、像赞、赞僧和劝化词,後者则有山水、咏物、时事、羁旅行役、咏史怀古、僧俗交游、节日、题画、艳情和边塞词。但无论神圣、世俗,它们都是音声佛事的表现,并分别对应禅宗的狭义音声佛事和广义音声佛事。相对说来,前者与禅的关系更为密切,其表现形态主要有两种,即"以词说/喻禅"和"以词证/悟禅"。

吴光正,党晓龙[3](2018)在《明末清初僧诗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佛教在明末清初呈现复兴之势,与此相应,广大僧人的诗歌创作可谓熠熠生辉。学界对此已有关注,相关成果陆续问世,绝大多数是围绕文献整理和文学探研两大面向而展开。该项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今后可在研究思路、研究路径、研究重点等层面继续开拓与创新。

黄李霞[4](2017)在《《四库全书总目》广东文献提要辑校》文中指出本文分上下两篇,上篇通过对《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中的广东文献数量、来源、禁毁以及各版本间之异同进行初步调查和研究,试析广东文献的特点、价值及其影响。下篇从《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中辑出广东文献提要190部,以文渊阁本爲底本,用八个版本进行校勘,写出校勘记,爲广东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一部解题式目录。文末附《<四库全书总目>广东文献现存版本目录》和《清代禁毁、抽毁广东文献版本知见录》,以爲研究广东历史文化参考资料之备。

熊超[5](2017)在《明遗民与江西禅门关系考述》文中研究指明士僧交游,一直是社会发展史、文学史上的独特现象,士、僧两者相互影响,以至于文人修习佛典、僧人好作诗文屡见不鲜。时至明清之际,朝代的更迭替换,进一步打破士僧严格区分的界限,大批的文人士大夫不仕新朝,托身释氏。江西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一度成为清廷与南明政权逐鹿的战场,又是南明士人返乡的必经之路。本土孕育的禅门曹洞宗重要派别——寿昌派,发展出觉浪与道独两支,觉浪往江浙,道独往岭南,这两支的弟子又再返回江西,构成了江西禅门发展的整体趋势;而江西本地遗民,热衷佛释的不在少数,自然与禅门僧侣交接,其余坚持儒家思想、严于儒释之别的,也因僧人的“面目”不同往昔,而与之往来。本文对现存文献进行爬梳剔抉,以方以智、金堡、天然函昰、黄端伯、文德翼、黎元宽等与江西禅门密切相关的遗民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他们的行迹、交接,梳理江西禅门在明清之际的发展状况,还原江西明遗民的向禅历程,从而发现明遗民在法系传承、寺院修建、文学创作、山志编修和思想交融五方面的推动作用。在江西禅门这一特定领域内串联起诸遗民,通过文献考证等方法,既涉及这些文人某一方面的研究,也理清江西禅门的发展脉络,正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彭颖睿[6](2016)在《明末清初丹霞山的开发与文化景观的形成》文中研究说明丹霞山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境内,地处南岭山脉中段,内有锦江蜿蜒而过至东南缘汇入浈江。丹霞山“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是世界丹霞地貌的命名地。2010年8月1日,以广东丹霞山为首申报的“中国丹霞”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山有着丰富的文化景观,本论文着重讨论明末清初丹霞山的开发和文化景观的形成过程。明末清初是整个社会发生剧变的时期,岭南成为南明政权最终覆亡之地,粤北地区地理险要,“控扼五岭,韶为交冲,唇齿江湘,咽喉交广”。在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本文尝试研究的正是丹霞山作为“流宦”反清复明失败后的避难之所,是如何被认识、开发和营建的。主要内容包括:丹霞山特殊的自然地貌、气候和区位条件与其文化景观的关系,在明末清初丹霞山的开发中,区域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与人物的作用。丹霞山地区聚落的选址、发展、交通和村落布局与山峰和水系的关系,以及村落宗族祠堂和民居的朝向研究。丹霞山的山寨建造与躲避战乱匪祸、其空间分布与丹霞山特殊地貌地势的联系,建筑材料与引水系统的特点。在丹霞山的寺院营建过程中,佛教兴盛发展与明朝遗民的关系、以及来自清初官员的支持,寺庙空间与自然山水之间结合。对清初丹霞十二景图册与诗文的解析,十二景是对文化景观的梳理和景观意象的描述,通过十二景图与文分析了游览路径和观察方式。本文以文化景观的视角研究明末清初丹霞山的开发,尝试考察社会制度、政治立场、宗教信仰等抽象的社会文化观念是如何投射到周边村落的选址布局、山寨的修筑建造、寺院的开辟兴建当中。通过结合建筑史学、文化地理学的学科方法,对历史文献的梳理以及田野调查研究,本文阐释了丹霞山文化景观的形成过程,认为明末清初是丹霞山开发营建的最关键时期,经历了开辟、定居、结寨和建寺几次大规模集中的发展,丹霞山逐步形成了与自然地貌相结合的文化景观,随着政治经济的变化与社会精英的塑造,文化景观的定位发生了重要转变。

刘雪梅[7](2015)在《明清之际遗民逃禅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从界定明清之际遗民“逃禅”之释义角度切入,从文学、社会学、史学、民俗学、宗教学及文化人类学等角度给予明清之际遗民“逃禅”现象多角度、多视野、多层次的综合考察。在研究过程中,将综合运用文学、社会学、史学、民俗学、宗教学及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对明清之际遗民“逃禅”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述。本研究意在通过对明清之际遗民“逃禅”现象的系统梳理,摸索出明清之际遗民“逃禅”现象产生的原因、发展进程、象征意涵以及对遗民生活、诗文以及诗文理论创作所产生的影响及作用。总体讲,本论文仍将以文学与史学的研究方法为主,采用叙述、论析、比较等多种形式,力求以尽可能翔实、完整、准确的文献资料展现明末清初社会现状、变革、演进过程对遗民“逃禅”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据此分析和论辩其对“逃禅”遗民生活、文学创作以及文学理论的衍生、发展所产生的作用。研究过程中以文献史料的搜集、梳理和考辨为基础,力求所有观点都以较为充足的文献资料为依据,避免牵强以符理论的推衍和阐述。本论文研究将以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撰作的宗旨和努力的方向。本研究共有九个部分,其中绪论部分共有三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对目前学界关于明清之际遗民“逃禅”研究现状的疏理,从宏观理论角度、政治背景分析、背景分析、个案分析、作品分析等五个方面展开,对学术界的研究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和归纳。第一章对明清逃禅遗民的内涵进行了认定和界定,从明清逃禅遗民得名的由来、明清逃禅遗民概念的认定、明清逃禅遗民群体的认定并研究了明清逃禅遗民的历史沿革,从理论和历史的角度对遗民文化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梳理。第二章研究明清之际遗民逃禅现象生成、进程与类型,首先由明清之际遗民逃禅现象的产生切入,分析明清之际遗民逃禅的特点、交游、现实生存方式,最后论列明清之际遗民逃禅者的类型。出于不同的背景和逃禅意图,将遗民逃禅者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终身出家并嗣承住持者、终老寺院者并未开堂付法者、出家而中途还俗者、“饮酒食肉如故”者,并分别每一种逃禅者的文化、生活与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介绍。相对于第一章比较理论和历史的角度,第二章的内容更加地贴近“逃禅”遗民的生活。第三章介绍了明清之际遗民逃禅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首先介绍了明清之际遗民逃禅现象产生的政治背景,之后分别从明清之际遗民逃禅现象产生的经济背景、文化背景、明清两代的佛教制度及佛教经济状况、逃禅者自身背景分别进行分析。试图从不同的角度使“逃禅”产生根源更加明确和清楚。第四章对明清之际遗民“逃禅”的“剩人情态”进行研究,因明清之际遗民身处变革动荡的年代以常“剩人”自居,其所欲表现的正是遗民痛失故国、内心悲愤郁结之情绪的外化反应,是以称之为“剩人情态”。本章分别以“怨——天地之义气、忘——沙门不敬王者、逸——遁世以游方外、逃——大道失而求诸禅、救——菩提心即忠义心”五个角度进行分析,以逃禅遗民的文学创作为基础,从文化及思想的角度分析、论辩逃禅现象的象征意涵。第五章与第六章是对“逃禅”遗民文学创作的研究,第五章是从“逃禅”遗民的诗、词创作进行研究,第六章从逃禅遗民的散文创作。通过以上两章的研究论述,探讨了“逃禅”对遗民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第七章研究逃禅遗民的文学理论及学术思想,主要是通过对“逃禅”遗民的文学理论及学术思想的研究与分析,论证“逃禅”对遗民创作的影响,为本研究做一个理论上的总结和概括。结语,将根据以上七个章节的研究论述,总结明清之际遗民“逃禅”对遗民生活及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

徐桂霞[8](2015)在《沈皞日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沈皞日(1637-1703),字融谷,号茶星、离斋,又号柘西。浙江平湖人,拔贡生。清初“浙西六家”词人之一。沈皞日存词一百五十二首,但目前学界对沈皞日及其词的研究不多。本文旨在通过对沈皞日生平、词创作内容与特色及其词学观的探讨研究,展现沈皞日的词学创作情况及风貌,明确其在清代词坛的地位和影响。第一章主要简述沈皞日生平及交游唱和情况。沈皞日一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生于浙江平湖,后游粤、楚、燕。康熙二十三年授来宾知县,后升辰州同知。交往唱和之人颇多,与陆世楷、今释澹归、朱彝尊等“浙西六家”词人及金人望等诸人交游唱和。通过对沈皞日生平及交游唱和情况的概述,力求突出这些经历与其词创作之间的联系。第二章着重介绍沈皞日词的主要内容。其词大体可分为咏物词、酬和唱答词、羁旅漂泊词和思乡怀友词四类。他的咏物词用细腻笔法,勾勒出博杂之物;酬和唱答词于酬和之中彰显才情;羁旅苦情词突出羁旅之思,客居之态;思乡怀友词饱含沈皞日对自己的亲人和朋友无限的相思之情,真挚动人。第三章运用词学和美学理论分析沈皞日词的独特艺术魅力。作为“浙西六家”之一,其词类王沂孙、张炎,词风娴雅,讲求音律谐和,喜用长调,序词相生,但又因其居官岭南、湘西僻远之地,其词风也有北宋朗阔豪迈之气。第四章通过整合与沈皞日相关的零散资料总结沈皞日的词学观。沈皞日在朱彝尊不再进行创作,李良年、李符等人去世之后仍然耕笔不坠。他意识到浙西词派的主张有些许不足,主张“一人有一人之性情”,不强分南北宋词人风格的优劣,在词学观上修正浙派理论,另外,本章也探讨沈皞日词学观发生转变的渊源。

廖铭德,张晓虎[9](2014)在《澹归与韶州知府赵霖吉、马元交往考——兼“李复修其人”补遗》文中研究说明澹归和尚在营建丹霞山别传寺过程中,得到韶州知府赵霖吉、马元、李复修等的鼎力匡助。赵霖吉为之撰《别传寺记》,马元托其纂修《韶州府志》、勘校《新旧曹溪通志》,李复修两度为其《遍行堂集》作序。澹归以缘契交于州郡大夫,以文会友,诗书唱合,亦禅亦儒,推动了清初岭南韶州文化的发展。

赵维江,谷卿[10](2013)在《粤词研究的学术史回顾》文中研究说明粤词是中国词坛一个重要板块,自晚清以来,粤词的基础文献整理工作已取得一定收获,但还远未完成,作者生平研究也不够充分;有关宋至清中叶的粤词研究成果较少,主要集中在崔与之和屈大均的创作上,陈澧的词作及其词学也颇受关注;而近代以来粤词的研究成果相对比较丰富,特别是梁启超词作及其词学一直是论者关注的热点,民国词人陈洵、詹安泰、饶宗颐等的创作及其词论也得到了较充分讨论。总之,粤词研究已积累一定基础,但研究视野不甚开阔,系统性和整体性明显不足,有待进一步深入展开。

二、释澹归与《遍行堂》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释澹归与《遍行堂》词(论文提纲范文)

(1)情系桂林——金堡与瞿式耜交游略论(论文提纲范文)

(3)明末清初僧诗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 有关着录、版本的考证
    (二) 对于别集的校注、总集的辑录
二、文学探研
    (一) 群体研究
    (二) 个体研究
三、结论

(4)《四库全书总目》广东文献提要辑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缘起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及内容
上篇 《四库全书总目》着录广东文献初探
    一 《总目》中的广东文献
    二 广东文献的来源
    三 广东文献的禁毁
    四 广东文献提要版本的差异
    五 广东文献的文献价值
下篇 《四库全书总目》广东文献提要辑校
    凡例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附录
    一、《四库全书总目》广东文献现存版本目录(初编)
    二、清代禁毁、抽毁广东文献版本知见录(初编)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後记

(5)明遗民与江西禅门关系考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与选题意义
    二、特定词语概念的阐述
第一章 明清之际江西禅门状况考述
    第一节 明清之际江西禅门发展
        (一)禅门内部的宗派繁衍
        (二)遗民使僧侣阶层扩大
        (三)战乱之下的社会环境
    第二节 僧人行迹与交游
        (一)浮屠中之遗民——以天然函昰为例
        (二)遗民为僧者——以今释澹归为例
        (三)交游群体类型分析
第二章 江西明遗民向禅历程
    第一节 黄端伯的向禅历程
        (一)死难及后人评价
        (二)与僧人的交游
    第二节 文德翼的向禅历程
        (一)生平及文风、诗风
        (二)与遗民的交游
        (三)与遗民为僧者的交游
        (四)与僧人的交游
    第三节 黎元宽的向禅历程
        (一)明亡前经历
        (二)与遗民的交游
        (三)与贰臣的交游
        (四)与僧人的交游
第三章 明遗民对江西禅门的推动
    第一节 法系传承
        (一)师徒之间
        (二)同门之间
    第二节 寺院修建
        (一)修建目的
        (二)修建行为
    第三节 文学创作
        (一)心态表现
        (二)作品迭出
    第四节 山志编修
        (一)参与主导
        (二)作序阐释
    第五节 思想交融
        (一)接纳圆融
        (二)抵牾排斥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明末清初丹霞山的开发与文化景观的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缘起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
        1.2.2 概念界定
    1.3 研究意义
    1.4 相关文献综述
        1.4.1 关于文化景观的相关研究
        1.4.2 关于粤北区域的相关研究
        1.4.3 关于丹霞山的相关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工作基础
        1.5.1 研究方法
        1.5.2 工作基础
        1.5.3 研究框图
第二章 丹霞山的自然景观与明末清初的开发
    2.1 区位与地貌
        2.1.1 丹霞山的自然景观
        2.1.2 韶州与仁化
        2.1.3 丹霞山与浈江、锦江的关系
    2.2 明末清初的粤北
        2.2.1 南明最后一个政权
        2.2.2 粤北经历的屡次征服与破坏
    2.3 李永茂、李充茂兄弟与丹霞山
        2.3.1 李永茂买山擘划“避世奥区”
        2.3.2 众人开山修筑“此虽天造,亦人力所致”
    2.4 丹霞山景点神圣化的创造以及特质的保持
        2.4.1 作为遗世忘情之地的丹霞山
        2.4.2 人物与意义:丹霞山景点的特质保持
    2.5 小结
第三章 丹霞山的村落、山寨与寺庙
    3.1 村落:丹霞山的定居
        3.1.1 作为典型案例的夏富村
        3.1.2 夏富村的农业经济与生产景观
    3.2 山寨:“逢山有寨,逢寨有门,逢门必险”
        3.2.1 细美寨的奇险与坚固
        3.2.2 丹霞最高峰巴寨
    3.3 寺庙:丹霞山的宗教建筑与清初的社会重建
        3.3.1 晚明与清初的岭南佛教
        3.3.2 澹归今释与别传寺
        3.3.3“壁上骚坛”锦石岩寺
        3.3.4 高登科与雪岩寺
    3.4 小结
第四章 丹霞山的制胜奇观与清初十二景
    4.1 《丹霞全图》的解读
    4.2 清初十二景:丹霞山的重新定位
    4.3 小结
结论
附录
    王宾《重修锦石岩记》
    《夏富李氏族谱序》李永茂
    永乐元年《坟墓之地必书 恐后人不识》
    释澹归《募修锦石岩疏》
    《丹霞山记》南阳李充茂监湖
    《丹霞山》屈大均
    《丹霞山志序》鲁超
    《到韶州换小舟游丹霞至锦石岩》袁枚
    《游丹霞记》袁枚
    清初十二景(部分)
参考文献
    古代文献
    中文专着
    译着
    学位论文
    学术期刊论文
    文本、谱牒、村史
致谢
附表

(7)明清之际遗民逃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目前研究现状综述
    第二节 研究目标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明清逃禅遗民的内涵认定
    第一节 明清逃禅遗民得名的由来
        一、 “逃禅”一词的释义
        二、 明清之际“逃禅”遗民的由来
    第二节 明清逃禅遗民的概念
    第三节 明清逃禅遗民群体的划定
    第四节 明清逃禅遗民的历史沿革
第二章 明清之际遗民逃禅现象的生成、进程与类型
    第一节 明清之际遗民逃禅现象的产生
    第二节 明清之际遗民逃禅的特点
    第三节 明清之际逃禅遗民的交游
        一、 以诗会友
        二、 出世淡远
    第四节 明清之际逃禅遗民的现实生存方式
        一、 “有托而逃”型逃禅遗民的生存方式
        二、 “陶渊明式”隐居类型的生存方式
        三、 “云游四方”型逃禅者的生存方式
    第五节 明清之际遗民逃禅的类型
        一、 终身出家并嗣承住持者
        二、 终老寺院,并未开堂授法者
        三、 出家而中途还俗者
        四、 不守清规“饮酒食肉如故”者
第三章 明清之际遗民逃禅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
    第一节 明清之际遗民逃禅现象产生的政治背景
    第二节 明清之际遗民逃禅现象产生的经济背景
    第三节 明清之际遗民逃禅现象产生的文化背景
        一、 禅宗的盛行
        二、 王阳明心学的兴起
        三、 传统“家国”观念的影响
    第四节 明清的佛教制度与寺院经济状况
        一、 明初佛教状况
        二、 明中后期佛教状况
        三、 清初佛教状况
    第五节 明清之际遗民逃禅者自身背景
        一、 适世行乐、随缘素位——逃禅遗民的生活理念
        二、 磊傀儶逸——遗民逃禅者的审美情趣与癖好
第四章 明清之际逃禅遗民的“剩人情态”
    第一节 怨——天地之义气
        一、 怨气之愤懑
        二、 怨气之眷恋
    第二节 逃——大道失而求诸禅
    第三节 忘——沙门不敬王者
    第四节 逸——遁世以游方外
    第五节 救——菩提心即忠义心
第五章 逃禅遗民的诗、词创作研究
    第一节 诗禅互融、空灵蕴藉——逃禅遗民诗歌创作论析
        一、 诗禅互融之禅诗论略
        二、 沉雄浑茫、空灵蕴藉——明清之际逃禅遗民诗歌创作
        (一)诗禅互融之禅境诗作
        (二)沉郁自然之咏物诗作
        (三)沉雄浑茫之兴亡诗作
    第二节 苍劲悲凉、笔力健举——明清之际逃禅遗民词作简论
        (一)苍劲悲凉、痛切凄厉——今释澹归之词
        (二)苍凉惨淡,笔力健举——方以智之词
第六章 逃禅遗民的散文创作研究
    第一节 浩瀚磅礴,自成其气——屈大均散文研究
        一、 注重叙述描写,长于刻画人物、景致
        二、 擅长议论、理性论说
        三、 重音律、语言形式繁复
    第二节 空灵晶映、冰雪之气——张岱散文作品研究
        一、 张岱散文的类型
        二、 冰雪之气、不落依傍——张岱散文的独特魅力
第七章 逃禅遗民的文学理论与学术思想
    第一节 逃禅遗民的文学理论
        一、 平澹静和、诗禅互证——今释澹归的诗文理论
        二、 辩证融通、声以通神——方以智文论
        三、 沉浸秦汉,高古不凡——屈大均之诗文理论
    第二节 逃禅遗民的学术思想
        一、 “存道以存天下”的救世之理
        二、 “救民以言”的经世之理
结语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8)沈皞日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沈皞日的生平及交游
    1.1 沈皞日生平
    1.2 沈皞日的交游
        1.2.1 沈皞日与今释澹归
        1.2.2 沈皞日与“浙西五家”的交往
        1.2.3 沈皞日与诸文士雅集
2 沈皞日词的主要内容
    2.1 咏物词:博杂之物,细腻之笔
    2.2 酬和唱答词:贺祝之赠,应和之答
    2.3 羁旅苦情词:羁旅之思,客居之态
    2.4 思乡怀友词:故人之交,相思之情
3 沈皞日词的艺术特色
    3.1 词风的娴雅与朗阔
    3.2 追求音律之谨严
    3.3 喜用长调,序词相生
4 沈皞日词学观
    4.1 沈皞日词学观的渊源
    4.2 沈皞日的词学主张
        4.2.1 不强分南北宋词人风格优劣
        4.2.2 重视“一人有一人之性情”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沈皞日词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9)澹归与韶州知府赵霖吉、马元交往考——兼“李复修其人”补遗(论文提纲范文)

一、释澹归与赵霖吉的交往关系
    (一) 赵霖吉
    (二) 澹归与赵霖吉的交往关系
二、释澹归与马元的交往关系
    (一) 马元
    (二) 澹归与马元的交往关系
        1. 重修《韶州府志》
        2. 重修《曹溪通志》
        3. 澹归和尚予答马元的诗文
三、韶州知府“李复修其人”补遗
    1.知四会县的文献史料辑录
    2.《水龙吟》 (寿李韶州谦庵) (卷十六, 词) [14]451
    3.关于李复修与李煦

(10)粤词研究的学术史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一、粤词的文献整理与研究
二、宋至清中叶粤词研究
三、晚清与民国粤词研究
四、粤词综合性研究与入粤词人词作研究
五、结语

四、释澹归与《遍行堂》词(论文参考文献)

  • [1]情系桂林——金堡与瞿式耜交游略论[J]. 江宏. 桂学研究, 2019(00)
  • [2]论禅宗语录之词作[J]. 李小荣. 中国俗文化研究, 2018(02)
  • [3]明末清初僧诗研究综述[J]. 吴光正,党晓龙. 贵州社会科学, 2018(01)
  • [4]《四库全书总目》广东文献提要辑校[D]. 黄李霞. 暨南大学, 2017(04)
  • [5]明遗民与江西禅门关系考述[D]. 熊超. 南昌大学, 2017(02)
  • [6]明末清初丹霞山的开发与文化景观的形成[D]. 彭颖睿.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7]明清之际遗民逃禅研究[D]. 刘雪梅. 吉林大学, 2015(08)
  • [8]沈皞日词研究[D]. 徐桂霞. 辽宁大学, 2015(01)
  • [9]澹归与韶州知府赵霖吉、马元交往考——兼“李复修其人”补遗[J]. 廖铭德,张晓虎. 韶关学院学报, 2014(11)
  • [10]粤词研究的学术史回顾[J]. 赵维江,谷卿. 学术研究, 2013(07)

标签:;  ;  ;  ;  

石丹贵与《半行堂》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